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产业融合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融合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融合内涵

第1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一)文化科技融合需要独特的危机

文化科技融合需要特定的发展机遇———危机。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质变。纵观产业发展史,文化科技融合的每一次都与危机有关,这种危机是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乏力时产生的。当经济的发展通过科技无法找到答案时,人们的注意力转向文化领域,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文化科技融合存在了必然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好莱坞艺术大行其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日的经济发展萎缩,动漫业得以快速发展。本世纪初互联网产业泡沫,很多互联网企业转型为文化企业,造就了腾讯QQ。本世纪近期世界经济低迷,也使文化产业受到瞩目;可以预测,文化科技融合将迎来了难得机遇。

(二)企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载体

文化科技融合主要是是文化科技的创新,而在文化产业中实施科技创新的实施必然是企业,因而企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载体。文化科技的创新主体是企业,文化科技融合是企业自主行为,企业在文化科技竞争中应大力提高投入,提高科技创新力度,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科技融合外延建设

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文化科技融合,而文化科技融合的主体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文化科技融合的内因。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单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实现的,外部文化科技融合环境建设非常关键。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模式有三种。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

其主要依靠市场,市场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和决定性的影向和作用。政府主要通过行政力量如宏观政策、税收等工具对文化产业产生影响,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二)以韩、日为代表国家战略推动模式

其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的主导下,文化产业领域实现了要素的汇聚和裂变效果,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市场机制其辅助作用。

(三)以法国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法国文化产业属于典刑的混介发展模式,政府与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向。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科技化发展路径,在产业结构调整、挖掘文化与科技结介的巨大价值及潜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选择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次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业态,企业是其主体,互动、共生是其固有属性,外部应用环境是其发展的外延。外部环境最终要促使企业内部文化科技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河北而言,地处环京津经济圈,拥有者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产业发展优势,从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不难找到策略:一是从内涵入手,提升企业文化科技融合水平;二是加强外延建设,为文化科技融合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创新管理服务制度,构建文化科技融合的管理服务长效平台

文化科技融合是产业融合,需要多部门协作,创新文化科技融合的管理服务平台是其外部保障。由于目前文化与科技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要想实施文化科技融合管理单独靠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无法实现,协调操作实际上也是无法完全保障的,政府围绕新型产业形式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机制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保障。

(二)创新产、学、研项目管理平台,实施虚实两条线

企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主体,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实施科技文化创新人才。人才是文化科技融合关键。从长期战略角度,文化科技融合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产业的保障和动力源泉,特别是文化与科技集成的复合型人才。构建产学研项目管理平台,吸引众多的文化科技企业加入,从而使文化科技融合的构建了一个虚拟、动态的项目载体,这个载体是动态企业又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特别是那种单靠企业自身技术和经济实力无法无法实施的项目,平台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重大战略项目方面,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开展重大的园区建设、重大的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当然形式是自主选择的。

(三)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文化消费,为企业文化科技融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引导消费,例如政府实施诸如打造一台精品舞台剧目、拍摄一部有影响的影视剧、抓好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成一个大型文化产业园区、组织一个品牌文化活动等,但要长期抓文化消费才能体现。

(四)做好战略平衡,统筹文化科技融合长期和短期目标,做好文化科技融合人才培养

第2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陶瓷产业;科技;文化;融合机制

一、科技和文化要素对传统陶瓷的影响

(一)科技对传统陶瓷产业的影响

(1)科技是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重要手段。运用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传统陶瓷产业生产方式、销售模式,促进传统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和新的产业价值链的构建,而这正是传统陶瓷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所在。

(2)科技是推动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和发展新型业态的核心动力。在科技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时,社会文化形态也伴随着发生着变化。将高新技术运用到传统陶瓷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既丰富和影响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内容与形态,推动了大众文化的演进,又为文化内容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和消费产品的渠道。并且通过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强化了陶瓷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使得陶瓷产业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在科技的助推下,陶瓷产业根据科技要素的属性来定义自身的发展战略,形成新型的业态。

(二)文化对传统陶瓷产业的影响

(1)文化提升陶瓷产品的艺术内涵。我国制瓷业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到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又经过历代的更迭,陶瓷产业的发展也愈加成熟,品种多样、质地优异、做工精细。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为陶瓷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陶瓷文化,彰显着陶瓷产品浓厚的艺术内涵,为广大爱好中国文化的人们提供了实物反映。除了陶瓷自身的敦厚文化,陶瓷产品还凝聚了其他文化。如寓言名著、儒家思想、历史典故等。

(2)文化为企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抽象要素,在陶瓷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起着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塑造优质的企业文化和架设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作用。在价值取向上,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陶瓷产业的创作阶段,创作者依据自身的文化素养来传递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引导其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增进社会福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企业文化上,社会文化和陶瓷文化对与企业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的竞争日益凸显。在组织结构上,不断创新传统陶瓷产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转变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文化的渗透,解除落后思想观念,形成产业内外的互助形式,以使得产业的集中度得到提升,避免陶瓷产业出现杂乱的现象。

二、科技和文化要素融合机理

(一)科技拉动文化融合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创新了文化的传播媒介。它引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文化的传播、内容等方面上。通过科技的植入,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传统陶瓷的文化价值由单一的以实物为载体的表现形式逐渐向多渠道表现形式演进。例如,网络技术能够满足大众对陶瓷文化的便捷需求;新型加工技术能够提高文化创作者的工作效率。科技能够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使人们能够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加深对文化的感知度。

(二)文化推动科技融合

文化作为一种内化的知识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来源,促使陶瓷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生产流程不断高效。人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来影响着陶瓷产业的发展。在陶瓷产品的创作阶段,人们运用大量的文化资源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最好的表现手法来诠释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例如,可以建立文化资源库,并按照不同属性进行科学分类,这样便于人们在创作时有选择性地进行运用。在陶瓷产品的生产阶段,自然科学文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如生产设备的优化、新材料的研制等。在陶瓷产品的销售阶段,文化的传播推动着新型科技对传统陶瓷的影响,提升了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三、强化科技和文化要素对传统陶瓷产业的措施

(一)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环境,营造适宜的发展氛围

政府部门积极为传统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良好的制度和政策为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如在投融资问题上,政府可以为陶瓷产业建立专门的发展基金,降低贷款利率,拓宽投融资渠道等;在税收问题上,政府可以适当减少或减免陶瓷企业的税收,鼓励他们运用新技术、好创意来生产运作;在销售问题上,政府可以搭建产销平台,使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能够无缝对接。

(二)企业加大科技和文化的投入力度,转向知识密集化生产

企业作为陶瓷产业链的核心单元,对陶瓷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传统陶瓷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陶瓷企业在科技和文化上增大投入力度,由物质资源粗放式生产向知识资源密集化生产进行转变。在资金利用上,将加大企业的研发经费的配给,使得研发人员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来做科学研究。在人员的配置上,企业要依据每个员工自身的优势,如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爱好特长、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来科学合理的配置员工。在生产作业上,企业要充分利用好科技和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创意的产品转化率和科技创新的工作生产率,避免资源的低效率利用。

(三)要素资源的拓展,积极应对市场需求

由于陶瓷产品的最终接受者是消费者,他们对陶瓷产品的偏好程度取决于产品的属性,从而影响着陶瓷生产企业对产品属性的界定,以迎合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从陶瓷产品的自然属性来看,消费者关注陶瓷的形态、质地、工艺手法等;从陶瓷产品的社会属性来看,消费者关注陶瓷的文化内涵、产地历史、科技水准等。就目前传统陶瓷产业而言,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充斥着陶瓷市场,致使产业面临着销售困境,严重地制约着陶瓷产业的发展。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就是要拓展消费市场,通过文化和科技对传统陶瓷的融合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避免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出现,从而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结论

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陶瓷产业与科技和文化要素的融合将会解决落后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物耗、重污染、低收益的诸多问题。这种融合机制将会延长原有的陶瓷产业价值链,实现了对原有价值链的重构,并最终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和重新分配。通过将硬资源与软资源的融合,来突破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在融合的过程中,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现在所倡导的高技术陶瓷产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不仅增加了陶瓷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增进了社会效益,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余菲菲,张颖,李宗泽.协同视角下文化与技术融合机制研究[J].科技

进步与对策,2013(5):5-8.

第3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海南省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环境拥有旅游发展无法复制的优势,旅游业在省内的主导地位凸显。2015年全省共接待游客5,335.66万人次,同比增长11.4%;实现旅游总收入572.49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5.5%;然而,随着产业自身发展周期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海南旅游业发展一方面需要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严峻挑战,过度依赖海洋资源和观光式的旅游模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需要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和面对外部竞争力加剧。因此,旅游业实现融合模式成为其发展的趋势,必须依据优势凸显文化的“两点”,建构凸显海南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旅游格局。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因分析

(一)根本动因:市场对高端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可以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如作为文化消费主流的城镇居民,其人均可分配收入由2000年的6,280元增长到2015年的26,356元,再者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对亲近自然、体验优秀文化的渴望增强。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下,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并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走马观花般的欣赏,而是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还能“增长知识”、“体验生活”。这些只有将文化产业核心特质的“创意性”和旅游业的“直观性”融合开发,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市场对高端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强是两者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内在动力: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是渗透力和关联度比较强的高端产业。一方面旅游产业能为文化产业提供平台和载体。由于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各地区发展的重点,然而与文化产品消费能力强、文化创意人才多、国际文化资源获取容易等地区不同,海南文化产业更多的是从挖掘地方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出发,文化旅游品牌、创意产业都处于初级阶段,其面临的发展现状决定必须借助旅游业这个最佳平台来实现自身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能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优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不同,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作为海南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旅游业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旅游产品陈旧、内涵不足等劣势也逐渐突显,尤其是面对着国内外发展旅游业的热情高涨,其竞争力不断加大。旅游业亟须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产业体系,突出海南旅游业的新奇、独特等亮点,而文化产业独具创意性特质恰恰满足了旅游业提升自身产业结构的需求。

(三)外在推力: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的创新。产业融合的外在推力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等方面。政治方面主要指政府通过宏观引导、地方管理和行业政策等三个层面的影响,制定各个层次的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和扶持两大产业的融合。如“海南省十三五规划”中的十二大重点产业发展和“旅游+”发展模式的提出。而科技方面,技术创新作为产业融合的桥梁作用已是研究者的共识。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新技术应用上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各自的优势也能通过新技术进行交流合作,如海南的宋城千古情度假区、“三月三”民族风情节、文化创意园区等都体现了两大产业之间的融合。综上,在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外部推力的技术创新起到了剂作用,提高产业融合的效率,而政府的扶持则起到促进作用,加速产业融合的速度。

二、海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海南省作为旅游大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据统计,海南省各类景区、景点近70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点5个,国家4A级旅游景点16个,国家3A级旅游景点29个。旅游业也一直是其主导产业之一。但由于自身产业升级的需要和外部旅游竞争的加剧,“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海南省虽然依托以黎、苗等少数民族歌舞、居住建筑、民族风情等形式创造了一些文化产品,初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但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一)融合趋势明显,但融合深度不够。自从海南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作为了“十二五”期间文化改革规划的重大发展战略以来,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全省达成共识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海南在旅游会展业、旅游演艺娱乐业、休闲疗养业等文化旅游休闲业实现了重大发展。另外,从海南独有的文化资源来看,海南将独特的生态文化、黎苗文化等与旅游业相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海南文化旅游新路。如本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型――槟榔谷、呀偌达等。然而,海南各地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存在零敲碎打、东凑西搬的问题,产品结构上仍以观光为主、资源开发仅停留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文化的保护上缺乏文化内涵,缺少文化旅游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如有些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把不同的民俗生搬硬套地糅杂在一起,使得其产品品位不高,品牌效益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当地民俗风情。

(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但创新力不足。海南省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最主要的源泉。在国际旅游岛项目的开发中加速了海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29亿元,占同期全省GDP的3%,随着大企业和大项目的进入,文化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海南省文化产业呈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海南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程度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其产品单一、雷同现象比较严重,空间地域差异体现的不明显。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核心旅游产品上,更体现在食、行、住、购、娱等各个附属旅游产品上,如相似的旅游景点、娱乐项目、旅游纪念品等;另外,很多旅游产品的时间传承性也比较差,未能有效开发本土古老民族文化,也没有把握旅游者未来的消费文化,导致不能完全地发挥文化产业对旅游业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

(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缺乏规划性。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规划,按照其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规划。但是,由于文化旅游资源归属多个部门管辖,资源利用效率低。经营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宏观规划不够科学、路线策划实施不够全面、现有的专业人员素养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海南省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发展理念和方案实施中都缺乏规划性。一方面在发展理念上缺乏全域发展观和游客需求导向观。规划中未能从整个区域、整个景区的整体规划角度谋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并考虑区域内的市建设施、绿化、交通、生态等建设布局;另一方面在方案实施中未能坚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而是随波逐流。

三、海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一)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融合深度。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省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民族村寨、民俗文化景观,如黎族“三月三”、呀偌达等;二是热带海洋文化为底蕴的自然类景观,如蜈支洲岛、天涯海角等;三是休闲度假类景观,如大东海。而对于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应当分别制定措施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提高两者融合的深度。以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为例,海南省是多个民族聚集的省份,主要有汉、黎、苗、回、藏、彝、满等30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服饰,它们本身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保持其各自原生态的生活和习俗,并传承下去,最终形成品牌效应,提升融合的深度。

(二)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发展创新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是创意型产业,其核心资源为人才,而且旅游业的产业升级以及吸引力增强也需要借助文化产业的创意性,因此海南省需要全区创新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具体而言,实现“引进一个,提升一批本土后备人才”的人才使用思路,并按照“先急后缓”的思路,走“先满足产业亟须的高端人才,后培养实用型的产业基础人才”的人才发展方式,最终培养具有广泛开展产业特色资源挖掘、整理和研究能力的多功能型人才。同时,创新创意产业作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海南应当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依托其独特的“海洋文化”、“民族风情文化”等为底蕴组织文化创意人才进行相关的旅游、文化、会展、动漫等创作,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三)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两者之间的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文化促销,文化单纯为旅游服务为特点的初级阶段;以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保护性开发为特点的中级阶段;以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和旅游双重属性为特点的高级阶段。因此,规划者需要了解各自所处的阶段,并从政府引导、制度安排和资金导向等方面将两者的融合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同时,两者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紧密依托海南省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地理、文化等特色资源,通过文化项目、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休闲等模式实行差异化建设、错位发展。如三亚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美称,因此主打文化旅游产业,延伸发展影视传媒、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旅游演艺、休闲疗养等文化产业;保亭、陵水均为黎苗聚居地,因而着力发展槟榔谷、呀诺达等富有黎苗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与三亚形成良好的区位支撑与错位竞争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东华.贵州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贵阳:贵阳财经大学,2010.

第4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一:引言

许多房产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一些大房产公司常设有自己的文化研究院之类的常设机构,专门研究企业的文化。这对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有着重要意义。如绿城集团,有自己的内部期刊,名称为“HOME绿城”,通过期刊,对外宣传公司的形象,产品的特色等,使人们加深对其企业产品的了解,从而产生认同感,对其产品更加放心,扩大了影响力。这些期刊所产生的作用,难以量化,但却实实在在滋润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田,净化着心灵。作为传播企业文化的主创人员,为此感到自豪。但他们也深感困扰,因为一直靠企业拨款来支撑企业文化宣传体系,所在部门虽然创造了社会效益,却创造不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总觉得有些抑郁,长足发展受经济来源局限,如何摆脱窘境,使企业文化与其产品结合,产生更加多的附加值,值得研究探讨。

二:房产企业文化与其产品融合的必然性

房产项目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项目产品。所开发的项目,内涵与其外在形态的融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从技术发展角度讲,科学技术进步为企业文化与其产品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强大动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迅猛发展,企业文化的传播途径空前丰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也在改变,行业之间的壁垒也被打破,相互渗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如用红木制作一幅五牛图,如同一幅宣传画一样,将比手工笔墨纸画更为精细的机械雕刻产品附在红木上,其观赏及收藏价值大增,产品的附加值也大幅提升。一幅1.5*0.5米的红木五牛图可卖万元以上。

第二,从企业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角度来讲,企业文化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与其他产业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只有加快企业文化与其产品融合,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储存、传播和消费形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开发衍生产品和服务,延伸文化产业链,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产业和再生产,也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第三,从消费角度讲,文化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储存、传播、分配等环节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与其产品及其他产业融合,才能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和样式,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渠道,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拉动力。

三:企业文化与项目如何融合,才能产生高附加值

一方面,房产企业文化需要与其产品融合,另一方面,产品也迫切需要与其企业文化融合。一是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间竞争越来越变成品牌、创意之争。在产品价值构成中,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分量越来越小,而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如创意、设计、品牌、服务和管理创新等要素分量越来越重,一个企业的品牌,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包含着企业的产品质量、制造标准、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等诸多要素,是企业更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加快企业文化与其产品及他产业融合,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作用,有利于提升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创新创意能力,增强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等因素制约,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有利于推动其他产业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催生许多新的业态。

只有企业文化与其产品及其他产业融合,将企业文化的创意不仅仅停留在宣传资料上,而是体现在产品之中,让人们实实在在体会其交融,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第5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关键词: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策略;SWOT分析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更高级别阶段的重要标志。目前东营市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处于形成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多数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推进的“两化”深度融合是东营市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解析

关于两化深度融合内涵,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的观点略有不同,但其实实质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徐愈的观点可知,两化深度融合是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以及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智能化和柔性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生产方式,也就是智能工业的建设。

两化深度融合是促进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两化融合发展过程的深入和阶段的提升,并且“两化”深度融合的领域也应该从某些点和局部发展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全面覆盖,不但进行关键环节的两化融合,还应该发展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流程集成,也就是应该扩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在两化融合工作已有成效的基础之上,两化深度融合又开始成为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研究与讨论的热点,研究表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3]。甘中达等[4]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有着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建立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别较大[5],他提出的两化融合道路选择并不具有普适性。关于如何加深两化融合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张立丽[9]指明“两化”融合重在“深度”,深度是工业化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质量飞跃的重要保证,应在创新转型、信息产业、绿色经济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对于两化深度融合的策略并没有涉及。

由此可见,上述研究内容分别对两化深度融合内涵、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路径都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研究结果也表明,虽然东营市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是在符合工信部《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相关要求[18]。但是,东营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特殊,工业经济较为发达,轻重工业的比例结构失调,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较”深度融合建设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也没有完全可参照的两化深度融合成功建设模式。因此,就有必要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东营市“两化”融合建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并给出配套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三、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优劣势分析则主要是把企业的自身实力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而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则是主要是将着眼点放在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上面。在进行SWOT分析时,应该把企业的内部因素(优、劣势)集中在一起,进而利用外部力量来对这些内部因素进行评估,也就是对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的一种制定发展策略的有效的常用方法。

根据山东省对于企业和主管部门模清两化融合的总体现状和发展规律[23],得出东营市在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水平上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组成的SWOT分析矩阵模型如下。

四、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分析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往往交织在一起,所以需权衡利弊,寻找次优的发展策略,总的原则不仅是要扩大两化融合的深度,更应注重两化融合的广度范围,同时注重发挥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并采取相关措施辅助中小企业进行两化融合建设,最终实现“智慧东营”。

(一)加强两化融合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东营市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重工业比重过大的问题较为突,制造业仍是快速增长的主体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比重相对较低。因此,工业领域仍是东营市“两化”融合的主战场,迫切需要通过两化融合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链中提升两化深度融合水平

围绕产业链长、配套企业多的重点产业,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协同设计、协同物流管理、协同商务等产业链信息化支持平台,实现企业与配套商、分销商、客户或企业分支机构的集成,以整机企业的信息化带动配套企业的信息化,使整机企业与配套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供应链及物流控制等方面优化运行。

(三)产业集群发展中扩大两化深度融合效果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28]。当前,提升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既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关注点,也是加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企业与产业链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

第6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产业升级;内涵;内在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055-04

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研究

由于科技服务业是新兴产业,所以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的界定的研究,国内的学者观点并不一致,主要从两个方向研究。程梅青(2003)等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他们在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定义上侧重于对目的的研究。而陈先荣(2005)等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具有高智力、高附加值等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仅从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手段进行阐述,却忽视了对服务对象的界定。

为将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界定全面化,同样要考虑其服务的对象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技服务业涵盖的业务范围非常广,它的行业分类涵盖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类、技术推广服务类、技术中介服务类(孟庆敏、梅强,2010),多种类别体现出科技服务业已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广、高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日趋独立的行业。经过对科技服务业国内研究现状和其服务范围的综合分析,我们将全面界定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区域内,通过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及分析方法,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同时实现对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推进,涵盖了科学技术研究、应用、转移等方向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综合。这样的界定包含了多方面对科技服务业的理解,同时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存在的根本价值。

二、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

(一)基于社会分工的互动机制

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种分工给社会带来了颇为巨大的价值。亚当·斯密曾指出:有了分工,多数工人都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分工产生同样带来了剩余产品,从而也为社会带来了交换条件(亚当·斯密,1972)。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对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与进步就是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资源量的不断扩张与增长,以及由此促成的社会所创造财富的增长,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效果就在于此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与进步(樊志宏,2004)。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分工与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科技和服务渐渐地融入到制造业中。由于服务业具有难以模仿、难以竞争以及能够可持续创造价值等特性,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那些原来附属于制造业生产内部的活动,例如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管理咨询、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等逐渐被分包出去(钱书法,等,2010)。而依据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1867)。这便导致了科技服务的巨大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以及内部各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业和企业构成了分工网络,为促使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则需要社会分工网络整体向前发展。

因此,在服务业发展由“内部化”向“外部化”演进(张海霞,2009)的过程中,科技服务业为现阶段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从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和资源上的协调配置(郑雄伟,2010),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持续增长;而随着生产性企业面临着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市场竞争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优化服务业结构和促进服务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何德旭,2007),由此,科技服务业也得以迅速发展。

(二)基于价值链升级的互动机制

产业价值链的分割和价值环节的外包实际上是产业成长边界的变化过程,产业的成长能力取决于其所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价值链的“微笑曲线”表明,加工、组装制造环节处于曲线的最底端,附加值最低,越往两边延伸——要么向上游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专利标准、核心技术等环节延伸,要么向下游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品牌运营等环节延伸,产业的附加值就越高。从其所需的关键性资源的角度看来,科技与服务都是上游和下游环节的核心要素,这两个环节的发展都表现出科技服务业的特征。科技服务业正是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与下游高附加环节,因此,积极培育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广东产业升级。

从国际分工看来,广东省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是属于OEM型企业,这类型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分工的底层,并且陷入持续性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不利的恶性循环: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和响亮品牌处于“微笑曲线”谷底的企业对其上游和下游的讨价能力很弱;由于附加值低而没有能力在R&D上增加投入,就越是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又因为缺少非价格竞争筹码,越是靠降价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孔忠群,2011)。OEM企业要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必须在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和外包业务,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分工,提升所承担的外包业务的层次(胡军,等,2005)。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使OEM企业很难让自身的研发部门专注于核心技术的开发,难以向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延伸。科技服务业通过承接制造部门高端环节的服务外包,依托其人才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服务,进行技术研发,为制造企业提供其所需的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爬升。

第7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在推行两化融合迈入深度阶段时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才更为合理有效呢?

重视理论研究

笔者认为,研究初步建立中国特色两化融合理论,凝聚各方思想和力量应该成为整个两化融合工作的基础和首要工作,但这一点往往被忽略。我们应该结合国情和世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我国推动两化融合的内涵,总结我国近年来两化融合试点地区、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研究发达国家和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的途径和方法论,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化融合理论体系,并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中对两化融合作出较系统的阐述和要求。同时,尽快使政府人员、企业家和群众理解两化融合的内涵和紧迫性。两化融合既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理论问题,更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问题。要围绕两化融合开展大讨论、科普宣传、经验交流、典型带路等活动,总结发达地区和典型企业两化融合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对两化融合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国民信息安全意识,确保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的决策和行动落实到党和国家推动两化融合的要求和部署上。

转换政府职能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应用着眼于两化融合全局,进一步推进政府大部门制度改革,完善多部门、跨领域之间的协作机制,统筹协调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条块结合、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工作制度体系。在政府的每一级部门中常设一名主管信息资源的官员(可兼任),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与利用,负责不同部门之间的两化融合工作协调联络,直接参与决策管理。有必要加强两化融合相关的立法工作,从政策、法规、管理和技术标准等多层次着手,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制度规范,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推广应用,降低两化融合活动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分门别类地建立两化融合绩效统计制度和考核制度,引导和促进两化融合。

加强市场管制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推进信息化和重点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指导意见,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与时俱进地抓好落实。但是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改进微观市场管制。比如,加强反不公平竞争管制,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及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信息产业和工业领域的企业所有制结构改革和政企分开;对有的地区已经形成的大型代工企业,要依法加强管制,引导发展范围经济,减轻垄断影响和“大而不能倒”风险。有进有退地改进经济性管制,政府灵活采用许可、准许、限制等手段,对市场结构、企业经营和竞争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关注两化融合中出现的虚拟经济体和虚拟经济行为;加大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电信业等领域,推动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向中西部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减少重复建设。加强社会性管制,密切注意企业两化融合导致的就业情况变化,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注重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等,防范企业“败德行为”。

完善融合途径

完善两化融合途径,最重要的就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各类企业都是两化融合的投入主体、建设主体、应用主体和受益主体,只是两化融合的内涵和形式不同。提高企业两化融合负责人的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型企业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对中小企业要提高总经理的两化融合意识和能力。加快培养大批适应两化融合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各级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推进、鼓励和引导大中小民企建设研发机构,推进信息技术专家和工业技术专家的融合和协作。

在工业信息化领域,国外有一些成熟的经验和解决方案,但我们应该学会“拿来主义”和自主创新并重。有效利用国际国内市场科技资源加快两化融合,善于“拿来”有利于两化融合的先进技术、产品、方案、管理办法和人才,结合企业实际进行集成整合。坚持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两化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既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又要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关键领域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等要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化。此外,还应该把握好循序渐进与跨越发展并重。因企制宜,准确把握和利用企业管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继承性、兼容性、跳跃性等不同特征。有的企业可以逐步将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环节信息化,从业务、技术、产品等微观层面融合,提高研发效率和研发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有的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创新管理思想、生产体制和生产方式,创造赶超机会。有的企业可以依托原有工业或信息化的优势技术基础,进入两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做先进制造业的弄潮儿。有的企业可以从制造业剥离形成专业化信息服务企业,做生产型服务业的引领者。

第8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旅游行业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旅行社数量到2013年,其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63%,营业收入达3599.14亿元,相较于2000年的469.95亿元,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9.75%,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26276.12亿元,是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24%,旅游业所占GDP的比重为5.2%,其贡献率紧次于美国。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相关行业在其带动下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因此,旅游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其产业结构逐步成形的同时也体现出转型趋势。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可以从其内涵与外延两部分进行剖析,内涵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等,外延部分则包括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他结构。外延部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内涵部分有效运转的基础。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现出显著优势。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区,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大陆具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气候条件十分多样化。广阔的国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自然资源。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已位居世界第一,整体数量超过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强国。在全国各地,以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以及社会发展成就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已有16000多处。在这其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8处,重点风景名胜区172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各类博物馆近两千余座。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生活特色,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浓厚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

(一)旅游文化概念

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从时间、空间、具体内容等各方面体现出旅游行为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浓缩内涵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产业分析

相较于其他传统类型产业,旅游产业由于自身在运营方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往往从消费的角度进行,即旅游产业是一群企业的集合体,各个与旅游消费行为具有相关性的企业共同构成旅游产业。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其内部各项经营活动涉及到的外部企业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而通过旅游消费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活动作为连接其他相关企业的纽带,其自身的产业性质较为模糊,而这正是旅游产业鲜明的特征。同时,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得以运行的精髓与灵魂,旅游产业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产业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同样,旅游产业市场也为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一种主体文化,通过利用技术、创造力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进行营销、开发知识产权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即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三、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创造力的最初体现,即原创性的智力或物质创意,如体现在书籍、建筑、数字艺术、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中的设计创意与活动。

2、承载这些设计创意与活动的载体,包括特殊物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原加工材料等,它们是将这些创意原型体现出来的中介,如绘画创意的实现所需的画笔、画纸等,音乐创意所需的乐器。

3、将创意产品引入大众消费市场,即通过再生产、分配、流通,使得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服务、物质产品经过复制、批发以及运输等环节形成产业。

4、通过利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对创意产品与服务进行推广和传播。

5、利用零售渠道或公共展示平台(包括电影院、音乐厅等)对创意产品及服务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零售、公共展厅等渠道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销售的主要实现方式,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范围内,其自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渗透影响能力,即其创造性、文化性的内涵,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如建立主题游乐园,举办民俗节日以及开发具有历史艺术意义的旅游场所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同时享受旅游消费活动与文化价值内涵感受的途径,从而促进产品与消费者群体之间能够更充分地进行交换。

(二)两者融合价值链分析

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价值链主要包括五个环节:

1、创意环节,即二者在初期共同进行资源开发、统筹规划以及创意设计等,进而体现出二者的融合原创性。

2、生产环节,即以文化创意开发园区为依托,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如“横店影视城”。

3、营销环节,即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消费活动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的相应影响作用促进营销,如电影拍摄对拍摄地旅游消费的刺激。

4、消费环节,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感染作用,刺激文化创意旅游地的客流量。

5、后续环节,以主题公园、纪念馆等场所以及展演等活动作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延伸,打造融文化、艺术、精神、娱乐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三)两者整合后衍生品牌发展

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过程中衍生品牌主要集中于生产、消费以及后续环节中,如生产环节中的影视基地旅游、手工作坊等,消费环节中的书城旅游、美术馆等,后续环节中的动漫乐园、主体设计展以及各种艺术节等。

四、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思路

1、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

品牌影响力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创意品牌为切口打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在融合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兼具文化创意的旅游产业品牌,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构建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以丰富的品牌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广大旅游者,如电影之旅、民间艺术品之旅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示范区,形成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场机制体制,为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广奠定市场基础。

2、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其资源价值的定位十分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应着重突出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对各个旅游景区的资源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掌握其特质、开发条件以及挖掘潜力,进而明确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价值定位与开发序位,为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体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3、旅游产业空间的布局

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对其自身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注重加强与创意文化地区发展较好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联系,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各个创意文化旅游版块,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4、旅游文化创意的增加

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下,其所形成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要消费者积极进行参与和体验,才能够为其拓展市场奠定基础。因此,应以文化创意体验为导向,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参与文化创意旅游活动,如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旅游主题活动”的方式,为消费者构建一个能够更深入了解文化创意的交流平台,使其对文化创意中各个领域都进行实践和认识,包括雕刻创意、美术创意、电影创意以及游戏创意等,邀请各文化创意行业中的艺术家、专家等专门对旅游活动进行文化创意再造,并引导旅游者参与到文化创意的头脑风暴中,共同增加旅游文化创意。

(二)扶持与保障

1、大力提升发展环境

利用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包容的发展环境着手,进而实现在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创意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特殊形式之一,是基于创意性社会结构而存在的,从企业发展体系、生产方式、社会氛围、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对创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应从提升发展环境着手,以生态化的创意性社会结构为依托,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科技等各产业体系的融合,进而实现促进旅游产业的再创造、再生产与再发展,最大程度提高其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此外,还应重视政府政策的扶持与保障作用,将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承担的单一化角色转变为融开拓者、协调者与规范者为一体的多元角色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管理协调功能以及法律保障基础作用。进而使得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在有指导、有协调、有规范的环境下良性融合发展。

2、重视相关人才培养

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创意人才资源是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加强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旅游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良好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创意性教育措施的实施,在全民范围内切实发挥创业教育政策的作用,为推进创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创意文化旅游生活圈吸引和促进更多创意型人才与旅游人才共同进行探讨、合作,为复合型文化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3]。此外,还应积极吸引海内外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与旅游开发能力的人才加入我们的人才队伍。

3、引导文化旅游消费

随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普及,网络服务已成为众多行业开拓自身市场、提高宣传营销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作为新型的产品项目,应积极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观念,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同时将文化创意产品融入其中,促使旅游者从认知层面转变意识,逐渐接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五、结束语

第9篇: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传统产业;产业链;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06106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家和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会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带来的资源储备压力,也能在极大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转变传统产业的原有增长方式,把文化内涵和创意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流通和产品消费,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的高层次方向发展。因此,自2009年以来,在国家各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推动下,各地陆续出台了符合当地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努力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运用产业链理论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机理,并对西安市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过程,并由此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经验启示。

一、文献回顾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学者们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时,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Piore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使传统产业构建新型商业运营模式而保持竞争力优势[1];Lawrence等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渗透性将创意渗透到工业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通过对文化元素的创意设计,以高附加值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2];Richards把文化创意融入传统旅游业中,认为这种结合产生的新产业模式的好处在于游客具有体验型,有助于个人效用的满足和经济发展[3];Christopherson认为手工业的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有关,且对两者的就业有相互促进关系[4];Banks在研究英国产业发展时发现手工业发展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5]。

国内学者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问题。有部分学者主要讨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的关系,如金元浦指出文化创意对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造、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6];王艳等通过对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关系的研究,认为新经济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革、资源整合优化,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7];孙学文认为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急需 “上档次”,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与其他相关传统产业相融合渗透,以文化创意产业去提高传统企业文化、引导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产品内涵、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策略等[8]。更多的学者则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李运以宽窄巷子为例讨论文化历史街区发展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9];谢涤湘等以广州红专厂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如何通过挖掘工业遗产,延伸提升工业生产价值问题[10];荆爱珍等以河北省部分企业为例,分析了将文化创意融合于传统产品创新企业生产产生的效果,并提出两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11];郎富平等以浙江达利丝绸工业旅游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过程[12];李荣菊等通过对某动漫公司成功案例的分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可以促进产业升级[13]。

现有文献较少从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去研究二者如何互动促进传统产业发展的问题。本文从两种产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西安市的区域特征,运用价值链理论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机理模型,并将其运用在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厘清两者在发展中的协同发展关系,总结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启示。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升级

改造的机理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已经突破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传统产品形态、产业形态、传播与流通形态和消费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对传统产业原有价值链某些环节进行内容挖掘、技术融合和重组融合,升级优化其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如传统农业经过创意改进设计,演化成为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传统工业经过加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新材料,改变优化生产工艺,生产出新型产品,如汽车款式的变化、布匹花色的复古典雅等。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不仅增加了制造业的附加价值,也使产业结构趋于柔性化[14]。传统商业经过创意性改造,成为现代化购物商城,并与饮食、娱乐相融合,成为城市新的商业亮点。第二,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将传统产业价值链分解,打破原有价值链各环节,提取原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过建立新的价值通道,形成新的价值链。如将城市旧工业厂址建成工业博物馆、创意设计坊和体验坊,重现工业发展史和生产工艺流程;在传统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作坊(伏茶作坊,炼油作坊),让城市市民通过亲身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业生产的特点、增加农业知识等。

(一)内容创意――改变传统的文化元素设计

任何一个传统产业的发展历史,都是其产业文化内涵积累演化的历史。任何文化的传承都需要物化、固化的载体,并通过物化与媒介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传播与价值消费,才能实现传统产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就是用创意去解读传统产业的文化,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和现代表达,根据现代人的喜好和需求等特点,改变传统产业产品的文化元素设计,实现传统产业蜕变式发展。

如在照金镇建设中,将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与“红色文化”融合,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增加观光文化、休闲农业、度假文化、养生文化内容,将农业活动与极具文化创意产业的旅游结合起来,综合二者优势协调发展。既满足了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愿望,实现了城市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能够改善产业生态,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因此,为传统产业附加更多的文化色彩,不仅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形成产品差别化,创造经济效益,而且通过文化元素创意设计融合产业链其他环节,吸引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通过产业关联优化产业环境,整合产业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生产制造――改变传统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

生产制造是将设计、构想或理念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是内容创意的具体落实过程。它可以通过改变传统产品形态或产业形态和延伸产业链等途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文化创意就是将文化和创意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产品创意性研发设计,为产品融入丰富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内涵,在原有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文化元素,在不影响产品功能和效用的前提下改变其价值,用不同创意表现形式与创新意识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改变传统产品形态,使产品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给消费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思想上的充实,拓展消费可能与市场空间,进而使改变产业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同时,文化要素通过与科技的嫁接融合,将会催生企业内部科技创新,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开发新的产品,赋予消费者感官上的震撼和功能上的享受,优化产业产品架构。

文化创意植入传统产业之中,使产业的文化内涵发生改变,进而传统产业形态发生变化。如传统工厂的旧址经过文化创意的改造可以变为博物馆展览业,传统的作坊式商业经过文化创意的改造可以变为符合现代商业模式且带有文化底蕴的商业综合体,传统农业经过文化创意内涵的挖掘植入,形成新的乡村旅游业态,延伸了原有产业的产业链。可见,文化创意元素和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逐步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价值链。

(三)营销与传播――改变传统的传播与流通形态

文化创意的成果之一是新媒体和跨媒体营销渠道的不断涌现,并通过新的营销渠道提升和加强传统产品的认可度和购买度。因为与传统媒体营销渠道相比,新媒体营销渠道具有充分利用人们休闲时间,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如随着微信交流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商家将微信作为主要的营销渠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也创新性地采用各种方式进入新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跨媒体营销。跨媒体营销以其多种媒体的互联互补,形成了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受众的视听等层面,媒体之间的视听优势互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集聚经济效应明显。如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医疗,都是将传统的销售渠道与新媒体相结合,以文字、图片动态变化向分散的消费者传递相关信息。

文化创意的成果之二是广告创意提升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质量。广告创意通过文字和图形的引入,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产品内涵的想象和幻想,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实现产品或品牌被消费者选择的最大可能。因此,广告创意已超越了传统的广告,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和诱导购买,而是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洞察挖掘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意向和关注,带动消费者行动。

(四)消费者――改变传统的消费形态

文化创意产业因其独特的创意元素和文化元素赋予产品新概念和新价值,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产生高增值性,并从3个方面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而改变传统的消费形态。

第一,通过增加精神消费需求比例,改变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当人们的物质消费得到满足时,人们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文化消费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人均GDP在3 000~5 000美元之间,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加快;人均GDP大于5 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爆发式增长。如2014年西安市的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达到10 394美元,文化创意产业已具备了高增长的产业发展基础。西安市的文化消费群体大、消费意愿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正在由“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模式转变,传统的物质消费习惯逐渐向精神层面的消费习惯转变,精神消费比例逐步超过物质消费比例,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

第二,体验式消费日渐兴起。根植于传统产业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养殖文化、工业文明等,往往由于历史久远或生产条件约束,无法以“活的”、趣味性的手段展示,仅能以一些静态或直观的产品表现,使得消费者无法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以想象、感受和理解相关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因此,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体验式消费,通过参与整个消费环节,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体验相关文化,实现精神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产生消费的“情感共鸣”,使大众消费需求发生质变。因此,只要实现生产供给符合消费者体验消费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可以达到提升传统产业的效应。

第三,消费偏好反馈效应不断增强。在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下,市场已演化为买方市场,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消费者对传统产业产品文化消费偏好增强,强化了其对传统产业生产的反馈效应。如消费者喜欢由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产品,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微电影、微课堂、手游等新型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同时“倒逼”传统企业深度挖掘产业链中的文化资源,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向更多的方向和行业发展等。

三、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传统产业

升级改造的案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史虽不长远,却出现了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经典案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本文选取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的成功,都有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和改造机理,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传统商业的升级――三桥老街

三桥老街位于西安市城西,自古以来就是商贸核心地带,一直保持较传统的商业服务功能,市井民俗文化丰富,集市型商业氛围浓郁。随着周围空间的拓展规划和现代商业的发展,昔日热闹繁华的三桥老街日渐衰落。

2014年,陕西旅游集团与沣东新城合作,基于三桥老街是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以三桥老街为核心,以“老西安”为文化主题,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融入丝绸之路文化意象,开始对三桥老街进行改造,并定位为“西城往事三桥老街”。目的是建立一个园林型休闲古城镇,以包含历史事件、人文情感的典型建筑还原老西安的城市记忆。借用商业规律和商业手段创造一种特殊的商业文化与文化商业。用文化创意产业改造传统商业,使商业和文化相互交融,提高在商业运作中的文化含量。

重新定位后的三桥老街采用集餐饮、娱乐、休闲、商务、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型商业模式,充分利用具有2 000年历史的三桥老街机理,萃取明清、民国、解放初期老西安最典型的文化符号和特征,基于现代服务业,打造古典与现代混搭、文化内涵与古今民俗相容,“讲老西安故事”,重现三桥历史上“长安西大门”和“西北第一大镇”的商埠繁华胜景。

今天的三桥老街已经聚集了4家世界500强企业,多家中外大型商业巨头。既有展示西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的西城往事项目,还有表现澳门人文特色和欧陆古典气息的澳门施美兰广场,还有彰显现代建筑和现代时尚的保利国际广场、大明宫沣东国际、沣东CBD广场、搜宝中心、瑞典宜家家居等。2015年8月27日宜家家居开业当天进店人数逾4.5万人。三桥新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画面再一次重现了千年前三桥商埠重镇的繁荣景象。

(二)传统工业的改造――“大华・1935”

大华纱厂始建于1935年,是近代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纺织工厂,承载了西安纺织工业的历史,展现了近代民族工业在西安地区从无到有、从形成到兴盛的整个过程。1936年,更名为长安大华纺织厂,1954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陕西省第十一棉纺织厂,因为经营不善于2008年宣布政策性破产。

2010年,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公司创造性推出“大华・1935”项目,主要对西安大华纱厂原生产厂区进行改造,把历史文化、工业遗产、旅游商贸等资源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地将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融合现代的灯光设计技术,重新发掘大华纱厂的文化元素,在创意中让老纱厂的历史更清晰,使游客在怀旧的空间里体验近代工业遗存的独特魅力。

“大华・1935”的博物馆、餐饮区、小剧场和购物区等建筑,均是在大华纱厂原有建筑基础上修葺而成,并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实验室、社交、自媒体、论坛、创客、定制等概念输入其中,制造一处跨界融合的体验地带。在这里,消费者可以通过具有工业文化气息的建筑、厚重历史感的Logo、各种主题产品,以及小剧场的表演享受属于大华纱厂独有的文化盛宴。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运用大华纱厂大量珍贵的历史实物和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透过大华纱厂70年的兴衰变迁,展现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近代民族工业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让消费者了解西安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产生对大华纱厂文化和纺织工业发展历程的怀旧情感。该博物馆是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其旧址已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同时,游客通过现场体验织布、服装剪裁制作等传统纺织项目,走近纺织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体验曾经的纺织工人生活,感受那个已经远离的时代,以及现代交互科技所制造的活力与激情。“大华・1935”不仅为西安市众多近代工业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个有益实践,同时,为旧工厂改造活化为跨界商业综合体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三)历史街区的升级――书院门仿古街

书院门仿古街是西安为数不多遗留下来的古街道,既有明清民居的特色,也有关中书院――明清时期西北第一高等学府。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变迁,街道两旁的店铺不见踪迹,房屋街容十分陈旧,书院门已变成一个年久失修的古旧街区。2003年12月,书院门核心区开始大规模重新改造――这就是西安市第一条历史文化步行街――书院门仿古街。

书院门古文化街堪称西安的“雅集”,建筑风格与物品陈列充溢着文化气息。为重塑历史街区,仿古街采用陕西传统民居形式,以街巷、低层小院作为住宅的主要空间组织模式。许多传统的院落为西安市书画名家所设计,以加强文化底蕴。区域内有大量的街心商亭,经营着各类旅游商品。步行街中有古玩城、古玩街等,使文化街把有限的地域面积扩容,也产生了更多商业价值。书院门仿古街既是商业区,也是一个传统居民区,文化、生活、艺术在这里浑然天成。在这里,有街头地摊,有高雅之堂,有名人字画,有文房四宝。仿明清的关中民居建筑中,也有能工巧匠现场制笔、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的展示。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创新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因此,仿古街之旅可谓是一次融合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度体验之旅。这种融合在展现西安十三朝历史文明的同时,让游客体验到真实的西安市井文化生活。传统的老街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将城市的历史、生活与商业融为一体,使得老街区在文化与商业的互动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像书院门这样植入文化空间的做法,是西安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再造中的一类,属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街区改造的成功典范。和钟鼓楼一起被视作代表西安城市精神和生活样态的历史文化街区书院门,在创意改造后已变身为西安的“城市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