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1,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
(2)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首先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其次是力求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3)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4)注重生态建筑的地方性。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
(5)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3、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人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著名学者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4、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1)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2)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5、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人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人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6、生态建筑的创新观
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某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关键词:宁阳;生态;分区;环境
一 生态战略规划的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山东省宁阳县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也显著增大,这种城镇化过程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但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这不仅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危害到了生态安全。由于县城绿地生态对于改善城区以及其他城镇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人们对其愈来愈关注。
本次县城的绿地生态战略研究主要目的是保护县城内的地质、水文、生物,文化遗产等资源,保障县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县城气候环境,涵养水土、为城镇提供持久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县城的农田林业系统,保护土地资源。引导城镇空间有序增长,协调人类居住、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维护县城生态平衡。
二 生态分区的依据与原则
生态分区应以自然系统的生态学基本特征为基础,根据县城内社会经济需求情况和生态完整性维护状况确定主要的生态问题和主要的生态保护目标,依据生态学基本特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在区划的基础上编制可持续发展的分区可持续发展方案.坚持区域分异原则、特殊生态功能区优先保护和培育原则、确保城市发展空间原则以及建设性保护与整体协调和系统整合原则。
三 生态分区
根据县城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适宜性,按照城市生态功能进行分区,将县域划分为生态管护区、生态重建区和生态控制区三个功能区。
(一)生态管护区
1 范围
生态管护区主要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林场以及东引汶干渠、西引汶干渠、直界水库、贤村水库、月牙河水库和石碣集水库等重要水源涵养地。
2 主要环境问题
该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部分地区森林与水资源遭到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3 生态管护区建设保护与发展重点
由于生态管护区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占至关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城市基本自然生态功能平衡、维系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稳定因子,其建设、保护与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禁止进行有损自然生态的开发建设话动,对域内工业用地和集中村落
应慎重布置,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
(2)严格限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人类活动,非核心区和其它生态管护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实施积极的建设性保护方针。
(3)水源保护区内要先期实施清污分流与污水导流。在此前提下可进行低密度的城建开发。
4 生态管护区亚区
(1)水源管护区
主要包括东引汶灌干渠、西引汶灌干渠以及直界水库、贤村水库、月牙河水库、石碣集水库及其上游区域,这些区域按饮用水源区进行水环境保护,以达到保护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水库周边设立300~500米卫生防护隔离带,上游地区设立100米以上隔离带,禁止污染企业进入该区域,尽快实施清污分流。
(2)自然保护地
①森林公园
县域内森林公园l处即神童山森林公园。
在森林公园内,以景观资源的保护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美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严禁建设与森林公园无关或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未经批准不得新建各类宗教建筑。在核心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
②自然保护区
县域内自然保护区有l处,即白鹭栖息地自然保护区。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划定与保护工作,对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等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划定专门保护区,全面保护珍稀物种及环境。禁止在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开矿、采石等活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③林场
县域内林场主要包括:杏山林场、中皋林场、高桥林场。
加强林场的森林资源保护,严禁乱砍乱伐,乱占林地,搞好森林防火,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它毁林行为。
(二)生态控制区
1 范围
生态控制区主要包括:县城内各类农林用地、河流水系防护林带、矿产资源保护区、地下水超采地区以及重要城镇的生态隔离带等。
2 生态环境问题 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城镇建设和矿产资源的开采,部分农田耕地遭到破坏,部分河流水体缺少防护林带保护,导致湖泊湿地萎缩,=-些河流湖泊退化污染严重。
3 生态控制区建设保护与发展重点
(1)控制区的开发与占用要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的方针.加强城镇各组团之间及交通沿线的绿化带建设。
(2)管护区与重建区之间的过渡地带、沿路沿河的绿化带等以农田、园林绿化和景观开发为主,合理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适当布置具有观赏性的标志物,强化过渡区对城市生态的稳定功能和对城市居民的休闲服务功能,加强湿地与河湖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矿区废弃土地的复垦,努力建设农牧、农水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系统。
(3)各个发展时期之间的待建城区不布置永久性标志建筑物。在大规模集中开发之前,以绿地和农田为主,不成片开发。
4 生态控制区亚区
(1) 各种绿化隔离带
主要包括:石崩河、北鄙河、故城河等沿河绿化隔离带,华丰镇,泗店镇、伏山镇、埋城镇等重要城镇周边的生态隔离带。其主要功能是生态隔离.在建设过程中,应强他条带的景观化、园林化设计,建成集生态功能与游览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
(2)备类农林用地
农林用地主要包括备类农田、养殖水面、苗圃等,即各县乡镇周边的集镇,村、农田、河流水网、丘陵等用地的农田开敞区,以农业活动为主要形式。地貌以自然环境、绿色植被和自然村落为主。
除国家规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外.要转换思路,在整体社会经济体系中寻求农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在宁阳县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有部分农业用地可根据实际需要逐步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或生态用地。
(3)矿产资源保护区
宁阳县是重要的煤矿产区,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部分地区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居民点塌陷,重点保护城区东北部煤矿塌陷区,结合城市绿地规划,进行生态整治。
对神童山、彩山、东疏镇西部以及磁窑镇西南部的矿石资源的开采,应进行严格限制,县域北部的汶河河砂的采挖.也将对整个河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加快控制区复垦绿化工作,降低或杜绝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防止山体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
(4)地下水超采区
重点保护宁阳和磁窑镇两个超采区.以及鹤山乡泗皋和东疏镇西疏地区形成的漏斗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这些地区水位逐年下降,水质不断恶化,在生态控制区范围内采取封井、限采措施,优先充分利用地表水,强化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做到全面节流,充分发挥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
(三)生态重建区
关键词:医学生物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91-01
医学生物学是职业卫生学校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学生只有学好了生物学才能学好其他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生物学和医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才能掌握医学的发展规律,才能追踪医学发展的前沿,才能真正学好医学。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生物学教师在传授医学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
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世界是物质的观点 世界是物质的,无论任何生物,都是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生物体的其它特征,如生殖、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复杂的生命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蛋白质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的物质基础,核酸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生物体都能够生长,是物质在体内积累的过程;子代长得像亲代是由于亲代把遗传物质复制了一份传给了子代;各种遗传病的发生都是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
2.普遍联系的观点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生物生存在环境之中,一方面,所有生物都依赖于它的生活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自然界中的生物,虽然形态各异,多种多样,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遵循共同的生命活动规律。虽然生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能孤立存在。只有它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通过我们对教材的内容的分析就会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细胞之间以及细胞的各部分结构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3.变化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生物界来看,生物由无到有,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从个体水平来看,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细胞的水平来看,细胞有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人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细胞的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就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人必须适应变化的环境。
4.对立统一的观点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两个过程,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了能量的来源,两者是相反的、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遗传又是过去发生的变异积累的结果,因此,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因为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的区别;又因为生物具有变异性,才可能产生新的性状,并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因此,遗传性和变异性这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整个生物界的变化发展。生物体受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它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也时刻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可见,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要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介绍我国在生物学发展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历史悠久,有世界文明古国之美称,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农业、畜牧业和医药卫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生物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做过重大贡献。如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我国医学家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了人工心脏瓣膜,为根治心脏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70-03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和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 生态建筑的特点以及设计要点
生态建筑的特征及其对设计的基本要求传统建筑是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忽视甚至无视建造和使用建筑物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
生态建筑则是把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作考虑的基本因素,在充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使用者身体健康的提升。由此,生态建筑就其本质应具有下面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建筑物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友好与协调;是建筑物应让使用者舒适与健康。对上述基本特征,可理解为生态建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资源方面:a.应考虑包括土地、能源、水源、建材等在内的自然资源的消耗;b.应考虑对包括土地、空气和水源在内的自然环境的污染;c.应考虑对建筑物周围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其后两项更为重要,人们往往容易忽视。
(2) 健康方面: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如空气、水源等)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如建筑材料、室内空气等)对居住者身体健康的危害等因素。
(3) 环境方面:应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诸如周边建筑群及交通、通讯状况等其他生活设施的协调配置等因素。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住宅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住宅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宅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改善住宅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只可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2.1 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的不合理,会导致居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即避免在过多的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2.2 日照、遮阳与采光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地,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
自然采光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2.3 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的方案。
2.4 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干扰。污染控制问题也需得到重视。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规范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音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
3 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动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培育生态住宅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生态问题为中心,在环保、绿化、安居、道路管网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
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尽可能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
材料的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
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匾乏的地区。
结合居住区的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
在技术成熟、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改善住宅的物理性能。注重不同社会文化所引发的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住宅设计的影响。提倡环保、简约的生活方式。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
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二、完善理论体系
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除了专用名词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论也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1.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病”?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说人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从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破除迷信、反对。
2.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
理论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诸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例如了解生态平衡理论的,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
生物学各种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理论又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使人们认识的生物世界越来越接近真实。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把某个理论放在整个生物理论体系中加以考虑,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生物理论的掌握更加完善,运用起来更加精确。
4.提高解题技巧。
近几年的生物学高考题目主要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其中非选择题有填充题、分析说明题、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综合题。题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审题,搞清每一道题命题教师的考核意图;其次,要学会区分对立概念和相似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接着,要知道生物符号的特殊含义和正确写法;最后,要具有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
关键词:住宅设计;绿色设计;内涵;设计思想;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设计的概念内涵
21世纪的今天,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绿色设计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各种建筑中。住宅设计中的生态问题是生态建筑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时下“生态设计”正受我国起建筑界的热捧,冠以“生态”美名的各种工程如生态湖、生态小区、生态广场、生态大厦、生态别墅等在全国随处可见。究竟什么才能称之为生态设计呢?生态设计是按照自然环境存在的原则,并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能承载一切生命迹象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80年代初,西方设计界兴起了“绿色设计”潮流和对“生态设计”的研究,突出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为本的理念,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创造健康的居住环境。绿色设计意味着设计可以节约原材料、使用的材料可以回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弃、不会造成对水资源和自然生物的破坏,以及具有人类健康的安全性能等等。绿色设计具有安全性、节能性、生态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而生态设计是生态学思想在设计领域的具体应用,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中的工业代谢理论和生命周期评价,二者在内涵上有重大关联,生态文明要求形成“人-自然”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即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要同时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
现代住宅生态设计原则
现代住宅生态设计的思想中心就是尊重人性,和谐构建一个自然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进行住宅设计时,要保护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现代住宅绿色设计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美观实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
建筑的实用性是使用者最关注的特性,美观实用性的设计原则是住宅绿色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在住宅设计中,除了物理环境要求之外,还要考虑经济、美观。和谐是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美的特征。绿色设计所体现的师人与建筑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是人们进行住宅设计创造活动的指导原则。
2.2设计的人性化和经济性原则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生态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末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设计过程。此外,生态设计包涵着资源节约的经济原则。新时期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向高效的集约型创作道路。使用和更新过程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量低消耗使用。在生态设计中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现代建筑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住宅生态设计的基本特征。
基本技术措施
首先,生态设计在设计之初,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做好勘察研究等相关工作。要深刻了解建筑物的特点、位置、地形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要针对性地设计融入自然因素,构建自然环境。
第二,设计师要有意识的选用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都不产生危害,从室内更新出的旧材料又比较客易自然降解及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生产新产品。这是所有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装修材料首先要考虑选择无毒气散发、无刺激性、无放射性、低二氧化炭排放的材料。
第三,要树立集约化的思想。集约化可以体现在住宅设计的各个方面,比如对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如自然采光、通风、降湿、太阳能的利用、天然能源的利用等,比如对对高效空间的追求等等。在合理利用室内空间环境的同时,充分开展室内空间的研究,使被围合的空间与室外环境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发展的立体网络。住宅设计中,认真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特征和行为时差相适应的空间系统,并精巧安排各工种空间关系将大大有助于空间效益的提高。室内生态设计旨在追求人与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设计师要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态的生活环境。同时做到科学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并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态设计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举例
开发一个成功的绿色的住宅区,就是一个营造新的小型生态圈的过程。基线是指建筑基础和建筑环境的交接带,即宅间绿地,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基线因紧靠建筑,被宅间道路分割,与外交流甚少,是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应发挥活跃的能流、物流生态群落的边缘效应,切忌以生硬的水泥地围衬。通过地形理,植地被、灌木、藤本,以自然、流线型种植,软化建筑生硬边角引入到建筑内部空间。
立面在空间中是最突出,也是视觉最敏感的部分,它是空间的分隔者和背景。对于组织空间景观要素最为重要。空间的开放、围合都是通过立面来控制的。在居住环境中,建筑立面所占比重最大,对这些立面的处理,要采用“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对不同的景物,应采用屏障、放开等手法组织景观。立面材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景墙、格栅等。植物群立面群落的垂直结构,要综合考虑其生态性、功能性和观赏性,对西向的建筑群可采用爬山虎、五叶地锦、鸡血藤等攀援植物,取得生态、景观双层效益。
参考文献:
[1]逯海勇,胡海燕,王晓莉山.住宅设计的生态学研究[J],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35(1) 125-130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生态型建筑;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ergy crisis, to save resources, reduce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as the core content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and the target of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As the most massive residential building type, is to require more heal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fort, safety, therefore,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on the ecological design and energy-saving design to carry out specific research, based on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and Research o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esign", focuses on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esign principles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and through the concrete architectural practice, summarized the key consid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Key words: residential green ecolog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现代城市居民在居住理念上有了全新的转变和发展,对居家健康的重视,使人们的居住意识及居住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各种顺应人们居家要求的生态绿色住宅、水景住宅和高尚住宅小区也应运而生,住宅建筑设计正面临一场绿色生态革命。
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
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2 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态型住宅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策略
下边着重对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进行分析,并给出其实现策
3.1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的实现。
3.1.1能源系统设计的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能源利用的实现,不但要对常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更要注重绿色能源的利用,要将建筑节能放在首位。绿色生态建筑节能,设计师首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把建筑设计提高到比较高的水准。
(2)找到合理的优化的新能源的解决方案。
(3)寻求建筑艺术与能源方案的完美结合。当然,在做好上述的工作后,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绿色能源,如采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的优势。
3.1.2声光环境系统设计的实现。在绿色生态建筑平面设计时,针对光环境设计来看,提倡使用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可解决部分日常照明。其次,室内应尽量采用自然光,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约能耗。另外,还要注意避免由附近建筑的玻璃折射以及其他的光污染。针对声环境设计来看,设计师应考虑将卧室设置在背向噪声源的方向,这样可降低噪音30dB;采用隔音窗也能显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区沿路适当栽植绿色植物,对降噪也有一定效果。
3.1.3智能系统设计的实现。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因此,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也需要推进智能化的发展,进行智能系统设计。
3.2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的实现。建筑外部结构设计主要体现在环境绿化上边。(1)绿化可以有创造性思路,可以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
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例如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2)应该注重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应该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这样,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建筑外部环境设计要求就得以实现。
4 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还应注重地域特色的挖掘
在把握了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点之后,设计时还应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历史人文特点,注重地域特色及风情的融合与挖掘。笔者认为,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对于住宅建筑来讲,人的本体存在状态和精神层面的获取与满足状况较其它类型建筑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态住宅建筑还应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生态内涵,具体思考如下:
首先,生态型住宅建筑要表现出它的时代性。由于历史时序的标轴上,不同时期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存在差异,住宅建筑的物质形态也应与时间长序中其应处的点段同步,以满足居住者实际的供需关系。时代性体现着生态住宅建筑的精神与发展。
其次,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应体现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空间的流通性、室内设计的灵活性与简约作风、家具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书画印章等造型饰物的象征性等都体现了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永恒特色。现代住宅建筑的生态性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
会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反映,地域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其建筑内涵的品位。建筑设计师应在地区传统中寻根,发掘有关“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表现出生态住宅建筑的地域特性和地域住宅建筑现代特性,使居者在精神上获得亲切感和满足感。
再次,在建筑景观设计上,可以通过乡土植物和能体现当地自然风情的山石或水景的引入来突出表现本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这样既强调了绿色生态建筑的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又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本土浓郁的乡情野趣,也为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极佳的诠释。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引言
建筑设计特别是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它强调建筑所处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与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生态住宅概述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型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2.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妥善安置。
2.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2.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2.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 建筑- 建筑材料- 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3.1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3.2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住宅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住宅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宅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改善住宅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
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3.4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卢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4.结束语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才会有更多更好的生态住宅出现,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加舒适优越的生态建筑从而进一步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