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旅融合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泸州市实施“三大模式”破解乡城县农牧产业销路难题
针对甘孜州乡城县农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力缺乏、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泸州市聚焦“精准、精心、精细”,实施三大产业帮扶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实施“以购助扶”、深度推介宣传等措施推动乡城县农牧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延伸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质量。乡城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藏区良好生态环境优势,但传统的农牧业发展以个体种养殖为主,产业类型单一,产品竞争力不强。泸州市在对口帮扶乡城县过程中,探索农牧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从生产加工环节着手,提高农牧产业发展质量。泸州市立足乡城实际,投入援藏资金1600万元,撬动政府投资、其他社会资金4400余万元,打造康南农特产品加工园区,招引葡萄酒加工、藏青蓝、雪松公司等企业,使得藏区苹果、葡萄、牦牛、松茸、青稞等农特产品实现就地加工。2018年,康南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实现工业产值6000余万元。农牧加工带来高附加值利润,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去年乡城酿酒葡萄种植户户均增收达1.06万元。
二是发展客户群,以购助扶拓宽产品销路。通过前期调研和摸排,针对生态农牧产品质量把关难、销路难以打开的问题。泸州市和乡城县整合优质企业资源,促成两地农牧企业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益芗农旅,与各企业广泛开展商业合作。益芗农旅定期组织产业技术指导培训,对农牧产品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在打开泸州市场过程中,探索出“以购助扶”的新模式。在经济合作上,促成各地企业与益芗农旅签署“认购协议”;在爱心帮扶上,鼓励企业与贫困村建立长期定购关系。乡城县的藏鸡、藏猪、苹果等优质农特产品,通过一份份定向认购订单发往各地。目前,各地企事业单位已定向认购帮扶贫困村农特产品280余万元。
三是扩大宣传面,深度推介打造特色品牌。泸州市全力协助乡城县农牧特色品牌打造,协助乡城藏鸡蛋、藏鸡、松茸、藏香猪等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指导各村壮大发展专合组织,发展了仁堆村牦牛养殖、仲古村藏系绵羊养殖等专合组织66个,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乡多品、多乡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两地加大合作宣传推荐力度,泸县与乡城县达成宣传资源共享协议,利用双方融媒体中心宣传平台资源,建立媒体联盟,双方APP植入双方微信公众号,相互推送产业产品信息。为帮助乡城农特产品快速打开市场,泸州市邀请乡城县企业、特色农产品参加“泸州农博会”“迎春购物月”等展销活动,乡城农特产品已入驻泸州各大商场超市或农特产品实体销售店。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是贵州倾力打造的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园区坚持用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从追求量到注重质,再到突出生态、产业、效益、规模全面提升,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把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为百姓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突破要素瓶颈倒逼煤矿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
从水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深山之中的苹果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旁,一片片猕猴桃园令人目不暇接。走进园里,一簇簇果子把藤苗压弯了腰。
被称为“西南煤海”的水城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这块“黑金”曾让水城在全国响当当。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掠夺式”的开发资源,让水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工业“一枝独秀”使得农业成为一块致命的短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增收乏力,农业增效受阻,农村面貌改善难上加难。
绝境之地,何以图存?
政府出“狠招”:对不符合贵州生态文明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出;效益好又环保的项目坚决扶持。
山多地少、耕地破碎、农业商品化率低的现实,“倒逼”水城探索喀斯特山地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胡娟曾是当地出了名的煤老板,为响应政策号召,她放弃了见效快、赚大钱的煤矿生意,转而投资猕猴桃产业。
“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作为土生土长的水城人,我也希望为生态建设做点努力。”胡娟说,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做规模化的生态产业,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借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水城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生态农业导向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型治理模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须突破要素瓶颈制约,发展符合喀斯特山区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说,要把山地特色农业培育成水城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红利催生发展活力,水城的农业发展经过转型升级后,开始转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带动农民致富的新阶段。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
走进米箩乡村民李朝恒的果园,猕猴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李朝恒和妻子正为除草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我家种得不多,但是收入比以前种包谷、洋芋强多了。”李朝恒说,去年猕猴桃价格还可以,每公斤最高卖到40元。
猕猴桃,不仅改变了传统种植习惯,也开辟了农民小康路。
三年前,李朝恒将自家的另外20亩土地流转给企业。“除了土地流转费,我还给企业打零工,每月2000余元的工资,每年还有近20000元的分红。”
和李朝恒一样,猕猴桃产业园区涉及的1035户农户都有三重“身份”:公司的股东、土地租赁者、产业园工人。每家每户以土地入股,除了享受每亩每年600元的租金之外,还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留在公司打工,入股农民还根据“股份”每年分享到15%的利润。
胡娟投资成立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企业和农户建立联结机制,企业获得土地搞起了规模化经营,农民或带地入股,或直接流转,既可以参与红利分配,又有稳定的务工收入。
“外来游客可以到我们园区采摘猕猴桃,再吃点羊汤锅和农家菜,果熟期每到周末城里来的人多得很。”米箩乡倮么村村民王继跃说。
“十年前,群众交3块钱的电费要靠卖鸡蛋来凑,如今猕猴桃就是老百姓的‘摇钱树’,家家户户都有不少‘红票子’,咱们不缺钱。”王继跃的话道出了农民生活的富庶。
政府扶持,企业参与,群众支持,水城县更加坚定的走起特色农业之路。结合气候、土壤等特性,水城县将猕猴桃定为主导产业。
2013年,贵州省出台多项措施重点打造“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迎来蓬勃发展时机。
园区由米箩核心区和猴场特色示范区组成,分猕猴桃产业核心区、猕猴桃产业示范区、猕猴桃产学研基地、猕猴桃产业深加工区、布依风情生态园5个功能区,种植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18个乡镇。
以“建一个园区、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为目标,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集生态旅游、民族传统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实现了生态性、实用性、前瞻性、示范性的统一。
铺宽致富路子高效农业与旅游观光并驾齐驱
作为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以独具特色的“一核三园四型”的理念设计,获得全省100个省级园区规划设计第三名。
所谓“一核”,即以米箩乡、猴场乡为园区核心区全力进行打造;“三园”,即着力打造俄戛万亩猕猴桃园、草果万亩猕猴桃园、铜厂万亩茶园及核桃园;“四型”,即将园区分成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自然生态型和民俗文化型等4个类型。
尤其是休闲度假功能区里的“梦幻大道”设计,“用养花的理念种树”,即春、夏、秋、冬四季,行道树都将变换。春有樱、夏有柳、秋有枫、冬有梅,这样奇思妙想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要通过独特的、高品位的、高规格的规划、设计、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同样的田土生长的作物,变成高效、高价值作物。”米箩乡党委书记谢寿阳说,重点以美丽乡村点缀园区,以旅游开发带动园区,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并驾齐驱。
谢寿阳的话不是异想天开。就在园区核心区周围,一排排独具布依风格的小洋楼正拔地而起,不少村民还建起了农家乐。
在园区核心区内,重庆君豪公司及县农司合股征地400余亩,建起了6300余平方米的农业生态体验馆、2100余平方米的蔬菜观光大棚、游客街道中心,以及百亩荷花池。
眼下的园区周围,一幢幢白墙红檐的乡村别墅,点缀园区;一片片平整的地块里,猕猴桃幼苗正扎根新家,一幅转型升级后的农业观光旅游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城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过程中,园区建设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2008年,水城红心猕猴桃被选为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2010年被选为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2012年获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产地知识产权。
品牌背后是特色。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植和放大了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并不断“长”成致富千万家的品牌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融合生态农业和旅游文化,舞活“产业链”。水城县实施农旅融合,综合开发,多元产业联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发展精品园艺、配套产业带动旅游休闲业;以农业与旅游作为城市转型跨越的突破口,打造“农旅一体”和“以农兴旅”的创意农业模式。
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开放发展。
战略导向,长短结合。
品牌引领,“两端发力”。
全域统筹,多业融合。
主要目标
“六个比重”
到2020年,全省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旅游业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提高到12%以上;旅游脱贫人数占总脱贫人数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游客“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入黔游客人数占游客总数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5%。
构建“六大体系”
构建“全景式规划”的旅游分布体系、构建“全季节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共建共享体系,构建“全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全方位服务”的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全区域管理”的旅游综合治理体系。
实现“六个转变”
从单一景区(景点)建设向全域统筹综合目的地转变,从旅游资源分散开发向整体开发转变,从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致高效旅游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部门管理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
主要任务
打造“一程多站式”国际旅游线路。
推动省内综合保税区建设国际免税店,力争在旅游购物免税、贵阳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支线机场口岸设置、旅游落地签证等方面取得突破。
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加密国内及国际和地区航班航线,增加高速铁路车次运力,形成开放型旅游经济新格局。
加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宣传推介,拓展入境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的作用,促进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办会机制常态化、国际化。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编制实施《贵州国际山地旅游试验区总体规划》。
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线、干支机场为点、点线支撑的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带,串联带动全省100个旅游景区、100个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基地和1000个特色旅游村寨,打造20条省内环行及联通省内外的重点精品线路
以“旅游+”推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以“旅游+工业”促进特色食品等产业提质增效。以“旅游+文化”提升旅游产品内涵。以“旅游+水利”促进旅游地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以‘旅游+航空’促进航旅协同发展。以“旅游+城镇化”促进产城景融合发展。以“旅游+大健康”培育一批康养旅游基地。以“旅游+大扶贫”促进增收致富、精准扶贫。以“旅游+大数据”促进智慧旅游和现代监管。以“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
具体措施
1、打造一批世界级山地旅游产品。
2、加快构筑山地旅游产业集群。依托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支持创建一批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力争2020年达到100个以上,其中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特色旅游示范基地10个以上。
3、力争2020年全省创建国家级、省级度假区20个以上,带动我省旅游业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拓展延伸。
4、推动我省优质白酒、烟草、茶叶、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五张名片”和“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向旅游商品转化。探索建立贵州“旅游首选商品”名录,培育建设一批地标性旅游商品示范性生产基地,力争到2017年全省开发旅游新商品1000种以上。
5、发展山地康体养生旅游。
6、、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设生态体验旅游步道2000公里以上,打造富有特色的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项目3-5个,建成汽车露营基地20个以上、家及省级森林(湿地)公园100个、生态体育公园100个和山地户外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0条。
7、打造一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8、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精神慰藉等养生度假产品。大力引进国内外社保基金以及国际著名养老机构开发养老社区项目。
9、全域发展山地特色乡村旅游。
10、探索完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旅游“三变”新模式,为参与旅游产业的贫困户提供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小额特惠贷款。
11、实施“百区千村万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示范村寨100个、重点村寨1000个,示范和重点建设经营户10000个,带动全省1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12、构建旅游信息化支撑体系。2017年实现全省各地机场、高铁站、游客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4A级景区、4星级以上酒店等重点涉旅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
13、支持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景区、餐饮点、购物场所、娱乐场所的消费支付电子化,实现在线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比例逐年提高。
14、优化旅游配套服务功能。2020年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咨询服务全覆盖。
XX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XXX
2020年4月2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XX旅游产业发展作如下发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十三五”期间,XX抢抓国家公园省和全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机遇,坚定“建设大交通、构建大旅游、实现大发展”战略,坚持“核心景区带动、特色城镇支撑、乡村旅游辉映”的全域旅游思路,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奋力推进旅游工作,累计接待游客6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亿元,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致力“三个坚持”,促进旅游发展高端大气上档次
(一)坚持科学决策引领发展方向。我县立足“生态环境优越、交通条件优良、旅游资源优厚”的三大优势,审时度势,坚持把旅游放在富民兴县高度,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推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的意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10个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的文件,确保旅游产业科学、快速发展。五年总计投入资金亿元,以百里乌江画廊为重点,着力打造了飞龙寨、浪水湾、XX坊·红渡、七彩仙峰等一批景区景点,构建了观光旅游、运动探险、乡村旅居、避暑养生等多位一体的旅游业态。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星级酒店4家,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申建省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1个。飞龙湖景区获评“全国十佳生态旅游景区”。
(二)坚持营销创新加快发展步伐。我县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厘清营销思路,积极拓展客源市场,初步形成了“县内齐动、区域联动、内外互动”的宣介营销格局。一是通过“内联外盟”、“请进来,走出去”,精准开展市场营销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成为西联川滇渝、东南联湘桂广的重要旅游节点。二是积极参加各类旅交会和推介会,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机场、高铁、户外广告等媒体和平台,全方位、广覆盖宣传XX旅游资源。三是瞄准重庆、贵阳、遵义、凯里、铜仁等周边市场,重点开展宣传促销活动。目前,遵义市场全面打通,与希望之旅、雅之旅、假日旅行社、锦之旅等成功合作,开通遵义凤凰山到飞龙湖旅游直通车;成功启动重庆、黔东南、贵阳、中原、珠三角等客源市场开发。四是持续开展省内外知名作家、画家、摄影家、旅行社、媒体记者XX行等活动,进一步提升XX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坚持完善服务提升发展质量。我县树立“服务是旅游的核心”理念,坚持热情周到的服务提升旅游竞争力。一是实施“引智”行动。加大与高校院所、专家团队的合作力度,XX成为省社科院、贵州与瑞士发展比较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瑞士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签约北京盛方咨询有限公司策划XX旅游,聘请许豫宏、赵明哲等4名国内著名旅游策划专家为顾问。二是完善服务功能。建成农耕文化园、国际垂钓基地钓鱼棚、木屋宾馆等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丰富服务内涵。成功举办第51届国际小姐中国大赛重庆赛区飞龙湖旅游形象大使决赛、“重庆情满路·万车自驾飞龙湖”、“飞龙湖杯”全国书画大赛、中国龙文化与团结进步论坛、XX旅游节暨“温馨XX”大型演唱会等国内、省内重大赛事和活动。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对从业人员、导游员、讲解员、“农家乐”服务人员开展培训10余次,培训人数2300余人次,评选旅游定点接待单位23家。
二、做好“三个打造”,确保全域旅游点多面广有特色
近年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旅游国字号文件相继出台。2016年
全国旅游工作会,更是吹响了中国从小旅游走向大旅游、从景点游转型到全域游的号角。当前,全国各地,全省、全市上下都在抢抓旅游业发展,奋力冲抵经济下行压力。随着区位优势的凸显,XX将集聚爆发力,打好攻坚战,以旅游的“井喷”为牵引,创建全省生态经济先行区、高端养身休闲区,实现绿色崛起,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一)精心打造旅游品牌。结合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全国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县创建,大力擦亮世界第一长龙、亚洲第一高坝、贵州第一大湖,旅居农家·XX坊、都市第三地生态园、松烟第一骑游小镇等旅游品牌。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策划和市场营销,加强区域合作共赢,强化与各大旅行社的对接联系,充分利用地处四个地州市结合部和立体交通优势,吸引重庆、贵阳、遵义、凯里、铜仁等地的游客前来XX观光旅游。
(二)精细打造飞龙湖景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加快完善浪水湾——飞龙寨景区基础配套,加快构建“快进慢游”体系,建成浪水湾风情一条街、主题酒店、水上游乐、聊斋惊魂等项目。同时,精心打造XX名小吃、特色旅游商品,完善“吃、住、游、娱、购、玩”老要素,打造“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把飞龙湖核心景区建设成为贵州旅游重要产品。确保“十三五”精彩开局,实现2016年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以上。
(三)精致打造全景域XX。我县将坚定“从小旅游到大旅游、景点游到全域游”的清醒认识,重点抓好城旅、农旅、文化体育与游游的三个结合,倾力打造全景域XX。一是抓好城旅结合。建设旅游县城和特色城镇,继续完善白泥现代农业观光园,高起点建设沁春花田,高标准打造同心路特色旅游街,高品位开发县城土司衙署,继续推进敖溪土司古镇、松烟骑游小镇、花山苗族风情小镇、大乌江特色景观名镇等“一镇一特”建设。二是抓好农旅结合。以“都市第三地”生态园、大乌江风吹坝苦丁茶园等2个省级示范园区为引领,因地制宜、科学规建100个农业园区,将农业园区打造为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平台”。三是抓好文体旅结合。以文化体育搭台,做好旅游经济文章。快速推进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坚持不懈抓好“五心杯”篮球赛、烟花爆竹燃放节、松烟骑游小镇、关兴老林河露营、敖溪土司文化、龙家亲水文化、花山苗乡文化、醉美乌江“四色”游等系列活动,确保月月有赛事(活动),次次有精彩。
三、建设“旅居农家”,助推旅游产业脱贫攻坚见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走“农(农家)旅(旅居)联姻”持续发展之路,通过精心创意策划,探索出以“农耕体验、乡土怀旧”为特征的“旅居农家”模式,成为引领“四在农家”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助力山区群众脱贫攻坚的新样板。
(一)强化“三个保障”确保创建实效。一是抓组织保障。建立县、乡、村、组“四级”体系,层层分解责任。通过“驻点包办、网格管理”,实现干部联系创建户100%、干部监管创建项目100%;二是抓资金保障。坚持“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记其功、各负其责”原则,整合六项行动、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生态环保等专项资金打捆投入,积极撬动社会资金和发动群众筹资,形成“政府投入主导、各级大力支持、群众主动参与”的格局。三是抓好制度保障。出台“XX县小康寨行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周调度、月督查、季通报、年考核”督查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科学有序、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一、基本概况
xx镇是xx县城所在地,地理座标为东径116°13′,北纬27°33′,距抚州市公路里程64公里,距省会xx公路里程171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卓望山,海拔282.6米,东依xx镇,西与xx县接壤,南靠xx镇,北临xx乡,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年平均气温17.3℃,无霜期273天。
xx镇始建于吴,定建于宋。宋开定三年开场为县后。现xx镇由原xx镇、城南乡、潭坊乡合并而成。全镇20个行政村,分别是北关、附东(含东关)、河东、桥头、岱塘、桥下、集贤、新中、中渡、仙三都、大鹿、澄源、池南、龙和、马停桥、新斜、官仓、东排、陈坊、龙井;145个村民小组,6873户,6个居委会,40余条街,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劳动力10900人)。总面积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539亩,其中水田28604亩,旱地2935亩;山林面积20.1万亩,其中有林山面积16.4万亩,稀树林6690亩,荒山42亩,竹林33366亩,杉、松山142474亩,退耕还林总面积13551亩,森林覆盖率达64.4%。
二、人口情况
1.乡镇近10年人口(包含镇区、行政村、自然村)统计;
今年全乡总人口63094人。近十年人口浮动不大,均保持在62000左右。
2.乡镇近10年外出务工人口统计;
今年外出务工人数大约在15786人左右,近十年外出务工人数浮动不大,均保持在15000人左右。
3.乡镇近几年空心化率。
全乡近几年在xx镇人口约为47000人左右,空心化率约为25%。
三、村庄布局
1、村庄搬迁撤并、集聚提升、特色保留、城郊融合分类:
2002年由原xx镇、城南乡、潭坊乡三个乡镇合并而成。全镇20个行政村,145个村民小组,6个居委会,50余条街。
2、乡镇重点建设的村庄有哪些
河东、桥头、陈坊、新斜、东排、官仓等村。
3、村庄具有哪些优势条件(区位、产业、文化等)
以河东、桥头两村为中心村打造中心城镇,以陈坊、官仓两村为中心打造乡村旅游中心;东排农业产业基地1300亩土地流转及猕猴桃良种栽培,打造东排村猕猴桃农旅小镇。,澄源、大鹿、龙和、马停桥、岱塘等村为主的杂交稻制种基地;澄源、新中为主的竹木生产基地等种养殖业。
四、产业发展情况
我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优势、相对集中”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具有xx特色的九大生产基地:(1)以桥头、附东、马停桥、河东村等为主的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11000亩(含复种面积),大力推广反季节大棚小拱蔬菜种植;(2)以澄源、大鹿、龙和、马停桥、岱塘等村为主的杂交稻制种基地,面积达5801亩;(3)以集贤、新斜、龙井、东排、官仓等村为主的瓜类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500亩;(4)以澄源、马停桥、桥下、中渡等村为主的太空白莲示范基地;(5)以澄源、陈坊、新中为主的竹木生产基地;(6)扶助兴华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7)以官仓、东排、陈坊等村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8)以龙和、池南、陈坊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9)以龙和、龙井、官仓、陈坊等村为主的烤烟生产基地;通过建立基地,示范引导,有力推动了全镇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框架,生产基地带动农户4000余户。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46%,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
五、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1、生态保护、土地开发、增减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历年增减挂钩项目984.7264亩,19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立项面积19.35亩,验收建设规模面积13.6275亩。
2、林地、水源地保护情况
我镇已实施了封山育林,对保护区加强巡查。
3、基本农田、园地、耕地农作物覆盖率
全镇总面积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539亩,其中水田28604亩,旱地2935亩;山林面积20.1万亩,其中有林山面积16.4万亩,稀树林6690亩,荒山42亩,竹林33366亩,杉、松山142474亩,退耕还林总面积13551亩,森林覆盖率达64.4%。
4、宅基地建设使用情况、城镇已建设规模、预留建设用地规模及布局?
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和江西省农民建房占地面积不超过120㎡ ,总建筑面积不超过350㎡严格执行。规划区严格按照总规控规办理,规划区外按照集镇化符合规划和用地规划后给予办理。
六、公共基础设施情况
1、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农村淘宝、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现状情况;
有政府办公楼1座;有农商银行2座;有1家中心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有1家敬老院;有中学1座,小学3所。
2、殡葬设施现状(公益性墓地位置、数量,农村殡葬现状);
公墓位于新中村。墓区总占地面积为10.5亩,共分为墓穴区与停车场。其中墓穴建设区占地面积8亩,建设有300个墓穴。停车场占地面积1.5亩,我镇坚持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的原则,在墓穴与墓穴之间都种植了翠柏,最大限度降低了墓区硬化面积。目前入墓率不高。
3、给水工程现状(水源,水厂位置,农村供水现状)
城区规划区内由县水务公司供水,农村供水由个自然村小组分散无动力山泉水供水。官仓、陈坊由景区水厂供水。
4、排水工程现状(雨水排放情况、污水处理现状);
城区:澄源胥坊、官仓和平建有污水管网及处置设施,其它村都是自然排放。
5、电力设施现状(电源,变电站数量、大小,水电站等);
110千伏变电站两座,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全镇有4座水电站。
6、电信设施现状(宽带覆盖、有线电视覆盖等);
覆盖率均为100%。
7、环卫设施现状(垃圾处理方式、公共厕所配置情况)。
村收集、镇统一装运、县集中处理,实行垃圾处理一体化。
8、道路交通设施现状(重大交通场站、社会停车场)
各村都已实现村村通,陈坊村建有停车场。
七、存量用地情况
1、乡镇低效用地情况
目前土地均有建设及公益事业需要。
2、乡镇供销社、粮管所等国有资产现状情况
供销社、粮管所等国有资产,目前基本闲置。
3、存量用地建设设想
1、满足村民建房需要。2、满足县重点项目用地需要。
八、乡镇目前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设想
1、乡镇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
未来我镇发展定位:以镇村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持续发展第一产业。
2、城镇主要拓展方向的预判?城镇空间布局的初步设想或构思?
以县城发展方向一致,向北拓展。
3、下一步乡镇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建、拟建的重大项目的情况及分布?
在建拟建重大项目:1.惠民水库建设、2.官仓(坪儿上、房车基地、茶厂路)征地、3.陈坊村旅游公里建设、4.谭坊防洪堤建设征地、5.“宜黄之光”光伏产业园、6.官仓、中秋民宿、7.城北征地、8.马停桥种子博物馆、9.东排猕猴桃农旅小镇建设、10.北关村殡仪馆、公墓征地。
4、乡镇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设用地、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等)?
土地征用困难,老百姓手中土地征用难;建设用地受土地指标限制,发展难度大;跑项争资竞争激烈,乡镇争取资金较少。
5、乡(镇)范围内是否有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项目?
无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项目。
6、目前村庄建设推进情况,还存在哪些问题?
全年共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新农村建设点29个,其中潭家洲、河东村安置地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环境整治效果显著。
(一)规范程序,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完善系统数据
为切实做好我乡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归档及系统数据补充完善工作,我乡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对贫困户数据严把关,再核实,摸排全面,调查详实,登记准确,定性合理,全面实行阳光确认,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建立电子档案,做到户有表、村有册、乡有档,及时补充完善了子系统及六有平台数据。
(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引导全村在产业发展、农旅结合、建立电商平台、引进企业开发资源等方面寻求突破,为早日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强大支撑。采取村级“一事一议”硬化虎岗村石缸组至塔子组道路1.2公里,投资35万元,新修塔子组至花坪组林区道路4.5公里,投资82万元;实施覆盖全村的“小农水”工程项目11.7公里,总投资118万元,解决全村农田灌溉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目前在建项目为塔子组至凉水组林区道路硬化1公里,投入资金20万元;多方筹措资金,争取交通项目资金175万元修建虎岗两座桥梁(小地名:王店子、河坝头),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开工,预计工期为60天。
2.精准帮扶情况
坚持精准帮扶,注重脱贫成效,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对全乡精准识别的29户61人贫困人口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因户施策,全面落实“五个一批”帮扶措施,争取资金近10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落实政策兜底保障9户10人。
依托虎岗村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生态土鸡。第一书记多方筹措资金3.5万元,目前已在贫困户中确定两户有劳动能力(白岩组王永富,凉水组李显富)带头养殖生态土鸡,每户养鸡100多只,投入围栏、搭建鸡舍、购买鸡苗共计1.5万元。市商务粮食局联系帮扶贫困户购买物资5000元,分别看望贫困户;县级帮扶联系领导周亮帮助联系户杨联辉一家改善居住环境,投入2.5万元硬化院坝、室内地面硬化、墙体粉刷。
(三)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扶贫专项规划
结合《四川省贫困村精准脱贫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召开村支两委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结合虎岗实际,详细完善了本乡“十三五”精准脱贫专项规划,拟定2016年—2020年虎岗村规划项目共计17个,拟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充分利用资源,谋划好重点项目,竭力壮大集体经济。
1.打通兰家山至虎岗环山公路,连片打造,同时连通民建乡村际民族走廊,形成生态农业观光园。
2.农旅结合,通过整理沿路防洪提修建项目,打造百亩观赏性桃花园,修建水车、磨房,发展观光旅游,任何一个项目的落地,不仅让土地资源可以得到利用,还能带来务工的机会,能有效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提升全村风貌面貌。
(四)抓党建促发展,做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工作。
乡党委、政府以精准扶贫整村推进为契机,以抓党建促发展,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特别是引导虎岗村群众因地制宜种植墨西哥辣椒、香菇,养殖生态土鸡,积极谋划发展有本地特色的桃树、李树等观赏性果树。这些种植项目已经过市场的检验,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同时虎岗村群众栽植技术也日益成熟,我们有信心带领群众用明后两年时间,基本完成虎岗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出结构合理、呈规模化、效益化的生态蔬菜生产基地,为县城提供优质安全蔬菜供应,并带动周边乡镇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使虎岗村成为集农业生产、旅游休闲、生态观光、新村示范建设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示范点。
在助推全村脱贫、摘帽攻坚中,我乡贫困村—虎岗村做到了农业产业、工业加工、商贸流通 “三产联动”。
(一)一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规模种植油茶。
通过与外贸出口企业、三板上市公司雅安太时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多次对接和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考察,将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全村主导产业。首批300亩油茶已栽植,力争全年实现800亩。4-5年,每亩油茶可实现4000元左右收入。村委已与企业签订了20年保底回收合同。
(二)二产充分利用水资源,建设虎岗村天然饮用纯净水加
工厂。通过前期的水样检测、部门沟通、实地调研、多方汇报、积极协调,虎岗村天然饮用纯净水加工厂已落实了投资开发企业,完成可研。项目规划投资800万元,建成年产5万吨纯净水生产线。项目目前已开工,12月投产。
此项目的实施,将极大程度体现项目精准扶贫:一是村民自愿入股,享受分红;二是为全村提供40余人就业岗位;三是企业拿出一定利润支持全村发展产业,增加脱贫造血功能;四是企业每年为村集体提供资金支持,夯实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服务能力。
(三)三产积极搞活商贸流通,建起虎岗村惠民超市。
第一书记充分利用派出单位优势,建起了虎岗村惠民超市。超市以村集体开展经营,收入归村集体所有;超市以惠民为主,有效改善了村民购物环境,方便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通过积极争取,超市已成为乡食堂生活必需品供应商,目前正与一名微晶公司协调供应800人食用大米事宜。超市力争为村集体经济每年贡献5万元收入。下一步将以超市为载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线上销售。
(一)村组干部结构老化,人才缺乏。目前,村组干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带头引领致富本领不强,致使全村还没有完全形成争先致富的浓厚发展氛围;
(二)产业结构调整动力不足,进展缓慢。一是农民“小农意识”的思想比较重,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观念保守;二是土地受高山地势和退耕还林影响,土地难以成片流转、成片经营开发,产业发展不能上规模,不能彻底改变村集体资金匮乏现象。
(三)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一是对口帮扶资金还未落地,一味的等靠要思想不能解决根本问题,____产业新城到虎岗村过渡道路拓宽约2公里,项目资金缺口350万元;虎岗村委会至塔子组800米道路拓宽缺口资金10万元;二是信贷难以落实,存在农户“难贷款、款难贷”的局面,产业升级转型缺乏资金支持。
下半年工作打算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坚信,更多、更好、更完备的精准扶贫政策会陆续出台,我们将提早谋划,未雨绸缪,保持“凝心聚力谋发展,限时打赢攻坚战”的应有姿态。
2016年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夯实基础,培育产业,全面同步奔小康为目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争取和整合多方资金,加快完善以贫困村为中心、非贫困村为辐射面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全乡基础设施整体提升。起跳摸高,适度提高,因地制宜,编制规划,结合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重点打造虎岗村“生态发展”品牌,全面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整体联动,整合资源,突出发展优势,实现跨越赶超。全面利用政策,实现“点对点”帮扶,结合贫困户发展愿望,进一步为贫困户谋划脱贫思路,实现全乡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争取资金350万元,新建____产业新城核心区到虎岗村过度枢纽道路3.5公里;抓进度,顺利完成大河沟、王店子两座桥梁修建;争取资金280万元,打通凉水花坪大林等组连接民建乡道路4公里,并实施阶段性硬化,为下一步民族民俗走廊建设奠定基础。
二是进一步加强造血功能,培育产业,实现整村脱贫。进一步推进虎岗村纯净水厂实质性的建设,探讨“村+企业+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和合作分红模式,实现全村可持续稳定增收;流转整理集中土地,壮大传统墨西哥海椒种植规模,利用电商平台,实现种植规模、销售规模“双过百”(种植面积超过100亩,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引进企业,带领村民流转土地,大规模种植高山有机茶,实现“种、制、销”全程学习参与,全程分红参与模式,引领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受惠于特色种植业。
三是利用政策,实现“点对点“帮扶。结合贫困户发展愿望,进一步帮助贫困户落实帮扶措施,全面实现“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到户、到人;通过对接,利用市、县领导帮扶,帮助贫困户加固维修美化住房;通过市县联系部门,利用走访、慰问贫困户,发放慰问金、物资等,关心关爱贫困户发展,努力实现2016年16户,28人贫困对象脱贫。
关键词:旅游产业;城市发展;体育赛事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为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作为新兴产业,体育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国际或国家级大赛。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大连、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三亚的国际沙滩排球赛,广西柳州的F1摩托艇比赛等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溪至今并未把体育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
虽然本溪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挖掘潜在优势。
2010年8月末在沈阳市举行的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的广告中,亿万观众还发现并迷上枫叶之都— — 本溪。然而这只是牛刀小试,2013年将在辽宁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成为本溪市借力体育,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本溪城市品位的更大契机。辽宁申办全运会成功,辽宁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充分把握利用辽宁全运会机遇,突出发挥本溪市的邻近沈阳主赛区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本溪市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推进本溪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1 本溪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全运会机遇本溪作为十二届全运会主赛场沈阳的邻近城市,在沈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全运会经济竞争中已经占据有利位置,全运会将为本溪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逢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
1)旅游基础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全运会的分赛场城市,其最大影响将是促进本溪市城市建设。申办全运会成功之后,本溪市及时制定了“迎全运、创品牌、树形象”3年行动计划。以全运会场馆建设为中心,全力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启动“三大工程”:沈溪新城体育中心工程、本溪市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本溪市体育场改造工程。这些地标性建筑将全面改造本溪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客观上也全面改善了本溪市的旅游环境。
2)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将得以完善到本溪的游客多为附近城市的中短途游客,省外、境外旅游是本溪市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全运会女子篮球项目、青年足球项目和公路自行车项目的比赛在本溪市举行,必将带来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看赛事及观光的海内外旅游者,为促进本溪市的省外、境外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 2013年全运会将使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本溪,创造本溪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带动全运会之后省外、境外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省外、境外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全面提升
旅游接待服务,也是全运会接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溪市鲜有接待大型活动的服务经验,因此在迎接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接待服务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扎实推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礼仪规范,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接待酒店管理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安全保障知识、酒店服务礼仪规范、酒店安全应急管理等,借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4)旅游相关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它几乎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都发生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全运会带来的大量商机,为本溪市结合自身特点,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交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等诸多模式创造了条件。促使本溪市在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振兴钢铁、制药等行业。
2 抓住全运会机遇,加快本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2.1 展示本溪旅游“三都五城”的形象品牌旅游形象是现代旅游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全运会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活动,央视直播所带来的巨大媒体效应是树立一个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载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全运会给本溪市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借此树立起本溪旅游在国内外的优良品牌。本溪市应该拨出专款加大对全运会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着力宣传市政府的“三都五城”规划。“三都五城”既是本溪的特色,也是本溪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加快本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建设“三都五城”即是将特色、目标、措施三位一体。“三都”是指钢铁之都、医药之都和枫叶之都,“五城”指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全运会将本溪“三都五城”的风采展现给世人,向世人展现一个和谐、文明的新本溪。
2.2 加快本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溪市应该抓住全运会机遇,努力经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加大投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本溪城市品位。在本溪市老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应按照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配套体系;应重点规划建设好平顶山公园、太子河水上乐园、本钢工业园、溪湖公园,真正建成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花园式城市;应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在增强赛会接待能力的同时,增强旅游对外接待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如果财力允许,可开全国风气之先,在本溪的青山碧水问建设一条自行车专用公路。使2013年全运会在本溪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促进本溪市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2.3 加强本溪城市文化建设与宣传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之魂,而且与旅游业发展共生相伴,因此旅游业也可以说就是文化产业。
本溪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生态地质文化、太子河文化、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发掘、整理和研究的程度还比较低,远未形成市场化,属于“养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薄R虼擞忧勘鞠糜蔚奈幕?并借全运会东风,进行宣传促销。比如应借鉴五女山申遗成功的经验,启动本溪水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应充分展示以满族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等等。
2.4 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作为本溪市唯一的高等学校,辽宁科技学院已经将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并先后成立了“两所一会”,即“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本溪民俗地域研究所”和“本溪旅游地学学会”。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应把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作为专项研究课题,围绕全运会进行全面调研,组织召开“全运会与本溪旅游”等方面的理论研讨会,设计集地方特色与体育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制定本溪全运会旅游促销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等等,并将研究结果上报有关机构。协调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使全运会效益在本溪市旅游业得到最大发挥。
2.5 打造属于本溪市的体育赛事随着旅游业态的变化,传统风光旅游以及静态的文化旅游已经逐渐略显单调了,具有活力的体育旅游以及其他的休闲特色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旅游业的时尚。本溪市如果把自己定位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就应该着力打造把体育精神和满族文化相切合的文化。只有通过体育赛事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活力,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面貌。因为体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它能表现一个城市的形象、风貌以及特有的精神。选择什么样的品牌赛事,应该和本溪城市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本溪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相切合,通过这样的赛事可以显示城市的整体风貌。比如近年来本溪市的自行车项目成绩显着,是否可以考虑将自行车运动作为本溪市标志性休闲运动品牌,使其集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突出运动休闲、全民参与、时尚旅游的特色。每年定期举行,内容可包括赛事、开幕式、时尚活动、商品展销、培训研讨、创意征集等。可将比赛场地安排在本溪温泉度假区、水洞景区、关门山景区、五女山景区、大雅河漂流景区、本溪湖景区等本溪着名景区,将最具本溪地域标志的高山、大河、奇洞、红叶、森林、温泉等元素,通过电视赛事转播,传遍全国的每个角落。
本溪需要体育赛事作为名片,借此打造城市名片,体育赛事也同样需要本溪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赛事的品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进行均衡充电,同时由于维护的原因,未及时检查蓄电池单格电压和补加水等,造成2006年一台632内燃机车出现了过热失控现象,并使一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全部报废,其它内燃机车蓄电池组也相继出现热失控前期症兆,由于及时按上述工艺进行补救,至今未出现蓄电池过热失控现象,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均高于设计要求,且蓄电池的容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保证了内燃机车的可靠运用,同时降低了机车的运用成本。
邓书林说的5万元贷款,来自于威宁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石门信用社。和他一样,石门乡女姑村六组共有20多户贫困户申请到“特惠贷”的小额扶贫贷款,以此为基础发展产业项目,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6年6月25日至27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石门乡蹲点调研。当了解到全乡2015年的贷款余额增加1600多万元,特惠贷以及其他类型的惠农贷款正在为农村脱贫攻坚注入金融活水时,陈敏尔表示:“要造血,要致富,要靠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一池农村春水。”
打造金融扶贫“主力军”
激活一池农村春水,并非易事。
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是贵州,贵州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是农村。2015年6月,视察贵州时,对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统筹发展,还要解决好农民,特别是49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至关重要――不开源引流,何来源头活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也是扶贫开发的活水。”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多次表示,要加强金融扶贫,助推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省各级金融机构积极行动,结合自身业务特色创新金融服务。例如,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农信社”)紧扣“农”字,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积极投入到大扶贫战略行动中,探索了许多值得借鉴推广的做法。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是贵州农信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贵州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宋锐表示,要通过着力打造普惠型银行、着力打造创新型银行、着力打造稳健型银行、着力打造发展型队伍、着力打造服务型平台,“让贵州农信真正成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主力军”。
事实证明,“主力军”名副其实――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信用工程体系,保障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关键性问题。截至目前,省农信社已为757万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广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效率高、成本低的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农信机构网点覆盖城乡,金融服务通达村寨,已构筑起辐射全省的服务网络。
与省扶贫办、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联合推出“特惠贷”,有效降低贫困户融资成本,缓解扶贫资金压力。截至2016年10月,全省农信社已累计向41万贫困户发放“特惠贷”146.54亿元。
开创服务“三农”新模式
“贵州省农信社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全省看毕节,毕节看威宁。”正如宋锐所说,在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毕节市,金融扶贫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作为当地唯一乡镇全覆盖的金融机构,毕节市农信社真正发挥了金融精准扶贫“主力军”的作用――系统内的4家农商银行、4家联社,327个营业机构,不仅主动将普惠金融服务送到村寨,成为群众的“贴心保姆”,还推出了系列“特惠”产品,成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金融管家”。
“毕节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是责任所在,更是情感所系。同时,我们相信,今日的贫困户,将是未来的好客户,帮助他们,也是帮助自己。”省农信社驻毕节市党工委书记、审计中心负责人张金禄说。
紧扣“农”字,聚焦“精”字,突出“新”字,毕节市农信社打出了一套“普惠”+“特惠”金融服务的组合拳:
――结合“五个一批”脱贫路径,毕节市农信社创新产品形式,开发了“产业贷”“新居贷”“助学贷”“康复通”“老来福”等新品种,还为贫困农户“私人定制”了信贷品种,即“精准扶贫特惠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截至2016年9月末,毕节农信社累计向33.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资信档案,授信总额110.68亿元,本年累计向8.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特惠贷”27.05亿元,目前有“特惠贷”余额的贫困户9.35万户、金额29.32亿元。
――针对金融服务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问题,毕节农信社全面推进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阳光信贷工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四在农家与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金融扶贫、农民工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普惠金融“八项行动”。
――为了实现脱贫攻坚对象精准、资金精准、扶智精准、产业精准、管控精准、合力精准,毕节市农信社推动形成了“农信社+村‘两委’+贫困户+各种可助推增收创收的要素或主体”的“3+X”扶贫模式,充分整合多种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扶贫工作。
例如,目前正在与织金东伟公司合作的“特惠贷+劳务+投资”模式,就是农信社对贫困户发放“特惠贷”,贫困户组建劳务专业合作社,市内凡符合信贷准入条件、愿意招聘贫困家庭成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对其进行债权投资,农信社作为第三方参与风险控制。目前已向贫困户发放“特惠贷”909笔、金额4308万元。
“贫困户可获取劳务收入、投资收益,企业可降低财务成本。”张金禄说,这是三方共赢、合力攻坚的有效探索。
搭建产业发展“大平台”
如今,行走在毕节市各乡镇,“履行社会责任,打造责任信合”的标语时常可见,产业蓬勃发展的场景处处皆有――
在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张永健正和86名工人在蛋鸡养殖场捡收鸡蛋。他说,养殖场每日产蛋51万余枚。当地许多夫妻都在他的养殖场打工,一个月收入4000元以上,他的养殖场不仅帮助周边的乡亲脱贫摘帽,还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38户。
在大方县,贵州张氏云贵蔬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获得350万元信贷支持,蔬菜产业规模升级,已带动当地3个村84户共312人走上致富路。
在纳雍县,居仁街道办事处坝子社区的种养户,在杭瑞高速公路沿线种植蔬菜和经果林,形成一道独特的农旅观光风景。
……
这些产业的发展、乡村的变化、村民的增收,与毕节市农信社紧密相关。为了保证金融精准扶贫的成效,毕节市农信社把重点放在“产业”上,围绕毕节市产业发展规划,实施“231精准扶贫工程”。按照“一镇一方案、一村一主业、一户一策”的规划,各行社分别与全市173个贫困乡镇共商扶贫,对接脱贫规划,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努力搭建产业脱贫的大平台。
例如,威宁联社发放贷款3550万元,支持15家专业合作社在8个乡镇实施5万亩早熟马铃薯“三膜覆盖”项目。与此同时,威宁联社采取向贫困农户发放“特惠贷”参与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方式,共对全县7387户苹果种植户进行建档评级,授信金额达2.86亿元,贷款户数4593户、金额2.06亿元。
关键词 农业示范园区;做法;成效;问题;展望;贵州松桃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62-02
1 松桃县农业示范园区基本概况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是农业部2012年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自2013年以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使盘石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正大现代高效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太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长兴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普觉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园区被列入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共覆盖17个乡镇128个村19.36万人。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会、全省智力支边现场观摩会、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全省畜牧业工作现场观摩会、全省扶贫工作现场观摩会、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现场观摩会相继在松桃召开和观摩,为抓好省市园区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5年按照农业园区乡镇全覆盖的要求,全县启动了大路乡、盘信镇、大坪场镇、寨英镇、孟溪镇、世昌乡、平头乡共7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并已获市级批复,7个市级园区主导产业分别为油茶、茶叶、精品水果、食用菌、蔬果、中药材等产业,涉及7个乡镇、49个村、340个村民组,覆盖人数6.34万人。除5个省级、7个市级园区外,其余15个乡镇即长坪乡、蓼皋镇、迓驾镇、甘龙镇、永安乡、沙坝河乡、黄板乡、九江乡、冷水溪乡、妙隘乡、木树乡、石梁乡、牛郎镇、乌罗镇、瓦溪乡已被认定为县级农业示范园区,15个县级园区主要涉及茶叶、畜牧业、中药材、油茶、烟草、休闲农业等产业,涉及15个乡镇、64个村、452个村民组,覆盖人数5.32万人。
2 主要做法
2.1 重视规划引领,高标准建园
立足实际,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的要求,围绕三大主导产业(茶叶、生态畜牧业、中药材)和四大特色产业(烤烟、油茶、特种养殖、果蔬),编制5个省级农业园区规划、供水水源工程规划、现代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经市政府、省级牵头指导部门批复后实施。5个省级园区面积1.49万hm2,总投资31.6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08亿元,占规划投资的28.7%;产业发展投资22.58亿元,占71.3%。7个市级园区规划面积4 893.33 hm2,15个县级园区规划面积3 586.67 hm2。
2.2 强化政府引导,市场化发展园区
一是成立了5个园区建设指挥部、农业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安排园区建设工作;二是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制定了松桃县农业园区建设扶持办法(试行);三是重点培育扶持园区经营主体,鼓励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1-3]。
2.3 实施连片开发,主导产业集聚园区
以园区建设为目标,明确了园区主导产业,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促进了园区土地规模流转,实现连片种养,使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规模经营优势逐步显现。2015年,5个省级园区累计流传土地8 706.67 hm2,现有种植基地面积1.37万hm2,基地种植业产量达12.81万t,养殖业共存栏猪、牛、羊11.39万头(只)、出栏10.64万头(只),禽类存栏26.29万羽、出栏27.38万羽。
2.4 强力整合项目,集中资金投入园区
松桃农业园区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为原则,整合项目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园区核心区基础设施、生产设施[4]。2014年5个省级园区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5.61亿元。累计签约34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资金24.77亿元,到位资金11.69亿元。
2.5 大力培育品牌,发挥园区综合效益
以“园区+公司+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户”“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订单产销模式形成园区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方式,2014年园区核心区主导产业订单生产比重达94.6%,辅助产业达36.5%。园区内已获“三品一标”产品认证7个,认证面积1 806.67 hm2、畜类2.5万头(只),园区农产品品牌定位为生态型农产品,目前有梵净山绿茶系列、“跑山牛”牛肉、“贵猪牌”野猪肉、梵净山香菇等30余种农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部分企业已入驻“淘宝・铜仁馆”,搭建起了电子商务平台。
2.6 注重融合发展,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在突出主导产业的同时,把每个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综合体来打造,将园区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重点打造正大大健康产业园,着力推进园区景区化、农旅游一体化建设,各园区都新增和完善了一批景区干道、观光步道、观景台、标识牌、停车场、接待中心、公厕等景区旅游设施,努力将农业园区打造成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打造成宜居宜游的新型农村社区,切实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松桃县城乡统筹发展[5]。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园区建设得到省、市各级部门的肯定
自2013年以来,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会、全省智力支边现场观摩会、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全省畜牧业工作现场观摩会、全省扶贫工作现场观摩会、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现场观摩会相继在松桃举行,省、市各级各部门先后观摩了太平园区、正大园区、长兴园区、盘石园区和普觉园区,为全县抓好省市县级园区建设积累一定的经验。
3.2 农旅一体化驱动正大茶叶园区转型升级
正大茶叶园区定位于铜松大健康产业带的核心区,以苗茶主产区、3A级旅游景区、健康养生产业区园区为发展战略,依托本地现有旅游资源,结合茶区生态茶园,着力打造园区升级版[6]。园区茶叶面积达1 233.33 hm2,无公害茶叶面积966.67 hm2,现已有17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其中省级以上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家庭农场4个、种养大户10户。2014年共接待游客20.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 068万元,园区实现总产值4.98亿元,销售收入3.87亿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 725元。
3.3 龙头企业带动盘石畜牧园区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盘石畜牧园区引进了德康牧业、梵净山牧业、努比亚牧业三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分别从事肉猪、肉牛、肉羊产业,企业实力较强,经营理念先进,与园区合作社、养殖大户建立起了连接机制,形成了名符其实的“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领园区乃至全县肉猪、肉牛、肉羊产业发展。2014年园区共存栏猪、牛、羊5.82万头(只)、出栏4.43万头(只),实现产值3.97亿元、销售收入3.34亿元、销售利润1.09亿元。
3.4 土地规模流转推动长兴园区中药材产业集聚发展
长兴中药材园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土地资源丰富,园区建立了镇、村、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签订了镇到村、村到组、组到户的土地流转协议,现已累计流转土地2 800 hm2,成片的土地流转促进了中药材规模种植。同时,按照“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着力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现已累计建成主干道路31 km、机耕道路35 km、作业便道24 km,累计建成加工厂房2 200 m2、仓库(冷库)1 001 m3、温室大棚66个24 000 m2。园区作为全县现代水利灌溉示范区,建成10 000 m3蓄水供水池2口、小型蓄水池30口、排灌渠道25.6 km、喷滴灌设施20 km。
3.5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践普觉园区发展之路
普觉园区依托1 866.67 hm2林地、1 466.67 hm2茶园,以生态循环农业为着力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了“七香园”(桃香园、粟香园、桂香园、樱香园、竹香园、杏香园、梨香园),打造林中有园、园中有茶、茶中有花、花中有果、果中有农家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并拟建年出栏5万头生的猪育肥基地,发展“猪―沼一茶(果)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主导产业(茶叶)、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7-9]。全县以普觉园区为试点,组建园区建设的融资平台,也作为普觉园区景区经营机构,承担园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和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负责整体开发、包装、宣传和推荐园区乡村旅游产品,逐步建立起全县农业园区景区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除省级园区有部分产业发展项目投入或可整合部分项目投入外,市、县级园区创建尚没有投入资金来源。二是市、县级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农户自身投入能力也有限,部分园区还没有企业入驻,仅仅靠合作社、种养大户在带动发展。三是大多数县级农业园区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部分园区尚未通水、通电、通路。四是农业园区建设涉及面广,涉及因素多,在园区协调管理方面,特别是整合资金机制方面有待改进和加强。
5 展望
松桃是将以2016年迎县庆办旅发为契机,统筹推进全县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特色各具、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对照各个园区年度建设项目计划表,进一步分解责任,明确时间表,确保各个项目全部启动实施,重点抓好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谋划好各个园区产业发展,重点在精品水果、设施蔬菜、茶叶、牧草等产业的集中连片发展上有所突破;以园区为载体,以正大园区为重点,大力培育园区健康养生产业,推动园区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转变,促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发展。
6 参考文献
[1] 黄前生,华坤.松桃:园区撬动现代农业发展[N].铜仁日报,2015-08-03(A01).
[2] 华坤. 松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风生水起[N].铜仁日报,2015-08-17(A09).
[3] 成嘉廷,黄前生.乡镇强起来 村子富起来[N].铜仁日报,2015-10-11(A01).
[4] 苏武峥,李苗,赵鑫,等.新形势下新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调查与建设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7):3179-3180.
[5] 陈小忠,徐攀峰,戚小飞,等.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5):337-339.
[6] 田应学,刘亚群. 松桃县全力打造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J].中国畜禽种业,2013(6):5-6.
[7] 文自杰. 松桃县盘石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调查[J].山东畜牧兽医,2015(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