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流动人口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动人口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动人口调研

第1篇: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平稳、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加强领导,实施齐抓共管。区级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人口计生、公安、工商、卫生、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和重要单位为成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共管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乡镇级成立由计生办、派出所、工商、劳动、卫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从上至下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网络,逐步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大格局。加强整治,开展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开展了多次针对出租屋流动人口的全面的宣传、登记、查验证专项行动。全区计生干部与民警、平安服务队员及流动人口协管员联合,在白天、晚上分批到各村开展地毯式登记。登记以“村不漏屋、屋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为要求。今年,全区新登记、查验证流动人口15000余人,其中已育龄妇女6099人,并且已经及时录入wis信息,全区进入微机管理的育龄妇女达到20433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强指导,抓好“两个”平台。加强了日常检查、指导、通报和督促,使国家和省内两个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在双向管理服务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自XX年9月21日至XX年8月20日,国家平台全区共接收信息714条,已反馈713条,信息反馈率均为 99.86%。

二、存在问题

虽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还存在一些死角和漏洞。个别地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真正做到属地管理,而是认为流入人口计划外怀孕,赶走了事,流出人口在外地计划外生育按统计口径哪生哪报,不影响计划生育责任状指标完成。现如今流出地不允许收取抵押金,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更有甚者,外来即不办理《婚育证明》又不让你知道去向,即流出地知情不知人,没办法,流入地知人不知情,没措施。从而导致一些偷生人员有机可乘,这严重地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2.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核发力度以及对违反计生政策人和事进行处理较难。对流入我区各乡镇的人员,大多是家境较贫寒,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员进行处罚,即无物又无钱,起诉到法院,法院也无力执行。有的"三无"人员,在你查证时以各种借口搪塞你,又无具体制约措施,让计生工作人员左右为难。对流出人员说话无人听,调查了解无人在,兑现处理好似"纸上谈兵",更有甚者偷偷以外出打工为由,实际是躲生,但怎么调查打听就是不知去向。各地管理规定不一致,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所以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后不回原居住地接受处理,也未受到现居住地处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和明显。

3.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管理措施的不断推陈出新,个别干部对这一变化仍然很不适应、不习惯。以往的那种"株连政策"已经被废除,现在强调文明执法、正确执法、优质服务。个别人对计划生育"七不准"规定不理解,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服务弱化。

4.综合治理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建立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机制,但是有些部门应付了事,认为我没有义务为你开展工作,还有的部门只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造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出现空档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各乡镇对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xxxx"重要思想,以公朴意识服务群众。在宣传的形式上一定要推陈出新,在抓好广播、电视、文艺宣传的基础上,还可以办一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青春期教育等专栏,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内容。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公安、民政、工商、税务、卫生、劳动、城建等部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工作抓实、抓牢、抓好、抓到位。

2.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划定归属、明确职责。为了杜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沾轻怕重"、你推我争的不利局面,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不断档脱节,推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现居住地为依据,划定归属、明确责任与义务,服务管理、情况统计、检查考核一律按现居住地管理口径进行。避免管理主体之间责任的相互推诿,以及对流动人口的重复管理和管理断层现象的发生。

第2篇: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一、基本情况

团结社区位于××镇县城西侧,负责管理胜利路以西至××河,文化路以北至铁干里克村的区域,(从3#小区(商业街)-石棉制品厂-石油公司--红枣大厦-客运站),是三个居委会管理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区域较为复杂的社区。

社区现有11名干部职工,辖区内有居民楼房23幢,办公楼22幢,居民户数902户,人口2827人。其中汉族510户,1620人,民族392户,1207人,有行政、企事业单位42个,单位职工600人,其中党员319人,残疾人42人、宗教人士2人、清真寺1所、个体户275户、特困户16户、低保户104户,168人,21716元。60岁以上的老人87人。

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网络。社区高度重视,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并在人、财、物上予以保障。依照"镇政府牵头,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了由团结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城镇派出所管区民警、计生人员、综治专职人员等为成员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管理站下设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社区也相应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小组,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中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同时定期通报流动人口情况,及时的将流动人口的出入情况进行信息变更,并实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人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全面落实"四包三管二增强"工作机制,提高社区干部掌控敌社情动态和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同时,为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按照"谁管理、谁负责、出问题、必追究"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工作做到了人人抓,人人有责任。

2、完善制度,严管登记管理。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团结社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管理好、服务人和教育人"为中心,努力提高安全文明社区的管理水平,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不仅要以人管人,更要靠制度管人,靠规章育人。一是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制度,社区对流动人口实行登记分类管理、建档,确保做到"四知",建立了流动人口登记册,实行一人一卡,真正做到了"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截止目前我辖区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为367户707人,其中汉族305户601人;民族62户106人,

流动人口登记率达100%。二是强化出租房管理。坚持"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谁出租、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严把流动人口"流入"关,做到来路明、底子清、管得住,确保外来人员不失控。

流动人口落脚点管控,是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暂住人口选择的暂住处所看,租赁房屋居住是主要形式,因此,社区以此为切入口,狠抓了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切实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力度,建立了登记、安全检查等管理措施,做到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完善和规范了出租房屋的档案,共登记办理出租房屋58间,并与出租户签订了2008年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58份,和承租人签订了2008年社会综合治理责任书707份。

三、以抓服务为宗旨,加强基层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头绪多、任务重的工作,为抓好服务管理工作,社区坚持按照"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繁荣"的指导思想,将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对外来人员的子女入学等,与本地居民实行同等待遇。社区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今年以来,针对计生工作的难点,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社区工作日程,作为计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使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一是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措施。首先,对流动人口实行了分类管理,将已婚育龄妇女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纳入日常管理,并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将未婚流动人口及已婚男士作为一般登记,主抓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和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与驻社区单位签定计划生育合同,在管理上坚持与驻社区单位同服务。在《婚育证》的查验上同流动人口暂住证相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流动人口的持证率。

二是强化了优质服务,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首先,积极开展上门宣传咨询服务,及时地将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中的要点及相关文件传播给育龄流动人口,为提高流动人口的持证率提供了保障。其次,抓好对重点人的服务,除了对他们的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及避孕节育措施及相关文件,还定期让他们享受每年三次免费的生殖健康检查,有效地防止了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充分利用"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积极地为他们提供各项免费咨询服务,将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流动人口之中。为他们打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生育环境,从而为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提高服务和宣传工作水平

为减少和预防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及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充分发挥社区法制宣传教育职能作用,结合本地实际,社区从3月26日起在辖区内开展了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板报、标语、等宣传媒介大造宣传声势,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一是利用节假日对与外来务工人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合同法》、《劳动法》进行了宣传;二是在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所地、建筑工地、街道、市场、车站等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带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截至目前,社区共悬挂宣传横幅8条、张贴宣传标语100多条、出板报6期、进行法律咨询121人次,外来民工244人次受到教育。三是利用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知识宣传。及时掌握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思想动向和变化,做到上门服务,讲政策、说道理,并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种宣传的落实,保障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以增强归属感为主旨,营造和谐氛围

为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环境,大力推行亲情化管理与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共居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的和谐氛围。切实强化计划生育服务,对外来妇女实行了与本区妇女"同管理、同服务、同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措施,保障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计生服务。开展了流动人口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检查活动和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执法检查。使我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第3篇: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一、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

截止2009年3月底,我市共有流动育龄人口44175人。其中:市区共有育龄流动人口4173人。流入育龄人口2766人,已婚育龄妇女1249人(其中外省流入779人,本区外县流入470人),重点管理对象934人;流出人口1407人;已婚育龄妇女571人(其中流到外省205人,流到本区外县366人),重点管理对象518

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没有形成有效的部门联动管理机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有效办法是形成部门职能联动管理机制。目前我市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工商、公安、劳动、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并没有在这方面形成合力。虽然市政府对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中明确了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和考核。有的部门基本没有把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职责当成自己的份内的事,而是当成了可有可无的事。对计生部门来讲,与有关部门是平级,督查力度不够,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作用不明显,齐抓共管的环节相当薄弱。

2、对房屋出租户不履行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处罚措施不得力。其原因:多年来,市区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始终要求村(居)委会与房屋出租户签订了计划生育合同,但基本起不到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出租业主受经济利益驱动,不在房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出租房屋;有些承租人与出租业主私下商定,不进行申报。即便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处罚依据。

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缺乏。其原因:目前,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特别是乡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没有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造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薄弱,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优惠政策落实率低。

4、管理服务力量严重不足。其原因: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流动量大,分布广泛,管理成本高。根据宁人口组发[20*]2号《关于加快形成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格局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乡(镇、街道)设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配备2名以上专(兼)职工作人员”,

但每个乡镇仍只有一名兼职管理人员,尤其是撤乡并镇后,管理的人多了,范围加大了,如*镇、胜利镇和金积镇加上流动人口,人口总数均在4到6万人之间,社区又未配备专职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力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服务需要。

5、全国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提交的部分信息不够准确,核查难度大。其原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要建立联系制度,及时互通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情况,或者督促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将避孕节育情况寄给户籍地”。我市虽然通过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但在登记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是不持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的“三无”人员,不愿意说详细地址、编造假地址,是造成流出、流入两地普遍存在着信息通报不及时、不连续,信息反馈率低,查无此人率高的主要问题之一,导致流动人口的生育信息难掌握,节育措施难落实。

三、建议与对策

1、必须加快形成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格局。一是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建议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公安部门定期向同级人口计生部门提供流动人口总数、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劳动保障部门为人口计生部门提供流动人口就业信息,工商部门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作为个体工商户培训工作的必备内容等。二是开展重点问题联手整治活动。计生部门每年利用公安部门整治租赁房屋、工商部门办(换)营业执照的有利机会,与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对流动人口联合登记、联合办公、联合验证,进一步摸清流入育龄妇女情况,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工作。

2、政府出台房屋出租管理相关规定。一是流动人口无论走到哪里,首先要要有一个居住的场所,房屋出租人是最先得知流入人口的流入时间,最容易掌握其基本情况,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房屋出租管理相关规定,明确出租房主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二是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管理”的原则,增加物业公司的计划生育管理职能,把出租房业主吸纳为计生协会会员,充分发挥用工单位和出租私房房东的积极性,以便于管理。社区在辖区内建立由楼栋长、计生协会会员、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信息员队伍,提供动态信息,确保计生工作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3、将乡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要求、自治区《关于加快形成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格局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按照常住人口标准,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预算支出范围,实行专款专用。要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以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4篇: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近年来,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快速膨胀趋势,城市资源承载和运行保障压力不断加大。“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已被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列为未来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市长郭金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人口调控管理”,“抓紧研究制定人口有序管理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首都北京调控人口规模箭在弦上,市民瞩目,全国关注。

常住总人口已突破2020年的控制目标

“如果将驻京部队、在社会上散居未登记的和短期从外地来京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就医疗养的流动人口估算在内,北京流动人口的总量已超过1000万。”

2010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和北京市政协常委会相继组织专题调研组调研北京人口规模问题,并就此提出专题报告,记者采访相关人士了解到,依据这两个专项调研,北京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具有四大表现。

一是常住总人口已突破2020年的控制目标。

相关调研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已经突破了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更大大突破了北京“十一五”规划末常住人口1625万人的控制目标。

二是流动人口总量估算已超过1000万。北京快速增长的主要是流动人口“十一五”前四年流动人口增量逐年加大,共增加151.8万人,年均增长37.9万,占常住人口增加总量的69.9%。如果将驻京部队、在社会上散居未登记的和短期从外地来京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就医疗养的流动人口估算在内,北京流动人口的总量已超过1000万。

从登记就业情况看,北京流动人口登记为“已就业”的占57.4%,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以及居民服务等行业。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有305万人,占已就业总数的69.7%。

从居住分布看,流动人口在北京城市核心区已经处于饱和并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这两个功能区的流动人口占登记总数的88%,而且发展新区的流动人口逐年加速增长的趋势明显。

流动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有726.4万人,占95.1%;居住时间超过五年的有123.2万人,占16.1%;举家迁移的比例逐年提高,达到41.2%。

三是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2020年北京户籍人口控制目标为1350万人。2009年底,北京户籍人口为1246万人。近年首都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长约16万人。如果继续按这个速度增长,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2020年的户籍人口控制目标。

四是加速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十一五”前四年,北京年均增长54.3万人,比“十五”期间年均多增近20万人,加速增长的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前两年每年增加超过60万人。如果不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势必达到2300万人,2020年势必突破2500万人。

超过资源承载极限?

“专家分析,单就解决垃圾填埋问题,从2011年到2020年,北京将需要3200亩土地。”

目前的人口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致使水、电、气、热、煤的供应常年紧张,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粮、油、蛋、菜、奶等生活必需品绝大部分靠从外埠调入,稳定保障供给的难度很大。

首先,目前的人口增长与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尖锐。资源供给增量有限给北京市城市运转带来很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以水资源为例,北京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实际年均用水约36亿立方米,超出部分靠消耗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以及应急水源常态化维持,仅2000年至2007年全市就累计超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水已占用水总量的44%,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吞噬。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因工程进度问题给北京供水的时间从2010年推迟到2014年,加上北京连续12年干旱导致可利用水资源量大幅衰减,以及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增长加速带来的用水刚性需求,北京的供水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压力空前。北京道路拥堵日益严重、公共交通不堪重负;生活垃圾处理困难。在义务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就业服务诸多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滞后,带来许多社会矛盾。

以垃圾处理为例,人口快速膨胀使生活垃圾大增。2009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669万吨,日产生量1.83万吨,但全市垃圾处理能力仅1.27万吨/日,缺口较大。北京目前的垃圾处理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以填埋为主,焚烧和生化处理比例很低。按照现在垃圾产生量和填埋速度,全市大部分垃圾填埋场将在4-5年内填满封场,由于垃圾焚烧设施建设缓慢,北京目前深陷“垃圾围城”窘境。专家分析,单就解决垃圾填埋问题,从2011年到2020年,北京将需要3200亩土地。

外地人购房需求旺盛成为助推北京房价猛涨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2005年-2009年全市成交商品住宅中,外埠个人购买的26.6万套,占32.3%。

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入托入学加剧了北京的“入托难”“入学难”,北京的教育资源被大量占用。2008年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有41.8万人,占北京学生总数的40%。部分区县教育支出的一半用于流动人口的子女。

三是给社会稳定带来压力。在一些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居住环境恶劣,安全缺乏保障,无照经营、“黑车”营运、制贩假冒伪劣商品、非法行医问题多发。北京流动人口登记状态为已就业的只约57.4%,一部分流动人口因工作不稳定、生活没保障而成为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北京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治安隐患严重。2007年全市共打掉以地缘纠合的流动人口犯罪团伙870个,同比上升33%。全市流动人口涉案数由2001年的35314件增加到2008年的56098件,占全市案件的比重由71.4%上升到89.5%。

流动人口增长最快

“北京人口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应从户籍人口为主转为以常住人口为主,调控管理手段也需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为行政、经济、法律、社会等手段综合运用。”

以户籍人口为例,中央、军队和北京市三大系统进京户口审批机制缺乏制约。单位、部门之间彼此独立,进京准入条件不统一,且进京户口均自行决定,造成审批进京人数规模较大,造成户籍人口规模调控困难。

相关调研报告分析,北京人口规模快速膨胀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首先是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是大势所趋;其次,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本地新增劳动力无法满足需求,流动人口来京就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再次,北京集中了全国优质的经济、教育、医疗、文化、行政资源,就像一条巨大的吸水龙把全国各地各种需求的人吸引过来。

此外,相关人士表示,北京人口快速增长还有一些自身的深层原因。比如认识问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相关人士透露,从他们调查的情况看,“对于首都人口规模调控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各级领导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一些部门和地方没有将调控人口规模摆上重要位置,处于目标游移不明,政策导向不一,甚至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状况。”

其次是协调问题。相关专家表示,以户籍人口为例,中央、军队和北京市三大系统进京户口审批机制缺乏制约。单位、部门之间彼此独立,进京准入条件不统一,且进京户口均自行决定,造成审批进京人数规模较大,造成户籍人口规模调控困难。

此外,调控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专门研究人口问题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表示,北京调控人口最难的是对增长最快的流动人口缺乏调控手段。北京人口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应从户籍人口为主转为以常住人口为主,调控管理手段也需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为行政、经济、法律、社会等手段综合运用,提高调控的能力。

直面难题,指标调控

“居住证如果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养老、户籍、教育、医疗、计划生育等政策结合起来,就会具有调控管理流动人口总量的实际功能。”

专家分析,北京对进京指标的控制无疑会进一步收紧,不排除指标在一个时期逐年递减,外地户口进京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这一点已得到北京有关部门初步证实。

在北京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均旗帜鲜明地提出对人口进行总量控制,并提出了基本原则和思路。

相关人士透露,这次调控既针对户籍人口也针对流动人口,既强调总量控制也强调优化结构“直面难题,力求实效”。

一是实行户籍指标调控“以指标管人”。北京市明确提出“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在严格执行准入政策同时,实行户籍指标调控。合理配置进京户籍指标,优先解决好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落户需求。”

如何确定“指标”,这些指标又如何“合理配置”并确保不被各个系统突破,“优先解决”的具体对象如何界定,这些目前还没有答案。但专家分析,北京对进京指标的控制无疑会进一步收紧,不排除指标在一个时期逐年递减,外地户口进京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这一点已得到北京有关部门初步证实。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祖德透露,今年对户籍进京不会出台具体的数量控制指标,“不过人数上会延续逐年降低的趋势”,将着重提升引进质量。

二是研究实施居住证制度“以证管人”。北京过去对流动人口的调控缺乏有效手段,准确统计流动人口也很难。这次明确提出,以居住证为载体,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核销”的基本要求对流动人口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居住证制度究竟如何设计,与暂住证区别何在,对获得居住证是否设立“门槛”(比如在京常住多少年),对居住证发放是否像车牌一样实施总量控制,拿到居住证可享受哪些权利和需要承担什么义务,拿不到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如何在北京生存(比如是否不能租房买房、不能就业),相信北京的流动人口都期待尽快揭晓谜底。

第5篇: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

【作 者】孙鲁毅,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025-007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国家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城市的经济、教育和医疗等优势,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凸显并开始自由流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长加快。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是2.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8%,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为1600多万人,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 6.34%,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4.29%。历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从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间,汉族流动人口的年均增加15.61%,略高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4.9%的年均增幅。而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汉族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率6.03%低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率7.21%。①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在明显提高,而且还有较大的流动空间。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在享受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时遇到较多障碍,同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的融入性较差,与城市社会生活几乎处于隔离状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及其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家民委已先后分四批在全国选取28个城市开展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并起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措施办法,积累分类指导的经验,对加强和创新民族事务服务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学术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李俊清 [1 ]分析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融入困难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经济融入困难、社会融入困难、城市认同困难、公共服务困难、公共文化困难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困难五方面。 李吉和、卢时秀[2 ]等研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在浙江、南宁等地开展试点,建议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共同作用的服务主体,并将专业社会工作、公共服务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嵌入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鼓舞管理体系内。陈晓娟 [3 ]、刘立祥 [4 ]等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模式的创新工作,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作为城市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服务主体单一、服务能力有限、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风俗习惯、和实际需求,采取灵活、有效的服务模式。

根据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据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省内流动人口的17.88%,跨省流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15.96%,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出地和流入地都位居全国第一位 [5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和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创新南宁“13456” 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对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及服务现状

(一)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

1.人口数量多、民族成分多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至201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29.6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20多万,占总人口的59%左右,壮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超过55%,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居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之首。2012年末,南宁市的登记在注册流动人口达到了131.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了四成,高达53万人,其中西北地区流入的少数民族每年就高达3000多人,回族、维吾尔族等流动人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由此,南宁市也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和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多、民族成分多成了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之一。

2.居住分散

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下设的10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主要依据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的聚居地区和活动集中区域来选址,分布在全市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调研组走访了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和良庆区大沙田街道银海社区,这两个社区处在不同市区,相距较远。服务站的分布范围反映了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居住分散的特点。

3.受教育程度低

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主要来自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其中来自西北地区的占了很大比例。大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多数从事务工和经营本民族特色饮食、手工艺品、土特产等文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要求较低的行业。总体上看,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来源地、文化水平、就业方式等方面上都呈现出较为落后的特点。

(二)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现状

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结合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针对在实际生活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遇到的问题,南宁市建立了“13456”民族事务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模式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南宁模式”,与北京牛街模式、上海模式、广东模式、武汉模式并列为中国五大民族事务服务体系。通过对南宁市西乡塘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和良庆区大沙田街道银海社区的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南宁市主要为来邕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六大服务,分别是:劳动就业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卫生健康服务、法律援助服务、临时困难补助服务以及清真食品服务。

1.劳动就业服务

服务中心利用各辖区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平台,定期更新用工信息,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介绍职业、提供劳动政策咨询、提供房屋商铺租赁信息、协助解决劳动纠纷等。在辖区街道建立创业街,实行统一管理,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商铺、摊位等创业场所,实现其就业。目前,服务中心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的大同二里、翠堤湾、石巷口、中草药行建立了创业街,优先考虑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入街入市。目前已有上百户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创业街摆摊做生意,其中,中草药行创业街共有少数民族经营户27户,占整个中草药行经营户的51%;翠堤湾创业街共有20户经营户,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经营户占整个经营户的56%,主要经营水果、蔬菜、早餐等。对经营中有困难的经营户,每年还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服务中心在个体工商户中建立了少数民族创业孵化站点,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创业孵化站里既能解决基本生活费用问题,又能学习到实用技能技术,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此外,服务中心还与辖区内的职业技术学校等相关机构合作,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劳动技能培训以及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等,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实现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2.文化体育服务

服务中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活跃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业余生活。一是举办专场文艺晚会,中心专程邀请专业艺术团队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献上文艺演出;二是组织专场电影晚会,开展了“情系少数民族――优秀电影进社区”公益放映活动;三是开展读书活动,服务中心利用辖区职工书屋、社区文化室等文化设施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文化服务;四是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器械、健身器材等,方便他们进行活动。此外,在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定期开展座谈会、汉(英)语角、讲座等交流活动。文化体育服务丰富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体会到了服务中心的贴心关怀,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的生活,从心理上认同所居住的环境。

3.卫生健康服务

服务中心着眼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身体素质,开展卫生健康服务。一是开展医疗保健服务,服务中心依托辖区医疗诊所,对少数民族特困流动人员实行免上门服务费、免健康咨询费、免挂号门诊费、每年免费进行一次体检、免费建立个人医疗档案、酌减药费等“五免一减”服务。定期或不定期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免费体检、康检、妇检;二是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生理健康,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制作健康宣传板报,邀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

4.法律援助服务

服务中心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站,协调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免费的政策法规咨询、无偿或低偿的法律援助。该项服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开展法律普及宣传活动,提高流动人员的守法、用法维权意识;二是提供法律援助活动,通过城区法律援助中心、街道司法所等机构,为遭受不幸的困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法律援助。

5.临时困难援助服务

服务中心以少数民族人员需求为导向,将少数民族弱势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帮扶对象,帮他们出谋献策,排忧解难,渡过难关。一是开展联系帮扶活动。开展领导干部“联一帮十”结对共建活动,定期联系定期走访,及时帮助解决结队少数民族人员的实际问题和生活困难。二是制作服务联系卡。联系卡上公布有中心服务内容和热线电话号码,使少数民族群众的问题通过便民联系渠道得到及时发现,困难得到及时帮助,忧愁得到及时关心。三是协调解决困难补助。为帮助特困母亲、特困儿童、特困家庭的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而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帮助特困家庭的子女上学提供困难慰问和补助;为特困家庭成员的死亡提供殡葬费用;协调教育部门,为入学困难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对于那些新考入中学、大学的困难少数民族家庭子女,向上级部门争取金额不等的助学救助,以缓解这些家庭的负担。同时,对遭受意外伤害、突发重大疾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抢救费用垫付,帮助他们及时应对困难和渡过难关。

6.清真食品服务

为了尊重和维护回族、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民族流动人员的饮食习惯,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清真食品标志牌申请,清真肉类供应点以及清真饮食店铺地点的指导,协调超市采购清真食品等服务。该项服务尊重了穆斯林流动人员的宗教、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南宁市“13456”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具有相当多的优势,在推动南宁市的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该体系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体系的更加良好地运转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舆论引导不到位,宣传渠道不广且力度不足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必须置于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真诚合作的良好社会舆论引导下。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十分重视民族工作,但对于做好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开展仍单靠南宁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推动,未在社会上形成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舆论引导。调研人群中,69%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13456”服务体系了解不全面。在了解“13456”服务体系的人群中,70%的人是通过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与他们关系比较亲密的亲人、朋友或同事等得知如何获得服务,只有少数人是通过网络、报刊和宣传单的等途径获知。

(二)服务体制不完善,服务主体能力有限

受多种条件约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主体部门未能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一,服务中心职权不对称,人员短缺。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涵盖了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协调部门包括体制内的社区、街道和学校,体制外的私营业主和社会团体。服务中心所处理的事务均由上级部门决定,其自身没有决策权,这就造成服务中心事务缺乏统筹协调、调度指挥的功能。加之目前服务中心专职人员少,进一步阻碍了服务中心事务处理能力的发挥。第二,社区服务专业性不强,服务能力有限。基层社区除了要完成其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13456”服务体系中大部分的基层事务。社区的工作人员数量少且受教育水平有限,缺少民族工作的专业能力,语言不通、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了解,都降低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有效性。第三,创业孵化站和民族联谊会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运行机制。由于创业孵化站和民族联谊会缺乏由有效的运行机制,参与服务的民营企业家和少数民族社会团体数量少,提供的志愿服务有限,仅仅依靠这些民营企业家和少数民族志愿团体成员的热情,造成日常的服务和培训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第四,少数民族技能培训基地的课程设置不科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经营关系不紧密,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有冲突,培训基地提供的各类培训项目受欢迎程度反差较大,如市场营销和月嫂等培训课程受欢迎的程度很高,法律知识等一些培训课程很少有人参加。

(三)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目前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偏少,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据对100名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查统计,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支持和困难补助五个方面,但他们进城后接受的相应服务却远远低于他们的需求(见表3)。另一方面,现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就业方面,服务中心网站和社区所提供的就业和政策信息少且更新慢,也未能搭建好平台,造成企事业单位的劳务需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务供给相脱节。同时,服务中心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所需的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作用。在卫生服务方面,南宁市未建立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网络,未将流动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当地的卫生服务范围。调查者中有45%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传染病预防、妇女儿童免费体检等项目在流动人口中缺失,流动人口到医院看病难、异地报销难等问题加剧,这一系列问题都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工作埋下隐患。在生活居住方面,未能有效地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调研发现,几乎所有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没有固定居所。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

(四)政策法规不健全,服务维权缺少依据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政策法规不健全,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维权行为和服务主体的管理工作缺少依据。由于政策法规定义过于抽象,管理工作缺乏具体的政策依据。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南宁市主要依据2012年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对整个广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在具体操作时缺少力度和效度,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细则,更未涉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难以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实质性问题。

四、提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水平的建议

南宁市是目前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中,唯一获得国家认可服务模式的民族地区城市。通过调研,我们针对南宁市“13456”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该模式,并向其他民族地区城市进行推广,以便更好地推动民族工作的开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一)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通过媒体、网络多种渠道,加强舆论引导,提高社会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关注和服务意识。在社会舆论引导上,通过制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的访谈类电视节目、建立流动人口服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播放公益广告和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意义,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时获取服务信息,在全社会营造各民族互相包容、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6 ]在相关行政部门舆论引导上,通过定期的培训班、多种形式的学习、服务模范的宣讲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宣传工作,加强服务人员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重视。

其次,结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需求,加大宣传力度,突出社区在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主要靠劳动力或手工艺挣钱,进城务工时,一般会分批次、同地域的进行,他们社会资源和交往范围相对有限,其交往对象常限于同一区域内的同乡同民族的人。进入城市,他们比较依赖的就是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针对这些特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宣传工作要以社区为切入点,通过社区的网格化管理等模式,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状况和服务需求,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部分地服务工作能够在社区中得到有效提供。

(二)建立合理分工机制,提高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

首先,明确各服务主体的关系和责任,通过多种措施,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南宁市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对现有工作和人、财、物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和分配,避免出现工作职能的重复叠加或将工作全部积压到社区和服务中心的局面。同时,放宽并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引入非营利组织和市场机制,将政府、市场主体、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力量激发起来,形成一个互动、多样的社会网络组织,更加有效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实现真正的多元化服务格局。[7 ]

其次,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有效性。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项目、开展的培训项目,要适合服务对象的时间、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和习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社区等组织可以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初次来登记的时候,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真正的需求,并及时进行汇总、进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服务,不仅能够更为直接有效,且能够避免资源浪费。

再次,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困难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在进行民族工作的时候,社区工作者不仅要注意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还要协调好社区固定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居民之间的关系。日常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也要真正走入少数民族流动人群,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帮助。[8 ]在管理方法上,社区工作者可以动员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流动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群与社区的融合,提高其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首先,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率。一是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如: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信息平台,包括报纸、电视、站牌广告、网络等平台,定期向社会辖区劳动力供求变动情况。二是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技能,如:通过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就业培训服务,增强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成立免费学习普通话的培训机构或学校,扫除语言障碍。三是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展资金,鼓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展创新创业,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提供平等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小病在社区得到解决。社区也要积极帮助协调卫生部门和医院,解决其看病难问题。二是疾控中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三是积极主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提供免费的基本卫生服务,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的健康水平。

再次,多种渠道改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一是相关管理机构需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居住问题,积极开展对特殊困难人群的救助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常住的宾馆饭店、旅馆、出租房屋等地的管理,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二是实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强化出租房屋居住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辖区私营房主、房屋租赁公司、物业公司等实体的权利和义务,积极配合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四)健全政策法规,维护流动人口权益

首先,细化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内容。根据服务工作需求,将现有的政策法规具体化,丰富政策法规的内容,健全服务管理办法。流动人口的政策法规,需对服务体系中各服务主体的职权进行限定,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评价规范化,指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9 ]如对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的政策法规中,具体化不同情况的援助方式、方法、内容、尺度和标准等。

其次,加强维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建设,完善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和责任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大对招收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的企业的监管,依法严厉查处用人单位损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行为。对有拖欠、克扣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工资报酬等不良记录的企业,列入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在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和新开工项目许可等方面进行制约。

再次,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维权举报投诉制度。认真受理并及时调查处理流动人口举报投诉,积极探索和推广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工会等组织对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监督作用。加强和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建立健全基层调解组织,简化流动人口的申诉程序,加快案件审理。对涉及劳动报酬和工伤待遇的要优先审理,并视情况免收、减收或缓收案件仲裁费用。

参考文献:

[1] 李俊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与问题[N].中国科学报,2014-4-1.

[2] 李吉和,卢时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的建构与完善[J].行政科学论坛,2015(4).

[3] 陈晓娟.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

[4] 刘立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模式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2).

[5] 段成荣,肖锐,王伊文.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形势分析与展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6] 宋健,何蕾.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与探索――基于北京市管理实践的讨论[J].人口与研究,2008(5).

[7] 郭秀云.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探析――以上海为例[J].人口学刊,2005(5).

[8] 陶斯文.嵌入与融合: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融入与文化适应[J].特区经济,2012 (5).

[9] 张田甜.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权益保障[J].社科纵横,2008(1).

第6篇: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年初以来,我们计生办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几项工作

1、做好稳定低生育水平:街道总人口是28476人,出生103人,死亡25人,计划外1人,已婚育龄妇女5313人,计划生育率97.9%,出生率3.61‰,自然增长率1.94‰。

2、做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在1月12日联系计划生育服务站,为社区工作人员和村居民检查身体60多人,为农村户口及城镇下岗职工免费发放叶酸。现在有72人享受。药物干预72人,发放76880只,短效药245盒。办理一胎生育证143个,再生育证15个,独生子女证61个。为44名育龄妇女进行了计划生育免费服务做B超、上环、流产等服务。优生筛查73人,为40名育龄妇女办理了母婴保险。在3月初利用一周的时间入户对台兴村独生子女家庭,发放独生子女费190人4560元和8个中心户发放工资2400元。在3月中旬对农村奖励扶助家庭和特殊家庭逐人逐户进行认真调查,经过调查2013年农村奖励扶助家庭有3人符合条件,特殊家庭的7人。半边户2人。

3、宣传工作:为满足广大育龄群众对计生知识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4.15冬春宣传月,5.29协会日,7.11世界人口日,9.12世界人口缺陷日,9.25公开信发表日,10.28日男性健康日和艾滋病日等大型活动。2013年5月16日省市及市各界人大代表来市建国街道计划生育人口文化大院调研考察。2013年5月18日省磐石县计生局领导来市建国街道计划生育人口大院进行调研参观。2013年7月21日省计生委监察处处长王忠华来市建国街道计划生育人口文化大院进行调研,考察。并对建国街道计划生育工作给予肯定。2013年7月29日国家计生委付主任赵白鸽来市建国街道台兴村文化大院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建国街道的计划生育工作给予了肯定。2013年10月11日省计生委宣教处钟付处长一行三人来市建国街道人口文化大院进行调研考察。2013年10月12日省计划生育协会肖德富付会长来市建国街道计划生育人口文化大院进行调研考察,并对建国街道计划生育工作给予了肯定。

4、流动人口一盘棋:我们对流入人口进行查验,登记,对没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者,均发放了催办通知书,限期办理。共查验登记流入人口179人,都已发放了流动人口婚育证。对流出人口分别进行入户登记,并督促未办证的及时办理《婚育证明》。办理流出人口婚育证明180份。每月对流动人口的信息及时反馈,有问题的及时处理。在万乐福设了一个免费发放点,为流动人口和育龄群众免费发放药具,10月19日在市计生局参加了流动人口管理培训。

二、取得的成绩

2013年4月8日市计划生育委员协会授予“建国街道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还有待加强。

2、计划生育的资金少、电脑、办公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办公的需要。

2014年工作打算

1、年终收尾工作,把未完成的抓紧完成,再联系计划生育服务站为街道群众免费检查。

第7篇: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3―2007年居住在静安区满6个月并建孕册的流[]动人口孕产妇为观察对象,以同时期辖区内本市户口孕产妇作为对照。

1.2方法

对2003―2007年社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报表数据进行分析,该报表由各社区固定1人管理,每年进行报表填写培训。

2结果

静安区2003―2007年流动人口及本市户口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见表1。与本市孕产妇相比,流动人口孕产妇的早孕建册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很低。

3讨论

3.1早孕建册率低

从近5年数据来看,流动人口早孕建册率很低,虽然2007年上升到38.7%,但与本市户口的早孕建册率相比两者间差异悬殊,这一现状与文献相同[2]。分析原因可能为很多流动孕产妇根本不知道怀孕后应在孕13周内去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孕册,接受上海市孕产妇系统管理服务,孕周很大时到产院产检方被告之要建立孕册,然后再到社区建立孕册。目前静安区已加大宣传力度,并联合街道计生部门和各楼组长,排摸流动人口孕产妇情况,宣传早孕建册的益处,督促及早建册。

3.2产检意识不强

在早孕建册后孕16~18周要到产院开始系列产检,整个孕期一般情况下要求产检8次或以上[3]。产检的意义主要是及早发现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并给予处理,最大程度保证母儿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生儿死亡率。近5年来,本区流动人口产检平均次数不高,没有达到一般要求的8次产检,没有产检过的孕妇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风险。实际上很多流动人口孕产妇不愿或减少产检,除孕期保健意识不强外,产检时所需费用过高超过其经济承受范围也是原因之一,使产检的次数相应过少。但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夫妇保健意识较强,产检次数较满意,从而拉升了平均产检次数,因此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亦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分析和处理。本区要求每个社区早孕门诊医生对每个流动人口孕产妇做到常规宣传并介绍周边区县设立的平产接产点情况;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专职人员对孕妇定期电话或上门进行孕期访视,督促产检并给予相应的保健指导,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意识并提高产检次数,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风险。

3.3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率高

本区流动人口孕妇住院分娩率达100%,访视率亦几乎均达到100%,相比周边邻区县要高得多[2]。静安区是中心城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人数相对周边区县并不多,虽然本区无平产接产点 ,但其住院分娩率很高,突出了社区管理有效面。然而产后访视率数据上表现很高,但在实际中流动人口产妇拒绝访视的还存在,而且文化层次越低越有可能拒绝访视,这与文献相符[2],产后拒访的原因主要是产后保健意识不强。

3.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低

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是指妊娠至产后28 d内有过早孕检查、产检次数城市≥8次,农村≥5次,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4]。在我们的报表数据中对于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中产检次数要求达到8次或以上。从本文数据来看,流动人口孕妇由于不能在孕13周内及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孕册和产前次数达不到要求的8次及以上,故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远低于本市户口的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对于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一直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工作,近5年来,静安区一直在探索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办法,提高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但收效甚微。2007年加大了管理力度,和街道计生部门协作,加强宣传教育,孕期访视重点督促产检及住院分娩,产后及时联系产妇,做好上门访视,本市和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有小幅度上升。在此基础上今后还将进行相关的调研,继续探索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率,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风险。

4参考文献

[1]朱丽萍, 谭晶, 贾万梁 ,等.上海市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工作及其效果[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89-91.

[2]蒋美芳.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22(30):4278-4281.

第8篇: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北京市丰台区流动人口精神卫生健康状况,为政府制定相应精神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市丰台区三个乡的六个自然村中650名流动居住人口,采用问卷调查表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者仅占12.3%。了解渠道单一,其中53.13%为电视、24.15%为报纸书籍宣传资料、17.33%为健康讲座社区宣传、97.04%希望获得法律法规的帮助、91.74%希望获得预防治疗康复知识、54.05%希望获得福利与保障政策、24.30%希望获得精神疾病诊疗机构情况。流动人口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结论 流动人口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极少,精神健康知识需求非常迫切;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体系之中,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流动人口;精神卫生;精神疾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Fengtai District of Beijing to provide bases for enacting corresponding mental health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provision. Methods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using combination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in 650 floating resident population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6 hamlets of 3 townships in Fengtai District. Results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had lower literacy and were short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and only 12.3% of them understanded mental health knowledge.understanding canal was single,53.13% from TV, 24.15% from propaganda informations e.g. newspaper and books,17.33% from community health lecture、97.04% expected to obtain assistance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91.74% knowledge of prevention,cure and rehabilitation,54.05% welfare and guarantee policy and 24.30% information of diagnosing and trating facolity for mental disorders. There were some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their propor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ascended year by year. Conclusion Floating populations are much short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need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very urgently;One of our coming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is to enhanc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improve their recogni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bring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to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mental health;mental disorder

随着首都科技、文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北京,寻求发展与就业,丰富了北京市场,方便了居民购物,为北京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丰台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拥有流动人口近70万人,其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我国1993年七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3.47‰[1]计算,丰台区流动人口中精神障碍患者近万名。为了提高这一群体的精神卫生健康水平,为职能部门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或政策提供相关依据,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北京市丰台区三个乡的六个自然村中650名流动居住人口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相结合方法进行调查:(1)自行设计问卷式调查表。(2)在村委会协助下向流动人口住户统一发放问卷式调查表,并进行填表培训,个人填写完毕后,统一收回。(3)入户访谈,统一问卷指导语,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填写,防止诱导或暗示。

1.3 调查内容 (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在京职业、来京时间;(2)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方式、周围是否有类似患者;(3)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压力、希望得到的帮助、解决方式;(4)其他情况。

1.4 收集丰台区精神病防治院近3年流动人口精神疾病就诊的情况。

1.5 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分析。

2 结果

经村委会协调发放问卷式调查表共650份,收回有效表格612份,入户调查30份,共回收合格调查表642份,回收率94.41%。

2.1 一般资料 64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351名(54.67%),女291名(45.32%);年龄17 a~55 a,平均(38±7.8) a;文化程度:文盲5名,均为50 a以上者,小学及以下164名(25.5%),小学以上至初中毕业354名(55.1%),初中以上至高中毕业87名(13.5%),大专及以上32名(5.0%);来京时间7 mo~21 a,平均(8±6.9) a;从事职业以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为主(82.7%),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占9.6%;收入水平:技术人员收入最高,个体商贩收入最低。精神疾病患者8名。

2.2 被调查者对精神疾病了解程度、了解方式及希望获得帮助的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希望获得的帮助(略)

表1显示,北京市丰台区流动人口对精神疾病不了解者占45.17%、稍微了解者占42.52%、十分了解者仅占3.58%。了解方式53.13%为电视、24.15%为报纸书籍宣传资料、17.33%为健康讲座社区宣传。97.04%希望获得法律法规的帮助、91.74%希望获得预防治疗康复知识、54.05%希望获得福利与保障政策、24.30%希望获得精神疾病诊疗机构情况。

2.3 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 被调查的642名流动人口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主要为生活压力,对环境的不适应、家人的分离等。采取的应对方式:积极改变现状者196名(30.53%),保持现状被动等待者372名(57.94%),怨天尤人者74名(11.53%)。

2.4 精神病防治院统计资料 从丰台区精神病防治院统计的数据显示,近3 a的门诊就诊人数中有12.4%的患者为流动人口,主要分为两类:来北京前已经患病,到北京后患病。住院患者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学特征及精神健康状况 本调查显示,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小学文化程度占25.5%,初中文化程度占55.1%,高中文化程度占13.5%,文盲占0.78%。调查中发现有8名为精神疾病患者,按此比例推算,流动人口中存在精神疾病患者大约9000余名,与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1]。

国内有文献报道了城市外来人口中的精神卫生状况[2,3],在未来十几年中,夫妻分居、夫妻子女分居等家庭模式仍然是流动人口家庭的主要模式,社会支持系统匮乏作为重要因素,仍将影响这一特定人群的精神卫生健康水平,处于生活、工作重压下的流动人口在特定的环境下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调研中发现在流动人口中精神卫生保健意识淡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认为精神卫生保健工作重要者仅占12.3%。90%左右的流动人口中对精神卫生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的心理免疫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应对来自多方的应激情况,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调查还显示,流动人口获得精神卫生知识渠道单一,以被动接受电视、广播、杂志书籍、音像制品等学习方式者居多,而选择医护人员和科普知识讲座途径者较少。这可能与医疗保健机构和知识讲座是一种直接与医务人员沟通且针对性较强的知识传播方式,受时间、地点、人员等因素限制等,难于满足人们的知识需求;而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传递快、信息量大、通俗直观,不为时间地点所限等因素有关。精神卫生知识专业性较强,因此,我们既要引导流动人口通过各种媒体获得精神卫生知识,还要充分利用医疗保健优势,加大宣教力度,拓宽宣教渠道,提供多角度讲实效的知识讲座机会,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3.2 流动人口与精神疾病 在人类历史上,移民被看成背井离乡、不安全及痛苦的经历,1685年瑞士医生Hofer 就描述人们对离开自己家园的反应特征,他将之称为“思乡病”。Jasper研究了18~19世纪的医学文献中较多的思乡病,总结的症状有:长期的怀乡、忧郁症、失眠、不思饮食,虚弱、焦虑、弥散性疼痛,紧张甚至昏迷。

移民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两类因素,一类是社会学因素,如都市化紧张,生活变化,种族歧视,缺乏社会支持,贫穷造成的经济应激等。另一类是文化人类学因素,如文化的丧失,文化移入造成的紧张,文化适应困难引起的文化休克等[4]。同时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患精神疾病会被歧视,因此常只将躯体疾患标为医学疾患,而心里问题不标出,长期的心理问题的堆积最终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国内亦有文献报道了流动人口中或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管理办法[5,6]。通过丰台区精神病防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调查,发现流动人口中精神疾病患者,男多于女,这可能与流动人口中男性多与女性有关。以青壮年、未婚、低文化素质者为主。提示流动人口整体素质较低,加之长期生活在经济较落后地区,当进入经济较发达的新居地后,虽与移居国外的移民有所不同,他们不存在言语障碍,但仍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如社会支持、就业问题、婚姻与家庭稳定问题、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适应问题及医疗保健等问题。正是由于流动人口呈低文化层次,当面对外界大量负性刺激时,极易诱发精神疾病。

流动人口精神卫生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北京市外来人口的增多,他们为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将在北京的进一步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完全有权利获得与北京常住人口同等的公共和准公共卫生服务。但由于其人群的特殊性,如流动性大、经济收入较低和健康卫生意识较弱等特点,在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上,应该与常住人口有所不同和侧重,根据他们的特点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因此针对流动人口的精神健康状况及精神疾病的管理,建议如下:(1)根据《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规定,精神病患者属地管理,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精神病患者三级防治网络,把流动人口的精神病患者纳入当地的防治网络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2)精神卫生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应明确职责,协调卫生、残联、公安、民政等各个部门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指导。(3)加强流动务工人员的管理,尤其对高危人群如既往有精神病史的人员加强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及时提供社会支持,防患于未然。(4)流动人员接受保健服务的主要地点在社区和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建议政府应重视基层卫生工作,建立配套的综合激励机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精神健康保健机构应把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作为重要任务,主动深入社区。(5)进一步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服务,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力争对精神疾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1

[2] 徐顺生,阳胜秋,黄永兰,等.建筑民工心理卫生状况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4(6):437

[3] 孙建中,李曼琴,吴兰兰.安徽民工心理卫生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1(7):38

[4] 吉华平.移居、文化变异与精神健康[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0,4(7):159

第9篇:流动人口调研范文

聚集高端人才,减少流动人口

顺义的发展定位明确而具体――临空经济圈为核心,以商务、金融、旅游休闲等高端的服务型第三产业为主,兼具汽车、航空发动机等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也会融入花卉种植、物流、产销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定位高了,入驻企业层次也高了,随着而来的就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同时也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

与此同时, 在顺义城区转上一天,街上也很难见到游走叫卖的小摊贩,多个小区除了一些修车、配钥匙的固定摊点,小吃类的小摊贩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小区门口的早餐工程。这是“顺义模式的一项内容。”

从2008年起,顺义投入1.5亿元,升级改造了全区65个农贸市场,杜绝了马路市场。针对传统服务业、低端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有巨大吸附作用的特点,对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五小门店”和小百货、小建材等各类市场进行整顿规范,整合清理了一批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小门店、小企业,合理规划调控再生资源回收、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生活业的发展,减少低端就业岗位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

顺义从产业、住房、本地人就业等几个可能导致人口失调的关键点把控流动人口。在去年7月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人口规模专题调研报告中,“顺义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报告中称:截至今年3月底,顺义区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数为14.4万人,与其他几个区位、面积、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大体相当的远郊区相比,流动人口数仅相当于其他区的1/3或1/2。

高端园区没有大排档

顺义端园区里有索尼、阿尔斯通等跨国公司。28岁的北京小伙张欣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3年前进入一家国外电子企业,任产品工程师,负责企业产品的研发及给工人培训。

张欣说,顺义空港工业区因交通便利和租金低廉,吸引了众多公司入驻。而园区的生产和研发部门,分流了来北京发展的人才,包括来自全国各地、学历稍低、在车间工作的工人,以及张欣这样的大学毕业生。

空港工业区的很多企业都为员工提供免费集体住宿,或是给予一定住房补贴,由员工自己选择是住在宿舍还是自己租房住。这种集体宿舍模式,不仅为员工提供了日常生活保障,同时也缓解了流动人口分散租房带来的城市管理难题。

张欣已习惯了在工业区上班的舒适与安静。上班不用挤公交、地铁,郊区空气、绿化环境都好。最主要的是这里生活成本低,起码租房有单位补贴,可少拿些钱。每月工资能存下一大半。而张欣在城里工作的同学很多都是月光族。

但工业区内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园区里基本都是办公楼和宿舍,生活和娱乐设施有限,日常生活基本在食堂和小超市解决,找不到小商小贩,当然,也没有喧闹的街边大排档。

人口重压之下,北京各区县展开了调控人口的尝试。

集体宿舍代替群租房

顺义区李桥镇半壁店村里,中午时分,一辆机场班车开进樱花园公寓,身着保安、保洁等各式服装的乘客陆续走进小区。“这里住的都是外地在机场打工的人!”在机场从事客服工作的赵女士说。赵女士居住的是个三室一厅的居室,6个女孩每两人一间卧室,每人每月租金才150元。

在顺义,樱花园公寓这样的集体公寓,顶了出租房的生意。在顺义区,房地产的角色定位是“以房管人”。在企业内部实行集中居住、集中管理;对没有条件集中住宿的企业,由企业与村委会达成租房管理协议;鼓励经济实体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开发区附近建设公寓楼群,实行旅店式物业化管理。

鼓励企业多用本地人

企业圈里几乎有个共同的默契――同等条件下聘用外地工人,因为北京人“事儿多”,但在顺义,在二、三产业岗位一多半都雇用本地劳动力,区政府担当“大中介”的角色,给企业明确“占地带就业”的具体指标,吸纳本区劳动力就业给予奖励,比如凡当年新招用本区劳动力,且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招用人数及人员类别给予用人单位负责人及劳资部门150元、300元到500元不等的安置奖励金。

空港工业区雅昌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潘剑平表示,顺义政府在五六年前跟企业沟通时就表示,需要的是训练有素的人,引进的外来人员要能够给区域经济作出贡献,同时也要考虑优先招聘本地人。

由于对本地人技能培训的普及,劳动力水平提高了,没有专业技能的外来务工者,很难找到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天宏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来这里找工作的外地人越来越少了。

不应一次性否决“垃圾大军”

代表们普遍认为顺义经验很有说服力,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就有什么样的人口结构和人口规模。必须坚持高端的发展方向,引进高端人才,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

有代表提出,对吸附大量流动人口、低产出高耗能小企业和小场所实行强制退出机制。吴守伦则建议,通过税收、交纳社保费等经济手段提高低端企业的开办门槛。同时,从实际出发,不能对“垃圾大军”一次性否决,应全市统一建立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扶植一批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及龙头回收企业。

“带动周边发展可解人口难题”

“不能拿弱势群体开刀”,《城记》作者王军认为,北京采取这种方式缓解人口增长很难有大的效果。同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唐钧也认为,小商小贩的存在证明社会需要这类人群,政府采取提高门槛的方式必然会相应的提高这些服务行业的运营成本,其结果是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跟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