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宏观调控主要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调控主要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调控主要目的

第1篇: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关键词:土地政策;宏观调控;任务;措施

中国地大物博,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其他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助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土地的重要性所在,因此,诸多土地政策出台,为土地的使用、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不得不重视的是土地政策逐渐开始以宏观调控的手段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换句话说,土地政策已经成为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重的宏观调控手段,因此,加强对土地政策宏观调控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不断强化其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不断加强其相关机制的完善和协调,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才能使得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主要任务

1、确保经济增长

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土地政策,其主要目的与任务就是确保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应该有效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运行。如此一来,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与建设速度,而且还要注重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确保其能够与其他行业用地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性。第二,做到“四个平衡”。具体包括土地供与求的平衡、土地供应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之间的平衡、土地供求空间布局的平衡、土地价值和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确保土地资产价格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2、保护耕地与集约用地

当前土地利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有些地方仍然沿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土地粗放利用现象频发,从而导致耕地的资源数量与质量大幅度下降,而建设用地却快速增加,甚至出现不合理用地现象,使得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政策的出台对于耕地的保护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土地的使用也有着相关的规定,对于土地的发展有着借鉴性的意义。

3、公平发展

当前,公平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进一步重视,社会发展的不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发展相差大;农民征地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中低收人阶层的住房保障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土地政策的出台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发展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针对土地供应、开发整理以及收益分配等内容,为其提供具有保障性的优惠政策,对于维护农民权益的长效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分析,增加对于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量,从而有效营造社会发展的公平环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4、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其基本任务就是需要将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并且注重土地利用内部结构的优化,与该区域的相关发展政策实现进一步的配合,同时还要确保土地政策对于特殊区域的调控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比如说对于重点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或是优先发展区的调控;通过土地政策实现宏观调控能够有效加强区域土地的协调利用,有效避免了恶性竞争现象,而且对于重复建设的问题也会有极大的改善,注重徒弟的置换与调整,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和土地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强化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措施

1、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

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想要做的更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其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加强土地管理与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当前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在于其投资规模过大,违法违规用地现象严重,耕地保护不力,所以就应该加强对土地的整顿和治理,逐渐建立起有关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其次,还应该研究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土地税收政策,逐渐建立起完善统一的土地市场。再者,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确保其层次的分明性,边界要保持清晰,而且衔接协调要到位,进一步完善土地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工作具有一定的长远性和战略性,需要一个完善的规划系统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2、完善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绩效评价

当前,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土地政策,主要还是倾向于文字层面,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只有落于实践,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宏观调控功能。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到土地管理相关工作指标和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房地产业发展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进一步加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其后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土地政策已经成为我国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其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随着该政策的不断成熟发展,其功能职责也趋向于明确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不是独一存在的,只有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相协调,其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完善。除了土地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都是进行宏观调控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机制,只有将上述政策进行结合,使其能够协调发展,充分把握住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分析当前所有政策的具体内容,让其充分协同起来,才能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只有如此,作为我国宏观调控手段的土地政策的重要作用与功能才能够有效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手段,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土地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主要针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后期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以及经济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侯飞.发挥土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第2篇: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怎样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期目标,使课堂教学有效。需要教师组织适合教材、学生的课堂教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实录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数字图片(多媒体播放)感受其中的变化。

师:这十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我们一同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展开新课:

师:什么是市场经济?

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

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情境一

小王是我校江海晚报记者团成员,他了解到《财富》2012年世界500强中国部分内地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

问题:(1)这些上榜企业有哪些共同特点?(从企业的性质和涉及的行业分析)

(2)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征?

生:(1)这些上榜企业都是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从所有制来看,都是公有制企业。这些上榜企业涉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情境二

背景:全国启动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已实施1627个项目,投资153亿。

我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

(多媒体播放小王采访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视频)

问题:(1)结合背景材料和视频,分析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2)我国为什么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通过结对合作支援新疆地区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哪些特征?

生:(1)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离不开国家的共同富裕政策的支持。

(2)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发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先富)和长远利益(共富)、局部利益(新疆)和整体利益(全国)结合起来。因此,我国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基本特征。

问题:近几年,房价持续上涨。国家及时进行调控,为什么?

生1: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不调节势必影响百姓的生活,

生2:如果房价疯狂上涨,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建房材料、装修材料、人工费等)费用的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师:看来,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师:小王还想知道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该运用哪些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呢?

多媒体展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问题:你能从中概括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吗?

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师:小王还收集到国家部分调控房价的政策措施。让我们结合这些政策措施一同体会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情境三

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

问题:(1)这些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2)国家是如何利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1)经济手段。

(2)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国家运用经济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四

为了规范房地产行业,我国已制定了《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相关执法部门依据法律,加强执法检查力度。

问题:上述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法律手段。即国家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来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五

政府对房价过高城市实施“限购令”;对于情节严重的捂盘惜售等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问题:以上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行政手段。即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师:记者团的其他成员在了解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情境六

记者甲:政府只要实施合理经济政策就可以管好房价。

记者乙:我觉得调控房价法律手段最重要。

记者丙:只需要用限购令来调控房价。

问题: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小组合作探究。

生1:记者甲只强调了运用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来调节房价。是片面的。

生2:记者乙只强调了法律手段在调控房价中的重要性,也是片面的。

生3:记者丙只看到了行政手段的直接、迅速。但是,忽视了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导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生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各手段不能单独使用,应该使用“组合拳”,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师:让我们一起帮小王总结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

生:本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加强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三是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针对宏观调控,课本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加以阐释。

二、教后点评

(一)适合教材、学生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本课中关于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一处教学内容,教者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能够为教学服务的“国家调控房价的部分政策措施”来说明。由于经济手段强调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来调节经济活动,因此,教者采用了“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三个政策来说明。三个政策中既涵盖了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又把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突显出来。可见,在研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情境才是有效情境。

本课中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一知识点,教者开发利用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教者首先介绍了我们南通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这样的大背景。其次结合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亲生经历,将学生采访援疆干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耳聆听国家先富帮助后富的举措。这样的情境来自于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可以理解的身边的东西,自然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适合学生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第3篇: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投资计划管理模式投资宏观调控模式

一、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及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立项审批为手段、以控制年度投资规模为主要目标的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控制。每年由国家计划部门制订年度投资规模计划,切块分至国务院各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各部门、各地方再依此原则逐级向下安排计划。二是分级审批。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开工报告都必须经过计划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按基建、技改分类由不同的部门审批管理,审批权限按项目生产规模的大小划分。三是事后调整。在投资计划被突破、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一般采取清理压缩在建项目和从严控制下年度投资规模、上收限额审批权限、停止审批新开工项目等急刹车调控手段。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相比,现行投资计划管理模式有一些重要改进,但总的看来,现行投资计划管理模式还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其特征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首先,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定项目,是对项目和企业的直接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一种微观管理,充其量是大微观管理,而不是宏观管理。这就导致了人们常说的宏观管理的虚位,本应是着眼宏观、调控总量,实则是着力微观管理、虚置了总量调节。

其次,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本质是直接控制、行政管理,取代了或代行了本应属于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管理职能,造成了政府职能的错位和越位。投资决策权力的错位必然导致投资行为扭曲和投资决策责任的“真空”,这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症结所在。

其三,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手段是行政审批,本想强调集中,实则造成分散。面对每年数以万计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只能采取一定程度的分权,实行两级调控或多级调控。这一模式的长期实行形成了两个令人忧虑的“机制”:一是为过审批关而故意低报项目概算,化整为零,分散审批,形成地区产业布局趋同机制;二是引来许多“钓鱼项目’,形成倒逼机制。

其四,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对项目和资金的分配主要不是根据市场和效益的原则,而是根据平衡各地方各部门利益撒胡椒面和谁能跑就给谁的原则。这样,很多不该批的项目批了,不该给钱的给了。这些项目往往冠以“重点”称号,有国家的,省的,市的,县的,还有各部门的,重点项目满天飞,结果是重点不重,国家难以集中力量搞好少数真正的重点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很低。

最后,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调控方法是在出现问题时硬性清理压缩在建项目和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这种调节方式简单直接,见效较快,但负作用很大。“一刀切”的结果是良莠不分,使一些应该加快完工的项目无法完工,一些应该开工的项目无法开工,而一些应该停下的项

目由于有特殊关系或善于变通或自行其是也不一定就卡得住。

二、建立新的投资宏观调控模式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方向,新的投资宏观调控模式的总体思路是:遵循三个分开原则,建立双向约束机制,实现五大转变,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遵循三个分开原则是理顺若干重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能错位、越位,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必须放弃项目审批,项目投资的责任、权利、风险完全由企业或项目法人承担。其次,要把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分开。应该尽快建立以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并使之与各有关政府部门脱钩,遵循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独立运作。三是实行竞争性投资与公益性投资分开。凡竞争性投资领域,政府退出投资,全部由企业承担;对于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产业等公益性投资项目,也应尽量鼓励企业承担;对必须由政府承担的投资领域,由财政和政策性投融资机构筹措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事权分别承担,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集中力量抓好少数重点项目。这三大原则界定了政府在投资领域的职能定位,明确了各类投资主体的合理分工和投资范围,确立了各类投资主体都要面向市场,平等竞争,实现责权利对称的原则。

(二)建立双向约束机制是克服投资建设领域三大顽症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积极稳妥地发展证券市场,建立各类出资者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强化由出资者对筹资者的外部约束。

(三)实现五大转变,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要实现由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微观管理向以总量调控为中心的宏观管理的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要以宏观管理为本位,着眼宏观,致力于宏观调节。二是实现以立项审批等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控制向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间接调控转变。三是由以年度规模为主要调控目标向以在建规模为主要调控目标转变,逐步过渡到放弃规模控制。放弃项目审批制后,资金总量调控成为调控投资总量的核心。四要实现由以增量调控为主向以存量、增量调控并重的转变,盘活存量,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五要实现以国有单位投资主体为主要调控对象向以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为调控对象的转变,对全社会投资进行调控和引导。这五大转变如能完成,就可基本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投资建设领域的三大痼疾,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投资白皮书》(1994、1995、1996年),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4篇: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一、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宏观调控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是要靠市场经济的运作,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基础性的调节,使各运行机构效率得到提升。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处于整合的角色,是对市场机制的再次调节,主要目的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公平性。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资源配置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自行调节,但是,如果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会造成资源的严重失衡,导致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而且,无法达到国家集中开发区域的任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调控过程中,如果政府不遵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一味的追求公平和资源平衡配置,也会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同理,如果只是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忽略资源的平衡配置,也会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进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内,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作用,运用各种手段,两方面共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相对公平,实现相对的共同富裕目标。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必要的宏观调控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要认清二者的互补关系,共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是遵行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一方面是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区域内相对薄弱地区进行帮扶,使区域内资源配置达到均衡,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使区域内经济能够整体快速提升。

二、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中运行模式

1.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对象

区域从概念上说相对比较模糊,现阶段我国主要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区域,如省级经济区域。而对于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对象来说,应该是全国内的经济区域。一方面,从我国国家性质来定,在经济决策中,政府占据决定权。以省级为经济区域与行政划分相对符合,在调控中具有集中优势;另一方面,是由我国财政体制所决定,各省级政府都有一定财政支配权,使省级政府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省级经济区有很完整的基础设施和经济规模。

2.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主体。

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主体,在我国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央政府,而是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作为主导地位,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实际的执行者。这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相对于地方政府具有更高的权威性,从资源和政策上都能给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是地方政府所不可匹配的。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在与中央政府的区域宏观调控的前提下,积极完成地方应尽的权责,从而才能达到宏观调控的效果最大化。但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与中央方针相违背,在宏观调控中,地方政府即是执行者,又是被调控者,所以,必须重新对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

3.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目标。

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目标与整体的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保证公众分配的公平性,促进就业达到共同富裕。但从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来说,它直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是协调区域分工与协作配合,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分工与协作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安排的主要根据。在我国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区域内分工不明晰,区域经济保护严重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不利于区域经济的长久发展。只有通过实际考察分析,确定各区域所具有的优势,明确在整体分工中所处于的位置和作用,才能突出区域特色,提升发展速度,达到区域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益,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4.区域经济中宏观调控手段

对于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手段,主要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经济杠杆来调控,能够直接影响经济主体,并直接作用于宏观调控的对象,达到宏观调控目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开设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并开展产业规划,已经能够很好地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其中,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而规划的制定,主要隐居区域经济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来定,并辅助于政策手段加以实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盲目开发、重复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给区域统筹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各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考察研究,使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满足与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也满足与整体经济发展规划,使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定位于功能,使生产力得到最优化,推动各区域协调有序共进。

三、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策略

1.各种调控手段共同推进。

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不仅包括国家的产业结构规划,还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调控手段的结合,达成一个调控体系,才能使调控效果更为明显和有效。

2.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各区域协调互动,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宏观调控的职能,统筹各区域协调发展,打破区域间的壁垒,是市场统一建设,建立市场合作、互助、扶持机制,实现区域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5篇: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关键词:中国 宏观经济 政策 推动 经济发展

纵观我国现有的经济现象,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变化的形式也变得复杂繁琐。所以,极容易出现经济膨胀或者经济紧缩的现象,而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则是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控。所以,本文就重点谈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概述

(一)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虽然,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不变的。其主要目标则是促进经济不断增长,使我国就业率增加,保持国际间收支平衡。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则是:抑制通货膨胀,优化内部经济结构,同时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稳定。但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要根据利弊得失进行判断,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

(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多数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供给管理是通过调节总供给进行调控经济,从而实现政策目标。需求管理则是按照调节总需求来实现政策目标调节经济的工具。国际经济政策则是对国际经济关系之间进行调节经济的工具。

(三)宏观政策内容

宏观政策内容具体包括:国家为了达到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以及有效改进国民经济运行缓慢的现状,为了达到以上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施以及指导原则。它还包括国家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地区发展策略,以及相关产业的政策、物价政策、收支政策以及物资流通等政策。

二、如何利用宏观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明确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较为突出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房屋价格持续走高。第二、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第三、能源价格急剧增高。第四、通货膨胀。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出台相对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这样一来有助于良好的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于物价持续走高的情况,我国应该加强对土地的控制,有效的减少土地供应量。同时也应该对房产地行业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例如有效的控制房地产企业上市的数量。对于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国家应该采取有力的物价调控政策。从而及时将物价稳定在一个固定水平上。而对于通货膨胀的情况而言,国家则可以通过控制物价来减少通货膨胀的情况。

(二)中央应及时落实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从本质来说则为“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宏观政策即是不同于紧缩性以及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调节力度。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是一种微调节并且适度进行扩张以及紧缩的政策。所以,将传统的调节模式进行改革,并向中性宏观政策进行过渡。这样一来,能够从客观上有效的抑制诸多企业投资过快的需求,进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中性宏观经济政策实质的意义。其实质意义在于既要预防通货膨胀的萌芽又在于预防通货紧缩现象再次发生。通过中性宏观政策不但能够解决因为过度投资所剩下的生产能力,有能够抑制过度建设所形成的产能过剩。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实现双方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钢铁、水泥以及机械等投资过热的行业进行调控。并且同时也要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行业进行大力支持。例如西部开发、农业、以及生态环境等经济薄弱环节进行适当刺激经济内需的工作。这样一来,通过适度的调控,不但能够克服现在所存在的经济问题,又能够让我国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所谓的中性宏观调控政策就是将结构与总量的调整结合在一起,并同时将需求以及供给进行结合,将长期与短期发展进行结合,这样就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项能够有效调节经济问题的手段,能够通过国家或者政府有计划使用,进而达到实现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目标。而宏观调控也是公共财政所具有的职责。具体包括为弥补市场失效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政府分配等一系列行为。虽然,我国向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尚未实现,但是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这不能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所以,中国如果想要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守东,刘琳琳.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 2013

第6篇: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投资

房地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业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促进房地产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与整体优化,实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整个市场经济中,房地产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此时,为了能够遏制房地产经济的恶性发展,国家及政府不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宏观调控的制约力度。根据我国宏观调控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我国对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调整力度不够,并没有使房地产经济得到有效的遏制,这就给市场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不利于市场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建筑的供应要求。如今,随着我国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制约力度不断加大,在宏观市场中对于房地产经济的调整与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的意义

通过对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及其功能,另一方面可以为有关的部门单位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1.通过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依据

通过对当前国家有关部门采用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使国家有关部门了解政策的作用和功效,为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事前控制,提前预测经济政策的调控效果,对房地产市场及其他产品市场可能产生或引起的效应等进行提前掌控,并为有关部门根据房地产市场所出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具体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功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对症下药,避免政策适用不当造成的附加损失,及时缓和问题所带来的附加矛盾,促进房地产市场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掌控之下和谐发展。

2.通过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当前国家有关部门采用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房地产企业了解国家采用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了解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对何种情况产生影响,了解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可能导致本企业的损失有多少等等,为房地产企业采用科学、合理、合法的措施,防止和预防对企业造成损失,及时调整和转舵,对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调控后可能产生的威胁和机会进行掌控,并为企业制定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战术计划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3.通过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通过对当前国家有关部门采用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了解民生,了解人民的需要,及时有效的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帮助人民解决民生问题,缓解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竞争而引起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二、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通过上述,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从而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凡事都具有双面性,从某个角度来讲,国家对房地产市场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也会造成其他经济方面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平衡发展,国家及政府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利用调控手法来对其进行维护,以保证市场经济有序的进行,它能够有效的化解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激化的矛盾,从源头上遏制经济方面的负面问题。

1.加息

从短期来看,加息会从三个方面对房地产业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当前的高房价回归理性。

第一,加息是一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中央银行提高利息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平衡市场的供应需求、遏制市场中通货膨胀。在消费者购买住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加息的情况,就会有效的转变消费者的观念,然后使其知难而退;第二,加息能够促使更多人进行存款而非购房,也就是说,银行增加利息之后更多的人会选择存款来增加个人的收入,但是如果选择购房,那么就极大可能造成贷款数额的增加,对于消费者购房是极为不利的,这样能够有效的遏制消费者的购房需求;第三,加息会增加商家建房时的经济成本,所以,越来越多的商家将盈利点转向到了商品房,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央银行采取增加利息的措施,其本质是将消费者与售房者的成本收益曲线进行改变,从而在无形之中使市场经济达到平衡发展的状态。

2.房产税

房产税,又称房屋税,是国家以房产作为课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在征收房产税的过程中,国家通常会采用税收杠杆的征税形式,从而有效地管理房产经济,保证房屋建筑的使用价值,有效的控制及调整国家实行房产政策。国家在征收房产税时,其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有效的稳定市场经济,尤其是房地产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稳定发展;2)有利于遏制开发商对房屋建筑的无限制开发与建设;3)有利于转变消费者的购房观念;4)有效地控制因投资过热而引起的房价上涨。限制房价的上涨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1)降调节房价增长率;

(2)低房屋土地空置率,调节供需平衡;

(3)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来源,降低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分依赖;

(4)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缩小贫富差距。

3.限购令

限购令有利于社会公平和资源节约,影响如下:

(1)限购令固然是以行政强力遏制了购房需求,其短期或对调整房市有所影响,但正因为调控行为的非市场化,政策的连续性就让人存疑。

(2)“限购令”的实际效果很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首先,这是一项临时性措施,对房价而言只能发挥临时降温作用,并不能真正改变市场预期。只要炒房客预期房价继续上涨,炒房客就有可能千方百计绕开规定。其次“一户限购一套房”的规定有漏洞。炒房客既可以借用暂时不买房人的身份证来炒房,还可以通过假离婚等方式来炒房。

三、结论

近年来,国家及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有效的遏制了房地产经济的恶性发展,并使得房地产更好、更稳的发展。根据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及政府采用了各种手段,再根据市场发展的起伏状况,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尤其是房地产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稳定发展,除此以外,宏观调控的实行还能够带动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第7篇: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所谓的房地产产业也主要是指从事房地产建设经营管理服务的企业的总称,房地产产业也包括房地产开发和再开发、地产经营、房屋买卖和租赁等内容,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建材等产业的发展,也是拉动内需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城市化进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措施。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对房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责任。而所谓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主要是指各级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指导、监督、调节,以保证其供需平衡,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的运作。宏观调控的手段无疑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法律手段无疑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法律手段才能让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有法可依、依法调控,才能真正让房地产市场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

一、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法律措施历史探究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可以说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但是当中房地产市场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因此调控的实际上成为一种形式,真正的调控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时房地产市场刚刚走上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却呈现出急速增长的趋势,为此国家在房地产投资、信贷、财政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从加强信贷管理的角度开始警惕房地产市场过热的现象。同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体现了中央控制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决心。2005年,又出台了《切实稳定房地产价格的通知》,4月,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2006年2006年5月,建设部等九部委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十五条),这些调控措施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上开始转向结构性调整。从2007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发展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为应对这一问题央行先后六次加息,但是收效甚微,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房地产市场发展受到很大的抑制,但是对经济发展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从08年12月开始国家又陆续放开调控政策,导致房价出现新一轮的快速上涨。2009年开始,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十一条),国务院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十条),201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在调控政策上的决心,但是这些调控政策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收效甚微,实际上房地产价格仍然是居高不下。

二、当前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当前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法律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从前面的调控措施来看,当前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还主要是以下发各种文件、通知的形式进行的,这些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执行的效力,但是其法律的层次比较低,立法的高度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并且这些政策性规定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体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和结构。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地方政府在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所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地方政府在想方设法的避开调控政策,维持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的态势,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财政的正常运转,导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也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在房地长市场发展上的矛盾。因此,可以说宏观调控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是困扰宏观调控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实际上,由于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法律体系,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也是勉为其难,地方政府很难在措施上行程良好体系,加上各个措施执行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执行力度根本达不到政策执行的基本要求,调控也就难以起到作用。

2.调控力度与现实需求相比孱弱。最近今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公众的预期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控措施在内容上主要针对的是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的影响较小,甚至导致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这对于房地产市场整体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第二,调控措施没有直接影响商品房价格,而是通过限购的方式,抑制商品房的交易,商品房的价格只是增长受到暂时的控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而未受到调控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有了大幅度的上涨,这与公众对商品房价格的期待有着较大的差距。第三,调控在措施上没有针对投机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房产税迟迟没有动静,导致二手房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限制,尤其是地方政府各部门以部门或单位名义购买的团购房,这是调控措施的一大缺憾。从上面几点情况来看,当前的调控力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公众的需求,没有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从整体上实现有效的抑制。

3.宏观调控的主体权力义务范围不明确、主体之间关系不明确。宏观调控的主体到底有那些现在并不明确,事实上从调控的主体上现在中央政府在不留余力的进行调控,但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能出台一些措施,但是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都比较差,影响到调控的效果。此外,从调控的主体来看参与的部门很多,单就从中央政府来说,负责调控不仅具有民政部、住建部、发改委、央行,还有财政部、商务部等等,调控的主体比较多,各个主体之间虽然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但是到底谁主要负责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则并不明确,并且各个主体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上的关系也并不明确,导致部门之间出现了相互推诿,政策协调难度不断增加的局面。

4.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如何在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当中,必须有公众的参与,使调控政策能够体现出公众的利益需求,但是现在公众参与房地产调控政策制定的比率还非常低,一方面种各地没有为公众的参与提供良好的形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的途径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主动征询公众的意见,这可能导致所制定的政策偏离公众的意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很大。实际上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是很高的,现在在调控政策制定过程中,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忽视了这一点,这也是当前调控法律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法律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解决,这不仅要考虑不同层次法律制定的基本要求,也应该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需要。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法律规范体系。解决调控政策法律的体系问题实际上需要重点解决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的系统行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在这里国家应该制定一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管理规定》,在规定当中明确的规定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本选原则、调控主体、职权范围及调控目的,必要的时候还要制定公民基本住房权利保障法。此外,在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协调参与主体及其行为,统一不同调控主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意见,使调控政措施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避免矛盾、冲突、遗漏等情况的出现。与此同时,要做好中央调控政策与地方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工作。地方政府在制定调控政策的时候应该以中央政府的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是中央政策规定的一种细化、解释。当然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出台本地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发展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应该与中央出台的相关规定相一致,不能出现矛盾、冲突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央和地方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上的一致性。

2.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宏观调控不应该只针对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今后还应该将调控专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同时,在调控的过程中还应该从过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当中探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把握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一,加强二三线城市的调控,针对二三线城市房价增长过快的现象,国家可以将限购政策延伸到二三线城市,严格控制二三线城市土地供应量,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的审核、减少贷款,来实现对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抑制。第二,要不断深化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为此应高出台城市周边农村改造办法,针对改造过程中的拆迁重建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在改造的时候应该坚持拆多少、改多少的原则,不得借农村改造尽心房地产市场开发,针对小产权房大量存在的情况要求必须停建所谓的小产权房,违规建设的要追求主要领导的责任。第三,要切实改变地方土地财政的问题,由于在发展当中地方政府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迫使地方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的保持财政收入的高增长,而土地出让费用在地方政府财政当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为此,应该从税收制度改革等方面继续开源扩流,减轻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降低土地出让价格。

3.明确调控主体及权力义务范围。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主体上,主要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具体的调控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及房管及住建部门作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协同其它部门的行为,使调控政策能够有所突出。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是各调控主体的权力,也是其义务所在。调控主体是“将”,执行主体是“兵”,将要管兵,兵要监督将,多头管理应有明确的监督机制,不能形成“都管都不管”的局面。对于调控主体来说,一要建立上级监督和相互监督的机制,多头管理出现矛盾时可请第三方裁判,明辨是非,追究责任,避免在调控的过程中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有效的保证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二要明确每一级执行主体的权力义务,保证文件规定上传下达、渠道畅通,一项良好的政策能否得到执行是保证其发挥作用的关键,这就需要明确调控措施的执行主体及其责任。三要保证信息公开,保证每一个调控主体和执行主体都能掌握相对应的信息。

第8篇: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猜想: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都将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利润不断上扬,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能源条件继续改善。

解读:宏观调控并非“经济急刹车”。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控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的目的是“熨平”经济运行的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增长,这是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尤其是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宏观调控显得尤为必要。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仍有可能保持10%以上的增速。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度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中央政府及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注意边看边调、对症下药,而且多重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措施,而且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这使得国民经济偏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2007年,中央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将中国经济列车维持在预期轨道,并保证列车的快速、准时、效率。

名副其实改革年

猜想:2007年,国有企业、财税、投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将继续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将有新进展,农村综合改革步入新阶段,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解读: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国民经济中出现的投资盲目扩张、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事业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不完善、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根本原因也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只有从改革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

今年以来,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16家国有独资公司开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第二批74家中央企业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改革;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电力行业基本实现厂网分开,邮政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继2005年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后,2006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为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也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有序展开,相关改革措施将使2007年收获名副其实的“改革年”的称号。

贸易逐步趋平衡

猜想:2007年,中国外贸出口保持持续增长,进口逐步加速,进出口增速差距进一步缩小,贸易逐步趋向平衡。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2万亿美元。

解读:中国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转移,中国的加工制造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形成了以东亚为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为加工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这一分工的结果就是,以往东亚对欧美的顺差转变为中国对欧美的顺差。与此同时,中国工业化的加快发展,也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轻纺家电到信息通信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都不断增强;而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也增加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压力和动力。这些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决定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将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但是,中国将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以今年前10个月为例,其中出口7792.9亿美元,增长26.8%;进口6456.6亿美元,增长20.9%。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进出口增速差距已经比去年同期缩小了10个百分点左右。

2007年世界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据世界权威机构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略低于2006年水平,世界贸易量仍将增长7%以上。但是,由于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多边贸易体制受挫,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或略有放缓,但仍将维持高位增长,并更加注重贸易平衡。

节能降耗任务重

猜想: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的约束趋于强化,相关考核体系及配套财政税收政策有望落实。节能降耗效果有望实现。

解读:“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为此,根据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6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左右。但是,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甚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8%。下半年的数据虽尚未公布,但统计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煤炭和电力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7%和12.9%,均高于前三季度10.7%的GDP增速;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攀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矛盾和压力仍然很大。

第9篇:宏观调控主要目的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企业

一、引言

我国在进行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创新时,要紧跟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相关时代背景。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和调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企业市场进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在进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中,要以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作为依据。以市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动力,提升企业发展的持久性和高效性。

二、宏观经济管理阐述

对于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经济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宏观经济管理强调政府和相关部门利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市场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以达到对于市场经济出现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各个方面的弥补和调整。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发展时,进行经济调控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因素,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经济管理通常被划分出宏观、微观、中观等三个层次。而宏观层次上的经济管控主要强调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经济、政治、法律等政策对于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期达到某种目的。这样能够通过管理人员制定出相关的计划和规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通过上述的描述,经济管理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各种活动从而获得利益的行为。目前,市场经济逐渐向深入化发展,国家对于市场经济不光进行调控和改进,其运作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在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方式进行国家经济的管理。政府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对于企业的销售和生产通常进行硬性指标的管理,这对于经济的整体管理有很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市场的竞争急剧激烈化,企业若想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屹立不倒,就应该积极地对于自身进行发展和壮大,切实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从宏观角度充分对于自身的发展进行经济上的管控,从而使企业自身的发展得到良好的促进,因此,应立足于现代宏观经济调控理念之下,对于市场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在企业内部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措施,这样才能够推动市场经济得到良性的发展,国家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并且平稳地继续运行下去。

三、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分析

1.完善市场经济

对于市场的调控出现异常情况对于市场的发展十分不利,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市场中的产品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需求从市场上的产品中得不到满足,这就会出现市场经济在分配的过程中出现异常,还有可能出现垄断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市场的自行调节和取消将会无法正常进行,社会经济无法进行平均分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经济问题无法得到协调和解决。如果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生产力一味地进行盲目的追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在管理思想中出现问题,例如,企业很有可能会出现思想膨胀的问题。这种情况就急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于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良好的控制。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模式还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之中,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健全,在进行市场经济的管理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相关的问题。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这不管是对于国家的影响,还是企业的影响,都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完善是极为必要的,这对于整个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进行宏观调控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建设的阶段,对于市场的运行和政府的体制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健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市场在进行调节时,对于进行经济把控的相关调节手段还不够健全,对于市场秩序的恢复极为不利。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宏观调控对于经济把控难以应用进来,同时,在经济把控中的作用也不甚明显。通过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就目前而言,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所以政府应对宏观调控的手段加以重视,通过运用有效的宏观调控来弥补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对于公有制经济体制进行切实的加强,通过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对于市场的自我调控功能进行良好的改善。同时,政府应对宏观调控制度进行切实的加强和完善,从根本上促进国家和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宏观市场经济的目标

1.经济性和综合性

对于开展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要达到某种目的,进行宏观经济的管理也同样是这样。而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目标之一的经济性目标就是对于某种经济性质的达到。比如,平衡供给与需求的目的,推动国家经济能够得以稳步、良好地发展。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性目标就是通过进行宏观经济的调节和管理,对于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最终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达到国家经济平衡、稳步的发展。宏观经济的中介目标就是具有中介性质的目标,强调工作人员设立的带有这种性质的目标以便对于某种目标进行实现的目的。对于中介目标应强调相关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对于中介目标能够有着清晰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对于最终目标进行实现。

3.总体目标

在进行总体目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总体目标与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存在着一些相似性。但是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通常要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设立出一个经济方面的总体目标,同时再对于多个具体目标进行设立,这样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对于工作进行开展,使经济的管理得到阶段性的良好成果。对于相关手段与政策的出台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实施。具体目标能够使整体目标在进行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使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更具有方向性。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的体现

1.从市场背景趋势进行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对于社会化的生产支持是离不开的,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进行调节和社会的分工进行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向共同竞争以及相互依存的良性竞争中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而言,能够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行发展,将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积极意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其在进行一些解决措施的设立时能够得到充分的探讨。对于按劳分配制要进行严格的贯彻实施,使市场的竞争更具有积极性和有序性。为了能够使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地发展,就不能仅仅对于市场经济和价值的规律方面入手进行控制和约束,这样是完全不够的。很多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只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管理中存在很多漏洞,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出现,还会出现企业违规操作的情况,这会导致企业生产出的产品的合格率相对较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导致质量与国家规定要求的标准不相符合。这就强调政府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有效地调控国民经济的命脉,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为协调。在这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对于资本的管理不应只着眼于单个行业,要加强由单个企业之间所建立出的联系,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充分从大局出发,以免造成调控时出现进行混乱的情况。

2.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体制的建设对于整个市场建设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也在逐步发生改变,很多经济进行市场经济方向的变革。比如。国有企业采用职权分化的手段进行市场的竞争,这种手段能够促进经营活动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使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市场的管理方式更为贴近。从政府方面进行考虑,对于国计民生的相关经济行业和经济体制进行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这对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特殊性,在进行资源配置时,要选择相对合适的方案。这就需要对于市场经济的供应和分配进行有效的决定。市场经济也就从中体现出来。当市场竞争处于良性状态的不断发展之中,市场经济就能在这种情况之下得到极为良好的发展,并且在管理中不断进行调整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如果政府赋予市场竞争情况缺乏切实的管控,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市场竞争呈现恶性循环发展。这时再进行市场方面的调节,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对于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缺陷一定要得到及时的认知,并且能够对于干预措施的提出较为及时,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的平稳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3.从对市场缺陷的完善进行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中,政府进行职能上的控制是十分常见的。但是政府对于市场经济进行控制,应强调其不能够对于市场的状况直接进行干预,对于经济发展的调控要采用相应的政策进行,对于调控方案的出台一定要极为慎重,一旦调控方案不够完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经济出现紊乱的情况,甚至还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市场缺陷进行完善时,要着重对于经济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这样才能对于因市场缺陷出现的重要危害得到极大程度上的降低。通过宏观层面对于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市场经济得到更为有序的调控。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之中,在市场上竞争中经常会出现恶性竞争下的商业垄断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时应在商业垄断尚在可控的范围内就进行及时的宏观经济上的管控处理,对于经济垄断和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市场的竞争得以恢复正常,这已说明了恶性竞争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要对于恶性竞争尽可能地进行避免。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和不可预见性,市场调节对于这些状况的调节效果不甚明显,所以就需要政府对于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以免出现了市场经济混乱的情况。对于市场经济加强管理,能够使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对于市场内部出现的各种状况得到有效的解决,全面推动了市场经济保持良好状态的进展。

六、结论

从上文中的思路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出进行宏观经济上的调控是市场经济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具有极为强力的效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要充分对于我国的国情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考虑,制定出相对应的、量身定做的措施方案,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也能给我国的经济贴上新时代的标签,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