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身体素质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艺术体操作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的运动项目之一,对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在艺术体操专项推广过程中,学生大腿后群肌损伤情况凸现,虽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至今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体操专项 大腿后群肌 损伤
经调查发现大腿后群肌损伤是艺术体操专项学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严重影响训练的系统性和学生柔韧素质的提高。大腿后群肌损伤成为影响我校教育学院艺术体操专项学生成绩提高的一大重要因素,也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大腿后群肌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组成,合称股后肌群,它们都是双关节肌肉。
运动导致肌肉损伤(EIMD)的变化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机械性牵拉和代谢因素。在艺术体操练习中下纵叉、前踢腿及前控腿最易造成这一损伤。代谢因素即细胞钙代谢紊乱即细胞外钙内流,细胞内钙代谢异常,肌浆网摄取和释放钙能力下降及线粒体钙超载均可造成肌肉损伤[1]。
一、艺术体操中导致大腿后群肌损伤的生物力学基础
大腿后群肌在不同的运动中承受负荷的大小是不同的。在艺术体操运动中,踢腿、搬腿、下叉等动作都会使肌纤维和肌腱被拉长。在自身柔韧素质达不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过度的牵拉会造成肌纤维的断裂,更有甚者会造成肌腱的损伤,从而导致大腿后群肌的损伤。
二、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体操专项学生大腿后群肌损伤现状分析
通过对2007级、2008级、2009级、2010级28名专项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我校艺术体操专项学生损伤情况非常严重。25名学生表示在艺术体操专项课准备活动或上课过程中身体有伤或曾经受伤。损伤率高达89.3%表明绝大部分艺术体操专项学生正受或曾受运动伤病的困扰。
在28名所调查的学生中,14名学生的损伤发生在冬季。61.9%学生表示其损伤多发生在准备活动过程中,47.6%的学生损伤发生在专项训练中。
三、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体操专项学生大腿后群肌损伤的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列出了对大腿后群肌损伤影响的相关因素,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排序,得出结论。准备活动不充分占85.7%,身体素质差占54.2%,技术要领不正确占61.9%,身体疲劳,带伤训练占23.8%,运动负荷过大占18%,自我保护意识差占42.9%,心理疲劳被动训练占23.8%。
四、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体操专项学生大腿后群肌损伤预防方法研究
对于预防大腿后群肌损伤的有效途径,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专家访谈得出10条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加强动作技术规范性、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训练、运动后积极消除大腿后群肌的疲劳、充分调动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准备活动充分、增进对损伤知识的了解、重视伤后部位的恢复训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身心理素质训练 。85.7%的专项学生认为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预防大腿后群肌损伤的关键环节。47.6%的学生认为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充分发挥准备活动的作用
课前的准备一方面可以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使身体的各个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在思想上有一个准备,逐渐进入上课状态,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在刚进入准备活动时,身体比较僵硬,拉伸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小幅度的拉伸,以把杆上的前压为主,由小幅度的前压到大幅度的前压再到胸部贴住膝盖的控腿;在准备活动中期,以地面的下叉、滑叉为主,在做的过程中注意发力顺序和动作姿势;在准备活动后期以地面加垫子控腿为主。
(二)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
对于大学阶段才接触艺术体操的我们来说,身体素质的不足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柔韧素质的不足,使得学生拉伤现象严重。提高身体素质,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受伤几率,提高训练的连贯性,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上课质量。
(三)提高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在艺术体操训练中,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学生在成绩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减少运动损伤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技术动作规范性,最大程度的避免损伤的发生。在学习等级动作前,超前发展身体素质,提前学习难度动作。
(四)加强学生大腿后群肌肌肉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练习是预防损伤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项素质的发展必须走在技术前面,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损伤的发生。练习中应注意:动力性与静力性练习相结合;肌肉力量的训练要避免单打一;及时消除肌肉疲劳,防止疲劳影响下一阶段的训练。
(五)加强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与训练的结合
营养的不足使得运动疲劳产生加快,身体恢复速度减慢。据研究合理均衡的营养可促进学生身体恢复速度,多补充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等可减缓疲劳发生。
心理紧张使得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训练。带着这种消极情绪,在训练中很容易引起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导致运动损伤。
五、结论与建议
大腿后群肌损伤是困扰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的一大问题,伤病率达75%。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目前的解决该问题的重中之重。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加强学生大腿后群肌肌肉力量训练,准备活动充分,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是预防大腿后群肌损伤的主要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胡声宇.运动解剖学[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摘 要 高校体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达到强化学生体育技能训练,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然而,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受到冲击,现行的体育教育模式面临着新任务与新要求。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以供相关教学工作者参考,力争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途径
近年来,国内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这是因为,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在经济进程不断加快的历程中,具有良好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的人才是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体单位。在此背景下,时代需要具备良好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的人才。要培养具有良好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就必须从体育教育入手,在学生走上社会之前对他们灌输终身体育思想,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他们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此,积极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对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还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终身体育是指贯彻于人一生的体育活动的总称,终身体育思想是指引领人开展终身活动的理论基础,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则是他们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作为一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建设的学科,同时也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道路上有着其特有的作用与地位。这是由于学生在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中,会有一个体育意识转变的过程,意识不同角度的转变就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习惯,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强化与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大学时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日后的综合素质和环境适应力。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学习时期就扼杀了终身体育思想,那么他将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那么他日后还能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他在大学时期就培养了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并热爱体育,健康运动,那么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他就会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加强身体素质建设。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几点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与健康知识的传播
体育教育活动的实施是帮助人们维持身体健康、保持人体强健体魄的最佳途径,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体育活动来开展身体锻炼活动,以达到增强身体素质,延长生命年限的目的。每个人由于个体差异性不同,身体素质情况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而身体素质体质的强弱是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锻炼进行转化的,如果一个人先天的体质优越,不进行锻炼的,优越性就会越来越弱,反之,倘若一个人由于先天不足,体质较弱,只要他经常有规律的进行锻炼,弱也会变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主要任务,也是他们每天必须进行的活动,他们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大脑思维的灵敏度有关,而科学研究表明,学习和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能够使学生保持大脑清醒,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可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体育意识和健康知识的传播教学,提高学生的健康运动理念,对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追寻知识的想法,才能积极地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但我却认为,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最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就是结合 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帮助学生掌握2到3项自己喜欢的、能够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逐渐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愉悦和快乐的感受,终身体育意识也在无形之中得到增强。
(三)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
实施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自身优势的体育项目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所谓个性化培养,是指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基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进行运动项目的调整,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在体育方面具备的才能。体育活动是学生舒缓焦虑的重要途径,如果一切体育项目过于限制,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那么势必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影响,不仅达不到舒缓焦虑的目的,还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故此,高校可以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建设准运动场、室外田径场、篮球场等,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同时,高校负责体育管理工作的部门还可以举办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运动赛事,为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竞技环境,让学生在展示风采中收货友谊,充实生活,增强体质,进而达到强化自我锻炼能力的目的,这在无形之中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结语
高校体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建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从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在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形势下,不断增值,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林.高校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重构[J].江苏高教.2011(04).
关键词: 分层教学 教学效果 体育课
1.引言
由于各种因素,个体在身体发育过程中存在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运动项目中的身体素质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中表现出的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学生在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这些差别造成身体能力发展不平衡,导致个体在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存在显著差异。
在体育活动中,身体活动能带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进步,缩小个体间的差异。加强身体活动和运动技能训练,就成了缩小个体差异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对能力上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考核标准,并对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实施“因能编组,因组定标,因材施教,因需指导,因组测试”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身体素质及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是在素质教育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将不同教学对象按相关因素分成若干不同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目标和要求,以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昆山国际学校初一年级共140人,其中初一(1)班、初一(4)班为实验班,初一(2)班、初一(3)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随机抽样产生。
2.2方法
2.2.1实验法:初一(1)班、初一(4)班采取分层教学法。初一(2)班、初一(3)班采取传统教学方法。
2.2.2问卷调查法:实验前后两次发出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和140份,有效率为100%。
2.2.3统计法:对实验前后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步骤
分析结果,结合具体教材及教师的观察,合理分组。
3.1分组
随机分组,对实验班、对照班同学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将测得的数据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换算成百分制。在进行相关项目教学时,85分以上为强组、70分以上为中间组、70分以下为弱组。同时,针对不同教材及学生健康的不断变化,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再次调整。
3.2实施课堂教学
对照班按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验班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确定各层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教学手段,调整各层的考核标准。(见表1)
表1 各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考核标准
3.3综合素质的测定
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学生身体素质个体间的差异在减小
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实验后,实验班的各项身体素质标准差S均较实验前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的标准差S较实验前变动不大。说明分层教学缩小了个体间的差异,分层教学对缩小个体间的差异效果明显。
表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标准差S对照表
4.2身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由表3可看出,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身体素质均值提高程度差异明显。同时均值经T检验P
表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身体素质均值对照表
4.3绝大多数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较喜欢的占92%,较实验前提高了28个百分点;而对照班则基本不变。说明经过分层教学,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明显上升,这充分体现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弱组同学不甘落后,希望能到强组中;强组同学要确保自己的地位。他们都通过积极的锻炼达到各自目的。
表4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对体育课的喜爱的程度
5.结论和建议
5.1合理的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 高中学生
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大多数受到严重影响。家长、教师、学校,为了追求文化课的高分,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了改变这一事实,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将转向与终身体育相连并成为终身体育重要的一环。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时期,也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体育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和其余学科的地位是趋于平行的。体育训练一直被误认为是单一的身体训练,但事实上是身体、情感、意志、个性的综合性训练。随着国家倡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才开始慢慢被重视。《教育规划纲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战略主题中和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中学体育教育做出了重要论述,强调了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加强中学生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前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愈发的激烈,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与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一批高素质人才。只有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避免出现教育缺失的情况,实现教育公平,任何一项教育缺失都是不公平的教育,不是优质的教育。同时,我国正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和谐社会不仅仅要求生活物质的丰富,也要求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地满足,体育教学做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加强课堂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在学校里仅凭每周两节体育课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体育课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采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好课堂气氛,因为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适度的兴奋,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那种只注重技术动作准备而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重自己“教授”而忽视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很难收到好的锻炼效果。
体育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法,如游戏法和比赛法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的安排练习内容,合理搭配教学内容,避免片面的枯燥乏味的练习。体育教师应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吃不消”的学生应降低难度和要求,例如:越野长跑,就可以减少距离;跳跃项目,可以降低高度和远度。让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使他们感觉自己进步了、提高了,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信心,养成自己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开小灶”,为选择和输送优秀体育苗子做准备。另外,体育教师要注意加强运动保护和帮助,避免学生发生运动伤害,因为发生运动伤害后,学生便会产生畏惧情绪,如此就很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了。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己身体素质的不足之处,才会自觉的锻炼身体,弥补自己身体素质的不足,形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积极开展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早操和课间操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做早操和课间操能增加氧气的摄取量,通过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能加大关节的活动幅度,能增强肌肉力量和韧带弹性,能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其次,通过早操的肢体活动刺激能使一夜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逐渐提高兴奋性;通过做课间操能消除前两节上课的疲劳和局部肌肉的紧张,使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能得到调整和放松。天天做早操和课间操,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锻炼身体的习惯。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它不仅能与体育教学相互促进,而且也能与运动训练和竞赛紧密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应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的人参与,以具有一定竞争性的项目为主,如拔河等,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时,不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主要的是活动内容能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样才能对运动习惯的养成有较深远的影响。因此,活动内容可以选择在体育课堂上学过的内容来组织比赛,如:学生学过一些篮球技术后,可以组织篮球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觉主动锻炼身体的习惯。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意志品质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确立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不懈的开展两操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使学生形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真正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企业文化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 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一种蕴涵于体育现象和体育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他能激发人们为了强身健体,竞技娱乐,追求进步,广泛合作等方面发挥潜在的推动作用。文化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式的影响。体育文化也不例外。“企业体育文化”既包含了企业文化的部分,同时又有体育文化的内容注入其中,是两种文化的集合体。企业体育文化具有企业文化的一般特征,他对企业的作用也是同期特文化一样,对于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等方面起着文化因素独特的作用,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体育为主要平台构建文化氛围。
2 高职体育教学对企业的价值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极大的丰富了企业体育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在提高企业员工人文素养和身体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促进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对企业体育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极强的衔接性。众所周知,高职院校自快速发展以来,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培养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正源源不断的奔赴企业,创造价值[1]。他们在校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也将跟随他们进入企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高职院校现在培养的学生就是我国将来的企业中的产业工人。就体育方面来说,他们在高职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也将会影响未来的企业体育文化。这种体育文化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使这些员工有一定的共同教育背景,能够在彼此之间迅速建立默契。从而最终在推动企业发展,以默契的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上发挥重要作用。
3 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对于企业体育文化建设,具体来说主要起着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强企业职工的身体素质,二是加强员工之间的协作默契,三是丰富了企业员工的交流渠道。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在企业中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健康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高职院校中有些专业例如文秘和动漫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一般在企业中从事着脑力劳动,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使他们的普遍有特点,久坐不起会导致他们腰部和颈椎健康受到影响。缓解这种状况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之前的锻炼,使他们本来就具备了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再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起勤锻炼的健身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环节生理和心理的疲劳感,而且还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而这些健身理念和健身方法都是这些员工在校期间形成和习得的,以为企业不可能拿出大量的经历在对员工进行健身理念培训。[2]另外,高职院校中还有一些建筑工程类专业将来在企业中可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这些体力劳动大都是长期的简单的重复劳动,这些劳动虽然耗费体力,但是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来说并无太大益处。相反长期的重复劳动还有可能造成身体某个部位遭受损害。因此加强多种方式的体育锻炼就很有必要了。而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科学的健身理念的灌输,和一定的健身方法的教育直接影响着未来企业员工的身体素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还能增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默契。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内的分工越来越细。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协作生产越来越重要。例如蜚声世界的美国波音飞机,其零部件往往来自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最后在美国生产车间内集合,被组装到一起。飞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组装的质量,要看组装人员的协作密切程度。这需要人员之间的高度配合,而这种配合其实就是源于员工之间的默契。这种默契和篮球比赛当中队友之间的默契是同质的,他既要求成员之间的相互照应,相互协调,同时又要求队员时刻以整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体育赛事是企业之间或者企业内部之间增强交流的,拉近距离的重要方法,例如两个竞争对手企业可以通过举办一场篮球友谊赛消除之间的紧张气氛,在竞争中找到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化干戈为玉帛。同时合作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巩固自己的联盟关系。由此可见体育可以成为企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企业可以通过体育文化在员工之间形成共识。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和带动作用。
4 学校在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
一个企业若紧靠自己的力量形成高度的企业体育文化是不现实的,因为这需要每个成员有共同的体育教育背景,这种背景的建立没有高职院校的支持是很难建立起来的。高职院校的体育系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有专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学生在进入企业之间在学校能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从未为以后企业体育文化建立扎实的基础和作用。这样高职院校通过远远不断的为企业为社会输送具有过硬体育素质的各专业人才,从而助推企业体育文化的建设。[3]
为了能够使这种文化形成机制在企业中稳定发挥作用,企业和学校之间可以建立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合作框架,例如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提出自己的人才需求,在“订单式”培养当中明确人才的体育素质。高职院校可以在人才的培养中有意识的加强对他们的体育教育。这样企业体育文化便得到了可靠地有力的保障。总之,在建设体育文化上,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在当前校企合作遭遇困境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体育文化的培养和毕业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人才对企业的吸引力。企业也可以在高职院校强大体育文化背景下迅速建立独特的企业体育文化,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营造氛围。企业也可以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这个媒介,增进彼此相互合作了解和提高企业员工的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找到更好地就业岗位,从而为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明.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1、抓好身体素质,打好扎实基础
身体素质是指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能力,它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等。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中长跑项目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改善运动员机能,提高运动成绩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减少运动创伤,培养顽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生理特点,身体素质训练,经常采用6―8种身体素质练习内容进行组合练习,每周安排三次。素质练习可按组数、时间、间歇、计时等方法进行,也可根据各训练阶段不同任务要求,有效地控制量、强度和密度进行。在训练时经常把身体素质与变速跑、身体素质与耐力跑、身体素质与恢复、身体素质与调整、检查计时跑与身体素质组合安排练习。总之,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有效地提高了机体运动时的各种能力,改进了跑的步幅,增强了跑的节奏,促进了运动成绩的快速提高。
2、耐力跑和变速跑同堂进行
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时间受学校学习时间的制约,训练时间没有专业队那么长,一般只有2―2.5小时。从训练的量和时间上讲,可能也就只能达到专业队的二分之一。为了在有限的训练时间里,尽可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我们经常把不同距离和要求的耐力和各种变速跑放在同一堂训练课中进行。有时把耐力跑放在准备活动中进行,有时把耐力跑放在变速跑后进行,有时把耐力跑放在课的最后进行。通过实践,这种安排方法,同样取得了有氧能力的提高,更有效地进行氧化过程。更易于消除无氧过程积累的乳酸,提高肌肉中糖元的储备,扩大糖酵鲜的潜力。达到了训练的目的,提高了训练的效果,提高了运动成绩。
3、建立超量恢复理论新思路
半个多世纪,人们对生命的研究,已从纯“生物”进而到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综合分析,运动训练不能停留在纯生物的角度上,有必要建立超量恢复理论的新思路。
在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超过原来已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机体对物质的消耗必然超过原刺激水平。那么,机体的恢复,必然超过原负荷刺激恢复水平,达到新的水平。这种新的恢复水平与原恢复水平之差为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我们训练的安排为10天小调整,4周大调整,在调整时逐渐加大量和强度,以适应下一阶段的训练。在周期训练中,为了保证超量恢复不断在新的适应水平上出现。保证运动员机能能力不断提高,负荷的刺激按照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循环节奏进行。
在运动训练中如何合理运用超量恢复规律,关键是合理安排休息、间歇。按休息和调节性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使恢复过程的累加占优势,在机体完全恢复后,才能进行新的超过已经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训练。同时,综合运用三者训练原则,目的是不断出现相对更大的适应性恢复水平。
4、确立有效负荷,防止疲劳发生
中长跑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供能以有氧氧化为主。大负荷中长跑训练和比赛,易造成运动员机体疲劳的产生和积累,使神经系统受损,代谢机能紊乱,运动器官功能减弱,从而运动成绩下降,甚至影响运动员身体健康。防止因过渡训练而产生疲劳,是教练员重要任务之一。
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将体育素质教育视为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独立子系统,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界全面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新世纪高校体育的大发展探求改革思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第3,在功能特征上反映出特殊性与拓展丨性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生理层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突出了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本质功f能从这一基本功能出发,该内容结构挖掘出体育素质教育的多种心理价值与社会价值,拓展了体育的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多功能,因而它在功能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和拓展十性第5,在内容构架上体现出系统性与动态‘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架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系统性与动态性是这一内容体系的重要特征。
Abstract: Basketball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This paper surveyed 500 students of the colleges, studied how to arrange their own leisure time, the sports activities of spare time, and the participation status of some sports in their spare time.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篮球活动;因素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leisure time;basketball;factors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63-01
0引言
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也可以说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体育就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自从体育产生以来,强身健体及其娱乐自始至终是体育的主要功能。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高于对物质方面的需要。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只限于强身健体的方面,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例如,人们观看体育比赛,优美的体育动作,扣人心悬的竞赛等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有在比赛现场,随着比赛的进行,人们可以大声的叫喊,可以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情感,使人们在精神上有一种轻松感。一个漂亮的投篮,随着快节奏的音乐跳健美操等,不只是健身,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一种、成就感和心情的舒畅感。这些都是体育带给人们精神方面的价值。生活水平越高,人们越是注重体育精神层面的价值。
1篮球活动在课余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课余体育活动是课内体育的一个延伸和补充,课余体育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锻炼时间,更好地锻炼身体,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能,陶冶情操,使他们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提高学习效率。篮球运动不仅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锻炼的手段,更能对他们的体育认识产生影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锻炼,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和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学生参与篮球活动对课余体育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建立的影响。篮球活动在高校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它是高校体育项目发展中时间最久远的项目之一。对高校所做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篮球活动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占主要地位,排在其他运动之前,领先于足球、羽毛球及乒乓球等等。篮球运动一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项目。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正常生长发育。篮球运动是在团体间对抗和变化条件下进行的,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和大脑的综合分析能力都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篮球运动是高校的传统优势项目,很多学校,从建校开始,篮球活动就贯穿在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中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人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篮球运动在逐渐取代足球运动成为第一大体育运动项目。不管是对学习还是生活都很重要,大学生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大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活动,锻炼身体,发展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不管是对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的生活都很重要,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都大有益处。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以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性改变,从而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体力活动是发展生理机能的唯一途径,而体育活动是体力活动中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早在2006年就在体育课上加入了20分钟的身体素质练习,这是改善身体素质的好方法,但是在体育课上的锻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课余时间加强锻炼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身体素质。篮球运动就是是一项很好的体育活动,能对身体的各中素质,如跑、跳、投、反应等能力,对力量、速度、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都有很好的锻炼。由于篮球运动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结合的实际出发,篮球运动成为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运动。篮球运动的复杂多变及激烈紧张的对抗性特点,可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现代竞争意识。篮球运动由跑、跳、投等基本技能组成,因而能促进人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篮球运动具有观赏、娱乐和经济价值,使参与者身心直接受益,有利于劳动、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基于这些特点,使很多同学迷上篮球这一运动,广大同学不仅仅在学校积极参与篮球活动,在其毕业后亦能成为他们一生都参与的体育运动,正是由于篮球运动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才使其逐渐取代足球成为世界第一大体育运动,持之以恒地锻炼,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坚持长久的篮球运动,这本身就是终身体育的行为,是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过程。
2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一些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喜爱程度反映的不单纯是学生对于篮球的喜爱,更多的时候反映的是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对体育的态度,通过篮球运动追求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以后的人生培养运动的习惯。这是篮球运动最大的文化价值。
所以大量研究都是试图通过学生项目活动情况来推敲学生的体育习惯培养程度和体育意识,所以我们通过各种措施来提升学生体育项目的兴趣,其最终目的在于寻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措施。这是对国内现实存在的情况,对大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作出的文化探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寻找真正的民族自我。因此,篮球运动应作为社会体育的基础事业大力发展,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练碧贞,林珍瑜,谢铁兔.我校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关键词: 篮球运动 接触与对抗 训练
一、引言
篮球运动是运动员之间直接对抗的竞赛项目。比赛中攻、守之间的激烈对抗,促进了篮球运动的发展。所以说,全面的、强烈的对抗是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直接冲撞是人与人之间各种对抗的最高形式。它对人的刺激性最大,运动负荷的强度最大,产生的效能最高,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最复杂。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久而久之,篮球比赛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凶的直接对抗,即身体接触被当成了对抗性的主要内容。所以本文中所说的“对抗”或“身体接触”就基本上作为同一概念,特此说明,以防含混不清。
二、研究方法
1.对现场和比赛录像进行分析与统计的方法。
2.查阅文献资料法。
三、结果与分析
1.具有现实性
从理论上讲,在篮球运动中是没有接触与对抗的。但是在实际的比赛中,身体接触又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篮球是一项允许身体接触的运动。前国际篮联技术委员会主席萨波尔讲:比赛中所有身体接触的80%是允许的,只有20%才是犯规。钱澄海同志在《关于现代篮球运动中的对抗性问题》一文中说:实际的对抗是跳球的第一秒开始的,甚至在裁判员尚未抛球,时钟尚未启动前就已开始。这里所说的“实际对抗”显然指的是身体接触。前国际篮联主席比斯奈尔在谈到篮球运动的发展时指出:由于队员身材高大、粗壮、攻守间身体接触多、冲撞多、犯规多,非常激烈,篮球运动员尽量避免身体接触的信条被打破了。美国教练对奥运会两场比赛进行统计,他指出:除了不妨碍队员前进的、轻微的、不重要的身体接触,两场比赛共发生了500多次身体接触。美国的“梦之一队”在25届奥运会上夺魁,“梦之二队”在十二届世界锦标赛上夺魁并且每一场比赛打得都很轻松,特别是在奥运会上,平均每场比赛都超过对手30多分,其打法是以力求与对方有经常的、纯身体接触为基础的,他们能在强对抗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进攻,是一种现代打法,是篮球运动的新潮流。综上所述,篮球运动中的身体接触的合法性已无可非议,身体接触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贯穿于比赛始终,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现实。
2.重要性
(1)接触与对抗推动篮球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
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互为依据,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双方互相转换,才能不断地推动运动的发展。篮球运动也和其它事物一样,存在着攻守之间的矛盾,攻守之间的交替发展是篮球运动的自身规律。进攻技、战术的发展,促进了防守技、战术的进一步提高;防守计、战术的提高,又促进了进攻技、战术的提高。而对抗能促进这对矛盾尽快地由量变发展到质变。
对抗可以促进比赛的速度大大加快,比分不断提高。从快攻的发动与得分来看,在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巴西队的快攻得分占总得分的36%,第九届南斯拉夫已占40%,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强队都超过40%,使比赛在高速对抗中进行。三十年代奥运会篮球赛平均每场得22分,五十年代平均每场得57分,六十年代平均每场得22分,七十年代平均每场得90分,到了二奥运会男女篮决赛,多数场次的得分都超过了100分。这就说明进攻技、战术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强队,从七十年代至今,大力发展攻击性的防守战术,使防守的被动性向攻击性、集体性、破坏性、综合多变的方向发展,大大地提高了防守质量。由此可以看出,对抗促进了攻、守技术、战术的交替发展,推动了篮球技术、战术的全提高。
(2)对抗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提高
篮球比赛越激烈,对抗强度越大。这就需要运动员有极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作保证。通过对抗训练与比赛,队员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有所提高。
身体素质对运动员掌握技、战术,形成技术特点和战术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篮球比赛,地面和空间的争夺更加紧张激烈,在40分钟对抗的比赛中,要使各种攻、守技术得到合理运用和充分发挥,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就很难立于不败之地。目前世界强队都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在发展一般素质的基础上,重点抓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使身体素质与技、战术的训练紧密结合,不仅保证运动员有充沛的体力投入比赛,而且保证动员所掌握的技术、战术在对抗中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参加25届奥运会的美国“梦之一队”在比赛期间仍坚持身体素质训练,使每个队员都有极大的体力投入比赛。他们平均每场得115.6分,把对手平均每场控制在71分左右,使所有的队都难以招架。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能保证技、战术在激烈的对抗中得以发挥。因为心理状态和肌肉的活动是受大脑皮层支配和控制的。不断进行强对抗的训练和比赛,能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两强相遇勇胜者”指双方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抗身体接触技术是保证攻、守技术实效性的基础。
由于近篮区的贴身防守,对持球队员防守距离的逼近,以及争抢和堵卡位置的攻守行动基本上都是在身体接触中进行的,现代篮球比赛想单靠技巧轻松、准确地完成技术动作已很难实现。所以只有合理地运用身体对抗,把力量与技术动作的运用融合为一体,才能发挥技术的准确性。争夺篮板球主要表现为对抗。篮板球被称为比赛的“命根子”。因为抢板球的次数与胜负成正比。双方争夺篮板球的人数常达5―6人以上,从地面到空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强烈的身体接触,队员身高和弹跳能力的发挥主要取决于身体抗对抗的能力。抗对抗能力就能抢到篮板球,抗对抗能力差,就抢不到篮板球。
3.提高训练
据统计,我国国内最高水平的联赛(男队)一场比赛中中等强度的身体接触仅有50―70次,我国国家队在世界锦标赛上的一场比赛中,全场中等强度的身体接触为120―150次,而美国职业队之间的比赛,全场中等强度的身体接触达300―350次。(注:手的触摸、轻拍、轻拉为小强度;肘、肩、膝部的顶、挤、坐、冲、撞、别等为中等强度;进一步加大动作力量速度至极限为大强度。)从上面的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还不善于在对抗中准确地完成技术动作,在训练与比赛中要加强身体接触的训练和比赛,特别要加强抗对抗的训练。
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抗技术训练强度要尽可能地接近或超过比赛,使运动员对大强度的身体接触产生适应性。
(2)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体重大的要多跑,体重小的要多蹲。
(3)注意训练方法的合理性。在训练中除有意安排的犯规动作外,绝不允许为接触而接触,导致技术动作变形,甚至养成知己做多余动作、随便犯规的坏习惯。
(4)要注意保护措施,使队员对身体接触习以为常,不怕接触;要使队员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在对抗中发生意外事故。
(5)身体训练要全面。
四、结论
1.在比赛中合理地运用身体接触,在对抗中准确地完成攻、防技术动作已是符合现代潮流的打法。
2.接触与对抗促进了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
3.加强对抗训练,提高我国篮球水平。
参考文献:
[1]篮球,1986,4.
[2]哈尔滨体育学院报,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