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工程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水利工程 环境影响 补偿措施
1 前言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不利影响,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逐渐被重视,特别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自 200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后,更是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这一工作,任何可能影响到环境改变的工程项目,包括水利工程项目,都必须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否则就是违法。实际上,在这部法律颁布之前,许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都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充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就是要人们在享用水利工程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公共安全等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客观全面地评价水利工程给受影响区域带来的正面利益和负面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或疏缓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规模宏伟,是长江开发利用的关键性工程,它的建成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也对生态与环境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问题一直为国内外所关注。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三峡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尽管已经有了大量而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个研究目前仍在持续。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继长江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三条线路向北方输水,不仅可基本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逐步消除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可使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北方 44 座大中城市摆脱缺水的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南水北调工程将较大地改善黄淮海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提高受水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实现受水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10 年,相关地区地下水年超采量将减少 36 亿 m3,可有效遏制其地下水位的下降,对地面沉陷等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但工程的实施仍然会给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这些影响已经在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尽可能地消除它们
2.1 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 工程建设对水文情势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在河流上建坝,使上游水流速减缓、水深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会发生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影响,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也会发生变化;水库蓄水后可引起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环境变化等。
2.1.2 工程建设对泥沙淤积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例如,三门峡工程,为了使黄河下游地上河不再淤高,工程设计时想把黄河的泥沙全部拦截在三门峡水库内,使黄河下游变清,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上游的渭河,并且设计中没有设置底孔排沙系统,后经两次改建渭河下游泥沙仍大量淤积,这不仅使蓄水库容减少而且还形成了“地上河”,经常引起洪涝灾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和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呼吁“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不再发电”。可见,三门峡水库的教训是深刻的。另例,1964年苏联为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在大坝建成前尼罗河每年向地中海输送泥沙并使之向海岸淤积的速度和海水对岸边的侵蚀速度大致相等。大坝建成后,泥沙被截留在水库内,地中海岸的冲刷得不到补偿,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2.1.3 工程建设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和地震的影响大型水库的建设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水库的水温结构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种。混合型的水温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比分层型小。水库水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分层温度高低的变化。水库下部的低温水会对农作物、水生生物、人类生活等产生危害,如造成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减产,影响水生生物(主要是温水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不利于工作和娱乐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定时间的贮藏,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另一方面在库区内水位抬高,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水库中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容易诱发地震,特别是随着高坝水库的修建,强烈的水库地震时有发生。
2.1.4 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例如,阿斯旺大坝的兴建使泥沙淤积在水库内,汛期不再出现洪水泛滥肥沃两岸的土地。三峡水库的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低湖田面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
2.1.5工程建设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整个流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库区且多为不利影响,中下游地区所受影响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范围有的延伸至河口。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而且往往受到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会对河口水质及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影响,对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对两岸沼泽湿地、河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引起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兴建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库区,库区内泥沙淤积,坝下河道冲刷,水库可能引起少数大型滑坡的复活等。而中下游在工程兴建后可以有效地减免洪水灾害的影响,有利于血吸虫病的防治,减缓洞庭湖淤积,延长湖泊的寿命,改善中下游枯水期水质及通航条件,对河口和近海生态环境有长远影响。
三结语
(1)从 2 000 多年前的都江堰引水灌溉和古罗马的城市供水系统,到 20 世纪中叶的胡佛水坝和阿斯旺水坝,再到今天我国的长江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手段,伴随我们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水利工程的建设仍在不断发展。
(2)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我们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水利工程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它各环境组成的协调和平衡问题。使它们成为一个更为和谐的水资源系统。
(3)评价和研究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问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进行环保设计,加强施工环保,完善环境管理,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利用,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并采取减免和改善措施,达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获得水利工程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我们应努力达到的目标。
(4)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面对和解决。当前水利工作者急需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意识到环境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发展现代水利,变传统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方子云, 邹家祥, 郑连生.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 环境水利分册[M]. 北京: 中国水利水出版社, 2004
[2] 王儒述. 三峡工程建设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J]. 水利水电技术, 1998, (1)
[3] 郑丰. 阿斯旺高坝的环境影响[J]. 水利水电快报, 1997, (14)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教师对课本知识、工程结构、施工流程与工艺等进行讲解与说明,采用的是平面化教育,也是具有一定范围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有优点也有不足,其优点在于使得学生对环境工程、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化学、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丰富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可以按照行业规范、国家相关规定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环境工程行业的规范化,同时学生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标准与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论知识抽象化。教师在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时,是按照教材采用专业术语进行讲解的,知识抽象化,难以理解,并且内容也相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的,大部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准确清楚地明白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成了学生面对的一大难题。第二,局限性特征明显。当前高职教师在进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时,其知识点的讲授局限于工程局部,由于缺少时间、缺少实物以及课时限制,对于工程的细节,教师没有系统地讲授,因此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这也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一线工人之间的区别。学生只有理论知识,缺乏经验,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想要真正地理解与掌握,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探索。
二、新时期环境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将工程的实际情况展现给学生,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之外,高职院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还应当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引进实训软件。这样在讲授流体力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以及水污染控制工程时就可以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室与实训软件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软件中的活性污泥法、SBR法、氧化沟以及A2O四个工艺模块系统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构筑物的设计规范,还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进水水质的变化、污泥负荷、污泥浓度等对水质的影响。
(二)强化专业认知和生产实习的教学
专业知识与生产实习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实践环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习的教学,并积极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例如同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不同性质的单位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与平台。学生通过在这些单位的实习,不仅扩大了自身学习的知识面,还增加了社会经验,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高职院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当将实习环节与专业理论课的讲授结合起来。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课程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实习,使得学生对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收集、运输到最终处理的整个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在讲授工业废水污染防治的课程时,可以安排学生到铸管厂、啤酒厂等地进行实习,进而可以了解不同性质的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与流程。
(三)加强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的结合
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将自身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当中。将专业知识与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得这种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的始终。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教师可以将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主干课程交给学生进行设计。可以将3—5名学生分为一组,每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题目。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所长,进行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有的学生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图纸的绘制。这种分工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利用自身所学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建立教师开放性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有所提升,许多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教师在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生态与环境微生物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相关经验。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教师开放实验室。这样一方面给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还使得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除此之外,通过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者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能源应用;建筑环境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17-02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内涵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在以往的建筑热工环境的基础上,建筑光环境、声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及建筑能源的规划与应用等都是该专业涉及的范畴,成为一个跨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交叉性学科,既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又有关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给该专业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起着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领域的桥梁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宽,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的改革。
二、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该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起着将基础知识、理论运用于专业领域的桥梁作用。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经常面临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速、流量、液位、热量、气体成分、噪音、放射性物质以及光照等参数的基本测量原理及方法和测试结果的数值分析,是一个跨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交叉性学科,既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又有关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建筑环境检测技术是每一个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尤其在当前,国家正在重视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
三、存在问题
以往,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手段都比较传统。一方面,测量原理抽象、内容较为枯燥,课本中相关理论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教师填鸭式教学;此外,传统考核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内容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没有达到该课程教学目的。
四、教学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本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8,实验学4。要在32学时内使学生掌握一门应用性较强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结合专业实际应用,应有重点的讲解。在建筑环境专业参数测定中,经常需要测量的参数为:温度(包括干、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压力、湿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速度,以及流量、热量、光照、环境噪音及空气污染物等。需要重点掌握测定这些参数的测量原理、方法及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便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空调系统安装调试等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随着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发和更新非常快,其中建筑环境测试中空气有害物质(例如当今比较热门的VOCs)的测量、新技术(例如PIV测试技术等)等需要的实验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PIV测速仪等,这些实验仪器十分昂贵,本专业实验室不具备。或者有的实验仪器操作十分复杂,不便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部分实验内容可能不便于在课内实验开出,导致学生接触新的测试技术的动手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从事的科研过程中的实例结合该部分课程内容,给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讲解,以便让他们有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增强和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加强了学生对测试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例相结合,重点介绍各种测量技术、测量x器在工程中的应用,丰富了课堂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结合课内实验和演示设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开展教学法的研究,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此外,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该课程的网站,丰富电子教学内容,学生能开展自主学习。课后教师提供电子教案,帮助学生课后复习。设置网上答疑,畅通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渠道变宽了、跟老师的交流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3.考核方式改革。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深化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改变课程结束时“一锤定音”的做法,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实施过程考核改革,一方面,通过完善习题、试题库,有助于学生复习相关考点知识;另一方面,课程全过程实施过程考核,使考核贯穿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讨论、每一次试验,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升考核的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过程考核实施以来,无论从学生反馈,还是从综合成绩来看,实施的效果均较好。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大大减少了缺勤、吃到、早退等现象。课堂气氛好,教学环节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课堂氛围活跃,不死板。不定时的随堂测验督促学生自始至终的良好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分数显示,期末总评成绩有所提高。
4.其他践性、创新性教学改革。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学校及各个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该活动或项目,学生可组成小组,对本专业目前热点研究领域涉及的课题进行立项并实施,充分运用本课程的专业测试技术,结合研究目的,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测量及系统评估工作。例如,201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七个同学的研究小组对上海市南桥医院病房为研究案例,从现场实测和实地调研的角度研究其室内空气环境的状况,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对比分析找出室内空气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病房的具体使用情况,对改善病房室内热环境提出改进措施。该过程充分锻炼了同学对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是本课程教学的理想拓展。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和方法,结合当前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先进测试技术调整课程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完善课件、编写试题库、建立相关网站等多种形式,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集文字与图片、动画、虚拟与现实等多媒体素材为一体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系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以应用为目标,将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项目结合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学习、实践主动性,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实践技能。此外,对该课程实施过程考核既促进了教师的教,又促进了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李淑展,李淑强,李洪欣.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45-47.
[2]陈刚.建筑环境测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Test Technology to Explo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LIU Chun-yuan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Engineering,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China)
【关键词】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定位;作用
目前来说,尽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但是面临的环境问题逐渐严重。为此,应大力提倡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工程技术规范的引入,能够使环境工程建设更加顺利进行,能够对污染控制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方面的问题,如技术管理不到位、技术运用不符合实际等。为此,应切实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技术规范,使环境治理得以顺利落实实施,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概述
(一)环境工程技术现状
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普遍较为关注的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注重环境的保护,同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污染治理[1]。近年来,随着环境工程的开展,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面临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新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污染治理效果。例如,针对成套污染源采取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烟气脱硫技术、海水脱硫技术、石灰石脱销技术等。针对水污染治理的技术包括生物流化床技术、废水处理技术、水解酸化技术等。然而,在技术管理方面相对较为欠缺,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较为欠缺,阻碍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更进一步应用。为此,应从技术规范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技术方面的管理,使环境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进行。下图1和图2所示为环境工程新技术。
图1 氨法脱硫工艺
图2 海水脱硫工程工艺流程图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现实意义
针对现阶段环境工程技术方面的管理,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通过技术规范,使环境工程技术更加规范化,使技术能够保持先进,从而使环境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促进环境污染治理的落实实施[2]。目前来说,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技术不规范,技术标准不明确而导致污染治理不能顺利进行的现象。因此,加强技术的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实际环境工程施工建设阶段,利用先进的技术规范作为理论指导,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的技术困难,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而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
(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概述
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施工、设计还是设备管理等环节,都应切实遵循一定的规范,这样才能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进行,才能真正起到污染治理的效果[3]。为此,我国相关部分颁布了工程技术规范,保障工程项目各环节的顺利开展进行。通过一定的技术规范作为理论指导,也有效促进环境工程技术市场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环境监督、环境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顺利落实开展。同时,也有利于相关企业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企业各项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因而该技术规范的出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技术规范包含了前人的经验总结,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因此,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切实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进行,使技术规范能够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具体的建设内容及实际要求,技术规范能够推荐关键技术,并能够利用关键技术有效满足建设的实际要求。除此之外,技术规范的相应内容还能有效满足国家环境建设的需求,能够促进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督及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因而在新兴时代背景下,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加强技术方面的管理,力求实现技术规范化,才能有效促进环境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进行。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构成
环境工程建设中的技术规范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文件规范,更确切的说是规范体系。该规范体系涵盖了污染治理、污染源治理、通用工程施工、工程运行等四个方面的技术规范,能够有效促进技术管理的顺利进行。其中,每个规范都对技术的具体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各规范的密切配合,相互补充,使规范更加完善,从而使环境工程项目建设能够顺利落实实施。
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
(一)有利于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
环境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规范作为战略指导,能够切实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实现质量、工期与成本等方面的控制。技术是实现环境工程项目建设的有效保障,只有技术过关,才能在施工建设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使建设效率大大提高[4]。通过技术规范的编制,对环境工程技术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从而使技术方面得以保障,有利于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从而真正起到污染物治理的效果,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二)有利于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
通过工程项目技术规范的制定,有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技术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来说,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仍然较为严峻。水污染、大气污染、生物污染等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给环境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及挑战。只有借助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才能大大提高治污效率,使污染防治真正落到实处。通过一定的技术规范,能够使治污过程中的应用技术更加完善,从而使治污效果更好。下图2所示为某污水处理施工工艺。
图3 某污水处理技术
(三)有利于法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在关于环境工程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技术规范就是较好的参考文献,能够为法规政策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技术规范,能够使法规拟定人员对环境工程技术能够加深认识,对技术的有效应用具有详细的掌握,从而使法规政策的拟定更符合实际,更加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工程的有效开展提供法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污染治理的有效落实实施。
图4 环境工程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原则
(一)以工程实践为基础
在技术规范拟定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技术规范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作为依据,切实证明该项技术方案可行。只有经过实验验证,才能确定该规范标准切实可行,才能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应针对工程实践进行认真分析,找到该工程技术的可取之处,积极进行消化吸收。针对工程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也应分析其不足之处,作为制定规范要求的依据。
(二)以满足达标排放作为规范的最低要求
在制定技术规范的过程中,最低要求应以满足达标排放为准。只有将达标排放作为硬性要求,并作出具体详细规定,才能使规范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因此,应将满足达标排放为基本要求,在这个要求下注重加强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污染防治工作能够有效开展进行。
(三)将先进技术作为主体
在技术规范编制过程中,应切实向先进技术看齐,充分体现出先进技术方面的要求。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规范更具有先进性,更有利于环境工程项目按照规范的原则进行建设,从而使技术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先进技术的带动下,促进环境保护的顺利落实实施。下图3所示为污水处理中水解酸化技术工艺流程图。
(四)突出环境工程特色
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环境工程建设涉及范围较广,涵盖了采暖、电气、机械等工程项目作为辅助。对于辅助工程项目,也应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将项目开展的具体施工工艺、如何选取施工线路等内容进行规范。在技术规范编制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保护环境的理念,各项施工环节不仅应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更应充分满足环境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工程能够有效开展落实。
结语
本文浅要分析探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然而,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由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使项目难以落实实施。为此,应加强技术方面的规范,这样才能使先进技术得以发展,从而促进环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姚芝茂,姜宏.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编制进展[J].中国环保产业,2011,(1):13-19.
[2],金德才.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7):102-102.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子生物;微生物;应用
前言:作为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保护学以及微生物学于一体的学科,微生物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衍生出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有较多先进理念与技术被引入该学科中,但对于部分环境监测或环境净化等问题,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要求充分发挥分子生物技术的优势。因此,本文对环境工程微生物中分子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子生物技术的相关概述
1.1测序技术
细胞中的rDNA本身表现出明显的高突序列、保守序列以及稳定特征,但其是分类微生物中的指标之一。通常测序分析中,为使微生物种群得以分析,对分离物或分类单元进行确定,便需借助rRNA分析方式。从该基因序列的类型看,有较多如16SrRNA、23SrRNA与5sRNA,其中后两者包含的含核苷酸分别过多与过少,很难为测序分析提供指导。所以在原核生物系统研究中,可考虑将16SrRNA引入。具体测定中,会在如TA克隆试剂、PGEM-T克隆试剂等载体应用下,克隆PCR产物,完成文库构建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可通过其与文库中的序列做好对比,判断是否有相对应或相似微生物种类。另外,也可对rDNA多样性利用电泳分离进行显示,或直接通过RFLP对扩增产物做好分析。通过这些测序方法的应用,对微生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可起到重要作用[1]。
1.2核酸技术
核酸技术在分子生物技术中极为常见,可具体细化为PCR-SSCP、PCR-DGGE与PCR-RFLP等技术。以其中PCR-SSCP技术为例,其以往运用中多局限在基因突变方面,是临床医学中的常用方法,经过不断发展被引入到微生物生态学中。从其实现原理看,主要以单链DNA空间折叠构象为基础,若其中有碱基出现变化,空间构象会随之发生变化,配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使DNA谱带得以生成。以16SrRNA测序在废水生物中的表现为例,便可借助PCR-SSCP,对细菌群落受培养基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再如PCR-DGGE,应用中一般强调将基因组DNA从环境样品内被提取,在此基础上将PCR扩增技术引入,可达到扩增DNA的目标,此时可将聚丙烯酰胺凝胶与扩增产物相结合,通过电泳作用分离双链DN段,最终生成的将为单链DNA谱带。最后便可对谱带中展现的碱基序列与文库内序列做好对比分析,完成微生物种属的界定。由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操作较为简便,所以在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如对微生物种群在活性污泥中的情况判断,将该技术引入,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PCR-RFLP技术方面,其主要借助核酸特异位点、DNA识别序列,对双链DNA进行切割,配合溴化乙锭凝胶的应用,无需通过放射性标记形式,便可达到DN段分析目标。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判断,便可借助该技术实现。
1.3基因探针
目前分子生物技术中,基因探针的引入主要借助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对样品内核酸进行识别分析。对于该技术,也表现在核酸印迹、荧光原位以及放射性标记探针等技术方面。其中放射性探针应用下,尽管对于寡核苷酸、RNA或单链DNA等都可进行标记,但其涉及的同位素具有较高的成本,很容易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使用中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对于荧光原位,应用中一般可做好细菌空间位置标识或定量定性判断细菌情况等工作。另外,在核酸印迹方面,其适用对象集中表现在PCR扩增产物方面,对微生物风度、多样性检测都可起到重要作用[2]。
2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微生物群种丰度与多样性的分析
现行环境工程领域中,通常需检测的对象多表现在底泥、土壤、生物膜以及污泥方面。从现行较多实践研究都可发现,若将16SrRNA从菌落中提取出来并开展测序工作,可对微生物种群在活性污泥中的情况被测定,并将聚光激光扫描、荧光显微以及FISH等技术引入,可定位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或检测其活性。再以城市地区垃圾填埋细菌的分析,可在ARDRA方法的运用下,使细菌多样性情况以及细菌结构被有效判断。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微生物丰度、多样性都可在分子微生物技术应用下被有效判断,通过定量或定性检测得到的结果,能够为环境工程中较多工艺操作、构筑物设计提供参考。
2.2指示微生物与致病菌的有效检测
环境工程研究中,可发现在土壤、水体或空气等媒介作用下,致病菌很可能对人体造成较大威胁,如典型的SARS。对此,便可借助分子微生物完成致病菌测定工作,如部分学者将16SrRNA基因、PRC-DGGE技术共同引入,对垃圾场、污水处理厂以及大学校园中的空气环境进行测定,可发现在以往微生物培养下,很难测定气溶胶微生物情况。另外,对于水体内是否有大肠杆菌等DNA存在,也可借助分子微生物技术进行判断。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对于指示微生物、致病菌的检测,分子生物技术应用效果都较为明显。
2.3功能微生物的培养
由于当前化工行业发展步伐较快,其带来的过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环境工程领域面临的难题,很多有机化合物如含苯环类型,很难实现快速降解目标。对此问题,大多学者通过实验方式,发现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下可使这种现状得以改变,如对甲苯质粒、降解萘利用DNA印迹杂交形式,可使这两种质粒微生物被判断。此外,对于其他难以降解的有机物,都可采用质粒如工程、基因重组等方式,使功能群被构建,使有机物难以被降解的问题得以解决[3]。
3结论
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是现行微生物研究的重要保障。实际引入该技术中,应正确认识分子生物技术的实现原理,包括测序技术、基因探针以及核酸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致病菌检测、功能微生物培养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方面,能够推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琛,王璐.环境微生物领域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3,16:135+139.
[2]张凤.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3,08:192-194.
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学活动,所设涉及的概念和普通经济学概念是相同的,如投资、成本、收入、利润等。这些基本概念是环境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在环境工程技术经济评价中主要涉及的概念有以下几类,分别概述如下。经济学上将投资定义为为获得预期收益而投入的资源或经济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货币资金。按投资类型来划分,有可分为建设性投资和流动资金。就环境工程而言,项目的投资往往表现为为了达到某种环境治理或改善的目标而投入的资金,如将某湖泊的水质从四类水提高到一类水而需要进行的工程投资和非工程投资。在达到预期的环境治理目标后,项目投资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环境工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社会效益往往会大于经济效益,因为优美的环境会让居民感觉舒适,但往往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环境工程的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往往要依靠后期的环境开发来获得,这是在做环境工程的技术技术分析时应重视的问题,即如何合理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工程的所处理的问题的基本特点是工程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工程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如对湖泊的水污染治理,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全部完成。因此环境工程的投资通常都比较大。我国的环境工程一般都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因此从资金来源上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家财政预算,二是银行贷款,三是外资和自筹资金。其中国家财政预算和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利用外资的环境项目也逐渐增多。在经济学中将成本定义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所必须付出的各种费用。在环境工程中却并不是直接生产某种产品,而更多的表现为提供某种服务,具体又可细分为总成本和经营成本。如某湖泊治理中需要兴建一个给排水站为例,成本主要包括修建给排水站的土木工程投资、给排水设备的购置成本、燃料和动力费(主要是指电费、燃油费等)、泵站职工工资、基本折旧与摊销费、设备的维护运行费、贷款利息和其他费用等。以上各项构成该项目的总成本,从总成本中扣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及贷款利息后就是项目的经营成本。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可以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个方面来考虑。在计算折旧费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折旧年限,二是折旧率。摊销是指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之日起应按照有关的协议合同在收益期平均摊销没有规定收益期的按不少于10年的期限分期平均摊销。在环境工程中,固定资产主要是指为到达的某种目的而修建的土木工程或机械设备,如泵站的站房、水泵等。而摊销则需要根据环境工程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考虑。环境工程项目的现金流量反映项目在建设和生产服务年限内流入和流出系统的现金活动。对环境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中衡量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数据。由于环境工程类型众多,涉及的现金流量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项目的现金流入包括销售收入(如果有经济收益)、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金的回收等,而现金流出则包括工程总投资、经营成本、税金(如果有)等。
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控制
1 概述
基于城市环境工程特点,污染治理是城市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做好污染治理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但是结合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为了达到治理目的,总体成本支出较大。为了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有效降低成本,就要立足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并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还要在污染治理中做好成本核算,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能够得到全面下降,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效果。因此,做好成本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2 城市环境工程应将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由于污染种类较多,在具体治理中,如果不按照污染的种类进行治理,将会使污染治理出现多方冲突的现象,不但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同时也会增加污染治理成本。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对污染进行合理分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城市环境工程应把握污染治理的分类
考虑到城市环境污染种类较多,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这些污染在治理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其成本支出也是比较大的。基于这一现实,只有对污染治理进行正确分类,并按照污染类别进行统一治理,才能达到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和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因此,应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
2.2 城市环境工程应按照污染治理类别集中采取措施
对城市污染治理进行准确分类之后,应按照污染治理的类别,调配相应资源,实现对污染的集中治理,既提高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又能够做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达到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因此,按照污染治理类别集中采取治理措施,是降低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的关键,对城市环境工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3 城市环境工程应提高污染治理的系统化
对城市污染治理而言,由于污染治理分类明确,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只有将污染治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才能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应提高污染治理的系统化,保证污染治理工作能够在明确的制度和规范下进行,并对污染治理成本进行严格的管控,提高治理效果。
3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提高针对性
考虑到城市环境工程中污染治理的实际难度,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应抓住典型污染治理案例,对其污染治理过程和成本控制方案进行深刻剖析,吸取成功经验,提高城市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因此,城市环境工程只有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才能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为了有效分析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的成本消耗,应选择污染治理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刻剖析,得出污染治理的成本构成,为后续污染治理的成本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达到合理管控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
3.2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积极调整污染治理措施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成本分析,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相关的污染治理成本得到了明确,这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成本模版,使污染治理工作的每一个项目成本都得到了细化,为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成本分析,按照降低成本的原则可以适当调整污染治理措施。
3.3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把握正确的污染治理原则
虽然污染治理成本是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重要考虑因素,但是污染治理质量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所有的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都是要以保证污染治理效果为基础的。因此,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中,应把握优质化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保证城市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在质量和成本控制上都能达标。
4 城市环境工程在污染治理中应做好成本核算
基于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实际,要想在具体治理过程中降低治理成本,就要根据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严格执行工程预算,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对污染治理流程进行分析,做好工程预算
为了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的总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污染治理工作中,应对污染治理流程进行有效分析,掌握污染治理工作的实际内容,并根据治理内容做好工程预算,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满足成本控制需要。
4.2 加强工程预算的控制,对于超预算项目要加强审核
为了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工程预算的控制,对于超预算的项目要加强审核,确保工程成本能够在预算之内得到有效压缩,提高成本控制效果,达到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提高污染治理实效性。
4.3 掌握污染治理的方法,准确核算治理成本
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对污染治理工作内容和污染治理方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核算污染治理成本,保证污染治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因此,准确核算治理成本是关键。
5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污染治理是城市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做好污染治理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但是结合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在具体的污染治理中,为了达到治理目的,总体成本支出较大。为了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有效降低成本,就要立足城市污染治理实际,对污染治理进行合理分类,并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还要在污染治理中做好成本核算,保证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能够得到全面下降,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恩山.环境工程污染治理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陈钰泓.环境工程污染治理如何降低成本[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薛珊珊.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及成本控制方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于波.城市环境工程控制污染治理成本的必要性[D].厦门大学,2014.
关键词:课程思政;土壤修复;环境工程
1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介绍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为专业必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及修复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正确理解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不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原理、效应及其控制有一个总体的掌握,并掌握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原理、方法及计算,了解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发展趋势。原课程分为6大章节:①土壤及地下水概述、②场地特征描述、③土壤-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基础理论、④反应器的设计、⑤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及⑥风险评估及管理。如果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之中,必须解决以下问题:培养什么人(课程目标)、怎样培养人(课程设计)、如何评判学生是否达标(教学效果与考核)。
2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目标
中南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申请专业工程认证的过程中调整培养目标,从四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1)知识能力;(2)实践能力;(3)职业素养和(4)发展潜能,其中重点强调了素质教育和发展潜力[2]。此外,中南民族大学学生超过一半来自与少数民族地区,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也需要能够服务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急需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资源过快消耗越来越突出和受到关注,政府或者企业在做决策时常常存在经济与利益的冲突,常常有对立的情况发生。比如说,如果想要高效的经济效益就必然要牺牲环境,但出于环保的考虑,经济成本又会很高,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工程师做出怎样的取舍尤为重要。我们既要通过先进发达的科技改善和优化现存的生活条件,但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并且使我们的后代能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不能以浪费和牺牲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代价来扩大自身的财富,目光短浅的只看现在而不顾及后代的权利和利益。那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目标设定为使学生对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及机理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对不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原理、效应及其控制有一个总体的掌握,并着重掌握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原理及修复技术,能进行简单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设计计算,掌握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步骤及方法,能提出修复设施方案和运行管理措施并遵守工程伦理准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
3教学效果与考核
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不能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因为单纯以卷面形式考查不能满足对于思政教育的评价,需要由单纯的考试转向“考试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由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对学生平时学习能力进行实时的记载。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会考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展现自己。表1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为笔试(闭卷)。考核成绩的构成:总成绩为10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和出勤等方面)占50%,期末成绩占50%。
4结语
【关键词】污水处理;城市污水;环境工程
1引言
水资源缺乏以及水污染问题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现实。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现在,城市污水处理成为环境工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处理城市污水成为多数学者探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城市污水处理的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2城市污水处理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性
城市污水处理是环境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开展城市污水处理,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够体现城市发展状况。具体来说,城市污水处理能够消灭污水中的微生物以及寄生虫,避免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对污水处理能够理处其中的一些杂质,如泥沙等。另外,城市污水处理的水平实际上与城市发展是相连的,城市污水处理水平越高,则城市发展情况越好[1]。
3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3.1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特点
城市污水处理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问题,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却并不容易,因为城市污水处理具有以下特点,分别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较大的建设场地,需要较轻的运行效果等,除此之外,还应当结合不同城市的特点,如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城市的日常用水量以及城市居民数量等,而且还需要考虑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污水处理,故而城市污水处理难度较高。
3.2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不足
城市污水处理是环境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城市污水处理,我国也采取了较多的措施,探究出了较多的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污染处理水平仍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的问题。
3.2.1排水系统功能较为单一
排水系统功能较为单一是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中最常见的一种问题。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主要是从“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才开始逐步进行探究的,所处理的主要是与复合生态系统等自然处理技术方面的问题,“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使其处理的主要是高负荷活性污泥、高负荷生物膜以及一体化氧化沟技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期间所处理的主要是如何高效简易的处理污水。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处理的范围仍然较小,处理时候多是针对某一方面进行的处理,综合效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2.2缺少对污水处理系统的统一科学规划
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是污水处理中另一常见的问题,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以单项优势为主,这些技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缺乏综合性的比较研究以及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另外,我国相应的法律也不够完善,仅有一部GB50282—2016《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但是各个城市的用水指标、城市规模等有较大的不同,单一依照该规范,并不具备可靠性,很容易会出现污水处理规划不合理、污水处理设计不准确的情况,从而使污水处理出现各种问题。
3.2.3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资金渠道比较匮乏,投资力度不够,虽然自1998年以来,我国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但是这些资金仍然难以充分满足建设需求,导致当前国家大批水处理环保企业采取贷款的方式来进行建设,故而资金不足也是影响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4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的措施
4.1城市污水再利用
我国水污染控制经过3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对工业污染行业水污染的控制阶段、对量大面广城市污水污染控制解读那以及面源污染控制阶段。无论居于哪个阶段,对城市污水再利用仍然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而要实现城市污水的再利用,必须对城市居民进行宣传,转变其观念,使其意识到水再生术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污水再利用率。
4.2创新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
随着人们对水资源重视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技术被开发出来,降低了污水处理中水资源的损耗,在确保污水处理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成本,获得较大的效益。主要的技术包括以下几项。
4.2.1磁混凝沉淀技术
磁混凝沉淀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污水中加入处理过的磁粉,使磁粉与污染物絮凝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污水中的絮体能够快速沉降,实现对污水的处理。该种方法的工艺流程相对较为简短,能够较快地吸附污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微小粒子等,该种方法已被发明,但是受限于成本,较少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该种技术的难题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能够较大程度地回收磁粉,所以应用日渐广泛。
4.2.2SBR技术
SBR技术主要是利用SBR反应器来实现对污水的处理,该种方式具有较大的优点:(1)沉淀效果比较好;(2)能够防止污泥膨胀;(3)有较高的反应效率,同时能够对一些特别难降解的有机物进行讲解;(4)有较为简单的工艺,不需要污泥回流,使二沉池省略。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于单一的SBR反应器的应用需要较大的调节池,而对于多个SBR反应器金水以及排水阀门的自动切换比较频繁,当前虽然应用较少。
4.2.3A/A/O工艺
A/A/O工艺是当前较为新颖的一种技术,该种技术能够用于二级以及三级污水处理,因为具备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所以还能够对中水进行回用。这种方式的工艺也比较低,在处理过程中并不需要加入其他物质,只需轻轻搅拌,便可以增加溶解氧为度,所以这种方式在当前应用也比较广泛。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该工艺的厌氧池、缺氧池以及好氧池的构建难度相对比较大,技术要求相对比较高,该种工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4.3建立信息化的综合污水处理管理平台
面对当前城市污水处理中缺少对污水处理系统的统一科学规划的问题,建立信息化的综合污水处理管理平台是一种较佳的办法。该种办法主要是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构建一个综合化的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来实现对各种参数的搜集以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是决策者、管理者以及执行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实现污水处理的精细化以及精准化。
4.4拓宽污水处理项目的融资渠道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面对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资金短缺的问题,除却国家拨款扶持之外,还需要拓宽污水处理项目的融资渠道,确保资金充足,从而实现更好的污水处理。具体来说,可以将原有的融资模式进行改变,在市场上大力宣传,同时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管理,从而开发出更加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污水处理办法,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