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特色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教育方法

第1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本土特色;媒体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013―04

陶行知先生将一生都交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是投身教育实践的领头人,是令人景仰的教育家。他学贯中西,“在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1]

陶行知不仅在继承中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成为一位人民教育家;还利用幻灯、电影等工具开展民众教育和战时教育的实践活动,是一位电化教育专家;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工具教育理论,阐释了工具在教育中的价值。

从在千字课教学中使用幻灯片到创办晓庄师范学院,再到组建山海工学团和重庆社会大学等,陶行知身体力行,利用工具改革教育。陶行知不断地从传统教育文化源头中汲取活水,推陈出新;还根据当时我国教育的现实与需要,利用媒体工具开展电化教育。可以说,陶行知的工具教育理论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媒体应用,是其电化教育思想的凝结和升华。解读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有利于充分理解其电化教育思想的精髓,对当下的媒体应用也有着有益启示。

一 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的提出

对于工具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认为,“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就是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2]于是,他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提出工具教育理论,并探讨工具教育理论的内容,阐释工具的应用方法,从而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媒体应用方法。

1 工具能够更好表现生活

在陶行知的眼里,“教育是一种永久事业,非目光远大不足以立百年之基;教育又是一种社会事业,非同情普遍,不足以收共济之效。”他曾历数当时教育中“学校与社会隔离”、“生活与教育分家”等种种弊端,用“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来概括当时教育的状况。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其根本意义是让生活发生变化。

于是,陶行知在深刻了解中国教育现实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他解释道:“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提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本质上看,“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可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是陶行知批判地继承与发展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精华。

陶行知提出,工具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工具是指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是人在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目的所使用的作为手段的物。”[3]在他看来,工具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合而为一的媒介,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工具,才能表现出来。工具充分,才有充分的表现;工具优美,才有优美的表现;工具伟大,才有伟大的表现。”[4]

2 工具在教育中不可或缺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培养学生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进而把教育展开到生活所包含的领域,把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因此,“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5]

工具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工具教育则在教育中不可或缺。“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教育都应当关注。应该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应该掌握工具,以适应生活,服务生活。生活必须教我们掌握工具,这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如果人不学会利用工具造福人类,造福我们自己,那教育就是在说虚妄的话。”[6]

对于学生培养,陶行知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培养学生具有学会生活、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本领。“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所以教育的成绩就是‘技能’教育就是‘技能教育’。”[7]“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只有发明工具、创造工具、运用工具的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8]于是,他在《育才学校手册》中将“会打字,会接电”等列为学生的“高级七常能”。

对于教师教学,陶行知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如职业教育“必先有种种设备,以应所攻各业之需求,然后师生乃能从事于生利;否则虽有良师贤弟子,奈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何!”[9]对于工具在教师教学中的功能,陶行知先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在《普及教育研究院组织大纲》中,提出“有无线电活动电影等如何可以用作普及教育之工具须特别研究”。1933年9月,他在给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的信中提出“活动影戏机是乡村教育最重要的工具”,并购买放映工具送给新安旅行团。

二 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的内容

“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须看他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他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10]陶行知不仅关注工具应用,分析工具在教育中的价值,还联系实践,探讨工具的教育应用方法。

1 工具的种类多样:要打破局限,扩大范围

陶行知认为,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下,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工具,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如果文字为单一工具,不利于学生发展。“文字中心之过在以文字当教育,以为文字之外别无教育。以文字做中心之教科书,实际上先生讲解,学生静听。于是讲书、听书、读书便等于正式教育而占领了全部之时间。他使人坐而言,不使人起而行。”[11]

为此,他提出工具的种类是广泛的,要不断打破局限,扩大范围。“我们要纠正中国教育,使它适应中国国民全部生活之需要。第一须承认文字、书本只是人生工具的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工具要用来透达人生之欲望;第二就须承认我们从前运用文字、书本的方法是错的,以后要把他们用的更加得当些。”[12]“不但要用身上的工具,并且要用身外的工具。望远镜、显微镜、锄头、斧头、笔杆、枪杆、书本子都是工具,也都是要活用的。”[13]

陶行知还建议整合学校内外的教育工具设备。如在职业教育中,学校除了大力配置、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设备外,还要注意利用社会中职业界的设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不管怎么说,学校的设备总是有限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使用本行业所必须使用的各种设备,真正掌握生利的技能。”[14]

2 工具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面向教育对象需要

陶先生倡导选择恰当工具,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要做哪种学问,就需要用哪种学问必须的工具。单靠纲目式的讲义和展览用的标本,决不能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图书仪器及其他设备必须应有尽有,应用尽用。”[15]1932年,他在筹划工学团时,就要求教师“在可能的范围内须运用无线电收音机及活动电影使在最短时间内收最大之效果”。

于是,他提出要面向教育对象需要,针对性选择工具。在陶行知看来,工具必须作用于对象,使对象发生符合人们要求的变化,才会实现自己的有用性。对于教育中应用工具而言,他认为:“做一件事情要想做得好,须用锄头便用锄头,须用斧头便用斧头,须合用数样、数十样工具,便合用数样、数十样工具。”[16]

在工具教育应用的实践中,陶行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时候,将幻灯片、课本、彩色图片、学习内容融为一体,根据当时贫民受教育的程度,有效地帮助贫民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将幻灯片等电教手段介绍给大家,让人们了解其作用和效果。[17]1935年,他在《对上海市普及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初步教育除千字课外须充分运用无线电及科学电影施教。”选择工具时,要考虑教学对象的人数和课堂的组织形式。例如,“大班一二百人以上用幻灯教;小班三四十以上用挂图教课。”[18]

3 工具的应用要适当改造:组合加工以提高效果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应用工具需要适当改造,以便更好满足教学需要。“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便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仪器工具,使这件事情做得最好。”[19]在将文字工具用于国难教育时,他倡导根据向大众普及传播的需要而适当改造。“拼音新文字,易认易写易学,应立即采取作为大众普及教育之基本工具。用汉字写作时也须将它写成大众易学之大中文。”[20]1934年4月,陶行知在培养小先生的规划中提出,“山海工学团从四月起要实现电化教育。电影说明书、无线电广播节目都要从新编过,使之成为活动教科书”[21]。

对于工具改造的方法,陶行知提出:“要想到这事与别事的关系,想到这事与别事的相互影响。我们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我相到公相,从片段到系统”[22]。例如,“辅助教育之最重要的有二:一是幻灯,现由青年会在那里力求改良,总要它格外价廉合用;二是挂图,比幻灯便宜些,宜于小班用。”[23]在这个例子中,改造工具就考虑到了经济条件和教育对象等重要因素。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不断改造教学工具,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他在《怎样做小先生》一文中提到了“活动材料”,特别强调教材不仅仅是固定的课本,而应该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或事情;提到了要充分利用留声机与无线电、图画书给大众带来的新鲜感与好奇心,引起大众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编辑出版一种真正的普及教育的大众画报,应当符合下列五种条件:“灌输现代知识,培养前进思想;用大众语写,要趣味胜过正经;用连环图画写,要图画多于文字;编排清楚;价钱便宜。”[24]

三 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的启示

“在今天,我们要使中国的教育有所进步,必须回到陶行知,重读陶行知,发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用以引领和指导今天的教育。”[25]陶行知不仅在理论上探索工具在教育的价值,还在实践中应用工具开展民众教育和战时教育,为当代应用媒体推动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1 实践中应用,实现知行合一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不等于读书,书只是生活工具的一种“是要拿来活用的”,不是拿来死读的。他认为,工具应用要与实践结合,否则不利于学生获得真知。“书面语言与工具全都是我们的双手所创造。学校不鼓励使用手恰是使他们自己发展大脑的目标要落空。由于这种不正常的训练,学生获得的只有不消化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没有把这些知识与实践统一起来。”[26]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为此,陶行知提出工具应在实践中用,实现知行合一。他反对教育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脱离,在教育实践上大力提倡“活的教育”,强烈呼吁“教学做合一”。“我们不排斥书本,但绝不允许书本做裁判官,更不许它与‘做’脱离关系,而成为所谓‘教学’之神秘物。”[27]“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伪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辨别它的真伪;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的出去,伪的便用不出去。”[28]

陶行知强调要通过行动,实现知行合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29]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如应用幻灯进行教学,可以通过行动促进知行合一。“每个字从幻灯里照出来,射在墙上比原底子大了好几百倍,教学生同时看,同时听,同时念,同时写,精神专注,学习是很容易的。”[30]

2 融入现实生活,促进知识共享

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出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成的铁门。”在看到了当时绝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由于现代文化的缺失所带来的素质低下、生活困苦并导致整个国家落后的情况后,他在《普及教育运动小史》中反思说:“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于是,他认为,知识封锁要不得,学校不能变成“守知奴”的制造厂。“过去甚至现在,教育是被少数人有钱人把它当作私有财产占有。要知识公有,不再私有。要把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有得到施展的机会。‘天下为公’的基础,第一步便要知识公有。”[31]陶行知从美国归来后,便大力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全民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国人能够“处处读书,人人明理”。

为此,他提出发挥工具的优势,实现对人们生活交往的充分支持,以促进知识共享和传播。“陶行知强调教育必须打破为未来生活世界准备的窠臼,而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体生命存在的现实世界,面向个体的真实世界,面向真实社会世界中的生命个体。”[32]他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从平民读书运动开始的,并借助媒体工具手段提高知识传播的效果。1935年,他在《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一文中建议“设立中央科学电影制造局,以巨资研究制造科学影片、发电机、放映机,免费送各县乡村市镇放”。

对于工具融入生活、促进知识共享的方式,他倡导:“次办函授大学,文化交流信来网。再办新闻大学,运用报纸做助座谈。再办广播大学,广播教育范围广。太太和老妈,在家里也能听讲。电影教育更深刻:谷子变成秧,秧又变谷子,可以见生长。”[33]于是,工具可以“把学校与家庭联系一体,彼此可以来往,可以交通。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实地通过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34]。在媒体工具日益发达的今天,建立学习化社区、学习化城市,冲破传统学校中那堵与社会隔绝的“高墙”,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

3 根据社会需要,支持现代人培养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人,却又与社会环境与时展息息相关。他说:“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35]

于是,他提出社会环境需要是工具应用的宏观环境,工具教育价值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在中国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时,他呼吁“依据社会即学校,即知即传两条原则,拿了新文字及其他有效工具,引导大众组织起来,争取中华民族大众之解放。”[36]

为此,他主张根据社会环境需要,与时俱进的应用工具,支持现代人培养,发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如在国难教育时,他“推动报纸、杂志、戏剧、电影、说书人、无线电播音积极作针对民族解放之宣传”[37],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当时的抗战救亡的形势,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战线中去。

在当代,我们仍然需要根据社会需要,应用媒体技术,培养现代化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不要过从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若是过从前的生活,就是落伍;若要过未来的生活,就要与人群隔离。”为此,媒体应用应该与当代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相统一,生产一线需要什么就讲什么,生活一线上用什么就练什么,真正具有现代特征与符合社会需要,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我们当踏着他为我们修筑的阶梯继续攀登,而不是消极地站在山下袖手旁观,望山而拜。”[38]在当前媒体工具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情况下,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值得学习继承、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15][20][24][28][36][38]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序二:105,246,280,129,245.

[2][4][8][12] 陶行知.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J].乡教丛讯,1927,1(12).

[3] 易小明.人的工具价值及其目的化处理[J].天津社会科学,2006,(4):32-36.

[5][30]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709,666-667.

6[25] 朱小蔓.以陶为师 献身教育――在生活教育暨浙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的讲话[J].中国农村教育,2006, (Z1):30-31.

[7]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60.

[9][10] 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18,(3).

11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J].中华教育界,1931,19(4).

[13][16][19][22][27]陶行知.答朱端琰之问[J].乡教丛讯,1929,3(1).

14 孙崇文.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 1991,(11):31-32.

[17] 陶行知.中华平民促进会宣言[A].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6-67.

[18][23] 陶行知.平民教育概论[J].中华教育界,1924,14(4).

[21][26]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58.

29 陶行知.教育的新生[J].新生, 1934,1(36).

[31][34] 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J].生活教育,1934,1(20).

32 胡继渊.让教育走向生命世界――杜威与陶行知生命化教育观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5-9.

33 陶行知.社会大学颂[J].民主教育,1946, 1(4).

35 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A].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7 陶行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方案[A].陶行知全集 (第三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

TAO Xing-zhi’s Tool Theory in Education:The Methods on Media Application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ZHAO Hui-chen

(Education Scientific Institut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Abstract: TAO Xing-zhi is not only a great educator, proposing the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but also is an outstanding audio-visual education expert, who built the theory of tool education. He not only did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n how to apply the tools in education, but also used the tools to carry out public education and war education practice. It is meaningful to interpret the content and inspiration of Tao Xingzhi’s tool theory in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media tools in education nowadays.

Keywords: TAO Xing-zhi; tool theory in educati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on media application

第2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财经专业;特色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小侠,北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北海536000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221―03

一、财经专业教学方法现状

目前,财经专业教学方法陈旧,无特色,缺乏创新。长期以来,财经专业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以讲解、灌输为主,教室、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强调的是知识传授,专业课教学的专业性、实用性无法体现,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财经专业课程知识性、社会性、实务操作性强,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知识不易理解,技能难以掌握。结果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差。

二、财经专业特色教法探讨与实践

所谓特色教法是指适合于本专业教学的有效方法。财经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初级财经类应用人才。本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构建,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如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等等。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紧密相连,社会性、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强,要求记忆的多。在二十多年财经类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过很多教学方法,经过比较研究,认为以下教学方法在财经专业各学科教学中实用性强、使用频率高、效果好,不失为该专业特色教法。

(一)模拟情景教学法。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仿真场景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达到教学目标。由于财经专业的特殊性,无法做到随时随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没有哪个企业肯接受一个班学生同时实习)。财经专业课程特别是有关会计学科的实操课,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就是最好的选择。相关会计课程教学中,如凭证填写、账簿登记、错账的更正、结算方式、会计报表编制等,用传统的讲解法,无论教师怎么努力教,学生怎么认真学,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仍不会操作。如果我们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先模拟一个企业场景,选择有代表性企业的经济业务为模拟对象,发给学生真实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并要求学生填制、登记或编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发放和提出要求),使学生迅速进入会计角色,有了与实际工作零距离的接触,学生对教学内容才有直观了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事企业会计岗位的岗位工作能力。再如,“现代推销技术”讲推销技巧内容时,可先布置一个公司场景,教师要求学生以推销员角色到公司去推销产品(如纯净水等),某些学生扮演公司负责人。现场模拟推销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积极参与中掌握推销方法和技巧知识与技能,同时也锻炼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可见,模拟教学法由于仿真创设场景、学生岗位角色扮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首先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典型而恰当的案例,其次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寻找有关理论根据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出有效的判断和评价,最后在学生已充分发表自己观点时教师总结,即总结案例分析过程,指出存在问题,讲清案例中容易出错的难点,回答学生疑问。例如,“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无论是资产、负债还是成本费用的核算的教学中,教材的知识顺序是先介绍账户设置之后再介绍分录编制。以往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这样的顺序也先介绍所设置帐户,然后讲分录编制。账户设置内容呆板、枯燥乏味,学生听之无趣。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先将发生的经济业务给学生,要求学生试着编制分录。学生动手编制分录的时候就会产生疑问:“在什么账户登记?”教师再引导学生查阅课本,学习账户设置内容,研究讨论后完成分录编制任务。学生的动手参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效果大不一样。再如在“经济法”的各种法律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等内容的教学中,用讲授法教学,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又不会应用。如果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先给出恰当案例,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教材),找出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再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思考与判断再得出结论。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案例教学直观、贴近学生,学生容易感知,由此引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判断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法。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课程,内容抽象,实践性强,概念多,核算多,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填写正确的凭证、账簿、报表及支票、汇票、发票、借款单、差旅票报销单等原始凭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介绍各种会计核算程序等,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具体、形象、生动地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再如“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抽象、复杂、数字多、表格多、计算多、概念多,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图表、图形和数字,演示各统计指标的生成过程,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和技能,取得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新版教材“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统计基础知识”等课程还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在教学安排上与教材保持一致,详细介绍知识讲解、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指导、财经法规和单元测验等,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形象,适合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四)任务驱动法。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然后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商业广告基础”中的广告设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完成一则××牌香水广告设计任务,学生在完成广告设计任务的驱动下,认真查阅广告设计基本要素、创意、表现技巧、设计原则与要求,通过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完成广告设计任务。再

如,在“公共关系”中的公共关系计划制订教学时,可先布置给学生一个起草“XX公共关系活动计划”的任务,学生要完成此项任务就必须主动查找相关信息,认真研读课本中如何确定公关目标、公众、活动主题、恰当选择传播渠道、作好经费预算等内容。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任务驱动法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五)实践活动法。指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财经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现象紧密相连,采用实践活动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对社会某现象进行社会调查,教师组织学生设计问卷、编制访谈提纲,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作出科学分析,由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学生主动参与兴趣高,根据活动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巩固了旧知识与技能,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如上例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中“统计基础”的统计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和掌握;再如“商业广告基础”广告制作教学时,组织学生到广告公司了解一则广告的制作过程,从感性、直观的角度牢牢掌握广告制作过程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实践活动法,教师在事前必须作好周密准备和计划;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及时对学生的困难、疑问给予帮助、解答,或适当安排有关知识技能的讲授;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总结,使学生清楚实践活动中自己的收获,以及学到的知识、技能及其实际意义。

(六)实习作业法。根据学科课程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如当学生学完“基础会计”时,可组织学生到校内的财会模拟实训室做一个大作业,即给出某企业某期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让学生从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总账、明细账)到会计报表编制按会计工作程序完成。当学生学完“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之后由于有了相关理论和技能的指导,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实习,考察企业的供、产、销各环节,了解、熟悉其经营过程,请企业财务人员讲解生产经营及账务处理情况,让学生在财务部门亲自观看财会人员的实际操作或在财会人员的指导下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现场实习一般在校外进行,就财经专业而言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因此教师要制订好实习计划,并作好实习前的动员教育工作,说明实习任务、要求及注意事项,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习作业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检查与评定。实习作业法可以使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

第3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区域特色;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13-02

任何一个组织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环境的变化既给组织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这里所说的环境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即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和社会环境层面,并归属于一定的区域,体现出该区域的经济、政治、自然、历史、风情、文化的独特之处,形成区域特色,这种区域特色始终影响到地方职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在当地的人文底蕴中挖掘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元素,将区域特色融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之中,最终形成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区域特色是地方职业

教育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它与普通教育不同,它更加根植于区域土壤之中,其建立、建设、发展无不打上区域特色的烙印,表现出浓郁的区域特色。可以说,地方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除自身形成的特点之外,还要着重考虑区域因素的影响,要在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熏陶下,最终在内容与形式上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对区域特色的体现,实际上就是对区域特色的挖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校园文化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文化特色必然折射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中,成为校园文化的必然性源流之一。因此,凡是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无不重视分析所处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并与自身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如广东各地职业院校大都以广东岭南文化作为背景,吸收岭南文化的精华,融入各自校园文化之中,借以提高职业院校的品牌形象、文化实力和知名度。二是指职教发展模式。教育与经济是鱼水相依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革新为先导,这就要有一大批创新型的科技管理人才。而职业教育也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调整内容与结构,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教育与经济正是在这种互动和适应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突出区域文化特色,

构建和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下,对区域文化的精华不断吸纳、升华,最终结合自己实际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吸收区域文化精髓,培育和谐校园文化

在培育校园文化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区域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吸取其中的精髓,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并通过学校的倡导和行为规范加以强化,由师生一届届传承,潜移默化地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如广东阳江市地处粤西,这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作物丰茂,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其早期居民是由古越人和中原南迁的移民融合而成的,由于毗临南海,港口众多,水系纷繁,并处在宋代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海外贸易发达。这就决定了阳江地区民众心态和性格特征: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收,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

近年来,阳江市被评为国家“诗词之市”、“楹联之市”,有崇文尚学的光荣传统。为此,阳江市技工学校以弘扬岭南文化为特色,以“勤奋、诚信、自信、创新”八字作为校训,而阳江市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则把“崇德远志,精艺博长”作为广大学生追求的目标。由于阳江市职业院校普遍建校历史较短,人文底蕴相对薄弱,所以,把区域文化的精华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实是终南捷径。

(二)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筑构职业院校办学的精神支柱

区域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利用乡土文化优秀传统开展教育教学,是创建特色职教文化、筑构职业院校精神支柱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切实把握地方文化的脉搏,从而树立起自尊自爱的旗帜。学校要争取一些参与地方民间文艺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受地方文化,多渠道地寻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中挖掘更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让他们感受一种地方文化氛围。如广东阳江地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现代文化史上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有著名的岭南画派艺术大师关山月,有早年投身革命、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诗歌的“南国诗人”阮退之,有名震岭南的各类艺术家,如苏天赐、黄安仁、陈醉、何土德……有民主革命的先驱李箕、谭作舟等,这些阳江地区的乡贤如灿烂的群星,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代表了岭南文化的精髓,爱国爱乡、自强自尊、勇敢正直、勤劳诚信、崇尚诗书,这些优良传统,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阳江地区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长期以来滋润着阳江地区的教育,不少职业院校将区域内的英雄史迹、杰出先贤、文明遗迹作为建设特色校园人文景观的丰富源泉,以营造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养成优良的学风。如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园建设时,依山筑起一幅长40米、高3米、名为“昨天、今天、明天”的浮雕墙,对家乡历史、先贤事迹、未来希望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和表达,给广大师生一种美的享受。家乡文化中艰苦创业、崇尚诗书、勤奋好学的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突出区域经济发展

第4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后期制作;素材设计;创意;教学方法;特色

一、《素材设计与制作实训》在后期制作专业中的定位

后期制作是影视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最后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学生在接触项目之前,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素材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的设计正是基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创作,让学生学会素材的收集分析,加强作品的设计创意,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显得特别重要。

二、关于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艺术课程中,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往往能制造出意想不到的作品效果。但是长期的素材积累对作品的形成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浩瀚的素材库里,对素材进行提炼有助于强化后期制作中音、影、色的设计与制作。

素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罗万象。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后期制作课程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这套方法,其中,主要是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从而让学生更彻底地理解和运用各种素材。

1.“情感进入”

把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是教师执行本课程的重要内容。课本的文字内容通常是枯燥无味的,即使有丰富语言艺术的教师,都会存在这个问题。时间一久,学生情绪反映大同小异,列举的例子再多再丰富多彩,他们大都也认为理论知识只要回头看看书本,课堂听不听讲都是一样的,特别在电脑机房上课的老师应该都有同感,讲多了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打开电脑玩他自己的,大多数都是玩游戏或看电影读小说,屡禁不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一种“情感进入”的方法。不论哪个理论知识,让学生的情感跟着这些知识点游走,让他们认为这些理论跟自己最关心的东西是息息相关的,从而牵动到他的情感,促使他们无意识的去接受理论知识。

例如,讲授设计基础中的点线面,首先让学生准备好自己房间或者宿舍的空间照片,同时再让他们用相机拍下自己特别喜欢的场景,如商场等公共场合的照片,学生通常乐意去做这些事情,这样,他们最熟悉的东西就被带到了课堂上。讲课时把他们收集的这些东西通通投射到大屏幕上,以他们自己的素材为原料,从点线面的知识点分析设计元素,并指出这些设计元素的运用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再根据理论知识进行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大部分学生看到自己的素材被用来当教材展示,他们都会很认真的听讲甚至踊跃发表意见,激发了学生们好奇心理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2.“主观审美”

在素材的收集和展示过程中,如果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所有的素材和案例,学生马上陷入被动状态,懒惰的情绪就会浮现,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逐渐下降。那么笔者就采用了一种叫“主观审美”的手段,这是案例教学的典型应用手段,也就是要发挥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主观的展示形式。

例如,在讲风格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算是教师准备的材料非常充分,对于这样抽象的名词也是难以讲清楚的,更何况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那么,笔者经过大量的实践,发觉最有效果的一个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风格。学生通过自己的素材库,找三到五个视频短片,必须是自己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最强烈的。然后,上课的时候先跟他们讲关于“风格”的名词概念。接着,让学生按顺序播放自己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评和列举风格的类型,并讲述风格的形成以及影响力。最后,同学和老师一起讨论,分析所有素材中那些是属于有代表性的风格,同时进行分类整理和设计问题。学生几乎都会按照自己喜好的风格去找到案例,那么这些案例都会带着强烈的主观审美趋势。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白风格的概念,同时分析学生所喜欢的风格属性和趋势,以及主流影响该风格流派的艺术类型等。

3.“我的创作”

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或者高调的语言或者低调的文字图片形式。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学生的表达而不是教师的声音。因此,“我的创作”教学方法是作为笔者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实施手段,不管学生的性格如何,他要做到的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综合起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境界,做一份创作草稿。他们要精心准备一两天的时间,然后站在讲台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除了清晰的表述,还要面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和修正意见,最后教师给每位同学的创作做总结,鼓励学生去实现。

学生往往是单纯的,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关怀,让他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去感悟,他们对世界存在好奇和幻想,也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思维和乐趣。因此,给予他们独立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将想法甚至是性格呈现出来,是教学重点甚至高于教学的范畴。设计“我的创作”这个环节,笔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去表达和释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尝试进入和理解其他人的内心世界,除了运用知识点之外,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有所领悟,学有所用。

三、关于课程的教学特色

第5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一、2012年重庆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6500余个(含附设园),在园幼儿86.7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3200所(含附设园)、在园幼儿41万余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9%、48%;民办幼儿园近3300所、在园幼儿45万人,占比为51%、52%。总体而言,重庆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资源总量持续扩大。与2011年相比,全市幼儿园数量和入园幼儿人数取得明显增长,新增幼儿园300余所(含附设园),新增入园幼儿2.5万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二)公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数量比例分别为49%、51%,公办在园幼儿和民办在园幼儿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52%,公民办幼儿园结构比例基本合理,初步实现了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三)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重庆出台扶持普惠性幼儿园的政策措施后,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共计达2600余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9.3%;在园幼儿约33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38%。其中,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近1000所,在园幼儿12万余人。(四)优质特色幼儿园发展迅速。在吴刚副市长“名盘+名园”发展思路的引领下,以优质、特色为办园理念的品牌幼儿园发展迅速,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有“名园+名盘”幼儿园150个,在园幼儿总数达3万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二、重庆发展学前教育的几点举措

(一)抓建设,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为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一方面,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让更多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2012年,全市采取新建、改扩建、新增附设园等方式,共计增加幼儿园300所(含附设园),累计增加幼儿学位7000余个。另一方面,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为老百姓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全年民办幼儿园共计增加200所,吸引社会资金约1亿元,增加幼儿学位5000余个。

(二)抓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2012年,市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预算资助范围,建立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市级财政共计投入1.07亿元,按照生均每年200―400元的补贴标准给予普惠性幼儿园人均公用经费补助;对城乡低保家庭、孤儿和残疾等儿童入园,给予每人每年2160元标准的补助,免除受助儿童的入园费用,全年市级财政投入9034万元;设立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较好的区县,给予适当奖励性经费,共计投入1.02亿元。2012年,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达12.8亿元,有力保障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抓公益,推动普惠幼儿园发展

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标准严把入口关,积极加强过程管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普惠性幼儿园2600所,给予普惠性幼儿园财政资助4.4亿元,惠及33万幼儿。同时,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普惠性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纳入“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进行免费培训,提升了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真正实现了“普惠与质量并重”的工作目标,受到公众的好评。

(四)抓质量,鼓励走优质特色之路

一是建设“名盘名园”。全市教育部门认真贯彻吴刚副市长提出的“名盘+名园”发展思路,鼓励在小区配套建设优质幼儿园,支持幼儿园走优质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引进大地、才儿坊、红黄蓝等市外著名幼教品牌15个,培育出巴川中学幼儿园、三色、宜生阳光等10余个本地知名幼教品牌,建设“名盘名园”达150个,在园幼儿达3万人。二是公民办结合,带动民办园优质发展。部分示范公办幼儿园采取与民办园合作办园的形式,探索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带动了民办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如南坪实验幼儿园与龙湖地产合作建设了10个优质幼儿园,江北新村幼儿园与民办园合作举办了6个幼儿园,实现了合作共赢、优质发展的目的。

(五)抓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重庆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着力抓了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教师编制。根据重庆教育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安排中小学富余师资转岗培训合格进入幼儿园任教,逐步配齐保教人员,解决了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二是加大学前师资培养力度。适当扩大高校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源头上提升学前教育师资水平。三是开展教师培训。全年共开举办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班40余个,培训幼儿园教师1800人次(其中民办幼儿园教师500人次),“转岗”教师培训1300人次,置换脱产研修350人,提升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

第6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一、特色学校内涵与价值

特色学校指的是一所学校坚持以教育规律办学,整合各种资源,以本校优势为突破口,由点到面、中心开花、整体推进,逐步达到独有的、优化的、成熟的办学风格或样式。所谓“独有”,指的是学校最突出、最具个性的办学模式;所谓“优化”,指的是办学效益佳、办学品位高、内聚力强、办学要素及其结构关系整体和谐;所谓“成熟”,指的是内部不协调、不匹配的状态能自我完善,非优质因素能自我克服,已有的特色能长期保持稳定,学校能稳步健康发展。“独有”是学校特色的关键,“优化”是学校特色的核心,“成熟”是学校特色的定型。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刻理解与把握学校个性或特殊性的过程。为创建学校特色,校长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本校办学资源,通过凝练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开发特色课程,建立、完善特色教育制度,塑造特色校园文化等措施,不断积聚办学优势,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独特风貌。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首先,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人才的培养与学校的办学风格有着密切联系,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教育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创建特色学校恰恰与主体性教育及学生个性发展思想相呼应。其次,有利于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质。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学校教育和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通过梳理办学经验,确立办学方向,塑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使学校办出个性、办出特色、创立品牌,由此提升教育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最后,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各级各类学校“千校一貌”,所培养的学生“万生一面”,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多样化办学的最佳途径。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原则、路径与方法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原则

创建特色学校既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办学者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寻求自身优化状态,对办学定位进行选择和创造。特色来自于创优,创优来自于选择,学校要不断择取好的,淘汰差的,选择符合时代需要的,舍弃那些不符合时展要求的。择优的结果就是逐渐形成特色,在发展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办学者要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由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原则。任何学校都有发展“潜能”,蕴含某种潜在优势,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就是办学者挖掘潜能,对学校潜在特色进行“诊断”并将之彰显为外在亮点的进程。校长可采取科学方法评估学校的优势、弱势、机会和风险,找出特色办学的现实路径。

第二,坚持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吻合的原则。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能否深入、持久,能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讲,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若学校特色符合且能促进社会发展,那它就有生命力,否则就会被淘汰。无视社会需求,盲目追求所谓学校“特色”,注定不会长久。

第三,坚持科学育人、整体优化的原则。任何一所学校搞特色建设,都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国家教育方针、特色基础设计、预定培养规格科学育人。学校特色建设达标的过程就是育人目标实现的过程。建设特色学校要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实施扬长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之所能,使其凸显为长项。同时,特色创建是系统工程,需要用整体的观念、思维、方法去运作实施;孤立、片面、割裂地单纯追求某项“特色”,肯定行不通。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路径与方法

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校长作为办学的核心,在学校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创建特色学校,其实就是校长办学思想的实践过程。学校的特色,也是校长实现办学个性化的具体体现。纵观名校长成长史,几乎皆是接手薄弱学校,找准定位,整合资源,目标引领,奋发进取,使学校步入发展快车道,在某方面有所突破并办出一定影响。以上海闸北八中为例,学校原来基础差、生源差、质量差,在家长和学生眼里是能不去就不要去的学校。刘京海到任后,深入分析研究,树立自信,提出“成功教育”。刘京海的“成功教育”使闸北八中起死回生,学校生机勃勃,学生自信上进、学习动力增强、学习习惯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也由薄弱学校向先进学校迈进。由此可见,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学校由弱变强、提升内涵的过程,是校长办学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校长个性化办学、展示创造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校长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提炼特色办学目标

第7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农耕文化;学校特色;创建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发展,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笔者致力于这方面的实践,进行“挖掘中华农耕文化创建学校特色”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

一、挖掘中华农耕文化精神,凝炼办学理念

挖掘中华农耕文化精神,进一步提升学校精神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精神并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立足良田的地域文化和校情,梳理理念;以精耘为核心,形成理念体系。

二、挖掘中华农耕文化素材,建设“精耘”特色课程

中华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农德、农文、农技、农艺等方面。农耕中有做人的道理、待人的礼仪、田园的诗歌、劳动的歌曲、休闲中的书棋……

因此,挖掘中华农耕文化素材,建设“精耘”特色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环境性、探究性、文化性、经济性,丰富、拓展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技能特长。

“精耘”特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特色课程、活动拓展课程。本校自主研发特色课程教材,所有课程覆盖1-6年级。

基础特色课程包括:耘耕文明―节气与礼仪、耘耕诗歌―田园诗;活动拓展课程包括:耘耕棋艺―围棋、耘耕球技―篮球、耘耕音乐―葫芦丝、耘耕书墨―书法。

以课程为基础,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体验”“耘耕之礼伴我行”“葫芦丝展耘韵”“精耘围棋益心智”“精耘篮球健体”“精耘书法”“耘耕诗歌诵读”“田园剪纸”“田园舞蹈”等活动。每周四下午是“艺馨课堂”,全校有围棋、篮球、足球、跆拳道、书法、绘画、合唱等活动小组,全体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聘请江南棋院、南国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有特长人才等到学校指导、训练和培训学生。到2014学年,我们一至三年级学生都参加过围棋入门培训,三年级以上进行围棋中级、高级的培训。

三、挖掘中华农耕的过程与方法,构建“精耘”课堂

中华农耕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包括播种、培育、助长、收获等方面。课堂如良田,教学过程就是耕耘过程,因此,我校在反复实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精耘课堂”模式――“四道耘学式”。其基本结构是:导学播种―互学培育―展示助长―精练耘获。

“四道耘学式”变革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不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正在讲,我正在认真听”。既重视教师诱导、点拨、示范的“导”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研讨的“耘学”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切身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牢固掌握新知,学会学习方法。

四、挖掘中华农耕的自然法则,构建“金穗”系列评价体系

中华农耕的自然法则,首先是“万物竞荣”,田野里的万物都呈现生机,既共同扶持,又有生存的竞争。其次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才有丰收。因此,我校依据自然法则,制订了精耘教育“金穗”系列评价体系。

各班设置一个“金穗”系列评价体系公布栏。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载体,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时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形成“学生―家长―教师”完善的系列评比,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每月汇总一次,公布结果,每月评定表彰一批“金穗少年”“金穗小组”,“金穗班级”每学期期中、期末各评一次,发挥榜样作用。另外还评选“金穗教师”“金穗家长”。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营造了力争上进的良好氛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五、挖掘中华农耕的文化意境,创建物象化、诗意化的校园文化特色

将校园的建设与学生的教育有机结合,建设成为诗意化的校园,做到生态化、洁净化、美丽化,体现精耘的精神追求。学校如农耕的生活紧凑而富有规律,使人觉得紧张而充实,家庭般的生活温馨而充满阳光,使人觉得安逸而温暖,进而营造一个真正的“精耘”大环境。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精耘教育特色,以精耘学业良田的理念来引导师生,以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为切入点,以参与、体验为途径,精教精学,陶冶心灵和志趣,内修外塑,学生礼仪、体艺见长,学生在情感、能力、成绩、特长等都有了可喜的收获,校园充满了温暖,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幸福感。如今,家长们认为孩子变得有礼貌、乐于助人、主动合作学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创建学校特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去探索,在实践中调整,不能为特色而特色,要立足师生。在教育的这片田野上泥泞中前行,精耘教育将会迎来一个金色的季节。

参考文献:

第8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特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19-0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育主要指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会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具有表达、沟通、思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观念,具有敬业精神。

迈向21世纪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据此,本文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做法,在特色上做足文章。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的理念,牢牢树立质量意识,坚持突出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特色。改革传统会计教育,打造职高会计教育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会计人才,已是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打造会计教育前的招生特色

1 迎合政策支持,开办职高财会特色班。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生源为例,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其家长来说,如果学校能为孩子毕业后提供良好、稳定的就业机会,非常乐意选择中职。因此,中职学校应抓住机遇,和更多的企业联合办学,尽可能让学生在毕业后能直接到这些企业就业。

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资源并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学校的明智之举。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差别,从而使学生学有所用。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之忧。

2 加强宣传,扩大财会特色班的社会影响。打造会计教育前的招生特色,可以通过开办职高财会特色班和加强社会宣传的途径,作为打造职高会计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在开展会计特色班报名工作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财会特色班的优势和办学特点,增强广大社会人员对职高财会特色班的了解,提高初中毕业生来财会特色班学习的积极性。

当特色班运作成熟,特色已经形成时,可以将其招生和办学经验在全校乃至全行业内推广应用,实现会计教育前的招生特色。要打造中职学校会计教育前的招生特色,应该研究省、市有关开展职高特色班招生工作的相关意见,并积极响应,率先把本校申报为全省(或全市)财会特色班招生的试点单位,以得到省、市的积极支持,为职高财会特色班的顺利开办和会计教育特色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打造会计教育中的教学特色

1 制定特色培养目标。职高教育培养的是与普通高校不同的专业人才,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高的会计教育培养的是具备很强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会计各岗位骨干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打造会计教育特色应首先制定特色的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会计教育科学办学”。

具体而言,职高应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胜任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和普通技能工作岗位的初级“蓝领”,实现就业岗位的重心“下移”,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社会适应性好、认可度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强,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初级技能会计人才,并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 设置特色专业课程。目前,中职学校会计课程的设置普遍是就会计论会计,对于其它一些涉及经济、管理知识的课程一般不列入教学大纲。这就使得职高毕业生在会计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得较好,但整个知识面很窄,适应性很差,往往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改变这一现状,中职学校有必要改革当前专业课程的设置,开设特色会计专业课程,有计划地逐步增加相关方面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具体而言,在会计专业课程的特色设置中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的主体课程,如会计核算、审计、会计软件营销、会计咨询与服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等,以掌握财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二是延伸课程。主要是相关的经济、金融和计算机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产生的经济理论基础,有关的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市场学基础知识,增加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三是调试课程。主要是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上配合开设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与人交往相处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及具有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敢于和善于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包括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3 掌握特色教学方式。笔者经过多年的会计教学实践,认为会计教学方法特色的形成要采用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其中模拟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

模拟教学即根据课程内容,选用或自行设计与内容相配套的仿真会计资料,将课程内容所涉及的会计理论寓于模拟操作中,使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模拟操作中体现出来。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基本知识点讲清楚后,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引导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方式最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学到的知识扎实深刻,不易忘记。例如,在讲到投入资本的计价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模拟投资者和资产评估方,并在模拟的过程中讨论为什么投资者以现金以外的实物资产投入时,不采用投出单位的账面价值记账,而采用资产评估确定的价值、合同或协议确立的价值入账等。

案例分析教学与模拟教学有相似之处,其特点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选用或自行设计相关案例,把会计的理论寓于案例之中,将会计的程序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方法的关键是教师设计案例,学

生积极参与。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特色的教学方式需要特色的工作手段。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目前,会计电算比已在企业中逐步推广和运用。企业通过Internet上网查阅、和收集各种信息也已较为普遍。有些企业利用网络互联甚至已实现生产、计划、销售、人事、劳资、财务等数据共享,做到办公无纸化。从这一点来看,中职学校会计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信息处理人员,必须把电脑基本知识和实务操作、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纳入教学体系,掌握特色的工作手段,才能最终形成特色教学方式。

三、打造会计课堂教育后的就业实践特色

为了打造会计课堂教育后的就业实践特色,中职学校应建立校内、校外及定向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即在校内建立模拟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在定向单位建立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实验室主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配套设施,便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通过阶段模拟、综合模拟,真正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环境,掌握会计流程。

校外实践基地一般通过与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建立会计软件应用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获取会计应用软件和ERP证书。

定向单位实训就是到学校指定的单位全封闭实训,一般选择在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实训时间至少2个月。此外,还可以调动学校、家长的社会关系,让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到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以缩短会计教学与银行业务、税务及会计操作的差距。同时,加强会计软件的教学与应用,做到人无我有。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带来会计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和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这使得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不断提高。中职学校传统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学校要谋发展,必须创特色,有特色就有发展,有特色就能壮大实力。中职学校只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高香林,基础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系列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

第9篇:特色教育方法范文

近几年,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糖尿病防治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作用,目前已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尤其是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为了深入探究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64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与与1999年WHO制定的标准吻合,其中男性占有35例,女性有29例,年龄(30-70)岁,平均(52.67±4.54)岁。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接受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涵盖运动锻炼、用药指导、饮食控制、自我护理及自我监测,同时涵盖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健身运动、保健穴位按摩、药膳与食疗等。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每月开展1次,并发送自我监测记录表与健康教育手册,开展集中学习与指导。对照组接受来自社区、医院及其他媒体的常规健康教育,未接受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两组接受教育时间均为5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糖基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变化状况;(2)采用Shea制定的糖尿病自我照顾量表(DSCS),主要包括运动锻炼、饮食控制、遵嘱服药及高(低)血糖处理、足部护理、血糖监测六个因子,应用Likert五分点计分法,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自我照顾行为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糖基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明显较低(P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综合比较( )

组别 糖基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实验组(n=32) 5.94±0.63 5.91±0.88 7.21±2.61

对照组(n=32) 7.43±1.02 8.89±2.80 10.56±2.60

t 7.030 6.564 5.143

P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自我照顾行为评分状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运动锻炼、饮食控制、遵嘱服药、高(低)血糖处理、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评分均较高(P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照顾行为评分综合比较( )

组别 运动锻炼 饮食控制 遵嘱服药 高(低)血糖处理 血糖监测 足部护理 总自我照顾行为

实验组(n=32) 16.03±2.95* 25.37±3.24* 13.94±2.93* 17.43±2.47* 14.27±2.98* 21.61±2.22* 107.11±10.61*

对照组(n=32) 13.23±3.95 22.47±4.84 11.56±3.92 13.21±1.95 9.42±2.96 17.71±3.45 90.21±15.11

t - 2.816 3.045 3.457 4.875 6.843 5.177

P -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防治中,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与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其他综合治疗措施,能控制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1]。现代医学观点认为,经由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方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及起居进行合理引导,能实现控制血糖目的,积极预防并发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