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宏观调控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第1篇: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1.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1.1完善市场经济

市场调控出现错误判断是对市场发展非常不利的,这可能导致市场产品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市场中的产品与社会需求供不对求,生活需求就得不到相应满足,这可能导致市场经济再分配过程中出现问题,甚至发生个别行业发生垄断情况。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行,市场经济发生混乱,正常分配将无法正常进行,这使得经济问题协调和解决困难大大增加。如果政府不能合理解决问题,过度追求企业的生产力,很可能给企业在管理思想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比如,企业在管理思想上可能出现混乱,造成思想膨胀。此类情况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把企业思想引向正轨,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

就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在不断向前探索中,这也一定程度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问题,并且受外界影响较大。这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都是一个很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完善是势在必行的,这对整个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1.2施行宏观调控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对市场健康运行和政府体制完善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就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带来一定局限,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存在一定阻碍和问题,市场调节过程中,对进行经济调控的一些调节手段还不够健全,这非常不利于市场秩序的恢复,这是在经济把控中宏观调控难以进行的根本原因,并且對经济把控的作用也不太明显。经过系统分析我国的经济体制,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政府应加强科学宏观调控,运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来缩小和打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切实加强公有制经济体制,运用公有制的经济体制改善市场的自我调控功能,并且政府应切实完善宏观调控制度,这可以极大的促进国家和企业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2.加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建议

2.1从市场背景发展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化的生产不可分割,在市场经济的调节和社会分工过程中,国民经济已经逐渐向共同竞争和相互依存的良性竞争中发展,能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对我国目前乃至以后的经济建设发展而言都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商品经济的兴盛发展使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其能充分探索和讨论去设立一些解决措施。严格去贯彻实施按劳分配制能使市场竞争更具有序性和积极性。要使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长远的发展,只控制和约束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两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企业奉行利益至上,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很大原因,还可能使得企业违规操作,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合格率较低,不仅达不到国家质检标准,还会造成资源浪费。这就要求政府进行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有效的调控国民经济的命脉,去使得国民经济更加协调的发展。其中要着重考虑的是对资本的管理不能只关注个别行业,要强化有单个企业之间共同建立的联系,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时,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防止调控时出现进行混乱的状况。

2.2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分析

经济体制建设对市场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不断变化发展,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也随之改变,许多经济再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例如,国有企业为使经营活动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使其管理方式能与现代市场管理方式更加贴近采用职权分离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调控国计民生的相关经济行业和经济体制,这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定的特殊性,市场经济在进行资源配置时需挑选相对适合的方案,做出正确有效的决定去管理市场经济的供应和分配。市场经济能在市场竞争在良性状态不断发展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并在管理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但如果政府对市场竞争情况没有切实的管控,这将很大程度的把市场竞争推向恶性循环发展。到那时再去做补救措施,就有一定的滞后性,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对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有及时明确的认知,并及时讨论出干预措施,以此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

2.3对市场缺陷的完善分析

政府进行职能上的调控在市场经济中是十分寻常的,但并非是政府对市场状况直接干预,而是间接干预,出台相应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出台调控方案一定要非常慎重考虑,因为一旦调控方案不够完善,可能导致市场经济出现混乱,甚至引起经济危机,这将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后果。所以,在完善市场缺陷时,要着重对潜在的经济危机进行有效预防,把可能因市场缺陷造成的重大危害降到最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更为有序的调控市场经济,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

第2篇: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所谓结构性宏观调控,是体现在整个宏观调控中的结构性概念,它体现于宏观调控与其他方面的战略关系中,体现于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体系中,体现于宏观调控手段的选择和政策设计中。从操作层面看,它主要包含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性关系;结构性的宏观调控目标;结构性的调控手段,包括结构性从紧的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整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扩张的就业政策。

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构成的“三位一体”关系,强调宏观调控不仅应当注意短期政策效应,而且应当注意与长期战略和发展机制的衔接。宏观调控对总量的调控措施必须与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结合起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也必须与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起来。所谓结构性的宏观调控目标,首先,在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上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其次,这一调控目标强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注重目标体系的协调性,重点指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双重目标;第三,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突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协调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系;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结构性的宏观调控手段具有特殊重要性。本文所说的结构性调控手段有特殊的含义,主要指结构性从紧的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整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扩张的就业政策:

结构性从紧的货币政策。从总的情况看,提“结构性从紧的货币政策”更为适宜。这一提法是说,在总量从紧的前提下,对不同的调控领域给予不同的调控力度,显示不同的松紧度,使得调控的力度呈现出结构。对于不符合“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要求的项目,严格从紧把握;对于有利于实施创新战略、有利于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应适度从松。要使新农村建设得到相应的货币资本,以满足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需求。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应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不断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方式。

第3篇: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师而言,进行有效备课是整个教学的起点,也是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而传统备课始终坚持以教师、教材和传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教师备课的精力主要放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上,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情感等了解甚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由教师的主观意志来决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特征和需要。所以,传统备课是一种静态的过程。如何促使一般性的传统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我通过进行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初步探索,得到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备教材把握知识结构――有效备课的前提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教材,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师用书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加以科学的、灵活的、有效的处理,合理地选择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学生资源)。要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它的系统性、整体性,进一步挖掘教材所隐含的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加强宏观调控”时,就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情境导人”、“名词点击”、“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等素材,总结出教材主要讲授了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重要性以及手段,而且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设计的。根据考纲,宏观调控的目标、重要性以及手段是要求重点掌握的,应深入细致的讲解。

二、备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有效备课的保证

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一步,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要求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有新课标,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备课应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体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指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教师要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懂得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确定目标时目标话语要精确、明白、清楚、简洁,不能含糊、嗦。要防止模式化或程式化,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绝不可机械求全,也不可遗漏目标,更不可随意放弃目标。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加强宏观调控”时,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第一,知识目标: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把握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要性,学会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具体事例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备学生掌握教学对象――有效备课的关键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高效教学追求的目标。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很好的备好学生,才能更好的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组织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千方百计设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向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求知世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不同见解要充分尊重,对有创意的解答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自己想要学习的效果。我所在地区中考时政治只是考查科目,学生根本不重视,好多政治的基础理论学生都不懂,因此我在讲“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时,为了使其不认为宏观调控离他很远,我采用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如银行存贷款利息的上调、猪肉价格和房价的大幅上涨,这时国家采取的措施就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四、备课形式的多样性――有效备课的载体

第4篇: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规制;结构调整;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规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经济机制,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与控制,是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除此之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落实国家规划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调整经济结构和调节社会分配,还需要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深入持久地做好各项微观规制的基础工作。

一、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

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其中,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是政府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方面。通常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总量调控,政府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的调整则属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保持国民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宏观总量调控又称价值调控或信贷调控,是对社会总供给价值层面的调控,是通过控制货币总量而实现的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其对宏观总量的调节是要达到对宏观供给总量控制的直接目的,并以此间接约束社会总需求。宏观总量调控的具体控制力表现在对货币发行总量、信贷供给总量、证券市场规模等方面价值总量的控制上及对银行储蓄和贷款的利率、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直接变动。宏观总量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拥有宏观总量调控的职责,却并不需要天天运作这种对宏观经济干预的职能。只有在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偏离正常状态和秩序时,即社会总供求出现明显失衡时,才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必要的价值调控。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证实的。根据新古典理论,包括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责只在于维持市场秩序,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升跌来调节投资、消费、信贷等等,政府不应为减少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的而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直接干预。尽管至今在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中,还有不少人传承新古典理论,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宏观调控,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排斥政府作用,反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声音早已销声匿迹。

需要明确的是,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而宏观总量调控的有效性是有局限的。这就是说,在政府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中,总量调控的作用是显著的、必要的,但却不能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不能取代政府其他方面的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就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面来说,总量调控只能解决总量问题,即解决经济的过热或过冷问题,解决投资总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问题,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已经或可能偏离基本运行轨道的问题,等等,不能用于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因此,不能将经济结构调整混同于宏观总量调控,不能期望通过总量调控改变国民经济结构,总量调控肯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区别于宏观总量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用总量调控替代且不同于总量调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内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劳务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包括国民经济运行中所有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平衡。这种结构平衡不仅是在价值层面上探讨总量平衡关系,而是对实际生产能力的结构的适当要求,并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范围内要实现结构平衡。这其中,所有的供求结构平衡都源自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要求。正是从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出发,才产生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构平衡要求。这就是说,为实现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其他所有方面的产品供求结构都只是一种逻辑对应关系,即都是在生活消费品生产适当的基础上一层接一层展开的生产消费品的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对称要求。由于生产生活消费品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是社会最基础的供求结构平衡,所以,在调整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结构平衡的影响最为基础和最有连锁反应效力。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应从满足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出发,不断地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结构调整与总量调控有别,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

二、微观规制的基本特征

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属于微观规制。微观规制包含调整结构,却不只是表现在结构调整方面,还有更多内容。但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多层面上发挥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微观规制不同于宏观总量调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长期性

宏观总量调控基本上是短期性的,而进行结构调整的微观规制具有长期性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政府的微观规制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哪个层面,都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长抓不懈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指出:“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本属于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我们常说把住两个闸门:一个是信贷闸门,一个是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属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而土地闸门属政府的微观规制问题。但由于政府的微观规制是‘政府’的职能,很多人就将其视为‘宏观’问题而归入宏观调控职能中。这样一来,不利于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的贯彻执行。因为宏观调控是针对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和变化而采取的措施,根据经济形势的‘冷热’变化,其方向和力度可以时松时紧。但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属于微观规制方面的长期任务,却不能时松时紧,而必须‘长’抓不懈。现在,一些地方由于抓紧了节能减排和土地利用等审批工作,因此经常有人问,什么时候宏观调控可以转松。其意思是,什么时候节能减排的审批门槛和土地闸门可以放松。所以,要把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利于‘长’抓不懈,下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针对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而不具有局部的针对性;而微观规制在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的作用都具有约束被规制者的针对性,即其作用不是泛泛地铺天盖地,而是针对具体的局部解决具体的规制问题。如,结构调整要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对钢铁产业进行有效规制,做出具体的减少产能的安排并落到实处,直至达到调整目的。

(三)绩效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具有时效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宏观总量调控必须极为迅速地随之变化,而在此之前的调控即失去时效,不再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微观规制是长期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因此,微观规制具有政府实际工作成果的绩效性,是长期的工作积累,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时效性有所不同。如,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微观规制,是长年不断的工作内容,而控制好土地资源,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工作的重要绩效。

(四)法制性

宏观总量调控是对国民经济运行做出的价值调控,虽然是依法实施的经济调控,但这种调控并不体现具体的法律规制,而更多的是经济政策层面上的直接反映。因此,准确地讲,宏观总量调控表现出很强的政策性,是国家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的集中体现。但对微观规制来说,不论是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据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款办事,不可能脱离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微观经济实体进行规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与宏观总量调控具有的政策性表现不同,微观规制具有鲜明的法制性,表现为任何规制都要严格地按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如,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于是,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为具体承办的政府部门就要依法接受有关经营者集中的申报,严格制止未经申报的经营者集中。

(五)基础性

宏观总量调控治标不治本,因此,具有时效性和热点性,而不能在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中直接触及和解决运行基础的建设问题。凡进行宏观总量调控,都必定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热点问题。但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治标不治本不同,政府承担的各方面的微观规制任务,都是既治标也治本,而且重在治本。所以,严格的说,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实施微观规制是为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各方面的基础问题,具有基础性特征。如,政府对电力业务许可证的颁发,就是一种基础性的规制电力行业经营与发展的宏观管理手段,可以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达到有效约束电力行业的发电企业、输电企业和供电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进步、网点分布等直接的规制目的。

三、微观规制的多层面表现

政府微观规制负责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多层面进行调整。其职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赋予,是国家法律的规定,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落实。

(一)调整经济结构

保持经济结构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态势的基本面。微观规制的长期任务之一就是保持经济结构平衡,因此,政府微观规制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不断地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基本实现国民经济运行中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通过具体的协调工作,运用适当的产业政策,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微观规制的成效表现为: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保持市场供求结构的基本平衡。

(二)配置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土地资源外,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还有:石油、煤炭、矿山、河流、风力、海洋、森林、野生动物,等等。耕地是最宝贵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是全国人民的神圣使命。按照宪法的规定,农村耕地是农民集体的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支配。但各级政府对农村耕地的保护是义不容辞的,必须落实到实处。无论何时何地,保护耕地都是政府微观规制的重要任务,是政府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土地及其他非农民集体所属土地由各级政府负责支配。政府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是重要的微观规制权力,是政府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要政府把好土地使用关,就是做好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基础的微观规制工作,就可基本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领域不发生大问题。至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宏观配置,也是均由政府的各专职部门负责。肩负重任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依据国家法律,认真履行微观规制职责,按国家规划妥善配置各类自然资源,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创办政府企业

政府企业亦称公营企业、公共企业、公企业,是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设立的企业。欧洲共同体在1980年的法规指南中明确地对各个国家都存在的公营企业,即政府企业,界定为: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而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创办政府企业可直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稳定和维护市场秩序,满足居民对某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所以,政府企业属于规制经济范畴,是政府实施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在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由政府企业构成的规制经济,只是各国之间的规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有些差别。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是,中央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减少,而地方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增多。只要直接为民众服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就有责任设立企业以满足社会需求。有关国家安全的生产部门,自然垄断行业及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应是政府设立企业的主要领域。

(四)实施行政管理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服务还表现在需要实施多方面的必要的行政管理。

1 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行政管理体现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实体进入市场经营的基础服务,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及其他必须办理的手续。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服务是微观规制,也是对企业资格的确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政府要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各方面服务做到周全而细致。

2 就业资质管理。在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必定要突出表现政府的微观规制作用。这就是政府要对劳动力进行社会保障性质的就业培训,还要对各种就业的资质给予确认。政府的这方面工作亦属于微观规制的内容。这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对劳动力市场给予的规制,是政府引导劳动力市场走向规范的重要举措。

3 行政许可证管理。建立行政许可证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微观规制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建立的行政许可证制度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内容。由中央政府授权的各专门机构实施的各类行政许可证管理对规范市场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 反垄断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建立的政府反垄断组织机构,负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反垄断管理。政府的此项工作属于微观规制,是市场走向成熟时产生的微观经济对政府行政管理的特定需求。

5 文化市场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管理。因此,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微观规制。在这一领域,政府的管理工作含有十分复杂的规制内容。做好文化市场的规制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 价格管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市场化,但还要保留一小部分政府管制价格。依据相关法律,政府对这方面管制价格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工作。

(五)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必须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工作中。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六)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极其重要的政府微观规制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各级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微观规制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做到: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展专利、商标、版权转让与、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

四、微观规制的放松与改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是重要的基础,也是政府工作职责的表现。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不断变化的情况,政府的微观规制运作也要适应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放松规制或改善规制的相应安排。

(一)微观规制的放松

实施微观规制是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不同程度的强化干预的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较为顺畅的时期,政府微观规制的干预范围可以有所收缩,干预强度可以有所减弱,这就是所谓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投资设立2000多家政府企业,专门生产军火和其他军用物资,待战争结束后,这些企业全部被政府卖掉,这就是微观规制放松的典型实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根据发展的需要,如果将一项原先政府严格规制的项目降低控制强度,那就是单一项目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我国改革后,起初是政府管制全部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现在只是对少数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进行管制,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政府微观规制的放松。

第5篇: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国策,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企业、国家以及公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为循环经济提供的是制度上的支撑,是循环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持。本文从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当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废弃物的最少排放,是各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国家利用财政、税收、法律等手段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建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重要意义。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种自杀式的发展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严峻的资源形势,我们面临的生态建设任务因环境压力在不断地加大,这些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大问题。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有:有限性、强化性、弥补性、调节性与控制性。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设计原则有:针对性、可执行性、可持续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政策目标的层次性等。

二、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说明一下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财政政策方面的局限性。在当前的财政政策中的确有不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主要涉及是三类,按执行部门的不同进行划分,由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由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以及由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政策看起来是很多,但是真正的财政支出并没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也没有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当前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一方面,虽然国家为了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已经将循环经济列入国债投资重点,以支持资源能源项目和循环经济技术支撑项目。但是,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严重的筹资问题。国家并没有具体的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优惠政策,另外,银行迫于绩效为高能耗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重了资源和环境形势。

产业政策方面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在产业政策上也正在给予资源和环境更多的关注。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想合理化的方向转变,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是不合理的,依然是以高能耗的重工业、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的比重久久得不到提高,这就导致了环境和资源问题,产业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倡导的力度明显不够,另外,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区域经济政策方面的局限性。区域经济政策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制定方面几乎是空白。应该根据区域能源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完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要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给予循环经济支持,同时倡导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流通等理念;制定专门的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明确重点和目标,重点整合高能耗的行业;建立宏观调控政策咨询、社会服务、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转变政府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循环经济的行业标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各项指标的考核,进行合理评价,确保循环经济各个环节的良好发展。

从区域层面上看,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并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完善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园区企业的合作,合理划分上下游,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产业集群,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改造,促进循环经济和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循环型城市社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整体规划,对小区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循环利用率,倡导绿色的生产、消费理念,培养循环经济意识。

从企业层面上就上看,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政策、责任延伸政策、产品回收利用政策以及创建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等等,总之,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是指政府机构为推进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法制定的激励和约束政府、企业、居民行为的一系列准则。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彼此关联、彼此协调、彼此促进,共同推动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能够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一些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使得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因此,需要国家以政策的形式对企业行为加以引导,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肖明辉,彭亮.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01(04):39-40.

第6篇: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一、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内涵

“宏观调控”又称“宏观经济调控”,最初使用于经济管理语境,我国宏观调控结合了宏观调节与控制两个含义,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渐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管理的主要形式。

由经济领域产生出来的含义及其相关形式能否自然地移植到社会领域,以形成“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含义及其形式?基于理论与实际的分析,同时类比于宏观经济调控,我们尝试性地给出一个描述式定义:所谓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系指社会管理主体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的,为预防和控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因素出现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社会、行政、经济、法律、道义等相机管理行为。

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外延

从理论上看,社会发展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内涵的演变而演变,有时代性;同时也由于理论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当前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范围,是从管理工作层面和解决社会问题层面进行划分的。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按照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生存、发展和安全是三个递进的层面。每个层面按照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又包含若干社会领域的行业。生存层面上,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外部环境条件以及特殊人群基本保障的领域和部门,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民政、社会保障、就业、环境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发展层面上,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人力保障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领域和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物)、体育;安全层面上,是为维护基本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领域和部门,包括公安、司法、检察等。

从实践上看,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范围也即调控客体主要包括:

人口与计划生育。人口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败,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与人口质量,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医疗卫生。从国际管理经验看,在医疗方面,公共政策的重点是关注基本医疗体制建设,公共卫生方面的重点则是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民政和社区。家庭与社会和国家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环节是“社区”,社区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社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人们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一般重视到高度重视、从点到面全面铺开的过程。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由政府实施的公共福利事业,基本内容是保障居民的生存权。国际经验表明,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可以缩小社会成员贫富差距,防止社会成员陷入贫困,构筑社会公共安全网。

就业。妥善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近代工业革命使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人类活动正在改变地球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也逐渐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

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保护。社会中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脆弱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生活状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责任,需要通过社会发展领域各行业的发展规划,落实对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推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教育。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体系、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外经济学家的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2--33%。

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依据功能定位,文化领域可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体育。包括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体育产业也正日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竞技体育还是一个国家总体实力的象征。

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社会发展的第三层面是维持基本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包括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社会稳定机制的建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范同或者外延不是静态的认定。当社会发展实践表明,一些原本并不重要或被人忽视的领域日益成为重要的或必须加以调控的领域时,宏观调控部门应将其纳入到调控范围内。动态地跟踪和掌控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适时加以必要的调控,本身也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题中应有之意。

三、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体系

(一)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

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所以在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是由其所具备的功能所决定的。主要体现为:

它是各项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行动纲领――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活动十分广泛,每个社会活动领域都有自身的管理问题。要把分散的各个具体的社会管理行动统一协调起来,必须上升到战略规划层面,这就使得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必然具有社会管理行动纲领的功能。

它是采取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依据――各项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措施如社会计划、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等的提出和实施都是为了稳定社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所有这些手段措施提出的依据,可能多种多样,但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是其十分重要的依据。只有通过周密的战略部署,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措施才能有条不紊、各司其职。

它是政府社会管理行动的公开宣言――当今世界,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关心社会发展问题的时候,通过制定一项周密的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可以起到面向大众和国际国内展示社会发展成就,表明政府推进社会发展的意图和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从事并参与社会发展活动的积极作用。

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定期制定并执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将会成为整个国家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按照管理理论,构成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有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布局和战略

措施等六个要素:

1、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通常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协调和适应、把社会活动的社会效益发挥放在第一位。上世纪90年代原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曾经组织草拟了《1996―2010年全国社会发展纲要》(未正式),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提高民族素质为中心,坚持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并进,坚持以深化改革和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逐步增加对社会发展的投入。

2、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般应包括:主要社会活动的重要目标、上述所选目标的定量、战略总目标与战略分目标的关系。

3、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的选择标准包括发展过程中遇到重大障碍的环节、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域和全国关注的社会活动等。方法上一般对社会活动各个行业做出序列划分,然后确定重点,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没有不变的重点或永恒的标准。

4、社会发展的战略阶段

战略考虑的是较长时期的发展问题,因此要有时间上的考虑与安排。社会发展只有经过分阶段的设想及安排,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分阶段的意义,就在于它实际上就是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实施过程。根据我国国情,在15年内的全国社会发展纲要中实际上就有“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计划时期。但在实际社会管理工作中,依据近细远粗的惯例,采取的是滚动式计划方法。

5、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

战略在空间上需要有规划布局安排。这一方面是因为空间布局是始终客观存在的事实,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的大国。由于历史积淀下来的原因,客观上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如果没有不同空间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将会从根本上和在长期内扩大区域之间不同的发展差异,并引发深层次矛盾与冲突。

6、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依据长期的战略设想而持之以恒的政策手段。在我国,实施长期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既是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战略的基本措施。短期的宏观调控因为要应付随时发生的问题而伺机调整变动,但是宏观调控所依循的基本措施,还是战略与规划所设定的基本之道、根本之策。

(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

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有效地运用以政府为主体的强有力的干预,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时、公正地转化为民众共享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以提高人类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

目前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管理经验,对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目标可有以下设定:

一是调控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通过必要的政策措施和合理分配国民收入用于社会发展的投入水平,保证各项社会事业以合理的速度和规模获得同步的发展。

二是调控社会事业各行业的发展,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能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并且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要素和社会稳定的保障条件。

三是调控社会发展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关系,使其增强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四是调控社会发展中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和合理布局,使社会的发展更为公平和公正。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中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社会资金投入、社会立法、社会政策、社会预测与监测、社会劝告等,由此也即构成了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

1、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

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是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具体延伸,作为手段的规划与计划着重关注的是社会计划及其管理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计划是逐步从经济计划中独立出来的,它一般以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为计划对象,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计划与经济计划有联系也有区别。

所谓社会计划体系,是指各种社会活动计划所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些社会活动计划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但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计划划分是根据计划期限分成年度、中期与长期计划,以及根据管理行业分成人口、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计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社会计划尤其是专项规划工作,相继制定了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若干计划。

目前我国社会计划管理的主要形式是选择、确定和落实社会计划指标,指标管理成为社会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说来,社会计划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核算指标和考核指标等,由这些指标形成社会计划指标体系。

2、社会资金投入

所谓社会资金投入,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对社会活动的人力及物质投入和支付。从管理上讲,它分成社会事业经常性经费开支和社会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两个方面。社会资金投入中的建设投入部分最终形成社会资产,即各种社会设施和设备。社会资金与资产的性质比较复杂,可以从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消费性与非消费性、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福利性与非福利性等多重属性来加以理解。

目前,如何建立积极、稳定、有效的资金筹集和保障机制,是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产品与服务特性及其对筹资机制的要求,为社会事业筹资机制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以此为基础,我们要努力构造形成保障社会事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形成使社会事业总体发展以及薄弱环节都能够获得又好又快发展机会的筹资机制;形成普遍性、大众性社会服务和特殊性、个性化社会服务均能获得发展的筹资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自愿组织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筹资机制;形成政府政策措施到位、市场体系及功能完善的筹资机制;形成不同筹资渠道和方式有效分工与组合的筹资机制。

如何用好、用活来之不易的社会资金,也是重要的改革内容。过去仅仅将社会资金作为非生产性(纯消费)、纯公益性、纯福利性投入,存在片面性。根据国际经验,社会资金的使用完全可以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获得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因此要积极探索社会资金使用的创新机制。

3、社会立法

社会立法最初是指保护处于经济劣势状况下的群体生活安全所进行的社会安全立法,如救贫法、社会救助法、社会保险法、工会法、工厂法等,

主要着眼于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后逐步发展,将预防社会问题的立法也包括在社会立法范围内,如亲属法、婚姻法、优生保健法、环境卫生法、职业训练法、居民住宅条例及其它一切有关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都归入社会立法的范围。这实际上扩大了社会立法的范围,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社会立法。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立法已经初具规模,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社会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社会立法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有些方面还不健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健全,某些方面欠缺、甚至存在空白;某些方面的立法层次较低,影响了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正常运行;某些法律的立法主旨比较陈旧,不仅影响了法律效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4、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强调计划管理,尽管存在一定形式的政策管理,但其作用十分有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策管理日益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与计划管理手段相比,社会政策是政府对社会活动更加灵活的干预形式。

社会政策管理行为表现在:政府及其代行机构(政策主体)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通过设定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政策目标),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政策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所以说,政策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构成了社会政策的三大要素。社会政策干预的对象是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相对应,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现实中也存在着统一协调的基础。一方面,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最重要保证是两者主体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从具体目标来看,经济政策目标和社会政策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同时,两者的管理对象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交叉现象,社会政策的干预会产生经济政策效果,经济政策的干预会产生社会政策的效果。在现实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协调经济政策手段和经济政策手段的作用方向。

5、社会监测与预测

社会监测是对近期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社会现象、突发社会事件、严重社会问题的跟踪与评价,并依据监测结论做出政策建议。社会监测为社会预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社会预测是指对未来社会现象、过程、事件的可能性的科学判断,即专门研究和分析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一旦发生变动时可能出现的行为和结果,并据以制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应付方案。

社会预测不是主观臆测,而是以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为基础,因此,制定的应付方案一般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由于社会监测与预测彼此并不能严格区分,所以在实际的社会发展宏观调控行动中是相互重叠的。

社会监测与预测内容十分广泛,现时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目前常用的社会监测与预测方法有外推法、类推法、单位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交叉影响分析法等20几种。

社会监测与预测的过程包括,分析大量的信息;分析监测与预测对象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确定监测与预测工作涉及范围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应用一系列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并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统计手段和技术设备来研究社会现象,探寻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律,以便监测与预测社会现象的发生,并做出相应对策。

6、社会规劝

社会规劝一般是指调控主体利用舆论媒体和各种影响关系,对调控对象进行游说、劝诫、训诫等等说服性活动。由于社会发展中利益多样化产生出来的意识多样性,使得以社会规劝方式进行调控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社会规劝在进行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社会规劝本质上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特别适合于对社会事件中的人群的管理。比起其他强迫性方法来,它可以从人的心理内部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第二,社会规劝体现的是对话及民主协商的精神,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管理主体通过开展对话和民主协商说服管理客体是常用的方式。第三,社会规劝也体现了在的过程中逐步凝练社会意识形成社会共识的目的。尤其当各个社会主体利益发生冲撞、各执一辞时,社会规劝可以发挥在基础上形成社会基本共识的作用。

(三)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体制

所谓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体制,是指社会调控主体根据一定的调控目标,确保调控任务的完成而采取的制度化措施的总称,包括确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设置的调控组织机构等等。体制的核心在决策和组织,从本质意义上说涉及两对重大关系的明确及其调整:

其一,社会调控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我国社会调控主体主要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说到底就是中央说话要算数的问题。社会调控客体是社会成员及其社会组织,它们之间由此结成错综复杂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很重视和开发非政府组织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过程中的有益作用。

第7篇: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要求;宏观经济;重要作用

1 财务管理的目标

广大的企业利用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推动企业的进步发展的,这是广大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不管企业进行什么样的营运活动,企业基本上全是大力的围绕财务管理的工作进行的。国家利用统计,分析企业的大致数据信息就可以利用财务管理工作辨别现在企业所处的经济形势,让应该进行的宏观调控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它现实的作用和效果,而且也可以决定怎样行之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企业全面平稳的发展。

2 财务管理工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的财务管理帮助和保证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制定,监督企业以最佳的状态去服务社会的经济发展。因为一个企业,它最本质的目标就是盈利,企业通常都是以自身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收益的一类经济组织。这样的性质也在本质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的。而对企业自己来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是存在于企业管理的每个部门里,并且它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为企业自己的生存保证需要的全部资金,如果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入不敷出,很大的可能就是该企业不能在它的经营的活动中取得相应的利益,让企业不再继续的生存,得不到任何的发展。所以,怎样让企业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目标。财务管理是所有企业在管理工作的活动最有效的方式,使用它的会计核算系统可以助力企业的负责人精准的和及时的发现企业在全部的活动中与经营的活动中的实际情况。企业的运营情况通常会在某些层面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负责人需要对优化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态度上需要重视起来,让这个工作以最佳的状态去服务中国的经济发展。

(2)财务管理的数据和信息,它的综合性应该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要达到和满足社会上对财务管理数据的要求。当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变得完善了,所以在同一时间的财务管理的信息服务对象在范围上也渐渐的扩大了,而且趋势是非常的明显。财务管理的数据和信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管理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诸如综合性比较高的特点,它为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提供了非常准确的参考信息。企业的负责人利用财务的管理工作可以取得及时有价值的财务数据和信息。债权人使用财务管理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可以迅速的判断投资风险的高低,这样可以保护投资人自己的利益。通过效果显著的财务管理工作系统可以很好的为税务政府部门提供财务的信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呈现稳定性,促进其快速的发展。

(3)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企业的营运风险通俗的来讲就是财务上的风险,所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显得比较的重要和迫切了,它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准持续的提高是保证中国经济稳定的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主要方法和方式。企业应该优先从财政的方面开始降低成本,例如需要满足国家的各种税收的优惠政策,借此降低企业的纳税金额;还有就是要使用借贷还有负债的合理性降低企业的成本等等,这样就可以增加广大企业的利润。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的管理,这是需要广大的企业负责人要认清和记住的事实。不管企业进行的是什么样的市场战略,它的每项决定出现的结果最后全部都会集中的反映到财务的成果中来,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必须要自始至终的坚持把财务管理当作企业管理的优先内容,大力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水准。企业需要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相关经济数据和社会的趋势进行改变,利用稳定的投资策略,大力的提升企业自己的管理水准,迎接更大的挑战。

(4)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着积极的推动效果。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里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运用经济职能进行调控市场经济的时候会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做出比较科学和合理的论证和判断,并且会明确市场经济今后的大致趋势,让每个企业都可以及时的改变战略的发展目标,好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的确保企业的效益还有国家的财政稳定。市场经济受企业经营情况好坏的制约,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管理中或是市场经济里都是处在中心的地位,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财务的管理数据和信息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这对企业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广大的企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要创造性的发展企业财务的管理模式,适合社会经济的快速改革和进步,这样就可以提升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为人民和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欣.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木管理模式探析[J].财会月刊,1999.

[2]周桂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论坛,2001.

第8篇: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快速变动、社会体制快速转轨和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各类社会利益矛盾以及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决策及实施也更加依赖于对全局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公众需求的及时了解,这些都对加强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特别是进行形势的动态监测提出了日益紧迫的要求。

近年来,针对形势发展变化,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作为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统计局研究建立了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于2002年了全国和地方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工作方案,2007年又了修订方案,全国多数省份据此建立了相应制度。实际工作中基本形成了以计划指标体系(5年为周期的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指标体系和以年度为周期的年度计划指标体系)为“首”,以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尾”,“首”、“尾”相接对社会发展既进行前瞻预测又进行结果评价的工作机制。劳动、民政、公安、卫生、办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则建立了以月度监测或季度监测为周期的相关领域统计指标,以及覆盖全国的数据采集网络,增强了对本领域形势的动态把握。北京、浙江等省市立足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工作制度,初步建立起了本地的社会发展监测体系,对区域内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动态监测。有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探索,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健全社会发展监测体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和管理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尚无有效的手段和制度方法对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及时和动态性监测,难以为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其重要原因,主要是现行社会统计体系尚不够完善,社会发展动态监测必需的基础信息较为薄弱,没有真正建立起宏观监测指标体系及其相应的工作制度。具体反映在:一是现行统计体系总体上是以年度统计为主,在社会领域还没有形成短周期的动态监测,如对民生政策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控指标,统计数据获取明显滞后。二是缺少结构指标和空间指标,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区域性问题无法得到确切反映;同时现行统计体系多以客观指标为主,缺乏面向公众的主观定期调查,不能反映公众需求和意愿。三是社会统计指标及其采集分散在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统计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研究建立综合性的社会发展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推进形成从规划目标设计―运行监测和预警分析―发展水平评价的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完整体系,建立宏观调控部门牵头、统计部门支撑、有关部门和地方相互协作参与的工作机制,已成为深化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迫切需要加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二、构建社会发展宏观监测体系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探讨

(一)社会发展宏观监测体系的监测内容

社会发展内涵丰富,从实际工作角度看,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通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政策实施为保障,从而实现社会进步的过程。因此,社会发展宏观监测体系构建不能局限于部门职能,而必须树立大社会的观念,既要加强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行业发展状况的监测,又要考虑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公共安全等事关民生的重要领域的监测;需要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开展综合监测,既要重视社会发展客观状况的监测,又要高度重视公众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建议的征集。

(二)社会发展宏观监测体系指标初步设计

1、指标体系设置的四大原则

监测指标体系是社会发展宏观监测体系的核心,在设计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监测体系框架设计上要层次清晰,形成系统。指标体系不但要覆盖人民生活、社会安全、健康卫生、就业保障和公共服务成效等领域,同时要突出重点,紧扣时代主题,特别关注民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均衡、社会和谐的状况。

代表性原则。要选取各领域的核心指标、关键指标,既能够反应总量等规模问题,又能够反应比重、差距等结构性问题。

灵敏性原则。监测指标对监测目标的反应要比较灵敏,能够体现动态特征,及时反应社会发展动态变化。尤其要关注影响公共服务效果的配置水平指标和服务效率指标、影响民生的价格指标和收入对比指标、影响公众安全的社会管理指标等。

实用性原则。监测指标要有利于发现社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便于对比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阶层差距,能够根据监测分析结果进行社会发展风险预警,为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出具体思路和调控方向。

2、社会发展宏观监测指标体系的初步方案

根据上述原则,社会发展宏观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领域指标:公共服务指标、社会管理指标、民生预警指标和均衡和谐指标。具体指标建议如表所示。

(三)社会发展宏观监测的度量方法

社会发展宏观监测尚无成熟的度量方法,可以探索发展速度动态比较法、差距对比法、标准预警法、综合度量法和调查评价法等多种度量方式,在应用中逐步完善。

1、动态比较法

对于动态增长型指标(正向指标趋大,逆向指标趋小,即该类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指标呈明显的增长状态)可以进行动态比较,确定每一评价指标的方向性,计算单项指标的发展速度(正向指标发展速度:Yn=X1n/X0 n;逆向指标发展速度:Yn=X0 n/X1n,公式中0表示基期,1表示报告期,n表示指标序号,n=1,2,.....i,)。

2、差距对比法

对于收入类、保障类指标,可以通过同一指标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水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判断某领域社会发展状况,反映问题的区域差距、阶层差距。主要包括几种类型:高低组发展对比、同级行政区发展对比、城乡社会发展对比。

3.标准预警法

对于相对稳定型指标(即该类指标常处于波动状态,短期内这类指标常在一定幅度范围内波动变化),可以考虑标准预警法。标准预警法是确定各指标的发展标准参照值,依照标准划分等级,根据指标值偏离合理值的程度进行预警。参照国内外标准,依据本地情况,根据其指标值的变化,确定各项指标一个合理值,然后对指标值偏离合理值的程度进行预警(借鉴经济景气预警中的信号灯法)。

4、综合度量法

利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计算,综合度量某领域民生问题的风险程度。利用价格、收入等多个指标对民生问题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综合度量风险程度。

5、调查评价法

开展公众调查,采取5级尺度进行测量。调查中“满意度”的测算均按5级尺度法进行测量,即满意程度按1至5的顺序,满足程度从低到高等间隔进行量化,1代表“最低程度”,2代表“较低程度”,3代表“一般状况”,4代表“较高程度”,5代表“很高程度”。进行评价解释时,将有效样本的5级得分的平均值转化为百分制,确定百分制标准区间,将实际值与标准区间进行对比解释。

三、开展社会发展宏观监测工作的若干建议

社会发展宏观监测体系必须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监测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定报制度、定期社会调查制度和社会发展宏观监测点体系等内容。工作步骤及建议如下:

(一)完善定期统计报表制度

在现有统计制度基础上,完善现有年报制度,形成短周期的动态监测。通过社会发展定报制度,建立包括月度监测和季度监测两种频度的短周期信息采集制度,构建反映全国和各地区社会发展动态发展的数据采集体系。

(二)建立定期社会调查制度

建立定期社会调查制度,探索定期开展“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四度调查”(医疗设施配置满意度、教育设施配置满意度、文体设施配置满意度、交通设施配置满意度)、“公共服务五度调查”(医疗服务满意度、教育均衡满意度、就业服务满意度、文体服务满意度、交通服务满意度),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发展公众评价机制,使定期社会调查成为政府主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三)建立社会发展宏观监测点

考虑社会统计工作尚未全面实现网上直报,各部门、各省市、各领域的基础工作差距较大,可以根据抽样的原则,建立社会发展动态监测点体系。选择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形成覆盖东、中、西部,覆盖城市和农村,以省(直辖市)、地市、区县为空间单元的监测点体系,发挥社会发展动态监测点的作用,及时获取反映基层第一手信息、有针对性的社会发展状况报告,为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充足的信息支撑。

(四)加强社会统计监测资源的整合

加强各部门统计资源的整合,逐步将社会发展的各类可获得指标统一纳入统计口径,明确各部门及时填报部门统计数据的责任和义务,为有效实施社会发展宏观监测制度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使决策部门能够通过统计渠道及时、准确地获得全部社会发展指标。

第9篇: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宏观经济调控 微观经济调控

一、次贷危机的概况

次级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又名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按揭贷款。一部分客户由于信用问题,无法按照正常贷款程序进行贷款,因此银行等贷款机构无法与他们签署直接贷款协议,为了满足这部分客户的要求,贷款机构发放了对客户信用要求宽松但贷款利率更高的贷款,这就是次级贷款。

次贷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美国一些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不稳定引发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美国的次贷危机最早在2006年的春季开始显现,到2007年8月已经席卷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但当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较小,随着经济危机的持续,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国内消费低迷、失业率高居不下等,这些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都出现大幅度的萎缩,次贷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开始加大,2008年,美国的雷曼兄弟、美林、华盛顿互惠银行等相继破产或被国家收购,次贷危机也达到了,随后美国救市法案生效、英五千亿英镑救市、全球六大央行联手降息、中国的四万亿救市等相继出现、次贷危机的影响开始逐渐被扼制。

二、我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措施

(一)宏观调控,充分了解经济周期的变换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初,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其中2008年11月,国务院针对次贷危机给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决定两年内增加四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这次财政政策的推出,时效性很强,在次贷危机对我国产生影响的初期,就迅速的推出,而且四万亿的投资中,中央政府投入1.18万亿,其余的部分由地方财政和民间投资负责。这种大规模的财政政策模式,有效的避免了中央政策由于巨大支出而出现的财政赤字,这次财政政策主要是改善我国的民生、促进国内的消费、加大国内的投资等,投资基本都用于实体经济,充分的体现了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宏观干预的重要性。

为了很好的应对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我国在货币政策上也进行了宏观调控,主要就表现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初期,我国实行了紧缩银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多经济学者都人为,货币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通常都需要半年的停滞时间,如果货币政策运用的不当,不仅不能减少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反而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实践证明,我国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结合运用,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过增支减税和货币政策的降低利率,等增加货币的流动性。

从实际的效果看,在2009年初,由于我国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的实行,和连续的下调存贷款利率有效的减缓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充分的显示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松”的效果,在次贷危机发生时,通常都是社会的需求不足,生产资源过多,解决事业和刺激消费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时候财政和货币双松的政策可以很好的应对。

(二)微观调控,稳定民间企业和股市

与宏观经济相比,我国经济的微观层在面对次贷危机时,我国的企业和股市等表现都出乎意料的脆弱,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危机发生时,中国主动对自己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整,这种主动性的宏观调整给宏观面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是给中国的企业和行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导致了股市的大涨,虚高的股价必然导致大跌,影响上市企业的经营稳定。 资金的流动性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发达国家而言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股市中争夺这一部分资源竞争也激烈,居民投入资金也较为谨慎。即便是有四万亿的投入,也很难真正落实到居民、小企业手中,从而对股市、企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及时的做出了一些微观层面的调控,其中2007年的家电下乡、2008年的中央汇金注资农行、2011年对房地产的微观调控,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快经济建设综合调整体制

作为国民经济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基础的稳定性发展是股市、信贷、金融市场等有着稳定的基础后盾。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下,要求我国必须要以扩大内需为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应在进出口方面,加大我国出口商品质量与科技含量。尽快完善机构调整,建立健全的经济建设,并实施能源、农产品的战略储备机制,加快经济建设。

同时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四、结语

目前,次贷危机已经基本过去,但世界经济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的秩序,我们还有待观察考证。全球在发展经济体制中,美国经济率先接近复苏。当前,在各发展中国家里,我国经济已经在次贷危机后迅速复苏。次贷危机带给中国经济“池鱼之殃”,不容回避。能否把各种风险和负面效应降至最低,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及时应对,主动解危,化弊为利,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金融风险的管理。

参考文献:

[1]于天义[J].《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前的几点思考》. 《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8期:24-26

[2]王俭贵[J]. 《劳动与资本市场的双重过剩: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 《经济学家》,200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