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1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恶性肿瘤;专科护理;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50

引言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护理,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是专科护理中要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对患者进行的专科护理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也在护理中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关怀和临终关怀,但是这些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完善。只有正确分析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进行解决,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1恶性肿瘤护理存在的问题

1.1患者缺乏必要的心理护理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处于生命的后期,在治疗过程中,要承受着化疗、放疗以及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给大多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患者的亲属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对患者的护理中,仅仅靠医疗上、技术上的护理,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但是却不能解决患者心理上存在的面对死亡的恐惧感。对患者缺乏必要的心理护理,是当前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护理中通过心理护理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是当前护理人员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1.2社区及家庭护理方式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断健全,更多的患者开始到“社区化”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护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当地的“社区化”的诊所是患者就医的首选。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如果长期住院,即使是在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对患者及其家庭也是沉重的负担,这时,价格相对较低的社区卫生机构就成为患者的选择。但是现有的很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相对较少,护理能力存在不足,不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而患者在家中的护理,也因家庭成员护理知识较少而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1.3现有的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恶性肿瘤患者每天都要接受专业性的治疗,这时患者就需要专业的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和观察。这就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需要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用专业的护理能力去减缓患者的病痛,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去与患者交流,要懂得心理护理的知识去缓解患者的心理恐惧感。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现有的护理人员在专业护理能力上还存在着欠缺,在面对繁重的护理工作时,有的时候会出现态度生硬、护理不及时、护理不到位等情况。

1.4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缺乏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随时面临着死亡,所以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疏导患者的心理,让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平静的面对死亡,是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死亡这个字眼都是人们逃避和忌讳的。这就导致很多护理人员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护理中自然也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作为患者及其亲属,也极为反感护理人员提到这方面的话题。正是护理人员和患者都存在逃避、回避死亡教育的心理,致使医院的临终关怀和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使护理质量大打折扣。

2恶性肿瘤护理应采取的有效控制对策

2.1发展护理教育,培养肿瘤专科护理人才

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水平,就要有专业的护理人才,而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就要坚定不移的发展高素质的护理教育。尤其是我国对教育质量和科技含量不断重视,在卫生教育系统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护理人才更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培养护理人才高校、中专的管理,提升护理教育的质量,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发展适宜我国卫生医疗教育的护理教育,从而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肿瘤专科护理人才。

2.2发展社区医疗,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

发展社区医疗是我国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达国家医疗体系建设成功之处。社区医疗是患者身边的医疗,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社区接受护理,不会产生在医院的那种压抑感,在心情上能得到放松。为了给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社区医疗机构可以聘请专业的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护理,也可以让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参加专业护理人才培训,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的能力满足患者的护理要求。

2.3对护理人员开展死亡教育

从辩证主义角度来分析,人最终死亡这事谁都避免不了的,不管是患病的病人还是健康人,终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所以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死亡教育,让护理人员从心理上接受死亡教育,懂得死亡教育对于患者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取得患者亲属的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接受死亡教育,让患者正确认识和了解死亡,使患者放松自己的心情,不必整天存在恐惧感,出于担心中,只有让患者放松心态,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剩余的生命里活的更有价值。

2.4开展优质的临终关怀护理

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优质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国外已经开展了相当一段时间。所以在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工作中,要借鉴国外护理的先进经验,并取其精华,用其经验,与我国现有的护理制度和护理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进行临终关怀护理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找出适宜我国护理模式的临终关怀模式,并合理搭配现有资源,实现恶性肿瘤护理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护理模式和护理方式仍有很多完善之处。这就需要从医院到护理人员都提高护理质量,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和专业的服务,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帮患者消除恐惧心理。总之,在患者生命的最后时间里,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李妍.我国恶性肿瘤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7,(13)

第2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70-3

0 引言

在我国当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到外面的城市进行打工,以辛苦的劳动换取一定的家庭收入,在改善家庭经济情况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建设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他们却留在了农村的家里,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父母相处。其实在我国内地城市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而在这些家庭中本应该享受父母关爱的孩子集中起来就成为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相关权威调查反映,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其中有57.2%的留守儿童只有父母的一方外出打工,有42.8%的留守儿童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79.7%左右孩子的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长辈生活,也存在13%左右的儿童被家长托付给亲戚和朋友抚养,甚至存在7.3%的孩子处于无人监护状态。

今年全国两会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说,如何保障和保护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痛点。的确,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个非常突出和棘手的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运动式”的方式排查解决,更不能在政策层面上继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亟须转变理念,以关爱为切入点,从长远和根本上统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 留守儿童问题根源为城乡差异下的“机会不均等”

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一直未能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全面思考,也没有形成政策合力,导致这一社会问题渐趋严重,日益凸显。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认识上的局限,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仅是生活或上学问题,并未从深层次意识到“机会均等”对于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大意义。

二是尚未形成针对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综合性政策,部门“单个作战”现象明显,配合不力,更没有“一揽子”关于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的政策配套措施。

三是缺乏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政策的有效载体,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且存在资源不聚焦,服务不配套的现象。

四是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在参与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政策中积极性不够,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政策引导。

2 当前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留守儿童大多数与祖辈一起生活,父母监护教育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农村地区部分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无法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隔代教育效果相对较差,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亲情饥渴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性格内向以及感情冷漠方面的问题,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往往缺乏主动性,甚至容易冲动,即使极小的问题也容易上升为打架斗殴,严重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来说,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比例超高

从对2000年“五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上的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14岁以下的未成年留守儿童占比例相对较大,已经超过了4390万人,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大的省份,留守儿童在当地所有儿童中所占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了18%,达到了18%-22%的区间范围内,并且这部分儿童父母双方一般都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直接造成由于人口不合理流动所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2.2 监护力度不足

调查研究统计,我国存在80%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祖辈或者亲友生活在一起,接受祖辈或者亲友的监护,但是这类监护人一般无法良好的监督儿童的学习,对他们进行辅导和监督,再加上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的限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也往往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展开特殊的关爱和教育,不仅造成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间隙,也导致留守儿童在监护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厌学和逃学情况,不利于留守儿童发展。

2.3 抚慰不足

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一般处于长期外出状态,儿童对父爱和母爱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心理问题,甚至由于行为习惯不良极易出现道德失范或者行为失控问题,威胁儿童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2.4 缺乏照顾

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的监护责任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实际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而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又相对较弱,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袭击目标。据公安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近几年我国被拐卖的儿童中,处于第二位的就是留守儿童。此外,留守儿童中女性儿童害也是留守儿童缺乏照顾的重要表现,对儿童成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2.5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改善当前留守儿童长期无法得到关爱、无人监护的现状,才能够避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家庭或者学校中极易出现部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往往会超越道德和法律对儿童的限定底线,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2.6 学习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一般无法接受父母双方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受到学习方面的监督,甚至存在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和受教育处于无人过问状态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存在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将主要精力放置到玩耍和生活中,在不接受充分教育和指导的情况下,各类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在学生身上出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产生了更为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学习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2.7 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往往只能够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维持简单的温饱,甚至一旦儿童出现疾病,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民间方式治疗,一般没有能力到医院中就医,甚至部分儿童只能选择硬“扛”。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留守儿童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负担,不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致使儿童对人生存在错误的认识,不重视学习而过于关注生活条件的改善,造成部分留守儿童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而过早的承担劳动任务、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等,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儿童成长“关爱”政策的国外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虽已不存在较明显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但其在推动解决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主要经验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为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认为“关爱”应包括儿童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导致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的原因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具体表现为:“缺乏教育机会”“家庭收入较低”“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以及“住房环境差”等因素。比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所推行的“开端计划”提供四个方面的综合:儿童教育与发展服务、家长参与服务、健康服务、职员素质提高服务。

二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儿童早教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涉及早教、医疗、家长就业培训、心理健康服务等“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帮助处于相对弱势的社区儿童,能够在成长初期获得在智力、情感和身体发展等方面更为公平的机会,为以后适应社会竞争环境打下良好基础。比如,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确保开始”政策,在国内所有社区中建立了“儿童早教中心”,提供综合性的“一站式”立体化服务。

三是强调政府部门间的精诚合作,通过对绩效目标体系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克服部门本位主义,推动涉及学前儿童成长“关爱”的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克服相互扯皮的现象。比如,英国通过绩效目标体系推动负责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四是确定“合作性”“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监督和质量控制”和“儿童尽早起步”方面的基本运行原则。其中,“合作性”原则重点关注将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大众以及社会相关组织积极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从而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的权利应该逐步向公民转移;“监督和质量控制”工作的作用在于能够对政府在保证公共服务质量工作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加以确认;“儿童尽早起步”则明确提出应该高度重视为儿童的初步成长创造公平的环境。

4 统筹推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1 确定实现“关爱”的政策原则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统筹综合推进,建议确定“尽早起步、以留守儿童为中心、合作性和质量监管”的政策原则。“尽早起步”明确留守儿童早教的重要性,推动“留守儿童”免费的半日制学前教育或全日制保教一体的服务,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等为他们提供营养保健、口腔卫生、心理保健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明确政策的出台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最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中心。“合作性”明确解决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制度性合作,也需要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合作。“监管质量”明确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

4.2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留守儿童问题与我国长期形成的户籍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继续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特别要强调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养老、住房保障等问题。这将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4.3 发挥好社区的主导作用

推动儿童成长“机会均等”最为有效的载体在社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区作用的充分发挥。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相关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纳入“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中,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儿童提供服务和管护,并加快推进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至少有1所为当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的“儿童之家”。同时,还要积极整合和发挥社区的学前教育机制、卫生机构、早教中心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由社区统筹规划。

4.4 制定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综合性政策目标,更没有的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将涉及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统筹兼顾纳入同一具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形成专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联席工作会议,从财政、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等方面科学合理设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合力。具体还建议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社区建设整体规划,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设立公益岗或聘请专业社工,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和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均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4.5 配套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厘清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心理健康等的现有公共财政资金,围绕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进行公共财政资金整合和重新配置。

二是明确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过程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共同统筹资金,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财政承受力,又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6 推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协作

推动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解决要积极听取公众意见,主动形成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方能获得行动“最大公约数”效应。

一是引入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提供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医疗卫生等服务,满足儿童成长所需的基本需求。比如在农村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如“关爱留守儿童社工服务站”“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引入专业社区;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实施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培训;提供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

第3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全民自发性的参与到我国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中,已成为了当前社区志愿服务这一公益事业的发展主流趋势。在此背景下,国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断加强,使受益的社区居民逐渐增多,这就为我国在强化城市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出了巨大力量。而随着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其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对症下药”以强化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当前,从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状看,其队伍结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这是因为目前从事社区志愿者服务的人员多数都是以退休人员、女性为主,且都属于年龄偏长的人员,在职人员或者男性很少参与到这支公益服务队伍中,与此同时,队伍中缺少具有专业服务技能型人才,因而其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技术含量有限,无法满足当前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所以,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队伍服务水准的提升,进而也不利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发展。

(二)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如下两个方面:首先,管理层次较多,缺少统一的领导。当前,志愿者服务队伍都是按照其行业属性进行领导划分的,且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严重的受到了各直属管理部门的约束,进而在工作中无法实现统一性。其次,管理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管理方式:企业式管理、行政式管理以及自发性管理,不论是实行其中的哪一种管理方式,都制约了志愿者队伍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其稳健发展。

(三)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整体学历偏低,知识文化素养偏低,进而致使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力不从心的现象,无法实现高效的服务;其次,大部分服务人员自身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而社区服务所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多样,因而也就无法满足当前社区服务的实际需求;最后,因知识文化素养过低致使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乐于走形式主义,为了彰显自身的服务业绩而忽略了服务的实质性要求,从而降低了服务质量。

(四)服务项目过于单一致使其服务领域没有突破性的创举。当前,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其服务也应该是具有一定覆盖面的,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推进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但是,从当前社区服务现状看,大多数队伍的服务项目都比较单一,以政府的核心工作要求为导向,虽然表面上“热火朝天”,实则却给相对小型的社区服务队伍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二、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进一步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以从结构上进行优化。为了满足当前社区居民的多样化、全方面需求,需要对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丰富宣传手段,强化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使更多的具备高素质知识技能的人才加入到社区服务队伍中,尤其是要多吸收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等。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招募制度体系。这样才能够有目标、有计划的完成相应岗位人员的招募,与此同时,要在仔细筛选招募人员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岗位激励机制,从而提升岗位的吸引力。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以更好的监督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升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建立健全的服务制度体系。这就要求做到如下三点:首先,要在现有服务项目上进行创新,以丰富自身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不断的扩大自身服务所涉及的领域,从而满足实际服务工作需求;其次,要针对当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具体需求,对现有的服务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岗位划分,并完善自身的服务制度与服务内容,避免出现盈利性的恶劣行为对公益事业社会形象的破坏;最后,要针对自身服务功能上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实现多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并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落实具体的岗位职责,以真正的发挥出社区服务的功能与作用。

(三)构建培训制度体系,以提升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针对当前社区服务队伍人员素质低的现象,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体系,以使其在明确自身服务理念与宗旨的基础上,提升其知识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从而满足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比如:开展定期性的短期培训班,将社区服务的内容与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分章节的向志愿者传授,这样才能确保其在提供志愿服务时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服务知识技能。

(四)构建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体系是确保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所在。作为公益性的服务项目,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来鼓励服务者做的更好、更优秀,这样才能使服务者的付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让荣誉与嘉奖给予公益服务者以更大的动力来做好这区志愿者服务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在不断壮大,为了更好的存进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当前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发展志愿者队伍以优化队伍的结构、健全完善的服务制度体系与培训制度,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提升社区志愿者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在促进社区志愿者队伍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4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安全用电是一个永恒的安全教育话题,虽然现在在居民生活安全用电中采取了加装漏电保护器等措施,但是居民生活用电触电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暴露了在居民安全用电教育上的不足,加强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教育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当前安全用电教育中的现状入手,分析居民生活安全用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现有的研究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给当前的居民安全用电教育提供一点借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用电量逐渐增大,如何保证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成为当前用电安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现阶段国家在用电安全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一种公共宣传的方式,在居民区、居民集中点等地点通过张贴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用电安全应该注意的地方和预防触电的各种措施,这种普及式的用电安全教育在我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近几年随着居民用电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中发生触电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每年因为用电安全知识的缺乏导致触电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这不仅给居民的财产带来损失,更是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解决用电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居民的用电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普及式的用电安全教育在安全用电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普及了用电知识,使居民掌握了一般用电应该注意的常识,如不要用湿手触摸开关、不要乱拉私接等等。但是现在的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教育在教育形式、强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教育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在居民生活安全用电教育方面各级政府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普及式的教育,也就是利用新闻媒体、散发传单、张贴宣传标语等手段,对社会上不特定的居民进行安全用电教育,这一种形式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形式十分单一,起不到系统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是因为由于面向不特定的人,不能在居民心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往往会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宣传,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根本不重要。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种宣传教育,如在小区内张贴的用电安全宣传画,很少有人去关注。

2.教育强度不够

当前,对居民用电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造成了居民对用电安全的思想不重视。这一点在农村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由于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农民的用电安全意识淡薄,单纯形式的用电安全教育不能改变他们淡薄的意识。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比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他们关心的不是用电安全,而是用电的多少。为了尽量减少用电,这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私拉电线、偷电等现象屡有发生,不仅给国家的电力资源带来损失,同时在进行这些违法行为的过程中其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而在城市,现在很多青年人都是独生子女,老人独自生活的现象日渐增多,老年人在用电安全知识上的缺乏使他们用电安全的意识也比较淡薄,所以对老年人的用电安全教育有待加强。

3.用电安全教育的内容太过于单薄

现在的用电安全教育内容集中在一些用电安全教育的基础知识,如不要用湿手接触电源开关、不要用金属物质去碰裸露的电源线或插座等等,这些知识只能满足居民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但是居民对用电安全教育中一些比较系统的知识则很少能够掌握,如安全用电标志的识记、入户电源线避免超负荷使用、如何识辨破旧老化的电源线等等。尤其是在一些老楼房,由于线路老化引起的各种用电安全事故,如触电、火灾等时有发生。不仅威胁到本户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且对整个周边的居民用电户产生威胁。在农村一些不发达的地方,这种隐患也是大量存在的。

这些用电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不仅使供电安全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不及时提高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教育水平,完善居民用电安全教育手段,提高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意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解决居民用电安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居民用电安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资料以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认为应该从丰富居民用电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强度、扩大用电安全教育三个方面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丰富居民用电安全教育的形式

在坚持当前普及式的用电教育形式之外,笔者认为在城市和农村可以分别采取以下教育形式。首先,在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利用社区的各种宣传教育资源,由社区管理人员组织,将社区内的居民集中起来,系统进行用电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知识的系统性;通过编写安全用电小常识的方式,把这些常识分发到每家每户,让居民学习系统的用电安全知识,还可以利用电工上门维修的时间进行现场用电安全知识教育。其次,在农村可以以自然村为单位,对村民的一些基本用电常识进行强制培训,以用电安全事故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打动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应针对性地进行诸如免费播放农村喜爱的电影,在播放间隙插播有关安全用电常识的电教片,在地台戏中编排有关用电安全的小段,每年推行安全活动月活动。另外,通过用电安全宣传上春联活动,广为散发春联,大力向农户宣传安全用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用电安全知识,排除用电安全隐患的能力。

2.提高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教育的强度

用电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次教育就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用电安全教育的各相关负责单位一定要在思想上具备这一认识,把用电安全教育当作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任务来抓。所有的用电安全教育形式要常抓、常新,要做到即时更新、时刻提醒。此外,要加强对老年人、儿童以及文化水平较低人员的用电安全培训,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因为他们住的地方生活条件差,私拉乱接、窃电等违法现象较为严重,用电安全隐患比一般的社区要高得多。总之,用电安全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用电安全教育作为一个长期性的任务来做,从教育者本身思想上的重视做起,带动人民群众用电安全意识的提高。

3.扩大用电安全教育的内容

针对当前用电安全教育内容严重不足的情况,应该把用电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大作为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笔者认为现在应该把对农民的安全用电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由于现在农村的各种生活电器越来越多,如电热水器、洗衣机、鼓风机等电器,如果不掌握这些用电安全知识,将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加强这一方面的知识有:不要购买“三无”的假冒伪劣电器产品;产品买回家以后要找电工对产品的漏电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具备漏电保护的严禁使用,自己不要擅自打开家用电器;对老化的电线要及时请电工予以更换;不要在低压线路和开关、插座、熔断器附近放置油类、棉花、木屑、木材等易燃物品。

4.推广使用家用漏电保护器

供电部门对电力低压线路实施三级保护,大力宣传推广使用家用漏电保护器。

三、结束语

总之,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教育是普及用电安全知识最重要的手段,不断完善用电安全教育的形式、提高用电安全教育的强度、完善用电安全教育的内容,是提高用电安全教育水平的重要措施。

第5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隔离;社会服刑人员

社区矫正,主要是针对一些社会危害性比较轻微的刑事犯罪分子,通过不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经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其监管、教育和帮扶,使其获得重生,回归正常的生活。社区矫正的宗旨是通过采用比监狱内管理较为轻松的教育感化方式使矫正人员再不脱离社会的前提下获得重生,回归正常社会。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实施以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社区矫正工作中,通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创新了一整套社区矫正工作方法,达到了社区矫正的目的。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不足

社区矫正工作在稳步推进发展过程中,积极开创新思路、新方法,达到了较好的矫正效果,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但是,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矫正教育形式单一。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所在接受社区矫正人员之后,首先应当根据该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评估后,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目前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普遍认为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活动,所以工作的重心更多的放在对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及控制层面,只求能够将人盯住,不脱管漏管,认为这样就实现了矫正的目的,而忽略了对矫正人员的教育和帮助。同时,教育形式也较为单一,主要是每月一次大课式的宣读教育,教育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当前形势和法制教育,对文化和心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缺乏。

(二)社区矫正教育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教育质量。社区矫正的本意是让社区服刑人员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矫正因犯罪给社会和个人留下的阴影,同时通过社区矫正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所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了许多教育矫正内容,如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集中学习,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矫治,并要求为每一位社区矫正人员量身定做一套矫正方案等等,但在实践中,限于条件,这些制度往往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社区矫正人员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仍然不能得到真正的改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使社区矫正流于形式。

(三)缺乏一支专业性强的社区矫正教育队伍。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所以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大多是一直从事司法助理员工作和承担着司法所长的职务,而司法所不但承担社区矫正工作任务,还承担着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安置帮教、依法治理、矛盾纠纷排查、综治、维稳等九项工作职能,社区矫正是司法所所有工作的重点,而且社区矫正人员逐年递增,现有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偏少,一般一个司法所为2人,这些工作人员职级待遇不能落实,没有执法权,特别是对社区矫正工作专业素质欠缺,监管水平跟不上,制约了社区矫正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刑罚执行力度欠缺,没有达到惩罚教育的效果。社区矫正不同于监狱内刑罚执行,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内执行刑罚,必然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不能对矫正人员剥夺人身自由实施24小时全天候的监管,这样必然就会存在监管的空白点。社区矫正人员在日常的矫正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听指挥、不服从管理的情况,而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的主体,是没有执法权的,那么矫正对象违反矫正规定之后,司法行政机关只能依赖于公安机关对其进行处罚,这样程序过于繁琐,不便于操作,并且处罚也很难及时有效的落实,使得惩罚空泛无力,这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使其产生法律不过如此的心理,没有让社区矫正体现出刑法执行的严肃性,进而就有可能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产生对翻了藐视的错觉,甚至不计后果而重新走上犯罪之路。

三、今后社区矫正发展的新举措

(一)认真开展审前社会调查工作,制定详细的矫正教育计划方案。完善审前社会调查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了解和掌握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点、认罪悔罪态度及将来接受矫正后的监督情况;与调查对象的工作单位或者其所在的村(居)委会见面,掌握其日常表现、社会交往、群众评价情况及接受矫正的条件等情况,制定详细的矫正教育计划方案,降低社区矫正适用风险,以期达到矫正教育的目的。

(二)在日常矫正过程中,夯实工作基础,避免矫正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在社区矫正人员入矫时,应首先组织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民警、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负责人、社区矫正对象及其近亲属参加宣告仪式,在宣告仪式上应明确社区矫正对象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起到震慑作用。在日常的矫正工作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矫正人员的矫正档案,同时,在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汇报时给予不同程度的引导,帮其稳定情绪,重拾生活信心。按规定对矫正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专项教育的学习和培训,从解决矫正人员实际困难入手,依法维护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开展帮扶走访,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帮扶促教育感化,提高矫正成效。

(三)在矫正过程中公检法及其他相关单位应互相配合,共同落实各项社区矫正工作措施。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公检法及其他相关单位应当配合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经验,研究解决这一段时间矫正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适当的就业指与培训,为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工作就业机会,为社区矫正人员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社区矫正质量。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提高一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刑罚执行专业水平和实战能力,能在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做到:矫正流程清、法律政策清、对象动态清、风险趋势清、帮教措施清、考核奖惩清。

综上所述,我们在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即时发现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配合各方力量,使矫正教育工作能够在不出现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当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当前,留守青少年普遍存在多元智能开发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留守青少年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前社区教育中存在的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问题,并通过进一步探讨,提出了留守青少年教育中多元智能开发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社区教育有效开发留守青少年的智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社区教育;留守少年;多元智能开发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行业领域的增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传统智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新时代需要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呼唤新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正是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它作为一种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可以激发教师对于教师开发人的潜能的深层次思考,是教师学会正视差异、善待差异,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先进性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1979年,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零点项目》承担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当时《零点项目》两名负责人之一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接受了一个令人胆怯而又极富魅力的任务:写一部专著。在这一著作中,作者将自己过去关于儿童艺术认知和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它调查报告加以综合归纳,提出了这一今日已经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所谓多元智能,是指每个人都至少应具备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8种智能。智能多元性使人们不再以单一标准衡量人的智能发展状况,而是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人的智能面貌,为我们客观地评价人、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对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意义

2.1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非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社区发展需要的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2.2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

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三维互动教育机制,为学校、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搭建了桥梁,有利于促进留守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2.3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教育

首先,社区教育负责人应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不断优化社区环境来推动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社区也应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使青少年学生在家庭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再次,积极开展留守青少年的社区教育活动。如通过走进留守青少年家庭、学校等方式了解倾听留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烦恼,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室等情绪宣泄渠道,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留守青少年,为了留守儿童的一切”。

3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的途径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才是决定我们民族命运的人。那么如何缓解和解决留守青少年在智能开发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开设多元智能课程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社区教育紧紧围绕塑造人、发挥人潜能来开展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因此,普通学校可以通过实施多元智力课程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多元智力开发。开发多元智力课程,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应追求多样性,教材应增加案例活动,演讲辩论活动等以及小组探究环节;另一方面在课程目标上则应致力于社区青少年的全面持续发展,使青少年可以在枯燥的书本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从而内发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2利用公共资源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学习理论家罗杰斯认为:自发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最能体现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化社区中,学校的各类公共资源都应得到充分开放。此外,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外,社区内各机关、团体、部队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系统的内部设施,如操场、游泳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培训基地、多功能文化厅等教育娱乐设施等均向社区青少年开放。留守青少年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利用各种设施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和娱乐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多元智力开发。

3.3挖掘社区人力资源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教育正在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职能,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参加这项工作中去。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来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教育:如邀请社区居民中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去教导留守青少年;也可邀请有特长的居民做志愿者,使其成为志愿的社区助手;邀请专家开展公开讲座,对青少年普及法制知识,开发留守青少年的多元智力。

3.4尊重与监管相结合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一方面,社区共青团道德教育工作应时刻谨记社区青少年是一个有独立意志和权利、应受到尊重的服务对象,承认其有独特的个性、气质、观念和行为,以平等的态度与留守青少年进行交流,绝不能以命令、强制的口吻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如在培训方式上,要以社区留守青少年的兴趣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了解他们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活动来慢慢引导他们。在培训内容上,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为首要任务,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使社区留守青少年道德教育重心从浅层引导到深层关怀。另一方面,还应针对不同的青少年开展不同特点的活动,尤其对于隔代监护人对青少年的溺爱或粗放式监管现象,进行更多的培训和教化。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7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成熟。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现在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可喜的是发展速度很快,教育效果非常明显。然而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及个人的高要求,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还显得比较落后,地区差异较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了解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正式开展以来,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这一活动,不仅认真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还加强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并编撰出版了一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物。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认识片面,形式主义严重

有不少的学校、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认识片面。现行的应试教育使教师疲于应付中考、高考和各种各样的考试,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所开设的活动或课程只能是流于形式,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口号化,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推广到应有的程度。

2.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全国而言,发展极为不平衡,悬殊很大。有相当多的地区对此还很陌生,缺乏对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的认识,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事件常常发生。总体看来,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发展速度快。而小城镇、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不是很理想,差距显著,特别是边远的农村中小学几乎还是空白。这样,就全国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就显得偏低。

3.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这样说,足够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前,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4.理论水平较低,难以指导实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属起步阶段,在实际开展活动中,特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面临多方面的研究困境。在理论性研究方面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

二、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还要落实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境中,学校、家庭、社区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积极主动的整合包括家长、社区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2.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

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学校领导要端正旧观念,充分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合理的课时,选定合适的主要参考教材。同时,任课教师也要端正态度,尽职尽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培养专业队伍。在师范院校有关院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方法。这样既可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数量问题,又可以解决其质量问题。

(2)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培训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起到师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8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 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在此大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应运而生。然而,在多年的农村社区教育过程中,虽然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否则其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进程,使农村教育的普及遭遇严重考验。本文对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思想偏见,造成教育不能得以普及

不少人都认为,接受教育是孩子们的事,与大人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在一项统计中表明,在我国农村4.97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7%左右,而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更低,仅为1%。而农村社区教育立足农村,针对农村所需开展各类有关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的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掌握从事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

另外则是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医疗、保健,这些都是生活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人一旦过了六十岁,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减,很多病症便随之而来。然而,多注意日常的饮食保健,一些疾病便可避免。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对自身的健康水平并不重视,在农村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便足可表明他们的观念,即“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甚至这个原因,农村的老年人群体健康水平较低。他们认为过多关注自己的健康是对儿女的拖累,然而实际上,若一旦将小毛病变成大病症,那才是对儿女真正的拖累。所以农村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老年人的守旧观念。

在农村,即便是适龄儿童,也未必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在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倡下,农村的生育水平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改善,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往往将适龄的孩子交由其父母看守,怕孩子太小,在学校“吃亏”。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在他们的孩子步入学校时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而其后考取军校、参军,甚至就业都将会受到影响。女孩没必要上学的观念在农村虽有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2.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引发群众热情

在不少农村社区,存在的农村教育建设仅限于秧歌、讲座等,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在活动起初尚有人参加,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社区活动也就这样消失了。其实,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在老年人群体中比较流行的京剧,便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农闲时间,可以聘请一些京剧爱好者来对京剧艺术进行指导,也可以由当地热爱京剧的农民组建一支票友会,并由乡镇政府批给他们活动场所,这样可有效地推动京剧艺术在农村的推广,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进行。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对于老年人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付年轻人,却未必得心应手。年轻人的观念相对比较新潮,传统古老的东西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只能是新鲜的事物。笔者曾见过几个不错的案例,例如轮滑社、跆拳道俱乐部、街舞团等,这些事物在城市较为普及,而在农村却是少有的。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有经验的青年组建团队,并可通过比赛,评比出优秀的团队去市里参加汇报演出等方式多方面促进其发展。

3.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造成农村社区教育滞后

不少农村干部认识不到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地把目光投入到招商引资,兴建土木之上,而对于社区教育却少有对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社区的教育,必须先改变广大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中来,然后选出专人负责本地农村社区教育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农村社区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如此方可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4.资金不足,师资、设备不健全

在农村,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即便再建全的体制没有资金的支持也是万万行不通的。很多村干部在农村社区教育刚开始的时候会大手笔地进行资金支持,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在没有获得预期那么好的效益之后便开始慢慢减少投资。其实不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本身便是一个立足长远之计,不可能立竿见影,看到实际。农村干部应该支持本地教育建设,给予支持。相对而言,由于农村本身的经济因素限制,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可以多方融资,积极拉动周边一些企业或者个人进行捐助。

农村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当地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补助,聘请更多优秀的教师前来,并定期对已有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有更为坚实的教育基础。另外,一些必要的设备或场所,比如老年人健身器材、晨练广场等,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

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图书是必不可少的。不少农村社区都有图书馆,可是却鲜有农民前来翻阅。图书馆的图书一定要对农民的口味。农村的受教育情况本就不高,给他们看红学研究,自然看不下去。这里可多购进一些茶余饭后的闲书,还有病虫害治理,饮食健康,家庭常用医疗小妙方等,这些都是农村生活所离不开的,自然对口,农民群众也有兴趣读下去。

第9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 社区学院 对策

社区学院是面向和服务于社区内所有成员,以青年和成年人为主要教育服务对象,通过举办和实施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相辅相成的“大教育”。它具有向社区进行广泛的教育渗透的目的和功能,注重人文精神和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用教育力量促进社区民众自强,净化社区道德环境,注重公共参与和人文关怀,进而改善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新形势下的社区学院的发展要面向社区,依托社区,积极探索教育新的途径,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当前农村社区学院发展的使命

第一,深度开发农村社区人力资源。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尤甚。农村社区学院具有入学门槛低、收费少、学制短、办学灵活等优点,从而为广大的农村学员接受进一步的高等教育大开了方便之门。在未来几年内,社区学院将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留得住,用的上,用的好”的实用型人才。

第二,搭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平台。农村社区学院作为教育和培训中心,它“上挂”各类高等院校,“下联”各级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横沟”各种地方教育机构,为社区学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最直接边界的学习场所和设施;它立足于一个县或市,辐射周边地区,针对农村成年居民的教育需要,开展各级学历教育和各类非学历培训;通过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真正将终身教育思想落实到每一位农民身上。

第三,构设农村和谐社区的桥梁。作为社区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不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还是社区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成为社区先进文化、良好道德风尚的辐射源,并且充分发挥了它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减震器、安全阀的功能,为农村社会和谐社区的创建作出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二、农村社区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创建过程不规范。社区学院属社区高等教育,其创立必须依靠社区,得到其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但目前的不少社区学院由于创办、审批不规范,造成其职能不清,也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如某些社区学院,是街道与高校合办的,其职能以相当于中等程度的非学历教育为主,形式有培训班、专业班、系列讲座等,招生对象为街道工作者、下岗人员、社区居民、民工等,名为社区学院,实为一所社区学校。

第二,办学目标模糊。我国现有的农村社区学院由于硬件设施薄弱,师资队伍不稳定,因此严重制约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办出社区特色,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再者,社区学院办学的性质和特征不明确。为了提高办学声誉,降低办学成本,其专业设置一般为教育成本低的热门专业,与其它高校类同严重,根本体现不出地区性;招生对象偏爱高考落榜生,既与普通高校争生源,又将中职生拒之门外。结果学生来源没有社区性,又缺少相应的优惠政策,造成生源的严重不足。这既不利于培养本社区人才,也不利于留住本社区人才,导致办学目标的模糊性。

第三,办学经费不足。目前社区学院的经费投入, 国家尚无投资法规,地方财政往往偏重于市政发展、公益事业和其他类型学校的发展,很难抽出固定的经费用于发展社区学院。由于经费问题的困扰,学院不得不向学生收取较高学费,以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学生若非出于无奈,往往不会选择社区学院就读。所以经费成为社区学院在生源、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竞争能力差、影响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四,课程设置的非职业性。目前我国社区学院中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相似,但由于这些课程的通过与否标志着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否取得高等学历,迫使学校和学生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理论基础课上,忽视应用性强的专业课、技术课,大大削弱社区学院突出职业性的办学目标。

三、有效加强农村社区学院建设的对策

第一,提高认识,确立一切以社区为中心的办学思想。社区学院与其它高校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办在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为办学原则。积极开设本社区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课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条件,并努力开办为社区服务的项目,逐步发展为以社区为中心,关心社区民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民众的文化水平,发展社区经济的多功能、多专业、多渠道的高等院校。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营造开展社区教育必要性的舆论氛围。

第二,创建一门进多门出的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社区学院在招生对象上应不受年龄、职业、学历的限制,要尽可能的为社区居民开设各类专业、课程,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需求;还应适应社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满足学生就近入学,学习时间灵活,学习费用低等要求,只有这样,社区学院才能获得较强的生命力。

第三,社区教育目标、内容、实施形式的多样化。在发展社区教育时应该注意发展重点:一是把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日常工作来抓,二是对社区群众广泛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三是把城市流动人口组织到社区教育中来,四是把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五是加强对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进行培训。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拓宽社区教育模式,整合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为实现终生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充分体现人本性、区域性和阶段性。研究社区的自然、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研究市场需求;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将社区需求和发展反映到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过程中来;紧密结合社区需要和学院本身的优势,追求实效。还要积极将社区教育与社区其他因素相整合,如高校资源、政府资源等,尤其是要与政府工作和规划结合起来,这是实现社区成员接受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贺满林,廖芬.上海社区学院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2003(10):43-46.

[2]张莹,吴海光.试论农村社区学院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07(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