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泡沫经济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泡沫经济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泡沫经济的概念

第1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虚拟经济概念存在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瞿强博士说,他所理解的虚拟经济,就是“用钱生钱”。它是从现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引申而来的,意思是说,像股票、债券等资产具有虚拟的性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宋逢明教授说,有很多人认为,虚拟经济就是金融,这个观点可以讨论,因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肯定是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资本市场就是虚拟经济核心的部分。

深圳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龙骐教授说,现在关于虚拟经济的提法比较乱,他搜集了一下,对虚拟经济的概念大约有10种说法。有的说钱生钱就是虚拟经济;有的人认为一级市场是实体经济,二级市场就是虚拟经济。实际上过去讲的泡沫经济、富豪经济、货币经济、金融经济等,应该说都是从不同角度说虚拟经济的

南开大学专门成立了金融与虚拟经济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刘骏民教授说,目前,我国学界研究虚拟经济的时间还不长,有不同的观点是非常正常的。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博士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价值表现形式,因此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相对的。比如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相对实物价值来讲,企业价值是虚拟的。如果把企业价值拿到市场上去卖,变成股票的价值,那么股票的价值就是虚拟的经济。企业本身和企业的利润就变成了实体。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中国证券报》副总编施光耀先生提出,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它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是以实体经济为出发点、立脚点的。如果能够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就可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如果处理不好,也是会破坏经济发展的。

曹龙骐教授说,虚拟经济不能够离开实体经济,它依附于实体经济。要处理两者的关系,主要是防止金融风险,比如加强金融监管,高度重视资本市场高风险领域的管理。

刘骏民教授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逐渐提高,消费实际正让位理财。原来我们对理财重视不够,都是消费投资,属于实体经济。当个人很富有的时候,他的很多财产如地产、股票、储蓄等,开始用于新的投资,使资产进一步增大,就产生了虚拟经济。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教授说,股市属于虚拟经济,拿实体经济来衡量虚拟经济是不对的。如果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一样,那谈什么虚拟和实体呢?如果没有泡沫就不能称做虚拟经济,那就叫实体经济了。

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

林义相说,股票价格对企业来讲有没有泡沫?如果价格过高,可能有泡沫,价格不高可能没有泡沫。这里面完全是相对的概念,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虚拟经济都有泡沫。

中国经济信息网总经理李凯说,泡沫并不是虚拟经济独有的,实体经济也会产生泡沫。比如说房地产,是最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但这个产业里面形成了大量的泡沫。因此,虚拟经济跟泡沫经济并非天生的孪生子,只能说虚拟经济更容易产生泡沫,而不是一定就会产生泡沫。

第2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衍生金融商品;电子货币;网络银行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张颖等,2001:《虚拟经济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第1期。

第3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特征发展阶段影响对策

虚拟经济是一种突破实体经济固化模式的新的经济活动模式。目前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良性的虚拟经济运转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反之则可能发生过度膨胀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充分发挥它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

虚拟经济的概念是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衍生而来的。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已经指出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实物资本的所有权证明,是“实物资本的纸质复本”。国外对虚拟经济内涵的界定一般有三种:一是叫虚拟经济,指的是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二是可以称为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指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实际经济运行过程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始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主要是从金融安全的角度,沿着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分析来讨论虚拟经济。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大都还是界定在虚拟资本的范畴上,其中研究内容最全面、影响最大的是成思危和刘骏民。成思危认为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经济学或是金融学,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研究相互促进,互相<优麦电子商务论文>补充。他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的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的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即虚拟经济是利用股票和债券及金融衍生物等虚拟资本直接用钱生钱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的产品是各种金融工具,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是各种金融市场。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行为基础,具有内在波动性的一套特定的价值系统。整个经济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价值系统,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它由两个系统组成:一部分是价格系统,是成本支撑的系统,即实体经济系统;另一部分是资产价格系统,是观念支撑的系统,即虚拟经济系统。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一般包括金融、地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呈现出资本化定价方式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则是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

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虚拟经济的概念,但是作为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运行方式,它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制度环境。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虽然虚拟经济不是现代经济的产物,但是虚拟经济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运动形态还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货币虚拟化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诞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1.虚拟性。所谓虚拟性是指虚拟经济中的虚拟资本没有实际资本的生产内容,它们的交易是在虚拟的运动中完成的。只是以价值符号作为交易对象,而不是实物交易。此外交易信息的传播也是以虚拟的信息在虚拟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虚拟性是虚拟经济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特点。

2.高流动性。实体经济是以具体的事物为交易对象,交易活动的实现需要时间和空间作为条件。在虚拟经济中以虚拟资本为交易对象,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虚拟经济交易的最好的平台,更极大的提高了虚拟经济的流动性。

3.高风险性。虚拟资本价格的决定不像实体经济的产品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影响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因素很多,而且变化无常。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其交易的产品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各类风险资金大量注入,甚至“全民炒股”盛行,虚拟资本交易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大大提高了虚拟经济的风险性。

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这是由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特点所决定的。虚拟资本的交易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和供求关系。这些更多的取决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行业前景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又大大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5.高投机性。风险与投机作为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性而客观存在。正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一部分风险偏好者得以利用“贱买贵卖”获取利差。另外随着信息产业和网络市场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交易都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为投机又创造了技术条件和可能。

二、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分析

虚拟经济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虚拟资本在经济环境变化中不断发展和运动的结果。虚拟经济的各个发展阶段必然对应虚拟资本不同的特点。纵观虚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虚拟经济的初始阶段。与这一阶段对应的是闲置资本的货币化和借贷行为的中介化过程。在人们把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直接让渡给急需资金的使用者的借贷过程中,贷方获得利息收益的行为便是虚拟经济活动的雏形。由于个人之间借贷规模小、风险大等局限性的存在,银行这一中介机构便应运而生。银行以吸收闲散资金再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的方式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转化。同时由于借贷成本的存在,企业等金融机构又会选择债券、股票等其他方式进行融资。所有这些融资方式的出现都意味着虚拟经济的社会化。

2.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有价证券逐步流动形成自己的交易市场,突破了原本的虚拟资本因为缺乏流动性而难以向生息资本转化的障碍。有价证券可以按照预期的收益自由买卖,而且在证券、外汇等交易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等,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此外在股票、债券大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证券资产化,即是以一些有价证券为抵押发行新证券或是将稳定的收入流,如住房、汽车等抵押贷款证券化。这类证券化资产的出现,更加强了虚拟经济的虚拟性特征,提高了原有证券的信用等级或者避免了资金的长期积压,达到提高资产流动性的目的。

3.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经济<优麦电子商务论文>间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各国的金融市场逐步集成,国际间的金融联系也更加密切。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虚拟经济更加发达和无形化。此外,国际金融领域兴起的金融创新浪潮也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虚拟经济的发展日渐规模和成熟,已经脱离实体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领域存在。

三、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双刃剑”一词是对虚拟经济作用的最好形容。因为虚拟经济既是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能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毁灭性的破坏。

(一)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能够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社会上的大量闲置资本增值创造了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要,为实体经济通过抵押贷款或者直接融资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证券市场的频繁交易,一方面降低了证券投资者对利息和红利的要求,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锻炼和增强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

2.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虚拟经济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资金流向,虚拟资本总是从低效益的企业、行业或地区向效益高的方向流动,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不断重新分配和组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经济中的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实现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再次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本利用效率。

3.有助于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通过股权分散、股票交易等虚拟资本运作方式,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减弱了企业的所有权转让和处置可能给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虚拟经济可以使很多具有高风险的实物资产转换为较为保险的金融资产;虚拟资本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流动性又使企业能够以比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实物资本存量的积累。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虚拟经济所传达的直观有效的信息,及时处理可能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经营问题。

4.繁荣国内金融市场,推进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虚拟经济的融资渠道宽、方式灵活、成本低、周转周期短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发达的实体经济也必然会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当今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游资的存在,便利了国际贸易融资,缩小了各国在参加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差距,推动了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发展。5.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自身创造了许多新兴的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外虚拟经济也直接带动了实体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GDP的增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全社会的就业环境,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虚拟经济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性。虚拟经济中的各种虚拟货币的投资本身就带有风险性,但因为这种投机活动具有能够以较少的保证金垫付实现很大倍数交易额的“杠杆效应”,很多人仍会为追求巨额利润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对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虚拟经济市场中潜在的利润收益吸引了大量资金投资者进行炒作和投机,导致资金滞留在二级市场或衍生工具市场而不能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使实体经济的可支配资金和资金利用率下降,甚至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

2.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发展极易促生“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就是虚拟资产的价格,由于过分乐观的预期,脱离其自身的价格基础和社会物价水平畸形上涨,进而导致社会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价值,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给人们以错觉,这种错觉通过对虚拟资产的投入又不断地通过虚拟资产的上涨表现出来,于是经济就像泡沫一样膨胀。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极易加速扩张,引发经济泡沫,当虚拟经济扩张达到一定程度,泡沫在经济中的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偏离或者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产生又会进一步导致资金更多的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金融系统的风险加剧,进而导致货币危机、资产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等,造成宏观经济的持续衰退。

3.虚拟经济会加剧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使国际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加大。虚拟经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优麦电子商务论文>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不断推行全球化战略,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各国的经济相互渗透,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虚拟经济的虚拟性特征往往导致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严重背离,虚拟资本数量和价格的变动造成人们虚拟财富的剧烈变化,极易引发盲目投资和突发的大额买卖,对一国的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掀起大的动荡,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四、发展虚拟经济的相关对策

从世界范围来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但是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营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本着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的原则,研究虚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建立虚拟经济系统风险的监测机制,科学把握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

1.继续努力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前提,因此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面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竞争和替代影响,必须完善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创新能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式转变,增大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同时,要兼顾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实现协调发展。

2.完善资本市场,推动金融创新。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为交易对象,虚拟资本的发展状况对虚拟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作为金融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品种匮乏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一方面要放松金融管制,拓宽投融资的渠道和来源,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交易品种,扩大资本市场容量,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此外,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等保障措施也是资本市场建设中应当注重的问题。

3.加强虚拟经济风险性管理,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由于虚拟资本的高风险性、高投机性和高流动性,以及虚拟经济的高度预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对于虚拟经济的调控十分困难。因此,必须建立起系统的虚拟经济预警体系进行监督,防止大规模泡沫经济的发生。系统风险的指标有资本合宜指标、资产质量、还款能力、稳健性管理指标、盈利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市场风险敏感指标等。通过对各项指标的量化分析,建立有效的预警监控体系。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的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加以限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4.要建立健全稳定、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的出现往往是由经济制度不健全、经济主体行为异化、金融市场运作不规范所引起的。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是保证虚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转变宏观经济管理的理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监管体系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审慎监管原则,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另外,通过强化国内监控和国内外金融组织合作的方式,防止由于国际游资动荡引发的金融泡沫膨胀。新晨

第4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协调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14-03

1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理论讨论

国内对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的定义往往是基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这个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虚拟资本”的概念,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德文是“fiktiveskapital”。在马克思理论中,“虚拟资本”是指在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资本的所有者以股权(或股票)形式所持有的资本,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信用化的过程即是虚拟化的过程。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虚拟资本是指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第二卷,第340页)。由此来看,虚拟经济不仅包括证券业、资本市场,也包括货币市场,还包括银行业、外汇市场等,是一个涵盖金融业的概念。

国内关于虚拟经济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与虚拟资本有关的、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的经济活动;通俗地讲,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产品就是各种金融工具,包括各种衍生工具(成思危,2001)。在这种定义中,整个经济活动被划分为两部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而虚拟经济则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李晓西,2001)。而另一种关于虚拟经济的定义则与上述定义略有不同: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并没有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而实体经济指人类的生产、服务、流通和消费活动。其中的“生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如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秦晓,2000)。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只针对第一种定义进行讨论和辨析,而对于第二种定义不再作讨论。

2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

2.1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货币循环模型

如果把货币资金看做是经济系统的血液,那么货币循环流就可视为经济体系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分析该系统中各部门的资金流量大小和波动幅度,就可以知道货币资金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是如何循环的(见下图)。

在模型中,整个经济系统分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大经济系统,其中前者包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后者按照金融资产的虚拟化程度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股票和公司债券;第二类:政府债券;第三类:证券化和ABS(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等的收入流都被证券化了);第四类:金融衍生物(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物价指数期货等)(刘骏民,1998)。

金融部门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体系不仅主要包括银行也包括实行不同资产组合政策的各种各样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一方面吸收存款,另一方面又通过货币创造功能将款项不断放大贷放给经济实体,同时又将资本金以外的一部分投入虚拟系统。金融部门处于模型中心,体现了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思想。

模型中的参数变量含义分别为:收入(Yt),消费(Ct),储蓄(St=S1+S2+S3),政府预算赤字(GDt),国外净资本流入与进出口之和(NFt+(X-M)),金融部门净货币供给(Mt),投资虚拟经济净资金量(Ft=S′1+S′2 +S′3+S′4; S1′、S′2、S3’、S′4,分别代表家庭、企业、政府、银行投资虚拟资金量)。

模型中投入实体资金的量(It)是虚拟资金的基础。投入实体资金的最大量将满足以下约束条件:mSt+Mt+Ft+NFt+(X-M)=It+GDt

模型中投入到虚拟经济系统的净资金流量F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分别来自实体经济系统、金融部门以及国外部门,并以独立的形式游离于实体经济系统之外,根据资产收益率的大小在虚拟经济系统四类市场中循环运转,谋取投资收益最大化。Ft变量可正可负、可大可小,这取决于同时期实物资本收益率和虚拟资产收益率的大小。根据资产选择理论,金融机构和人会根据风险―收益组合不断地调整其资产组合,当虚拟资产收益率相对于实物资产收益率较高时,各部门的经济人会增加虚拟资产的持有,Ft就会增加。流入虚拟经济系统的货币资金会同样根据风险―收益组合在股市、债市、期货市场和房地产等市场中运转,致使货币供应量增加,资产价格不断膨胀。当Ft背离实体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时,虚拟经济的泡沫便破灭了。

2.2 虚拟经济(Ft)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

一般认为,消费和投资是影响总需求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所以,以下我们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将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来展开。

2.2.1 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

虚拟经济通过影响消费决策从而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渠道:

(1)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是指资产价格的上升使得资产持有者财富增加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增长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现象,“财富效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影响消费:

① 虚拟资产价格上升使得居民部门的财富增加,在边际消费倾向MPC不变时,从而使居民增加当期和未来的消费支出,提高总需求和产出。即金融资产价格居民财富消费Y。

②在任何给定的期间,消费都是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函数。当金融市场中的虚拟资产交易发出未来经济增长加快或放慢的信号时,就会影响人们关于实际收入的预期,从而影响人们当期的消费。此外,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会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扩大就业等间接的影响居民的收入,从供给的方面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即金融资产价格收入预期消费Y。

③财富效应能够通过提升企业效益来拉动消费。

(2)流动性效应

当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时,使得消费者持有的流动性资产量扩大,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与其债务相比为数很多,消费者预计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而较为乐意去购买耐用消费品,从而使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增加。

虚拟经济通过消费作用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效应渠道:金融资产居民财富贷款的可获得性增加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耐用品和住房支出增加Y。

2.2.2 虚拟经济对投资的作用机制分析

虚拟经济通过影响投资决策从而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渠道:

(1)托宾q值效应

托宾的q理论明确地指出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动能够影响资本成本,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托宾的q理论对于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微观传导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托宾把q值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而企业的市场价值是股票价格与总股本的乘积。q值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投资的意愿。如果股票价格上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值就会提高,即托宾q值上升,那么企业购置新厂房和设备的资本就会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进行新厂房和设备等实物投资就变得相对便宜。这种情况下,公司可通过发行股票,从股票发行上得到一个比他们购买的新厂房和设备要高一些的价格,从而通过发行较少的股票筹得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更多新的厂房和设备。这样,企业的投资支出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投资的扩张,经济呈现景气态势。由此可见,股价的变化会改变企业的q值,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支出,由此作用于实体经济,即股票价值托宾q值投资Y。

(2)非对称信息效应

该理论通过研究发现,通过间接融资市场融资,因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影响企业的投资支出,进而会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非对称信息理论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提高企业净值或贷款担保的价值,从而减少企业借款时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具体而言,当公司股价上升时,企业净值就会提高。一方面,净值的增加减轻了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较高的净值意味着所有者在企业投入较多股本,股本投入越多,所有者从事风险投资项目的意愿就越低,也不大会将公司的资金投资于个人有利但不能增加公司利润的项目,而更愿意从事风险较低投资项目,较少为个人利益而支出,这样就减轻了道德风险问题,使得企业破产的风险减小。同时,较高的净值意味着借款人的贷款实际上有较多的担保品,风险选择的损失就会减少,贷款收回更有保障。所以,股票价格水平的上升减轻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强化了银行信贷渠道,从而使得企业融资更容易,进而通过企业的投资支出增加带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其传导过程可表述为:

(3)资产负债表效应

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对投资活动产生影响。如果金融资产的价格大幅上扬都会使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好转,一方面会使企业的担保价值、净资产上升,企业的还款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的不良资产降低,使得银行对债务人的信贷约束相应放松,更愿意放贷,从而使得企业的外部资金筹措成本会降低。两者的行为都会在金融资产的价格上扬的驱动下趋于乐观,从而形成信贷扩张,投资活动随之活跃,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其传导过程可表述为:

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过度背离与金融危机爆发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虚拟资产价格上升或Ft值增加时,将有效地促进需求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虚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不与实体经济同步发展,一旦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而单独大规模扩张时,某些虚拟资产的市价严重脱离其实际的预期收益,经济泡沫的成分就会不断增加。当经济泡沫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表现为经济的虚假繁荣,它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矛盾冲突的极端形式。这一矛盾的释放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加大,加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第一,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大大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虚拟经济的适度和正常发展,是有助于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和提供融资支持的。但是,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过度膨胀时,其作用就会走向反面。这是因为,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阶段,金融投资收益大大高于实体经济投资收益。在高投资回报预期下,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虚拟经济领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和经济泡沫的不断累积。如果流入虚拟经济领域的资金过多,就会造成实体经济部门资金不足,发展乏力,形成生产性投资的挤出效应。另外,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第二,虚拟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账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的运行秩序和信用基础。

虚拟货币的出现虽然使货币的供应具有足够的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弹性,但也使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尤其是当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大量通过创造存款提供信用时,整个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通货膨胀。如果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难以收回并形成大幅度增多的呆坏账,不仅会使银行的金融资产因实际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而且会使正常信用关系遭受破坏,动摇实体经济稳定运行的信用基础。

第三,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使金融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

虚拟经济的急剧变动会通过利率、汇率或资产价格变动迅速传播到实体经济中去,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甚至停滞。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过度背离而达到或接近其临界状态时,这种没有真实价值增值支撑的虚拟资本就可能由于实体经济中泡沫的破灭,使得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市场波动再反作用于机构,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因此,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必然使金融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就拿美国的金融危机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美国劳动力成本高起,导致美国实体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逐步弱化;另一方面,华尔街创造出大量的纷繁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这些产品普遍具有高杠杆、廉价信用的特点,并且能够实现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操作规程,使一批“玩资本”的人能够快速地高额获利。同时,美联储放出大量美元货币,这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以大量金融衍生产品为主体的虚拟经济,结果造成全球虚拟经济的整体交易规模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交易规模,因而造成了虚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走过了头。

以上的分析表明,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实体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损害,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我们要注重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成思危,刘骏民.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60-69.

[4]奥村洋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张晓晶.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M].北京: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第5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一、近年江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分析

(一)江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江苏历来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协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信心,开创了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

1.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从近五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可以看出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江苏省近五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结构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略有下降,基本稳定在50%-60%;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7年的37.4%上升至2011年的41.5%。三次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的速度最快,说明江苏省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优化。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总产值逐年上升,其中苏南加快转型升级,苏中崛起明显提速,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2%。

2011年,江苏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377.8亿元,同比增长26.4%;服务业增加值20686.6亿元,同比增长11%;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6090.3亿元,同比增长26.4%。江苏省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提升了江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其势头强劲、比重提升,2011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2145.4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6.1%。

2.虚拟经济支持实体经济情况

江苏省虚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规模的壮大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江苏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期末余额逐年增加,2011年存款和贷款的期末余额均为为2007年2.16倍,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从货币信贷的结构看,2011年,全省本外币制造业贷款累计增加2680.03亿元,比上年多增593.68亿元,位居当年各行业贷款增量首位,占全部新增贷款(不含票据融资)的44.85%,较上年大幅提高20.24个百分点。区域结构更趋协调。2011年沿海三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6.8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9个百分点。苏北五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9.2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26个百分点。2011年,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与省委组织部等九部门共同实施“民生金融创业惠民工程”,推动民生金融取得突破进展。2011年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4442.9亿元,比年初增长3444.38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87.64%,同比提高12.2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信贷户数新增1.2万户,其中95%以上是小企业。涉农贷款比年初增长20.2%,超过全部贷款增速6.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保障房开发贷款234.47亿元,占新增住房开发贷款的61.74%。全省扶贫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大学生村官贷款累计发放额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从金融服务品种上看,商业银行对开放型经济服务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储蓄、贷款单一的业务品种扩展到包含信托理财、融资租赁、项目融资、并购重组、股权私募、银团组建、资金托管、资产证券化等商业银行领域的一系列金融业务,初步满足了实体经济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债务融资工具余额双速计划”的带动下,包含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品种的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通过缩短授信审批时间、减少信贷审批环节,有效提高金融支持效率。保险公司针对科技企业和农业企业特点,创新科技金融和农业保险品种,对科技企业关键设备、科技企业关键技术人员等提供全面的保险,有效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的抗风险能力。证券业则着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融资渠道,大力完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及主板市场的培育体系,努力为符合条件的实体经济企业上市打造绿色通道。

江苏省金融机构坚决贯彻国家宏观政策,承担部分社会经济转轨成本,有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通过每年举办融资洽谈会等活动,及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制度”,加强银企的对接与融合;通过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努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通过出台《关于支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江苏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搞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十项措施》等文件,明确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权限差别化配置、适当调整贷款条件等手段,加强政策配套的针对性;充分运用剥离、核销等国家政策,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使江苏省实体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二)江苏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1.制约性因素

江苏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银行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抵御国际金融风暴、保证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制约性因素:

(1)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钢贸、光伏等行业和领域的信贷风险已经有所显现,实体经济运行风险有可能通过银行体系进一步放大。从已经暴露的风险事件看,风险诱因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生产经营以外资金运作,如民间借贷、期货交易等引发的风险增多,风险防控的难度加大。

(2)金融业缺少支持江苏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目前江苏省虽然出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等,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尚待进一步完善,金融业也未能根据相关经济政策制订出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各单位具体实施方案。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不够。江苏省金融机构在执行信贷政策时,往往不能与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融合。江苏省股票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实体经济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相关产业资金倾斜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3)金融创新和服务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银行业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等方面创新尚显不足,不能全面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多样化需求。尚没有建立完备的征信体系,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偏小,资信评估机构水平有待提高,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各类事务所有待进一步规范,亟需健全多方位、多层次的诚信法规体系。

(4)金融业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金融业在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服务时,存在客户需求响应慢、授信评审流程长、业务办理手续繁琐和内部信息交流反馈不及时的问题。能为企业提供的产品体系不够丰富,市场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

2.复杂原因

(1)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以GDP为导向,人为干预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导致了实体经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另外,政府或者为了使体制内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或者为体制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往往给予体制内企业较强的垄断权力,这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体制内企业对政府和银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它们一方面在各自的行业或者地区中具有较高的垄断,另一方面享受着巨额的低息贷款。结果不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存在着道德风险。生产创新行业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低效企业,而这些低效企业往往更偏向于资本密集投资,整个社会陷入到了一个高投资、低产出的经济格局,社会的进步更多地是靠着巨额的集中投资来拉动的,导致实体经济创新行为的停滞。

(2)商业银行出于信贷资金安全和盈利性考虑,存在较为严重的“垒大户”现象。自1998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来,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向大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基层银行可以发放的贷款规模很小,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县级行的贷款权限被上收。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良好的历史业绩和银行所认可的担保抵押品,银行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在资信评级中中小企业往往无法获得较高的资信等级。银行为了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即使手中有大量的资金也不愿意提供给中小企业,“惜贷”问题严重。资本市场同样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拒于证券市场之外,难以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

(3)当前我国仍然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较大,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就可以获得高额的收益,缺乏创新的动力。这就导致一些创新型企业无法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市场。而民间借贷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利率虚高,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利息负担,一旦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而导致现金流断裂,就会出现破产倒闭事件,引致地方金融风险事件的爆发。

二、当前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引导虚拟经济

和抑制泡沫经济的政策建议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同时,对存在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国家层面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应紧扣生产与生活的市场需求发展实业,特别是要着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实体经济本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当前应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其重点在于加强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发展、科技创新与创业等。还应注重金融支持扩大消费和改善民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引导虚拟经济,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其发展规模应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推进科学的金融创新,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抑制泡沫经济,理顺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则、监管方式,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金融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深化江苏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支持农村商品流通及城镇化发展,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在核定信贷规模和担保额度上予以倾斜。

2.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中小微企业抵押融资方式。支持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直接融资。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发展专业贷款担保公司。推动民间资本设立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的投资发展基金。证券期货监管系统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能力,加强对初创的、新兴业态的、新商业模式企业的服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

3.为县域引进更多金融机构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基础。为此,要继续为县域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发挥更大能量。对在苏南设立县域机构的外资银行,为其正常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发挥苏南农商行所设异地县域支行的优势,以苏南母行为龙头,发挥对苏中和苏北支行的带动作用。调动大型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在县域增设网点。鼓励设立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在规范运营、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挥村镇银行的渗透作用。

(二)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1.突出重点,积极支持外向型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

优先支持机电产品等江苏省重点商品以及出口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改造项目,支持企业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发出口新品种和促进出口产品升级换代。优先安排成套设备进口所需的流动资金,适当增加外汇贷款,优先支持名牌产品出口,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办业务,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积极支持并有效引导外资投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科技行业,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民生产业。

2.多措并举,支持服务业提速发展

积极响应全省“服务业提速计划”,优先支持南京、苏州、无锡三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1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基地城市+示范园区+重点项目”的“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新模式,确保服务业融资比重不断提升。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苏南、苏中地区,重点支持服务外包、文化传媒、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合作;在苏北地区,重点做好生产业及商贸、旅游、交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金融支持,促进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3.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

配合全省“传统产业升级计划”,积极参与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行业等传统产业“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和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启动全省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根据我省建设百亿、千亿、万亿级装备、电子、石化等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帮助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大保理、保函、福费廷等贸易融资工具和买方信贷的业务创新,丰富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积极参与推动债券、股权、信托等直接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参与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联盟和产业发展基金建设。

(三)抑制泡沫经济

1.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

虚拟经济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通过有效监管,强制交易者遵从规则,减少和杜绝违约,降低交易费用,改善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成交易的稳定性,及时了解和掌握虚拟资本流动状况,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便于采取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2.审慎对待金融市场的开放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金融市场开放是必须的过程。在对内开放方面,一是要解决好利率市场化问题,使银行基准利率尽快与市场实际利率接轨;二是要解决好国内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问题,逐步破除种种限制;三是要逐步规范、引导民间借贷,使之合规、合法,纳入金融监管的范围。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三大监管主体的自身建设;二是要建立完善金融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金融业的安全稳定;三是要完善竞争机制,提高竞争能力,包括应对外资进入的竞争以及走出去的竞争。

3.发展物联网和新能源产业,降低泡沫经济的发生

通过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较好规避各项风险,降低过度的泡沫经济。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工业化任务,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选择重点行业如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等,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江苏可积极关注以下传统产业:清洁煤发电、建筑节能、机电节能和照明节能在内的工业节能;新能源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智能电网、储能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等。

(四)引导虚拟经济,推进科学的金融创新

1.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实现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规范和完善民间信用;积极发展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证券公司兼并和资产重组。特别要注意防范金融发展中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行为。

2.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及金融科技创新

衍生市场是吸引国际资金、防范金融市场空心化的重要保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江苏省内企业也需要大量金融衍生产品用于保值和规避风险,要充分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尽快开发金融衍生工具参与衍生品交易,通过综合化发展以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力。

将金融科技导入管理领域,大力实施金融科技创新战略,实现金融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建立金融网络安全系统,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加快金融科技向全方位金融服务领域的渗透,在金融技术上实现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对接。

3.金融监管体系创新

第6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是中国羡慕的对象。日本的出口立国政策、日本的产业政策都曾经是中国学者认真研究的对象。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从日本学到了很多经验,同时也汲取了许多教训。

日本在1989年末,日经平均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6后开始下跌,1990年末跌至23849,一年内下降了38.7%,东京股票市场总市值从611万亿日元减少为379万亿日元。1990年秋季起房地产价格开始暴跌,1990~1991年,日本全国地价下跌了46%。之后,实体经济也开始恶化,实际GDP年增长率从1990年的5.2%一路下滑,1991~1993年分别降至3.4%、1.0%和0.2%。

自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政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稳定金融和稳定经济。稳定金融主要涉及不良债权的处理。稳定经济主要是使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增长。

中国有日本这样一个先行者、一个走在我们前面的“趟地雷”者,是非常幸运的。无论日本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方面,都能使中国受益匪浅。今后,我们仍应该继续持非常虚心的态度认真研究、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

教训一

警惕资产泡沫、坚决抑制资产泡沫。长期以来控制通胀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各国政府成功抑制了通胀,日本货币当局忽视了资产价格飞涨对经济的影响。尽管在相当长时间里日本股市和房地产飞涨,日本政府却没有采取什么措施。1989年终于感到恐慌,资产泡沫破灭,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当然,对于到底有什么影响、影响究竟有多大,在日本还有争议。如财富效应、房价下降对居民消费究竟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再比如,对日本银行后来采取的刺破泡沫的强硬政策,对比格林斯潘处理美国资产泡沫时的温和政策,甚至放任政策,中国许多经济学家(包括我自己在内)认为不应该刺破泡沫,而是应该让泡沫逐渐破灭。但实践证明,格林斯潘的政策也彻底失败了,而且失败得可能更厉害。当前,中国确实应该重新认识如何抑制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问题。

教训二

对不良债权的处理不应该拖延,应该敢于使用公共资金。由于民众反对,日本政府一直拖延到1998年才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核销不良债权、为银行注入资本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的停滞不前又进一步增加了稳定金融体系的难度。中国汲取了日本的经验教训。1998年为四大银行注资2700亿人民币。1999年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2004年为商业银行注资450亿美元。2005年四大商业银行相应上市,吸收战略投资者。总之,通过动用公共资金,中国不良债权率下降、资本充足率上升,中国银行轻装上阵了。但代价很大,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上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问题没有解决。当前中国的银行体系是健康的。但是,当真正的暴风雨袭来时,中国的银行体系是否能够经得起考验还是一个未知数。

教训三

在通货收缩期, 应该敢于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先后出台了12次“景气对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经济,但必然导致国债急剧增加。1996年日本经济刚有好转,1997年桥本政府为遏制国债的增加,增加了消费税,结果导致1998年萧条。现在日本政府似乎已经不在乎债务余额对GDP比。当初仅仅为80%多,现在已经达到180%~200%。中国学到的经验是:债务/GDP的下降不能仅仅靠减少赤字实现,减少赤字如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债务/GDP将不降反增。在1997~2002年通货收缩时期,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债务/GDP下降至20%,当时加上不良债权(NPL)和年金缺口的债务/GDP可能高达45%~50%。而全球金融危机前,中国的NPL问题基本解决,年金问题也基本在控制之下。中国之所以大胆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日本的经验教训。

教训四

在特定时期(流动性陷井,通货收缩)货币政策无法刺激经济增长。日本银行于1999年2月使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息率为零(扣除手续费),日本进入零利率时代。2000年停止实行。2001年3月,货币宽松政策出台,恢复零利息率。但日本的极度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未能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预期的那样制造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甚至没有能力决定货币供应量。

中国的非市场化的银行体系,使中国在特殊时期因祸得福。在通缩时期,政府可以命令银行放贷,银行出于非商业考虑,也乐于听命。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并未出现流动性短缺、信贷收缩。相反,中国的问题是信贷扩张过快。中国虽然无从学习日本摆脱流动性陷阱的经验,但日本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看待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是否有效。

教训五

汇率变动应该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汇率长期低估不利于资源配置,因而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日元长期低估,特别是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前期,由于美联储的高利息率政策,外资大量流入美国,美元严重高估。日本抑制日元升值,时间拖得太长,积累矛盾过多,一旦调整自然产生严重冲击。但是,1985年日元升值的长期好处是明显的:1、贸易条件改善,出口减少得并不多(主要是企业的努力);2、结构升级;3、抑制了通货膨胀;4、促进了日本的海外投资。日本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日本的泡沫经济是由政府的经济刺激财政政策、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最近有日本经济学家写道:“1985年5月,日本国土厅的‘首都改造计划’被认为是这一切的发端。这份计划写道,将来东京的写字楼将大幅紧缺。于是,针对东京都中心土地的投资一下子活跃起来,这导致了东京地价的飞速上涨,并迅速波及全国。五年后的1989年,即使当时股价已经开始回落,但地价的上涨仍然持续到1990年3月。”前些天,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伊藤隆敏写道:“过去20年,日本经济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但我不会将此归咎于日元升值。实际上,日本政府在1986年加强了政策层面的应对措施(即为防止日元升值过快而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与财政刺激)。货币宽松政策一直持续到了1989年。考虑到房地产市场当时的状况,政府本应在1987年或1988年,更早地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和限制贷款与估值比率等有力的监管措施。虽然单靠货币紧缩可能无法彻底避免泡沫,但尽早收紧银根、加上审慎的监管,是有可能降低损失的。中国不少人始终坚持日本泡沫经济是日元升值的结果。我必须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道听途说的结果。”

教训六

第7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G-Mark;标准;设计;演变

1、日本G-Mark设计奖简介

G-Mark奖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设计奖之一,由日本国际贸易与工业部于1957年设立,日本工业设计促进组织机构管理。是亚洲地区最具权威性及影响力的设计奖项,素有“东方设计奥斯卡奖”之称。G-Mark设计奖的获奖作品被授予G-Mark标志,这是其高品质和易用的象征。同其他设计奖项相比,G-Mark奖不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还将设计奖项的参加者、媒体、流通零售业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来积极展开系列活动,对“好设计”进行推广。“以评价与诉求一体化的方式来振兴设计”,是“优良设计奖”的最大特征。

2、 G-Mark设奖标准设计的演变

2.1初步建立的G-Mark设计奖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居民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人民的日常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日本对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进行改革,以便恢复国家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出口是日本恢复经济最好的方式之一,但是低质量产品和战败国条约严重束缚了日本出口贸易的发展,生产具有竞争力和本国特色的产品成为日本重要的问题。日本政府需要出台扶持“原创”的相关政策,从而带动国家工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

“优良设计奖”便应运而生,它于1957年创办,最初的目标是振兴日本的出口贸易,带动日本经济的发展。此时奖项的评定充分考虑了设计的产品的“附加价值”,并倡导“国民为了继续生存而设计”,主张设计国际市场还没有出现的原创性的商品。

2.2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G-Mark设计奖

日本在1955―1991年,日本经济在经历过高速增长期后,逐渐进入到中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日本依靠贸易为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又对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由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转型。

此时,设计已经不是以“振兴”为目的展开的,它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消费文化领域,为人们的生活而服务,“优良设计奖”对于“活用设计”的定义随之拓展。G-Mark设计奖的作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还增加了产业和公共领域方面的新内容。G-Mark设计奖开始逐渐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的概念作为设计评价标准之一,注重产品的体验度,并且也将产品的经验价值作为评价的基准,从而将它们转化为对今后新设计进行评判的新标准。

2.3 20世纪70至90年代的G-Mark设计奖

1974-1990年日本处于经济稳定增长时期,80年代前半期,由于日本的经济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日本着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

由于经济稳定发展,此时日本处于“物资充足”的时期,但由于泡沫经济的迅速消失,人们愈发追求生活的质量,希望购买能够体现个人品位的产品,即“由物到心”的回归。以往“优良设计奖”的评选对象普遍为生活用品领域的工业制品。但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优良设计奖”的评判内容逐渐扩宽,先是拓展到 “建筑・环境”领域,后来又加入了“媒体・交流”的内容。

2.4新世纪的G-Mark设计奖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依靠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日本的设备投资逐渐复苏,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社会和经济环境逐渐得到发展。

1998 年,“优良设计奖”主办方由日本政府的经济产业省正式变更为日本设计振兴会,实现该比赛向“民营化”的转型,奖项的评选也从“认可制”转为“褒扬制”。主办方通过电视新闻报道宣布比赛结果,增加比赛的社会认知度。并且通过开展大型活动,与获奖企业合作进行相关推广活动,并且向大型零售店号召强化销售,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并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从而丰富比赛的内涵,使之成为一项具有社会性意义的事项。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设计融合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材料,“优良设计奖”的评判标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发生相应的变革。

3、日本G-Mark设奖标准内涵演变对未来设计的启示

3.1设计应同国家、社会现状相结合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日本G-Mark设奖标准随之发生变化,二战后,日本G-Mark设奖标准主要以带动国家工业的发展,改善社会现状为标准,随着国家的发展,设奖标准逐渐关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心公益等相关问题,奖项的评判标准逐渐随着国家和社会现状进行改变。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对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设计应充分考虑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在新世纪的G-Mark设计奖的得奖作品中,出现大批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的产品设计。比如网络时代开启了超越产业社会的新时代,给设计带来新的载体和方向,催生一系列新的设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给设计提供了新的手段、新的材料和新的课题,设计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3设计应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0时期七八十年代的G-Mark设计奖开始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的概念作为设计评价标准之一,重视产品的体验性,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设计创新方式。设计产品产业链是由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而结束,设计必须满足消费者需要。

第8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虚”指虚拟经济,“实”即实体经济。

有专家认为,立国之本始终是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仍然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但是,实体经济在外部经营方式上深受虚拟经济的影响,其完成运作以及发展需要的充足资金,很大程度上依靠虚拟经济提供。

实质上,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有正负两方面作用,在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四川欲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如何处理“虚”“实”关系是其重要命题。

虚实关系是前提

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发挥虚拟经济作用的前提。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虚拟经济存在的基础。

二者的关系中,与实体经济相比, 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如高度的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和高投机性。而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既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防止产生泡沫经济,同时也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则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必须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做牢做实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扎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水平和效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以此促进四川实体经济的增长,为防范泡沫经济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当前,实体经济中出现的困难大多与虚拟经济相关,解决不好便有可能长期化,不仅优势领域会很快丧失,而且会错失转型的机会,失去持续增长动力的培养和准备,稳中求进也会缺乏坚实的基础。

如何以“虚”促“实”?

发挥虚拟经济对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促进作用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如何建设适合于、适应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金融体系?其次,怎样将金融资金引向实体经济?

具体来说,适应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金融体系,需要从多方面来推开布局。

第一、消除金融抑制,创造金融需求。政府对市场的培育要通过整体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推进,着力增加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增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增强金融自身实力。

第二、实行多层次金融供给,放宽市场准入。以将成都打造为西部金融中心为目标,分步推进成都区域性金融资本集散中心、金融活动交易调控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金融组织网络架构。

第三、培育竞争充分的区域性金融市场,优化供给机制。金融机构要尽快构建富有活力的信贷市场营销体系与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长期来看实行利率市场化,才能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目前,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息差远高于西方国家1%—1.5%的平均水平。

第四、加强市场纪律与外部监督制约,制定并实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

目前国内银行多是银行、保险、证券等混业经营,国际上比较知名的银行也是这样做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混业经营很容易内部勾结,导致既做裁判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出现。

出现上述监管问题,主要在于制度不完善和有制度不执行,以及制度缺乏公开、透明性。对此,应该对监管方人员在职期间或者离职、退休后进入被监管方做出明确限制,避免既当裁判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出现。对相关人员的追责可以长期化,甚至终身追责。

还要加强对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监管。有的担保公司就是利用与银行的关系,从银行拿到钱再倒腾给需要贷款的企业,从中赚取大利润。银行有钱为什么不直接贷给中小企业?这中间的吊诡就是权力交易,暗箱交易。

同时,在新发展一类别金融衍生品时,应做到规则先行。规则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有具体的问责措施和追溯措施。

第五,优化金融生态。一是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建立统一的财产抵押登记体系和高效的破产制度,使债权人能够低成本实现担保利益,贷款人的权利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立健全贷款抵押担保机制。通过建立多类型的信用中介机构,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提供征信、担保和法律咨询服务;通过建立地方担保和全国性再担保信用补偿机制,有效弥补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贷款风险。

三是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尽快建立支持农业信贷的财税扶持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加大财政贴息和直接投资力度,重点放在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资金需求上,及时明确金融机构发放此类贷款的贴息政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优势产业和弱势产业发展的投资和风险补偿。

政策引导力

对于如何将金融资金引向实体经济,则可通过政策来引导流向。

近年来,过分追求自身利润的行为导致一些银行机构损害了自身与实体经济的血肉关系,层层加码贷款成本,增加企业负担;而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出现了银行赢利大涨而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严重问题。出现如此问题同前期国家的某些政策有一定关系,在助长了金融业暴利同时,也助长了人们从实体经济转向投机的心理。

第一是从税收的角度,对金融业等暴利行业,可以参照国外遗产税,按照不同利润段分段收税。

第二是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督。现在金融业运作也不太透明,有法不依的情况依然存在。

第三是金融货币政策要坚持面向三农和中小型、微型企业。对一些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需要进行纠偏。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制度规则、渠道和监管上解决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难的问题,为实体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融资条件。

如成立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基金和政策性银行,创新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工作方法,为相关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特别是小贷公司,按照规定,小贷公司利率可以比银行基础利率高4倍,其融资成本虽比银行高很多,但是有一定的作用。

对此,一是放宽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成立条件。基本原则是放宽准入,加大监管。这样才能形成更多竞争主体,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其风险控制则主要依靠监管,而不是制造各种行政门槛。

二是在融资担保方面,创新抵押物的概念。现在主要还是实物抵押,对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非实物作为抵押物也应该推进。当然,对非实物资产的估价和认定应有一套完整的规则。

第9篇:泡沫经济的概念范文

高科技、网络股的调整可以看成是阶段性的必然,但就新经济而言,怀疑它,或许只能证明我们自己对时代的无知和麻木。无论如何,网络经济是大势所趋。 基于产业调整与发展的基本面,未来的市场一定会在融入现实的网络股与信息产业基础的高科技股带领下,走向前途光明的未来。不过,网络股的大起大落,引起的反思又明确地告诉人们,网络公司作为一个商业活动的实体,重要的不仅仅是创造概念,而是必须寻找到盈利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因特网在全球迅猛发展,网络股逐渐成为美国股市的新贵。网络股创造一夜暴富的奇迹始于1995年。这一年,开发因特网浏览器软件的网景公司上市。这家投资17000万美元、成立16个月未盈利一分钱的公司,一夜之间变成市场价值20亿美元的巨人,创造了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个神话。紧接着综合门户网站美国在线和搜索引擎网站雅虎先后掀起热潮。雅虎股票在上市一年多后开始狂涨,股票价格一度达到450美元。

网络股突然间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杖。1997年5月,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上市。1998年电子商务热疯一时,人们突然发现亚马逊的模式就是虚拟市场战胜现实市场的最佳范例。到1998年11月30日,亚马逊股票涨了23倍,三个月后再涨4倍,规模达到400亿美元。同样,1995年美国在线想与网景合作,当时美国在线的市场价值仅为网景的1/10,然而1998年底,美国在线在购并其他公司后的价值已是网景的10倍。新世纪伊始,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再一次向人们展现了互联网的无限扩张力和美好前景。

网络股的持续走红启动了美国的网络经济。经济学家通常把网络经济看作是知识经济的一个侧面、一种表象。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1999年因特网给美国经济增加了5070亿美元的产值,增加了230万个就业机会。网络经济已经超过了电信(3000亿美元)和民航(3550亿美元)等传统产业的规模,并在追赶出版业(7500亿美元)和保健产业(1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它还在以68%的年增长率飞速发展。

网络经济无疑是一种最具传奇色彩的经济形态。这一方面得益于它兴起的速度,另一方面是它极大地缩短了通往百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的路程。

网络及其相关产业就像一个神话,不断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推出一个个像比尔·盖茨、杨致远、戴尔这样的亿万富翁。如果说福特(汽车)、洛克菲勒(石油)堪称昨日美国财富与繁荣的象征,那么微软、雅虎、思科似乎就代表了全球财富潮流的新方向。连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在感叹:互联网是获取财富的关键!

那么,网络股崛起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网络股的崛起究竟是经济发展潮流在资本市场的生动体现还是潮流中的泡沫呢?

事实上推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概念股持续倍增的内在动力,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它所导致的生产与服务成本的下降和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信息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可以通过“摩尔定律”、“梅特卡夫法则”和“雅虎法则”进行描述,人们称之为网络时代的新规则。

20世纪60年代以后,半导体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与些同时,半导体的价格却以6次级数在下降;半导体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的局面已经持续30多年,估计还将持续20年。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揭示了半导体和计算机工业作为信息产业内部的发动机,以指数形式实现持续变革的作用。

与之惊人相似的是,90年代以来,互联网络不仅呈现了这种超乎寻常的指数增长趋势,而且爆炸性地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渗透和扩张。计算机网络的数目越多,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就越大。换句话说就是,计算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结点数目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梅特卡夫法则。梅特卡夫法则揭示了互联网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呈算术级数增长或二次方程式的增长的规则。

摩尔定律为实践所证明,梅特卡夫法则有精确的理论证明。继摩尔定律、梅特卡夫法则之后,新经济中又冒出了“雅虎法则”。“雅虎法则”是指:“只要雅虎继续控制着挑战所有历史先例和逻辑的价格/收入比,互联网将继续是投放金钱的巨大场所。”雅虎法则提示了金钱(财富流量)与信息名义价格和货币收入之比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连串的数字让人感到internet的爆炸性增长:截止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2亿,而据预测,未来5年内,这个数字会一路攀升,突破10亿大关;1999年,在线交易已达312亿美元,而有人预测2001年这个数字会狂涨到3000亿美元,呈现近乎10倍的增长。

 互联网络这种疯狂般的增长震惊了世界,以至于许多专家断言人类新的文明时代已经到来。尽管还不能够像半导体技术一样,大致估计出互联网络的倍增极限和倍增周期。但是,无论是工业、流通业、金融业还是媒体传播业,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机构,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这场围绕半导体和互联网络的出现所发生的变革。第三次浪潮掀起的信息化革命,有力地支撑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增长。

对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是否会以现在的增长势头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网络经济是否会实现持续增长,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作出了精确的分析和预测:15年以后半导体和光通信的应用最终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将达到高峰期,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化社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大大下降,信息技术产业压倒一切传统工业而成为21世纪经济主导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和就业的主要机会来源于信息技术产业。

对于网络经济特别是网络概念股是否有泡沫成分,雅虎法则提出的“价格/收入比”无疑是一个现成的分析框架。从传统的工业货币价值观看,收入是指物质资产的实际收益,而股票价格应是前者的名义形式,但它代表的不是“物质资产”,而是“物质资产+信息资产”,信息资产包括品牌、预期市场占有率、用户信息与规模、未来市场需求控制等无形资产。事实上,后者更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的进程中,网络经济的新规则是:财富货币转移方向,将是在信息资产支配物质资产中形成的名义价格对传统财务收入保持较高比率的地方。

利用这样一个新规则,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互联网股票会在增长过程中几倍地超过其财务收入。在互联网股票价格中,不仅包含了工业财会标准衡量的物质资产的作用,更包含着信息资产的贡献。显然,这里的财务收入,只是一个工业价值的概念,是工业性质的财富,它并不能对应整个财富。这一点从雅虎的市场能力与收入之间高达40倍数比就可以看出来。人们看好雅虎股票,不光是看好它的工业市场能力,更是在肯定它的信息市场能力,这种能力已通过1.15亿/日的页面访问率得到证明。许多人都不能确知靠信息力量到底怎么能实现财富的转移,雅虎的案例提供了证据。

另外,从巴菲特与盖茨这两个代表工业经济与网络经济的人物中也可以证实这一结论。巴菲特先生是世界股票大王,但是声称从不关心股票的盖茨凭微软股票,轻松摘走巴菲特多年世界首富的桂冠,令一生兢兢业业研究股票的巴菲特黯然失色。可以认为,巴菲特和盖茨实际上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正在转型之中的两种经济规则。一个代表汽车、钢铁的传统工业股,遵循货币法则。另一个代表互联网高科技股,遵循信息法则。今天,互联网公司股票搅乱了整个华尔街的传统秩序,也就是说信息法则正在取代货币法则。结果,经过一百多年工业社会财富积累的资本家,正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财富转移给信息社会的新宠儿们。工业资本家惊恐这个无法控制的财富转移,但是对新规则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