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对策
一、前言
中国已经慢慢步入到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居家养老服务隶属于公共服务中,在社区的大背景下,有政府与社会双方合力开展的。主要是为在家养老的人提供精神上、生活上、医疗上的帮助与服务。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养老院那样的机构比较而言,有很大的优势。
二、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要素有5个:购买者、生产者、消费者、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服务的购买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三者围绕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核心,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为了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这三者缺一不可。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属于一种新型的针对福利政策上的手段,这一服务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成熟,但是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h。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更好的为本地老人提供服务,在社会福利经费方面也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使剩余下来的经费可以更多的投入转移到其他福利事业方面。所以这种带有改革创新意味的方式在我国多个城市已开始尝试。自“星光计划”以来,国内各地方政府分别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行动,以社区社会服务为背景,将养老服务做的尽可能全面和完善。使在家养老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政策帮助。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这个层面,我国还处于部分地区试点的特例,没有特别典型的成功案例出现。
三、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内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不高,质量也较低。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经费来源单一。现在的国内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提供者还是仅有政府,社会的参与度不高。这就给政府的福利经费带来很大压力。第二,专业化水平不够。因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均较低。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大多属于失业人士和公益人员,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多,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对相关人员系统式培训,缺乏专业性。第三,精神服务较为匮乏。居家养老服务虽然是以社区为依托为老人提供服务,但是服务主要还是与物质和医疗相关的,对于精神方面的服务则不多。第四,供求信息不平衡不透明,使得政府提供的服务往往并不是老人们所真正需要的。第五,政府对于提供服务的企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门槛,使得无论何种的企业都有可能作为服务的提供对象。政府没有严格把关,最后可能会导致目的不纯的企业纯粹为了利益而去竞标而非真正为老人服务的情况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对现存问题进行了提出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借鉴经验,构建平台
政府购买服务在西方是比较成熟的,所以国内要做好这一方面势必应该向西方学习和借鉴。比如应该在进行购买前,先将预算的总细则公布出来。对于提供的社会服务也不能光投入资金就不管不顾了,应从源头进行把控,对于提供服务的机构要像政府采购那样采取招标的形式,择优选择。并在确定最终的服务提供者之前,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和鉴定。
构建比较系统的机构与平台,尤其是专业人员的培训平台。对于人员的选取可以是公益人士和下岗人员,但是若这些人员想真正的投入为老人的公共服务中时,应该事先接受系统化的培训。所以培训别人的人员选取则十分重要,就一定要选择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2.拓宽资金渠道,完善监督机制
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一般仅仅只有政府自己。所以应当扩大资金的渠道,使政府的财政压力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减轻政府自身压力。
建立合理的评估与监督机制,评估机制是应当是为了选取合适的、符合规定的企业而建立的。监督机制则是为了养老服务工作后续更好的开展,而对相关提供服务的企业和社区进行监督,应该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来从事这一工作。
3.关注老人精神需求,力求供需信息透明
由于服务的消费者与服务的提供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完善,导致提供社区服务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真正的满足广大老年群体的需求。所以应当由政府这个购买者介入,派专员进行收集信息,沟通联系企业与个人,力求使需求传达到服务的提供者那里。使提供者可以更好的为老人们提供服务。
同时对于现存的,物质和医疗服务较好,精神服务上较匮乏的问题来说。加强对老人的精神服务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老人心理上主要遇到的问题就是孤独以及面对衰老的问题,应该找相关专业的心理学人事介入来对老人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闫芳.徐州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2]王秀华.泉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华侨大学,2014.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下城区
一、提出问题
公共服务的供给从单一的政府走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其各种居民自治体等多元供给机制是公共服务改革的潮流,也是全能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各方参与者才能明确各自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地位与角色,这是一个重新确权和定位的过程。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亦在朝着多元供给机制的方向在努力。有研究者认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和日益复杂与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中,以往由一个地方政府进行单边公共服务供给必然力不从心,必须依赖政府、企业、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居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治理①。在这些诸多的参与主体中,从主体的独立性与运行逻辑来划分,实际上可分为三类,即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它们分别遵循着权力、市场(利益)和非营利三种运行逻辑。
在以往的研究中,政府、甚至各类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定位和角色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政府的定位与其在一般公共服务的定位和角色是一致的),如奥斯本与盖布勒认为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定位是掌舵者而非划桨者,掌舵的职责主要为制定政策,而划桨则为具体的服务与执行,两者应该有所切割②。萨瓦斯更是指出,要区分公共服务的提供或安排(Provision)与生产(Production)之间的区别,安排某种公共服务的往往是政府,即明确哪些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决定应该通过谁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及其怎样付费和制定标准等,而生产者则可以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③。国内对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往往以此为依据,然后基于市场参与不足和社会发育缓慢,把政府角色确立为政策制定、监督管理与资金供给④。而在社会组织或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方面,主导的方式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因为这既培育了社会组织进而孕育着社会发展,又使得居家养老服务能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无论中外,政府与社会组织应采取相互合作的方式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⑤。
然而对于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⑥。尽管在西方公共服务领域中有相关的公共服务民营化、市场化的诸多讨论与实践⑦,但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领域(如BOT模式 ,即建设—运营—移交,和TOT模式,即转让—运营—移交)。与此同时,其在国内的适用性一直受到质疑,如在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力量的参与是否会异化公益性目标、具体的操作程序及其如何规范化运行等⑧,尤其是针对居家养老服务这种制度性、体系性的服务模式,政府也一直有些疑虑,推进的力度不是很大。然后,现实的情境则是,居家养老服务如果仅以政府、社会组织(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居民自组织等)来参与,显然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服务的专业化与品质性将会受到很大限制。同时,一些地方的市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践和做法,则可以为我们窥探这一方式提供相关路径。
为此,本文将以浙江援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运营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案例,深入分析其组织运行、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对下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影响和问题,进而提出在信息安全建设、完善支付方式、法律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建议。
二、下城区居家养老的背景
2012年底,下城区共有60岁以上的老人86882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1.45%,比浙江省老龄化程度17.87%还高出近四个百分点;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15000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7.99%,比浙江省80岁以上老年人口高出近三个百分点(表1);同时,老龄化、高龄化过程中还伴随着失能多、家庭养老功能弱等特征(表2)。⑨
另一方面,下城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到2015年底,全区要基本实现“9064”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年人享受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服务;6%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4%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也就是说,将有96%的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以去年年底的86882位老年人计算,共有约83406位老人需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享受自主居家养老及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分别达到78193人与5212人,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一数据还将上升。由此可见,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起着衔接政府与服务供应商及服务享受着的作用,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处于枢纽地位,可以说它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承接点和主要抓手。对这一抓手,下城区创新社会管理,采用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的方式来进行具体运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一些不足。
三、“援通”智能化服务平台运作案例
“援通”智能化服务平台以浙江援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援通社区职能化管理服务系统为技术支持,于2005年7月在下城区天水街道试行,至今已有近8个年头。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主要起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提供服务平台的作用,同时也为老年人自费购买提供窗口。
在服务平台的运行中,目前主要有个人服务终端固定型呼叫器与遥控型呼叫器两种,上门的绿键用于日常服务,红键用于紧急服务。在服务系统中,老年人只需按下服务按钮,信息员就会以电话回拨的方式询问服务内容,之后会把需求信息传递给家政服务公司、老人子女、社区、医院等相关服务人员,让其为老人提供服务。社区信息服务中心拥有自己的应急小分队,用于24小时的应急服务。
在费用支付上,政府部门统一向援通公司购买服务券,服务系统为每位老年人开设一个资金账户并将服务券充值到该账户中,服务结束时,服务提供者向服务平台汇报工作完成情况及收费情况,系统在用户账户扣费,再利用结算系统定期与服务商进行结算。自费的老年人则用现金购买服务。在公司层面,援通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科技方面优惠措施的基础上,政府部门支付购买服务经费的8%作为援通公司的管理费用。
在相关机制上,援通公司建立了信息记录机制与反馈监督机制,在细化所有老人个人信息的同时,所有上门服务商的服务人员都需要在系统进行姓名、性别、身份证、联系方式、健康证等信息的备案,以确保服务提供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在反馈监督机制上,对服务费大于50元的都要进行电话回访,且每周对服务过的老人进行抽样回访,受到批评或投诉三次的服务商将会取消其资格。
截至目前,下城区使用援通呼叫器的老人共有10315人,其中政府购买服务用户占85%,自费用户约占15%,总呼叫数量164068次,每人平均呼叫次数16次/年,每人平均使用服务券 100元/月。呼叫器的安装数从2005年至今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1-2012年的增速最为明显,增加了261%(图1)。
在调查中,援通公司的祝先生表示,武林街道委托援通公司开发出了名为“幸福一指通”的服务终端,其同样依托于社区职能化管理服务系统,但采取触屏的方式由老年人自行选择服务内容与服务提供商,适合为老年人提供群体服务。祝先生还表示,在服务终端的研发上,未来公司的发展趋势是为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老年人开发手机软件,以智能手机作为服务终端。目前,“幸福一指通”终端已在武林街道环西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进行试点,受到了老年活动中心诸多老年人的欢迎。
三、结论与讨论
(一)下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经验
1.明确政府职责,有效衔接市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公共服务的特质,作为公共治理的主体,政府理应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承担政策制定和购买服务的职责,且随着服务型政府的推进及社会化管理职能的强化,如何把握好政府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度”,是政府在服务提供之前需谨慎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杭州市下城区的实践中,政府部门明确了政策制定、服务监督、财政兜底的居家养老服务职责,将服务的具体供给转交给企业,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有效链接,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作用。援通构建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从建立、运行和服务内容完全以社区服务的需求为前提,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自我制定服务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政府完全授予了“援通”服务平台充分的自行驱动权,使得平台服务的提供以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基础,节约了运行成本与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也使服务的方式更为灵活有效。与此同时,这一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还去辖区内公益性社会组织“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形成了竞争关系,如在挑选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服务价格、服务态度等方面,这有利于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共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从而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和深化服务机制。
3.建立了企业自查、政府监督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反馈监督机制。一方面,“援通”对每一项服务的内容、服务与被服务人员信息、服务评价、服务付费等服务全程都进行了信息化的监督与管理,并定期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思考,以便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下城区相关部门领导和监督人员也拥有登陆信息平台的账号,能查看本区使用“援通”呼叫器老人的服务状况,既便于政府部门监督服务平台的运行,又使得服务信息能成为政府下一步工作提供决策范围。同时,该平台还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力量,对服务全程进行专业化和独立性的评估,以此作为绩效的准则。
(二)下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首先,老年人的信息安全建设有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有出现不法分子以“援通”呼叫器欠费为由,要求老人进行转账或汇款充值的现象,也有骗子利用改号软件,改成亲情号或亲朋好友的号码进行行骗,伪装上门维修进行偷窃等案列。老年人乐于助人,易于相信他人的特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犯罪点。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采取信息化的管理,为提供快速、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平台对每一位老人自身、子女、所在社区等信息都进行了细化。因此,保护老年人信息的安全是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保障,在未来平台的建设中,应更加重视信息安全的建设工作。
其次,服务提供人员的专业性水平有待提高。从援通公司了解到,下城区从05年开通到去年12月,共受到表扬/感谢26次,表扬率接近0.00%,服务投诉达到303人次,投诉率为0.18%,虽比例不高,但也远远高于表扬率。公司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大部分的服务提供人员是没有或经过少量专业培训的非本地户籍人口是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服务平台与相关服务人员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服务提供商提供培训优惠措施,也可鼓励并激励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的人员在平台范围内为其他服务人员做经验介绍及实践培训。
再者,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为考虑到长期上门服务的安全性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一般都以短期服务为主,这对于生活不能自理又不愿进养老机构的老人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 ,目前相关制度都以政府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为主,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化,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必不可少,服务平台在服务提供中起着枢纽作用,对政府政策与服务提供情况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服务平台应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服务中的问题,为相关法律法规的的建立提供意见与依据。
最后,服务支付方式有待完善。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与服务券支付两种。杭州的市民卡具有社保卡的功能,在医疗系统能支付医疗费用,定点超市也开通了市民卡刷卡付费的的支付方式。随着市民卡支付范围的扩大,将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纳入市民卡的支付范畴将方便老年人的费用支付。与此同时,为激励提高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服务的支付建议采取“支付宝”的付费方式,由服务平台充当“支付宝”的功能,由服务接受者接受完服务,打分认可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后再确认付款。
注释:
①邓广良,《需要、互惠与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年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③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6期;王萍、倪娜,《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困境》,《浙江学科》2011年第6期;刘红芹、包国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例》,《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1期。
⑤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套套》,《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郁建兴、翟志远,《公私合作伙伴中的主体间关系—基于两个居家养老服务案例的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4期。
⑥赵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分析》,《社会工作》2010年第5期;刘柏霞等,《论现代服务业与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融合》,《开发研究》2010年第1期。
⑦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是由弗里德曼奠定的,在1970-1980年代经德鲁克、普尔、斯潘、罗斯巴德、菲斯克、彼得斯、萨瓦斯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公共服务新理论流派。
⑧王乐夫、陈干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学术研究》2004年第3期。
⑨下城区老龄工办:《关于下城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建设情况的汇报》,2013年4月8日。
⑩纯老年人家庭:实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均为老年人。
1主要做法
1.1完善服务体系
2010年以来,海宁市陆续出台了包括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养老服务补贴等16个养老服务相关政策。2013年,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又联合印发了《海宁市社会养老养医结合实施意见》,成立由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海宁市社会养老医疗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养医结合服务工作的目标、措施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2合理布局城乡养老和医疗机构
2011年起,海宁市政府通过三年实事工程,投入4亿多,对全市12所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新建、改(扩)建,新改扩建设施全部达到三星级宾馆以上标准,2014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716张。同时,根据“一社区一场地”的要求,全面推动含文体娱乐、康复保健、日托午休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到2015年底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1.3加强养老机构医疗资源配置
全市共有8家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配置了医务室或健康管理室,并由辖区医疗机构派驻10名医务人员,开展入住老年人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其余6家暂无条件设置医务室或健康管理室的养老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做法,实行定期服务,参与服务的医务人员数共计59人;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按照资源共享、就近配置的原则,由相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落实责任医生和护士共计201名。
1.4落实各项老年人健康管理措施
在全市各社区卫生作者单位:314400浙江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科通信作者:铁月刚,Email:服务机构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签约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帮助解决常见健康问题,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和医疗卫生服务上的便利,协助转诊和预约诊疗等。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管理等各项服务。
1.5提高老年人专业护理队伍素质
在海宁卫校挂牌成立了海宁市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中心,并在其护理专业中增设养老护理内容,为全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培养专业化人才。同时,借助卫校的师资力量开展全市在职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专业护理人员313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3188人。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实施意见(试行)》,优化护理人员结构比例,解决护理人员待遇低、招聘难的实际问题。
1.6营造村、社区健康支持环境
结合“健康海宁”建设,在全市开展健康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共创建海宁市级健康村(社区)150家,覆盖率66.96%。从改善健康环境、开展健康活动、加强健康管理和提升健康指标这几项创建实事做起,建立健康管理室,设置健身步道或健康知识宣传长廊,配备电子身高体重仪和电子血压计,使老年人村(社区)健康支持环境进一步改善。
2取得经验
2.1政府重视是推动
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的关键政府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主要领导每年调研养老服务工作,将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主抓主推的工作之一,全力推进。特别是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医疗资源配置、专业队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切实为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2.2整合资源是实施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保障市、镇(街道)全力保障养老服务所需资金,在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为养老服务中心配置医务室、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创造健康管理条件。
2.3结合项目是开展
医养结合服务的主要手段老年人多有慢性病,在实施医养结合服务过程中,不仅要为其提供医疗服务,还要进行健康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水平,也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实施。
3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3.1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
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使签约老年人享受以健康管理、基本医疗和转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内容的基本服务包;并根据签约老年人的需要和申请,提供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包;探索将医疗机构部分床位转为康复护理床位,收治需要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
3.2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多领域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人才联动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老年医学和康复护理知识培训,鼓励各专业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开展多点执业。同时,重点培养和引进养老机构内的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3.3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3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4%,而且每年以近万人的数量递增。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功能等措施,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呈现市、旗县市区、苏木镇、嘎查村四级联动,建设主体逐步多元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98家,床位7367张。其中,公办福利机构13家、床位1883张,民办福利机构20家、床位997张,农村敬老院62家、床位4292张,光荣院3家、床位 19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9张。现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9个,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17所。同时,配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完成了市老年养护康复中心(医养结合)选址等前期工作,计划投资2.9亿元,规划占地104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床位500张。
二是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公办养老机构确保了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优抚对象等人员的集中供养服务,并向社会提供价格低廉的自费寄养服务;民办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压力,为老年人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
三是居家养老服务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全市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5家,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活动休闲场所,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把老人、社区、企业有机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四是政策扶持不断加大。2xxx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民办新建或改扩建养老服务机构,验收合格后按照每张床位1000元标准给予补助;2xxx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同时,《两级意见》规定在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人才培养和就业上提供优惠政策措施。
五是资金投入持续加大。近两年,我市共争取自治区级资金2801万元,市本级匹配资金1210万元,发放床位运营补贴121.69万元,其中,今年就争取中央资金1290万元,专项用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个人和企业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热情较高,养老事业已经成为我市的一项新兴产业。
六是加大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力度。在养老机构整合方面,整合农村散、小、差敬老院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XX县、科左后旗都整合为3个功能完善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今年上半年有51人参加民政厅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养老服务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成效很明显。但我们也发现,我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部分旗县市区没有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五年规划,距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只作为老年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场地,活动内容单一,配套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功能均没有继续跟进,无法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内容。
2.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存在制约瓶颈。一是苏木镇敬老院总体规模小、设施落后,入住率不高,保障性作用未充分发挥,亟需整合成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二是部分已投入使用的民办养老机构未经民政部门许可,无证经营,无法取得相应的补贴;三是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除中央、自治区和市本级给予一定的资金扶助外,因旗县市区财力所限,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养老机构发展速度较慢。
(二)社会养老机构的经费投入有待提高。一是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招聘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工资,主要通过市和旗县市区两级下拨的服务费、补助、院内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解决,尚无正常的经费保障渠道;二是旗县市区政府是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的建设投入的主体,但因各地财力所限,部分旗县市区对敬老院整合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服务设施,如阅览室、康复室、卫生室、活动室等,导致资金缺口较大。
(三)社会养老服务保障有待加强。一是管理不够规范,全市尚有10家左右非法开办的无证养老机构没有清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存在消防安全隐患;二是宣传不够到位,一方面对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不大,另一方面对养老知识的宣传不够深入,还存在养儿防老、养老不离家的传统养老观念。
(四)社会养老服务队伍亟需提升。一是现有社会养老服务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全市只有51人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服务人员只能对老年人进行最基本的生活照料,难以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化的服务人才严重不足;二是养老服务机构人难招、人难留,由于老年人护理工作脏、累,而且待遇总体偏低,致使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招人难、招专业人员更难;三是我市还没有专门提供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的机构,无法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导致社会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和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四是社区低偿和志愿服务人员少,现有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的特点,缺乏长期运行的制度保证。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市政府应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加强日常督促检查,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对养老服务业涉及的民政、财政、发改、城建、国土、卫生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敬老、助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我市实际,科学编制《XX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xxx--2xxx),并将其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而使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优化各旗县市区示范性老年养护康复院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布局规划,通过建设补助、床位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的学校、办公楼、厂房等现有资源改扩建成养老服务机构。要坚持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同步发展,布局结构与服务功能共同提升。
(三)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突出体现公办养老机构的保障和指导示范作用,尽快推进XX市老年养护康复中心建设,确保到2xxx年投入使用,成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贺礼项目、民生项目。努力将全市农村敬老院整合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要以村集体经济为依托,鼓励兴建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增加养老服务项目,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引导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逐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要加大力度推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改善服务设施,充实服务人员,加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转型升级。
关键词 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 服务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指出,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达到49.7%,大中城市达到56.1%,而当前有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龄化人口的养老保障上,针对这批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问题却研究寥寥,因此研究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极具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目前城镇养老服务现状
我国城镇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在家庭中居住,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而所谓机构养老是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机构养老主要又分为福利机构(如养老院、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等)养老和非福利机构(即老年公寓)养老。
家庭养老模式由来已久,是我国最早的养老方式,古语有云: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因此,家庭养老观念亘古有之。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家庭子女也大多是独生子女,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即将步入老年,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家庭将成为普遍现象。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子女们往往工作繁忙已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家庭养老力不从心,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
机构养老模式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舶来品,这种养老模式将老人们集中在统一的养老机构中,机构里面配备了医疗、文化娱乐设施等等,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较,入住养老院被视为一种现代化的养老方式,但这也存在问题,第一,老年人辛苦奔波了一辈子,年轻时整天在外奔波,等到安享晚年了,以为可以很好的感受“家”的温暖,住在养老院里的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家的温暖吗?显然不能。曾有课题组对500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者不愿接受机构养老。 第二,入住养老院也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模式,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况且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养老机构数量有限,全都入住养老机构也不现实。
综上,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无疑存在诸多弊端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社区化建设日渐成熟,社区养老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里老人养老的最好模式。
二、 发展城镇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城镇社区养老发端于西方,但是在我国是新近提出的养老服务模式,它是以老人在家居住为主,包括社区在内得一些老年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为辅,在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的方式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以此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 从性质上说,社区养老区别与家庭养老,而是以社区为单位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更区别与机构养老,将机构养老所有服务以社区为单位引入社区,实行社区在家养老。该种养老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而言有着更大的优越性,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更适合我国国情。
(一)符合城镇居住社区化现展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也逐渐趋于规范化,经济化,生态化和人性化。房屋修建多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物业化管理,既安全又舒适。开展社区化养老,将老年服务设施引入社区,开展社区化服务,老人们不用走出社区,在家就能享受到贴心的服务,这不仅方便了老人,也适应了城镇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社区文化的建设。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是符合城镇居住社区化现展要求的。
(二)能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逐渐淡出工作视野的老人们,年轻时忙于奔波劳累,老年了终于可以停下来好好享受生活,可是计划生育的开展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儿女们不能与老人朝夕相伴,入住养老院,虽然各项服务都很完善,然而很难使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邻里之间的关爱。开展社区养老,老人们不用离开家就能享受到全面的服务,不仅丰富了城镇社区文化氛围,更能使老人们感受到机构养老所不能提供的儿女关爱和邻里和睦的情感保障。
(三)能更好的带动第三服务产业的发展。
养老服务产业是极具开发潜质的“朝阳产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外还可以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而也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基本生活照料服务,餐饮服务,老年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保险服务,文化与教育服务,旅游等等均表现出了较强的购买欲望。因此发展城镇化社区养老还能更好地带动第三服务产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大力发展。
三、 我国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区养老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始实行,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也比较滞后,社区养老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部门重视不足,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
从宏观角度讲,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统一的鼓励扶持社区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此外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并未充分认识到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社会养老需求的紧迫性,仍按部就班的主要采用旧的养老模式,对于新的社区养老方式不予重视,因此发展社区养老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方面社区养老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对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是存在严重滞后性。没有政策法规的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养老业很难得到大的发展。
(二)城市社区服务场所、服务设施及备用资金短缺。
目前城市的发展精力大多投入在经济建设方面,对于老年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一些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社区内只有简单几项运动设施,甚至还有许多设施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在医疗服务方面,虽然很多社区都配备了医疗服务站,每年为老人检查身体,但是医疗服务站大多规模太小,医疗水平不高,不具备应对老年人突发病和常见病的医治能力,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区养老服务投入资金不足,目前社区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而庞大的养老服务开支单靠政府肯定是杯水车薪,而由于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这更造成了老年养老上的贫富两级分化,因此如何解决备用资金短缺的问题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一个关键。
(三)社会企业,人士参与度不高,市场机制未能发挥作用。
在我国,养老服务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政府投入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支柱,然而政府不是玩嫩过的,单靠政府肯定是不行的,还需引入市场机制,使养老服务社会化才是发展之要。以日本为例。日本之前是典型的家庭养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改进了养老方式,单纯的家庭养老被以家庭与社会结合的方式所取代。在日本,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主要以老人居家为中心,与子女共同生活,其养老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本身的收入和家庭成员的照顾;而改进后现代居家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家庭成员,主要由社会上的老年服务产业企业提供,包括通过聘请长期工、短期工、钟点工进入家庭为老人提供服务 。
现代居家养老方式最大的优势是老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服务,极具人性化,也同时带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尤其是社区养老方式刚刚开始试行,很难像日本那样迅速建立起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链,一些企业领导阶层也并没有发现眼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前景,提供养老服务的市场不健全以至于阻碍了整个社区养老方式的推进。
(四)专业的服务人员少,老人健康卫生护理堪忧。
目前在社区服务中从事老年人服务的人员,大多都是一些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只能提供简单的护理和家政服务。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行动不便,容易发生一些突发病情况,而这些非专业护理人员不具备这种应对突况的基本技能。老年人的健康卫生护理需求远远达不到要求 。
四、 如何构建和完善城镇社区养老
针对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显然更具优势,但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并不健全,社区养老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构建和完善城镇社区养老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层面。
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之发展有其特殊性,既要利用市场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非盈利组织专家萨拉蒙曾提出第三方管理理论,他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直接提供服务而是筹资和监督指导。对于社区养老,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应该如此。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资金和规则,把直接提供服务的主体权力交与社会来做,并赋予提供服务的生产者自主独立的市场地位,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可将扶持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到服务提供市场自由选择所需之产品和服务。
(二)社会引导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发展问题。
养老服务产业是极具开发潜质的“朝阳产业”,很多社会企业、人士并未发现这一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人将会成为我们社会服务产品最大的消费群体,与之相关的服务产业必将迅猛发展起来,比如老人专业护理、专项用品、食品、保健、文化教育等等。当然这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
(三)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我国养老服务业要寻求更大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些社区工作者,还应当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护理问题培养一批专业护理人才,为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输送新鲜血液,以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和研究来讲,我国开设该领域专业的学校是凤毛麟角,即使有这样的高校,也大多是集中在医院的临床护理方面,上课所占课时很少,远远不能达到老人护理的专业要求,也不能满足社区老人的基本护理需要。因此,我国应当鼓励高校开设护理专业,大力开发老年护理人力资源。
五、结语
目前,老年人日渐成为我国社会上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产业也是目前我国急需拓展并具有开发潜力的一个发展领域,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选择社区养老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构建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上,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的多方合作和配合,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扶持,社会鼓励引导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发展,高校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只有如此,社区养老模式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老人才能颐养天年,这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西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注释: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社区养老研究 课题组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5),p67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 近年来,失独问题日益凸显,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舆论热议,对人口计生部门形成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重树生活信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计生部门;失独家庭;调查研究
1 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为了更好地帮助失独群体走出困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需求,我们对某地区内的失独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52 份,其中有效问卷248 份,问卷有效率为98.41%。该区共有失独家庭196 个,其中已过育龄期的130 个,育龄期内的家庭有66 个。涉及到失独者共有347 人,其中已过育龄期而接受特别扶助的有215 人。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1 失独妇女在失独时,大多数年龄偏大,已失去旺盛的生育能力。
43.88%的独生子女,是在20 岁以后去世,去世时,母亲已年龄偏大,再生育能力受到限制。独生子女死亡时,母亲年龄在40 岁以下的占27.75,40-49 岁的占43.93,49 岁以上的占28.32℅。而目前的失独家庭中,失独母亲年龄在40 岁以下的仅占16.18,40-49 岁的占21.97,49 岁以上的占61.85℅。如何及时有效地指导和帮助有生育能力的失独母亲实现再生育,是我们人口计生部门的重点努力方向。
1.2 失独家庭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4.52℅,所从事的职业中,务农者占49.19℅,企业职工占29.44%,城镇下岗职工占15.73%。鉴于大多数失独者文化水平偏低,他们在掌握生育和保健知识以及失去孩子之后的心理调适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帮扶力度。
1.3 独生子女死亡原因中意外事故和因病去世占绝大部分
但是,在调查的家庭中,还有5.63%的失独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的自杀造成的。因此,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需要引起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全社会给予特别关心和关注。
1.4 精神受挫,对生活失去信心
有70.39%的失独家庭认为家庭面临的困难是无法再生育;100%的家庭认为面临的困难是无人养老;有8.16%的家庭因为失独而离婚,有的是由于失去孩子,互相埋怨,感情破裂而无法一起生活,有的则是失独的父亲为了留有后代而抛妻另娶。
1.5 对前景恐慌,渴望政府帮扶的意愿强烈
失独家庭中82.14%家庭希望适当增加养老及医疗的补贴;67.35%的家庭希望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67.35%的家庭希望政府或社会主导开展针对失独群体的志愿服务;61.73%的家庭希望制定、完善与失独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规、制度。
2 采取措施减少独生子女家庭失独风险
首先要从基础做起,加强优生优育意识,减少病残儿的比例;其次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针对每个年龄段失独的原因,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开展形式不同的安全意识培养;第三,培养独生子女坚强意志和正确人生观。对独生子女不要溺爱,要从小磨练其意志,注重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关注,心理教育与获取知识并肩行。
3 政府部门关爱失独家庭的工作建议
3.1 启动失独家庭心理疏导工作
一是征集由心理专家、社区工作者和爱心人士组成“关爱失独家庭”志愿者队伍,首先对志愿者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由志愿者和失独家庭攀亲结对,通过定期对失独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灵交流,排解心理压力和痛苦,根治生活上和心理上的焦虑感、抑郁感和失落感,引导其走出心灵阴影,解除心理障碍。二是制定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每个家庭的受创程度不同,针对自愈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的家庭要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特别对已处于抑郁状态的家庭成员,要重点关注,加强疏导。三是组织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引导有能力、有特长的失独成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娱乐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3.2 实施失独家庭生育关怀行动
一是对于尚处于生育期且有生育意愿的失独家庭,人口计生部门帮助办理相关生育证件,免费为夫妇双方开展生理检查、优生监测、孕期保健等服务,主动协调联系相关医疗单位,免费提供实验室检查、试管婴儿培育等系列生育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对于有收养、领养、过继子女意愿的失独家庭,我们要协调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主动提供有关收养信息,协助其办理各种手续。
3.3 提高失独家庭经济帮扶力度
一是提高特别扶助标准。2012 年,国家上调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由每人每月100 元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35 元。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再适当提高失独家庭的特别扶助标准。二是帮扶农村失独家庭科学致富。可为农村失独家庭提供投资少、见效快、易操作的致富项目,优先安排他们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训,努力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有效提高他们科学致富的能力。三是制定并推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保险。政府可以主导制定并推行针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保险,在给予独生子女费等奖励的同时,为独生子女家庭出资购买一份伤残死亡险。一旦有意外发生,可在年老时拿到这部分保险金,以解决后顾之忧。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重视精神养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国精神养老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精神养老;精神抚慰;幸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晚年生活是否幸福直接影响我国人民幸福梦的实现,而要实现他们的幸福梦,精神养老和精神抚慰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一、人民幸福梦视角下精神养老的内涵
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相比,人民幸福更为重要。人民幸福梦是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目的和归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将统一于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之上。
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梦,必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人的幸福问题凸现出来,直接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不仅是因为老年人的人数众多,还因为变老是每个人的必然过程。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我们年轻时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什么是幸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相同的是,幸福是人的利益和需要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自我认同。幸福的内在因素是指家庭幸福,主要包括知心的爱人朋友、孝顺懂事的孩子、宽容慈爱的父母等;外在因素是指事业有成,主要体现为自身工作事业成功获得的愉悦体验。笔者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当事人在社会中,根据其家庭和事业现状对自己评价时获得的心理感受和自我认同。社会评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幸福指数。幸福既不是单纯的物质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精神体验,而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满足的统一。随着我国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小康社会的实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加大,其中,老年人的精神抚慰问题最为突出,已成为制约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幸福体验较少。老年人已离开工作岗位,获得社会认可的机会和幸福体验在减少。子女不能常伴左右,降低了原有的幸福感。精神孤独、精神疾病、精神无着是老年人经常出现的精神养老问题。其中,精神孤独是老年人精神养老问题之首。精神孤独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抑郁,严重的还会出现其他精神疾病。因此,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解决他们的精神养老问题,寻求解决老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所谓精神养老是指通过社会和子女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关爱,老年人对自身精神生活的充实与提高,使老年人精神需求如同物质需求一样得到满足,从而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一种养老方式。包括通过社会及子女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爱戴,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年人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我国重视精神养老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1.我国老年人的特点
⑴老年人空闲时间多,容易产生寂寞心理,且很难从社会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幸福体验。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人”变成“受社会供养的闲人”,社会交往明显减少。此时,若再与老伴子女分离,而个人又不能妥善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就很容易产生寂寞自卑等消极心理,甚至出现睡眠不宁等各种身体不适状态。
⑵老年人很难从现代休闲娱乐方式中获得快乐。老年人中,有兴趣爱好的比例很低,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匮乏。在城市,没有老年活动室的社区占将近一半,没有运动场所的占一半以上;农村的老年活动场所则更是有限。虽然当前各城市老年人活动的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但所起作用并不大。因为老人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关爱,更渴望亲人朋友的陪伴和交流。与亲人朋友聊天与陌生人是不一样的,亲情才是对老人最好的精神抚慰。
2.必须从生活方式和年龄结构方面重视精神养老
其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传统农业社会极力仰仗老年人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获得认知的情况不复存在,那种出于对老年人知识经验的尊敬形成的敬老思想开始淡化。人们更多的是从书籍网络中获取相关知识,而不再求助于老年人,甚至很多老年人还需要孩子为自己更新社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很容易被边缘化而不被尊敬。
其二,经济的发展、人口年龄构成发生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精神养老质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78亿。根据人口惯性规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在2026 年将超过3 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0年将达到4.4亿,约占总人口的30%。待第三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对夫妇上面有12位老人。别说亲自照顾,恐怕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
其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大家庭转变为三口之家。过去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物质条件匮乏,儿女绕膝的老人,所缺的仅仅是吃饱穿暖等基本的物质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四二一”结构日趋成为社会的主要家庭结构。婚后年轻夫妻越来越趋向于分家单过,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挣钱和后代身上。这种家庭生活方式在给年轻人带来自由和幸福同时,也造成了老人晚年的孤苦和寂寥。在城市,高得离谱的房价,使得绝大多数城市老人几乎不可能和儿女生活。在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后,老年人除了照看孩子、料理家务,还要应付繁重的田间劳作。即使是有孝心的儿女最多也就是提供一些钱物,或利用双休或节假日看望一下老人,至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则很难顾及。
3. 必须通过精神抚慰注重精神养老
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才是其本质属性。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当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人们的幸福梦,不仅要从物质着手,更要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更是如此。
在现代社会,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医疗卫生保健等;文化生活需求包括读书看报、学习研究、娱乐健身;心理慰藉需求包括亲情抚慰、心理疏导、家庭关系等。前两项可通过丰富物质财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满足,但第三项却不行。因为其核心是亲情友情和爱情,属于精神需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被认为是与物质需求紧密相连,并对其幸福影响更大、更高级需求,仅依靠个人或社会单方面难以解决,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对精神养老问题共同解决。
4.通过延续传统养老方式注重精神养老
受传统养老方式影响,我国老人对亲情的渴望比对物质的追求更热切。无论居家养老,还是住老年公寓,都离不开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和爱护。我国老年人在原始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等养老需求基本满足后,已不再满足有形的纯物质吃饱穿暖的单调生活,更渴望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无形的精神需求。老人有时候更像小孩,需要别人的关注。
在我国,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细胞,更是个人应对生活风险的基本单位,家庭不仅具有生育、情感、消费等功能,还具有维持生活和解决生活照顾的保障功能。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的影响,我国社会中家庭的保障功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中国,代际之间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接力模式”的“反哺模式”,“养儿防老,享受天伦之乐”,体现出我国家庭养老模式特色。孩子对老人而言,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寄托。老年人能否幸福地安度晚年,很大程度上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晚辈孝心的多少。所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即精神赡养,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5.解决好老年人问题是重视精神养老的现实基础
为了引起子女的关注,部分老人故意制造问题,以达到与子女相聚相亲相处的目的。2011年,呼和浩特当地媒体报道,有一位老人身体无恙,却喜欢“赖”在医院不走,子女一劝就闹。究其原委,只因自己平日孤单,子女很少看望。老人希望通过“装病”让儿女聚拢在身边。同样是想让子女常陪伴,北京一位77岁老人将40岁的儿子告上法庭。尽管儿子同意每月给600 元生活费,她仍坚持要求与子同住。
一些养老院为了缓解老人的思念之苦,通过“创新”来“倒逼”子女探望老人。南京一些养老院,拒绝以转账和邮寄方式收取养老费,只接受“按月上门缴费”一种方式,由此实现让子女“常来看看”。养老机构的老人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我国要实现民众的幸福梦,特别是老年人的幸福梦,就必须重视他们的精神抚慰和精神养老。
三、解决精神养老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其积极乐观生活态度
受健康状况和经济生活的影响,老年人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老年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比较脆弱,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我国老年人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则更为明显。许多老年人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子女“反哺”上,不能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转变观念。所以,国家和社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宣传教育,让老年人逐步从“依靠子女”向“依靠自己”养老转变。社会组织应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老年人心理知识讲座,引导老年人自我调适,正确评价自我价值,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以实现自我精神慰藉。
2.为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条件
进入老年后,虽然精力有所下降,但老年人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老年人不仅家庭方面的负担轻,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且还在漫长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完全有能力继续发挥余热,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展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一些低龄老年人,他们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较强的生命活动能力,而且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社会和家庭要从物质和情感两方面支持老年人,给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平台,让他们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精神赡养。
3.加强孝亲教育,以多种方式满足老人的亲情需求
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重视亲情和亲情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重要的社会根基,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和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父母家人之间的功利主义色彩日渐加深,传统的感恩意识、亲情意识逐渐被疏远和淡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满足老年人对亲情的渴望,实现老年人的精神养老,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有条件的家庭应与老年人同吃同住,经常与老人一起聊天、休闲娱乐;没有办法同住的家庭则应定期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与老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动态;如果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则采取就近原则,定期探望,尽可能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
4.采取既符合传统文化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特色养老模式
“孝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诚敬的态度供养父母,是传统敬老文化的起点。它要求在养父母其身的同时,又能了解父母的精神需要,做到养其志、养其心,使父母即便是天天粗茶淡饭,依然能精神愉快、幸福满足。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养老方式已逐渐成为一种奢求,难以实现。我们必须创新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单纯的社会养老模式,也不同于我国依靠家庭和儿女的传统养老模式,而应是二者的结合。例如,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该体系以“社区”为家庭与养老机构联系的纽带,不仅弥补了家庭功能弱化和社会机构养老资源的不足,还符合中国国情与未来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向。
5.加大养老设施投入,解决好养老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养老事业存在的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组织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养老机构的作用。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首先,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无论社会养老、社区养老,还是家庭养老模式,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需要为老人提供住房、养老费用;社区和社会养老需要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其次,加强法律制度等软件建设。比如,建立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完整老人档案,完善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最后,完善中国特色的服务体系。比如,中国特色的服务对象、收费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吴海涛,王晶.从传统到现代——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养老文化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任德新,楚永生.伦理文化变迁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嬗变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4(5).
[3]齐艳英.由家庭养老模式到居家养老模式的法理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关键词】 老龄化 老年护理 政策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人口老龄化正席卷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注重人口数量到注重人口质量)的体现[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老人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向社会《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其中60%以上在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
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2]。
我国老年人护理的面临的问题有。一是认识上有偏差。目前,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3]。陈旧的“老年护理”观念在人们心中还占据主导地位。二是缺少专业护理人才。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4]。三是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虽然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的内容,但只占其总课程的5%左右[5]。四是老年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各级部门都没有出台明确的老人护理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将老年护理纳入保险机制。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和费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社会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之外,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
2 做好老年护理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国老年护理存在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我国老年护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体系。充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二)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 。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6],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三)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7]。
(四)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3] 孙红,郭红,蔡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8-40.
[4] 王玲.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07,7(4):13.
[5] 张娜,蒋银芬.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2006,12(15):1404.
[6] 王岩梅,王磊.我国实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26.
开工建设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一是重点产业全面推进。三产方面。实施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万达广场项目建设,协助办好农机展、房车博览会等重大会展,举办第五届生态文化旅游季。加快各住宅区建设,房地产开工建筑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工业方面,完成高新技术研发园总体规划,实施建材产业园的拆迁,加快工业集中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农业方面,建设良田镇泾龙村、园林村设施温棚园区,启动建设二代温棚1.3万间、移动温棚6300间。实施丰登镇3400亩稻田养蟹项目,新建肉牛养殖园区2个。
本级政府和社会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48个。启动推进银福汽车4S店项目,二是重点项目全面开工。截至4月份。建成锦旺瓜菜物流配送中心保鲜库和包装车间,开工建设香溪美地等14个住宅房地产项目,实施新移民安排区、盈南安置区、失地农民5平方米营业房或20平方米公寓等一批项目。1-4月,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同比增长50%
启动100万平方米失地农民住房安排区建设,三是重点工作全面加强。民生保证十项计划有序实施。实施新移民安置“121计划和移民地区产业整村推进“112计划,启动10万平方米农民工公寓楼建设。为民承办10件实事料理良好,启动3所幼儿园新建,安排公益性岗位64个,实施城乡困难家庭孕妇免费“五项病毒”检测,为群众提供60多件诉讼案件法律援助。社会民生工作扎实开展,完成各类技能培训3000人,新增城镇就业1500人。进一步优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突出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等事故高发领域的隐患排查整治,确保生产平安。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落实领导包案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要看到工作进展速度不一样,同时。东南水系绿化、阅海中央商务区基础设施、工业集中区失地农民安排区等项目,预期推进,工作进展快、效果好;建材园拆迁、土地增减挂钩安排区、工业集中区续建项目,进展缓慢,有待加速;区综合福利中心、良田回民寄宿制学校等项目,未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需要加快工作节奏。
讲工作全面展开,所以。但进度不一。这是第一点。
亮点很多,第二个方面。不容骄傲。年初以来,掌握全国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发展,以加快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紧扣一个中心,突出四大定位,实施五大战略,推进十大工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呈现出很多亮点。一是数字上的亮点。预计1-4月经济指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中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5600元和3000元,分别增长9%和1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快,好于预期。二是重点工作上的亮点。市民服务中心、乡镇执法权改革、失地农民5平米营业和20平米出租公寓建设等工作走在银川市前列;社区矫正、食品平安、居家养老等工作,富有特色,被社会广泛认可。三是个体项目上出亮点。阅海弯中央商务区基础设施初具雏形,作为中阿论坛的项目点,受到区市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生态移民安排住房建设,走在全区的前列;100万平方米失地农民安排区,建设规模全区最大。
说明我工作取得了实实在效果,这是三个方面的亮点。有亮点。但我不能自满。还要看到亮点面前的忧患。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年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地区生产总值全年目标是100亿元,目前完成31.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目标是100亿元,目前完成14亿元;这两个指标与全年目标差别较大,保增长任务非常艰巨、压力非常大。二是财政总支出规模增幅较大,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三是年初许诺的一些民生实事,实现难度很大。实施失地农民拆迁弥补到位计划,全部兑现历年征地拆迁弥补款资金缺口还很大;新移民安排计划,受建设用地指标限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实施移民帮扶快富计划,力争实现移民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00元,困难也较大,等等。所以,讲,亮点很多,但不容骄傲。这是讲的第二个方面。
想说的问题存在更须努力。第三个方面。
进度不一;亮点很多,工作全面展开。但不容我骄傲。从深层次上讲,反映出我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不外乎人的问题和事的问题。
主要是责任心的问题。工作进度不一的关键,人的问题。主要是个别部门和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和畏难情绪。还有一点,就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出现问题,自身不想办法解决,芝麻大点的事,都向政府请示演讲,要求政府协调、伸手要政府要钱。大家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办好自己的事,绝不回避问题,推卸责任,更不能搞“好处”自留、矛盾上交。各个部门对存在问题,能解决的要坚决解决,对决策不了事情,要做好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主要是不按程序、不按规矩办事的问题。表示在不按规定招投标,关于事的问题。或中标后私自增加工程量;私自作主,不报请党委、政府私自上项目,资金出现窟窿,又把矛盾上交政府。这里,明确一点,今后凡是私自上项目、不按规定招投标、逾越拦标价增加工程量而不提交政府确定的财政一律不予拨款。
不是批评人的会。而是一个展示工作成就的会,今天的会议。一个打气的会,一个规范顺序再鼓干劲的会。今后,几个月,工作力度要加大,工作节奏要加快,工作效率要加强。具体得讲,要掌握好四个方面。
(一)围绕目标抓重点。什么是目标。突出四大定位,实施五大战略,推进十大工程”和人代会上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就是目标。什么是重点,党委、政府确定的97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10项民生计划、政府许诺为民办理十件实事、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就是重点。而抓好重点的要领,关键在抓项目建设。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抓好项目就是抓科学发展。一个地方要发展,没有项目的支撑是不行的项目建设应是党委、政府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今年,实施项目攻坚工程,要实施66个重大项目,抓好重大项目的实施,要掌握两个环节。一是启动待建设和加快在建项目的工作进度,抓紧调度,确保按期开工、按期完成建设。二是搞好项目融资工作,要通过向上争、社会融、财政支持、银行贷款等多条渠道筹措项目资金,促进项目顺利建设。
(二)紧扣中心促发展。经济发展始终是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中心一定要抓住产业主线。要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要加快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建设,全面实施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鼓励企业入驻政策,引入总部项目入驻发展。要加快万达广场项目建设,推进亲水商业广场全面开业,培育银盛路、艾依水郡等特色商业街区,进一步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档次。要加快实施平伏桥、丰盈等保证性住房和高桥、新联等安排区项目,加快华雁湖、七子连湖等一批高端住宅区建设,提高房地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要加快整合爱伊河沿线、南部沙漠特色资源,丰富第五届生态文化旅游季活动内容,吸引聚集人气,提升休闲旅游层次。抓工业,要强力推进工业经济提质。要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园、建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项目引进、对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建设“两同步”要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星日电子、威力减速器等电子机械类骨干企业,提升默根服装、德泓纺织等服装类企业产能,扩大天人和豆业、益康魔芋等休闲食品类企业规模,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提升工业发展质量。要加快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推进“小巨人”企业培育和“铸龙”工程,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完善企业用能监测指标体系,稳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抓农业,要强力推进农业产业提效。要加快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建设设施温棚的同时,重点放在大棚的产出效益上,争取95%温棚全面种植。要注重“适水”产业的田间管护,发展好王家湖、元宝湖等生态渔业养殖和稻田养蟹项目。要鼓励移民地区发展肉牛庭院养殖,有效增加农民养殖收入。要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村级劳务服务公司,有组织的输出劳务。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要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农田向大户和企业流转。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以上“三个抓好九个加快”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