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身体素质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0(c)-0170-02
作者简介:杨家银(1965,10—),男,汉,广东广州人,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刘新红(1981,10—),男,汉,河南信阳人,研究生,中级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
建筑施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越来越多,由于建筑施工专业岗位对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来说则更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高强度施工作业下就无法更好的完善施工任务,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的身体素质培养。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基本上都能够适应施工岗位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身体素质欠佳的问题,这主要是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对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的培养,导致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不强。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培养,着力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不同强度、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建筑施工需要,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
1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因而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提高施技术水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欠佳,即使有再高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能力,那么也是无技可施,因而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如何,对其技术水平的运用与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确保施工质量,质量是建筑施工的“生命线”,对于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来说,只有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强度、不同环境的施工需要,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不出现任何差异,试想如果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出现了问题,必须会对施工质量造成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人的身体素质如何对于能否做好自我保护、能够确保施工安全到位到关重要,因而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好否,必然会对建筑施工安全造成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建筑施工企业还是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都要把强化身体素质作为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
2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足够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的培养,目前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更多的是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养,面对于一线的各类人员来说,还没有建立专业素质培养机制,必然会影响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比如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将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培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因而在身体素质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也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必然影响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工作,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2投入比较匮乏
从目前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情况来看,尽管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培养,但在投入方面仍然比较匮乏,这就直接导致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培养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瓶颈。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重视经济效益,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本身就相对较少,有限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投入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方面就更少,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欠佳。
2.3培养模式落后
培养模式对培养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培养,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但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建立符合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需求的管理模式。比如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方面,普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更多的是强调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工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往往忽视;再比如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思想、培养计划、培养措施等都缺乏完善性。
3加强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的对策
3.1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工作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把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领导要对此给予认真对待。建筑施工企业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思路,强化培养成效。建筑施工企业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体系,既可以在人力资源部门建立组织机构,也可以单独建立,为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奠定组织基础。
3.2加大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投入力度
建筑施工企业在提高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建筑施工专业岗位的身体素质培养能够更好的组织实施。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特别是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要大力加强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要聘请专业的身体素质培养人才开展工作,这样能够提高专业化水平,使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取得更好的成效,这应当成为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
3.3创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方面,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高度重视理论培训,又要高度重视实践锻炼;既要重视系统培养,又要重视自我锻炼,总之要在创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模式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对于专业化培养来说,更要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突破,比如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设计出一套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自我培训的教学课程,使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能够每天自己通过锻炼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再比如可以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性身体锻炼活动,既能够形成凝聚力,也能够提高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危险性以及艰巨性,这就对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确保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否则就会成为重要的隐患。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原则,着眼于提高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积极推动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身体素质培养工作创新,特别是要在重视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工作、加大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投入力度、创新建筑施工专业岗位身体素质培养模式等方面狠下功夫,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施工专业岗位人员的身体素质,为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彬.新环境下对建筑施工人员基本素质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3(3):374,386.
[2]季红.施工企业提升员工素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3(17):94-95.
[3]寿继平.浅谈土建施工劳动力素质对施工的影响[J].现代妇女(下旬),2013(9):185.
我国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由三个人组成,爸爸、妈妈和儿女。父母对于体育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相应的行为都会对儿女造成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学历水平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就能够为儿女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提供深厚的经济基础,儿女进入大学体育教育之后,就容易接受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各个方面对他们造成不同的影响。而现在许多父母都把考试拿到高分、考进名牌大学作为培养孩子的目标,而把孩子出去踢足球、打篮球、爬山等各种业余体育活动给霸占了,转而让他们上各种数学、英语、物理等补习班,再加上钢琴、小提琴等各种特长班。虽然也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参加芭蕾班、跆拳道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但是家长的目的只是让孩子拿到等级证书,而不是说为了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从而影响孩子对这些体育特长班产生兴趣,体质增强的效果也不会特别明显。
二、基于学生体质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措施
基于学生体质,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首先,各个大学需要树立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育教育改革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并且结合社会的要求对其进行培养。在体育教育的改革中,需要联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短期效果和今后一生的长期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行为,从而为今后坚持一生的体育锻炼做好基础工作。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的中心应该是对体育课程的科学建设,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体育课程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设计,着重增强体育老师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调动老师的主动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其次,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获得长足进步,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社会发展起到主要作用,但是如果他们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就无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许多大学都在体育考试的时候设立了不同的标准,比如男子100米跑需要多少秒,而跳远需要多少米才算是及格。但是许多体育老师在考核的时候,并没有严格把关,如果学生差一点及格都算作及格,或者再给一次机会。也有的学校在考核标准上设置得太低,几乎所有人都能通过,对学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作用。树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需要立足于学生目前的身体素质水平,针对学校内部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最后,大学的体育老师需要认识到体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是仅仅给学生放松玩耍的。体育老师需要不断对教学材料进行开发,着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老师还需要不断跟随时代的进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兴趣,在强健学生身体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从而成为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良好的大学生。
三、结语
一、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误区
多年来,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多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教师以传授各专项动作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主,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体能的训练手段。这种训练方法,只是把各种运动项目更加深化和技术细微化,具有明显的竞技化特征,使其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这就事实上造成了实际教学中难以达到使学生匀称、均衡、协调、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成为片面的和暂时性的。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促进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还能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机能水平。这种教学过程过分苛求动作技术的准确和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教学的手段,这种以技术而技术的教学过程造成了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的倒置和错位,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身体锻炼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小学的体育教学,是接受综合式的教育、自我学习式的教育、进行自我完善和创造、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在此阶段,应以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使学生学会锻炼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也能自主地、科学地进行锻炼,从而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必要性
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暂进性和迟效性,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和锻炼的主体性。小学体育课的课时,决定了身体素质训练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并取得充分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以教师安排的教学方法,不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将养成学生的依赖思想,扼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致学生脱离了教师的带领,就无法自主的、科学地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身体素质则是通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完成的,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再好,如果不能通过自身合理的运动来完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在训练中,如果以教师为主体,全程安排训练内容和组次,尽管老师能因材施教,但教师更多的是要照顾“全体学生”。在这里“全体学生”是一个折中和模糊的概念,意即“平均水平”的大部分学生。毕竟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身体素质条件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从理论上说,要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有多少学生就要有多少种训练方法和各自不同的运动量标准的。教师的照顾“全体学生”在理论上说就成了不适合任何一个学生了。因此,学生如何面对教师的安排的统一训练内容和运动量,进行选择和创造,从而变成自身合理的运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教师的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长远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长期增长。
三、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身体素质锻炼的意义。在教学中,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对身体素质增长的长远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身体素质训练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激发其对身体素质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主动获得参加锻炼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之能随着生活条件、环境、年龄变化合理调节身体素质锻炼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锻炼的效果,达到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2.身体素质训练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要激发学生练习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十分重要。要能够做到坚持身体素质训练,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参加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教学与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身体素质的乐趣。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体育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健康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思考和团结协作,造就一个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环境;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上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的技术细节;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都具有可操作,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给学生一些权力,让学生自己选择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保证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兴趣爱好广泛,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的进行练习,从而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因此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强调非同步化教学,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3)给学生制造一点困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新的课程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信心。在素质训练中,有些练习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4)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重点的向学生传授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知识与方法,其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也可穿插在体育课中的技术教学中,还可在每学期安排一定的理论课学时;在内容的安排上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进行锻炼的欲望,以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4.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
1、研究对象
本教学实验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汉教育和蒙教育班的各2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为了能有效的证实本次教学实验的真实性,在教学实验之前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基本信息的询问,以确保实验对象以前没有进行过体操运动方面的教学。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查阅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从1996年以来大量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及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撰写论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尊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2教学实验法本人通过多次对体操技术动作形成有影响身体素质进行筛选,最后将专项身体素质定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靠墙倒立、1分钟跳绳、高杠慢翻上、立位体前屈、50米冲刺跑。本课题研究教学试验共进行16周,具体操作步骤:开学1周进行一次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从第2周直到第8周进行正常的体操教学,第9周进行一次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从第10周到第15周在进行正常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上一定的身体素质教学,在第16周进行最后一次专项身体素质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实验误差,本人还进行了身高、体重、年龄数据的测量,客观的来矫正对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本课题研究为教学实验研究,干扰本教学实验的因素固然少不了,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教学实验误差,本人设定抗干扰措施为:
(1)为了客观的说明本次教学实验的真实有效性,蒙教育班和汉教育班的体操教学由本人主上,其他体操教师协助。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由本人独自完成。
(2)蒙教育班和汉教育班分班教学,保证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教学进度完全一致。在体操课讲授时,以客观、公平的心态进行教学,不带有任何的偏见与歧视。
(3)课外不做体操技术动作辅导及相关素质的教学。
3、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3次所测得数据的整理,把所测得数据输入Excel2003软件进行汇总,然后再录入SEM建立专项身体素质与体操技术动作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所得的CFI值为0.97,这说明本课题模型的建立CR>0.7是完全可行的,也就是说影响体操技术动作形成97%的身体因素已被选入在本课题中。
二、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
基本特征:本课题选取的40名研究对象除了在年龄上有差异外,身高和体重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对研究对象BMI(BMI=体重/身高2)值的运算得出: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身高、体重相对很平均,从而排除了因为身高过高或过低,体重过重或过轻对体操技术动作形成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为本次的教学实验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专项身体素质间的关系
本课题通过3次对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用SPSS17.0进行聚类分析如下:我们可以看出:在八项专项身体素质中,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这四项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最密切,其它几项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同样显示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专项身体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另外,50米和悬垂举腿、体前屈之间在0.05水平是存在相关性。我们得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之间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还显示,体前屈和悬垂举腿之间在0.05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综述作为力量性指标的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专项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校体操课中对于身体素质的教学,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同时穿插其它几项身体素质的教学。
三、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素质;生活情况
【中图分类号】G804.49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高速发展,大量智能进入生活,大量人群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等高科技物质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情况特别严重,每天都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成为如今社会上“手机党”,“游戏党”,造成的结果是大学生学习成绩,身体素质逐渐下降。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随机调查江苏大学在校全日制大学生250名。
研究方法
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统计与分析,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27份,有效率为90.8%,有效率问卷为213份,有效率为93.8%;
老师,家长访谈前围绕研究目的,列出相应的调查提纲,以便有的放矢的调查。
数据统计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与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3 研究意义
每年我国都会有大批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正在逐渐下降,如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很迫切的问题。根据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训练、比赛的大学生,毕业通过率明显高于其他不锻炼的学生毕业平均通过率,这说明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增强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身体素质状况
2.1 国民身体素质状况调查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指出,2014年全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百分比为89.6%,和2010年相比,增长了0.7%,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2.2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教育部2014年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上有所变好,体现在形态发育水平持续升高、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等,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并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此外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1]
3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原因分析
3.1 学校原因
眼下,中国高校里的运动会,几乎成了周末档的鸡肋。全员运动会,已经成为学生们的负担,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提起学生的参加热情,也从另一方面反应出了学校在大学生运动一块的不够重视。
身体素质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得到提高,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保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能是纸上谈兵。
3.2大学生自身原因
调查显示,我校在校大学生体质在持续下降: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增加!如今,中国高校并不缺体育锻炼的条件,不过,问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宅男宅女”太多,网游与手机,几乎耗尽了大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二是部分学校也“志不在此”,对体育教育敷衍塞责。
3.3 “社原因”
有专家指出,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并非大学生群体的“孤立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和小学、中学相比,大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体育锻炼,但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很多大学生没有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到了大学又没人督促他们锻炼,他们用在电脑和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身体素质自然下降。”[1]
另一方面,寻常的晨练被“起床困难户”拖累,自觉跑步的越来越少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4 解决方案
4.1学生自身方面
加强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标。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合理选择锻炼内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2学校方面
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和家长要及时沟通,及时了解大学生的身体状况。
开展“大学生体育活动周”,在活动周内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组织体育活动,安排专业志愿者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和指导,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情况下,提高青少年的运动时间和品质。
学校大力宣传体育健康知识,时常开展体育方面的活动与讲座
学校安排课时的时候,应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如学校组织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参加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
4.3 政府方面
中央及各级政府应制定出关于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文件。另外落实文件精神,是每所学校、每个校长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据了解,河南省之前出台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中指出,体育课是学生毕业考试科目,体育课不及格将不予颁发毕业证,也就是说体育成绩与毕业证“挂钩”。此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及其他先进荣誉称号、奖学金评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不到50分按肄业处理。[2]这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这样可以强逼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我建议全国也采取这个措施,以此来逆转如今的状况。
结 语:
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它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也只有在良好的体质状况下才能有更好的精力和发挥最大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国家政策、教育部门、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体育老师都要行动起来,紧密配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加强锻炼,这是我最大的感触。
参考文献
[1]【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现下降趋势】 发稿时间:2015-11-26 12:37:07 来源: 人民网 中国青年网
造成体育课损伤率升高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1. 教师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有三方面原因: A.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的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B. 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C. 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造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2. 学生方面。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A. 安全意识。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
B. 身体素质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 2 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
C. 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 3. 场地器材方面:场地不好,练习环境差,器材损坏、不足都有可能使学生在练习时受伤。
根据体育课的任务、目的以及造成体育课损伤率上升的几方面原因,可采取有效的降低体育课损伤率的措施。
1. 教师方面
A. 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B. 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C. 注意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有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个优秀的教练员,这确实有道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教材,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差别。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去套一些纲要,那么课的顺利进行就会受到影响,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练习过程也容易分散精力。故教师课前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什么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感情投入厚此薄彼,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好处。特别是高中女生,她们感情细腻丰富,又羞涩,对男教师即渴望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男教师在和女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间就能配合默契,教师的每个意图、每句话学生都能很快理解接受。教师与学生的这种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生方面:
A. 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学之间也应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同学做保护帮助。
B.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持之以恒,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学会有针对性地锻炼,弥补自己的不足。身体素质提高了,对于完成课的练习,自然也较容易,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C. 注意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练习。教师在课中起指导作用,而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应在课中配合教师,课前不应忽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课后的放松练习也不应忽视,有些学生以为上完课了,放松练习也就不在乎了。然而,长此下去,疲劳长期积累,特别是局部负荷后没能及时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该部位机能,积劳成疾,就容易形成劳损,这也是运动损伤现象之一。而且比急性损伤更难以痊愈,所以不要轻视课后的放松练习。
摘要: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级1个男生班采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平均体重有所降低,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肺活量有较大提高,有显著性差异;引体向上、1000米和立定跳远等身体素质成绩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模式对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效果。
一、研究目的
2007年4月国家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组的体质健康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不及格率较高,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如何能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体育教学又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主要的途径。本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级1个男生班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制定出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实验对象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期通过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级1个男生班为研究对象,人数30人,平均年龄20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有关实验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等各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权威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2.2实验法
实验从2008年3月开始到2008年7月结束,共十六个周,对实验对象实施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实验前、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引体向上、1000米、立定跳远等体质健康指标的测试,对两次测试的成绩和得分进行对比。
2.2.3数理统计法
数据处理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制标准的软件进行查分,并用spssl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和实施
3.1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质测试的结果,分析他们体质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新的教学模式(见表1),新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改变了以前以专项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
3.2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3.2.1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为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师要在体育课授课的第一节课给学生讲述体育锻炼的益处,介绍每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性、标准和要求。并且要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计人体育课成绩,占体育课总成绩的20%。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按“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暂行规定”要求,大学生一周至少进行两次身体锻炼,时间每次在30一60分钟。为了督促学生参加课余锻炼,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个组,组长监督该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做好考勤,纳人体育课的平时成绩,除此之外,体育教师最好监督一次学生课余锻炼并给予指导。
3.2.2新体育教学模式授课过程的要求
在对实验对象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授课时,课的开始部分做准备活动时要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减少在上课过程中的运动损伤;课的基本部分专项学习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身体素质要全面、合理的安排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各方面的练习,每节课不少于两种类型的身体素质练习,并且要在实验后测试的前两周把身体素质内容全部安排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身体素质内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和负荷强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并不断的作出调整,还要科学的安排身体素质练习的先后顺序。力量素质练习主要安排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等内容,上肢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可采用俯卧撑、指卧撑、卧推哑铃、推小车等方法;下肢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可采用深蹲起、负重跑、蛙跳、鸭子走路等方法;腰腹肌力量的练习方法可采用仰卧起坐、收腹举腿等方法;速度素质的练习方法可采用小步跑、高抬腿接加速跑等方法;发展耐力素质的练习方法可采用1分钟立卧撑、3分钟跳绳、1分钟原地高抬腿跑、长跑等方法。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男生的上肢力量较差,下肢爆发力和肺活量也不够理想,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加强练习,不断的改变练习方法和强度。身体素质练习通常是比较乏味的,为了避免学生的枯燥感,要多以游戏的形式安排,如推小车、鸭子走路、负重跑等可安排为接力游戏。如果是女学生要多安排一些健美操、韵律操的内容,如果是男学生要多安排足球比赛和篮球三对三比赛来发展身体素质。课的结束部分,主要是针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进行放松。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还要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各身体素质项目的技术动作要领讲述给学生,并在练习的过程中给予指导。
四、结果与分析
4.1实验前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情况的对比分析
体质达标情况以达标率对各年级学生的体质总体状况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直观、简明、概括地反映出大学生体质现状和规律。
由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比实验前总体达标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优秀率由原来的3.33%提高到了10。00%,良好率由原来的6.67%提高到了23.33%,及格率由原来的43.33%提高到了60,00%,特别是不及格率由原来的46.67%降低到了6.67%.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作用。
4.2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分析
身高是反应人体长度,反应骨骼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体重是反应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等重量综合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身高、体重身体形态没有太大变化,实验后,身高几乎没有变化,平均体重有所降低,但与实验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身高体重分数有所提高,但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实验对象已经是成年人,发育基本成熟有关系,也与新的教学模式中身体素质练习时间达不到有氧运动时间的要求,对减轻体重没有明显的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4.3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对比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因为肺活量的大小与身高、体重和胸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时采用的是肺活量体重指数来进行评价的。
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大学生肺活量较实验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分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新教学模式中耐力训练以及其他身体素质训练都有助于肺活量的提高,加上实验后学生体重有所降低所以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
4.4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评价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来是应大学生体制健康状况,这是因为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人的运动水平,而且与人的健康、高效的生活、娱乐和工作都有密切的关系。
由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反应男生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典型指标引体向上成绩和得分与实验前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后反应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1000米成绩和得分和实验前相比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反应爆发力的测试项目立定跳远的成绩和得分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其一,新教学模式中每节课的身体素质练习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其二,测试的各项身体素质成绩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相应的身体锻炼容易得到提高;其三,根据大学生体制测试结果显示,引体向上的成绩最差,引起了学生的重视;1000米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中所占比重最大(占30%),标准中还强调如果耐力成绩不及格,测试总成绩就不及格,学生非常重视;而立定跳远的成绩与立定跳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有关系,大部分学生在实验前测试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技术方法,真实的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而在体育课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了正确的动作要领。
五、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实验后学生平均身高几乎没有改变,平均体重有所降低,但与实验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学生肺活量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分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引体向上、1000米和立定跳远的成绩和得分与实验前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效果。
1、摆脱生物观点的束缚
身体素质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完善人的发展,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确实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生理健康是心理健看的基础,心理健康有益于生理健康。只有这两方面保持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状态。身体素质教育既是一种身体锻炼教育,也是一种心理训练教育。以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的,统一的。
2、方法贵在简练,则受益终身
现在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问题都存在的问题是,多数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与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告别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身体锻炼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主要体现在第一是所学内容杂乱不实用,第二是忽视了体育兴趣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思想上要变强制性为自主性,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引导。淡化学校期间的学习效益,强化长远效益和阶段利益相结合。方法上则以实用有效,以身体锻炼为主线,不仅教运动技术,而且教运动方法,即“授之以道”的做法,如此即可实现终身身体教育的目的。
3、培养个人兴趣,养成终身爱好
在体育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从体育兴趣形成的过程来看,只有对内容、过程有了兴趣,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便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兴趣培养是开启这把锁的金钥匙。习惯是排除困难的有力保障,习惯成自然,体育一旦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才能与我们相伴终生。
4、要正确处理好育体和育心的关系
所谓育体,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培育,所谓育心,就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的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现代人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主要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沉着勇敢;有较强的竞争、创新意识和能力;富有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靠整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但学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在处理育体和育心关系式,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体育教学对人的心理影响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自然主义的,而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方法很形式来进行,不能游离于体育教学之外。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R 194.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32-02
【关键词】 体质;运动活动;生长和发育;学生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原国家教委曾对12万名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近视,23.3%的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每年因病退学、休学和自杀的学生也在不断上升[1-3]。为此,笔者根据2005年全国大学生体质调研工作的规定及遵义市“十一五”攻关课题计划要求,对遵义市1 500名大学生2006-2008年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追踪调查,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遵义市大学生体质水平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遵义市大学生1 532名,剔除残疾或有严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肾病等疾病)的学生,共计1 500名,男、女生各750名。
1.2 方法 按《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4]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检测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测量前所用仪器设备全部经过校对。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胸围,生理功能指标主要为肺活量检测,身体素质指标为《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的5项指标,包括100 m 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 500 m跑(男)、800 m跑(女)、铅球。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指标变化 3 a来,男生的身体形态、维尔维克指数[(体重+胸围)/身高×100]有明显增长 (P
2.2 身体机能变化情况 经过连续3 a对反映生理功能的肺活量进行跟踪观察,发现男女生肺活量指标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遵义市大学生在校期间呼吸系统功能的发育情况良好。见表2。
2.3 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生5项素质与第1年比较,第2年上升,第3年下降。
表1 遵义市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2006-2008年比较(x±s)
性别指标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身高/cm166.72±5.62168.10±5.86*169.12±6.05*
体重/kg58.14±5.5658.55±6.66*59.56±8.34*
胸围/cm82.23±3.8383.10±4.57*84.89±5.51*
维尔维克指数84.2084.27*85.41*
女 身高/cm158.55±5.25159.15±4.58*159.18±5.69*
体重/kg49.50±5.1651.66±6.25*51.69±6.56*
胸围/cm80.25±3.5881.60±4.25*81.60±5.56*
维尔维克指数81.8483.73*83.74*
注:*P>0.05。
表2 遵义市不同性别大学生3年肺活量比较(x±s,mL)
性别人数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7503 550±525.503 560±570.22*3 735±513.50*
女 7502 389±98.022 418±399.88*2 488±12.87*
注:与2006年比较,*P
表3 遵义市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比较(x±s)
性别项目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100 m/s14.15±0.8214.10±1.25*14.19±1.20*
1 500 m/s607.52±25.25606.94±26.15*608.17±26.28*
立定跳远/cm236.13±17.07238.31±17.52*235.10±19.03*
铅球/cm771.00±0.26785.60±0.28*770.13±0.32*
引体向上/个12.55±3.8412.93±4.65*12.40±5.12*
女 50 m/s9.30±0.709.36±0.68*9.16±0.89*
800 m/s224.85±23.74224.31±23.64*225.54±27.49*
立定跳远/cm177.30±17.07178.55±16.67*174.46±18.03*
铅球/cm516.88±0.36521.66±0.52*513.40±0.58*
仰卧起坐/个40.59±9.6041.69±10.26*40.39±10.47*
注:与2006年比较,*P
3 讨论
遵义市在校大学生身体形态与生理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呈增长趋势,但身体素质令人担忧。总体上,男女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且有明显下滑趋势,究其原因可能为,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正处于上升阶段,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各方面功能处于人生的最好时期,对健康没有任何担忧;一部分学生不但不参加体育锻炼,还染上吸烟、喝酒、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种种不良生活习惯;面对日渐激烈的考研竞争和就业压力,平时仅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却没有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身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仅是为了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和对疾病的防范,更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素质问题[2]。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是普遍存在的事实,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普遍下降,对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影响。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并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未能引起教师及学生的关注,因此有必要采取宣传、鼓励等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5-8]。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问题,而解决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大学生身体素质问题。建议学校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主动健身能力为主使其能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不仅仅是满足达标项目测试。为了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学生普遍喜爱的体育活动,如球类、健美操、踢毽子、拔河、集体跳绳等课外体育锻炼活动[9-11]。
4 参考文献
[1] 史慧秋.某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中国校医,2006,20(6): 613-614.
[2] 杨彦平,董轩.某大学2002-2007年新生体检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0):960-961.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课题组.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身体机能、素质的动态分析.体育科研,2008,29(3):17-25.
[4]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北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5:21-40.
[5] 韦柳惠,殷国前.1991和2000年广西医科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77.
[6] 赵联和.山东省大学生身体发育及体成分研究.中国校医,2007,21(3):247-250.
[7] 商厚姝.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模糊综合评判.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11-113.
[8] 樊雅民.浅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和对策.山西科技,2009(5):68-69.
[9] 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42-144.
[10]杨现新,凌文杰,李玉周.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47-2147.
[11]许良.我国青少年各个时期5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动态分析.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