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发展
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来统领我市的改革。务必充分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制度自我完善、机制与时俱进、提高发展效率的有效手段。务必充分认识到: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改革的保障是社会公众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真正做到以改革创新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确立攻坚目标,正确处理好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随着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涉及的面越来越宽,矛盾越来越多。需要下大力气去攻坚克难: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问题;二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体制保障问题;三是社会管理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创新问题;四是社会分配体系中促进效率和保障公平的制度协调问题;五是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建设问题;六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衔接配套问题。这些难点问题,触及现有体制的层次更深,改革的联动性要求更高,新体制的设计和新机制的建立难度更大。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从市的实际情况看,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发展不足、总量不大的问题,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我们的发展还不相称。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发展置于一切工作的统领地位。要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解决好发展动力、发展协调、发展统筹等问题,而改革就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手段和根本方法,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释放生产力,激发发展活力,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协调好全社会各方利益,真正实现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建立科学发展机制,真正做到统筹发展、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所以,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从发展入手研究改革,从改革着手解决发展,做到“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二)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的实质是各项制度的自我完善,这就必然导致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触及相关社会成员的利益,引发利益受损者的抵制,形成一些不稳定因素。如果怕触及矛盾而不敢改革,必然导致阻碍发展,最终损害全社会整体利益;如果计划不周,违规操作,贸然行事,引发不稳定,也必然影响发展环境,欲速则不达。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首先要判断改革的方向是否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我市发展的需要。凡是背离改革方向,违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必然导致不稳定,要坚决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其次要认真做好改革前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现有体制的成因、历史、涉及利益相关者的情况,改革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新体制设计的法律、政策和理论支撑,改革的时机等关键问题一定要摸准吃透,要坚决防止凭经验、“拍脑门”决策。三是一定要按程序制定和审批改革方案。在具体改革方案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改革涉及群众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必须做好改革衔接和统筹。凡是未经职工群众(职工大会、职代会、工会)通过的企事业改革方案、未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各类改革方案,不得进入审批程序。四是切实抓好各类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实施方案各具体环节的责任,认真做好改革涉及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疏导工作,坚决防止责任人缺失和“责任真空”问题出现。五是认真做好各类改革的后续和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各项改革的牵头责任单位也是该项改革后续和遗留问题处理的责任单位,若因机构调整,单位(部门)撤销或重组,其职责、职能调整时,必须将原单位(部门)承担的改革后续和遗留问题处理责任明确到新的相关单位(部门)上。
(三)正确处理好单项改革与全局的关系
随着我市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的“震波”效应也比以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的局部与全局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我们的改革才可能做到事半功倍。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局部与全局关系,首先就必须加强全市改革的综合统筹规划,切实抓好各项改革的政策平衡、力度平衡,强化改革的系统性,防止改革顾此失彼;其次是要处理好单项改革与相关配套改革的整体联动问题,要围绕我市当前的重点改革,切实研究制定好相关配套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确保重点改革平稳推进;三是要准确把握各单项改革实施的秩序和时机,要认真研究分析我市发展实情,根据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分清轻重缓急,有序实施;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发展的信息收集、通报工作,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省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政策,收集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分析我市改革和发展动向,真正把改革工作融入到全市各项工作中去,形成改革发展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四)正确处理好旧体制破除与体制创新的关系
在处理改革破旧立新这对矛盾时,我们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新旧制度无缝对接,防止制度缺失原则。我市特殊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特殊的市情,在我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体制基础,计划经济的惯性都比大多数城市大得多,这就是我市改革的个性所在。因此,需要我们破除的旧思想和旧体制的任务也十分艰巨,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度的破与立的问题上,既要尊重历史,也要面对现实,只要条件具备,能一步到位的改革,就尽力一步到位,以降低改革的成本。但条件不具备一步到位的改革,则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改革方法。总之,在破旧立新过程中,要坚决防止制度缺失问题的出现。二是要坚持从发展实际出发,求实创新的原则。从我市改革的总体进程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体系已建立,已进入进一步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改革重点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做到制度创新。
(五)正确处理好促进效率与保障公平的关系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去满足全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要充分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效率和保障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要避免把改革促进效率与保障公平对立起来,只重视其一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一方面,要依据政策法规,在建立提高效率体制的同时,充分保障企事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投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政府管理体制,就业、分配、社会保障体制,农村综合体制,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促进我市社会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各项改革
明年,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格局是“一个重点,三项试点”,即:以钢城企业总公司移交地方改革为重点,启动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和盐边县扩权强县试点。除了以上主要改革任务外,还有很多单项改革,每项改革的任务都十分繁重而艰巨。各项改革的牵头部门还要专题研究改革工作,在此,我就不再对各项具体改革任务一一提要求,重点讲讲改革统筹协调的问题。
(一)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
总体指导、统筹协调,是发展改革部门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承担的重要职责,也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基本手段。各级发改部门要充分利用把握发展全局,熟悉宏观调控手段,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了解比较全面的职能优势,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改革的整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发展和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发改部门的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都要牢固树立这一思想,在工作中形成发展改革一盘棋的格局。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及时通达改革情况,履行好改革职责。
(二)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根据今年3月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联系会议上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市发改委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类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协调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请大家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这个《意见》进一步落实了发改部门在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职责,明确了发改部门对我市重要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进行政策协调论证和风险评估的统筹平衡职能,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各类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性,完善改革决策机制,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市发改委要进一步加强改革政策和相关经济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理论素质,确保履行好改革职责。
(一)中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二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快速增加。三是从我国资本的来源看,我国国内国民储蓄率较高,这又为产业发展的投资积累了源泉。四是随着城市化、交通现代化和通讯数字信息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和机场、信息网络等条件将不断改善。五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风险因素
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公正问题凸显。二是就业问题任重道远。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四是重大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腐败问题相当严重。五是公共卫生教育问题突出。
上述情况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完善体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第二,完善体制是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第三,完善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改革来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未能走出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包括“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仍很普遍。三是产权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国有企业在现今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情况下,已取得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成效。但是,目前的国有企业,无论从产权体制上,还是从产权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产权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四是资本市场的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突出表现在:资本市场结构单一。股票市场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少。债券市场刚刚起步。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更为突出。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这些严重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五是贫困悬殊差距大,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改革30多年,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影响了社会稳定。六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体制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导致其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相关宏观体制改革
一是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二是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等关键领域的改革
一是构造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在继续推进竞争性行业领域企业改革的同时,重点向垄断性行业推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全球化参与应对机制,推进外经贸体制改革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二是加快外资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鉴于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而且这种格局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对严峻挑战,要学会把握国际规则的主动权,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包括保护关键领域产业安全的应对方案以及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等。通过以上机制,建立一种扩大对外开放与增进国家权益的平衡机制,以保证对外开放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
(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建各种民生性体制保障,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围绕自主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是围绕全面协调,特别是城乡协调着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四是围绕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环境体制创新。现行环境管理体制难以有效解决跨界环境问题;难以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的干预;不利于落实环境保护责任;难以有效履行环保监管职能。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改革需要缜密的思考、系统的法律和体制设计
改革需要防止由于各方面的干扰而被异化,不轻率地推出每一项改革措施。改革应通过法制的形式,通过大规模自上而下的立法方式推进。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同时也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三)防止把政府转型简单化为机构精简
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推进政府转型已迫在眉睫。在推进政府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防止把政府转型简单化的倾向,政府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转型实质上是政府的再造过程,包括职能、定位、机构等各方面的再造。
(四)注重把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关键词:政府 行业协会 构建 良性关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只有政府和企业间实现协调发展,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着眼于推动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背景,对企业与政府的良性关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就行业协会而言,其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主要活跃于市场经济活动当中。在计划经济时期,行业协会就是政府的重要附属品。当前,我国一直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政府职能改革进程持续发展和不断推进,其对经济领域的管理行为也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因此,文章针对行业协会与政府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一、行业协会的发展情况
(一)行业协会的内涵
当前,我国大多数专业经济部门已经向实体经济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转变,而行业协会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定义行业协会的过程中,行业协会作为市场与国家体制外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组织或制度,由于国家或行业的差异性,其定义存在不同。美国《经济百科全书》中提到“行业协会是部分为了某一公共性目标的企业或同行,在自发意愿下组成的团体。” 而我国的专家或学者对行业协会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中国经贸委出台的《关于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行业协会十点的方案》中表示:“行业协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属于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与政府进行联系的重要联系与桥梁,向行业提供服务、协调以及监督性作用。”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形式,归属到社会团体之中。
(二)行业协会发展的意义
目前,各类行业协会迅速发展,且数量逐渐增多,国内发展速度,与之伴随的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持续增强。同时,其政府职能与政治体制都不断完善,促使行业协会获取到更加优质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行业协会在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政府长久以来树立的“全能”形象产生影响,将原有部分政府职能转移至社会治理主体,实现“政社分离”。基于社会与国家关系间的差异性,行业协会占据的地位存在一定的区别。从行业协会初始构建发现,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增快,竞争性产业部门及其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构建新的行业管理制度。
行业协会构建的初期目标在于满易成本降低这一需求。当前市场活动中难以避免发生生产成本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包含了交易成本。这要求行业协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恶性市场竞争进行约束,提高交易成本。其次就是提供公共的服务及产品需求。行业协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满足机构及政府职能完善与改革过程中的相关需求。而政府职能完善就是基于传统情况下的政府职能管理手段及方式,实施针对性的完善及转变行为。将政府从管理向服务监督的角色发展,分配好社区与政府的职责与任务,确保政府职能归还到社会或企业。
二、政府视角下如何理解当前行业协会与政府的良性关系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机构需要结合社会力量对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及其内容进行了解与渗透。这就需要国家以统一的社会管理形式参与管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逐渐构建了当前发展型的国家管理模式。针对政府当前的效率低下、机构臃肿等情况,真正做到提升效率,精简机构,其首要任务就是对政府职能关系进行改革。
当前构建的行业协会与政府间的关系属于授权与关系,一般是经由政府实施监督管理行为。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关系应受到以下原则的约束,即:宏观决策及规划方面的内容,经由政府部门实施;具体执行及技术性内容由行业协会去承担其责任;行业协会能够参与到政府相关行业的宏观决策及规划管理行为之中。当前,我国各类行业协会的成立和发展都起步较晚,绝大多数仍处于成长阶段,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行业协会的成立背景,由此进行科学决策。
在各类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行业协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伴随着市场波动,其发展仍然会遭受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针对其发展需求实施相应的管理及扶持。而行业协会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依照自身职能,确保不良市场竞争行为得到控制与约束,完善自身监督及控制行为,避免部分行业协会在发展初期出现市场垄断等行为。所以政府需要对其进行管理,避免“宠溺”行为干预市场,对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当行业协会发展进入成熟期之后,自身结构趋向完善,此时政府需要适宜的放手,从而让行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
行业协会发展的成熟阶段,政府要发挥适宜的引导作用,确保行业行为发展具备足够的成长条件,提供发展过程中必须的服务,更好地完善管理及监督行为。基于上述行为,行业协会会自行产生一系列与其发展轨迹相符的管理机制,持续对自身业务能力进行完善,进而成为政府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飞速发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成熟,各行各业的改革也是如火如荼,电力改革也不例外。经济体制改革,势必会要求人员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探索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思路势在必行。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企业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电力企业只有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深入改革企业体制,才能在经济社会下置于不败之地,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只有站在较高思想政治立场上,才能够参透国家的相关政策,并针对国家政策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稳固市场地位。
2.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企业员工责任感、增强企业员工事业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国家电网将“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作为企业的理念,教育员工要热爱企业,忠实企业,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应尽的职责。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将员工拧成一股绳,从思想上提升企业凝聚力,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保障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从而保障企业长远发展。
二、当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有些员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只要技术过硬,能保障生产需要,企业经营发展,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就可以胜任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忽略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
2.针对性不强。
在企业中虽然有一些专业或者兼职思想工作者,但是相对来讲比例还是很小,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与基层员工接触甚少,存在着沟通不及时的问题等,未能在工作中发挥政治思想工作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有些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对职工思想政治漠不关心,缺乏主动性,这也是造成效果不明显的因素之一。
3.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不仅要掌握熟悉国家的政策方针,同样也要熟悉电力企业的现状,不仅要熟知理论,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注意沟通技巧,当前由于思想工作者缺乏这样的素质,造成思想工作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趋势和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
一是强化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确立方针目标,强化宏观指导等落实党委职责,在纵向上从全局出发,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方向,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横向上要协调处理好党政工团的关系,解决如何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二是规范岗位责任,政工干部不仅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要将其纳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责任范畴;部门领导包括组长在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纳入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责权之内。
2.加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企业的工作实效。
一是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方针,加大力度推进思想道德政治工作;二是加强形势教育,切合企业实际,专门组织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专题形势报告会的形式,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帮助企业认清当前企业发展态势;三是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和工会的组织作用,对基层员工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员工思想动态,做好员工的教育工作;四是树立榜样形象,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对于先进知识青年、先进集体要重点培养,加大力度宣传他们在企业建设中作出的贡献,做到以点带面,通过此举激励其他员工,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渠道,促进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水平上新台阶。
一是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应由传统单一的思想教育向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转变;二是方法创新,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实行强制性、指令性的宣传,这种思想应逐步向参与性、指导性转变,应本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切实让员工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渠道创新,一方面是视野开拓创新,另一方面则是精神开拓创新,从知识和精神生活上同时满足员工需求。
4.重视企业文化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目前,我们所营造的是一种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立足于内部,着重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力求感染每一名员工,整体提升全体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其次要利用新闻媒介树立企业形象,通过各种形式来介绍企业的优质服务,打造优质服务形象。此外还可以适当开展公关活动,通过座谈会、文艺联谊会等形式扩大于外界的联系,整体提升企业形象。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过于单一简化,从思想上要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从形式上讲究多样性和创新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切合员工需求,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on system were take very fruitful reform, but compare with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not perfect, it has affected whole reform process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administrative method to be imperative. This paper aim at China's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main content, elaborated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the method an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 administration; system reform; content; method
中图分类号:F406.17文献标识码:A
前言: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现代化行政管理是行政文化建设的依托,形成自觉的行政意识和科学的行政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关注经济形势、经济全局、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强化管理的高效率.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优化机制以保障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和又好又快发展。这对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方法。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从发展全局和趋势出发,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统一和协调。改革中,还要注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强化责任、完善运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加强制度建设等各项任务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短期计划,既有整体设计又有单项安排,以便横向上整体推动,纵向上步步深入。如乡镇机构改革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必须与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三位一体”地推进。改革中,又必须充分考虑这三项改革之间的关联性、协调性,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和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着眼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明确乡镇职能定位,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推进事业站所改革,合理确定人员编制规模,完善运行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事业单位改革中,要把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统盘考虑、整体设计。司法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中也都包含着机构改革的任务,都要做好职能转变、机构整合、编制调整等工作。
2.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方式指的是行政管理的形式和方法问题。行政管理方式常常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自由,同时也决定了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如采用行政许可、处罚的方式管理,则会形成命令服从的关系;采用合同、指导的方式管理,则会形成平等协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行政管理的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行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内在必然。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重点将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要求政府行政管理由全能主义向有限政府转变。通过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目前仍然存在观念滞后、职能不到位、手段原始、效率偏低等问题。二是加入WTO加剧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WTO的规则和管理规程,要求政府行为增强透明度,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政府将成为最大的应对者。转贴于
3.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强化管理的高效率。我国某些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从而使得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规不健全,任意增加编制,从而造成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综观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我们发现注重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是它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4.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从发展全局和趋势出发,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统一和协调。改革中,还要注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强化责任、完善运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加强制度建设等各项任务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短期计划,既有整体设计又有单项安排,以便横向上整体推动,纵向上步步深入。如乡镇机构改革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必须与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三位一体”地推进。改革中,又必须充分考虑这三项改革之间的关联性、协调性,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和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着眼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明确乡镇职能定位,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推进事业站所改革,合理确定人员编制规模,完善运行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事业单位改革中,要把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统盘考虑、整体设计。司法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中也都包含着机构改革的任务,都要做好职能转变、机构整合、编制调整等工作。三、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传统行政历史的国家而言,仅仅靠传统的思维定式、管理方式来控制或减少政府管理的不科学性,来降低行政成本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影响着各种各样利益,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和发展。所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方法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王婷.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行政文化创新[J].沧桑,2005.4.转贴
长期以来,电力部门对于继电保护系统的检修工作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有计划的定期检修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构造的日益复杂,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定期检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无法适应当前电力企业改革的需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电力企业的改革也在逐步的加快,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电力企业改革的核心。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检修工作模式,不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还需要耗费企业的许多资源。因此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检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电力企业改革的需要。B.传统的定期检修模式,导致电力设备的可用率降低、陪试率增加。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的定期检修模式,根本不考虑设备是否出现问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而且检修的周期较短。在检修过程中,许多电力设备必然处于停止工作的状态,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电力设备可用率低的情况。另外,通过调查显示,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定期检修模式,在检修过后检查出问题的概率很低,也就是大部分设备都处于陪试的状态,陪试率增加。C.定期检修需要大批的人员参与,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当前的电力系统较为复杂,在检修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检修人员,但是处理问题的效率又不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传统的检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电力系统的发展态势,继电保护系统的检修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内涵及意义
2.1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内涵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顾名思义是指根据设备运行状态好坏来确定是否对设备进行检修,因此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又称为预知性检修。通过状态检修可以使继电保护检修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减少电力设备停运的时间,降低检修费用,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2.2开展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意义
开展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是为了更好的顺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不断加深,电力企业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增加科技含量,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有环节。因此电力企业开展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有利于电力企业形成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提升继电保护系统的管理水平。传统的检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B.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C.可以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继电保护的科技化水平。
3继电保护状态检修项目管理研究
3.1对继电保护设备的初始状态要有全面的了解
对继电保护设备初始状态的了解是开展状态检修的关键环节,对设备以后的运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考量继电保护设备初始运行状态时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保证设备在初始运行时处于健康状态;二是充分了解设备的原始信息。
3.2做好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统计分析
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状态检修,能够描述设备运行状态的必要数据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数据是判断设备处于何种运行状态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要统计好设备运行的每一组数据,如设备的运转时间、启停次数、负荷的变化、越限数据与时间、环境条件等。
3.3应用新的技术对设备进行监测和试验
关键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非平衡竞争; 机会不均等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17-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考察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统筹河北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河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做出河北省城乡收入比的变化轨迹,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如下特征:
(一)从总体趋势看,城乡收入差距偏大。从总体情况看,1978年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在绝对收入差距方面,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62元增加到2010年的10305元。2010年河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63元,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却只有595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的收入少了将近2/3。在相对收入差距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78年的2.42扩大到2010年的2.73。
(二)城乡收入差距交替波动,且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情况来看,呈现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交替波动发展态势;从波动状况来看,波幅较大,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时期大于逐步缩小的时期,且每次波动的波谷都高于上次波谷,波峰高于上次波峰,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但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又相对较低,从等分时段数据来看(见表2),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比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期扩大,从1981~1985年的0.14扩大到2006~2010年的0.54。此外,从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交替波动的发展阶段来看(见表3),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三)从农民纯收入的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占比逐年增加。工资性收入反映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从统计数据来看,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此外,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增长且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10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44.54%,高于全国41.07%的同期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说明,在当前的户籍制度下,进城农民工虽然实现了职业转变,却没有完全实现空间迁移和身份认同,因此仍被划为农村人口统计,也反映出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河北省的城市化进程。
二、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竞争性市场具有自动趋同功能,因此,城乡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应伴随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要素流动性的加强而趋于缩小,然而,上述分析表明,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经验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注意到,一方面,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出现了不同的市场化水平和竞争程度,生产要素在城乡部门具有不同的产出效率,城乡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业比重偏高,农民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城乡居民之间面临不同的发展机会。
(一)城乡非平衡竞争。市场作为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性力量,是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城市、轻农村”的非均衡性,河北省二元结构特征尤为突出,城乡经济存在着巨大差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产业结构水平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内部以重化工业为主,且近年来重化工业呈加速发展趋势,2010年河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12.6∶52.5∶34.9,产业结构明显偏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19.9%和80.1%,重工业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城市化率明显偏低,2011年,河北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城市化率达44%,但低于全国49.95%的水平。
(二)机会不均等。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原因,河北省城乡之间机会不均等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以教育为例,教育就增加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来说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主要方面,然而,城乡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城乡办学条件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刘山,2010)。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不仅如此,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质上的制约,城乡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相当匮乏。
三、促进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收敛的对策
(一)加快和完善市场建设,推动市场化改革。衡量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不仅要看产品和要素是否通过市场来分配,还要看竞争规则是否透明、城乡之间是否平衡竞争,因此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城乡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尽快建立和健全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在内的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逐步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鼓励生产要素流入农村。同时,公共财政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这样,合法、合理的差距会进一步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非法、不符合市场规则的收入差距会随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而逐渐消除。
(二)推动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极大地影响着河北省人均收入的总体增长,同时,城市化率较低,城市化进程滞后,在11个设区城市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亦较小,因此,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张家俊,2010)。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充分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应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四)推动机会均等。以提升人力资本为出发点,使市场主体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这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为城乡居民创造机会均等的发展环境。对于“人力资本成长的机会链条”,当前最重要的是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国家应提供均等的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尽可能实现劳动者自身素质初始条件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韩文秀.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3,83.
[2] 何炼成.发展经济学:中国经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于丽敏.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初步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2,9.
[4] 刘世锦.从改善民生到机会均等[N].中国经济时报,2012-1-17.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 政府采购制度 相互衔接
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公共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两项核心内容,只有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公共支出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快速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财政就是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随着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财政支出结构将被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的比重会不断提高、数额也会不断扩大。因此建立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正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步骤。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内涵
1、政府采购的含义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这一概念中包含四层内容:采购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采购资金性质: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等);采购范围: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采购对象:货物、工程和服务。
2、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意义
(1)政府采购制度是一种由政府承办的社会事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它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的总称。它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管理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完整意义上的政府采购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政府活动范围扩大,特别是对经济干预职能的增强,政府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呈扩大趋势,政府采购占社会总采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2)政府采购制度是落实政府重大政策目标的有效手段。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国家强化政府支出监管的重要手段。我国虽然存在大量的政府采购行为,但长期以来却未建立起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努力创建与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内在机制相符合的政府采购制度,是体制转轨中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从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工程及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它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为了使政府采购合理有效、经济节省,国家往往制定专门的法律或法规,采用一种公开竞争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来完成,为此而建立的一系列的审查、管理、监督机制就是政府采购制度。
(3)政府采购制度是推动并实现政府消费行为市场化的重要途径。政府购买力巨大,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占GDP的比重在10%~15%,在政府预算中占1/3。随着政府活动范围扩大,特别是对经济干预职能的增强,政府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呈扩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购的数量、品种、频率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政府采购往往成为各国政府经常使用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经济过热时,可以缩小政府采购规模,即通过政府紧缩的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正常运行;当经济不景气时,可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增加有效需求,即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总供求平衡,拉动经济增长。同时,通过弹性的政府采购计划,以保护民族工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总之,政府采购能够有效地将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社会发展计划的总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具体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相互衔接
1、国库集中支付的类型
(1)集中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就是采购主体负责本级政府的所有采购,所有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统一由政府委托一个部门――通常是财政部门――负责。如韩国财政经济院的政府采购厅负责对中央政府及中央政府驻地方机构的所需物品进行采购、分配和管理。
集中采购有利于专业化,能够培养更多技能精湛、知识全面的采购职员,从而增强采购员对采购活动的技术理解和专长,使专家的技术在采购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集中采购能够降低管理成本,集中采购人员倾向于为整个机构利益进行采购,他们可以整合采购职能,合并采购需求,降低采购价格,减少作业和管理费用;集中采购有利于明确责任,不易出现规避责任的情况;集中采购有利于吸引潜在供应商,因采购量的增加比零散采购更有利于获得更好的供应商履约表现;集中采购增加了对采购单位的直接控制,有利于采购政策、决策在采购部门的各个层次上更容易执行。
(2)分散采购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就是所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由各需求单位自行组织采购。由于分散采购难以进行有效的财政监督,因此,目前完全实行分散化采购的国家并不多。分散采购的主要优点是易于沟通,反应迅速。高度集中的采购模式不能对采购做出快速反应,不仅延误时间,也阻止采购组织与用户的有效沟通,可能使用户对集中采购的组织产生怀疑。而在分散采购中,采购官员接近供应品的使用人员,可以进行快速和直接的沟通,有利于培养采购人员和使用者的良好的工作关系。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采购职员可能会在个人短期要求的压力下,忽视更高层次的组织目标。如果对政府采购缺乏强有力的集中监管和支持,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会很快降低。
(3)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即一部分采购由一个部门集中进行,其他采购由各部门自己进行。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混合的采购制度。如美国联邦综合服务局统一负责为联邦各政府部门提供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及内部服务,其他物品由有关的联邦政府部门自己采购。英国负责集中采购的机构有两个:一是中央电脑通信局,代表其他各部门统一购买电脑;二是中央采购处,集中采购急救消防和家具等设施和物品。联邦储备银行通过同业电子清算系统,将需要支出的资金从联邦公共账户划转到用款单位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同时,联邦储备银行将支出信息反馈给政府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再由该系统将处理过的信息传送到支出部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账目核对。
2、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相互关系
(1)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手段。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国内企业发展,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还存在观望态度,干预具体采购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采购行为不够规范透明,采购程序不够科学严密,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采购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政府采购是国家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采购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与国际法及国际通行做法要求相衔接、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和公共财政框架要求的政府采购。
(2)政府采购制度是保证。公正原则是指政府采购的整个过程应当以公平和公正为准则,全面保障政府采购各方主体的权利,不偏向任何一方,不从事任何违背公平正义的行为。为了保障公正原则的实现,《政府采购法》规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供应商认为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其他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其回避。相关人员,包括招标采购中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竞争性谈判采购中谈判小组的组成人员,询价采购中询价小组的组成人员等。
三、建立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配套的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对财政资金的账户设置和收支缴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涉及改变现行预算编制方法和修订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银行清算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等必需的配套设施。
政府采购是执行预算的方式之一,因此,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年度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本级财政部门汇总。部门预算的审批,按预算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政府采购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确定。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应当确定为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及全额预算拨款的社会团体和党政组织。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是否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应具体分析。事业单位的物品或服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组织供给的纯公共物品,这属于政府采购范围;一类并不一定都靠政府,而是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通过授予特许权由民间组织供给,这些物品由于要对成本回收自担风险,必然走上企业化经营道路,其采购行为就不应当受政府行政控制,不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国有企业也有两类:一类是非赢利性的公共性企业,企业的发展靠国家财政支持,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类企业应纳入政府采购制度规范内;一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企业,以追求赢利最大化为目标,只有依市场信号配置资源方能健康发展,这类企业的采购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消除政府直接行政干预,不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总之,政府采购制度既需要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予以配套,同时又可促进和支持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只有将这三项改革同时做好,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益才能真正发挥,财政支出的绩效也可进行明确考核,财政职能才能得到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 孙惠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
[2] 黄晓艳: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做好政府采购衔接工作的若干对策建议[J].交通财会,2013(3).
【关键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趋势
一、“举国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活动实行国以国家机构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即国家管理型体制,由国家一家来办竞技体育,社会基本上不参与。“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集权于体委,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
“举国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基本国情而诞生的产物。以后全国上下各级体委重新建立起来,中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体育行政机关开始重新运作,标志着中国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举国体制”正式形成。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基本步入正轨,同时与时俱进对“举国体制”进行初步的改革。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竞技体育开始在世界体坛显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选手不断在亚运会和奥运会冲金夺银,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中国开始迈入体育强国的行列。
1993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下达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了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转变,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二、“举国体制”的影响
正如上文提到的,“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踏上建设体育强国之路,不能没有“举国体制”的功劳。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历届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斩获的众多奖项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的竞技体育更是攀上了一个高峰,令全世界为之瞩目。实践证明,“举国体制”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分散体制相比,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然而,作为特定历史产物的“举国体制”自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其暴露出的弊端愈发和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
1.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各级组织权责不明
我国当前的竞技体育管理组织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决策机构高度集中。它忽略了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过分强调体育组织和个体执行指令计划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他们自身产业生产者的身份,忽视了各体育组织和个体在微观体育管理决策上的权利和利益,忽略了他们在微观决策中的主体地位。社会群团组织、体育实体机构(如俱乐部等)与地方体育行政机构一道接受着国家体育行政机构的垂直管理,而在实践中他们的利益往往被忽略了。这样就使得体育管理宏观和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受到影响。
2.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共同组成,但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对民事、刑事法规中的相关适用法律条款的应用尚不广泛。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很多困难。
3.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的介入制造了不小的障碍。“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经费由国家统一下发、运动员由国家统一招收、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一安置”的传统做法虽已逐渐被打破,而这一思想的烙印却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支柱,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三、未来“举国体制”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育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轨道上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道路上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体育事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更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国家不再包办一切事务,将办体育的权力交给社会去行使,充分发挥基层单位与个人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国家行政机关只进行宏观的决策、协调、监督,将宏观与微观的管理结合得更紧密、更完善。体育已被定位为第三产业,不再是福利型的事业,因管理体育的方法不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经济、法律、行政三种手段的结合将是国家管理体育的主要方式。
过去的条块矩形的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将向垂直分化整合的组织结构转化,分化即国家精简放权,整合即国家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这样减少了同级的地方政府对体育事务的干预,又有利于我国管理体制向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综合型体制方向发展。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而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在经济发展的地区,社会办体育将占主导地位,相对而言,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国家行政机关将继续行使主要权力。
机构设置方面,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社会体育组织不再有名无实,它们将各自被赋予管理社会体育的权力,管理中心不再存在,各单项协会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负责体育项目的一切事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是现阶段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必然。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保持传统项目优势的同时,加快竞技体育改革,着力提高薄弱项目的竞技水平,是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