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经济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新闻英语标题;文体特点;语境
Abstract:Headline is a key factor of the economic news, featuring uniqu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stylistic theory, makes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economic news’ head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news vocabulary and rhetoric feature.
Key words:Economic news, titl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context
一、引言
新闻语言中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原因有二:
(一)经济与每个人联系密切,经济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新闻报道题材的范畴相对广泛,但又难以驾驭。如今经济新闻报道关注民生,引起了受众强烈的共鸣,逐渐成为人们信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阅读新闻首先关注的是标题(headline)。标题以醒目的文字和字号出现在消息之上的简短文字。标题的重要功能在于能最简明扼要地向读者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通常能决定读者对一条新闻的取舍。
二、理论背景与语料选择
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认为, 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文体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区分前景化的语言结构和非前景化的语言结构,因此对于经济新闻语篇文体特征的研究应从情景语境角度出发。而标题是经济新闻语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该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文体特点的研究。
前景化是指某种结构在具体语篇中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其他结构的现象,即出于同样的目的而频繁采用的某种语言结构,也即是数量上的前景化。
经济新闻已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报刊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为在众多的经济新闻标题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语料进行文体特点的分析,本文将语料的语场限制为经济新闻中的贸易与财经类标题;语式限定为硬性新闻;语料主要来源于新华网及TIMES杂志。
三、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文体特点
经济新闻英语作为新闻英语的一种次语体,也同样遵循新闻ABC原则,即accuracy(精确), brevity(简洁), clarity(清晰),其中 accuracy是新闻真实、客观、可信的保证与前提。这些特点在经济新闻标题上也有所体现。
由于受报导对象本身及客观经济现象的限制,经济新闻给人抽象深奥、索然乏味的印象。要提升经济新闻的艺术性与和谐性,主要在于经济新闻标题的构思与表达,标题的提炼是新闻能否在社会上产生震撼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诸多语料的分析,经济新闻通常配有独具特色的标题。经济新闻英文标题力求其独特性,这使其标题形成了一些有别于一般英语的特点,从而使得经济新闻脱颖而出。
(一)语法特征
1.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句子结构与新闻报道的时间效应紧密联系
笔者通过对本文所选语料的分析及统计,经济新闻英语标题单词数一般不超过15个单词,较长的也一般在15个单词左右,通常情况下,一般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用不定式代替将来时。这与语料所处的情景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读者在浏览新闻时,渴求最新最快的新闻内容和经济动向,因此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写出最新最简洁的消息,经济新闻中常用短语、简单句、非谓语动词形式(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而少用长句。
(1)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句子结构特点—短语、简单句
I.短句式标题
中心词+后置修饰语
如:China’s trade friction to continue this year
Foreign invested firms to lose tax, land use privileges
前置修饰语+中心语
如:Oil Companies Attack Legislation
the Paid Music Service
II.句子式标题
完全句
如:AT&T yields to seal BellSouth deal
More than 70 pct stock investors gain
非完全句
如:FDI in China to remain steady this year Ministry of Commerce
HK, NY-listed China Mobile to return to mainland stock market
(2)经济新闻标题的最大特点—省略虚词
省略一切无实意的词语大大缩短标题的长度,作到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信息。标题中可以省略包括冠词、介词、连词、物主代词、系动词/助动词be等。
I.
冠词的省略
Consumer confidence hits 8-month high
Early Loss Overcome, Dow Sets a Record
Factories rebound, Fed cites growth concerns
II. 连词and 的省略
Incomes, spending rise in November
Belarus resume last-minute gas talks
Consumer confidence up, Wall Street tumbles
III. 系动词be的省略
Caller-pays system still far away
17 listed firms under probe for fund misuse
Wall street rise on better-than-expected new home sales
IV. 助动词be的省略
Succession Pace Stepped Up.
China's economy seen growing in '07
Securities for non-performing assets issued
(3)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时态特点
I.一般现在时态
通常情况下,报刊所载的消息多数为已发生的事实,按英语语法应使用过去时态,但这样却给读者产生一种陈旧的感觉。经济新闻报道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与事实,因而其标题经常采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时,从形式上增强报道的新鲜感(freshness)、现实感(reality)和直接感(immediacy),还可省去“-ed”两个字母所占的篇幅。这种时态在新闻学中叫Journalistic Present Tense(新闻现在时),与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现在时”(Historical Present Tense)作用相似。
如:BOC acquires biggest aircraft leasing firm in Asia
China’s shoe exports tread more slowly
Chinese shares slump sharply on profit-taking on Friday
II.其他非一般现在时时态
为了强调某种时间信息如事情已经发生过去、正在进行或仍未发生,标题也常用其他非一般现在时时态:
一般将来时:经济新闻标题常用“be+动词不定式”结构来表示将来时,而“be”通常被省略以更简洁明了。
如:Huge trade surplus to be reduced
China to launch 3G project stably in 2007
China to be world's 3rd largest auto-manufacturer
现在进行时:经济新闻英语标题常用现在进行时“be+现在分词”这一结构来表示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通常“be”被省略。
如:Quality of food products improving
Japan keeps view that economy recovering
Securities companies eyeing China Life A-shares
2. 被动语态的使用
在接触各类英语报刊标题时,笔者发现,新闻标题使用动词主动语态的频率远远超过被动语态。从修辞学角度而言,主动语态比被动语态更加生动多彩且富有感染力,所表达的意义更为直接,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但在事件或动作的接受者比执行者更重要时,英语标题中通常使用被动语态,以突出强调宾语部分,引起读者注意。
这与阅报时的心理状态有关,人们在就餐时或上班途中等短时间内读报时,思想往往不是完全集中,只有当读者看到一条特别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标题时,才能集中所有注意力,全神贯注看下去,尤其在数字,人物,公司等读者急于了解的事实时。因此,经济英语新闻标题有时为突出动作的承受者通常采用被动语态,且助动词“be”通常被省略,目的在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如:U.S. manufacturing expanded in December
Retail Sales Last Month Surprised With Big Rise
Oil Companies Attack Legislation Aimed at Tax Incentives
3. 经济新闻英语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英语新闻标题一贯注重结构精练,并不使用所有的标点符号。即便使用某个标点符号,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区分表示各句子成分意群之间的关系;二是旨在进一步节省标题字数。现简要介绍标题中常见的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1)逗号常被用来代替连词"and"
如:Mainland visitors boost HK retail, tourism
Incomes, spending rise in November
China, U.S. tax authorities reach first agreement on advance pricing
(2)经常用冒号(:) 把标题的主题和其他部分隔开。冒号除了用在引语之前表示“说”外,还经常被用来代替联系动词“be”
如:Private sector shed 40,000 jobs in Dec: report
Survey: Foreign investment favors E China eastern
Official: Green GDP report to cover entire mainland
(3)引号(‘’)则用来说明有些话是某某人说的,但并不代表作者或报纸的观点。
如:Response at dialogue "will be positive"
How to say “shop till you drop” in Chinese?
(4)问号(?) 常用来表示某事不确定。
如:American’s most deadly job?
Is Immigration Profitable?
Should laws be bent for investors?
(二)词汇特征
经济新闻英语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有其独特的词汇特点。其词汇特殊性表现在:用词简单而具体,行文流畅。经济新闻英语是新造词的滋生地,这些新词经过媒体的普及,为公众所接受。各种造词法创造出的新词为新闻增加新鲜感,反映了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1.简短小词
经济新闻力求用有限的字数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措词与选词上一般经济达意、简短明了。其英语标题通常选用短小精悍或字母最少的动词。短小易懂、形象生动的措词不仅能增强新闻的简洁性和可读性,而且还能节省版面篇幅。
如:trim=reduce;
vie=compete; vow=determine;
spur=encourage; swap=exchange; sway=influence;
rebuke=criticize; rout=defeat completely; soar=skyrocket;
经济英语新闻标题一般选用字形短小、音节不多而意义又比较广泛的词,除偏爱使用短小动词外,还常常选用简短、字母数少的名词或名词词组。
如: Banks brace for greater foreign competition
Chery’s car exports almost triple in 2008
HK shares close at record high
2.缩写词
缩写词又称首字母缩略词,将几个词的首字母加在一起合成一字,全部用大写字母拼成,从而代替一组冗长复杂的词或词组。这样,既可节省版面标题词数,又能更好地提示经济新闻的内容,读来颇感简洁易记,还可使版面编排减少沉闷之感。
如: MOC--Ministry of Commerce
GDB--Guangdong Development Bank
CNOOC--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3.节缩词
新闻标题除了使用缩写词外,还经常运用节缩词。节缩词,亦称简缩词,通过“截头去尾”的方法将一些常用的名词、形容词等截短或缩短,其宗旨同样是为了节省标题字数。
如:EU, U.S. friction high on int'l agenda;
Hong Kong gov't sees 47.6 bln HKD surplus
(三)修辞特征
文学手法的运用是经济新闻报道达到艺术性与和谐性的有效手段。捕捉新闻事件中富有特性的细节,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听觉中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将修辞手法巧妙地运到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对所写新闻事实进行适当的形容比喻,渲染烘托,使抽象的经济新闻变得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与震撼力,迅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有效的吸引受众,新闻效果大大提升。
标题中的修辞手法比较丰富,而根据语料分析发现,隐喻是运用较广的文学手法,以下将通过实例展示隐喻在标题中的应用,其它修辞手法不在此赘述。英语经济新闻中常用的概念隐喻有:
1. 企业/国家/决策/商品/经济现象等是思想、能行动的人
如:Delta looks to rise again
Big business sees steady growth
2. 航空航行隐喻
如:CBC market value soars to world No. 3
U.S. November new homes sales rise 3.4 pct
3. 战争隐喻
如:European stock exchange wooed Chinese firms
Recording Industry Wins Judgment in Piracy Case
4. 家庭婚姻隐喻
如:Airbus parent considers building in China.
四 结语
本文以文体学为基础,同时借助有关语篇分析理论,浅析了经济新闻英语标题在词汇、语法和语义三方面的文体特点。精当凝练的标题将使新闻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经济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在于其标题明确的鲜活性、针对性与典型性,从而给受众留下了清晰的信息符号。其标题独具特色,倾向于“重点化”(accentuation), 即高度提炼新闻事实的精华。经济生活中许多题材都可以常写常新,经济新闻标题亦如此,从句子结构,词汇和语义特征等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清新鲜活的标题将唤起受众的“新闻欲”、“求知欲”,从而增强可听性与可读性。
【参考文献】
[1]Xinhua online& news.cn
[2]Wright, Laura and J. Hope. Stylistics: A Practical Coursebook. [M]. Beijing: FLTRP, 2000.
[3]王佐良,丁往道. [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8.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Widdowson, H. G. Practical Stylistics Oxford.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关键词:信息化;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特点;策略优化
中职旅游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熟悉酒店管理、旅游业务、导游技能方面的基本知识,适应涉外旅游和相关行业工作。现行的旅游英语是以旅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编写出来的实用性英语。尤其是近年来,信息化教学也赋予了旅游英语新的课程特点,加之新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引入,如3D模拟导游实训系统、多种模拟仿真软件等都使中职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进行重新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针对课程特点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
1旅游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其他旅游专业课程的关系
基础英语和相关的专业课程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在没有学习之前,对于旅游专业英语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很大。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都是专业英语的重要前续课程,因此,旅游英语一般在二年级开设。
2信息化背景下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
(1)旅游英语课程的实践性强。作为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旅游英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外语。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日常的旅游会话,可以直接与外国游客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无论从事导游还是饭店服务工作,他们的英语服务水平高低都直接影响到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甚至影响到我国旅游业形象。因此,旅游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旅游英语的专业性强。旅游英语涉及大量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如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饭店、旅行社、景点、交通等各个部门、环节的知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学生必须在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后才有可能学懂专业英语的课程。只有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基础专业知识后,具有熟练的英语技能,这样才能为外国旅游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提升旅游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3)旅游英语的综合性强。旅游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用英语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该课程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建筑、宗教、园林、烹饪多学科领域。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则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把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视野。总之,旅游产业是综合性较强的行业,而旅游英语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4)旅游英语的交流性强。旅游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交流性。要求在旅游工作过程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是旅游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极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口语训练。
3旅游英语教学信息化策略建议
信息化策略是指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完成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中职学校的旅游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各种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3D模拟导游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教学是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打破了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策略能帮助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使学生可以更迅速、生动地掌握所学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偏好加以强化练习,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如为了让学生掌握酒店英语中关于酒店预订的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bookingcom等全球预订网,辅以Google earth等虚拟街景导览软件,在纽约第五大道预订住宿,并了解房价所包含的内容和详细的预订条款。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有关酒店预订的英语表达,还锻炼了他们的实操能力,为其今后在酒店或旅行社从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物(Traditional publications)正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越来越引人关注。网络出版的兴盛势必会对编辑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出版由于其特殊性,网络编辑现在一般为编程人员,因其编辑专业的一般知识、技能和广博度偏弱,成为网络出版的编辑人才需要克服不少障碍;首先必须正确把握网络出版的特点,编辑才能自觉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网络出版工作。
一、网络出版特点的概述
1. 网络出版的形式与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网络出版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线阅读;第二种提供下载;第三种是按需印刷。在网络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随意地选择想看的内容,还可以在网上通过对话、论坛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正是由于网络具有这种交互性,使其更加贴近读者让读者更容易接受。网络的便利性与交互性也是网络出版呈现出一些特点。
(1)查阅方便、经济环保
读者可以通过查询关键字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在开放性的互联网中,读者可以方便的下载,订购所需的书或杂志,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保护我国书本资源有贡献,也使得书或者杂志的信息具有了可累积性特点。由于网络出版物在物流传输上是通过互联网,节省了物流的费用,也使得按需印刷成为可能,省去了积压库存的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同时网络出版物由于是存在在网络或者硬盘上的,真正实现了无纸化,节省了纸张和油墨,体现出了经济环保的特点。
网路出版物在出版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发行的步骤,实现了编辑出版发行一体化,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网络出版的工作效率。
(3)价格低廉
网络出版物由于省去了纸张,油墨及物流的费用,全称实现了电子化,使得出版物的价格较传统出版物低廉不少,这也使得网络出版物较传统出版物更有竞争力。
(4)可以有选择的传播
网络由于其可选择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欢阅读;这同时也使得网络出版可以有选择的对顾客进行传播,节省了广撒网的人力物力;受众也更喜欢这种传播途径。
(5)网络出版跟读者的联系更紧密
网络出版由于其自身的便利性和隐密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读者也更愿意与出版物联系,提供读者的反馈信息。网络出版物相比传统出版物在受众反馈的深度和广度和及时性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为网络出版物的提高,改进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网络编辑成为05年中国保部公布10个新职业之一。网络编辑工作的每一步都需要网络编辑的思考与智慧,也正是他们的尽职尽责读者才能看到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排版美观的新闻。
网络编辑的工作主要包括:素材采集,对素材分类加工,编辑稿件,审稿,新闻,获取受众反馈,管理论坛,以及对网站的专题、频道、栏目的策划实施。网络编辑脱离了传统编辑所依赖的线性工作关系,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跟具有了组合性和随意性。
网络编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已用。当前,网络编辑的主要从业人员包括传统媒体编辑,网管,记者。由于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其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媒体平台的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网络编辑职业规划培训,对提高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保持网络编辑行业长期、持续、兴盛的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网络出版物的兴盛,网络编辑的需求量增大很多。网络出版物由于传播途径等其他自身的特点,也对网络编辑本身提出新要求。
(1)要求网络编辑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
网络上内容信息复杂,庞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当的鉴别力,能够去伪存真,选择有用的新闻或素材。由于网络水平的不断升级,其所含的信息量只会越来越复杂,庞大。编辑人员在甄选新闻素材时,要在不遗漏采集有用的新闻外,还要甄别新闻是否存在虚假捏造的可能。对于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新闻,编辑人员应该考虑挖掘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一个网络编辑人员要具备这样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需要有大量的新闻、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储备,才能练就出一副新闻鉴别的“火眼金睛”。
(2)要求网络编辑具有驾驭网络交互性的能力
网络出版区别于传统出版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具有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编辑与读者,或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双向沟通交流。目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主要有论坛、贴吧或者新闻留言。交互性为编辑和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网络编辑比传统编辑更便利的获得读者反馈,这既能增强网名的参与感,提高网名的忠诚度,也可以有针对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改进。
(3)网络编辑需要有洞悉先机的市场意识
网络编辑顾名思义,是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这一特性就决定其实通过网络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发展。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广告创收或者向读者收费的方式走向市场。因此网络编辑应在自身、读者、广告商之间寻求平衡,达到经济和文化的最佳平衡点,来争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网络出版的无纸化使得编辑工作流程逐渐非线性化。例如以前编辑工作的六个步骤,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交稿之间的差异与界限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逐渐结合起来,以前多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联系的完成各个工序。如图1、图2所示。
传统的出版业,编辑的主要工作被限定为文字处理,其策划和宣传功能都比较弱。而随着出版业走向市场,从策划选题到市场营销每个流程都少不了编辑的参与。
营销人员对文化产品的受众定位、思想内涵方面的把握普遍低于编辑人员,所以在网络出版环境下,出版机构内的编辑职责理应延伸至管理、组织、市场策划上以至营销上。网络编辑的组织职责主要体现在与出版部门、校对部门、营销部门等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以便最大程度地掌握信息。编辑的广告职责主要体现在新书的宣传、预告、内容的推介上,实际上包含在编辑的营销职责当中。编辑的营销职责主要在于确定选题能否适合读者需求,能否营造出一种引导读者愿意了解该产品的市场氛围,从而创造、引导读者的购买需求,最终实现销售目标。总结在网络中怎样实现高效率营销的方法主要有一下三种。
第一,由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重的、交叉的组合式的搜索并且可以提供顾客相关需求的全面翔实资料,这就给编者、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可借助网上的巨大人流量,在网上宣传、推介、促销自己的文化产品。读者可利用便利的搜索工具,对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检索,以方便促成购买。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动性,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购产品,使得营销探测具有了互动性,出版社生产一方既是信息的收集者,更是信息的接受者;出版社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营销探测转向消费者个体,建立数据库,进行与顾客关系的管理。这就将传统出版产业营销主要面向消费者群体,定量描述消费者行为,转为面向消费者个体侧重定性描述的行为。从产品推出前的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到营销传播,再到售后服务,编辑人员互联网技术给营销的全过程高效化提供了最实惠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营销的范围扩大与高效化。
3.编辑过程更加突出互动性与受众参与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特点,这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身份,他们之间可以互为主体。网络上的bbs和qq聊天等都是交互式的突出表现。作为网络编辑就要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在线聊天室和QQ聊天中这一类交互式沟通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及时性和隐秘性。同在聊天室的两个人可以不用知晓对方的身份,跟他进行即时的沟通,这种传播途径速度快,具有隐秘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环境下就跟需要编辑进行甄别采用了。
网络编辑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同国内外出版界联系和洽谈业务,了解图书市场,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在网上查找选题信息以及在网上制作调查表。网络沟通手段引入出版业产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编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性。供广大作者、编者、读者交流的网上聊天室,供读者阅读下载的“阅读室”,通过主页分布信息和广告,电子邮件收发稿件信函,还有网站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可以用来管理数据、接受用户查询、响应用户请求等。“比如人民网可以查阅人民口报报系的1995年1月1口以后的全部内容,新华网可以查阅2000年后的新闻资料,中国青年报可以在网上查阅2000年5月15口至今的报纸内容等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大大方便了读者查询资料,使受众拥有参与的高度主动权”。受众比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从网络掌握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浏览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以及及时自己的意见。
当今学科之间交叉力度更大,一些新的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科研究领域越分越细;相对于传统媒体编辑,网络编辑就更需要创新。创新集中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改变固有的,习惯性与重复的思维特征,打破成规,进行创造性,广阔性,开放性的进行思考。网络编辑不应当因循守旧,在新事物、新环境面前善于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加工出新的设想,工作中要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创新永远是最根本的任务。信息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快的一定胜过慢的。谁早开始参与谁就占有了先机,就有优势,利润也比其他的要高,然后没有创新或者创新的力度不够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掉。出版物的创新主要有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人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只有那些有新意,有价值的东西会被人们留意、记住。
我国网络媒体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众多报纸的网络版,例如南方周末的电子版;第二种是自主独立的网络媒体,比如网易,新华网、东方网等媒体;第三种是多家传统媒体设立的网络媒体,如千龙网;第四种是与传统没有直接关系的媒体,如新浪网,搜狐网等。据调查研究,我国的“中文网站已有近万个,网络用户达到400万。”与此同时,网民上网数量同样激增,截至到03年6月,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到06年,全社会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1.37亿人。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编辑过程得以从以往单纯的纸质媒体延伸至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开辟网络版,在策划上着重创品牌、创特色。以新华网为例,在03年的“非典”报道中,新华网充分利用新华社资源,大力整合其他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推出全国网站中规模最大的“非典”专题。专题开设了跟踪版、图片版、视频版、多媒体版、资料版、评论版、英文版等版块,推出“高层行动”、“北京抗非”、“一线传真”、“各地动态”等20多个栏目,每天以第一时间及时、准确、权威、全面地报道最新疫情,全国各地防治“非典”的最新进展,以及全球抗击“非典”的努力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分满足了人们在发生疫情的非常时期对有效信息的需求。新华网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下子赢得了它在受众中的公信力,使新华网成为一个传播真实、快速、全面、准确信息的品牌新闻网站之一。尤其是新华网的“24小时热图”和“新华视频”已经成为新华网设置的特色栏目。如人民网也利用图片、视频、声音互动等多媒体手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受众传达他们最关心的信息,如该网首页左上角以较大空间设置一组图片新闻,紧接其下方又是直播视频栏目,非常方便网民获得信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编辑过程,更加方便受众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了。在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延伸至网络平台,使编辑的创造性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而使编辑过程表现出了鲜明的多媒体交互特色。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网络出版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网络出版对网络编辑提出的新要求及新形势下网络编辑的特点,希望对指导我国网络编辑的工作更好的展开有所帮助。网络的兴盛给出版业带来了生机与此同时,编辑活动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编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顺应时展的潮流,主动迎接挑战也许是现代编辑的明智选择。编辑应深谙战略文化意识和战略经营意识,尽快调整自己,适应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与新规律。
参考文献:
[1]彭秀军. 网络出版的特点及其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J].中国出版, 2000,(08)
[2]汤书昆.电子编辑专门人才培养的战略探讨[J] .编辑之友,1997 (6) :37238
[3]张振接.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J]. 中国编辑 , 2006,(06)
[4]赵麦妮.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新特点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6)
[5]王红玉,肖琼. 电子网络出版编辑技术初探[J]. 湖南商学院学报 , 2003,(05)
[6]王新春.网络编辑的职能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7]曾祥雪,陈盼. 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能与知识结构[J]. 中国编辑 , 2008,(01)
[8]单文盛.作为新兴传者的网络编辑及其素质要求[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8,(04)
[9]余瑞冬.网络编辑社会角色及素质能力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06)
[10]孔令华.试论网络编辑工作的编辑特点[J].中国出版, 2003,(03)
[11]管兆宁.浅谈网络出版及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J].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 2000,(06)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图书馆不仅是向用户提供知识信息以及服务的场所,还是知识信息储存以及管理的主体,而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信息咨询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不断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培养高素质图书馆信息咨询相关人才.本文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咨询现状以及用户类型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用户需求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信息咨询现状以及用户需求提出了培养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 :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咨询;需求;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66-02
随着网络信息环境的逐渐成熟,信息资源也日渐丰富,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呈多样化.图书馆信息开始逐渐的适应网络环境,并且不断的更新信息,从而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咨询相关的人才较少,并且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因此必须要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的对人才进行培养,让图书馆信息咨询跟上时代的发展,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逐渐呈现多元化.其中包括传统的印刷品、现代的电子图书以及一些新型的出版物.除了文本信息,还有很多非文本信息,例如:声音信息、图像以及图形等.在传统的信息咨询中,主要是指书目辅导或者是一般事实性问题的解答,对解决专业性问题以及专题查找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会有效的结合各大数据库,会收集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对一些信息资源会有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网状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是通过超文本技术将信息组织在一起的.浏览这些信息的时候,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有顺序性的进行查找和翻阅,使用户能够依次的对信息进行浏览.
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咨询管理中,其工作人员与用户是面对面进行交流和提供服务的,并且这个过程是以书面的形式完成的,而目前这种方式逐渐地被现代咨询模式所代替.图书管理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他们可以通过邮件来完成解答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克服地域的问题,还不会受到时间的制约.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用户的类型
2.1 企业用户
技术创新的主题则为企业,同时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要以服务体系为基础,其中服务体系包括很多内容,例如:生产支持服务体系、科技信息中心以及科研支持服务体系等.由此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咨询机构其主要的客户就是企业,同时企业也是图书馆信息咨询比较重要的服务对象.据统计无论是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在所有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很大一部分,而这些中小型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它们很少会有自己的咨询部门,因此中小型企业则为每个国家信息咨询机构重点的服务对象.对于我国图书馆信息咨询机构来说,中小型企业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客户.
2.2 公共团体以及政府部门
目前,全国最大的信息生产者以及消费者就是政府,同时其也是我国信息咨询行业非常重要的客户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团体开始逐渐的介入到社会管理事务当中,因此其也成为了我国信息咨询比较重要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具有非常广泛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提高很多方面的功能,例如:社会文化积累功能、用户教育以及培训功能等,这就使政府以及公共团体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非常看重.
2.3 个人
图书馆是记录人类知识财富的重要地方,同时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图书馆能够提供给人们大量的知识以及信息.国家相关文件指出,公共图书馆是人们通向知识的大门,因此图书馆有责任去满足个人自学的条件以及正规的教育.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去获得图书馆信息咨询的服务,同时也有资格去获取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而作为图书馆要将满足人们需求作为最终服务的目标.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的用户需求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而用户的需求也开始趋于多元化,其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1 信息咨询内容系统化
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检索方式相比,网络信息检索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同时其信息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并且内容信息分布也比较广泛.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系统中,不仅涉及到了国内的信息资源,还包括很多国外的信息资源.目前对于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就很容易导致信息的时间不准确,从而对用户使用过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内容必须要呈现系统化,同时还要不断地更新网络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分类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做好同步的更新,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信息检索的质量,避免信息的多变化,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比较完善和稳定的信息咨询系统以及服务.
3.2 信息咨询方式多变化
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对象比较广泛,并且都处在不同等级和层次上面,因此涉及到的信息内容也非常多,所以在进行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时候,要采取的方式必须要呈现多变化,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中,往往都是一种被动的等待方式,信息咨询服务人员是被动接受用户的询问.而在网络环境下,通常用户是不会直接向服务人员进行咨询的,因此图书馆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信息咨询方式,要将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同时信息咨询服务人员要通过互联网或者邮件的方式主动与用户进行沟通和联系,从中不断地探索出用户的需求,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3 信息咨询手段呈多元化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不仅需要对大量的书籍进行管理,用户还要根据自己需求自行去查询,并且用户必须要亲自到图书馆去完成.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不愿意亲自去图书馆进行查阅和寻找资料,因此,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必须要与网络相结合,要不断地对信息咨询手段进行更新和探索,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例如:图书馆可以提供很多种检索方式供用户选择,例如:内容检索、文字检索,同时图书馆可以利用一些新媒体不断地向用户反馈信息,把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方式转变为网络交流的方式,并且要不断地完善信息咨询手段.
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用户需求也较为广泛,因此图书馆信息咨询必须要不断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与此同时,图书馆必须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咨询对工作人员不会有很多的技能要求,甚至以往的图书馆中,信息咨询人员可能是退休的职员,这些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咨询,这些人员是没有办法满足图书馆需求的,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加强培养信息咨询人才,让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工作人员更好的为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
4.1 加强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就使学科涉及到的范围更为广泛,所以信息咨询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图书馆要不断地对信息咨询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他们加工、检索以及组织信息的能力,同时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从而有效的拓展工作人员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并且能够提供较为准确和完善的信息.要想有效的保障信息咨询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信息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让他们具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和知识,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咨询行业的发展.
4.2 提高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的英语水平
对于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来说,工作人员的英语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网络环境下,在信息资源中存在很多国外值得中国人借鉴的信息,同时还会涉及到国内外文化的交流,所以,作为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人员,一定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对国外的信息足够了解,同时也能够自行的将国外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服务.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非常普遍,而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很多地方会涉及到英语,因此这也需要信息咨询服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英语水平,综上所述,图书馆必须加强对信息咨询人员的英语培训,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从而使图书馆信息咨询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5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信息咨询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要想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图书馆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咨询人员的培训,要对信息资源做好及时的更新,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咨询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莉.高校图书馆咨询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基于用户结构、信息需求多元化之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01).
〔2〕武宗华.浅谈图书馆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10.
〔3〕郭万江,张晓刚.浅谈图书馆阅览工作对馆员素质的要求[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
〔4〕陈烨,凌秀丽.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5〕胡晓霞,覃信堡.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思考[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11.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 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 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 由于其研究领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规定, 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要学习、研究信息经济学, 不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信息经济学围绕什么内容来研究,不清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地位,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会影响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的涵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信息资源的研究。
如果说物质资源是“第一资源”, 那么信息资源可称为“第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革,信息资源完全可能成为“第一资源”。如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不仅物质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信息资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信息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 信息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3、信息市场的研究。
信息市场是作为信息形态独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传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流动方式,也是信息商品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扩散、应用、渗透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我们主要研究信息市场形成的历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场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信息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价格水平极其运动变化规律。
4、信息产业的研究。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涵义、分类、产生过程与发展,信息产业的特征、作用,信息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信息产业结构的涵义、形态、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基本思路和调节方式,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规模以及与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信息化,乌家培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 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 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化一定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见,研究信息化的意义重大。
6、信息系统的研究。
信息系统按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等。而经济信息系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济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也是侧重于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地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和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反馈、控制、监督等有关理论。
参考文献
(一)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它的产生与其他经济学一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令人瞩目的信息革命开辟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是信息技术巨大发展及其对生产力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必然结果。信息经济学正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所处的时代具有下述主要特征:
1.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二)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信息经济学的历史不算长,从它在20世纪60年代初正式被提出算起,至今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还不到整个经济学发展历史的1/6。
信息经济学有它的“史前”期。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H.Knight),就已把信息与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到企业为了获取完备的信息必须进行投入的重要性。他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发现了“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并注意到各种组织都参与信息活动且有大量投资用于信息活动。
但是,信息经济学一词的提出则是在同一世纪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的分布有差别的问题。以后他又研究了最优信息系统的评价和选择问题。(注:研究这一问题的还有日本学者宫译。)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J.Stigler)(注:他是198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于196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著名论文,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他提出信息搜寻理论,后来还在1977年指明,应当用不完全信息假设来替代有完全信息的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克卢普(F.Machlup)把知识生产的理论研究与其统计调查结合起来,于1962年出版了一本专著《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该书于1966年被译成俄文,1967年出了第3版,1968年又被译成日文,至70年代还先后被译成法、德、意以及西班牙语。(注:该书在我国也即将被译成中文出版。)书内提出知识产业与知识职业问题,并对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生产进行了统计测定。(注:据他测算,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在知识产业部门工作的就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在美国国内对该书的引用与评论延续了10多年,甚至有学者认为知识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传统的经济及其经济学。1980年至1983年,马克卢普又扩展上述专著,并对美国知识产业的统计测定进行更新,陆续发表《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多卷本著作,其中第一卷为《知识与知识生产》。
从6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出现起,到8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被公认止,这是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对信息的经济学分析或对经济理论中信息的分析,还是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在这一时期都有长足的发展。
就前一方面的分析而言,不少经济学家在考察作为经济行为变量的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完备性以及需要支付成本等因素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导出了种种理论。如阿克洛夫(G.Akerlof)(注:阿克洛夫同斯彭斯、施蒂格利兹一起因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970年提出的“柠檬”(即二手货)理论、斯彭斯(M.Spence)在1973年提出的“信号”理论、赫什雷佛(J.Hirshleifer)在1971年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格罗斯曼(S.J.Grossman)和施蒂格利兹(J.E.Stigliz)在1976-1980年提出和补充的市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的“悖论”等等。其中,阿罗(K.J.Arrow)(注: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维克里(W.Vickrey)和莫里斯(J.Mirrlees)(注:两人因从事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研究而同获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信息经济理论的贡献也很突出。阿罗把信息同经济行为、经济分析、风险转移联系起来,对信息的特性、成本以及信息在经济中的影响等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并于1984年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1]维克里在所得税和投标、喊价的研究中解决了在信息分布不对称条件下使掌握较多信息者有效地运用其信息以获取利益并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莫里斯则在维克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委托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就后一方面即信息经济的研究而言,波拉特(M.V.Porat)在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研究的基础上于1977年完成了《信息经济》(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内部报告。其中第一卷是他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的总结。他把产业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政府和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通过产出与就业两个方面,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和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注:据他测算,1967年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在信息部门工作的就业人数约占就业人数的45%,而该部门劳动者的收入则占全国劳动者总收入的55%。)这种方法不仅引起美国商务部的重视,而且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霍肯(P.Hawken)在1983年出版的《下一代经济》一书中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所含的信息成分与物质成分的比重即“信息与物质比”作了探索性研究,他认为企业的信息经济就是其产品的“信息与物质比”高的经济。除美国学者外,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增田米二等人也研究了信息产业、信息经济问题。增田米二还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信息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它是超出传统经济学范围的新经济学。[2]
尽管上述时期不同经济学家的著述从不同角度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不同问题,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解和表述也很不一致,但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的地位终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到了公认。例如,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正式列出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1983年《信息经济学和政策》(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国际性学术杂志创刊。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信息经济学教材,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兰伯顿(D.M.Lamberton)于1984年出版的《信息经济学的出现》、《信息经济学与组织》等,系统地介绍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它的影响的扩大,信息经济学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我国学术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进入90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形势中,信息经济学又有了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如生产力要素理论、边际效益递减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企业治理理论、经济周期性理论等等,不断受到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审视,并得以修正和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的研究,国际信息贸易与其相关的投资、金融等问题的研究,以及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等问题的研究急剧增长,并使信息经济学的结构,即理论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的比重、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比重,发生了应用的、宏观的信息经济学份额迅速扩大的重大变化。
(三)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国外相比大约晚了20多年。最早是从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研究信息与经济信息等问题起步的。198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安排了《经济信息合理组织及其效益问题研究》,同时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也安排了《信息经济学及其软件系统》的课题。这两个课题都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3,4,5]1987年和1988年先后召开了“全国经济信息理论研讨会”、“全国信息经济理论研讨会”,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和进行了组织准备。1989年8月8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同时举行了全国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
在90年代,中国信息经济学会领导了一系列全国性学术活动,对信息经济学各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其主题就有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问题[6]、信息产业发展问题、信息市场培育与管理问题、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问题、信息革命对经济与管理的影响问题、信息经济及其管理问题、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问题,以及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问题等等。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还组织了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如1992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赴美国考察访问,同美国从事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取得了联系,为后续的合作创造了条件[7]。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团结了一批有志于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包括在高等院校讲授信息经济学的老师和学习信息经济学的学生,推动了许多高等院校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的院系建设,促进了各种信息经济学著作与教材的写作和出版。1996年在中国的应用经济学的专业目录中单独列示和介绍了“信息经济学”这一学科。[8]
近五、六年来,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从信息系统经济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信息网络经济问题的研究;第二,从应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理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第三,从单一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的研究扩展到全方位的多样化的信息经济问题的研究。
二 信息经济学的内容
从信息经济学发展历史出发,结合全球信息化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来确定信息经济学实践研究的具体内容,把它加以归纳和系统化,这比脱离历史与现实,从事“规范研究”,抽象地议论信息经济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要更为科学和更贴近生活。当然,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史还会延续下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也将随之扩展和细化。但迄今为止,信息经济学的框架完全可由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来构筑(注:本文未涉及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云,而且还由于现代科学发展已使学科的划分较难用特定的研究对象作标准,边缘的、交叉的、综合性的学科之兴起,导致不同学科同时研究相同的对象,只是所用的研究方法各异而已。)
(一)信息的经济研究
1.信息的费用与效用问题
信息与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一样,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过程。信息又与劳动产品或服务一样,可以作为产出,满足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的需要。信息还可以成为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不同,信息是不可分割的和可以重复使用的。作为商品的信息有使用价值、价值、成本、价格。但信息商品的供求有其固有的特点,供给不仅决定于生产,还与传播有关,需求在满足过程中会诱发新的需求。同时信息商品的成本往往不以该商品的使用程度为转移,而信息商品的价格也有特殊的形成规律,它的高低不仅受成本的影响,而且还与信息商品的效用大小相关。总之,信息商品不同于物质商品的特性,是信息经济学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2.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问题
信息是宝贵的资源,被称为软资源,其作用在于改进管理和决策,使物质和能量之类的硬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只是信息本身的集合,后者还扩展到与信息相联系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社会越发展,越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科学的管理。在分配中,要做到在恰当的时候向恰当的对象提供恰当的信息。在管理中,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节约与效率的关系,达到信息共享、支持决策的目的。
3.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问题
信息系统、信息网络都是信息资源的组织形式,其建设与运行需要昂贵的经费支持,同时却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们所产生的间接效益往往远大于直接效益。以尽可能少的费用建立和完善效益尽可能好的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是必须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用于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的资金等投入日益增加,为使这种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亟需研究对信息系统、信息网络进行费用与效益分析的评价方法和方法论问题。从生产的观点看,信息系统、信息网络能提供信息产品或服务,而从基本建设的观点看,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这就决定了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远比一般的信息产品的费用效益分析复杂得多,且有质的差别。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信息经济学;信息技术
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由来
信息经济学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并得到很大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沉淀,于70年代趋向成熟。信息经济学在研究初期,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互相促进、补充,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后期,信息经济学在大量论著的问世下更加成熟,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论著如美国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日本曾田米二的《情报经济学》等。
(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兴起,一直到8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得到科学研究领域相关人士的公认,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汇集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开展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使信息经济学不仅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热点,而且还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得到极大的发展。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正式列出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1983年《信息经济学和政策》国际性学术杂志创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信息经济学更是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及强大的经济效益获得迅猛发展,到了21世纪,全球社会更是一个信息化的“地球村”,信息在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更是无与伦比。可以说,信息经济学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能源互联网环境对信息经济学的影响
“能源互联网”首次出现于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其定义、架构、组成和主要功能都还需要不断完善,所以本文仅探讨能源互联网对信息经济学的影响,其影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能源互联网催生的信息增值服务及对信息经济的影响
能源互联网事实上由电力、交通、天然气、信息四大系统组成,能源领域的变革对于信息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进而对研究信息经济的信息经济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化石能源的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使得人们将目光放到了可再生能源的寻找与使用上。近年来,以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用方面均已取得显著进展。在四大系统中,信息因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区别于其他三大系统,未来能源互联网规模的增大将导致其涉及的信息量会快速增长。客户会受到多方限制,如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处理成本,他们可能有意愿支付很小一部分成本来委托信息服务公司来处理,信息增值服务因此应运而生,例如,腾讯公司旗下的QQ和微信,就以此为模式产生效益价值。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促进了能源互联网的建设
随着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可再生能源已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信息技术催生了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经济技术的结合将在全世界创造一个新的市场,也会催生了多新时代下的产物,其中主要的产物有Mobike和Ofo的共享单车,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以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共享了资源的盈余。车的拥有者可能只有10%的时间需要使用它,90%的时间车子是闲置的。共享单车的发起者就是看到这一点,通过互联网把自行车的盈余时间共享给他人。当盈余能提供给更多人使用时,这种资产就变成了共享的资产,并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利用私人资源盈余,来开发公共资源盈余、并输出准公共资源盈余的方式都可以叫做共享经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交换、全球公共资源交换,均可以产生公共资源的共享模式。此外,新的信息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电商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等准公共资源也可以共享,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中国出现了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它们共同构建了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对促进信息传播流动和使用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之后是淘宝的海量交易,带来支付、物流的发展,互联网变成商业的渠道,变成了新的商业基础设施。现在,我们进入了新的人工智能的时代,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新问题,急需解决。如,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共享单车的停放混乱,部分市民为私自占有、故意毁坏单车二维码,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互联网的监管与治理力度。
三、结语
本文对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经济学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借鉴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针对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对能源互联网信息价值增值、信息价值评估、信息增值服务模式、基于信息的博弈分析和机制设计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有待研究的一些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以待来者共同研究与指正。
参考文献
[1]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5):1-11.
关键词:重庆;信息产业;经济增长;
作者:曾德高等
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区域的中心城市,自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我国西南地区发挥了应有的经济辐射作用。作为我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重庆对拉动周边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当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工农业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动力,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的情况下,对重庆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测度出信息产业对整个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极为必要。
一、信息经济测度基本理论简介
信息经济测度理论是测度信息产业本身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理论。国内外目前已有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中,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从衡量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指标来构建测度模型,测量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小松清崎介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测度方法。该方法能够从纵向上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以及从横向上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二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主要以马克卢普、波拉特所创立的方法最为著名。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Marc.Porat)的测度理论,其核心内容首先是根据各种经济活动与信息形态转换的相关度,依据是最终产品的性质,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形成其独特的分类体系。同时,还依据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信息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将信息部门又细分为两级信息部门。将那些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和部门,即参与市场交换的企业和部门称作“第一信息部门”。如计算机制造、电信、印刷、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宣传、会计工作、教育等部门;将那些存在于企业、团体或政府内部、为了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部门,统称作“第二信息部门”。这类部门的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不会体现在信息市场的交易过程中,相反,其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成本,往往包含在这些部门或企业基本产品的市场价格或服务成本中。如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企业内部的研究与开发、数据处理、文印、会计工作等。据此波拉特建立了一套可以量化的测度体系。其中,第一信息部门产值的测算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该部门全部销售收入和经营收入减去中间产品和服务、进口的购买以及外购经营费用。第二信息部门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两类信息部门创造的总价值之和作为信息经济对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这就是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鉴于该理论便于国际和国内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特点。本文也采用其来测算重庆市信息产业的经济规模。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为了更加明确的对比信息产业中不同的部门对经济贡献程度的大小,我们在实际测算中又将第一信息部门划分为信息生产资料部门与直接信息服务部门。其中,信息生产资料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生产、处理、传递和储存信息产品的技术及基础设施部门,如计算机、电视机、收录机和电讯设备的制造行业以及用于信息部门建设的安装行业。直接信息服务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直接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的部门。如政府部门、金融保险部门、文化教育部门、广播电视部门以及部分卫生部门等。其产品是直接信息,并且作为最终产品向市场出售。
二、重庆市信息经济的测度分析
按照波拉特测度理论的测度方法,根据《重庆市投入产出表(2002)》,我们将投入产出表中行业部门间的中间投入和使用、最终使用和增加值,按照信息部门与非信息部门区分开来。同时,根据两级信息部门的差异,及信息生产资料部门与直接信息服务部门的区别,测度出重庆市信息经济的发展概况。
注:为尽可能准确地测算出重庆市第二信息部门对本市经济的贡献情况,依据典型性原则,挑选重庆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根据企业内部信息劳动者薪酬总额占企业薪酬总支出的比例,近似地测算出了第二信息部门占各产业的分离系数,分别为0.0125、0.3005和0.3469,并以此计算出了第二信息部门在各产业中的增加值。
通过以上对第一、二信息部门增加值的分别测算,我们可以得到重庆市目前信息部门的产业结构状况。2002年重庆GNP总量中,信息产业总增加值为73158313.89万元,占全部增加值的37.1%。其中,第一产业占16.1%,第二产业占29.0%,第三产业占17.8%。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而第三产业比重的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原来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重新划分至信息产业的结果(见表4)。
三、信息产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信息产业对重庆市经济的先导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先导产业。其他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原理、机理的认识和控制及功能、目标的设计和实现,无不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新突破和综合应用。信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近年来,信息产业已成为重庆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重庆市信息产业增加值每年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长,其中,仅通信服务业一项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18%。
2.信息产业对重庆市经济的倍增作用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自身发展将会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发展信息产业,还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以乘数效应的方式把市场空间拓展到周边地区,从而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信息产业对经济的扩散效应,使其发展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信息产业企业自身的效益,具有明显的倍增作用。
信息产业的增长对重庆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提高。继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之后,重庆的信息产业在GDP所占比重迅速增长。1997年~2003年间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7%,同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1.01%上升到2003年的3.3%;1997年~2003年重庆市信息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7.5%,其拉动力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3.信息产业对重庆市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制约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高度优化,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和产业关联度。信息产业的增量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开拓和占领市场能力的特点决定了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
根据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衡量,重庆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发展环境3项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化整体水平居全国第十位,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基于固定电话网、手机网、互联网、广电网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基本建成。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资源的开发,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重庆市各政府机关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省级区域内的协同业务处理和快速响应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应用到摩托车及其配套体系、百货连锁业等领域;涉及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安全、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都较直辖前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重庆市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之一。
4.信息产业投资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一些学者通过对1990年到1995年间中东欧国家平均实际GDP增长率、工业部门的实际GDP增长率、服务部门的实际GDP增长率,以及GDP中总投资的份额和电信投资的份额的时间序列进行的研究表表明,与GDP增长同向相关的是电信投资,而不是总投资份额。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改造和提升重庆传统产业效果初显。国家经贸委对全国1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企业每投入1元钱进行信息化改造,平均能带来1.61元的经济效益;而信息化的实施能平均使企业的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二分之一,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三分之一,相关人员减少四分之一。在重庆长安公司,信息化操作程序已经扩展到汽车生产的各个工序,工厂的生产效率、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重庆建设集团、四联集团、重庆公交集团、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重庆市科委系统、重庆公安系统等众多大型企事业单位成功采用的“K/3集团管理解决方案”,也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信息一体化的集中管理目标。众多事实表明,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产业的投资正使重庆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成为可能。
8月22日,浙江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发展信息经济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视频会议》。会上,李强省长着重强调了信息经济的重要性,指出某些领导干部对互联网时代有不能适应、不够重视、不求作为的态度,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批评指正。在此,记者根据李强省长的会议录音将部分精彩观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信息是地球上继物质、能量之后的第三大资源。李强省长认为,信息经济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产业为主导,通过研发生产知识密集型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来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劳动就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这里所说的信息经济不仅是指信息产业,更是一种经济形态,涵盖了信息产业、信息化应用、信息消费、两化深度融合等诸多内容,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发展信息经济则是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浙江省是全国首个提出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信息经济大省的省份。但是,省长李强发现目前各地各部门在态度上还有冷有热、在力度上还有大有小。而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认识问题,主要分为“不能适应”、“不够重视”、“不求作为”三个方面,必须先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才能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不能适应: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李强省长举例说,打败柯达的,不是传统胶卷的富士,而是数码技术;打败移动的,不是联通、电信,可能是腾讯的微信;打败宝马的,不是奔驰、奥迪,可能是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打败王府井百货的,可能不是银泰城、万达广场,而是淘宝网……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已经给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而信息技术瞬息万变,使信息领域的新理念、新产品、新机制、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加速更迭。网络信息技术的跨界渗透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和升级,这个趋势就是我们所说的“互联网+”,即互联网化。不管是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一不在互联网的渗透、颠覆、改造下,此消彼长、生生死死、起起落落。信息经济时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各种新的问题扑面而来,这还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因此,浙江必须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抓住这一轮信息经济崛起的时间窗口,确立优势,决不能坐失良机。客观地讲,有些领导干部不太懂“网”、基本不触“网”,不愿意主动拥抱互联网,习惯用传统思维应对新情况、处理新问题;一些部门、企业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也不够了解,不注重研究新社交方式及人们活动方式的深刻改变。这既束缚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又丧失了产业变革的机遇。我们必须看到这些问题、这些冲击和挑战,主动学习,前瞻思考,以变应变。
不够重视: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李强省长指出,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土地、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到了信息经济时代,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资源已成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资源,可以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形成信息经济新优势。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资源观的不同也意味着发展观的不同。在信息经济到来的今天,许多经济主体的发展是可以超常规的。比如,小米公司仅凭一只手机,用3年时间就使销售从5亿元增长到316亿元,市值100亿美元;阿里巴巴仅用15年的时间,市值估计已经超过1400亿美元。这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无法实现的。
浙江,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缺乏”的省份,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现在还存在着“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窘境。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第一方阵”的地位,是浙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经济时代新的资源观和发展观,为浙江提供了一条难得的非常规发展路径,可以有效规避资源要素、劳动力、空间、环境承载量日益受到严重制约的劣势,引领浙江扬长避短,在全国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确立新优势。
他特别强调,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有机会“弯道超车”,成为赶超者甚至成为领跑者。
不求作为:世界变成平的,每个地方都有机会
李强省长认为,浙江省发展信息经济,从客观上来说已经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因为浙江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发达,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老百姓信息消费能力较强,再加上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强势崛起。而且目前浙江省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世界最大的电商交易数据库、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优势。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信息经济真正实现让“世界变成平的”,对每一个地区来说都有机遇。可能有人会认为,杭州、宁波等地产业基础比较好,丽水、衢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恐怕难有作为。但实际上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各地基础虽然有差别,网络信息技术或互联网应用却可以让各地各行业各取所需,可以在全省遍地开花、大有作为。他举例说,比如泰顺、景宁、嵊泗等偏远的地方,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把农产品、海产品卖出去,也可以通过网络营销吸引旅游消费;萧山、柯桥、永康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地方,可以加快推进“机器换人”、“两化”融合,利用信息化来推动工业提质增效;而在“五水共治”、节能降耗领域,也完全可以用信息化改造、倒逼,减少污水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安全发展;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信息化在交通、城管、安居、医疗、商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和百姓生活品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