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基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通过机械装备,可以为农民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进而减少农业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的收入有效增加,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意义重大。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机器代替人力、畜力的方式已广泛用于生产劳动作业活动,其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量,从而使农民寻求另外的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的有效提高。在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对资源的利用。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数量、品种日益增多。我国2010年~2013年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农用排灌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均呈现为上升趋势。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小型的机械占多数,大中小机械的比例不合理,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数量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配套的机械设施少这都大大降低机械的配套率。加工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方面可以使用的机械较少,但在种植业方面,能够使用的机械品种却很多。
2.2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区域生产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展特征也各具特色。例如在我国发达地区,因其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对机械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基于此,农民购买机械意向就会较多一些,进而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但在我国不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低,在此情况下,农民拥有的机械就比较少,收入水平也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旧较低。除了小麦播种收割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一点之外,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与收割的机械化水平都较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4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该项目的组织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都存在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其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漏洞,而且还缺少符合农业需求的发展策略。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3.1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从而为农民解决机械购买资金问题提供帮助,可通过提供无息贷款来解决这一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方面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还具有应用效应和自身再生产的属性。基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选择资金与技术密集发展措施。我国许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仅是将其用于农业生产,还是其致富方式之一,从而在进行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收获回报。基于此,通过健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推动农机使用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满足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2重视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因区域限制存在不同,而不同的农作物对机械化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其非均衡发展问题,这就要求依据地区与发展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在体现各地区区域优势的前提下,按照当地农产品布局情况来发展。
3.3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形成规模经营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耕作制度是一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严重阻碍了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应用与发展。针对此问题,各地区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耕地有序流转,从而形成规模经营。此外,对于那些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产业。
3.4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服务方面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农机服务机制,这就要求在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新型农机服务体制,从而以农机社会化服务来推动机械化发展。
4结语
总之,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此,在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要以客观角度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蕾.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270-270.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应认识到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文章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装备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对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时期农业机械化装备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1.1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农业收益率
传统农业需要人工进行种植的全过程,而农业机械化当前不断发展、更新,日益发达。很多原来必须由农民亲自完成的工作,可以交由机械来完成。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提高了。而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未来,中国即将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带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时代已经悄然而去。未来,每一个劳动力都需要更高效的实现价值。而所有,可以由机械来完成的工作都将不再需要人的参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正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农业人口将转移至城镇,由农业生产转业工业生产与工业服务。那么就需要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以解放大量农村劳动力。
同时,对于农民种田来说,大规模机械的应用可以使农业的收益不断的提高。这也是当前,农业机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东北作为农业的主产区,农业耕种面积大,很适合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对于农业机械购买补贴的广泛实施,很多农民都用上了农业机械,在生产中尝到了甜头。部分农民也因为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有能力耕种更大范围的土地,从而进行土地承包,进行更大范围的机械耕种。
1.2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虽然已经很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10年当中,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还发展阶段。据官方数据统计,200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2.3%,至2011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4.8%,10年间这一数据增长了22.5%。学者们称这是“10年跑赢30年”!
农机总动力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参数,在2011年我国的农机总动力达9.8亿千瓦,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大增强。
当前农业机械化已经不仅仅是为农民、机械操作人员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还为我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保驾护航的作用。例如,过去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通常为20天左右,而在2011年底的数据显示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为10天左右。缩减一半的收割时间,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来说,是可以避免病虫害,尤其是自然灾害的重要方法,而这只能由农业机械化收割来实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包含技术水平的进步、应用的不断推广,同时也包括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1万个,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达到2.8万个,入社人数达58.2万人。以财政补贴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形成。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作业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展望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到了飞速发展阶段。在未来,我国农业必将进入更高水平的机械化阶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农机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将深刻影响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
(2)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由解决关键环节机械化为主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推进转变,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
(3)农机服务组织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将显著增强,服务质量、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其他公益性职能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
(4)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各区域将进一步明确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地区间农机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4 小结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应认识到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C],乔金亮.通讯员.邹 红, 经济日报, 2012-09-17.
[2]论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J],王丽[D],吉林农业[D],2013-10.
[3]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陈金虎,长江大学, 2012-04.
[4]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鞠金艳,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5]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研究[D],钱学龙,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development presents the vigorous upward trend, the equipment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amount; Social service benefits continue to grow;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promotion demonstr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less product variety, 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NongJiShou income is l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 do a good job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Optimiz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training propaganda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一、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农业是维持国之根本的行业,人们自古至今都在为发展农业水平、提高农业收入而努力着。改革开放后,科技迅猛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也呈现蓬勃向上,不断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机设备总量持续增加
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91亿千瓦,较2009年底增长 1.8%,同比增长4.8%,机收水平达到86%以上。2011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7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相当于之前30 年的增幅。而且,在此之前农业部和财政部的有关负责人就表示,今后会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的规模。可以预计,今后较之以往,农机的设备数量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农机作业的社会服务效益持续增长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较少,实现每家每户的机械化是不现实的。广大农民在几年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方式:农业机械跨区生产。农业机械的跨区生产有效地解决了家庭承包制在机械化发展上的弊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实现跨区生产的机械种类从原来的小麦收割机发展到水稻、玉米收割机、耕地机、播种机、插秧机等多种,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同时,农机作业的组织也逐渐正规化,开始出现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等新兴的农业服务组织。我国的农机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三)农机技术的创新力度和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农机的技术和装备研究更是投入了巨额资金。小麦、玉米、水稻这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装备及关键技术都已经投入应用并日趋成熟;油菜、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研究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另外,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的机械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又一次加大了对农机研究的投入,相信短期内农机技术又会有一次的创新。
二、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机发展成果喜人,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种类少,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我国现阶段已经生产制造出了大量的农业机械,但是相对于整个农业生产来说远远不足,比如我国现在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还是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牧草类机械也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
(二)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现阶段,我国从事农业机械操作的主要是农民自己,很多地方甚至面临着高级一些的大型农业机械无人可以操作的局面,农机的操作人员大多没有经受正规的操作培训,随着农业机械普及而来的是各种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三)农机手收入低
农业的生产操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机手只能在农忙时开展工作,综合算来收入不高,产品回收期长。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机械进程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继续实施财政资金为向导,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投资,鼓励全社会投资农业,发展效益农业。加强农机化项目建设,搞好农机化项目储备,多途径、多渠道争取项目,改变单一渠道、项目少和缺项目的被动局面。
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补贴的力度,及农机装备项目和提灌建设等农机专项资金总量,特别是提高全程机械化实施过程中,缺项断档机械的投资比例,加快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在各种涉农项目中增加用于农机事业发展的份额,加大对田块整形、机耕道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的环境条件,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规范措施,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开展本地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二)做好农机服务工作,优化农机发展环境
农机管理层应充分贯彻并实施《农机促进法》,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并认真研究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向前推进,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思路,制定促进本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案,分步组织实施,扎实稳妥地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做好农机管理工作,公开农机办事程序,规范农机牌证工作,将农机管理业务的所需材料、办事流程、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及监督电话等全部进行公开、公示,并简化办事程序,坚持高效快捷为群众提供服务。
加大监察力度,保证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各个地区开展各项服务服务活动,积极开展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营造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成立一支专门的农机维修服务队。突出春耕、双抢等农忙季节,组织开展农机具的检修、抢修及保养等项工作,确保农机具技术状态良好和效益发挥。充分贯彻好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施行阳光透明政策,将国家惠农政策一分不少的兑现给农民群众,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桥梁,把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到实处,带动农民群众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农机化事业进步。
(三)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农机队伍素质
把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农机新技术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现代农机进万家”宣传培训活动。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实训、科技赶集、送教下乡、手把手教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农机管理和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驾驶操作、农机维修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加快农机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优化农机人才结构。在各县市区层层组织培训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大户、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并针对群众对保护性耕作认知程度低的问题,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发放辅导光盘、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张贴海报、制作政策宣传栏以及现场查看农作物的长势、开展测产对比分析等措施,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 发展 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90-01
1 全球农机机电发展的趋势
就全球农机机电的发展来说,发达国家的农机产品拥有量和生产量还是占据了全世界的绝大部分。大型跨国农机生产公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大型农机生产跨国公司的发展实际上也就代表了世界农机发展的总体趋向。农机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机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是全球农机机电发展的根本趋势。
2 我国农机机电发展的特点
2.1 投资主体的变革
在我国农村实行改革以来,农机的生产和分配主要由政府主导,其投资主体即国家,此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农机工业的投资完全由国家承担,变成国家和集体共同承担,再到后来农户参与的投资,以至于农户逐渐成为农机的投资主体。投资主体的变化无疑带来了农机所有权人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农机这种工具的使用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的主体掌握农业工具,对于效率的提高无疑具有相当的帮助。
2.2 投资效率的提高
农机的所有者就是该农机的使用者,这是目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这对于投资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投资的方向,以及最大限度利用好投资成本,无疑极有帮助。原先国家和集体所拥有的农机,并不能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及变动产生的变化,而通过农业作业时间、范围、用途的衡量,有效选择适当的农机,必然会提高农机与生产的匹配程度,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3 管理方式的变革
原先农机的所有者为国家、公社、农机站等,现在则变成了农户,由个人或者联户进行管理,此外,如农机协会等组织也参与到农机的管理之中,使得农机的管理方式有了较大的变革。随着市场化的推进,通过管理来提高效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2.4 农机数量的增长
由于农机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农户对于农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且农户不断加入投资,使得农机的总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同时,随着农机科技的发展以及农机市场的扩大,农户可选择的农机种类也越来越多。
2.5 农机化水平提高
农机数量的增长,也就使得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如目前我国农业耕种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三分之一,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七成都是由农机耕种。其他如农产品的运输和加工环节以机械替代人工也逐渐成为趋势,这无疑有利于生产者劳动强度的降低和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的提高。
2.6 对农机的新需求
由于农机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这显然也提高农户对农机的需求。农户希望农机的使用效率能够不断提高,能够适应跨区域作业的需求,希望农机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提高,这也为农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2.7 农机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农机的加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丰富的农机工具为农产品的加工带来的了便利,这就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调整。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或者实行交通水利建设,或者劳动力发生调动以起到对农村各个产业的发展的均衡作用等。在粮食生产方面主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而同时发展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等。为此农机的发展需要紧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骤,相对应地发展其机械制造技术,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如发展深加工机械等。
2.8 现代化农业
我国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其必然要求农业的机械化,所以农机的发展是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的。同时,这也要求农机作为工具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在技术发展上要保持先进性,与农业生产实际相互结合,使用方面具有便利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引导农户不要盲目投资,保持农机良好的发展的同时,解决好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利用问题。
2.9 政策的完善
政策的导向对于农机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国家农机发展政策的解读,以便制订相适应的法规来引导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农机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需求相适应,并起到对本地农机发展的鼓励作用。
3 我国农机机电发展的趋势
3.1 高速发展
根据我国农机发展的特点,在一定时期以内,我国的农机保持高速的发展是较为明显的一个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对农机的需求还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各地对于农机的需求并没有达到满足,农村市场还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这也是过去农业机械化发展较为缓慢所带来的结果。因此对于这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来说,肯定会出现高峰期与低谷期的相互交替,直至达到稳定。
3.2 薄弱环节的突破性发展
当前的农业产业和农的发展还具有一些薄弱环节,如水稻的育秧和收获、节水灌溉等方面。因此可以预计,在巨大的需求之下,必然会出现农业机械化的巨大发展,通过这些环节的突破性发展,我国的农机发展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无疑会促成农机生产和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得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呈现出更加适应市场的趋势,同时农村市场也会相应变得成熟。在可预见的未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必然会得到大幅提高。
3.3 形成一定的农机发展模式
在我国社会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农机的发展也必然会创新改进模式。农机的农户个体所有将会成为农机所有的主要形式,而国有和集体经营,合作经营、承包经营以及专业服务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会在市场的调节之下不断完善。由此,我国国情影响下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农机发展模式将会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机化研究. 2010(02).
[2]毛凌华,李瑶,卢明,颜满莲,蔡耀辉,李永辉.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07).
[3]张良瑜.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J]. 科技风. 2009(14).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担负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林木、瓜果蔬菜、畜牧和水产的生产任务,并且是目前国内最具农业开垦潜力的战略性地域。由于受到东北地区庞大平原地貌的影响,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经营成为可能。近年来,东北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我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东北地区的整体水平仍处在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起步阶段。因此,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加强和巩固新形势下东北区的农业基础地位,对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及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为推进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需要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影响制约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机械化结构不均衡。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装备种类、数量及水平均有较大的提升。截至2011年底,黑、吉、辽三省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25,580kkW、23,550kkW、40,980kkW,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28.21%、49.78%、59.41%。大中拖拉机增长迅速,黑、吉、辽三省大中拖拉机2011年的拥有量较2006年分别增加了287.08%、845.50%和109.72%。同时,东北地区农针对特定农作物的专业农种类和设备数量也有所增加,大中型配套农具的保有量增长迅速。东北地区农业机械装备数量和种类的提升,尤其是农机总动力的迅速增长,使得东北地区在单位耕种面积上的农机总动力较以往的农机总动力有了显著提高,改变了东北地区在农机装备水平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尽管如此,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装备在结构上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具体表现在:小型农用机械数量多,大中型农用机械数量有待提高;国有农场和示范农机户的大中型农用机械装备迅速增长,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大中型农用机械还没有普及;耕种用机械化水平显著高于播种和收割用机械化水平;粮食作物使用农用机械较多,经济作物使用农用机械较少,很多蔬菜、果树所能使用的相关农机具还没有成型的机械产品,所以不能满足市场的广大需求。
(二)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但农业机械的研发能力不足。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田间作业程度不断增长。据辽宁省的统计,2011年辽宁省田间作业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比两年前增长了21.8个百分点,达到了66.8%。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全省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61%。黑龙江省的耕种收获田间作业用农机化综合程度达到90%,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尽管如此,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水平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东北地区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农用机械科研单位经费与人才短缺,造成农机制造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生产制造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使得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速度慢,影响田间机械化作业效率的提升。
(三)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但教育培训不足。
在当前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至2013年末,东北三省合作社数量总计达到11.7万户,是2008年的9.67倍,其中辽宁省合作社数量约2.8万户,吉林省达到4.3万户,黑龙江省达到4.57万户。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成员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合作组织中的农机具使用时间高于未参加的使用时间,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组织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虽然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方面发展势头很好,但是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农业机械装备在社会化服务中使用的还不够规范。对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在农业机械化的操作和使用上的教育和培训不够,缺乏相应的培训机构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训队伍,没有跟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脚步。在农业机械装备人员的培训上,培训条件落后、培训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广大农机用户的需求,使得大型农用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的故障不断,利用率低下,磨损率较高。
三、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民收入,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基础。
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使得农民人均收入过低,严重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阻碍了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一是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收费标准不一和农机经营者的垄断作业,影响了农户进行机械化作业的积极性;二是政府的农机设备购置补贴的情况各地区各异,影响了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农户自行购置的能力,造成东北地区机械结构不均衡,加之现有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严重老化,农业机械设备更新换代能力不足。现阶段,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农业人口的增加和农民进城务工变得困难,都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农民没有能力购置必需的农机设备。但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分散性、季节性以及地域性又需要多种类大量农机具,由于资金缺少使得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足,生产出现大量萎缩,使得农民滞留在小块农田的生产上,有限的农产品产出根本无法提高农民的收入,由此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耕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耕地经营规模受到包括耕地本身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模式,尽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按人均分配的耕地过于零碎,难以实现规模化的机械耕作方式,使得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依然普遍存在,狭小的耕地经营规模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相对狭小的经营规模也影响了政府和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对农用机械设备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导致东北地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建设难以实施,同时也使得部分农机科研成果的推广难以进行。另一方面,人才的匮乏使得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制、开发和引进工作严重滞后,满足不了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三)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条件。
农业机械的供应、修理、技术支持以及其他与农业机械化有关的社会服务,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条件。在专业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与农机使用单位以及农机作业委托机构与农户之间,需要专业合作组织完善中间服务环节对急需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供应,并提供修理服务与技术支持,同时为农户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及相应配备。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考虑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服务水平。但现阶段,东北地区的服务化体系还不健全,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使得农业机械化专业领域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机械设备服务技术领域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和农机部门忽视了对农业机械人才的培育工作,缺乏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以及技术支持的人才培训;二是农户在接受新科技、新产品时思想比较保守,也是农机推广发展的一大阻力。
四、加速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机补贴制度。
一是完善农民的医疗、养老、意外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经济支出同时使其能安心于农业生产或发展其他行业,增加收入,也能放心将土地交出,便于土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土地荒芜浪费,集中的土地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而且可以确保优质粮的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使其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二是完善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农业机械种类来确定补贴额度,促进地区间在购置农业机械补贴上的对等。同时要切断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经销商和政府主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联系,增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透明度,减少补贴漏洞,使得补贴资金真正到达农民身上。对于东北地区机械化结构不均衡性,确定重点农业机械器具的补贴力度,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金补贴重点农机具,凸显补贴效果。
(二)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改变土地产权关系模糊、土地无偿使用和缺乏经济效益机制约束的现状,使得土地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流转和合理配置。对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新的土地产权承包制度,具体可实行的措施有:一是通过承包权调整,建立基于集体农产模式的大规模化经营;二是通过农户间的协商合作,建立起基于家庭的规模经营;三是通过“反租倒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的规模经营;四是通过股份合作制,建立公司性质的土地规模经营。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化。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经济;方式转变;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前言
近几年,我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而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类,其中当前过于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巨大问题尤为突出,使得加快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借助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对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行改善和优化的一种农业运作方式。它具有减少劳动力、劳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等多种作用,是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直观体现,是实现我国农业走向高效高产、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也是我国农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1]。
2.农业机械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如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这说明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深刻影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以生产力推动模式为主向以科学技术推动模式为主的转化,实现农业生产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主导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这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和成果,而且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模式的建立,反过来又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所产生影响、作用之巨大,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与结果,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与助力。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转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1.推广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诚然,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与政策引导之下,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基地已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但仍有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在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3]。这反映出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的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应将偏远农村地区作为农机推广的重点对象,选择地理位置较为核心的农村作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逐步引导当地农民群众意识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诸多好处与利益。在推广农机的同时,加强对各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传播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生态农业理念,传播先进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加快农业产权流转
我国当前实行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行之初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由于耕地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等问题,使得农业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土地制度呈现出弊端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多数农民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导致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一个不健康的发展状态。面对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农业活性,加快农业产权流转非常关键。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在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过程中,应鼓励各地方政府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业土地产权结构。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采用机械化作业,加快土地产权流转,提升农业活性与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农业机械化,依靠先进机械设备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也就是说,机械设备、农业技术的先进性,设备的工作性能与效率直接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快慢。依据这一层面分析,要想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来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与生产技术的创新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4]。相关的农业机构应增加在技术创新、农机创新方面的资金比例,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设备与技术,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对我国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对农业技术进行革新。同时,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与农业相关的电视节目,来为热爱发明、热爱实践的人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发明新型农机,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三、总结
总之,农业机械化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息息相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我国应结合当前实际,改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向着生态、经济、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加快农业产权流转,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06:34-41.
[2]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产品 设备改善 自动化 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04-01
一、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定义:农业机械或者装备在自身运行期间或运作状态下不依靠人手操作或感官而独立的将其完成。农业机械自动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本金、减少农民劳作带来的疲劳、提高农副产品的生产效率等,而且还可以整体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农业机械的改善应从降低生产本金、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出发,不断的进行设备的完善,以达到高尖精的目的。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逐渐繁荣,机械自动化技术也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范围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扩大,使农业机械化水平保持整体发展的良好趋势。农业机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国农业厂家的生产能力,随着农业机械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主要的市场有农机销售、设备维护与田间作业等。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市场的不断扩宽,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沟通与合作,我国的一部分大型企业用市场交换技术的形式,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从而提高国产农业机械的质量与生产效益。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仍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进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农业机械制造水平低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水平较低,有多种农业机械产品是仿造发达国家的机械产品。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中,仅仅对农业机械做了部分改进或是增加设备来降低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成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应用与推广。所以,开发符合生产需要的农机设备应作为我国农业机械设备主要的发展方向[1]。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不稳定
因为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在相关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利用,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监控系统与动态控制系统等有利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软件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发展需要。我国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对精准农业方面的研究管理强度还不够,导致我国农业发展不够成熟稳定。
二、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想要改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进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政府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方面的引导与扶持
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进行补贴等政策,使农业机械的应用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并通过科技创新等奖励政策来鼓励生产机械的企业与科研机构。政府应该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的自然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加强我国农业机械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科研成果得到实际的应用。相关农业机械企业同样需要加强科研技术的投入,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内的农业机械产品方面的竞争[2]。
2.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发与制造的发展过程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可靠性。想要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机自动化控制技术。企业在生产农业机械产品的同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当前对农机产品的要求、农民的购买农机产品能力、采用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农业产品质量改善、农民保养农机产品的方便性[3]。
3.如何推动精准农业的发展进程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进程相对不够稳定,与一些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进一步提升我国精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不但能够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更能够展示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我国在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话语权。近年来,国际上的精准农业发展着重点在节约用水与节肥等相关农业技术方面,节约用水与节约用肥可以通过精准农业技术来有效实现,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我国相关人员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集中科学研发知识,实现精准灌溉与精准施肥技术,从而推进我国精准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发展。随着国际智能化发展与加强,农业机器人与智能化系统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机械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已有了很大距离。所以,我国应该抓住新时代的机会,坚持科学发展观与自主研发精神,大力发展我国农业自动化技术。
总结
目前,我国农业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技术与其他农业大国差距较大。农业机械化扩散程度和农机设备使用率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也相差较远,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同时也要加快我国科技技术的创新与管理,按照市场走向来运作,把握好机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跳跃式进步,为我国农业的整体实力提升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胜强,浅析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和推进模式[J].科技风,2013,07(08):265.
1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等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先进,在农作物种植及其使用的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具有典型性。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率先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等也都在60—70年代相继实现了粮食等作物的生产机械化。9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如甘蔗、甜菜、马铃薯、花生、油菜籽、部分蔬菜等)从种植到收获都实现了全过程高度机械化。印度、菲律宾、南美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本国的农业机械化步伐,积极采用拖拉机配套农业机械进行耕整地、播种、收割、机械排灌、植保机械防治病虫害、机械脱粒等作业。但总体来看,其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只相当于除美国外其他经济发达国家50—60年代初期的水平。前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较高,粮食作物、甜菜、亚麻等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和畜牧业的集约化养殖都已实现机械化,但马铃薯收获机械化仅47%~51%,棉花收获机械化45%左右。90年代苏联解体后,由于农业经营体制的变化、土地经营规模缩小、经济不景气等原因,其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下降。
2国外农机化发展现状
1)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其在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当前美国的农业生产已进入全程机械化、自动化阶段,不仅大田作物生产及收获已全部机械化,一些难度大的行业与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美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大功率、高速度发展。近几年,美国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等农业装备上开始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作业等高新技术,出现了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的趋势。
2)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基本以旱作农业为主。其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和园艺作物以苹果、梨、葡萄、蔬菜、花卉为主。这些国家的农田一般比较大,家庭农场的经营体制和农业专业化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其农业机械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目前这些国家小麦和玉米的整地、播种、收获、运输等生产环节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不少农业机械还装备了GPS系统进行精确农业作业。西欧国家发达的农机生产为其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支撑,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机械化应用、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政府重视农机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宣传工作,注重农机具的配套生产、销售及维修服务工作,使农机具能够不断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同时,推行农业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3)日本是一个工业、农业都很发达的国家。该国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少,全国人均耕地只有0.044hm2,人均占有耕地仅0.274hm2。但其田间作业从耕整地、插秧、植保、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饲养业也已实现了集约化、机械化。特别是设施农业发达。花卉、蔬菜、养菇等广泛采用温室栽培,室内作业小型机械齐全。近年来,由于老龄化问题,日本农业从业人员急剧减少,因此,日本农业改变经营模式,进行集团化、规模化生产;同时努力加大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力争开发出更加节省人力的农业机械,使农业由机械化转为自动化。
4)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度、菲律宾)及南美的一些国家,正在加快本国的农业机械化步伐,积极采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的农机化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
3国外农机生产情况
目前国外主要的农机企业有:年销售收入在百亿美元级的迪尔(Dcere)公司和凯斯纽荷兰(CNH)公司,年销售收入在几十亿美元级的阿格科(AGCO)公司、久保田(Kubota)公司和克拉斯(Claas)公司,年销售收入在几亿美元级的沙姆道依兹法尔(SameDeutz-Fahr)公司、库恩(Kuhn)公司、格兰(Kveme-land)公司以及日本、韩国、独联体、印度等国的其他农机企业。当今国际农机企业的集中度很高,几十年来特别近十几年来,国外知名农机品牌大多归入到几个大型跨国公司集团的麾下。国外学者将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的发展模式分为纵向一体化模式与横向一体化模式。国外主要农机企业特别是横向一体化模式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主要采取兼并重组的发展壮大手段。
关键词植保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发展迅猛,尤其是粮食作物大部分地区从耕作到收获生产全过程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与此相比,植保机械则相形见拙。尽管过去的“跑、冒、滴、漏”已显著改观,“工农-16”也基本退出市场。
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仍然以人背小型机械为主。在“耕、种、肥(施肥)、保(植保)、收”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中,植保机械是相对落后的[1-4]。根据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特点、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以及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情况,轻简化中小型机械仍将是主流,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更加环保的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人背机械”到“机械背人”是必然趋势。
1我国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1.1植保机械的作用对象即农作物病虫草害复杂多变,制约了植保机械专业化发展
病虫害种类多并且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植保措施的多样性,病虫害偶发、突发、大发、小发等不一,不同于作物的耕作、收获等那样的简单一致。病虫害防治,难以规律性、统一化机械作业,也难以由缺乏一定植保技术和知识的农民独立担当。近年来虽然各地建立了一些不同组织形式的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但专业化程度很低,与机械收获那样的专业化相差很远。新晨
1.2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营规模小,制约了大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构成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尽管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但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后,土地公有私用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个体小规模生产。在这种经营体制下,很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粗放生产难以根本改变,大型植保机械缺乏市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是决定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为了减少农民,就必须有大量的农民走向
二、三产业。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