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家养老服务概述范文

居家养老服务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家养老服务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第1篇:居家养老服务概述范文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

第2篇:居家养老服务概述范文

关键词:养老服务产业;养老服务产业链;老年人权益;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59

1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1.1 养老服务产业概述

养老服务产业主要是指从老年人生活上及精神上的特殊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照顾、护理和保健等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从国家包办的社会养老事业过渡到计划供给的阶段,再发展至现今的市场化阶段,逐渐形成了属于第三产业的养老服务产业。一条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主要包括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健、医疗护理、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休闲娱乐、金融咨询等。

1.2 海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海南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若干政策的通知》、《海南省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明确的为海南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支持,使海南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取得了初步有效的成果。

海南省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13家、养老床位数33586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77家、床位数17074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36家、床位数16512张,床位总数比2010年增长624.3%。此外,海南省还通过建设覆盖全省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开通“12349”呼叫热线,在海口、三亚、琼海等市县签约了396家连锁加盟服务商,扩展服务站点260余个,涵盖家政服务、医药配送、维修服务和精神关爱等服务内容,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举办初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17期,培养初级养老护理员1210名,先后组建养老服务队伍50支,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海南省还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在一些资质较好的养老机构内设置老年专科医院,并积极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以保障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2 当前海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政策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海南省针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已初步形成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针对养老服务产业整体还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出现法律政策滞后的现象。国家层面虽然通过了一些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海南省还没出台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措施。

第一,医疗保险滞后于养老需求。关于老年人医保的优待政策还未落实,医保报销比例较低,个人负担比例较重;老年人异地医疗保险报销政策未明确体现。

第二,对社会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投资不足。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和文化体育等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上的严重短缺。

第三,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扶持力度较小。养老服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却缺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因此出现发展规模小、产品服务低等现状。

2.2 企业发展不健全

养老服务产业涉及的企业多元化,但是当前海南省的相关企业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方面的问题。

第一,市场定位不准确。这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于老年的市场需求缺乏相应的了解,没有深入考虑到当前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主要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实际情况,因而没有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而散,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现象。

第二,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培育重视不够。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起步较晚,因而]有制定出统一的市场规范,导致在实践中容易出现养老机构服务参差不齐,企业产品标准不一,养老服务人员规范标准不一,市场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第三,缺少专业人才。一方面,当前海南省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的基层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并且他们的工资待遇较低,工作强度反而却明显过大。另一方面,缺少高端的老年养护人才,主要包括老年医学、老年保健、老年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当前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各类服务的市场需求。

3 构建海南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建议

3.1 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产业链

从当前海南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养老机构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在家政服务、社区养老、休闲养老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滞后阶段。构建一条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链,使养老机构在与医疗机构结合的基础上,积极与家政公司、社区以及其他老年人保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开展合作,有效形成产业链,能够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我国现有的三种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同特点引申的不同需求,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各个产业之间的衔接也存在着不同之处,需要对这些不同的服务和需求进行不同的排列,充分形成不同的产业需求组合。

第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消费。因而产业更应该遵循人性化、服务化的特点,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推出不同的服务产品。譬如,对于需要家政服务、健康护理或者休闲文化娱乐的不同服务的老年人,以及需要一些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对其进行定制服务产品和计划。

3.2 完善政策法律法规

老龄化加剧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而且我国开始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相衔接,海南省可以结合本地养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和政策。

第一,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投入。结合海南省养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完善民间养老机构与老年人医保制度衔接的政策法规。

第二,扶持养老服务产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服务产业链上涉及到的各类企业,推出不同幅度的税收优惠政策。譬如,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可以实施免征房产税;对家政服务和健康护理机构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旨在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3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针对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展开不同的培养计划。一方面,政府可以与海南省地方高校、职业院校展开合作,积极开设养老服务专业,联合培养老年医学、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心理咨询等高端养护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改善当前基层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的现状,鼓励养老服务人员考取职业等级证书,从而不断激励自身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第3篇:居家养老服务概述范文

关键词 空巢老人 志愿服务 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知道,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13.26%,同2000年“五普”相比,提高了时上升2.93%;65岁以上人口占比8.87%,增加1.91个百分点 ,老年化严重已成为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涵盖面最广的则是空巢老人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概述

(一)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个人原因。根据调查发现,有20.5%的低龄老人,在经济、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独立生活,寻求更多的自由空间。或者有些老人对于生活的地方感情较深,不愿搬离原住处,而成为空巢老人,这样的占10.7%左右 。

2、家庭原因。针对空巢老人产生的家庭原因,对辽宁鞍山市某区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避免与后背发生冲突、老人不愿增加子女负担、住房紧张、子女不愿赡养等几点,其占比各不相同。

3、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观念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出现了一些空巢老人。很多子女在结婚成家后,有了自己的住房就会与老人分开居住,使老人独自居住;有些子女在外地求学就业,时间长了很多就会居住于此处,而使得家里的父母等成为空巢老人;也有因为婚嫁等原因,而在异地成家,出现空巢老人的情况。

(二)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1、经济水平低,生活压力重。我们常说“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但是都需要经济来决定老人的生活质量。根据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经济主要是退休金、子女赡养费用、工作收入、社会救助等。其中退休金占比最重为56.7%,子女赡养费占53.3%,而工资收入仅为6.7% ,由此可知空巢老人的经济并不宽裕,除了支付日常生活外,很难应对疾病及其他支出,生活压力大。

2、健康保障低,身体状况差。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会随之变差,患病率急剧增加。而53.3%的空巢老人身体一般,身体不好的占据13.3%,仅有33.3%的空巢老人身体状况好 。而且空巢老人对于康复需求较低,大多为慢性病等一些小毛病,医疗设施不完善,很难及时对于空巢老人进行身体检查。由此可见,保障空巢老人健康十分重要。

3、情感交流少,诱发精神疾病。在当前这个生活、工作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因为学习、工作、生活等压力大,忽略了对老人的照顾,使得许多空巢老人形单影只,精神状况差。相对于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由于孤独寂寞,极度缺乏安全感,精神空虚,加之与亲人的情感交流少,不善于社交,更会出现“空巢综合症”,严重的会引起身体疾病,如:抑郁症、老年痴呆、心理疾病等。

二、志愿服务措施

根据目前我国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分析,我们可以从空巢老人的经济、健康、精神等方面采取一些措施给予有效的帮助,将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持续进行,关爱空巢老人。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提高养老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力度加大,政府也采取了一定措施,给予空巢老人最大的关爱与志愿服务。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使其养老生活有所保障;建立空巢老人社会福利制度,尤其是以家庭作主体,社区为依附,各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福利体系。实行空巢老人的长期福利财政保障,从经济上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

(二)建立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项目,保障空巢老人身体健康。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众多空巢老人,医疗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存在。因此,政府应该建立适合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项目,定期向空巢老人提供一些常规检查及医疗保健服务,还要建立完善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大力宣传医疗保险及疾病防治,采用服务热线等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医疗咨询,让空巢老人也掌握一些医疗知识,随时关注身体状况。

(三)增加同空巢老人的情感交流,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

很多空巢老人缺少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严重缺乏安全感,因此要注意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鼓励空巢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达到“老有所为”,精神上“老有所依”的状态,随时与社会保持同步。

除此之外,社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人之家等交流平台,为老人提供免费的休闲娱乐、学习等志愿服务,如:老人舞蹈社团、绘画班、手工艺、合唱团等都是空巢老人拓展交际,愉悦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当然,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应该号召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进行时”这个行列中,为众多的空巢老人带去一份温暖。

(作者: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和平街道办事处团工委书记)

注释:

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以重庆市某新区为例[J].南京: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012(1):76-79.

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河南社会科学,2011(1):198-201.

徐小林,丁松宁,赵华硕等.社区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J].吉林: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0):75-77.

第4篇:居家养老服务概述范文

【关键词】农村养老;互助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21-01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养老问题高度重视,养老模式已初步建立了模式框架。但已有的解决问题方案忽视了对农村自身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特别是老年人群体智力体力资源、人情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如若这些资源能被有效开发,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一、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概述

互助养老是通过老年人邻里互助、亲友互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互助过程中实现精神和生活照料方面需求的满足。我们可把农村互助养老理解为:以村庄为单位,将该区内的老年人以及无工作人口进行吸收登记,通过年轻的照顾年老的、健康的照顾有困难的方式实现老年人群体间相互照顾和慰藉,从而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互助养老依照养老居住方式可以分为:1.集体养老院养老,政府出资在农村集体建造社区养老院,服务人员统一到养老院服务;2.居家养老,老年人依旧住在自己家中,服务人员上门服务。

在服务人员的设定上,可根据老年人年龄大小分为:第一层为年龄最长者以及生活不能自理者,他们可优先享受养老资源;第二层为年龄稍长但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第三层为年纪较轻有闲暇时间的人。其中第二层次人群可视自身情况有选择地为第一层人群提供日常生活上的照料;也可发挥年龄层较接近的优势经常看望第一层人群,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第二层人群也享有养老资源。第三层人群基本同第二层人群相似,但他们可帮助一、二层人群完成较重的体力活,由于他们暂时不需享受养老资源,因此他们可将所做的服务按比例换算成物质补偿。

综上可以看出,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能基本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减轻我国养老压力,还能实现传统孝道复兴,在村落和社区里形成尊老爱老的风尚。

二、农村互助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一)外部扶持优势

在老龄化社会加剧的今天,国家号召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起这项重担。互助养老模式的外部优势在于: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给予的支持。

1.“新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贯彻与落实。虽然目前“新农保”在具体执行和运作以及养老金支付压力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但“新农保”的开展和全覆盖为中国广大农村人口尤其是老龄人口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2.子女支持是重要支持之一。这类支持中主要包括资金支持,如寄发生活费,给老年人购买所需物品,老年人生病时需医疗保险支持时给予国家不能给予完全支持时则需要子女的支持等。

3.在医疗保险费用方面获得的支持。在参加医疗保险期间如果老年人生病并且产生了巨额的医疗费用时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补偿医疗产生的费用的保险。农村老年人参与的保险一般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二)内部自身优势和可行性

1.“孝”文化在农村养老文化中依然占核心地位

目前,在我国大多农村还是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状态,传统孝道在农村思想和文化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多数村落中村民都有或亲近或疏远的亲属关系,这就更进一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很容易将村民带入到互助养老即将要扮演的角色中。另外,农村老人健康化。农活是每个农村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经常劳作使得农村同龄老年人比城市同龄老年人更加健康。

2.传统契约精神在农村互助养老的作用

“契约”意为同意交换或同意约束。认为,契约的完成是权利和义务的清算。随着契约精神在中国农村的广泛化,将契约精神运用于农村养老互助模式中去的极大契合与优势。农村是一个地缘和血缘相结合的传统社区,在这里人情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人情背后也就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对于农村养老模式,我们同样可以采取相似的方式,将契约精神植入互助养老模式中,利用其本身优点有效地约束参与互助养老人群的行为,增加心理信任感,从而提高互助养老模式的稳定性。

3.农村剩余有效劳动力得到再次利用

随着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多为城市中重体力工作,年龄稍长者便不能胜任。这些中老年剩余劳动力,不能承受城市重体力工作,但除了生活能够自理以外又具有多余精力照顾他人。此类劳动力便是互助养老模式构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群。他们能够通过这个模式建立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在互助中实现自助。

参考文献:

[1]朱传一.开拓互助组合养老的新模式[J].中国社会工作,1997(1).

[2]白峰.“互助养老”演绎养老新概念[J].社区,2011,15(11).

[3],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陈竞.日本公共性社区互助网络的解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1).

第5篇:居家养老服务概述范文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 社区养老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5-0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我国,传统的养老体制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老龄化人群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养老在逐步展开并完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体现在城市的社区养老工作领域中。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此类问题,如服务专业性不足,专业性人才缺少,服务理念单一等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当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开展的情况,浅析老年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一、 我国社区养老含义

我国社区养老是以家庭模式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是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照顾老年人的方式。其特点表现在:让老人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填补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家人无法达到照顾老人的问题。

二、 社区养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从组织形式上看,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我国的社区养老照顾主要由政府提倡并出台鼓励政策,具体实施由民政部门负责,不同区的街道办事处、地区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便于其操作的特有的系统和管理方法,虽然便于管理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就存在程序化明显的缺点,行政色彩浓厚。

从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上看,社区养老资金不足。政府投资是我国社区养老资金来源的主力,大型的社区服务项目、服务组织、社区服务设施均靠政府出资筹建,只有少部分来自于民间团体。从总体上讲,我国老年社区养老工作仍处于发展建设阶段,需要政府投资的部分多,但由于资金的短缺,这就决定了政府只能“抓大放小”重视基础建设,对于细分的领域无法满足,如社区养老环境、社区医疗护理设施、社区文娱设施等方面的需要。

从社区养老具体服务上看,专业化的项目需要开展。社区养老主要是利用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和老人家庭中现有的设施,由社区组织、志愿者或家政服务人员来提供照顾和帮助,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但是大多开展的服务都处在最基本的服务阶段,内容单一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体现社工专业能力的服务应该开展,如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服务。

三、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

在以往的社区养老工作中,基层工作者按照国家政策例行公事,偏重于从行政角度出发,这样的结果就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并解决服务案主的实际问题。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从社工角度预测服务案主的感受,平等对待、感同身受、尊重案主等方面在服务中往往难以体现,进而易使被服务的案主产生负面情绪,排斥或不愿意接受社区基层工作者提供的照顾和帮助等。但是,社会工作者由于受过专门的培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帮助。根据实践反馈,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

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是提供家政服务、困难救济以及临时照顾。专业化服务,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素质的限制,无法展开。而作为社会工作者,则能够深入社区,以更加亲民的形象获得老人群体的支持,运用老年社会工作原理和社工方法开展专业服务,从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社区养老的优势落到实处,切实地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取得老人信任的同时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定期组织培训,运用专业理论引导社区服务人员

社会工作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的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应扮演教育培训的角色,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从而帮助他们运用专业理论帮助案主,提供专业服务,提升案主自我完善能力和信心,提高服务质量。

(三)促进相关社会政策完善

由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熟悉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案主需求,努力发现社会工作中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积极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相关政策完善,使社区养老能够有法可循,保证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第6篇:居家养老服务概述范文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 赡养方式 社区照顾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06-01

一、关于社区照顾的概述

社区照顾赡养方式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最传统的老年人赡养方式是家庭赡养,赡养的重任一般落在家庭妇女身上,当越来越多双职工家庭出现时,家庭赡养已经无法满足赡养需求,机构赡养就诞生了。养老机构的出现为城市解决了大批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减轻了很多家庭的赡养压力。但是,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城市老年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养老机构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赡养需求。在家庭赡养和机构赡养都无法满足城市老年人的照顾需求时,社区照顾也应运而生。与家庭赡养和机构赡养相比,社区照顾具有以下优点:它能为老年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克服家庭成员因为工作和生活琐事无法为老人提供悉心照料的弊端,也能克服机构赡养给老年人带来的“面子”和心理压力,能够让老年人和家庭成员之间保持近距离的交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社区照顾兴起于英国,但是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需要采取各方面的措施改善我国社区照顾的环境。

二、推进社区照顾模式发展的积极对策

(一)社区照顾机构要主动寻求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新的老年人赡养方式,其不应该孤立存在,而应该充分依托社会资源,这样才能让社区照顾得到更完善的发展。社区照顾机构应该主动与当地的民政和卫生部门沟通,应针对社区老年人口的数量、赡养特点等与其做好协调,争取得到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的支持,完善社区照顾的资源,以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社区照顾机构要壮大服务人才队伍,提高社区照顾的服务水平

社区照顾机构的存在是为了让社区的老年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如果没有专业的人才,不能掌握老年人日常起居的照顾特点,那么很难为老年人提供周到的、细致入微的服务。社区照顾机构要发展、要壮大,必须有专业的服务人才做支撑,因此,社区照顾机构要加大专业人才的聘请力度,走专业化服务道路,让社区照顾表现出其优于家庭赡养和机构赡养的优势,只有这样,社区照顾机构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信赖,才具备继续发展的基础。此外,社区照顾机构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特别是专职的护理人员,必须让他们掌握扎实的护理知识,必须能熟练照顾老年人起居;社区照顾机构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社区照顾各方面的宣讲,让他们牢记社区服务理念,熟悉社区照顾流程,秉承社区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社区照顾机构服务。

(三)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社区照顾机构的发展,为其提供必要支持

我国社区照顾机构起步晚,发展慢,还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赡养的需求。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社区照顾机构的发展,要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可以由国家和各地政府合力,充分动用各地的社会资源,加大社区照顾机构的建设力度,尽量做到社区照顾机构的普遍化,让城市各个社区的老年人都能够就近得到社区照顾机构的照顾。

(四)社区照顾服务要拓展其服务范围,建立多层次服务模式

根据当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的赡养特点,我们可以拓展社区照顾的服务范围,变单一的到社区服务机构上门服务为提供托管。首先,可以坚持社区上门服务为主。上门为社区老人提供周到服务,也可以让社区的老年人到社区照顾机构进行照顾,可以丰富照顾形式,进行日托或全托,上班族可以在上班前将老人送到社区进行托管照顾,可以在下班之后将老人接回家,如果有的家庭常年需要出差也可以进行全托服务,对全托老人实行集中化管理。通过拓展服务范围,可以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减轻社区家庭的压力。

(五)加大宣传,提高社区照顾的影响力

当前,很多地方的社区照顾服务因为受城市居民思想等的制约,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加强宣传,要让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照顾相比较家庭赡养和机构赡养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的。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平台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印制宣传册进行宣传,要让社区居民充分认识社区照顾的特点。只有提升社区照顾的影响力,才能让社区居民更放心地将老人交给社区照顾机构,才能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照顾机构的建设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必须让老年人得到妥善照顾。而仅仅依靠家庭赡养和机构赡养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托家庭赡养、机构赡养和社区照顾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付裕.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第7篇:居家养老服务概述范文

关键词:护理服务;养老机构;服务管理

1 系统概述

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1]。面临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寻求各种有效解决办法刻不容缓。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中明确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借助云计算、物联等信息技术来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2]。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会议中指出需加强养机构服务质量监管[3]。目前市场上的养老机构管理系统功能集中在基础业务管理,缺乏对服务核心业务的管控,主要原因是对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与系统的研究[4]。养老机构护理管理粗放式、服务标准化及量化缺失、服务监管不到位等普遍现状表明,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服务管理成为必要手段。

本系统旨在实现服务的规范化、服务过程阳光化,弥补服务难以管控的盲区;实现老人各类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管理以及支持服务评价反馈;实现护理人员快速、方便、有效的服务报工管理,为服务绩效考核提供有效依据;实现各项方便、快速的查询与统计功能。

2 系统需求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管理核心内容包括实现服务标准化、老人服务可配置、划分服务责任片区、服务任务执行与监管、服务评价。服务标准化指养老院根据院内实际情况明确各项具体服务项目,包括服务内容、服务分类、标准工时、服务价格等,以及各护理级别的具体服务内容与服务频次。老人在入院时通过护理等级评估及意愿来明确具体的服务需求,支持服务需求个性化配置。划分责任片区是将护理人员及服务区域或老人进行捆绑,护理人员执行所在责任片区的服务任务,以实现服务区域化管理。服务任务执行及监管过程主要借鉴工业生产管理的思路,老人的服务需求配置相当于服务订单,每天由系统的自动排程器生成服务任务,护理人员通过移动APP查看所在区域的服务任务,执行服务过程中能够快速记录服务开始及结束时间,实现服务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管以及作为员工绩效的依据。老人或家属可随时通过移动APP查询老人的服务情况,对已完成服务进行评价,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服务管理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可靠性原则:保证系统能持续运行,在规定时间周期内可实现所述条件程序要求,当故障发生时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

高性能原则:在面临大用户量的时候,系统服务层需要消耗大量CPU、内存和磁盘I/O资源加以应对,保证用户获得良好的体验。

易用性原则:通过人机交互方式的设计,达成人机界面友好,输入、输出方便,图表生成美观,检索、查询简单快捷等目标,并在系统的可扩展、可配置设计的支持下,实现灵活的可扩充性和高度的可配置管理性。

安全性原则:对不同的系统用户分别在增、删、改、查、导入、导出等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同时系统具备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功能。

3.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四大部分。系统总体采用灵活的框架式设计,支持“随需搭建、无缝整合”的建设方式,保证框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网络体系、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网络体系包含有线与无线网络,用于保证系统的安全通信;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及存储资源等;操作系统要求电脑主机系统为Windows XP以上,移动设备为Android操作系统。

数据层:实现各种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的数据库存储。数据层包含的数据库主要有:老人及员工等基础信息、护理资源信息、健康档案信息、业务数据等四类核心数据。

支撑层:指系统建设的一些基础的、共用的构件,主要包括安全认证服务、基础业务逻辑服务等。安全认证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业务逻辑服务中封装了实现本系统的各种基础功能业务逻辑,通过组件化的方式来提供基础服务。

应用层:基于数据层的数据支持及支撑层的各类服务支持构建了系统的业务应用。主要分为WEB系统和移动终端应用,用户可使用应用层的各类系统功能以实现对养老机构服务的管控。

系统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3.3 系统模块设计

养老机构服务管理运作系统划分系统Web端功能模块与移动终端APP功能模块。系统模块设计如图3所示。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维护系统用户信息及不同维度的用户组定义,记录系统用户的操作历史,方便管理员了解系统运行状态。

基础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维护员工信息、老人信息、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基础数据,为服务需求配置及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服务中心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供计划员进行护理人员的分责任片区管理以及维护片区内老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服务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服务的过程管理,包括服务任务的生成、执行过程、完成情况统计,供机构工作者及老人或家属查询统计各项服务进度,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评估依据。

移动APP:模块主要功能是供护理人员查询责任片区内的工作单以及服务报工,老人或家属可查看老人具体的服务情况并对已完成服务进行评价。

4 系统实现

养老机构服务管理系统采用J2EE技术架构,采用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基于Web Service或REST方法接口的技术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传输,基于业务基础平台构建应用系统。在数据库设计方面,本系统采用具有高可移植性、高吞吐量的关系数据库ORACLE 11g来设计各类数据的存储结构,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共享性、大量性等完整性管理。在系统部署和应用方面,采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及云存储技术,具有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维护成本低的特点。在信息存储方面,采用了多线程技术、高速缓存技术、索引技术、故障智能恢复技术、Ajax异步调用技术、Flex RIA富互联网应用技术来确保证系统的高性能,确保大用户量情况下能高效运行。在系统界面设计方面,采用风格一致的专业UI设计,以提升客户端用户体验感。在移动设备服务报工方面,依赖RFID技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老人的服务任务,以接触式操作获取任务的开始及结束时间,实现护理人员工作状态的实时监管。开发环境如下:

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或Linux;

客户端操作系统:Windows XP/2000/2003/Vista/Windows 7/ Windows 8;

关系数据库:ORACLE 11g;

应用服务器:Apache Tomcat;

JAVA虚拟机:JDK1.7.1;

Android2.3以上版本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或平板。

5 结束语

文章对养老机构服务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采用J2EE技术架构、云存储等技术开发,实现了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化、可个性化配置、过程化监管、员工绩效统计、服务评价的闭环管理功能,对推进我国护理管理信息化、规范化、阳光化有着重要的实现意义。目前本系统已在多所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服务的标准化水平、服务实时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6-03-01(010).

[2]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管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1-24)[2017-02-10].http:///yzygj/s3593/201611/92b2e8f8cc644a899e9d0

fd572aefef3.shtml.

[3]民政部门户网站.: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EB/OL].(2016-12-22)[2017-02-10].http:///article/yw/shflhcssy/ldjh/201701/20170100002907.shtml.

第8篇:居家养老服务概述范文

关键词:城市家庭;代际关系;共同居住;经济帮助;老年人供养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99-03

引言

随着中国“老年化”问题的加剧,中国养老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和养老有关的话题、政策、计划不断被搬到台面,近期,无论是公务员养老双轨制,还是“以房养老”政策的提出,都是围绕着养老问题。最近一组数据显示,“养老机构建设”成了网民最关心的内容,关注度达到了71%。而养老金改革、失独等特殊人群养老等话题也颇受舆论关注,关注度分别为20%和9%。①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数据显示,城市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达2/3。我们从中发现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地位似乎走下降趋势,人们更多地转向了机构和政府养老的方向,家庭养老已经无法应对目前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无法满足目前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家庭养老曾一度是中国养老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国家政策以及经济情况的变化,家庭养老的职能以及家庭代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城市,城市的发展与家庭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在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本文意在通过调研获得的有关南京五个区的400个家庭的有关数据,对目前城市家庭代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了解目前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对中国未来养老计划有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马超(2007)的研究发现,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代际关系保持“分而不离”,代际经济交流双向发展;代际关系双方平等、民主意识增强;代际关系重心下移的问题。罗楠(2012)的研究发现,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和高龄化发展,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社会养老不健全,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呈多样化发展,城市老人精神层面上大多还是倾向于家庭养老。蒋晓平(2012)提出了从目前城市青年啃老角度研究了逆向代际关系。张丽萍(2012)的研究表明,在生活可以自理时,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希望独居的比例较高;在生活不能自理时,城市老人希望到机构养老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提高;此外,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生活费来源等对养老的居住安排影响显著。王跃生(2012)的《城乡养老中的家庭代际关系研究》中以2010年“中国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变动分析”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生活费用来源和起居照料,发现农村65岁以上老年父母以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为主,但独立生活已显示出增加趋向,城镇老年人则呈现独立生活和与子女共同生活并存的局面。Chan(2011)、Lei etal.(2012)利用CHARLS数据对中国代际转移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其研究表明,收入越低的父母子女经济帮助的概率越高。转移规模与父母收入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关系,既不支持无私动机假说,也不支持交换动机假说。

二、实证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数据来源是我们项目小组2013年七八月基于南京五个区的城市家庭的400份调研数据。其中包括了400位老人以及695位成年子女的相关数据。

(一)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数据:(1)老年人性别分布为男性为63%,女性为37%。(2)年龄分布为:1930年以下:1人,0%;1930―1935:25人,6%;1936―1940:69人,17%;1941―1945:117人,29%;1946―1950:99人,25%;1951―1955:58人,15%;1956―1960:25人,6%;1960以上:5人,2%。(3)文化水平分布:文盲:9%;小学:16%;初中:44%;高中及以上:31%。(4)退休前的工作性质分布:政府机关:1%;企业:31%(其中包括了在某些公司工作的工人);行政事业单位:32%(其中包括老师、交通运输等工作人员);个体户:8%;无工作:6%;其他:12%(包括一些无法准确定性的工作)。(5)老年人身体状况分布:不好:14%;一般:58%;好:28%。(6)老年人日常生活受谁照顾情况:自己:70%;子女:8%;配偶:3%;保姆:2%;自己和子女:2%;自己和配偶:14%;子女和配偶:1%;自己、子女和配偶:0%。(7)被调查老年人中仅6人聘请了保姆。(8)被调查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分布:劳务收入和子女帮助:1人;自己劳务继续收入和养老金:7人;自己继续劳务收入和储蓄性收入:13人;子女帮助和养老金:9人;子女帮助和储蓄性收入:7人;养老金及储蓄型收入:4人;子女帮助、养老金、储蓄型收入:1人。(9)被调查老年人收入水平分布:1 000以下:14%;1 000~

2 000:20%;2 000~3 000:39%;3 000~4 000:10%;4 000~5 000:9%;5 000以上:8%。(10)被调查老年人期望获得经济类型分布:自己劳务:29人;子女帮助:19人;政府帮助:243人;其他:85人(其中绝大部分表示目前生活来源已足够不需要额外的帮助);政府帮助和其他:4人;子女帮助和政府帮助:21人;自己劳务和子女帮助:2人;自己劳务和政府帮助:3人。(11)被调查老年人配偶情况:321人配偶健在。(12)老年人与子女同居情况分布:188人与子女同居,211人不与子女同居。(13)695位成年已婚子女中,356位子女给予老年人经济帮助,339位子女不给予老年人经济帮助。(14)老年对已婚子女进行经济帮助的情况:695位成年已婚子女中,111位接受老年人的经济帮助,584位没有获得老年人的经济帮助,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帮助中还包括了还房贷等经济支出。另外,264位子女与自己父母互相不提供经济帮助 30位子女与自己的父母互相提供经济帮助。(15)成年已婚子女的未成年子女是否受到老年人照顾的情况,374位成年子女的未成年子女受到老年人花时间照看。

(二)数据分析

对于获得的400份样本数据的分析以及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我们对此次调研以及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一个简要概述。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选择了南京市5个区为调研地点,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两种情况的样本分布较为平均。但是由于老年人退休前工作地点与目前居住地点并不一致,并且老年人收入水平一栏在各区都有不同水平的分布,所以我们观察发现区域的影响对本次调研的结果影响并不是很大。

在此次调研中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分布较为合理,本项目调查主题围绕了代际关系,而大部分调查对象的年龄所处阶段合理,且有未成年的孙子、孙女,有利于研究。经数据分析,虽然目前国家的养老金远远不足,但是大部分调查对象通过退休前的自我缴纳和单位缴纳养老金等方法在退休后都有一笔养老金,同时部分老人并没有享受到养老金。养老金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退休前工作性质和学历的不同对养老金水平影响很大,尤其是个体户与政府机关人员之间。除了依靠养老金外,许多老年人还依靠储蓄性收入或者继续劳务,相比之下,和以往我们观念中依靠子女的情况反而较少,这表现出现在老年人即使退休了主要依靠自己获得经济来源的时间越来越长。在老年人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意愿中,大部分老人还是希望从政府方面获得,一方面考虑到经济来源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子女的生活和经济压力太大。对于政府的期待更大过其他方面。虽然南京是比较大的城市,但是在被调查的对象中除非自身自理状况非常糟糕的情况,家庭中聘请保姆的情况较少,身体只要不是太差,基本上是自己照顾自己,或者自己与配偶相互照顾,由子女照顾的情况也逐渐减少。

在被调查对象家庭人口方面,经调查整理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老伴已经去世的情况下:1)被调查老年人单独居住;2)被调查老年人与自己的孙子或孙女居住;3)被调查老年人与自己的某个成年子女或多个成年子女一同居住;(2)在老伴健在的情况下:1)与老伴两人一同居住(这种情况在调查样本中较多);2)与老伴以及老伴的父母同住(这种情况大多存在在被调查对象刚刚退休或本人有年龄较大且需看护的父母之间);3)老人与自己的老伴及自己的成年子女;4)老年人与自己的老伴以及成年已婚子女及子女的子女;5)老年人与自己的老伴以及成年已婚子女(及成年子女的子女)以及老年人的未婚子女的大家庭模式。我们发现目前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的情况比较多,超过了调查样本的一半,许多老年人也并不希望与成年子女共同居住,还有一种常见的居住模式即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的子女一同居住,这样方便了老年人对孙子(女)的照顾,但是5人共同居住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5人同居的情况下,父母来自外地来到南京照顾子女家庭的情况比较显见。

经分析与总结,第一种即较年轻、工作刚刚起步或者刚刚成家的成年已婚子女不仅生活上不给予父母经济帮助,老年人还会以现金、还房贷或者在孙子(女)身上花费等形式给予成年子女帮助。第二种经济状况不如父母的成年子女反而更多地从老年人那获得经济帮助。第三种子女、老年人经济状况都比较好的状况,有互相提供经济帮助的情况,也有双方互不提供经济帮助的情况,还有子女对老人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第四种子女、老年人经济状况都不好的情况,有老年人单方面给予子女经济帮助,也有双方互不给予经济帮助,此类情况依然有较多老人通过再劳务或其他方式来帮助自己子女的家庭。

对于被调查的对象中,基本上如果子女父母双方住在本市或本区范围,子女又有未成年子女,那么老年人一般都会花时间照顾其子女的未成年子女,单据初步观察,这种照看越来越不与经济挂钩,因为很多老年人照顾其子女的未成年子女不仅没有从子女那获得经济支持,反而会从自己的经济收入中支出,同时一同居住的模式下,有时老年人对家庭支出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子女。但是老年人子女年龄越大,子女的子女成年,老年人的对家庭和子女的付出减少转而会更多的收到子女的经济帮助。

三、总结与政策性意见

通过本次基于南京市五个区的调研数据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老年人独立性越来越强,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上也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经济层面上,我们发现只要是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大多情况下都会很少依赖成年子女的经济帮助,许多时候是基于亲情往来。一般成年子女年龄越小,父母对成年子女的经济依赖越少,甚至目前有许多老人以给予现金、帮助买房或者还房贷的方式给予年轻的成年子女经济帮助。许多养老金过高的老年人更是表达不需要子女的经济帮助,自己完全可以供给自己与老伴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目前养老金的分配也存在巨大的差距,有些老年人的养老金可以让退休生活无忧但是许多老年人在自己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还会选择继续劳务来补贴家用或者帮助孩子,还有一部分养老金过低的老年人退休生活也是省吃俭用。精神层面上,虽然此次调查数据中与子女同居情况分布均匀,但是大部分老年人主观意愿上是不愿意与成年子女同居的,这中间还包括了一些失去配偶的或者身体状况不好的老人。我们发现近年来,老年人的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其实也是方便了对方、减少麻烦与纠纷。除此之外,老年人对成年子女下一代的照顾也越来越无私,虽然成年子女会给照顾自己下一代的老年人以经济帮助,但是许多老人在经济允许下也会将自己的一小部分经济来源补贴给成年子女的下一代,交换动机在城市家庭代际关系中也越来越弱化了。综上,我们发现目前城市家庭老年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同时他们背负家庭责任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真正进入养老状态的时间也在推迟。

对以上结果我们提出以下一些意见:(1)对于老年人反映出的养老金分配不均的问题,我们希望政府出台更加科学的养老金缴纳以及分配计划,养老金对于一个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政府必须扩大养老金的覆盖范围,事前事中事后都应更加注重公平。(2)老年人目前除了照顾自己的生活,对于自己成年子女成家立业也会给予帮助,社会的压力无形中也转移到了老年人的身上。这其中也涉及的各种问题,例如房价过高、就业压力、抚养下一代的经济压力。政府应该组合养老计划,适当地调整住房、就业、劳动薪酬以及公益服务等政策。(3)虽然老年人在精神上越来越独立,加之成年子女工作和家庭劳务的繁忙也使照顾老人越来越困难,为了使老年人得到照顾,方便子女看望老人也减轻子女的负担,我们可以逐渐推进社区养老,更多地建立起规范化、公益化的养老院或者养老机构,也可以形成照顾老人的组织专门前往老年人家中帮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4)除了政府、社会加强对老年人生活的照顾外,也不能就此让家庭养老的功能减弱,毕竟家庭养老在养老结构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成年子女不忘对老人的责任都是有利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所以要加大对成年子女家庭养老的道德宣传。

参考文献:

[1]蒋晓平.逆向代际关系:城市从业青年隐性啃老行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2):5.

[2]罗楠.家庭结构变动下城市的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马超.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姚远.对中国家庭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1998,(5):48-50.

[5]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31-145.

[6]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4):13-21.

[7]张丽萍.老年人口居住安排与居住意愿研究[J].人口学刊,2012,(6):25-33.

[8]王树新.论城市中青年人与老年人分而不离的供养关系[J].中国人口科学,1995,(3):38-42.

[9]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住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1):

98-105.

[10]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0-140.

[11]Cox.D,Motivies for Private Income Transfer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6),1063-1093.

①千龙网,2014.1.19即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