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

第1篇: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保健现状;影响因素;流动儿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交流的日益活跃,外出务工人群已成为我国最为庞大的一支流动人口,而在其背后则是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因为经济条件及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其保健水平明显要低于本地儿童,为了提升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加大对其保健现状的调查研究,从中分析研究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总结出提升儿童保健水平的有效策略等,有着积极意义。下文将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1月某市流动人口较多区域的700例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保健现状进行探究,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1月某市流动人口较多区域的700例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男388例,女312例,年龄从0~3.5岁,平均年龄(1.8±0.6)岁,其中12个月以下儿童有278例,12~24个月儿童有207例,24~44个月儿童有215例。流动儿童家长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的有60例,大专有265例,高中及以下的有375例。

1.2方法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于2013年8月~2014年11月随机选取某市流动人口较多区域的700例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上述流动儿童保健现状进行探究,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其调查内容主要有家长及家庭基本状况及相关信息,儿童的保健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等。

2 结果

700例流动儿童中,有398例参加了体检,其体检率达到56.86%,同时其系统管理率也达到258例(36.86%),且两者都与儿童年龄有关,年龄较大的儿童其在以上方面的比率,要明显低于年龄较小儿童。其具体情况如下:12个月以下儿童有278例,其体检率为215(77.33%)。12~24个月儿童有207例,其体检率为126例(60.87%)。24~44个月儿童有215例,其体检率为89例(41.39%),不同年龄间其体检率存在显著差异;在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儿童保健情况影响方面,本科及以上的有60例,其儿童体检率为49例(81.67%)。大专有265例,其儿童体检率为171例(64.53%).高中及以下的有375例,其儿童体检率为178例(47.47%),家长受教育程度,对于儿童保健状况有着重大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儿童没有参加体检的原因中,主要有"没有必要"、"医生医技差"及"不知道体检"等,且存在年龄间的差异,年龄越大,体检没必要成为主因;在系统管理水平不达标方面,其主要原因有"医生医技差"以及忘记等其他原因,其在年龄间不存在差异。以上所指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交流的不断频繁,跨省跨市的人口流动情况已十分普遍,这给我国带来巨大社会活力的同时,流动人口规模过大问题,也逐渐引发了诸多的问题,如占据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流动儿童,其保健水平低下问题,就成为我国当前较为严峻的医疗问题之一[1]。本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十分恶劣[2]。在影响儿童保健水平的主要因素中,家长的保健参与意识很重要,且其受家长受教育程度影响,学历越高的家长,其儿童保健意识越强,同时随着儿童年龄增大,家长对儿童保健问题重视程度逐渐下降[3]。本研究中,在儿童没有参加体检的原因中,主要有"没有必要"、"医生医技差"及"不知道体检"等,且存在年龄间的差异,年龄越大,体检没必要成为主因;在系统管理水平不达标方面,其主要原因有"医生医技差"以及忘记等其他原因,由以上可知,加大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升家长保健意识,对于督促和指导儿童参与保健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促进高年龄段儿童进行体检,有着重要作用[4]。此外,提升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对于促进家长及儿童积极参与保健,有着积极作用,本研究中,在系统管理水平不达标方面,其主要原因有"医生医技差",说明医生医技高低,对儿童保健的重要影响,因而医院要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养,促进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间接促进家长及儿童的保健需求的提升,提升儿童保健水平,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5]。

参考文献:

[1]高春梅,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1):967-970.

[2]孔桂花,丘先,徐志浩.深圳市宝安区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9):4824-4826.

[3]陈藜.我国孕产妇与儿童卫生干预措施覆盖率的现状及公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12-18.

第2篇: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1.信息化建设未实现全覆盖,地域发展不均衡。

数据显示,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仅有27个省建立了省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率为79.41%,仍有7个省未启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近年来,计生流动人口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基本实现数字化、无纸化,改变了过去手写、纸录的低效率状况,大大提高了档案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检索率,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仍然存在信息化建设覆盖率不高、地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2.信息化系统衔接不畅,网络化协作水平不高。

《2010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显示,在建立了省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27个省中,只有15个省实现了与国家流动人口子系统的对接,对接率为44.11%,不到全国省市区数量的一半;而各省之间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基本无对接,无法实现信息互换和交流。计生流动人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全国联网及计生信息的无障碍互换,这也是管理好流动人口计生档案的关键之处,但由于目前各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导致信息化系统之间的衔接不顺畅,仍未实现全国联网,网络化协作水平有待提高。

3.计生流动人口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下。

在一些单位,计生档案工作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变动大,且多由老、弱、病的女同志承担,文化素质不高、档案专业知识缺乏、计算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差等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工作人员甚至完全不会使用计算机,也不积极学习新知识,得过且过,在计生流动人口档案工作信息化大潮面前手足无措,严重影响了计生流动人口档案工作信息化应用水平。

4.流动人口计生原始档案收集难度大,信息更新不及时。

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面对有些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整理的档案,计算机是无法进行管理的。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的随意性和隐瞒性大等特点,流动人口基层原始档案不能及时收集、上报、整理,致使信息更新不及时,数据库信息不准确,影响了计生流动人口档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档案工作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对策

1.国家主导,加大投入,实现均衡发展。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理应实行“全国一盘棋”策略。国家应在流动人口计生档案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加大投入,并主动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向相对落后地区倾斜,努力实现计生流动人口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还应提前部署,统一规划,制定计生流动人口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力求建好即能对接,真正实现数据无障碍对接和“全国一张网”,不断提高国家与省、省与省之间的网络化协作水平。

2.加强区域、部门合作,促进信息互通。

针对流动人口计生原始档案收集难度大导致的信息更新不及时、数据库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只有各地、各部门加强合作,尤其是通过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齐抓共管,不仅积极收集、录入流动人口计生原始档案,还主动通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信息互通,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实现数据库信息实时更新,不断提高流动人口档案准确率,为做好计生工作服务。

3.提高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第3篇: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人口;流动;教育;影响

一、流动人口对社会的影响

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流动人口对于城市是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流动人口解决了城市很多的困难,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流动人口可以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和人才,未来城市的的发展还是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努力,流动人口也是消费人群,对城市经济有促进作用,流动人口对城市的文化发展也有好处,因为不同地区文化美食都不相同,外地人口的进入也会将文化带入城市中,促使城市文化多元化。流动人口还可以提高社会效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少,如果只靠着种地百姓很难富起来,国家很难强大起来,而且农村也用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但是城市的劳动力是短缺的,这就形成了如今的流动大军,只有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建设做贡献,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二、流动人口对教育的好处

流动人口对教育的影响积极地,外出务工人员对流出的职业教育是有推动性的,流人地可以对本地劳动者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也可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人口得流出减轻了流出地政府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压力,由于流出人口大多为年轻人,有的未婚,有的子女会随父母流动,对于经济贫困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可以给子女好的教育环境,流动人口可以对城市的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教育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流动人口每年都在增长,虽然流动人口为社会和城市作出贡献,但是其子女教育问题却成为难题,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确保他们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的责任,如果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流动人口就会减少,这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和人才流失问题。流动儿童学校以相对低廉的收费吸引并解决了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难的困难,简陋的办学条件,缺乏配套的师资设备,流动性强的师生资源,,政策规定无证办学应被取缔,但是取缔以后学生就没有地方上学。

由于城市的学校外地人上学都要交借读费和赞助费,而对于大多是外出打工的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甚至有的根本拿不出这些钱,而收费低的学校环境差,教学质量低,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还有就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低,对子女教育不关心,最后导致失学严重的问题。

有些流动人口会将老人和子女留在家乡,而由老人照顾孩子,这样孩子是什么也不缺,但是他们缺少关爱,与其他同学交流少,性格孤僻,对于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由于公立学校借读费和赞助费过高,但是家长为了孩子能有好的教育学习环境,认可拿出多年积攒的存款供孩子上学,但是孩子上学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在那些私立学校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差,孩子不能很好的得到教育。

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与城里孩子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也不相同,彼此相互排斥,在学习方面也会比城市孩子差上一些,这种差距感会使他们感到自卑和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区,各种方言也不同,流动人口子女在上课的时候不敢发言,怕同学笑话其说话时的方言,随着时间的延长,流动人口子女就会产生厌恶学习、害怕学习的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退学。

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地增多,有些人对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在所在地进行学习教育,但是政府的管理不完善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公办学校中,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相对集中,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不足,政府也没有大力支持,民办学校为了减少开支获得最大利益就会加收各种费用。公办学校里的资源得不到完全释放,而私立学校没有资源可用,致使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享用良好教育资源。

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统筹经济的协调发展,缓解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国家、政府应当加强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对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当地发展好了就业机会高了,当地农民就会在附近找工作,而不会去跑向外地,这样人口流动性减少,子女教育问题就不那么困难了。政府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管理问题,处理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时出现的困难,政府应要求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多部门互相配合,真正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多层次地进行保障。

社会和个人办学应当满足最低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使办学向着规范、优质的方向发展。要加强办学管理。当前一些学校并没有经过相关的部门认可,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不足,所以应当提高办学标准,规范办学质量,政府应加大管理制度,加强对办学者、教师的资格认定,对于违背办学、教学规定的实施严厉处罚。

人口流动未来的走向

我国实行城市化建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有效地劳动力,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就很难实现城市化的发展,只有让流动人口没有后顾之忧,对社会和所在城市感恩,才能更好地对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社会和政府总是提倡人人平等,但是流动人口的子女也是祖国的未来,也应该有良好的教育。政府应加大力度,出台相应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实施可行有效地方法,让社会更加稳定团结。

参考文献

[1]朱景坤.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

第4篇: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70

1A社区流动人口现状及特征

乌鲁木齐市A社区于2012年7月拆分成立,位于赛马场路,北起赛马场路,南至榆园路北社区,西起东七巷,东至迎宾馆西围墙。辖区总面积0.38平方公里,总户数1405户3797人,有自建房164栋,其中115栋用于出租,登记在册有623间出租房,辖区驻地单位有两个。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A社区具有七站一室,工作人员49人。该社区总户数1522户4661人;其中常住户532户1653人,流动户990户3008人,七个巷道171个院子、一个小区556户1668人(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质,具体数字不稳定,存在变动)。

1.1流动人口结构

1.1.1民族及性别结构

A社区的民族成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截止到2015年5月,所有流动人口中,汉族占7%;少数民族则占93%,其中维吾尔族居多,占流动人口总数的86%(如表1所示);且流动人口中男性大于女性,其中男性1365名,占51%;女性1313名,占49%(如表2所示)。

1.1.2年龄结构

相关统计信息显示,该社区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16-59岁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68%,而0-15岁及6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年龄分布则分别为29%和3%。究其原因,大部分外来人员都是来务工的,所以年龄的构成较为年轻。

1.1.3碓唇峁

该社区流动人口的来源主要分为疆内、疆外,从疆内看,大多集中于南疆地区,例如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区。其中,疆外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9%,疆内人口占91%。

1.1.4文化结构

该社区流动人口的文化结构偏低,大专以上人口仅有132人,占总流动人口的5%;大专以下有1985人,占流动人口总数的74%;无受过文化教育的有561,占流动人口总数的21%(如表3所示)。

1.2流动人口特征

为了更好的掌握该社区流动人口的特点,除了上述分析,我们还进行了抽样调查,针对该社区居民发放了200份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98份(其中流动人口156份),可以概括出乌鲁木齐市A社区流动人口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2.1文化素质偏低,且青年居多

从来源结构看,该社区大多数流动人口是来自南疆的一些贫困区域。他们在这种生活条件下,大部分都没接受过良好教育,致使他们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年龄构成也是青年居多,在20岁以下的居民占6%,21-35岁的居民占55%,35-50岁的居民占30%,50岁以上的居民占9%。其中还包括许多“重点人员”,致使社区管理人员压力不小。

1.2.2就业层次低,收入低

调查对象中84%以打零工,做小生意为生,例如以小推车为载体的流动水果食品摊位,虽成本较低,但稳定性较差,常因各种原因被勒令撤回。其次较多提到的做打馕生意,出租车及公交车司机。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外加掌握技术较少,导致家庭月收入也普遍低(如图1所示)。月收入偏低继而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水平,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我们发现,居民生活状况并不好,被调查对象家庭人口数3-5人的占48%,家庭人口数5人以上的占34%,家庭人口多,由于家庭收入低,为节省开支,大部分流动人口都是租住自建房,且房间狭小,再加上生活设施极其简陋,条件十分艰苦。当问及流动人口选择A社区的原因时,大部分流动人口回答是因为该社区房租便宜。在此前提下,调查对象中只有36%的人月收入可以满足一个月的生活需求(如图2所示)。

1.2.3居住期短,流动性大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流动人口来本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原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农村地少人多、本地区好赚钱发展机会多、照顾亲人孩子上学等几个方面。且他们中大部分所从事的都是非正式工作,因此会出现居住期短,流动性大的特点。此次调查的对象中,流动人口在A社区暂住时间一年以下的占44%,1-5年的占37%,5-10年的占14%,10年以上的占5%(如图3所示);近半数的人在该社区居住不到一年,流动较为频繁。

2乌鲁木齐市A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的难点

相比其他省区的流动人口管理而言,新疆对流动人口管理要复杂得多,在于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很大比例,民族文化的差异,难免会给社区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2.1.1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管理困难

从A社区流动人口的特点我们知道,该社区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掌握技能欠佳、法律意识不高,导致就业层次低,收入少且不稳定,因此生活无保障。例如其中一些流动人口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懂得通过合法的渠道保护自己,有的会选择忍气吞声,有的则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此环境下,会引发计划生育、民族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语言不通,在对A社区流动人口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也与社区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多次交流,通过了解,发现流动人口管理最大的难点就是语言障碍,因为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到了93%,其中很大一部分不懂汉语,再加上社区工作人员也是由各个民族构成,虽然社区工作人员也在努力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但是想要无障碍交流还是有些困难。

2.1.2流动人口对社区管理工作不配合导致管理困难

通过社区人员,我们了解到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按照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方法来执行的,但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反映,流动人口对于他们的管理工作是少部分人配合,大部分人不领情、不愿配合,他们对流动人口的动态了解方式间接了解多于直接了解。例如社区工作人员每两天要对社区流动人口做一次清查,每个月进行一次大清查,面对社区工作人员每周2-3次的二维码扫描任务,一些住户会有不满,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后期的入户工作;再如有些住户家里来客人,如果入住,需要办理复杂的登记手续;因此出现了有些流动人口不主动配合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流动人口对社区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方式了解得不够透彻(如图4所示),且社区工作者对于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方式也是信心不足,认为管理方式比较被动,取决于居民个人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对该社区管理方式了解的占60%,了解一点的占33%,完全不了解的占7%。

2.2存在的问题

2.2.1管理工作“重管理轻服务”

由于新疆维稳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中,要以维稳为主,然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除了治安方面的职能,还应该涉及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职能,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该社区的管理工作呈现“重管理轻服务”的特点,对流动人口的服务重视程度不高,必然会降低流动人口在该市发展的归属感,过度的重视管理,忽视流动人口合理的公共服务需求,也会对社区的治安管理产生影响,因此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且必须增强服务意识。

2.2.2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社区工作与其他管理部门相互间的协调较少,且各部门之间职能划分不清晰,使得很多问题都无法定位具体由哪个部门解决,再加上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楚,信息交流不顺畅,就容易造成工作的疏忽,从而使管理的效率降低,因此应该完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可以协调各部门职能的机构,制定具体的管理职责和任务,而不是任由他缺少工作力度和制度保障。

2.2.3社区工作“事多人少”

通^调查我们知道该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流动人口管理,但由于社区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不明确,现在该社区工作呈现“事多人少”的特点,导致该社区工作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因此难免就会造成该社区工作人员出现流失现象,人才流失对在岗人员带来更大的压力,例如节假日值班、休息问题,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该社区工作人员在节假日经常加班工作,但从未领取过节假日三倍工资,即便休息,工作人员也不能离开乌市,且工作环境本来就含有不安全因素,但上级部门也从未发放过维稳费。种种原因导致人才流失,使的该社区“事多人少”的工作模式越发严重。

3完善A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建议

3.1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意识

众所周知,社会稳定是社区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同时,也要提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流动人口合法利益的切实保障,还能提高社会稳定性。大多数流动人口都存在生存压力大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社区工作人员一定要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和制度上的帮助,对流动人口提供“同城化”待遇,对流动人口困难家庭进行慰问、捐资、帮扶等。因为流动人口到了市区后会面临住房、就业、医疗保障等各方面的问题,就拿居住条件说,该社区很多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差,社区可以与政府沟通,提议加强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强化公共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整治等。即社区需要了解他们需要哪些帮助,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化解生活中的难题。总之社区工作需要兼顾管理与服务,确立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意识。

3.2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乌鲁木齐市A社区的人口流动性大,成分繁多,这对社区的管理工作也是一个挑战。首先,应明确划分管理主体部门之间的职能,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做到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因为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本来就比较被动,所以为了强化社区的管理地位,就更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避免流动人口管理中漏洞的产生。其次,社区也可以通过多举办一些丰富的活动,来增进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加强流动人口对本市的归属感,从而激发居民的主动性,配合社区工作顺利进行。与此同时,A社区也应向其他优秀社区吸取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加强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最后,就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及待遇,例如尽力改善办公条件,多配备一些办公的基础设施,还有落实社区工作人员的节假日加班费、维稳费等福利待遇问题,以此来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保证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3.3提高流动人口整体素质

若想提高流动人口的整体素质,首先,要重视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在提高他们法律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例如A社区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多数,为了更好的与他们沟通,社区工作人员除了进行双语学习外,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汉语集中学习活动。其次,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例如社区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公德教育和法制宣传,这样不仅可以使流动人口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又可以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最后,要完善流动人口就业服务体系,为流动人口尽可能提供就业信息,社区应努力想尽一切可行性措施,采用多种形式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流动人口就业难问题,促进流动人口就业。

4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的速度也随之增加,从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也显得愈发重要,因为它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继续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宏程,杨俊孝,刘凯辉.昌吉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1,(12).

第5篇: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 结核;发现;治疗转归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 结核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2位[1]。不断提高结核病的发现与治疗管理工作水平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的重要策略, 也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必要措施[2]。深圳市宝安区于2005年启用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对结核病患者进行登记、转诊和治疗管理。本研究对其2005~2013年结核病防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患者的发现、转诊和治疗转归现状及变化趋势, 从而为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深圳市宝安区2005~2013年结核病控制工作年报表、季报表, 以及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本研究中, 户籍人口指拥有深圳市户籍的人口;流动人口指非深圳市户籍, 但是在深圳工作或生活的人口。

1.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2005~2013年宝安区结核病患者的发现、转诊和转归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运用SAS9.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P

2 结果

2. 1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现情况 2005~2013年, 深圳市宝安区共发现并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1573例, 其中新涂阳患者6509例, 复治涂阳患者1067例, 涂阴患者3997例。近8年,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登记率在2009年最高, 此后呈现逐年降低趋势, 2013年下降至48.71%;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登记率虽呈现波动状态, 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013年达到21.86%, 见图1。涂阳患者中, 复治涂阳患者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7.36%持续增高至2012年的18.41%, 2013年下降至16.76%。

图1 2005~2013年深圳市宝安区肺结核患者登记情况

2. 2 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网络直报疑似结核病患者转诊与追踪情况 2005~2013年, 非结核病防治机构共报告疑似结核病患者136678例, 且均开具转诊单转诊至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 患者总体到位98159例, 平均总体到位率为71.82%。其中, 患者转诊到位49966例, 其他到位7565例, 平均转诊到位率和平均其他到位率分别为36.56%和5.53%;对未到位的患者进行追踪, 应追踪患者74367例, 追踪到位40628例, 平均追踪到位率为54.63%。报告户籍人口疑似肺结核患者3268例, 总体到位3231例, 平均总体到位率为98.87%;报告流动人口疑似肺结核患者133410例, 总体到位94928例, 平均总体到位率为71.16%, 户籍人口疑似肺结核患者的8年平均总体到位率显著高于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χ2=1210.3816, P

2. 3 涂阳患者2个月末痰菌阴转情况 2005~2013年, 共登记涂阳肺结核患者7576例, 2个月末痰菌转阴的患者为5237例, 平均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为69.13%。其中, 登记户籍人口涂阳肺结核患者584例, 2个月末痰菌转阴的患者为473例, 平均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为80.99%;登记流动人口涂阳肺结核患者6992例, 2个月末痰菌转阴的患者为4764例, 平均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为68.14%。户籍人口涂阳肺结核患者8年平均痰菌2个月末阴转率显著高于流动人口(χ2=41.7540, P

2. 4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情况 2005~2013年, 登记管理并治疗结束的结核病患者共11153例, 其中治愈5365例, 完成疗程3847例, 涂阳患者平均治愈率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平均成功治疗率分别为74.76%和82.60%。登记管理并治疗结束的户籍患者959例, 其中涂阳患者580例, 涂阴患者379例, 治愈526例, 完成疗程879例, 涂阳患者平均治愈率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平均成功治疗率分别为90.69%和91.66%;登记管理并治疗结束的流动人口患者10194例, 其中涂阳患者6596例, 涂阴患者3598例, 治愈4839例, 完成疗程8333例, 涂阳患者平均治愈率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平均成功治疗率分别为73.36%和81.74%。户籍人口涂阳患者8年平均治愈率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平均成功治疗率均显著高于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涂阳患者治愈率:χ2=84.8309, P

图2 深圳市宝安区户籍和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治疗转归情况

3 讨论

2005~2013年深圳市宝安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新涂阳患者登记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状态。分析其原因, 宝安区早在1996年即开始落实《深圳市肺结核病归口管治办法》, 2005年卫生部下发的《肺结核患者转诊和追踪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肺结核患者的发现、转诊及追踪程序[3]。在此基础上, 宝安区形成了以医疗机构为出口的结核病可疑者发现方式, 医疗机构与结核病防治机构积极配合, 提高报告质量、转诊和追踪效率, 使结核病患者总体到位率不断提高, 结核患者登记率相应上升。同时, 在保证结核病患者有效发现的前提下, 结核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登记率开始下降。需要注意的是, 历年登记的涂阳结核病患者中, 复治患者均占有一定比例, 且呈现增长趋势。有研究显示, 复治患者中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初治患者[4]。因此, 有效应对复治、难治和耐药结核是进一步降低结核病疫情的重要途径。

8年来, 户籍人口疑似结核病患者总体到位率较为稳定且处于较高水平, 而流动人口疑似结核病患者的总体到位率大幅提升。流动人口疑似结核病患者总体到位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追踪到位率的大幅上升。结果显示, 2013年流动人口疑似结核病患者的追踪到位率达到84.48%, 是2005年的12.55倍。流动人口疑似结核病患者追踪工作的不断完善除得益于归口管治政策外, 还有赖于完善的结核病防治网络。在不断探索结核病防治模式的过程中, 宝安区建立了区慢性病防治院-街道预防保健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三级防痨网。依托于防痨网络, 区、街道、社康医务人员采用电话、现场走访等方式, 对非结防机构转诊未到位的疑似患者进行及时追踪, 从而提高了追踪难度较大的流动人口疑似患者追踪到位率和总体到位率。

与不断提升的疑似患者追踪到位率和总体到位率相比, 疑似患者转诊到位率无明显变动趋势。2013年户籍和流动人口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到位率分别为78.24%和34.33%, 说明仍有较大比例的疑似患者, 特别是流动人口疑似患者不能主动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流动人口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再加之医疗保障政策不健全, 部分疑似患者可能在症状不明显时不愿意就诊;②社会歧视和耻辱感也会影响到疑似患者的就诊行为[5];③结核病相关知识匮乏, 对结核病的传染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 同时, 部分非结防机构在转诊时, 未进行转诊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教[6]。因此, 完善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政策, 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 同时强化非结防机构相关医务人员培训并落实对疑似患者的宣教, 是提高转诊到率的重要途径。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不断改善, 特别是流动人口涂阳患者2个月末阴转率、涂阳患者治愈率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分别由2005年的45.42%、51.09%、51.71%增长至2013年的84.87%、90.56%、93.16%, 各项指标均缩小了与户籍人口的差距, 其中涂阳患者2个月末阴率超了户籍人口。深圳市宝安区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历年发现的结核病患者90%以上为流动人口, 且大部分为青壮年男性[7], 这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为了有效应对流动人口结核病疫情, 宝安区于1993年启动结核病控制项目, 并在全国率先将流动人口纳入结核病控制项目进行系统管理, 使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相同的结核病免费政策, 同时全面启动现代结核防治策略, 从而极大提高了流动人口结核病管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梅桂, 汪文新, 刘晋洪, 等. DOTS策略下深圳市宝安区结核病人发现及管理效果分析.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 28(3): 198-202.

[2] 李建华, 蓝勤. 2008-2010年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肺结核发现状况与转归分析.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3):422-423.

[3] 管红云, 杨应周, 谭卫国, 等.《深圳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实施效能评价. 中国防痨杂志, 2013,35(9):729-737.

[4] 唐瑛, 王云霞, 赵梅桂, 等.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耐多药情况分析.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4, 31(5):362-364.

[5] 杨金侠, 秦侠, 王章泽, 等. 从管理的控制职能谈村医对结核病人的发现和督导.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10):791-793.

[6] 高建华. 广西百色市2005-2010年结核病人发现工作状况及对策分析. 广西医学, 2012, 34(2):230-232.

第6篇: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根据访谈的社区数据,沈阳市各社区人口平均约10600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平均为1340人,外来流动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12.6%。占比最小的社区为0.06%,主要因为该社区内均为高档小区,流动人口很难支付得起高房租;占比最大的社区为52%,主要由于社区处于沈阳繁华商业街区,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大,其中农民工约占流动人口的65%。外来流动人口中男女比例约为2:1,比例最大的社区为4:1;有46.9%的社区表示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还有35.9%的社区认为其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说明外来流动人口趋于年轻化;有78.7%的社区认为外来流动人口的学历为初中水平,但多数社区管理者认为近年来流动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近两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越来越多,有4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省外,主要来源地是温州、福建等地,而6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辽宁省的其他地区。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主要在沈阳做生意,并且居住时间较长,而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的流动人口中多数是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五爱市场、太原街以及大型劳务市场附近,例如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附近。

二、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以防范式管理为主,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

防范式管理主要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注重外来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外来流动人口的需要,尊重、关心和理解外来流动人口,将他们真正纳入到社区管理体系中,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目前沈阳市多数社区是以防范式管理为主,但有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的趋势。多数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开具各种证明、信息登记和计划生育三个方面,80%的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办理各种证明,62%的社区为其登记信息,68%的社区会对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例如举行计划生育讲座等。具体管理模式的表现有以下三点。

1.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消极管理,外来流动人口也基本不愿参与社区管理。

除了日常事务的管理,如发放证件、收取费用等,社区管理者几乎不与流动人口接触,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依照上级指示进行消极管理。多数社区表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和城市居民并没有差别,但是实际上外来流动人口除了孩子上学或者其他事宜必须要到社区开具一些证明外,基本不会得到社区服务和管理。只有极少数社区的管理者会不定期走访外来流动人口,询问他们的具体需要,绝大部分社区都坐等流动人口找上门来。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外来流动人口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到城市社区管理体系中,在访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部分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带有明显的成见,提到流动人口时是一种抱怨的态度。二是外来流动人口自身的认知原因,多数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并没有从内心里接受城市,在身份认同上始终认为自己是外来居民,进入城市之初就把自己与城市事物之间划了一道鸿沟,部分社区反映流动人口对社区举行的各种活动、信息登记等工作不予理睬,主观上多数流动人口认为来城市工作,挣钱最重要,其他事情与自己无关,客观上也可能是工作繁重,无暇参与社区管理,所以导致社区管理者与流动人口很难见面。第三个原因是社区管理人员不足,所调查社区的平均管理人员15人,除了完成常规工作外,有时候还被借用去支持公安、街道等部门进行治安维护等,导致社区几乎没有闲置人员,很难主动与流动性很大的外来人口长期保持联络。

2.城郊结合部社区管理偏防范式,城市中心社区管理偏人性化。

从调查结果看,外来流动人口较多集中居住于城郊和市内比较繁华的商业街区。城郊集中居住区是由于城市扩张导致的,城郊结合部房租便宜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租房居住,由于城郊结合部形成社区的时间比较短,居住区面积大,人员混杂,社区管理不够规范,加上片警人数有限,只能有限地进行治安维护,因此对外来流动人口主要采取防范式管理;而市中心集中居住区是由于沈阳的几条商业街聚拢了大量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一般与市民混居,有的老旧小区甚至基本都是流动人口租住,城市中心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政府比较重视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加之市中心社区管理历史比较长,所以一般会主动接触流动人口,注重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尽量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他们关心,管理更接近人性化管理模式。

3.对外来流动人口的人性化社区管理趋势逐步显现,但具体人性化管理措施有待提高。

具体表现为有42%的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卫生防疫,免费为外来流动人口检查身体;34%的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房屋出租信息;一半的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但是就业信息服务与流动人口就业需求不对位,只有很少数流动人口通过社区提供的信息找到工作,主要因为社区提供的工作一般工资很低,低于摆地摊的收入,有些人宁愿摆地摊也不接受社区介绍的工作,而社区管理者很难掌握类似摆地摊这样的灵活就业人群的信息,更难为其提供服务;还有58%的社区会请外来流动人口参加社区活动,但所谓“邀请”并不是每个人都通知到,而是张贴社区活动海报或通知,多数流动人口不会参加社区活动,有的因为没看见活动通知,有的即使看到了,也会觉得自己不是社区真正的一员,活动不是给自己准备的,不去参加。另外,还有34%的社区表示提供权益保障服务,只有12%的社区让外来流动人口参与社区选举。

(二)社区没有执法权,管理权能小

访谈的所有社区管理者都认为应该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社区管理,但多数社区管理者认为很难管理。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外来人口流动性太大,由于工作、房价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换地方居住,给社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二是社区管理权能有限,社区没有执法权,它是街道办事处的延伸机构,没有执法权能,不能规定外来流动人口必须到社区登记或者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只是协助街道办事处处理社区居民的日常事务,例如开证明、宣传政策法规以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难事琐事等等,仅仅是为社区居民服务,对于损害社区公共形象的行为只能劝说,别无他法。

(三)有2/3的社区订有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规章制度,但制度执行不到位

社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规章制度主要集中在人员基本信息登记、居住、婚育以及治安几个方面,并且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社区只起到协助的作用。所调查社区中,有2/3的社区制定了对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做到上墙展示,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比如,基本信息登记方面,只有极少数外来流动人口会主动到社区登记,多数社区人员不会主动上门登记,制度难以落实。婚育方面,社区居委会一切依照街道办事处或各区政府的指示工作,各社区居委会只有各区政府制定的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册,其他方面具体措施几乎没有,尽管如此,仍有2/3以上的社区没有相关宣传画册。居住及治安方面,多数社区也仅限于基本防火防盗知识宣传方面。此外,还有34%的社区没有将外来流动人口纳入到社区管理规章制度中,使得外来流动人口始终处于一种无管理状态,不利于城市治安稳定,也不利于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影响其城市融入。

(四)多数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在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存在负面评价

74%的社区管理者认为外来流动人口给社区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认为他们经常乱扔垃圾,不交卫生费。不少社区管理者认为外来流动人口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中居住区经常会发生下水道堵塞、小区内简易设施破坏,甚至从楼上向楼下扔垃圾等事情,不仅破坏社区环境,而且严重时会危及人身安全;但也有少数社区反映外来流动人口不会破坏社区卫生环境,有的社区外来流动人口自发组成社区环卫队,为社区打扫卫生。对于治安方面,因为流动人口比较庞杂,人员不固定而且没有登记信息,难以追溯,可能会出现小偷小摸的事情。另外,也有少数社区管理者反映流动人口会与本地居民发生纠纷,但是纠纷事件并不常见。

三、相关建议

外来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不仅仅是经济收入方面的融入、身份的融入,更应该是思想和文化的融入。现阶段我国没有一个完整的社区管理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速推进人性化管理模式是促进外来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关键

首先,社区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由消极管理变为积极管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剧增,传统的防范式管理已经不适用当今社会。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占绝大部分的农民工,另一部分是外省经商者。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占据多数,他们较老一代农民工更愿意融入城市,可能受户籍制度和对社区管理认识不足的影响,不愿主动配合社区管理;外省经商者多数来自南方,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可能并不适应沈阳市的生活习惯,因为与本地人竞争,更可能受到本地人的排挤。因此,对待流动人口,社区管理者最迫切的是要转变思想,从内心里接纳流动人口,他们是社区的成员,要真正从他们的需求出发,积极寻找切入点,关心、帮助、尊重和充分认可他们,为其提供相应服务,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逐渐让流动人口接纳并愿意接受服务管理。其次,不断改善人性化管理具体措施。社区要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民意调查,了解他们关心哪些方面信息。要经常走访外来流动人口,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讲解对他们有利的政策法规,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调查他们的就业需求,不盲目提供就业岗位。对此,可以借鉴南方一些较发达地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措施,比如温州乐清县柳市镇,2013年外来流动人口19.8万人,该镇2009年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对外来流动人口采取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和以卡管人的模式,对出租房进行逐户排查登记;通过企业管理流动人口,用工企业要每月上报人口信息;市政府推出了物联网系统,在街头设置刷卡点,流动人口人手一卡,每15天需刷卡一次,卡内包括各种信息,卡与住处、企业、政府等提供的服务相联,如没及时刷卡,社区管理人员会上门联系,这就对流动人口的去向形成了及时动态掌控。最后,采用“塔式管理”创新人性化管理模式。类似于北京的“浙江村”,许多流动人口集中的区域都有自己的管理组织,他们会参加同乡会或者其他社会团体,社区应该与这些团体组织取得联系,通过发挥团体组织的力量达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以流动人口自我管理为主的“塔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发挥流动人口中有影响力的核心成员力量,形成自我管理及约束机制。比如,柳市镇就采取了外地人管外地人的办法,设调解员,政府每月发放固定工资,调解效果良好。因此,社区管理者只要能够对塔尖人员进行激励,长期保持有效沟通,通过他们收集信息,由他们鼓励外来流动人口多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并推选流动人口代表参与社区管理具体事务,鼓励流动人口参与社区选举,以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则会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二)放宽社区管理权限,实现社区自治管理是激发社区管理者管理动力的根本

我国提倡社区自治管理,但是政府却更多的介入其中,社区居委会是与社区居民直接接触的机构,能够真正了解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如果社区居委会权能太小,即使社区管理者知道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也无法解决,而街道办事处或者更上一级的政府相关部门远离基层,难以了解实际情况,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处理社区的琐事。政府应将管理权责真正下放,让社区真正实现自治管理,从根本上激发社区管理者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动力,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指导和监督,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三)制定适用于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规章制度是社区管理的保障

现阶段,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仅在信息登记、居住、婚育方面有宣传和展示,各社区应根据本区域内流动人口需求特点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要将制度细化,将规章落到实处。比如了解外来流动人口作息时间,利用休息时间举行社区活动,经常走访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了解他们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建立外来流动人口表彰栏,鼓励外来流动人口为社区做贡献,并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逐渐消除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从而促进外来流动人口快速融入到社区大环境中。

(四)加强环境、治安管理,明确出租屋权责是社区管理的切入点

第7篇: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5—0017—01

陶行知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至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为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课外生活的现状及其成因,提高学生课外生活质量,使学生的课外生活过得“健康、有趣、有益”。下面,笔者结合陇南市武都城区外来流动人口子女课外生活的现状谈一些看法。

一、流动人口子女课外生活现状

陇南市武都城区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近两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课外生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单一性

1. 课外生活的形式单一。(1)校内活动。这部分学生在课间通常进行一些易操作的游戏,最大的活动就是一年一度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2)校外活动。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平日放学后,其中80%的学生选择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10%的会选择做家务;5%的会选择游戏或玩电脑;另有5%的选择看电视。双休日及节假日时,40%的学生选择每天阅读课外书,近10%的学生选择周一到周五上一到两个辅导班,有40%的学生选择周末玩电脑。每逢寒暑假,大多数学生都会回老家帮父母做家务活。在暑假期间,孩子们都会选择摘花椒。

2. 课外生活的内容单一。(1)玩耍。玩耍分独自玩耍和多人玩耍。独自玩耍是一个人看电视、听音乐、玩电脑、制作手工、闲逛等;多人玩耍的项目主要有打乒乓球、捉迷藏、跳皮筋、跳马及追逐打闹等。(2)做家务。流动人口子女大多来自农村,做家务表现出极强的独立生活能力。(3)上辅导班。根据问卷调查,其中有15%的学生在上各类辅导班,种类有常识课、舞蹈课、跆拳道等。(4)阅读课外书。阅读课外书籍是这部分学生最普遍的课外生活。

(二)不固定性

1.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课外生活的形式不固定。流动人口子女的课外生活形式随着时间、地点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这就造成了学生课外生活的随意性。他们会在不同的时间内玩不同的东西,而且会不断地改变课外生活的方式、地点、内容及形式。如,他们有可能几个人刚刚在一起打乒乓球,不一会儿,他们又会玩砸沙包等游戏。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兴趣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随意性使他们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

2.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课外生活的内容不固定。流动人口子女在不同的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课外生活内容。在课间,他们会追逐打闹、打乒乓球、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砸沙包、跳马等。放学回家,他们又会做作业、看电视、玩电脑、做家务、阅读课外书籍等。双休日或者节假日里,大多数学生会跟父母回老家做除草、放水、摘花椒、喷洒农药等农活。

二、对策

1.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灵魂人物。一个班级的好与坏,直接会影响每一位班级成员的个性发展。班主任要在让学生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班主任的教育主导作用,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第8篇: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s Immunization in Changzhou Gulou District

ZHOU Wei

(Gulou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angzhou 213000,Jiangsu,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floating population of city fringe areas has been constantly increasing.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floating population,it has caused the difficulty of floating children's management.Floating children not getting vaccination promptly brings threats to the original relatively-stable immune system and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a larger scale of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analysis of floating children's current EPI situation in Zhonglou Distric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Key words:Floating chilren;Planned vaccination;Management

常州市钟楼区,下辖省级钟楼经济开发区和7个街道办事处。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大量外地人口涌入我区,流动儿童也越来越多,每年的(1~7周岁)流动儿童数为1万左右,占我区同年龄组儿童的37%左右。由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较大,对流动儿童的管理特别是常规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 我区流动儿童的分布

1.1我区的流动儿童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处,五星、北港街道的流动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1.2小年龄组儿童数较多,0~3周岁的儿童占总数的70%,而这部分儿童是计划免疫的重点人群。

1.3儿童的流动性较大,我区的大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都是外来打工人员,无固定职业,流动性较大。

1.4钟楼区属于商贸中心区,外来此进行经商活动人口较多,暂住流动儿童也较多。

2 流动儿童计免管理工作特点

2.1我区的外来打工人员,大多数正值青壮年期,处于生育高峰,居无定所,流动性大。流动儿童随着父母经常变换住所,摸清他们的底数,进行预防接种需要较大的工作量[1]。往往使他们的子女得不到免疫接种。

2.2流动人口中超生者居多,家庭接生或私人诊所接生者也时有发生,害怕被人发现,更谈不上卡介苗、乙肝疫苗及时接种。他们把计划免疫和计划生育相混淆。

2.3一般来说,父母文化层次越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完成情况越差[2]。外来打工人员靠租房打工谋生,文化水平较低,对计划免疫认识不足,只知道有病看病,轻预防重治疗。

2.4公共服务方面,现行的预防保健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调查宣传的难度就越大,直接导致了流动人口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

2.5基层计免医生经常身兼数职,工作任务重,无法对流动儿童开展切实有效的摸底调查。再加上不少基层医生本身对计划免疫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完全掌握疫苗安全接种的操作规范,造成在向儿童家长宣传计划免疫知识、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转出或转入计免档案时往往力不从心,大大降低了家长对免疫服务的满意度,而免疫服务的满意度对流动儿童的基层免疫有着重要影响作用[2]。

3 我区流动儿童管理做法

3.1摸清儿童底数,掌握儿童动态 ①摸底调查、查清底数、记录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史。各预防接种门诊采用各种形式对辖区内的流动儿童状况进行摸底调查,明确地址、联系电话,了解流动人口家庭基本情况及7岁以下儿童基本情况,摸清辖区内流动儿童的底数;②主动搜索,及时发现新来流动儿童。防保医生主动与村(居委会)联系,了解本村(居委会)流动儿童信息及变动情况,发现新来的流动儿童,尽快为其建卡、建证、接种疫苗。

3.2加大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由于面对面的宣传由于媒体[2],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流动儿童实施计划免疫的有关常识,争取全社会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设立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栏,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明确预防接种地点和时间,告知流动儿童家长流动儿童可以和常住儿童一样接受免疫服务,打消流动儿童家长的顾虑。

3.3对流动儿童进行规范管理 ①与区教育局合作,做好辖区小学、幼儿园保健老师的培训,开展各校对以流动儿童为重点的入学新生免疫接种工作的自查,对无接种史或不全者,及时通知到所在街道防保站进行补种。区疾控中心对各校落实情况进行抽查;②在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报告时将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分别汇总报告。

3.4加强管理,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区疾控中心经常性的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督导,抽查流动儿童接种率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督促有关措施落实。

4 效果评价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和努力,流动儿童的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

4.1建立健全了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保证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协调开展。

4.2通过广泛的宣传告知,有效提高了流动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接受预防接种的主动性。

4.3流动儿童的建证建卡率有了很大提高,持证率达到了90%以上。

4.4流动儿童的接种率明显提高,接种率均达到了95%以上。

5 体会与建议

5.1领导重视,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前提。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强、不易管理的特殊性,使得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难度增大。需要发挥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协调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把基层防保机构建设作为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础去考虑。只有健全机构和加强管理,并利用防保网络及时发现并敦促流动儿童接受预防接种,定期进行查漏补种,才能提高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和接种的及时性。

5.2健全网络,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关键。要建立健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网络体系,尤其是流动儿童基本信息的调查、摸底工作,要建立专门的队伍,落实到专人,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儿童的迁入或迁出等基本情况,才能保证预防接种门诊及时、准确地接种。虽然建立"金卡"系统在硬件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上需要资金投入,但是这相对于增加计免医生所需的成本却是低廉的[3]。

5.3落实经费,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做好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级政府应增加经费投入,加强计划免疫队伍的建设,提高预防医学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高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

5.4规范操作,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严格按照计划免疫技术规范操作,减少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杜绝差错事故发生,这样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的认知程度,自觉接种疫苗,以预防相应传染病,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5.5宣传教育,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大力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自觉为孩子接种疫苗的意识,也非常重要。计划免疫工作仅仅靠计免医生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基层计免医生本身素质层次不齐,不少人在宣传时力不从心[4],因此可通过板报、宣传单、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介进行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多次反复的立体宣传攻势加强计划免疫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5.6齐抓共管,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规范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仅靠卫生部门还远远不够,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需多部门协作。加强与公安、教育、工商、社区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各部门依法办理、齐抓共管的格局,开展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春瑜,袁长海.流动计划免疫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6):32-33.

[2]王晓军,张荣珍.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学,1997,18(5):208-210.

第9篇:流动人口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产前保健;育龄外来妇女;相关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流动人口呈空前的规模,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2.3%,女性占47.7%。育龄妇女是女性流动人口的主体,约占79.2%。对于流动育龄女性来说,文化水平低、卫生保健意识低、经济收入不高等问题是其对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率低。本研究对我市已婚育龄期外来妇女产前保健情况、困难进行调查,分析造成困难和问题的原因,为提高外来人口产前保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3年4月1日-2015年4月1日,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已婚育龄外来妇女,纳入标准:①年龄23-49岁;②跨县/区/市流动以及在流人区居住超过3个月的已婚育龄妇女。

1.2调查内容 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职业、生育胎次、有无婚育证明、是否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协议。对于有孕史妇女采集其在流入地发生的最近一次怀孕时孕产期的检查状况。

1.3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所有问卷均当场收回,对于不合格的问卷按要求补足,发放100份问卷,全部回收且为有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产前保健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前保健的相关危险因素。P

2.Y果

2.1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中的100名已婚育龄外来妇女,平均年龄为(31.6±12.4)岁,其中75例为妊娠史妇女,56例进行产前保健,未做产前保健的19例。具有妊娠史的妇女中,胎次1-3次,平均胎次(1.4±0.7)次;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5.6±9.6)岁。

2.2单因素分析 按照是否已做产前保健将75例有妊娠史妇女进行分组,对年龄、教育程度、户口类型、生育台词、有无婚育证明、是否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协议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指标均差异显著(P

2.3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显著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已婚育龄外来妇女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生育胎次、有无婚育证明是产前保健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2。

3.讨论

流动育龄女性年龄偏低、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户口、经济收入低,职业以从事服务行业为主,流动性大,缺乏生殖健康知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已婚育龄外来妇女产前保健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