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通货膨胀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货膨胀的问题

第1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Abstract: The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has decided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degree. Becaus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day by day intense, specially persistent inflation's impact, research on business finance under inflation has been very necessary.

关键词:营运;投资;筹资;财务;通货膨胀

Key words: trade;investment;financing;finance;infl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27-01

0引言

从1998年到2005年的八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连续几年的通货紧缩状况,通货膨胀率平均只有0.6%!但近几年来,国内却面临着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的CPI一度超过5%的警戒线,各种生活物资价格的持续上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压力。通货膨胀的压力总是要通过某种商品的形式发泄出来,我国上世纪1988年和1995年发生的两次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日用消费品价格上。

1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

1.1 通货膨胀对财务活动的积极影响如发生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总需求持续增长,企业销售状况会普遍好转。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1.2 通货膨胀对财务活动的不利影响

1.2.1 资金成本不断升高发生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利率上升,企业融资的无风险利息率就会为Rf=Ko+IP,而利息率变为k=K o=Rr=IP(Ko为纯利率、Rr为风险报酬、IP为通货膨胀贴水),纯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决定,风险报酬由经营风险决定。通货膨胀会使构成资金成本的三个部分都升高。

1.2.2 企业的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的现金、应收账款等购买力下降,造成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但企业实物性资产将相对升值。

1.2.3 销售状况恶化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减少需求,供给者增加供给。如果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企业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升,就会恶化企业的销售状况。

2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

2.1 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筹资的管理从筹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初期企业销售收入可能会因为产品销售价格上调而增加,从而加大企业资金回流。另一方面,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会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紧缩银根,使货币供给减少;为了弥补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将提高。其结果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筹资成本,更增加了企业的筹资难度。通货膨胀对筹资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筹资渠道和资金成本二个方面。因此,通货膨胀条件下对资金筹集进行管理的举措为:①发行债券时采用浮动利率。②利用股票筹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③改变实收资本(股本)和负债的结构。④企业的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⑤影响企业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⑥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2.2 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在销售性增长和资本的运营中,最经常遇到的活动就是营运资金的管理和套现,其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管理流动资金和流动资产,以及一些流动性较强可称为资产的东西。随着现在通货膨胀率的提高,我们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要根据通货膨胀对货币性资金和实物资金的不同影响,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节约合理使用资金。

2.2.1 合理安排债权债务资金企业应合理安排债权债务,争取保持净债务人的地位,即让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企业以货币性负债上获得货币购买力的效益,补偿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

2.2.2 存货管理企业应根据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调整存货控制规模,确定管理采购批量,保持最佳存货。

2.2.3 应收账款管理。企业销售应多采用现销,少用赊销。如果必须赊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适当提高售价。而现实中又出现了应收账款保理的新举措。

2.2.4 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应该对用于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调整,以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无误。

2.2.5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主要源于企业的内在因素、行业特征因素和外部经济环境,通货膨胀作为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自然会成为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原因。

3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

3.1 通货膨胀对盈利性分析的影响物价变动必然导致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即币值发生波动,在这种币值变动较明显时,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就有必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能用被历史成本法歪曲了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去决策,否则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在进行财务分析尤其是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更应消除币值变动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报表数据按物价变动指数进行调整,消除币值变动因素的影响,分析利润数据的真实含义。

3.2 通货膨胀对清偿能力分析的影响假定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都是常数,不管用时价还是用不变价格计算还本付息,通货膨胀率越高,还本付息的实际值越小,盈余资金越多,这时会对项目产生有利影响。

4结论

目前阶段,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实践中,一方面要注意通货膨胀对于企业实现盈利数量增加的有利影响,另一方面更应该特别注意通货膨胀对于企业资金流失的不利影响。企业财务人员应注意对通货膨胀的预测,争取能够预测到未来的通货膨胀程度,以在通货膨胀到来之前采取某些有利于企业的措施,实现盈利。

总之,作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单个企业虽然无力遏制通货膨胀,却可以通过财务或会计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来保护企业的利益不被侵蚀,以达到减小损失、扩大收益的目的。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理财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这需要企业经营者清楚地认识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认真研究通货膨胀条件下资金铁筹集和运用,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抓住机遇,度过难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璞,陆红艳著.财务管理咨询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6.

[2]王遐昌主编.财务管理学――案例与训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12.

第2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自2007年开始,我国进入温和的通货膨胀阶段,从指标分析来看,直到2010年初,都还是可容忍、可控状态。到2010年之后,几乎到了无法控制的边缘,职能部门调整猪肉产销,调大蒜,调大葱,调食用油,调地产品等等,但根本没看到收效。指标高企,物价继续上涨,老百姓感到物价天天上涨,生活日益艰难,可恰在此时,有些学者提出应该提高通货膨胀警戒线,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变相向居民征税。

2010年9月份CPI(居民消费指数)达到3.6%,创23个月以来的新高,极必如此,CPI反映的物价指标和外界感受依然有相当大的距离。我国现有的CPI之所以和民众的感受相距甚远,关键是指标的设置已经不能反映民众在消费方面的支出结构和支出的重点。

首先,居民住房支出在CPI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和居民目前生活中实际占比不相匹配。目前,在我国的CPI中,以住房为主的居住开支只占比重的14%左右,这样的过低比重,在房价节节攀升的状态下,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居民在居住上的实际支出,而同样不计入房价的美国居住类所占比重却高达42.4%。如果调高住房的比重,我国的CPI还要高出很多。

其次,在吃穿住行中,吃的比重所占比例畸高,高达32%以上,将近1/3一的支出用于食品,这绝对是温饱型社会所采用的统计指标,就是说,食品类所占的比重过大不仅不能反映中国多年经济发展的成就,更无法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指标调整明显滞后。CPI反映的是现实物价走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CPI的权重都采用动态变化的方式,随经济的发展而调整,与现实生活很贴近,我国的CPI指标虽然也有五年调整周期的要求,但是,就指标本身和权重分布而言,基本没有做大的调整,指标调整的滞后和不合理显而易见。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和消费中的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在中国CPI本身存在着严重被低估的问题,10月份再创新高,此时,如果再不调整CPI的权重,而试图去调整公认的通货膨胀警戒线,于理于情都无法说通。通货膨胀事实上是一种变相税收,提高通货膨胀警戒线意味着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把发展成本转嫁给居民,使之承担更多的税收,是巧取豪夺,是变相剥夺公民的幸福感。

居民对物价增长的感受总是和反映物价指标的CPI相去甚远,就是因为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支出要么不在CPI统计之中,要么所占权重过低的缘故。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显示,2008年2月份 CPI同比上涨8.7%, 环比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也就是说,2月份 CPI已达到11年以来新高。

如果CPI继续高企,即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将可能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并会严重侵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政府的一系列民生政策将可能会弱化或有“付之东流”之虞。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高企的通胀压力会持续这样久?按照一些部门的解释,当前CPI过高是结构性的,采取临时性或结构性调整政策就可以“药到病除”。但是,现实生活却与从上述解释相去甚远。例如,CPI上涨被视为是由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上涨过高引起的,但近期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政策,猪肉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涨幅度更快。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如此。

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对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还认识不清,自然也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之办法。有学者在2007年物价上涨之初曾指出,这一轮物价上涨应该是近几年来房价快速上涨的传导结果,当宏观经济中的价格上涨最后传导为最终的食品价格上涨时,就预示了国内物价水平将可能全面上涨。尽管有人以我国的核心CPI仍保持1%的上涨水平为由,认为当时的CPI过高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我国其实并不存在类似美国的核心CPI概念及其包括的内涵,以此来解释我国社会经济现象并获得政策结论,自然就“文不对题”了。指数测算的结构不合理,比例不恰当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因此,在面对当前高企的CPI数据时,整个社会应当高度正视这一事实,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以此来找到化解当前CPI高企的解决办法。

当前,CPI为8.7%是高还是不高?尽管有不少人认为雪灾与春节等因素是导致CPI继续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如果扣除这些因素影响, CPI的上涨幅度就不会那么大。不过,实际情况可能比这种解释更为严峻。这也是通胀压力之所以会引起国家高度重视的原因所在。

那么,导致当前CPI高企的根本原因在哪?我认为,根源就在于近几年来国内房价的快速上涨。原因很简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当国内房价快速上涨时,其他商品岂能不快速上涨?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这一轮经济增长中,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不仅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带动了相关50多个产业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并带动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可以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只是这轮价格上涨的末端。当国内食品价格出现全面、快速和持续上涨时,它预示了我国可能已出现了全面通胀压力。因为,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又会以循环的方式向其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传导,并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价格上涨。

面对当前国内CPI继续高企的压力,我们既不会低估CPI快速上涨的负面经济后果,也急需找到导致CPI快速上涨的影响根源。特别是当银行信贷仍超高速增长时,我们更要密切关注CPI上涨压力或通胀压力。

所以,我们不仅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且还要加大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只有通过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房价的有效调整,才是化解目前国内CPI快速上涨的关键。

第3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标准的失业与通货膨胀模型;最优合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2-0025-04

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Kydland和Prescott(1977)以及Barro和Gordon(1983)的研究。自从新西兰于1990年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这一货币政策框架,理论和实践经验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

(一)标准的Barro-Gordon失业与通货膨胀模型

Barro和Gordon在1983年提出失业与通货膨胀模型。他们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政策制定者的最优行为,解释了相机抉择会产生通货膨胀倾向的原因,从而验证了Kydland和Prescott(1977)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产生通货膨胀倾向的观点。鉴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为了研究的方便,他们用失业率来代表实际经济总体状况,目标函数为:

其中,失业率代表实际经济状况;参数为Phillps曲线的斜率,为研究方便,假定其为常数;

为通货膨胀预期,()为实际通货膨胀与其预期值之差。

公众根据政策制定者的最优行为形成预期,政策制定者在预期给定后,目标函数最优化要求均衡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但是,均衡的通货膨胀率有可能大于通货膨胀目标,这就形成了通货膨胀倾向。他们通过长期均衡分析对央行的名誉(可信性)均衡进行了研究,发现博弈范围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完全等造成了央行名誉的破坏。

虽然以物价稳定(即低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唯一最终目标在最近一二十年才开始流行,但是物价稳定一直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通货膨胀倾向的提出为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下通货膨胀倾向问题的存在为规则政策的使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Barro和Gordon的最大贡献在于为通货膨胀目标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开创了通货膨胀目标化理论的先河,相机抉择会产生通货膨胀倾向的观点使通货膨胀目标化发展成一种货币政策规则,并最终成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另外他们提出的政府名誉(可信性)问题有利于通货膨胀目标化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该理论的政策可操作性,这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以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Carl E.Walsh的最优合同模型

在Kydland、 Prescott、Barro和Gordon之后,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如何消除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下的通货膨胀倾向。虽然Kydland和Prescott已经提出可以通过规则政策的建立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大部分经济学家仍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央行激励问题。在大部分国家,公众选择政府,政府选择央行行长,这就形成一个复合的委托问题。这是个包括众多委托人(即经济中的个体)和一个人(即央行行长)的激励问题。由于委托人众多,很难统一意见并指出人的目标函数。至于激励的手段,可以通过立法制订一个目标规则,在央行没有实现目标时就对其进行惩罚,这样的央行制度结构以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看成央行和政府之间的合同。政府通过这个合同对央行进行激励。最优合同的确定正是委托关系分析的问题。央行的制度设计可以影响其面临的激励。比如,央行政策决策委员会成员的委任和连任、定期向公众公告的要求的存在与否、决定央行运作资金的预算程序和法定政策目标的存在等制度规定都可以影响央行面临的激励。另外,Rogoff(1985)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央行预算和将央行行长的收入与经济状况相联系激励央行的通货膨胀选择。

Walsh(1995)通过采用委托模型,构建了央行和政府之间的合同,解决了最优合同的确立问题。政府可以构建一个合同,促使央行能够对自己面临的激励进行反映,在货币政策框架中,央行的制度设计可以影响它在货币政策中面临的激励,比如,央行的激励可能是央行行长的聘任和解雇、央行行长的收入或央行的预算。Walsh(1995)还证明央行和政府之间的最优合同可以消除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倾向,这样一个合同可以被解释为通货膨胀目标法的政策规则。

假定社会福利损失是由通货膨胀率 和实际产出对其目标水平的偏离形成的,即:

其中, 是社会福利损失,为通货膨胀,为实际产出, 则是目标产出。政府的目标就是最小化社会福利损失。因为关心的是央行和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而不是公众和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所以上式是政府偏好和社会偏好的共同反映。

Walsh(1995)还分析了不完全信息对最优合同的影响。当央行拥有预测总供给冲击的私人信息,而政府只能观察到反映央行行为和控制误差的广义货币总量,并且央行可通过影响经济的备选方案选择,以控制相应的信号输出时,最优合同就可能实现。在各种情形下,合同均可以在消除通货膨胀倾向的同时对冲击作出最优反映。

(三)Lars E.O. Svensson 的目标规则模型

Svensson(1999)从货币政策规则的角度讨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给出了货币政策规则的总体概念框架,并界定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特征。Svensson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区别了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的差别。他认为存在两种货币政策规则: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工具规则是一个指导货币当局选择货币政策的特定反应函数。Taylor规则是工具规则的典型例子。他认为之前的货币政策规则大都属于工具规则,而且,工具规则在实施时不存在央行必须遵循的承诺机制。相反,目标规则提供了潜在的承诺机制,需要一定意义上的对于特定损失函数的承诺,而工具决策仍然是相机抉择的。

Svensson将目标规则定义为包含目标变量的方程或方程组。它包含一个目标变量、一个目标水平和相关的最小化的损失函数。例如连续的损失函数:

其中,是t期的实际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目标,是产出缺口, 是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相对权重。如果 ,只包含通货膨胀,损失函数被称为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当时,产出缺口介入,损失函数被称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总体上,大部分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Svensson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之所以可以消除通货膨胀倾向是因为它有一个要求央行实现其通货膨胀目标的较强的约束系统,即高度的透明度和明确的责任。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通过指定央行的产出目标等同于实际产出水平来解决通货膨胀倾向问题。

(四)Ben S.Bernanke,Fredric S.Mishkin与Mer-

-vyn King等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的贡献

与Svensson将通货膨胀目标制视为货币政策规则不同的是,Bernanke和Mishkin(1997)与King(2003)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化实际上不是一种规则,而是一个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具有高度透明度和责任的、非常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即使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实现。这个框架至少有两个作用:提高了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规律和责任。他们还指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两个功能:增强央行和政府的沟通及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保障。

他们认为将通货膨胀目标制视为一种工具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就技术水平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不能够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没有为央行提供一种简单的可操作的转换工具,而是要求央行使用经济模型决定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政策行为,与简单政策规则不同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不需要央行忽略关于其目标实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包含相当程度的相机抉择政策,在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的总体约束中,事实上央行可以对失业率、汇率等其他短期指标进行反映。

Vegh(2001)认为在有粘性通货膨胀的封闭经济模型中,货币增长率规则、利率规则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传递了同样的结果。而Bernanke和Mishkin(1997)与King(2003)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与货币增长规则和利率规则不同。Vegh(2001)研究表明:在工具规则、货币政策规则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许多政策工具均可以用于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其中主要的政策工具是短期利率。事实上,明确的与潜在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通过为影响目标而设计的利率规则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是通过调整联邦基金率而执行货币政策的。当利率超过明确的或暗示的通货膨胀目标时,联邦通过提高联邦基金率来紧缩货币政策。如果央行同时公布降低通货膨胀目标和调高名义利率,货币增长率就会响应较高的名义利率而外生地降低。或者说,通货膨胀目标可以通过改变货币增长率以调整利率而实现。因此,这三种货币规则作为货币政策是基本相当的。

二、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

(一)影响一国通货膨胀目标制决策的因素

Yifan Hu(2003)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采用对数回归的方法对影响通货膨胀目标制决策的因素做了实证检验,分析了影响一国通货膨胀目标制决策的因素。数据范围包含了1980-2000年20年间,遍布OECD、东欧、拉美、亚洲和非洲的66个国家,其中22个国家是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广泛的数据范围有利于更好地评估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和没有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绩效。

Yifan Hu收集了21个变量的数据,其中9个是关于经济条件或绩效(C)的,8个是关于经济结构 (E)的,3个是关于经济制度(I)的,还包括一个关于非燃料商品价格的变量,用于衡量非燃料商品价格的年度变化。9个代表一国经济绩效的经济条件变量是:实际GDP增长及其易变性、实际GDP缺口、名义和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及其易变性、外汇压力和M2增长。8个经济结构变量是: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易变性、财政状况、经常账户状况、贸易开放度、贸易项目(TOT) 易变性、外债和金融深度。3个经济制度变量是:是否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央行是否自治以及一国是否拥有浮动汇率制度。

回归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经验是有价值和令人鼓舞的。回归中的大部分变量与预期的符号一致,此外,许多经济条件、结构和制度变量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否正相关。

GDP增长和实际利率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否的相关性非常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确实可以提高总体的经济表现,提高GDP增长和实际利率。

通货膨胀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否负相关。当局在低通货膨胀率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由于对可信性的担心。因为担心失去公众可信性,央行有可能在低通货膨胀率时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使得通货膨胀目标更容易完成。

健全的财政状况在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时对当局有利。实际GDP增长和GDP缺口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否负相关。

(二)支持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国家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通货膨胀率都迅速降低,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国家总体表现稍差。Mishkin(2000)强调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逐渐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货币政策框架,而且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包括智利、巴西、捷克共和国、波兰和南非。

Clarida,Gali和Gertler(1998)分析了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他们证明G3①自1979年就在追求潜在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且受到德国货币政策的严重影响。Mishkin和Posen(1997)对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达国家――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货币政策框架和实践经验作了详尽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地帮助这三个国家维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Mishkin和Hebbel(2001)回顾总结了通货膨胀目标制10年的历程,将二十世纪90年代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18个国家与9个其他工业化国家进行了比较,肯定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并通过回归估计得出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相关的变量,分析了各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程度。

Roger和Stone(2005)对15年来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和未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表现进行了比较,认为大多数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成功地使实际通货膨胀趋近于目标通货膨胀率。

IMF(2005)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了13个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和22个非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降低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同时还能逆转长期存在的通货膨胀惯性和降低物价的波动性。

Corbo和Hebbel(2001)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分析了拉美5国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和结果。他们发现这些国家在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后通货膨胀率均大幅降低,其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智利的实践经验是非常成功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一种长期均衡的低水平2―4%,巴西基本维持在6―8%,Bernanke(2005)甚至认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标志着拉丁美洲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三)反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研究

Cecchetti和Ehrmann(1999)对23个国家的研究表明,二十世纪通货膨胀厌恶提高了,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作用不大。

Ball和Sheridan(2003)调整了OECD国家内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宏观经济表现,他们比较了二十世纪90年代初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7个国家和没有采用的13个国家。模型开始于一个包括从1960-2002年OECD大部分国家的各种经济指示器的数据组。之后,他们考虑下面的两个计量特征。

其中,是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的 变量,

是采用前的 变量,如果一国采取名义通货膨胀目标,其效用值用虚拟变量表示, 和是误差项。

Ball和Sheridan认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提高经济绩效。两组国家的平均通货膨胀都下降了。为了检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影响产出增长,Ball和Sheridan检验了实际产出增长的均值和标准差。在一些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后,平均产出增加了,并且在没有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也稍微上升了。随着向均值回归的控制,对产出增长的效应不太显著,显然,这个结果并不支持通货膨胀目标制。

Fraga,Goldfajn和Minella(2003)给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一些事实,包括两类国家的货币政策管理和绩效的统计比较;用小的开放经济的理论模型模拟了冲击和通货膨胀目标改变的影响;给出了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易变性的解释,分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的影响、建立可信性和降低通货膨胀水平的挑战以及财政控制和金融控制问题,最后解释了如何处理实际经济冲击。

MSH(2006)通过估计泰勒曲线构造有效性边界,对各种货币政策战略对宏观经济绩效的贡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和非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经济绩效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经济冲击的不同(64.4%),其次才是政策效率(35.6%)。

三、总结性评论

自Kydland和Prescott(1977)与Barro和Gordon(1983)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开创性研究开始,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积极的、逆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理论趋于衰落;通货膨胀与产出(或失业)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的观点被广泛接受,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预先承诺的价值的理论讨论;低通货膨胀可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主张被广泛接受。

随着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增多,实证研究资料日渐丰富,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且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是支持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当然这还远不能排除人们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疑虑,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转向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和具体实施。

注:

①G3代表德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

参考文献:

[1]Ball,L. and Sheridan,N.,“Does Inflation Targe-

ting Matt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9577,March 2003.

[2]Barro,R.J. and Gorden,D. B.,Rules,“Discretion and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2(1) 101-122,July 1983.

第4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货币供给量

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以下简称通胀与通缩)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现象,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根据经济周期理论,通胀与通缩交替换位的动态过程可以具体描述为:严重通胀……温和通胀……零通胀……温和通缩……严重通缩……温和通缩……零通胀……温和通胀……严重通胀。从目前统计文献来看,美国多次发生通胀与通缩的相互转换:美国20世纪初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814―1918年又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在1929―1933年期间随之而来金融体系瘫痪和物价暴跌使得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出现了严重的通缩;1970―1982年期间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经过20多年的治理和低通货膨胀增长,目前又有向通缩转换的趋势。从上述历史回顾来看,美国通胀与通缩交替换位基本符合上述动态过程。1984―2005年期间,日本也基本实现了通胀与通缩的相互交替: 1985―1988年,日本央行多次大幅度降低利率和法定贴现率,使信贷总额高额增长,而这些资金大量流到了股市和房市,造成了股市和房市的泡沫化。据日本官方估计,1989年全日本的不动产价值达到2000亿日元,相当于美国不动产价值的4倍。1989―2005期间由于日经指数的急剧下挫和结构性的投资偏差使得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之中。因此,严重的通胀与通缩的相互转换影响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的稳定。

关于通货膨胀定义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描述, 但主要思想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即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第二类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指当货币量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增长的速度, 即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时就发生通货膨胀。相应的,通货膨胀的测度也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从物价水平变化的角度,则我们使用综合物价指数。第二,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从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 公布的各国广义货币(M 2)年平均名义增长率的变化,可以了解各国货币量增长变化的趋势,从而可以知道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大致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尽管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可能相同,但基本上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所以从货币年平均增长率的水平可以粗略估计出通货膨胀的高低和严重程度。

本文首先通过 GAR C H计算出通货膨胀水平值的条件异方差之后, 进一步通过回归和系数检验证明通胀率和通胀率的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后又通过以上海股价综合指数的实际收益率为 自变量,以通胀率的条件异方差的水平值和 6期滞后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而后对回归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我们的检验结果表明,通胀率的波动性和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高通货膨胀能引起高通货膨胀的波动性, 最终导致股票实际收益率的降低。此外,还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从我们的 G AR CH模型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高通货膨胀将导致通货膨胀率水平值的较大波动,从而增加实际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价格水平波动起到了影响实际经济运行的作用,这意味着目前缓解通货紧缩压力已经非常必要了。第二, 股票作为防止通货膨胀损失的投资工具, 当通货膨胀上升时,股票的名义收益率并不能完全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作出一一对应的调整, 从而导致股票实际收益的下降,因此,股票不能给投资者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第三, 我国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这与“费雪效应”理论中所描述的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率保持不变是相矛盾的,这同时也说明货币政策的非中性特征。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影响到通货膨胀的变化来

从历史上来看,用价格管制的办法治理通货膨胀,最后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最近的例子是非洲的辛巴威,通货膨胀到了70倍。政府下命令让所有物价全部下降,民众是热烈拥护,但实际结果是不仅没有遏制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反而使整个国家经济更为萧条,通货膨胀率更高。同样,上个世纪40年代末,也用控制价格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结果是以完全失败告终。

目前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也试图来管制最弱行业的价格来控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升。比如说,最近商务部、发改委大显身手,来管制食品价格上涨、管制猪肉价格的上涨等等,试图以这种管制的方式来控制通货膨胀。可以说,政府管一下欺行霸市、价格合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想通过行政的方式来管制价格,不仅解决不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反之,会使问题更为严重。

在短期中,通货膨胀的作用较长期不明显, 一方面是因为2000年我国物价指数很稳定, 其走势很平稳, 所以通货膨胀的作用结果表现不明显, 另一方面是作用结果在短期内不可能立刻就能有所体现。总的来说, 由于短期的相关系数与长期的相关系数都为正, 数值也相差不大, 都在016 左右, 可以说通货膨胀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正面的效应大于负面效应, 这个正的关系是显著的, 但二者并不是高度的相关。 我国的通货膨胀与股票市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个作用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今后我国股票市场的成熟程度。

参考文献:

[1]樊纲: 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1998年宏观经济形式分析与1999年展望[J].经济研究.1999.1

[2]冉光和: 中国货币供应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8

第5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

一、引言

过去十年间,为了管理并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稳定物价在很多国家是首要的任务,但是在我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首先牺牲的就是物价指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我国物价指数急剧上涨。我国货币政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单一目标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

1.通货膨胀目标制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根据心理学中公众普遍存在的锚定效应直接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不再运用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央行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和公众通胀预期预测的准确程度。首先货币当局设立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作为公众通胀预期的一个名义锚,其次根据经济系统和相关模型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大于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大值,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低于设定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小值,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预测的通胀率接近设定的目标制或在目标区间范围之内,货币当局就保持原来的货币政策不变。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如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政策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具有很多其他指标不具备的优点,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选用了消费物价指数作为政策中参考的通货膨胀指标,部分国家采取扣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物价指数作为参考指标。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的几年,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了明显的改变,平均通货膨胀率和通胀率标准差都显著变小。下表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率对比。

数据区间内的几年中,世界上通胀率普遍由高变低,仅以表中数据的下降无法完全证明通胀率的降低是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果。但是,可以通过直接测算通胀预期值来判断政策的效果。瑞典和英国两个国家都有完善的国债市场,国债市场中存在收益率与预期通胀率联动的债券,通过这些债券与一般市场中收益率的差值可以测算出预期通胀率的变化。结果证明,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后,经过短暂的政策公信度认知期,公众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开始保持着稳定。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证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于稳定并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利用所有的信息来进行预测,进而决定货币政策的选择。设定通货膨胀名义锚并严格遵守承诺使得货币当局的政策增加了透明度,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演讲时对货币政策目标所作的诠释,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历来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围绕四个目标来设定:第一是低通货膨胀,第二是经济增长,第三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回顾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基本上是“促进经济增长为主,兼顾通货膨胀”,在目标之间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权衡。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汇率政策改革之后,我国进入双顺差的时代。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央行被动的买入流入的大量外汇,增加人民币的发行。虽然我国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但造成了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大量增加和物价指数的剧烈波动和上涨。

2001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于国民收入,我国物价指数波动明显。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除2008年初为了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而采取“从紧”的政策,2009—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外,其余9年均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用语,稳健的政策可以偏紧也可以偏松,需要根据央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来定。这就表明了我国一直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没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最主要的矛盾给与不同目标以不同的关注度。

这也正是自2000年来我国陷入“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避免通货膨胀,这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经常是冲突的。要保持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控制通胀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我国通货膨胀下降,之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指数节节攀升,但我国的GDP在2008、2009年依旧保持9.6% 、9.1%的增速。从中可以推测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保持经济的增长,当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保障时,才开始着手治理通货膨胀。

我国GDP已经连续三十年高速增长,其中积累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在金融危机后,政府指出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在多方目标之间寻求平衡,但通货膨胀这个目标依然被至于不重要的地位。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期间,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央行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之间寻求平衡,这是改革必经的过程。通胀目标制在我国得以实行的条件还有很多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经济体制

政策的实施需要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保证货币政策顺畅传导。

2.操作条件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确定政策目标后,要有多层次且有效的政策工具进行调节,达到预定的目标。

3.央行的独立性

由于政府总目标和央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央行报账政策的顺利执行。

4.政策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

通货膨胀目标制最终需要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如果政策不够透明或政府不能够遵守承诺,公众的预期就会左右摇摆,加剧经济的波动。

而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上述要求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顺利实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由于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房地产等价格,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并不能够综合和准确的衡量实际的通货膨胀指标。其次,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期,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还没有完成,而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忍受相当的通货膨胀。此外,我国仍实行较为稳定的汇率制度,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需要与汇率制度相协调。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根据我国近几年采取的货币政策分析了我国的政策目标,根据政策实施需要满足的条件分析了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我国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完善的条件,得出了目前我国并不适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论。我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货币政策考虑多目标是必要的,必须在当前目标优化和未来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动态分析和解决问题。央行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稳定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龙成学.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 当代经济.2009(11)

[2]卞志村,毛泽盛.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回顾[J].世界经济.2005(12)

[3]奥特马·伊森,陈巧娥.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景及问题[J].中国金融. 2004(05)

[4]胡昆.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可选框架[J]. 海南金融. 2007(01)

[5]孙丽.不同类型通胀目标制:框架划分及其转型规律[J].上海金融.2005(11)

[6]谢罗奇,胡昆.西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第6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企业投资管理 影响 对策

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其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不利影响较小,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讲其有利于企业的投资管理;而恶性的通货膨胀则对企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得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投资管理,企业一旦无法应对这种恶性的通货膨胀,企业利益就会受到极大折损,甚至会有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必须重点考虑通货膨胀这个因素,使决策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有科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作为支撑,促进企业在通货膨胀影响下正常发展。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对于通货膨胀而言,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就是实际流通的货币数量过多,远大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量,进而引发货币贬值以及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1]。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致使货币购买力持续不断的下降。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货币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通货膨胀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其已经成为整个世界都要积极应对的一种经济现象。工业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受到的通货膨胀的程度也不同。表现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程度不高,表现比较剧烈的通货膨胀说明其通货膨胀程度相对较高。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处在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我国在1987~1988年正处于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因此不断走高,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历史高点,最终也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993年上半年,金融业产生混乱,通胀压力增大,国家为了满足国内巨大的投资需求,超长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爆发。另外,2003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原材料需求过盛,物价总水平全面上涨,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流通中货币数量远大于实际需求,就会导致物价持续上涨,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动荡社会经济和政治,不仅对个人,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企业投资管理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程度不同,其面临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同[2]。但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经历温和的通货膨胀,这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所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并不一定有多大,而且企业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影响下可以强化企业对未知风险的适应能力,进而加强投资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在企业投资管理中,企业做出的投资决策受到通货膨胀率高低的影响。如果通货膨胀率比贷款利率高,企业就算处于负债的状态,也会坚持自己经营,这是由于在此情况下借款投资收益率相较而言高一些,发行债券或借贷是企业扩张的主要方式。一旦企业的投资项目回报率比黑市的利率高,即使借高利也依旧可以获得利润,企业就会贷款进行扩张。由于在此时通货膨胀率比黑市利率高,企业的正常经营收益低于借高利所得到的收益,便坚持贷款,进而就会出现“乱集资”的现象。

企业的流动资金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企业的投资过程中其所得税也受到影响,所以通货膨胀因素对于实际的资金净流量有很大影响。投资项目不同,通货膨胀对其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企业一旦对不同通货膨胀的预期没有进行正确的估值,投资必要报酬率的预算就会因此出现错误。在现金流量的估算中不考虑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就会出现对现金流量估算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发生,进而做出严重的错误决策,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在投资过程中,企业必须重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否则就可能在一项无利可图的投资项目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者财力,平白造成很大的损失,或者与原本可以获得较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失之交臂。

三、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对策

(一)企业对外投资

企业要想在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下,做出正确的对外投资决策,首先就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和分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对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密切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动态变化,抓住股市中的投资机遇。同时,对一些成本控制力相对较强的行业以及公司的股票加强关注,特别是那些对劳动力成本控制比较好的公司。在此也要注意规避那些生产非必需消费品的企业中定价能力较弱的消费品企业的股票市场。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对整体物价水平的动态变化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分析上市公司生产成本受到商品价格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有效掌握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

其次,要想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不利影响,进而做出恰当的投资选择,企业自身就要抓住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投资机遇。在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做好两项工作:第一、要做好不同通货膨胀阶段的预期分析工作。在通货膨胀起始阶段,投资者对于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发展状况没有做好正确的预期,导致股价上涨空间过大,对于企业投资来说是个不利因素。因此,随着通货膨胀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要不断调整、修正预期,使股价上涨的空间逐渐缩小,减少投资的成本。第二、对于通货膨胀的性质,企业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如果通货膨胀表现比较温和,企业的盈利也会有所增加,股价随之上涨;但如果是恶性的通货膨胀,货币的购买力就会持续下降,股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后,投资产品选择正确也会对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投资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有积极的意义[3]。企业可以选择以下四类投资产品:①公关交通以及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类股票;②以粮食为带动的相关板块;③初加工产品原料以及处于垄断地位的股票;④日用商品流通零售类板块。

(二)企业长期投资

在企业的长期投资中,减少通货膨胀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首先,要对名义贴现率进行合理、正确的调整。名义贴现率如果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之下不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就无法得到科学的反映[4]。换个角度来讲,就是必须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作为企业确定贴现率的一个重要分析因素。

其次,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应该重新对长期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如果通货膨胀率相较而言不是太高,就可以在评估中适当增加一些不可预见的费用;而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则需要在增加不可预见费用的基础上,追加一项考虑通货膨胀影响的价差预备费。

最后,对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来减少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加速折旧产生的折旧额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就是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第二就是以传统的年数总和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产生的折旧额部分。

(三)企业短期投资

减少企业在短期投资中受到的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合理增加库存量、加快账款回收、恰当调整持有现金的数量这三个措施,保证企业的投资管理。

企业应该根据局势调整现有的经济模型,不能一成不变,要有灵活性。当企业处在通货膨胀时期的时候,应该增加企业的订购批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库存量,以这种新的经济模型来替代通常情况下以经济订货量为主的传统模型,企业可以赚取储备货物涨价以后形成的差额利润。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账款回收速度较慢,容易产生坏账,增加企业损失。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保证企业的利益损失没有进一步扩大,企业就要加快相关账款的回转速度,严格信用标准,减少信用期,委派专门开展账款回收工作,尽量快速收回货款。

企业为了避免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带来的风险,就要对目前持有的现金数量进行合理调整。这就要求企业要保证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企业有足够的置存资金进行应对[5]。与此同时,也要考虑采取何种方式来尽可能的减少通货膨胀影响下货币的持续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无法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企业只有适应通货膨胀之后,才能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投资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发生倒闭的风险,并且保证企业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静.浅谈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13):95.

[2]张益祥.企业投资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8):91-92.

[3]孙士涛,魏春生.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管理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172-173.

第7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成因;对策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为此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陷入了低迷状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外汇储备及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了保持我国的经济稳健、激励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帮助我国抵御了金融危机、从而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经济逐渐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但物价却不断上涨,诱发通货膨胀的相干因素不断积聚,并最终致使了最近一轮传播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的通货膨胀,如图1所示我国2007年-2013年3月的通货膨胀率,这就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破坏性的。为了使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在温和通货膨胀时期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而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正处于温和通货膨胀时期,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物价上涨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

1.通货膨胀定义查阅文献发现,关于通货膨胀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有三点: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量的过度增长、生产成本增加;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过程。2.通货膨胀度量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可以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度量。3.通货膨胀成因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一般包括:货币因素型;需求因素型;成本因素型;混合因素型;结构因素型;输入因素型;预期因素型。4.通货膨胀程度划分通货膨胀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其中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3%~6%之间,普遍认为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允许的、合理的通货膨胀;奔腾通货膨胀指在较长时期内,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持续上升,年通货膨胀率一般在两位数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一般认为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的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加速度增长,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是破坏性的,甚至还会现社会动荡。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及特征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增强国际农产品价格主要通过对期货市场和一些贸易依存度高的农产品的价格影响来影响我国国内的价格。例如,在2010年7月后,国内大连、郑州的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而这一定程度上是受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粮食期货价格上涨影响,这又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现货的价格上涨。并且,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涨对国内农产品的成本有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2.商品价格上涨为主由图2可知,CPI与PPI变动基本趋于一致,说明以生产资料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引发近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现实生活中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国通货膨胀经历了四个时期,1994年-1997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至今,而期间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分别为51%、88.5%、85%和70.2%。所以可以看出,近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而最早时期的通货膨胀是由食品与非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食品价格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而不同时期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前期的推动因素主要是量时价格上涨,而2009年至今的推动因素主要是猪肉、肉禽的价格上涨。3.外汇储备过度增加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额与日俱增,贸易顺差总额曾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巨额数字。在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额位居世界首位,超过3万多亿美元。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维护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如果中央银行没有实现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量过度扩张从而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4.虚拟经济的膨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胀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当前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在最近一轮通货膨胀中,我国证券资产价格和房价的涨幅,远远大于其真实商品价格的涨幅。随着国内资金不断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的流向,直接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引发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生产受阻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不能达到有效供给。而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不断的升高,使人们产生财富效应,同时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抬高了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最终发生通货膨胀。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

1.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使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增加信贷投放力度这一举措放松了贷款要求,让以前一些达不到贷款要求的企业如今很容易可以获得贷款审批。然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一些企业把贷款的钱用来投机房地产业并从中获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在在增加社会流动性的同时,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节节升高,直接导致货币释放途径可能发生变异。一些资金被用来进行期货投机,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2.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本推动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在外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城市吸引力降低,人们素质不断提升等因素,导致在外务工人员数量相比以前数量有大量减少,一度出现劳动力空缺现象。因此企业要想招募劳动力必须提高个人工资水平,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再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水平上升必然引起生活水平上升,人们又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来应对生活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3.通货膨胀国际联动性增强我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发生都是由国内因素引发的,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近几年发生的通货膨胀除了国内自身因素还需要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及主要贸易伙伴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即国内外综合作用。2009年以来,通货膨胀也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月平均通胀率达到4.45%,其中,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中国“金砖四国”的通货膨胀特别严重,分别为5%、12%和6%、5%。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由0.38上升到0.59,这充分表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如今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1.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首先,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寡头垄断的市场。我国资源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实施“引进来”战略,可以利用拿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机会来扩大国内资源战略储备;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具有国际眼光,通过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形式在海外建立国际大宗商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其次,增强国内厂商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在国际贸易中努力获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2.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是预防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建立多元化房地产融资体系,除了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主要来源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个人住房贷款以及部分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企业中短期票据、私募基金甚至委托贷款等多渠道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其次,提高房地产税,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人们之所以进行房地产投机,是由于通过房地产产权的买卖活动从而获取的高额利润,因此提高房地产增值税,可以有效的管制房地产投机活动。3.加强外汇储备的调控首先,政府应选择合适的货币对冲政策,其中包括对冲工具和对冲数量的选择。当前我国只通过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方法来对冲外汇储备上升造成的流动性增加,对冲工具过于单一而使调控效果不佳,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冲销工具的范围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利用外汇储备对国内外进行投资来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海外的战略投资,加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减小了外汇储备的冲销压力,解决了外汇储备过度增加的弊端,使得外汇储备量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迪.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D].吉林财经大学,2014.

[2]孙志军.通货膨胀成因再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3,(03):8-11.

[3]肖文兴,陶盈,彭应兵.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5):491-495+505.

[4]陈雅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通货膨胀成因与治理机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5]李晓俐.国际热钱的进入影响中国房地产价格[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44-145.

[6]潘健平.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3-6.

[7]刘启云.我国外汇储备存在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137.

第8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传统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48

1引言

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是多元化的,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概念普遍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在朝着这个趋势发展。当然,几乎现在没有哪个国家还在持续着闭关锁国的状态独立的发展经济。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益处可想而知,无论是人力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还是资金配置的不断流动,或是各国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都无不显示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魔力。然而其中人们也渐渐因经济的发展认识到另外一个与经济息息相关的名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是物价的全面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的单方面加个上涨。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对象的全面性、持续性,以及不同程度的危害性。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货币贬值所影响的只是货币本身的购买力,而通货膨胀所影响将会是经济运行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我国外汇过程中经常就会出现货币贬值和升值的情况,所影响的便是货币本身,涉及的范围面就比较窄,但是若是出现通货膨胀,影响的便是全国性的各种商品,包括货币也会受到影响。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通货膨胀的会计问题研究作如下的分析。

2公司企业在面临通货膨胀所受到的影响

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公司企业的运营中就会出现库存更好的消耗现象,同时库存商品也有可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样看似对企业的运营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样就会导致账面利润虚高。另一方面,企业负债账面就会相对情况下出现缩水,从而企业公司的负债减少。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负债较高的企业是比较有利益偏向的。所以综合比较来看,企业股价就会因此大幅度的上升。

此外,如果是从生产运营方面大量依赖原材料的企业,原材料就会因为通货膨胀造成价格幅度上升,而最终的制造成品就会因为滞后的原因上涨程度较慢,这样就会间接导致企业所获得的预期利润大大下降。通货膨胀对于这一种企业来讲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损害。

通货膨胀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有两方面的形势,首先如果通货膨胀表现的是一种稳定的通胀率,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企业的利润,反而会有利于企业,企业亦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的渐进演变制定相应的战略应对。其次如果通货膨胀表现出的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形势,例如出现急速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出现的是一种变化速度极快的状态(例如1949年的统治区的通货膨胀,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不稳定性和变化速度极快),如果是这样,企业对未来成本的把握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3在公司企业建立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造成如下的问题:首先会形成会计信息不一致,另外就是生产耗费的成本补偿严重不足,企业的日常再生产能力严重下降,还有会高估计收益,利润会出现账面上的虚高,造成账面收入与实际不匹配,收入的超前分配。最后出现的问题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企业故障:失真的会计账目报表信息导致的错误的企业决策。

通货膨胀条件下,为了对比的反映出物价上涨带来的不正常因素和由此引发的对会计信息不良影响,必须要建立一种普通的通货膨胀来临时准确衡量企业运营的会计结构体系。这样也可以在各种外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下,保持最准确的内部企业会计信息,确保企业的长久良性循环发展。

根据物价的一般指数或者说现实成本资料,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加以调整就是通货膨胀会计。

实际上,通货膨胀对于企业所建立的通货膨胀会计影响是最大的,一方面,它直接动摇的是货币计量中币值稳定的会计基本假设,公开从经济发展现实情况下质疑了历史成本远侧,也冲击了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建立合理的通货膨胀会计体系成为必要。当物价持续上涨之势不可避免时,企业资本保全和确实实质收益的客观要求是通货膨胀会计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第9篇:通货膨胀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货币;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述评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138-03

[作者简介] 储丽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与西方经济学。(上海 201620)

2007年我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08年1季度CPI上涨高达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创11年来的新高。通胀的袭来给全社会民众都带来了福利的损失,实际收入的降低和自有资产的缩水,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带来了最直接的痛苦感受。面对通胀,政府不仅要控制物价的上涨,还要制定适当的政策缓解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造成的福利损失。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正确计量是政策制定的一个主要依据,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述评

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货膨胀的成本较为隐蔽,经济学家将其归纳为鞋跟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加剧、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混乱,以及任意的财富再分配等,这些成本在理解上虽比较直观,但是在总量上如何衡量却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意义上的成本才可以被称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Sidrauski(1967)认为由于持有货币能够产生直接效用,而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故通货膨胀必然会对个体造成福利损失,这种个体的福利损失就称之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Sidrauski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定义意味着,无论通货膨胀是预期还是未预期的,只要存在通货膨胀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当然,关键问题是合理地度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从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确的依据。对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度量自Bailey(1956)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至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Compensation Variable Approach)以及基于McCallum-Goodfriend Frame-work的估计方法。

1.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弗里德曼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认为,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为保证完全竞争的均衡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名义利率必须等于零,此时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扭曲最小。因此,最优通货膨胀率是使得名义利率等于零时的通胀水平。当经济中通胀率高于最优通胀水平,即名义利率大于零时,货币均衡配置不再是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此时社会福利下降从而产生福利成本。Bailey(1956)认为通货膨胀就像是对货币征税,货币征税(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就是位于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上方之间的面积。当生产货币的社会成本为零时,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逆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的面积,即名义利率从i减少到0时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这一推论与Friedman的最优货币数量法则相符。

随后,很多学者在Bailey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如Marty(1967)得出了在有产出增长和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结果。Barro(1972)认为通货膨胀提高了人们的交易成本,人们会加快支付的频率,也会减少使用货币来进行交易。因此,他重建了货币需求曲线,重估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Craig和Rocheteau(2005)先利用Bailey(1956)的方法,通过log-log型货币需求函数和semi-log型货币需求函数计量了在传统方法下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指出Bailey(1956)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假设掉外部性、一般均衡效应(general equilibrium effects)和分配效应(distributional effects)的局部均衡模型,它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是实物资产的报酬率与通货膨胀无关。

消费者剩余方法虽然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计算方法,并开了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先河,但这一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因而无法对个体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也无法对形成宏观的加总的个体进行推测和判断。与此同时,这一方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如一些学者认为即使通胀率为零,名义利率仍可能为正,这样持有实际货币余额仍然可能有正的机会成本,无效率仍然存在。因此,以通货膨胀率为纵轴计算货币需求曲线下方位于零通胀率和另一通胀率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可能低估实际的福利成本。如Foster(1972)计算了完全预期为4%的通胀率相对于零通胀率的福利成本小于产出的0.05%。Garfinkel(1989)得到4%的通胀率相对于零通胀率的福利成本为国民收入的0.3%。这些估值远小于其他经济学家的估计。Laidler(1990)认为消费者剩余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当名义利率改变时,货币需求曲线的位置不变,只是沿着货币需求曲线移动。这就需要假定实际余额的边际效用独立于其他商品的需求,而这一假设条件事实上限定了这种计算方法是一种局部均衡的方法。Gillman(1995)指出了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Bailey认为在稳定价格时的福利成本就是为零,但是,这种认为的零福利成本和真正的零福利成本却有很大的不同,其差额有时竟可以高达50%。基于这一方法存在的缺陷,一般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这一方法主要用来进行补充性说明。

2.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补偿变量法(Compensation Vari-able Approach)。这一方法在Sidrauski模型(1967)的基础上应用了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思想。Sidrauski模型将货币直接进入效用函数,由于这种内含货币效用函数方法允许我们根据一个符合经济人最优行为的货币需求模型来计算通货膨胀的成本,从而使通货膨胀升高所引起的实际货币持有额下降直接表现为个人效用和福利的变化。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则思想认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肯定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状况,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多数情况下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此时关键是如何对受损者补偿,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改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补偿变量法认为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在某一通货膨胀水平下,应补偿给家庭多少额外的收入才能使家庭在给定利率的均衡状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与名义利率等于零时的效用水平相等。这一方法考察了通胀给社会中每个人所带来的获益或损失,从而增加了必要的微观基础,为我们从个体效用函数出发,分析在预算约束和资源约束下计算通货膨胀的稳态福利成本提供了一个方便好用的框架。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得到了普及。

Lucas(2000)用收入补偿的思想,以Sidrauski(1967)的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给出了估计方程。Lucas定义在名义利率i下的福利成本w(i)是收入的百分比,即用使得家庭在名义利率为i和0时达到福利水平无差别的收入差额,估计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在实证方面,Lucas利用美国1900-1994年的数据,估计得到:对于美国经济,10%的通货膨胀率对于消费者的福利损失仅相当于消费者总消费水平的1.3%,即如果要保证在通货膨胀率10%和通货膨胀率为0时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是一样的,那么必须增加消费者约1.3%的收入。

Jones、Asaftei和Lian Wang(2001)在Lucas(2000)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货币总量理论(monetary aggregation theory),从而建立了一个包含现金和利息的一般均衡模型,弥补了前人研究中将M1层次货币全部视为无息资产的缺陷。他们发现,由于个体持有现金(无息的)的份额与持有生息储蓄的份额相比是非常小的,并且在稳态下持有生息储蓄的份额是不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从这个一般均衡模型中计量得出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比前人的研究结论小得多。

虽然补偿变量法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货币、尤其是没有实物资产支持的纸币会产生效用,但这一方法将货币直接进入效用函数,而且该模型具有的货币超级中性性质表面、效用函数的另一个变量――实际消费不随通货膨胀率变动而变动,从而使福利成本计算得以简化。不过利用这种方法研究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时,在选择适当函数以及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赋值时,常常需要主观事先判断和利用经验来为参数设定不同的值,这势必会导致因参数赋值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算结果。

3.基于McCallum-Goodfriend Frame-work估计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这种方法通过引入交易技术方程将货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间接化。McCallum-Goodfriend (1987)建立了一个购买――时间(shopping-time)模型,这一模型假设时间和货币共同为购买消费品提供交易服务,并且时间和金钱在实现交易方面可以互相替代。交易服务技术决定了在既定的消费和货币持有水平下所必须花费在购买上的时间。购买时间模型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和度量通胀的福利成本:在家庭持有货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货币贬值,降低了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家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取同样数量的消费品,从而减少了劳动时间或休闲时间,因此,造成了福利损失。Simonsen and Cysne(2001)研究了在购买-时间模型中包括有息资产的情形,并从理论上给出了福利成本的上下界。Cysne(2004)研究了连续时间下的购物时间模型,并得到了福利成本的解析表达式,他还从理论上讨论了引入家庭异质性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

除了上述三个比较代表性的方法外,经济学家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计量方法。如Fischer(1981)将货币和其他资产同等看待,把货币看作是资源跨期转移的载体,建立了一个禀赋经济的OLG(overlap―generation)模型。Lagos and Wright(2005)首次利用货币寻介理论,估计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Imrohoroglu(1992)刻画了在一个收入波动且没有保险经济环境里,经济个体为平滑自己的消费而持有货币的计量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模式。

二、对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启迪

反观国内,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成因、对策等定性方面,而专门针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则很少,且大多是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利用国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算。如欧俊和李花(2006)利用Bailey(1956)研究方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了估算;陈彦斌、马莉莉(2007)分别使用消费者剩余方法、MIU模型和CIA模型计算了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谢赤(2002)则在购买-时间模型下讨论了金融创新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理论上的影响;陈利平(2003)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Shopping-Time模型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龚六堂、邹恒甫和叶海云(2005)利用他们研究的框架,在Lucas模型基础上,应用Kruz(1968)和Zou的思想,把消费者的财富引入效用函数,给出了货币供给的改变对经济不确定影响的分析。

但问题是这种利用国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算的方法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为纵观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尽管不同经济学家的模型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基于货币对于公众的有用性或者货币能提供给公众便利为出发点,进而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公众的货币持有,并引起公众效用的变化,从而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计量。由于公众效用本身的抽象性和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已有的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计量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此外,国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而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与美国有许多不同的特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的准确性。

1.已有的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大多是引入货币的效用函数模型框架,加上各种外部约束来推导货币需求,进而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计量。但从各种模型的计量结果来看,各种模型间不仅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其结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已有的研究大都只限于在稳态下得出的比较结果,而当通货膨胀率剧烈波动或迅速上升(下降)时,实际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会与稳态下的计量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使得已有模型的结果其实用性大打折扣。

3.很多模型都假设名义变量对真实变量不产生影响,即货币和通货膨胀是中性的。这与很多现存的研究结果相悖。尤其在中国,由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货币冲击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与货币主义的前提假设不符,货币中性依然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4.国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相对独特的中国式发展之路。如中国至今还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城市和农村在使用活期存款时的便利性方面有很大不同、活期存款普遍是付息的,这意味着货币层次的选择上M0和M1都不准确。

5.已有的研究大都将名义利率作为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函数的自变量,从名义利率的角度来计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其隐含假设为名义利率的水平和变化,可以反映出通货膨胀的水平和变化。但在中国,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利率市场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利率水平的反应比发达国家相对更迟缓,也更具有粘性。因此,根据名义利率计算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有时无法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研究时必须在把握主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现实约束条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采用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以来的各期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水平作出正确计量和评价,并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确定给出一个社会福利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Bailey,Martin J.The Welfare Cost of Inflationary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2),93-110

[2]Sidrauski,M.Rational Choice and Patterns of Growth in a Monetary Econom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