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降雨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秘人工降雨的魔法
《西游记》里,东海龙王张开龙嘴,顿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这可不是人工降雨,这是神话。自然的降雨(降雪)是水蒸气受冷凝结而形成的,而真正的人工降雨(降雪)是人们根据一定区域内大气的温度、湿度、云、风等的变化,向云里喷洒制冷剂,让天空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使云层中的小水点增多、变大,从而形成降雨或降雪。其实,这项工作就是一项管理天气的工作,气象专家解释说:“我们用一些技术去管理云层间的水,让它发生变化,凝结或者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在云间播种,通过在云层间播撒不同催化剂的方式来收获我们想要的天气。”
看来,要人工降雨必须要在“云间播种”,而制冷催化剂就是降雨所需要的“种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种子”一般是碘化银催化剂。碘化银只要受热就会在空气中形成数以亿计的碘化银粒子,它们非常小,成百上千个碘化银粒子聚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因此,我们才选择它担当人工降雨的重任。
要把碘化银“种子”播撒在云层间,可以使用空中作业和地面作业两种办法。空中作业就是用气象飞机在云中播撒碘化银,气象飞机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掌控云层的变化,把握投放催化剂的最好时机。地面作业就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碘化银炮弹,炮弹在云层中爆炸,碘化银也就播撒到了云层中。碘化银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无数个冰晶,然后再借助一定的气象条件,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当然,在云层中播撒“种子”,必须选择云层富含水汽的情况,如果水汽不足,“种子”发不了芽,也就不会形成降水。
原来魔法的奥秘在此啊!你也跃跃欲试?绝对不行,人工降雨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并由有关部门来实施。
魔法的发现之路
如果从人类影响天气的想法算起,神话传说中的呼风唤雨应该可以说是人工降雨的最初幻想了。把这种幻想付诸实践要从19世纪末说起:1890年,美国国会曾拨款支持科学家利用火炮、火箭和气球在云中进行催云造雨实验;1918年,法国科学家把装满制冷物质的炮弹发射到空中,试图造雨;1921年,美国科学家又用飞机向云层播撒带电物质,设法促使云层碰撞降雨。不过,这些人工造雨的实验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人类探寻自然奥秘的脚步并不会停止。二战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科学家欧文・兰米尔博士和谢弗尔决心把雨雪形成的原因弄清楚。战后,他们利用一些奇特的装置开始实验。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由于实验装置出了故障,装有人工云的类似电冰箱的装置里的温度一直降不下来,他们只好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降温。当他们把一块干冰放进制冷装置里,奇迹出现了――水蒸气立即变成了许多小冰粒,在冰箱里盘旋飞舞,人工云化为了片片雪花。这一奇特现象令他们兴奋不已,他们商定要在空中试试。于是,1948年11月的一天,天气很冷,谢弗尔驾驶着一架飞机,在云层上方撒下大量干冰。留在地面观察的欧文博士看见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这些雪花落在他脸上,化成了水滴。他们成功实现了用干冰进行人工造雪,将“呼风唤雨”的古老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兴奋地把这一实验称为“给云层播种”。
从此以后,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农业大国和缺水的国家纷纷对以增雨、增雪和消除冰雹为主要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投入。
魔法并不能创造天气
人工降雨的魔法也只是根据科学原理,基于自然规律对天气现象的利用而已,人类并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创造天气。以人工降雨为代表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实际上就是管理天气的工作,它只有在接近自然的、正常的条件时,并且有合适的云来供催化时,催化剂才能起作用。人类不仅不能创造天气,而且连云也创造不出来,在干旱的条件下,大气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使用催化剂催化云来降雨也是困难的。所以,魔法并不是万能的,尊重规律、爱护地球才是人类的最大福音。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知识 激发 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师应多深入农村了解生产、生活的实际,阅读百科全书,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随时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让学生爱听、乐学。只要学生感受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农村初级中学从事物理学科的教学已有十几年,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了一些探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从第一节物理课开始培养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从心理学角度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来看,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许多学生对这门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因此,对于第一节物理课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课堂上可做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如水在纸质的“锅”里烧开;“三棱镜分解白光”“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天女散花”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如冰棍冒热气,冬天能看到口中吐出的“白气”,高压电能电死人和动物,但鸟却能自由的在高压电线上休息等,通过这一过程,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物理很有趣。
二、从师生情感入手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饱满的热情,能够驱使人积极的行动,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良好的师生情感,更能促使学生喜欢这个教师,进而热爱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决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打成一片,必然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学与用相结合提高兴趣
案例1:在学生学习了物态变化的六种方式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因为人工降雨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作用。
近两年的初春,我县出现了连续近两个月都没有降雨的干旱天气,严重威胁到我县的农业生产,农业和气象部门启动了应紧预案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人工降雨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要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就要人工使用催化剂。我国人工降雨的催化剂主要是干冰。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干冰遇到水蒸气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水滴降落到地面;或者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降雨。
教师通过人工降雨的分析,复习巩固了相关的物态变化知识,如:升华、凝华、液化、熔化等物态变化,又切合生产生活的实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将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变枯燥为有趣,很好的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案例2:初三下学期进入复习课,复习课是很难上的,你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他不一定在下面听,往往是事倍功半。如何将枯燥的复习课上成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互动,并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是我们毕业班的每位教师值得去探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知识;激发兴趣
当前国家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曲靖市委、政府要求师宗县在2010年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这已成为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即将实现的目标。应该说初中毕业能否升学对大部分学生将不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因素: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涌入,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的衍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我所执教的是乡镇初级中学,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有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孩子从小学入学开始到大学毕业累计要花费上十万元的费用抚孩子读书。到头来大学毕业还是很难找到工作,倒不如让孩子识几个字就去打工挣钱。从客观上说:当前社会就业的形势确定非常严峻,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打工大多数从事的是建筑、餐饮、家政、环保等体力劳动,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并不高。这些现实导致不少初中学生无远大的理想,在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差,对读书缺乏兴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好逸恶劳,厌学情绪严重。这对中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普遍教师感觉九零后的学生真是难教。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效益,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升学的问题,一个既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物理教师就要想办法,使学生爱学物理、愿学物理。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多获得一些对今后的生产、生活有价值、比较适用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广开思路,扩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自己,具有广泛而扎实的知识,跟上时代,找到适合和适应于当代学生的教学手段来教书育人。我们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师应多深入农村了解生产、生活的实际,阅读百科全书,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随时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让学生爱听、乐学。只要学生感受到老师所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将来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难教就会变成易教。我在农村初级中学从事物理学科的教学已有十余年的经历,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就几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案例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学生学习了物态变化的六种方式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因为人工降雨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作用。
近两年的初春,我市出现了连续近两个月都没有降雨的干旱天气,严重威胁到我市的农业生产,农业和气象部门启动了应紧预案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人工降雨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要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就要人工使用催化剂。我国人工降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种:一是干冰(固态CO 2)二是碘化银(AgI)。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干冰遇到水蒸气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水滴降落到地面;或者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降雨。用高炮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含有大量积雨云的高空,碘化银在空中扩散使云中的小水滴迅速凝集达到一定的体积后降落。
教师通过人工降雨的分析,复习巩固了相关的物态变化知识,如:升华、凝华、液化、熔化等物态变化又切合生产生活的实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将科技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变枯燥为有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案例2、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第二节内能“STS”。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进行讲授,学生不易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温室效应的关系,一知半解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对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这样分析:由于生产生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汽车、炉灶、飞机、火力发电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碳太多不能完全被绿色植物消耗,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包围在整个地球的周围,使地球上产生的热量难于向宇宙中散发,致使地球的温度逐年升高。地球温度的升高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地球的温室效应,是造成厄尔尼诺现象的直接原因,使生态失去平衡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增加了农药的用量。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使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地球气候异常,导致一个半球暴雨成灾,另一个半球干旱少雨;地球南北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浸没城市,企鹅和北极熊涉临灭绝。联合国正在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达成一个新的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签署《京都预定书》,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师通过这样的补充讲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看似孤立的现象之间也存在联系,对经常在电视新闻中听到的“厄尔尼诺现象”、《京都预定书》有一个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冬季雪凌少的年份,夏季农作物和果树的病虫害会比有雪凌的年份严重。因为这些害虫卵没有被冻死,夏季将会大量繁殖。学生会把这些有趣的现象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相联想,破解困惑自己的难题,及时帮助家里做好庄稼的防虫减灾准备,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从而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案例3:初三下学期进入复习课,复习课是很难上的,你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他不一定在下面听,往往是事倍功半。如何将枯燥的复习课上成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互动,并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是我们毕业班的每位教师值得去探讨的现实问题。
我在复习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电磁波的相关知识时,在教材上科学世界介绍了微波炉的相关知识,在这里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有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将两部分的知识结合起来复习有新意,学生就会感兴趣,复习效果也会好一些。我是这样引导的:微波炉产生的电磁波能使食物的分子运动加剧,相当于是电磁波给食物内的分子补充能量,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会增大,这样物体的内能就增加,温度迅速升高,因此易于把食物煮熟。同学们想:普通的炉具是热量是从外部通过热传递把热量逐步送到食物内部达到煮熟食物的目的,而微波炉的热量是直接深入食物内部加热,当然速度快、效率高。在这里将电磁波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衔接起来,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新”的感觉,从而有了兴趣。
在这里我想到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在农村目前微波炉并不是很普及。但是电磁炉的普及程度高,学生有使用电磁炉的实践经验可结合介绍一下:电磁炉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感应电流(又称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其内部电子线路产生交变磁场,当把铁质锅具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感线而在锅具底部产生交变电流(涡流),涡流使锅具内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由于电磁炉的热源来自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递给锅具,所以电磁炉升温快、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绿色炊具。在此也可跟学生交流一下,怎样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购买合适的电磁炉。
在这里将分子动理论:热量——内前——温度——电与磁:磁生电——电生磁等相关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也让学生初步懂得了一些家用电器的常识。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积极探索事物的心理意向活动,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放,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化学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做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要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碘的化合物性质”时,可以有这样一段导语:在生活中大家肯定听说过人工降雨吧,那么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呢?有几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呢?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化学启蒙篇的教学中,教师增设了《有趣的化学》专题,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图片,部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上游龙”、“变色魔师”等几个趣味的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化学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较强的学习责任意识,时间一长,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因此而减弱。因而,化学教学还必须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高一化学在讲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时,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诱导和实验探究,去突破教学难点。在讲授过程中引导设问:如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其单质铝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什么?请写出其离子方程式?授课以实验为依托,展开讨论与解疑。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讨论:为什么铝条在分别插入酸、碱溶液中并不立即产生气泡,都是过一会儿才会看到气泡?大家思考后有同学回答:“因铝表面存在一层氧化膜,只有氧化膜被反应掉了才会看到气体。”教师说回答的非常好!随后学生动手写离子方程式:氧化铝与氢离子反应生成铝离子和水;而氧化铝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偏铝酸根和水,总是写不对、写不全。这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普遍反应很快,印象会加深,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1 经常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在某科课上成绩一般,兴趣不太大,但因偶然的机会,他在测验或某次提问中,取得了极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了成功的体验,常常会像换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习结果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通过得法的引导与适当降低难度,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经常多给学生“戴高帽”,通过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来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让学生和教师关系融洽。“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是有迁移功能的,学生如果喜欢某个老师,也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上课就会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不断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真诚的帮助,做到细心讲解,循循善诱。对于“学困生”更应多关心、多提问、多鼓励、多帮助,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关键词]气象预报服务;社会需求;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P457;P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2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预报也开始具有越来越高的准确率。而目前来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气候恶化、生态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因此,不管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农业、工业生产当中都离不开气象预报的服务。只有及时掌握最新的气象讯息,才能作出最准确的安排。因此,气象预报服务就要针对当今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力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目前我国的农业企业预报服务入手进行分析,我国当前已经开始形成了现代化的气象服务体系并且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气象服务主要是在国家、省、地以及县这4级机构当中提供。主要是采取天气预报信息、天气预警信息、人工降雨服务以及农业情报站这几种主要的方式来进行气象服务,减轻天气以及环境因素所带来的灾害。
一、当前我国进行气象预报服务的主要内容以及措施
当前我国进行气象预报服务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项就是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灾害性的天气预报。在一些旱涝霜冻的灾害气候来临的时候,可以及时地进行气象信息预报这样就可以合理地安排生活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有效地减免因为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损失。进行气象预报服务的第二项主要内容就是要通过气象决策来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例如防旱防涝等措施。可以保证在天气灾害发生的同时,也能找到最快的解决办法有效地降低损失。第三项就是要通过卫星遥感系统,进行实时的气象监测通过对科学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生产种植方案。科学化的生产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第四项就是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产量预报,通过不同地区的数据分析对比得出农业产量的预报,可以让每个地区了解自己的种植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安排。第五项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来影响天气肖灾害性气候发生并会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就可以启动人工的方法来影响天气,例如进行人工降雨或是人工防雹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减轻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当今社会对于气象预报服务的需求
1 农业生产需要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
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比例中仍然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因此农业生产就需要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这样才能通过对气象信息的掌握,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同时调研显示,农民对于天气信息抱有非常高的渴求度,对于农业的气象预报服务还要做得更加细致,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由于农作物的生产时间以及病虫害等都与气候因素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农民必须要准确地掌握本地区地气候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治灾害赴损失减少到最低。当气象信息变得更加准确、更加细致的时候农民就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种植农作物、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这样当面临干旱、洪涝以及暴雨或者是低温霜冻等天气变化的时候农民就能及时进行安排或者是找到解决措施农业生产也会更加顺利地进行。而从目前来看天气预报信息对于农业生产的需求来说,还不够准确,对于局部的天气不能做到十分准确的预测或是一些低温霜冻对于农业生产不利的天气也没有做出及时的预报,从这个方面来看厌气预报的准确性仍然需要提高。
2 气象服务的能力需要加强
从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来看,气象服务除了要提供更加准确的农业信息同时还应该找到一些实际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让农业生产进行得更加顺利。在预测到一些气象灾害或者是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天气的时候,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例如人工防雹或者是人工降雨等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气象预报大多数时候只是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气象信息,但是却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因此,气象部门应该在发现问题并及时预报的前提下再提出具体的措施,这样才能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三、加强气象服务工作的对策
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气象服务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部分。气象服务工作应该尽量满足社会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的改进和加强。
1 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目前气象服务工作首要改进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气象信息预报的准确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信息预报应该越来越准确、越来越详细,这样才能满足农业以及生产的需求。在气象部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以科技为指导,依靠先进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灾前预警能力对于一些灾害性天气或者是极端天气,要及时作出反应和预警这样才能让农业以及生产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 能够提前应对灾害性天气。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系统以及气候监测系统对于天气情况作出最及时、最准确的预报,不断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同时不能笼统地进行气象预报,有一些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形特点,造成气候因素和其他地区差异很大。因此在气象预报的时候要尽量将地区进行细化,要特别注意到气候比较特殊的地区。
2 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及时将气象信息传播出去
时代的发展造就了先进的科技,很多现代化的通讯设备都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了出来。而气象预报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时效性。要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及时将气象信息传播出去。抓住了时效性才能让需要的人群及时了解最新的气象变化,及早作出安排和准备。
3 气象部门对于气象灾情要及时处理
气象部门一旦监测到了气象灾情或者是反常天气情况,就要及时上报政府及时作出反应。如果灾情比较严重,就要积极想出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将灾害程度降到最低。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用于影响天气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4 要加大对于农业气象科研的经济以及技术投入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比例中仍然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因此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气象因素对于农业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做好农业气象工作,才能保证更加顺利地发展农业生产。加大以及完善大气综合监测体系从而提高气象预警服务能力,完善和指导人工作业的决策系统。政府要加大对于农业气象预报的经济以及技术投入,让农业气象预报能够更加准确、及时。一旦出现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也可以及时作出反应,用最科学的方法来应对气候的多变,保证农业生产活动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只有针对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气象预报的服务,才能保证生产、生活的更好进行,也会逐渐推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做到就是要不断进行气象预报服务的改革,让气象预报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从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方面看,什么叫实验探究、如何实施实验探究是学生不熟悉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再次练习固体、液体药品取用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合作学习、研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创设学术氛围、渗透科研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观。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有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教具学具
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铁架台、试管、矿泉水瓶、喷壶、纸花、蜡烛、阶梯、毛玻璃片、火柴;盐酸、石灰石、水、石蕊试液
教学媒体的准备及使用环境
媒体的准备:幻灯片的制作,上网查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视频
媒体使用环境:多媒体教室
本节课提供了大量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但有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例如,干冰极不易保存,所以干冰升华、人工降雨实验在课上完成起来有困难。本节课我利用网络资源,找到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视频,在课上播放,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效果非常好。多媒体展示自然、生动,使学习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通过对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真观察、思考,感知教材,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实现了化学教学的整体优化。因此,通过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农民伯伯说我是庄稼的粮食;消防队员说我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说我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问:你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的事情吗?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二氧化碳循环图,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然后通过视频播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过程,讲解人工降雨的原理。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环节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肉眼无法观察到密度和溶解性,于是教师演示纸天平实验,并指导学生亲手做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能力。
环节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反应物是否减少。
设计意图:总结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使学生形成阶段性总结的意识,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取少量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剂,石蕊变红。是什么使石蕊变红的?分析瓶中液体的成分:水、二氧化碳、新物质。
结论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碳酸:
H2O+CO2==H2CO3 。
演示实验:加热变红的小花又变回紫色。
结论2:碳酸不稳定,受热立刻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H2CO3== H2O+CO2。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明确了化学实验探究过程的同时,也提升了实验探究的能力。
演示实验:检验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了。
结论3 :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
教师在此时提醒学生碳酸饮料会腐蚀牙齿;饮料中的磷酸影响钙和铁的吸收,造成缺钙和贫血。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讲述和设疑: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如何验满呢?
学生回答:用燃着的小木条,小木条熄灭。
结论4: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设计意图: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新知识,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教师播放视频: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是否能下去;进山洞用火把照明更安全。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演示实验:倾倒二氧化碳灭蜡烛实验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拓展视野,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环节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设计意图:传递化学理念: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环节四:了解温室效应
CO2具有很多用途,那么在空气中是否越多越好呢?展示温室效应图片,让学生感受温室效应的危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辩证地看待二氧化碳气体的利与弊,增强环保意识。
环节五:小结
教学反思
1.纵观本节课,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2.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巧设化学情境,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能生惑。因此,本节课,从猜谜语引入开始,我的每个环节都从问题开始,利用设计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以解决问题结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力。同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为创新性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电教手段;课堂教学;辅助作用
一、引入化学实验,给课堂添活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必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科学探索能力,并让学生在趣味实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与趣味,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首先,巧用演示实验,营造神秘、愉悦的学习氛围,对引发学生化学学习热情、操作指导、思维启发、加深知识理解、发掘化学规律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组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合作学习精神。如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时,教师可演示趣味实验“跳动的硬币”。而后呈现可乐汽水,提问引思:可乐中出现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学生猜想假设,不少学生会想到是二氧化碳,再讨论交流,说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并选取有关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继续诱导,进入后续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问:①可乐中有二氧化碳,那怎样用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呢?小组合作,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再组际互相交流,陈述设计思路与实验步骤,师生共同完善改进,明确实验方案,并分析实验后矿泉水瓶子变瘪的原因。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引导学生说说判断依据,猜想新的生成物是什么?猜想前,教师演示在石蕊试纸上滴加盐酸溶液,引思:碳酸也可让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碳酸饮料”中是否存在碳酸,又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同学们在紫色石蕊试纸上滴入变瘪矿泉水瓶子中的液体,推测:之前获取的液体中有碳酸、水、二氧化碳,那么是哪种物质让石蕊变色了呢?讨论分析,明确实验方案。这样,通过演示实验,可吸引学生,加深知识理解;而通过学生实验,可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评价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另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有关的生活实例。如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引入情境:现在有些不法分子以黄铜冒充黄金从事诈骗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你们是否可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鉴别真假黄金?这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唤起学生探究欲望。或者引入趣味故事、传说,给课堂润色。
二、运用电教手段,给课堂添趣味
现代化电教手段,如电脑、投影仪、幻灯片等被广泛运用于各教学领域,对课堂教学起着有效的辅助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增添趣味。
第一,利用多媒体,巧设情境,自然导入。如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借助多媒体巧设学习情境:播放“用灭火器灭火”与“用飞机喷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录像,提问学生灭火器、人工降雨运用了哪些物质?自然导入,板书课题。继续诱导:二氧化碳占大气体积的0.003%,是否会减少?过多会怎样?让学生观看课件:科学家二十年后地球环境的预言,受到震惊,对CO2的性质及其环境的影响产生强烈学习欲望。(本课有较多的学习内容,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对环境的影响等,教师如果只是一一列举,整个课堂会显得呆板沉闷,而播放用二氧化碳灭火、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动画,可快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的探究欲望)。
第二,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感知过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化学实验或化学现象不能直接搬到课堂上,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如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借助有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氯化钠的制取过程、钟乳石与石笋的形成,促进视听结合,刺激多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探究欲望。
第三,利用多媒体,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收集所需信息,通过数据处理技术绘制图表、分析数据等。如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食盐有多中用途,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等渠道认识食盐的用途,围绕“食盐的妙用”课题制作资料卡片,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可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引导他们总结氯化钠在食品、医疗等方面的用途。
今年,我市将紧紧围绕增产4亿斤商品粮工程,努力实现增产粮食1.8亿斤,力争达到粮食总产25亿斤,增长7.7%的目标。
一、备耕生产所面临的形势
今年备耕生产,总的看,有利也有弊。
1.有利条件
(1)政策好,农民心顺劲足,发展生产积极性高涨。在国家和省、市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和扩大内需的拉动下,今年广大农民的心更顺、劲更足,特别是水稻最低保护价比上年提价0.1元,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增大。(2)备耕资金充足,基本能够满足生产需要。我市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大丰收,粮食价格逐步走高,农民收入连年增加,农民生产自筹资金较多。(3)农资货源充足,价格略有下降。全市总需化肥18万t,种子3315t,货源保证供应,价格有所下降。今年每吨二铵3300元,上年3400元;尿素1900元,去年2000元;复合肥3000元,上年3400元;农药的价和去年比基本持平;种子价格与去年相比略有增加,主要是单粒种增多,公顷增加投入约400元。(4)农机保有量增加,能够加快整地播种进度。全市现有机车1.6万台,25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机车4735台,配套机具齐全。去年深松耕地6万hm2,今年能保证机械整地7.8万hm2,机械播种10万hm2。(5)科技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在科技培训上,我们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即:建设1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其中玉米8个,水稻2个;优选100名科技人员做为技术指导员,全市抓出1000名农民技术员,培训农民10万人。(6)农产品市场环境不断变好。今年粮食价格不断走高,目前玉米每市斤0.7元,水稻每市斤1.2元,均高于往年。
2.不利因素
(1)总体天气趋势不利,土壤表墒不够理想。据九台市气象局2月28日土壤墒情监测,岗地土壤含水量10公分17.5%,比上年20.1%低2.6%,20公分18.1%,比上年20.4%低2.3%,30公分17.9%,比上年20.7%低2.8%,洼地土壤含水量较好。另据长春市气象局预测,今春透雨较晚,大风日数略多,且风力较大,土壤失墒严重,将有明显春旱发生,一次播种拿全苗难度将增大。(2)粮食变现较慢。到目前为止,九台80万t商品粮国有库收购35万t,加之其他途径销售,也不到45万t。主要原因是因为粮食质量好,农民存在惜售心里。(3)春整地任务较重。今年打春早,春脖子短,备耕时间紧,春整地任务相应加重。(4)农民存在不着忙思想和盲目乐观思想,认为去冬雪大今年墒情好,今年的地好种。
二、切实抓好备春耕工作
1.各项优惠政策按要求落实
大力宣传落实中央及省市各项惠农政策,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补贴资金,按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限内落实到户。
2.种植计划基本落实
全市耕地18.3万hm2,今年种植计划总的变化不大,呈现出“两稳、一增、一减”,两稳是玉米13.73万hm2,水稻2.5万hm2;一增是蓝莓种植面积达到2330hm2,比上年40hm2增2290hm2;一减是大豆2500hm2,比上年5000hm2减2500hm2。其他作物与去年基本持平,保证了高产作物面积。粘玉米、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将略有增加,可达到2万hm2。
3.备耕资金基本到位
今年备耕生产所需资金与去年相比预计将略有增加,约为5.637亿元,其中:种子9770万元,柴油1700万元,肥料4.24亿元,农膜800万元,农药1700万元。目前,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及农业银行已向农村发放贷款4.8亿元,比去年的6.2亿少1.4亿元。农民销售粮食45万t,计 5.6亿元。基本保证备耕所需资金。
4.种肥购置情况
今年农资市场启动较往年提早一个月时间,且货源充足、品种丰富(其中:玉米品种63个,水稻品种26个),完全可以满足全市农资需求。全市种子用量预计3315t,其中:杂交玉米种2450t,其他常规作物种子865t,目前到户率已达95%。化肥全市用量18万标t,其中纯氮4.439万t,纯磷2.105万t,纯钾0.75万t,目前到户率约90%。按照目前农资价格来分析生产投入,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种子价格略涨,公顷增加400元左右,化肥价格略降,公顷少投200元左右。
5.科技培训全面展开
全市广大农业科技干部及相关部门通过培训、宣传和发放技术书籍等形式,全面开展备春耕科技培训。九台电视台开播了12316农业科技咨询热线栏目,每周五播放科技讲座;九台市农业局开通了农业科技咨询热线:82326110,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咨询热线:82360110、82370110,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科技咨询需求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6.抗旱措施落实
一是利用电视、广播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抗旱夺丰苗意识,改变农民认为今年春季墒情好的错误认识,解决干部群众备耕生产中的畏难情绪。二是抓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目前已经维修配套能够正常使用的抗旱井1000眼;四座水库的蓄水比较充足,牛头山水库879万m3,五一759万m3,柴福310万m3,完全可以保证水田灌溉,石头口门1.1亿m3,尚需协调。三是抗旱设备及农机具的检修完毕。四是做好人工降雨的准备,长春市有15套人工降雨设施,部队也有15套,九台有1套流动人工降雨设备,都配套齐全可以正常使用。
【关键词】园林工程;植物;养护;管理
1.园林植物的土壤管理
1.1 土壤的松土除草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础,是园林植物养分的供养库,是园林植物水分的贮藏库。园林植物的生长与土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土壤除草主要是为了减少杂草对肥、水、气、光、热的吸收,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除草的次数与季节。而土壤的松土深度要根据园林植物根系的深浅来定,一般松土深度控制在6-10cm,每年一次,在盛夏秋末前松土,并要坚持靠近植物主干宜浅,远离植物主干宜深的原则。
1.2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1)土壤的改良;如果土壤的质地过沙或者过黏,都不利于园林植物根系的生长。因为过黏的土壤会板结,造成土壤的通透性很差,引起植物根系的腐烂。而土壤过沙,很容易漏水,造成干旱。土壤可以适当增加有机质或者以黏压沙、以沙压黏的方式进行改良;(2)深挖扩穴、熟化土壤;土壤的深挖破穴可以分为局部深挖和全面深挖。局部深挖的应用比较广泛,它分为辐射状深挖与环状深挖,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挖地越深,土壤熟化效果越好,深度一般控制在60-100cm。
2.园林植物的施肥管理
1.1 在不同时期施入不同的肥料
对于早春开花的园林植物要在休眠期进行施肥,有利于花芽的萌发,花朵的开放;在园林植物枝叶生长茂盛时期,所施肥料要以氮肥为主,有利于促进枝叶的形成;在园林植物的花芽形成和枝叶生长缓慢时期,所施肥料要以磷肥为主;对于一年中多次开花、多次抽梢的园林植物,要多次施肥。在开花、抽梢后要及时补充以氮肥、磷肥为主的肥料,保证园林植物的不断开花和抽枝,促进植物花芽的形成和枝叶的生长。
1.2 科学的施肥方法
园林植物的施肥方法中土壤施肥法要充分结合园林植物根系的分布特点,在植物根系集中分布层稍深的地方施肥,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纵深扩展,从而提高植物的吸收能力,扩大植物的吸收面积。同时,施肥的范围与深度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和土壤的性质来定。对于银杏、胡桃、油松等拥有强大根系且分布较深的植物,施肥要深;对于洋槐、悬铃木等根系较浅的植物,施肥要浅。而幼树的根系浅,分布范围小,施肥范围也要浅,随着树龄的不断增加,施肥量和施肥范围也要随之增加,以保证植物的生长需要。还有种根外追肥法,这种方法也叫叶面喷肥法,用肥量小,简单易行,作用快,能够满足园林植物的急需。
3.园林植物的灌水、排水管理
园林植物的灌水、排水有四种方法:(1)盘灌法主要以干基为中心,在植物投影区域内以圆盘的形式筑埂围土堰,盘深为15-30cm,在盘内灌水。在灌水前应将盘内松土,让水分充分渗透。盘灌法的范围有限,容易破坏土壤的结构;(2)穴灌法主要在植物投影区域内挖穴,在穴中灌水,并且穴的数量要根据植物的大小来定,一般保持在8-12个、直径为30cm,在灌水后将土还原即可。还可以定距离,垂直埋置2-4个长为80-100cm,直径为10-15cm的瓦管或者毛蕊管等灌水设施,并以碳末或者碎石进行填充;(3)喷灌法中人工降雨可以及时为植物喷水,还能够节约大量的水。但是,人工降雨是机械化的灌溉,需要人工降雨机和输水管道,以及先进的技术;(4)滴灌法是比较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灌溉技术,主要以小水流为植物根区进行灌水。它具有自动化、节约劳动力、节约用水等优点,但是它的投资大、管材多、管道的弯头容易发生堵塞。
4.草地的养护管理
在草地的恢复长满阶段要春防渍,夏防晒,秋防风,冬保湿。在贴草后的第一个星期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检查草皮是否已经压实;在贴贴草后第二个星期只需每天傍晚喷水一次;在贴草后两个星期后视天气雨季节情况,隔二天喷水一次,主要以保湿为主。草地施肥后的三个月内,隔半月施肥一次,并用1%-3%的尿素液与浇水结合进行喷撒;草地施肥三个月后,每月施肥一次,平均每亩施以4-6斤尿素,下雨进行干施,晴天进行液施;当草地草长高至8-10cm时,要用剪草机进行剪草,并要及时除杂草。新种植的草地一般情况没有病虫害,无需喷药。在后期为加速草皮生长可用0.1%-0.5%的磷酸二氢钾结合浇水进行喷洒。在草地的缓长阶段,草地的生长速度下降,草地的枯叶枯茎逐渐增加,在高温多湿季节,要及时排除草地的渍水。在草地的退化阶段,对草地的水分管理要求干湿交替,并严禁渍水。每隔10-15天要根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雨1%的尿素混合液。对于局部完全枯死的草皮要重新补植,并且要保证全年的剪草次数不能超过6次。同时,还要加强草地病虫害的防治。
5. 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
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是园林植物必不可少的养护措施,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主要是为了达到美感效果和满足观赏的要求。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即:自然修剪、人工修剪、人工和自然混合式修剪。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通过艺术设计能够达到有型有款、有稀有密、座落有置的美感效果。(1)乔木类植物的整形、修剪要求树干笔直挺拔,不能过早撤掉固定拴护杆。要及时锯掉成年树木不规则的树枝和冠幅大的挡风枝,避免因大风雨而这段树枝;(2)灌木类植物要求整齐有序,对植物形状要不断的进行人工修剪,一般可以采用铁丝编制文字的方式让灌木通过编制修剪,生长成形;(3)对于定植年代比较久的灌木,要有计划地培养新枝,分批地疏除老枝;(4)短截突出灌木丛外的徒长枝,保证灌木丛的整齐均衡,对于具有拱形枝的树种要除外;(5)对于不作为留种所用的残花废果,要及时除去,以免消耗植物的养分。
6. 园林植物的病虫防治
园林植物的虫害主要有:木虱、介壳虫、潜叶蛾、天牛、金龟子、潜叶虎等,而近年来较严重的是虫害是木虱,其次是介壳虫,一般采用介特灵、速扑杀、常规杀虫剂等都能达到防治效果;园林植物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粉病、根腐病等,一般采用多菌灵、托布津等防治药物,药物浓控制在800-1000倍。园林植物的病害除了药物防治外,还要经常清理植物的残枝
败叶,及时排除渍水,在枝叶修剪后及时喷药。在进行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充分考虑防治效果和生态平衡,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安全,适当的放宽防治指标,合理控制有害生物指标,以植物的检疫为前提,植物的养护管理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杀虫,积极开展物理防治。加强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对于生长势弱的园林植物要及时松土锄草、浇水、施肥,及时除去植物染病虫的枝条,充分结合秋冬季植物的修剪,有利于调节园林植物的养分,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虫能力,还可以加大植物的通风、透光,减少植物的病虫来源,增强树势。
结束语
园林工程是一座城市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园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与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而园林工程的养护管理是一个长效性、持续性的工作,园林工程的养护管理在园林工程施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园林工程的养护管理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做好各个细节工作。园林工程只有通过高水平、高质量养护和管理,才能(达到园林工程最完美的景观效果,才能发挥园林工程更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