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老龄化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龄化是指60岁和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10%以上(或指65岁和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地区或国家.龄化社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与科技不断步,社会生活稳定,生育率和死亡率同时降的必然结果。根据联合国预测;不论发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增长速都将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超过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以,进入21世纪后,全世界都将先后完成龄化。人们称21世纪是老年人的世纪。世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有46个,并且正在向高龄化方向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建国以后,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导致了70年代以前高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人口激增。70年代以后,由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均寿命延长,使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1982年开始表现出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特征。我国人口学家预测: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7亿,老年人口为1.3亿,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为25.5%,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中国老龄化来势猛、起伏大、速度快,是世界人口老化史上罕见的。目前中国有老年人9000万,其中只有2100万享受退休金和免费医疗,然而10年内退休职工将翻一番,达到4000万人,年退休费近千亿元。203。年,退休职工将达到一亿人,年退休费达到3000亿元以上。
在退休职工上升的同时,在职职工比例却在下降,据经济日报公布的数字:目前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之比为7:1,到2。。0年下降为4.1:1,2030年下降为1.8:1。老龄化社会与现今社会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还不光在经济上,在人口间题上,平均寿命的延长,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实现,独生子女成婚后,必然使未来的老人家庭“空巢阶段”(指无子女在家)延长到20年左右(以70岁为预期寿命),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势必向社会养老发展。而社会又无经济能力全部给予承担。尤其是亿万农民的社会养老更难实现。与人口结构老化相联系的是医疗服务和卫生资源分配间题,老年人口增加,疾病体质必然增加,衰老无逆转可能。但是,现代高科技的医疗服务可以提高治疗水平,降低人口死亡率,继续延长老年人的寿命;但同时又产生两个新问题,一是病残老人增多,二是新器械、新设备价钱昂贵,必然使医疗费用急剧增加。有限的资源和普遍的延寿的要求将使医学处于两难境地。社会老龄化迫使我们重新考虑中国卫生服务和卫生投资方向以及伦理观念问题。
据老龄人口已占12.46%的上海市调查,1987年全市医疗费用为1982年的3.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9%。费用上涨过快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价格调整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等。其中最需要重视的是,老年医疗费用负担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严重。1986年市区人均医疗费为52.13元,其中老年人的医疗费为一般人的2.09倍多为30岁以下人群的4倍。而且,医疗费用随着享受医疗免费待遇的提高而提高,享受全免费的公费、劳保医疗的人群存在着因过度利用而造成浪费的现象。卫生资源的分配是国家确定卫生工作发展方向和重点防护人群的基本工作。在世界性的人口老化中,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是各国政府将无力从经济上维持老年人已有的各项福利开支,其中最主要的是老年人的退休金和医疗保健费等。法国有人研究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所花费的医疗费,9/10用在最后那三四年上。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逐渐加重,我们应该尽早按照未来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来考虑目前正在实行的医疗服务方式和卫生资源分配方案。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点值得分析。第一,现行的卫生资源分配的思想实际上是重治轻防,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高精尖设备和对个人的检查治疗上,医院努力用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提高创收水平,另一方面,医院在群体防治上资金缺乏,以致出现了上海、新疆甲肝大流行,造成数千群众的疾病体制和数亿元财产损失。
这里有卫生资源分配问题,也有医生个人所得不公正的问题。第二,我们的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对人的劳动价值评判,使多数具有普遍意义有劳动能力的群体享受卫生经费较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实际放到了大城市、大医院,基层缺乏高级医师,劳动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受到忽视,导致许多病根种植在成年群体阶段;相反对少数公费医疗的疑难病、高危病人,医院则鼓励用高费用表示对病人的高人道,尽最大努力拖延病人生命,而不管这种治疗的效果是否节约卫生经费或真正有利于病人和社会的需要。至今还有一些医院存活有植物人,这是以对多数人卫生保健经费的剥夺为代价的。而对自费医疗的人,社会没有医疗保险,医院也无与其公费同等对待的可能性,其原因是我们医院改革中实现的承包制与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不挂钩,其结果仍然是医生赚医生的钱,病人得病人的病。资源分配相差如此悬殊,显然与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公正原则相悖。第三,这种从出生(独生子女)包到死亡的资源分配方法,实际起到了鼓励群众吃药,而不是鞭策其锻炼自身素质的作用。第四,目前医疗体制和卫生资源分配方案只能使医疗费用始终保持膨胀的势态,更经受不起老龄化社会的冲击,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国民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范围,也是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难以接受的。现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无力承担职工的医疗费开支,还有的企业对飞速膨胀的医疗费采取种种金额限制措施,这些做法将对劳动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深刻的影响。所以医疗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化社会的卫生资源分配体制。我个人认为,适应老龄社会的卫生资源分配的体制应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思想来建立。
一、中国直到21世纪中期也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日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仍将居于世界后列;为摆脱贫穷和落后,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刁‘能逐步解决全社会范围的“老有所养”和缓和人口老化的消极影响问题。所以,对老龄人口的社会福利不可不给,也不可多给。否则,今日作为承担社会赡养重担的成年人进入老龄阶段时,社会如因福利开支过高而给予裁减时,往往容易导致新的社会动乱。
二、对老龄化社会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卫生经费的增长既要考虑到国情国力的发展,又要努力跟上人口老龄化的步伐,还要有专门经费作为老年医学保健和研究的经费。所以对老龄化社会的国民经济分配和卫生经费的增长率要有前瞻性研究。#p#分页标题#e#
三、在卫生经费的分配中,应把“少化钱、多办事”和实现“对简单病的简单处理”放到优先位置考虑。中国人创造的a赤脚医生”、合作医疗、三级医疗卫生网,外国人创造的全科医生、社区医疗、医疗保险制度都是在节约卫生经费上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些建立在社会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的所谓“大卫生观”的医疗体制应该成为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
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控制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生命的发展法则纳入社会总人口结构图所控制的范围,并努力使社会人口结构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这里我不同意宋健同志关于人口控制的四个因素中,只有生育率是可控因素的理论。我认为:中国的人口控制在进入老龄化阶段后,不仅要继续抓紧人口生育率的控制,还应力争控制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延缓人口结构图向长方形或倒金字塔形发展。故医学界参与社会人口的控制工作,不仅在计划生育方面,在预防人口老龄化发展上也完全有能力大有作为。比如,开展老年病研究,增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努力使其生理年龄保持可以继续为社会服务的状态,延长其潜在的劳动能力的时间,相反,对生命质量进入临界点的危重病人则减缓其痛苦,或给予安乐死之配合。这既是出于人道的考虑,也是从卫生经济角度考虑的结果。
五、加强对中国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研究,根据老年人的平均生理水平,制定出与其实际年龄相适应的健康年龄值,该年龄值可以成为医务界进行医疗—成本—效益分析的标准尺度,也可作为医院高科技、高费用的医疗禁忌表,对达到禁忌标准以上的危重病人,医生可以停止救护。
我国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在世界占第一位,而且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指80岁以上的)增长速度更快。
据我国老年学会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有2亿老年人。今后,各国人口的结构,无一例外都会是老年型。据有关权威资料预测,从1990年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长2.2倍。
再看一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美国经历了68年,而中国只需要27年。
面对一个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必须重视并研究“健康老龄化”问题。
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将这一问题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保健纲要》;199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从此,一个真正重视老年健康,并使老年健康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纲领形成。因此,可以说提出并逐渐实现这一目标,是维护老年健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如何理解“健康老龄化”
曾任中国老年学会会长的邬沧萍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健康老龄化有6个要点。
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体现在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健康老龄化着眼点是群体的健康长寿,而不能仅满足于个别人的高寿记录。但群体的健康长寿是以个人的健康长寿为基础的,因而,创造条件保证大多数老年人均达到健康长寿时,群体的健康长寿才能得以实现。
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口健康寿命的质量是有客观标准的,是可以量化的。欧洲老年学会主席戴尔指出,这一标准包括:减少由衰老带来的疾病,使急、慢性病得到治疗和康复,尽量减少长期患病和需要人长期护理的时间,延长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老年人独立的时间,减少老年人受歧视的时间等。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寿命提高得很快,但生命质量不够高。一是老年期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二是进入老年期后,存活时间短,或者说,老年人的更替较快;三是进入老年后的17年左右余寿中,预期的健康寿命只占1/3左右。
人类老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转变”来适应;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
这里所指的“健康转变”,实际上是指“第一次健康转变”和“第二次健康转变”。前者旨在使死亡率下降,这可以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改变不卫生习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对儿童推行计划免疫,消毒杀虫以及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保证。
而“第二次健康转变”,则指解决已存活到老年的庞大人口,如何延缓衰老的保健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把健康涵义的外延延伸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即我们平时常说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从个体和群体增龄的过程中,认识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老年期的健康状况,其实是婴幼儿、青少年和成人后各阶段所有制约健康的因素,最综合、最集中和最终的表现。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与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它是建筑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由于人口老龄化正在或者已经成为现实,大量的老年人口向科学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就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老化生理学、老化心理学、老年医学与社会老年学的研究以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健康老龄化是同每个老年人、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全民性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由于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就必须从青、中年开始,就应重视老年性疾病发病前期的病因预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级预防”。
对已进入老年的人群,要及时做好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这就是所谓“二级预防”。
对已患病的老年人,为了防致残、防恶化,尽快促进康复,必须做好“三级预防”工作。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全民健康状况的最终和最集中体现,也是最客观的检验尺度。今天老年人的健康,是其中青年时期健康的积累。今天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也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健康的未来。
因此,必须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老龄化。而且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老龄人口的健康化。
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
贯彻“预防为主”,是全球疾病控制的战略思想。
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对病因明确疾病的预防,应是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那么,减少和改正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提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
由于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科学家就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健康状况=函数(环境+医疗保健+个人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
公式中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医疗保健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等;个人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生理、遗传因素等;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活动、睡眠、娱乐、社交及有无不良嗜好行为(如吸烟、酗酒、性乱、药物依赖等)。
从上述公式的内容看,有些因素是个人不可控制的(如环境因素、个人生物学因素等) ;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一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
健康在你手中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这种社会结构性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现状更加值得我们重点研完老龄化社会为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其中,在产品设计领域中,如何运用和把握适用于老年人的产品设计原则就尤为重要,本文从产品的设计中分析探讨适合老年人的设计特点,力图利用产品设计给老龄化社会提供一种解决方法,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导言:在21世纪的今日,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人口分布中老年人所占有的数额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的有效工作年限在逐渐增加更多的老年人不再受到自身年龄和身体情况的限制而继续参加到创造财富的社会大军中,以这样的形式实现着自身的特有价值。再者因社会人口和年龄结构的特点我国越来越偏向于青年人口数量减少和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老年群体在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上往往比青年人占有更大的优势而且他们也更愿意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参与社会生活追求自我实现的更高标准所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要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而做出的设计来迎合这种社会的总体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设计领域中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殊条件和心理条件而专门设计出的产品则尤为重要,因为人类最终生存在自己制造的人为自然中.日常生活几乎都是和人造的产品环境接触的大到城市的规划与建筑小到家用产品所以在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做出一系列适合他们这一群体特征的产品设计也表现了设计对于老年人生活的一种关怀和引领特征。
但另一方面,也值得我们注意当今的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诸多行业中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设计并不是非常常见,现在更多的设计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入到了时尚的表层只是针对年轻人的审美特点而设计一些外观时尚的产品而并没有把各种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从而也会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另外整体的社会商业环境也要受到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而逐渐发生经营重点的改变。这是一个和设计领域互动而发生效果的过程,而且只有设计师集团在突破了现有的设计倾向以后,真正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的人群特点上去考虑设计的形式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引导商家的经营重点,从而引领社会的关注角度以便真正做到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做到全体社会的积极准备。
一、对于劳动能力的判定—一种老年人的现代概念
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组织化与专业分工化所以把人的作用更多地导向于其对于社会的贡献或自身的工作能力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在学术界是有原因的。自从启蒙运动之后的近代思想普及以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视野已经过多地偏向于和中世纪愚昧相对的理性与科学这一价值标杆之上了r在思想领域中完全排斥非理性的神秘主义因素已经使得现代意义下的’‘理性‘’走向了其价值判断的反面,因为过多的理性主宰社会领域中的一切标准从而人的价值开始发生了异化科学至上和工具理性的偏向不仅发生在生产技术领域中同样发生在人性的判断中。在理性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其对于人类社会消极的一面在传统社会中文字的驾驭能力是一种判定人能力的标准而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文字的判断已经转向了工作劳动能力的判断当一个社会个体因其年龄的原因而不能在适合做某些工作的时候社会就判定他失去了“劳动能力“.这样老年人的现代概念就产生了。但进入21世纪工作的劳动能力已经从传统的体能指标转化为媒体时代的信息驾驭指标脑力成为判定一个人是否失去工作能力或者是否可以继续进行良好的工作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科技的发达以及辅助工具的功能性增加为“老年人“在进入传统意义上的老龄化之后,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创造商业价值.虽然该价值的实现并没有完全将年龄的差异界限去除但仍然与传统意义的年龄界限相比模糊了很多。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定义发生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该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变化这种地位变化直接导致了其在消费领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从而在客观上使得该群体在消费领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的说来在这样的工具转化的前提下老年人的定义又随之发生了动摇所以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在年龄达到退休标准以后还有继续工作而追求实现自我的目标。产品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帮助这些所谓的“老年人“继续“劳动”,从而在基础概念上彻底动摇这个现代的概念。
二、和产品设计相关的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老年人因为其身体年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多是因生理的机能性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这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应该使设计师掌握大量的有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以便在设计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使产品的特点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操作习惯.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改善和帮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产品设计对于生活的引领作用。
在生理方面.老年人操作产品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由年龄原因引起的知觉能力减退。特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们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把产品的特点诉诸于形式的新颖,而应该从功能的改进上重点探讨适合老年人操作的人机界面等,帮助他们解决知觉能力的减退这种自然的现象。如界面的清晰度、字体的大小以及各种按钮的位置安排和旋转或按压的设计都应该贴近老年人的特点。
其次.在大多数老年人群体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的现象。这一现象和产品设计也是有极大关联的因为在信息社会中大量的操作和工作环境都是在虚拟的人机界面中完成的,这已经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而现代大多数老年人不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虚拟界面操作一旦操作程序设计比较复杂,而且有多项子界面交叉的情况存在就会阻碍老年人的操作成功从而使得他们具有心理上的挫败感而放弃产品的使用。针对这种情况,界面程序的设计应该尽量使用一键导航或单线流程以及一键返回等设计形式,避免老年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记忆而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简单地驾驭产品的各项功能。
在人体工学方面,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在老年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运用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设计师在收集分析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健康状况、人格特征、消费心理、使用特点、生活偏好、活动时间分配、家庭空间运用等,应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库。把综合的要素考虑在产品设计中。
如:产品与老年人人体尺寸、形体及用力是否配合产品是否方便老年人的使用;操作系统是否安全;能否产生意外伤害各功能界面是否实用各组件在安置上能否准确无误、易于老年人的识别。在一些机械操作为主的产品设计中,应该尽量考虑老年人的这种行动不便的特点减少操作空间的阻碍物,注重座椅或操作台面的高度减轻操作过程中的疲劳程度多增加机械自动化的设计标准使得老年人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专注于一到两项具体的操作行动避免一项产品功能的实现占用过多的操作行动。
此外在一些交通用品的设计上应注意在普通人的标准上更加大减少疲劳操作的可能性从驾驶台的操作器械中精简不必要的机械成分增加半自动的设计模式使得老年人也可以轻松完成驾驶的任务。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特点这就需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避免过多的刺激比如屏幕的亮度,外观的色彩鲜艳的程度各种警示音的音量设计等等,都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设计中往往忽略的触觉感在一些操作中应用柔和平滑的表面机理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心理舒适程度,这正贴近老年人的心理预期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加大应用范围。
总之在产品设计的领域中如果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就可以逐渐积累设计经验.把针对老年人的产品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方面满足了现代老龄化社会的用户需要.适应了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设计师队伍在现有的设计学科中不断地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开拓设计的专项任务形式,在社会上加大引领生活的层面和范围。
三、结语
当今社会老年人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身份定义而努力实现着自我的价值这样.在社会上很自然的形成了一种力量他们不再是社会的次要消费群体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再是辅的,这种社会作用的变化与将其定义为需要受特殊照顾的群体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决定了老年人已经开始进入发言主体的范围。产品的销售也将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老年人的直接或者间接消费而实现。消费的数量与其群体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而递增。
从人口老龄化来讲,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65岁以上的人占到总人口的7%,另一个标准是当社会上已经变成两个劳动者就要养一个老人的时候,就说明不仅是人口老龄化,这个社会也老了。如果深度老龄化之前国家没有做好准备,真的就是一种危机。
中国老龄人口什么时候达到最高的点呢?2037年左右,也就是还有25年的时间,到时候老龄人口是2.48亿,劳动人口降到8.04亿。劳动人口指的是15-64岁的人,这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供养65岁以上的人吗?我们做了一个实际赡养比的研究,研究者把四种人减掉――在校生、失业的人、低收入的人和提前退休的人,那就不到两个人养一个老人,事实上可能比这个还严重。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少生了4亿到5亿人口,它又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人口结构的问题。到老龄化最严重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养两个老人,还得背两个孩子,年轻人怎么活?从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政策变成真正有计划的生育,而不是一个家庭就只生一个孩子,国家根据它的人口发展战略,有计划地生孩子,这才是新一轮的计划生育。接下来如果还是这么低收入的话,人们没办法为自己存养老金,只能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到中年人老了以后,那时候年轻人的收入还是很低,他还得养孩子,他能养老人吗?所以现在国民的低收入也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提前退休的问题,要找适合的时点,逐渐提高退休年龄,这不是政府想不想做,这是很客观的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到了老龄化峰值点上会面临四面楚歌。
根据世界银行的人口统计,美国的问题不严重,英法德和一些发达国家老年赡养负担会越来越重,高峰在2035-2037年出现。到2037年左右,世界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这些国家在老龄化的过程中做好了三个准备:养老金、老年服务产业、老年社会文化。比如说日本,日本1/3都是老年人了。他们把钱放到信托银行。信托银行做什么呢?它帮人们存养老金,帮他们投资、保值。信托银行还帮老年人花养老金,这就形成了养老服务的团购。这些国家在老龄化的过程中,养老金的准备、老年服务的产业化、老年社会的文化都逐渐形成了。中国社会飞速老龄化,但从上到下没有做好准备。
老有所养需关注四种风险
关于老年社会文化建设,清华的养老金工作室现在主要是从这么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劳动人口红利消失了,你就得开发老年人口红利,这种红利不是统计出来的,是公共政策打造出来的。老年人红利要从多个方面培养,第一个要让老年人有消费能力。老年人消费了,企业就有订单。第二个是纳税,美国实行存养老金不征税,等到退休以后,个人的养老金拿得特别高,达到纳税起征点就得纳税。可以让个人养老金存得非常多,等到他们老年以后再纳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现在靠养老金纳税也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在美国,老年人用养老金纳税占到整个社会保障税收入的2%,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上升,老年人有纳税能力,养活了自己,还给年轻人减轻了负担,就不怕老龄化了。第三个是投资,养老金投到哪里,就推动哪里创新,老年人也可以相互照顾,还有一些就业能力。从这几个角度看,老年人也是贡献的,把这个贡献算出来,就是老年人口红利。
第二,老年社会的文化建设就是养老服务产业,这是企业行为,而且也不是单独的,它必须是系列化的,产业化的。因为老年人没有办法一个个核实这些养老院如何,所以必须有人帮他把握这些问题,必须团购。老年服务要做到产业化,并且要有信誉。
第三,要有尊老扶老的社会风气。这个社会风气除了提倡以外,也确实需要有一些法律的制约。
人们养老到底需要什么,而且应看看它的成本和风险。
我们把老有所养分成四个需求,首先是日常支出的养老金,不要放大养老金的作用,养老金就是保障日常开支的现金流,但是从理论上说,它至少是我们退休前收入的60%到80%,还得跟物价指数挂钩,这样才能保证日常开支。
然后是老年人需要的保健和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的增长,用卫生部的数据看,前几年都是7%以上,所以卫生部长承诺,“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费用增长控制在5%以下,这也是很高的,跟通货膨胀差不多了。所以我们需要有相关的医疗保险,包括社会保险,加上辅助的商业保险,要让它们分担80%以上。
接下来是居住和房产管理问题,很多人在退休前买了一套房子,这样他可能会住在这个房子里,但是一系列的服务不可能都送到这个房间里,所以他有可能要住在公共设施里。住到公共设施里了,他的房子怎么办?这需要社会有一个公平定价、信托,以及最后的购买方式,它需要很多公共政策的支持。自住和残值管理都是作为老年服务的一部分。
最后是日常生活和医疗的护理。护理的人工费至少是以10%在上升,一方面是它的专业性,一方面是整体的物价都在上涨,还有一方面就是劳动力在减少。
每个部分都有风险,所以国人要避免货币幻觉,要关心经济和金融的问题。要找专业人士帮助理财,不能想着有点养老金就行。还要避免政府依赖,认为政府什么都能解决。政府有能力解决很多问题,起码要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如果公共服务不到位,到时候再想办法就晚了。
结构调整要造两驾马车
中国人的养老金准备好了吗?从全球的养老金市场来看,到2010年底全球的养老金是31.1万亿美元,美国有18.8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63%,而美国进入老龄化是1960年,但是它到达老龄化高峰要到2055年,中国2001年进入老龄化,2037年就到峰值,所以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和结构性的矛盾比美国快2.7倍,但是中国的养老金在哪里?
我们把社保理事会的1万亿元人民币都说成养老金,企业年金是3000亿元人民币,总共1.3万亿元人民币,仅仅相当于美国18.89万亿美元的2.6%。
中国养老金政策的概念是混淆的,养老金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克服贫困,不管国家老龄化到什么程度,政府的责任就是得让老年人吃饭、穿衣、住房。第二部分是要自己存点钱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一块要有个人账户,要有市场融资,这是两个结构。
养老金的结构调整要做的是两驾马车。第一驾马车是中央统筹国民化,就是人们吃饭的最基本的养老金走向中央统筹,中央统筹了以后,就不存在异地迁徙、转移携带,走到哪儿就发到哪儿,都按当地消费支出的一定比例来发。政府如果做不了’可以让银行做。第二是个人账户全民化,所有人都要存养老金,他买房子的时候你不要让他存养老金,这是违背生命周期的,等他买完房子以后让他好好存养老金,存了养老金以后就要保值增值。中国就得把养老金的投资搞好,不能让养老金都跑到市场上买股票。很多国家都在发展社会环境保护、发展基金,把好的项目拿来让养老的人买,把这些收益都让给养老的人。
中国需要整合各种各样的养老补贴,整合各式各样的账户,中国需要打造一个四六开的养老金市场。让全国社保理事会占40%,由它去做,而且它可以做公共项目,但是它的保值率必须是市场的标杆,增值率应该要跑赢通货膨胀。剩下的60%让商业机构用业绩来竞争,谁的成本低、收益稳定、波动最小就让谁来做。公务员养老金不能逃避,要引领养老金改革,不能立法说公务员养老金国务院另行规定。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缴费的越来越少了,公共部门却越来越大了养老金全靠政府补贴,这是给不起的,公务员必须实行养老金改革,必须要参与进去,引领国家养老金结构调整。怎么引呢?公务员要尽陕建立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让这个养老金发一个点,退休金降一个点,用20多年时间实行财务缓冲,公共部门的退休金就跟职工的退休金对接了,这时候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在中国就健康发展起来了。
当然,发放基础养老金还有建立养老金税的问题,这也绝对比企业20%的费率要低得多,从来不会超过GDP的3%到4%。所以当这部分健全以后,就按照消费支出的百分比,走到哪儿发到哪儿,按当地的水平来发,这才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剩下那部分要建立个人账户,中国要实现的目标是这样的。政府得有一个社会老龄化的概念,延期征税,别着急现在征税。养老金是延期收入,不是当期收入,怎么能现在收所得税呢?
我们怎么培育和管理养老资产?我给养老资产一个定义,它是保障老年生活的基本安全的公民权益和物质财富。这个财产不能光数钞票、数房子,还得把权益加进来,就是分享经济进步的成果,GDP增长多少,这个成功的地方要有效地向养老金转移。
【关键词】 养老模式;自供养型;社区养老
老龄化问题是全球性话题,德、美、日等上个世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先后进入老龄化阶段。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增至近20亿,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的青年人。这个基本的民生问题涉及到国家长期的发展,是制约政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我国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当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13%,预计到2020年,该数据将超过17%,[1]无论按照何种评价体系,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正走在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结果必然使社会处于年老型,养老支出占财政公共性支出的比例越大,民众对于财富再分配方式就会愈加不满,随之产生一系列如虐老、杀老的恶性事件出现。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各国针对养老模式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有居家式养老、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等20几种模式。[2]养老模式是在养老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为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现实和潜在问题而形成的系统的、典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方法。[3]通过对现有模式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拟对其中社区养老模式提出几点看法,以供业界参考。
一、国内外主要养老模式及困境
由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人口结构不同,所以关于养老这个民生问题,在模式上既有相通性、又有差异性,主要有“居家式”、“机构式”、“社区式”及其演化模式。关于“养老”的概念,尚没有形成固定的阐释,学术界的研究,也大多从广义角度而言。“家居式养老”主要为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的这类非集中式养老模式,属于半家庭、半社会化模式。[4]“机构式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指的是有别于传统家庭养老的、通过社会途径,以社会制度保证的养老方式。[5]P于“社区式养老”模式的界定差异较大,一种解释是“老人社区照顾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6]还有一种解释是,社区成立养老服务机构,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有偿又有效的生活服务。这种社区养老服务,可以说,既是家庭养老的一种变形,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7]本文所涉及的社区式养老概念是建立在第一种解释的基础之上。
各国的侧重点和具体操作模式有些许差异,其中也存在大量的问题。以德国为例,其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政策是依靠社会民众力量建设“养老及健康公共基础设施”,体现在基金会、养老村这两种形式,属于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变形,其费用主要由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支付。新西兰实行的是人人平等的养老金制度,规定养老金的金额不能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65%,现在每月的养老金全额折合人民币约6500元,老年人看病,乘坐公交车、火车、轮渡都不用花钱。分层次进行居家、社区辅助,再到养老机构养老。养老机构又分为退休村和医院级养老院两种。美国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要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模式的养老地产市场已经十分成熟。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养老地产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充分的选择,实现了无缝式的养老产业融合。[8]日本推行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社会型”模式和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综合。[9] 其他国家的养老制度与上述几种相差无异,社区养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用于解决养老问题的资金比例也有不同。
“我国正在探索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10]经过几年的发展,2011年9月,我国颁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三种模式的地位。目前在我国,这三种养老模式所占比例分别约为96%、1%和3%。居家养老是绝对主流。据多地的“9073”养老规划,机构养老的3%保持不变,而社区养老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上升至7%。再加上增量的老年人口,将会为社区养老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自供养型社区养老模式
1、基本理念及涉及范围
自供养型社区养老是社区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的一种有机结合。本文所指的社区是具有强烈的物理意义上的生活圈,可以概括为:在社区生活圈内进行“一种模式、两个规划方向、三个模式融合、四个主要基本要素、五类参与人员的新型开放型社区模式”建设。一个强调的是自供养模式,即利用重生态系统实现社区养老,缓解日常的经济来源问题。重生态系统,主要指的是,老年人退休(或同阶段)后,其作为社会人,即完成了家庭义务、社会义务,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直至去世的整个阶段,可视为人的重生期。这个时间段内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所包含的物质、精神等状态,统称为重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虽然个人本身是不可逆的,但是其产生的价值却是一个循环系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这个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经济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人员退休之后,追求个人爱好、追求更多其他意义的人群,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各项内容也相对完善。而在中国,处于退休阶段的人员普遍自我价值感较低,看护幼孙或替儿女料理家务者居多,追求个人兴趣爱好、旅游休闲以及通过返聘再次为社会做贡献者所占的比例较小。如何构建良好运转的重生态系统,形成“人-资源-资本”循环利用,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点。自供养的模式利用老年人自成系统的特点,使人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再次利用,实现初始资金注入后,通过资金在系统中的不断循环,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在小团体中,精神与物质自供养。如同在芬利模式下希腊人的经济模式,属于非市场性的经济。举例来说,社区简单的饮食、衣物、教育消费等可以由社区内部人员分工完成,然后进行按需交换。
两个规划方向,是指物理空间的社区养老生活圈的规划和参与人员的规划。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逐步加快,现代化的居民住房多采用统一居住式的小区为主要模式,这就为社区化养老提供了建筑上的便利。三个模式融合,是指自供养型社区养老模式中涉及到三种模式中的一些环节。四个要素,是指这个模式充分考虑了经济来源、居住安排、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四个要素。五类参与人员,是指3O人员、青年志愿者和服务机构专业人员。3O人员的个人发展阶段,以身体健康状况和精神愉悦层次进行划分。如同小孩子的阶段教学一样,老年护理也要分层次和阶段。具体而言,O-1,指身体健康、精神状况良好的人群,他们是自供养型经济体的体力方面的主要劳动者。O-2,指身体状况不太好,但意识清醒的人群,可以从事简单的服务工作。O-3,指身体状况不良、精神状态不佳,需要临终关怀的人群,这是几乎所有人都要经历的阶段,属于模式中完全受照顾的组成部分,也是自供养型模式的终点。
2、模式结构图及特点
自供养的主要参与者是O-1和O-2的老年主体,他们的二次经济活动注入到社区中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用于购买智能家居陪护设备以及储备以后的临终关怀费用。服务机构在接受来自于3O群体经济来源的同r,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并教会老年人、青年人如何进行专业的照顾和陪护,使得经济活动在社区内部多次循环,并可以产生溢出效应。养老社区的模式既可以满足国人对于家的情怀,又可以集中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较好的照顾,而且还合理利用了空间资源。这种模式的具体运行图如下:
三、小结
本文针对三种主流养老模式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且对自供养型社区养老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指出:3O人员、青年志愿者和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的有机合作,形成物理意义上的开放型社区,既可以在区域内产生经济价值、加速经济流动,形成自经济体,又可使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参与再生产环节,以实现老年群体的价值,使其晚年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数据统计局:http:///.
[2] 孙熠,应丹丹,姜丽萍.国外主要养老模式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97-98.
[3] 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
[4] 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J].社会,2001(9)22-24.
[5] 姜向群,张钰斐.社会化养老:问题与挑战[J].北京观察,2006.10.22-23.
[6] 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94-97.
[7] 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0(4)39-41.
[8] 王旭育.基于社区模式的美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5.
[9] 尹文清,罗润东.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养老模式创新与借鉴[J].浙江学刊,2016.1.174-17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Z].2006.
老年居住体系的模式就是依据国家老龄委提出的“以居家养老为主,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的。本文重点讨论了老年居住体系中的居家养老模式和集居社会化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居住体系
Abstract: Aging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progress,but also the major challenges of the society. As enter the 21st century, we call for higher require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other aspects. Because there will be many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when growing into old age, the elderly, as the weak group of society, will be the common concern by the government, society, builders and investors,such as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residential place.
Elderly living system model was formulated according the principles of “home care, social pension, community care service" proposed by the National Aging Committee. In this paper, among the elderly living system, the home care patterns and populations social pension model are on the focus and are analyzed.
Key words: aging of population; elderly liv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TM4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老年公寓的概念现状及前景
老年公寓的概念
老年公寓是指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老年住宅,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在北京、上海、大连等这样的大城市,老年公寓已经很普遍,并且出现高、中、低档次。
西方国家的老年公寓,多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郊区或闹中取静的城市中心,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室内设备齐全,取用方便,室内布置与一般家庭居室大体相似。公寓设有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学习、休息娱乐、自助劳动等设施和场所。
二、老年公寓的现状及前景
(一)老年公寓的现状
由于我国老年化发展速度迅速,“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社会流动的加速也使得更多的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因此,在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中,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就目前情况来看,老年公寓的供应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整体来看,大多数公寓都是旧房改造,设施简陋,服务工作较差,无法适应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特殊需求。此外,供老年人的绿化环境偏少。
(二)老年公寓的前景
目前市场经济的浪潮已经卷入全国各地,因此,在讨论老年公寓时不得不考虑市场需求状况。
从全国来看,已具有购买能力的老年人多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10年以后当现在50岁的人进入60岁以后,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的显现出来。这些人中有许多事业有成,退休金和存款比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消费观念上也有很大差异。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的高档消费到10年以后会变成普通消费。而且有一部分人都有着落叶归根的夙愿。这样,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老年公寓将是老年人市场的重要选择。
老年公寓的规划
(一)服务对象和功能组成
目前城市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公寓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儿女成家挤占住房,居住环境恶化;二是多数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照顾老人太困难;三是因生活或经济矛盾,家庭关系不和;四是独居老人希望排解孤独。老年公寓的入住老人
应考虑身体的健康状况,在一定帮助下能独立生活的老人。
为此,服务对象主要是在一定帮助下能独立生活的健康老人,所以其功能组成以提供一般生活服务目标,室内空间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居住部分,公用部分,医疗部分,服务部分和管理部分。其中居住部分和医疗部分是老年公寓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规模确定
规模接纳老年的容量要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要满足服务范围内居民实际的需要;二是要考虑投资和经营的经济性;三是要适合公寓内形成健康的家庭氛围。因此,使用经验认为最适合的在50―70个老人。目前,此规模可以满足2万至3万人口的居住区的需要。投资和管理都经济,内部也有利于老人间相互交往并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基地位置选择
老年公寓的基地环境应该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又方便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交活动。因此,较适合选择开阔、安静、交通方便的且有利于发展的地段。空气清新场地洁净的环境有利于老人进行必要的户外活动。因此,基地最好临近公园或者成片公共绿地。同时,老人们大部分时间会呆在自己的房间度过,因此也要求基地能保证老人居室有好的朝向和开阔的视野,能面对大片充满阳光的绿地更理想。另外,为保证老年人有安静的休息环境,基地位置应尽量避开车辆繁忙而噪音较大的城市干道,但同时又要考虑到上商店、邮局和公共汽车站的路程,以利于老年人更多接触社会生活。在居住区规划中,小区的中心边缘地带是老年公寓的理想位置,它可与中心的其他公共福利设施配套,特别是与青少年设施贴近,形成居住区的主要景观。
四、老年公寓的设计
(一)老年居室设计
居住室是老年公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度过,因此居室设计应仔细的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加以精心设计。根据老年人意愿保持自立的心理,居室设计应能使老年人有较多独立性,不但能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帮助,而且日常生活又能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老年居室分单床间和双床间。目前我国的老年公寓大多采用多床,一室有三至四人,甚至更多,这是不适宜的,这使老年人不得不过集体宿舍的生活,这是老年人难以接受的。单床可供单身孤老用,双床间可供老年夫妻使用,素不相识的同性老年人不宜合住双床间。因此按国外实践经验和国内目前所接纳的主要对象,公寓中老年居室应以单床间为主,适当的设置双床间。其数量约为单床1/15~即1/10即可。居室的大小尺寸应以满足布置基本家具、壁柜、盥洗池、厕所和必要的交通空间。据相关研究表明,单床闻净面积至少有有10,双床间面积至少有16~20。老年居室的室内装修水平可略高于我国现有平均水平。
(二)公共空间设计
公寓的公共部分是供老年人用餐、集会、娱乐、学习、交往和进行多种余暇活动的场所。老年人在此可以得到更多的生活指导和乐趣,创造生活的意义。
餐厅设计。公寓内老人用餐基本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全体集中在大餐厅用餐,二是分组分区在小餐厅用餐,三是在自己房间里用餐。这应由老人们自己选择。但为此专设小餐厅不够经济,应与分区分组活动室结合兼用为好。大餐厅是必须设置的,而且应考虑全体人员,因为大餐厅可兼作主要集会场所,应按多功能使用设计。
兴趣爱好活动用房。可设电视室、阅览室、综合游艺室、书画研究和手工艺室等。设计应注意闹静间隔互不干扰。
公共浴室和厕所。公寓内老人洗浴宜分组设置公共浴室,以便护理人员照料,可按层和分区设计,每组以15~20人为宜。浴室地面应使用防滑材料,浴室内安装救援电话,以保证安全。公寓内老人结集的公共活动空问,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都应设置公共厕所,厕所设置宜均匀分布,以便老人就近入厕。据医学专家建议:从老人活动房间到最近的厕所距离尽可能小于2米,最远也不应超过16米。
(三)层数和面积标准
老年公寓的住户都是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健康老人,层数的选择应考虑老年人的体力状况,一般不宜超过四层,这个层数对节约投资和用地也是较合适的,为许多国家老年公寓所采用。当然在用地昂贵的大城市或一般城市的中心区,高层公寓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毕竟存在不利的因素,如高层公寓里的上层住户远离地面活动,会给老人带来更多的孤独感,不利于老人身心健康。楼内安全保证较困难并且投资较昂贵。
参照欧洲和日本老年公寓的标准,结合我国目前居住标准,有关学者建议老年公寓的平均每床建筑面积可控制在22~33之间。
五、结语
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老年居住问题成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交叉学科,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了国内外老年居住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对老年居住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国家老龄委提出实行“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心结合”的原则,采用“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棚结合”的老年居住体系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在今后的老年居住问题中应以此作为指导,建立完善我国老年居住体系。本文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年居住体系模式的构成框架,即居家养老的老年居住模试,集居社会化养老的老年居住模式,以及社会养老服务网络的构成框架。
集居社会化养老主要是指城市中的社会养老机构。这种养老机构除了居住单元外,还有一些公共空间。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大数分为老年公寓,托老所,护理院,老人院(福利院)以及老年设施综合体等,而且老年设施主要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类型上主要位于普通型,在今后应努力弥补其不足,在初步保证一定标准质量的同时,努力向小康型转变并进而达到理想的便准。
老年公寓是既体现老年居家养老,又能受到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老年住宅,属于集居社会化的大范畴。老年居住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应以社会公平为原则,本着“以老年人为本”的方针进行。因此,老年居住体系的建设应遵循普适性、潜伏性、安全性、针对性等设计理念。其中普适性设计原则是世界上关于老年和残疾人问题的一个较新的。体现社会公平的先进理念。应在解决老年居住问题上逐步做出尝试和应用,在社会老年化过程中引起重视。普适性是指设计师的产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供所有人方便的使用。
老年居住体系的模式就是依据国家老龄委提出的“以居家养老为主,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的,本文重点讨论了老年居住体系中的居家养老模式和集居社会化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2].羌苑.国外老年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人口正在加速老龄化,重庆市荣昌县也不例外。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规模日益扩大,释放出了“银发市场”对荣昌县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质性影响。从荣昌县老年产品市场开发现状入手,研究该市场开发价值,并提出合理的荣昌县老年产品市场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07-02
老龄化经济学人口经济理论:“当一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进入了顶部老龄化进程以后,老年人及其规模的经济影响就将凸显出来。”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荣昌县常住人口中65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3 万人,占总人口的13.35%。根据联合国通用标准,若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0%以上或者65 岁及以上人口占7%以上的社会结构即为老年型社会,显然荣昌县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老年市场”作为一个全新的市场机遇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是未来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蕴含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基于此,本对荣昌县老年产品市场开发现状和价值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
一、老年市场概述
伴随“白潮”的到来,荣昌县也迈入了老年型社会的门槛。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使“老年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 老年市场概念
老年市场即银发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认为它是一切为60 岁及以上人群提供劳务及产品的交换关系的总和;而广义的老年市场是指一定时期内对老年产品的有效需求的总和。老年市场就是涉及与老年人自身需要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乐等相关产品领域,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
2. 荣昌县老年产品市场开发现状
一方面,伴随荣昌县养老保障体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性公共产品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根据荣昌县统计局2014年2 月的《2013 年荣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2013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4.42 万人,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34.49 万人占41%左右;共有收养老人单位101 个,其中养老院22 个,五保家园79 个,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荣昌县的老年人分布较集中,盈利较大的医药、医疗、保健品市场较发育。其中,老年人保健营养品占领较多的市场分额。例如,在荣昌县吴家利民药店、佳盛药房等连锁大药店皆有老年人保健营养品的出售,且有专门的导购帮助老年人根据其特殊需要选择合适的保健品。然而,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设计和生产的老年产品却非常匮乏。来自对荣昌县服装店的调查结果显示,中青年服装占65% -75%左右,中年服装占28%,而老年服装最多仅占7%,比例非常小,也不存在老年商品专卖店和专柜。同时,这些老年服装样式单一,款式陈旧,设计无新意,颜色大多比较灰暗,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二、荣昌县老年产品市场开发价值
荣昌县的人口老龄化带来了“银发资源”,创造了无限商机。
1. 加强老年人社会化服务程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荣昌县通过对老年产品市场开发,为老年人提供符合其要求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如:生活服务- 帮助老年人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理发等;医疗保健服务- 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上门护理服务等;金融服务- 协助老年人投资,帮助其进行消费选择等。发达国家老年保障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1994 年,日本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已增长23%,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加强老年人社会化服务程度。一方面,利于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对老年产品市场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老年人的消费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2. 转变荣昌县经济发展方式,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荣昌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老年产品市场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但总体来说老年产业属于的第三产业。对荣昌县老年产品市场的开发是对“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的践行,通过加强对老年旅游产业、养老房产等老年产品市场的开发,使荣昌县经济发展方式向第三产业转变,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寻找荣昌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该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竞争力
2000 年,全国老年人的退休金、再就业收入和赡养费达4000 亿元,2010 年全国仅退休金一项就增加到8300 多亿元。老年人收入的提高促使其购买力不断增强,购买欲望也与日俱增。但是中国老年产品市场与其需求相比存在巨大的空白,处于新生市场阶段。在此背景下,荣昌县则可以化老年人口负担为老年市场优势,抓住市场机遇,及时合理进行老年产品市场的开发。通过刺激老年人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规模效益,衍生出该县新的竞争力。
三、荣昌县老年产品市场开发策略
荣昌县已经跨过“人口红利”时期,处于老龄化阶段,需要对老年产品市场的进行宽领域,多渠道开发。
1.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市场开发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方面对荣昌县老年产品市场进行开发。开发体现老年人生理需要的辅助产品,如:老人助听器、老人电话、老人代步机等;开发满足其安全需要的健身产品,如:握力器、健身球等;开发反映其社交需求的电子产品,如:老年电脑、老年收音机等;开发利于其尊重需要实现的关爱产品,如: 老年人杂志、老年人导航仪等;开发实现老年人自我价值的产品,如:“夕阳红”老年公益服务,老年大学等。
2.“4Ps”和“4Cs”相结合,实现定制营销
“4Ps”理论即产品(Product), 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cs”理论即顾客(Customer),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 沟通(Communication)。4P 和4C 相结合即从这8 个方面对老年市场进行开发,实现定制营销,更加注重做老年市场,可以达到明白老年市场的确切需要而再做出有关产品开发的计划和决策的目的。同时,定制营销也使产品的开发以老年消费者为中心,能更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使经济向民主化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PC 公司- 戴尔通过定制营销已实现年产值400 亿美元,其成功经验便可借鉴到荣昌县老年产品市场的开发中来。
3. 加强政府对老年产品开发的投入和监管
荣昌县现供养老人单位共有床位数3421 张,供养五保老人2845 人,但荣昌县老年人口基数大,养老床位仅为社会需求的三分之一。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产品开发的投入,尤其是社会公共养老产品。比如,积极做好敬老院、托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公共养老产业的建设;确保典型的社会保障如:低保、退休养老金、老年人生活补助等的落实以及其范围覆盖的扩大。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购买力的提高提供一些物质性保障。同时政府需加大执法力度,对一些骗老年人钱财的传销组织应严厉打击,以保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吴国强.“银发市场”: 对应人口老龄化社会态势的老年产品理念[J].西北人口,2011(09).
[2] 温荣辉. 21 世纪的中国老年市场与银色产业[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02).
[3] 张国敏.老年消费市场的特点及对策[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绝经的相关概念
绝经是指妇女生命中最后一次月经,是一个回顾性的概念,一般需要在最后一次月经12个月后方能确认。绝经的真正含义并非指月经的有无,而是指卵巢功能的衰竭。由于其伴随着涉及多个系统的多种绝经相关的症状,主要可以归纳为:绝经期综合症、骨质疏松、泌尿生殖系统萎缩、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几个方面,长期以来得到了专业人士和大众的关注。目前已经确认激素补充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绝经相关症状,在绝经早期使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生。
激素补充治疗注意什么
1.目前,多用雌激素和孕激素来作为治疗的药物。因此,激素补充治疗作为一种医疗措施应该在有适应症、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应用。
激素补充治疗的适应症:月经紊乱、潮热、多汗、睡眠障碍、疲倦、情绪障碍、阴道干涩、痛、反复发作的阴道炎、尿频和尿急等,还包括有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激素补充治疗的禁忌症:已知或可疑妊娠;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已知或可疑患有乳腺癌;已知或可疑患有性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患有活动性动、静脉血栓性疾病(最近6个月内);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
2.激素补充治疗应尽可能在雌激素缺乏早期开始使用。
3.不同的激素补充治疗药物,具有不同的风险和益处。
激素补充要坚持的原则
药物剂量:应用激素补充治疗时,应个体化用药;且应在综合考虑绝经期具体症状、治疗目的和危险性的前提下,选择能达到治疗目的的最低有效剂量。
一、 空巢家庭现象
空巢家庭原是社会学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生活,剩下老人独守“空巢”的家庭。
空巢家庭现象在现代国家比较普遍。在发达国家,老人和子女同住的比例只有10%—30%,除了日本,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均与子女分住。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的老年人和子女同住的比例略高于10%。西方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的义务,而子女成年后并没有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子女长大后大都给父母留下“空巢”,而且老年人也愿意选择单独居住。据调查,美国、英国、法国分别有90.8%、89.8%、87.2%的老人不想和子女同住,只要健康允许,都愿意和
子女分开居住。我国于1999 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空巢家庭现象日益增多,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知识分子中空巢家庭现象更为突出。
二、空巢家庭的类型
根据2003年浙江大学《浙江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专题调查资料,把农村空巢老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被迫型空巢老人。这一类型既包括无子女或亲属的老人,也包括有子女但兄弟之间存在推诿之势,甚至厌恶与嫌弃老人,这类老人无论是物质保障,还是精神慰藉或生活照料都是比较差的。
第二类,自愿型空巢老人。他们多数是夫妻健在,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年龄在60~70岁,他们认为单独居住生活更加自在,能够减少因为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思想代沟以及家庭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而带来的矛盾,而且逢年过节,大家团聚吃饭,比往常更加亲切些。但是,他们不主张距离太远,希望天天能够看到儿子一家人,更希望能给予各种帮助,如照看小孩、干些轻便农活和家务。
第三类,无奈型空巢老人。老人希望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但是子女为生活所迫,必须外出打工、经商离家,把老人留在家中。
三、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有学者认为,自然经济为主的适合于大家庭乃至大家族普遍存在的传统社会已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慢慢的消解,这是空巢老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住房条件、家庭成员就业和经济收入状况、家庭人际关系、代际差异等是导致空巢老人出现的现实原因。有学者认为,老人空巢与个人经济能力、居家意愿、家庭关系、赡养观念、社会住房条件等有关,并且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原因是主要因素,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空巢老人出现。有学者运用现代化理论,认为空巢家庭是现代化的一种标志性现象,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家庭将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选择;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大,城市人口激增,农村空巢家庭向城市空巢家庭转变,将成为未来老年家庭最重要的类型。有学者则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认为空巢家庭是核心家庭发展的衍生物,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空巢老人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然而有些老年人自愿单独居住生活,加速了传统农村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有学者在分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基础上,探索了空巢老人家庭问题形成的原因,包括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等四个主要原因。又有学者在研究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和老人自我调适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产生空巢老人的原因主要有三条:
( 1)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高了劳动效率,产生了剩余劳动力;
( 2) 农村城市化、工业化以及身份户籍制度的松绑,为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条件;
( 3) 生育率下降导致家庭少子老龄化。
又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是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计划生育导致少子化、农村老龄化、高龄化等造成的。还有人还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沿海和大城市聚集了过多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企业; 而内地和乡镇企业发展受到限制,无法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从而无法留住当地的劳动力资源。
从研究者所研究的成果可知,农村空巢老人的产生原因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影响:宏观上,主要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等;中观层面,主要是老人居住社区服务、农村整体养老文化环境等; 微观上,主要是空巢群体内在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经济特征等。其内部逻辑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引起家庭核心化,最后导致空巢家庭的出现。而政策安排、老人自我调适等都不断推进家庭向空巢化演进。
四、空巢家庭存在的现实问题
相比较而言,老年群体是社会人口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一些社会学者将其看作社会弱势群体,经济上、生理上、心理上都相对脆弱,生活上也会面临诸多困难。空巢家庭的老人又是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会遇上更多的困难,需要来自
亲人、社会等方面更多的帮助和照顾。
(一) 经济供给问题
收入问题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本质问题。有人研究发现,空巢老人主
要依靠非正式供给体系( 家人或亲戚) ,而不是正式供给体系( 政府或社会团体) 进行经济供养,甚至大多数有行动能力的老人需要依靠自身劳动获得经济供养。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经营效率低下,加之农村商业保险意识薄弱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缺乏保障; 另外子女外出务工未必能够改善家中老年
人的经济状况。本人认为,空巢老人经济供养还受到子女供养能力以及供养意愿的影响。对于有劳动能力者来说,自身劳动收入是空巢老人最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这就导致空巢老人劳动负担加重,生活困难,并且增加了空巢群体的意外风险。总之,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还是很匮乏的。
(二)日常生活自理问题
对于老人年龄尚不很大的空巢家庭,一般日常生活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的衰退,高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困难会明显增大,如买菜、做饭、洗衣等方面都会有困难,有的甚至完全要靠他人料理。去医院看病取药是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的最大困难,生病带来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陪同、护理照顾的问题。这些在平常人看来生活上普通的事情,在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都是困难的事情。还有孤身老人,如果平时与外界生活隔绝,孤立生活,再加上如果有耳聋等生理缺陷的话,很难想象在他病倒的时候怎么能得到及时治疗。离退休老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这些情况,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因为大量个体问题就会变成影响秩序和谐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些日常生活困难,对有配偶的空巢家庭,配偶则是主要的直接的照顾者,如果没有配偶,或配偶双方都体弱而力不从心,则需要子女
定期或不定期地看望、陪同老人。
(三)精神和情感需求问题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还表现在精神和情感上。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闲暇的时间多了起来,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会显得很旺盛。空巢老人由于不能经常和子女等保持沟通而常感到孤独、寂寞。空巢老人的家庭关系,特别是老人与子女的经常联系沟通,是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老年人对“空巢模式”的反感主要从空巢老人缺少家人的慰藉这一点上发生的。
有学者研究发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亲和动机也不断增加。这就表明精神生活的质量对他们非常重要。如果老年人长时间无法群体生活、没有生活目标、不明确生活意义,就很容易导致各种病症,表现为精神空虚、孤独难
耐,甚至会危及生命,学者将之命名为“空巢综合征”。尽管现代科技如手机、电话、电视、广播等现代通讯娱乐工具相当普及,但是代际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加强,甚至经济越不发达地区,代际之间联系越少。精神需求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取代经济需求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一需求。
(四)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空巢老人都会经历一个由低龄到高龄、由身体健康到体弱多病的自然发展过程。养老问题是摆在空巢老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被打破,来自子女的养老照顾非常有限。空巢老人大多选择与
老伴相依为命,但老人逐渐年高体弱,总会有老人无法相互照顾和自顾的那一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
发达国家空巢家庭的出现,是在其他社会机构补充了一些传统家庭的养老功
能,尤其是有经济供养能力以后才出现的。在工业社会,家庭对养老支持并不一定完全依靠与子女同居或与子女就近居住,家庭可以有许多方式支持老年父母,关键是要有老龄意识和照料老年人的意识。但是,中国是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人口老龄化,养老的物质基础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劳动强度增加,忠孝两难全,由于受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尤其是对于卧床不起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虽然中国农村老人虽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传统家庭的多代共居模式和赡养支持发生变化,对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冲击,老年独居和空巢家庭增多,造成代际空间距离扩大,使养老资源相应匮乏,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因此,农村空巢家庭在养老上潜伏着危机。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空巢老人家庭生活质量低于农村人口的平均生活水平;
无钱看病和看病无人陪已成为农村空巢老年人生活中最困难的事情;
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缺位”的现象日趋增多。
五、结语
人的寿命的增加本身是人类的一大胜利,但是由于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就会形成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不仅对老年人带来各种问题,而且还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空巢家庭不仅数量迅速增加,而且空巢期较之过去也更早到来。空巢期的开始是以子女成婚离开家庭为标志的,但是各种因素导致空巢期提前到来。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一旦这个子女因各种因素如上学或者到外地打工离开家庭,就意味着进入了空巢阶段。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对“老有所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家庭的日益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不足以承担起抚养老年人的重担,必须进行社会化。
精神赡养有时比物质赡养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是给钱、给物代替不了的。许多“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并不是子女给予物质就能解决的,他们需要子女的精神抚慰,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然而,他们仍然无法依靠法律来帮助自己实现意愿,因为“常回家看看”虽然入法,却没有规定谁来监督执行“常回家看看”,也没有赋予有关组织强制的权力,更没有规定不 “常回家看看”的结果。
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须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机制,从“社会保障”向“社会福利”过渡。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实行“居家养老”,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但这些服务多数仍限于生活层面,还不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部分从业人员缺少培训,服务质量不高。
当前,正值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阶段,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