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旅融合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加强管控与改造提升相结合,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一是加强扬尘管控。以PM10改善排名和各级交办问题整改为重点,增加扬尘监测站,对责任单位进行排名考核奖惩,倒逼履职尽责。坚持车路场统筹管理,开展货运车辆排查检查专项行动、洗城行动,全面降低扬尘污染。二是交办问题全面整改。按照问题交办、督导整改、核查销号的工作模式,市大气办、大督查交办问题****个全部整改到位,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个,除雨污分流工程和**工地监测点外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实施企业提标改造。抓住源头治理,推动****、****、****、****等企业改造提升,切实优化排放指标。上半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天,同比增加****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天,PM2.5同比下降****%,PM10同比下降****%。
2.空间规划与产业谋划相结合,产城融合夯实基础。一是推动与****、****公司合作,高标准编制我区国土空间规划及产业规划,为发展空间及产业布局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处置批而未供土地****亩,全面摸排低效用地并组织研究盘活方案,切实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三是根据发展需求,对****产业链项目、文旅产业项目等推进实施总规过渡性调整。四是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包装项目,争取专项债券资金。通过市级审核项目****个,总投资****亿元;谋划中包装项目****个,总投资****元。五是做好****建设服务保障,手续审批、外围保障工程建设高效推进。六是****片区积极探索打造农旅产业链,激发“后旅发时代”新活力。
3.县城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城市品位有效提升。一是对标先进,提高标准。组织人员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充实我区县城建设实践经验。省、市县城建设43项考核指标已达标40项,达标率93.02%。二是全力推进****、****棚户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施工进度。组织棚户区群众工作攻坚行动,征地拆迁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三是全力做好城市品位提升、精细化管理。推进“洁净城市”专项行动,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92.1%,精细化修复行动有效开展。建立垃圾分类试点,重点打造2个示范小区和2家样板单位。加强流动摊户管理,探索免费进屋新模式,市容市貌切实提升。
4.民生保障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一是推进供热设施改造、城区民用天然气切改工作,全面提升供热、供气效果。二是推进****水流域治理项目建设,水利惠民工程有序开展。三是在2019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中位列****、全省上半年排名****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农村环卫市场化,推进问题厕所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四是落实社保“减免”政策。减免社会保险费****万元,稳岗返还资金****万元,临时价格补贴****万元。五是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网办率达100%,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排名****,群众办事体验显著改善。
一、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最北端,距县城23公里,与交界,地处两市四县八镇交汇之地。全镇幅员面积81.88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0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15492户,总人口39317人,耕地面积39901亩,总蓄水量达3200万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有优质水稻、油菜,特色水产有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多经产业有青花椒、水蜜桃、蚕桑、杂柑等。
二、镇工作亮点
一是根据镇的产业分布特点及优势,将农业规划分为“一区、四地、多点”,建立镇领导联系园区、基地和农业新兴经营主体制度,促进产业快而稳发展;二是有力抓实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和“鱼米之乡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联合永太等乡镇已成功申报县级“鱼米之乡”;三是成功举办镇第三届青市桃花节,镇第三届龙虾美食活动等,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带动旅游发展,进一步推动我镇乡村振兴。
三、镇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部分村社居民、牲畜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够;三是中绵路(段)路面损坏严重,扬尘过大,已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
1金山区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1.1农业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金山区围绕“把上海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金山区委、区府建设“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都市郊区型旅游业”,打造一条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的“黄金走廊”,具体内容包括:一条主线,即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景区—皇母蟠桃生态园景区—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景区—海滨景区—山阳田园—漕泾休闲生态水庄景区;二个中心辐射区,即设立廊下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集散中心、枫泾镇中国农民画村农业旅游集散中心;三个重点集聚板块,即在二个中心辐射区的基础上再增加吕巷蟠桃农业旅游集聚区。目前枫泾金山农民画村升格为中国农民画村,它和廊下中华村农家乐都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农民画村和廊下生态园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上海世博观光农园”13家,“世博农家”(2011年全部转为“上海农家”)39家。现有的资源基础有力推动农业旅游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1.2农业旅游产品结构日臻完善
近几年,金山农业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产品结构日臻完善,产品特色日趋明显,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家乐旅游、农业采摘活动三足鼎立的格局。休闲观光农业以休闲观赏为主要内容,如以画为特色的中国农民画村,以农业科技为主线的上海农业科普馆金山分馆等;特色农家乐旅游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农家生活为主要内容,如廊下中华村农家乐等;农业采摘活动则以当季农业产品为主题,让游客自行采摘,体验丰收的乐趣,如吕巷三园农家乐、银龙采摘园等。另外,农业旅游还与节庆活动紧密结合,如每年6月开展的“金山蟠桃节”、“金山海鲜节”,11月举办的“金山张桥羊肉文化节”等,首届草莓节也于2011年底粉墨登场。经过几年运作,这些节庆活动已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区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1.3农业旅游市场环境日渐优化
目前,金山区农业旅游已有2个国家级3A旅游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三星级农家乐。这些成功创建的旅游项目,在设施、食宿、游玩、服务、环境等方面为全区农家乐提供了示范及参考标准。金山区旅游和农业管理部门联合食品、消防、工商、物价、文化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区的农家乐进行质量检查,规范农业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做好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游乐设施安全等工作,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健康、快乐的旅游服务,进一步维护游客权益,优化农业旅游市场环境。
1.4农业旅游品牌特色日趋成熟
金山区现有的农业旅游项目都充分挖掘本地人文、地理、景观等资源特色,开发各有特色的农家乐,品牌形象日趋成熟,品牌效益日益显现。中国农民画村——枫泾中洪村以画为魂,作为农民画的发源地,有着“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的殊荣,成为孕育当地农民画艺术的“土壤”。廊下现代农业园区以农为魂,园区内景点众多,连点成片,中华村有着上海市十大“我喜爱的乡村”的美誉,由锦江国际倾力打造的“锦江农家”,是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服务最为规范的农家乐之一。农村新天地、廊下生态园、岑仙苑、农业科普馆等让游客与农业有一次亲密接触。漕泾水庄以水为魂,村区域内水网密布,大棚林立,盛产多种瓜果和特种水产,形成了“瓜的世界,鱼的海洋”等特色农业生态景观。
2金山区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前期规划不到位,旅游开发模式雷同
农业旅游作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就业的朝阳产业,相对其他旅游形式起步较晚,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金山区位于上海远郊,农业旅游发展时间不长,在旅游项目前期启动时,往往缺乏总体规划及市场调研,对现有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对消费群体需求挖掘不深,造成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农业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也缺少专业化、合理化、细致化的设计与实施,使部分旅游项目开发模式大同小异,旅游内容基本雷同,缺少个性化、主题性,特色不够鲜明。
2.2管理体制不健全,行业综合效应欠佳
作为新型的旅游方式,农业旅游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部门不明确、管理规范不到位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指导,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投入与扶持,项目设计起点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统计和评估,服务质量不高、投诉反馈响应慢。这些因素影响了农业旅游市场有序、快速、健康发展,使农业旅游业的行业综合效应欠佳、核心竞争力不强。
2.3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有限
与传统旅游项目相比,农业旅游的景点景区大多位于郊区,地理位置的因素使其在交通、就餐、住宿、购物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不够完备、齐全,而金山处于远郊,在这些硬件条件上更是相形见绌。在交通方面,景点与全市旅行社系统连接不够,多数游客以自驾游为主,普通游客利用公交车等大众交通工具,仅能到达大致区位,再到景点还需再借助其他交通工具,这就严重影响了客源。农家乐提供的服务包括住当地农家、吃当地农餐、购当地农特产品,但金山区设施条件比较简陋、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市区游客在食、住、行方面追求舒适、卫生、安全的需求。另外,在农业旅游景区,提供服务的大多是当地农民,往往业务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强,虽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但与专业的服务人员相比,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
3几点建议
3.1利用区内优势,强化资源整合
发展金山农业旅游,要充分利用区内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利用区内便捷的区域交通资源为农业旅游开辟交通快线:沪杭高铁、轨道交通22号线、7条高速公路、金山码头海上航线等为来金山的游客提供了便利。下一步要利用区内交通枢纽开辟若干条区内旅游专线,解决游客区内交通的问题。要利用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农业旅游开辟市场,如以枫泾古镇、中国农民画村和东林寺为代表的北部民间文化旅游区,以廊下生态园为代表的中部生态休闲度假区,以城市沙滩为代表的南部滨海休闲度假区,三大旅游板块已初具雏形,农业旅游与三大旅游板块相互融合、共同开发,告别农业旅游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
3.2加大政策扶持,深化综合发展
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必要因素,农业旅游在初期发展阶段,需要政府部门、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关心。相关部门要从全区整体角度出发,统一规划发展体系、合理安排开发内容、培育品牌形象,在完善机制体制、配套基础设施、开发旅游产品、扩大宣传营销、构建信息平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与服务指导。推动建立农业旅游专业协会,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发挥应有职能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参与产业建设,通过企业融资、吸收风险投资、争取政府资金等形式加快资本的运营步伐。加快农业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旅、文旅、商旅和体旅结合,深化综合发展,延长农业旅游产业链。
3.3规范行业标准,提升服务质量
农业旅游作为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要以国家级、市级行业规范为依据,实施提升服务质量项目,强化服务理念,制定服务标准,美化服务环境,规范经营行为。在突出农家服务特色的前提下,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形式和内容,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另外,还需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培训在职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技能素质;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在农业旅游产业内形成良性竞争氛围等。
事实上,荆州市如桃花村般发展成熟的都市农业并不多见,与桃花村相比,很多发展中的都市农业由于前期经验不足、选址不合理等因素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不幸夭折,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跟随经济发展的脚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荆州市都市农业发展应秉承“以农为本,贴近生活,发展楚都文化”的新型都市文化理念;以“战国”为魂魄,突出特色,发展有特色的都市农业旅游产业;以“融合”为途径,农、旅结合,发展产业化的都市农业项目;以“环保”为前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化的都市农业。同时,在湖北构建世界现代卫生城市的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体现“自然生态、城乡一体”的概念,即实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现促进农村发展、惠及农民生活、融通城乡一体、服务大众社会的核心理念。荆州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推动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未来荆州市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1.1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转型培养升级方案
高素质人才是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升级的重要支撑,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转变观念,积极引进人才。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荆州市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升荆州郊区旅游农业服务业的整体行业素质。都市农业的经营者和企业也要摒弃传统家庭经营观念和守旧思想,加强自身学习和参观培训,从根本上提升都市农业整体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
1.2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转型升级方案
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产业。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的转型升级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的基础性拓展。目前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市场覆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远未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市农业的产业规模。在市场的基础性拓展上,荆州市应该着重于营销合作模式,推动荆州市乃至整个湖北省的都市农业市场由“区域化竞争”向“区化域合作”的转型,从而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提升的共赢局面;二是深入和细分市场的营销。荆州市需要深入研究湖北省都市农业产业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营销方案。针对湖北省荆州市的楚都文化、关公祠堂、三国争霸等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着重扩展湖北省周边的消费者,针对节假日休闲、旅游团等大型散客为主设置相应的与旅游风格结合的都市农业活动,积极发展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顺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潮流,进行网站建设和在线服务。
1.3荆州市都市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方案
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置于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湖北省农业经济的统筹发展,在实现湖北省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实现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大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将旅游业、农业、饮食产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等产业融合贯通,形成共同良性发展的局面。在荆州市大力发展花园城市、黄花菜基地、鄂菜产业化基地、中部花乡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抓住荆州市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机遇,借助其他产业发展的“东风”,使荆州市的都市农业大力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重视产业链的强化发展,大力推广创新思维,以生态都市农业为优先,合理配置其他相关资源,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都市农业在产业链上的完善和创新;将引进旅游和农业项目作为实现手段。荆州市引进了鱼米之乡、关公祠堂、中国战国文化博览园、楚都文化探秘之旅等大型推广项目,应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整合产业内要素资源。
2荆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2020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定增效。完成农作物播面123500亩,其中:粮食作物完成75400亩(青稞30140亩、小麦16460亩、豆类3500亩、马铃薯25300亩);完成经济作物53800亩(油菜26000亩、蔬菜15000亩、药材7100亩、食用菌700亩、水果5000亩)。
2020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14.2万头(只、匹),各类牲畜出栏3.6万头(只、匹),出栏率为18%,;牲畜出售总量2.7万头(只、匹);出售率为13%,肉类总产量0.3万吨,奶产量0.55万吨。
(二)特色现代畜牧业有新发展
一是完成种畜改良4598头,其中牦牛改良1840头,黄牛改良479头,生猪改良2279头,新增养殖中蜂培育户5户,标准化养殖小区(改)扩建1个,引进优良牦牛100头。二是成立了《县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能职责。深入到尼措、八美片区开展了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向各餐饮企业发放宣传传单200余份,要求餐饮企业遵守禁渔期相关规定,不销售河流流域鱼类。
(三)绿色农业发展有新成效
一是组织调运各类农用物资439吨、108件。其中:各类农作物种子3吨,肥料436吨,农药20件、乙草胺除草剂60件、三唑酮拌种剂18件、油菜专用除草剂10件。二是加强和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在协德乡下租赁土地2亩,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工作。三是做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构建了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数据库、建立了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编制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四是强化土壤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5万亩,绿色防控20000亩,实施农牧民补助政策,完成2020年度实施禁牧补助139万亩、草畜平衡奖励422万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秸秆综合利用率89.04%,农膜残膜回收处置达到80%。
(四)脱贫攻坚实现新成就
整合资金1亿元完成美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体建设,流转土地6138亩,大力发展三青莴笋和马铃薯、春油菜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6910.5万元;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新建粮油基地2000亩,建成格村苹果干、苹果酱小型加工厂、美德园区冷藏仓储农产品初加工设施2座、热瓦村马铃薯、国道350油菜科技示范基地2个,改建麻孜乡畜禽标准化养殖1个,新增农机动力335.95千瓦;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举办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培训班6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172人;通过电商平台、展销会等方式,推广紫皮马铃薯、大葱、高原菜籽油、黑青稞、黑青稞糌粑、青杠黑木耳、野生菌类、高原蜂蜜、藏香猪肉、小番茄等优质农特产品21个,销售额达812万元。对照州目督办下达2020年农业产业扶贫专项任务11个子项目,我县已有9项完成年度任务,其中推广农特产品和新增农机动力超额完成任务。培育运行机制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0个已完成7个、创建1个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两项按序时进度推进。
(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良好
一是试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完成麻孜乡菜籽坡村、德尔瓦村、韩家沟村3个村203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兑现补助资金119万元。二是投入800万元完成户厕新建及改造4027户,(其中新建户厕326户、改造3701),新建公共厕所4座、改建2座、新建旅游厕所1座;三是今年我县实施四个乡村振兴试点村,投入资金100万元在八美镇中古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投入资金41万元在各卡乡龙普村建月牙瀑布、水沟整治、堡坎、步游道和健身设施、文化墙、忘忧草试种基地、改造户厕22户,目前完成项目工程量的95%;投入资金150万元在龙灯乡拉日村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成垃圾转运站1座、配置垃圾箱25个、建设村级污水管网,配置垃圾转运车1台,截止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100%;投入资金1250万元在甲宗镇兴岛科村建连户路1公里、新建旅游连接公路2500米、供电线路1800米、供排水管网6000米、生态停车场3000米、标识标牌、垃圾收集设施、消防系统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截止目前完成基础灌溉工程量的45%;
(五)科技创新力度加大
进一步完善科技在线平台运管中心建设,优化提升平台功能服务,清理更新专家信息员数据库,提供有效咨询服务3500条,完成目标任务的368%;完成送科技下乡活动3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50%;完成科普宣传活动3次,完成目标任务的300%;完成科技培训4场次,共计培训农牧民398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947%。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
一是全县共完成各类畜禽免疫注射62.269万(头、只、羽、次),其中重大动物疫病免疫52.77万头,犬驱虫4.189万只。驱治体内外寄生虫22.5万(头、只、匹、次),圈舍和环境消毒达到48.5万㎡,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70%,畜禽因病死亡率控制在了牛0.82%,羊0.73%,猪1.5%,禽1%。畜禽屠宰监管率100%,兽药规范化管理率100%,培训村级防疫员和养殖户人500次,辐射带动农牧民学科学养畜、科技致富达6000人次。二是全县产地检疫畜产品185吨,禽5万羽;产地检疫生猪500余头、牛200余头,屠宰检疫牛700余头,审核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2份,审核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一张;三是依法加强了对种子、农药、化肥市场的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放如何购买放心种子资料1500份。共出动执法车辆15辆车次,执法人员50余人次。开展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四是我们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作为工作的重心来抓,出动小车一辆,抽派技术人员40(次),深入八美镇农贸市场、县农贸市场、城关大棚蔬菜基地、县城重点宾馆、饭店、路边饭店等进行蔬菜、水果抽样检测,全年抽检48次,共抽检样品228,检测合格225个,合格率98.6%。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申报认证工作,开展有机、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今年完成有机食品认证5个(黄瓜、辣椒、豇豆、莴笋、甘蓝);在全县范围内的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截止目前,我县5个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共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128张。
(七)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一是抓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了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数据的脱密。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数据入馆。二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今年我县农业承包地流转面积共计9978.98亩,流转的方式有出租或转包。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我县共有工商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有142个,13个家庭农场。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2个。目前已申报发展培育1个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及5个州级示范社。四是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20个乡(镇)共128个村的农村集体改革股权量化的成员界定、实施方案确定工作。
(八)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有力有效
在县委、政府和非洲猪瘟防控应急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今年我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6次,下发文件3个。共宣传培训4期,85人(次)。发放非洲猪瘟科普宣传册150册、挂图20份、防控知识手册70份。到各类养殖场(户)14次,排查生猪1850头次,非洲猪瘟检测送样50份(全血、脾、淋巴),发放消毒液480公斤。做好了价值17.777万元的非洲猪瘟防控应急物资贮备工作。多次出动执法人员进行督导监管,调运仔猪189头,猪肉制品102782公斤(102.782吨)。
(九)农机安全常抓不懈
一是今年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7700亩,机播作业面积34300亩,机收作业面积49500亩,推广农机拖拉机4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台,进口约翰迪尔1台,旋耕机6台,三铧犁1台。二是进一步规范拖拉机无牌无证、黑车非驾、超速超载、违章载客等现象。全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4台,开展现场宣传咨询活动5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开展各类农机安全大检查6次,现场整改农机安全隐患3次,查处违章50起现场批评教育50起,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19份;签订农机安全生产承诺书600余份,截止目前全县无农机安全事故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实施必须按照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施工期短,按照程序实施拖延时间较长,加之受地理、气候影响,这就导致部分项目启动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项目建设进度,部分项目虽然启动,但建设进度迟后;部分项目实施乡镇配合不力,导致项目难以落实,收集基础资料时间长,这就拖延了项目实施工期;二是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不配套,农业标准覆盖率还不高,农业投入品主要是农药的使用难以完全监管到位,对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监管不力,缺乏系统的、动态的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和有效的监管手段;
三、2021年工作思路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促进全县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抓提升。一是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凝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二是根据市场需求“订单式”生产,产品销售到北上广等市场,产品的经济价值明显提升。同时通过完善物流、实验、展销、孵化配套产业,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效嫁接,带来产业融合的经济乘数效益。
(二)抓优化。一是种植业优化品种出特色。着力稳定面积、优品种、出特色,提升粮食、蔬、菌品质。结合市场效益、技术程度和土地种养结合等实际需要,确定高原三青莴笋、马铃薯、高原春油菜三种主导产业,力争种植规模万亩以上。按照以销定产模式,将产品销售到北、上、广、昌都等11个城市的学校、大型超市,稳定的销售渠道。二是养殖业优化结构找增量。着力强治理、优结构,找增量,控制各类牲畜出栏总量在4万头以内,做强家禽产业,加快发展草食动物。
(三)抓创建。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高效运行、构建完善配套的监测网络,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求体系,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镇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试点开局之年。一年来,×镇按照试点工作要求,聚焦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着力提升对外大通道,畅通区域骨干交通网,补齐农村运输服务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交通+农业旅游+现代物流融合发展新模式,试点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一、牵好牛鼻子,深耕试点工作责任田。
一是以统筹推进为起点建好试点工作机制,成立了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镇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了镇村建办牵头主抓,全镇广泛参与配合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统筹领导、综合协调、后勤保障等工作,确保了工作有力推进。二是以协调争取为原点加强联动推进,加强与区交通运输部门对接争取,通过了《关于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试点的工作方案》,从路网建设、公路管养、运输发展等方面落实了具体工作要求。三是以目标任务为焦点着力提升。从试点启动、试点推进、全面实施三个时间阶段细化了推进步骤。到2025年,在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上,农村公路等级和农村公路网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对外快速辐射、周边畅通连接及县、乡、村道路网主次分明的交通网络,建成主城区一刻钟经济圈。四是以督促考核为重点确保完满完成。镇党委书记、镇长坚持亲自安排、协调、督促,镇村建办以发点球的方式,按年度制定工作推进方案,镇综合办按照计划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形成了月报进度、按月考核、季度会商、分年完成的推进机制。
二、勾勒新路径,建好主动脉畅通微循环。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和省市区各项战略规划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加快融入绵阳和成渝双城圈,不断提升区位优势,深化“×”绵阳后花园建设,提升交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代物流融合发展,主动谋划对接十四五国省干线布局思路,加强与大通道接网,与市区产业发展、民生需求衔接。以现有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为依托,结合撤并建制村道路现状,布局连接建制村组,通达支撑镇域发展的交通节点,将20.4公里县道、25.6公里乡道、156.1公里村道公路纳入路网规划,并做好国土空间控制规划,预留线路走向。二是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充分利用×这一品牌,促进交通+农旅深度融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积极对接上级政策机遇,规划开展道路黑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对主干道路进行提档提升,对重要支路进行扩宽。目前,实施的×提档升级工程,将路面由3米扩宽至6.5米,已完成路基扩宽工程,预计12底完成路面硬化,实现乡镇撤并后交通融发展,提升群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三是在速度加快上下功夫。×是我镇一条重要的对外主通道,按照一路一景、一段一景与山景、水系相结合,营造了一个停车休憩、观山看水、餐饮娱乐为主题的多功能交通综合体,项目以点线片融合了车行道、骑行道、人行桥、公路驿站,建成后将进一步串联×等景点,完成总工程70%,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工程,2021年中旬全面完工。
三、筑牢基础桩,管好幸福路养好致富路
一是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按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总体要求,建立覆盖镇内公路的“一路一长”路长管理体系和镇、村、组三级路长制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设置了由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乡级路长,镇班子领导实行分段负责,设立路段长,在乡级路长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村级路长由各村村民委会主任负责,村委会成员担任通村公路村级路段长,各村民小组长担任通组公路路段长。对域内乡村公路管护情况、环境卫生保洁情况、养护情况、路产保护等进行有效监管。建立了区有路政员、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落实镇政府与区交通运输路政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养必良好,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目标,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支撑和保障。二是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模式。结合路长制,写好“两项改革”农村公路管养后半篇文章,将乡、村社道路作为资产移交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道路、附属设施、固定资产权属移交各村,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行政村自治能力,充分激发各村在农村公路管养中的关键作用,村级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组道路管养工作,激发村级动力、提升群众爱路护路意识。三是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继续采取“道路养护+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纳入公益岗位及群众企业投入等多种方式,鼓励辖区企业、农家乐等积极参与道路养护,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养护队伍专业技能水平,并有效发挥乡、村、组三级路长管理机制,统筹做好管养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逐步把旅游
农业培育成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光、体现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力争实现全市农业旅游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农业直接收入3亿元。当年投资1亿元,新建15个农家乐庄园经济旅游亮点。建设一批集山庄、农庄、渔庄为一体的“农家乐”专业村。
三、主要任务
1、制定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按照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配套完善、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着高起点、有档次、有特色的要求,主动与市旅游部门合作,编制《市2012-2012旅游农业发展规划
》。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突出农产品提供、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农耕文化教育和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使旅游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2、合理开发旅游农业特色资源。积极引导各地从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工程、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实际出发,按照三次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
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山区、圩区、丘陵的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大力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
乐”休闲旅游食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在一些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较旺、资金和人才较富足的地区,要优先发展,使之成为本地区旅游农业的主打产品。
3、培育一批特色示范村(基地)。加强与林业、旅游、畜牧水产等部门合作,共同抓好一批旅游农业示范点、示范片、示范村,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景点体系、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质量保
证体系。围绕体现农庄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积极指导旅游农业示范村(基地),丰富活动内容,搞好规范服务,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水平,推进旅游农业经济蓬勃健康发展。
4、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进肥西县三河古镇、三岗景区、刘老圩景区,肥东县四顶山旅游度假区和滨湖旅游区,长丰县丰乐生态园、卧龙山农业生态园、三十头观光休闲农业园,瑶海区少荃湖综合
旅游风景区,包河区大圩葡萄园景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张圩林业湿地工程、蝴蝶泉生态乐园,蜀山区井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等13个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旅游农业的新亮点。
5、创建旅游农业品牌。要积极实施“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以农民为主要经营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服务形式的星级“农家乐”休闲旅
游特色村(点)。2012年要着力打造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家园和三岗花木城“三园争艳”品牌,使之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农业精品。
6、积极发展“农业节庆”。进一步做大做响龙虾节、钓鱼节、葡萄节、草莓节、西瓜节、桃花节、花博会等农业节庆,广泛开展“绿色三岗、花木之乡”、“走进农家过大年”、“丰乐生态杯万人游”
、“春色滨湖大圩”、“柿子红了”等主题活动,推动和促进我市旅游农业加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旅游农业工作领导。委成立旅游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对旅游农业规划,提出发展建设和指导工作意见,全面推进以旅游农业为重点的新兴农业开发和发展。
2、创新旅游农业发展机制。加大旅游农业市场化开放力度,通过招商引资,鼓励省内外各类企业、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参与旅游农业
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尊重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组建旅游农业开发公司或合作社,投资开发经营旅游农业景区景点。鼓励通过“三荒”开发及土地使用权流
转,积极探索政策范围内有利于旅游农业发展的比较灵活的土地政策。鼓励按照“自愿、联合、规范”的原则组建各种形式的旅游农业协会,遵照行业标准规范服务。
3、规范经营搞好服务。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完善农业旅游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农业旅游经营户经营行
为的规范管理。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重点开展烹饪技术、餐饮住宿服务、接待礼节以及食品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等业务培训。加强农业旅游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搞好村庄周围以及农民庭院的
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营造舒美环境。鼓励大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参与旅游农业,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旅游农业产品和市场宣传促销。实施乡村客运通达工程,
开通农业旅游班车,开辟精品旅游专线。
4、广泛争取政策支持。坚持把乡村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发展相结合,加强与旅游、建设、文化、公安、工商、交通、财政、园林、环保、税务、林业、水利、物价、质监、卫生、市容等相关涉旅部门密
切配合,协同作战,发挥职能,争取支持。广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金融保险、社会资金多元投入。建立旅游农业项目库。重点支持一批旅游农业项目实施,促进农业旅游和旅游农业互动发展。
一、建设成效
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省第一批省级特色示范区,示范主导产业——茶叶,茶园示范面积5.2万亩;核心区位于区北部山区(乡境内),示范面积1.7万亩。
1、主导产业发展强劲
2020年现代农业示范区茶叶产量1900吨,产值2.01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15.2%、17.8%;茶业综合产值10.03亿元。企业订单大幅增加,鲜叶收购价格稳定上升。最高鲜叶价格达到520元/公斤,创历史新高。
2、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2020年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示范区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产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茶叶股份、、紫、农业科技和;拥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3家——、、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拥有茶叶专业合作社60多家;小型茶叶加工厂50多家。
3、品牌建设再上台阶
等商标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牌、“”牌、“”牌、“”牌、“”牌和“”牌毛峰相继荣获省著名商标,并先后被评为名牌产品,“”毛峰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2017年我区毛峰再次列入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4、清洁生产全面提升
2020年建设生态茶园5000亩,示范区累计建成生态茶园3.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000亩;全区茶园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90盏,给贫困户发放生物农药2500瓶。同时加大加工企业的清洁化改造,推广应用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生产线。全区现有大型生产线12条,中小型多功能生产线65条。
5、特色保险助推发展
2020年,在乡2年试点的基础上,全区在茶区乡镇全面推行,为全市首个在境内全面推开的区县。2020年全区参保茶园达3.77万亩,国元保险公司及时兑现理赔款134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加大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经营主体活力
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区扶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项目验收办法》、《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评比奖励办法》等资金补助扶持政策,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奖补,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2、加强资金整合,有力促进经营主体发展
2020年区政府整合涉农资金2000万元投资示范区建设,同时引导经营主体自身及配套投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积极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申报各级农业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对示范区的倾斜。
3、创新产业融合,大力培育三产融合机制
一是将示范区内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组织等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联合体,发展二三产业,现已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毛峰茶产业)联合体1家。二是推行“茶叶+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公司先后建成了茶文化博物馆与生态茶园融为一体的茶产业“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茶博园的“吃、住、游、购、娱”等一条龙特色旅游服务。、还与全国各地学校开展了研学游活动,2020年两公司接待研学团队60多个,人次达2.6万人次。示范区茶产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2020年获“中国茶旅融合十强县”称号
4、提升农业科技,鼓励智慧农业创新发展
示范区茶业企业与安农大、省农科院茶叶所、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和产品研发,先后组织实施了《基于耐储的绿茶加工工艺研究》、《紫茶研发》、《抗小绿叶蝉的茶树新品种选育》等省市科技项目,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示范区推广和使用,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20年全区茶企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现全区茶产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7项,省级茶树新品种1个。
5、贯彻绿色发展,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区政府2020年3月了“在毛峰核心产区禁止销售和使用禁限农药的通告”,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核心示范区销售和使用禁限农药。示范区内全面推行农药集中配送。2020年共建立各类农药集中配送网点42家,生态美超市42家,推广生物农药4241瓶(桶壶),茶园绿色防控面积达3.5万亩。
6、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业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商业企业投资农业,通过“筑巢引凤”、“回家工程”,营造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为示范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二是从实际出发,稳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茶农的财产性收入。支持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田园综合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打好整合和撬动两张牌,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加大扶持园区“三品一标”的申请,加强农产品地域品牌建设,实现农产品的地域品牌价值,积极发展农村电商。
7、组织产品推介,扩大示范区茶叶品牌影响力
举办了“2020第十届毛峰茶文化节暨开采节开园仪式活动”;协助省农委拍摄了“毛峰”专题宣传片;组织、等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织、参加北京国际茶业展,加大我区茶叶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示范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是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中存在畏难情绪,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上方法不多、措施不实;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总体实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还不够;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新品种、新技术在示范区推广力度不够。
四、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机遇;挑战;对策;重庆潼南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68-03
新常态下,潼南区现代农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需要牢牢抓住。潼南区作为一个农业大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强化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为加快城市发展新区“示范窗口”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1 潼南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
1.1 重庆自贸区建设机遇
重庆自贸区基础方案已获中国中央政府相关部委初步审定。在重庆修改后的现行方案中,自贸区面积大约为120 km2,其中有2/3(80 km2)在两江新区内。两江新区将依托空港保税区、水港保税区来进行延展。重庆市有大量的农村、农产品的生产,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衔接,通过进出口、物流来实现,对于农产品的流通(包括线上、线下)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会给农民带来红利,同时也为潼南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2]。
1.2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机遇
2015年11月7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同意选择重庆直辖市作为项目运营中心,将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重点合作领域,确定项目名称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庆项目是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的产业合作,该项目将以重庆为核心,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跨区域、大范围、宽领域合作,向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辐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有利于潼南区产业布局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与发展[3-4]。
1.3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机遇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位于成都简阳市芦葭镇附近,距成都市中心51 km,是“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我国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定位为中国第4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航空港,将负责成都出港的全部国际航线。未来将成为中国面向欧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中亚的国际空中门户;成为国际客货西进东出、东进西出、西进西出我国大陆的重要中转站。潼南区到简阳,从安岳到成都高速大约60 km,为潼南农产品出口打开了另一条通道。
1.4 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新机遇
2016年5月4日,《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提出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提升成都核心功能,包括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等。规划要求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规划还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努力打造产业优化、生活优质、环境优美的“新成渝”。无论是城镇布局、产业发展,还是公共服务一体化,都将充分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带动沿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充分的发展空间,对潼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十分有利。
1.5 潼南撤县设区的发展机遇
潼南作为成渝经济区中心地带、成渝城市群核心板块、重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渝遂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规划建设的南泸高速、合安高速、兰渝高铁穿境而过,区域间更加便捷畅通,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境内天然气、水电等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良,用地条件良好,农旅资源得天独厚,人力资源丰富,为加快建设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撤县设区后的优势和潜力将持续释放,潼南在功能定位上深度融入主城,产业承载和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资金、项目、人才引进等方面更具吸引力,区域潜力必将随着发展的推进不断彰显。
2 面临的挑战
2.1 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以前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吃饱饭,而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吃好饭,关心碗里的饭是不是健康、绿色。居民人均大米、小麦等谷物消费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而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占食物消费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出现牛羊肉、奶类、优质高端苹果等高品质产品需求增大。从表面上看,这是农产品过剩导致的结果,或者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实际上病根却在供给端:农民提供的农产品都是中低端农产品,一方面这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形成了同质化恶性竞争。比如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区近年来柠檬收成好,2015年安岳柠檬总面积由2014年的3.2万hm2增加到3.33万hm2,总产量由42万t增长至60万t,产量增幅约42.86%,结果2015年柠檬价格大跌,上门收购的商贩收购价格为青柠檬0.4元/kg、套袋柠檬2元/kg。由于前2年柠檬价格高企,安岳、射洪、乐至、潼南乃至南充、广安、巴中等区市县纷纷发展柠檬产业,原栽的柠檬陆续挂果,对市场造成了冲击。柠檬产业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绿色发展,采取潼南、安岳等地纳入集团营销,不能单打独斗,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地定价权,实现潼南、安岳柠檬可持续发展。
2.2 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紧迫性问题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潼南开拓川渝农产品市场,依托重庆自贸区走向国际市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潼南已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县整体认证,认证无公害产品153个、绿色产品37个,认证“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地理标志,注册“潼南绿”商标。其中,“赐康果蔬”成为重庆市鲜菜类首个“著名商标”。潼南新胜罗盘山种出来的生姜香、脆、无筋,在市场上要比一般的生姜贵,这种特色农产品在川渝两地声誉日盛,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潼南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品牌强农的观念不深、意识不强、措施不多,品牌培育的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潼南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潼南作为农业大区,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牢牢抓住新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开发一批“名、优、特、绿、新”的高效农产品,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
2.3 现代农业规模化较小问题
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问题。潼南现代农业最少的单元为一户2.00~3.33 hm2,而目前只有人均0.1 hm2,集约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农业产业链特别粗放、低效、原始。新胜镇2015年种植生姜333.33 hm2以上,养殖黑猪1 000余头,从数量上讲,规模化比较低,打造先进的农业产业链还十分困难。同时,潼南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家里仅剩老人和孩子。部分家庭的土地无人耕种或无力耕种,造成一部分农村土地荒废,全区估计在30%以上。新胜镇2015年引进了兴三星农业、益丰源农业公司和华N农业等公司,流转农村闲置土地266.67 hm2以上,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核桃种植和柠檬种植,但土地荒废仍较严重。农村土地荒废严重实际上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不足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小,设施差,人员少;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业生产模式仍然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为主,缺乏集体合作意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属于粗放型、传统型、低层次的加工,初级产品居多、精制产品比率小,带动力受限。
2.4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维护资金不到位,老化、失修需修复、重建。农业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生产方式的粗放、治理污染设施滞后等因素,全区农业环境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在畜禽排泄物、水产养殖废水未达标排放和农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上。
农业与旅游融合的景区或基地有待进一步发展。拓展农业在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不够,目前,景区有太安以农业园区为依托,把精品生产、现代农业设施、生态景观和市民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寻找生产过程与休闲观光的结合点不够,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提高城乡居民文化品位。融合的旅游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老城街面不整洁,群众乱丢垃圾现象突出,毛家巷污水严重;老城的建筑视角不美,绿化率低,对外形象不佳。现代农业景点一线农村环境需要整治,一些脏乱差现象也比较突出。
3 发展对策
3.1 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构筑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3.1.1 高点定位大目标。面向未来,着眼长远,提出做大做强绿色蔬菜、优质粮油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优质生猪、生态渔业、经济林果三大特色产业,加快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两大增效产业的战略思路,制定了实现农业总产值10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国家优质粮油保供示范基地、国家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保供基地、西部地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为现代农业推进指明了方向。
3.1.2 科学规划大园区。立足区情,因地制宜,潼南区实施100 km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核心区涵盖太安、柏梓、崇龛、梓潼4个镇街,40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78 km2,耕地面积1.39万hm2。计划总投资44.3亿元,重点打造“一带三片一环线”,即琼江河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柏梓―太安标准化绿色蔬菜示范片、崇龛稻油轮作高产示范片、太安特色“渔―菜―花―果”生态高效农业示范片,韦家―罐坝―柏梓―崇龛―双江公路生态观光旅游示范环线。
3.1.3 实施打造大基地。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先行军,通过琼江流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新型现代农业综合开重点项目等实施,园区建成罐坝、渔溅、中渡、临江等8个高标准万亩级蔬菜基地,白沙、龙口、羊堡等7个优质粮油基地,金盆、黎嘴、汪坝等7个特色经果基地,翰霏、荣大、温氏中渡和崇龛4个规模生猪养殖基地。吸引科光、农龙、帝安、朴真、弘艺等20余家企业入驻;建成太安蔬菜主题公园、崇龛油菜花景区两大农业旅游景区。
3.1.4 建设推动大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在示范园区的建设,有力助推了潼南蔬菜、粮油、生猪、渔业、特经五大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年产蔬菜200万t、粮食40万t、油料5万t、生猪100万头、水产品4万t、经果40万t,蔬菜、油菜、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重庆市第一。潼南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重庆市产油大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山上开花结果、山下蔬菜粮油,科学间作套作、推动种养循环”的总体要求,把全区概略划分为6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即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展示片、潼北丘陵经果杂粮产业片、涪江北岸立体农业示范片、渝遂高速沿线产业带、琼江下游稻藕水产示范片和南部山地姜椒产业带。
3.2.1 做精优质粮油产业。按照稳定粮油面积、主攻单产、调整结构、提升效益,以持续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提高地力建设,将粮食产能落实到田头地块。全面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着力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推进“粮安工程”实施,发展绿色储粮和粮油加工,促进粮油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3.2.2 做强蔬菜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完善基地布局,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市场流通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深度开发蔬菜产业多功能,形成集蔬菜种植、加工、品牌经营、配送、物流、质检、信息、休闲观光、市场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蔬菜产业新格局,建成全国闻名的西部绿色菜都。
3.2.3 做大特色经果产业。重点发展以柠檬为主的柑橘类加工水果、以玫瑰为主的集观光和深加工花卉、以黄精和黄柏为主的加工中药材、以果桑为主的集观光和深加工,改扩建现有茶叶基地,适度发展特色高端精品设施园艺,突出林下立体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精深加工,加快品牌创建和运营,着力推动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特色经果产业经营体系。
3.2.4 做特生态渔业。以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态安全为着力点,进一步调整渔业结构,拓展渔业多功能,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3.2.5 做优畜牧产业。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大力发展优质生猪、节粮型草食牲畜、禽蜂三大产业,建立以畜禽加工为主导、蛋奶加工为补充的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集群。
3.3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3.3.1 强化统筹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纳入全区统筹,实行整镇(街)整村推进建设,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3.2 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支持引导开展跨区作业等产前、产中、产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农业生产主力军作用。
3.3.3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加强与市农科院、中农大、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健全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着力构建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
3.3.4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工程,围绕五大产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物流为重点,加快建设集生产、流通、交易、拍卖、竞价、网上超市、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构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3.4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
3.4.1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评价、标准化管理、检验检测、全程监管、信息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和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3.4.2 加强农产品现代化流通基础建设。积极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形成以功能集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绿色便捷的农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的高效畅通、安全规范、竞争有序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区农产品物流设施网络布局和功能,加强农村配送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商品双向流通,实现城乡一体化配送。大力推行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社区直销菜店等产销对接模式,实现规模化基地全覆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
3.4.3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以农民为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骨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实现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带动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最佳和优化配置,加速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生产,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着力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5 坚持农业与旅游融合,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新型渠道,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把潼南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魅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3.5.1 建好示范基地。开展全区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和示范景区、景点创建,力争到本届末再开发1~2条有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线路,培育10个以上综合性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进推广适宜旅游发展的农业项目,改善现有农业旅游企业、农家乐服务设施。开展旅游产品创建活动,力争到本届末培育1个以上国字号、3~5个市字号节会品牌。分类开展 “潼南农家”创建活动,力争将太安、柏梓、桂林、新胜四镇五村打造成全市乡村旅游品牌,到本届末全区农家乐达到100家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50家以上。
3.5.2 推出一批旅游产品。以现有的现代农业旅游环线为重点,以涪江水体旅游、城周屏障公园和万亩桃花山旅游、马鞍山和高碑村森林旅游为新增点,分期开发、分步推出农业旅游四大环线。推出冬令营、夏令营、科技观光游、乡村自驾游和垂钓大赛、休闲农场等旅游载体。以培植太安、崇龛、桂林、新胜四镇五村“潼南农家”乡村旅游品牌为重点,推出“花海人家、森林人家、水乡人家”等“潼南农家”系列品牌。
3.5.3 办好一批节会活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继续办好菜博会、菜花节等农业旅游节会,兴办潼南狮舞、彩龙、扯扯灯等民俗文化表演会。同时,可以开发“重庆市潼南区新胜镇黑猪斗猪节”,吸引川渝两地人到新胜镇吃黑猪肉,品黑猪肉,看“斗猪节”。
3.5.4 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建设景区依托型农家乐休闲旅游、“田园经济”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型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水乡潼南”旅游五大项目。
3.5.5 培育一批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以资本、项目为纽带,采用招商引资、联合重组等方式,引进培植一批综合性农业旅游企业。加大政策扶持,补充完善农业旅游产业链条,鼓励引导一批农业生产企业转型农旅融合企业。利用乡村扶贫搬迁、农民新村建设成果,培育一批“农家乐”。
3.5.6 研发一批旅游商品。挖掘地方特色的菜品,开发“农家菜”“土菜”,打造“太安鱼”一条线;依托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品牌优势,搞好农业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强“土特产品”营销,进超市、进商店、进农家。
4 参考文献
[1] 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544-547.
[2] 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