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身体素质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质;体能;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07
1 前言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体质概念的分析,探讨了学校体育教育中增强学生体质的步骤。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阅读有关体质概念和学校体育教育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为本文积累并提供资料来源和论据。
2.2 逻辑推理法
在对所得文献,有关论文的参考后,综合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法完成论文。
3 结果与分析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2006年10月4日公布,近20年来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三;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的高中毕业生有63.7%。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体质概念的分析
“体质”这一抽象名词 ,大家都非常熟悉。 “所谓体质,则是指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有的人先天体质好,有的人先天体质不好。对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由于受到后天环境、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对这些方面进行科学的教育增强人的体质,即通过科学的运动锻炼,合理的饮食再加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观念等后天人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体质向好的方面发展,能够使先天体质不好的人变得很好,先天体质好的人变得更好。科学的运动锻炼,提高学生内在的身体机能水平,外在身体素质;合理的饮食,培养学生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还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也能有效制止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
科学的运动锻炼是增强学生的体质的重要途径。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体体质是变化的。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学生体质增强过程中,人的体质有哪些变化因素(仅供参考):以百米短跑为例,百米短跑是以在最短时间内跑完全程为目的。决定短跑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起跑、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这四个阶段要缩短每个阶段的时间,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如爆发力、协调力、耐力等各方面身体素质,这些是缩短时间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人体质变化的第一个因素是身体素质,然而身体素质需要一定的体能,体能的提高需要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转化到较高机能水平,达到提高体能的目的。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人的精神状态是痛苦的,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所以单列出来作为体质变化的第二个因素,以此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消除学生对运动锻炼的厌倦情绪,提倡体能的科学训练。在百米短跑的过程中,起跑爆发力强弱、肢体配合协调不协调、耐力的持久等变化因素,都需要人用自己的意识调控自己的身体,达到教练要求的技术标准。比如,在起跑后加速跑这一阶段,要求运动员“前倾角适宜,蹬摆迅速有力,渐增步幅,渐抬重心,(两脚印)渐成直线。”需要用自己的意识调控自己的身体。之所以能做到,就是人能够用自己的意识做这样的动作调整。之所以做不出动作,也是人调控身体的能力不足。所以,人体质变化的第三个因素是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综合起来人在运动过程中人的体质变化有三个变化因素,体能,身体素质,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之所以以百米短跑为例,因为百米短跑能集中反映人体体质变化的三个因素。其实,这三个因素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整体。比如,跳初级健美操,动作协调能力很重要,即身体素质很重要。这时侯体能、自我调控能力的彰显不明显,于是不需要进行训练提高。等到跳高级健美操的时候,比如控腿需要提高体能,腾空动作需要提高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体能、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就会凸显出来。而且人的体质是表现人体各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要想增强体质,必须打破这种“相对稳定”。通过提高体质的变化因素,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相对稳定”,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当然,这是个大学问,需要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
3.2 W生体质增强的步骤
通过身体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其次,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第一,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进行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身体锻炼认识水平。第二,学生具备一定身体素质后,通过学习运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学生体质。
3.2.1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身体的习惯
人,呱呱落于世。那时候,对孩子最重要的是身体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有营养的奶水,充足的睡眠,舒适的家庭环境。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从家庭走进学校,变成学生,开始学校生活,需要学习知识。不仅学习认字、识数,到某一年龄段,还学习健康知识、体育知识及进行体育活动(游戏)。通过学习健康体育知识,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进而了解人自身身体需要:饿了需要饮食,而且要有营养;困了需要睡眠,而且要时间足够;白天需要身体运动等各个方面。从而进行完整的身体教育。身体教育,是随着人自身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社会而建立的教育措施。面对食物大丰盛时代,饮食的合理不合理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所以需要从小教授学生饮食知识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念。饮食知识,需要与学生自己生活所在地的主要农作物及主食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识别自己所吃食物的营养成份,再加上营养知识,转化为认识,使学生对食物有选择性,针对性,这样能够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达到学习饮食知识的目的,同时,提倡健康饮食观念,如,“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吃饭八分饱”等,以儿歌或其他形式以记忆的方式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并作一定的科学说明。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从思想认识上消除吃饭不能偏食,不能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就不吃什么,使学生关心自己的胃,善待自己的胃,进而保护自己的胃,为今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饮食观念培养生活饮食习惯,加上营养知识,使人们面对不同环境,都有能力对食物做出选择,提高社会生活适应性。
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饮食知识的学习和饮食观念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的一个方面,还有站姿,坐姿,睡眠姿势等方面知识也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应该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有多么重要,以室外亲身体验,室内传授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教授。当然这些知识本应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但是现代社会家庭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所以这些知识没有普及以前有必要通过学校这种途径传授,使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还有针对学生视力普遍下降这一现象,学校有必要针对影响学生视力下降的因素,在校传授相关知识及眼保健操,从小培养学生如何使用眼睛和保护眼睛,避免下一代重蹈上一代的覆辙,因为人一旦形成习惯,就算这些行为对身体不好也很难改。所以,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从小培养教育,通过观念的树立,知识的引导,最终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3.2.2 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3.2.2.1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常常萦绕在我们耳旁。知道运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上体育课应该传授学生身体运动及它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这些知识,通过教材的形式,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比如干家务是运动,走路爬楼梯是运动,跑跳投等也是运动,尤其学校日常锻炼内容要传授运动锻炼合理性的知识及它的积极意义,使得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常识,而体育室外课,更是运动,是教师通过一种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体育运动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
教授任何一门课,都有一个起点,体育课的起点就是从身体运动开始,从走、跑、跳、投等简单运动开始,应该从运动形式入手。“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人的身体运动也不例外,也必取一定的身体运动形式。而人能够运动必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身体能力强,运动能力也强。身体能力弱,运动能力也弱。身体能力的强弱是通过外在的走、跑、跳、投等简单身体运动提高的,身体能力提高了,再进行复杂的运动锻炼。通过走、跑、跳、投等简单身体运犹岣呱硖迥芰Γ具备了一定的身体能力后,再学习复杂高难度的运动技术。所以决定外在的身体运动强弱的内在因素是身体能力的强弱,即身体素质的强弱。通过一定的外在身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强弱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来显现。由此可知,运动体质变化的内在决定因素是身体素质和体能,所以运动体质教育的第一阶段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身体素质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
那么人的身体素质由那些因素决定呢?这些因素必须反映人身体素质强弱的最基本方面,并且能够量化(目的是为了个体化,能够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有三方面(仅供参考):身体力量、柔韧性、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身体力量:“是人体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柔韧性:“人体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的伸长活动能力和弹性的总称。”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就是用人的意识控制身体姿势,调节身体运动节奏的能力。比如,燕式平衡、倒立、跑步时有意识的调整呼吸节奏和运动步伐等动作。这些例子的共同点是在做这些动作的过程中人的意识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有能力去调控身体。通过间接提高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提高人处在运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因为身体素质的展现,必须有人的意识调控,在这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所以把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列出来作为身体素质的一个因素,认为应该从小培养。不过身体素质强弱的先决条件是体能的强弱,因为要提高身体素质必须先打破原先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所以,体能训练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机能会出现不适应,要想从低机能水平向高机能水平转化,必须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体育课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实践课,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在运动中学习体育知识,在运动中理解深化知识,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健康水平,从而为今后提高锻炼身体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不失其根本,才能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3.2.2.2 良好运动技术是科学锻炼身体的必备条件
一直以来,存在着“是‘以增强体质为主’,还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二者必居其一,无法回避,也无法调和”这样的看法。其实这两方面应该结合起来:以增强体质为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辅。通过学习运动技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因为运动技术的展现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身体素质和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运动技术来体现。所以,良好运动技术是科学锻炼身体的必备条件。
随着人类对自身身体潜力的不懈追求,追求的过程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来展现,以比赛竞技为手段,达到“更快、更强 、更高”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竞技运动这种形式来挖掘人类的潜力展现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调控能力,是正当的,也是合理的。当然也应该是人性化的。但是竞技运动毕竟是少数人的活动,而且从人的生长历程来看竞技运动是人生当中一个运动阶段而已,最终还要回归大众活动,回归到社会生活当中,这时他们运动锻炼的目的也应该和大众一样是增强运动体质,增进健康。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体质概念的分析,在运动过程中,人的体质变化有三个因素:体能、身体素质、自我调控能力。以此来探讨学校体育中体质教育步骤。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身体习惯。其次,学生通过学习身体素质理论课结合科学的运动实践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再次,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通过学习运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这样学生在校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理论水平,等走到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2] 刘建国.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 矛盾论.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4.
关键词:体能结构;长拳;定义;结构分析
1武术套路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定义
明确了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具体概念,无论对选择出反映长拳类运动员体能水平全面而又简练的指标,还是保证评价指标更好地体现长拳类运动项目特征,指标权重更合理,评价标准更切合实际。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竞技运动项目陆续开始强调“体能”训练。由此“体能”一词频繁出现在运动训练中和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和各种体质研究的文献资料里。遗憾的是专家、学者们所赋予“体能”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同时结构的划分也从未达成一致。
《运动训练学》 (2000)教材中田麦久等专家把“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训练形成的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并将其定义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而在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通常指运动员的素质水平。
袁运平博士《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2004)将体能定义为: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方面,在功能及其调节方面以及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尽管“体能”一词内涵多样,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体能的定义应包含以下三点:①经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训练获得;②包含各项身体素质;③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人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训练的基础上所获得形态结构、机能调节方面得到优化并在各项活动中承受负荷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运动能力。在前人对体能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长拳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本文认为:竞技长拳类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是指长拳类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承受负荷与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运动能力,是长拳类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其中身体素质起关键作用),它是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在长拳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
2 武术套路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
长拳类运动员的体能做为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提高竞技能力的根本动力系统。田麦久等对体能的研究认为,运动员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龚波根据层次结构原理,将体能看作是具有内外层次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的内核部分由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构成。它们是人们一致认可的体能基本内容。由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即未完全明确的身体适应能力。
由此可见,运动员的体能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3大要素构成的,每个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复杂动态系统。在结构上,它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部分,身体素质是体能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其也是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核心,是体能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在相互作用上: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反过来,身体素质可以直接影响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而身体形态也会对生理机能产生一定影响。从功能上分析:身体素质是专项体能的外在表现,身体形态和机能是决定和影响身体素质水平表现的基础条件,而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保障条件。
研究表明,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其功能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即结构决定功能,特定的形态结构实现特定的机能活动。反之,机能状态也能对形态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身体素质是指运动员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的各种能力,各种身体素质,实际上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代谢状况的综合表现,是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同时,身体素质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运动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三个构成因素之中,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
本研究以现代系统论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将“体能”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运动员的体能系统结构是指体能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空间和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及各种力相互作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其下属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子系统局部结构,并与外界环境紧密结合,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结合长拳类运动项目的特点,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系统可视为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子系统所构成,每个子系统又再分成若干层次的子系统,从而构成了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综合有机系统。各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长拳类运动员的专项系统中各个系统和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或子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从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结构系统上来分析,长拳类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为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核心,是评价长拳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长拳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状况是形成长拳类运动员运动素质好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9)48-52
[2]赵志英.对体能的探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46-44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下降
1前言
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并非孤立,本研究从高校体育教学、校园体育氛围和家庭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体质的方法。
2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原因分析
2??1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因素分析
2??1??1体育课堂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的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体育课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大学体育课是每周安排两节,在这两节课里,学生既要学习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和动作技巧,又要不断地练习动作,课时相当紧张,所以,体育课堂的主要功能是讲授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传授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体育课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就在增强大学生体质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讲,课外体育活动应该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也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校园体育健身规划,以有效指导课外体育健身活动。
2??1??2课外体育健身活动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制定了课外体育健身规划,但是,实际操作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校对学校体育健身的理念仍然停留在体育课上,并未实质性地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的健身作用。表现就是: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是自发和无序的,课外体育健身活动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学生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
2??1??3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健身知识普及
从深层次上来分析,身体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得不彻底,以及体育健身知识普及的力度不够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
身体素质教育是指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与技能,逐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意识和身体素质能力的教、学、练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并且强调身体锻炼是一个有自身规律、内容、方法体系的过程。在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身体素质教育理论和基本锻炼技术,使学生有知识功底发展合理的运动能力,从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生只有了解了各类基本的保健知识,才能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体育和卫生习惯,也才能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制定适合自身的体育健身计划。
2??2校园体育设施因素分析
2??2??1体育运动场地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也在不断完备,一些基本的体育场地和实施都能得到保障,比如足球场和篮球场等,然而室内运动场所和特殊运动项目场所建设还有待提高,具体来说,室内运动场所的数量和面积还不足以满足学生健身需要,比如冬天供学生锻炼使用的室内篮球场,羽毛球、乒乓球设施等,游泳馆的建设和学生需求也有一定距离。
2??2??2体育运动器材
体育器材是体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器材是保证学生锻炼身体的重要前提。目前,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数量相对充足,小球(羽毛球、网球等)器材相对简陋,体能训练和健身活动器材(单双杠、小杠铃、哑铃、壶铃、沙袋等)在数量上也存在一定的缺口〔1〕。由于学生的体育爱好具有多样性,学校应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器材以满足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锻炼需要。
2??2??3体育场馆和器材使用制度
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和器材使用的自由度直接关系到学生锻炼的可行性大小,有些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制度太严,使用手续复杂,学生的活动兴趣有所下降,降低了学生的锻炼欲望,有些是器材使用制度有待改进,比如可以放宽使用时间、允许场馆内自由使用器材等,有些学校甚至将体育场馆改装成经营性体育俱乐部,更加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使用。
2??3学生主观认识因素分析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观念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导致一些学生缺乏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的概念,也就是没有主动参与意识〔2〕,当然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3〕,他们对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科学的全面认识,认为学校体育就是上体育课,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学分,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与己无关,因此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
也有一些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和强身健体的观念,但不够重视,没有行动,往往天气稍有不好、心情稍不顺畅就不参加锻炼。还有一些学生,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也制定了详细的健身计划,但自控能力比较差,意志力不够坚强,锻炼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健身效果也会下降。
2??4家庭“重智轻体”思想因素分析
传统家庭的“重智轻体”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体质下降。望子成龙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并进入国内一流学府深造,一般情况下,为了孩子能够有精力努力学习,家长只是强调孩子的饮食有营养,却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锻炼,许多孩子也就没有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自大学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不容乐观,学生的工作期望和现实出现差距,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这更加强化了学生及家长的重智轻体思想,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2??5社区体育工作因素分析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暑假和寒假,学生多是离开学校在社区度过的,因此,社区体育工作的质量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质量,这也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因之一〔4〕。目前,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为大众的日常健身活动提供了保证,也为全民健身营造了良好氛围。
关键词:体能项目;身体素质;网球运动
1 体能训练的内涵
我们只有在了解到体能训练的真正含义之后,才能找到开展体能训练的最佳方法。在此,我们从体能概念、体能训练作用和意义这三方面介绍了体能训练的涵义。
1.1 体能概念
体能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理解,广义上的体能训练主要指身体机能状态、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运动能力、社会适应力及心理等,而狭义的体能单指运动训练中运动员体能训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能力或是专项能力。
1.2 体能训练作用
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开展一切体育锻炼的基础,使进行战术训练和技巧训练、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只有良好的体能才能使运动员的高强度的体育比赛和训练中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良好的体能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运动员在训练中受伤的可能性,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
1.3 体能训练对网球运动的意义
专项技术训练师网球运动员训练的主要内容,体能训练并不受重视,基本上是大而化之,缺乏科学性,完全没有意识到体能训练与技、战术之间的相关性。体能训练是开展网球技、战术练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为基础,运动员很难在网球运动中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网球体能训练,将其作为网球训练的基本训练,迅速提升运动员体能,保证运动员在网球比赛中的正常发挥。
2 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和特征
2.1 体能训练内容
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是网球运动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通常专项体能训练是在一般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展开的,一般体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感官机能为主要目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挖掘运动员身体潜能,专项体能训练则略有不同,它是以发展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为目的,旨在实现运动员身体素质专业化,增强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
2.2 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
体能训练是以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等方面训练为主的运动锻炼,我们必须了解各项素质练习的主要方向,实现科学化体能训练,提高体能训练成效,增强运动员身体素质,为网球运动比赛奠定扎实基础。
运动员力量素质指的是人体神经肌肉抗阻能力,是人体内自身的爆发力。运动员需要在比赛中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自身阻力和惯性),展开急停、冲刺、迅速移动等各种网球运动技术动作,力量素质是运动员所必备的特质。优秀网球运动员一定要具备极大的爆发力,它是网球运动员必备的专项素质之一,网球运动对于人的臂力、腰力、腿部力量均有着较高的要求,网球运动中许多高技巧动作都必须要以良好的力量素质为依托,这同时也能够为网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的控制身体力量,以最佳的状态迎接各种网球比赛。
速度素质主要包含人体应激能力和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快速位移能力。通常在网球运动中会发生各种急速变向、奔跑、急停等动作,运动员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反应,网球专项速度训练就是对运动员进行单个动作完成速度的训练,利用击球速度和脚步移动速度的重复练习来达到提高网球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目的。
耐力素质指的是人体能够活动时间的极限,耐力素质训练目的就是增强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在网球运动中不同时间对耐力要求也不同,它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它与速度素质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球运动员可能会面对连续抽杀、摆臂,快速移动。我们在许多校队比赛中可以看到运动员因专项耐力差,而在比赛中后期表现动作迟缓,回球慢,最终导致比赛失利,由此可见,专项耐力素质培养对于网球运动员发展的重要性。
灵敏素质就是指网球运动员可以在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表现出的迅速反应,能够准确的掌握接球、摆臂、出力的准确位置和方向,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的最佳应对反应,很快适应外部环境能力。瞬时动作时网球运动员经常要做出的反应,运动员必须要在快速运动的同时发起最有效的反击动作,根据情况快速变换方向和动作,使全身肌肉能够协调一致,维持合理的运动速度,以发起最有效的运动。运动员灵敏性是决定其能够在来球时做出最正确的反应,灵敏素质训练应注重上下纽带腰腹练习。
3 网球体能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网球体能训练要充分考虑到运动项目特点和运动员身体素质,应针对网球运动员目前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开展科学合理的网球体能训练,掌握好训练强度和内容,并根据不同运动员的特长、训练条件、训练状态开展专项训练,保证体能训练目标的切实可行,使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锻炼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的进步。
4 结束语
开展网球体能选练是必不可少、切实可行的,它能够有效提升网球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实现全面运动素质的发展。同时,网球体能训练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胜的关键影响因素。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对网球运动员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安排网球体能训练。
【关键词】 武术 训练 素质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77-01
在笔者最初的认识里,认为武术就是像电视里放的那样,也许那种武术技术是随意夸张、故弄玄虚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以武术技术为基础,以武侠人物为主线,反映武侠人物的功夫影视在社会上非常流行,并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慢慢对武术项目的接触,又了解到,在2004年出版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中,把武术的概念定义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笔者也跟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一样,认为武术的概念应该既能排除非武术内容,又能包涵社会上所有武术形态。如果仅仅把武术定位在人体运动技术层面的体育运动项目范畴,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价值功能和影响并不亚于武术运动本身的武术现象也是存在的。笔者也赞同“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体现人体格斗能力为核心,以套路演练、搏斗对抗、艺术反映为表现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和艺术项目”的概念。虽然这种概念目前还没有被正式确认,但其表述也十分具有科学性。这种武术概念,既没有改变武术应该具有的体育属性,又保持了武术以技击为本质特征的核心理念,同时还兼顾了武术存在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表述更加全面更加完善。非体育性质的武术表现形式,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影响力大大地超过了武术运动本身,对武术运动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宣传更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武术应该属于中华民族人民大众,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武术概念就把其他武术表现形式排斥在武术的范畴之外,这是不利于武术的自身建设与发展的。
根据对武术概念的进一步研究,笔者认识到,武术只是一个总概念,包括传统武术、现代武术、虚拟武术三个独立而又平行的分概念,其中传统武术又包括功法特技、流行拳种、地方拳种;现代武术又包括军警武术、康乐武术、学校武术、竞技武术;虚拟武术又包括动漫武术、影视武术、文学武术。
所谓传统武术,是指保持了原创始人、原流传地、原生态面貌,为健身、防身、休闲、娱乐等功能服务的武术拳种。传统武术是相对现代武术而言的,只有现代武术产生之后才出现了传统武术的概念。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价值功能就是作为母体孕育了现代武术和虚拟武术。虽然,现代武术、虚拟武术与传统武术是平行的分概念,但这种关系是在以传统武术作为母体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并形成独立平行发展的状态,这也证实了万事万物是发展的,也是在变化的。现代武术是指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改编,适应社会多元化功能而出现的一个武术新品种。为了适应价值功能和服务对象的需要,原始的传统武术对自身进行了筛选和融合。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区别,时间标志只是一个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武术内容的变化。虚拟武术是指以武术内容为题材,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影视屏幕反映的一种人不能够完全身体力行的武术形态。虽说名称是叫虚拟武术,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是虚构的,很多内容是在武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夸张,既有实的部分也有虚的部分,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虽然武术有不同的名称概念、技术特征、适用对象、价值功能和衡量标准,但各种武术形式都不应该相互排斥、指责和干扰,而是应该充分发挥武术整体的合力,实现武术健身、竞赛、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
弄清了武术的概念及分类,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还应该为武术的训练总结一些方法。传统的武术训练,侧重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的训练,而要想获得优异的成绩,传统单一的训练因素是不够的。任何一种运动项目的较量,不仅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的较量,而且还是运动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较量。
关键词:体能训练;瑜伽教学;运用研究
1.概述
体能训练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运动训练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训练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完善,体能训练已经成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已经被体育界所接受并推广。瑜伽是一项以体式为载体,调整呼吸为媒介,以意念控制为手段,以消除疲劳和烦恼、调节情绪为目的,促进人身、心、灵和谐统一的新型运动项目。由于它自身的魅力以及快速推广,也促使瑜伽健身市场的火热化,随着人们对瑜伽认识的提高,瑜伽作为选项课程逐渐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并且深受学生喜爱。瑜伽中的动作主要展现身体形态、力量、柔韧、耐力、伸展等能力,每一个精妙的体式中无不体现出强大的体能。
目前,我国对体能训练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因此本文以体能训练在瑜伽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瑜伽运动中体能训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结合瑜伽运动的特点,在瑜伽的课堂里增加体能训练的内容,目的是为能更好的掌握瑜伽动作技术,达到强心健体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瑜伽的兴趣,提高瑜伽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体能训练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于“体能”这个概念定义也是大同小异。归纳来说可将体能定义为,体能是人体对环境适应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身体机能是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
体能训练的内涵应是对人体系统的训练,以骨、关节、肌肉为载体,结合运动项目特点,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优化人体系统,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一般体能指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改造学生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专项体能训练是指根据专项的需要采用与专项有密切联系的专门性的身体练习,发展和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和专项所需的身体形态、机能。而在瑜伽运动中,因其竞技性不高,主要是为提高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因此,主要以改造其身体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
3.瑜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瑜伽通过法的展现,给人们带来身体形态、力量、柔韧、耐力、伸展等方面的视觉享受。通过动作的练习,不仅可以达到调节心肺、提高柔韧性和平衡感,塑造健康、美丽的形体,对身心进行有效调控的目的外,同时,也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舒展筋骨,畅通经脉,从而消除人体的身心疲劳。特别是瑜伽以意念引导动作,注重身、心、灵的协调发展,可提高练习者的个人境界和促进意识对身体的支配能力,有助于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选修瑜伽课程的学生来源广泛,其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大不相同。由于瑜伽的独特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姿态、柔韧性、力量、耐力、平衡、身体协调等都比较差,练习起来动作不够舒展、大方,离“标准”动作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通过练习能立马达到健身与塑形的效果,从而忽视了瑜伽练习的基础练习,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动作的教学,一味追求动作的标准度和幅度和新内容的传授,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依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后半堂瑜伽课中,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动作的幅度、身体力量、肌肉耐力、注意力等明显下降,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与流畅性明显下降,不仅影响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这些现象都是体能不足的表现。
4.瑜伽运动中体能训练的主要构成因素
在瑜伽运动中,瑜伽法由易到难,动作花样百出,精巧的动作中透出过人的体能,拥有良好的体能是完成瑜伽技术动作的前提和保证,是进行瑜伽练习体能训练的基础。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形态、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是完美展现瑜伽技术的必然需求。瑜伽体能训练主要针对瑜伽项目的特点和提高瑜伽运动技术能力的需要,对人体各器官以及机体系统的超负荷的综合性训练,克服疲劳,以调整身体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达到提高整体身体机能的效果,其体能特征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
4.1身体形态
不同的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各不相同。身体形态主要是指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瑜伽项目特点的形态,是体现瑜伽“美”的特点最突出的要素。瑜伽通过缓慢而又深长的调息、轻松而又柔和的调身、放松而又专注的调心将瑜伽的魅力展现出来,能唤起人们心灵中美好的情感,令整个精神状态变得平和积极,它所表现的形态美不仅体态匀称,更重要的是线条优美,动作姿态柔美,动作幅度舒展有度,面容宁静、祥和,这些都是影响瑜伽之美的重要因素,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在瑜伽课堂上增加适量的形态训练可提高动作质量,使学生更有成就感,也使动作更有观赏性,从而达到在学校开设瑜伽课程的教育目的。
4.2柔韧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瑜伽法的质量与欣赏价值。在瑜伽项目中,学生主要是练习一些具有技巧性的、要求柔韧素质的姿势来展现瑜伽的魅力。良好的柔韧性不仅可以使动作更加流畅、大方,还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于没有学习基础、身体素质较差、平常缺乏锻炼的学生来说,柔韧素质的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应注重提高关节的活动幅度,以慢张力方法提高肌肉与韧带组织的柔韧能力,有意识的放松对抗肌,有效发展柔韧素质,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达到健身塑形的效果。
4.3整体力量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是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它是学生体能建设的保证,是完美完成瑜伽成套动作的基础。在瑜伽中级及以上的法姿势中,由于大部分体式与力量相关,力量较好的学生能获得学习法的优势,并且在成套动作的学习中,为保证学生能出色的完成姿势,学生应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瑜伽运动之美主要体现在的姿势花样百出,锻炼部位更是精细全面,因此力量素质的锻炼不仅局限于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更应有意识的训练和发展薄弱的、平常难以锻炼得到的小肌肉群,旨在全面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提高整体力量的目的,力量素质应作为瑜伽课堂学习中体能训练的重点加以训练。
4.4耐力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不降低工作效率而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也是机体抵抗工作时产生疲劳的能力。在瑜伽姿势的练习中,通过单个法的保持与控制和逐渐变换的动作,全程中有意识的呼吸的配合,完成瑜伽法的练习,主要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的运动项目。在练习中,呼吸与姿势融为一体,可提高氧气量的输送与利用,有效缓解运动疲劳。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持续的身体刺激很容易使得肌肉酸痛,从而导致学生练习力不从心,消极懈怠。因此,有必要在平时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增加有氧运动,进行适当超负荷训练,使机体能积极适应肌肉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4.5平衡
平衡,在体操中是指用脚、手和脚或身体其他部位支撑在地面上,保持的预定静止姿势。瑜伽中重要的一项是平衡,当人的身体、精神、心理都达到平衡状态时,才会获得真正的健康、快乐。身体上的平衡体现在动作中,主要通过力量、协调与柔韧展现出来。精神上与心理上的平衡,不仅在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身、心的平衡,而身与心的平衡主要在于专注力。专注力的稳定依赖于放松、稳定的呼吸。在瑜伽里,呼吸是瑜伽的精髓及关键,呼吸乱了,心就乱了,心乱使大脑不稳定,直接导致神经不能很好的支配身体的协调,协调能力在于全身各部位有机配合,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情绪与表现力的协调,使得动作不稳定,完成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在平衡当中,我们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专注力,即稳定、专注的呼吸练习,本质既是心理素质的练习,使我们通过外在的姿势帮助身体达到身体、呼吸和意识的平衡。
4.6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身体动作与音乐伴奏下综合反映内在的情感,借助于身体姿态、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持续的表达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的一种能力,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瑜伽之美不仅是展示身体姿态的美,更重要的是内心情绪的表达。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否最佳展现瑜伽的魅力,则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力,其主要表现在动作舒展、优美、有力量,内心宁静、温暖,很祥和,能完美的将柔和的音乐带来舒畅的感觉通过肢体与面部表现出来,这就是常说的瑜伽能修身养性的独特之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动作的展现而忽略了瑜伽本身的内在感受。因此,在体能训练中加入表现力的训练不仅有利于瑜伽美的展现,更有利于学生对内心的控制与精神气质的提升。
5.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5.1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质量
选修瑜伽课程的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瑜伽运动,致使有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完成瑜伽的姿势。在瑜伽课程教学中,不仅注重身体形态的练习,也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标准性。将体能训练融入到瑜伽教学中,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可以增加身体的柔韧程度,提高协调性,增加身体力量,促进骨骼、肌肉充分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动作的标准程度,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可行性,使学生身体充满活力,学习起来更有成就感,也使动作更有观赏性,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5.2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塑造身体形态,提升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谈吐举止的精神面貌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的个性之一,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在瑜伽课程教学中,不仅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标准性,更重要的是塑造优美的身体形态、良好的精神面貌。在体能训练中,加强身体姿态的练习,使体态匀称、线条优美、动作姿态柔美、动作幅度舒展有度,这样才能展现练习者的外在美。与此同时,瑜伽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情绪的稳定,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我反省能力,能够驾御心意,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思考、学习,培养大学生专注、平和、好学、冷静客观的良好心态,使人修身养性,获得身心统一的精神面貌,提升内在气质。
5.3在瑜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能培养自信心,完善人格。
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存在自我约束与控制力不强、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性格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凡事以自己为中心、承受不了挫折等现象。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瑜伽,往往很难准确表达各个体式及身体的美感,学习效果不明显,动作笨拙,不协调、不到位,而导致自尊心受挫,出现厌学等问题。为了调节他们的心理,老师应当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基础的体能训练,让他们有一定的素质基础,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用语言激励他们,能促使学生积极感受瑜伽所带来的那种洒脱与奔放,释放他们的激情与活力,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自信、陶冶情操,在一定程度上对勇气、品格、正直等都有渗透作用,既调节了心理又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6.结语
瑜伽练习不仅仅在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平和与安宁。随着瑜伽健身市场的火热化,瑜伽作为发展身体素质,提升气质魅力的一种手段已引入课堂教学。体能训练能够很好的提高瑜伽所需要的力量、柔韧、身体姿态的控制以及对动作美的感受和表现力, 培养学生专注、平和、好学、冷静、自信的气质,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既有利于瑜伽技能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感、人文教育的提升。因此,在瑜伽教学过程中,融入体能训练的因素,能有效的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习质量;塑造身体形态,提升气质;培养自信心,完善人格;更能够大力推广这项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吸引学生终身参与这项体育运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艾扬格.瑜伽之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25
[2]诺娃贝琳.瑜伽手册[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3]纪晓楠,曾超,肖德龙.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26
2.动作要领与动作要点
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在体育课教案中,对新教材的技术的描述用动作要领的概念,这种描述是比较细致的。
与动作要领比较接近的概念是动作要点(有称技术要点)。它是对动作要领的简洁描述。在体育课的教案中,对复习教材的技术描述多用动作要点的概念,这种描述比较简单,它常常用技术口诀的形式表达。
3.重点
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
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
例如:跳远教材的重点就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
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
4.难点
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例如跳远教材,从难点的角度出发,有些人可能是起跳与助跑的结合(从这一点上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掌握不好,从而影响了整体技术的提高;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助跑速度不好(从这一点上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是不一致的),从而影响了整体技术的提高;也有些人可能是助跑步点不准确;腾空时不平衡甚至前倾;落地时小腿不能前伸等等。总之,教材的难点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5、一般性练习
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
6.专门性练习
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
辅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
关键字: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大学生
引言: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可提出的概念,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体育教学中蕴含着非常多的素质教育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1.素质教育的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素质教育是一个焦点问题。在教育界中,很多高校都在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寻找培养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人才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在高校教育中,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从本质上看,体育教学可以使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使人心灵更加美好。从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它是师生之间相互互动协作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中具有实践性和参与性。
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所以应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对于高校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大学生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染,这也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3.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3.1高校体育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道德素质包含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与道德修养,是人们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水平的反映,它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和道德水平。对于大学生来说,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认知的重要阶段。而体育运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和文化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有效的的规划大学生行为。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道德素质和体育教学整合起来,如公平、公正、公开和务实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能力去竞争,既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
3.2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形成的影响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对于人的各个器官的机能在肌肉工作过程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经常表现在人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当中,而在体育方面表现得更多。目前,高校体育教学都遵照将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宗旨。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不是很好,据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这个趋势也对我们的大学生体育教育敲了一个警钟。俗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身体素质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它对人们生活、工作、劳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上。而体育教学课堂上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最佳机会之一,需要教师有效的把握住大学体育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健康水平。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如篮球可以训练学生的力量素质和身体协调素质、健美操可以训练学生的柔韧性、长跑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等,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课程,让学生选择合适他们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对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是有非常有利的。
3.3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后天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扩大起来的,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有先天的和后天的。而体育教学是后天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做专门性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坚定成功的信念。如在球类课上,组使学生进行比赛,参与双方学生的目的都是赢得比赛,所以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去拼搏,而在这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敏捷思维、合理的战术、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过程中,大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心理素质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并有所提升。
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已经从单一的增强体质转变为向竞技、教育、生活、娱乐等多功能融合的教育发展。而大学处在身体发育的最后阶段,通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教育,既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又能增强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伟平.论高校健康体育观的树立与终身体育[J].教育与职业,2010,2.
[2] 秦建.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8.
一、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举重技术从表面上来看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技术是比较复杂的,它包含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生理学原理。所以对于初期训练的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来说,一定要了解技术的动作形式和基本概念,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因此,教练员可以组织运动员观看技术录象,也可以让技术完成好的队员做示范,边看边讲解,使队员在头脑中能形成一个正确的抓举、挺举技术概念,使之更好地快速掌握动作技术的要领。
二、分解练习和整体练习相结合练习
把举重技术根据动作特点分解成若干个环节,进行分解训练,并要求队员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一丝不苟。教练员认真指导,严格要求,监督,并且进行有效检查。
三、了解人体解剖学名词和专项术语
了解一些人体解剖学名词和专项术语、原则对提高技术训练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新进队的运动员有很大帮助,如提肘,肘关节在什么位置要告诉运动员,让运动员直观了解肘关节位置,这样对提肘技术有一个认识。另如:举重中的近、快、稳、狠、协调原则,让运动员了解,对技术训练也有很大帮助。
四、精选辅助项目
精选一些项目辅助技术训练,如:膝上下蹲翻动作对下蹲翻技术掌握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它对加强运动员蹬腿发力和下蹲之间的配合有很大帮助。另如:轻重量的宽提肘上拉,对蹬腿耸肩提肘发力有很大帮助。
五、讲解技术动作要突出要点
讲解技术动作要突出技术动作要点,教练员在讲解新技术动作时,应该有意识地突出技术动作要领,使运动员注意到动作的主要特点。
六、加强心理对技术训练的影响
从训练过程来看,心理的训练对运动员技术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训练中要多鼓励,特别是对新运动员要多鼓励,在现代运动训练中,都非常重视心理素质,有人认为心理要占运动员参赛成功率的百分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