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

第1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 环境工程 本科生 教学 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基于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在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矿业类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或矿业环境保护)、煤化学、矿山环境问题及实用修复技术类讲座,结合与矿区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同时改革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优先开展与矿区生态和环境问题相关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工作,如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开设立体、有侧重点的特色专业课带动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培养体系。

各高校从2005、2006年开始分批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按环境大类招生,入学前2年修同一课程,从第3年开始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相应调整、完善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以特色突出优势、以优势体现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宏,吴春笃,诸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4):69-72.

第2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8;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2304重庆大学1956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本科生,是中国最早开办该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1978年增设城市燃气工程本科专业,1995年增设设备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1999年,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设备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整合扩充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拥有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体制,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依托“985”研究平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成为了国内领先的品牌专业。经过56年的办学历程,累计为国家培养了约1.3万名本科毕业生,1 000名余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内的各大设计院总工10余人。特别注重适应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需求,并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毕业生在行业的影响较大。

该专业教育始终秉承重庆大学“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全国率先进行专业教育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专业教育体系,教学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并在高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2002年,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一起,在由建设部组织的首次本科专业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视察小组评价为“西部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领先学科”。英国建筑工程服务注册协会(CIBSE)评估委员会主席M.Farrell先生也给了充分肯定,认为该专业与欧洲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水平相当。2007年国家公用设备注册工程师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学校进行复评,再次对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该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建筑环境。随着人类对建筑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保障建筑环境质量的设备工程系统也变得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当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在发挥上述价值的同时,消耗的能源占社会总能耗的1/3左右。因此,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对特色专业建设内涵的理解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本科特色专业是指能培养出有特色人才的专业,其最终体现是人才的特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故而特色人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才的“能力”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及其特征分析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哪些能力特色?经过对学校毕业生调研分析,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师资特点、科研与工程实践优势与积累,以及学校所在的地理区位特点,笔者认为:工程实践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主要包含以下4个层次。

第一,处理常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二,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肖益民,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第三,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适应职业拓展与转型的通识能力。

学校培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应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2]。

第一,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主体,沟通土木建筑、热能动力、环境、机械、经济和管理相关学科。

第二,具有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融合贯通暖通、燃气、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和建筑消防等专业的核心技术,满足建筑与交通工具内的环控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和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等领域的要求,经过国家规定年限的工程实践锻炼,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第三,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能够自我学习提高、改造重构知识和能力,变换自己的角色,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三、目标定位、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

(一)目标定位

总体建设目标为依托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基础雄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建成符合中国及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与推广基地。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互不关联的教师群体,不益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完整的专业能力。特色教学团队是特色人才培养的灵魂,是特色专业建设最关键的内容。特色教学团队的教师应了解专业全局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各实践环节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认识清楚,掌握所承担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解工程实践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具有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工程新技术研发经历和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是特色人才培养的纲要。

3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方案

1特色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团队负责人的选拔。负责人要具有把握专业全局的能力,对特色专业内涵有深刻理解、组织能力,是特色教学团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一个了解专业全局,能相互沟通、理解和配合的教师群体。按照特色教学团队教师能力要求,通过学术学历培养,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创造机会到国内外一流高校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探讨工程学科专业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与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全面推进基于学生参与研究的教与学,对本科生进行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素质教育,将能力训练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开展适应特色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核心系列课程建设,形成新型特色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核心体系,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冷热源工程、燃气输配、建筑节能等核心课程,重点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二是建设新生研讨课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项目。三是建设适应特色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建设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实习基地,基地的类型、开放时间、方式应符合认知规律和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逐步实现“教师带着学”到“学生独立学”的转变。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有关设备开发、系统设计安装方法和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实况,强调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社会交际能力。

四、建设成效

(一)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41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8名,博士导师7名。实验室专职实验教学人员1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0%以上取得博士学位,11人取得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团队教师都具有承担建环工程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工程方案优化与评价、工程设计、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编制与实施的等实践经历。

教学团队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派出交流等方式,中青年教师都有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和国外访学的经历,使其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动态。绝大多数教师以长期参加工程实践取得的丰富科研与工程实践经验为支撑,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学团队每周开展半天教学研讨,每学期举行学期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与新培养方案的编制和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研讨。目前,团队正探索将以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经历、科研能力与学科视野为主的培养方式转移到基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人才培养新需求、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新变化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并付诸教学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不断完善

以培养通识型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师为基本目标。目标定位在培养建筑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公用设施等领域从事设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人才,部分毕业生进入高一层次学位教育。

将基础素质教育与国家注册工程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理论发展为指导,行业技术发展为背景;以工程理论为基础,工程设计为主线,科学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重视基础教育,重视计算机、外语、制图等通识能力训练,重视工程师素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培养。

实行优异生培养制度、学业导师制度、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和第二学位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本科生在第三学期按照年级1~2%的比例选拔优异生,各学院教学院长聘任责任心强,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有科研课题,并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教师作为优异生的导师,负责优异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优异生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学校为优异生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和集体活动,鼓励优异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科研工作。学校不定期举办“优异生学术交流报告会”,对优异生的科研成果或论文根据其水平给予适当奖励。专业教学团队在新生入学后,为每5位学生安排1位学业导师,对学生选课、学业规划、参加创新科研项目给予指导。

(三)课程体系改革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构成见表1。其中,学科大类基础课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燃料与燃烧、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燃气输配、冷热源工程、建筑电工学等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培养方案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课内36周,课外4周,共计40周,计27.5学分。其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共集中安排31周,计21学分。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等共5周,计2.5学分,在相应学期分组集中进行。

表1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分学时分配课程类别12学时/周数12学分12学时比例/%必修12通识教育基础128881255.51237.科大类基础121601210.012 6.8专业主干125761236.01224.6集中实践环节12 401227.512-选修12文化素质1219212 6.012 8.2通识教育基础12 8812 5.512 3.8学科大类基础1213612 8.512 5.8专业选修123041219.01213.0最低毕业学分12168根据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特色定位,特别重视工程设计环节的教学。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基本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创新”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论文主要针对研究型人才培养。

(1)课程设计,主要专业课安排必修规定题目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工程设计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

(2)综合课程设计,4周。通过规定题目的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知识,进行工程方案分析和设计,解决不同工种与设计在协调、配合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或论文,自选题目,18周。指导教师从实际科研、工程设计项目中提炼选题,由学生结合实际自行选择。毕业设计是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在毕业设计注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工程师素养的培养。

(四)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宽口径”的专业教学要求,教学团队对主要专业基础课程、部分专业课程教材进行了重点建设,组织编写出版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教材”16种,并全部完成了修订工作,其中6部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主编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土建类学科指导委员会推荐、部级优秀教材1部,参编“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流体输配管网、流体力学课程已建设成重庆市精品课程,流体输配管网课程被全国高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重庆市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燃气输配、传热学等课程被评为重庆大学精品课程。2001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建设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识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第3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

引言

环境保护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固、声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具有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规划、经济管理、环保等部门及设计、工矿企业、科研、学校等单位从事设计、规划、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截至2016年,全国有385所高校(包含45所独立院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2011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七批78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环境工程专业有8个,分别隶属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纵观全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定位,主要集中于“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8所高校中,有些高校的办学特色依托本校品牌专业,如天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前身是给排水专业,专业特点在于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给排水工程;东北大学强调与矿业类专业结合;北京科技大学着重在矿业、钢铁、电力、有色冶金及材料加工行业的应用;中国海洋大学具有岩土和海洋特色;长安大学体现其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特色应用。此外,一些高校环境工程按大类招生,在专业方向上体现了专业特色,譬如重庆大学设置环境生态工程方向,偏重生态监测、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北京大学设置的环境管理方向,侧重综合环境管理能力培养。新建本科高校通常沿用研究型高校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式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截至2015年,我国新建本科学校共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培养的毕业生占全国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的45%,已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偏重学术型人才培养,高职(专科)院校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中间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1]。近年来《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陆续公布,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形势明朗[2]。新建本科院校应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行业地区应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出发,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结合自身特点、专业特征和就业需求进行定位,办出特色。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上存在明显差距,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数据显示:师资方面,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青年教师比例大,博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仅为8.4%,“双师型”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特别是具有工程背景的比例较低,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办学条件方面,部分民办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社会满意度相对较低,2014年37.3%的院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比例未达到合格要求;从硬件投入来看,民办院校的生均科研仪器设备值仅为5536元,比公办院校少2266元,经费投入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办学力量薄弱、没有形成逐年增长的稳定投入机制[3]。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中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待改善,生源普遍存在基础薄弱、能动性差、思维活跃和兴趣广泛的特点,在专业定位时要根据生源的特点,从专业定位上就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盲目跟风高层次研究型大学是不可取的,应认清形势,根据自身办学的特点,借鉴其专业特色定位,根据职业需要创新专业特色,在基本理论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着重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2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和需求

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有教育行业、环境管理、环境工程设计及运营、环境咨询及服务和环保设备开发及销售五大类别[4-5]。教育行业:高等科研院所如研究员、教师、实验员等,门槛较高,对本科生的需求量较少。化学、生物、数学、物理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毕业生可在中、小学从事这些科目的教学,这另外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除此之外,可在培训机构进行中、小学生的学科辅导,或从事环境教育及培训工作。环境管理:在各级环保部门、环境规划部门、监测站、流域管理委员会等行政机关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保验收等相关工作,这些单位中县级环保局或监测站有少量岗位面对本科生招聘。大、中型企业下设的安全环境部门,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和上市企业,对EHS(Environment环境,Health健康,Safety安全)环境管理专员有需求,但一般情况下要求有2~3年工作经验,并要求熟悉环境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内审员和外审员的考试。一些小型或重污染企业,如化工、印染、制药、食品企业从健全体制、环保设施运行和监管方面考虑,会接收本科应届毕业生。环境工程设计及运营: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净化、废渣处理处置设施的设计、施工管理、调试和运行,要求毕业生熟练掌握Office系列办公软件、设计软件、AutoCAD绘图软件等,熟悉各设计阶段的图纸,熟练应用各种处理设施。开展环境工程设计的单位有各级设计院、环境工程设计公司、环保工程运营公司等,中、小型设计公司和运营公司会向本科毕业生提供部分岗位。环境咨询及服务:包含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节能减排方案、清洁生产审核与培训、环境工程咨询、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环境技术评估、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环境信息服务等。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环保部对环保行业的市场进行了调整,以环保验收、污染源监测、室内环境监测和治理为主要业务的第三方检测公司的成长壮大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环保设备开发和销售:包括水处理、大气处理、垃圾处理、噪声处理等设备的开发和销售,以及环境工程相关教学设备的开发和销售。销售员要了解设备的基本原理、可进行安装和调试、简单的操作演示,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多定位于“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特别是水污染防治和治理方面,这与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和水污染的特点有关。我国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走来,水污染问题是最先受到关注和重视的,相对大气污染、物理污染或固体废物污染来说,水污染较直观、影响范围较大,也是我国最先发展起来的方向。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阶段,三废处理逐渐成为企业和政府面临的难题,这也催生了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污染防治技术包含水、气、固废和物理污染四个方向,涉及的处理工艺较多,专业实验室所需经费投入较高,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经费投入少、实习基地少、实习时间短、专业教师缺少工程背景,这些都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往往学生对这些工艺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理解,未体现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色,难以与老牌高校毕业生竞争,没有就业率的保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直接影响着本专业招生,这也是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面临的难题。从环境工程就业方向分析,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的现状,除教育行业外,可定位于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技术服务、环境管理或环保设备,特别是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技术服务,我国近年来日渐完善环境立法、开放市场,第三方检测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成长壮大后,对本科生有一定的需求。本科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积累实习经验,结合职业培训,可大大提高毕业生在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开辟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不同的道路,且现开设这类方向的高校较少。

3环境工程专业定位调整方向

8个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特色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依托本校品牌专业办学,二是采用大类招生细化方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借鉴研究型大学特色专业的定位,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后的职业需求,定位于对本科生就业岗位较多、办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师资力量能够给予强有力支持的方向。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向考虑:(1)与采矿类、海洋类、安全类、气象类、地质类、生物类、化学类、食品类及建筑工程类相结合,确定专业定位为某一特色领域,如与化学类相结合可设置工业废水回收和防治技术、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多功能环保材料的研发和新型处理药剂的研发等方向。(2)采用大类招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按照不同职业需求,细化专业方向。可设置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技术服务、环保设备和环保设计方向,按照职业需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环境检测着重化学分析能力的培养,可适当增加分析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的学时,新增环境保护与监测分析操作工的职业培训。环境影响评价着重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应用、环境评价技术方法、Office系列软件的应用、环境预测软件的应用等,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新增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环评单位实习实训、环评工程师职业培训。环境技术服务涉及很多方面,应设置相应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水土保持方案、节能减排方案的编制,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清洁生产审核员、环境管理专员等职业培训。环保设备方向着重机械设计、环保设备基础知识和营销技巧等方面的培养。环保设计着重工艺和AutoCAD,在课程体系中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形成“理论—实训—设计—实习”的体系,增加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时长,新增模拟仿真软件实训,设立水处理工、室内环境检测员职业培训,加强实践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4结语

创新专业定位是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改革的首要方面,还需要配套其他方面的改革才能体现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点。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行业性非常强的专业,透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专业定位外尚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大多沿用了研究性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较少从工程和职业需求出发进行考虑,重研究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其二,“以学科为基础”的本科教育特征体现不足,未处理好通用基础、专业基础与实践环节的关系;其三,缺乏与工程应用综合性的有机统一[6]。相应的可采取以下措施:以工程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出发点,确定专业定位,并按照专业定位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理顺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沿用帮带机制,拓宽师资培训渠道,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焦新.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3-12-31(2).

[2]罗劼,文卓琼,余萃,等.转型新形势下化工专业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武昌工学院为例[J].广东化工,2015(22):203-204.

[3]中国教育报.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摘要)[N].中国教育报,2016-04-08(8).

[4]李颖,王廷,贾海燕.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分析[C].2011年创新教育学术会议:武汉,2011.

[5]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235-238.

第4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1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毕业生就业概况

1.1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简介

中国的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始於上世纪7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是在80年代末期,快速发展则处於高校大力扩招的90年代后期。起初,仅有少数工科高校设有环境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类学校出现,设置环境工程专业高校的比例也由起初的0.8%增加到26.6%。环境教育是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而起步,以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在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中,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从恢复高考时的7个专业点,发展到今天的202个专业点,由年招生量不足300人,增加到今天的近万人。环境工程教育为我国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也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2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於1998年提交的研究报告来看,该报告从3个方面对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2000~2010年,我国环保局系统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0.36万人;环保产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为0.76万人;各行业,特别是冶金、化工、建材、医药、轻工、纺织、印染等行业将加大污染控制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施环境标志,预计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为0.35万人。综合上述3方面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预测结果,我国2000~2010年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年均需求量为1.47万人。

然而,在目前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却倍受冷落。近年来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一次签约率(校均)逐年下降,考研率(校均)逐年升高。不少地方一般院校出现招生规模大,就业地域范围小,就业单位层次低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1)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工程本科生的要求更高了,环境专业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般设计院招聘的环境工程师,都会注明需要几年从事相关工作经验。而作为一名刚跨出校门的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不强本文由收集整理,尚不能独挡一面;(2)按“复合型”人才衡量,不少环境工程本科生知识面仅局限於工科之间,工作水平不高,尤其缺乏社科人文知识,英语水平不佳,影响其与一些国际公司的交流和合作;(3)有些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过时,平时接触的信息媒介有限,对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了解不够多ⅲ。

另一方面,受政府机关改革及其它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增加的共同影响,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的比例逐年降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民营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在增加。

2 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0%左右,在今后10~20年内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约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85%的化工原料和绝大多数的民用燃料依靠煤炭。但是,长期以来在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1煤炭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以及生态问题

1)煤矿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1)对地表水的污染。矿井废水中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特别是流经含硫铁矿煤层的矿井水,酸性很大。据矿区的矿井废水抽样检测,其悬浮物浓度平均值为280毫克/升,化学耗氧量浓度平均值为520毫克/升,硫酸根离子浓度高达2500毫克/升,最低ph值为2.7。这类矿井废水还混入了大量煤尘和有害元素等污染物,如不经处理就外排,将严重污染地面水体,淤塞河道和农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2)造成地表水资源枯竭。由於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将矿井中的地下水外排,形成了一个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煤层顶板以上的地下水向矿井中汇流,然后被疏干,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干枯,使当地居民吃水、用水困难,引起煤矿区的排水与供水的突出矛盾。

2)引起次生地质灾害。我国煤炭行业以井下开采为主,往往造成采空区上覆岩层的承载能力下降,依次发生地表沉陷、裂缝及顶板冒落等现象,最终形成一个采煤塌陷区。地表塌陷已成为煤炭开采对土地破坏的重要方面。塌陷改变了地表原有地貌形态,使矿区地表成为相对独立的沉陷盆地单元。地表塌陷使矿区长期稳定的地质环境受到破坏,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表建筑物、农田造成破坏。

3)煤矸石堆放引起的环境问题。占用大量土地: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一般就近露天堆放,形成高大的煤矸石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排放煤矸石约1.5~2.0亿吨,累计堆存量达50亿吨。全国现有煤矸石山5000多座,占地150km2,引发矿地矛盾。(1)降低土地利用率:随着堆存量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会占用矿区大量的土地面积,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比堆放面积更大的土地资源,使得周围的耕地变得贫瘠,不能被利用;(2)污染大气环境:堆积的煤矸石不仅会产生大量粉尘,而且其风化、雨蚀、自燃后的风化层物质如co、so2、h2s、nox等有害气体,在风力作用下进入大气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3)污染周围水环境:在雨水的冲刷下,煤矸石中含较强酸性的矸石淋溶水渗入地下,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个别地区矸石中还含有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重金属受雨水的冲刷、淋溶等作用释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周围土壤及地下水环境㈨:(4)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煤矸石堆积过高,坡度过大,容易形成坍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附近土地被埋,建筑物被毁,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转贴于

4)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煤炭开采需要大量木材,按万吨煤炭产量平均消耗坑木150立方米计算,仅煤炭开采业一年就需消耗木材约10万立方米,如此大的木材缺口迫使煤矿多渠道收购木材,助长了乱砍滥伐,使育伐比例失调;(2)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煤矿开采还会造成林地水分亏缺,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3)二次扬尘污染问题:煤炭有相当一部分靠汽车运输,撒漏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大量煤炭流失,同时使道路煤尘飞扬。

我国面临的煤炭行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异常严峻的,控制煤矿区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2.2煤炭行业面临的环境工程任务

为有效防治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煤炭行业面临如下的环境工程任务:

1)加强矿区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治理。一方面,针对矿井水主要污染物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另一面,对已老化、坏损的废水治理设施、设备进行修复和改造,确保矿井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2)矿井外排废水的利用。部分煤矿虽然停止了采煤,但仍有矿井废水外排。主要是部分煤矿的采煤巷道间接相通,矿井废水全部从标高最低的井口外排,并将原有老巷道岩石断层和风化层中硫铁矿中的铁离子等浸取出来,导致废水中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很高,严重污染水体环境。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对废弃矿井外排的废水进行治理,以达标外排。

3)搞好煤矸石的合理处置与资源化。将煤矸石用於发电、从煤矸石中回收煤炭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以及将煤矸石作为生产建筑材料使用是有效利用煤矸石的途径。煤矸石的综合资源化利用不仅治理了矿区的环境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相比於煤矸石的存储量,其综合利用量仍很小。可采取的措施是:提高煤矸石发电的综合利用量;用煤矸石代替粘土制砖:煤矸石回填处置。

4)做好矿区植被恢复和矸石堆场的土地复垦。目前较为普遍的矿区植被恢复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植物选择、配置方式、种植技术及栽后管护等。根据矸石山总体风化程度和复垦工程的要求,将矸石山风化程度分为3类:(1)风化程度好,可直接复垦;(2)风化度稍好,但次於第一类,需盖薄层土(2~5厘米)后才能复垦;(3)风化度差,难以复垦。

根据不同的煤矸石风化条件,进行3个阶段的综合治理。(1)基础工程。整治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破坏及煤矸石占地,保持水土,采用各种方法加速养分积累;(2)栽培植被工程。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多种树种、草种搭配混栽;密集种植;(3)保护及管理工程。栽种初期采取封山措施;观察植被生长情况采取补救措施;浇水、施肥促进植被生长;秋冬季节进行防火措施。

解决好煤炭生产、利用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3 原煤炭高校的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建设探讨

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现状分析、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专业建设预期效果分析。专业建设内容又包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风与学风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其中的专业建设定位事关重要,它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也是专业建设的特色所在。

3.1专业建设定位的基础性工作

专业建设应当有充分的依据,才能获得明显的成效。进行专业人才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是专业建设和定位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分以下4个方面进行。

1)市场调查——专业定位的基础。不了解社会需求,学校的办学就成了无的放矢、闭门造车,所培养的学生就不可能适销对路。市场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学历、素质、能力、知识等:二是国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情况,包括专业定位、专业优势、专业特色等;三是专业自身情况,包括师资队伍水平、科研实力、教学环境与条件等。通过调查掌握了足够依据方能对症处方。

2)市场细分——专业定位的前提。市场细分是指在足够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对某专业需求的差异性,将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选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的依据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市场调查得知的。

3)目标市场——专业定位的关键。目标市场指高校某专业拟占领的那个(些)子市场,亦即服务面向。在确定目标市场时,首先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大学生;其次还应考虑自身优势,要在权衡本单位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办学软硬件条件等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此外还应兼顾本单位的发展潜力,要与时俱进。目标市场的确定,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兼顾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在三者的动态平衡中确定。目标市转贴于

场的确定是专业定位的关键。一所高校,如果目标市场不明确、专业定位不准确,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将变成无的放矢、功亏一篑。

4)专业定位——专业建设的方向。专业定位指高校拟使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具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位置。常见的定位策略主要有:(1)拾遗补缺定位策略。这是专钻空隙的一种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实力相对弱小的专业;(2)迎头定位策略。又称竞争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针锋相对的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实力相对较强的专业;(3)突出特色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高人一筹的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有明显特色或容易形成自身特色的专业。专业建设是高校竞争制胜的法宝,只有搞好专业建设,一所高校才能赢得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才能受到社会的好评。

3.2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建议

1)原煤炭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概况。尽管国家部委机构几经改制,但高校与原始的行业隶属关系总是客观上存在“藕断丝连”。高校的专业建设也最容易在原属的行业中突出特色,否则较为困难。据中国矿业大学冯启言教授统计,截止日前,原煤炭高校中有13所院校设置了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专业,其中8所院校具有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6所院校具有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表1)。煤炭部门和行业需要的环境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还是这些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第5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厦门理工学院;高校转型期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需要,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2014年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高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创建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的办学理念,进一步促进地方发展、产业复兴与技术改造,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厦门理工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向强调亲产业,注重校企合作,在此定位指导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国际化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

1 环境工程专业转型升级剖析

应用技术大学秉承了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及培养方式,依托专业技术优势为特色、应用技能为前提搭建的创新教育模式。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理念是:灵活依靠科学方法、产教深层次融合,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具有创新和科研能力,能完成新项目的开展及开发;能引进新方法、新工艺,并优化及监控其在技术性生产中的使用[1]。可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就业质量高的高素质的大学生。因此,转型发展成为诸如厦门理工学院地方普通本科大学顺应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方式,同时成为区域政府向区域内高等院校提出的紧迫条件[2]。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作为校重点建设的工科专业,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有基础且有必要进行转型,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1 有必要

环境工程专业作为工程应用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涵盖广、综合性强等特点,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及重要性决定了其就业面的广泛性及覆盖面[3]。但目前放眼全国来看,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相关度并不尽人意。实际上,通过对市场的广泛调查,通过走访我院相关的合作企业来看,对口的、上岗后尽快上手的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量还是很大的。而且作为朝阳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类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也在增加[4]。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同质化发展严重,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突出,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5]。同时,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就业选择意愿局限于厦门市和福建省,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就业倾向于厦门市的达71%,福建省总共高达88%,这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因此,如何培养出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人才是关键。因此,环境工程专业转型是有必要的。

1.2 有基础

首先,该专业有先行先试的基础。在学校领导的正确定位下,该专业一直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不管是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校企合作,都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实践课程比例占到总课程的35%。其次,办应用型专业离不开产业支撑,厦门市环境工程类的大企业虽然不多,但中小企业较多,成长型企业的好处是可以和学院一起发展,一起成长。该专业与厦门市3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1.3 有难度

一是,建设一支适应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师有难度。如何合理搭配内部培养和外部补充的比例,促进专任教师既保持高质量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占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是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大多从高校到高校,近年来虽然逐年送部分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但因时间短,与真正在企业工作过多年的教师还是有一定差距,如何让老师在短时间内真正成长起来,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校企深度结合有难度。如何使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真正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愿意真正的容纳学生较长时间的实习,共同培养学生,是个需要和企业认真探索的问题。企业可以接纳学生实习,为学生做讲座,但如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操作过程中,让更多的企业高工成为学生导师,还需要进一步和企业沟通。

2 探究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

高校转型总要历经漫长、充满挫折与矛盾的进程,难免将触碰到同科研机构学术研究紧密相连的总揽全局的链条性问题[6]。因此,学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行调整。笔者通过多次与同行专家的探讨,对环境工程专业转型办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索。

2.1 明确办学定位,紧抓办学特色

应用型本科不是一种新层次而是一种新类型,其教育层次属于本科,既不是学术型本科的较低层次,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版[7]。因此,首先要意识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版,应着力于应用型、地方性,同时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根据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师资学历高、有海外留学背景比例高等特点,结合我院新开设环境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各种国际合作项目多等特点,将专业办学定位于“应用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训练,注重职业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培养学生国际化水平,增强学生科研开发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深造潜力。

2.2 多元发展,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造就创新应用型学生需要专业教师作为有力保障,师资队伍培养是决定高校能否华丽转身的首要条件[8]。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具有学历高、青年教师多、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高的特点,但多数老师是从高校到高校,缺少企业工作的经验。这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要使教师具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首先自己要下到企业锻炼。学院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同时,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培养学生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交流。另外,可不定期的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交流,强化教师对企业工作经历的了解。

2.3 转变思路,注重实验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普通本科大学较比应用技术型大学产生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在于设定培养目标各异,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核心目标是基于学术底蕴和综合素质之上,着重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实践能力的开发脱离不了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教学任务,换言之,广泛吸纳兼具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力量。团队良好的管理水平和规划质量,会充分对实验实践拓展项目发挥作用,催化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工作能力培养路径的螺旋式上升[9]。故而,转型期内推进实验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实验量较大的化学实验的建设也在环境学院。因此,必须转变思路,提出更好的方法来加强环境专业实验队伍的建设。首先,转变思路,实验员的引进应主要考察其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而不是学历。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实验队伍的培训,对实验人员应提供和其他教师同等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更新的同时更加热爱和珍惜岗位工作。另外,可以提供专项资金,供实验员进行相应的科研研究,发挥其天天在实验室的优势,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2.4 拓展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合作办学机制转型

厦门环境类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不少一起成长的合作企业为实习基地,但主要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为主。转型期的环境工程专业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比如制定政策让更多的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见习或实习,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同时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解决现在学生临近毕业还对自己的未来甚为迷茫的问题。甚至可以同意学生休学打工和创业。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均有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请他们提了不少宝贵意见,但目前为止,没有与一个企业定向培养学生。可以与个别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进一步探讨培养方案,设立部分专业方向定向培养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与合作企业进一步探讨工程硕士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和工程硕士论文指导增强企业进修人员与学习师生的互动关系。

3 结论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转型期专业办学模式的转变是高校转型的重要工作,必须立足于办学理念的创新,依托实际办学情况,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我院环境工程专业转型期的办学模式须立足于“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目标,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实践队伍的培养,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机制,更好地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设计,加强理论指导,强化实践探索,走特色办学、协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龚斌,熊拯.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制药专业企业实习的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2):35-38.

[2]隋俊,袁丽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贸易,2014(6):132-133.

[3]李宝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路径――以武夷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33(1):1-4.

[4]郝庆菊,江长胜.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的探讨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720-1723.

第6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内容基本上由各类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验和课程(毕业)设计等三部分组成。在实习教学环节,如何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并能够分层次推进,需要妥善安排实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将现代先进的污染控制工艺与设备的相关知识融进实习教学内容;如何将相关企业的运行、管理、维护等生产基础性知识融会贯通到实习教学环节是“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所必须考虑的。认识实习通常安排在第4学期,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仅仅对环保工艺、设备有个感性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保设备企业、或汽车制造、日化等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进行程度较浅,多为20~30人一组,在企业治理污染车间或设备车间等参观半天。生产实习一般在实习基地进行,学生分成4~5个小组,每个小组5~7人,分散到企业进行1周左右,每个学生循环2个单位,随单位工程师上岗。毕业实习一般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进行,不分组,每个同学根据自己课题选择到相应的单位,时间通常3~4周,一般去设计院所、厂矿企业、环科院所、监测站等。实验教学环节,开有环境工程实验(1)和环境工程实验(2),实验(1)内容是水、气、固体废物的治理实验,如混凝实验、离子交换实验、脱硫实验等;实验(2)是创新实验和综合实验,主要结合本专业教师的纵向研究课题,将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想。此外,在毕业设计环节也有一小部分进行实验。设计教学环节,主要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泵与泵站等课程开设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要求学生熟悉相关规范与标准、熟悉设备与材料、熟悉制图标准、熟悉相关软件等,课程设计要做到密切关注国家规范与标准的更新,关注新软件、新材料等,在设计中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采取这些措施体现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对课程设计的内容也不断进行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环境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措施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和改革是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加强对理论教学的理解、改进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等方面都是迫切需要而且非常重要的。因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性教学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也将有一定的意义。我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

根据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我校环境工程以水污染防治为主的专业特色,及时追踪水学科发展动态,追踪城镇污水和各类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跟踪城镇排水系统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新理念,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融入到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根据建筑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我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环境工程实验”等实验类教学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类教学的教学内容,积极与地方企业协作,完善实习教学的内容,编制有特色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相关实践性教学的指导书,编制污水厂实习指导书、环保设备企业实习指导书、水处理实验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指导书等文件。

2.2改进“环境工程”实习和实验等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

针对以前实习教学存在的效果差、缺乏动手机会等问题,吸取相关专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经验,确定“环境工程”专业可行的实习教学方法,将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融入到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中去。实验教学方法应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9月,我专业成功纳入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3发展与完善“环境工程”相关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确定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验方案,探索如何实现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不同,这类实验方案设计的难度大,实验时间一般较长,实验数据需要进行严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这类实验结果一般来说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其结果对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积极参考价值。

2.4改革“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将污染控制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内容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去,积极汲取现代水处理技术和固体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污染控制领域特别是水处理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非常迅速,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不至于学习陈旧的知识和内容,需要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体现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则需要有与时俱进的课程大纲,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的教学方法等。

2.5设置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

学校设置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性能力。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一般由年轻教师申报相应的创新课题,由学生参与完成,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方获得实践创新1个学分。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是一般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问题,也可以是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企业的技术难题,实习实训的相关技术问题等,通过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的搭建,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6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4年底,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得到省级人才培养计划立项建设,2015年环境工程专业将制定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培养计划,未来本专业将按照该培养计划进行。

3强化工程实训的实践创新

环境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虽然包含了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求学生达到熟悉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工艺、技术)、熟悉生产现场与设备材料、熟悉污染治理环节的辅助措施等,所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训、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内容,并体现一定的创新性思维有重要意义。强化学生在工程实训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为了在毕业设计环节充分体现我校建筑类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与优势,我们强化学生的工程教育和工程设计实训,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指导能力和创新水平,一般学校讲师就可以指导毕业设计,而我校对于指导教师有工程实践方面的额外要求。对于不具有工程方面教育背景的教师,要求通过参加勘察设计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来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还可以通过到设计院、工矿企业进修来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业务水平,目前我专业有4名教师取得了注册环保工程师或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职业资格,有2名教师具有设计院或工矿企业工作经历。此外,在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大胆采用新技术和工艺,以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为例,以前学生多以传统活性污泥法、卡鲁塞尔氧化沟或SBR工艺,现在鼓励学生在谨慎论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采用已经较为成熟的新工艺,如UNITANK、曝气生物滤池、UCT、倒置A2O工艺等。在涉及到最新工艺和技术的时候,学生对创新思想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也明显增加了对工程实践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深度学习或解析国家工程设计规范或工程技术规范(标准),尤其是最新推出的规范(标准),或规范(标准)的修订内容,对提高工程设计实践的创新性有明显帮助。近年来国家的工程设计规范和工程技术规范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更新速度很快。以《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为例,2006年推出的版本是GB50014-2006,很快2011又分别推出部分修订的新版本。工程实训实践环节的创新性教育,还体现在工程设计过程对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方面,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思维带入工程设计实践,正是强化工程实践创新性教育的主要目的。

4结语

第7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给排水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示范性院校,为适应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需要,培养应用技能全面的综合性素质人才,我院在原有专业给排水工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办学特色,突出办学宗旨,逐步完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重新成立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如何更切合实际的设置其课程体系成为本专业建设的重中之中,为此通过对相关院校的大量调研,拟构建适合就业及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有给排水专业课程体系模式

给排水专业自1952年起以土木工程为基础,首先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设立了第一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直到2012年我国设立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办学点达到156个,其中高职高专类院校可达40%,现在近60多家的给排水工程主要有以下教学模式:

(一)理论教学为主

给排水专业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学习城市给水排水、建筑给水排水和工业给水排水等三大工程领域,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理论,主要以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使学生虽然可以较为系统的掌握相关课程知识但无法突出高职高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开发模式。

(二)形式上的项目式教学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60余家给排水专业中,近10%的学校以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在教学上采取相应的项目式教学。但经走访调研,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想的要求,虽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项目式教学的方法,但在实际授课过程只不过是对原有学习知识进行简单的项目式拆分,而没有形成真正的企业项目入校的实际做法,导致项目式教学名存实亡,效果较差。

(三)引企入校

部分职业院校引企入校,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较好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时可以很好的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演示等方法学习,真正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和学习情境教学。但由于引企入校的高职院校并不多,且引入的企业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未能及时更新,2~3年后即成为落后的实践教学设备,未能和知识更新所需的实际相结合,教学和实践脱节。

二、现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模式

伴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加剧,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多样化。如何在有限的三年教学时间内、有限的专业课程中,培养出基本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高专类技能型人才,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新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针对市场需求

就业难是我国高校的普遍现象,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应届毕业生多、通才型人才少;生产型人才多、特色型人才少;技术型人才多、经营型人才少的特点,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课程,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方案,为此大多数环境工程高校已开始实施通才教育,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课程体系实施模块教学,即全部课程基本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二)体现区域特色

我国环境工程的传统专业主要有土木类的给水排水工程与工科有关专业的三废治理方向等,这主要源于高校区域特色的不同,大多数高校会结合区域环境特点来发展自己的环境工程专业,不同区域内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差别较大,学生就业的区域主要适合于本区域的工作岗位,而跨区域的工业岗位难以胜任,这就局限了学生就业的空间范围。

(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

针对南北地域差异我国形成较大差别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虽然人才培养目标相同,教学方法相似,但教学过程却体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特色设置的代表院校、模块设置及要求具体见表1。

三、结合地方环境区域发展特点的课程设置

我校经过多所院校的调研,结合我校地处北方冬季较冷较长的实际考虑,将将给排水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进行整合创办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方向: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方向、市政工程方向、环保工程方向。具体特点如下:

(1)主干课程以土木工程为基点,引入项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重理论、懂操作、能管理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2)专业选修课设置环境工程、市政工程、设备安装工程三个不同的教学分支,以此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面,毕业后可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

(3)公共选修课以计算机、外语、汉语言等为基础,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全能力,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四、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校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采取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相结合,公共基础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双结合”课程体系,并针对我校地处北方的环境特点建立了“1.5+3×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执行如下:

(1)第1~3学期(前1.5学年)在校内完成全部基础课程和绝大部分专业技术与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

(2)第4学期(第一个0.5学年)组织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实习,结合实习项目消化理解专业理论,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在第5学期(第二个0.5学年)学生返校,按就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充电,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

(4)第6学期(第三个0.5学年)学生在校根据真实工程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并由系部推荐学生顶岗实习就业。

经过以上三学年(六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完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论认识。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强,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五、结语

通过调研全国高校给排水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结合我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创办我校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并形成了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相结合,公共基础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双结合”课程体系,且建立了“1.5+3×0.5”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经过教学实践,培养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的高职人才,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水业导航-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013,39(4):35.

[2]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26.

第8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在调查中发现现在高校环境工程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基本上有三条道路可选,

(1)到国家的相关环保部门工作混一口财政饭,

(2)到国内的一些需要解决污染问题的厂矿企业工作吃一口“效益饭”,

(3)到一些环保公司上班吃一口“环保饭”

环境工程的高校毕业生从社会市场的需求来考虑,能真正进入到国家的环境保护部门、环保规划部门以及环境建设管理部门的是非常少的,同时这些单位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存在非常大的用人问题,在招聘人才方面缺乏非常大的管理制度。因此,对于当前的环境工程就业方向问题以及高校就业指导方面都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次以及高校相关教师认真对待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从当前的发展形势开看,环境工程的高校毕业生到一些相关的环境保护公司以及环境保护咨询公司是以后毕业去向的大趋势。这也是由以下三种原因造成的:随着我国环境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后环保公司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以前事业体制的科研院所改制以后,这些单位普遍都要进入市场,而市场中,最大一块蛋糕就是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调试等领域,以后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是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前都瞧不起环保公司,尤其不愿意到小型的、私营的环境工程公司,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太高,想去的是那些大型企业、外资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等(这种就业观是影响他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

高校环境工程面对就业市场和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高校内部环境工程专业要想长足的发展,必须走出自己的一条特色的道路,因为就业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我们不能改变市场的变化,但是我们应当紧跟市场这个指挥棒,相应的教育任务以及教学计划的设置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标准,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环境工程的毕业生的就业资本,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详细的阐述:

2.1专业定性定位要明确

要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应有所侧重,这有这样的环境工程毕业生才能掌握比较娴熟的理论技术知识。

2.2环境科学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

同时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必须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方式,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多手段、多渠道开展教学活动。由于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多地运用仿真技术和模拟技术等新兴的技术方法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形象通过仿真电子技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实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掌握知识,去获得知识。

3结语

第9篇: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应用创新;培养机制

环境工程专业是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工程技术学科[1]。目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较多高校开设了以治理环境污染为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截至2015年,我国大约有366所大学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且招生规模逐步扩大[2]。我国的环境工程学科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其标志是1977年,清华大学在原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这标志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环境工程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是新型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和涉及领域广的特点。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导致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师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现代环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特别是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化学处理、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填埋处置及环境污染修复的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独具特色,因此,原有的培养机制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教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对创新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模式相对滞后,需要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1)环境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性学科,而大多高校采用的专业培养模式参考了其他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环境工程业本身的特点不够突出。在制定专业计划时,涉及物理学、化学、电工学、生物学、水力学、机械基础、力学和测量学等较多课程,涉及领域多但不精通,导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工作后,处在一个广而不精的尴尬处境,与许多其他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专业生相比,竞争优势较弱。(2)我国大多数高校,为了维持教学秩序稳定,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使用较长时间,不可能每一届学生都更改教学计划。但目前,我国面临环境问题复杂性越来越突出,很多新型的环保产业应运而生。因此,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来讲,培养模式基本不变,没有与时俱进。同时也忽视了学生越来越需要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显著的针对性,制约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够自身的发展,难以实现“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21世纪环境人才培养目标。

2.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均较强。实践教学是培养环境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过程[4]。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促进知识理论与实际结合,继续深化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大部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程、专业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等,这些实践教学大多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工程实例的认知,大多依据课本知识,参照相应的设计手册,进行理论计算和设计,使得形成的设计方案理论化,与实际工程应用相差较远,没有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对于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参观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第4学期末)、环境综合实习(第6学期)和毕业实习(第8学期初)。但由于教育资源短缺、联系实习单位较少,实习时间较短、经费不足和学生不重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主要参观给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除尘装置等。在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是走马观花,缺乏兴趣,尚未真正了解掌握处理工艺的原理、方法等。此外,由于大多水厂的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程序较复杂,学生们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故难以获得较好的效果,远远没有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机制改革探讨

1.优化专业培养模式,树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环境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学科领域广泛。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5]。优化专业培养模式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和学分要求等方面,完善学生培养全过程,合理安排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相关顺序,深入理解每门课程和每一教学环节之间的主、层次关系,以及他们的之间内在联系,以确定合理的时间顺序。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学习及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思维能力[6]。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根据专业特色优势,以培养“牢固基础,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目标,树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该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优化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一定协调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养之间的关系。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强化学生学习意识,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意识和兴趣,而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首先,大学生步入大学后,懂得我国大学生数量较多,难就业已经成为较严重的现实问题,因此,从思想上一定要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完善自己,掌握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奠定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为未来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经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强化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讲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对专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可以结合课程的考核方法,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同学既理解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也明白学习成绩将按照严格的考核方法来进行。最后,教师要尽量使课堂内容丰富,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主动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认真、充分地准备教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关注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强化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启发性更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首先,通过完善教学培养计划,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为了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构建针对环境工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环境综合实验等实验环节,通过这些基础试验环节,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专业实验则可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环境综合实验的重点要求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重视和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丰富实践教学。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环境综合实习是教学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的建设是获得良好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学校通过实习场所,可谓双赢。

三、结语

为了培养创新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在树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通过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21世纪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锦勇,刘爱华.基于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41-142.

[3]布冠好,师超.当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9,(9):68-69.

[4]刘艳萍,邓一兵.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21-22.

[5]谷晋川,江元霞,杨晓静,何海宾,李庆刚,刘小兵.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