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习惯成自然范文

习惯成自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习惯成自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习惯成自然范文

习惯养成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简・沃德尔带领的研究人员认为,当人们不需要刻意思考和盘算,而是不带明确目的去做一件事时,习惯就已经养成。为此他们挑选96名志愿者进行了为期84天的实验。

实验对象在午餐时加吃水果、喝一杯水或晚餐前跑步15分钟三者之间选择一种,并每天坚持,不能松懈。实验开始后,志愿者们每天还要填写数据,包括对自己所做之事意识性减少和控制力减少的情况。研究人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曲线模型。沃德尔说:“我们发现对大多数人而言,在经过66天坚持之后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各有不同

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在66天内养成一项习惯呢?

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中,82人提供了充足数据供研究人员加以分析。62人的数据曲线和研究人员事先设想的曲线相符合,其中39人完全符合。

“当人们在始终如一的背景下重复做同样的事时,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同时,这种情况也会变成对环境的自动反应――就是说,习惯已养成。”沃德尔解释说。

研究成果同时显示,虽然总体上看,人们在66天内会养成某种习惯,但在具体项目上有所不同。例如,较复杂行为习惯一般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养成;运动方面习惯的养成也要比饮食习惯的养成耗费更多时间。

研究报告说,95%的人养成一种习惯的时间在18天~254天之间。

“好坏”通用

沃德尔忠告那些刚开始培养好习惯的人:“在开始培养某种习惯时,计划非常重要,即使在行动前几分钟去制定计划也是有百利无一害。”

培养好习惯固然重要,去除坏习惯同样重要。对此,沃德尔说,好习惯养成要靠环境和计划的影响,坏习惯对这二者同样依赖。

事前计划对改正坏习惯很重要。她举例说,如果你有进家门就喝一杯酒的习惯,那么最好在进门前就想好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此外,把计划写下来,同时大声读出来对克服坏习惯也是不错的方法。

无论是培养好习惯还是消除坏习惯,坚持不懈至关重要,但是偶尔松懈并不会在实质上影响习惯的养成。

第2篇:习惯成自然范文

笔者是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几年的专业训练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好习惯、好气质、好品德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而这需要耐心的老师、有效的方法、及时的监督及评价。结合在课堂实践中的经验,谈谈音乐课堂中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心得。

一、声情并茂,养成良好歌唱习惯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而歌唱是人们直抒胸臆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运用好这一方式,不仅能让人们通过优美的旋律表达情感,而且能在运用气息、体腔共鸣的同时增加肺活量,达到很好的健体怡情的效果。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技能,使之掌握要领、形成习惯,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气质起到重要作用。

1、正确的姿势

正确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情感的抒发。因此歌唱时应该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如做到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以良好的示范,及时的督促长期坚持,使学生在模仿与自我约束中形成正确的演唱姿势和状态。

2、恰当的呼吸及清晰的咬字吐字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正确地吸气、呼气,对歌唱的音准、音质、共鸣、艺术表现都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让学生养成歌唱时正确呼吸的习惯,教师首先应将歌唱时的“深呼吸”与平时的“浅呼吸”做以对比,通过慢吸慢呼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深吸气的习惯和培养歌唱时保持气息的能力。要求学生从容地、像闻花香一样地适量地深吸一口气,稍保持一下,再缓慢均匀而流畅地呼出来。并且要吸至腰间,尽量做到唱到句尾时,仍有足够的气息来支持声音。如:沁人心脾地嗅辨不同香味,体会“柔和地深吸气”;吹泡泡时,不让泡泡破而如何吹的越大越好等方法,并纠正学生吸气耸肩、呼吸不沉不深的不良习惯,提倡卫生用嗓和呼吸。

我们知道,歌唱是用音乐化的语言来打动听众的,只有优美动听的歌喉还不够,还要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清晰的咬字吐字,归韵收声则是歌曲演唱中语言处理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技巧性较高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歌唱时的咬字吐字与平时说话时的咬字吐字也是有区别的。有了这一明确的意识,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咬字吐字的规律和技巧,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的技巧运用,反复练唱,学生自然就形成了歌唱需要的“夸张”的咬字吐字方法和口型,也就形成了自然的良好咬字吐字习惯。

3、防止过度喊唱。及时纠正不良习惯

我们在强调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明确,好习惯的形成需要过程,同样,坏习惯的克服也需要不断的努力过程。在小学阶段,大声喊唱几乎是孩子们的通病,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和纠正,任由喊唱这一坏习惯持续,长期下来,孩子们不仅体会不到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而且会对稚嫩的声带产生无法弥补的损伤。

造成喊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除了教师未能向学生介绍保护嗓音的方法和根据童声的特点进行练习或练习方法不当之外,还有认识上、心理上、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原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唱歌的坏习惯呢?首先要教师重视。每次歌唱都要强调声音的美感、音量的控制。可以采用正误声音演唱的对比示范、听赏优秀儿童演唱录音,将学生喊唱与轻唱声音进行录音对比等,让学生有区别正误的能力。还要经常运用表扬的手段来激励学生,规范正确的唱歌方式。比如:比一比谁的坐姿最优美、比一比谁朗读歌词最有感情、比一比谁的声音最自然、比一比谁的普通话发音最标准等等。学生得到表扬时心里有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有着成功的满足感。节节课坚持这样做,渐渐地,学生就能够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喊唱的坏习惯也就自然被好习惯所代替。

二、鉴美赏美,养成良好欣赏习惯

美是由内而外化的。一颗美的心灵需要长期美的熏陶而成。儿童的心灵纯洁无瑕,如果长期坚持以美的雨露滋润,就会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反之,便会杂草丛生,无所追求,无以辨别。在儿童时期,选取优秀、有特点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欣赏,是引领学生走向美的殿堂的重要途径。而通过有效地选取作品、引导想象、指导聆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喜欢聆听的好习惯,从而达到懂得欣赏美、分辨美、创造美的目的。

1、学会聆听。养成静心聆听的习惯

善于聆听是一种好习惯,而我们常说“静能生慧”。聆听时应重点强调的是“静”——“安静”“静心”。教室保持安静的状态,每个人都能排斥一切杂念,在安静的环境中静静地沉浸在音乐的包围中,这样,音乐中包含的所有美的元素就会像涓涓细流一样滋润纯洁的心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会在每次聆听音乐之前,都对学生进行“静心”的启发,告诉他们不懂得欣赏美的心灵是贫乏的,用美的语言、亲切的表情引导学生明白,只有静静地聆听,才会领略音乐中的美好,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就形成了习惯,老师一说到要听音乐了,他们马上有意识要安静下来,不仅不应该影响别人,更应该自己做到排除杂念,静静聆听。

2、创设情境。养成随境想象的习惯

音乐是抽象的语言,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独特的语言,需要教师根据乐曲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例如:在欣赏电子琴独奏《牧民的一天》时,就根据乐曲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结合音乐的旋律,创设出情景:“清晨,大草原在晨曦中苏醒,牧民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你听!”,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静静聆听,想象的翅膀立刻带领他们飞向了美丽的大草原,很快学生们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出了“草原苏醒”、“愉快放牧”、“万马奔腾”、“欢乐歌舞”、“徐徐牧归”等一系列情境,直到欣赏两三遍之后还意犹未尽。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很容易进入情境的,而在音乐情境中,想象力才会被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可以随着音乐起伏跌宕,欣赏的兴趣也自然地被激发出来,善思考、爱想象的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3、创设问题。养成有的放矢的习惯

音乐欣赏中最常见的坏习惯是龙头蛇尾地听,往往在开始的几分钟能安静聆听,而听一会便走了神,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聆听的目的,只是浅层次上的听觉感受,达不到深层理解的境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每一遍的聆听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也可以引导聆听乐曲的某一音乐要素变化,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每一遍的聆听后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如:当欣赏《动物狂欢节——狮子》时,笔者首先提醒学生:“听,谁来了?”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乐上,谁都想从音乐中找到答案。然后引导他们注意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根据节奏型和大提琴、低音提琴浑厚的音色中,学生就知道是既庞大又威武的动物。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欣赏音乐的方法,养成了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聆听的习惯,以后在其它场合聆听到音乐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乐曲或者侧重聆听乐曲的某一方面特色风格。如:喜欢乐器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欣赏,喜好舞蹈的同学可以根据乐曲的节奏鉴赏变化之美,爱思考想象的同学就可以根据乐曲的旋律起伏、力度、速度及情绪变化体验感悟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统一和谐,养成良好演奏习惯

随着乐器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开展,演奏乐器已经成为音乐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识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演奏乐器,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读谱知识,提高了手、眼、脑、耳的协调配合能力,增强了内心的音乐感悟力和音乐表现创造力。由于乐器在指按之间就容易发音,因此,避免课堂上的自吹自奏,我们更应该给器乐课堂制定相应的规则约束,帮学生形成良好的乐器演奏习惯。

1、齐奏自吹听指挥

以我们现在进课堂的乐器——竖笛教学为例。在学生接到乐器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应该给他们订立规则:竖笛摆放的位置要固定、演奏姿势应正确、吹奏时看老师统一指挥等,学生在规则的约束下形成统一有序的习惯,就能避免器乐课堂的状态、声音混乱现象,也就能保障教学内容有序顺利进行。

2、音色纯正求和谐

第3篇:习惯成自然范文

一、抓常规训练,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姿势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在听的方面,要求他们注意倾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方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明显好转。

二、教师率先垂范,引领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带头做到,讲文明礼貌,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教育学生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在板书时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

三、以表扬为主,落实养成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但表扬也要讲究方法,表扬要得当、适宜,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做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引导其他学生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转化后进生,强化养成教育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我班有一学生刘某,他不爱学习,上课违纪,还打架骂人,自从我接了这个班后,给予这个学生特殊的关爱,他在一次劳动中不怕脏,我就在全班进行表扬,并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给这个同学找优点,全班人人讲文明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影响了他,他终于有了改变,科任老师还表扬了他。此外,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五、形成良好班风,促进养成教育

第4篇:习惯成自然范文

[关键词]“Y源诅咒” 自然资源 丰裕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关系

一直以来,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一直是各个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经济学家最初认为自然资源的丰富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该地区能够利用丰富的自然条件,把自然资源加以利用,为经济服务,变自然资源为该地区的经济动力。比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曾因为自然资源的丰富使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们发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相对自然资源稀缺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反而较快。本文基于此,开始探究“资源诅咒”的合理性。

一、“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

所谓“资源诅咒”是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是相对于矿产资源来说的,认为自然资源的丰富对于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不是福而是祸。当某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时,该地区会因为短时间内过分的依赖于自然资源所创造的便利,而导致经济结构单一,而之后,资源的枯竭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增长。

二、“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

从图中发现,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省,自然资源储备量很少,特别是福建和浙江,无论是原煤、原油、天然气还是铁矿石都远远少于中西部省份,福建在原油、天然气方面更是零储备。而辽宁、山西、贵州、甘肃四个省份都有自己可以引以为傲的自然资源。而对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辽宁、山西、贵卅I、甘肃四个省份,而自然资源储备量最少的福建,其经济增长速度位居第一。

从以上的分析中发现,在中国区域内部,自然资源有禀赋的中西地区,其经济增长反而跟不上自然资源稀缺的东部地区。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还远,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其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均己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此看看来,“资源诅咒”的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区域内部是适用的,能够证明其理论的合理性。

三、“资源诅咒”的启示

“资源诅咒”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太过于依赖资源带来的便利,而忽略了其他经济结构的发展,造成了经济结构与模式的单一化。而东部地区,其资源相对稀缺,为了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就必须寻找各种出路来为经济服务,这就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且这种多元性是永久的,不会像自然资源那样有枯竭的一天。

第5篇:习惯成自然范文

关键词:广西防城万鹤山鹭鸟自然保护区;湿地;无脊椎动物种类 

 

1.广西防城万鹤山鹭鸟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生境与湿地 

广西防城港市万鹤山鹭鸟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部北热带季风区,北纬21°43′27〞-20°43′35〞,东经108°18′21〞-108°20′13〞,地处十万大山南部的沿海丘陵区,南部濒海,最高海拔八万大岭为150.8m,一般20-40m,为滨海丘陵的地貌格局。 

广西防城万鹤山鹭鸟自然保护区由季雨林(红楠、敏木林)、红树林(白骨壤、桐花树、齿蕨)、天然马尾松林、人工用材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杉木,桉树)、内海湾河岸村旁常绿经济林、防护林(荔枝,龙眼和柑桔)和湿地六类不同植物生境构成。其中只有季雨林和红树林较多保持了自然演化状态,其他四类植物生境是人类经济发展,引入外来种与土著种竞争适应反自然演化的结果。 

广西防城鹭鸟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位于树林之间,包括稻田、小水塘、水坑水域和盐咸湿地丛。盐咸湿地中的草丛有禾本科咸水草草丛和矮扁莎、珍珠茅草丛、咸水草草丛3类,分布于近海滩涂的不耕作盐咸湿地,以咸水草为绝对优势,覆盖度达70一95%以上,路边湿地偶尔见到水蜈蚣等植物,零星块状分布,面积不大,是撂荒所形成,以黑莎草、珍珠茅为优势种,其它常见的科还有桔(pothschiensis)、香附子、刺子芫、刚莠竹、和山姜、青香茅、龙爪茅、牛筋草、野苦卖菜等。 

2.广西防城万鹤山鹭鸟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无脊椎动物状况 

2002年8月经过调查发现在广西防城鹭鸟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中的无脊椎动物有75种。其中软体动物门有腹足纲3种,即蜗牛科的同型巴蜗bradybaenasimilaris (ferussae)、 蛞蝓科的蛞蝓limaxflavus(linne)、蚬科的河蚬 corbicula fluminea (lmuller)。环节动物门有寡毛纲的2种即巨蚓科环毛蚯蚓pheretimaaspergillum和微小双胸蚓。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有4种,即 十足目方蟹科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 h.milne-edward,溪蟹科的中华束腰蟹somanniathelphusa sinensis sinensis h.milne-edwards, 长臂虾科沼虾macrobrachiumsp.,等足目鼠妇科的球鼠妇porcellislaevis ;唇足纲有2种,即整形目蜈蚣科多棘蜈蚣 scolopendrasubspinipesmultidens (newport)和蓝蜈蚣;倍足纲有2种,即山蛩目山蛩科带马陆和巨马陆 spirobolassp .。蛛形纲有25种,其中猫蛛科3 种,即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l . koch 、细纹猫蛛oxyopes macilentus koch、猫蛛oxyopes sp. ;狼蛛科 3 种,即沟渠豹蛛pardosalaura karscb、猴马蛛hippasaholmerae(thorell ) 、东方豹蛛pardosaoriens (chamberlin) ;盗蛛科 1种,即带纹四角蛛perenethisfasclgerajoes et sir ;圆蛛科8种,即 桔云斑蛛cyrtophoracitricola(forskal)、皿云斑蛛 cyrtophoramoluccensis( doleschall)库氏棘腹蛛gasteracanthakuhlii( c.koch)、纺锤肥蛛 lariniapathisica(l.koch)、嗜水新圆蛛neosconanautica( l.koch)、斑点新圆蛛neosconapunctiger(dolesschall) 、交迭圆蛛araneusalternidens(schenkel)、大腹圆蛛araneusventricosus( l. koch) 球蛛科2种,即日本希蛛achaearanearaponica( boesetstr)、 斑络新妇nephila maculata肖蛸科 4 种,即肩斑银鳞蛛leucauge blanda (l.koch)尖尾银鳞蛛 leucaugedecorata(blackwall)伴侣肖蛸 telr

agnatha cliens (chamberlin) 肖蛸 tetragnthasp .跳蛛科3种,即 蚁蛛myrmarachnesp.、跳蛛 bianor sp .;红腹蛛地蛛科1种,即地蛛atypus sp。

昆虫纲种类最多,有37种,其中直翅目17种,同翅目8种, 蜻蜓目8种,双翅目4种。 

3.广西防城万鹤山鹭鸟自然保护区湿地中的昆虫 

盐咸湿地中的禾本科草类昆虫以直翅目蝗类居多,有长夹蝗 choroedocuscapensisthunberg、紫胫长夹蝗 choroedocusviolaceipesmiller、越北切翅蝗 coptacratonkinensiswillemse、斑角蔗蝗 hieroglyphusannulicornis (shiraki)、棉蝗chonodracrisrosea rosea(stal)、芋蝗 gesohula punctifrons(stal)、红翅斑腿蝗catantops rufipennis jin et li、小稻蝗 oxya intricata(stal)、纺梭负蝗atractomorphaburri i .bolivar、马头蝗erianthus sp.、瘤蚱thoradontanodulosa(stal)、福建狭顶蚱systolederusfujiangensiszheng 、 棘菱蝗 acanthalobusjapponicusdehaan 、尖尾螽斯euconocephalusacuminatusfab铁蟋sclerogryllus sp.、斑腿双针蟋dianemobiusfascipeswalker、东方蝼蛄gryllotalpaorientalisburmeister 。 

稻田、小水塘、水坑湿地的昆虫主要有同翅目的黑尾叶蝉 nephotettixcincitceps(uhler)、大白叶蝉tettigellaspectra(distant)、白翅叶蝉thaia rubisinosa knob、褐脊匙头叶蝉parabolocratusprasinus matsumur、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pirisuga(matsumura)、灰飞虱 laodelphaxstriatellus (fallen)、八点广翅蜡蝉 ricaniaspeculum(walker), 蜻蜓目的黑印叶箭蜓indictinogomphusrapax(ramber)红蜻 crocothemisserviliadrury、明腰蜻pseudothemiszonata (burmeister)、污黑瘤蜻neurothemis tulliaferalisburmeister、闪蓝丽大蜻 epophthalmiaelegans brauer绿色虫忽mnaisincarnata(karsch) 、大山虫忽rhiidolestessp.、丝虫忽indolestessp.青线条虫忽ischnurasenegalensisrambur。咸水草草丛昆虫主要为 飞虱和虫忽类、另外有双翅目的蕈蚊、绿眼虻、寄蝇、金蝇等。 

第6篇:习惯成自然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自然观;身体观;传统身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52-03

On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ysical Train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Natural Value

LV Shaojun, ZHU Yum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analogism, induction, deduc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ysical training is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ature value and physical value, the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training theori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eastern Yuanqi theory and western nuclear theory a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system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establish two kinds of theoretical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 which are Chinese traditional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the Union of Nature and People and western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the Opposition between Nature and People. Theref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comes into being while western physical training goes to the road of reductionism. There is an integrativ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ing way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so we must use integrative, balancing, associational and dynamic ideas to observe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training,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nature value; physical valu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本文所提出的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可以说是完全有别于西方现代身体训练理论的一套独立的训练体系。它是指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人体基本能力为目的,建立起的一种整体、平衡、联系和动态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不断积累的身体实践的经验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人体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其独特的身体训练理论和方法,不仅对于提高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的身体训练理论作为中国传统人体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因此,我们也必须对其糟粕的东西进行剔除,必须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赋予传统身体训练以时代的特征,才能不断丰富现代运动训练的内容,才能适应现代体育运动竞赛发展的需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从中西方自然观和身体观的比较入手,以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类比推论、归纳与演绎,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从而客观评价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合理性,并为系统整理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奠定基础。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对于弘扬民族优秀的身体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丰富现代身体训练理论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分析

2.1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

所谓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待自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自然观。

通观东西方的理论思想史,我们很自然地定位在古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两种思想体系上。第一种理论系统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基础上的逻辑公理体系,它是古希腊人创造的哲学理论系统,同时也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第二种理论系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阴阳五行观理论为基础的,它是中国人创造的特有的人学理论体系。而这两种思想体系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两种思想体系的指导下,中西方认识自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即是从对自然的起源、成因的探索开始的。因此,他们最初提出的问题大都是涉及自然实体、本体方面的问题。其认识对象的历程是从自然到社会,最后走向人自身。这种思维方式奠定了西方“实验+逻辑+推理”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而中国古代最早的思想家却是直接从对人的观察开始的,因此,它的认识对象的总的历程却是从人到社会,最后走向自然,它所建立的是一种“经验+知觉+实践检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建立的是以“原子论”为基础的自然观,而在东方则建立的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观。正像何裕民先生所说:“这些差异,使得西方文化表现出偏重于结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等传统倾向;而东方文化表现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的思辨性探讨等特长。”[2]

关于中西方自然观的这种差异,张岱年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有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些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3]何祚庥院士也在其“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一文中从物质的性质入手探讨了原子论和元气论的不同,他认为:“原子论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元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进而探讨了连续和不连续形态间的相互转化。”[4]正是由于中西方原始自然观的差异,才确立了科学发展的两种思维方式,即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还原论”思维方式和建立在“元气论”基础上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西方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方法;东方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方法。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两者互有优劣,具有极强的互补性。”[5]这一点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就可见一斑,而这些理论又恰恰奠定了中西方身体训练的理论基础。

西医学以元素论和原子论为基础,认为整体性是组合的、可分的。一方面,把人理解为由元素或原子组合而成的,没有把人看作是自然宇宙分化的产物,也不认为人与环境存在母子关系;另一方面,按组合观点理解人的整体,认为人体是可分解的。因此,解剖、分解、还原成为其必然的研究途径,从而为近代西医学分解还原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以元气论为基本,强调整体的分化性及由此决定的不可分解性。一方面,人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之气演化的产物,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外邪六等理论。另一方面,人体自身是整体的、不可分解的,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功能是由混沌未分的整体分化而成的,人的整体性具有原发的、先天的性质,中医学从这种整体性来理解人的生理、病理,并由此提出了藏象、经络等理论。

因此,严格地讲这两种思维方式既奠定了中西方的科学观,也确立了中西方身体训练的价值取向,因为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可以说几乎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所以,它的发展也必然打上了人类古老自然观的烙印,从而使得中西方的身体训练理论在原始起点上就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2.2中西方身体观的比较

然而,建立在中西方自然观指导下的“身体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决定了中西方对待身体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身体观是沿着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展开的,它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应当而且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认识生命的整体性,也可以从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能来完全解释清楚。因此,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建立起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身体观”,并由此奠定了西方的医学基础。西方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许多器官和系统共同组成的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而生存。人体各个系统能够密切配合、协调活动,是由于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神经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这就是西方“还原论”思想指导下的“身体观”。

而中国文化视野下对待身体的认识认为,人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意识的、开放的巨系统。从而形成了与西方医学的细胞组织概念相对应的“精、气、神”的概念,它构成了中国传统身体观的基本物质基础。这种“身体观”是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将人体划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生理功能,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津液是由脏腑活动生成的,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肌体维持生命的需要,疾病来自失衡或滞塞,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对“身体”的基本认识。

很显然,中西方各自所形成的身体观,即 “精气神学说”和“细胞学说”,在中西方的医学发展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两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各自能够相承延续至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早期中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是由于中西方身体观的不同才奠定了中西方身体训练理论的差异。如:西方身体训练理论所建立的是把人体结构、物质基础、功能形态作为对象。运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定量求证的方法,建立起的形式逻辑、公理体系、极向定位的身体训练体系。而东方的身体训练理论则是以自然过程、运动方式、相互作用为对象;运用取象比类、推广演绎、自然综合的方法,领悟通达的时空运变、阴阳关系、稳态调控的合一中和之道。[6]因此,在我们看来,基于不同文化背景,源于不同方法的中西方身体观,更应该揉和两者的优势基因,更好地为现代体育运动服务。

2.3中西方身体训练理论的价值取向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中西方“元气论”和“原子论”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也体现在“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思想上,西方的自然哲学理性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二元论”思想,将主客体一分为二。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一元论”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中西方建立了两种身体训练的理论模式,即: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和西方的“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从而在方法论上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有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了还原论的发展轨道上。

从现代西方的身体训练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明显地打上了原子论自然观的烙印,使得训练的理论在对待人体的认识也是采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的。因此,更加注重结构还原分析的研究倾向,认为人体是由各种系统、组织、器官,以及细胞等不同的层次结构所组成的,这些理论奠定了现代运动解剖和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可以说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产生在现代身体训练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为现代身体训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标准,使得身体训练更加准确,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同时也体现在训练手段上,它强调的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单方面拮抗性的训练手段,以提高人体的相应部位运动能力。如:运动中肌肉的收缩形式有四种,即: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以及等动收缩。因此,根据这四种肌肉收缩形式,在现代身体的肌肉力量训练中,就产生了等张训练、等长训练、离心训练和等动训练四种相应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针对性很强,训练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方法论的局限性和机械性,这是“原子论”自然观演绎下身体训练的弊端。而建立在中国“元气论”自然观指导下的身体训练,则是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的。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认为:“中医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概念,显然比古典的笛卡尔模式更加接近现代系统方法。”[7]因此,中国的身体训练理论,是把人体结构看成是一种活的、动态的“气化结构”。像中医中的“藏象、经络、三焦、命门”等概念也都是功能性的“气化结构”,它所强调的是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各种生理性的变化,来体现生命活动的功能性特点。因此,在这种“元气论”自然观的引导下,遵循了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来探讨身体训练这样一个整体现象,它的根本观点强调人体不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而且也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训练中它更多的是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综合的训练手段,提高人体的基本能力的。如: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的经典之作少林《易筋经》的“膜论”中就明确指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兴神,外而筋骨兴肉,共成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炼有形者,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对待身体这样一个训练的主体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手段,充分体现了整体的、平衡的、动态的、联系的训练思想。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身体训练从指导思想到方法手段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古希腊人的身体锻炼注重体力、体能、体质,强调力量和速度,系出于军事肉搏与体育竞技目的,表现为角力、射箭、掷标枪铁饼、拳击等运动。古中国更重内在的修炼,这还不必涉及到精神涵养、品性澡雪,单就身体性方面来说,强调的是体气的流通顺畅,体内各部分的和谐通泰,及身体与自然的气息沟通,关注的是柔韧性、持久力、耐力、灵活性、灵敏度。希腊文化侧重于身体的‘力’与‘美’,中国文化更强调‘气’与‘和’。”[8]但是,我们认为两者绝不是“不可调和”,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共融性。只要我们能够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两者的自然观,以及他们所指导下的身体训练理论,必将会扬长避短,不断地完善各自的身体训练体系,不断地丰富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体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一条中西方结合的光明之路。这也正印证了普里高津的著名预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理解得很好的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9]

3结论

1) 中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传统自然观是建立在“原子论”为基础上的,形成了以“还原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则是建立在“元气论”为基础上的,形成了以“整体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2) 在中西方自然观的基础上,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身体观,即 “精气神学说”和“细胞学说”,在中西方的医学发展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两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各自能够相承延续至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早期中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自然观和方法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中西方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建立了两种身体训练的理论模式,即: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和西方的“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从而在方法论上也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有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了还原论的发展轨道上。

4) 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有其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要采用整体的观点、平衡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来认识身体训练的全过程,从而建立起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训练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疏野.向东方[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3:1.

[2] 何裕民.中西医学的自然观差异及其汇通趋势[J].医学与哲学,1987(6):18.

[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局,1958:64.

[4] 何祚庥.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J].中国科学,1995(5).

[5] 朱时清,姜岩著.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7.

[6] 根据傅景华“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一文部分观点,结合中西方身体训练的实践经验归纳和总结.

[7] 弗里乔夫•卡普拉.转折点[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06.

[8] 周与沉,著.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35.

[9] 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J].自然杂志,1980(1):14.第30卷

第7篇:习惯成自然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自然景观;园林施工;园林设计

近些年来,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与突出,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下降、噪声污染、人均绿地减少等等。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分强调人工景观的施工建设,而忽略了自然景观在城市生态中的作用[1]。现阶段,很多施工单位在园林绿化建设时,并未做到对自然景观有效的利用,不利于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园林绿化从总体上看,难以突出自然性与实用性优势。那么,如何弥补以上不足,一直是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园林绿化内涵及与自然景观结合的意义

所谓园林绿化,是指采取建造措施与艺术手段,针对某一区域内的地貌进行改造,并在其中栽种各类植物、以及布置园道与营造建筑等不同的途径,来创设出美好的自然景观与理想的休憩场所[2]。其中主要包括花园、山林公园和植物园等。而将自然山水当作主要基调的园林建设,自然景观的创设又对园林施工建设的整体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园林来讲,若是利用植物以及山、水、植被等各类自然景观基础上直接进行营造,则很容易和其所处的整体环境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自然、和谐的美感享受。

2 园林绿化施工改造及利用自然景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受到园林绿化理念、设计水平等影响,园林绿化没有合理利用自然景观

园林绿化的范围通常较大,其中包含的自然景观,虽然在规模上各不相同,但是都可被看作是整个园林构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前经济形势下,考虑到城市居民对休闲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需要,以及居民对于绿色周边环境的向往,有关部门都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工作。并且在园林绿化施工中,注重布局众多的自然景观。但是受到园林绿化理念、设计水平等影响,在现阶段的绿化工作中,很多仅仅注重人工环境的构造,并未很好的突出自然景观的效用,难以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3],结果使自然景观的利用价值被大打折扣。

2.2 自然景观使用过程中保护不力,容易受到破坏

在园林绿化中若能够结合自然景观。那么,不但可体现减轻空气污染程度、改善城市环境、转变城市面貌等价值,还能实现城市居民当前对于高标准居住环境的需要。可是,园林营造以及绿化通常要用到较长的时间,在此阶段内园林往往处于向外开放的状态,自然景观随时面临着外部的干扰,如果不注重保护内部的自然景观,就会使其很容易遭受外力的作用而被损坏,这样非常不利于园林的美观性与整体性,此外,自然景观在建设营造时,如果是保护不力,也容易导致明显的损坏,会明显加大工作量,延长工期,增加施工成本。

2.3 违背自然景观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其成长因素发挥效用

近些年来,施工人员逐渐采取现代技术措施来增加园林景观的成长周期,这样的优点是自然景观就能够更长时间的被人们利用与享受,使人们感受到其中更多的生活趣味,也能够以此吸引更多的游览人群;可是这种行为却极有可能大大破坏自然景观原本固有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其本身的成长因素发挥效用,甚至会加快其老退化乃至消亡的步伐,最后往往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3 提高自然景观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3.1 因地制宜,全面提升自然景观的效用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自然景观处在关键地位,为了能全面发挥自然景观的作用,在ζ涫凳脑旒袄用时,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区域因气温与环境上的差异,会引起自然景观的差异,切不可一味追求过高标准,而对原生态的区域环境造成故意破坏,这样得不偿失的做法一定要禁止;二是要重视自然景观价值的发挥。自然景观不应仅是用来欣赏和休闲,而要注重利用其本身蕴含的价值[4],比如很多园林中,有不少被当作自然景观的可入药植物,其自身很美观,还能发挥较大的药用价值;三是重视与人工景观的密切结合。已有的自然景观,属于整个园林绿化的构成之一,应当科学设计,将其与人工创设的景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总体的美感、舒适感。

3.2 重视自然景观和园林其他景观及城市发展的协调

之所以实施园林绿化工作,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减轻空气污染程度、改善居住环境、达到城市居民当前对于高标准居住环境的需要,自然景观属于园林绿化之中最为关键的景观,其在园林整个区域的绿化营造中一直是处于中心地位,这也表明其对园林绿化的效果具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在改造自然景观时,特别要强调与附近环境以及该区域的文化、建筑等相协调,在提升品位的原则下,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5]。只有这样,才可确保营造的园林绿化有益于城市的休闲环境,才可确保人们拥有更加健康的居住氛围,从而使得自然景观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3.3 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理念,重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结合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对于自然景观的利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首先,在进行规划时,要突出园林绿化的地位,以便于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对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其次,在改造自然景观时,应考虑增强其实用性,在达到基本观赏需要的前提之下,使其自然景观发挥更高的使用价值,如本单位在对绿荫公园的设计中,通过梦溪笔谈、文星跌瀑、凉亭晨曲、和春花苑等组合,在景点提升中,打破原有的封闭空间,将游客引入大树下、花枝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游客的主体地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最后,在城市规划的前期,就应当针对城市中各类自然景观进行科学布置与改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绿地、景观与建筑等密切结合,实现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营造应当与城市环境特征、人文特点相呼应,在发挥环境美化功能的同时使其同样可发挥文化功能。对园林绿化而言,其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就是自然景观的改造、以及利用,必须努力实现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化建设的总体平衡,从而努力达到居民对高标准的居住环境的需要,在一定的区域内真正发挥自然景观最大的效用,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品位。

参考文献

[1]肖长南.浅谈如何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0(11):215-216.

[2]汪跃,林培英.现代城市园林的多元化发展趋向[J].园林科技信息,2014,08(12):69-70.

[3]刘圣伟.谈新时期城市园林绿地建设[J].江西园艺,2015,13(04):187-188.

[4]张前进,阎宏伟.论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02):119-120.

第8篇:习惯成自然范文

一、 习惯的形成

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形成

的原因和过程。

1、习惯是注意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处理知识,引起事物的发生,把秩序带入到我们内在的生活和外显的行为中,这些都占用了注意力。注意对于处理情绪,制定目标,解决问题是必需的;对于阅读、谈话和驾驶汽车也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能完成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作。人们在特定时间内注意(即有意识的经验)投往何处,依赖于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习惯和价值。

本能是千百年来有选择的结果。它使我们注意那些有关求生存的事物的知识,而且它们把我们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强选择的适应性的艰苦工作上。当我们饥饿时,我们的精神力量就会被寻求食物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被异性所吸引,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吸引,人类早就不存在了。本能的注意模式帮助我们注意和避开危险的事物,并把兴趣放在那些过去有助于我们的身体与基因生存的事物上。

人们在生活中也获得了习惯,学会了忽略了某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这依赖于以往遇到它们时是带来痛苦还是快乐。例如,有些人形成了一种从来不独处的习惯,是因为他们发现孤寂是无法忍受的;另一些人自己安排时间去从事体育运动,学习科学,因为当他们以习惯了的某方面去组织注意时,他们感到最惬意。当然如果单纯地从生物学的领域分析,本能和习惯是从盲目的方面去形成注意,正如它本身那样,是靠着依据过去的经验去疏通和重新调整精神力量。人则有重大的不同,人的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价值则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人类表现出期望去做事情的能力,不仅是因为他们当即就能从这种行为中受益(正如习惯所表现的),还因为他们想达到某种未来价值的状态。因而,“面壁十年图破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本能、习惯、价值都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有时候,本能、习惯首当其冲;另外时候,价值更能生效。指导注意力分配的意识,必须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我是应该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听音乐呢,还是应该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准备考试。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机会。

2、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种观点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独具特色,从这一观点出发,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时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4、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就是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转贴于

二、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华生、桑戴克、巴浦洛夫等人心理学说基础所建立起来的行为治疗技术在德育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效果。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类对环境的不相协调的结果,或是学习得来,或是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所致。条件作用与条件反射,是机体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在不良行为和某些疾患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根据学习或条件作用的某些基本规律对它们加以治疗或矫正,帮助病人学习新的技能或行为,或者帮助病人通过学习或条件作用减少、消除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或者通过学会一种新的行为以对抗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行为治疗一般采取正向强化或负向强化的奖惩方式对不良行为者进行训练。但关于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

1、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2、"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 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3、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 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 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予以了说明。他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 叶圣陶先生认为某些人的不良品质的形成,一个重要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考察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每每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

3.《叶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第9篇:习惯成自然范文

慢呼吸养生的方法简单好学,但贵在坚持。最好是从小炼就,习惯成自然后便可受益终身。下面侃侃其中的道理和方法。

放慢呼吸节奏以促进长寿,这主要是针对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而言的。一般来讲,山区的长寿者多于平原,其主要原因是:高山的低氧空气能降低血氧浓度,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现在,低氧环境能使人长寿的道理,已经被专家们所认同。

那么,在空气含氧量较高的平原地区,怎样才能获得血氧相对不足的“高山效应”呢?平原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放慢呼吸节奏来人为地“制造’低氧条件。如果练就一套放慢呼吸节奏的方法,每天便能少吸入一定量的氧气,从而获得“高山效应”。

根据我的体验。具体方法是:初练阶段。在晚间睡觉时平躺,全身放松,闭目合嘴无杂念,以鼻吸呼。用腹式呼吸的方法轻轻地自由地吸气,接着慢慢地呼气。呼气时略带“小屏气”,像自行车内胎被缓缓放气似的,只有自己能够隐约听见声音。这种“缓释式”呼气法的时间是吸气的3~4倍。呼完气之后不要马上吸气,应紧接着稍稍屏气。这种“止息式”屏气的时间应为吸气的1~2倍。然后再吸气。就这样“吸-呼-屏”循环,反复练习,直至不知不觉地入睡。如遇感冒鼻塞时,可暂停几天。早晨醒来,同样练习10分钟。坚持锻炼3个月,直至没有头昏脑涨的感觉。

接下来便不单是天天如此,而是要求每时每刻都如此。不管白天与夜里,不论学习、工作、吃饭、走路、坐车、睡觉……,都得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按上述方法做,直到完全进入习惯成自然状态为止。一般来讲,三年苦练,‘大功。方成。

通常情况下,人的呼吸节奏习性是不受主观意识所控制的。有的人习惯快些,有的则习惯慢些。据观察,处于慢呼吸态的人平均寿命要相对高于快呼吸态的人。性情温和的人呼吸节奏是缓慢而深沉的,这些人往往寿命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