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光合作用的利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合作用的利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1)本节课是《光合作用》的第二课时,主要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即是对初中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2)教材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相关问题,是“酶”部分实验设计原则的延续,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可以为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明光合作用及对它的认识过程。(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是难点所在。

三、教学设想

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以角色体验法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通过分层教学和引导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最后以合作探究和互动讨论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完整实现。

四、教学过程

在布置课前内容的时候,教师将分层教学和角色体验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了较为简单的任务:重现普利斯特里的实验,而安排生物学习小组展开经典萨克斯实验的重现。

(一)课题引入

先以一首小诗将学生带入情景并引出光合作用概念,进而转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二)新课展开

了解环节:以时间为顺序,利用问题驱动法将各个事件连接起来,每个实验都从提出问题开始,以新的问题结束,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中体验过程,探究本质。

(1)亚里士多德:植物长大的原料是什么?(2)海尔蒙特: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于土壤吗?(3)普利斯特里:植物能否从空气中得到些什么?(4)英格豪斯:实验为什么会失败?(5)梅耶:光能哪里去了?(6)萨克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哪?(7)恩格尔曼:光合作用在哪里发生的?(8)鲁宾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哪?(9)卡尔文: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是怎样合成的?(10)胡贝尔等: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心是什么样呢?

理解环节:重点介绍光合发现史中的四个经典实验。先以普利斯特利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再用萨克斯实验来调整思维,接着在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在按时间顺序介绍前三个实验时,教师分别展示了视频、图片和精美课件,并引导学生思考下表内容。

教师在处理上表时要注意都从实验原则和无关变量的处理两个方面设置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并结合答案适时点拨:强调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的重要性,及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最后我把三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中,安排学生填写下边的表格。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模式。

见解环节: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教学过程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形式展开。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这是学时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H2O和CO2、H2O18和CO2、H2O和CO218,第一组为对照组。(对照原则理解不深)

为植物提供H2O18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设置实验变量出错)为一组植物提供H2O18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O218,置于暗处。(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在思维整合中,对常见问题进行归因与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小结

第2篇: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这一节在介绍光合作用之前,先讲了色素,是课程设计的一个亮点,由色素吸收光的特点导出光合作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以旧知识叶绿体这一细胞器为切入点, 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叶绿体是一个双层膜性细胞器,有基质,基粒,而我们所说的色素就分布在基粒上,这样很好把色素这个概念导出,而因为它的特殊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光在光合作用中作为最终能量来源,自然引出光合作用。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对色素的学习刚好体现了这个观点。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几乎每一个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探究。而在光合作用这节介绍了发现历程,因此,在这节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重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领悟他们的艰辛,及在这个过程中彰显的智慧。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这个步骤,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技水平,还原他们的思维历程。例如,1642年,海尔蒙特,培养柳苗的实验,实验浅显易懂,容易还原,在当时的情境下,说明了问题,纠正的土壤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观点。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比较容易做到,同样说明了植物更新空气的重要课题。不得不提的就是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做的实验,很经典,设计非常周密和巧妙,对绿叶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的处理,酒精脱色,碘蒸气处理,这也是对我们以后设计实验的一个启发。酒精脱色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要注重对照实验在说明问题时的重要性。重现实验以后,要求学生阅读,找出每个实验的贡献,这部分属于接受性学习。对科学史的学习不仅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同样对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也有很好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接受学习是习得现成知识的最基本学习方式;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科学家们的实验是不可磨灭的事实,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接受学习积累的。接受学习往往以感性知识作支柱,而探究是学生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探究过程能够深化接受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中,探究性学习与接收性学习应该是并重的。

接下来是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要求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就是迅速,正确的吸收书写或印刷体的意义以及电子出版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是重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和二氧化碳是在什么时候参与到反应中的?

2。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3。光合作用的条件:光,色素,酶是在哪个阶段发挥作用的?

恰当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型和积极性。问题的设计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读书习惯,让学生乐于读书。

通过教材的阅读学生很容易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竟可以复述整个过程,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利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发现他们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从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进行总结,并且说出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搞形式,谈“讲”色变,既要拒绝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又要发挥教师在整个知识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教师引导总结,体现知识系统性,真理性的特点,同时教师提供框

,让学生自己找出知识点,也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可以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也可以以学生好奇心为出发点,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光合作用的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变看实验,讲实验为设计实验。教师先给出学生探究实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片),打孔器,注射器,40w台灯,烧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第3篇: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 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103-01

一、“黑暗”条件的理解

凡是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曲线图的题目中,光照的有无或强弱也往往是形影不离的。当题目中出现黑暗条件(或光照强度为零)时,要培养学生们思维中立刻考虑到在这样的条件下什么生理活动会产生,以及为什么有的实验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这种情况下有几个知识点要让学生们重点掌握:①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中,光合作用必须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也必须要有光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暗反应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只要有足够的[H]和ATP);③黑暗时植物会释放CO2,吸收O2,消耗体内的有机物。以上是有关“黑暗”条件下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必须在教学中向学生们渗透开来。

例题1. 下图表示一株生长迅速的植物在24小时内C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此24小时内,该植物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等的时间是_______.

(2)假如该植物在24小时内呼吸速度不变,则该植物每小时的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是______,每小时最高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是______.

分析:这个题目中就包含了对于黑暗条件下的状况,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抓住纵、横坐标上的几个关键点以及在横坐标上、下的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理解了这些部分的含义,该题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二、理解“零值”的含义

在分析曲线图时,十分关键的是要理解CO2吸收值为零值的生物学含义。CO2的吸收量为零值,这并不是表示此时不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是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表现为环境中CO2的量没有发生变化。对“零值”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让学生引起注意:①光照情况下,吸收CO2的量为零量,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并不是说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零值以下,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同化作用。长时间为零或负值,植物不能正常生长;③零值以上,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释放O2,光合作用产物有积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植物能正常生长。

例题2. 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影响,图中4条曲线(a、b、c、d)为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CO2浓度下,马铃薯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光照非常弱,CO2很少(远小于0.03%);b适当遮荫(相当于全光照的1/25)CO2浓度为0.03%,c全光照(晴天不遮荫),CO2浓度为0.03%;d全光照,CO2浓度为1.22%。请据图回答:

(1)随着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提高,植物光合作用(以净光合速率为指标)最适温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2)当曲线b净光合速率降为零时,真光合速率是否为零?为什么?

分析:本题以实验为背景,对于“零值”这个条件有很好的体现,考查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净光合作用概念及其分析等。要正确解答必须理解曲线蕴含的知识内容,并且对相关含义加以比较,并能够准确揭示数字的变化、曲线的走向、关键点的生物学会义。曲线b净光合速率降为零时,这一点在横坐标上,此时真光合不可能为零,因为此时的呼吸作用仍在进行,吸吸速率不会为零,曲线中的这一点的生物学意义必须揭示出来,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三、曲线“极限”点分析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但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即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极限点。分析这个极限点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①极限点表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合作用强度最高,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②极限点以前,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的是光反应;③极限点以后,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限制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是温度和环境中的CO2,主要影响的是暗光反应;④此极限点是判断光合作用强度曲线图像正误的关键。

例题3. 下图所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被测植物光合作用同化 二氧化碳量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的曲线,据图回答:

(1)该实验条件下,植物体中有机物增加量最快的温度是______;

(2)该实验条件下,植物体中有机物开始减少的温度是______;

第4篇: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分类;性能要求;防水技术

中图分类号:TU5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越来越多的民用建筑在各个城市中出现,然而在其当中各种类型的玻璃采光顶开始广泛应用。玻璃采光顶是一种房屋建筑或房屋建筑的组成部分,它要按不同的使用要求,确定其功能。玻璃采光顶按其设置地点有敞开式和封闭式两种。人们不仅能享受自然光照射,又能观望晴空,具有明显的节能潜力,倍受人们欢迎。各种玻璃采光顶的设计应对防火、防水、安全、保温等方面作出周密的构造细部处理,并要注意材料的选用得当。

工程概况

南京凤凰和熙苑B区16幢商业办公楼由江苏凤凰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工程位于南京河西江东中路和兴隆大街交汇路口,由两幢23层楼组成。两幢楼之间是4层裙房,在裙房屋面设有长方形玻璃采光顶。长41米,宽17米。主材:玻璃采光顶支撑系统采用钢架制作,钢架由250*450*12和150*250*8钢管焊接组合而成,钢架外表面采用防火涂料处理,玻璃采用8LOW-E+12A+6+1.4PVB+6中空钢化夹胶玻璃,玻璃采用隐框幕墙形式做法。主龙骨采用80*100*4钢管,次龙骨采用60*80*4钢管,主次龙骨表面防火涂料处理,玻璃采用M6*25机制螺钉间距式固定。整个系统为钢架全隐框玻璃幕墙系统。

1、玻璃采光顶的分类

1)按造型分类

① 单体玻璃采光顶 可分为单坡、双坡、三坡( 三菱锥)、四坡(包括四菱锥)、半圆、1/4 圆、多角锥、圆锥、圆穹等。②群体玻璃采光顶 是在一个屋顶系统上,由若干单体玻璃采光顶在结构件支承体系上组合成一个玻璃采光顶的群体,其形式可随意变化。③连体玻璃采光顶 是由几种玻璃采光顶和玻璃幕墙以共用杆件连成一个整体的玻璃顶和墙面系统,可以设计出成百个不同形状的玻璃采光顶。

2)按制作方法分类

①玻璃镶嵌式铝合金采光顶 铝合金明框采光顶构造方式大多数是由倾斜或水平的铝合金组成框格上镶嵌玻璃,并用铝合金压板固定夹持玻璃,玻璃采光顶的围护构件固接在承重结构上,由它传递采光顶的自重、风荷载、雪荷裁。框格明显地表现在建筑外面表面上,形成独特的建筑效果。

②铝合金隐框玻璃采光顶 隐框玻璃采光顶玻璃外表面没有突出玻璃表面的铝合金杆件,这样就使采光顶表面形成一平坦表面,使雨水顺流而下,从外观上看犹如一整片玻璃,形成壮观景象这种玻璃采光顶,玻璃不是镶嵌在铝型材上,而是用结构胶粘贴在铝材制作的框架上,结构密封胶是玻璃固定的黏结剂。同时也将玻璃采光顶密封起来 。

2、玻璃采光顶的性能要求

①强度 是指玻璃采光顶抵抗风( 雪) 荷载能力,要注意各地区的风速值相应的风压值,以及雪压值。②空气渗透性能( 气密性) 密封的玻璃采光顶对气密性有严格的要求,空气渗透性能表示采光顶所有部位关闭状态下的玻璃采光顶的密封能力,气密性对采用空调的建筑物有较大影响。③雨水渗漏性能(水密性) 玻璃采光顶的水密性是指在风雨同时作用下或积雪溶化,屋面积水情况下,玻璃采光顶阻止雨水渗漏内侧的能力,这和暴风雨的风速,降雨量及积雪溶化后积水量有关。④保温性能 玻璃采光顶的保温性能是指采光顶内外侧存在空气温差条件下,玻璃采光顶阻抗从高温一侧向低温一侧传热能力,以及透射和吸收太阳辐射热后向内侧传热的能力。玻璃采光顶的传热系数或传热阻抗与所用玻璃不同而异。

3、采光顶防水技术

铝合金采光顶以其卓越的物理性能,多变的外观形式,已成为建造采光顶的首选。如何将渗漏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正是采光顶构造设计所需解决的。通常采光顶的防水有 3 种基本形式:

①“导”,即利用玻璃采光顶的坡度,将顶面雨水因势利导地迅速排除,有效降低渗漏的可能性;②“堵”,即利用防水材料,堵塞玻璃与杆件间的缝隙,要求无缝、无孔,以防止雨水渗漏;③“引”,即利用采光机骨架形成内排水沟,将外界渗入的雨水及室内的结露引入沟内及时排出。早期的采光顶主要采用“导”、“堵”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坡度,及采用硅酮密封胶密封玻璃与玻璃、玻璃与杆件间的缝隙来达到防渗目的。虽然这种工艺较为简单、方便,但其时效性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引发质量问题。要尽可能减少质量隐患,就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适宜的排水坡度。为了排除雨水,玻璃采光顶需要设置一定的排水坡度。坡度越大,排水就越畅快,但坡度太大,也会给施工和结构布置带来难度,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要求确定一个合适的坡度十分重要。

2)硅酮密封胶选用。硅酮密封胶是采光顶的主要防水材料,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采光顶的防水效果。有时选用的硅酮密封胶质量不过关,打胶时有气泡生成,看似平整的注胶表面,内腔却存在不少空洞,一遇变形,胶层就遭破坏,引发渗漏。因此把握好硅酮密封胶的质量十分关键。

3)注胶环境 一般采光顶的密封胶均需在室外进行操作,而现场的注胶条件较差,若清理不到位,胶层的结合面就会粘有粉尘或油污,降低胶面附着力,进而影响到材料间的密封程度,留下质量隐患。在打密封胶时不能雨天打,不能在冬季温度为 0°打。

4)设计合理的胶缝宽度 玻璃采光顶在其整个使用过程中要经受无数次温度变化的影响,有的地方一年中温度相差几十度,在剧烈的温度变化下,玻璃、杆件均会产生温度变形,如果接缝设计不能满足温度变形的要求,胶缝就会被撕裂,引起渗漏。

5)硅酮密封胶的施工厚度 硅酮密封胶的施工厚度要控制在 3. 5mm 以上,4. 5mm 以下,太薄对保证密封质量和防止雨水渗漏不利,同时对铝合金因热胀冷缩产生的拉应力也不利。但是也不能太厚,当胶受拉应力时,胶太厚也容易被拉断破坏,使密封和防渗失效。通常硅酮密封胶的施工宽度不应小于厚度的 2倍。“引”即在采光顶内部设置排水系统,将外界渗水及室内的结露及时引出。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设置在采光顶内部的排水系统,使采光顶的渗水几率降到最低点。为了造型需要,设计特殊型材,将排水系统和承力骨架合二为一,既能承受一定的自重,风雪等荷载,又能将结露水和渗入的雨水,层层传递,引入指定的区域。

设置合理的排水体系,是这类采光顶的关键。如果排水体系设计紊乱或排水的细部处理不当,都可能成为渗漏的隐患。通常玻璃胶缝是采光顶防水的薄弱环节,采取的集水槽将水收集起来,在收口部位将水引出,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这种问题的发生(见图 1)。

图 1 采光顶的水平示意

第5篇: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 语用学 合作原则 广告英语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已经渗透到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应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对广告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广告英语的特点

一则成功的英语广告要满足以下几点:(1)引起人们的注意。(2)唤起人们的兴趣。(3)刺激人们的欲望。(4)记忆。广告语言一定要简洁,琅琅上口,便于记忆。(5)行动。消费者经过上述一系列心理过程,觉得此广告可信度比较高,就会采取行动。为此,广告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广告英语的语用学分析

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演讲中指出,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交谈不是不连贯、无目的的,交谈双方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使交谈能够成功进行下去。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它又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就是遵守:(1)量的准则;(2)质的准则;(3)相关准则;(4)方式准则。这就是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理论。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过程,交际双方分别为广告主和消费者。在这一交际过程,广告主应该遵守合作原则,使广告语言适量、真实、相关、简洁明了。但这样的广告往往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反而是那些新奇独特的广告能够吸引消费者。而新奇独特的广告正是广告主公开违反合作原则,让消费者能够意识到这一违反,并根据字面意义推导出隐含意义,使之产生兴趣,刺激其消费的欲望,而后产生行动,最终达到广告的目的。

Dingena的研究表明直接言语比间接言语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和抵制,而间接言语能使消费者对广告产生积极的评价。

广告主通过违反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广告,达到宣传的目的。

1.违反量的准则

根据量的准则,广告主应向消费者提供足量的信息,不应过多也不宜过少。但实际上,存在大量违反量的准则的广告,表现为信息量过多或过少。多余的信息看似不必要,实际上,只要经过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其隐含的意义来。一般来讲,广告语力求简洁,避免重复。然而,有时为了强调某一方面,广告主往往特意重复某个词,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Softly… softly…softly you move to the crib to make certain that all

is well with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in your life, the most wonderful

baby in the world. Softly, too, the smooth Ocean Brand Sheets welcome you when you return to your own bed.

2.违反质的准则

质的准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真实,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然而,广告主为了最大限度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往往并不遵守质的准则,使话语看起来言过其实,不合逻辑,相互矛盾。

例: Read This Ad Standing up.

这是美国马克・布宁康提基金会的广告标题。读罢这则标题,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为何要人们站着阅读这则广告呢? 我们通常都是坐着读书,看报,上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者们会继续看下去,探个究竟。看完之后,才明白这是一则号召人们募捐的广告。马克・布宁康提基金会通过募捐活动,获得一批款项,以进行小儿麻痹症的研究,从而帮助小儿麻痹症患者站立起来。这则广告的标题可谓新颖、独特,广告主采用艺术的手法来暗示或诱导消费者去阅读广告的正文。读起来不知所云,只有接着看下去才能知道广告的目的。

3.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要求所说的话必须是相关的,否则无法进行成功交际。但广告主常常违反关系准则,使用的话语与广告的产品毫不相干。

例: The fastest way to get up and running is with our new HP Vectra PCs.

这是惠普计算机公司的一则广告标题,广告画面上出现的是一双跑鞋。标题前半部分以间接方式指出“奔跑的最快方式是…”,跑鞋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标题后半部分直接点明,使用惠普Vectra PC机,道出了广告所宣传的产品。表面上毫无相关的话语,实际上是有关联的。这就需要消费者经过判断、推理,弄清楚跑鞋―奔跑的速度―计算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广告的内涵,对该产品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4.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 (1)避免晦涩; (2)避免歧义; (3)简练; (4)有条理。但有时广告主为达到某种效果,会故意违反方式准则,让消费者探究其隐含意义。

例: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We bottled it. Right to the finish, its Canadian spirit stands out from the ordinary.

这是一则推销加拿大威士忌酒的广告。 “spirit”一词广为大家所知的一个含义就是精神。比如national spirit (民族精神) 但它也可指烈性酒。如威士忌、白兰地、杜松子酒之类。所以,该标题第一句既可解释为“加拿大独特的民族精神”,也可解释为“别具风格的加拿大酒”,形成双关语。

总之,广告是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广告主通过公开的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以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广告语言新颖独特,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唤起消费者的兴趣,激起购买欲望,最终实施行动。从而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达到广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tephen 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徐盛桓:语用问题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第6篇: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概念教学

光合作用是2012年初中生物新课标凸显的重要概念之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重要分布在七上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一节,教材主要以阐述概念内涵的形式予以呈现:“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教材又将光合作用的知识分解为以下几部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下面结合2012年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谈谈光合作用的概念教学。

1.动手探究,建构概念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对于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复杂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的各个步骤蕴含科学原理,教师带领在学生完成实验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①暗处理一昼夜:消耗绿叶中原有的淀粉。②选叶遮光:见光处和遮光处形成对照实验。③酒精脱色:使叶绿素溶解在酒中。④隔水加热:酒精是易燃物,不可直接加热。⑤滴加碘液: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教材中该实验有两个结论,这也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见光部分变蓝,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请学生利用银边天竺葵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学生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步骤,教师评价并进行演示实验。

教材中还有“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探究,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只有让学生完成实验或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

2.结合实际,活用概念

农业生产中,农民经常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教师应将有关的实例作为教学素材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让“光合作用”的概念由抽象回到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活用概念。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例总结如下: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光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条件,要使植物制造大量的有机物,必须提供充足的光照。

温室大棚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吐鲁番的葡萄甜:吐鲁番白天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少。

金鱼缸放水草: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金鱼呼吸。

3.精简练习,剖析概念

光合作用的概念较为抽象又容易混淆,既是七上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对概念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可以设计以下几种题型:

判断题:①植物体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②植物并不是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选择题:①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滴加碘液的目的是:A.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B.检验是否产生淀粉;C.染色以便于观察细胞结构;D.对叶片进行消毒。(B)

分析题:某生物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②将甲、乙两叶片套上玻璃瓶(瓶口密封),瓶中分别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③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打开玻璃瓶,摘下甲和乙。④将甲、乙两叶片分别放入装有某溶液的烧杯里,直接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⑤把经过脱色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⑥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有无二氧化碳。(2)步骤中④的溶液是酒精。该步骤中的操作方法有误,请你改正:“直接加热”应为“隔水加热”。(3)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4)若该实验省略步骤①,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甲乙两叶片都变蓝。

4.归纳总结,巩固概念

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类别、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光合作用概念。

反应式能简练、直观地表达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边复习边推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光合作用的概念。然后,教师应指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两个方面的转变:物质转变(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和能量转变(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进一步引出光合作用的意义,让学生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认识光合作用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对光合作用的知识再次进行梳理、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提升,概念得以巩固。

在“光合作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使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光合作用”概念。

参考文献

第7篇: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一、典型例题

例1 将某一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玻璃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不给光照,CO2的含量每小时增加8mg;如给予充足的光照后,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36mg。据实验测定上述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时能产生葡萄糖30mg。请回答:

(1)上述条件下,比较光照时呼吸作用的强度与黑暗时呼吸作用的强度是_______的。

(2)在光照时植物每小时葡萄糖的净生产量是_________mg。

(3)若一昼夜中先光照4h,接着放置在黑暗的条件下20h,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

【解析】 光合作用强度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光合速率表示。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二氧化碳的毫克数表示。由于绿色植物每时每刻(不管有无光照)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只在有光条件下才能进行。也就是说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未出植物体又被光合作用利用,所以人们把在光照下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只是光合作用从外界吸收的量,没有把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计算在内)称为表观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如果我们在测光合作用速率时,同时测其呼吸速率,把它加到表观光合速率上去,则得到真正光合速率。即:

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具体可表达为:真正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表观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如果将上述公式推广到氧气和葡萄糖,则得到下列公式:

真正光合作用O2释放量=表观光合作用O2释放量+呼吸作用O2吸收量

真正光合作用葡萄糖合成量=表观光合作用葡萄糖合成量+呼吸作用葡萄糖分解量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题意可知,光照时葡萄糖净(表观)生产量是光合作用每小时产生的真正的(总的)葡萄糖量减去呼吸作用每小时消耗的葡萄糖量。而葡萄糖量与CO2量求解有直接关系,可通过CO2量的变化推测有机物(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1)先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时真正产生30mg葡萄糖需要消耗的CO2量。

从上面计算结果可知,植物真正产生30mg的葡萄糖,需要44mg的CO2,而实际上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只减少36mg,还有44-36=8mg的CO2来自光照条件下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与题目交待的不给光照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相等。所以在该条件下,光照时呼吸作用的强度与黑暗时呼吸作用的强度是相等的。

(2)由呼吸作用每小时产生的CO2的量是8mg,计算出消耗的有机物葡萄糖量,题目交待光照时,植物每小时真正(总的)能产生葡萄糖30mg,呼吸作用消耗5.5mg,则净生产量为30-5.5=24.5mg。

此问还可以根据CO2的实际减少量来计算,题目交待在光照条件下容器内的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36mg,这是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无关的,减少的CO2已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合成了葡萄糖,也就是净产生的葡萄糖,具体计算如(1)。

(3)根据上述(1)(2)的计算结果,可知一昼夜(24h)中,4h制造的葡萄糖总量为4×30=120mg,消耗总量为24×5.5=132mg,两数说明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或者先计算4h产生的葡萄糖量为4×24.5=98mg,再计算20h黑暗(只有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为20×5.5=110mg,然后再比较这两个数据,可得出同样结论。

【答案】(1)相等 (2)24.5 (3)减少

例2 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20℃的温度下,分别置于5000lx、20000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20℃下是10℃下的______倍。

(2)该叶片在10℃、5000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为____mg。

(3)该叶片在20℃、20000lx的光照下,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______mg。

【解析】 这道题是与坐标曲线图相结合的问题,与例1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例1是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CO2量的变化作为计算依据,而此题是以O2量的变化作为计算依据。具体怎样分析及所要用的公式前面的叙述中已经提到。二是此题所需的数据及其他信息要从图形中去找。所以要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识图、图像思维转换和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分析题中两图可知,A图实际表示了黑暗条件下只有呼吸作用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呼吸速率。由于题目没有特别交待,人们一般认为呼吸速率不受光照影响,光照条件下10℃和20℃时的呼吸速率仍然可表示为0.5mg O2・h-1,即后者是前者的3倍。

B图较复杂,由于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图中所示的O2释放量应是光合作用释放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净量”,从图中可得10℃、5000lx的光照下O2释放“净量”为3.5mg O2・h-1。再从上图分析可知,在10℃下呼吸作用吸收0.5mg O2・h-1,利用前面分析时用到的公式,则此时光合作用实际释放O2每小时为3.5+0.5=4.0mg。同理,不难求得20℃、20000lx条件下光合作用实际每小时释放O2量为:6+1.5=7.5mg,运用光合作用反应式可得此时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葡萄糖量为:7.5×180/32×6≈7.03mg。

【答案】(1)3 (2)4 (3)7.03

二、适应性训练

假设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仅有葡萄糖,呼吸作用利用的有机物也只有葡萄糖。将此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充足的光照后,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了180mg,放在黑暗条件下,容器内CO2含量每小时增加40mg。

(1)若测得该绿色植物在上述光照条件下每小时制造葡萄糖225mg,则上述光照条件下每小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为_________mg。

(2)其他条件不变,将此植物置于光照条件下1h,再置于黑暗条件下4h,此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具体数值为_________mg。

第8篇: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遮荫;园艺园林;树种;光合特性

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植物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因此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每种植物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对光照的需求。而光照条件的改变,尤其是遮荫,也就是光照减弱,会影响叶绿素含量以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生。对园艺园林树种来说,遮荫对其光合特性也有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是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最重要的色素,它存在于所有能营造光合作用的生物体中。叶绿素从光中吸收能量,所吸收的能量用来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因此叶绿素含量对植物来说至关重要。衡量植物耐阴性的指标是植物本身叶绿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耐阴性差的植物叶绿素含量较低,且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即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耐阴性强的植物则刚好相反,叶绿素含量高,且叶绿素b的含量高,两者比值较小。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遮荫可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叶绿素,但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遮荫条件下叶绿素降低。

2使叶绿体超微结构发生变化

对一般的植物来说,遮荫能够增大叶绿体,提高基粒片层密度,这也是适应植物弱光环境的表现。经研究发现,大部分植物在全光照环境下,基粒细胞较小,质类囊体较多;而随着渐渐遮荫减少光照,植物的几粒细胞慢慢变大,基粒类囊体变少。

3对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的影响

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一方面作为植物自身消耗,而剩余的部分则被输送到植物的储存器官中储存起来。光照强度一方面对光合作用的强弱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还对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分配产生影响。如果光照弱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光合产物的积累减少,植物无法产生营养物质,不能满足其自身的生长,出现变黄等现象。而且如果光照强度减少,一些喜爱阳光的树种就会逐渐减小自身的树冠,将更多的碳输送到其他部位,以获得更多的阳光来促使其生长。因此在对园艺园林树种进行遮荫操作时,要考虑到这一类树种的习性。

4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光合速率是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或产生氧气的过程,它表示了光合作用的强度。即光合速率就是指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越多,对植物自身的生长越有利。遮荫对植物的光合速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促进了植物自身的生长。因为在强光情况下,尤其是正午时分,太阳照射达到最强。强光会产生单线态氧,这是一种破坏光合反应中心的有害物质。当光能照射量超过光合系统所能利用的数量时,就会导致植物的光合功能下降,光合效率降低。尤其在碳同化能力和光饱和点较低的植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5对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影响

光饱和点是指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所处的临界值。尤其是喜阴植物,达到光饱和点的速度较快。光补偿点则是指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和呼吸作用的数量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在这一平衡点上时,植物的吸收和消耗相同。植物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显示了植物对弱光的利用能力。遮荫导致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减弱,植物的光饱和点和光平衡点随之降低,提高了植物对弱光的利用率。

6对植物气孔和蒸腾作用的影响

气孔是植物在蒸腾过程中,水蒸气排出体外的主要出口,也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与外界交换气体的通道。换言之,气孔影响着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以及呼吸功能。遮荫对植物气孔的影响能够促进植物自身的生长。在遮荫环境下,由于光照减弱,植物的气孔密度也随之降低,每一气孔张开较大,有利于植物充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进行气体交换。而且,在较强的光照下,植物会加速蒸腾。如果温度过高,会使气孔张大,植物体内的水分蒸发过大,影响生长。而遮荫环境下,则刚好相反,促进植物水分的储存和自身的生长。

第9篇:光合作用的利用范文

(一)光反应:

1.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上.

2.条件:光照、水、色素、酶ADP和磷酸等.

3.物质变化:叶绿体利用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成[H][和O2,同时促成ADP和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

4.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

(二)暗反应:

1.场所:叶绿体内的基质中.

2.条件:多种酶参加催化.

3.物质变化:(1)CO2的固定:CO2与植物体内的C5结合,形成C3.(2)C3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葡萄糖和C5.

4.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三)反应方程式及元素去向

方程式:CO2+H218O光叶绿体(CH2O)+18O2.

1.O元素:H218O18O2

2.C元素:14CO214C3(14CH2O).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水和矿质元素

1.光照强度

曲线分析: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CO2量表示此时的呼吸强度.

AB段表明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量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而到B点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应用: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比较低,如上图虚线所示.间作套种时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冬季温室栽培避免高温等都与光补偿点有关.

2.CO2浓度

曲线分析:图1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的CO2浓度,即CO2补偿点;

图2中的A′点表示:图2中的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最低浓度.

两图中的B和B′点都表示CO2饱和点,两图都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大.

应用:大田要“正其行,通其风”,多施有机肥;温室内可适当补充CO2,即适当提高CO2浓度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3.温度

曲线分析: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 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应用:冬天,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夏天,温室栽培可适当降低温度.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晚上适当降低温室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4.矿质元素

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