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常见问题;实用措施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的综合体,其在实际中具有复杂性及系统性的特点,为了保证这一复杂的综合体可以正常的运转下去,就必须要保证其在实际中可以对各个部分进行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持续、良好的发展。对于如何建设一个适宜且健康的社会环境,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然与社会进行平衡,但是在实际中城市发展以经济为先,因此自然环境的发展成为次要部分,在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为此实际中必须要将社会、经济、生态多方面效益进行综合统一,实现十中“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

1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需要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建国初期经济落后,为了保证人们的生活,工业成为我国支柱型产业,直到现在我国仍然以工业生产为主,在此种背景下,我国自然生态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使生态环境愈发恶劣,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对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以此来探讨如何在实际中开展相应的工作,城市现今生态特点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城市生态环境结构过于脆弱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水平虽然越来越高,但是相应的城市人口流动量也会增加,城市建设及城市污染问题也会随之扩大。目前在城市中多数为硬质土地,适宜进行绿化种植的区域较少,并且城市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使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目前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造成城市生态结构十分脆弱,其生态环境所具备的自然净化能力也随之减弱,目前城市结构形态造成生态承载能力较弱,其在实际中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生态环境过于脆弱而无法起到自然防护的作用。为此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要正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有效措施来恢复城市生态环境,保证社会与自然之间发展的平衡。

1.2 城市生态文明存在偏颇

目前在城市中物质文明的内容显然要多于精神文明,而文化可以作为生态文明的一种体现,其内容更是存在着缺失的情况。我们当前存在着两种偏颇倾向:一是对历史文化保护不力,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铲故建新,造成对历史文化的严重破坏,亦造成城市特色风貌的丧失。二是对文化产业的热捧,文化产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公益性、精神性和内在性的力量魅力,不应一味追求它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经济利益,城市文化发展是历史文化沿袭和时代文化创新融合的文化生态形态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顾此失彼、畸形对待,失衡发展。

2 目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不足

2.1 思想认识不足

在城市发展初期,工业化大面积的实行再加上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采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现今生态文明发展中虽然多数人认同生态建设的内容,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实行效果较差的情况,归根结底造成此种因素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足的情况所造成的。为此在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时需要转变固有的思想认识,将自然视为关乎人们生存的重要因素,以此来改善长期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2.2 制度上的不足

虽然我国根据生态环境发展需要所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较多,但是在实际中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中仍然存有一定的缺陷,造成此种因素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机构及机制等部分存在不完善的情况,无法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有效监督、检查、问责等效果,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出现一些错误及纰漏,影其实际开展的效果。为此必须要对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作为生态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依据,使相关工作的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可靠,促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可以高效达成。

2.3 发展模式不足

由于我国发展模式限制造成许多产业都存在着管理粗放、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情况,目前由于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物已经超出了自然所具备的自净能力,其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水资源、大气、土壤等污染问题的加重。而造成一切的因素离不开发展模式在其中的作用,为此在城市发展模式上必须要向着精细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保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2.4 行为规范不足

人作为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活动者,其行为规范可以说是影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虽然公众对环境的认识的逐渐加强,但是在实际中多数人的行为仍然缺乏有效的规范,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监督力度及管理力度的不足,许多群众没有足够的生态意识及环保意识,造成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为此必须要及制定全面的规范制度来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以此来保证公众可以形成正确的生态及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遵循应有的行为准则。

3 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用措施

3.1 以科学作为指导思想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是保证其工作进行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使相关工作开展具有目的性及高效性,避免在生态建设中出现不必要的弯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仍处于受到损坏的阶段,因此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主要是以生态修复为主,但是在实际中必须要有科学、详细的规划,避免盲目的进行生态工程,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情况。并且在制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时,需要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科学指导观,进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的合理性、科学性、可靠性。

3.2 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内容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对城市的性质、功能、规模等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以此来保证城市的发展方向可以满足规划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安排,其中就包括了建设用地及绿化用地的分配,因此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充分的发挥出城市规划在实际中可以起到的作用,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促使城市资源可以得到合理使用,进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

3.3 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

在城市中自然资源是人们生活中所需的必备元素,为此在实际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要注重对其自然资源进行保护,首先要给自然留下修复空间和恢复城市自然环境本色,对那些已经和正在对城市自然山水环境构成影响和威胁的城市,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或拆除违章建筑,或加强山体绿化,或疏清水系并加强滨水绿化等,发挥其生态功能。其次,营造城市的园林绿化网络体系和美好环境,这就要求在大力保护现有山水、湿地和园林绿地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

3.4 节地节水节能和节约资源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首先是城市土地,十分有限,寸土寸金,不能盲目圈占、宽大宽用、肆意浪费,更不能污染土地,给生态环境带来隐患和危害。其次是水资源,水是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最关键的生态环境要素,因此,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更不允许污染水源、水体、水系和供水设施。再是能源,城市供电、供气、供热是需要大量消耗煤、石油、天然气、水等资源的,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和公害,因此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以及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及再生能源十分重要。

3.5 加城市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在重视城市自然生态文明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的安居乐业、祥和稳定、健康发展,既是城市文明建设的象征又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保证。也就是说,一座生态文明的城市,应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谐发展和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统一有机发展的城市。

4 结束语

在党的十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归为党的重要执行纲要,这也决定了其将作为我国在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今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民的关注的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为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找出适用的方式来开展相应的工作。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不断的完善,但是在是实际中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在此时期仍然需要不断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进行探索,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解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及实际开展措施需要以科学、全面的角度进行理解,从而使其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进而建立起一个自然、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型社会,使其可以适应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陆小成,冯刚.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观察,2015(3):185-192.

[2]叶邓军.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研究[J].科学导报,2015(20).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329-02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国发〔2012〕2号文件的相关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线,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特别政策支持为动力,以全面提升全州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突破口,把扩大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全面体现“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经济生态”要求,积极推进“生态黔东南、绿色试验区”建设。本文仅从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浅述。

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职能欠缺导致民众意识形态的缺失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政部门的理论机构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也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在各方面的平衡,更需要实践中社会公众依据政府法律和政策的限制,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的最直接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环节的关键所在,而政府在公众生态意识培育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民众的生态意识缺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公众生态意识培育不到位,生态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生态法律法规不完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成本太低;其次是生态价值观出现偏差、社会责任感缺失,片面追求短期利益,不愿承担生态技改和环保处理成本,昧着良心做事;再次是部分公众选择了非生态的生活习惯和陋习;最后是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公众生态行动难以形成合力等。

作为政府首先应该要从理念先导、法律制导、政策引导、文化倡导、互督互导五个方面引导公众做“时尚、守法、精明、高尚、文明”的生态人。

政府是生态文明的倡导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掌握制定法律法规、配置公共资源的权利,掌握着宣传舆论工具,必须在公众生态意识培育方面有所作为,不能缺位。

二 生态目标与生计需要的矛盾

根据“生态试验区建设”的需要,黔东南提出在水库、高等级公路和主要干道、旅游线路等周边的可视范围内划入禁伐的公益林范围的原则。公益林规划覆盖了农民的责任山林地,而公益林界定又滞后。这样,黔东南州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联,使这个矛盾的解决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1)将农民的责任山及其林木纳入公益林规划,山林转变为不能自由处理的闲置资产,影响了农民的生活。

(2)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家的补偿过低。

(3)生态公益林规划比例过大,对林业经济发展有影响。

(4)农业经济生产区与生态公益林区的规划存在土地资源分布上的“重叠”,造成土地利用上的矛盾。

三 机构设置障碍,专业人员偏少

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中专门成立了生态办,虽然是临时机构,但应该考虑其长期存在的可能性。目前只有一个人在具体负责该项工作,作为这么个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没有专业人员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去显然是很难实现预期的。

四 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支柱产业不强,支撑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特别是工业、城镇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农村贫困程度深、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十分突出;生产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主导产业少。

五 地形地貌复杂,交通发展水平不高

交通运输在黔东南州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作用日益突显。多山又导致黔东南的河流都属于短小山地型,不但航运价值不高,而且下游没有较大的冲积平原,使得经济腹地狭小。山地多、交通不便始终是黔东南州经济发展,对外交往和体现资源优势的最大障碍,难以形成区域性的有影响力的工商旅业中心。

六 人口分散、城市化水平低、经济腹地小

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是整个贵州发展后劲不足的突出问题。城市规模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人口分散导致的经济不规模,成本很高。在人口规模上,远远落后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缺乏人口积聚密度和规模,难以形成若干产业群集中、就业量大、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大城市。

七 产业结构不合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差

由于历史原因,黔东南产业不发达,内部专业化分工机制尚未形成,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与相邻省份相比,黔东南州吸引投资、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关键要素仍显不足。

八 现行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政策还存在不足或不完善的地方,制约了黔东南州生态可持续的快速、健康发展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标准低、覆盖范围小。

(2)立法层次低,有的政策、法规只是地方的,未上升到全国统筹层面,尤其是跨区域的补偿政策机制未出台。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26002

1引言

近年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宁夏经济发展迅猛。与之相对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宁夏自治区政府开始大力提倡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发展理念,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上述内容仅仅是针对城市,导致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不够理想[1]。近年来,随着宁夏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在农村地区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处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探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城镇化的发展。

2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及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接位置,整个地区的地貌、地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南方为黄土丘陵区,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中部为沙源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是宁夏主要的牧区所在,同时也是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的关键地区;北方为引黄灌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是我国西北区域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正是因为宁夏地区“欠开发、欠发达”的特征,使其具有原生态文化、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宽敞资源,其具备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

2.1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1)垃圾污染。农村城镇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各种垃圾、生活污水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而各种混合城市垃圾也开始朝着农村地区进行转移。

(2)工况企业污染。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开始大量建设各种“小作坊式”加工厂与民营工业企业,因为相关管理工作缺失,引发污染加剧[2]。

(3)土地污染。过量、不合理应用农膜、农药以及化肥等,使得土壤肥力有所降低,各种农产品存在农药残留现象。

2.2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不足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只局限于环境保护,同时还在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尽可能发展效率高、污染低的第三产业。然而,宁夏各级政府在发展方面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经济方面,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宣传不足,导致农村地区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农村地区在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参与意识方面都有所缺乏。

2.3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民族特征

宁夏在其中南部区域进行的生态移民,主要是将生活在贫困区域的农民转移到“近城、沿河、靠路”的区域。在移民的进程中,回族的比重非常高,然而针对移民社区规划方面,完全忽略了回族社区民族化特色,尽管整齐、规范的社区是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执行的,然而因为缺乏宁夏民族特征,导致整体景观性受到影响。

3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3.1加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

政府应当逐步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财政拨款当中的比例,给予农村财政拨款方面的政策倾斜,使得农村在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以及灾害防护等方面的相关投资得到有效的保障。对宁夏各级政府来说,应当适当增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环保方面的投入应当倾斜一些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农村。针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地方政府在投入建设的进程中,需要解决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基本利益相关的各类问题,比如垃圾处理、饮水安全等相关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利用科技解决农村污染、生产等相关问题,加大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实现集约式的生产模式。地方政府应当给予乡镇企业科研大力的支持,包括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针对先进的乡镇企业与有贡献的个人,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3]。除此之外,政府各项支持的资金来源不只局限于财政收入,还应当利用违法违规企业、个人征收罚款,进一步扩展资金方面的来源。针对一些具有独特资源的农村地区,应当加大地区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农民协同管理的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达成生态资源与经济双赢的局面。

3.2加大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宣传力度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依靠有效的宣传推广,使得生态保护的有关知识能够得以有效地普及,能够在农村范围内逐渐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对地方政府来说,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避免传统理念中过于追求经济的行为,应当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模式,定期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咨询、讲座活动,利用形式多元化的宣传推广活动,使得广大农民群体能够全面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能够在意识方面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理念,逐渐在日常生活、生产进程中养成生态环保的良好习惯,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中来。

地方政府应当将教育当作生态文明意识宣传的重要途径,同时综合利用各种传播途径,主动与媒体进行深入的合作,使得农民群体能够了解环境污染造成的巨大危害,通过结合地区实际案例,进一步加深农民的印象[4]。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当把生态文明思想当作地方文化,利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代领,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知,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使得农民群体能够逐渐了解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具体到实际生产实践的各项细节中,注重思维意识、文化氛围方面的影响力,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农村地区各项建设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大众文化意识,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3.3新农村建设重视保留民族特征

所谓农村民族化社区规划,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彰显我国多民族人口分布的事实与现状,在充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开展的社区规划与建设工作。生态文明层面下的民族化社区规划,应当高度重视将各个民族的生态文化理念引入到社区建设当中,例如民族文化中形象崇拜、图腾等相关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

(1)在社区建设进程中尊重地方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尽可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2)利用综合性的手段彰显民族文化精神与元素,能够通过这些元素与精神产生吸引力;

(3)建成民族化社区景观,使其能够与城市社区景观之间形成风格迥异的特征,进一步提升地区景观多样性。

4结语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漫长的工程,这就需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正确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紧紧抓住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机遇,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霞,王景山,景清华.以节水型社会示范省区建设为核心推进宁夏水生态文明建设[J].水利发展研究,2015(1):66~68.

[2]许芬,李霞,李晓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4(1):37~43.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特建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个股室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由专职人员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通力合作,确保工作实效。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性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环保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1、多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学习相关会议、文件精神,使全体干部职工真正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通过宣传学习,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充分利用下乡走村入户,召开生态保护知识宣讲会“环境保护日“、“劳动节”等活动为契机,印发和张贴有关生态保护和文明生活等知识的宣传材料,发放了各种宣传资料,主要是黑板报、横幅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

三、突出工作实效

1、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契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用实际行动来做好节能减排等相关工作。积极配合相关单位抓好“创卫”等工作,一是加强对办公区域的卫生整治力度,按照“创卫”工作要求加强对内部环境安全卫生工作的整合整理。二是加强对卫生责任区的整治,每月第一周按时组织干部职工到我单位的责任区域打扫卫生,对区域内的垃圾进行清理。

2、对我县异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进行生态环保工作的督查和宣传,对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大力支持新型建材的利用,大幅度减少对木材的砍伐和使用;

3、对移民搬迁项目中各个施工地、标段的施工企业展开环境污染督导检查,在施工建设中易发扬尘、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施工垃圾处理等问题。特别是只针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省督“回头看”、央督“回头看”、省级暗访组反馈的问题及长江经济带突出的环境问题,立即联系成都勘察院等相关部门,协力成勘院把以上问题逐一整改。同时前往相关施工企业做好下一步的环境保护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下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环保宣传教育延伸的不够彻底,

部分驻乡企业和在建工程对环保工作认识性认识不到位,自我约束的意识还不够强。二是在督促在建企业整改环保问题方面,与上级职能部门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对企业施压和处罚的力度不够;三是开展环保隐患排查不够彻底,仍有个别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

第5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对策

1引言

宿迁市地处长三角地区,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也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互动的重要节点。建市以来,宿迁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突出生态富民,加快转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立足自身独特的生态优势,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加快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

2宿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2.1坚持生态优先,着力凝聚思想共识

生态优势是宿迁的最大优势,宿迁始终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宿迁发展指出的“建设生态大公园”大方向,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互利共赢。在规划引领上,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宿迁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试行开展绿色发展评估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形成独具特色的“1+1+N”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注重从根本上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在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中,宿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率和政府重视程度评价值均位列全省第二。

2.2补齐生态短板,着力抓好环境治理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污水治理、洪水防范、涝水外排、供水安全、节水管理“五水共治”,控制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污染、防控土壤退化、治理地力透支、控制面源污染“五土整治”,燃煤烟气、车船尾气、工业废气、扬尘灰气、餐饮排气“五气治理”,坚决消除各种环境风险隐患,不断提升宿迁生态环境质量。在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江苏期间,累计交办宿迁市48件环境件,案件数量全省最少,占比不足2%,全部按时办结。在召开的督察情况反馈会上,宿迁市是2个未被点名通报的设区市之一。去年,按照“彻底禁、禁彻底”的要求,全面开展耿车片区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全市6978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户全部整改到位,清理废旧物资60余万t,清运填埋垃圾14.4万t,用3个月时间,彻底解决了被国家环保部挂号、困扰城区30年、涵盖气水土多要素污染的历史顽疾,耿车片区的“耿车味”已经变成了“耿车蓝”,“垃圾镇”转型成了“淘宝镇”,整治成果被《新华日报》头版头条、中国环境报专版进行报道。

2.3强化生态优势,着力提升环境质量

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沿大运河、沿古黄河、环洪泽湖、环骆马湖和环中心城市等“五大生态走廊”建设,大力推进沿河、沿湖、沿路和农田林网建设,积极实施林相改造和树种更新,加快构建布局合理、林种多样、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屏障,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1%,居全国平原城市前列。集中禁止洪泽湖和骆马湖采砂,整治716条非法采砂船,非法采砂得到全面控制。加大退渔还湿还湖和渔民上岸工程推进力度,新增受保护自然湿地10万亩,湿地总面积达到256万亩。围绕林荫、彩色、花园、海绵“四个城市”建设目标,着力推进景观、生态、休憩相融合的复合型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6%;大力整治镇村环境,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乡镇46个。优化生态红线,全市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73%,位居全省第二,为发展生态经济留足了生态资产。

2.4发展生态经济,着力加快绿色转型

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积极探索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新路,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实现产业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双提升”。科学编制《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以生态为基因,把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与转变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推动生态与工业、农业、旅游、养生、文化等进行跨界融合,创造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坚持以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为突破口,在扶贫重点片区选取8个乡镇进行试点,推动人口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生态环保创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加快农民向股东转变、务农向务工转变、打工向创业转变。近期,正在推进沿大运河、古黄河“两河”生态富民先行带建设,实施建设百万亩生态成片林、百万亩生态湿地、百万亩生态高效农业、百条生态河道、百个风情旅游景点、百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六百”工程。

3宿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任务。虽然宿迁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政策、资金等诸多因素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3.1个别地方落实责任不够主动

个别地方对环境污染问题仍采取遮遮掩掩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和方式来处理,或有案不查、有罪不究,或降格处理、以罚代刑。重地方发展、轻环境保护,对待环保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的现象,不能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尤其是少数基层党委政府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力;相关职能部门对自己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认识不到位。

3.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

一是农业结构不够优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养殖数量大,但产出效益低,且粪污收集、处理和利用设施缺乏有效投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比如:产业链式集聚需要配套的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纺织印染服务中心等公共处理平台尚未建设到位,其他产业链式集聚需要的公共处理设施也较为缺乏。三是城市集中供热覆盖范围不大,城市集中供热尚未实现全覆盖,工业园区供热管网覆盖率为80%,整体供热能力不足,供热缺口较大。四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乡镇污水处理覆盖范围不足50%,村居不足25%。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密度仅达到8.7km/km2,与10km/km2的合理密度仍有一定差距。五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终端处理设施规划与建设相对滞后,乡镇中转站垃圾渗滤液未处理,餐厨垃圾处置场等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

3.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重道远

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2016年宿迁市PM2.5浓度减降率和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到省级考核要求,但秋冬季节受不良气象条件和北方集中采暖燃煤影响,加之市区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燃煤较多、机动车增长较快、道路和工地扬尘管控难度大等因素,导致宿迁容易产生污染天气,持续减降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水环境质量提升空间较大。列入省考的26个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虽好于省考要求,但没有Ⅱ类水体,且劣Ⅴ类水质比例高。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3.4经济发展绿色水平需要提升

目前,宿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经济发展的方式还未彻底转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集约节约化发展水平不高,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增大绿量压力很大。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未完成省下达的目标,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主要目标要求达到0.524t标准煤/万元,而宿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368t标准煤/万元。三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较低,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品质也需要提升。

4加强宿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4.1加快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建市以来,宿迁一直秉持生态立市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宿迁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宿迁在江苏省率先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快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新路。利用3-5年时间在全市开展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5个生态富民片区、8个生态经济示范乡镇、5个生态特色产业园,50个生态农业示范园、50个生态经济示范企业、50个生态养殖示范项目、5个生态旅游示范景区、5大生态走廊、25个美丽乡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系列创建,全面治理大气、水、土壤和异味等突出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创新能力、生态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力争取得重大进展。

4.2推进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

按时序进度推进尾水导流工程建设,做好马陵河水环境治理工程扫尾工作、马陵河水生态系统构建、马陵河沿线智慧系统构建等。加快推进市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建设,尽快完成可研编制、项目立项、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督促骆马湖宿迁大控制三角区退田还湖生态建设工程尽快开工。加快大运河、古黄河、环洪泽湖、环骆马湖和环中心城市“五大生态廊道”建设,落实各项生态保护单项规划编制工作,依据规划细化方案,推进五大廊道重点生态保护项目建设。

4.3提升“四大能力”水平

环境承载力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宿迁来讲,必须加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加强“四个能力”建设,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1)提升污染物收集能力。加强污水收集,加快城市雨污分流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推进镇村污水管网建设;加强污物收集,着眼垃圾分类和收运,构建城乡一体大环卫格局。(2)提升污染物处置能力。强化生活污染处置,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着眼污染物处置,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置终端和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危废焚烧处置项目等建设;强化生产污染处置,开展畜禽养殖场提标改造建设,从源头上控制农村面源污染。(3)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推行集中供热,加强供气设施建设,提高供气能力;严格使用合格煤、优质煤,全面提高煤质和燃用效率。(4)提升碳汇能力。全面构建生态保护林网,大力推进碳汇造林项目,切实提高碳汇水平。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推进100万亩生态经济林、100万亩生态湿地建设。

4.4建设重点绿色生态屏障

重点围绕洪泽湖、骆马湖周边,古黄河、京杭大运河、新沂河等流域性河流两侧,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城乡道路两侧等“三沿”区域,以及沭阳县新河、庙头、颜集、扎下、潼阳等西南花木产业林片区,泗阳县卢集、高渡、裴圩、城厢等成子湖林果苗木片区,泗洪县峰山、天岗湖、双沟西南岗经济林果片区“三大”片区生态林建设目标,全面排查确认林木种类面积,掌握并确定好规划的任务数据,按计划推进秋冬绿化造林工作,为打造特色生态林区、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文华.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13(3).

[2]程杨.宿迁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J].科技展望,2016(35).

[3]张琥.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造福于民[N].宿迁日报,2015-12-22.

第6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曲靖市;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

珠江是我国南方的第一大河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东麓,干流全长2,219公里,流域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省区,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包括流经越南的1万多平方公里)。由于目前对珠江上游尚无统一、权威的界定,本文所称的珠江上游,是指从源头至贵州望漠县蔗香双江口,即珠江的南盘江段,该河段长914公里,流经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流域面积5.69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云南境内长677公里,流域面积4.33万平方公里。

一、珠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珠江是中国南方第一大河,也是珠江两岸人民的母亲河。保护好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在珠江上游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珠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珠江上游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保障;要建设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不可少。只有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珠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才有利于我们把这项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才有利于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珠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是珠江上游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珠江上游地区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繁重的发展经济的任务。尽管该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但该地区地质构造多为喀斯特分布,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如何处理好当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所以,珠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该地区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珠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会对珠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地区的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珠江中下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而,珠江上游的生态文明建设,在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也将惠及中下游地区人民。

二、曲靖市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曲靖市城市化现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曲靖市的城市化进程起步于20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城市体系已初步形成。2006年全市有县及县以上城镇9座,除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外的小城镇、小集镇99个。2010年底,曲靖市县城以上建成区面积达17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18万,城市化率达37%;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60万,城市化率达66%。

(二)曲靖市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城市化水平低,影响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曲靖市是云南第二大城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仅次于昆明,位居第二,但城市化水平在全省城市中仅排名第五位,与其在全省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称。与2010年全国城市化的平均水平相比,曲靖市低了10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低下,又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发挥不够,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不足,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2、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滞后,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不足,一方面是城市规划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城市的发展规模与水平超过了规划的规模和水平,城市布局和功能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突出,规划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常常流于形式,得不到严格认真地执行,规划随着领导的变更或领导意志的变化而更改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城市建设中的乱象横生,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比较严重,大量增加的城市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破坏,城市布局不合理,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功能不完善。

3、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建设跟不上,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全市9个县市区中,仅部分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即便是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中心城区,也因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只能处理部分城市污水。城市供排水系统、雨污分流系统设施建设不尽如人意。流经中心城区的白石江、潇湘河污染严重,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便是主要污染源。有的新建城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备,建设起点不高。学校、医院、市场、停车、卫生设施等城市配套设施的不健全,不但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人为加大了城市交通流量,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能源浪费。

4、部分新上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把关不严。有的污染较重的工业项目被建在城市附近、甚至是城市水源地附近,不仅污染了周围环境,还危及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5、房地产行业的节能、环保工作有待加强。随着曲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常常不惜以牺牲建筑的节能、环保标准为代价。此外,现在房地产开发商销售的商品房普遍是毛胚房,需装修后才能入住,单家独户的装修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容易造成装修材料的浪费,增加建筑垃圾,装修质量也常常得不到保证。

6、城市居民的生活用煤污染环境。尽管近年来曲靖市在中心城区实施了禁燃烟煤的工作,使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该措施现在还只是针对单位进行的,许多居民户和小餐饮还在以蜂窝煤作为主要燃料。大量使用蜂窝煤,在污染空气的同时,还大大增加了城市的垃圾量。

三、曲靖市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努力提高曲靖市城市化水平,争取到2020年接近或达到全国城市化的平均水平。依靠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来促进城市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严肃性,切实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灵魂和核心作用。规划的编制要具有战略性和超前性,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历史传统与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完备。一旦规划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确定后,就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变。要减少城市建设中“挖了又建,建了又挖”的瞎折腾和各种浪费行为,减少建筑垃圾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市9个县市区都要建设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污水处理厂,县城以上建成区要实现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积极治理城市河流污染,加大对中心城区的白石江、潇湘河的治理力度,尽快恢复其生态、景观功能。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学校、医院、市场、停车、卫生设施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人均绿化面积,按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标准进行城市建设。

(四)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新建城区。新建城区必须实行供水、排水和废水处理的“三同时”,即同时设计、施工和投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公共卫生设施、城市绿化和环境设施必须达到国家环保标准;鼓励新建城区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和废物循环利用。新建城区的各种配套设施基本上应实现一步到位。

(五)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严把新上项目的环境评价关。污染较重的工业项目应远离中心城区,已经建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要有计划地逐步迁出;工业园区和工业项目的选址布局要远离城市水源地。实行最严格的城市水源地保护措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六)房地产开发要按照节能、环保的标准进行建设。商品房销售要逐步由毛坯房向精装修房过渡,政府应出台必要措施鼓励和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对所售商品房提供菜单式的装修,这样既能满足购房者对装修风格的不同需求,使开发商对装修质量负责,防止破坏性装修行为的发生,又能节约装修材料,减少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减少装修中的噪音扰民。

(七)采取措施在中心城区全面禁燃烟煤,并将此项工作逐步推广到全市各县城,减少由燃煤产生的空气污染、增加城市垃圾量等各种环境问题。在禁燃烟煤的同时,要做好推广使用其他清洁能源的工作,如曲靖中心城区可以考虑将临近的陆良县的天然气引入作为居民的生活燃料,创造条件让广大市民用上既清洁方便又负担得起的能源。

主要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图出版社.珠江旅游图册[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1.

第7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1.1资源环境审计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使得政府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主要责任。目前,政府一般靠命令(如市场准入、产品标准等)和市场化工具(如排放权交易、补贴、税收等)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命令带有行政色彩,易出现寻租腐败,市场化工具需要良好的市场制度环境[3]。审计作为一种信息工具,在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尘肇[4]、郑石桥[5]等研究了国家审计的建设及实现路径。宫军[6]研究表明,审计机关在国土空间开发、节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起,很多国家审计机关转向绩效审计并开始关注资源环境绩效,1992年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成立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2004年以来,WGEA先后了水、生物多样性、废物管理、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可持续能源、气候变化应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审计等9个审计指南。1998年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成立后,全国范围内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增多,仅“十一五”期间就安排了26个资源环境审计(调查)项目[7]。《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六大重要审计类型之一予以强化。2009年我国审计署的《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逐步将审计范围从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审计扩展到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的定位由“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发展到“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宽了资源环境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践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在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和课题招标方面,现有研究突出了美学、法学、哲学视角,忽视了审计工具视角。

1.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揭示相关风险,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人类活动为起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人类活动可能耗费资源,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其次,资源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带来生态危机,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和安全,损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如图2所示。首先,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面貌和运行规律,对其中的各个要素都带来了影响,影响最广泛、最直接的便是土地、空气和水。这三个方面的威胁形成环境风险。其次,环境问题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不当行为发生的同时,人类自己也成为受害者,几乎每一类环境风险都直接或间接威胁着公众健康,形成健康风险。另外,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健康风险以及资源滥采乱伐和不当利用还会导致经济社会文化风险。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不断地解决人类活动带来的上述问题及相关风险,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平衡,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8]。国家安全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权力运行安全、信息安全、民生安全、国有资产安全和资源环境生态安全。“有风则险,无风则安”,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首先要揭示风险,其次是管理风险。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因此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风险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非人为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利益相关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国家审计可以鉴证机会主义行为[5],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风险,促进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保障生态平衡,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

2.1揭示机制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发现和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政策执行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等问题,能否揭示这些问题和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有关。高超的业务能力能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概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如果发现了问题不报告或不能客观地报告,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审计准则的先进程度有关,先进的审计准则蕴含的审计模式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揭示机制主要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检查权、调查取证权和结果公布权。因此,发挥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为保证揭示机制的实现,审计机关应该建立科学的资源环境相关人才培训和引进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立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相关准则或指南。

2.2威慑机制威慑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够使得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有足够的敬畏,这种敬畏除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权威信任外,还来源于审计法授予审计机关的账户查询权、违规行为制止权、违规资料资产的封存权、处理处罚权、暂停拨付使用权、建议纠正权、提请协助权等,威慑机制会带来被审计对象成本的提升,能够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片、“免疫”一方的目的。国家审计是高层次的监督,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行政执法权,可以对被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直接作出处理处罚决定,也可以建议主管部门、监察部门给予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或者对相关直接责任人进行处分,相关部门应将处理处罚决定、建议执行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这些规定提高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强化了审计威慑机制。通过审计威慑机制可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执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降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寻租动机。

2.3预警机制预警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切断风险源。一般来说,预警机制由审计方式决定[5]。能较好实现预警作用的审计方式有三种:一是跟踪审计,二是持续审计,三是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是指对审计事项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与非跟踪审计相比,跟踪审计强调过程性、时效性和预防性,能够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资源环境政策跟踪审计、重大环境治理项目跟踪审计。持续审计通过实时在线审计实现动态跟踪,具有审计过程的连续性、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审计程序的自动化等特征,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及时跟踪,从而为预警机制奠定基础。专项审计调查是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方式,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屡审屡犯的问题,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项审计调查,提出体制、机制性建议。

2.4抵御机制抵御机制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结合资源环境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以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完善治理机制,“强身壮体”,增加其抵御“病毒”的能力,最终实现善治[5]。审计建议及其实施是抵御机制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一是审计建议,也就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二是审计建议实现机制,也就是委托人人和审计方如何联动以采纳和实施审计建议(例如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后续审计制度,也就是在审计建议提出之后,审计方自己要验证审计建议是如何被实施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高质量的审计建议,找不出生态治理机制的缺陷,当然无法改进治理机制,进而也就无法抑制问题再度发生。另外,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抵御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很多旧的制度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制度建设和相关改革(如资源税改革)需要的信息,避免制度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待新的制度建设完成后,开展资源环境政策制度执行审计,可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3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结合INTOSAI环境审计小组的环境审计相关指南,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管理审计、环境治理审计、生态系统审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3.1资源管理审计

资源管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缓解资源趋紧状况;终极目标是帮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资源管理审计应借鉴“循环经济”的理念。资源管理审计具体包括矿产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能源审计等领域。重点关注乱采(挖)滥伐、无序开发及侵占、围垦河湖等导致资源损失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及非法出让、转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需关注: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结合情况;清洁生产的推行情况;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情况;“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关注节能、节水、节电等应用工程项目的专项投入、专项收费,揭示和制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规范专项收费征缴、管理和使用情况等。

3.1.1矿产资源审计矿产资源的采掘一般包括勘探、开发、采掘、加工、关闭和复垦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同时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矿产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审计主要关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协议法规和政策的遵守情况及其效果、相关部门的管理绩效是否可计量、职责权限是否明晰。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看,不同环节审计的关注点也不同:资源开采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资源的社会消费环节应关注绿色消费情况。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应关注资源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完善情况,资源税改革情况等。

3.1.2国土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审计和海洋资源审计,其中海洋资源审计具体表现为渔业资源审计。土地资源审计的目的是帮助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和可持续经营。土地资源审计应重点关注土地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土地管理的职责履行情况、土地整治情况、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其中土地政策重点关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保障性住房和产业性供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等,土地管理职责应围绕土地的征收、储备、供应、使用等管理职责;土地整治情况应关注项目的立项、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耕地补充的数量和质量等;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应关注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国土资源审计还需[6]:审查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机制的运行效果,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进度;关注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推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3.1.3渔业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捕捞。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渔业工程项目中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如资金是否违规?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管理?是否能满足渔业管理要求?协定、法律的遵循,如政府部门是否遵循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相关法规公约是否存在冲突?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遵循?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如政策是否能应对渔业的主要威胁?相关政策目标和措施是否清晰明确?执行效果如何衡量?政府处理渔业威胁的绩效,如是否设定了绩效目标?绩效结果是否可靠?管理和监督渔业的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数据和信息能否公开透明?渔业的研究与监督包括关于渔业保护的公众教育,如是否划拨了专项教育资金?使用效果如何?向其他机构和公众的报告,如报告需求是否满足?是否准确并经过第三方确认等等[9]。

3.1.4林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森林保护、环境改善和实现生物多样性。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相关法规是否有效地促进森林保护活动的开展?是否存在妨碍森林保护活动的风险因素?森林保护活动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土地重叠覆盖和林地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林业部门开展工作是否有具体清晰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森林保护的效率效果性如何?森林火灾防御是否合规?在降低火灾发生频率上是否有效?国家公园、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森林保护区以及其他保护地区是否存在非法砍伐树木的现象?在森林区域是否有植树计划?生态林建设对于改善周边气候环境和下游水环境是否有效?生态林对于护林部门收入的影响程度如何?审计人员还要评价政府、企业和护林部门对森林保护的职责履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评价林业部门的伐木计划及其是否能有效地管理森林,使之具备多种经济价值。

3.1.5可持续能源审计可持续能源审计旨在审查能源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和能源政策的执行情况,相关资金使用情况,对其在使用可持续能源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有关发展和使用可持续能源的建议,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健康发展。在进行可持续能源审计过程中,可以重点审计以下能源管理工具[10]:直接财务支持,如对研发活动的支持、投资激励、节能奖励等;间接支持,如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对能源部门的监管,如制定保护性分类电价制度、严格市场准入等。

3.2环境治理审计

环境治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终极目标是促进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环境治理审计具体包括水环境审计、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等领域。审计将重点关注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管理运营不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不达标、城乡土壤严重污染、规划环评不到位、工业企业废气、废水、固废违法排污等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

3.2.1水环境审计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最早关注的领域。水环境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水环境的改善。水环境审计主要关注水环境资金、水环境法规政策、水环境管理、水环境项目等四个方面。其中:水环境资金要关注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减排专项资金、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的征收、分配和管理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水环境法规政策落实情况要关注相关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废水环境政策的环境影响;水环境管理要关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排污许可等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水环境建设项目运行情况要关注工业污染防治项目、生活污染防治项目、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项目、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绩效方面。另外,水环境审计还包括海洋倾废审计和海域使用情况审计。广义的水环境审计除上述内容外还应该包括水资源审计,水资源审计关注淡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属于前述资源管理审计范畴。

3.2.2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和气候变化应对审计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和极端气候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公民健康,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大气污染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环境审计,前者主要是看治理资金投入后,是否建设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设施是否正常运转,排放能否达标,其审计目标是促进大气排放达标;后者主要是审查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是否使影响区域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其目标是促进大气环境质量好转。气候变化应对审计包括气候变化减缓审计和气候变化适应审计[11]。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是指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的审计;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针对为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损失而制定的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

3.2.3废物管理审计废物一般包括危险废物、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不恰当的废物处理或排放会造成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进而影响公众健康(如中毒、传染病、致癌等)。废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废物的合理处置和有效利用,降低公众健康风险。不同类型废物的管理模式不一样,审计人员在立项时应优先关注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废物管理审计应重点关注:废物管理相关政策是否存在?这些政策的遵循情况,废物风险管理情况、废物管理系统运行和效果,政府履行废物管理国际责任情况,废物管理的监督情况等等。在废物管理审计中应考虑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回收等环节,分析各环节废物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而确定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应熟知各行业企业可能产生的废物及其管理流程,采用行业为导向的废物管理审计模式。

3.2.4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审计既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更是环境治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土壤污染属于隐性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土壤污染一般源于工矿业的高危废物、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地膜、畜牧养殖等,另外,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核工业的放射性物质等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源头。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修复效果。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重点应结合相关行业、区域产业规划,关注高危土壤污染源的防治,如钢铁行业中的酸洗污泥污染,有色冶金行业的重金属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污染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效果性等。

3.3生态系统审计

生态系统审计将重点关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是保障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审计主要关注森林、湿地和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保证,可以给人类提供海鲜、野味等食物,提供木材、草药,净化空气和水,降解固体废物,减缓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审计是开展生态系统审计的主要表现形式。生物多样性审计的目标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审计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时应充分识别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因素如栖息地的退化、外来物种的入侵、资源(包括森林、生物、渔业、能源等)的过度采伐和捕捞、水污染、气候变化、非法交易、生物技术等,了解政府的应对措施如建立公园、保护区,制定相关政策、利用财政工具、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等。生物多样性审计的重点一般包括国家生物多样性策略,保护区,濒危和入侵物种,生物栖息地,基因资源,国际合约履行情况等方面。生物多样性审计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与水资源审计、森林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等结合进行。上述审计业务是相互联系的,譬如,开展矿产资源采掘活动时可能会带来森林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缺失、温室气体和重金属的排放、同时带来废弃物处理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展矿产资源审计时可以同时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污染治理审计等业务。

4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风险导向资源环境审计

4.1明确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之后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资源审计的目标不外乎资源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的目标就是天蓝、地绿、水净;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就是生态平衡。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构成各种威胁,这些威胁形成相关环境风险,进而产生公众健康风险,还会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4.2识别和评估人类行为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及相关风险首先,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被审计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和现状,并从中识别潜在的威胁。其次,分析这些威胁对短期、长期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会带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构成相关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审计人员要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发生后损害的可恢复性,还要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最重要的一步。相关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对于整个资源环境审计具有导向作用,也是审计工作的切入口。

4.3了解政府对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质不是对资源环境本身进行审计,而是对政府的环境风险管理进行审计。因此,在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了解政府缓解、预防和控制上述风险的机理;了解政府应对威胁的法规、政策和财政工具有哪些?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的角色和责任是怎样的?相应的公共开支的情况如何?以帮助审计人员识别、选择审计评价标准,初步确定相关审计范围。

4.4评估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选择审计主题或审计范围确定审计主题或重点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工作。基于以上几个步骤所获得的信息,审计人员应进一步评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资源环境风险的能力,针对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主题或重点。这一步骤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分析法完成,下述关键问题值得考虑:相关政策和财政工具是否存在,是否可行?是否遵守国家法律、符合国际环境公约?风险管理情况如何?风险管理系统的实施质量,行政内部控制情况如何?政府是否进行了有效监督?内部审计是否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这些问题是否可审,是否有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

第8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南阳 生态文明 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一种系统性、内生性的理念和思路,体现了系统辩证的思维。十报告相比,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上更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表明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治理的艰巨性。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是根本性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并突出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含义是:凡是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都属于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伴生产物。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方式转变正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满足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回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实现人们的期待,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为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过去过多关注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更是滞后。要破解这一困局,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带来“制度红利”。为了完成节能减排发展的目标要求,企业往往需要更新生产设备、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加大资源环境管理力度等。这些活动在短期内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是在企业跨过短期成本增加的“卡夫丁峡谷”后,长生产经营成本会降低,从而导致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效益也会在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逐步显现。这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美丽中国令人神往,天蓝、水清、草绿、城美的理想很诱人,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却很残酷。我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了太多不够美。要彻底改变这一切,让“美丽中国”写满神州大地,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

二、南阳加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对策南阳市提出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梦――南阳篇的伟大实践,为绿色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三个南阳”其中之一是建设“大美南阳”。大美南阳指的不仅是环境美等外形的美,更是指内在的美,是人文精神之美、社会心态之美。当前,南阳市正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统揽,不断提升中心城区“两度两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勃勃生机。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地树起生态理念。南阳市被环保部确定为第五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省辖市,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南阳应该持续转变领导方式,树立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用生态文化引导群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自觉选择节约环保、绿色消费模式,从每个生活细节做起,携手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好生活。2、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地,南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上,也要符合南阳的实际,突出南阳的优势和特色。南阳要构建“两山两水”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要突出南水北调沿线生态走廊建设,要勇于担当,全面落实生态建设任务,负起保护之责;善于运作,打响品牌,争得支持,推动地方加快科学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好南阳路子,创造南阳经验。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的是生态产业的培育和打造。只有加速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才有生命力、才有持久动力。南阳市要走“两不三新”之路,在不以牺牲粮食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突出有南阳特色的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富民产业,打造农业集群,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光电等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4、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充实完善南阳的生态环境立法。在国家层面,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完善有关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工作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地方颁布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法规还存在与本地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立法技术落后等多方面问题。要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予以改进和完善,使地方的生态环境立法,成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制度的有效支撑。5、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完善南阳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体系。我国目前已形成由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环保部标准共同构成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体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自70年代年我国第一项环境保护标准以来,历经4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标准数量大幅增加,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大家对我国PM2.5的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差距已有切感同身受,反映出我们的有些标准已明显滞后于时展。南阳在这方面必须大力加强、迎头赶上。南阳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还大有可为,比如对下级政府考核怎样体现绿色和环保理念,生态文明政策创新等。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南阳作为地方政府不能缺位,必须发挥历史主动性和担当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琦.中国环境报,2012-11-12.

第9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试点工作在区人大、区政府的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依照市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文件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建设宜居”的工作要求,按照“生态打造宜居,低碳引领生活”的总体思路,分别在新建成居住小区、城区成熟生活小区、改造后老街巷小区等三种类型的小区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探索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营造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提升小区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融。

二、试点工作原则

1.基础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客观事实,在古城保护、绿色创建、老新村改造良好环境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要充分发扬我区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中的优良传统,在试点工作中注重运用新型科技和新型理念,大胆创新,结合实际打造生态出本小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亮点。

3.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试点工作中既要注重加强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态势。又要注重生态宣传教育和低碳知识普及,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4.注重引导与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整合各类资源,广泛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类组织及广大群众共享共建生态文明。

5.注重导向与分步达标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较高的技术导向框架下,脚踏实地逐步实现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但近期的试点任务目标必须完成。

三、试点工作任务

承担试点的单位要按照《区生态小区试点建设导向》的要求,结合所在小区的实际,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元素,形成小区的主题特色。

(一)小区主要承担运用老新村改造成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通过老新村改造过程,加载生态及低碳的元素,充分体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示范小区。(由街道办事处承担)

(二)养一小区主要承担建设生态与低碳生活体验小区的试点。通过环保基地的建设,引领小区生活,增强小区的生态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低碳生活的体验小区。(由街道办事处承担)

(三)苑小区主要承担在新城建设中形成生态文明的展示小区。通过新城生态理念的规划建设,在试点小区增强生态文明人文环境元素,展示区新城建设中的生态概念和绿色生活的新家园。(由街道办事处承担)

相关部门试点工作任务详见分解表。

四、试点工作步骤

城区生态文明小区试点工作,是在当前推进转型升级和“三区三城”建设大环境中的试点探索,也是市人大赋予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时间紧、要求高的实际,试点工作分为调研准备、组织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

(一)调研准备阶段:

由区环境保护局根据创建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市人大“决定”精神和相关文献,领会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小区调研,听取专家、承担试点单位及人大代表的意见,形成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和试点工作导向及评估方法,明确选择试点的单位和试点的内容,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必要的实施经费。

(二)组织实施阶段:

试点工作方案经区人大、区政府同意后,在区政府的领导下,由区环境保护局负责牵头,指导各承担试点工作街道制定各试点小区点的具体实施计划,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配合试点承担街道按时落实工作任务;在区人大的督促指导下,由区环境保护局认真组织实施进度的检查,适时召集阶段性工作会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试点内容和调整工作任务。

(三)总结评估阶段:

工作任务完成后,在区人大、区政府的领导下,区环境保护局邀请专家和人大代表参照试点导向,采取综合评估的方法,对三个试点小区进行初步评价。对存在的不足部分,指导各承担试点任务的街道进行进一步完善。相关街道办事处认真做好所在试点小区的经验总结和台帐资料,积极做好迎接市人大领导的指导视察准备工作。

五、试点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生态小区试点建设是我区落实市委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的实践,是城区向生态文明升级的一次新的机遇,也是一次全新概念的探索,没有可借鉴的捷径。相关部门、相关街道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把试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全力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总结试点工作的先进经验,积极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为加强组织协调,本次试点工作在区政府分管区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区人大相关工作部门负责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区环境保护局承担试点工作牵头协调的责任,具体指导试点小区的实施,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