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农业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民生档案为城市发展服务的新方法
服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民生档案必须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档案服务的新要求。
1.创新服务,档案服务职能不断强化。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探索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唐山市档案局主动与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农工委联系,依据《唐山市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唐山市职权公开运行实施方案》、《河北省村务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共同制定了《关于开展“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市5000多个行政村普遍开展了“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活动。活动中通过把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档案公开的重要内容,只要不涉及保密的事项,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并着重将党委、政府为民拟办实事、各项民生工程和征用土地、拆迁补偿等具体情况以及各级政府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工作方面的档案信息及时进行公开,以增进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拉近党群、干群的距离。
2.民生档案日益规范,服务民生成效凸显。一是把社保系统档案管理作为市、县档案部门年度重要工作任务,采取加强业务指导、举办专题培训班、具体帮助整理等措施,严格落实标准规范。二是民生档案资源管理卓有成效。将农村村委会理财、议事、公开等民主管理内容,纳入了村级档案归档范围。城市社区相继建立了就业再就业、医疗保障、弱势群体救助、城市社保、低保、计划生育等涉及民情民生的专项档案。各级机关单位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档案全部纳入收集归档范围。市、县档案馆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整合接收土地延包流转、新农合、房屋征收、企业破产改制、婚姻、公证、计生、林权改革等各类民生档案。三是拆迁档案规范整理、服务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为加强城乡拆迁改造档案的规范管理,要结合实际,实行“一户一档”的管理方式,确保拆迁档案资料齐全、完整,为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供档案服务。随着群众维权意识增强,民生档案的查阅利用为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主动参与,积极服务全市重大活动。在加强基层建设年及改造提升活动中,民生档案主动做好开展基层建设年及改造提升活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工作,并派出专人进行指导,确保加强基层建设年及改造提升活动中各项工作形成的档案资料系统、完整。
二、民生档案的特点及思考
2014年,唐山市档案工作将以资政惠民为中心,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抓好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基础建设,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为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做出贡献。
1.继续深入推进“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活动。以服务党务、村务公开为龙头,统筹其他类别的档案公开,并以此推动农业农村档案管理、档案服务整体上水平。一是继续加大村级档案室规范化力度,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市级示范档案室。二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并行过程中,档案工作要及时跟进,在全市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土地流转合同登记档案,为维护农村各方主体利益保存原始档案记录。三是推动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特色档案,为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提供全方位档案服务。
2.进一步抓好民生档案工作。重点抓好对民生档案安全保管基地建设和工作督导。重点指导民政、国土等系统单位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认定工作。优先对民生档案进行整理、编目、数字化和开放鉴定,推进民生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时充实《民生档案管理文件汇编》,丰富民生档案的服务内容。
3.加速开展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要以档案数字化为纽带,推动档案整理和服务体系与档案信息化深度融合,与档案资源体系、安全体系良性互动,把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作为主要业务大力推进。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适时做好异地备份。严格做到敏感信息和档案不公开、不外包、不上网,绝密档案不做数字化处理。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等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30号),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示范与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富民、惠民”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乡村社区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等工程为突破口,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的科技典型。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重点培育3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15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使示范(试点)区域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科技型涉农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建设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努力成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区域优势特色。围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推进优势主导产品和特色企业向示范(试点)区域集中,建立企业研发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培育特色优势名牌产品,形成产业群(链)。
(二)坚持技术综合示范。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形成多种科技活动整体推动示范(试点)的格局。
(三)政产学研金民结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政策性引导。优化农村科技创新环境,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到示范(试点)一线创新创业。明确示范(试点)的技术依托单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利用市场机制、产学研结合,为示范(试点)服务。利用农业科技贷款,吸纳民间资本,推动示范(试点)工作。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科技能人”,带着农民干。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协作程度,激发农民对科技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农民使用技术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富民、惠民成果。
四、重点任务和示范内容
(一)重点任务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重点推进七项任务。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实施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一特色”为重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政产学研金民”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专业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开发综合效益。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围绕农村社区化目标与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农林生态和农民生活环境整治、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建筑、低成本卫生设备和药物特别是中医药、低成本文化设施和民俗文化保全、社区规划建设和村镇优化布局、社区和村镇动态监测和功能提升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的现代农村社区。
3、开展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围绕农村、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应用技术问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示范(试点)单位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解决良种、良法、加工、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建材、节能型建筑、循环生产、农业节本技术、健康种养殖技术、土地修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应用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推广。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市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粮食丰产技术及操作规程,辐射面积100万亩。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构建科技知识进村入户的实时服务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化乡镇科技示范(试点),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技术、社会事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民生活信息化。优化信息服务质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提高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5、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基地(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对示范(试点)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经营能人、技术“二传手”等“科技能人”,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和影响,使周围的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6、构建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多元化方向,结合实际,引导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博览交易会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渠道,建设咨询服务专家队伍,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7、大力发展涉农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拉动农业为目标,鼓励非农企业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培育大宗农产品用户企业,进而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在涉农企业中建立省级研发中心,培育成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示范内容
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分别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科技示范村(试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入户”;加强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育科技型企业。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条件的地方,集成相关技术,发展村级社区。
2、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乡(镇)一基地”,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乡(镇)一服务站”,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或平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一乡(镇)一课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技术的集成支持,发展生活功能较好的乡镇中心社区。
3、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形成示范样板;加强技术转化和创新,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建成市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县);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功能较完善的中心城镇社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五、申报条件与组织管理
(一)申报条件
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提出了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发展优先顺序、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2.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围绕当地资源的加工利用确定了明确的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代表性和发展基础,发展经验在其所代表的类型内具有推广意义。
3.科技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科技工作特色明显,科技环境优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以上。
4.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科学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原则上要具有“科技能人”或科技型企业带头人。
5.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和政策措施有保障,出台了贯彻落实政办发[2006]114号、政办发〔2007〕30号文件的政策性文件,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接领导、科技主管部门具体协调和推动的工作机制。
6.制定了示范(试点)具体实施方案,并配备开展示范(试点)所必须的经费和相应的促进措施,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依托单位优先),方案切实可行,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
7.示范(试点)要首先列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范围;示范县市区(试点)的选择要与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情况、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等结合考虑。
8.严格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有关土地和环保的要求。
同时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还应当具备以下指标条件:
1、示范县市区(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县级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县域gdp达到100亿元以上,县域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20%以上。
2、示范乡镇(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乡镇gdp达到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50%以上。
3、示范村(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村级经济总量的80%以上。
(二)组织管理
1、申报单位
示范(试点)的建设单位分别为村民委员会、乡镇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建设单位必须具有明确的技术依托,并编制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技术依托单位合作方案。申报单位为县市区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区域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各建设单位提交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填写审核意见,择优推荐申报市级示范(试点)。
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材料进行论证,符合条件的认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乡镇或县市区(试点)”,并择优推荐上报省科技厅。对已列入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或科技特派员试点单位等优先考虑。
2、支持方式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将以项目为载体,各地根据实施方案选择新农村建设技术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为2-3年,项目承担单位应以技术依托单位和示范(试点)相关单位联合为主。市科技局拿出专项资金,将视组织实施和投入情况,择优支持。
3、实施的评估和验收
1)市科技局对我市的示范(试点)进行宏观指导、动态评估和监督,并统一部署验收。
2)各县市区科技局负责本区域示范(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落实配套支持经费,对示范(试点)进行年度评价,编制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确保示范(试点)目标的完成。
3)年度评价和动态评估的重点是任务落实、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市科技局将每年公布评价或评估情况。评价或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相关涉农科技计划对有关市下一年度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7]30号),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规划及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七大科技支撑工程。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高技术农业和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示范(试点)的突破,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2、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涉农部门以及农业科技园区、涉农大企业制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农企业进入涉农工业领域,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为示范(试点)工作注入活力。
3、设立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专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突出科技支撑作用,开展示范(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贷款,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市科技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优先支持示范(试点)工作。开展示范工作的各县市区、乡镇及村要提供充足的匹配经费,保障任务完成。
4、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开展县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村试点,设立专项,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涉农资金支持。
一、充分认识实施**工程的重要意义
实施**工程,建立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是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是农民进行科学生产决策,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科技素质的现实需要。实施**工程,对于促进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和交换,给农村社会带来更多接触新知识和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扩大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层面,有效缩小城乡数字差距,解决涉农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广大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工程的目标和内容
(一)**工程的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末,在郊区1000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行政村初步建成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基本实现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服务终端的覆盖;整合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信息宽带网络“村村通”;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基本建立市、区、镇、村四级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开展“千村万户”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
(二)**工程的主要内容:
1、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提高农村的信息传输能力,为实现传输方式多模式、信息来源多渠道、服务手段多样化,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
2、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站建设的基本标准:1台触摸屏(农民一点通),3台电脑终端。各区县根据村实际情况确定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投影仪等其他设备。
3、整合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 “前台界面统一,后台信息联动”的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该平台体系由市、区县两级架构组成,内容主要涵盖农民生产和生活领域,可提供农科热线咨询、涉农信息查询、农业科技人员和单位查询,灾害信息、供求信息,村务公开、社会公共事业及公共文化资源等综合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内容集成,并根据农民需求,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订购等电子商务和其他服务功能。
市农委会同市相关部门负责市级平台主要功能和内容建设,以及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维护;区县按照市、区两级平台框架标准要求,结合本区域实际,负责本区域平台的功能和内容建设,以及本区域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维护。
4、建立健全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为农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市、区、镇、村四级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在市级层面,做好涉农信息共享的制度性安排,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区县和乡镇负责收集、传递和整合本地区的涉农信息,对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负责本村信息的管理和维护,收集和反馈当地涉农信息和农民需求,指导和帮助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各类涉农信息和政府服务。
三、推进**工程的原则
推进**工程要坚持资源整合、强化服务;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面上聚焦、求得实效的原则。
资源整合、强化服务。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涉农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实现实用涉农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服务,提升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市级部门要统一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各区县要立足本地实际,编制“十一五”期间推进**工程的规划,合理确定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
面上聚焦、求得实效。根据“成线、成网、成片”的要求,优先支持以镇为单位,统一建设行政村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先行区中各行政村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不搞花架子,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让农民利用信息搞好生产经营,增加收入,丰富文化生活,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工程建设资金
**工程面向“三农”,主要提供“涉农公共信息”服务,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按照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对**工程建设资金划分如下:
市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投入以市财政为主;按基本标准配置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中终端设备(相关软硬件,不包括房屋等设施)建设和维护,由区县政府投入为主,市根据区县财力不同的状况给予补助。
**工程不得让乡村举债搞建设。各区县要加强投入,确保基层正常运转。
五、加强领导、规范程序,推进**工程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农委、市信息委、市财政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共同建立**工程推进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工程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负责各自涉农信息资源的组织提供,推进涉农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市农委做好“金农工程”落实,主要负责**工程具体方案的制定和组织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涉农信息资源的等工作;市信息委做好信息产业部试点的组织推进工作,组织开展有关方案论证、规范标准制定、信息化培训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协调监督**工程资金使用情况;市文广局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落实。各区县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本区县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镇、村**工程的建设工作。
2、规范实施程序。各区县根据实际,并结合自身需求,制定**工程实施方案,上报市**工程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经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开始实施;工程结束后进行评估验收。
3、加强监督管理。各区县对工程资金应实行专户管理,区县联席会议做好**工程实施方案的审核和推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区县实施的指导工作。
六、有关要求
1、各区县在推进**工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存量资源,要因地制宜制定推进计划,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
2、各区县要根据自身推进方案落实年度配套资金和运行维护资金。
3、各区县要组织力量编制本区县**工程推进总体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
【关键词】 梨树县 社会主义新农村 档案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工作,本着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抓点带面、逐步规范的原则,强化农业农村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档案信息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
1 创建范围、内容
创建示范县活动在全县县直涉农部门、镇机关和行政村、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中进行。主要内容是以点带面,全面开展县直涉农部门、乡镇机关、行政村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档案工作业务建设,整合涉农档案资源,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工作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档案信息。
1.1 县直涉农部门
(1)制定本部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领导,落实责任,安排经费,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本部门工作考核范围。(2)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 8号令为切入点,修改完善本部门文件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把本部门涉农档案收集齐全,通过“一网三站”提供给农民,确保涉农政策、技术、信息到镇、村及农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
1.2 镇机关
(1)创建工作列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成立组织机构,配备专人,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2)修订镇级文件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把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档案和涉及农民各方面利益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收集齐全,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开展面向农民群众的档案信息查阅利用服务。(3)在镇档案室建立农业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将已公开的农、林、水、土地、粮食、畜牧等方面的现行文件资料提供给农民,引导农民实现科学的种植和养殖,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4)开展培训工作,对所属村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进行监督指导。
1.3 行政村
(1)制定村级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把各种门类和载体(党务、村务、民主管理、财务会计、经营承包、土地林地流转、宅基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科技、生产经营、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社会治安、项目建设、合作医疗、社会保险、特困户救助、重大活动和党员档案、村民档案、健康档案等)的档案资料收集齐全,集中统一管理。(2)具备开展档案工作 “五有”条件(即有档案室、有柜架、有档案、有制度、有人管)的村,建立档案信息和农业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3)不具备 “五有”条件的村,采用“村档镇管村用”模式,成立村镇联合档案室,将全镇的村级档案进行整理,全部移交镇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4)所有档案进行编目,有条件的村要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对涉及民生的重要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方便农民的档案利用。
1.4 农村新型经济组织
(1)通过农民建档用档服务指导站,制定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重点抓好建档工作。(2)有档案室、实物档案陈列室、档案柜架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档案人员。(3)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资料(党群、行政、产品生产、供应销售、产品开发、基本建设、设备仪器、社会保险、安全保卫、劳动人事、财务管理等)收集齐全,集中统一管理。(4)对所有档案进行编目,有条件的要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5)在开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档的同时,要开展家庭建档工作。
2 创建步骤
示范县创建活动在国家和省、市档案部门的指导下,于 2009年6月启动,2010年10月基本结束。示范县创建活动分为创建期和示范期两个阶段进行。
(1)创建期( 2009年6月-12月底)。全县所有涉农部门、镇机关建立并完善综合档案室建设,达到国家示范点创建标准;行政村和部分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立农业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达到创建标准。(2)示范期( 2010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全县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体系,镇、村两级档案室通过“一网三站”网络可以查阅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实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广大农民基本不出村就可查阅利用档案信息和已公开现行文件的目的。
到2010年底,力争100%的县直涉农部门和镇机关,及有条件行政村达到国家示范单位创建标准,迎接国家档案局验收,努力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进入示范期。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以扶持壮大奶牛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整合各渠道、各层次、各方面扶持奶牛产业发展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逐步建立资金使用科学、资金投入机制完善、资金监管严密高效的现代农业资金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奶牛养殖现代装备水平和标准化水平,初步形成现代奶业生产模式和产业体系,推动全县现代畜牧业发展。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在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集中财力的原则。整合优化各渠道、各层次、各方面扶持奶牛产业发展的资金,发挥项目资金的积聚优势,优化投资结构,集中财力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奶业项目。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奶牛产业,突出养殖小区标准化改造、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防疫体系建设等重点环节,集中投入,连续投入。
三是坚持创新机制、提高效益的原则。在坚持上级扶持政策不变、有关单位资金项目管理权限不变、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的原则下,通过创新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益。
二、三年发展规划及今年工作重点
2010-2012年,标准化奶牛小区建设面积达到5000亩,奶牛存栏突破5万头,其中产奶牛达到3万头,平均产奶量达到7.2吨以上,产奶量突破22万吨,奶业产值超过7亿元,占畜牧产值的50%。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标准化养殖达到95%以上。所有规模标准化牛场安装数字化信息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奶业生产的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尽快把我县建设成为有乳品加工企业拉动,标准化奶牛养殖场示范带动的优质、绿色奶业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55亿元,涉农整合资金3800万元。
2010年重点搞好现代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发牧业有限公司、佳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汇祥良种养殖有限公司、顺和乳业有限公司、鹤翔良种奶牛养殖有限公司6个规模饲养场的标准化建设,新增奶牛5000头,建设3套规模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大力推广性控冻精配种技术,推广1.6万枚。提高奶牛单产达到6.7吨,存栏达到2.8万头。项目总投资5178万元,涉农整合资金1260万元。
三、整合部门工作任务
畜牧局:牵头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奶牛产业项目,并负责奶牛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示范与推广、后备母牛补贴、奶牛良种补贴、动物防疫员补助、新进奶牛补贴、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县乡冷链建设等项目资金的落实。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争取上级专项重点用于奶业项目。
财政局:负责整合工作的协调工作,落实财政内部协调机制,确保整合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使用。
发改委:负责与涉农部门编报奶牛产业项目,并监督管理项目实施。
科技局:负责上级与县本级农业方面的科技三项费用重点用于扶持奶业发展。
国土局:负责土地整理项目区内涉及到的奶牛养殖项目,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环保局:负责奶牛养殖小区粪污处理项目及其他涉及畜牧方面项目的编报和资金落实。
农业局:负责伊利乳业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奶牛场晋级省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负责奶牛养殖合作社扶持、大中型沼气工程、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等项目的申报工作,负责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奶牛养殖户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域内奶牛养殖小区基础设施的扶持,负责将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用于奶牛养殖、龙头企业及奶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水务局:负责奶牛养殖小区范围内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的落实。
林业局:负责奶牛养殖小区范围内林网绿化项目的建设。
农机局:负责秸杆综合利用项目用于奶牛养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用于奶牛场设备购置。
人保财险支公司:在县农办、畜牧局的组织下,做好全县奶牛养殖的保险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整合全面开展。成立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奶牛产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现代农业奶牛项目整合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等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由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业务的负责人组成,定期研究规划方案,调度项目实施进度情况,研究资金整合工作中的相关事宜。
2013年4月20日,国家863计划“温室节能工程关键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山东省寿光市举行。项目承担单位及各课题组代表共计20余人出席了启动会。
启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张义博士首先概要介绍了项目背景、总体目标、研究内容、课题设置和具体部署。随后,项目设立的6 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自课题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案,启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据悉,本项目由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杨其长研究员担任项目负责人。本项目下设6 个课题,其中,课题“温室主动蓄放热储能技术与装备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杨其长研究员主持,“太阳能土壤跨季度储热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研究”由北京理工大学郑宏飞教授主持,“日光温室构件集热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马承伟教授主持,“日光温室结构轻简化关键技术参数研究”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长吉研究员主持,“轻简装配式日光温室墙体结构与新型材料研究”由沈阳农业大学佟国红博士主持,“温室相变蓄热与集热材料模块化关键技术研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宏丽博士主持。
本项目将立足自主开发和集成创新,以“温室节能高效生产”为核心,从温室保温储能、结构优化、太阳能跨季利用等三个方向入手,重点开展温室主动蓄放热技术、温室相变蓄热-集热技术、温室构件集热技术、温室浅层地能高效储放热关键技术、轻简装配式日光温室墙体结构与材料优化技术、太阳能土壤跨季度储热智能化技术等相关节能技术研究,研制出相应的配套智能装备与产品,并实现温室节能工程关键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的集成。
当前,我国尚存在能源短缺、作物栽培设施装备落后、抗逆性能差、数字化控制水平低、关键设备受制于国外等现实问题。希望通过本项目进行温室主动蓄放热及结构轻简化关键技术研究、温室土壤与构件储能集热技术及智能化控制装备研究,以及综合技术的集成;形成具有低能耗、高产出、环境智能可控型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大幅度降低设施能耗和生产运行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显著提升我国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做出贡献。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通知》(浙政发〔*〕51号)精神,现就全省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框架和主要功能
根据“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以用促建”的思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由省农业厅和*移动公司为主承建,面向全省农民的实名制“*农民信箱”,是我省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总体框架。“*农民信箱”(以下简称“农民信箱”)分为系统信箱和普通电子信箱两个部分。全省农民、农技人员、涉农企业和相关人员都可申请使用。系统信箱是给注册用户开设的可管理信箱,用户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双向交流,快速、便捷地获得各类免费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并要求所的信息真实可靠。普通电子信箱是给注册用户开设的POP3电子信箱,主要用于对系统信箱用户以外的邮件收发。实名制的“农民信箱”着重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当前普通网站存在的信息真伪难判别、供求难对接、诚信无保障等问题。
(二)主要功能。“农民信箱”准确反映农民自己的需求,实现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农民需求相对接,也作为各级政府部门连接农民的重要桥梁。
“农民信箱”系统用户按从事专业、行业、主营品种、职级、职称列为12个大类、190个小类和买进、卖出两个方向,其主要功能有:
1网上推销功能。注册用户可通过信箱推销农产品等。
2网上采购功能。注册用户可通过信箱采购农产品和其他产品。
3网上联系功能。注册用户可通过信箱进行远距离免费联络。
4网上信息获取功能。注册用户登录“农民信箱”,即可获得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气象消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
5网上统计考核功能。所有在“农民信箱”系统运行的数据都有记录,以便有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和考核。
6网上桥梁功能。政府部门可以方便地发送相关信息,注册用户也可通过信箱向政府部门反映民情民意。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
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的基本目标是,到2008年底,全省注册用户达到100万户以上,并适时升级软件,积极拓展业务,努力将“农民信箱”系统建设成为一个覆盖全省的农技服务平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与农民对接的电子商务平台,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建设任务是:
到*年底,各县(市、区)都建立“农民信箱”系统,发展注册用户分别达到1000户以上,全省达到10万户以上;全省所有乡镇都通过“农民信箱”系统建成用于上下联络的子系统。
到2*年底,各县(市、区)发展注册用户分别达到5000户以上,全省达到50万户以上;结合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60%的行政村建成用于上下联络的电子信箱。
到2008年底,各县(市、区)发展注册用户分别达到10000户以上,全省达到100万户以上;结合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90%的行政村建成用于上下联络的电子信箱。
具体任务由省农业厅根据各市、县(市、区)的实际安排落实,并以各地使用“农民信箱”的实际效果为主,制定验收办法。
三、实施步骤
“农民信箱”系统平台由省农业厅和*移动公司为主承建,其他通信运营商参与建设,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组织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农村工作指导员等承担推广应用任务。
(一)制定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要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农民信箱”系统采用逐级授权的方法,实行分级管理。各市、县(市、区)要选定1至2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专、兼职系统管理员,建立所辖区域的单位列表,管理好本级系统。
(二)注册登记。普通农户、种养营销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人员、涉农企业人员、农林水技术人员、涉农服务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都可申请注册登记,由乡镇政府或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予以开户(根据系统运行情况,适时发展一批信誉良好的省外农产品购销加工企业为注册用户)。为方便农户申请,可由经过“农民信箱”基本知识培训的各乡镇联村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志愿人员、乡镇中学师生等,协助农户填写申请表。
(三)组织培训。各地要抓好系统管理员和信息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熟练掌握各项管理规定和操作技能,再由他们去辅导用户。培训实行分级负责,由省培训到市,由市培训到县,由县培训到乡,再由乡镇培训到村。各地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培训方法。
(四)有关政策。在“农民信箱”系统运行的前2年,省政府对系统平台建设给予一定的补助,注册用户使用“农民信箱”接收、发送信件和手机短信全部免费。系统运行满2年后,农民群众使用“农民信箱”原则上仍免费,发送手机短信视情实行优惠。
四、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实施“农民信箱”工程,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各级政府提高服务“三农”水平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规划,精心组织,把实施“农民信箱”工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务必抓出成效。
一、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农业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布署,结合农经站工作实际,组织全站干部职工认真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农经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3月底开始,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3月底至4月底已结束。通过深入动员,组织学习培训,各股室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农经工作调研活动。第二阶段从5月上旬至6月底,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一系列活动,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紧扣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剖析思想根源,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在活动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端正态度,增强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农经工作的目标,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精神和农业局党组部署上来。
(二) 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
1、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农民负担“四项制度”,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2、贯彻落实“一事一议”管理办法,做好筹资酬劳监督管理,今年4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省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村民筹资上限标准和以资代劳工价标准,报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实施。
3、为更好地做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的宣传,让广大农民全面准确地了解直补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执行力度,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1、继续贯彻落实《省政府转发农业厅关于做好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意见的通知》,全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步伐,力争近期能够全面完成补换发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1、配合市财政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全面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会议,并负责起草《**市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细则》,报**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经市政府申批后下发各县(区),推动各县(区)工作的开展。
2、组织申报2009年省级财政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09年**省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市及时布置,认真组织收集审核汇总上报19个项目。
况写成文字材料上报省站。
4、完成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2008年度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自评。并将绩效评价情况写成文字材料上报省农业厅计财处。
7、组织开展2008年省级示范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对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资金到位、管理使用以及实施进展情况等进行检查验收总结,涉及检查项目项目7个,通过市县两级的检查,没有发现项目资金被挪用、截留等违纪情况。资金到位及时,管理规范。目前,除宁洱县民安村仔猪养殖协会项目还在实施当中,其他项目已按计划实施结束,通过项目实施,部分已初见成效。
8、认真做好项目挂牌工作。截至2008年**市得到省级财政扶持项目35个,为了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根据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相关管理要求,市农经站组织各县(区)农经站对2004—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单位全部进行挂牌,设立示范项目标识牌,并指导帮助项目单位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五) 加强农经统计工作
2、按时完成上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监测分析工作。
(六) 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网络体系
1、开展业务培训情况。2009年5月31日前,全市共举办“数字乡村”工作培训29期,475人次,其中县(区)级11期,69人次,乡(镇)级18期,406人次。
3、网站维护及信息情况。我4、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程进度。市农业局分管领导及业务负责人通过网络、电话、报送进度统计表、到实地督查等方式检查促进我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使工程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1、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认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
2、加强对村级财务委托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及2009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组织实施。
3、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步伐,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力度,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年初制定的50个的发展目标。
4、认真抓好农业部、省农业厅各项统计报表的培训、布置工作,做好2009年各项统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分析上报工作,做到及时、全面、准确。认真开展下半年农村入户调查工作。重点做好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查、资料整理、预测和分析。
5、认真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服务“三农”的信息通道工作。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下半年市级计划开展技术人员培训一期。
充实完善栏目内容,突出信息的重点。加强对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扩大我市名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发掘我市各地乡村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潜能;提供劳务信息、产品供求信息的,培育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劳动力转移、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转变部门职能,充分发挥惠农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
我们对涉及到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方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政策的落实逐渐由部门监管向制度监管转变。特别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马铃薯脱毒种薯补贴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全面放开马铃薯脱毒种薯市场,由市场选择企业,由市场形成价格,建立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公平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扎实抓好政策落实,严格核查良种补贴面积、农业投保面积,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公平、公正、不走样,充分发挥惠农政策预期的激励引导作用。
二、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我区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把技术支撑作为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动力,狠抓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全区有“一项巩固基础的技术推广实现重大突破”,即全区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盐碱地改良等措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突破100万亩;“两项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始融合推进”,即全区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面积均达到了3500万亩以上,并逐渐开始融合推进;“三项基础技术实现主要作物全覆盖”,即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面积5400多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8918万亩,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全覆盖。“四项关键技术推广面积大幅增加”,即以喷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达1412万亩,较2013年增加86万亩。地膜覆盖推广面积达到2846万亩,较2013年增加114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4520万亩,较2013年增加499万亩。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达到620万亩,新增100万亩。技术突破和大面积推广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转变服务理念,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
种植业系统结合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重点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冬春科技巡回大培训”和“千家万户科技服务行动”。自治区农牧业厅抽调15名种植业领域专家组成宣讲团,由盟市组织、选题、选专家开展巡回大培训,在11个盟市举办了78场专业技术讲座。带动全区各级农牧业部门培训农民330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38万份册。同时,组织开展了“千家万户”科技服务行动,确定了1893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定点联系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837家,专人联系服务种粮大户15030户,在春播关键时期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了量身定做的技术服务,极大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转变工作重点,充分发挥高产创建带动均衡增产的作用
我区继续把高产创建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全区落实了415个示范片,示范面积达1299.7万亩,共涉及12个盟市,75个粮油糖主产旗县、市区和农场,363个乡镇,1422个行政村,23.98万户。在工作重点上逐渐转向依靠万亩示范带动区域性均衡增产:415个万亩示范片,带动粮食增产9.3亿公斤,带动油料增产844.9万公斤,带动甜菜增产1098.44万公斤。在技术支撑上实现了“六个全覆盖”:优质新品种全覆盖、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统防统治全覆盖、全程机械化作业全覆盖、配方肥施用全覆盖。在档次提升上开展了增产模式攻关:在科左中旗、喀喇沁旗、四子王旗分别开展了水地玉米、旱地玉米和马铃薯的增产模式攻关研究并建立了高产创建和模式攻关示范区。
五、继续加快设施蔬菜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我区的蔬菜生产优势区继续把设施蔬菜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设施蔬菜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33万亩,较2013年新增29万亩。设施蔬菜产量突破720万吨,产值突破187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蔬菜的收入将达1282元。全区已有成规模日光温室小区1377个。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各级农牧业部门通过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基地建设辐射带动,狠抓温室设计、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推广和质量安全控制。目前,规模化小区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标准化、绿色、安全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六、示范引导和市场监管同步加强,不断拓宽保障生产安全领域
全区各级农业相关职能部门在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农民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2014年,全区落实小麦、水稻、玉米等10种作物1211个品种80个组别496个点次的试验;对1000多个品种进行展示,展示面积达800余亩;对200多个品种的新品种进行示范,示范面积达6000余亩;审定、认定通过了玉米、高粱、向日葵等8种作物105个品种。各地结合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开展了大量的肥料、农药、地膜的农业投入品的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引导农民选用和识别。同时,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和源头治理,检查种子经营企业和门市部,建立了种子入户倒查机制;检查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经营单位;针对主要肥料品种和流通渠道进行40多个批次的抽检。通过示范引导和市场监管,全力保障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