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工业互联网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互联网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互联网的特征

第1篇: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互联网正在引发中国剧烈的商业创新与重塑,以其惊人的速度与力量改造各行业的格局,企业不能再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来运行商业。新传播平台、新技术手段的更迭呼唤颠覆性的变革,本文梳理了工业品营销大咖们关于“互联网思维重构工业品营销”的那些观点和看法,期待更多工业品营销智慧分享,一起推动“中国智造”,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郭重庆院士:传统工业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困境是自身的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结构和互联网信息化大潮的要求不相符的,要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造,我觉得就是这么几条:垂直化、扁平化、分散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互联网企业加平台型企业,将成为未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一个范式,IT与制造业的混血儿,技术创新加商业模式的创新,制造业进入泛制造业时代。工业制造业必须要摒弃以生产者自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的制造文化情结。要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变革,适应今天的互联网文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曹淑敏:目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正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是新一代产业变革的突出特征。互联网带来更大的变革还在发生。目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正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是新一代产业变革的突出特征。受此影响,工业生产模式已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互联网是发达国家推动工业变革的共性基础。在我国由单纯产品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制造服务化已经初见成效。利用互联网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智能实时服务,企业服务拓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清华北大网络营销总裁班创始专家、电商中国刘东明:中国电商的第一个十年属于生活资料,中国电商的下一个十年生产资料工业品业将加入电商战队。今天中国制造业绝对值已经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工业界对于互联网营销电商的还处于蒙昧状态,工业互联网将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利器。我把工业品互联网化划分为四化,即营销传播互联网化、销售渠道互联网化、产品研发互联网化、组织结构的互联网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化,想象无限,我们将迎来万物相链、天下互联的未来。

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这是一个庞大的物理世界,由机器、设备、集群和网络组成,能够在更深的层面和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相结合。这就是工业互联网革命。工业互联网放大了云的作用,将带有内置感应器的机器和复杂的软件与其他机器(也包括人类)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就能从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背后的意义。当机器感应到触发条件和通讯信号的时候,它们就成为智慧机器了。智慧机器、分析的功能和移动性,我相信它可以带来生产力提高的革命:故障最低、资产优化和系统优化。

第2篇: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t提出了互联网思维的几个关键词:第一,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第二,互联网赚钱有三种模式。利用互联网卖东西:卖真实的东西叫电子商务,卖基金理财产品叫互联网金融,卖虚拟服务比如餐馆打折券叫O2O;另一种是卖广告;还有一种是增值服务,例如网游,收增值服务费。第三,免费是互联网的精神。

小米公司的雷军发明了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少就是多,大道至简,只做一个手机――小米手机,学苹果;极致: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小米创业第一次就做了全球首款双核1.5G的高端WCDMA智能手机;口碑:超越用户预期,依靠米粉口口相传;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MIUI坚持每周迭代。

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冯仑也大谈互联网思维,自曝“我们一看有一点懵了”。也有论者在文章中把互联网思维提炼为三个关键词,六个字,即:迭代、群众、精品,并做了详细说明;国内家电领军的实体企业海尔宣布要实现“互联网化”转型:做C2B预售、玩电商平台、整合物流;2014年2月11日,万科总裁郁亮带领由万科80名高管组成的考察团,考察小米总部;万达总裁王健林决策,万达或与阿里腾讯合作,实现O2O转型。

一时间,关于互联网思维观点蜂起,百家争鸣。肯定者有之,反对者有之,阐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互联网思维成了一个近年来开放性的文化科技事件,一个讨论文化变革的平台。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理念

每一个时代的发展总是以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志的,特别是以先进工具的发明和创造引发全面变革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是这样的,以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无可争议地启动并实践着这一原理。

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的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也将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新世纪。

纵观当下世界,电子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自动化与人类智力的解放,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三A”革命(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的来临,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全球信息联通与共享,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更加深刻而伟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它将把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推向以自动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将远远超越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另一位十余年潜心研究数据科学的技术权威、数据科学家、《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科学和信息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最受人尊敬的权威发言人之一,他曾先后任教于世界最著名的几大互联网研究学府,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哈佛国家电子商务研究中网络监管项目负责人,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他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他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变革首先是思维变革,继而影响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维克托最具洞见之处在于,他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性,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他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他在书中展示了谷歌、微软、亚马逊、IBM、苹果、Facebook、Twitter、 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

为什么会是这样?

科技革命中范式转换的必然成果

世界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总是在突变的发展范式的巨大转折中实现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哲学的结构》中描述了这一过程。范式,Paradigm,该字源于希腊文,含有“共同显示”之意。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和示例等义。科学革命的范式总的来说,就是科学共同体总的“看问题的方式”,包括思维原则和方法论。

按照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理论,在某一范式指导下的常规科学发展后期,科学研究中不断发现和揭示出“意料之外的新现象”。这些新的发明和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已无法纳入原有的思维范式之中,原范式在创新变革的实践中已十分不适应,失去了惯常的指导地位,这就形成了“反常”,反常逐渐积累,增大到一定程度便发生科学范式的“危机”。正是在这种危机中,现实实践催生的新思维、新概念、新范式就会应运而生。

显然,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随着云计算、云应用、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虚拟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还造就了全新的生产方式、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同时与之相适应,它将改变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从而必然改变人类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思维就是在这种变革的时代产生的,它是科学革命的必然成果,更是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必然产物。

思维的变革是更为根本的变革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产力中工具的革命,实际上彰显了创造和掌握这些工具的人的思维的超前革命。也就是说,正是那些在互联网革命中敢于创新,敢于试错的先知先觉者,正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

与传统的哲学思维、科技思维、产业思维和商业思维不同,互联网思维有自身的特点。

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的胡世良概括了互联网思维的十大特征:有强烈的危机感;快速;客户至上;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平台思维;创新精神;坚持开放性;免费的商业模式;专注精神;组织更加敏捷、灵活和柔性。

国内首家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意交易改革的BAB精准撮合平台――创成在线,CEO陈建雄在总结众多运用互联网思维成功的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思维的七大特征:

第一,快速的反应能力。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快。快主要表现在决策要快、产品推出要快、行动要快、产品迭代要快、创新速度要快、变革要快和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

第二,极致的用户体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供求关系中成为主导者,成功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无不是为客户提供超过客户期望的产品或服务,无不是为客户提供完美的客户体验,追求简单极致,客户体验成为企业市场致胜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运用平台思维。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不是做产品、不是重质量,也不是搞标准,而是打造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最大特征必须运用平台的思想,通过平台规则、平台运营机制的创新,聚合双边或多边市场规模,打造有关利益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圈,实现平台模式的变革。

第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互联网的精髓、灵魂与精神,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更多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平台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更重要的是观念创新。

第五,免费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首先强调的不是收入,而是用户规模和用户流量(如PV等),没有规模和流量的商业模式难以成功。因为在互联网应用若要收费,用户都可以找到同质化的免费产品,免费模式是众多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关键。

第六,坚持开放性。开放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特征。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都具有开放性,不仅对内部全员开放,更重要的是对外部开放。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3篇: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 智能化 工业制造

中图分类号:F270;F4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009-02

1 工业互联网概念详解

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GE公司CEO杰夫・伊梅尔特提出。工业互联网依靠机器以及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分析软件,打造智能机器,实现人、机器和数据的无缝协作,开创机器与智慧、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每一个工业企业都必须是一家软件企业;工业互联网小小的变化会带来巨大的成果;商业模式的变化能够带来更好客户的结果;互联网将改变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伊梅尔特表示,今天的制造业是数字化信息推动生产力,人们必须要有业务模式的创新再加上技术创新,GE非常欢迎颠覆式的创新,有了颠覆式创新人们又能够成功地到一个新领域竞争,而互联网要发挥作用唯一的出路就是开放的生态系统和放开的生态链,与方方面面的合作伙伴、企业、客户一起合作,这种方式将会带来下一个发展时代巨大的竞争优势。他表示,工业公司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这不仅会带来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同时会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推动全世界未来生产力的增长。

简单来说,工业互联网无非就是数据、人和机器组成的一个智能化体系。在具体的生产之中,生产设备与大量信息相互作用,人类通过对于数据的掌握和把控,构建一个全新的、智能的、立体的体系结构。这既包括具体的生产人员,如研究员、监督者、生产工人、技术专员,也包括消费者等外部人员。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工业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变化,大家在它们身上享受到了巨大的利益和实惠。现代化工业为人们带来了机器、设备、现代化设施等先进事物,而互联网则提供了计算革命,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它们的结合是机器和智能的结合,钢铁和智慧的合作,人和数据的共同协作,为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推动时代的发展。

2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2.1 自动化的知识工作

这个概念是由麦肯锡公司率先提出的。知识工作的自动化,其实是个终极问题,这个总结的人其实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词去形容这个事情,所以就统一称之为“知识工作”。 现在需要看一下什么是“自动化”,在笔者的第一份工作中,一个总监问,计算机的本质是什么,大概想了半年,笔者最后给的结果就是“自动化”。比如你写了一个脚本做了一个批量任务的执行,那么这个是个自动化的过程,比如你写了查询系统,让别人来查询,那么这个查询的过程就是个自动化的过程。所以本质上,今天几乎所有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个自动化的系统,它自动化了信息管理的流程。其实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就有了自动化,就是“工业自动化”,比如人类发明了很多很神奇的工具,比如轧棉花的机器,他就能够自动地把棉花跟棉籽给分开,再比如脱粒的机器,可以自动地把谷壳跟米粒分开,这些都属于自动化。自动化的作用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它最大的作用是把生产制造的边际成本降下来。在没有自动化技术产生之前,制造和信息流通,每增加一个unit,就需要多一个人力成本;但是自动化技术产生后,每增加一个unit,需要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知识工作的自动化”实际上是个终极问题,它其实是在试图自动化“人的能力”,人的识别能力,人的创造能力,人的分析能力,人的推断能力,它的终极目标其实是想造人。但是就目前的技术程度而言,强人工智能还没有看到出现的可能,那么就退而求其次,看看能不能把一些特定的任务做成自动化的。知识工作的自动化几乎就是未来人类的方向,后面会有无数的杀手级应用出来,大家也算是生逢其时,机器会把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活都干了,最好和最坏的时代正在到来。

2.2 系统安全

工业互联网在这几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工业互联网想要在各个企业、国家、组织之间真正流行,获得更大的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首先,解决安全问题,如果这一点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一些重要的设备、设施的安全问题,更影响到家电、汽车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3 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互联网重塑了商业零售世界,而今天,互联网正在推进工业产业加速进入下一个时代。这一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快,互联网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工作方式,它将人类从传统工业时代的科层化管理和集中式控制的模式里解放出来。互联网设备和操作互联网的人们可以不再用顺序和线性的方式进行工作,而可以进行并行的工作,并且以分散的方式展开各种交易和生产活动。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和无组织的创新特征,使得原有的企业管理方式趋向瓦解。它颠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资源密集型的生产特点,而以信息和知识密集型作为主要特征,凸显网络和创新的价值。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更加支持环保的工作方式,并且使得服务经济大行其道。

顾名思义,工业互联网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来发展工业,是工业生产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一个由人类、机器和数据共同组成的一个生态体系,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形成一个新的复杂体系结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不断发展,同时,我国的工业技术也正处速发展阶段,这两者的结合,可以说,对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工业设计、工业生产、工的业监督还是后续的处理,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一切更加的简便与高效。首先,从工业设计来说,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工业设计更加的细致和精确,拥有更高的容错率。同时,互联网带来的全球信息时代,使设计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环境,方便及时做出调整,降低成本和风险。在工业生产阶段,全方位的互联网操控使得生产制造更加方便和高效,全自动的流水线生产,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既节省了成本,又增强了精确度和准确性。另外,生产之中产生的错误,需要靠完善的监督体系来控制,同样,互联网技术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第一时间发觉生产上产生的错误,进行技术处理,以减少进一步的损失,获得更大的成功。在工业生产的后续处理之中,比如返修、售后、客服等,互网技术同样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快速、高效、方便的互联网技术处理,使得这些环节的流程进一步简化,整个生产流程能够更加完善、流畅。

目前,根据联合国给出的工业统计标准,中国已是世界上工业互联网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可以与美国相比拟。但是面对工业互联网的全球竞争,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都希望借助这一新的竞争手段甩开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巩固自己的持续优势。 “而国内企业易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MES、WMS、APS、一体化平台等产品涵盖供应链、仓储、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企业信息化全流程,不同的功能模块能相互组合,极高的灵活性大大满足了不同规模和行业企业的个性化定制需求,MES可以实现对上层ERP对接支持并通过ERP提供BOM、订单和计划来安排生产工作,使工厂的整体流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为企业搭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这些解决方案能为企业监控生产数据,让企业仓库井井有条、高效无积压;有效解决粗放式的能源管理,有效降低消耗和浪费;帮助管理者分析海量的信息数据,为决策的制定献计献策。

4 结语

工业互联网不是一次营销变革,而是一场生态革命。没有技术升级的互联网转型是一次“死亡之旅”。 工业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变化,人们在它们身上享受到了巨大的利益和实惠。现代化工业为人们带来了机器、设备、现代化设施等先进事物,而互联网则提供了计算革命,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此刻,一定要保持并提升原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渠道及品牌战略。同时结合趋势,使自己的发展契合消费者结构的演变,在技术上跟上数据为王的潮流,在资金上合理利用金融市场,让中国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培楠,万劲波.工业互联网发展与“两化”深度融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2):215-222.

[2]陈向力.工业互联网:当智慧遇到机器[N].计算机世界,2013-11-25(048).

[3]邢帆.工业互联网是IT业的新机遇[J]中国信息化,2014(19):14-15.

第4篇: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信息管理;软件编程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8.070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网络得到普及和推广。当前,面向工业领域的网络互联工作正在深化,工业互联网将实现工业相关要素的网络互联互通,如生产设备、员工、客户、产品、供应商、产业链等。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全面的工业互联网信息管理成为一项课题。

当前,关于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基于WebGIS的水电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一文,整合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技术与信息资源,有效实现安全监管点的信息化、可视化与透明化;“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校教育在线管理系统”一文,通过B/S网络管理结构和AT45DB80芯片改善了系统硬件配置,并结合云计算实现了高校教育在线管理系统的信息分类管理算法;“抗菌药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一文,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化管理对抗菌药物管理进行前瞻性和过程控制。有效提高了用药合理性,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城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研制了一套环境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来监测城市存在废气、废水现象的企业,进一步推动和保障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本文结合当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技术与方法,给出了一种面向工业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要素、数据库设计、软件编程等进行了阐述,利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以下简称VS2010)进行开发设计,本文工作丰富了工业互联网软件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技术参考价值。

1软件总体设计

本文所述工业互联网网络环境是:通过网络将相关工业企业、生产节点、产品、客户、生产线、供应商、产业链等都连接起来。从软件设计角度来看,即将不同工业企业独立的信息管理平台结合起来,如人力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等。与此同时,将原来的网络连接要素进行了扩展,如原来可能仅包括工业企业单位管理的网络节点,当前可能将生产设备、客户等都纳入到网络内。通过工业互联网可以打破相关工业企业的网络屏蔽,实现各工业企业的信息融合,增强了工业信息数据分析基础。工业互联网扩展了信息采集要素范围,有利于工业信息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本文所述面向工业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在用户一侧部署软件客户端,在工业互联网中部署软件应用服务器,在应用服务器中部署软件应用管理端。软件应用管理端对服务器工作环境进行部署,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安装、调试、运行监控。本文所述数据库采用SQL2009,信息管理系统采用VS2010开发,利用C#编程语言实现代码编辑与软件功能。用户通过在本地部署客户端,进而通过网络设置连接到服务器,实现对工业互联网内信息上传下载及信息管理的效果。

本文所述面向工业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功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信息管理,主要实现人员考勤、人员综合信息、人员职称职务、请销假、录用辞退等信息的管理;二是对工业互联网中的工业企业厂家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实现企业生产信息、企业经营信息、企业联系方式、企业综合部署等信息的管理;三是对生产安全信息的管理,主要实现产品销售追溯、产品生产监控、产品安全生产记录、产品研发科研等信息的管理;四是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实现客户信息录入、客户信息删除、客户信息更新、客户使用产品体验实时监测等信息的管理;五是生产要素信息的管理,包括生产设备信息、传感器信息、故障特征信息、生产经验数据的信息管理。

本软件所述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一是面向工业互联网,将工业互联网中的互联要素作为信息管理的对象来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将传统的信息管理应用,如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监测的管理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管理层面的拓宽;三是将不同工业生产厂家的信息相融合,连接了信息孤岛,促进了信息共享。

2详细设计

2.1软件页面设计

本软件应用页面分为六点:一是登录页面,主要作用是对用户账户进行检验,防止非法用户登录系统获取工业企业信息。二是人力资源信息管理页面,主要包括人员考勤链接、人员综合信息管理链接、人员职称职务链接、请销假链接、录用辞退链接。三是企业厂家信息管理页面,包括企业生产信息、企业经营、联系方式、综合部署等信息的录入接口和信息提交按钮。四是生产安全管理页面,设计了产品销售追溯按钮、产品生产实时监控子页面、產品安全生产记录查询按钮、产品研发科研信息录入接口。五是客户信息管理页面,提供了信息的录入面板、查询按钮和信息编辑接口。六是生产要素信息管理面板,提供故障特征的录入面板、故障分析按钮、传感器信息检索按钮等。

界面设计的特点是:将主页面分成三个部分,上面是快捷菜单栏、中间是应用操作空间、下面是状态栏。能够为用户操作软件提供较为便捷明了的应用体验。

2.2构建数据库

在SQL2009中构建六个数据表格以提供上层信息存储、信息更新、信息调用的服务。一是用户账户表格,主要属性包括用户登录名称、用户登录密码、用户照片、用户联系方式、用户电子邮件、用户类别属性等。此表格能够为界面1中的用户登录检验提供支持。这里将用户类别分为企业信息管理员、软件维护管理员、一般用户、特权用户等。不同用户的应用权限不同,如一般用户仅能查询信息、录入个人信息等,不能删除、修改公共信息;还如特权用户根据特权允许的范围,能够实现特定环境和页面下的信息查询、编辑等应用。二是人力资源管理表格,主要属性包括职工姓名、职工联系方式、职工电子邮件、职工考勤、职工入职及工龄管理信息、职工绩效信息等。此表格能够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页面提供支持。三是厂家及客户信息管理表格,主要属性包括企业名称、企业联系方式、企业领导、产品目录、综合部署、客户名称、客户电子邮箱、客户检索号等。四是生产安全管理及生产要素表格,主要属性包括生产设备监测点信息、数据采集传感器信息、故障特征、故障名称、故障对应处理措施等。

3基于VS2010的功能实现

(1)连接数据库。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功能实现的基础,连接数据库后,才能实现对数据库表格的访问。首先在VS2010的命名空间中加入System.Data.SqlClient。然后在程序中构建ConnectDB函数,并创建一个新的SqlConnection实例。最后,传入数据库网络地址、数据库用户名、数据库密码、数据库名称后,调用SqlConnection类中的Open函数,实现对数据库的连接。

(2)SQL数据存储过程设计。打开SQLManagerStudio,选择本文软件所访问的数据库Database,依次点击可编程性和存储过程后,点击鼠标右键新建存储过程。存储过程是SQL提供的面向数据库表格的数据管理编程接口,本文设计了若干存储过程,为VS2010中的C#编程提供数据管理接口。下面给出以下例子对相关技术进行说明。①职员信息插入操作存储过程adduser,首先定义输入变量,如@UserIDnvarchar(50),定义职员编号;@UserNamenvarchar(50),定义职员名称等。调用“INSERTINTO数据库表”语句,并对应输入变量与表格属性的关系即可。②客户信息查询操作存储过程,首先明确存储过程名称为querycustom,然后使用“select*from数据表”语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查询。

(3)基于C#语言的SQL存储过程调用。通过编写C#语句调用SQL存储过程,进而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和信息处理。下面通过以下例子对相关技术进行说明。①信息查询操作。首先调用ConnectDB函数打开数据库,然后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适配器SqlDataAdapter(信息查询存储过程名称如querycustom,数据库连接);其次声明调用方式为存储过程,并将检索的数据库信息存入一个DataSet数据集中;最后将数据在界面中的dataGridView控件中显现。②信息插入操作。首先调用ConnectDB函数打开数据库,然后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适配器SqlDataAdapter(信息插入存储过程名称如adduser,数据库连接),并声明调用方式为存储过程;其次,创建输入参数实例,如SqlParameter("@UserName",SqlDbType.NVarChar,50)等;再次,对输入参数进行赋值,并调用Add(参数名称)函数;最后,调用myCommand.ExecuteNonQuery()函数执行数据库操作。

(4)基于C#語言的信息采集与传输。本文所述的工业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可提供面向设备和传感器的信息采集与传输功能,实现安全状态监测效果。通信端口设置为8080端口,采用P2P技术实现基于Jason的信息通信。通过基于VS2010的C#编程,实现了面向工业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页面,通过对SQL2009数据库进行基于存储过程的程序调用,实现了对工业互联网信息数据的管理应用。

第5篇: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本文为2014年金华市社科联课题。

摘要: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会展服务的结合,促成了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会展服务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无国界特征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特点导致了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尤其是在商标权、专利权和域名权方面。以及随之而来的网页设计的保护问题等等都是有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对上述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会展;会展服务;会展业;知识产权

1、会展与会展服务概况

一般来说,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的商业或非商业活动的简称。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展示会等都是会展活动的基本形式,世界博览会为最典型的会展活动[1]。会展服务又称会展经济,是一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2]。

会展服务的发展始自于18世纪中叶在英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自此之后,会展服务在全球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2]。德国是世界上会展服务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众多的会展中心、展览公司以及规范严密的行业协会和组织[3]。

近年来,我国会展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会展产业形态已经基本形成,涌现出“广交会”、“厦洽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展会。我国已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会展中心”[4]。

2、会展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

所谓的知识产权, 在知识产权法上,通常指的是版权、商标、专利、商业秘密、商品装潢、商业标记等民事权利。

作为现代服务业范畴的会展行业,其知识产权保护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的“维也纳国际发明展”。当时,展会举办国奥地利制定了一项特殊法律,向展会展出的各国发明、商标和外观设计提供特殊的临时保护。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由此起步。截止于今天,全球会展行业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已经形成了以商标、专利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5]。

在会展行业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方式一般有仿冒他人专利、商标、软件、展台设计和图片等等。后来延伸出来的还有仿冒展会品牌、展会名称、展会标志、展会主题、展会商业运营模式、软件等方式,包括侵犯展会的设计理念、展台搭建设计、展览会的 LOGO 及名称等[6]。

3、移动互联网与会展服务

互联网会展服务,又称虚拟会展,指的是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展览和贸易活动,利用各种虚拟技术、实现立体互动,从而达到用户体验和交易的目的。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国外的互联网会展服务已经十分发达。著名的有德国的汉诺威展,它利用虚拟计算机技术,在网上建立了三维立体的展示系统,并且增加了互动环节。不仅参展商数量众多,而且交易量巨大。世界虚拟展会的“Fair NFair”3D虚拟展会平台在 2009年正式成立,宣告全球会展服务进入3D时代。2010年,我国上海的世博会在国内首先使用了3D技术,在网上同步展出[7]。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等)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不断获取信息。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8]。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行业带来转型突破的机会。一方面,移动应用的开发使用,改变了人们创建、使用和共享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即时化、场景化等特点,使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等通过手中的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参与会展活动,提高会展信息化水平[9]。

4、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与知识产权

传统会展服务往互联网方面的发展,首先是在PC端。PC端的会展服务,是第一代的互联网会展服务。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也随之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将来,以智能终端为渠道的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将会成为主流。

对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来说,其涉及的知识产权比起传统会展服务更为复杂。商标、专利、版权、网址、域名等方面都有移动互联网的特质。

4.1 在版权方面

传统会展服务在会展过程中产生和涉及到了大量的智慧成果,如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等等。这些智慧成果在移动互联网上,也是版权所保护的对象。所不同的是,这些智慧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展示给移动互联网用户,而网页在物理上,则体现为数字代码,是数字产品一种。以代码形式存在的数字产品,也应受到版权法的保护。

所以,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的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来说,在版权方面受到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图片、文字、设计或创意,还有代码形式存在的数字产品。

除了上述列举的集中受保护的对象以外,还有网页的设计和创意,也是版权所保护的对象。随着移动互联网会展的快速发展,对于网页设计和创意的保护,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所保护的重点。

另外,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虽然伯尔尼公约已经在大多数国家成为法律的一部分,但也仍然存在着在非缔约的国家或地区便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况。而互联网具有无国界的特点,所以对于版权的保护来说,在非伯尔尼公约的缔约国就会显得比较困难。

4.2 在商标权和专利权方面

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是传统会展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传统会展服务来说,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包括对于参展商品或服务、展会本身商标权的保护,对参展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保护。

而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与传统会展服务来说,不同的是,那些用于展示网页上商标标识所使用的数字代码,受到版权法的保护;用于展示在网页上的专利或专利产品所使用的数字代码,也受到版权法的保护。

还有,如前所述,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而商标权和专利权也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所以也存在着地域性的特点。在一个国家受到保护的商标权或专利权,在另一个国家并不能同样受到保护。在这一点上,商标权和专利权显著区别于版权。

虽然在商标权和专利权方面,全世界多数国家缔结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但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没有制定统一的工业产权法。《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只是确立了几项原则,如国民待遇原则,优先权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参加《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参加缔约的国家或地区受到保护的商标权或专利权,也能在其他缔约国或地区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一点上,不同于伯尔尼公约。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存在着无国界的特点,因而在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4.3 在域名方面

传统会展服务是在具体的场馆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而互联网是虚拟的空间。对于移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空间来说,域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区别网站的根据。

2007年4月上海国际车展的域名为autoshanghai.com.cn,2007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展览会的域名为“auto-shanghai.com.cn”。由于域名的类似,导致300多家的参展商搞错了展会,损失巨大。

上述案例说明了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中域名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在知识产权法中,网址或者域名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学术界存在争议。

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1992年东京大会认为,知识产权可分为“创作性成果权利”与“识别性标记权利”两大类。相应地,知识产权的客体就可以分为创作性成果和识别性标记两大类。显然,域名就属于识别性标记。识别性标记为知识产权所保护,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标记体现了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是制止不正当竞争的需要[10]。

在我国知识产权法上,域名是否为一种知识产权,并没有确定的结论。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域名的争议通常与商标权关联在一起,所以一般法院在处理时,将其作为知识产权的争议。

在于移动互联网会展的域名来说,由于其也存在无国界的特点,所以在保护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目前在国际上,对于域名的保护并无统一的国际公约。域名的保护还是国内法上的问题。而每个国家的法律状况差别是相当大的。

5、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其区别于传统会展服务,有以下几项特点。

首先是,其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等智慧成果,除了以传统的方式展现以外,还以数字代码为形式展现在网页上。这些数字代码也是版权保护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延伸至了智慧成果所赖以表现在网页上的数字代码,还有商标标识、专利和专利产品所赖以表现在网页上的数字代码。这些数字代码都是版权保护的对象。

其次是,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网页设计和创意也是版权保护的对象。

再次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特点,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无国界特征,导致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版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尤其是商标权和专利权。这个方面亟需国际间加强合作。特别是在统一工业产权法方面,国际社会需要付出重大的努力。如同人们已经在版权领域所做的那样。

最后是, 域名权作为一项新的权利,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如何在实践中保护好域名权,都是相当重要的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考虑到域名权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商标权或者企业名称权的重大关联,应当将其视为识别性的知识产权而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会展词条,载于百度百科-会展,2015年1月5日访问.

[2] 吴易明.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对中国的借鉴[N].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32).

[3] 商鸣鸣.德国会展业的发展及启示《改革与开放》[J]2005-5.

[4] 钱琳伊.浅谈我国会展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商业时代·学术评论》[J].2006-13.

[5]《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领域——商业模式》,林绪强,《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中旬刊)总第557期。

[6]《会展标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析》,唐剑锋,《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

[7]《国内虚拟会展研究文献综述》于静娜,《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9期.

[8] 移动互联网词条,载于百度百科-移动互联网,2015年1月5日访问.

[9] 黎菲.智慧会展移动应用服务研究《特区经济 Special Zone Economy》[J].2013- 4.

第6篇: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早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就已经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特征是个性化和精细化,以及虚拟社区和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在这个全新的个体化生产时代,人人都是创造者。这种特征决定了这个时代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都将扁平化。

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金融的推动力比前两次都要更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创造的股权激励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金融产品,造就了后来的硅谷;此后VC和PE的风靡,则帮助许多企业成长为了世界性的商业巨头。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最大冲击是思维方式上的革命,现今的经济思维模式仍然需要根本性转变,以适应现代工业革命趋势。当前,新的金融模式正在风起云涌,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交易双方可以不通过柜台办理金融业务,如此一来,银行网点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商业银行庞大的网点分支可以得到精简。

虽然就短期而言,网点式经营不可或缺,但是,金融转型必须着眼未来,为经济转型、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金融动力。前几年,比尔·盖茨曾发表言论认为,现在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再过几十年可能就全部消失掉,都会成为“新世纪的恐龙”。如今,众所周知的Facebook,拥有接近9亿的用户,而类似的互联网社区完全可以转变成一个庞大的金融社区。

第7篇: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1目的和意义

目前,设计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设计的理念还不够普及,设计创新还只是发达地区、某些产业的盛宴,设计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很有必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另外,随着设计师对设计信息查询及资源分享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企业寻求设计资源的主观意愿越来越强烈,满足广大设计师及企业的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就显得很有必要。工业设计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设计资源的完备性和共享性及其实现。对工业设计有关的信息资源统一协调管理,通过构架包含设计资料库等在内的工业设计信息资源系统及其设计交互平台,以形成设计者之间、产品研发及设计上下游关系、各相关企业间信息集成和数据重用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工业设计专家数据库、评价与决策系统等。为此,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旨在整合相关设计资源,形成工业设计的资源共享,搭建设计创新与产业的对接桥梁,打通设计创新作品向商品的转化通道,让设计和市场需求更紧密结合,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于2000年,我国对其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国内各种有关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研究和论文日益增多,在中国知网上以“移动互联网”进行主题检索,可以看到,共有各种论文6000余篇。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研究沿以下三个主要的方向前进:①移动互联网的概述性研究,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方面;②关于移动互联网具体业务应用的研究;③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研究,如网络构架、编程、数据安全传输等等的研究。国外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具有以下五个详细分支:①对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对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研究;③对移动中间件的研究;④对移动用户终端的研究;⑤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案例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应属于第五方面,即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研究范围,但不应仅限于这一范畴。可能涉及的还会有移动终端的设计研究、移动终端的交互设计研究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服务模式等内容。在资源共享库建设方面,国内高校以及政府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及推广,如浙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江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北京林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广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等。工业设计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如设计资源协作网(DRC)。这些共享平台主要是基于互联网web组建的,在移动端方面如手机APP的研究与推广则相对缺乏,应此本数据库的研发具有开创性。

3研究内容

通过整合各方设计资源,对工业设计相关服务平台、企业、高校的快速成型设备、基础研究成果等资源共享库进行构建。该项目采用智能移动终端通用的APP技术,把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打造成一个体验感及便捷性很强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将社会资源最大化地对设计者开放。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APP系统的主要研发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3.1APP系统模块构建

该系统主要收集和广东省为主的知名设计高校、企业、设计公司及相关研究院所的设计资源信息,包括各类CMF(色彩、材料、工艺)研究中心、用户体验研究中心、3D打印及快速成型设备、书籍及数字课件、三维测量仪等,不仅提高这些装备设施的使用率,也方便那些不具备工业设计基础研发资源的设计公司或企业的共享使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研发条件。为提高系统的互动性和传播性,还搭建了一个移动端分享平台,主要分享设计师的作品和设计经验。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3.2资源库

APP系统技术实现基于JAVA或PHP开发后台服务器搭建数据库,实现管理员登陆后台编辑相关数据。运用Object-C、JAVA分别开发对应的iOS、Android客户端,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的地图展示、定位导航等功能。当用户打开iOS/Android客户端时根据不同指令请求,自动解析调用后台数据的坐标地址直观展现在地图上。通过XMPP协议连接客户端与后台服务端,同时以支持复杂交互类型和多种展现形式的消息墙模块为基础开发话题、活动的界面和交互,实现客户端登录用户即时通讯。

4实施方案

4.1总体方案

根据工业设计相关从业人员的设计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和广东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技术与服务的创新需求,整合全省知名高校、设计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发挥产学研结合机制的优势,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在信息收集方式上,一方面可自行进行初始资料收集,然后依托相关设计平台资源如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佛山工业设计协会等,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包括把高校、科研院所、设计机构等工业设计共性设计装备如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快速成型设备等进行收集整理,实现资源协作共享。另一方面则通过会员的自主信息共享,以设计师的设计经验分享以及原创设计作品展示为主,调动会员积极性,增加系统人气。资源共享库会根据用户需要,把设计公司、手板公司、设计书籍等信息进行实时推荐,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加大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推广工作,借力高校、设计公司、协会、联盟等外部资源以及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电视、杂志等手段进行立体式推广,从而提高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库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4.2技术路线

本项目将针对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进行调研,了解用户对工业设计行业的需求,确定本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基本功能;然后通过与专家、用户的沟通,确定元素的合理性,构建功能架构;经过多次讨论进行可用性评估后,进入系统开发阶段,包括完成资源共享库(APP)的开发及软件的设计开发;集成后交给用户进行试用,并对试用反馈的信息进行修正调试;最终通过系统验收,在设计行业内进行推广。具体技术路线示意图详见图2。

5总结

第8篇: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也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自然

互联网最关键的是什么呢?互联网的起步是“联”。英语的互联网是两个词,一个叫Internet,一个叫Web,最早联通的目的就是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起来。所以大家要理解互联网第一个关键是“联”,这个联接是整个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基础。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互联网的未来,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这才是未来的互联网。有的研究报告提到,今天我们能连起来的东西还不到1%,如果连接的东西翻100倍的话,这是怎样的概念?所以未来的互联网是把所有人、所有的物,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连接在一起,而且让大家有信息和动作的互动,有上传、有下行,这才是互联网的未来。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也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自然。

如果我们借用这个架构来讲互动的话,互动1.0就是BBS,我想最早的用户还有印象,当年大家在一个很简陋的技术环境下,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样一个网络社区的建设。互动2.0是类似新浪微博这样的产品,是个互动的社区,它最大的特征是单向的关注。“关注”是它最主要的一个产品形态及互动模式。互动3.0是Facebook、微信这样的产品,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双向互动,任何人跟任何群体之间,都可以在瞬间发生多维的互动。这是“互动”的一个深入。

在“联通”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深入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在Internet之上承载的内容与服务的表现形式,即Web。Web 1.0,是大家最熟悉的门户概念,它是从门户这个中心点出发,向比原来受众大得多的一个凹点持续地传输,它有一个中心点,基本是一个单向的互动。Web 2.0是搜索。到了2.0时代,在搜索界面上还是多对一,每个个体跟搜索引擎发生联系,搜索的后台技术,完全利用了互联网的网状结构。Web 3.0是SNS,双向互动的社交网络,它是一个多对多,同时包含点对点的天然网络。所以web 3.0是互联网产品进化到今天的一个先进的形态。

由此可见, “互、联、网”三个字是共同演进的。只有随着连接的技术不断发展,互动的手段才更加丰富、高效,才会在Web上产生这样先进的内容和服务。

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词,更学术的词叫Utility Computing,我们把计算当作一个公共事业来提供。当云计算成为这个社会基础服务设施的时候,我觉得人类才真正进入了新的时代。如果不是电变成了公共事业,不是福特在电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线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工业时代。同样,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他们的运营放在公共的云计算平台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才真正到来。大数据,这可能是近一年来最时髦的词了。大数据真正的本质不在于“大”,而是在于背后跟互联网相通的一整套新的思维。大数据的三个本质:在线、实时、全貌,这也是大数据跟传统的数据最大的差别。

在线。首先大数据必须是永远在线的,而且在线的还得是热备份的,不是冷备份的,不是放在磁带里的,是随时能调用的。不在线的数据不是大数据,因为你根本没时间把它导出来使用。只有在线的数据才能马上被计算、被使用。

实时。大数据必须实时反应。我们上淘宝输入一个商品,后台必须在10亿件商品当中,瞬间进行呈现。如果要等一个小时才呈现的话,我相信没有人再上淘宝。十亿件商品、几百万个卖家、一亿的消费者,瞬间完成匹配呈现,这才叫大数据。

全貌。大数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它不再是样本思维,它是一个全体思维。以前一提到数据,人们第一个反应是样本、抽样,但是大数据不再抽样,不再调用部分,我们要的是所有可能的数据,它是一个全貌。其实叫全数据比大数据更准确。

我总结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平等、开放、互动、迭代、演化。既然是叫“精神”,就要深入骨髓,就要贯彻到你的产品、服务、团队、组织、运营当中去

互联网的本质,讲完这三个词基本上已经讲完了。我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思考工具。你怎么用这种思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有互联网的思维,你先有了互联网的思维,你才能够去用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精神是什么?怎样才叫用互联网的思维做事情?

平等。为什么是平等?这是由技术决定的,就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是互动。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开放。为什么要开放?你越开放,你跟别人的连接就越多。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跟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你的价值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由你的信息含量决定你的价值。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你不开放,你就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连接。

互动。无论是从互联网还是从大数据的角度,一定是双向的,互动才创造价值。其实“来往”本身就是互动,有来有往嘛。

迭代。什么叫迭代?一个想法也好,一个产品也好,得先有原型,扔出去、用起来、别人给你反馈、你把坏处修正,这是一个实时互动的过程,而不再是理论。无论是研发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各个方面不再是原来那样通过一个看起来严谨的理论来实施的,更多的是通过实践、通过优化来逼近。所以更多的是计算,不再是数学理论。这是很大的一个差异。

以统计为例,统计的理论都是在计算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用一种算术的方法找到最想要的,能够倒推出总体的状态。统计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理论、数学理论,而大数据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算法的优化。我根本不假定理论,我只是通过一轮一轮的迭代中回归,来逼近真实。用户的需求是什么?首先打出去,然后再校验,只要有双向的反馈,我总是离真实越来越近。所以迭代是互联网整个产品最关键的一个基石。

第五点是演化,而不是计划。大家应该有一定的感知了,我刚才讲的迭代也好,A/B test也好,它本质上不是通过一个完美计划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演化的方式,来逐渐优化、接近更好的状态,这是互联网精神。

我总结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平等、开放、互动、迭代、演化。既然是叫“精神”,就要深入骨髓,就要贯彻到你的产品、服务、团队、组织、运营当中去。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当这三位一体的东西开始走向正向循环的时候,知识经济就真正开始了

互联网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从一个最大的角度来说,互联网让我们从工业文明走向了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走向了知识经济。这些话喊了二三十年,正是因为不断地“喊”,今天我们才可能跨过这个门槛。我把云计算的普遍使用,当作这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当然,云计算作为一个公用事业,达到30%或40%的覆盖率,可能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我们应该已经像100年前状态,即1910到1920年这十年快速发展的状态。同时正是因为有了云计算,大数据变成了可能。如果没有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让成本变得非常低廉的话,根本不可能做大数据,数据的成本就把你压垮了。

我们在从一个机械系统的时代走向一个生态系统时代,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的话,工业时代则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福特另外很有名的一句话是“我根本不需要你们的脑袋,我只需要你们的手跟脚”,所以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资本跟异化了的人,是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两个新的东西,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人(知识工作者),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Knowledge Worker。大家可以看到资本“Capital”,在未来再也不会占据那么大的重要性。当然,我们整个社会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总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变化,所以资本市场的整个评估还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Knowledge Worker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我附带提一句,大家要看书的话,有本书还是最经典的,就是德鲁克写的《21世纪的挑战》。这是写得最经典的一本书,对未来整个大趋势的变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阐述了知识经济对于我们每个人到底会怎样。大数据只是知识经济落地最实在的切入口,当云计算有了大数据、有了互联网这样的基础后,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云计算,就没有大数据,云计算是为大数据服务的,而整个互联网输出的就是计算能力。人们提过Super Computer(超级计算机),而互联网就是最大的一台计算机,它输出的就是全社会所有需要的计算能力。

第9篇:工业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络经济;网络外部性;普惠性;生态圈

一、引言

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已从信息单向传播的1.0时代,双向社交互动的2.0时代,逐步进入到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引领,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3.0时代[1]。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将在传统经济领域形成新型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产业发展路径,甚至导致竞争格局的嬗变[2]。具体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则是,自阿里巴巴2003年设立支付宝,引爆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后,互联网金融已扩展至理财、借贷、保险、众筹、消费金融等领域;全面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金融业态;并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步形成“互联网+科技+金融”的新金融形态,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而在销售端,则逐步向信用评级、金融产品定价、风险控制、欺诈识别、投资决策、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的纵深渗透,全面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同时,业界已认识到,随着经济活动及新一代富裕群体不断向网络空间迁移,金融活动互联网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互联网银行、保险、支付、消费金融等主要金融牌照,并率先进行产业布局。而以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自建平台、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从技术、商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因此,互联网空间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战场。传统金融机构正确认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关系,并在复杂的经营和技术环境下,将传统经济中的优势向网络经济迁移,成功完成互联网化转型,是建立面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研究

(一)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及传统金融机构,将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依托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开展服务,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金融业务模式。在便利性、普惠性和收益性等方面为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3]。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认为,它虽然没有改变金融及金融体系的本质功能,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物理形态、资金周转速度和市场结构,提升了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在我国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4-5]。同时,它也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展业渠道、存贷体系、理财市场、支付方式等带来不小的冲击[6]。从长期来看,由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新环境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先进思维和技术的代表,将日益挤压传统金融业务的空间。因此,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当前传统金融机构应加速互联网化[7-8]。

(二)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在交易架构上,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在增信、风控和合规性方面,着重建设互联网业务的交易架构,这是全面转型的重要条件[9]。二是在业务互联网化方面,可首先通过发展线上网点、成熟的金融业务,进而发展网络借贷和电子商务业务,逐步实现向互联网金融转型[8]。三是在提升经营效率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充分吸收并借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将其合理应用到客户拓展、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及新型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实现降本增效[10]。总体来看,产业界和学术界均已认可互联网金融在业务层面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优质的用户体验,更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传统金融的转型路径,现有的研究更多是从金融功能、机构和业务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认识,主要聚焦在工具层面,较少涉及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属性。仅仅简单地将互联网视为资源、生产工具或信息传输通道,将互联网与传统业务相结合,理解成原有信息系统的扩展,则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只会停留在互联网对生产效率、营销效率提升的层面,难以有效解释竞争格局的嬗变,导致对传统业务互联网转型的必要性和难度认识不够,不利于拓展传统业务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2]。因此,本文引入网络经济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策略。

三、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

1.用户规模具有自我增强性

网络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具有网络效应,它表现为当某种商品或服务使用的用户增加时,其他用户获得的效用将增加。或者说某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效用依赖于该平台的用户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用户规模越大,网络效应就越明显;当用户数超过一定临界值时,网络效应会像地心引力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用户规模将呈指数级增长[11]。同时,由于网络经济的边际成本较低,使用户规模的扩张具有经济可行性。因此,在网络效应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具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市场将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形成寡头垄断和进入壁垒。目前在互联网支付领域,这一特点已表现得非常明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9成,其他支付企业难以形成市场机会。所以,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转型具有高度的紧迫性,一旦在相关领域形成独角兽企业,互联网业务就将难以实现市场突破;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规模的扩张。

2.市场具有普惠性

自2004年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以来,人们愈加认识到:网络经济环境下,“长尾”市场的规模可以与传统头部市场相比拟,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收益,打破了传统经营上的二八定律。同时,新信用理论认为相比于财务和资产信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交易行为信息更能体现其信用状况。即利用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轨迹、社交情况、交易行为等所产生的大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真实地评价其履约状况和信用水平[12],这极大地拓展信用信息来源,进而有效地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进金融服务向深度与广度拓展,使金融服务大众化、普惠化。因此,互联网金融在“长尾理论”和“新信用理论”框架下,能够在更大用户空间中、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多的风险定价手段,提供金融服务,使金融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小额业务无人问津的问题,使全社会分享到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也为新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体现在业务件均价值较低。如截至2017年6月底,余额宝资产规模达到1.43万亿元,用户数突破3亿,人均持有规模不到5千元,远低于传统银行5万元的理财门槛,具有明显的普惠特征。这就要求经营者具有较低的业务边际成本,建立以用户规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

3.业务体系具有综合化、生态化特征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平台在业务协同、客户迁徙、交叉销售等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金融业务之间、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之间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以综合金融和产融结合为代表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将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标准贯穿于这一生态系统中,并确定相应的“交易秩序”,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降低风险并提升主体间可协调性,使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降低交易成本[14]。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扩大产品与服务范围,使生态系统的规模日益扩大,利润来源多样化,形成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多种盈利模式,并能够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提高用户黏性,深挖用户价值。这种发展方式,使传统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制度红利空间面临挤压。

4.数据资源与业务能力之间具有往复增强性

网络经济环境下,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帮助互联网金融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和推动技术革新。有学者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大数据金融。一方面,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无论是信用管理、网络借贷信息匹配、保险防欺诈检验、还是用户行为预判等,本质上均是大数据建模分析。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领域数据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产品竞争力;同样,产品竞争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和规模,在数据资源与产品竞争力之间形成往复增强型。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均具有以数据为基础的自我学习性,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数据规模越大,技术应用的效果便越好[13]。同时,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将成为下一轮科技创新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数据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也具有往复的增强性。因此,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良好数据分析能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在产品创新和技术演进中占有重要优势,并对后进入者或者数据缺乏者,构成数据和技术壁垒,有效巩固其市场地位。总之,在自我增强和往复增强性、普惠性及综合性等网络经济特征的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初步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以普惠金融为方向,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积极开展生态圈经营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并依托网络效应形成了新的竞争工具和关键成功因素。

(二)与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的区别及影响

1.在用户发展方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多注重的是效益因素,重视高净值客户的大额金融需求,用户发展更多依靠客户经理的推荐及线下的口碑传播。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为了充分借力网络效应所带来的用户规模的自我增强性,在发展之初,优先解决的往往是用户规模问题,而并不是首先考虑用户价值、用户贡献等效益因素。因此,实践中,部分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争抢客户资源,往往通过股东资源、交叉补贴等方式,促使大量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向互联网平台迁移。传统的用户发展方式,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远不及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指数级增长,在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用户维持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用户流失不可避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2.在业务和产品创新方面

传统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利用金融技术和法律工具,设计具有新的现金流、风险和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创造新的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往往依托于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将金融和非金融要素结合在一起、与具体消费或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由被动式的“需求服务型创新”过渡到主动式的“业务创新”,使金融产品向简单实用和自适应性方向发展[15]。

3.在技术发展路径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如何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数字化水平,侧重于对业务流程的技术改造;而互联网金融更侧重于金融产品层面的技术升级,以数据分析为手段,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深度融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风险定价水平,目标是使企业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以往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更多的是采取“拿来主义”策略,通过购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解决技术发展问题。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由于数据资源的核心地位及新技术所具有的自学习性,使传统金融机构难以直接获得技术优势,而需要在一定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检验-修改”过程,才能最终消化吸收新技术,形成优势。

4.在盈利模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利差、费差和死差这三差,而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综合化、生态化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服务链,从更多的维度,场景化服务于客户需求。以互联网为平台,连接了金融产品与非金融的产品及服务,利润来源多样化,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价格回旋余地。总之,传统金融机构应意识到,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用户发展、业务和产品创新、技术获取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已发生变革,以往发展中所倚重的资本优势、专业优势、网点优势及政策优势,已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业务发展。

四、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摆脱路径依赖,遵循网络经济的运营规律,从用户拓展、数据资源与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等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成功要素入手,才能有效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树立网络时代的企业价值观和品牌形象

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满足用户需求,改善金融服务水平,而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时代企业价值观,在满足合规性要求的前提下,一切从用户出发,在制度、业务和技术等方面加强金融创新,适应用户网络活动的需要。其次,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应注重打造标识性强的品牌效应,避免用户提及传统金融机构时,与保守、职业、高门槛等让客户有距离感的形象产生联想。当然这也需要传统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使品牌真正的名实相符。第三,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才优势主要集中于专业的金融业务领域,缺乏互联网运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金融资产负债管理相匹配的人才,更加缺乏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懂互联网运营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专注研究网络市场中的用户需求和竞争动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重视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迁移和引流

本质上,互联网金融业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是用户,平台之间、机构之间竞争的焦点就是用户资源的争夺。而传统金融机构本身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所以,首先应以现有业务痛点为抓手,通过改进服务、创新产品等多种手段,将存量用户向自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迁移。其次,应加大资金支持,以股权投资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用户入口的布局,提高主动获客能力。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解决用户发展的种子资源问题,避免用户的单向流失,借力网络效应,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正轨,在用户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以数据为中心,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交易结算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完整,对用户自身的行为偏好、交易周期、交易对手的信息掌握不够,并不能形成足够立体的用户画像,也不足以支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金融科技的发展。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可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强对客户信息、网络行为、社交网络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并加强对数据的研究和挖掘,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同时,要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以科技为先导的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和评价标准。一方面,顺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围绕信息技术对金融功能的重构,优化升级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技术与用户,技术与金融业务之间的融合,打造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管理、风险控制模型,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多元化经营是互联网业务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优势和成功运营的关键。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不断拓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对上下游的掌控能力,避免被其他互联网平台“再中介化”;其次,依托多元化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如战略联盟、兼并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打造内容丰富、秩序规范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综合竞争优势;第三,维护生态系统的交易秩序,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规经营,确保生态系统的经营和发展更好的服务金融主业。总之,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囿于金融业务来研究发展互联网金融,而是要从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出发,从企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品牌形象、用户和数据资源拓展、生态圈建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吕廷杰,李易,周军.移动生产力丛书:移动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3]胥爱欢.互联网金融创新挑战:大数据、跨界经营与权利异化[J].西南金融,2016,(6).

[4]白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5]赵洪江,陈林,李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不变[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

[6]李明远.互联网金融产业及其对传统金融冲击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7]徐二明,谢广营.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相对价格与路径依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

[8]杨芳,.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转型架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17,(8).

[9]蒋伟,杨彬,胡啸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生态结构与系统培育研究———基于平台经济学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5,(4).

[10]耿丽君.以供给侧改革推进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11]凯文•凯利,著.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新经济,新规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2]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科技,2015,(2).

[13]杜云,叶崴.网络经济下的市场驱动力研究———基于新技术扩散OOP实验数据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4]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