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轻工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轻工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轻工业的发展

第1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情况的调研报告

**工业经济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拥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对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工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发展现状

**特色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特别是近几年来的不断培育、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特色日趋明显。至目前,主要分布有特色产业板块。

1、化工产业。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新浦化工、锦鸡染料、振华油脂、常农化工、康鹏电子等企业为重要支撑,初步形成了氯碱、染料颜料、医药农药、油脂化工、电子化学品及化学助剂等精细化学品五大化工产业集群。目前,氯碱化工产业链相对完备,每年开票销售规模在100亿元左右,油脂化工以振华油脂为代表,发展势头迅速,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突破30亿元。同时有新加坡、荷兰、法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入驻园区。目前,全市共有化工生产企业2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5家,2011年开票销售收入达280亿元,占全市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比重接近50%。

2、减速机产业。以济川街道办和姚王镇为主体,以泰隆、泰星集团为龙头企业,全市有减变速机制造企业1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30家,产品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几十万种规格。仅泰隆、泰星集团的减速机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就超过20%以上。“泰隆”、“泰星”牌减速机双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减速机行业全部从业人员达10800人,2011年开票销售超50亿元。

3、医药及医疗器材产业。以济川药业、中丹制药、蓝韵凯泰为主体,全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拥有符合GMP标准的制药厂房近5万平方米。济川药业集团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医药企业百强行列,初步形成以中成药、化学药中的抗生素类药品为主,消化系统、抗肿瘤类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为辅的多元化格局,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40亿元。

4、船舶制造及配件加工产业。以虹桥工业园为主体,以港华、华泰、大洋、中旭四家船舶为支撑,全市现有船舶制造企业13家,另有船舶配套生产企业26家,主要生产吨位在5万吨以下的驳船、成品油轮、运输船、化学品船等,2011年开票销售实现50亿元。目前,计划总投资49亿元(生产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万箱级集装箱船)的扬子鑫福造船正在抓紧建设世界第一大船坞(长543米,宽147米,深13米,能容纳4条30万吨级船舶同时建造),年底投入生产,力争3年内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将成为**第一个百亿元船舶企业。

5、汽摩配件制造业。全市现有汽摩配件企业52家,规模以上企业34家,2011年开票销售达30亿元,以塑光汽车部件、幸运宝贝、华骋科技、三迪为主体,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油箱、儿童座椅、汽车灯具、摩托车整车及配件等产品。幸运宝贝、华骋科技等3家分别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

6、电子电气产业。全市现有电子电气产品企业68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4家,主要以星光发电、波瑞电气、航联、科兴、中船永志、龙溢端子等企业为主体,生产各种规格的发电机组、输变压电器、开关柜、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等产品,2011年开票销售近35亿元。星光、波瑞、航联等5家公司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航联、永昇等企业产品直接为直九飞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配套,波瑞、航联被省认定为“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永志电子、航联分别与中船重工、中兵光电等成功实施高位嫁接。

7、乐器制造产业。以黄桥镇凤灵集团为龙头,目前共有专业乐器制造企业50多家,企业规模从5万元起不等,有2万多人直接或间接地为乐器行业服务。全年提琴产量达70万把,占全国生产总量70%,占世界市场份额30%以上,2011年开票销售达4亿元。凤灵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提琴博览馆,“凤灵”乐器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黄桥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命名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

8、牛仔布织造及服装产业。以黄桥镇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分界、古溪、广陵、元竹等镇。全市现有纺织服装生产企业400余家,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近10亿元,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全市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之一。其中,以黄桥镇牛仔布织造为主,已形成织机1600台,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加工牛仔布8000万平米生产规模。

另外,像古溪的拉丝业、曲霞的纽扣业、黄桥的液压机械制造业、张桥镇的消防器材和麻将业、宣堡镇的制鞋和绳网带业等产业,虽然起步较早,有的曾经辉煌,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盘大做强,现在这些产业的开票销售一般在5000-8000万元之间。

(二)基本特征

1、产业集群优势初现,但龙头型、基地型大企业不多。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特色产业和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规模,但由于缺乏完备的规划和布局,导致现有的产业集群不是靠专业分工合作占领市场,而是在同一层面上无序经营,互打价格战。这些产业虽有集群的雏形,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缺失拥有行业话语权和能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型、基地型的大企业。

2、具备了一定技术工艺基础,但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近年来,全市积极引进、开发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技术工艺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但总体来看,全市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源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中低档、外协配套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研发力量薄弱,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

3、培育了一批产业能人,但做大做强欲望不强。随着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汇集了一大批产业熟练工人,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的产业能人。但不少企业负责人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缺乏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家族式管理企业多,现代化管理企业少;作坊式生产企业多,科技成长型企业少;求稳守摊型企业多,开拓创新型企业少”,企业机制活力不能充分释放,企业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4、生产要素基本具备,但软实力建设较弱。经过长期的自身积累,不少企业和特色产业已基本具备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生产要素,仍难以在行业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相当一部分负责人过分地以挤压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品牌建设、领军人才、研发创新等软实力方面建设不够,最终造成企业人心不齐、效益不优、销售不畅、前景不光明,长此下去,将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扩张和产业的加速集聚。

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十二五”期间,**的特色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世界投资看好和聚焦中国,国内制造业由南向北转移,**地处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产业基础条件具备,医药、机械电子、乐器制造等产业已初具特色,且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重点产业,加上“468计划”的快速推进,都有助于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迅速扩张,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起跑,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的总体思路,以全球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推进**特色产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1、坚持在空间布局上彰显区域特色。坚持按照“三城四片五重点”空间布局整体规划,围绕各自功能定位,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优化调整四大片区产业结构,推进片区与园区发展互动并进,不断提升片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东片区坚持以黄桥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乐器制造、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古红旅游等产业。南片区坚持以城东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设备、电子电气等产业。西片区坚持依托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船舶及配件、机电、医药等产业,实施与城区联动发展。北片区坚持以农产品加工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交易、物流等产业。

坚持“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留足空间”的原则,高标准实施“一区四园”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现代大化工为目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高新技术领域,努力建设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虹桥工业园加快推进扬子鑫福造船项目投产达效,努力实现船舶产业向船型差别化、技术高端化、行业领军化发展,全力推进总投资86亿元的天星洲整治开发及沿江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使天星洲在未来5-10年内打造成为支撑**沿江发展的大型现代化核心港区;黄桥工业园以省级开发园区为标准,积极规划建设中奥(**)绿色技术科技产业园,加快引进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城东工业园立足节能环保产业,加大龙头项目开发实施和科技研发力度,促进产业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加工园以雨润、百汇项目落户为契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加快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真正把“一区四园”打造成集科研、制造、商务和现代服务为一体的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能量、有级别的高品质特色园区。

2、坚持在产业集群上突出特色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产品结构调整将由过去的适应性调整转为战略性调整,由对单一产品的结构调整转为产品链的调整,通过实施招大引强、政策扶持、突出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着力培育减速机产业集群、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油脂产业集群、船舶制造产业集群、电子电气产业集群、汽摩零部件产业集群、乐器制造产业集群、牛仔布织造及服装产业等特色产业,抓好各园区、乡镇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服务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

“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1300亿元。

3、坚持在乡镇发展上体现“专精特新”。依据**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各乡镇要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扶优扶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以“专精特新”求发展、求竞争、求实力、求质量。元竹镇要以精密铸造为发展方向,逐步改进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古溪镇要以星光发电为龙头企业,打造省级发电机组工业园区;黄桥镇、宣堡镇主要围绕旅游业着力在乐器、食品、银杏系列产品上打造**品牌;新街镇、分界镇、广陵镇、珊瑚镇主要在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上求突破;曲霞镇主要围绕粮食深加工做好延伸发展文章;济川街道办、张桥镇、姚王镇、河失镇、根思乡主要围绕减速机、电子电气产品系列化生产、延伸上出精品。

三、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措施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突出比较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着力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围绕“一个调整”,推进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一个调整”即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早调早主动,晚调就被动”的意识,及时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节奏,在保持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一是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实现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产业集聚度。二是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现由政府管理、行政推动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转变,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四是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实现由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转变,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整合“两大优势”,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两大优势:一是区域和资源优势,二是机制和环境优势。从**的区域和资源优势来看: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居于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承上启下的节点,地处上海、南京两小时经济圈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一小时经济圈内。**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全面对外开放,已建成5万吨级通用码头及化工、建材、煤炭等10多个专用码头,江海联运四通八达。“一区四园”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产业集聚功能日趋完善,整体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另外,**岸线资源方面,拥有24.2公里的长江岸线,其中深水岸线8.8公里,是发展大型港口和大工业项目的理想岸线。江滩资源方面:8.3平方公里的天星洲经过综合整治,将形成6.3km深水岸线、10km二级岸线,可规划建设5万-10万吨级泊位25个。地热资源方面:地质勘探查明,多处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水层在1500米左右,温度为50-60摄氏度,有一定的含硫量,非常适合开采利用。

矿产资源方面:境内全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气田,已探明储量1000多亿立方米,出井即为液态,纯度99.9%,伴有黄金气体“氦气”,储量1000多万立方米,极具开采价值。另外全市银杏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以上,未来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从**的机制和环境优势来看:**作为省管县试点,工作节奏变得更加快捷、高效、灵活,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大。黄桥镇作为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已全面实施,同时配套黄桥老区扶持政策,极大地推进东片区提速发展;“工业强市、工业兴市”主导地位确立,“三城四片五重点”发展方向明晰,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强势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生产业、小微企业升级、新兴产业等发展计划全面实施,各种扶持、上争积极开展,政府机关致力于服务企业、服务园区的“高效服务活动年”全面展开,所有因素叠加,都有助于特色产业、特色企业集聚发展、快速发展。

3、抓好“三个保障”,提升特色产业的组织服务程度。一是做好一个特色产业规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资源优势,制定全市及各园区、乡镇(街道办)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建设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金融担保、工商税收、鼓励扶持政策等环节为特色产业提供各种便利,鼓励金融机构向特色产业及园区进行“打包贷款”、“封闭贷款”,设立政府专项资金,用于特色产业的贷款贴息和再担保,努力改善特色产业经营环境,降低经营成本,使**特色产业逐步向国际化迈进。三是组建一批特色产业自律性行业组织。协会成立之初,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服务的形式积极介入,通过引导搭桥,结成行业联盟,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自律,减少磨擦和矛盾,随着协会功能的完善再逐步退出,使协会成为特色产业的自治组织,有效解决和防止**很多产业存在互相拆台、恶性竞争的问题和现象。

4、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特色经济强市,以特色产业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围绕“468”计划,坚持不懈地推进“四大”发展战略。

一是坚持建设“大园区”。坚持突出以“一区四园”为特色产业核心区,高起点规划,选准特色定位,创新招商模式,调强发展活力,培大特色产业企业,抓好功能承载配套,实现园区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力争到2015年“一区四园”特色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000亿元。

二是坚持发展大产业。加快化工、机电、医药等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产业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化工产业要瞄准世界500强和央企,招引一批大化工、大企业、大项目,以增量调优总量,盘活存量,促成氯碱、油脂、煤焦油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的接长接粗;机电产业重点要以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为发展方向,通过实施战略合资合作,加大技术改造,强化科技创新等,做大做强减变速器、电子机械及器材、船舶制造及配件、汽摩配件等产业链,构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制造基地;医药产业要突出生物化、绿色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和扩大中成药生产规模,加快生物医药、原料药的研发生产,提升产业档次,进一步构建以济川、中丹为龙头,集医药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生产、医药物流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要走本土化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化、生态化、安全化”生产,加快发展粮食、油料、畜禽产品、银杏产品等产业的深度开发,实现利润最大化效应;新兴产业要坚持走人才兴业之路。重点要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在招引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以人才和团队推进企业和产业跨越式、突破性发展。

第2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一、工业经济发展态势

(一)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十五"以来,__市立足市情,确定了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坚持走“药、水、游”的产业发展之路。已形成了以系列__丝绸、秦巴医药、富硒食品、金州矿产和汉江水电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二)工业发展为财源建设注入了活力。规模以上企业中,税收超千万元的9户,500-1000万元的10户,100-500万元的52户,100万元以下的104户,实现利税45428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做出了贡献。

(三)工业发展为劳动力培训就业提供了场所和岗位。据统计,__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3063人,有部分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提供师资和实习场所,积极为企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支持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二、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__市工业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存在着"小、低、难、少、短、散"等困难和问题,加强项目建设、促进工业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一)"小",即: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安康市17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仅有8户,5000万元-1亿元的11户,1000-5000万元的70户,1000万元以下的86户。整个工业企业数量与业务收入在全省排名靠后,经济实力弱;且企业发展受资源限制后劲不足。

(二)"低",即: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全市工业增加值仅占gdp总量的1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68.9%,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结构特征较为单一,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三)"难",即:融资难,投入不足。目前安康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较大,由于资金的困惑,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及时上马,失去商机;有的项目一拖再拖,难以按期建成投产;有的企业因无力实施技改项目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的产品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有的技改项目竣工后,因流动资金缺乏不能正常生产,产品更新换代始终迈不开步伐,资金制约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少",即:科技人才少,管理滞后。目前,工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小,且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懂技术、善营销、会管理、素质高的企业人才十分缺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据了解,近五年来安康市工作的工科院校本科生大部分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选择企业创业的很少。由于没有一套吸引、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使工业企业人才断档匮乏,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滞后、产品成本高、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

(五)"短",即: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新产品开发跟不上,大量的优质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例如安康市的杜仲、黄连、天麻等优质药材没有进行深加工,仅仅在出售药材,黄姜的开发也仅停留在原料上,由于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提取率低,原材料损失大,污染严重。

(六)"散",即:工业布局分散,没有体现产业特点和区域优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54.73亿元,中、省和市属工业产值就达24.18亿,其余30.55亿元分散于一区九县。这种过于分散的工业布点,不利于工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利于工业资本效率的提高。更为突出的是,过于分散的工业布点,必然造成工业企业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工业企业形成不了品牌优势,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思路和重点

(一)抓好产业配套,延长矿业链条。要把铅锌汞锑生产加工作为安康市的工业支柱产业抓好做强。目前,国内外铅锌汞锑产品市场需求两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抓住这一发展有利时机,想法设法引进发展一批矿产业配套企业和深加工项目,并在土地、能源配置、交通物流、产业配套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提前做好规划,提高产业园区度和企业竞争力,为矿业大发展提供平台。通过由小促大的发展,逐步完善产业体系,打造矿产业集群,实现核心企业加配套企业加集群效应等于主导产业的链式经济结构。

(二)立足地域优势,发展安康绿色中药产业。制药、加工企业要建立稳定可靠的gap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校、知名制药企业的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三)做强龙头企业,强力推动工业快速发展。把工业发展放在绿色产业突破发展的中心地位,从壮大绿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入手,强力支持民荣食品、秦东魔芋、成林油脂、昊华和江华钡盐等企业尽快达产达效,竭力推动安康正大、北医大制药、宝业和巴山丝业、旬阳烟厂、泸康酒业、通用机械等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着力抓好昊华钡盐二期、石泉钒钛磁铁和旬阳鑫源选矿等重点企业扩能技改项目。走出一条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给人民带来实惠的又好又快的工业发展路子。

四、对策和建议

(一)因势利导,转变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导,是落实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加快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安康市经济工作的重心是以农为主,特别是近十年来,通过抓产业、抓劳务输出、抓投入,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产业富民"初见成效,但工业发展仍徘徊不前。如果说抓农业是抓脱贫、抓温饱,那么抓工业就是抓财源、抓就

业、抓社会稳定。 (二)突出工业,强化招商,在加快发展上求突破

一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在引进带动性强的工业项目上有所突破。要瞄准国家产业政策上项目,围绕资源优势上项目,依托骨干企业上项目,招商引资上项目。通过引进和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对财政贡献大、有强势推动力的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二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全民创业上有所突破。民营经济是安康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群体,是安康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也是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要鼓励有一定实力的个体经营户和率先发展起来的农民兴办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向股份制、集团化发展。三要在引进外资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周边地区实现产业对接与合理分工;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与国内一些大企业、大公司的联系和驻外办事处的桥梁作用,突出矿产业、制药业、水电等重点产业,开展宣传推介,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投入。

(三)深化改革,提升素质,激发人才创业活力

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将过去办过工业的人才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员,派驻企业帮扶,并出台适合工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政策,重奖对工业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竞争的环境。二要把培养企业家队伍作为加强工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采取专题培训、考察学习、专家讲授等多种方式,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管理水平。

第3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于我县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期,为进一步调查了解我县工业发展现状,加大对现有工业企业服务与扶持的力度,破解工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步伐,县政府组织调研组,深入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调研,并召开了由县直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工业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关于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情况和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0家。20__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72952万元,同比增长30%。今年1-10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克服冰灾及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20__万元,同比增长34%;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79940万元,产销率达98.7%。

1、农产品加工业

以鑫隆食品、金龙罐头、天君动物、诺伊尔等企业为主,已成为我县工业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5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一半,其中果蔬行业1家,粮油行业1家,林产行业10家,禽畜行业1家,制药行业2家,今年1-10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5__0万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鑫隆食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金龙罐头、天君动物、诺伊尔。该行业大个企业多,有资源优势,发展比较迅速,产业链条比较完整。

2、机械加工业

以县得力机电、时锐机械等为代表,规模以上企业3家,今年1-10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8612万元。机械加工业作为我县传统产业,从业人员和企业产品都相对稳定,小型挖掘机、石油机械配件等产品有一定的市场,但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差,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3、建材行业

以南峰水泥为代表的建材业,规模以上企业4家,其中水泥厂2家,粘土砖厂1家,电杆厂1家,今年1-10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8612万元。该产业资源丰富,特别是石灰岩品质较好,水泥行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但是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必须转轨变型,要抓住这个转型期上马一批新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4、冶炼行业

以正和工贸为代表,规模以上企业1家,今年1-10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702万元,受市场行情的影响,今年的产值大幅回落,同比下降了51%。该行业产品附加值高,属长线产品,但企业个头小,规模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我县工业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是:

1、资金问题。资金匮乏是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县大部分企业都是边建设边生产,随着企业正式运营开始,资金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企业建完厂房,流动资金就不足了。尤其是后期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二期、三期工程资金落实不了,资金问题成为了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特别急需资金的企业有:天君动物有限公司(该公司只需100万元,就可启动生产)、诺伊尔生物制药。据统计,我县工业企业急需发展资金4000余万元。而金融部门对企业贷款的条件限制比较严格,手续繁琐,致使企业贷款困难。

2、缺少品牌。我县30户工业企业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2户(南峰水泥、梦都)。在10户林产企业中,没有一个自己的著名商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能够评为省市名牌的企业也很少。企业创品牌意识淡薄,形成不了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3、人力资源匮乏。据调查,目前工业企业缺少各类技术人员近千人,其中管理人员300余人。在这次征求意见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提出了人才短缺的问题,我县劳动力主要以流动人口为主,劳动力缺少,中高级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加工企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有的企业甚至3、4个月人员就能达到全部“换血”,人员的流动对企业造成一定消极影响,从而出现了企业之间相互“挖墙角”的现象,在提薪的吸引下,人员流动性更强,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提高,工人也不利于管理,各项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更是难以完成。高精技术人才的匮乏也使得我县的大部分工业企业只能停留在原始的粗加工阶段,很难向产品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展。

4、部分企业财务帐目不健全。我县工业企业中,企业帐目很不健全,木材加工个体工商业户基本没有建立帐目,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很难进行有效统计和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市里统计我县工业企业发展指标,主要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指标。由于企业财务帐目不健全,很难真实地反映规模以上企业的收益。

5、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

施的建设不完善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便。近期我县工业园正搞施工建设,有的线段尚未完善,给部分企业生产和建设造成困难。经常性的停水停电给企业生产增加成本和生活带来十分不便。光缆、通信等配套服务也不健全,企业接不上宽带,看不到有线电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受到很大影响,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

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从总体看,我县工业产业层次偏低,加工链条不长,产品关联度不高,受产品市场价格影响较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市场有变,企业生产形势就会逆转。如鑫隆公司,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市场受阻,仅两个月就亏损三百余万元,现有几百吨产品库存,流动资金紧张,在建项目停工,工人工资两月未发,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意见及建议

调研组认为,加快我县工业发展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工业企业自身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企业体制,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工业企业采取切实有力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融资瓶颈。

1、建立银企定期沟通机制,融洽银企关系。一是由政府牵头,成立银企联谊小组,每季度组织一次活动,密切银企关系。把重点项目列入银行预选客户的首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二是邀请金融部门负责人到重点企业和项目单位进行考察指导,争取得到最大的支持。

2 、增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纳税大户和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改、贷款贴息、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训。

3、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企业发展基金和贷款。

4、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高级专业人才对企业会计进行培训;由财政局、审计局组织人员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等,使其符合银行信贷要求。

5 、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培育信用中介市场。鼓励社会上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或个人向工业企业进行投资。

6 、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使信誉好的企业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信誉不好的企业,受到社会监督,营造努力营造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快人才培训步伐。

1、建立完善技工培训基地。以县职业中专为载体,充分发挥其教学资源优势,招收专业劳动力,培养后备人才,县财政可以拨专款用于学校添置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聘请教师;同时在学校建立相关专业的短期培训基地,对社会失业人员、企业转岗人员,进行岗前、岗位短期培训学习,为重点工业企业输送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

2、县人事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帮助工业企业引进急需人才,并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留住人才,发展企业。

3、建立工业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资料库。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将我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特别是近期从沿海地区返乡的农民工的学历、专业、联系电话等资料详细录入,以备企业选用,大力引进技术人才,保证企业的发展后劲。

4、建立科技人员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引进和留住人才。

5、立足企业自身,加强与高校(院、所)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培养企业的自己人才,包括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和高级技工等方面的人才。

(三)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知名品牌数量。

1、积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创名牌,打品牌。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创新田自己的名牌,用品质好的产品开拓市场,用名气大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的诚信度,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2、建立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奖励资金。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或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以及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由县政府予以重奖。

(四)加强财会指导服务,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加强对工业企业财会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检查。县财政局要加强对全县工业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工业企业财会人员培训班,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县国税局、县地税局要对各工业企业财会人员的税务知识进行培训。县经委、县发改委牵头组织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和县地税局开展全县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大检查。

(五)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县工业园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重点加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污、货场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投资创业环境,为我县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六)适应产品市场需求,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1、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紧紧抓住我县工业企业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下游产业,积极推进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的延伸,推动工业结构向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有效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高抵御市

第4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一、企业用工需求近况

据调查,全县229家定报企业在职职工人数65000人,需招工6000人。从工种需求情况看:机械类主要是车工、铸工、磨工、装配工等;纺织企业主要是纺部挡车工、织布挡车工、缝纫工、染色工、针织挡车工等;花炮企业主要是花炮操作工等;玻璃节能灯企业主要是封口工、弯管工、弯脚工等;皮鞋行业主要是制帮工等;化工企业主要是操作工、植保、化学分析等工种。同时还短缺一批管理和机电一体化高技术人才。从全县支柱产业用工需求看:近期皮鞋行业还短缺700人,纺织行业还短缺3000人,玻璃节能灯行业还短缺500人,机械行业还短缺1000人。另外有一批新办企业如有恒制衣、泛迪公司、德华针织公司等还短缺近千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近期紧缺用工6000人左右。

二、部分企业用工紧缺成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县大部分企业在劳动用工上能够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提供劳动保障,确立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使企业得到良性循环。但仍有部分企业不能达到上述要求,造成用工短缺。综合分析部分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外部因素看,一是我县近几年项目推进力度大,新办企业多。县委、县政府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外地民营资本来我县投资兴业,新办了较多企业;加之企业改制后,扩大技改投入,使用工需求量增大。二是我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县已转移18.5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67%以上。三是实施浩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大部分劳动力一经培训就被外地企业争相聘用;而没有经过培训、不愿参加培训的农民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农民素质低下,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适应现代科技新要求,当然也不能被现有企业所聘用。四是部分农民思想落后,存有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状况,不愿意到企业打工。五是部分农民仍然把自已束缚在田里,加之中央出台了惠农政策,取消农村税费,省里对粮食、良种、农机实行“三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部分农民产生了“惜田”思想。虽然使农民种田有“甜头”,但给企业招工难增添了因素。

从内部因素看,一是部分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劳动合同法规,随意增加企业职工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有的企业职工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有的企业不仅星期假日经常加班,而且节假日也加班,有的企业常年没有星期假日,但都不按照《劳动法》规定发放加班工资。有的企业经济效益虽好,但职工每月的工资报酬只有300元左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有的企业虽然与职工订立了劳动合同,但仍停留在程序上,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合同的应有作用。二是劳动社会保障相对滞后,没有解决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障、医疗保险等保障问题。有的企业拖欠职工(下岗职工)工资、养老金、医药费、集资费、欠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等,有的长达多年,影响了企业形象。有的企业劳动社会保障基本处于一片空白,致使农民宁愿到苏南等地打工,也不愿到县内企业就业。三是缺乏“人性化”管理。有的企业没有很好树立工人当家作主的思想,不懂得尊重职工、爱护职工的重要意义,而是想方设法克扣职工的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有的企业等级制严重,与企业职工缺少感情交流,对工人的工伤事故、生病医疗、个人生活、文化娱乐及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情充耳不闻,把效益看得重,把职工生命看得轻,只顾赚钱,缺少人情味,使企业职工心灰意冷。有的企业滥用权力,通过压档案、扣文凭、封资料等手段,变相搞企业职工的“企业所有”,限制企业职工正常流动权。有的企业不注重生产生活环境的提高,吃饭住宿太拥挤,通风透光条件差,安全通道不通畅,灰尘污染超标准,毒害工种无津贴。四是缺乏诚信,企业对职工的承诺部分兑现或不兑现,使职工对企业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招工广告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使应聘工人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有的企业管理断层,职工与班组、中层与领导之间缺乏沟通,缺少诚信,使工人对企业产生动摇,往而复出、进之而返的现象屡屡发生。五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有的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企业职工供需分析和预测系统、失业预警系统、公开透明的劳务价格体系等,服务措施不健全、不配套,损害了企业形象,给企业用工带来负面效应。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用工的对策建议

企业用工短缺情况不容忽视。企业用工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不但使劳动力流动、配置的固有规律和正常秩序受到冲击,导致劳动力市场配置功能紊乱失调,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用工。

1、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战略,塑创企业良好形象。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企业用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扎扎实实做好企业用工工作。要在帮助企业、支持企业发展中,高度重视企业用工情况,要积极研究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适应各项劳动保障政策。各企业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保障观念,确立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意识。要重视企业形象,维护企业形象,塑创企业形象。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职工,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切实解决,使广大企业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安居乐业,把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劳动社会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努力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开拓企业用工的新局面。

2、要严格执行法规政策,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根据我县部分企业在用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所有企业,无论性质如何,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与应聘职工订立劳动合同并必须全面履行。二是要强化社会保险工作。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性保险,任何用人单位都必须依法为劳动者参保缴费;新建用人单位必须在领取《营业执照》后30日内,办理为劳动者参保等手续;改制企业必须及时续保;破产企业必须足额提取剥离的社会保险。我县部分企业用工之所以短缺,农民之所以纷纷到苏南企业打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县企业与苏南等先进地区企业在劳动社会保障上存在很大的落差。三是要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各企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确保企业职工的合法工资收入兑现到位,绝不能发生无故拖欠、克扣企业职工工资的现象。同时,所有用人单位都必须贯彻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改制企业都必须严格按规定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我们认为,只要企业能严格执行相关的法规政策,企业用工就能得到保证。

第5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工业生产;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发展

前 言

清洁生产技术是人类发展、工业进步和思维方式转换的必然,是当今迅速发展也应用的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它的诞生得益于人类对以往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反思,是确保工业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利润,使企业、职工、经济、社会和环境都得到可持续发展。同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工业化生产中,实行清洁生产技术就是对这些理念的最好阐释。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企业提高了活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保护了环境,有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并不充分,一些地区和企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工业化生产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应该加强对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努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普及,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清洁生产技术的概述

1.1清洁生产技术的概念。清洁生产技术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是指将环境保护概念和综合预防策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减少工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和环境带来的风险和危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2清洁生产的内涵。清洁生产的内涵包括三个重点:首先是清洁能源。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其次是清洁生产过程。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最后是清洁产品。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其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达到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其二是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达到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清洁生产是生产者、消费者、社会三方面谋求利益最大化的集中体现:清洁生产技术是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对工业产品生产从设计开始,到产品使用后直至最终处置,给与了全过程的考虑和要求。清洁生产技术不仅对生产,而且对服务也要求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技术对工业废弃物实行费用有效的源削减,一改传统的不顾费用有效或单一末端控制办法。清洁生产技术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末端处理相比,成为受到企业欢迎的新事物。清洁生产技术着眼于全球环境的彻底保护,为人类社会共建一个洁净的地球带来了希望。

1.3清洁生产技术的控制点。清洁生产技术按照时序划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关键控制节点:

首先,在工业产品设计时,就应该将环保理念深入到产品设计之中,设计出绿色无污染或者低污染、低残留的商品。其次,在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选择无毒无害的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其三,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最后,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应该将环境保护概念和综合预防策略渗透入所提供的服务中。

1.4清洁生产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已在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技术,但力度还不够。许多企业还是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仍然在得过且过,或者是欺上瞒下,没有使清洁生产落到实处,有的企业即使做了,做得依然还不够。许多企业不注重生产过程中的合理管理,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必将严加处理。

2、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方法

目前,国内一些比较有远见的企业已开始尝试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在制革、电镀和化肥等一些污染较大的生产工业中,经实践证明,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出量,而且减少了原料耗费量,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1在工业产品设计中体现环保和绿色的概念。在产品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的成本,提高环保的竞争力。

2.2在工业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清洁控制。清洁生产技术要求企业减少、降低或者杜绝因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对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治理,实现清洁和高效的生产。

2.3在工业产品生产中强化材料的管理。材料管理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的关键,选择材料,评估性能,计算周期等一系列问题是提高材料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在选择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可循环性和可再生性,通过再次使用、循环和再生,提高企业环保质量,降低企业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4在工业产品的售后服务中体现环境保护理念和综合防治策略。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企业一项基本任务,在售后最后,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应该将环境保护概念和综合预防策略渗透入所提供的服务中。

结 语

清洁生产技术是今后企业发展的重点,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生产者应该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清洁生产技术必定会在我国各级各类企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工业生产;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发展

1.我国清洁生产的现状

我国清洁生产起步晚,但发展很快。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5月底前要把任务落实到各地区和企业。

1.1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的回采率仅为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仅有1 /3,其采、选综合回收率及综合利用率也分别只有30%,而西方矿业发达国家从有色金属的选冶过程中回收利用的有价元素已达70多种,副产品价值占总产品价值的30%以上,其选冶综合回收利用率已达80%以上。

我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为69%,钢铁高炉渣回收率为85%,选矿尾矿为2%。煤矸石为17%。在日本,粉煤灰已基本上被利用。而我国目前的利用率仅为21%左右。废旧金属资源的二次利用率也很低,在每年新增总量中不到5%,而法国已超过30%,美国为25%~30%。

1.2污染物排放量

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3028.96万吨,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为3.94万吨。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国前列;造纸、纺织等8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3%,电力热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6个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9%和93%。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30%,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很大。

2.清洁生产技术在工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3年初我国开始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和相关研究以来,各地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目前企业推进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清洁生产审计成果的持续性也较差,清洁生产在运行机制和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国家已在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技术,但力度还不够。许多企业还是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仍然在得过且过,或者是欺上瞒下,没有使清洁生产落到实处,有的企业即使做了,做得依然还不够。许多企业不注重生产过程中的合理管理,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必将严加处理。如今,我国已成为WTO中的一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是企业的生命,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真正把清洁生产技术落到实处,把企业搞活。这只靠法律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使工人自觉意识到清洁生产的好处和重要性,才能主动付诸实施,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创新,再加上政府部门的因势利导,必然会使清洁生产健康成长,这样才能够保障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方法

目前,国内一些比较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在制革、电镀和化肥等一些污染较大的生产工业中,经实践证明,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污染的排出量,而且减少了原料耗费量,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环境效益。

3.1在工业产品设计中体现环保和绿色的概念。在产品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的城本,提高环保的竞争力。

3.2在工业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清洁控制。清洁生产技术要求企业减少、降低或者杜绝因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对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治理,实现清洁和高效的生产。

3.3在工业产品生产中强化材料的管理。材料管理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的关键,选择材料,评估性能,计算周期等一系列问题是提高材料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在选择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可循环和可再生性,通过再次使用、循环和再生,提高企业环保质量,降低企业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4在工业产品的售后服务中体现环境保护理念和综合防治策略。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企业一项基本任务,在售后最后,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应该将环境保护概念和综合策略渗透入所提供的服务中。

4.清洁生产技术在工业生产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大力倡导推行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闭路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为目标,通过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绿色消费、废弃物再利用等环节,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内、企业间、全社会得到合理、持久的循环流动和利用,使物质资源在生产中得到最充分利用,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清洁生产则从预防污染的目的出发,通过源消减和不同层次的物料循环再利用来节约资源和消除污染,这与循环经济通过“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即3R)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其本质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两者的区别只是实现层次上的不同,清洁生产偏重在企业层次从产品生产全过程和整个生命周期对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而循环经济着眼于从企业群落、工业系统乃至更加宏观的国民经济系统谋求对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可见清洁生产实际上是企业层次的小循环经济,是在园区、城市、全社会范围实现不同层次循环经济的基础和基本形式,要实现循环经济,必须从基础抓起,搞好企业清洁生产,因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是资源的主要消耗者,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是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只有企业减污、节约、高效地生产出清洁优质的产品,才能为生态工业、绿色消费以及废弃物在更大范围循环再利用提供源头和技术基础。循环经济“3R”的排列顺序也充分体现了清洁生产源消减的重要性,即只有建立在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减量化基础上的再循环、再利用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所以在全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清洁生产更显重要,同时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为企业清洁生产提供了新的机遇。

5.结语

综合利用资源、能源、改革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加强管理,改革产品体系等一系列清洁生产技术后,不仅能够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企业利润,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好的环境效益,使经济和环境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Abstract】The so-called leading industry refers to an area in which the economy ca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reg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The choice of leading industry is a certain index system,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s used to choos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oice of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economy.

【关键词】 青海工业;主导产业;选择

【Keywords】 Qinghai industry; leading industry;choice

【中图分类号】F127;F121.3;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49-02

1引言

由于青海省是矿源大省,因此长久以来,其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开采资源进行加工,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很高的投入,而且消耗人力、物力极大,产量却不尽如人意,因此,重新对工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成为重中之重。让主导产业带动周围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青海省经济的共同发展,论文主要从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分析入手,并对工业主导产业的绿色经济发展进行简单说明[1]。

2 青海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要点

2.1 确保工业产业规模的合理性

在进行选择时,需要确定该工业产业的优势以及产业地区专业化如何,这里就需要该产业的产值在该地区内总产值中占的比重,和其在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此数值可以作为衡量区域产业的地区专业化程度以及优势比较的指标。

2.2 确定区域竞争力

这需要计算该产业在市场的占有率数据和劳动生产率数据,该产业在国内工业产业中的优势与竞争力都可通过这些数据反映出来,以此还可判断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2.3了解产业关联度和增长潜力

感应度系数。感应度能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推动作用的大小。

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是用来表示该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的大小。通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产业的需求程度,从而观察到该产业部门的市场前景。

2.4 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通过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其上升率来判断该产业的技术含量以及上升情况,众所周知,从劳动生产力看,观察到这个产业的生产水平如何,及其创造的收入水平如何。而生产上升率代表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3 青海省工业主导产业的确定

通过以上步骤的运算,我们得出了以下八个可以作为青海省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对象。在这11个指标的数据分析中,其他采矿业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太小,远小于1,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太小: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但是规模都比较小,区位商远小于1,也没有多少的市场占有率,由此可以推断在青海省的发展情景不太明朗,这两个产业都无法起到带头作用,因此都不适合做主导产业。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确定出青海省的六个工业主导产业,主要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煤炭开采业。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工业主导产业都涉及矿石资源,以矿石为原料进而生产制造相关产品,在这过程中如果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发展绿色经济。

4 工业产业绿色发展需面对的问题

青海作为连接、新疆地区和内地桥梁,保卫着我国西北部的生态环境安全。青海矿产丰富,种类上比较齐全,除了常见的煤、石油、天然气,铁、铜等还有盐湖类矿产资源,例如钾、镁、钠、锂等,而且存贮量很大,这些除了常见的这些矿产资源,还有许多少见的有色金属等,我国的经济如果想要更加长远地发展,这些资源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如今,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地深入,青海省也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省的大型企业中,有三大产业是以矿产资源为原料,其中有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两大优势产业分别是冶金和建材。由此可见,矿业开发已经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首先要推进的。下面就工业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2]。

4.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矿区环境绿化太少

废弃矿山太多,许多企业的开采回收率很低,只去挑选一些含量丰富的M行挖采,至开采差不多时就会进行丢弃,回收率太低,许多矿产资源被严重破坏浪费。其中采煤区域要更严重,地面已近出现严重的塌陷情况,采矿期间一些尾矿、废渣等都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随意摆放,当地草场被污染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青南地区的砂金开采过程中,开采过的路面基本地表草木都被破坏,除此之外,废渣废水的随意排放,对空气、水源土壤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去自我净化。

4.2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

环境保护工作难以开展,最主要的原因是矿山区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且采用单一的开采方式,以及传统的开采技术,容易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最常见的是草原植被的破坏、地表水以及水源遭到污染、空气中存在粉尘以及有害物质、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植被破坏主要是砂金开发造成,岩金堆浸会对水源造成污染,石棉选矿则会产生粉尘,造成空气污染,采挖煤矿则会造成地面下沉。如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目前青海省发展绿色矿业急需解决的问题[3]。

4.3 交通与运输的不便制约发展

青海的位置相对比较偏远,而且交通设施较为简单,运输距离长,成本高,人员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青海省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现今的第二欧亚大陆桥,青海都不是在他们的主干道上,而国内其他省市之间,各大工业产业机构也是不断在竞争,这些竞争更是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5 青海省发展绿色工业的策略分析

5.1 加强总规划体系的建立

秉持“生态立省”的原则,对各地企业环保意识进行提升,并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尽可能地让绿色开采的理念可以贯彻到开采的各个环节中。因此相关部门在对矿业发展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依照该省矿业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特色,合理规划和约束开采行为,循环利用各类资源。

5.2 注重开采环保意识的体现

对于已经被开采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也制定合理的治理与复绿规划。不断完善环保制度,才能加强落实环境保护制度,实行保护工作责任制。在部署地质勘察工作时,要具备全局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环保预算比例可以得到提升,尽可能地确保矿山复绿过程中的资金可以得到充足的提供。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勘察评价时,相关人员要把目光集中在矿床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研究上,这对于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在勘察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采取规避措施,使得矿区地质灾害出现的概率最大程度得到降低。

5.3 加强监督管理

矿山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贯彻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保护活动中,监督勘查单位按照标准执行勘查方式,不断加强勘查水准,落实社会责任,打造良好的勘查工作氛。将“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严格贯彻到环境保护中去,在勘查单位完成项目勘查工作后,监督单位需要督促对应单位完成环境恢复工作,对于地质康茶项目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一同检查验收。在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时,需要融入经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时刻关注矿山资源的存储量,对矿山企业利用情况与保护环境工作进行定期考核,矿产资源消耗量可以纳入监理考核标准中去。

5.4 运用示范工程带动循环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可以将西宁与柴达两个区域作为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中心,选取青海省内国家级的绿色矿山试点企业为标杆秉持“循环经济”为指导理念。遵循“再勘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打破“生态脆弱―经济贫困―生态脆弱”的恶性循环,对典型资源区域进行充分把握,在提供充足资金的基础上,进行高标准、高强度的要求,将环境成本与矿业开发产出资源联系起来,让经济效益带动建设基础设施,让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分析青海省盐湖化工不同工业产业的发展特点,建设具有特色的盐湖矿产类型经济产业链,将矿产资源的附加值提高,将循环经济贯彻到矿业开发的全过程中。

6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绿色工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解到绿色工业是和很多的要素进行共同作用的,所以就需要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快速发展自身的产业经济。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给予大家一些新的启发,并且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一些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走近青海国土资源[R].2011.

第8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能源约束;重新重工业化

湖北是一个工业大省,拥有一批重工业企业,如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工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同样是各省市的经济顶梁柱。在目前日益凸现的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应该如何应对能源约束的挑战,健康地发展工业是一个还待解决的重要论题。湖北省的能源储量原本就不足,加上工业结构过重,能源消耗就更大,从1999年开始,湖北省出现重新重工业化,这使湖北的能源面临更大的压力。

一、湖北省重新重工业化

轻重工业之分是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1990年到2004年的大部分时间段内,湖北省重工业的比例高于轻工业的比例,轻工业的发展较为缓慢。1995年,轻工业的比重首次超过重工业的比重,轻工业发展较为良好,势头较好,轻工业也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90年代中期以来,轻工业发展迟滞,使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工业“补课”、轻工业优先发展的成果丧失殆尽,重蹈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覆辙,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1999年,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1个百分点,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工业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重新重工业化的趋势。湖北省经过1995年到1998年4年的重工业比例小于轻工业比例时期,1999年重工业比例再次高于轻工业比例,超出的比例高达21.6%,重工业重新占据主要位置,出现了重新重工业化的趋势。而且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差距也在扩大,2000年二者之间的比例差距是23.2%,2001年差距扩大到26.2%,2002年差距高达34%,2003年重工业比例超过轻工业比例达34.4%。

二、湖北省的能源状况

湖北省是一个依靠重工业发展的内陆省份,2004年湖北工业总产值4960.25亿元,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1180.07亿元,重工业3780.17亿元。重工业又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基础上的,能源供求平衡对于湖北省的工业来说就显得更加关键。

1、缺煤、少油、乏气。到2003年底,全省煤炭储量仅为50亿吨,不足全国的1%,每年需要的煤炭90%以上靠外省供应。2005年预计原煤产量800万吨,消费量8800万吨,进入“十五”中后期,全国煤炭需求急剧增加,价格大幅上涨,湖北省煤炭消费市场也一度处于紧张状况。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1184万吨,仅占全国的0.8%。天然气资源分布于利川与重庆交界地带的海相地层中,探明地质储量2317亿立方米,在湖北省境内仅50.55亿立方米,占全国储量的1.2%,居全国10个油气田的末位。截至2003年底,累计采出量11.25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39.3亿立方米。2004年,湖北省能源基础储量对于工业的发展就更不容乐观。

2、水能丰富。2003年初,我省完成了全省水电资源复查工作,据该项工作统计,我省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是1823万千瓦,居全国第7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309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湖北省水电资源集中地,1994年12月开工兴建,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三峡电站2003年开始投产发电,3年来共安装14台单机70万千瓦机组,发电装机达到980万千瓦,累计发电957亿千瓦时;装机184万千瓦的清江水布垭电站,建设进展顺利;装机120万千瓦的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2005年顺利开工建设。湖北水能虽然很丰富,是其他省市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湖北的水能资源的利用率在15%左右,这个百分比相对丰富的水能资源而言,有些低了。

3、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供应质量有所提高。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0%降为2004年的67.6%;石油、水电等洁净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2000年的28%提高为2004年的3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了一定的发展,优质能源生产比重有所提高。

三、湖北能源约束的来源

湖北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一个能源大省,能源约束的状况越来越明显,湖北重新重工业化必然加剧这一状况。那能源约束的来源是什么?

1、能源供给不足。2004年原煤产量395.62万吨,消费量4726.04万吨,供给缺口3880.42万吨,2004年原油产量78.2万吨,消费量759.83万吨,缺口681.63万吨。2005年预计原煤产量800万吨,消费量8800万吨,供给缺口8000万吨。原煤和原油的供给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约束了重工业的发展。

2、人均能源占有率偏低。从湖北的能源状况了解到湖北省在某种程度上不属于能源大省,据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4年湖北石油储量1062.1万吨,天然气储量40.4亿立方米,煤炭储量2.4亿吨,铁矿储量5.0亿吨,锰矿储量1365.9万吨,而且截至2004年湖北人口达6016.10万人。可以计算得出2004年湖北石油储量人均占有约0.1765吨,天然气储量人均占有约67.1531立方米,煤炭人均占有约3.99吨。

3、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处于粗放状态,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我国存在的问题对于重新重工业化的湖北来说同样严重。2004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3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2004年全省能源消费量合计8457.96万吨标煤,比2003年增加1384.53万吨标煤。张晓平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5,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1至2002年,我国GDP增长8%,能源消费总量增长9.7%,电力消费总量增长11.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别高达1.21和1.46,从而引发全国性的能源供应紧张。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会造成湖北省面对更大的能源约束。多年来湖北省第二产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例在70%左右,但从1999年开始,湖北省重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用电占全省用电的65%左右。2003年在工业用电量中重工业用电量占80%,重工业每万元产值能耗为1417千瓦时,比轻工业多耗电678千瓦时。

四、缓解能源约束,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创新。政府在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另一只手的功能,尊重工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统筹兼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工业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产业优化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调节工业结构,使轻重工业比例更加合理,更加健康地发展。从财政、税收、投资、分配等方面采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础,为工业作用的发挥打造良好的氛围。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节约能源。郭熙保教授建议多运用经济手段,少使用行政命令。首先,运用市场机制激励和刺激人们节约能源。现在能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那么就应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价格,提高人们的使用成本来达到节约的目的。其次,运用财政、税收、利息等经济手段来调节资源能源的供求关系,引导消费者、生产者节约使用资源,鼓励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府应该做好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工作,对能源节约项目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优惠。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光明日报》评论员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各级政府必须彻底转变GDP至上的倾向,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一方面,要加强“三废”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通过优化结构促进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4、注重轻工业的发展。湖北省工业已重新重工业化,但轻工业的发展仍是有巨大的空间,进一步挖掘轻型工业的发展潜力,仍是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所以要把轻工业的发展与重化工业结合起来,使轻工业在重化工业的产业链上找到发展的生长点和空间,借力重化工业发展轻工业,避免出现轻、重工业的阶段性失衡。通过细化产业和市场分工,提高重化工业内部的协调性,在发展重化工业中加快轻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简新华,余江.重新重工业化与振兴老工业基地[J].财经问题研究,2004.

2、张晓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3、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N].光明日报,2005-01-25.

第9篇:轻工业的发展范文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

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xx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xx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

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

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

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

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

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

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

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

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

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