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旅融合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旅融合发展建议

第1篇: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三门峡;发展研究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农业概述

2016年01月04日,我国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要求我国农村城市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当前农村产业经济链新道路,促进广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对原有产业、产品运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升级与融合。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表现。具体的是农业提供资源,以旅游服务为表现,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的与旅游产业链的价值模块相契约的部分以新的商业价值向市场全方面的渗透,而旅游产业因农业价值的融入,大大增加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使得新的产业链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简单的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更具有市场价值,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

2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三门峡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位于我国内陆区。平均气温高,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业和林果业等的发展。而且三门峡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开展体验性的观光项目。再加上三门峡市的人口众多,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10年7月5日,我国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政策。政策主旨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并召开2010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三门峡市全市已建成数家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汁、果酒、果奶、果番等系列100多个品种。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全市形成了“果一菌一肥一果”和“果一加一畜一肥一果”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本市的产业经济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综合效益。

3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成就

沿黄带观光农业创收。沿黄河农业带由本身的传统农业带转变为现在的观光旅游带,借助天鹅湖湿地公园,黄河公园,天鹅岛,天鹅湾等自然景观和坡沟,发展特色小镇,旅游度假村,吸引大部分游客入境消费。可以促进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业中的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风情表演等等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镇,投入了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人才,如花卉,有机蔬菜水果领域,建设了特色农业产区,打造了特色休闲农业后,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促增效。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园区提高了科技含量,对缺水地或水源不足的地带,建设了生态农业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3.2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三门峡市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27万平千米,只占耕地面积的32%。当地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三门峡市中低产田占地面积约为80%。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0%。当地节水灌溉等面积较小,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56,当地旱地水分利用率为55%。3.2.2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瓶颈三门峡市果品业在全省有较高领先地位,然而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度较低,规模和质量效益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用地、环保条件制约,以及当地烟叶受政策影响较大,发展空间均被压缩。渔业、食用菌、蔬菜、药材等体量小、产品粗放、名优产品少,优质高端产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3.2.3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休闲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链的延伸没有进行深度研究,产业链条没有得到充分完善,而且当地产业化发展缺少引领其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当地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4%。3.2.4管理体制不完善休闲农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更作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具备开放性、综合性的多元化旅游主体,因而对管理层次的要求要远高于简单的农业及休闲业。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员工相关知识较为缺乏,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3.2.5缺乏宣传力度由于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各个经营主体零散、分布不集中,各个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经营圈,宣传力度比较小。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经营者投入的资金较少,公益性的产地宣传、地理标志品牌宣传缺失。

4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为经营者可以借助政府的支持,建立蓄水池实现涵养水源,减少干旱带来的深度影响。在道路方面,加大力度改进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还可以建设乡村观光旅游专用道路,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在供水、停车场、网络设施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对于游客的接待,要做到一条龙服务,时刻为游客准备时间和精力。

4.2创办三门峡市特色休闲农业

当地休闲农业没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因此可以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聚集村,当地经营者可以通过农村的各种资源加强特色农业的创建,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村镇景区。三门峡市果品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加大力度发展观光果园,创办具有特色的果品采摘园。吸引游客体验当地农业活动,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活动,但是得大力监管食品安全,确保游客的健康安全状况。其次加强景区的安全防护,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满意的旅游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当地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乡土田园的乐趣。

4.3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通过把农业产业链的价值融入服务业里面,增加了休闲农业的价值,也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把地产、创意等相关产业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服务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在生产以及产业经营,还可以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4.4合理规划布局

作为农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加强规划引导,将农业资源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要按照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并且学会借鉴其他城市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发展布局。作为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使三门峡休闲农业走上合理规划的发展道路,防止在经济开发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5加强宣传、铸造口碑

由于半数以上的休闲农业游客是在亲戚朋友口中获得信息的,所以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好,行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在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如农村宣传片,向全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还可以举办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吸引各地的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5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并对我国近年来关于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当地的农村经济效益带来了巨额提高,并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

5.1对当地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这次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争取能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改变为多类产业共同发展,产生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循环经济,建立了新兴产业园,以工带农,以旅游资源带动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当地经济产业链。确切培训与发展“互联网+产品”行动,大力运行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对于销售主体的吸引力,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的覆盖面。如建立产品的特色馆,通过特色农产品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2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通过旅游产品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近年来在我国政策引导下,农业经营模式有着不断的创新与开展。农业旅游的模式更突出了乡村旅游也将会更好走向广大群众,传扬我国本土文化。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开展更是在当地作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5.3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长农民经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小平,林雪涤,王玲.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芜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

[2]孙洁.农业三产融合来了,解读《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村科技,2016,(03).

[3]王兴国,史晓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02).

[4]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5]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

[6]舒绍茂.南京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J].江苏农村经济,2016,(05).

[7]潘利兵,李增杰,刘晓军,梁漪,孙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15,(35).

第2篇: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

提速三年

“不打无备之战,我们的很多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杨跃红说。2011年湖北省有两大轰动性的旅游营销事件,一是“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二是“私奔到恩施”。这两大经典营销案例都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度甚至出现了旅游井喷现象,导致客源地的餐饮以及宾馆严重供应不足,许多游客颇有怨言。“恩施旅游火了”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共识,更多的游客慕名前往,投资商开始纷纷进驻恩施。

“旅游井喷的时候,很多同仁跟我建议,能不能放缓宣传策划力度,怕配套设施跟不上,引起负面效应。”谈起这些,杨跃红坦言当时承受的压力很大。“以‘市’逼‘场’,我们是采取市场倒逼的原则,让旅游井喷现象倒逼更多的投资客进入,加大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

由于市场的牵引效应,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州宾馆床位由7000多个增加到15000个,中小宾馆达到了200余家,三星级以上饭店10家,大峡谷、腾龙洞新增车位5000多个,培训景区讲解员1000多名。

“市场倒逼我们加快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逼迫我们不停的前进,如果是先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再吸引游客,恩施旅游业的发展最少要滞后三到五年”。杨跃红说。

四大法宝

除市场倒逼以外,全域旅游、要素突破、文旅融合也是恩施旅游快速制胜的法宝。

所谓全域旅游,以神农溪、腾龙洞、大峡谷、坪坝营、恩施土司城、梭布垭、清江画廊、野三河、州城双城景区为核心,把握景区延伸开发、景区与景区融合发展、增强配套功能等三大重点,实现景区增容与品质提升,形成2-3个大尺度、有震撼力的区域性景区,精心打造要素相融和景区串联的地质奇观游、民族文化游、生态风光游、寻古探秘游、浪漫体验游、美丽乡村游等可供不同游客选择的多条线路,不断提升恩施旅游品质。

谈到要素突破,杨跃红说,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政府的力量,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用国家直接投入和政府扶持市场主体等方式,推动交通、城建、文化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以及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建设,解决可进入性等瓶颈问题,解决旅游企业解决不了又必须解决的服务功能性问题。杨跃红还谈到了市场主体培育突破,以资源和市场招商为重点,以招商选资与政策引导为途径,放活经营权,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投资结构,不断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文旅融合也是恩施旅游的一大特色。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用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杨跃红在介绍恩施民族文化时谈到了清江与腾龙洞等地质奇观,更是提到了20000年前起源的建始直立人,他说:“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名族,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恩施是一个充满浪漫情调的地区,是一个多情的地域。”

旅游新名片

恩施大峡谷,有世界上最秀美的地缝和最长的暗河,有最壮美的万米绝壁画廊,群峰如屏,云霞如海;清江闯滩越五段峡谷,过48道险滩,与浪共舞,玩的就是心跳,把游客领入惊险、神秘、野趣的境地;神农溪古老而浪漫的纤夫文化,青山常青,碧水长流的世外桃园,吸引了千万业界朋友,美仑美奂,自然天成;腾龙洞,天下第一洞,猛然跌入龙口,形成了卧龙吞江、巨龙腾飞的磅礴气势。

还有土家“女儿会”,东方情人节;巴东“撒尔嗬”,土家人笑对生死;来凤摆手舞,红灯万盏人千叠……

“恩施有瑰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且景观壮丽”,杨跃红说,他表示,将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个体独特优势为原则,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大力发展民俗文化宗教体验游,科学历史文化游,乡村生态文化游等。打造旅游精品,营造旅游“卖点”,带动恩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第3篇: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

一、 项目指导思想及建设背景:

1.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要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规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2.为了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扬泰机场二期工程的建设是势在必行。随着机场提档升级,人流、物流、产业流将会迅速聚集,得天独厚的优势,临空经济区建设将成为丁沟的载体和平台,将大批发展要素吸引到这里,机场经济圈正在崛起。

3.光线中国电影世界项目是我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将在空港新城规划区内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组群。西浦光线电影学院落户,既凝聚着西交利物浦大学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又涵盖光线传媒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品牌IP等多领域的实质内涵。两个项目将对地区影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空港新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丁沟镇朱桥村朱套组位于启扬高速机场互通高速路和安大路机场连接路交汇之间,紧邻机场。朱套,名如地形,四面环水,村落房屋之间小巷多,风景秀丽,有“小江南”的美誉。小村落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悠久,明朝的举人进士韩如善和朱三嘚曾居住此地。目前,除去首批拆迁户,该组还有65户人家,309人,耕地445亩。该地段将受益于机场利好辐射

二、项目方案、方式,建设规模、实施进度及投资分析(另详):

1.乡村游(农活体验、果蔬采摘、捕鱼)机场旅客变游客;

河道和村道整理;各种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农田、八边地、河流由公司集体承包,统一规划,有机生态种养殖;

2.民宿居民交闲置房屋入股或租赁,一户一方案,改造装潢预算和施工监理(不新增建筑面积,旧房改造)。首批50个床位(经济型、中式精品型、乡村田园风型、集装箱型)。

3.餐饮农家乐,特产便利店,乡村酒吧,烧烤(200人次)

资金来源:政府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村企合作企业资金+农户个人资金=1000万

三、项目组织、劳动定员、运行操作:

公司运行:扬州市源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户

项目名称:水韵朱套—小江南

四、项目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

项目效益达成村居环境好,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钱赚,文旅品牌响。

风险分析:1.坚决守住法律和政策底线,不得违法违规买卖或变相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严格禁止私搭乱建;2.公司与农户,公司与集体的合同合法合规,要有法律约束效应。村民要树立集体意识、抱团意识、规范意识和大局观念;3.特种行业经营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4. 经济下行,消费滞后,管理可能落后,收益周期延长; 5. 政策性拆迁;

第4篇: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

1 立足区域优势,落实长远规划

4年来,合作社以石城乡清州村为中心,通过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生态农业为基础,建立了集种、养、旅、休、观为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区域2 00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未来,合作社还计划投资3 700万元,5年内流转耕地达134 hm2以上,达到国家级专业合作社标准。

2 部门技术扶持,突出提质扩面

合作社理事长张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娃,对蔬菜种植技术一窍不通的他最初没少吃亏,他感慨地说:“哎,2015年因为不知道辣椒的生长习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10 hm2辣椒烂在地里。”最后,他们向恩阳区农林局寻求技术指导,得知张泉蔬菜种植基地遇到的难题后,恩阳区农林局立即组织园艺专家组5人前往实地调查,给予蔬菜种植技术指导。经过几天的检查,专家组开出了“药方”:丝瓜、冬瓜等藤蔓蔬菜要搭架;秋葵、辣椒等高秆蔬菜要培土垒基……张泉说:“有了技术上的指导,蔬菜质量得到了改善,种植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基地很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此外,合作社还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加大基地传统耕种向现代化机械转型升级和科技投入力度,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内抓管理、外拓市场、发展基地,大力推广农机使用,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种、销一体化。

3 注重示范引领,增加效益目的

合作社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带头人作用,理事长和各成员不离田间地头,克服各种困难,使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聘请绵阳高级农艺师朱国忠为合作社长期技术顾问。2016年合作社积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推行标准化操作,种植蔬菜品种20多个,全年总产量达到1 000 t,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纯收入100万元。

合作社通过分选蔬菜,保证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价格。已与百姓、北山、云风等10家超市,签订了订单合同,建立了农超有效对接、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初步打造了巴中的绿色蔬菜品牌。在巴中蔬菜集散批发市场建立多个销售点,采取先批发后零售的办法,定点销售合作社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增加合作社收入。

4 加强技术培训,增加科技投入

根据清州村土地实际情况初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并计划在合作社成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后,大力推广,使农民与科技“零接触”。

为提高无公害蔬菜的附加值,2016年恩阳区农林局又牵头西华大学和山水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研制生物菌肥,用于改良土壤,提高蔬菜抗病性。2016年,在恩阳区农林局的建议下,张泉的蔬菜种植基地正在尝试无土栽培韭菜模式,一旦试验成功,即可实现批量生产。

此外,合作社实行标准化育苗、专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如利用钢架大棚,结合三膜覆盖、营养钵或穴盘育苗等技术。同时,科学优化空间品种布局、选定合适茬口,调优移栽时节,使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量,增加产值。

合作社积极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免费给周边种植蔬菜的农户培训、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10余条,并提供优质蔬菜种苗。合作社回收种植的蔬菜,实行优购包销;并吸收周边空闲农民进入合作社务工,为农民直接创收。

5 采取多种模式,带领农户致富

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园区利润二次返利”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纽带,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合作社与农民融合发展,助农增收,保障种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核心区示范,推动恩阳区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核心区示范,合作社提供无偿技术支持,按照“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销售)、“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的方式,有力保障农户种植收益。

6 满怀信心大胆干,转型成功新农人

干事创业,事在人为……张泉将满怀信心扩大种植规模,准备利用河边发展雷竹40 hm2、莲藕

20 hm2,同时发展鸡、鸭、山羊等养殖业,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致富。

第5篇: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海岛旅游;综合体;融合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42-03

引言

在当今度假旅游以“上山下海”为主要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滨海度假旅游也呈现出由近及远,由陆上向海上发展的趋势。下一步必然会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广度方面即不断地由近岸海域向近海和远洋发展;深度方面即从原来的海边向近海面和海底的多方面和复合型发展。因此,在滨海旅游向远洋旅游拓展的过程中,海岛旅游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和过渡形式。而海岛旅游作为精致旅游的一种,凭借着其神秘而遥远的特性又吸引着大量希望融入自然的游客。

同时,发展海岛旅游可以帮助海岛地区克服地形狭小、缺乏资源、与世隔绝等不便因素的影响;对振兴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打破单一的以捕鱼为主的经济模式、发展可持续产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泰国的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韩国的济州岛、日本的冲绳列岛等岛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海岛旅游的开发对海岛区域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中国有大小岛屿7 000多个,总面积为7.5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0.8%。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海岛得到了大规模得开发,但由于开发政策、资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某些海岛至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旅游开发尚处在资源驱动阶段。

一、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对海岛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规划与管理,可持续旅游发展,和旅游业与海洋综合管理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在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方面,旅游的发展可能会引导或加剧环境质量的改变,而环境质量的高低又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Edward(1993)提出海岛旅游目的地的开发需要以旅游容量指标为基本依据。Palmer(2003)则认为应该通过征收“生态税”来资助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海岛旅游的环境代价。另外,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市场开发也是海岛旅游开发规划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海岛旅游市场的季节性研究(Bonn,1992),持续性的市场细分研究(Diaz,2005),包括心理、动机、偏好、国籍(Juaneda,1999)和地域分布(Mykletun,2001)等因素为依据,才能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形象设计和产品创新,从而为海岛旅游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良好的海岸管理、健康的生态系统、安全的旅游环境、高质量的海滩环境以及合理的动植物保护政策是可持续海岛旅游的五个必要条件。而小型岛屿由于面积小、资源少、生态系统脆弱,在发展可持续旅游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Abeyratne(1999)认为在充分考虑海岛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生态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海洋科研应用的诸多手段来保证旅游业的适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由McElroy(1998)提出的“Tourism Penetration Index”为可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便的量化指导,使用者可以针对不同的指数等级分别提出管理建议。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多集中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和资源评价等方面。李占海(2000)根据80个评价因子,建立了一套评价海滩质量的模式。唐少霞(2004)分析了热带海岛的资源特色,认为海南具有建立独特资源的潜在因素,而打造旅游资源品牌是海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李金克(2004)依据国内外可持续发展体系研究,结合中国海岛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提出了海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指标。此外,无居民海岛旅游将会是海岛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陈烈(2004)提出依托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海岛旅游开发是无居民海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岛旅游综合发展的概况

(一)中国海岛旅游开发概况

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第八部分第121条的定义:海岛就是指四面环水并在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从世界范围来看,海岛旅游的兴起与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紧密相连。18世纪30年代国外就有了海岛海水治疗等康体活动。现代海滨海岛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先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兴起,后来发展到欧洲和亚太地区。而中国拥有面积超过500m2的岛屿6 961个,其中无人居住的岛屿6 528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94%。另外,还有10 000多个面积在500m2以下的小岛,这些海岛中有94%由于受到经济水平、政策法规、投资回报、技术难度、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制约而未得到充分的开发。

中国海岛旅游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大连胶东半岛旅游带、江浙沪旅游带、福建旅游带、珠江三角洲旅游带、海南岛旅游带五大滨海海岛旅游区域。已由最初的海洋景观观光,发展成为集自然观光、海滨度假、文化体验、邮轮游艇、餐饮美食、海滨房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

(二)蜈支洲开发概况

2009年,《关于支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意见》的下发,标志着海南海岛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阶段。在已经开发的无居民海岛中,蜈支洲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该岛又称“情人岛”,位于三亚市北部的海棠湾内,距离海岸线2.7公里,方圆1.48平方公里,北面与南湾猴岛遥遥相对,南邻亚龙湾。岛的东、南、西三面满山翠绿,2700多种原生植物郁郁葱葱,植物活化石桫椤和最古老的植物龙血树随处可见。岛上临海的一侧山石嶙峋陡峭,惊涛拍岸;中部山林草地彼此交替起伏,步行一圈,足以热得汗湿满身;北部拥有一片让人赞叹的白沙滩,面向碧蓝透彻的近海,可以进行浮潜。目前,该岛已经成为海南海岛旅游综合开发的典范,海岛旅游服务项目涵盖观光休闲、海洋运动体验、美食、住宿等多方面。

三、蜈支洲旅游综合体融合发展的经验与不足

(一)多方投资,分期分批建

海岛旅游开发首先涉及的是资本投入。前期的基础设施、防洪建设及持续的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金。蜈支洲岛的开发公司为海景乐园国际有限公司,由首开集团、海南万宁黄山水库农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海南国达实业开发公司、北京宝信实业发展公司和北京宝能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设立。该公司从1994年开始,花巨资对蜈支洲岛开发建设。一期开发建设项目于1998年投入运营。并于2001年正式注册成立了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当时,门票是蜈支洲岛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对蜈支洲岛的开发已由过去的观光朝休闲度假的方向深度发展。岛上已建有82栋别墅,一个白金五星酒店,使酒店住宿成为蜈支洲岛新增的收入来源。

(二)旅游六要素融合协同促进

海岛旅游的开发,必须依托“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同发展、共同支撑。蜈支洲岛在开发的过程中,一直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坚持六要素的协调发展。首先,立足“游有精品”,在推进景区延伸开发、深度打造的同时,改进现有景区的功能配套和档次提升;其次,保障“行得快畅”,虽然上岛的方法目前只有轮渡,但蜈支洲岛一直致力于构建出入方便的交通网络,逐步增加轮渡频次和改善岛内交通线路;第三,实现“住有选择”,对住宿问题,而蜈支洲岛通过建设适合多层次消费的木屋、木楼、酒店、别墅来提高其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第四,做到“吃有特色”,蜈支洲积极开发星级餐厅和特色餐厅,挖掘体现海南黎苗特色的美食;第五,坚持“购得丰富”,蜈支洲岛策划和开发了一批文化类、纪念类、宗教类的旅游产品,建立了购物区和购物商店,以此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最后,创造“娱得难忘”,借助海南黎苗的传统节日,重点策划了系列娱乐活动。同时,开设包括潜水、海钓、滑水、摩托艇、香蕉船、拖曳伞等30余项海上和沙滩娱乐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多种营销渠道的综合构建

营销渠道是保证客源市场的重要力量。以往在竞争压力不明显的条件下,蜈支洲岛主要依赖旅行社的团队客人,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旅行社自身优势的弱化,蜈支洲岛逐步开始构建自己的综合型的营销渠道。除了合作旅行社的营销渠道,还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在淘宝开通官方网店,并由营销部组织力量到主要目标客源城市进行企业自身的宣传促销活动,同时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旅游城市推介宣传会,进而从多个渠道赢得目标市场。

(四)缺乏细节管理

旅游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旅游服务产品的主要指标。如果在服务的细节上不加注意,就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失误。只有注重了细节,旅游产品才可能是有特色的和优质的。蜈支洲岛本身就是一个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但由于在提供这一优质产品时发生的服务细节上的失误,如电话预订员态度恶劣,脏房在前台电脑里显示成可售房等等,都给游客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甚至投诉,进而对蜈支洲岛苦心经营的形象造成破坏。

(五)员工个人素质有待提升

服务细节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与员工的个人素质相关联。旅游企业不能因为其技术门槛低,而压低员工的薪金和福利,因为这样将难以留住人才。由于三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才尤其缺乏,因而影响到了蜈支洲岛的员工素质。特别是那些愿意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用最美丽的笑容面对游客,或不把对客服务当成是低三下四的员工在蜈支洲岛的一线服务队伍中较少见到。另外,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经营和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感不强,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游客进行欺骗、敲诈等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蜈支洲岛的旅游形象。

(六)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海岛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环境脆弱,自我补偿和修复机制差。如果旅游开发失当,就会对海岛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摧毁。虽然蜈支洲岛对于表面的环境保护认真开展了处理,但建设五星级酒店而产生的工业垃圾临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影响。

(七)差异化定位不够清晰

中国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产品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随处可见。蜈支洲岛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开发了一些重复雷同的娱乐服务产品。例如,与分界洲相比较,各种潜水、海上摩托艇、海上拖伞、沙滩酒吧等都是属于雷同产品,导致蜈支洲岛个性不足,竞争优势不明显。

四、未来发展建议

(一)坚持环境保护前提下的旅游开发

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一切海岛开发都必须建立在海岛有限资源与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基础上,离开了海岛生态环境的健康就谈不上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海岛旅游开发对海岛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陆地大众化旅游的开发,优美的海岛自然环境是保障海岛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蜈支洲岛在开发时,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依据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现有旅游发展的模式上进行适当的修正,以确保蜈支洲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

如果说环境保护是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就是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蜈支洲岛可以进一步开发旅游纪念品市场,利用黎族、苗族民俗风情和文化,生产科技含量大、档次高、有艺术性和收藏性的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上岛,增加旅游收入。同时,组织与“妈祖”文化等相结合的节庆活动、主题活动、风情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上岛游客的需求,更能让游客体会异国、异地的海岛风情与文化,提高旅游品位。

(三)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

为了避免丧失个性,降低竞争力,蜈支洲岛的旅游产品更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发展面向东北亚高端市场的海水SPA疗养项目,建设集休闲体验、养生美容、水疗释压、康体保健的大型海水SPA,或发展面向天好者的天文观测站,吸引天好者上岛探索太空等等。

(四)强化内部人员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景点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景点人才力量的储备。因此,蜈支洲岛需要注重对岛上员工培养力度。对于市场开发人员,要不断地开发他们的眼界,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去学习考察;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不断地灌输国际先进的海岛旅游管理理念,经常进行充电培训和知识更新;对于岛上服务人员,要不断强调让旅游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服务理念,培养他们热情好客,微笑服务的习惯,并对其进行服务满意度考评。

总之,蜈支洲岛旅游综合体融合发展为其他无居民海岛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蜈支洲岛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生态环境优美,发展海岛旅游优势较大。今后,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海岛资源优势,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利用本土人文旅游资源特色,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来推动海岛旅游综合体持续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Diaz-Perez,F.M.,Bethencourt-Cejas,M.& Alvarez-Gonzalez,J.A..The segmentation of canary island tourism markets by expenditure: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policy [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6):961-964.

[2] 李占海,柯贤坤,周旅复,王爱军.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比体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0,(3):229-235.

[3] 唐少霞,唐本安,毕华.立足热带海岛资源特色,打造南国旅游资源品牌[J].经济地理,2004,(5):36-538.

[4] 李金克,王广成.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2004,(1):4-7.

[5] 陈烈,王山河,丁焕峰,等.无居民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放鸡岛为例[J].经济地理,2004,(1):416-419.

[6] 于洋,王尔大.基于SWOT分析的海岛旅游业开发策略研究——以辽宁大连王家镇海王九岛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第6篇: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

2017年以来,村依托“”自然山水特色资源,始终坚持走农旅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民增收和村集体增收为目标,走出了一条边远小镇乡村治理示范之路。

一、把发展经济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坚持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村深刻认识到,要想治理好乡村,首先要让群众看到家长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村近年来着力强化产业支撑,精心培育了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积极发展优势农业,打造千亩特色产业园。目前,村已经建起了特色种植基地1070亩(脆桃园120亩、李子园160亩、柑桔园240亩、菌蔬园400亩、荷花园50亩、优质高粱100亩);特色养殖基地170亩(万只跑山鸡养殖基地60亩、泥鳅养殖基地60亩、鱼虾养殖基地50亩)。

(二)开辟乡村旅游新航线。依托“”旅游资源,景区现至少有10个观光游乐点位,共分水上游乐、田间游乐、空中游乐三个层次:利用得天独厚河道水资源开设了竹筏、沙滩、露天浴场等水上游乐项目;利用丰富的特色规模产业和微村落开设了祈福留影、赏花节、采果节、农耕农趣体验等田间游乐项目;利用奇特的“”和开设了热气球、溜索、慧眼看“”等空中(低空)游乐项目。村内人气大增,已接待多个旅游组团,游客量逐年上升。

二、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成为基层治理的支撑点。

(一)加强绿化美化,努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水平,提升群众爱护公物的意识。目前,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景区建有公共厕所4座,步游道1800米,亭子8个,长廊4个,休息坐椅若干,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微村落及风貌打造已完成2个社,厕所革命正在整村推进。在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通过采取哪个社群众最积极项目就落到哪个社的选择,不断提升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不赔一分青苗费,不赔一分占地费,群众大力支持,并积极帮助保护维护基础设施。

(二)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机制,乡村环境有人打扫维护;落实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机制,基本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落实“河长”制,禁止污水直排、禁止电鱼毒鱼、禁止河道网箱;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实行全年全域禁止露天焚烧秸杆;落实网格化常态管理机制,打好禁毒人民战争,保一方净土。

三、夯实基础,不断优化组织结构。

(一)着力提升镇村干部思想素质。乡村治理,组织是关键,通过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干部作风正朝着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方向转变,工作实绩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认可。近年来,村不断调整优化村班子成员,挑选有能力,有实绩,群众信得过的人担任村干部。村干部多次到县内外产业基地开展观摩学习,开阔眼界,拓宽工作思路,提升抓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建立村级后备人才信息库,锻造基层治理后备军。

(二)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班子成员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分析研判,摸清家底,盘查集体资产资源,并登记造册,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并与乡村旅游业有机结合。三年来,村党支部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同商量、共合计,通过全村调研和推荐村民代表等形式,摸清村民对村级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017年该村成立了全县首个乡村旅游合作社(映像乡村旅游合作社),村民主动入股258万元,解决了当时推动发展无项目无资金的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土地资源闲散不利于流转的问题,村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到了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一对外进行流转,解决了社与社、户与户之间对外标准口径不一致的问题。村集体与合作社通过三种形式增收:即土地流转收益、自营项目收入(水上游乐、溜索、热气球)、整合项目资金参与公司(业主)投资入股分红;村民(股民)及贫困户每年在当地的收入来源至少有三种形式:即土地租金、园区务工、集体分红。形成了“公司(业主)+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该村党群干群关系非常融洽、村民对建设项目落地相当支持、对发展未来充满信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一)创新节庆活动,丰富群众生活。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村每年举办一届大地艺术节,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多场文艺活动的开展,群众文化获得干不断增强,同时也储备了大量农村文艺人才。

第7篇: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农业;并轨之路;对策建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05

1 生态农业的发展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我国农业人多地少以及两大困局的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有其自身的道路和特点,农资流通渠道变革与经营模式的全面升级,生态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一种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保留了其优点,将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融合的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是以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使农业生产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发展,形成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1.2 黄陂区的生态农业资源

黄陂区人口众多,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黄陂区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协调、绿色”的发展观念,依托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休闲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以农家乐等形式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农家乐经营户有500多个,以农业采摘、田园观光、休闲垂钓等开展休闲农业活动,黄陂旅游区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两千万人次以上,据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黄陂区农业生产总值为190.21亿元,比上年增加4.8%。旅游的总收入达到45.94亿元。黄陂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的土地实现了合理化的流转,同时也使经济得到了发展。

1.3 黄陂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现如今,生态农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黄陂区对生态农业的模式因地制宜,昔日贫穷的山村,现在成为了美丽的山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而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木兰草原的开发,使以前的荒丘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些乡村也是黄陂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域,黄陂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以休闲农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黄陂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发展,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生态农业建设以农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旅融合,打造景观农业,实现黄陂区的农业增效。同时加快了黄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2 城镇化建设内涵

2.1 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国情所趋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实施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整体经济都拥有重大意义。推动城镇化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的发展活力,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2.2 黄陂区的城镇化建设

黄陂区不断探索和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改善村镇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黄陂区加强对农村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管理,黄陂的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能够迅速带动经济发展。黄陂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用旅游文化以及生态农业资源提升城镇化建设。

2.3 黄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

依靠旅游业带动生态文明建设是黄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过城镇化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在发展道路上也会存在许多的问题。黄陂区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区域面积较大的城镇,必然要保持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并且现如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选择在外工作,在城镇化建设中会有劳动力储备不足的情况。黄陂区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难以协调,需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发展。在黄陂的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劳动力的转岗就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黄陂区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不断推动城镇化建设,而要将生态农业的发展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这也是城镇化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都是黄陂区走节能、生态、和谐之路的发展方式,在大力提高城镇的内在承载力,释放城镇的发展潜力的同时,协调生态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使城镇化建设道路积极、健康发展。

3 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作用

3.1 生态农业发展解决城镇化建设结构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当中已经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相互矛盾的现状。二元结构的存在将阻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滞后于先进的工业发展,并将阻碍工业及经济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发展将二元结构逐渐溶解,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结合先进的科技将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并相互促进。

3.2 生态农业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镇化建设人口压力

城镇化建设过程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增加了城市人口压力,导致就业压力过大、就业竞争激励、劳动力低廉等现象。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将缓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并且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将吸纳大量技术人才,有利于劳动力分布,提升农村科技知识水平。

3.3 城镇化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壮大,并提供市场

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水平提高以及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物质品质要求也随之提升,所以生态农业市场前景良好,需求日益提升,发展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粗放型大面积种植的规模将不断缩减,与之相替补的更科学更专业的生态农业将不断壮大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将推进生态农业的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

4 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发展建议

4.1 建立生态农业区域,促进城镇化建设科学化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在武汉市郊建立生态农业种植区域,科学集中进行生产管理,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人口、环境等相关资源问题。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城镇化建设供经济储备基础。城镇化建设不断扩大,也将有助于大型专业生态农业区域建设。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农业要做到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镇化对农业的导向作用,推动生态农业的升级与结构调整。

4.2 强化龙头企业,扩大产业集群效应

在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之路,应该注重生态农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创建技术市场带动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自主品牌,例如黄陂区武汉广地农业科技公司,建立完善的自主品牌,以有机果蔬为主营,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黄陂区生态农业种植水平相对较高,面对武汉等需求较大的市场,进行市郊高品质的农副产品种植、销售。将生态农业产业化,在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以城镇化建设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使生态农业发展趋向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区域化布局、管理一体化。

4.3 健全法律及相关政策,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健全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对生态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对环境友好型、品质优质型的生态农业进行保护措施。利用城镇化建设中国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居民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态农业的支持。

政府也应该加强政策补贴,地方合理减少税收,在城镇化建设中对生态农业建设应当适度加大投入,制定优惠便民的土地政策。政府也应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与监督,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肖俊杰,王伊婷,朱伟强.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并轨发展之路――基于对武当山经济特区的研究[ ].中国集体经济,2015,(1):163164.

[2]陈润羊,花明,王坚.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乡镇经济,2007,(7):57.

[3]吴善略.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关系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741675.

[4]梁超.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8852887.

第8篇:农旅融合发展建议范文

县长张书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依靠全县人民,以市六项重大攻坚为统揽,持续深化三区建设、八项行动计划,全面启动三个基地两个名城建设,突出重点,攻坚克难,较好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采取一系列稳增长保态势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县域经济稳健发展。201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9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4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6倍、2.4倍、1.8倍和2倍,年均增长10.2%、19%、12.8%和14.6%。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亿元,是2011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6元,分别比2011年增加7419元和3916元,年均增长9.5%和13.8%;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10.8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6%。

——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坚定不移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三次产业比例由20∶65∶15调整到15.6∶54.2∶30.2。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由5.3平方公里扩大到9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家,盐及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亿元;医药化工园区入驻企业8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市长质量奖企业2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比2011年提高10个百分点;河南金山集团投资72亿元新上的5个项目陆续开工,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环保工艺一流、绿色循环发展,生产规模国内同行业第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幸福时代广场商超部分投入运营,碧富浙江商城、东润商贸综合体、盛世年华中央商务区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特色商业区功能品位显著提升;华鑫漯阜物流公司新三板成功上市,填补了全市服务业企业上市的空白;电子商务新业态快速增长,成为全省第四个农村淘宝项目县,县电商产业园被认定为科技部首批“星创天地”;中原银行舞阳支行、玉川村镇银行入驻运营;2016年,全县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2%,比2011年提高15.2个百分点。持续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新建高标准粮田23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畜牧业发展全省领先,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7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家,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生态农业示范区2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开放发展彰显新活力。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突出招大引强,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实效;五年累计签约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75个,投资总额58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出口企业由5家增加到16家,完成出口创汇3亿美元,年均增长126.6%;争取到位政策性资金68.8亿元;2016年获得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县区第一名。强化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先后实施省市重点项目92个,完成投资176.9亿元,重点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全市领先;中盐制盐、中农复合肥、威森生物医药、宏福鞋业、贾湖酒业等企业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成功申报PPP项目3个,投资总额40.1亿元,其中2个入选财政部示范项目,为民中心暨众创空间项目开工建设。

——城乡建设开创新局面。编制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排水等专项规划;由清华大学高标准编制的生态水系概念性规划已经完成。县城建成区从13.9平方公里扩展到22.1平方公里,新建道路14条、整修28条,改造背街小巷56公里,新装路灯2000余盏,铺设供气、供排水管网420公里;2014年以来,通过争取上级项目、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开创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成效最明显的城市建设新局面;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投用,居民饮用水质量全面改善,城区实现全天候不间断供水。扎实推进“三城同创”,启动城区“两改”项目18个,治理“双违”50多万平方米,实施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城区面貌显著改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入围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第一批实施县。加快小城镇建设,九街乡撤乡建镇,舞泉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北舞渡镇入选全国重点镇,文峰乡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莲花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新修县乡公路221.6公里,改造危房9050户,新增饮水安全人口20.5万人,发展户用沼气3.5万座,造林7万亩;投入电力建设资金2.8亿元,新建改造变电站6座、线路4220公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省级达标村160个、示范村82个,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奖励。强力推进环保攻坚,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市污水净化中心提标升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和污染围城进行专项整治,督促企业实施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全面治理燃煤锅炉和环保违法建设,实行农作物秸秆禁烧和主城区烟花爆竹禁燃,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脱贫攻坚实现新突破。紧扣“六个精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县贫困村由114个减少到47个,贫困人口由5.3万人减少到1.62万人。坚持精准识别,对所有贫困户建档立卡、一户一档、规范管理。强化驻村帮扶,2600多名干部与9045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突出产业扶贫,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脱贫,2万余名贫困群众走上产业致富道路;建立扶贫就业基地16个,转移就业贫困群众5036人。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154万元,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85个,电力、文化、饮水等配套设施得到完善。加大资金投入,制定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办法,2016年整合有关资金1.3亿元,引导发放扶贫贷款2.2亿元,集中用于扶贫项目建设。落实保障政策,发放教育救助金785万元、大病二次报销救助金847万元,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等问题有效缓解。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坚持每年承诺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0%以上。欠发的干部职工工资、国有集体关停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比例提高到全额工资的8%。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8亿元,帮助9781人实现创业梦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医保、新农保和五保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0所,辛安镇敬老院被民政部评为全市唯一的“三星级”敬老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新建改造校舍14万平方米,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4所,整合教育资源组建成立新二高,创办一高初中部,引进社会资本建成育才实验学校,舞阳中专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我县被认定为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高标准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验收。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县医院门诊综合大楼、120急救中心、县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建成投用,改造乡镇卫生院1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173个,辛安镇、北舞渡镇、吴城镇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评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贾湖遗址成功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首次载入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顺利推进,贾湖文化系列节目多次在央视专题播出。舞阳农民画入选“讲文明树新风”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创建省级示范文化大院4个、市级文化示范村46个,荣获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全面完成。县人防信息指挥中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建成投用。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加强社会治安治理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天网工程”城乡全覆盖和一村一警,2016年我县群众安全感指数居全市第一、全省第36位。“六五”普法深入开展,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10个。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所有行政村配备了安全生产监管员。及时化解问题,依法推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妥善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全县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预决算全部网上公示,行政权力规范运行,行政效能持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13件、政协提案1137件,办理群众来信2867件、热线件4779件。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15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职能得到整合强化,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创业活力,全县新增市场主体1.1万家,注册资本52亿元。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启动实施。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从严整治“”问题,着力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工作督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更加浓厚。

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县等省部级以上荣誉160多项,承办全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场会、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现场会等省市工作现场会30多场次,2015年获得全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先进县、全市县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一等奖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第一名,2016年稳增长、保态势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嘉奖。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理解信任、建言献策的结果,更凝聚着全县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各位委员,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和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参与、关心、支持舞阳发展的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过去五年的工作,很多是在打基础、补短板,舞阳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人均收入低的基本县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稳增长压力较大;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不足,环境、土地、资金等制约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涉及民生的问题解决不够到位,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舞阳提速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立足新的起点,全面分析了今后五年的发展形势,明确了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描绘了舞阳发展的宏伟蓝图。落实党代会工作部署是政府的政治责任,我们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将蓝图变为现实,谱写舞阳发展的新篇章。

根据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确保稳定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奋斗目标,必须全力攻坚,如期实现。二是建设三个基地两个名城,这是切合舞阳发展实际的总体战略定位,必须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三是持续推进提速发展转型升级,这是全县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也是实现奋斗目标、落实战略定位的重要推动力,必须牢牢抓住,不断深化。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经济综合实力、产业发展质量、生态文明效应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主要任务是:一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坚持精准识别,突出产业带动,强化精准帮扶,狠抓转移就业,完善基础设施,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高质量脱贫。二是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破解难题,抓住关键,补齐城市发展的欠账和短板,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吸纳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让舞阳旧貌换新颜,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盐及化工300亿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影响力。四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环保攻坚,推动清洁生产、低碳发展,实现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建设一批文化与生态相融合、富有舞阳特色的公园绿地、河流湿地,让舞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五是提升社会和谐水平。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标准只升不降,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群众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质量。

三、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舞阳全面脱贫的决胜之年。我们要按照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把握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扭住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突出决胜脱贫攻坚这一重点任务,抓住百城提质这一重大机遇,着力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促转型、抓城乡促统筹、惠民生促和谐、转作风强保障,持续推进经济社会提速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三个基地两个名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厚植优势打牢基础。

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位次前移,节能降耗等指标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脱贫攻坚,务必决战决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力争达到“六个全覆盖”,确保全县贫困发生率低于2%,实现精彩脱贫,光荣摘帽。一是精准识别全覆盖。按照“应进则进、应出尽出”的原则,把好关口,精准识别,不错一人,确保脱贫攻坚数据的准确、真实、有效,为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奠定坚实基础,坚决杜绝被脱贫、假脱贫、数字脱贫现象,让脱贫成效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二是产业发展全覆盖。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围绕培育一批带动主体、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创新一批帮扶模式、做强一批产业基地、建成一批产业扶贫示范村“五个一”的目标,因地制宜,选准路子,着力构建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作用,强化利益联结,打造一批精准扶贫产业基地。落实扶持政策,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开展龙头带富、企业助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模式,突出产业带动,体现精准帮扶,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三是硬件建设全覆盖。对现有贫困村全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对照省定退出标准,同步完善道路、饮水、文化、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已经退出的贫困村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激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在坚持全面帮扶的基础上,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门工作队,脱离原岗位工作,专职驻村帮扶,坚守扶贫一线,强化过程管理,不脱贫、不脱钩,确保帮扶精准有效。充分发挥工商联、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凝聚强大攻坚合力。五是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将现有贫困村全部纳入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全部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开展“温馨家园”行动,为特困群众添置生活必需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心里有温暖、生活有奔头。六是涉农资金整合全覆盖。力争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5亿元以上,集中投入,精准发力,严格监管,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入格局,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二)着力城乡统筹,建设宜居家园。借助百城提质机遇,推动县城扩容提质,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围绕两个名城的建设目标,坚持多规合一,高标准完成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城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和总体城市设计、重要区段城市设计,完成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医疗卫生等17个专项规划,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农民画一条街等发展规划,构建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严格规划执行管控,坚决治理“双违”行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实施五大工程。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优化融资平台,积极开展市场化融资,将更多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资金,以大融资保障大建设;新建整修道路25条,其中建成人民路东段、创业路南段等12条道路,打通三环路刘扶岗段、海南路南段、重庆路东段等断头路、卡脖子路,铺设管网80公里以上,力争实现县城建成区所有道路全部畅通、所有地下管网有效对接、所有道路绿化美化亮化、所有背街小巷完成改造提升。实施生态水系连通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修复水生态,做足水文章,打造水景观,力争通过3-5年时间,实现“四河相连、五湖相通、碧水围城”,建设充满灵气、富有魅力、宜居宜业的水韵之城。加快龙泉水源工程、抗旱应急工程和三里河治理项目建设,引澧河、干江河水入城;启动生态水系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澧河水系湿地公园、滨河广场、文化长廊等,打造自然休闲乡旅风光带。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重点推进北关棚户区、大邢二期、双庙二期、专业市场改造等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稳步实施旧城区成片开发和拆迁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和群众生活品质。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完成许泌路升国道改造工程,稳妥推进高速连接线拓宽工程,开工建设西部通道,建成东部通道,配合做好漯舞快速通道、沙河复航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舞阳交通优势。实施城市便民工程。抓好人行道改造、弱电入地、交通标识规范提升、环卫保洁设施完善,建成投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完成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扩大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和机械化清扫范围,开工建设10个城区游园,高标准改造提升北入市口和西城森林公园、贾湖文化广场,建设千亩植物园、市政公园;实施城区绿化市场化运作,提升绿化层次,争创省级园林城市。三是统筹镇村建设。完成章化乡撤乡建镇,高标准规划并稳妥推进北舞渡历史文化名镇、孟寨生态盐浴旅游小镇、莲花航空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推动“三城同创”向乡镇农村延伸。逐步解决新型农村社区遗留问题。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四是深化环保攻坚。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六个百分之百”、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烟花爆竹禁燃,扎实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全面淘汰黄标车、老旧车,确保PM2.5、PM10浓度明显下降。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确保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净化中心稳定运行,启动县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北舞渡污水处理厂等环保项目,逐步实现城区地下管网雨污分流。严格执法监管,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对姑息纵容者必须严肃追究。环境是最现实的民生,只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定能够让舞阳蓝天常在、碧水长流。

(三)强力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动能。坚定不移上项目、扩投资,持续掀起大招商、大建设热潮。一是突出招大引强。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大会战,紧盯产业转移重点区域,调整优化招商基地,大员上阵,精准对接,围绕主导产业选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重点项目。改进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途径,积极开展依商招商、园区招商、委托招商、专业招商,全面提升招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严格项目准入,把好评审关,算好效益账,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以优质项目优化存量、提升总量,力争新签约超亿元项目25个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限上服务业企业3家以上。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上级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主动加强对接,积极组织申报,力争引进政策性资金20亿元以上。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坚持重点项目“三个一”推进机制,落实综合预审、联审联批、全程、联席会议等制度,强化专项督导,实施跟踪问效,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突出抓好总投资111.6亿元的2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8.5亿元以上,确保金山集团20万吨食品级小苏打、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和中盐20万吨智能化精包装、豫博生物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金山集团80万吨真空制盐、45万吨合成氨、60万吨联碱等项目加快推进。深入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复垦土地1500亩以上,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三是整治发展环境。全面开展“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年”活动,对恶意阻工、堵门堵路、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和违法建设、漫天要价、无理取闹等不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对部门不作为、慢作为、干部乱作为等不良现象进行集中治理,坚决打击破坏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纠正影响发展环境的不正之风,净化社会风气,保护干事创业,提升发展软实力,塑造舞阳新形象。

(四)聚力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实力。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建设盐化工产业基地。引导金大地、永银、中盐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规模、释放产能,推动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产业链终端发展,力争盐及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亿元。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快医药化工园区建设,新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医药及关联项目3个以上,着力打造盐化工产业升级版。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自主创新,实现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逐步打造创新型企业群体,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以上。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推进产业集聚区区镇套合,实行封闭管理;深入开展“逐企行”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帮助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多渠道破解融资难题。二是加快建设商贸物流基地。突出抓好特色商业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投用幸福时代广场和碧富浙江商城,开工建设坤都国际商贸中心,加快推进东润商贸综合体和中盛财富广场建设。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和五金建材、汽贸汽配等专业市场,加快推进盛通汽车文化产业园建设。积极招引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健康养老、信息科技、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控制土地供应,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支持农民进城购房,健全推动房地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16万亩项目区提升工程和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田间工程,新建高标准粮田10万亩,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扩大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等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食用菌、烟叶、林果花卉等经济作物,鼓励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争创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和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集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泥河洼滞洪区安建工程、平原洼地治理、灰河治理等项目,积极实施生态储备林项目,推进水电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五)致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强化社会保障。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4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发放小额创业贷款5000万元以上。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改革,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健全社会救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发展慈善和公益事业,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二是发展社会事业。科学编制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调整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全面改薄”和城镇学校扩容改造工程,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各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计划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6所、城区和乡镇中心幼儿园10所、农村薄弱学校6所,规划建设多馆合一的文体场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投用县疾控中心实验大楼,改造一批乡镇卫生院,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县。组建投运国药控股舞阳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千年古县”申报工作;开工建设贾湖遗址博物馆,举办第一届贾湖文化节;完成农民画院升级改造和城隍庙、开元寺整修,争创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转换工程。做好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双拥共建和国防教育活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做好气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对台侨务等工作。三是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立完善定期排查、分析研判、多元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走访,解决一批积案。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优化提升天网工程,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安定、群众安宁,不断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新任务呼唤新作为。面对发展的重任、群众的期盼,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好引领发展、服务民生的神圣职责。

(一)建设担当型政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履职尽责,担当有为。始终做到干字当头,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矛盾敢于动真碰硬,面对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咬定目标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切实把精力放在谋发展、抓落实上,把能力体现到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上。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认真落实“放管服”各项措施,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以服务引导投资、促进建设、推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服务向民生覆盖,资金向民生倾斜,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出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努力做到感情上与群众心连心,工作中与群众面对面,办事上与群众实打实。

(三)建设法治型政府。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让行政权力始终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建立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团制度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法治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确保办事有据、公开透明、运转高效。

(四)建设廉洁型政府。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认真执行《准则》《条例》,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自觉遵守八项规定,驰而不息纠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切实把财力更多地用在发展和民生上。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强化正风肃纪,严格问责追究,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