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工程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特高压送变电工程 环境 电磁 噪声
中图分类号:K82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电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电力资源作为一种基础能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加快,电力资源需求日益增大,特高压线路逐渐增多,送变电工程也不可避免的向居民密集区域靠近,进而导致送变电工程与周边的住宅区、办公楼间因破坏绿地、征地、电磁辐射等环境问题引起的纠纷越来越多,纠纷事件直接导致送变电工程建设工期延误、施工受阻、成本攀升,部分事件还诱发了。积极管理、有效应对高压送变电线路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送变电工程公司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送变电工程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送变电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输电线路及变电站运行时产生的连续可听噪声、 工频电场和磁场以及建设期施工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虽然目前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和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等在内的权威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均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实低水平的电磁场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相关影响。因此,送变电工程本身不应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但在现实情况中,还有信息不对称、经济利益驱动等诸多其他原因导致公众对送变电工程环境问题的过度担忧或过度放大,甚至引发一系列、过度维权等次生问题,进而对正常的送变电工程施工产生不良影响。究其原因,这种过度担忧或过度放大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盲目电磁恐慌。
我国环境保护部为了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电磁辐射还专门发行了宣传手册,阐述送变电设施的工频电场、 工频磁场与电磁辐射存在本质区别,其不会在周围环境中产生有效的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的电磁辐射。但近年来,由于相关概念炒作和不良社会舆论影响,送变电工程与“电磁辐射”、“电磁污染”等概念被无端的联系起来,送变电工程会产生磁场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和公众安全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思维定势。因此公众出于自身安全和公共利益出发,经常反对或阻扰在附近建设输变电工程。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二)经济利益驱动过度维权。
送变电工程作为一项公共基础设施,其利益分享方面向全体公众,具有开放性。而周边居民认为工程会直接或间接的产生不良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其财产利用,其利益损害方限定在周边居民。这种情况下周边公众往往认为自身经济利益受损,产生维权行为。而由于输电线路的建设不涉及到土地征用,对铁塔塔基所占用的耕地、林地和养殖水面的补偿往往低于征地补偿标准,导致周边公众认为自身利益补偿不合理,维权行为更加加剧。再加之当前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部分人为了不当得利往往提出不合理的补偿要求,否则动辄阻扰工程施工。据统计,近五年来因送变电工程施工引起的纠纷事件每年以10%以上的比例上升。
(三)土地资源争夺放大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日益宝贵,成为地方财政的收入重要支撑之一。送变电工程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且地方政府无法获得土地出让金,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加之部分公众对安全和健康的担忧给相关部门在变电站、线路路径用地审批、办理施工手续等环节造成巨大压力,电网建设征地难度加大。此外,部分地区由于规划工作滞后,没有事先规划预留送变电工程用地,进而不得不选择使用两个单同线路。两个单同线路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影响范围较同塔双同线路大,且两个单网线路之间土地爷不易利用,造成土地浪费,导致送变电工程土地资源争夺加剧。
(四)少数工程确实存在电磁和噪声环境超标现象。
根据我国现行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行业推荐标准(HJ/T24-1998)和声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相关适用标准,目前大多数高压送变电线路运行时所产生的电磁和噪声环境影响均在标准限值以下。但在实际检测中,部分特殊情况下也可能超出标准限值:(1)500KV及其以上的特高压交流送电线路在线路走廊下方或附近区域可能出现电磁超标现象;(2)在声环境质量功能一类地区,主变敞开式变电站可能发生厂界噪声超标现象;(3)部分特高亚线路跨越的民宅楼层较高时,在高楼层检测的数据工频电厂和工频磁场可能会超标。
三、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行动透明,实现信息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公众恐慌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着力增强行动透明,实现信息对称。一是在征地拆迁占用过程中应做好公开透明,尊重和保护公众的正当利益。在占用前应听取公众意见,配合制订好安置补偿计划,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公众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在过程中要按照先补偿、后占用的原则及时发放相关补助或补偿措施。二是在项目环评过程中应做好公开透明,全面真实公示环评信息。督促环评单位通过环保宣传、征求公众意见等方式进行公众参与,审慎处理并合理采纳公众意见。一个科学、全面、真实的环评公示有助于消除公众对环境危害的恐慌,起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
(二)科学用地,提高利用效率。
从以下三个层面做好科学用地,缓解因土地资源紧张导致放大环境危害。一是在政策层面做好城乡发展规划和送变电工程建设规划,统一规划线路走廊,避免或减少架空线路相互交叉跨越。二是在技术层面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铁塔设计应尽量采用档距大、根开小的塔型,减少对耕地、林地和养殖水面的占;整合线路走廊,变电站进出线宜直进直出、整齐排列。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和工艺突破,推广同塔双回或多回路、大截面导线和直流输电、特高压输电等技术手段,尽量压缩高压线路走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在生态层面做好占地补偿、异地开垦工作。确因需要占用耕地的,因缴纳耕地开垦费积极在异地开垦新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三)合理选线,优化施工设计。
虽然现有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送电线路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显著影响,但从长远生活舒适度出发,还是应该通过合理选线、优化施工设计使送变电线路远离居民区,降低工频电磁场强度。一是可以借助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尽可能避让商业密集区、居民聚集区、易燃易爆区、山脊等环境敏感地区,尽量利用现有通道,从选线源头减少对环境影响。二是通过采用若干技术手段如抬高导线高度,扩大与敏感点的距离,假设屏蔽网、屏蔽线等方式来衰减工频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进而解决环境问题。
(四)优化选型,合理选择送变电设备。
不同厂家、型号、参数的输变电设备其噪声性能差别很大。在线路施工过程中,除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耐用性、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外,应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要求,充分考虑设备的环保性能,合理选定变压器、电抗器等设备,从声源上控制噪声水平,避免后续环境问题的产生。输电线路可通过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相导线结构以及绝缘子类型来降低可听噪声。
(作者单位:湖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一、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制图是环境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环境工程项目实施的基础。该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创新构形能力,具备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所以环境工程制图课程必须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环境工程意识、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而CAD绘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制图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却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部分院校将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绘图合并为一门课程,将CAD教学放置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之后进行集中讲解,受课时限制,学生对计算机绘图的学习不够充分,导致教学效果欠佳;部分院校将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绘图设置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虽然两门课程的课时充裕性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两者的教学内容存在诸多重复之处,并且衔接内容较多,致使学生在学习两门课程时无法将制图知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制图能力的提高。因此,对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进行改革已经突显其必要性,只有将两者进行融合性教学才能真正解决工程制图与CAD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环境工程制图视为学习计算机绘图的知识基础,将计算机绘图视为提高环境工程制图学习成效的重要方法,同时在充分掌握制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完成大作业,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优化调整课程教材
教材的选用是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应当根据环境工程制图要求,自编或合理选用教材。教材内容上要突显非机械类制图的特点,涵盖制图基本原理、本专业常见工程图等,并且保证绘图过程均可利用CAD软件进行呈现,增强环境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技术结合的紧密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加强制图基础、投影理念、构型表达等传统教学内容,适当削减画法几何等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大幅度增加以计算机三维几何造型为主的现代先进知识。教材内容的取舍要以环境工程专业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在确保基本理论完善的基础上,增加建筑施工图、管道施工图、给排水工程图等内容,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扎实基础。通过优化调整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始终处于形的概念中,从小的立体、组合体,延伸到建筑形体,拓展到建筑物、给排水系统和管道系统等,让学生对环境工程制图构建起整体轮廓。为了将CAD技术融合于环境工程制图课程教材中,应当结合环境工程的设计特点,运用实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环境工程;制图;CAD;教学改革;职称论文
一、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制图是环境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环境工程项目实施的基础。该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创新构形能力,具备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所以环境工程制图课程必须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环境工程意识、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而CAD绘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制图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却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部分院校将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绘图合并为一门课程,将CAD教学放置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之后进行集中讲解,受课时限制,学生对计算机绘图的学习不够充分,导致教学效果欠佳;部分院校将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绘图设置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虽然两门课程的课时充裕性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两者的教学内容存在诸多重复之处,并且衔接内容较多,致使学生在学习两门课程时无法将制图知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制图能力的提高。因此,对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进行改革已经突显其必要性,只有将两者进行融合性教学才能真正解决工程制图与CAD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环境工程制图视为学习计算机绘图的知识基础,将计算机绘图视为提高环境工程制图学习成效的重要方法,同时在充分掌握制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完成大作业,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优化调整课程教材
教材的选用是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应当根据环境工程制图要求,自编或合理选用教材。教材内容上要突显非机械类制图的特点,涵盖制图基本原理、本专业常见工程图等,并且保证绘图过程均可利用CAD软件进行呈现,增强环境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技术结合的紧密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加强制图基础、投影理念、构型表达等传统教学内容,适当削减画法几何等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大幅度增加以计算机三维几何造型为主的现代先进知识。教材内容的取舍要以环境工程专业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在确保基本理论完善的基础上,增加建筑施工图、管道施工图、给排水工程图等内容,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扎实基础。通过优化调整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始终处于形的概念中,从小的立体、组合体,延伸到建筑形体,拓展到建筑物、给排水系统和管道系统等,让学生对环境工程制图构建起整体轮廓。为了将CAD技术融合于环境工程制图课程教材中,应当结合环境工程的设计特点,运用实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中,应当运用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同步讲授制图基础知识和CAD绘图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线型、圆弧等铅笔手工绘图技巧,在此基础上再开展CAD软件基本命令和基础操作教学;其次,重视基于CAD三维建模技术的环境工程制图教学。为了提高学生三维建模能力,要在进行完软件基本命令和基础操作教学之后,开展普通正方体、球体、圆柱体、长方体、锥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教学,利用CAD三维实体投影转换成二维平面图的功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并且利用CAD软件对不同类型的组合体和曲面进行投影的教学手段,对典型案例进行详细讲解,以增强学生的视图能力;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清教学重点,合理运用CAD软件技术化解教学难点。如,重点讲解环境工程制图的重要概念和标准,利用CAD三维建模讲解投影规律,着重讲解形位公差、配合公差等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三)重视实践教学
在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环境二维工程教学中,对于给排水制图标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图、流程图、高程图的绘制技巧,还应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设备图的基本要求和绘制技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让学生在“筑龙网”、“给排水在线”等专业网站主动收集资料,获取知识信息,从而完成教师布置的大作业,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利用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 环境工程 本科生 教学 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关键词:装备环境;工程技术;定义;内涵;应用
中图分类号:B819文献标识码: A
要保证环境工程工作有机、有效地纳入武器装备的寿命期全过程,必须要有相应的完善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因此,要尽快建立军工产品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环境工程工作法规和管理制度。
一、关于装备环境工程定义及内涵分析
GJB4239《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将环境工程定义为:将各种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用于减缓各种环境对装备效能影响或提高装备耐环境能力的一门工程学科,包括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分析、环境适应性设计和环境试验与评价等。“环境工程”这一术语早就出现了,但是人们长期以来理解的“环境工程”实际上是环境保护工程,其保护对象为地球上的人类和各种植物、生物等有机物,其内容主要是环境污染的测量和控制、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它与我们指的环境工程完全是两个概念。我们所指的环境工程的对象不是人类等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有机物体,而是由人类制造的各种产品,如各种载体(飞机、汽车、舰船和导弹)及装在这些载体上运输或载体本身的设备(如机载设备)等。这些载体和设备在其寿命期内处于各种环境的作用下,很容易受到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因而我们所说的“环境工程”应更准确地说成为“装备或产品的环境工程”,它是系统地应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研制和生产的产品环境适应性达到规定要求的系统工程。
二、关于装备环境工程工作及其技术体系与标准体系分析
1.环境工程工作。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环境试验与观测”专业已经拓宽了其技术范围, 从单纯的环境观测与环境试验扩展到了环境工程, 明确了环境工程工作既包括装备环境工程领域涉及的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 也包括确保装备环境工程专业自身发展和环境工程工作在装备研制生产中得到全面应用的计划、管理工作。即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日常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工作构筑较高的环境工程技术平台来支撑环境工程工作开展; 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装备自身的特点和其在寿命期各阶段任务、遇到环境和确定的环境要求目标, 开展环境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和加强环境工程工作管理。环境工程工作分为2 大类: 一类是与装备研究没有直接联系的日常基础工作; 另一类是装备论证、研制、生产和使用中涉及到的各种工作。
2.装备环境工程的技术体系。装备环境工程技术体系包括环境数据和环境分析技术、环境适应性设计和预计技术、环境试验与评价技术和环境工程管理技术,(如图1)所示。
图1 环境工程技术体系
三、关于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环境工程基础技术是装备研制生产工作的支撑和保证。众所周知,研制和生产任何武器装备都需要应用各种技术和标准。装备研制和生产中推行环境工程同样需要各种环境工程基础技术和标准的支持。这些基础技术和标准应当在型号工作项目立项前就已充分具备,才能保持型号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行环境工程涉及到的基础技术包括环境测量和环境分析技术、环境条件确定技术、环境数据库、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环境试验技术、环境试验设备、环境工程标准和环境工程管理技术。(图2)表明了技术基础研究和型号环境工程各阶段工作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环境工程基础技术研究工作只是环境工程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环境工程日常工作中的环境工程标准、文件制订,实(试)验室、场(站)的建设和管理同样对装备研制生产工作起着重大的支撑和保证作用。环境工程日常工作不可忽视。
图2 环境适应性技术基础研究和装备环境工程工作
2.环境分析是确保提出合理的环境要求的重要手段。武器装备的研制在环境工程方面的首要工作是确定合理的环境要求。环境要求具体说来应包括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要求(包括定性和定量要求)、环境试验和验证要求。环境要求提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装备的研制难度、进度和成本。环境适应性设计要求提得过高,必然加大设计和工艺上的困难,增加研制成本,甚至现有技术水平无法达到,而影响研制的顺利进行。而过高的设计要求并不会对装备未来的使用带来好处。如果环境适应性设计要求太低,导致研制出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装备,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耽误进程。环境试验要求(包括试验项目和试验条件)等提得不合理,会造成过试验或欠试验,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利用各种环境因素数据和环境影响数据等信息开展深入的环境分析尤其重要。开展环境分析确定正确的环境要求是开展其余环境工程工作的前提,也是开展型号工作的前提。环境要求实际上是武器装备的质量指标之一。
四、关于我国装备环境工程专业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突破
要确保环境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及时有效地纳入装备全寿命工作过程, 真正起到技术保障、监督和服务作用, 还必须加强“环境试验与观测”技术基础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必须把思路扩展到环境工程, 扩展到环境分析、环境适应性设计和环境工程管理, 才能给专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并满足高新技术装备的需求。因此要加强对环境工程内涵及其应用的研究和环境工程技术基础及其在武器装备上应用技术的研究, 要拓宽“环境试验与观测”研究的范围和工作领域, 明确本专业范围内各种环境工程工作与试验的关系及各种试验之间的关系和最佳应用时机并合理应用, 以确保环境工程的各种技术和工作有机协调地应用于武器装备全寿命。“十五”期间, 在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的组织和支持下,“环境试验与观测”专业按装备环境工程发展思路, 开展了对环境工程的深层次技术研究和环境工程应用研究, 取得了一批成果, 进一步明确了装备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内涵, 初步建立了装备环境工程技术体系, 制订了装备环境工程基础通用标准体系。
五、结束语
虽然环境工程概念已开始为大家所接受,但是环境适应性作为一个质量特性和环境工程工作内容还没有取得广泛的认同和了解,环境工程在型号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因此,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研究与
宣传,引导和促进观念转变,真正把环境适应性作为产品的质量特性,把环境工程作为型号工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
参考文献:
[1]GJB4239, 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S].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共建共享
1引言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1-3]。在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新型环境工程人才的支撑,需要面向未来探索信息化与传统工程教学相互融合,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特色的教学新模式[4,5]。环境工程是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故该学科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环保需求日益增长,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环保产业升级与发展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深化高校环境工程教育改革,以满足我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然而长期以来,受各方面教学条件的限制,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工程实验平台信息化程度弱,专业分支体系交叉跨度不大,工程实验与实践资源的共建共享薄弱等方面,难以满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资源整合的教学需求[6,7]。因此,需要结合新的环境保护形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为研究手段,探索信息化与新型工程教学实践模式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紧密围绕化学化工、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环境工程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新型工科高度信息化、跨学科交叉集成的教学模式和体系。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特点,应当从“立足区域生态环境实际,保证质量凸显环境治理特色”“打破学科壁,促进工程实验与实践创新”和“促进环境资源信息化及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出发,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方式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力争从新的教学视角创建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的新模式。为此,本文将首先阐述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措施。在此基础上,探讨该专业实验教学的合理化教学模式,为构建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提供新的思路。
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在新工科建设的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及专业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有关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程实验教学,并且具有多样化与专业化的综合性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比较缺乏。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需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融合”。一是工程教育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二是工程实验教学方式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相互结合;三是环境工程专业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纵观国内大专院校的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模式,都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学手段多样化有余而专业特色不鲜明,多学科的交叉集成跨度不大等问题。其次,具备资源共享功能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实践平台亟待建设。目前而言,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来说,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资源可能并不缺乏,但这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却十分薄弱。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设备大多只对本院系开放共享使用,跨校共享工程专业实验仪器和设备面临不小的困难。因此,探索跨校和远程资源共享功能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措施
3.1强化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专业化与信息化,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噪声污染控制等相关实验。因而该专业实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高污染及高消耗等特点,其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难度大、危险性偏高、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因此,需要将专业实验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依靠计算机网络化技术,强化该专业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而切实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实现新工科信息化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使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现高度的信息化和集成化,在构建跨学科实验课程体系的同时,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依托一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硬软件平台,通过校企合作、自主开发等手段逐渐充实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以互联网+模式的实验教学素材、实验软件、教学平台等方式对专业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改造,通过深度融合的课程内容、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环境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其次,多渠道促进不同之间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一方面,可以将环境工程类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训等教学模块进行整合升级,另一方面对该专业实验的平台性能进行拓展和优化,以提高平台使用顺畅程度,使其能更好地应用于学校及邻近高校的实验教学共享。第三,校企合作开发环境工程实验教学辅助软件,提升教学效果。联合计算机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对教师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创新实验软件的联合开发。一方面使其成为教学的优良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学术成果的转化,以科研成果促进工程教学。
3.2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工程创新
环境工程是典型的学科交叉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学科交叉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典型特征,现代科技的学科界限愈加模糊,同时现代环保工程问题的解决通常会涉及到环境科学、给排水工程、化学化工、资源科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利用工程学科融合理念开展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打破学科界限与壁垒,可以给学生传授多学科融合理论,赋予其创造性解决新时期环保问题相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合、课程体系的重构、专业构架的重塑、跨学科课程体系的信息化等措施,逐步构建起融会贯通的信息化跨学科课程体系,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索改革路径[3]。
3.3立足区域生态环境实际,保证教学质量凸显专业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对一般性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能力,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垃圾处理等问题。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不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环境问题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所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应结合区域的生态环境实际情况,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差异。例如针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长江经济带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太湖、巢湖、滇池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垃圾围城问题等,开发特色鲜明的环保污染治理专业实验。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专业实验教学资源进行共建共享,以此实现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卓越计划;改革;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74-02
一、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和能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因此,环境保护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当前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却面临就业冷遇。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人才培养忽略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现代环境工程人才的输出。
为适应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即“卓越计划”)。截止到2013年,共计36所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先后入选“卓越计划”。2013年6月20日,我国获批准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准会员国。随着今后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将日益频繁,而如何培养合格的、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高校环境类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讨环境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与改革,对于高质量环境工程人才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二、代表性院校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选取第一批入选“卓越计划”的国内知名环境工程办学院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及第三批入选的以工科培养见长的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比较了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各高校理论课学分分布在132.5~141之间,实践教学学分分布在32~38之间,总学分约为170左右。各高校课程分类体系略有差异,但总体来看理论课设置基本分为三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各高校在通识教育、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类别上差别不大,个别课程学分有所差异。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体现了宽口径、重基础的特点,保证了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必备的数、理、化等宽厚的知识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为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工程及环境基础知识。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分别基于自身的学科方向和优势开设了相应的特色课程,体现了各院校教师的研究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在教师的讲授下接触相关领域学科前沿。
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方面得到初步训练。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设置中分为三个模块,即实验、实习和设计。各高校注重的实践环节存在一定差异,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专业课程设计环节有所偏重,清华大学更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西安交通大学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较其他高校有所侧重。
三、人才培养现有问题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毕业生对专业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得不牢固。由于考核不够严格,导致学生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的领会与掌握。另外,由于就业前景堪忧,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扎实。
2.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不足。环境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包容性,这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拓宽学习视野,重视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而我国基础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普遍受到知识面较窄的局限,制约了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3.教师工程素养的不足。新进教师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少在企业学习和工程训练的经历,在工程实践方面缺乏经验。
四、“卓越计划”实施与改革探讨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调研,及与国家大中型企业、专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学会的交流,研究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特点,分析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调研成果,结合我校环境工程学科建设特点,调整课程体系的结构,重点突出工程教育,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订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强化工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课程体系结构的变化。在专业建设中,实施本项目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意见反馈,修改与完善培养方案。
2.建立产学研教育机制。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把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不足,形成产学研三方利益共同体的一种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选派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到环科所、设计院、环保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跟班工作等方式参加工程实践,提高教师工程素质。不断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加强国际交流,提高教师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使教师能够与国际社会的大环境接轨,时刻把握国际前沿知识,掌握领域最新动态,从而为学生传授。(2)采取“引进来”的办法。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甚至国有大企业的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来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从国内外环保企业、科研院校、设计院所等单位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课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工程案例,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3)加强校企双向合作,促进产学研联盟办学。通过与环保公司、环保设备制造企业、设计院等单位的横向课题合作,加强工程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双向联合,在合作良好的企业中培育产学研联盟办学基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建立学业导师制度。学生从入学开始,选配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组,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全程指导。倡导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专业生涯的个性化发展,做到“因材施教”。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学业导师的引领下,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个性和兴趣,参与项目设计、创新性实验、科研训练等活动,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挥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专业教师资源和实验硬件资源,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使学生能够接触学科前沿,培养专业认同感和兴趣,增加学生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精英化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加强实践教学。(1)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强化实践和工程教育。环境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与教材紧密联系的具有时效性、典型性和区域性的2~3个真实案例展开教学和讨论,在加深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同时,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和使命感,面对实际环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钻研兴趣。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上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等过程完成教学,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我要学”的积极性,把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2)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中,安排4~6课时进行课程实习,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实效性,并逐步将来自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术人员的授课和讲座制度化和规范化。
5.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1)大学一年级安排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英文文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设本专业系列讲座,使学生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热点,拓宽学生的专业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2)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导师课题组的学术例会,开展相关课题的文献调研、创新实验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3)大学三、四年级,根据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安排学生深入开展学业导师或者项目指导教师相关课题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期望借此阶段的培养,提高学生继续深造的竞争力。
6.加强教学管理制度规范。(1)在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框架下,结合基层教学单位的特点,进一步细化贯穿本科教学各环节中所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和措施,使得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在基层教学单位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监督保障机制。(2)定期开展课程的教学方法活动和教学方法交流,特别是邀请来自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创新意识,并使之贯穿到课程的教学中。
五、小结
在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现实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必将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之一,如何贯彻和实施“卓越计划”,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是环境工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期望分享专业教育改革经验,探索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提升环境专业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为全面改善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惠芳: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3,(10):2-9.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验室;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27-02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是维护高校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根本保障[1]。近几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验室规模和设备数量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开设实验的课程和实验项目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进行一些总结和探讨。
一、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现状
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当时实验室数量4间,价值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不足30台件,总价值不超过20万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数量已达到14间,已建成的实验室包括环境土壤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七个分实验室,开出的实验项目数达80余个。实验室规模、条件、设备还在进一步的扩大和建设中,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基础设施老化。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位于2号和4号实验楼,这两栋实验楼使用年代比较长,自学校成立之初就存在,到现在已有20余年。个别实验室存在漏水漏电,电线老化,未安装通风设备,2楼及以上实验室未安装防盗门和防盗网,实验室内和走廊灭火器过期失效、通风橱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2.化学试剂管理不到位。环境工程实验室是化学和生物实验室的综合体,所用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性格各异,多属于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有毒等特点[2]。目前环境工程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较为混乱,如药品试剂无统一的放置地点,剧毒、易制毒试剂没有专人专柜管理,药品使用情况无人登记等,尤其是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室,实验室内试剂随意放置、学生不按规定在通风橱内移取有刺激性挥发性强的试剂,废弃物随意丢弃等。
3.三废直接排放污染周边环境。环境类专业实验如在氨氮、六价铬、空气中甲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水体中汞含量测定等实验的测定过程中都会产生废弃物,且含有大量苯环类、铬、汞等重金属离子,具有高毒性致癌性、难生物降解等特点,而之前环境工程实验室并未配备废弃物回收桶或相应的处理处置设施,实验员安全管理意识也较为淡薄,为图省事方便,直接将实验废液倒入下水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整改措施
1.对实验室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整修和定期维修。我实验室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后及时向学校打报告,要求对环境工程实验室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整修。2013年暑假学校后勤集团对本实验室的水电管线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有效防止了因电线老化或水管老化破裂造成火灾或跑水事故的发生。另外在实验装备处有效监督和宣传作用下,我们实验管理人员对消防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对放有贵重仪器的实验室都加装了防盗设施。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
2.加强化学试剂的管理。2012年环境工程实验室向学校实验装备处申请购买了药品柜。对在环境专业实验中用到的氰化物、氟化物和汞盐等剧,我们配备了专门的药品柜,而且对于这类药品我们按规定严格执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本帐、双锁管理。其他试剂按有毒、无毒、有机、无机的原则分类管理,分柜分层摆放,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情况登记备案,责任明确,确保各类试剂的安全使用[3]。对做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室,首先对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安全教育,责令其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传达,如有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将进行相应的处罚。这些措施都有效地减少了危险品带来的安全隐患。
3.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治理工作。本实验室产生的废液的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原则[4],首先实验室在使用时实行取多少用多少的原则,尽量减少试剂的浪费,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废液的产生量;其次实验室配备了回收装置,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液进行分类收集;最后是实行无害化处理,减少有毒物质的污染。如废酸废碱,可采用中和法处理;对含Cr6+的废水,可在废液中加入亚铁盐等还原剂,将Cr6+还原为Cr3+后,再加入碱转化为低毒的Cr(OH)3,放置一夜,将沉淀滤出并妥善保存。
4.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使学生自觉地保护环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规范操作,不乱丢乱倒试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不允许在实验室内吸烟、饮食,绝不能用口去尝任何一种化学药品,严禁用嘴通过移液管吸取具有强腐蚀性、毒性的化学药品。实验完毕后,提醒学生要洗手,严禁将实验室的化学药品带出实验室,这样可以形成人人知安全重安全的良好氛围,共同维护实验室的安全[5]。
5.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是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可做到防患于未然[6]。对于存放贵重仪器的实验室、库房等重要场所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实验室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正常运作的保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极为严重[6]。由于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间数、仪器设备台件数、化学试剂种类众多,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将面对更多的挑战,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我们要积极探索,力求使我校环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家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5-7.
[2]朱美英,卢志红,李琳.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5):131-133.
[3]李旭凯.环境学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J].广东化工,2012,39(8):153-154.
[4]魏芳,张维刚.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276-278.
[5]万田英,涂书新.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6):137-138.
[6]武杰.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安防科技,2006,(04):41-42.
关键词:环境工程;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建设和节能建筑建设等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在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处理,需要把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做好,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园林绿化建设跟不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2、城市的污水处理跟不上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3、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加大,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三、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的应对措施
城市工程建设是和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城市的工程建设是离不开环境建设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增加,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不仅满足着人们当前的需要而且还为未来的环境建设和下一代人的生活环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是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协调的大事。
所以我们要着眼于眼前的利益的同时还要放眼未来环境的建设。综合分析之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
1、提高人们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宣传部门和监管部门要气力协作不断的推广环境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
因为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很多方面光依靠城市建设部门来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要增加广大的市民对环境工程建设的了解与支持。两个方面共同协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集聚最广大的社会上的力量来共同进行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相关的建设工作者要不断的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做好带头作用然后在广大的市民中不断的宣传环境工程建设,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环境工程建设和如何进行环境建设,最终凝结起广大的社会力量,进行必要的监督。让广大的市民对环境工程建设有所了解,提出对环境工程建设的意见,加快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步伐。
2、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等相关的方面,需要的投资成本是很大的。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而且即便是定制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建设方案并正在运行的话也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下去。所以说在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加强宣传的力度,让更多有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参与到建设中来再加上政府带头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引导机制并实行对城市环境建设参与者给予奖励来调动广大市民的建设积极性,只有这样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才会有强有力的保障良性运行,从而实实在在的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3、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做好协调工作
因为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是加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建设部门、土地资源部门和有关城建单位等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利益上的交涉,在这个时候需要政府参与到其中,公平公正的调整好双方的利益关系,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利益造成的冲突。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才能推进环境工程项目的进行,更有效的做好规划、评审和筹集资金等前期的准备工作。严格的做好相关部门的管理考核。在进行一项环境建设工程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环境的评估,对该项目进行引导和监督。在建设的开始就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不相协调的情况。
4、加大技术的发展,推进城市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
首先,城市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是两个重点的工作,没有比较先进科学的技术是无法完成的。其次,相关的环境监管部门需要定期的对污水处理企业的垃圾处理部门进行检查管理,督促他们尽量不用传统的处理方式来处理污水和垃圾,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来鼓励他们积极的投资先进的技术,应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措施运用比较合理的方式进行污水和垃圾的处理。
结束语
现在看来,要在环境工程建设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的联系,当环境工程遇到难题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逐步改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只有解决好环境工程中出现的难题,才能起到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建.浅析在城市环境建设工程中的风险管理[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