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子化现象范文

少子化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子化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子化现象

第1篇:少子化现象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少子化;养老保险;广东市场

1我国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人口政策经过30多年的严格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不是人口总量的迅猛增长,而是低生育率导致的适龄劳动力不足,以及逐步显现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等问题。我国人口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峰值,自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推行后,出现了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我国人口数量不断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2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的形成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执行下所产生的少子化直接导致我国人口不断减少。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以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险负担本已沉重。因此我国现有的政府推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必将受到来自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严重挑战。

3广东省某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在笔者进行调研的某村,通过走访村部,查看相关村志和本村现有的人口资料等文献,结合与村民、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某村现有住户156户,户籍人口约有571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到13%,而0~14岁的少年儿童共有113人,约占19%,因此,根据对某村的调查发现,该村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均比较突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该村中青年,无论男女,外出打工现象盛行,绝大部分中青年男女均会选择外出务工,以赚钱养家。那么该村中的养老和育子责任如何保障?笔者针对广东省某地区农村的老年人希望选择的养老方式进行了调查(见下图),其中希望依靠子女养老的老年人有39%,打算依靠自身养老的老年人有21%,打算依赖政府救济养老的老年人口有10%,打算依靠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养老的老年人有27%,还有3%的老年人甚至对自己将来依靠什么方式来养老还很迷茫。在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下,大多数老年人都考虑过将来的养老情况,但是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中将养老寄希望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比重不到28%,而希望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养老的老年人有72%,这也反映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还不完善,农村老年人也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作用缺乏足够的信心。各地虽然都将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保险作为保险公司社会保险制度市场扩大覆盖面的主要对象,但在这个庞大的近两亿人的群体中,老年人参保率依然偏低,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拥有养老保险的不会超过3000万人。

4存在问题的分析

4.1教育受限,老年人对于商业性社会保险的意识低

在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小学毕业甚至文盲等情况较多存在。这一代老龄群体对于社会养老保险认识度低,且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深居其心。

4.2子女外出打工,过度满足农村老人的物质需求

随着子女进城务工,收入的持续增加提高了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也因此,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得到较为可观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资料得以不断地丰富。

4.3经济收入低的不舍心态

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体一辈子受苦受穷的经历,使得他们对于所获收入的钱财比较珍视,舍不得花费每一分钱,哪怕是他们自己生病,都延续着以往的小病熬、大病扛的心态,对于养老未知风险的预防的金钱花费,他们就更不能接受了。

4.4商业养老保险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由于中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忽视了农村养老市场的保险需求,简单地把在城市销售的养老保险产品直接运用到农村市场,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而且保费相对较高,大多数农民无力承受。

5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对策分析

5.1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参保意识

为了加强老年人群体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信任,我们必须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使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对商业养老保险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们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建立信心,之所以许多农村地区没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们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不了解。另外,针对更新农村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而言,他们认为依靠子女养老才是最稳妥的养老方式。但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形势严峻的今天,要加强农村老年人对于社会新形势的认识,加强农村地区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强化商业养老保险的概念,增加农村地区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更新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化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识并鼓励购买的消费行为。

5.2鼓励发展商业保险

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也不断上升,得到较大的改善,普通的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生活保障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对保险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充分把握这个有利的机会来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农村养老保险需求。为此,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积极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积极开拓发展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李俊华,刘均.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探析[J].甘肃农业,2016(3):60.

[2]朱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第2篇:少子化现象范文

【关键词】少子高龄化 现状 成因 影响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07-02

近年来,在日本一直流行着“少子高龄化”这一说法,即“出生婴儿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且愈演愈烈,不仅仅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而且在经济成长、产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已成为日本政府和国民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社会影响等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子高龄化的现状

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于是,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开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在乡村,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往来耕作的人往往也是老者居多。种种现象会让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人觉得:原来少子高龄化问题就在身边,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9年5月29日内阁府公布发表了《平成21年版高龄化社会白皮书》,书中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总人口达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约1740万人,占全体人口总数比例的13.6%,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22万人,高龄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2.1%,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高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统计还显示,越是高龄,女性人口越多,其中,65岁到74岁的前期高龄者约150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出大约88万人,75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出大约1270万人,其中女性比男性多317万人,白皮书还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将超过前期高龄者。2055年,高龄化率将上升到40.5%,届时将有1.3个年轻人负担一个老年人的福利费用。

二、日本的“少子高龄化”现象的成因

1.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给日本的女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了解世界,进而更加激起了她们要与男子一起参与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提高,新一代的日本女性已不再满足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再甘心做专职的家庭主妇,在封闭的家庭生活中度过一生。

2.“大男子主义”的世俗观念加深了女性对结婚育儿的恐惧感

日本社会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仍然存在,他们一心忙于工作和应酬,不愿意帮助妻子共同分担家庭和育儿事务,导致妻子身心一直处于疲惫的状态,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婚姻产生恐惧。同时,日本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要想在工作中获得同等成绩,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上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孩子的女性职工存在偏见,因此,很多女子不甘心为结婚育儿而失去自己为之付出心血的工作,从而导致晚婚晚育甚至终生不结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少子高龄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3.经济不景气使年轻一代对育儿倍感压力

近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长期受不良债权、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等问题困扰,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收入的不稳定使人们不得不降低消费。同时,对于已婚的年轻一代,更是倍感压力。我们可以作一个估算,且不谈从幼稚园到高中所需费用,仅大学一项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如果是私立大学,四年的学费将要花费300万~400万日元,医学类专业会更高,而一个普通的职员,年收入也不过如此。高额的教育费用使年轻的夫妇在孕育下一代时会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

4.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少子化的加剧,都会推进高龄化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改善、劳动强度的减轻,特别是医学的进步再加上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日本的人均寿命大幅提高。据统计:战后,日本的人均寿命1947年为52.01岁,1958年为66岁,1972年为73.5岁,1996年已达80.3岁,2006年达82.3岁,成为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长寿国。另一方面,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同时,出生率持续走低,据日本厚生省的《人口动态统计》表明:日本在2007年达到人口峰值1亿2778万人之后,人口开始出现持续的负增长。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必然使社会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最终使得日本的人口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倒金字塔型,即老年人口最多,儿童人口最少。

三、带来的社会问题

1.看护问题严重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日本以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倍数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进入了高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据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升至25%左右,而且在

战后第一次生育高峰(1947~1949)出生的人也将于2020年加入老年人的行列,届时,老年人口指数将接近40%,必然会使老年人医疗费用膨胀,退休金预算激增,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加重。从日本老龄化发展的趋势看,85岁以上的第一代高龄老人的孩子近60岁,孙子近30岁,四代人中有两代人正在同时衰老,这就带来了高龄老人谁来照顾的问题,因为照料者本身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

2.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1)养老金负担加重。日本的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用来支付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费用。日本的养老金体系包括所有国民参加的国民养老金,另外还有一部分私人经营的养老金,统称为公共年金。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重了本来已陷入困境的日本财政负担。

(2)医疗费用负担加重。日本政府自60年代以来就采用全民医保制度,80年代初,进一步加以完善,建立了独立的老年保险制度,规定70岁以上或65岁以上70岁以下身体有残疾的老人所需医疗费用的70%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余30%由地方政府负担。老年人的不断增加必然会使政府的财政难以为继。

3.劳动力不足

由于少子高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日本劳动力的供给将以中老年人为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而且老年人在体力上力不从心,在观念上更显滞后,这会大大阻碍农业的发展。在工业上,随着少子高龄化的加剧,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劳动力的供需问题又使得工人工资上涨,从而导致产品成本加大,企业不得不加价出售产品,最终丧失了国际竞争力。

4.对日本的教育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实际上“少子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已显现出来,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国民消费水平下降,教育费用又居高不下,加之“少子化”现象的发展,许多大学已经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致使对教师的需求减少,一些师范大学及综合大学的教育系已经开始重组或缩小规模,今后这一危机将愈演愈烈。

综上所述,少子高龄化问题是日本今后必须应对的战略性难题,少子高龄化问题的解决,对日本今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日本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对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当然,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日本政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一问题也会给有这一倾向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鸿斌.老龄化、低出生率――日本无法破解的难题[J].日本学刊,2003(3)

2 王 伟.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3(4)

第3篇:少子化现象范文

日本现行的现收现付型年金制度,是典型的当代人抚养后代人的年金制度,随着经济形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年金制度的运行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国家财政不堪年金支出重负

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领取年金人数不断增多,国家财政用于公共年金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日本从1975年到2002年,用于老年人给付费占社会保障给付费的比从0.5%上升到14.5%,随着整个社会保障给付费的增加,其占GDP的比从1970的5.8%上升到2002年的23.0%,财政支出中有近1/4是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财政中不断增加的年金支出只能靠国债和税收来弥补,到2003年,日本财政收入中,国债为36万亿日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81.7891万亿日元)的44.6%,国债依存度达到历史高水平,也即当年财政运行的近一半资金是靠国债在支撑。2006年度预计社会保障费和国债费支出分别占整个岁出的25.8%和23.5%,再加上地方交付费(18.3%)三项合计67.4%,也就是说,日本每年一半多的财政支出资金用于了社会福利、偿还旧债以及平衡地方收支上,由此带来的国家财政负担可想而知。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年金的支出

联合国把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的现象称为老龄化。日本早在1970年,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1%,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1994年,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4%,可以称为老龄社会。

日本在公共年金制度初建期,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当时对国民的平均寿命的估算是60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等条件的不断完善,国民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日本已经成为第一长寿国,平均寿命延长到80岁,其中65岁以上的平均寿命,男性延长了8年多,女性延长了11年多。这样,使年金的支付年限大大增长,给年金支付带来了很大挑战。

日本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12%不断攀升,到1995年,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4.2%。2004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达到1亿2769万人,这一年虽然增加了7万人(0.1%),但是,增加数量和增长率都是战后最低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数创过去最高达24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了19.5%。其中,65―74岁(老龄者前期)人口为1381万人,75岁以上者(老龄者后期)人口为1107万人。全国90岁以上的初次突破100万人,其中100岁以上的老龄者超过了2.3万人。预计到2015年老龄者比例会达到26%,2050年达到35.7%。

如果年金替代率为70%,要维持年金帐户中给付额与缴费额的平衡,则1990年的在职劳动人口须将工资总额的12%转移给老龄人口,按此替代率,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到2020年工资的转移额为49%。这也就表示,如果不改变支付的现状,预计到2020年,当代人须将自己收入的一半用来维持上一代人的生活。伴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其公共年金支出的逐年增加,日本从1999年到2020年期间,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加,公共年金支出总额将翻一番。

三、日本少子化抑制年金的收入

在日本老龄人口不断攀升、年金领取不断增多的同时,呈现在日本的另一个现象是人口的出生率不断的下降,也即少子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当代以及将来从事劳动的劳动人口不断下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年金缴费人数不断减少,而为了维持不断增加的年金支出,缴费率不断上升,从而加重代际收入的不平衡。这样直接导致很多国民不愿缴付年金保险费,年金的资金来源面临危机。

日本的特殊生育率在西方各国中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少子化的趋势日趋严重。预计到2020年,日本0-14岁的人口,会由1990年的2273.1万下降到1761.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也由18.4%下降到14.2%。根据估算,日本如果想维持现在的人口数量,则生育率必须达到2.1,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少于2.0。随着日本人口呈现少子化,缴纳年金的人数在减少,年金的来源也在减少。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现象的并存,年金收支的缺口从1995年的4295亿日元,到2020年时年金收支缺口将达到133711亿日元。如果不采取任何的措施,年金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年金的可持续运行必然受到威胁。日本年金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日本社会少子老龄化的现状。

四、日本摆脱困境的具体对策

面临年金收支缺口的扩大,日本社会保障审议会年金部,从2002年1月开始讨论新的年金制度改革方案,根据2003年9月坂口厚生劳动大臣就给付和负担的草案提出的意见,了“关于平成16年年金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厚生劳动省提案,在2004年2月的第159次通常国会上提出了“修改国民年金等部分法律的提案”和“年金基金管理运营独立行政法人法案”,2004年6月5日正式出台了“修改国民年金等部分法律的提案”和“年金基金管理运营独立行政法人法案”。

日本2005年年金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今后大约100年间的给付和负担的均衡,以实现年金制度的长期化、稳定化。既不能增加养老金缴费率,企业和国民负担已经很重,也不能降低养老金领取水平,目前水平不算太高,且具有刚性。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对策:第一,尽量控制厚生年金保险费的上缴比例,但是必须有所提高,每年只提高0.354%;国民年金的给付增加的幅度相对要小一些,每年增加280日元;第二,改变目前年金总额只根据工资及物价上涨幅度而进行调整的做法,引入根据收入决定支出的年金总额控制制度,即根据每年的保费上缴数来决定其给付数额,量入为出;第三,为了防止目前只靠自动调节机制而有可能造成给付水平的下降的情况发生,制定了标准的年金受给世代的给付水平,以确保不低于现役世代的平均收入的50%;第四,为了保证财源,从2004年度开始把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1/3提高到1/2;第五,到2025年,最终保险费率达到18.3%,最终的国民保险额达到16900日元,并且,争取两个账户都由亏损转成赢余。

目前日本由于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信任,2002年度加入“国民养老金”的人中,有37%没有交纳保险费。其中,20岁至29岁的人中,有50%以上拒绝缴纳保险费。针对此问题,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第一,加强保险费的收缴对策,争取在今后5年,收缴率达到80%。增加免缴制度的透明度,创造有利于收缴的环境,根据各地域的特性,可以实行网上缴纳;第二,加强保险费的缴纳意识,重新制定扣缴社会保险费制度;第三,在制度上还要取得国民的理解和支持。定期及时通知个人年金收缴账户信息,对积极缴纳者应给以奖励。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稳定养老金财源,保证所有国民老有所养,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只有不断进行新改革,才能适应少子化和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变化,才能真正实现年金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五、启示及建议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生活,安定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方针来看,已经严重的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了。面对中国的现实情况,避免由于养老金收支缺口太大而带来的困境,明确责任,做实个人账户,势在必行。

实现养老金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以下改革建议:

在不改变养老金缴费方式和缴费率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三个支柱”或“三个层次”的发放方式。第一支柱(层):国家政府出资的“养老金”,相当于福利年金。每个国民只要达到65岁,不分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领取15%的上一年度当地平均工资(当地的平均工资既代表当地的收入水平,也代表其物价水平)。这一部分可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国家政府与其填补缺口,把钱用来补后面的窟窿,不如直接用于福利发放。第二支柱(层):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金帐户。现在是这部分资金只有等到职工退休10年(120个月)还没死后的支付,应改为企业养老金帐户除以240(20年),作为每月的养老金的一部分支付给退休职工,但,这部分资金死后不能转存或遗赠。第三支柱(层):个人一直缴纳的工资总额的8%的帐户(一卡制),可以提高到10%。这部分帐户资金也除以240,最为第三部分养老金,死后结余可以转存和遗赠。目前这部分的发放是按10年(120个月)发放的,10年之后由企业帐户支付,这样的话,何必一开始就要求企业缴纳职工工资的20%作为养老金呢?

第4篇:少子化现象范文

黄色小鸭(Piyopiyo),是开曼东凌的主力品牌。开曼东凌早期系作礼品起家,1993年转型作婴童产品,率先以颠覆传统的商品、注入时尚、流行、安全的概念将原本的礼品设计的理念带入婴童产品,主力品牌即为黄色小鸭(Piyopiyo),其核心为黄色小鸭图案,所有该品牌商品皆围绕着此核心运转,品牌形象相当鲜明,吸引年轻父母及幼儿的目光,成功塑造其品牌辨识度。

开曼东凌已于2011年1月委由大华证券申报辅导,预计申请回台第一上柜;未来除持续深耕现有商品线外,亦计划拓展商品之深度及广度,从现有0-4岁婴幼儿产品,向上拓展到6岁年龄层之婴幼儿产品开发,再进而延伸至13岁以下之儿童产品。在品牌方面,除熟为人知之主力品牌黄色小鸭(Piyopiyo)外,亦已设计出艾比熊(Abby Bear)元气狗(Genki Dog)、棉花羊(Menka)及哈皮蛙(Kaeru)等,成立小鸭家族成员的概念,以自有多品牌之经营,丰富产品能量及活力,提供消费者多样选择。

开曼东凌为婴童品牌通路领导厂商,于2000年即进军大陆市场,多年来花费相当的心力于经营品牌,于大陆及台湾等市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并荣获2011年度上海市之[上海名牌]殊荣。主要品牌黄色小鸭的商品涵盖哺育用品、离乳用品、洗护卫生、生活用品、大型用品、棉纺品与内着、童装等。目前拥有共20多项专利。

近年来面对台湾少子化现象,开曼东凌将成长主力放在大陆市场,深耕布局大陆市场多年的努力亦逐渐获得成效,目前于上海、杭州、宁波、北京、天津、大连、武汉、成都、重庆等20多个城市设有共近300家百货专柜或门市,并于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东北三省、广东省、新疆省等各省市拥有约60多个经销商,千余家连锁宝宝店。

开曼东凌目前于江苏省昆山设有物流中心,拥有完善而有效率的物流及信息系统,由于产品品项繁杂,总计多达千余种的商品,靠着其强而有力之物流后勤支持,正确无误且实时送至全国各专柜门市及经销商,并透过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其在第一时间能掌握各专柜门市销售及库存状况,让管理更完善而有效率。

第5篇:少子化现象范文

一、延迟退休年龄,是基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需要。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特殊工种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该退休年龄是60年前设定的,当时人均预期寿命不足50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在持续延长,预计到“十二五”末将达到75岁,2030年将达到80岁,2050年将达到85岁。在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的同时,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在持续延长,目前国民人均受教育9年以上,预计到2050年达到17年左右,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逐渐延长退休年龄,劳动者直接参与劳动的年限事实上在持续缩短,也就意味着社会负担的日益加重。

二、延迟退休年龄,是基于养老负担代际公平的需要。国新办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支出,“2035年,我国两名纳税人将供养一名养老金领取者”。随着银潮汹涌而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加速行进。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7亿,预计到2020年将达2.55亿、到2050年将达4.87亿。尽管养老负担在代际之间自然传递具有合理性,但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行进、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和少子高龄化现象并存的条件下,如果维持现在的退休年龄,我们负担上一代人10多年,而到本世纪中叶,工作的一代人需负担退休的一代人20多年,必然导致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最终结果必定是代际之间的负担越来越不公和根本不可持续。

三、延迟退休年龄,可以缓解日益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尽管缴费比例在世界上差不多属于最高(30%及以上),但是实际上每年征缴上来的养老保险费用仍然不够支付已经退休的人的养老金,不考虑缴费人员的个人账户“空账”因素,到2011年,这个缺口已经是2272亿元;此外,当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的“老人”和“中人” 没有交过养老保险费或者是没有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但他们的工龄视同于缴费年龄,被“视同”的这些钱形成了1.7万亿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还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等增值功能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从纵向比较,实际上是处于不断贬值的状态,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越来越大,甚至可以称之为“黑洞”。尽管延长退休年龄对解决老保险基金亏空问题,只是个治标不治本,“饮鸩止渴”的方式,但至少可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缓解国家财政支出压力。有专家算过一笔账,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

四、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红利效应减退、劳动者结构失衡的需要。由于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少子高龄化问题已日益凸显,劳动力供求状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出现的“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表明我国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现阶段虽然总量供给仍然偏大,但在2015年越过顶峰后将呈递减态势、2030年后将大幅减少,延迟退休年龄可以缓慢适应未来就业人口不足的需要。

五、延迟退休年龄,是国际上发达国家退休年龄的比较与参照。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中后期将退休年龄调整到65岁左右,一些国家甚至延长到了67岁。虽然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人口压力等方面的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目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而像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占70%以上),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动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再经过30~40年的努力,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劳动强度将大为减轻,从而为劳动者工作更长时间创造相应的条件,也为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了可能性。

当然,延迟退休年龄是一把“双刃剑”,首当其冲的是对就业的影响,我国是人口大国,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有2400万人左右,但能够提供的新增岗位只有1200万个左右,其中大概有300~400万个岗位是通过退休置换出来的,因此“老人不退,新人无位”,提高退休年龄,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其次是对企业的影响,《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比例明显增加,倘若进一步延迟退休年龄,会使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减弱,影响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甚至可能回到国企改革以前的状况,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的国企改革就是把“4050”人员当做“冗员”予以下岗分流,才换回企业的起死回生。此外,在现行不同养老制度下过大的养老金待遇差距未得到缓解、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改变之前,延迟退休年龄难以消除公众的疑虑与反对,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可能更加突出。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需要认真研究、审慎决策,尽可能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并且要与劳动力的供求变化、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相关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改革协同推进。

首先,在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时,要坚持“小步渐进、女先男后、兼顾特殊”的原则。所谓小步渐进,是指遵循维护社会公平和减少震荡的原则,根据政策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和政策的中长期目标,采取分步渐进的方式加以实施,延迟或降低延迟退休年龄的负面影响;所谓女先男后,是鉴于现行退休政策女性较男性要早5~10年的现实,基于性别平等的需要,可以采取先延迟女性退休年龄使得男女退休年龄同步,再同时延迟男女退休年龄的方式,逐步缓慢地对退休年龄进行调整;所谓兼顾特殊,即对特殊群体可以实行弹性退休制,如高知识技能型劳动者根据其意愿可以加快延长其退休年龄,而繁重体力劳动者、损害健康的工作岗位应当允许其按时或提前退休。

第6篇:少子化现象范文

摘 要:基于我国老龄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老年人口数目急增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亟需解决的一系列养老问题,例如老人的晚年生活单调、老人健康保健和安全保障问题等。本文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出发,以目前养老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养老市场发展前景的分析,创建了"归巢"养老项目。该项目以B2C商业模式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作为依托工具,辅之以软件网站设计技术,通过"归巢"APP或PC端,一方面对个人数据记录进行状态监控和资源共享,一方面把区域相关优良资源通过该运营系统进行整合,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网。

关键词:老龄化;服务型;养老

一、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老年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寿命也在逐渐延长。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转加快,年轻人工作忙,可以自己照顾老人的时间减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结构是“4-2-1”,独生子女既要工作挣钱又要照顾老人,往往应接不暇。另外,空巢家庭也在逐渐增加,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在我国,养老服务业至今仍属于一门新兴产业。目前,国家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法规,但这样大多是一些原则上的要求,缺乏具体的一些配套政策。同时,相关专业的护理人员也严重匮乏,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这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现状与老龄化水平不相匹配,供给与需求相差极大,可以说发展潜力巨大,老年人将成为新的高消费群体。

二、我国养老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老龄化趋势加剧

中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和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的人口超过60岁,比美国人口总数还要多。

同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相比,中国老龄化问题出现的时间不长,但这些年来却有加剧的趋势。随着中国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由于中国实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年轻人口增长率一直低于自然增长率,在这两个因素的一起作用下,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

(二)养老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

由于我国目前出于对国外养老市场的模仿阶段,处于不成熟的起步时期,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较为单一,创新性不强,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此外,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不高造成鱼目混珠现象十分广泛,极易造成消费者对该行业丧失好感,然后远离此种产品和服务并转投另一类市场信誉较好的产品服务中去。并且产品利润随着市场准入者的增加而减少,由于大部分投资者不愿开发研究,只想等待市场出现新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模式,然后加以模仿并出售。

(三)养老产业发展相对集中,存在区域失衡

城市地^是养老服务业发展较为集中的地区,而农村地区使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尚不足以支撑养老产业快速发展。除了养老产业发展的城乡差异外,养老产业在东中西部区域间还存在着不平衡。从养老产业规模和市场化发展程度来看,西部区域要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从养老产业市场发展程度来看,当前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东部城市地区。

(四)民营养老机构管理落后

我国老龄化进程将继续加快,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然而,我国现有的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着很多问题:民营养老机构品牌意识差,在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中民营养老机构中的资金正常运转困难,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多以个人合股或民间借贷为主,后诶资金不足,经常面临后续资金缺乏的情况;缺乏相关法制法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经验和管理理念陈旧、缺乏活力,一些养老机构将养老直接定义为老年人吃饱穿暖,在管理中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老人没有归属感。

三、我国养老市场发展的前景

(一)服务

养老服务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的一类行业。现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始于欧洲发达国家。为了解决人口普遍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上世纪5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教会以及个人建立各种形式的老人院、养老院以及私人自助会。然而,这些生活在老人院及养老院的老年人常年与世隔绝,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于是,一些国家尝试“去院舍化”,让老年人回归社区及家庭,由专业人员上门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也孕育而生。

根据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程度、养老服务文化及养老服务基础,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模式。宏观上来说,养老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将服务业延伸至养老体系中,一方面解决了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一方面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微观上来说,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物质供养、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情感陪护、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化交往、社会互动乃至自我发展等方面服务,涉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层面的综合而全面的服务。

(二)用品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整个老年人用品消费市场发展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健康长寿和新的发展机遇。在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拥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产业结构看,以衣食为主的传统消费模式正在悄然变化,娱乐休闲、康复保健、文化用品、公共福利设施等老年人消费比例上升加快,老年人消费需求呈多领域发展趋势。从产品结构看,服装、食品、保健品、旅游产品、助听、助看、助行、助浴、助康复产品、等生活产品多样化,养老用品需求潜力巨大。

(三)产品

在当今市面上,关于养老方面的APP并不多见,这对于归巢的市场占有率极为有利。由于当前多数家庭呈现少子化和空巢化,家中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工作在外的子女心头的一大忧虑所在。此时归巢的推出,必然会引起子女一代的兴趣。但是因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吸引了不少其他行业和企业开始进入,竞争对手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在智能机越来越简便操作后,对信息接受较缓慢的老人来说,使用智能机已逐渐成为常态。智能机使用范围的加大,也会进一步扩大归巢拥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适用对象将从子女一代扩散至父母一代。由老人自己亲自使用并反馈问题,将督促归巢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为老人打造更舒心的晚年生活。

(四)金融

关于养老金融行业,就不能避开养老保险这一主题。养老保险就不能避免养老保障产品,目前我国六家专业的养老保险机构中就有四家发行了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其中又以平安保险为最。据《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可知,养老保障基金投资范围非常广泛,基本包涵了市场上可投资的标的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投资组合,也更好地分散了投资风险,也为保险行业提供了新的契机。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后,保险行业将出现许多针对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相关产品。在诸多保险同业争相发展的同时,辅之以政策的引导和牵引,会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环境,促进养老金融业更好发展。

四、总结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高龄老人占比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等特c,影响我国本世纪任务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养老。

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系列扶持政策。至此,我国养老体系的顶层设计方案初步完成,针对目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融资难、找地难、招人难和运营难等问题,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政策支持。

由于传统养老模式的不利之处给老年人的生活、精神状态打来了一系列挑战,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让老年人回归社区及家庭,由专业人员上门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开始发展。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健康长寿和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国老年人对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接受能力在不断加强,对信息化养老将有着强烈的需求。伴随着养老新型服务的发展,养老用品也成了热门话题,未来的5年以上的时间里,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 彭莉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2] 王小燕.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J].2012

[3] 韩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经济时报,2014

第7篇:少子化现象范文

一、农村空巢家庭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农村老人群体面临普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空巢家庭老人问题有其特殊性。首先,农村空巢家庭经济普遍贫困,开支负担沉重。可支配人力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禀赋有限、老人养老意识淡薄、子女供给不足使得空巢家庭自我保障乏力,家庭保障较弱,社会保障不足。其次,生活缺乏照料,健康问题堪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完善,空巢家庭老人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自身医疗意识的匮乏,不愿给家庭增添经济负担,“拖病、扛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于疾病的医疗照护,面临着更大的缺失。最后,情绪消极,难以融入社会活动。有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对生活抱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缺少与子女和外界沟通,自身也没有特殊的信仰、喜好,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或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难言幸福感。

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会有如此困境,其成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年龄结构也发生变化。在我国较为成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并行,大量“421”家庭出现,子女赡养义务越发沉重,即家庭养老效能降低,代际矛盾愈发明显。其次,青壮年劳动力的人口迁移造成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日益分化使其在生活水平、就业机会、收入、公共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更具吸引力。同时,孝道文化的逐渐淡化、代际理念差异造成农村空巢家庭产生,且农村空巢化程度远高于城市。而在城市中的忙碌可能致使子女在时间、精力和经济上难以给父母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缺陷,无法真正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生活。新农保保障水平不高,集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小;社会救助保障范围有限;社会福利服务无法真正满足居民需求。

二、针对现行问题的建议及展望

其一,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通过改革建立起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努力做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排除制度上的障碍,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再分配差距,实现居民在制度上的公平和公共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合理分配养老资源,积极引进社区养老模式,发展养老产业,多方筹集社会捐赠,拓展敬老院的服务,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老年照顾组织,降低养老服务门槛,使受保障群体范围扩大。可在社区建立专业学生的实习点,保证服务资源的充分提供,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此外,确保养老体系与医疗体系、农村救助制度的协调配合,平衡各个项目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养老保险统筹之后,可通过试点渐进实行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防止因病致贫、陷入生存危机的发生。

第8篇:少子化现象范文

中国鸿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人数占全国人口的25.4%,同时每年新增婴儿2000多万,再加上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快,因而每个儿童每年对于服装都会有新的需求。

这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相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0-14岁由22.4%下降到16.5%,少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这只是数字相左的冰山一角,如果仅仅如此,鸿星运动近期也不至于引起太大注意,但虚增现金和银行存款达到11.54亿元的巨大会计数字差错,却让鸿星运动陷入了麻烦之中。

近期的独立审计报告显示,2010财年,鸿星运动财务报表中现金和银行存款项目下为14.17亿元,但是审计发现,实际只有2.63亿元,虚增现金和银行存款达到11.54亿元。

随后,中国鸿星体育有限公司公告,称首席执行官吴荣照将辞去CEO一职,空缺的CEO一职暂由其兄吴荣光担任。鸿星体育强调,吴荣照请辞是出于“个人原因”。但业内猜测,其在为公司的财务违规“埋单”。

2010年鸿星运动

在体育品牌大举扩张的前几年,鸿星尔克当仁不让,鸿星尔克2010年曾宣布,“今后两年,将是鸿星尔克的一个快速发展期,我们的门店数将由现在的4000家拓展到6000家,销售额也将从现在的20多亿元增加到50亿元。”

根据鸿星尔克的公开资料,2009年底鸿星尔克零售网点大约有4003家,而2008年底的数字是3824家,仅增加了179家,远远慢于其他国内主要体育用品品牌的网点展开速度。

这也是2010年起,鸿星尔克大举扩张的背景,而且2010年亦是“体育大年”,冬奥会、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所产生的感召效应,也给体育用品商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在扩张手段上,鸿星尔克却不异于饮鸩止渴。

鸿星运动的前CEO吴荣照曾表示,2008年的时候,鸿星运动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28个亿,未来的中期目标是到2013年营业额必须要突破100个亿。

但为了消化存货和刺激销售增长,2010财年,鸿星运动营运费用开支达到22.43亿元,导致当年鸿星运动净利润亏损16.35亿元。而此前的2009财年和2008财年,鸿星运动净利润分别是1.31亿元、4.49亿元。

这家名为“nTan”的机构日前出具了上述独立审计报告,该报告指出,鸿星运动在2010财年,为了避免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经销商关闭门店,并刺激开出更多的新门店,鸿星运动向经销商支出了3.35亿元的费用;另外,鸿星运动向安徽、福建等6个省的经销商支付了4.67亿元的无息短期贷款.鸿星运动还在存货方面新增了2.12亿元的开支,其他开支上也增加了1.4亿元,将这些开支排除后,鸿星运动2010财年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因此实际只有2.63亿元。

根据“nTan”报告,2010财年,鸿星运动存货金额达到4.69亿元,应收账款为8.93亿元,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为4.75亿元;而2009财年,鸿星运动存货金额、应收账款、其他应收账款的数字分别是1.66亿元、3.63亿元、1.15亿元,2010财年的数字是2009财年的一倍以上。

从这些数字分析,鸿星运动正陷入一场另类扩张——渠道填塞。

“其实研究品牌的实销率更靠谱。如果品牌依赖店铺数量扩张来实现,那么意味着很多销量是来自于填库存。”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

独立审计报告还指出,鸿星运动在财务领域有多项违规操作。案例之一是,2010财年和2011财年,鸿星运动的一些重要子公司在拓展市场的活动中,总开支达到8.87亿元,远远超出了该公司董事会做出的不得超过7.5亿元的上限;鸿星运动的一些子公司向经销商发放无息贷款,而早在2009年,鸿星运动董事会已经禁止进行这类活动。

“为客户提供贷款或其他形式的融资服务,促使客户清偿所欠货款,同时也有了余钱进更多的货。这一方面使得公司的现金流好像很好,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做大了销售额。这是很多上市公司的惯用伎俩。如果没有融资服务,公司的应收账款应该还会更大。”某财务专家表示。

只不过公司这么做,就把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转化为了担保方的风险。而担保风险是一种更隐形的风险,就像一枚地雷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爆炸了。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董事会的决议没被遵守,可以管窥这个公司的管理很有问题。

上市较早 家族企业痕迹依旧

2005年刚成立5年的鸿星体育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领先于同在福建的安踏、特步、361等体育企业。鸿星体育也是国内最早决定抛弃代工业务创立自己品牌的公司之一,该公司曾聘请娱乐明星如陈小春等作为形象代言人。但业内人士透露,鸿星运动公司管理并没有多大进步,基本上还是家族式的管理,出现这样的问题很正常。

自去年2月份以来,由于财务数据的问题,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鸿星体育股票已被停止交易至今。为了能够在股市早日复牌,鸿星体育推出了多项整改措施,包括:委任新的内部审计师对集团内部控制程序进行严密彻底的审查,对公司的财务和会计职能部门以及报告流程进行评估,并给出完善修改的建议,查找内控流程中可能疏漏的地方。现在前CEO也因此担责而辞职。

但问题是接班的还是其家族内部的人,公司管理问题能否真正解决还是难以预测。

公开资料显示,吴荣照生于1977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此后赴澳大利亚留学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进入鸿星体育,2005年被任命为执行董事,担任副总经理。2007年5月,比吴荣照大2岁的鸿星体育原CEO吴荣光让出该职位给吴荣照,自己改任鸿星体育董事会主席,上述职务安排持续至今。

这也就意味着,这次的人事震荡并不会威胁公司的持续稳定运营。据悉,辞职后吴荣照将继续为新任CEO担当3个月左右的顾问,以确保公司的平稳过渡。

这也意味着,鸿星运动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依然会延续。

资金紧张 辞职只是为了早日复牌

“这家企业有问题,扩张速度过快,目前不具有合格的团队来消化这个扩张的过程。”鸿星体育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最明显的就是直营和加盟的左右手互博问题。

“鸿星运动为拓展市场份额,在不少地区开设了分公司,建设属于鸿星运动的直营店,但自营化的步伐太快,对该公司的现金流造成较大压力,直营店的货品周转慢,存货金额增加;直营店的快速扩张还打压了加盟商的积极性,加盟商不给力,最终库存恶化。”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而更让人着急的是,长期停牌让鸿星体育上市所希望发挥的融资功能完全丧失,加上高库存等问题,鸿星体育和其他国内运动用品公司一样,眼下的现金流也面临一定压力。这也许是公司前CEO离职的一大原因,必须以此来向股民和新加坡当地的监管机构有所交代。

第9篇:少子化现象范文

关键词:延迟退休年龄 人力资源管理 变革

一、延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

人社部在近日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一方面,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定时人均预期寿命不足50岁,而“十二五”末将达到75岁,2050年将达85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在持续延长,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增大。若仍实行现行退休政策,工作周期在人的一生中将持续缩短,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投资浪费。另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行进、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和少子高龄化现象并存的情况下,如果维持现在的退休年龄,工作的一代人负担退休的一代人的年限会快速增长,结果必定导致代际不公和根本不可持续。

二、延迟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源管理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般是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延迟退休使得老员工居于管理岗位时间延长,加上《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员工的规定,下属年轻员工的升职空间势必缩小,企业“血液循环”过慢。另一方面,随着八零九零逐渐成为劳动大军主力,他们有更高的职业追求,而延迟退休使得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过程变长,长时间的职业瓶颈易产生厌烦情绪,此外还要承受巨大的买房压力和中国“421”家庭模式带来的养老负担等,人到中年的他们在这些消极情绪影响下工作积极性降低。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双轨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占工资收入的28%(其中单位缴纳20%),而机关和事业单位未纳入社保体系,不用个人交一分钱,退休时养老金却是前者的3倍,如果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由60岁推迟到65岁,实际上是国家把60到65岁之间职工的供养义务转嫁给企业,企业实际上分担了部分国家财政的负担和风险,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企业成本增加的压力。

企业负担加重,企业战略计划也会随之改变,作为具有战略高度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做出先导性变革才能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我国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以“事”为中心,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及“工具”,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福利难以有效激励员工。为保持企业持久的活力与竞争力,延迟退休年龄使企业不得不去思考员工当下最迫切的需求,不得不去拓宽员工职业通道,不得不去尝试创新更有效的激励方式,这无疑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变革的机遇。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变革措施

1、建立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不管企业经营战略是否会因延迟退休年龄而转向低成本战略,人力资源规划都需相应地做出调整。若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现有员工退休时间延迟使得企业对新员工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更注重人员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完善的任职资格体系。

2、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为缓解延迟退休年龄造成的企业成本压力,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应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80”、“90”这一代的年轻人主动性强,跳槽率比较高,因此企业在招聘时应清楚地介绍企业概况,以人岗匹配为原则,为新员工建构合理的职位预期,减少由于跳槽频繁增加招聘成本。制定招聘计划时还要适当注意企业员工年龄的比例问题,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互动,防止人员老化活力缺乏。

3、基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

人力部门与需求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除提高员工现任岗位所需业务能力外,还应立足于员工在组织内的长远发展规划,使员工在培训中能充分地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培训讲师可由企业内部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担任,既节省培训成本,又保证培训效果,进一步激励员工在企业的长足发展。

4、建立多通道的激励机制

在中国“业绩优则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员工认为只有当了官才是真正的成功。但从组织架构上讲,任何组织都是“官少兵多”,延长退休年龄后这些少量的“官”居于“官位”的年限延长,若要在员工升职空间变小的前提下仍能有效地进行员工激励,管理中必须建立多通道的激励机制。通过资格认证、竞聘上岗、工作轮换、后备干部培养、年终人才盘点等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晋升路径,实现绩优者“条条大路通罗马”。此外,领导应以身作则,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5、制定弹利计划

年轻员工距离退休年龄尚远,养老金在其个人感觉中的地位小很多,实施延迟退休后,若仍按固有的福利项目设计必然影响员工对企业福利的感受度。因此,应提高现实福利项目所占比例,重视员工的多元化福利需求,对不同劳动者队伍结构设计不同的福利项目,保证企业在付出巨大成本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员工认可。弹利计划由员工自己来选择福利的内容和结构组成,员工参与度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保证内部公平。此外,弹利计划中员工可放弃企业提供的但自身并不认同的福利项目,而把在该项目费用用于其他福利项目的选择上,企业并不会因增加对员工个人的福利开支使得成本上升,反而使企业对福利成本更加可控。

参考文献:

[1]杨婷.延长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安徽文学,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