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二氧化碳排放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氧化碳排放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氧化碳排放报告

第1篇: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46-01

引言

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他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严重影响着地球的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我国在2009年的常务委员会中结合当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给出了未来的排放指标。指标要求在2020年的时候总排放量要比2009年下降40%。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充分做好优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工作,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目标。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在1952年到2011年间,制造企业的增长速度由原来的19%增加到40%上升了21个百分点。制造企业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耗企业,因此要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必须控制好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量。根据2008年的ipcc的第5次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由于化工燃料的燃烧,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全国总排放量的90%多。

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篇文章是用“转换份额分析”(Shift--shareAnalysis)的模式对制造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数据进行分解。

根据以上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变化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7个。(1)技术进步因素。它主要是反映了制造业个行业的能源消耗变化对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基于制造业的产品工艺的不同。所以制造业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产品的生产工艺,开发研究新的产品,让单位产品在能源消耗上发生变化,这样就能做到节能减排的效果。(2)行业结构的变化。它主要是反应制造业各个行业的产品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生产调整的影响。(3)能源结构效应。他主要是指制造业中由于生产使用的能源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4)技术进步与行业结构相互影响的作用。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5)技术与能源结构的效应。我国制造产业的的技术不断改进和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影响。(6)行业结构与能源的相互效应。制造业行业结构的变动与能源变动的综合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7)技术进步,行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针对这三者的结合对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二、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动总体效应分析

在1999到2009年这十年之间,技术的进步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最大影响因素。接着是行业结构的变动,能源消耗的减少等因素。通过历年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各种因素影响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比值,其实技术的进步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24%左右,行业结构的变动让二氧化碳减少19%左右,能源消耗的减少使得二氧化的排放量减少了10%左右。由此可见技术的创新和生产工艺的改良对制造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影响最大。由于制造行业中一般都是以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因而能源结构的{整对制造业二氧化碳的排放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行业数据分析

在制造业各个行业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影响最大的是金属的冶炼及锻压行业,技术进步与改良让整个行业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30%多。紧着是非金属的矿物质制品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企业,由于技术的改良和创新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20%多。其原因是这些行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工艺的水平发展比较快,使得能源的消耗大量减少。还有一些行业的技术进步比较缓慢。如通信设备,计算机,纺织业,皮毛加工制造业以及木材的加工制造业等等,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对能源的消耗影响不大。所以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对整个行业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较小。

在行业结构效应中,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是石油化工,炼焦,以及核燃料的加工。他们平均让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减少了42%。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企业,他们的行业结构调整让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减少了33%。这些行业的结构调整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减少。但是制作行业中别的产业的行业调整对二氧化碳强度的排放影响甚微。甚至有些行业的调整没有让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减少却还在增加。比如黑色金属的冶炼及压延,交通运输设备的制造企业,医药制造企业,专用设备的制造企业等。由于这些行业的产出比重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能源消耗的下降速度,所以对制造业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没有起到积极的影响。

结论

气候变暖是如今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缩短气候变暖的程度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我国制造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我国的各种原因导致很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技术得不到改善。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的消耗对制造企业的影响最大。

为了贯彻落实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需要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整个制造行业的减排效果。在减排的手段方面要促进制造业的技术改进,让企业在优化生产技术的同时节约能源的消耗,以实现减排的目的。具体产业的变动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影响比较小,还存在着很大的改良空间。可以多促进绿色制造,新兴制造业,大力开发可持续能源与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李晶. 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变迁、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

[2]郭杰. 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第2篇: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如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很多技术手段。比如提高现有设备的燃烧效率,尽量少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洁净能源,使用生物质燃料,等等。

谁排放了二氧化碳

对我国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如何有效处置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保护环境都至关重要。

根据粗略统计,交通运输业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行业,大约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3。交通运输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由成千上万辆机动车产生的,这些二氧化碳很难被统一捕集。

火力发电厂则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行业。火力发电厂燃烧化石燃料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占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24%。

除火力发电厂外,建材、陶瓷、水泥、玻璃、冶金以及化工等行业,也燃烧化石燃料,不过,排放量要小得多。

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在锅炉等工业设备中进行的,比较容易在管道系统中进行二氧化碳的分离和捕集。因此,首先处理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切实可行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办法。

科学家们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对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分离,然后将其压缩成液体,输送到合适的地点,封存于地下。

最新研究显示,未来50年内,深埋二氧化碳可能成为减少温室气体的重要方式。

地下 二氧化碳好去处

我们人类生活、居住在地球表面,地下的岩石结构非常复杂。地质学家把地球表面到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深处的这一部分,称为地壳。一般情况下,人类发现并开采的矿产,如铁矿、铜矿、金矿等,最深处也就在1~2千米。目前,煤矿开采深度普遍为几百米至1千米,往更深的地下开采的并不多;石油、天然气的埋藏深度相对深一些,可达几千米。

如果我们充分认识了解、利用我们脚下的岩石结构,就可以把捕集的二氧化碳储存起来。

在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里,就介绍了埋存二氧化碳的几种主要技术,包括:注入衰竭油气田:注入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注入海洋或陆地咸水层:注入深部不可开采煤层与可开采煤层,增加煤层气产量;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注入玄武岩、油页岩及岩石洞穴等。

使用这些方法,都离不开对二氧化碳性质的了解。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当温度/压力高于31℃/74大气压时,二氧化碳处于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点温度是31.1℃,压力7.384兆帕大气压)。处于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密度近于液体,黏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i00倍,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它的溶解性、穿透性均超过水、乙醇和乙醚等溶剂,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多种物质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因而,二氧化碳在医药、食品、香料、烟草与化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油田埋存储法提高石油采收率

利用超临界萃取理论的原理,把二氧化碳注入到产量正在递减的油气田,可以提高油气产量,这是不少发达国家正在采用的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尝试把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理论应用到石油工业,即把二氧化碳注入到油田的储油层,增加油气产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二氧化碳对烃类物质的萃取有自己的特点,超临界流体把原油中较重的碳氢化合物萃取出来后,这种液态混合物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容易流向生产井,进而被抽提到地表。在石油工业中,这种方法被称为二氧化碳驱油。

目前,比较成熟的处理技术是在距地面800米以及更深处进行二氧化碳的储存。在800米或更深的地方,地热梯度为25~35℃/千米、压力梯度为10.5兆帕/千米,游离的二氧化碳处于超临界状态,它的浓度变化范围为440~740千克/立方米。因此,在多孔和可渗透的储存岩层中,不需要特别的压力条件就可以储存二氧化碳。

世界上达到一定规模的工业性试验首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韦本(Weyburn,或称韦伯恩)油田。这是国际能源署(IEA GHG)温室气体研究的监测和储存项目,也是加拿大能源公司(Encana)涉及1.5亿美元、周期达30年,用二氧化碳增加石油采收率的商业项目。其目的是通过把加压的二氧化碳气体注入到油田储层中,以增加石油产量1.3亿桶。同时,通过综合监测,查明二氧化碳在被灌注到地下以后的运移规律,最终作为建立长期、安全的二氧化碳地下储存技术和范例。

通过研究,地质学家发现韦本油田的地质构造适宜进行注入试验。制定好方案后,项目首先于2000年9月在加拿大能源公司韦本19井阵(1平方千米范围的注一采井群组)中进行,初期注气量为2.69百万立方米/天(或5000吨/天)。现在的注气量为3.3g百万立方米/天,其中,每天有0.71百万立方米的二氧化碳通过生产井进行再循环。在实验区块中,每天的石油产量(20560桶)有1/4(超过5000桶)是由二氧化碳的注入所贡献的。到2008年生产周期,二氧化碳注入到75个井阵,注气量达108亿立方米(2000万吨)。

我国也在积极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与试验,科技部支持开展的973项目――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就是通过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并且实现地质封存的示范工程。如今,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洋埋存储法限制虽多潜力大

除了上面这种方法外,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深部咸水层,也是一种主要实现环境效益的措施。不过,由于没有其他经济补偿手段,注入成本昂贵。

研究表明,在沉积盆地的咸水层封存二氧化碳的温度/压力条件是:深度必须大于800米。只有在这样的深度,才能达到二氧化碳的超临界压力。

尽管采用深部咸水层储存二氧化碳有着诸多限制,但深部咸水层储存二氧化碳有很大的潜力。目前,世界各地区正在进行估测咸水层封存二氧化碳容量的研究,比如在美国的陆地和加拿大阿尔伯塔盆地、欧洲西北部的海洋、澳大利亚东部海洋等。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20世纪90年代欧盟启动的一个咸水

层封存二氧化碳项目(Sal ineAquifer CO2 Storage,简称SACS)。

1998年,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与挪威、丹麦、荷兰、法国及英国的科学研究机构组成SACS计划集团,并开始收集有关二氧化碳注入到北海地区Utsira地层及其他类似地区的资料。SACS涉及了多学科方法,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储库的工程、数值模拟。

在北海的斯莱普内尔(Sleipner)气田,人们将二氧化碳从产出的天然气中分离并注入到ut sira地层中。1996年10月开始注气,每年注入100万吨。Ut sira地层从南到北延伸400多千米,从东到西延伸50~100千米,面积2.61万平方千米。那里有两个沉积中心,一个在斯莱普内尔南部,厚度达到300多米:第二个在斯莱普内尔北部,厚度200米,该地层的局部厚度为200米,下面还有一层砂岩,进一步增加了储集层的总厚度。

据估算,utsira地层可储存欧洲几百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煤层埋存储法置换甲烷保安全

煤层是富甲烷气体存储的岩层,一般情况下,每吨煤中会产生4.3~6.2立方米甲烷,所产生的甲烷集结在煤层中,吸附在煤的表面上。煤岩内部多微孔,具有吸附大量气体的能力。在煤层压力条件下,煤对甲烷的吸附可高达25标准立方米/吨。煤的年代越久远,含气量越多。不同种类的煤对甲烷的吸附情况不同,褐煤的吸附量最少,烟煤和无烟煤每吨可含有30立方米的煤层气。

其实,煤同样可以吸附二氧化碳,而且煤与二氧化碳的亲和力比甲烷大,在相同的压力下,煤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量是甲烷的1.8~2.8倍。可被煤吸附的CO2/CH4的体积比有一个变化范围:从无烟煤的1到褐煤的10以上。

由于二氧化碳与煤的吸附力比甲烷大,把二氧化碳注入煤层,可以保持储层的压力并很快置换出甲烷。

美国圣胡安盆地的煤田试验表明,注入3份体积的二氧化碳,可以得到1份体积的甲烷。一直到大部分甲烷都被置换出来以后,被注入的二氧化碳才会少量地从钻井口溢出。

我们知道,引发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的主要是甲烷等气体,既然二氧化碳可以把煤层中的甲烷置换出来,那么在较浅的煤层中,通过置换反应将甲烷置换出来,既利用了这部分煤层气,同时可有效避免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一举两得。

但是,在实际中,这种处理方式并不可取。因为浅层煤最终是要被采掘的。在采掘过程中,煤层吸附的二氧化碳又会被重新释放出来,还是没有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好在煤层的采掘是有限度的,超过1500米深度,再继续开采,经济上就不合算了。为了得到深部的煤层气,也同时为了实现二氧化碳的永久储存,可以在深部煤层注入二氧化碳,采集深部的甲烷。

只不过,现在的研究对深层煤圈闭二氧化碳的机理以及二氧化碳可能与煤发生的反应等问题,尚缺乏研究,相关项目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试验。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至少有33个世和世以上的地质时代、有数量不等、质量各异的煤层沉积。对于煤层埋藏深度超过1800米以上的矿山,现有技术很难开采(我国现在有的煤矿已经开采到1000米了),所以,对于煤层埋藏太深、太薄以及不安全的地区,可作为注入二氧化碳提高煤田甲烷的候选基地。目前,我国已在山西沁水盆地开展了注入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微型先导性试验,试验煤层的深度为472~478米。

备选方法实在多

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各国专家也都在尝试其他储存技术,比如将二氧化碳注入衰竭油气田。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这个方法:石油天然气是地球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化(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或更长时问)才形成的矿藏,把它开采出来后,它们原来在地下的空间,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还可以再用来埋存二氧化碳。同时,原来的油气藏地质资料也可以为二氧化碳的注入提供技术支持。只是,现在国际上还没有工业规模试验的报道。

在海底开展储存二氧化碳的试验也仍处于研究阶段。科学家发现,在深海注入的二氧化碳会与水形成一种水化物,体积膨胀4倍:在不同深度,当把二氧化碳释放到海水中时,会产生气泡,并在气泡外面形成一层固态的水化物。这层外壳限制了=氧化碳与海水的接触;当海水深度大于2600米时,液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海水大;在3627米的海洋深处,液态二氧化碳表面能形成稳定的水化物外壳,与冬季池塘被冰覆盖的现象类似。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来显示在海底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他们在一个7升的大烧杯中放入3.5升(半杯)液态二氧化碳,在1小时内,由于每个二氧化碳分子与6个水分子连接组成一种新的水化物颗粒,结果原来的二氧化碳体积增大,这些化合物就漫溢过烧杯,流到外面了。

不过,人们还不清楚二氧化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不知道高浓度的水化物对深海环境会有怎样的影响?海洋生物又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科学家还有一种设想,是把二氧化碳注入相关的岩体,例如玄武岩,玄武岩在全球的分布很广。一般认为,玄武岩有很低的孔隙率,是一种低渗透率的岩石,并不适合于二氧化碳的储存。但科学家考虑这个问题时,想到了玄武岩的裂隙,当多孔隙、有渗透性和封闭的低渗透性夹层出现时,这些夹层可以封存二氧化碳。玄武岩比沉积岩更有潜力作为二氧化碳的圈闭层,因为在适合的条件下注入的二氧化碳与玄武岩中的硅酸盐反应,有可能形成碳酸盐矿物。目前,人们关于这种类型储存地点的知识很有限,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发生在玄武岩中的二氧化碳矿化作用的范围与速度。

第3篇: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0,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2009年5月20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围绕着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抑制气候变化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政策成为了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中国也一直采取政策、措施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将其列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同时,我国政府于2009年11月26日正式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因此,研究二氧化碳碳减排问题不仅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事实上,二氧化碳减排的最有效措施是以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化学工业作为工业部门中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之一,自然成为了我国减排工作实施的重点领域。据统计,化工行业年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工业废气1.4万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84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16%、%和5%,位居工业行业的第1、和5位。另一方面,尽管通过新的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已使我国化学工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就能源利用效率而言,我国化学工业的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15%左右,一些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0%-20%左右。因此,化学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我国整体节能减排工作的突破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然而,对化学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对该行业的碳减排影响因素分析。究竟哪些因素推动了能耗量的增长和碳排量的变动?哪些部门是主要的耗能部门或者是最大的碳排放源?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上述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因此,研究化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能为制定可行的行业节能减排等环境政策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因素两个方面。

(1)碳排放强度

Greening等(1998)对10个OECD国家(丹麦、芬兰、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挪威、瑞典、英国和美国)的生产部门(1971-1991年)进行了分析,认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其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价格等一些其他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有很大影响0。Zhang(2003)利用没有残差的Laspeyres方法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1990-1997年能源消费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0-1997年工业部门所节约能源的87.8%是由于实际能源强度下降引起的,能源下降主要体现在黑色金属、化学、非金属矿物、机械制造四个部门?。Wu等(2005)根据中国各省的数据,利用一种新的三层分析法研究了1996-199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突然下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的速度以及劳动生产率的缓慢下降是化石燃料利用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决定因素5。Fan等(2007)分析了1980-2003年一次能源利用和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能源强度下降是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0。魏一鸣等(2008)在《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中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下降较快,中国碳排放强度仍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间,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点是降低能源强度、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高碳能源比例、增加低碳能源消费、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来实现0。

(2)碳排放因素

许多学者利用因素分解方法和投入产出理论,研究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环境相关的问题。Gould和Kulshreshtha(1986)首次将最终需求、结构依存以及节约能源与萨斯喀彻温省的能源消费结合起来?。Rose和Chen(1991)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来解释1972-1982年美国经济的中间部门的基于燃料和其他投入之间的中间燃料替代0。Chang和Lin(1998)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分析了1981-1991年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和工业部门排放二氧化碳的变化M。Fan(2006)等分析了1975-2000年人口、经济、技术对中国、世界、高收入国家、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较低的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经济、技术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同的。MichaelDalton等(2008)的研究中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能源利用等产生影响,如果在人口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排放量几乎会降低40%12。MinZhao、LirongTan等(2010)基于LMDI方法利用1996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研究了上海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是推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因素13。ClaudiaSheinbaum等(2010)米用LMDI方法定量研究了1970-2006年间墨西哥钢铁工业部门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他们指出经济活动效应使能耗在所研究时间范围内增长了227%,而结构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则分别使能耗减少5%,90%14。SebastianLozano、EsterGutier?rez(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了人口、能耗、碳排放和GDP之间的关系M。牛叔文、丁永霞等(2010)以亚太八国为对象,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71-2005年间能耗、GOT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基数和能源利用率高,单位能耗和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我国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标所优于其他三个发展中国家,但次于发达国家116。ChengF.Lee、SueJ.Lin(2001)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台湾石化行业1984年到1994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因素,通过指数分解分析、投入产出理论以及结构分解方法,识别出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能源替代、增值率、中间需求、国内最终需求、最终出口需求等8个因素台湾石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关于碳减排研究较多,但多集中在国家或者区域层面上,且大多关于西方国家和地区,而对在经济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特定工业部门研究却不多见,特别是采用定量实证分析化学工业碳排放的研究很少。

三、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

根据IPCC给出的温室气体排放指导方针目录(1996年修订版),中国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如式(1)所示。

(二)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

借鉴Kaya恒等式M,为了分析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将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解为以下的影响因素: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化学工业具体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结构以及能源碳排放系数。具体公式如(2)所示,公式(2)中的参数说明如表2。

为了下文叙述方便,将(2)、(3)式分别称为二氧化碳排放模型、能源消费模型。Ang(2004)B9]比较了各种不同的指数分解方法,认为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LMDI)在其理论基础、适用性以及结果解释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本文选择LMDI(Log-MeanDivisiaIndex)方法。根据LMDI分解方法,可以推出如下等式。

(1)二氧化碳排放模型

E表示现期相对基期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变动;AEq、、Eu尾,AEei分别表示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经济增长效应、化学工业产出比例效应、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同样地,根据LMDI分解方法得到如下分解结果:

对基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ACEi,ACfe,ACes,ACec、ACQ、ACu、ACss、/AC?分别表示部门能源消费效应、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化石能源结构效应、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化学工业产出比例效应、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

(三)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了1996-2007年我国主要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情况。1996-2007年的各部门的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7、1998、2000、2001、2002、2003、2004、

2006、2007,由于未得到1998年和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因此本文通过前后两年平均得到1998年和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1996-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计算得到。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能源消耗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

2007。在本文中假定三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保持不变,因此,ACm=0。

四、结果分析及讨论

能源消费、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都与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另外,一些经济因素如工年二氣化碳排放模型分解结果累积图业总产值等也会影响化学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LMDI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这些关键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化学工业分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以及塑料制品业等5个部门。

(一)二氧化碳排放模型结果根据(4)式,以1996年为基年,逐年变动累积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在1996年至2007年之间,中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基本上可以由能源消费量的变动来解释,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结构效应、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的影响其次,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的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最小。从整体趋势来看,化学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化石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化石能源比例效应的负向变化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1996年至1999年间,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逐年减少的,主要是由这几年化学工业能源消费以及化学工业具体部门能源消费的降低所致。随着部门及总体能源消费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到2004年,出现大幅度增长,此时则主要缘于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及能源消费效应,即能源消耗,尤其是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根据4式的分解结果如图2。2007年相对于1996年化学工图2中国化学工业1996年和

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中,能源消费效应的贡献度为172.86%,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和化石能源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分别为-5.08%、-67.43%,而化学工业具体5个部门(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以及塑料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效应的贡献率仅为-0.34%。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炭在化石能源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有所上升。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最低。因此,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的结构变动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的压力下,除了调整化石能源结构以外,还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包括风电、核电和水电)的使用比例。

(二)能源消费模型结果

根据(6)式,以1996年为基年,逐年变动累积得到的结果如图(3)和(4)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和能耗强度变动是影响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其中,经济增长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能耗强度变动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而化学工业经济效应以及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小。

2007年二氣化碳排放模型分解结果

图4从更细致的层面反映了化学工业中具体5个部门能耗强度的变化情况。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能耗强度下降很快,尤其在2001年以后。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以及塑料制品业的能耗强度减少较缓慢。说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两个部门是化学工业所有部门中能耗较高、同时经济发展也较高的部门。为了降低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效率,应该加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经济投入,同时通过改善相应设备,增加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消费。

根据(6)式,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分解结果如图5所示。

(三)叠加结果

在(4)、(6)两式分解结果的基础上,根据(8)式,叠加后的结果如图6所示。

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叠加后的结果如图7所示。

图7全面地反映了各影响因素对1996-2007年中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程度。根据图7及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

(1)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的增加。

(2)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这也造成了化学工业二氧化碳减排与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

盾。为了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不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化石能源的减少,能源结构的优化,部门结构的调整等等。

(3)由图7可以看出,化学工业的经济发展反而会降低其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应继续关注我国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加大投入。

(4)能耗强度的下降无疑是化学工业二氧化碳减排最有力的贡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化学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不断降低能耗强度,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改进技术以及改善相应设备、增加新能源比重入手。

(5)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结构的变动会增加能

年和2007年叠加分解结果

源的消费量,因此需要调整各部门的结构,关注高耗能部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增加较低耗能部门的投入,以期降低能源消耗。

(6)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虽然相对而言,能源结构的贡献率不是很大,但是能源结构的优化作为战略性的减排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大力发展核能、风能以及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

第4篇: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碳生活;生态文明;资源;环境;途径

收稿日期:2012-02-06

作者简介:肖创伟(1963―),男,湖北洪湖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设计、生态教育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6-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危机。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规划;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为中国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要实现这一文明转型,就要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其中,发展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

2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2.1 低碳生活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主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一种理念。低碳生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节能减排,二是低碳能源利用,三是生态碳汇建设。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2.2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自觉遵守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不断调整、改善进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并与之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 。建设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实践途径上,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社会关系上,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3 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1)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在更深的层次上作出反思和批判,要求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碳排放总和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的生活模式,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改变这种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以保护地球家园,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我国目前虽未制定明确的“低碳生活”的法规、条例,但种种社会发展理念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低碳”原则。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全面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矛盾而提出来的,它内在包含了“低碳”原则,更包含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3 践行低碳生活的主要途径

低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生活主要应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细节去践行。

3.1 衣

(1)少买衣。即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并对环境造成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约2.5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kg。如果全国每年有2 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约6.25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t。

(2)多穿棉。即多选择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排碳量也少的棉、麻类“低碳”材质的衣服,尽量避免选择化纤质地的衣服。资料显示:一条约400g重的涤纶裤“一生”要排放47kg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在面料的选择上,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有关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

(3)勤手洗。提倡手洗衣服,少用洗衣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月有一次用手洗代替机洗,每台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1.4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kg。全国有1.9亿台洗衣机,那么每年可节约26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8.4万t。此外,洗衣时用温水,而不用热水,也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3.2 食

(1)少吃肉,多吃素。多吃本地的果蔬及应季果蔬。数据显示,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而生产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肉类的1/9。如果一个人从现在起转做一名素食主义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t。另外本地的果蔬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g。

(2)不浪费粮食。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常常出现,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1kg,每年可节约48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2万t。尤其在餐厅就餐时,要根据人数适量点菜,以免造成浪费。

(3)倡导清淡烹调。我国饮食文化讲究煎、炒、烹、炸,而这些烹调方式可产生大量油烟,排放的油烟长时间游离在城市上空,直接威胁居民的健康。采用电磁炉烹调则可做到无烟、无气味、无明火和废弃污染。

(4)煮饭提前淘米。米浸泡10min后再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t。

(5)少喝瓶装水。生产瓶装水要比生产自来水所消耗的能源高1万倍,而那些瓶装水留下的聚酯瓶,无法自行降解,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今欧美一些国家正在掀起少喝瓶装水的倡议,好莱坞明星们也正兴起“自带水杯,喝健康温水”的小行动。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戒酒或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kg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kg。

3.3 住

(1)选择小户型。根据家庭人口数量选择合适户型,既可减排二氧化碳又节约开支。大房子建造中会增加碳的排放量,还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加热和制冷。资料显示,减少1kg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kg;少用0.1m3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kg。

(2)不过度装修。室内装修设计应以简约、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而不应过度装修。在单位空间内,科学控制板材、油漆、石材用量,室内照明光源不盲目使用射灯,都可减排二氧化碳。

(3)使用节能门窗。根据统计,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是在门窗上的能量损失。中空玻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还能隔绝噪音,大大降低建筑保温所需的能耗。因此,挑选住房时尽量选择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减碳型住房。

(4)利用自然能源采暖和制冷。选用太阳能热水器既省电又省气,若每个家庭安装2m2的太阳能热水器,就可以满足全年70%的生活热水需要。此外,可通过采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屋顶获得能源,如新建成的武汉火车站,其太阳能房顶项目铺设面积17万m2,年发电量可达200万kW•h。

3.4 行

(1)少开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根据估算,如果每月少开1天车,则我国平均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L,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kg。如果全国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这一点,每年可节油约9亿L,减排二氧化碳197万t。

(2)开小车。开小排量的车,既节能又时尚,而在停车位紧张的大都市,小巧灵活的小型车更是占尽优势。如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措施,每辆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00kg。同时,巧妙使用驾车技术,如保持合理车速、避免冷车启动、尽量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开窗等等,也可省油减排。还应大力开发或选择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低油耗、环保型的汽车。

(3)多乘公交车。乘公交车不但能避免拥堵,而且节能效果相当明显。按照在市区同样运送100名乘客计算,使用公共汽车与使用小轿车相比,油耗约为后者的1/6,排放的有害气体更可低至后者的1/16。据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L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t二氧化碳排放量。

(4)多骑自行车。最“绿色”的出行方式是骑自行车,健身、环保一举两得。如果有1/3的人骑自行车替代开车出行,那么全国每年将节省汽油消耗约1 280万t,相当于一家超大型石化公司全年的汽油产量。据《武汉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显示,拟在主城区形成总长800km四通八达的自行车廊总体布局网络,方便市民骑自行车出行。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举办地哥本哈根就被称作自行车之城,每天有60多万名市民(哥本哈根地区居民总数约170万人)骑车出行,与坐汽车相比,共减少排放10万t以上的二氧化碳。目前,哥本哈根人市内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是:37%骑自行车,28%乘公交车和火车,31%自己开车,4%步行。作为低碳生活的一部分,骑车上下班将重新流行起来。

(5)多步行。健康之道足下行。多走路,少坐车,上下楼尽量爬楼梯。尤其对于常年“蜗居”在办公楼里的人们,既可锻炼身体,也有利于低碳。资料显示,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g。

3.5 用

(1)节约用电。节电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的数据显示,每节约1kW•h电,就可以减排1kg二氧化碳。

(2)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如果全国的家庭都使用节能空调,每年可以节约用电33亿kW•h,相当于少建一个60万kW的火力发电厂,还能减排温室气体330万t。适当调高空调制冷的温度也可减排。有数据显示,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每调高1℃,就能节电7%,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g二氧化碳。普通冰箱可通过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冷冻的食物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每台冰箱每年也能省20kW•h电。电视机的屏幕调暗一点,节能、护眼又延长使用寿命。中国目前有3亿台电视,仅调暗亮度这一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kW•h。一支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一支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了,以欧盟为例,家家户户使用节能灯后将减排3 200万t二氧化碳。

(3)及时切断电源。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平均一台台式电脑每天耗电60~250W。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h,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且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可节电10%~15%。如果人人坚持用完电器拔插头,全国每年能省电180亿kW•h,相当于3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

(4)节约用水。家里的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水和从鱼缸换出来的水可暂时储存起来,用来浇花,用不了的水冲厕所。

(5)节约用纸。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不耗费纸张的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单面纸要重复利用; 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等。

(6)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方便筷这两种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形象地展现了地球“发烧”的历程: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耗费石油资源,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次性纸巾和卫生筷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树木的砍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研究证实,少用1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g。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 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料袋都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期间还要产生有害的温室气体。如果全国减少30%的一次性木筷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万t。 低碳生活应拒绝“一次性”用品。外出购物携带环保购物袋,尽量使用棉布质地的购物袋;出门用餐可自带餐具,既环保,又卫生。

4 结语

低碳生活是对现有生活方式、发展模式的新变革,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人类迈向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14):61~62.

[2] 王玉玲.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39~40.

[3] 黄海东.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J].商业时代,2009(1):107~108.

[4] 傅德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N].杭州日报,2009-05-29(6).

第5篇: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文/ 齐海云 耿世刚

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中,明确将消费后废弃物(postconsumerwaste)作为一个独立对象来计算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多种,本文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的计算方法,对卫生填埋和焚烧两种处理方式下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并展开比较分析,以期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一、概述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通过使生活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成分分解、可回收成分回收利用、惰性成分永久存放或埋藏等途径,使其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垃圾中的有机物将会发生生物分解,产生大量垃圾填埋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二氧化碳。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是当量体积二氧化碳的21倍,属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要减排的六大温室气体之一。垃圾填埋气中含有的部分二氧化碳,最初来源为生物质,从碳平衡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为零碳排放,不计入温室气体产生量的计算当中。

以焚烧方式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具有占地面积小、 焚烧产物稳定、 消灭病原菌和回收热能等优点,在国内外的应用日趋广泛。生活垃圾在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由于垃圾中动物、植物、厨余、纸等垃圾所含碳的最初来源为生物质,因此,从碳平衡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为零碳排放,不计入温室气体产生量计算。只计算矿物碳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秦皇岛相关数据来源于2011年、2013年《秦皇岛市统计年鉴》及秦皇岛市城建部门统计资料。

2、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和焚烧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

ECH4=(MSWTXMSWFXL0-R)X(1-OX)式中:ECH4指甲烷排放量(万吨/年);MSWT指总的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万吨/年);MSWF指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率;L0指各管理类型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产生潜力(万吨甲烷/万吨废弃物);R指甲烷回收量(万吨/年);OX指氧化因子。

其中:L0 =MCFXDOCXDOCFXFX16/12。

式中:MCF指各管理类型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修正因子(比例);DOC指可降解有机碳(千克碳/千克废弃物);

DOCF指可分解的DOC比例;F指垃圾填埋气体中的甲烷比例;16/12 指甲烷/碳分子量比率。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

ECO2=IWXCCWXFCFXEFX44/12

式中:ECO2指废弃物焚烧处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年);IW指生活垃圾的焚烧量(万吨/年);CCW 指生活垃圾中的碳含量比例;FCF指生活垃圾中矿物碳在碳总量中比例;EF指生活垃圾焚烧炉的燃烧效率;44/12指碳转换成二氧化碳的转换系数。

3、排放因子的确定

本文排放因子多数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的推荐值,MCF、DOC、R根据秦皇岛市实际计算数值。秦皇岛市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见表1、表 2。

三、计算结果

1、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底以后,秦皇岛市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启动,所以2012年秦皇岛市区的城市生活垃圾全部转入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根据前述计算方法及排放因子,计算得2012年,秦皇岛市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77万吨。

2、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2010年底之前,秦皇岛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均送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2012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如果仍然采用填埋处理的方法,计算产生的甲烷排放量为0.90万吨,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为18.9万吨。

四、结论

第6篇: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建设用地出现快速扩张的趋势,人类社会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较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近年国内外多个权威研究机构研究已表明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的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本文通过对葫芦岛城市碳排放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关键词:低碳;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低碳城市

Abstract:

Speed ​​up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lea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land to the trend of rapid expansion, land use issues facing human society than any time in history becomes more prominent. Number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uthoritative research institute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reasonable urban land use with certain constraints on the city's carbon emissions,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the assessment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Huludao city,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strategy based on low-carbon concept .

Key words:low carbon;Land Use;City planning;Low Carbon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区域概况

葫芦岛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 1989 年建市, 是环渤海经济圈最年轻的沿海城市。它地处辽东湾西南部沿海地区, 东北和华北的交汇处, 葫芦岛市总土地面积 1041494 公顷。葫芦岛市地理位置优越, 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它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环渤海经济圈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海滨城市。

低碳城市评价标准:

随着世界各国对低碳城市的重视,关于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低碳城市规划同传统城市规划最大的区别据在于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虽然世界各国已经有很多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建设完成,但是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低碳城市评价标准体系。目前一系列的研究还都是处在研究探索阶段。

葫芦岛城市碳排放量评估计算

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对城市的碳排放或者二氧化碳的排放有个准确的掌握,以便以此为根据指定相对应的策略。其中最基本的指标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城市在生产和消费过程当中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其基本公式为: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吸收总量。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工业产品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垃圾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农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其他。而二氧化碳吸收总量指的是“绿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由于本次计算的是葫芦岛城市区域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农业用地的碳排放量不列入到计算范围之内。

城市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0年葫芦岛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源生产消费总量为16 406 398吨标准煤。

系数法计算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基本公式:CO₂=KE

E为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可按标准统一折算为标准煤,系数K为碳排放强度或者碳排放系数。因国家、地区、技术的不同有所差别。目前我国采用的碳排放系数主要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0.67(吨/标准煤)。经此公式计算结果为10 992 286.66吨

工业产品生产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工业产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般计算水泥和刚才的成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由于钢材的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体现在能源的消费上因此一般只计算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本地生产的水泥总量×0.6。葫芦岛2010年水泥产量为263.4万吨。计算结果为1 580 400吨。

垃圾排放二氧化碳总量

由于我国垃圾焚烧所占比例较少,为简化计算,垃圾排放二氧化碳的计算一律按填埋处理,排放系数取0.3。根据葫芦岛市统计年鉴2010年葫芦岛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0.8万吨。计算结果为62 400吨。

林业碳吸收量

根据葫芦岛市201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葫芦岛市的园林绿化面积为2802公顷。而从全球来看,温带森林每年每公顷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2.5~27吨。本次计算取最大值27.其计算结果为75 634吨。最后计算结果得出葫芦岛市城市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 559 452.66吨。

计算结果尽管同我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无论是人均还是总量葫芦岛市的碳排放量都不算高,但是也有下降的空间及要求。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减少碳排放的主要策略

土地利用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土地资源上的具体表现,也是城市发展的客观体现,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自1850年以来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由土地利用变化世界导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城市用地的低碳化、合理化利用是低碳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通过土地利用的方式减少碳排放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

直接减少碳排放途径

减少地面硬化

减少地面硬化是为了保持土壤的碳汇功能,土壤中的微生物在一定环境下可吸收和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大量的硬质地面隔离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使之无法发挥固碳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土壤的生态价值,重视地面的硬化处理,以保持地面的生态系统和透气透水的自然功能。

提倡和鼓励绿色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的发展相对城市,在国内也已经初具规模,由于绿色建筑在他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是有效的低碳策略。

城市基础建设低碳化

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的碳排量中也占据的很大的比重,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一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已经形成。给城市的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压力。低碳城市的假设中应改变这种现状,应建设以大运量、高效率、低能耗、轻污染、少用地、低噪音同时又能优化城市布局,带动产业发展的交通工具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应发展以公共交通有主,步行系统为辅助的交通模式。从而有效的减少交通上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控制城市用地的密度与尺度

高密度的城市用地必然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因此也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城市用地的尺度是通过控制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张来降低城市碳排放持续增加的趋势。

重视城市绿化,发挥绿地碳汇功能

在城市的绿化活动中应因地制宜的选着适合本地区、高碳汇量的植物,根据合理化、多样化的植物配置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间接减少碳排放途径

混合用地模式

混合用地模式可以分为宏观的混合和微观的混合,宏观的混合表现为多个不同功能的建筑体存在于同一个地块内,使这一地块呈现出多样性和混合性。微观的混合则表现为同一座建筑内的不同功能空间的加入混合。使一座建筑内部具有多种不同使用功能。具体表现就是各种形式的建筑综合体,例如商业综合体等等。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以创建低碳家庭、低碳社区、低碳乡村、低碳企业、等多种活动以及建筑类型为载体,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集体,从每一天每一件事情做起养成低碳生活方式,也是全民低碳意识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过程。

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期,城市规划应从低碳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探讨绿色城市空间规划方法。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综合紧凑型城市和生态单元,实现在碳来源、碳排放、碳捕捉三个方面的减碳化,真正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德英. 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 .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王雪娜, 顾凯平. 中国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现状.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3]马忠海. 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 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3

第7篇: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近日在2011地球一小时活动即将来临之际,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行网站去哪儿网(Qunar.com)了《低碳旅游趋势报告》,报告显示,已经有超过45%的游客在外出旅行时“除了拍照,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足迹,什么都不留下”。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多人拼车。在酒店住宿,尽量少更换浴巾毛巾,或者自带洗漱用品,出门注意关灯关空调……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低碳”。

旅行中的碳排放

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2005年,来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Mt和284Mt,全球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除去飞行贡献值为3%;2035年以前,来自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35年,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Mt和728Mt。随着气候变暖,冬季雪期缩短、雪量减少,滑雪等旅游项目不得不依赖人工造雪技术。据估算,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要用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相当于全北京市一天用水总量的1/10,是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一次长途旅行飞机的碳排放量是相当惊人的。在所有交通工具中,飞机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在短距离空中旅行中,每名旅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是铁路的3倍以上,而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则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因此,经常在外旅行应尽量避免乘飞机,而选择碳排放量相应较低的交通工具。如果实在避免不了,可选择短途飞行,并且减轻你的行李重量。因为一架飞机航线的长短直接决定了碳排量的吨数是不同的,一年下来节约的碳排量是可观的。而在城市之间旅行,搭乘汽车可能比使用高速列车要更加环保。

一些航空公司也推出了节能减排计划,如碳抵消计划,此计划可让参加者赞助当中的减排项目,通过植树等活动去抵消乘坐一次飞机所产生的碳排放,这些计划可以协助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甚至更积极地阻止二氧化碳排放。有些通过对引擎的冲洗,希望借此来降低燃料消耗,有效消除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并通过提高排气温度域值来增强引擎性能,此举可以节省300万加仑的喷气燃料。

酒店也被公认为碳排放大户,那么,我们在一家酒店住宿一晚,究竟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碳排放因房型的不同、入住人数的多少、季节和时间等诸多因素而出现差异。平均一个人在一家酒店住宿一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0至30千克,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60至180公里的排放量,在夏季或冬季集中使用空调时,这个数字将达到最高值。另外,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助长了负面环境影响。如普通居民一般一天用水100-300升,但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每天500-2000升,超豪华宾馆则更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游客入住酒店时若能少换洗一次床单被罩,则可省0.03度电、13升水和22.5克洗衣粉,其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0克。如果全国所有星级酒店都能做到3天更换一次床单,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综合节能约1.6万吨标准煤。

游客为了低碳愿意做什么?

去哪儿网调查显示,“旅行时使用交通工具时你愿意为低碳做些什么?”中愿意“乘坐飞机时减轻行李重量”的受访者近占23%;“短途旅行时优先选择汽车或火车出行”占5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景区景点”占40%;“租用公共自行车游览”占47%;“20分钟步行距离以内的行程选择步行出行”占83%。

调查显示,“住酒店时你愿意为低碳做些什么?”同意“对一次性用品收费”占47%;赞同“同一客人连日入住不每天更换床单”和“不使用酒店一次性用品,可获额外积分等奖励”的受访者高达76%;认同“3层以下走楼梯”占69%;“淋浴时间不超过15分钟,可获额外积分奖励”占38%。

去哪儿网副总裁戴政表示,旅游机构采用方便实用的方法最容易促进游客的低碳行为,例如提供公共自行车租赁、酒店利用积分或者优惠手段鼓励住客减少对酒店一次性产品“六小件”的依赖。最近锦江之星就宣布锦江之星、白玉兰、金广快捷以及南京饭店、东亚饭店和闵行饭店统一开展“低碳商旅,尊享超值”的环保主题活动,只要宾客在入住期间,不使用客房“六小件”,就能每间夜减免10元房费。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小技巧。

此外,据去哪儿网《低碳旅游趋势报告》显示,自行车旅行、徒步旅行、搭帐篷、露营、入住环保酒店、乐活酒店成为中国游客低碳旅游的新趋势。

低碳旅游实用小攻略

1. 行

能坐火车的不坐飞机,必须乘飞机,就要选择正确合理的航空线,减轻行李的重量。自驾游最好拼满一车人,实现能效最大化。改变奢华享受的旅行观念,拒绝私人飞机、游艇等。到达目的地旅行时尽量选择步行或是租借自行车观赏景点,少打车。周末去郊外旅行,不妨在汽车后备箱里放上一辆折迭自行车,开车至郊外,改骑自行车,去体验野外的自然风光,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便切实为低碳作了贡献。

2. 宿

在出行之前做一个周详的旅行计划,预订一个距离你的目标景点比较近的旅馆,或者干脆选择一个公共交通发达的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不光可以节省你的资金,同时也更加环保。选择目的地住宿时多考虑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虽然只是仅提供最基本的设施,但意味着能够消耗更少的能源,或者是环保酒店。住酒店不用每天更换床单被罩,尽量不使用酒店的一次性用品,减少用水,出门关灯、关空调。

3. 食

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备水具,不喝瓶装水。尽量食用本地应季蔬果,最好做个素食者。

第8篇: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分解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96-03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呈现了快速的增长。该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为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江苏省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大省,属于CO2重度排放区域之一。近些年来,江苏省CO2的排放量仍在不断的增长。

目前,国内对CO2排放问题的研究主要以全国为研究对象,具体到某一省份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关江苏省CO2研究的主要有张秀梅(2010)、赵欣(2010)、梁洁(2013)等。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江苏省CO2的研究主要是利用LIMI因素分解分析法,较少涉及结构分解法。相较于因素分解分析法,结构分解法不仅考虑了各部门能源消费中的直接CO2排放量,而且考虑到了能源间接消费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陈红敏,2009)。本文考虑了19种不同能源碳排放系数的差别,对CO2的排放量进行了更为精确的估算,并采用结构分解法,对影响江苏省的CO2完全排放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

(一)估算方法

由于能源部门对CO2排放总量的贡献占90%以上,本文主要估算与江苏省能源活动有关的CO2排放。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介绍,估算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的方法如下:

C=Ej×NCVi×CCi×COi×(44/12) (1)

式(1)种,C代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i代表消耗的能源种类,E代表能源实物消耗量,NVC代表各类能源净发热值,CC代表碳含量,即单位热值当量的碳排放因子,CO代表碳氧化率,44/12 代表二氧化碳对碳的分子量比值。

(二)数据说明

1.能源实物消耗量

各部门的能源消费种类细化为19种,具体能源实物消耗量由相应年份《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终端消费量给出。

除电力和热力外,可假定在1997—2007年这一比较短的时间段内,其他各类能源的碳排放参数的微小变化可忽略。参数设定说明如下:(1)能源净发热值:根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附录A,可获取除型煤、其他石油制品和其他焦化产品之外的各类化石燃料净发热值的数据;根据《国家温室气体库存指南》(IPCC,2006),可获取型煤、其他石油制品和其他焦化产品的净发热值数据。(2)碳含量:各类能源碳含量数据由《国家温室气体库存指南》(IPCC,2006)获取。(3)碳氧化率:由于在燃烧过程中,化石燃料中绝大部分都被氧化,故碳氧化率缺省值设为1。

2.电力及热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由于在短时间内火力发电及供热的燃料构成和技术条件都可能有较大变化,因而,我们需要对不同年份的电力和热力二氧化化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借鉴周五七(2012)的估算方法:(1)根据火电部门在发电中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火力发电过程中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将所得到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除以当年全部的电力供应量,得到当年平均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同理,可得到各年热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三)估算结果

根据能源消费数据和所设定的参数,1997、2000、2002、2005及2007年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各部门二氧化碳排量的估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CO2排放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从2002年开始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截止至2007年,排放总量已接近5亿吨。CO2排放总量主要受到工业部门的影响,其排放量占总量的80%以上,且与总排放量保持非常一致的变化趋势:除在1997—2007年间不断增加外,2002开始开始急剧上升。除工业部门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CO2排放量也有明显上升。农林牧渔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则排放总量有相反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CO2排放量逐步的下降。这是因为近些年来,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农业部门CO2放量不断下降。建筑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及生活消费部门的CO2排放量则无明显变化。

二、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分解模型

(一) 结构分解模型的构建

假设将各产业部门CO2的排放总量为C,则有:

C=Ci=e×X (1)

其中:i表示各产业部门,e为各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行向量,ei=Ci/Xi,表示产业部门i的CO2直接排放强度,X为各产业部门总产出的列向量,Xi表示产业部门i的总产出。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原理可得到:

X=(I-A)-1Y=(I-A)-1BFy=LBFy (2)

其中:A代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L代表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即列昂惕夫逆矩阵,Y表示最终需求的列向量,B代表最终需求产品结构系数矩阵,F代表最终需求分配系数列向量,y表示最终需求总量。

记I=C/y,则I表示江苏省CO2完全排放强度。结合式(1)(2)可得:

I=eLBF (3)

根据式(3)可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e,投入技术L,最终需求产品结构B,最终需求分配结构F。

根据结构分解法的基本思路,我们可将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进行以下分解:

ΔIt=It-It-1=I(Δe)+I(ΔL)+I(ΔB)+I(ΔF) (4)

利用式(4),我们可得到各种因素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本文参照Dietzenbacher et al(1998)所提出的方法,利用两级分解的平均值来对各因素的变动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测算。则式(4)可由以下几个因素的变动之和进行表示:

ΔIe= ΔIL=

ΔIB= ΔIF=

其中:ΔIe表示直接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对I产生的影响,即能源使用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所带来的影响,ΔIL表示投入技术的变动对I产生的影响,ΔIB表示最终需求产品结构的变动对I产生的影响,ΔIF表示最终需求分配结构的变动对I产生的影响。

(二)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江苏省1997、2000、2002、2005及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及其延长表进行分析。在进行分析前,需进行行业调整和可比价调整。行业分类调整是指将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表统一口径。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终端能源消费量中所给出的行业分类为基准,将投入产出表中所有行业划分为六大类: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生活消费及其他。可比价调整是为剔除各年份因价格因素的变动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将各年投入产出表转化为以1997年为基期价格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

(三)实证结果

根据估算的CO2排放量、投入产出表和式(3),可得出CO2完全排放强度,如表2所示。

表2 江苏省1997—2007年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吨/万元

根据CO2完全排放强度结构分解模型进行结构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1.结果分析

表2中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10年间,江苏省CO2完全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9.47吨/万元下降至2007年5.51吨/万元,累计下降幅度达42%。其中,1997年至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2002年至2005年有小幅度上升。具体分析如下:

(1) CO2直接排放强度

CO2直接排放强度的变化反映了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由表3中的数据可看出,1997—2007年间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对CO2完全排放强度影响最大:在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导致CO2完全排放强度下降3.48吨/万元,贡献率为36.74%,是CO2完全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表4中反映了1997—2007年间各产业部门CO2直接排放强度系数。不难看出,除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住宿及餐饮业有小幅度上升外,其他产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CO2直接排放强度都有明显下降。这说明各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途径。

(2)投入技术

由表3可知,1997—2000年及2000—2002年投入技术的变动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使CO2完全排放强度降低-0.17吨/万元和-0.06吨/万元。而2002—2005年及2005—2007年投入技术的变动则使得CO2完全排放强度分别上升0.12吨/万元和0.14吨/万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97—2002年间,在中国政府出台相关整顿高能耗高污染的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使得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出现短暂下滑。2002年后,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CO2排放强度的上升。虽然1997—2007年投入技术的累计影响不明显,但是从趋势上来看其在增加CO2完全排放强方面的影响则有扩张趋势。这说明,江苏省整个生产部门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中间投入需求增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3)最终需求产品结构

最终需求产品结构的变化影响明显,除1997—2000年阶段使CO2完全排放强降低外,其他阶段均使CO2完全排放强增加:2002—2007年间的累计影响为0.64吨/万元。1997—2007年第一产业部门(主要为农业部门)份额下降了约8.5%,第二产业(主要为工业)和第三产业部门的的份额分别上升了约5%和4%。最终产品需求结构中二、三产业部门份额的上升,尤其使工业部门份额的上升,使得CO2排放强度增加。

(4)最终需求分配结构

1997—2007年间最终需求分配结构的变化使CO2完全排放强度有明显的降低,但各阶段影响方向不一。1997—2002年间,使CO2完全排放强度下降了2.14吨/万元,平均贡献率为14.65%。2002—2007年间,使其上升1.30吨/万元,平均贡献率为12.35%,成为2002—2005年阶段内CO2完全排放强度上升的主要因素。分析1997—2007年间最终需求分配结构发现,流出(包括出口及地区间流出)占最终需求的比重1997—2002年间明显下降,由52.42%下降至35%,2002—2007年间内不断上升,在2007年达到53.52%。在流出产品中,80%以上为工业部门产出。产品的流出促进了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但是也在客观上推动了高能耗产业的扩张和发展,增加了CO2完全排放强度。

三、总结

江苏省CO2完全排放强度在1997—2002年及2005—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在2002—2005年出现小幅度上涨。反映能源使用效率的CO2直接排放强度的下降是降低CO2完全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投入技术变动的累计效用虽不明显,但其有明显增加CO2完全排放强度的趋势。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总体阻碍了CO2完全排放强度的降低,最终需求分配结构在1997—2002年促进了CO2完全排放强度的降低,在2002—2007年则成为阻碍CO2完全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在未来的实践中,除了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江苏省应重视投入技术的影响,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同时,优化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分配结构,降低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减缓高能耗产品的流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陈红敏.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结构分解分析的研究[J].财贸研究,2009,(3):66-73.

[2]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1-12.

[3] 籍艳丽,郜元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7):37-44.

[4] 梁洁,史安娜,朱恒金.江苏省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5):143-148.

[5] 魏一鸣,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0-101.

[6] 赵欣,龙如银.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25-30.

[7] 张秀梅,李升峰,等.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与环境,2010,(4):768-775.

第9篇: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范文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把重点放在实现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新型现代化(消费模式)以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上。

自从气候变化政府间组织(IPCC)的第4份研究报告,权威性地证实了气候变化和地球变暖的存在和加剧、证实了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高相关性以来,世界各国正在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导向的各种活动。中国发展遇到了未来15-20年低碳经济的严峻挑战。对此谈三点看法。

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可以认为是能源脱碳的经济,可以分为相对的低碳化和绝对的低碳化。前者是指高碳能源(即传统化石燃料)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后者是指高碳能源的增长速度为零增长和负增长。目前,世界高碳能源的平均增长速度大概是1.5―2%,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大概是3―4%,属于相对意义上的低碳发展。而中国2001―2007年间处于高碳能源快速增长的阶段,高碳能源消耗甚至高于经济增长。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世界到2050年的目标是要比1990减少50%,从而使得温度上升不超过2度。从物质流和能源流的过程看,全球变化和温度上升与传统工业经济社会的增长模式有关,输入端的大量消耗高碳能源和输出端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传统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提倡低碳经济就是要在高碳能源和二氧化碳减少的状况下发展经济。

中国为什么要搞低碳经济。许多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这是不清楚中国未来发展的能源―环境限制条件的严重性造成的。从内部供给看,中国经济基本上是高碳能源驱动的经济,因此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排放的量将持续增加。国际能源机构已经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美国,因此我们存在着内在的改进压力。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过去10年中暂时没有强制性减排的任务,但是面临着强制性减排的可能性。虽然我们可以用人均二氧化碳不到世界平均的发展要求,化解国家排放总量位于世界前列的环境要求,但是这样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2020年。因此,中国面临着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3个阶段提升,即从志愿性的相对低碳发展(2006-2010年的能源消耗强度减少20%),经过强制性的相对减排(2011-2020年),到最后强制性的绝对减排(2021年以后)。这个战略符合联合国开发署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的政策。该报告建议:发达国家到202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30%,到2050年比1990年降低80%;发展中国家排放量在2020年达到最高点,到2050年也比1990年降低20%。

中国怎么样搞低碳经济。从能源流的角度看,发展低碳经济基本上是两个途径,一是在源上的替代、减少、提高效率,二是在汇处的吸收。碳排放后的吸纳、消费后的碳中和等末端处理虽然是重要的,但是毕竟属于先排放后治理的被动之策。因此,减少输出端排放的更积极的方法,就是减少输入端的高碳能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很大意义上要依赖国土森林化来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仍然需要把重点放在实现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新型现代化(消费模式)以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上。新型工业化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质经济来减少碳排放,例如,促进用销售服务替代销售产品的生产型活动;新型现代化是要大力发展公共型、服务型的消费来减少碳排放,例如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发展规模化的公共交通网络而不是私人汽车以及区域高速铁路而不是高速公路;新型城市化是要大力发展紧凑型、组团型的城市空间和区域空间来减少碳排放,例如崇明东滩规划建设低碳型生态城市的探索属于这样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