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第1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乡接合部面临的污水收集、排放、处理问题。文章通过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发展实施纲要,对沈阳市营城子地区居住区现状情况以及小区污水排污口进行实际调研,分析出当前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找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诟病所在,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技术方案,为今后类似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城镇化;城乡接合部;河流污染;污水截流;污水集中处理

本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实施纲要和改造区现状情况,介绍了沈阳市营城子地区污水改造工程的规划建设方案。文中采用了多方案比较的方法,充分考虑现状问题以及后期实施操作的可能性,制定规划方案,力求将规划方案落地,改善该区域污水无出路、无处理、河流污染等问题,并有效的使污水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污染源,改善河流环境,并保证下游主城区景观水系的水质清洁、清澈、无污染。

1国家城镇化发展要求

2014年,国家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发展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无害化处置”。

2区域现状情况

2.1区域位置

营城子位于沈阳浑河南岸,主城区南部,国家大学科技城东部,面积20km2,区域范围内水系比较丰富,有过境河流3条,即白塔堡河、桃仙河、沈抚灌渠等。主要道路有304国道、白塔河二路、全运路、全运五路等。

2.2居住现状

营城子地区属于沈阳市的城乡接合部区域,街道下属8个社区,居住类型有新建住宅小区、老旧住宅楼和棚户区等,现有居住人口约2万人。随着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得到改善,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居民逐渐向新建住宅小区转移。

2.3环境卫生

在城乡接合部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缺乏市政燃气管线,导致居民无法正常使用燃气;缺乏市政供热管线,导致小锅炉房增多,冬季大气污染加剧,并且是北方产生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缺乏市政供水管道,导致居民无法使用市政统一供水,采用自备井取水,水质无法保障;缺乏市政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生活污水没有出路,直接排河,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居住环境恶化,臭闻熏天,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3现状存在的问题

3.1缺少污水配套设施

该地区现状无市政污水处理厂及市政污水管道系统,新建住宅小区项目主要分布在现状304国道两侧,由于304国道建成时间要早于住宅项目,故无市政污水管道来收集新建小区的生活污水,导致该地区污水没有出路。304国道现状较窄,只有机动车道,无人行道和绿化隔离带,由于历史原因,两侧违章建筑较多,重新敷设污水管道条件有限,基本无法实施。

3.2污水未经处理排河,污染水体,恶化环境

新建小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现状河道,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水微生物紊乱,并且散发臭味,夏季蚊虫增多,叮咬易传染疾病,亦给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3.3上游水体污染,降低下游景观水质

流经该区域的白塔堡河,是浑南(三环内)重要的景观水系上游,受污染的水体做为景观水系源头,势必对下游水体景观造成严重影响,失去了景观河原应有的意义。

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原有老小区或新建小区污水通过管道长期排入河道,使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导致居住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既不符合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又阻碍人们日益提高的居住格局,因此,城区污水改造工程势在必行。

5解决方案

5.1数据调查

5.1.1现场勘查

对河流沿线的污水排污点进行统计,并对其管径、充满度、管底高程数据进行测量,作为规划实施方案的基本依据。

5.1.2污水量确定

该地区现状居住人口约2万人,根据沈阳市生活用水量标准,人均用水量240升/人•日,污水量取用水量的90%。该地区现状人口2万人,远期居住人口15万人,日用水量及日产污水量计算。

5.2规划方案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根据实施难易程度,制定了两个规划拟选方案,通过优缺点比对的方式,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5.2.1方案一

污水截留管道收集污水,排至规划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河流。规划管道:根据现状居住小区用地分布、现状污水排污点分布以及规划居住用地分布情况,规划布设污水管道。根据现场实际勘查,现状污水排污点沿河分布,污水直排进河,因此,沿河布设污水截留管道,将排入河流的污水接到污水管道中,排至下游规划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入河流。规划污水管道总长34km,管径D500-1000mm。规划设施:规划区域北侧,三环高速南侧、富民南街东侧,河流下游,规划污水处理厂一座,占地0.5km2,规模3.0万t/日。污水截留管道收集污水,排至规划污水泵站,转输至区域外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规划管道:与方案一规划污水管道思路相同,污水末端排入规划污水泵站,转输排至区域外(国家大学科技城)污水管道,最终排入新南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5.2.2方案二

规划设施:方案一提及规划污水处理厂处,规划设置污水泵站一座,占地0.0015km2,规模3.0万t/日。

6方案比较

6.1优点

6.1.1方案一

1)规划污水截留管道沿河布置,无拆迁,施工条件较好,能有效收集污水。2)污水厂选址位置,位于区域河流下游,现状为空地,具备实施条件。3)处理达标后的污水直排入河,可以补充下游景观河水源,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6.1.2方案二

1)规划污水截留管道沿河布置,无拆迁,施工条件较好,能有效收集污水。2)污水泵站选址位置,位于区域河流下游,现状为空地,具备实施条件。3)污水泵站占地较小,易于与周边景观结合,对环境影响小。4)区域内不设污水处理厂,减小对本区域的影响,与其他区域污水实行集中统一处理,能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并能减少工程造价。

6.2缺点

6.2.1方案一

1)污水厂选址对场站南侧居住用地造成环境影响,降低宜居舒适度。2)污水厂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工程总造价大,实施周期长。

6.2.1方案二

1)减小下游水系补水来源。2)增加区域外污水厂(新南部污水厂)处理负荷。

6.3方案选择

通过方案比对,考虑整体工程造价、工程实施难度、施工工期和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大小,最终确定方案二作为实施方案。

7实施建议

7.1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生活污水改造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的实施,旨在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呼吸新鲜空气,亲近水系,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流水系环境的改善,有效调节了小区域气候,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制定施工方案,切莫在改造污水工程的同时,破坏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损失。

7.2多方合作,积极推进

建设污水截流管道,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现状排污口直排入河的问题,在下一步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要积极进行现场调研、数据测量,各个居住小区也应积极配合,做好实施工作,建设单位应做好协调工作,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7.3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污水改造提升工程,是为百姓造福的工程,工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助力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其主导、协调作用,监理单位要发挥其监督作用,严控工程质量,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设计单位要全程跟进,派驻专人负责现场指导,保证工程技术难点得以解决。

8结论

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结合工程本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进行方案比对,综合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最终选择影响性、实施难度小的方案。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部分,也是规划的重中之重。各地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城乡接合部由于缺少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居民污水是一个庞大的、较难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思想,能够为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作者:关寅杰 杨健 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沈阳市排水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3]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营城子地区用地规划(2015-2020年).

第2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正式启动。据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在系统内部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已确定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根据《试点方案》,各试点要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试点方案》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五大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在系统内部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圈定安徽、江苏两个省级试点,宁波、大连和青岛三个计划单列市试点,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武汉、长沙、广州和重庆主城九区七个省会城市试点。

2014年9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从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根据《试点方案》,各试点要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2015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透露,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外,国家还将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在发改委内部,城镇化综合试点由发展规划司牵头,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由体改司牵头。”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记者介绍。

据悉,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只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城镇化规划》)的诸多举措之一。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并实施《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分工方案》,并正在落实《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

62+2试点名单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根据《通知》,国家希望各地提出符合条件的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等,从不同层面选择试点地区,每个省(区、市)的报送数量原则上控制在4个以内,应包含不同层级城市(镇)。对此,各地申报热情高涨,包括湖北、甘肃等地的申报数量突破了《通知》要求的上限。

国家发改委共收到169个市、县、镇的申报方案。《试点方案》提出,综合考虑申报地区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工作方案,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城市(镇),最终确定了64个试点地区名单。

具体包括:两个省,即江苏和安徽;3个计划单列市,即宁波、大连和青岛;7个省会城市,即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武汉、长沙、广州和重庆主城九区;25个地级市(区、县),即北京通州区、天津蓟县、吉林省吉林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黑龙江牡丹江市、上海金山区、浙江嘉兴市、福建莆田市、江西鹰潭市、山东威海市、山东德州市、河南洛阳市、湖北孝感市、湖南株洲市、广东东莞市、广东惠州市、深圳市光明新区、广西柳州市、广西来宾市、四川泸州市、贵州安顺市、云南曲靖市、甘肃金昌市、青海海东市、宁夏固原市。

同时,试点地区还包括25个县级市(区、县),即河北定州市、河北张北县、山西介休市、内蒙古扎兰屯市、辽宁海城市、吉林延吉市、浙江义乌市、福建晋江市、江西樟树市、山东郓城县、河南禹州市、河南新郑市、河南兰考县、湖北仙桃市、湖北宜城市、湖南资兴市、海南儋州市、四川阆中县、贵州都匀市、云南大理市、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陕西高陵县、青海格尔木市、新疆伊宁市、新疆阿拉尔市;2个建制镇,即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和吉林安图县二道白河镇。

“入选的两个省级试点,主要是因为它们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积极性比较高,试点愿望比较强。其中,安徽是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第一个金融支持城镇化试点省份,双方正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发园区产城一体化、现代农业、保障性住房、土地整治和土地储备等领域开展合作。”发改委的前述官员对记者解释,同时镇级试点也只有两个,这是因为镇级试点涉及到“镇改市”的内容,而“镇改市”意味着行政区划改革和行政编制改革,需要稳妥推进。

《试点方案》提出,国家将实行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年度评估报告制度,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我们初步考虑,在对第一批64个试点进行首次进展情况年度评估之前,不会扩大试点范围。”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记者介绍。

试点的五大主要任务

《试点方案》提出,上述试点地区既要统筹兼顾重点试点任务,又应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本地区亟需突破的发展和改革瓶颈,通过综合和分类改革的结合,率先实验,强力推进。

为此,《试点方案》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五大主要任务。首先,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11部委要求试点,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

其次,《试点方案》要求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公开透明的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针对不同项目性质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行。

《试点方案》提出的第三项试点内容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具体试点工作按照中央批准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实施。

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但该意见至今尚未对外公布。

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按照城市设置与简化行政机构联动原则,在符合行政区划合理调整的前提下,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撤镇设市设区试点,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积极借鉴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的经验,探索更加精干和高效的组织架构和行政体制。推进扩权强镇改革,促进这些镇更好地吸纳人口、增强经济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示范带动作用。

对此,发改委规划司城镇化处官员邬曦曾撰文指出,把符合条件的县和建制镇设为市的过程中,探索大部门制、开发区管理模式等的横向整合,控制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优化行政层级和区划的纵向设置,提高行政效能。赋予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最后,11部委要求试点地区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体来说,鼓励试点地区从推进新型城镇化实际出发,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城市“多规融合”制度、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多种改革探索。

试点配套政策待出

“为了推动试点的开展,国家也将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目前已经明确的主要有两项,一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二是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具体办法。”发改委前述官员对记者介绍。

《试点方案》提出,要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时要考虑常住人口。省级政府举债使用方向要向试点地区倾斜。国家开发银行要发挥金融支持作用,运用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建设。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

第3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等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30号),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示范与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富民、惠民”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乡村社区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等工程为突破口,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的科技典型。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重点培育3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15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使示范(试点)区域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科技型涉农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建设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努力成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区域优势特色。围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推进优势主导产品和特色企业向示范(试点)区域集中,建立企业研发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培育特色优势名牌产品,形成产业群(链)。

(二)坚持技术综合示范。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形成多种科技活动整体推动示范(试点)的格局。

(三)政产学研金民结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政策性引导。优化农村科技创新环境,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到示范(试点)一线创新创业。明确示范(试点)的技术依托单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利用市场机制、产学研结合,为示范(试点)服务。利用农业科技贷款,吸纳民间资本,推动示范(试点)工作。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科技能人”,带着农民干。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协作程度,激发农民对科技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农民使用技术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富民、惠民成果。

四、重点任务和示范内容

(一)重点任务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重点推进七项任务。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实施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一特色”为重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政产学研金民”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专业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开发综合效益。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围绕农村社区化目标与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农林生态和农民生活环境整治、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建筑、低成本卫生设备和药物特别是中医药、低成本文化设施和民俗文化保全、社区规划建设和村镇优化布局、社区和村镇动态监测和功能提升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的现代农村社区。

3、开展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围绕农村、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应用技术问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示范(试点)单位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解决良种、良法、加工、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建材、节能型建筑、循环生产、农业节本技术、健康种养殖技术、土地修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应用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推广。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市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粮食丰产技术及操作规程,辐射面积100万亩。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构建科技知识进村入户的实时服务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化乡镇科技示范(试点),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技术、社会事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民生活信息化。优化信息服务质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提高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5、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基地(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对示范(试点)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经营能人、技术“二传手”等“科技能人”,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和影响,使周围的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6、构建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多元化方向,结合实际,引导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博览交易会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渠道,建设咨询服务专家队伍,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7、大力发展涉农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拉动农业为目标,鼓励非农企业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培育大宗农产品用户企业,进而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在涉农企业中建立省级研发中心,培育成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示范内容

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分别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科技示范村(试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入户”;加强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育科技型企业。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条件的地方,集成相关技术,发展村级社区。

2、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乡(镇)一基地”,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乡(镇)一服务站”,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或平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一乡(镇)一课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技术的集成支持,发展生活功能较好的乡镇中心社区。

3、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形成示范样板;加强技术转化和创新,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建成市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县);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功能较完善的中心城镇社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五、申报条件与组织管理

(一)申报条件

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提出了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发展优先顺序、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2.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围绕当地资源的加工利用确定了明确的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代表性和发展基础,发展经验在其所代表的类型内具有推广意义。

3.科技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科技工作特色明显,科技环境优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以上。

4.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科学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原则上要具有“科技能人”或科技型企业带头人。

5.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和政策措施有保障,出台了贯彻落实政办发[2006]114号、政办发〔2007〕30号文件的政策性文件,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接领导、科技主管部门具体协调和推动的工作机制。

6.制定了示范(试点)具体实施方案,并配备开展示范(试点)所必须的经费和相应的促进措施,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依托单位优先),方案切实可行,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

7.示范(试点)要首先列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范围;示范县市区(试点)的选择要与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情况、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等结合考虑。

8.严格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有关土地和环保的要求。

同时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还应当具备以下指标条件:

1、示范县市区(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县级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县域gdp达到100亿元以上,县域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20%以上。

2、示范乡镇(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乡镇gdp达到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50%以上。

3、示范村(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村级经济总量的80%以上。

(二)组织管理

1、申报单位

示范(试点)的建设单位分别为村民委员会、乡镇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建设单位必须具有明确的技术依托,并编制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技术依托单位合作方案。申报单位为县市区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区域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各建设单位提交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填写审核意见,择优推荐申报市级示范(试点)。

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材料进行论证,符合条件的认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乡镇或县市区(试点)”,并择优推荐上报省科技厅。对已列入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或科技特派员试点单位等优先考虑。

2、支持方式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将以项目为载体,各地根据实施方案选择新农村建设技术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为2-3年,项目承担单位应以技术依托单位和示范(试点)相关单位联合为主。市科技局拿出专项资金,将视组织实施和投入情况,择优支持。

3、实施的评估和验收

1)市科技局对我市的示范(试点)进行宏观指导、动态评估和监督,并统一部署验收。

2)各县市区科技局负责本区域示范(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落实配套支持经费,对示范(试点)进行年度评价,编制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确保示范(试点)目标的完成。

3)年度评价和动态评估的重点是任务落实、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市科技局将每年公布评价或评估情况。评价或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相关涉农科技计划对有关市下一年度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7]30号),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规划及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七大科技支撑工程。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高技术农业和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示范(试点)的突破,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2、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涉农部门以及农业科技园区、涉农大企业制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农企业进入涉农工业领域,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为示范(试点)工作注入活力。

3、设立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专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突出科技支撑作用,开展示范(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贷款,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市科技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优先支持示范(试点)工作。开展示范工作的各县市区、乡镇及村要提供充足的匹配经费,保障任务完成。

4、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开展县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村试点,设立专项,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涉农资金支持。

第4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破立辨证”拓宽空间

当代贵州: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都匀是贵州省唯一的县级综合试点。都匀为何选择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先行先试?

吴 丹: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州委州政府明确了“一圈两翼”的战略布局。作为黔中经济区重要的支点城市、贵州南部交通枢纽、黔南“泛都匀”经济圈的核心,都匀必须进一步发挥在全州体制上的资源优势、交通上的区位优势、区域上的地缘优势、后发上的文化优势和天然的资源禀赋,竭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效益同显、成果共享的发展之路。

在确定发展目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都匀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大思路、大手笔、大谋划,在项目引进、规划布局上气势不够,难以支撑都匀未来发展。二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缺乏龙头带动,工业化水平不高,实体经济不多。三是城镇化程度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欠账较多,承载能力弱,城市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四是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手段不多,就业矛盾仍较突出,扶贫济困的任务依然艰巨。

针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都匀需要找到攻坚克难的“突破点”、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激活干劲的“催化剂”。我们认为,有“破”方能“立”,只有抓住城市发展滞后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拓展发展空间、注入创新活力。因此,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都匀市积极申报争取,决心以试点工作为契机,以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破除困境,新立格局。

当代贵州:成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对都匀的发展有何意义?

吴 丹:成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意味着都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为我市争取政策支持、破解发展瓶颈,解决结构性矛盾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给予了先行先试的特别“通行证”,为都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小康质量提供了大量政策、项目和产业支持,可谓是都匀市加快发展、赶超跨越量身定制的“加班车”。

正如刚才所说,城市发展滞后、承载能力弱是都匀跨越发展的主要障碍。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能够让城市扩容提质,更重要的是,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城市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还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与此同时,加快城镇化试点进程,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大都匀”建设步伐。

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破旧立新”,既是我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推动“一圈两翼”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城乡统筹”注入动力

当代贵州:建设“大都匀”是黔南州提出的战略目标。“大都匀”的概念是什么?

吴 丹:从全州的范围看,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都匀发展,始终强调州府龙头地位,提出“一江带两城,建设大都匀”思路,着力打造“泛都匀经济圈”,构筑“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

从全国全省看,2012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都匀要建设黔中城市群支撑城市。而全省城镇化战略明确了都匀建设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0万“双百”城市的建设目标。

因此,大都匀的“大”体现在城市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格局、政治定位等方面。从行政区划来看,“大都匀”的范围包括都匀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以此为中心,州委州政府进一步提出了以城镇化带动和千亿级磷煤化工经济带为主的“泛都匀经济圈”发展核心区的概念。

当代贵州:“大都匀”也好,“泛都匀经济圈”也好,“城镇化带动”都是其中的关键词。

吴 丹:正因如此,都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定位高端、规划长远、理念新颖、内涵丰富、举措多元的特点。在州委州政府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做大城市、做强乡镇、做美农村”的发展目标,实施“南北拉动、东西扩张、组团发展”战略,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吸附力。

申报成为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双百”城市的目标要求,始终强调规划先行,以规划还绿、建设显山、退房露水的发展理念,整合都匀的山、水、桥、绿等要素,高标准、大气魄做好城市整体规划,着重实现六个“确保”:

一是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加快安置房建设,确保安置成区。二是构建内外畅通的交通体系,确保道路成网。三是坚守发展生态底线,加快绿色化发展,确保生态成系。四是以提高消费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壮大城市产业,确保商业成集。五是以力补民生欠账为重点,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设施成套。六是以示范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为重点,确保城乡统筹发展。

近一年的实践证明,坚持走符合都匀实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唱好城乡协调发展的“二重奏”,为都匀的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山水桥城、国茶之都”的定位愈加清晰,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小城镇建设卓有成效,乡村发展提质增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势头。

“软硬兼顾”共绘蓝图

当代贵州:都匀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吴 丹:我认为新在理念和举措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是城市、乡镇、乡村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共进的城镇化,

2015年初,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走符合都匀实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贵州省十一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加快打造山地新型城镇化的‘贵州版’”,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做好都匀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更加坚定了我们信心和方向。

当代贵州:新型城镇化的理念,需要得到全市干部群众的认同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推进试点工作。

吴 丹:观念的更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申报试点之前,有一些干部认为城镇化就是“让农民上楼”,而部分市民也对市区棚户区改造、道路修建、公共服务升级等举措不太理解。

获批成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后,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规划目标,“人的城镇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开展党员“三亮一创”活动以来,各级党员干部将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特征与工作相结合,同心协力推动都匀的大发展、大变化。

广大群众也见证了、体验了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种种变化,给予建设工作极大的支持。例如马鞍山棚户区建设项目,由于涉及范围大、人数多、范围广,刚开始遇到不少阻力和质疑。如今,南沙洲公园建成开放、大龙大道通车、移民安置项目即将完工,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都说这个项目“在哭声中开始,在质疑声中进行,在笑声中推进”。

当代贵州:党员干部的认同与践行,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都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软环境”。“软硬兼顾”方能持续,都匀做了哪些“硬举措”?

吴 丹: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主动创新。特别是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挂钩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两个方面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强调协调发展,以强化规划统筹、强化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强化城市经营的四个“强化”为统领,以示范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为重点,协同推进城乡发展。

三是坚守生态底线。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我们按照“山头常绿、碧水常流、空气常新、土壤常净”的要求,着力“守好一口缸、净化一条江、护好一片绿”。

四是秉持开放态度。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经营方面,我们大力推进“智慧都匀”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社会效应和管理效能双赢。

第5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一、总体思路

牢牢把握“全省示范镇”、“邹平副中心”的发展定位,按照以镇驻地为中心、以原里八田驻地为副中心的“1+1”全域城镇化发展框架,突出规划引领、产城融合、项目带动,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注重生态保护、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层次,丰富内涵,打造特色,努力建设社会文明、城乡靓丽、群众富裕、祥和幸福的现代化精品小城市。

二、主要措施

为全面实现示范镇建设各项社会经济指标要求,我镇将始终坚持工业强镇、环境立镇、城镇带动、民生改善“四大”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举全镇之力全面推动示范镇建设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工业经济方面。紧紧围绕热电铝业、纺织印染、机械制造、纸制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依托世界500强企业——山东创业集团的带动作用,积极做好上下游高端领域、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快产业链延伸,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培育新的增长空间。围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引进和新上一批高档铝材、高档包装纸、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的高端项目,突破一批新兴技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规模扩张,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在镇域经济中的比重。重点抓好天地缘公司年产50万吨箱板纸生产线、昊强机械年产8000吨铸钢等3个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

(二)现代农业方面。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三化同步”,以工促农,以工补农,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依托久久鸭业、金星油棉等龙头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研制,发展了肉鸭养殖、食用油加工、棉纤维素生产项目。发展家庭农场2家,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新增龙头企业1家。

(三)城镇建设方面。按照“高点定位、规划引领、整体推进”的原则,对镇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从区位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出发,按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资源保护、社会和谐四大原则,确立全镇的空间布局。按照以镇驻地为中心、以原里八田驻地为副中心的“1+1”全域城镇化发展框架,老城区致力于为工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展平台,里八田片区着力打造小微产业园,聘请规划设计院加强对里八田片区的规划和建设,复兴里八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打造成的副中心。

(四)民生事业方面。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硬化、净化、美化同步实施,积极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镇村公路村村通、户户通;确保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行,每村建成地埋式垃圾箱1个,建立起了覆盖全镇的“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投资200万元对清河一路南侧、齐东南六路、邹魏路进行亮化,实现了城区亮化全覆盖;投资1500万新建污水管网12公里。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完善镇区基础设施。投资1100万元完善老年服务中心、市民公园配套设施。

三、组织领导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百镇建设示范行动是我镇实现大发展、新跨越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任务繁重。全镇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攻坚克难意识,切实加强领导、服从服务大局,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各项计划任务顺利完成。

第6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协调共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使我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加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主要任务

1、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面实施“六个一”工程,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4.5万亩,占70%,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万亩。发展新型休闲观光农业,以任楼煤矿塌陷区为基地,建设“农夫庄园”生态湿地农业园区。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上规模。

2、农业改革实现新突破。加快农民居住区新型社区集中,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3、农民收入增长实现新突破。农民收入由2011年的5950元,到2015年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

4、村级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村级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00万元,到2015年实现6000万元。

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建立组织。镇成立推动“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工作指挥部,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刘金光任总政委;镇长邓鹏任总指挥,下涉四个指挥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建立经常化工作机制,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化”同步作为重点工作考核。要求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作为统揽农村工作的全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2、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注重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一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广农业科技良种良法,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发展优质玉米18万亩,优质小麦20万亩,蔬菜1万亩。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华强面粉、天成油脂、华丰新食面等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粮食、油脂、饲料、果蔬等优势行业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鼓励农民、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采取出租、入股、转让和互换等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年内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流转超过1万亩,支持任集村、朱口村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实现大规模土地流转。

3、加快社区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

一是加强规划管理,发挥规划的统领作用,高标准、高起点制定

规划。按照“三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对现有规划进行修编。总体规划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着力点,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年减少的趋势。

二是加快建设居民集居住区,采取迁村腾地,集中还迁,公司开发等模式,建设南坪、任集、街西三个高水平的农民新型社区,南坪集中区完善已建成小区的功能,加快新区建设。700亩的任集集中居住区按照规划逐年实施,科学规划。街西集中居住区,结合压煤村庄搬迁,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并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三是建设一批精品小区。先从国有土地做起,对原闲置的老镇政府、小乡政府等国有土地进行普查登记,制定统一的安置措施,开发一批精品商品住宅小区,引导居住小区建设,拟在原南坪计生委、原镇政府、原机械厂旧址,开发3个精品住宅小区,辐射带动小区开发建设。

四是加大大城镇建设和管理力度。积极呼应南坪镇为县域副中心,南部中心城镇的定位,做好城镇的规划管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功能,改善镇容镇貌,建设供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对主干街道硬化、绿化、亮化,年内镇区花园街、农贸街、东环路等主干街道安装路灯,新建农贸街北段粮油等街道的水泥路面,实现镇区街道100%硬化。

4、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粮油、木材物流市场

我镇及周边从事粮油购销、木材贩运的经纪人超过2000人,他们连结着全国各地的粮油及木材市场,具有优越的人才、资源优势,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建设粮油、木材物流市场十分必要,规划建设皖北最大的粮油木材物流市场,必将极大推动“三化”同步发展的进程。年内完成粮油、木材、物流产业的总体规划。

第7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持续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大科技兴粮力度,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做好涉农项目整合,集中力量兴建高标准粮田精品示范区,打造超大高标准粮田。在稳定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单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围绕粮油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粮油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扶持粮油企业发展,在企业融资、项目报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促使其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形成龙头。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培育一批优质、特色、无公害粮食产品品牌。壮大优质稻米产业集群,扶持粮油原料基地建设。

2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农业稳步发展

着力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发展,落实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区和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任务,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促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农产品产销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优质、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业生产风险防控,确保县域内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规范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扶持力度,扩大农业项目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的规模。实施好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大型基建项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灌溉渠道、排涝渠道及水源工程为重点,实施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化水利体系。

3 着力基拙设施建设,强化基拙设施支撑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以奖代补力度,科学治水,务实兴水,认真解决农村灌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交通、能源、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强化人力和科技支撑,整合人力、扶贫开发、教育、残联、农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快科学普及,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推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吸引科技人才集聚。

4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

积极编制城区交通、供排水等专项规划,编制城区重点地段、拟挂牌出让地块的控制性详规,完善决策评估机制,强化规划执行和约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品位,引领城乡一体化取得新的突破。按照镇当城建、特色建镇的要求,坚持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构建放射状、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完善集镇功能,促进集镇建设的组团发展、联动发展,建好中心集镇,统筹推进农村区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突出乡村文化、生态、自然、历史等资源,立足集镇、产业、区位等优势,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加快特色集镇建设。着力抓好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以点带面,为美丽乡村建设树一立典型、探索经验。加快农村公路、桥梁、沼气池、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 持续开放招商,推进产业升级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优化开放环境,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平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完善县域内的产业链。围绕粮食产业,创新招商方式,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和中介招商等方式,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注重发挥政府在招商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商会协会的桥梁作用,拓宽招商渠道,提升招商质量。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推动招商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

6 完善金融市场,强化金融支撑

以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为基础,做大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业对城镇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县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壮大建设投资公司、发展投资公司和城市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规模及直接融资规模。

第8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xx村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主要从户籍、新农合、新农保、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

1、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市资源。五是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办事处下达xx村目标任务为130人,为实现目标任务,我村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与十四个村民小组明确了农转成的任务数,明确“农转成”工作责任。我村今年的农转城任务与XX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2、新农合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XX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办事处下达xx村今年的筹资任务指标如下:应参合人数1860个人,缴款金额为111600元。参合率必须达95%以上。

至9月1日起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开始,xx村,成立以彭道权为组长的工作小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开展农民筹资收费、登记、发证工作;确保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顺利进行。

现缴款人数为650人,共计:39000元,未算七类减免人群,此项工作正在正常有序的进行,确保在11月20日之前完成95%的目标。

3、新农保完成良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通过对农村居民推行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和之前的“新农合”双管齐下,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将来实现城乡统一保障体系的链接,从而有益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社会经济目标。

今年办事处下达xx村的任务:应参保人数1157个人。我村两委为了农民的切实利益,让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参保,两委成员下到村里,深入群众当中详细解答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遇到思想相对落后,不愿意参保新农保的群众,村两委对他们进行了更加耐心和细致的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传政策,结合新农保前期在我村良好开展、农民普片受益的情况向农民宣传,打开他们的心结、化解他们的疑惑,鼓励群众自觉自愿的参保新农保。截至10月,我村的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2%。

4、产业发展势头猛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云富街道办事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精神,按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户增收的工作思路,以发展100亩茵红李样板林产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制定100亩茵红李样板林发展实施方案。同时预计在xx村大坪一组种植193亩黄柏药材,现农户已将土地整改出来。

根据我村的地理位置,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合种植猕猴桃,XX年建设了100亩猕猴桃基地。今年村两委决定再新增50亩,盘活村闲置集体用地,创建猕猴桃科技示范园,成立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土地合作入股的方式,解决猕猴桃种植用地,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发展猕猴桃产业中来。

xx村现有林下养鸡大户2户,存栏XX余只。黑山羊养殖户7户,全年出栏1000余只。依托地域特色,不断调优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于今年引进一个省级示范养殖点:兔场,计划笼位2500个,在村两委的全力协助之下,完成了土地的流转,现正在搭建笼位等基础设施。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

1、少数农民对政策理解偏差。比如对于新农保,有部分农民认为是年轻人交钱养老年人;有部分农民认为现在满60岁的人不用缴费每个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自己不缴费6 o周岁后也可以享受。还有一部分农民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现在花;有些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还没有必要考虑得那么早。

2、不少村民持观望等待态度。部分农民对于集体经济有兴趣,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第一个吃螃蟹,认为现在政策好,对农村的倾斜度很大,可以再等等看是否还有更好的惠农政策。或者,等集体经济有了更好的成效,农户才愿意参与。

3、城镇化建设融资困难。①国家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禁随意征用基本农田,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②乡镇城镇化建设很难再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融资十分困难;③乡镇财政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④乡镇财政总体实力薄弱,有的根本无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抓住城中村改造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乡村面貌和居住条件。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9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相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城镇处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不断加快,很多地区主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小城镇规划管理比较落后,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规划建设管理和城镇目前建设的需求,跟不上全国大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理念,对于城镇规划及管理的投资比较少,致使目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出现瓶颈,亟需寻求适合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紧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三要镇近几年来,共新修移民楼 套,开发新街2条,新增商铺 53间,实现移民搬迁332 户,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二、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小城镇具有聚集、辐射等功能。如果想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就必须使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镇区人口数量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样以来,小城镇建设就面临投入成本高、时效慢、第三产业发挥不出功能等问题。

(二)规划与现实情况不匹配,基础设施建设差

基础设施通常是指道路、能源等硬件设施和教育、医疗等软件设施。而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就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建设情况来看,除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建设较好,教育和医疗体系等方面却有待改善。

(三)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少

城镇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目前我国城镇建设却遇到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一是镇区可动用资金少。首先财政收入较好的镇区要向上一级财政上缴相当一部分;其次三农政策实施以来,镇政府失去了农业税等税收,财政压力增加。二是缺少对产业化项目的资金支持。例如,小城镇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没有显示出额外的资金支持。三是招商引资道路坎坷。由于城镇的区域环境和投资条件都远不如城市,所以招商引资没有优势,很难实现。

(四)政策未改进

目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对农民进城落户没有吸引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土地问题,农民如果将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就不能拥有承包土地的权利,而且,目前大多农民在城镇就业并不稳定。二是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力度上要比城镇宽松一些。所以一旦落户城镇,就需要转变思想,严格按照政策约束自己。三是建房问题,在城镇居住时需要购买商品房,其居住成本要远大于农民申请宅基地和建造的成本。

(五)规划缺乏科学性

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镇建设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分区规划,小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功能少,服务设施的布局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的规划没有长远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六)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小城镇的规划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以规划部门的权限不可能改变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在小城镇中,规划管理人才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相应措施

小城镇建设要以乡镇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纵观全局,采取相应措施,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速度。

(一)、明确城镇化最终目的,实现人的城镇化。

结合三要实际,就要实现人的就地城镇化,让群众般的来、住得下,能致富。具体地说:近几年三要新修移民楼332套,新修商铺53 间,基本可以满足群众搬迁意愿。要让群众搬来能致富,就要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利用新修商铺鼓励搬迁群众发展家庭小作坊等小微企业,带动就业,实现群众增收;鼓励开办小商店、小超市、发展理发、餐饮等第三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实际,鼓励新成立的烤烟、豆腐、西瓜等家庭农场、手工编织等农业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创新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联社、家庭联合农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扩大对外联系,帮助群众致富。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工作机制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载体的责任。由此可见,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但能够汇集多方面信息,还能够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各级领导要摒弃旧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抓好小城镇建设工作。一是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二是组建专门的建设队伍,负责小城镇建设的管理工作。三是建立规范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机制,将计划、分析、检查和考核形成整体流程,保证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如何做好小城镇建设的源头和重点在于规划是否科学。判断规划科学性的标准是小城镇是否能够不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能否不矛盾、不冲突,实现协调性;人口、产业是否向小城镇聚集;城乡是否统筹发展。一是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建制镇。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小城镇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及速度。

(三)倡导节约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政策作出改革和调整,才可能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农民稳定就业

如果能够将农村人口分散到城市,那么对完成小城镇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加快实现城镇化?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稳定就业。而就业的稳定性要依靠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时,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所发展,也才能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其次要制定配套的劳动力就业服务政策,建立相应的就业培训机构。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必须与实际工作相匹配,实现快速上手,从而提高农民适应能力,稳定就业。第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只有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利益,消除农民的顾虑。与此同时,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就业制度也做相应的改善,才能加快小城镇发展。

(五)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完善社保机制

如果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可以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对自己承包的土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流转,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经营,使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最优,一方面也能够减少投入资金,提高农民个人经济收入。只有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将农民利益置于首位,建立小城镇社保制度,解决失去耕地的农民的就业、生活等保障问题,让农民顺利的过度到市民,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建设。

(六)改革投资、融资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一是转变现有的投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从而扩大资金来源。例如,推行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政策,吸引外资注入。另外,设立小城镇公用设计建设专项资金,由国家财政拨付。这样以来,可以带动小城镇发展速度。对于小城镇建设中的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采用市场化投资经营,鼓励多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并自行管理,自负盈亏。在保障投资者回报问题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小城镇建设股份投资公司,农民可将用土地入股,投资者可对投入的市政设施进行收费;可以将小城镇资源作价提供给有实力购买的企业,由其讲行经营;可盘活基础设施存量,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资金滚动开发。二是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如提高小城镇在建设用地转让收益中的分成比例;市财政和金融部门每年应切出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市国司参与小城镇建设等。三是认真完成项目建设前的准备事项,争取更多更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结束语:

近年来,根据十报告精神,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而小城镇又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部分,为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小城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推动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明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研究回顾与分析[J].当 代经济管理,2012,03:67-73.

[2]马梦雪.小城镇规划建设浅析[J].福建建筑,2012,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