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

第1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1.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尽完善

目前,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乡镇金融机构分布较少,虽然融机构网点有覆盖,但区域分布不均,缺乏有效的信贷指和明确的政策导向。城镇化的发展中,农村城镇贷款的操作制度与专项贷款不够完善,各项贷款优惠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涉及农村金融发展的共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与土地制度改革等仍未到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缺乏前进动力,主动性不强。另外,农村乡镇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较少,在县域入驻率低,支行存贷比低;而地方法人机构受存贷比偏高,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2.城镇建设开发贷款主体缺位

按照规定,镇政府不能作为承贷主体。因此,金融对小城镇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缺少合适的承贷主体。而城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需要投入各种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靠政策优惠与补贴维持运营。直接对政府部门贷款的行为不满足政策条件,导致城镇建设开发失去了承贷来源,这成为金融信贷投入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困难。因此,城镇建设开发面临着承贷单位难、担保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持续化建设与发展。

3.融资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为了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户需求,交易成本低、贷款手续简单的民间金融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手段,但由于受到国家金融法规的制约,民间金融监管缺位,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另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在产品开发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针对性不强,资金供给不足,银行业基于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已经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同时,市政债券逐渐面向资产证券化,但是缺乏新型融资模式的应用,金融资源到不到有效配置,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项建议

1.改进信贷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产权制度

我们必须明确市场定位,改进信贷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对于市场,应尽量减少无序竞争,引导特色化竞争,比如农业银行可以结合政策优势加强在城镇公共设施方面的金融支持;股份制商业将重点放在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上;各种信用社应明确面向社区的发展方向,加强与城镇小微企业与农业产业企业的金融合作。另外,应激发产权制度的创新活力,可以利用各种土地融资业务聚金融资源;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集体贸易的进程,努力建立起产权交易市场。对于金融产品,应注意把握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链,将生态意识融入城镇特色建设中,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运作模式

各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城镇化发展的多方位需求,实现以间接融资为向直接融资的过渡与转变,利用财政投资吸引民间投资,通资本配置的改变,提高收租分红比例,使市政债券公益化。对于城镇龙头企业,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创业板的上市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应引导其利用集合票据进行票据融资。政府应颁布更多的财税激励措施,补偿企业的信贷风险,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先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建立有效的金融运作模式。可以将事业单位作为承贷主体,以政府和企业法人共同组建信用作为担保,为建设的融资环节带来新的活力。

3.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城镇建设的信贷市场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比如社会信用风险、政府决策风险、担保有效性风险等。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应注意把关风险防控环节,认真考察项目的合法性,保证信贷风险的可控性;应严格落实项目资本金,根据城镇经济发展情况预测财政收支情况,客观分析政府债务与偿债能力,制定计划确保贷款的稳定性;允许农村使用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促进经营权的流转交易,逐渐开辟自由的产权交易市场。另外,应构建有城镇化建设融资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新时期市场的变化,明确自设的竞争优势,不断深化利率市场的改革。政府应引导特色化竞争,出台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保证金融的公平竞争,为促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还应强化城镇的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的相关产权制度,激发城镇化的创新活力。

第2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关键词:西宁市城东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区功能;优化;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国务院狠抓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有关部门制定了分工方案和近两年的工作重点,各项工作正在开展。青海省如何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区功能,美化人居环境,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本文以西宁市城东区为样本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系统研究旨在为城东区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优化城区功能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可以为青海省其他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一、西宁市城东区城区功能完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城东区在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完善城区功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老城区基础设施落后,改造难度大

城东区情况特殊,如果采用一刀切政策,不利于城东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利于城区功能的优化和完善。调研发现,由于城东区没有决策规划权,政府统一规划又没能完全结合城东区实际,导致规划不利于城东区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完善。加之,城东区拆迁任务重、难度大,涉及老百姓多,拆迁经费补偿标准低,老百姓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城东区城区改造进度。

另外,城东区排水设施老化,城市管网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排水需要。每年汛期都会造成区内部分道路内涝。加之,区内多条“断头路”、主干道“超期服役”等问题严重,城市交通功能和公共基础服务功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给老百姓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不利于城东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功能难以实现

由于城东区长期以房地产项目为投资重点,导致区内缺乏金融、综合超市、物流、大型工业等项目支持,区内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区域经济布局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以传统经营模式主导的市场和小型个体经济发展为主,缺乏高端商业区,区内缺乏整体商业发展氛围,难以吸引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入驻。这不利于城东区今后经济的发展,城区经济功能难以持续发挥作用。

(三)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教育功能难以实现

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东区教育面临部分问题:一是“超大班额”现象严重,70-80多人的超大班较为普遍,杨家庄小学等9所学校最大班额均超过70人;二是教育资源严重紧缺,国家规定:小学标准班45人,以城东区现有的20026人计算,需445个教学班,还差132个教学班,相当于缺4所能容纳30个教学班的学校;三是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困难多,教育用地大量被占用而无建设用地作为补偿,加之征地拆迁资金缺口大,导致规划部门已经规划给教育用地的项目无法正常开工,教育征地拆迁困难成为制约城东区教育功能优化和完善的主要因素。

(四)城市就业功能差

老城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导致大量失地农民无处就业,生活困难,影响城东区社会稳定。

一是缺乏一处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城东区现有南小街、康乐十字、团结桥三处自发形成的外来劳动力市场,均属马路露天市场,人员杂多,没有约束手段,给城东区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难度较大,亟需建设一处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二是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仍有个别村委会还没有配备办公场所、专职工作人员、电脑办公设备和工作经费,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个别村的工作人员是兼职人员,工作时间没有保障,难以胜任担负的工作。农村劳务经纪人相对较少,外出务工人员一部分是投亲靠友和自发外出,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序性。

三是技能培训专业设置和培训方式单一,不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目前,短期技能培训只设置了工艺美术、烹饪、电脑、农家乐、汽车驾驶几个培训科目,缺乏灵活机动的培训方式,不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群众对传统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在培训地点、培训时间等方面有待改进。

四是农村产业发展薄弱,后续产业尚未形成。除王家庄小商品市场外,路家庄、林家崖村原有的市场,房屋租赁等产业因拆迁征用,其余各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土地征用后,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非成套房安置到成套房,失去了原有的商铺、宅院以及租赁房屋等,收入受到影响。

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东区城区功能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在城东区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完善哪些城区功能,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分清主次。建议优先考虑关系民生的城市功能,如交通功能、教育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其次考虑城市发展功能,如经济功能、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城市绿化功能、生态保护功能等。

城区功能的完善要充分重视和发挥西宁市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主导作用。区政府应该根据城东区经济与空间发展的需要,以保证城东区城市功能有序完善为目的,协调城区内部的各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与城区功能优化和完善相适应的支持政策,促进和引导城区内部功能的优化,达到完善城区功能的目的。

区政府制定的支持城区功能完善的政策,应涉及到政府税收、土地批租及价格、审批手续简化及相应的保障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严格的开发建设管理制度,建立有效实施,消除城区功能完善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形成有利于城区功能有序完善和优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市功能完善的基础支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城市功能完善地域的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功能完善程度,要使城东区城市功能在市域空间实现有序完善和优化,就要保证基础设施在城市功能承载空间进行先行完善和优化。

城东区要加强对城市区域空间与周边新建拆迁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中心城市与新建小区间便捷的交通联系网络,完善新建居民小区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心城市与新建空间的基础设施相衔接,形成完整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以基础设施配置引导中心城区内部的居住、生产及科研教育等功能在市域空间的有序完善。

建议:一是城东区的城市功能完善中要以交通功能先行完善,充分发挥交通功能的先导作用。二是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看,必须要保证在大型居住区规模的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应规模的医院、学校、商业网点、超市、休闲活动中心及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基本需要。

(三)加强城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工作是城市功能有序完善的重要保障对策。其主要工作包括:区政府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编制或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使之与城东区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协调,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计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调控和管理;充分利用城东区现有存量土地,对城东区城区、城市边缘范围内的杂乱不规则的地块,由区政府从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不要一味搞商品楼开发,应优先考虑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用地,如教育、医疗、科技馆、休闲广场、绿化、停车场等;要建立严格的土地供给制度,对引进项目的土地供给数量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区政府应制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项目的土地供给数量标准。

在对曹家寨等片区的拆迁和改造过程中,应考虑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不能简单“一拆了事”,必须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才能保证地区的长治久安。

建议:一是按人均5平方米铺面进行补偿,作为生计口粮,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保证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二是在曹家寨片区拆迁过程中预留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建设用地。

(四)有序完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城区功能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城东区实际,建议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现代仓储物流业和清真产业。

一是打造中心商务区。在城区核心区内部,通过行政、居住、生产、科研教育等功能不断向空间有序转移;商贸、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第三产业在城区核心区进一步空间集聚,在核心区内部形成具有完善现代功能的中心商务区,城东区核心商务区主要布局在“一轴、两心、三带、六区”附近区域;其中“一轴、两心”将以现代服务业功能为主,“三带”以生态功能为主。城东区核心商务区的形成,将会在城东区内部形成“双中心”的空间结构,是城东区内部商业最为集中和最具现代气息的城市空间地域。

二是打造现代仓储物流业。利用城东区拥有火车站和飞机场的优势,通过“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和西宁火车站改造及飞机场扩建的机遇,西宁市城区内的大部分仓储用地高度集中于西宁站(老火车站)以东地域,现代仓储物流功能向郊区转移是城市功能扩散的必然趋势,也是西宁市城区功能调整与升级的必然要求。因此,城东区应该重点考虑城市仓储物流功能的优化和完善,做大做强仓储物流业。此外,建议在郊区合理位置建设一个大型综合的蔬菜瓜果批发基地,缓解菜篮子问题。

三是打造清真产业园区。中国(西宁)国际清真产业园是立足青海,面向西北,沟通国内外清真市场,集产业设计、研发、生产、集散、贸易、认证等采购与供应融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清真产业园区的成功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城东区未来经济发展情况,建设好清真产业园区,将会更好的发挥城东区的经济功能。

(五)进一步优化教育功能

大量城东区居民为了孩子求学搬到西区居住,原因是“城东区找不到一所好学校”。 因此,完善城东区的教育功能势在必行。

建议:一是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提高教育基础建设水平。结合城东区城区建设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积极争取省、市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城东区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建议省、市各部门对城东区在生均公用经费、农民工子女奖补资金拨付方面充分考虑城东区外来流动人口子女较多的实际,对城东区适当给予政策倾斜,以缓解城东区教育经费压力。同时,下放招聘录用教师的权限,以利于各区县根据教师空编情况及时补充正式在编教师。

二是大力实施校舍危旧房改造工程,及时处理校舍建设纠纷问题。尽快完成东方小学、韵家口小学、北小街小学、富强巷小学“校安工程”建设项目,加快杨家庄小学、长青小学、中庄小学C级危房加固改造工程进程,保质保量完成校舍改造。建议相关部门重新合理规划林家崖逸夫小学迁建项目教育用地,使城东区能尽快实施该项目,以解决周边居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

三是保障教育用地和建设资金。建议用周家泉小学北侧预留的教育用地置换市政道路占用该校的部分,一方面化解学校操场较小的困难,另一方面可以推进该校改扩建项目的实施。建议上级部门在中庄逸夫小学、北小街小学、周家泉小学扩建项目、滨河路小学新建项目教育用地的征地拆迁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六)强化就业功能的完善

完善就业功能,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依托城东区就业培训中心,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对城乡各类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便捷性的短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建议侧重于促进农村失地农民就业的汽车驾驶员、“农家乐”服务员、手工编织、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创业培训时要侧重于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培训,主动与青海民族大学密切合作,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创业培训工作。

二是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持,稳定和扩大务工就业。另一方面,结合新村建设,指导各村培育发展宾馆、商铺、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市场等产业。建议重点做好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工作,同时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人员在资金、税收、场地、收费等方面予以扶持,减少他们的创业风险,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三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建议建立区政府、职能局、镇社区三级联网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信息系统联动,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动态监控、分类监管、统一受理、统计分析、预警预测、实时采集和网格监控,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城乡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检查执法网。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省社科规划办项目“青海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14005)”的阶段性成果及西宁市城东区政协项目“关于如何抓住地区大拆大建机遇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区功能”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2]吴季松.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3]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M].商务印书馆,2013.

第3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关键词:海原县;城镇化建设;规划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路径。在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海原也不例外。由于诸多原因,我县与周边县(区)相比,海原县城建设略显滞后,但海原人并不气馁,慢人半拍,力当百倍努力。

1改造升级海原县城

海原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四个海原”的需要,也是海原人之所呼、所盼。海原以“大县城、小城镇、幸福村庄建设”为核心,开启了县城改造升级之路。2014年,是海原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局之年,也是成效显著的一年。我国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四个宁夏”的战略目标。海原顺势而为,提出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交通建设、生态建设为抓手,全面建设开放海原、富裕海原、和谐海原、美丽海原的奋斗目标。

2勒出县城建设的总体框架

对于海原县实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自治区、中卫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全县上下团结拼搏,发扬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保证了城镇化工作的顺利推进。一年来,海原县委、县政府以坚定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发展愿望,把新型城镇化列为全县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按照“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坚持民生至上、稳中求快、有序推进,揭开了大县城建设的新篇章。先后邀请专业团队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设计,勾勒出县城建设的总体框架和推进路径;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酝酿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县城拆迁安置补偿办法,启动建设文昌、育才2个安置小区,顺利完成拆迁2100多户;开工建设华山路、文昌路、政府西街延伸段、中静路和北坪路5条道路,逐步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对政府南北街既有建筑实施外立面改造,对3个老旧住宅小区实施节能改造,为县城形象增添了特色文化符号;基本完成了南苑公园建设,完成牌路山公园、西湖公园、海城公园、西山洼绿化和文体广场前期工作,为顺利推进县城绿化、拓展居民休闲空间打下了基础;完成县城产业功能区布局调整,引入四季鲜、敬义泰等一批企业参与农副产品、活畜交易和农资交易等市场开发,“产城融合”有了良好开端;完成海原回中迁建,实施县人民医院迁建,开工建设海盛国际二期、四季花城、花儿综合商贸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县城总体功能有了新的提升;启动实施2个小城镇和4个美丽村庄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有了新的进展。

3坚持民生至上、群众受益的工作理念

坚持民生至上、群众受益的工作理念是海原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刚性原则。一年来,无论是制定规划、出台政策,还是调整布局、落实项目,县委、县政府都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造富于民,赢得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和一致拥护。海原县全面启动旧城改造,修编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完成了“三规合一”第三阶段编制审查工作。在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上,续建育才南区、北区和文昌3个安置小区。开工新建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西湖安置小区,同时投资2000万元实施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对14个共6.7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进行热计量入户、外墙保温、防水等节能改造,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还有,“一绿地三公园一广场”(西山洼绿化、城市森林公园、海城公园、西湖公园、文体广场)的建设,道路网络、供热站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美丽集镇建设上,实施了李旺、七营2个美丽集镇续建、郑旗乡美丽集镇新建和西安镇园河村、史店乡田拐村、李旺镇团庄村、贾塘乡贾塘村、郑旗乡撒台村5个美丽村庄建设。

4城市功能日趋健全,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第4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二)广泛开展宣传。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稳定。运用多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改革和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各相关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政策交给群众,并注意掌握好宣传的重点和尺度,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防止呈现“一哄而起”盲目扩大规模。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积极慎重地抓好涉及到土地、社会保证、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从事非农产业外地农业户口转换后原享有的计划生育、宅基地、集体经济分红等有关权益的转换、衔接问题;抓好村级资产重组划分、土地转让、社会福利保证、计划生育、社区建设等各项配套措施的改革,保证农民户口转换后,权利和义务到位,享受与原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通过解决这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我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防止造成稳定隐患。

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各有关单位要做好此次户籍改革实施情况的信息收集、社会舆情掌控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掌握社情。并制定相关预案。确保户籍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促进人口有序流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更好地发挥户籍管理制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现就我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别。推动有条件的农民工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努力实现城镇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相适应,促进我市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总体设计。设置准入规范。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建立完善各类群体转户进城的制度通道。

2.积极稳妥。充分兼顾政府的接受力和资源承载力。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出现乡村贫民窟现象。防止农民流离失所。

3.完善保障。建立完善社会保证体系。待遇不变、生活得到保证。

4.综合配套。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

5.促进发展。着力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户籍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进一步放宽我市落户条件。积极发明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政策机制和宽松环境。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人口流动、增长规律。

三、科学设置户籍准入条件

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准入条件。最大限度地放宽城镇户口落户条件,继续依照省人民政府发13号文件精神。继续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切实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一)全市所有乡(镇)以及洎阳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城镇常住户口全面放开。自己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在居住地料理城镇常住户口。

1.对“合法固定住所”政策界定。合法固定住所”包括自建房、自购房(含商品房、房改房、存量房)单位公房以及出租私房。但为防止政策上的漏洞。>

2.对“稳定就业或生活来源”政策界定。只要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即可。合法人均收入不低于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证线标准。

(二)中专和技校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无论应聘与否。

(三)凡属我市高科技产业、重点企业或利税大户急需的人才。允许自己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市区落户

(四)凡在城镇投资守业人员。

(五)城镇购买店面或成套商品房的允许自己及其直系亲属在所在城镇料理常住户口。

(六)三投靠”准入条件

1夫妻投靠”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派出所。

2子女投靠父母”取消年龄限制。父母居住地落户。

第5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建设;京津冀发展;农民意愿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农民的进城意愿对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平均增速为3.51%,高于3.15%的全国平均增速。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8.93%,高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的城镇人口比例分别为86.20%和81.55%,超过世界较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然而河北省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与全国的城镇化率54.8%还有一定距离,与京津两地的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更加有效推进京津冀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研究目标。

一、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

在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整体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某些地区政策执行不到位,农民享受不到相应的惠农政策,甚至利益受到损害;也有一些地区农民不配合政府工作,使得城镇化工作难以进行;然而一些农民进城后,也遇到了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等问题,户籍问题引发就医难、子女求学难等现象层出不穷。部分农民对于新型城镇化意愿较低,存在诸多顾虑,所以我们拟通过调研问卷的方法,在京津冀地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农民进城意愿的程度,归纳总结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因素,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特点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民意愿,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内容

本次研究课题主要是针对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意愿进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可以促进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效率进行,通过进行民间民意调查,能够给政府传达农民意愿,经过农民与政府的合作,高效率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农民的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从而达到国家实现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二)问卷设计及回收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对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意愿进行调查。第一部分:对相应地区农民的基本个人信息进行调查;第二部分:对其生活条件进行调查,了解农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第三部分:关于农民对新型城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第四部分:对农民的进城意愿进行调查。

由于研究的精力和能力有限,抽样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900份,有效问卷823份,无效问卷77份,有效回收率为91.44%。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 新型城镇化满意程度调查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知:京津冀地区近50%的农民对新型城镇化政策不是十分了解,支持率较低,城镇化满意程度较低。

2.新型城镇化农民意愿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民意愿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可知:总体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地较为顺利,但是部分地区的农民意愿较低,仍有多数农民对新型城镇化政策不是很了解,不是很支持城镇化建设。我们经过调查得出以下结果(如下图2)。

(1)土地征收问题

?q?新型城镇化土地征收政策解读不清晰

由于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日趋紧缺,一些地方政府则以城镇化或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强迫命令农民进城、强征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

?r?政府工作实施不到位

进城落户的农民,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生活保障,当城市生活难以维持而返乡之时,早已失去唯一收入来源――土地。

?s?就地城镇化资源利用不合理

权力驱动型城镇化要求政府支配大量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在地方财政实力总体较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难免走上严重依赖“土地财政”之路,通过挤用农业资源和掠夺农民来满足城镇化的资金需求。

(2)住房户籍问题

对于一些自愿有偿转让其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而进城落户的农民,征地补偿款难以满足农民进城后的购房需求,农民无法在没有合适的住房保障的情况下进城生活。

农民进城后会产生由户籍原因引发的一系列求职难、子女受教育难等问题。

(3)社会保障问题

?q?就业问题

农民进城后,受自身条件约束,无法立刻找到合适的工作,政府也无相关就业指导与援助方案。

?r?社会保险问题

多数农民进城的工作并不能提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无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s?生活质量问题

进城生活农民的收入水平暂且达不到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缺少政府福利及救济生活质量未升反降。

(4)技术学历问题

长期以来,农民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以及牲畜家禽养殖为主要收入碓矗由于农民自身的学历低、缺乏专业技术能力的缺陷,很难在城市中取得高新收入,生活质量难以保证。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进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真正从城镇化建设中受益,共同促进城镇化建设。

三、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1.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特点

北京近年来全面推进新兴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搞好中心城区的城镇化、以及启动美丽乡村的建设的政策的实施,使得北京城镇化呈现以下特点:

(1)北京郊区农村居民点具有数量多、村庄人口规模较大、占地多、人均宅基地面积大的特征;

(2)经济水平差异悬殊,富裕型和贫穷型村庄均占有一定的比例;

(3)形成了明显的城镇化村庄、生态化村庄、乡村化村庄的功能结构。

2.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特点

近几年来,天津市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循序渐进,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天津市呈现出二、三、一的a业构成,第一产业比重较低,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2)天津市市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3)受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特点

河北省近几年来在“三年大变样”的政策推动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强。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河北省内城镇化水平各地区差异较大;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3)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整体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五、提高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意愿的建议

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解决土地征收问题、住房户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技术学历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1. 关于土地征收问题的建议

积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1)要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低成本、顺畅流转,盘活农民资产收入。要打破政府垄断,建立个人、集体、法人和政府多方参与的土地一级市场。

(2)允许农民直接将土地投入市场,让农民成为交易的主体,取消剥夺农民收益的征地环节,通过市场环节体现土地的未来收益和市场价值,将土地增值的一部分收益从政府转移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土地增值收益权不受损失。

(3)创新土地经营权抵押机制和产权交易制度,让土地切实成为农民投资和创业的融资资源,真正成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最有保障的资本和资产。

2. 关于住房户籍问题的建议

(1)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体系,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买不起房,对他们提供公租房、廉租房,满足不同层次住房需求的条件。

(2)从根本上触及户籍制度背后不平等的公共福利安排,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基础。

3.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

(1)增加乡镇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财政投入,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以提高乡镇建设的质量。注重乡镇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处理设施的建设;修建公路,改善交通;建立文体娱乐等社会服务设施。

(2)提高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均等化服务水平,继续投入精力财力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获取方面,进行制度化、严格化管理。

(3)对于愿意进城发展的农民,政府应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住房保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进城后有合适的工作、合理的收入;解决由于户籍制度影响子女教育的问题等。

4. 关于技术学历问题的建议

(1)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优势,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扶植村产业和养殖业,发展规模经营,使农村达到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2)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进城后有合适的工作、合理的收入;

(3)政府承办成人教育机构,降低入学门槛,提高出校门槛,以提升农民的学历水平。

六、结论

由于当前对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农民意愿的定量分析比较少,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对农民意愿进行定量分析,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定性结论,具体分析研究了影响新型城镇化农民意愿的因素,并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为目标,给出了相应建议。

我们相信,经过一定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不断解决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策略选择[J].城市,2015(01).

[2]张强,彭文英.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结构特征[M].1994-2015中国学术电子期刊出版社.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4] 2014年4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5]马晓萱,王亚男.大都市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探讨――以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为例[B].城市规划1002-1329(2009z05).

[6]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06).

[7]刘雅青.京津冀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D].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8]刘伟,潘昆,田嘉,杨祥楠.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近郊乡村发展导引――以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例[J].规划师,2015(z31).

[9]余震虹,饶健民.城镇化农民市良化调查分析[J].江西化工,2014(01).

[10]李琬,孙斌栋.“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重点 ――基于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城市规划,2015(02).

第6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社会融资 社会管理

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等重大课题,为抓住新形式带来的机遇、应对挑战,需要总结过去城镇化建设中积累的有益融资经验,探索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继续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主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与传统城镇化发展不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三农”发展相协调、深入制度层面改革的城镇化,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显著特征和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城镇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城镇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根据国家开发银行的测算,未来三年中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约为11.7万亿元(新华网,2013年4月)。近年来,为寻求破解城镇化金融约束的路径,学者们主要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土地财政、政府引导基金及未来发行市政债券等角度研究并形成了大量成果,对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侧重于政府主导,对于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监管、市场化运营的研究正在起步;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步履维艰;尽管发行债券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市政债真正实行尚待时日。融资问题仍然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通过市场化运作使金融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如巴曙松在多个场合指出城镇化融资应当考虑引入市场因素,包括市场监督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与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通过资本市场为城镇化建设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建设资金来源。

三、城镇化融资新思路:社会管理和社会融资

2013年4月,山西省率先成立灵石、襄垣、武乡三只县域城镇化建设基金,此后,广东、陕西、山东、贵州等地也开始酝酿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这种正在逐渐兴起的融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融资新视角。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通常与社会融资总量相联系,除新增贷款外,包括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券市场等的融资来源称为社会融资。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滞后,表面上是缺资金,实际上是缺乏吸引资金进入、实现良性循环的市场、信用、规则和制度。

与以往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不同,城镇化建设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主要采用“金融招商”的方法,通过将银行、证券、信托、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团体合作形成金融要素包,与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项目包”对接,同时组建金融服务团和融资担保联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是一种在当前实施潜力巨大的融资模式。在实施中,首先由地方政府根据科学规划梳理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和重要项目,并将各类项目“肥瘦搭配”,科学统筹安排,形成可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组合项目。继而,通过少量政府财政和政府平台资金注入,利用资本市场金融杠杆效应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这种模式创造了财政资金以外的资本分享城镇化建设回报的新通道,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甚至国际资源,不仅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可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信用水平,减轻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压力。

四、加强社会融资,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建议

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可以借鉴城镇化建设基金运作模式:首先,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强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以融资规划整合金融、财税、土地等资源和资产,制定多元化的融资支持方案,确保各类城镇化规划落地实施。其次,加强对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对吸纳更多就业人口的公共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的支持。第三,创新融资模式,探索支持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及相关设施建设。最后,应当继续大力支持交通、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增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扶贫攻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应当通过引入市场运营模式,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加强设社会融资能力建设,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创新社会管理,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第7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出台,它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1]规划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该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于是,各省基本紧随其后出台了本省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尤其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2015年初正式启动,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国家发改委将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开展年度评估考核,建立试点动态淘汰机制。科学的规划评价是引导、调控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很多地方还没有认识到规划评价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对建设规划的科学评价,以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处于盲然或失控的状态。所以,建立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概念内涵解读的基础上,基于指标体系的方法,拟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程度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将试着对两个试点省——江苏和安徽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初步评价,并就单列的试点城市——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进行初步诊断。

2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概念内涵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应该要有规划,而且要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评价工作。进一步讲,规划不是编制好就完事,规划重在实施。[2]基于系统观和过程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包括了对规划编制阶段的规划文本、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对规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还包括了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三者总称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

2.1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评价规划编制成果是对新型城镇化未来状态的描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引,规划成果内不仅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还应包括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说,对规划本身的评价首先应对规划目标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做出评价。

2.2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集中于规划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上,研究的方法倾向于通过实证来分析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所以这里强调对规划是否达到目标进行跟踪评价。2.3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过程评价以往的规划评价侧重于对规划编制成果和实施效果的研究,但问题是往往很难判别哪些结果与规划本身有关、关联度有多大。换句话说,如果忽略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研究,就很难客观评价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和科学分析影响规划实施效果的动因。对新型城镇化而言,笔者认为应综合考量规划实施的执行性和对规划实施的进程。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概念内涵的解读,可以提升对这一规划实施重要保障机制的认知。

3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为了简化工作和便于实用,从以下两方面来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一是针对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针对规划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在编制和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3.1针对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规划编制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方案等。对规划方案的评价不是本文的关注点,本文强调的是对规划文本即规划本身的评价。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的质量进行评价,为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工作的开展,以及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评价规划文本质量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各种规划文本的评价中。表面上看,这是对规划文本质量的评价,实质上是在回答“什么才是一个好的规划”的问题,表现为内在有效性评价和外在有效性评价两方面。[3]内在有效性指的是规划文本自身的完整性和承接性,一般来说是由基础事实、远景描述、目标政策、实施工具四项要素组成;外在有效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垂直级”相关规划的协调和接应程度的评价,二是“平行级”相关规划的协调和配合程度的评价。具体地说,内在有效性包括了规划的核心要素,如规划目标、远景描述、基础事实、内容和格式、政策(为实现规划中的各个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性;外在有效性涉及范围和覆盖面问题,反映的是上下层规划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各左右规划之间的一致性。鉴于当前我国规划评价的基础和水平,基于简明和可操作的原则,本文试着给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对其规划文本质量予以评价。表中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规划目标的合理性评价;(2)规划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3)规划成果表达和内在逻辑性评价;(4)规划外在有效性评价。前三项反映了规划文本的内在有效性;第四项反映了规划文本的外在有效性。需补充说明的是,规划文本的外在有效性是不忽视的。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为例来说明,一方面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要与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相衔接,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下面县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承接性,尤其是同一层次的“多规协调”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需要说明的是,通常规划文本质量评价的操作者为监测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政府部门、规划师或者是第三方机构,而表1只是针对规划评价请的专家而言,即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质量的方法是依据这个明细单来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是否遗漏了一些规划要素,从而判断规划质量的高低。表1中应用的计分方法作为初期处理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要素赋值的技术指引,直观呈现评估的定量结果。具体地说,由熟悉掌握评分原则的专家对文本条目逐条进行评判赋分。根据评价后的总得分,可以评判规划文本的质量亦即规划的优劣水平。规划是为未来建设提供远景发展目标,为远景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具体的操作框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总的要求是,判断规划是否满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评价可以促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中深入考虑规划中各要素的完整性及逻辑性,并加强规划间的协调。尽管这里只是一个初步建议,但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将会日渐提升。

3.2针对规划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规划实施的评价研究,国内外有着明显的差别。国外较为完善的公开化的规划评价信息系统或支持系统以及管理机制为规划实施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相比之下,我国“重编制、轻实施”现象依然严重,不仅忽视了对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其评价工作也未充分落实。前面介绍了规划实施其实分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两部分,这里不打算详细划分实施过程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主要考虑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加之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复杂性所导致的规划实施不确定性,所以笔者把规划的实施和规划的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即把对规划进度的评价和对规划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评价结合起来,不断跟踪和定期反馈,进而提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表2)。关于该指标体系的几点说明:(1)一个指标体系应该符合以下要求:指标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和多方位的指标组合;指标应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分享的;指标是清晰的,而不是含糊的;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评价,重点内容分为规划实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两大部分。规划实施执行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对规划的执行情况的进度进行跟踪和对规划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评价;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则主要是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进行评价。(2)考虑到弹性与刚性控制的结合,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设立了引导性和控制性两类衡量指标;考虑到指标不仅应该与发展目标相一致,而且指标应该反映公众参与,结果让公众可以接受,所以,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基于规划目标的指标和公众满意度这个附加指标。在这里,把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目标确定为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生态发展目标以及城乡统筹目标(最能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征的目标),这四个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可以参照相关的成熟研究成果。[4]增加公众满意度指标主要是体现公众参与规划这一新鲜事物。[5](3)关于如何给指标赋分。规划的执行情况,粗略按实施、未实施、违反建设三类划分。实施得1(100%)分,未实施得0分,违反建设得-1(-100%)分。规划目标的落实情况按达到目标的百分数计算。(4)关于如何汇总得出结果。首先,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分别得出规划实施程度和实施效果的得分;其次,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按照规划实施占30%,实施效果占70%的比重,求得最终的评价结果。(5)关于最终结果的解释。得分在80%以上,表明规划实施程度比较好,规划引导和控制作用强;得分在60%—80%之间,表明规划实施程度一般,规划具有一定引导和控制作用强;得分在30%—60%之间,表明规划实施程度比较差,规划引导和控制作用弱;得分在30%以下,表明规划实施程度很差,规划基本没有发挥引导和控制作用。综上所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效果和实施程度的评价,可以选取一些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来跟踪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是否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向预定目标发展。这些指标可用来监测新型城镇化在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环境)方面的进展,尤其是城乡一体化的程度。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评价,可以动态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情况与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弄清民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情况的看法,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调整、修编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监督管理。

4对试点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初步评价与诊断

4.1对两个试点省——江苏和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的初步评价对照规划文本的评审条目,下面对江苏和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做定性评价。2014年5月,《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江苏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空间布局、发展形态与发展路径,提出了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该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把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统一。从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看,该规划把发展目标分为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显著提升、城乡空间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目标设置比较科学合理;从规划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看,该规划在对发展现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从规划的内在逻辑性看,该规划有清晰的指导思想。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该规划有策略和行动安排,便于指引实施;从规划的外在有效性方面看,该规划在考虑平行级规划的协调方面明显考虑不足。规划最后指出,由省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各有关方面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但如何监测?如何评价?并没有给出具体方法。2015年2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试图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该总体方案的最大特点是明确了责任主体,让各政府部门清楚自己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作任务。从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看,该规划方案把发展目标分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初步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基本建立、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但这些目标如何衡量是个问题;从规划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看,该规划方案并没有展现出来;从规划的内在逻辑性看,有明确的试点任务,也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和行动安排;从规划的外在有效性方面看,该规划方案也没有展开,当然作为总体方案这部分可以忽略。该规划方案最后指出,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改革试点总体进展、政策落实和实施效果开展督查指导、考核通报,及时协调解决试点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反映出它们是把规划作为一项政策来对待,十分重视政策落实和政策措施完善。

4.2关于试点城市——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诊断与建议2014年底,《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该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为指导原则,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该规划的目标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大都市区、实践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建设宜居幸福的生活环境、完善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该规划的任务是稳步推进人口市民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衡城乡要素配置、推进城镇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对照前面关于规划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建议,在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中,一是要区分哪些是引导性内容,哪些是强制性内容,以便了解规划的执行情况;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发展指标体系,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方面均列出了指标,并明确了标准,但是如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让公众满意,所以建议增加公众满意度指标。关于考核评价,该规划强调要形成以本规划确定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人口市民化、城乡一体化、行动计划为主确定重点考核内容,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完善新型城镇化监测评价制度。一方面,要开展城镇化年度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定期青岛市城镇化发展报告;另一方面,要开展城镇化规划中期规划评估与专项监测,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本文建议,只有把年度考评、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使规划见效、实施有果。总的来看,目前出台的各级新型城镇化规划,只是在末尾提出要进行考评,至于如何考评,没有给出具体的考评方法。以上对试点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考评,也只是从定性上指出问题,有条件的话,可以依据本文前面提出的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定量评价。

5结语

第8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媒体上渲染的也是开发商怎么疯狂的拿地为了迎接新型城镇化。而在华生看来,那不是迎接新型城镇化。他认为新型城镇化首要是解决外来就业人员落户的问题,新城镇化要从过去为大楼、为大广场服务、为开发商赚钱、为城中村和城郊农民补偿、为囤了土地和多套房的城市精英等这些服务,转到为农民工及其家属和其他外来移居的人口服务,这应该才是新城镇化的本质。

“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是新城镇化建设,再到升级城市化,并最终达到城市群的建设,这才能抓住城乡统筹的龙头。”华生说,“新城镇化不能光有数量没质量,因而需要城市科学的规划布局,核心要解决人口和户籍问题。新型城镇化实质就是要让土地为外来人口落户服务,让土地的成本、农村城市化的成本大幅下降。只有这样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才可能安居落户,人力资本才能积累提高。”

而关于财政体制服务新城镇化的问题,华生建议,新城镇化不能再走“现有的土地财政是和旧式城市化配套”的老路。“财政体制要为新型城镇化服务,首先就要改变倒卖土地的财政。”华生说,“这是财政体制改革的第一仗。而我们目前的状态是部分人获益、大多数人被排挤在外。”华生说,“财政体制要改革的核心,第一仗就要动摇倒卖土地的财政。”

他表示,如果现在土地还是招拍挂,经过疯抢,很快就没有了经营性土地可卖,那么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只可能造成土地资源的集中和一部分人的暴富,从而堆积越来越大的资产泡沫、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

第9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范文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路径、主引擎,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把握了四川省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总体战略,是四川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树立全新发展理念

新的总体发展战略,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支撑。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全新发展理念,对于全面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强化发展战略的系统性,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有强烈的系统性,“两化”之间、“互动”和“统筹”之间,相互促进和支撑、互为条件和依托。但不同发展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导力量不同。根据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必须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把握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

传统工业化理论把工业化简单等同于工业比重提高,忽视质量效益提高。当代工业化进程已经出现新的特点。随着全球和全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和区域产业分工日趋深化,工业化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必须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定位和自身资源环境条件,找准在全球和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两化”发展道路。

在“互动”中求突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将释放巨大发展动能。产业发展壮大,将为城镇发展提供经济实力;城镇发展建设,将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依托产业集聚,将不断提高城镇就业容量;城镇人口集聚,将对产业形成巨大市场需求。若未来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每年将新增城镇人口150万左右,每年将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需求1000亿元以上,将对产业发展形成数千亿元的需求拉动。

在“统筹”中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统筹”的内涵和范围广泛,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当前,农业是产业结构中的弱势产业,农民是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农村是空间结构中的弱势区域。建设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农民和农村。把统筹城乡作为“统筹”的重点,作为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举措,是四川省多年来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新型”上下工夫,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新的发展时代和新的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必须着力在“新”字上下工夫。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工业化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注重物的城镇化转为注重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切不可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穿“新型”的鞋走“传统”的路。

提出政策建议

建议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推进战略实施

科学规划是行动指南,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和规划引领。远近结合、适度超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城一体、统筹发展,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注重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增强规划科学性和约束性。要通过规划明确各部门、各地区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具体思路、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指导和促进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科学实施。

建议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工业化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动力。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优势”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四大优势特色工业基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工业集聚和合理布局,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建议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新型城镇化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重要依托。要以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为方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突出城镇发展特色,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发展壮大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城市群。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做强发展核心,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增强辐射带动。

建议四:加大反哺支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题中之义。要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增强对“三农”的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业农民稳定增收;成片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

建议五: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需要强有力体制机制保障。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突破部门和局部利益局限,推进系统性综合配套改革。要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

建议六:强化全面开放合作,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有力拓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新领域和新空间。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是跨梯度转移。加快推进产业跨区域合作,提高四川省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扩大四川产品市场占有率。强化城市国际营销与宣传,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影响力。

建议七: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川省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分布不均且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坚持集约集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要合理提高产业投资和产出强度、城镇经济和人口密度,严格耕地保护政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