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

第1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物理教师教育

前言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能力转变的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帆.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之思考[J].剑南文学,2009(8):14-14

第2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新高考

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国传统文化,但伴随着持续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一些外来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在高考中,语文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高考的总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语文成绩的影响。2018年我国将全面进行高考改革,改革后不仅是语文科目的分值有所提升,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阅读和写作题型上都重点考查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掌握情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中华传统经典在高考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高考改革要及时适应,将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纳入高中语文日常教学当中,使得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有效的与新高考进行衔接。

一、新高考对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考察方式

近年来,对于高中学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都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得以体现。在篇幅和题型的选择上,越来越朝着《新课程标准》中高考语文命题方向发展。在试卷当中,中华传统经典阅读题型题目设计非常新颖,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是短小灵活,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都进行了充分的考察。而这些考察方式,第一,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二,多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来进行考察。举例来说,福建省2007年至2010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均节选自《孟子》和《论语》两部文学经典,选择的材料多具有鲜明的文化性质,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第三,重视高中学生日常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这样的题目设置使得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得以体现,在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积累水平有着相应的要求。

二、将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与新高考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科学的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工作开展要根据教材来进行,教材中的语文和文学知识都非常充实。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帮助,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讲解。指导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对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归纳、总结科学的学习和阅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积极地对学生阅读传统文学经典的兴趣进行激发,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对传统经典的接受程度,帮助学生筛选经典篇目并进行推荐,不可以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带领学生在晨读过程当中朗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好习惯。

(二)打好文言知识基础

在我国古代,书面语言是文言文。由于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学生在对文言文作品阅读时,有着较多难以理解的部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作品过程当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尽最大程度的解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考语文成绩中的五分之一都是文言文知识的考查,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对于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会对高中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有着一定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过程当中,要将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并鼓励学生打好文言文知识基础,在提高语文课程成绩的同时,高效率的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

(三)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传统文化自身具有较为浓厚的特点。从古至今,语文都是人们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对于人们文化程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语文素质得以直接体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华传统文学经典的内在较为晦涩深奥,给学生的理解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根据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将更多的传统文化气息带到高中语文课堂之上,使得高中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经典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积极地建设文化课堂。举例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满足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与新高考进行衔接,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打好文言文的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高考中语文经典阅读试题的挑战。但是高中语文教师也不能限制学生仅仅阅读文学方面的经典作品,还要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去进行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经典作品阅读。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可以获得全面的提升。从发展的目光来看,鼓励学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可以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

参考文献:

[1]冯帆.阅读文学经典,把握高考先机――浅谈文学经典阅读对高考的积极作用[J].中华少年,2016,(10):13-14.

[2]李月宁.经典润泽人生,素养构建和谐[J].中学教学参考,2011,(08):22-23.

[3]王文莉.高考改革背景下加强文学经典阅读之我见[J].智富时代,2015,(05):08-09.

作者简介:

第3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以后,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于9月19日了《新高考方案》,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其核心理念是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多次高考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试科目、内容难度、时间长度、组卷方式和组考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上,这次新高考方案,采用了“专业+总分”的考录模式,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总分匹配”模式,考生拥有了“7选3”的选考自,学生可从多种录取选拔模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成长的通道。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同时,在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上改变了现行高考以高校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分批录取的办法,改为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平行投档,学校不分批,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这次的高考改革,将会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对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新高考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挑战,是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一个现实问题。

下面,笔者就实施新高考以后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模式及学校的管理模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走班选课常态化

从2012年开始,我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在新高考方案公布以前,学校的走班选课主要侧重在非高考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上。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学考科目,均有两次由考生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考试机会。这一制度安排,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自主选课的空间,这也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的原有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学校的选课走班模式从选修课程向必修课程延伸,使走班选课从原来的选修课领域拓展到全部的学科,使学校的走班选课成为常态化。

我校作为浙江省16所必修课走班试点学校之一,在前期开展选修课走班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已于本学期开始高一年级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五门学科的全员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二、教师评价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评价在重心、标准、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评价的重心看,传统的评价是一种面向教师过去的、单向的终结性评价,基本上由管理者制定评价标准,对一个时期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总结回顾,侧重于对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定,忽视教师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从评价内容看,传统评价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但有些方面过于笼统,实质上还是过多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从评价标准看,仍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视教师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教师的专长和特色难以形成。评价方法过多地倚重量化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因此,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教师评价方法必须随之改变,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更应关注教师的多元发展,鼓励教师从“精通一门”走向“一专多能”。在评价方式上,应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向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由教师自评,学生、家长评价,教师互评,学校评价等组成,注重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结合,让每一位教师都处于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上。力求从传统的、单一的、间断的静态评价,转变为多元的、连续的、动态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学生评价个性化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传统高考体制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分强调“高分”与“状元”,埋没了许多考生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导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1]

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曙光。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在新闻会上指出,《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学生既可以在不同考试招生模式中自主选择,又可以在统一高考中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考试时间和成绩。“三位一体”招生让考生可以自主向相关高校报名,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这种制度设计能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其中,“一人一表”将是最可行的方法。

在设计“一人一表”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设置的评价体系所起到的正向引导作用,内容尽量全面。主要遵循原则是:客观性原则,评价中应减少主观臆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层次性原则,从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多条线进行评价和选优;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各项都应具备可操作性,可以实际观察和测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的发展与其他同学做横向比较,并与自身历史状况的变化做纵向比较。

在“一人一表”评价体系的项目明确后,评价的量化和层次组合是个重要过程,可以通过设置严密的评分标准对各个项目做量化。最后将不同总分以阶梯化设置为不同的等级。

在学生个性化评价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主观意志的介入,就格外需要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是真实可信的。这需着力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如实地记录并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第二,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公示、透明,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第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便于家长、教师、同学、社会等主体的多元化监督;第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要严肃处罚。

四、学校管理信息化

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新闻会上指出,面临学生的选考科目和外语科目的多次考试,对高中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高考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学校管理必须全面走向信息化。

(一)建立学生选课系统

学校实施全面的走班教学后,学生仍然通过传统的纸上选课方式选课,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浪费时间。只有通过信息化的选课系统,才能应对新高考带来的全面走班选课的需求。信息化的选课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选课功能,也能够提高对学生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在学生选课完成以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给每个学生自动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下载、打印。

(二)开通课堂考勤系统

全面实施走班教学后,教学班的成员会有调整的现象,为规范学生到课情况,可以引入数字化的课堂考勤系统,让学生刷卡上课,系统会根据刷卡机所在的教室与上课时间自动判断学生的报到情况,并在任科教师和行政班班主任的终端,实时显示学生的报到情况信息,同时把该堂课的学生报到情况保存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作为日后计算学生学分时的参考依据。

(三)开发多维成绩分析系统

现行招考制度下,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学校也无需更多的思考,文科生只有一个标准,理科生也只有一个标准,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总分,成绩分析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借助Excel就能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判。

在新高考方案中,选考科目有35种选择方案,相关科目的考试等级将赋以相应的分数计入总分。同时,由于实行全面的走班选课,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行政班和教学班中,传统的“手工+Excel”的分析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必须重新设计多维度的学生成绩分析管理系统,使学校管理层、班主任、学科教师能够及时对每一个行政班、教学班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询分析,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跟综分析。

对此,我们与有关技术部门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开发团队,在学校原信息管理平台成绩管理模块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多维度学生成绩分析系统。这套分析系统力求兼顾教师和学生,既以成绩分析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也以成绩分析帮助学生成长。

同时,我们还打算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多角度地分析每一学生的个人学业成绩轨迹,科学有效地洞察、分析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为学校、家庭、教师、学生提供了定制的学业诊断报告,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评价方式从结果性评价转向了过程性评价,从定性评价为主转向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建立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

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选考的自,扩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使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自主选择”成为了学生基本的发展。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同时新高考方案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择优录取的办法,每一位学生均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进行深度学习。由于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即使是采用选课走班的模式,学校也可能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甚至还可以打破学校和区域限制,为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对此,我校开通了以我校前身命名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华英智慧课堂”,让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我们围绕各学科学习的重点、难点和部分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制作了系列化的教学视频,通过“华英智慧课堂”平台。作为“华英智慧课堂”的补充,我们同时开通了“湖州二中学生在线”,为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源。仅以教学视频为例,学生在线就有3000多个,它们涵盖了高中阶段各门学科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们结合“华英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学资料,查漏补缺。同时,“学生在线”还设立了作业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难度层次不一的问题或作业;学生们可列出提纲通过网站提交,得到教师们的及时评改。同时,对于学习中的困惑或感悟,大家也可以发帖,并得到解答。

新的高考改革模式下,学校管理亟待跟进,在纷繁的变化中,尤其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改革,变化的是机制、模式,不变的是完成人的成长的教育本质。只要我们领会改革的要旨,实践改革的精神,坚持育人的理念,坚持教育的初衷,我们的改革之路必将会越走越宽,渐行渐远!

第4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新高考形势;高中化学;校本作业;分层设计

新高考改革给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与挑战,教师需转变教学模式来满足新高考改革的需求。化学作业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的课外补充和延伸。目前,大部分高中教师都是选取市面上的练习册作为学生的化学作业,无法有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甚至有些练习册里还会出现超出课程标准的难题和怪题等,这些问题不仅让化学作业失去它应有的功能和意义,还会打击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甚至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新高考形式下分层设计高中化学校本作业变得迫在眉睫。

一、“分层设计”――新高考方案的需求

从新高考方案分析,学考和选考对学生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从试卷的角度来说,选考学生将比学考学生多30分的加试题部分,也就是说每位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应该以学考为标准,而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说将来要选考的学生应该以选考要求为标准督促自己的学业。此新高考方案无形中促使我们教师去转变教学模式尤其是作业的设置。一份“量体裁衣”的化学校本作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分层设计的校本作业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一块是必做的学考要求作业,这是所有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块是选做的选考要求作业,这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目标。换句话说,分层设计的校本作业其实是新高考方案的需求,是新高考形势下的“因材施教”。

二、“分层设计”――激发兴趣,收获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是学生产生内在的自我驱动力,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是学生学好学业的重要保障。分层设计的校本作业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的,它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去发展,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

三、“分层设计”――转变学习方式

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可能就会去挑战自己,尝试着去“跳一跳”看是否也能摘到胜利的果实,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学生的作业也必须跟着上一个层次,这时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去参与,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作业的分层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分层设计”――转变评价方式

当前教育中评价手段过于单一,注重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也许是因为过程性评价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由于分层次的校本作业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作业评价可以成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为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反过来,因为过程性评价可形成有效的评价大数据,从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去完成校本作业,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分层评价。

五、“分层设计”――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创造型与实用型学科,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但是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方面力度不够,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欠缺,化学用语不够规范与准确,化学思维发散方面不够系统,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很好地与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等等。解决这类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其带入到学生的作业中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深层次的探究性实验和创新合作型实验的题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学以致用、学为所用,以及创新、合作的乐趣,这一过程中将会给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还可以提早为社会培养具有卓越化学技能及综合能力的可用之才,因此,分层设计化学校本作业从化学学科特点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分层设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在课堂中去体现,还需要在作业中去体现。而化学校本作业刚好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知识平台,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自我体验,促进元认知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也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和学习需求,合理地分层设计化学作业,把控作业难度,还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去挖掘适合的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的素材,经过教师的精心加工和合理处理后将其编入校本作业。因此,校本作业的分层设计与研究可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新高考形势下高中化学校本作业的分层设计已然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高中化学校本作业的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抵达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教学目的上有效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新高考政策 高中生 生物学习兴趣 路径

引言

高中生物学科主要描述以细胞为核心的微观世界,教材内容较为抽象,知识体系更具系统化和理论化,这就直接使得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行动,而且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如何有效激发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这是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新高考政策背景解读

2016年4月12日,湖南省政府正式出台《湖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新高考实行“3+3”制度,并且不分文理科,外语享有两次考试机会,择优计入高考总分。高校在录取过程中,应根据语、数、外三门全国统考成绩和自选三门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参考各项综合素质能力,以实现择优录取。新高考政策将于2021年起实施,主要针对2018届高一新生。上述可见,改革之后的高考科目发生巨大的调整和变化,突破当下现行的文理分科高考模式,并将3门学科的自由选择权交由学生,最大程度上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考试需求。

二、激发高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具体路径

1.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高中学习阶段正处于学生体力和精力释放最重要的时期。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尚未全面开发,情绪宣泄也较为频繁,所以更容易产生极端、冲动的想法。另外,由于学生能力的缺乏而出现各种迷茫与烦恼,但这一时期是兴趣、动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和情感极为敏感,通常会因个人对任课教师的喜好来决定该门课的学习态度。因此,就高中生物课而言,要想使学生从本质上接纳高中生物学科,就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往往与日常交际行为存在一定的密切联系,并且二者均影响学科教育质量。而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奇妙的教育功效。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本着公正而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对于何种层次的班级还是何种等级的学生,都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进而而让学生体会到任课教师的真情实意。与此同时,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讨论氛围,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激发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新课导入方式来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

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快速使学生进入正式学习状态。高中生物课导入环节就好比音乐的前奏或影视作品的序幕,充满着酝酿意味,并且具有集中注意力、渗透教学主题的功能,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探索欲望。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而总结出的教学方法。

(1)生活实际导入

高中生物教师应积极运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见闻,推进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使学生切身感到“生物”知识就隐藏于生活之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微生物培养一课时,运用新闻时讯中的“超级细菌”来进行导入,通过观看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新闻,导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适当地抛出思考性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利用时下流行的新闻资讯来激发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实验推理导入

通过实验演示可将高中生物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适当地使用课本所提供的实验素材来导入新课,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课中,教师可在课堂上演示“渗透”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思考实验结论。

(3)问题导入

生物教师在讲授“植物体细胞杂交”一课时,可创造性地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是否存在这种植物,地上长番茄,地上种土豆呢?而类似这种问题一经抛出,必然会引起高中生的热烈探讨,一旦其学习情绪激涨,学习效果也随之提高。诚然,高中生物新课的导入方式有很多,但仍然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真准备和实践,从而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

3.创新高中生物课教育教学方法

固定化教学模式只会使高中生心生厌倦,因而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仅有效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且迅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勤于动脑动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组织并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调动高中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实施,营造较为热闹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要巧妙运用日常现象来具化生物知识点。教师使用日常现象来具化抽象的生物知识点,既有利于加深高中生对其记忆,同时又有利于增强高中生对其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教学参与性和自主性,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不同的课堂导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江苏;高考方案;实施效应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00-00

紧随着2005年秋季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江苏省2000年以来的第四次高考方案改革拉开了帷幕,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在2008~2011年4年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方案都有强烈的反响,新高考方案也历经了几次微调。课题组于2011年6月对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实施效应进行了调研,主要方式为调查问卷和访谈。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包括来自苏南、苏北、苏中15所学校的即将参加2011年、2012年高考的高中学生,以及已经参加过2010年高考的南京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59份。调查结果显示,高考改革方案体现出许多亮点,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同,但遗憾的是,新方案的诸多亮点在实施中未能充分体现,相反却出现了不少疏漏和缺陷。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对基础教育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与效应,如何科学实施新方案、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概述

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力求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扩大高校招生自,其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为语文、数学、外语,是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满分为480分,实行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分为选修测试科目和必修测试科目。招生时则按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划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并按照不同录取批次高校对生源质量的基本要求,分别对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提出相应的等级要求。

二、高考改革方案设计的亮点

1.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一脉相承。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显著特点就是将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其指导思想都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2005年秋季,江苏正式进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此次课改提出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1]。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来看,与新课改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2.学业水平测试纳入高考,不再“一试定终身”。以往的高考方案,均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即所谓的“一试定终身”。这种“一试定终身”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影响:一是社会实践中高考的作用被扭曲,导致“高考指挥棒”效应,加剧了应试教育[2]。二是增加了考生的负担,由于“一试定终身”,使得考生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背负巨大的压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

3.分数与等级相结合,不再“分分计较”。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将分数和等级相结合,语数外三门统考成绩采用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等级制,综合素质评价也采用一定的等级来呈现。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学生和72.2%的老师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计分“非常合理”或者“比较合理”。等级分的使用,既能较好地体现区分度,又能避免不同学科之间可能出现的分数不等值问题,同时使得考生不必“分分计较”,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4.充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有利于人才选拔。江苏高考改革方案中,除3门统考科目是刚性指标外,高校在“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两部分有充分的自,高校可以对“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部分的考试等级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自行制定标准,录取的时候还可以参考“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部分的考试成绩,以便于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更加全面的评定。调查中,89.1%的学生和95.6%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三、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中出现的偏差

1.学生选科凸显功利性。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科目,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以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但实施中却偏离了初衷,功利导向,使得学生并未能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兴趣选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高考改革的预期目标未能顺利得以实现。

2.综合素质评价偏离预期目标。高考改革方案的目标是期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实施中,学校、教师、学生都将高考方案中刚性指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偏软的指标则尽可能忽略,出现狠抓语数外统考科目,而忽视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59.5%的学生和77.5%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公正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83.3%的学生和96.9%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作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也没真正起到作用。

3.仅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造成中学教学组织的困难。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旨在通过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三方面全方位考虑来选拔优秀的人才,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统考只考语数外,并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导致中学教学更为重视语数外,在语数外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和师资,以追求上线率。在访谈中,有些地理、生物、化学老师反映,学业水平测试前两个月超负荷工作,一旦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则陷入休假状态。

4.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等级计分带来的困难,许多高校招生教师反映物理、化学等成绩以等级来测量比较模糊,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二是录取中未能真正做到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录取。高考改革方案中,以统考科目的成绩划定投档线,同时依据不同高校对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等级要求进行录取,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仅仅作为资格线,未能真正为高校的录取提供依据和参照,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从某种程度上讲,录取还是以一次高考成绩为主。调查中,91.2%的老师仍旧认为,目前的高考方案选拔人才的依据依然是高考成绩。

四、影响高考改革方案实施效应的因素分析

1.社会各方响应的滞后。高考方案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响应情况,对方案改革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学校的本位主义观念、家长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及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再分配,都是导致高考改革方案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原因。学校、教师、家长关心的并不是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是怎么样尽快地适应方案,并在其中建立比较优势。

2.高考改革目标的部分错位。高考属于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选拔性考试,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学生背负沉重学习压力的根源不在于高考方案的本身,而在于社会存在的竞争。“只要存在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竞争就会存在。高考取消不了,高考的竞争也取消不了”[3]。事实上,只要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优胜劣汰,只要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考试压力就不会减轻。

3.高考功能的异化。高考最基本的功能是相对公平地选拔人才,然而,现行高考的功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渐偏离了考试的初衷。人们不再将高考看作是评价和反馈的手段,而是将其看成一种目的,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分,现行高考结果所反映的主要不是学生的发展潜力,而是学生对于考试的准备程度;不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是教师的辅导水平[4]。对高考功能认识的异化,也是影响新方案实施的重要原因。

4.对高考方案认识的偏差。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意在将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都作为高考录取的有机组成部分。方面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方位的视角和多元化的依据。

5.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将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本是江苏新高考方案的亮点之一,但是实施中却出现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和诚信体系的不完善。调查显示,有68.6%的学生和77.6%的老师认为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未能落到实处”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并没能真正起到引导中学素质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作用。究其深层原因,还是社会诚信制度的缺失,没有诚信制度的保驾护航,综合素质评价就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实际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否合适、不同学校给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质疑。可见,社会制度不完善、普遍缺乏诚信是高考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偏离初衷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既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拿出“破冰”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社会公众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考改革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才能确保高考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地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朱宇.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J].湖北招生考试,2009,(4):15-19.

[3]杨学为.高考改革与国情[J].求是,1999,(5):32-35.

第7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对科学素养的考查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科学素养与高考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国家和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只不过一个是育人,一个是选人,二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甘肃省依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了本省的“新高考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要求高考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视。以化学为例,从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素养要求和近年高考试题中的一些热门考点来看,在科学素养三维目标的五大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对化学科学素养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最重要的,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用化学的眼光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性质与变化。化学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探究能力和探究思维,而要进行科学探究,必然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化学科学素养的灵魂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对自然现象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获得化学知识,从而喜欢进行观察和探究的科学情感;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的怀疑态度;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然及科学本身有正确的认识。以考核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状况为主导的化学新高考,充分关注了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素材,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协调发展。试题设计重视把问题连同某个实际情境一道呈现给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素材形成问题,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各种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高考化学试题“科学素养”要素中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有着十分明确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科学素养培养与应试能力培养的统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结合新高考的特点,以提升学生包括应试能力在内的整体素质为着眼点,将科学素养与应试能力统一起来。

几点建议

第8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研讨会上,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萍说:“浙江作为开放地区有容乃大,一所学校来浙江办学不值得过度关注。目前,浙江反对的不是表面上的哪所学校,而是忧虑一种教育模式与学校文化对浙江教育生态的危害。”

回头细看,衡水中学在曲线中悄然进驻浙江。据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方展画研究发现,衡水中学从2013年开始在云南省办了4所分校,在校生有1万多人;2014年在四川、安徽等省开办分校。到目前为止,衡水中学在国内部分省市办有18所分校。

3月26日,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省嘉兴市下辖的平湖市乍浦高级中学基础上揭牌。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该校属于“名校办民校”的合作模式,平湖市乍浦高级中学提供教学场所及校舍,广州某公司提供资金,衡水中学输出品牌、管理、师资和文化等。

《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衡水中学与衡水第一中学的关系为“母子校”。2013年2月,衡水中学与河北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衡水第一中学。衡水一中平湖学校法人代表、执行董事肖家兴曾向媒体介绍,该校进驻浙江开设分校,是应嘉兴港区邀请。目前,该校招生工作已经完成。计划开设两个创新班,90人的计划名额已经招满,其中60人是平湖户籍学生,30人是全国招生。不过,目前这些学生还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将于今年6月参加2017年度中考。

据有关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衡水一中平湖分校是曲线进驻浙江的。平湖市嘉兴港区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了广州某公司,广州某公司与衡水第一中学等合作举办平湖分校。当初校名考虑加上“嘉兴”两个字样,到嘉兴市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审批时被驳回,最后回到平湖市,在平湖市有关部门获批“衡水一中平湖学校”的名称。

《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这并非衡水中学首次进驻浙江。2015年4月16日,温州市下辖的乐清市育才中学董事长邵国杰与河北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乐清市育才中学成为其实验学校,设衡水中学育才班两个班80人,韩语班1个班30人。衡水中学育才班由衡水中学老师执教;学校每年至少派选10名优秀学生到衡水中学学习,选派老师到衡水中学培训。

不巧的是,它遇上了浙江教育改革关键期。“今天是一个平湖,明天N个平湖会出现。”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衡水中学招生规模这么大,设奖金这么高,招生这么出格,这显然不是在办学,而是办“高考工厂”,规模大才能带来商业效应。同样身为浙江教育界的“外来和尚”,叶翠微在湖北省工作时期见证了黄冈中学高考模式的兴旺与衰落。叶校长表示,这种直奔高考目的的“玩法”在杭州以及浙江是走不通的。因为浙江人文底蕴比较深厚,特别是老百姓比较理性。最为重要的是,浙江在2006年启动了高中课程改革,2012年开展高中选修课改革,2014年列为全国两个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正往世界教育潮流方向迈进,不会向“高考主义”妥协。

“以商业化运作的方式,连锁化办学,挑战什么是好的教育改革,容易引起浙江老百姓的`解。”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林莉认为,这是很多人对衡水中学进驻浙江持否定态度的深层次原因。

方展画介绍衡水中学公开的作息时间表说,学生一天要上14节课,学习11个半小时左右。“衡水中学模式是浙江的昨天,不应该成为浙江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方展画说,浙江正处在摆脱应试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衡水中学进来了。因此,浙江对衡水中学模式的排斥比其他地方更为强烈。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认为,今天的衡水中学不是第一个阶段的衡水中学,应该辩证地看待。该校在实现原始积累集中大量优秀学生以后也做了一些完善和改变。然而,该校不变甚至引以为豪的是单一追求分数,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在特定的区域与文化中有其市场与生长的土壤。但是,这些与浙江教育改革的方向相逆。

杭州长河中学校长何东涛与学军中学校长陈萍的观点不谋而合,反对“高考工厂”式学校,反对大规模择校,反对以分数作为唯一追求的目的等。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专家邵兴江说,浙江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等一些省外优质学校到省内办附属中学,这些学校都没有引起争论。衡水中学为什么不来省会杭州,而来平湖市?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建议,平湖市当地在这个问题上要反思,一是防止招商引资绑架政府,进而绑架教育和学校;二是衡水中学现象有商业炒作,吸引眼球与“粉丝”之嫌。

在浙江高中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进程中,衡水中学的到来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林莉认为,衡水中学模式若挑战浙江新高考制度改革成功了,就意味着新高考制度改革还有很多路要走。如果改革阻断了衡水中学模式的发展惯性,就说明高考改革的成功。

衡水一中平湖学校在没有违法的情况下,也要合理合规发展,按照浙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节奏走,不搞小动作,不破坏教育生态环境。叶翠微说,对衡水中学现象要有静观反思、自省找短板和自信的态度。

第9篇: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3+x+1新高考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理科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理科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时普遍比文科学生感觉吃力,成绩较差,不及格的比例较大;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与理科学生的沟通较难进行,课堂讨论不够积极热烈。这一现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等公共理论课教学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在于:理科学生在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没有系统认真地学习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与高考模式、高考体制有直接关系。

二、山东省高考模式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影响的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近10年来,先后实行了3+2、3+X、3+X+1的模式,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中阶段理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忽视问题。在3+X+1的模式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在“1”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要根本改变思想政治课在高中阶段的现状还远远不够。

笔者粗略研究了近三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试卷。本试卷共100分,2007年试卷中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有第二卷的第4、5、6、7、10题5个大题,主要为:科学发展观、创新、和谐社会、文明多样性、正确价值观等,分值一共为9分。虽然所涉及的内容从宏观上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密切,但真正涉及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却不多,从分值上就可以看出。2008年试卷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2007年有所增加,有第一卷第二大题第10小题,第五大题第25小题;第二卷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相关内容的有44、45、46、47、48、62、65小题,分值为14分。2009年试题中第一卷有第二大题第10、11、13小题,第五大题第29、30小题,第二卷中有第题第40题(1)、43题、第十一大题第57小题,分值为10分,包括历史知识。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07年、2008年、2009年高考山东省基本能力测试试卷更有利于高中理科学生,高中理科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欠缺不能通过高考测试反映出来,这样,普通高中中学和高中理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远远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

笔者对本校2007级100名参加过2007年高考的山东籍理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在一学年以上的学校占40%,开设一个学期甚至不足一个学期在60%左右,个别高中开设时间不足两个月。理科学生普遍认为山东省2007年高考基本能力测试试卷更有利于自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开设与否与高考成绩的高低关系不大。

笔者还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青岛地区一所“省规范化学校”普通高中,了解到学生一般在高一第二学期进行文理分科,分科后理科班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不开设,即使开设也只是为应付会考而已,形同虚设。针对3+X+1新高考模式下基本能力的测试,只在高考的前一个月由一名班级授课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就一些模拟试题进行讲解。从基本能力测试的成绩来看,理科考生的平均分也要高于文科考生。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3+X+1高考模式下,普通高中对于理科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很不重视,甚至忽视。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在高中阶段几乎为零的现状,带来的后果就是进入高校的理科学生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政治理论水平低,甚至一部分理科学生不仅理论知识欠缺,而且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不足。而且在3+X+1新高考模式下,基本能力测试题中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相对偏少,不足以引起普通高中理科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重视。另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对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带着这些政治理论知识先天不足进入高校的理科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学科知识入门和政治理论素养,他们对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如同听天书一般。即使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兴趣,主观上想努力学习,在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也难免感觉吃力,难以进行学术观点的探讨、沟通,难以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时,对于理科学生进一步深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个难题。因此,必须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2.建议

第一,逐步取消文理分科。2008年年初,山东省教育厅明确规定,高中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不能早于第二学年末。根据山东省教育厅计划,从2011年起,山东省各高中必须全面实施课程标准,做到该开的课全部开出来让学生选修,真正实行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这意味着,到2011年,我省将完全取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文理分科。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指出,我省自2004年秋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年起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之前的文理分科概念,其实是单纯地应对高考。在2008年之前,省内高中文理分科早的现象比较普遍,最早的在高一年级期末就分科。其实在高二年级,学生还有一些必修课要学。过早分科显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也将造成学生不能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2008年省教育厅明确要求:“逐步废止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全省高中学校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二年级期末之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

高中选课与文理分科有根本的不同。学生选课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文理分科则是行政行为,目的是应对高考。“按照新的课程方案,高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或者选择发展方向,但没有分科的说法。如果高中学校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就不用过多探讨文理分科的问题”。

第二,切实按照教育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开设高中思想政治课,不能随意缩减课时或压缩内容。无论是平时授课还是学期测评都要体现各科地位平等,标准统一,要求一致。

在3+X+1高考模式下,一些普通高中学校的理科班在高二文理分班后甚至更早就不再开设思想政治课了,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也在不同程度上缩减学时。在学生学业考评和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上与其他高考科目地位不等,一般不计入学生学业成绩考评和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因此,不论理科班的学生和任课老师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如何,思想政治课对于高中理科生来说,是否开设都无关紧要。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教育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使思想政治课无论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方面都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

第三,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考试结合起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现状。”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2009年4月24日接受人民网访谈时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仅要看一次高考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就是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即综合性评价。因此,高考制度还将包括综合测评。目前,有的省份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把综合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这都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组织学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时,必须做到同高考一样严格、严密、公正、公平,而不能流于形式,以确保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成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参考的一部分。

总之,只有真正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测试纳入高考体系,才能使高中教师和学生真正重视这门课的价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使高中毕业生不论是进入社会还是进入高校深造都有过硬的政治理论基础。

另外,2009年已有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逐步打破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文科和理科类的限制,这一突破,将加速当前存在的高中文理分科现象的改变,对于先前文理分科后导致的无论是文科知识还是理科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都将产生很大的触动,对于普通高中学校今后在各学科设置及均衡发展上将有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