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

第1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现有文献、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基于现代体育教学与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简要阐述了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提出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合理设计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思想。此外,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经常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体育锻炼生活化和体育锻炼终生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方法。

关键词 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 体育锻炼 体育科学

大学生的体质情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澄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一些模糊的和错误的认识,培养其自主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把握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锻炼的体育习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寻求方向,并将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令人堪忧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进入到大学校园,大学生们繁重的学业加上就业、出国、读研等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蔓延开来的“宅生活”,正如有报道所称:学生上完课后,多窝在宿舍,上网、购物、看电视、玩游戏,消磨时间。他们吃泡面、叫外卖、请同学带饭是常有的事,一天不出门不足为奇,有的学生甚至“练就”几天不出门仍乐在其中的“本事”,其结果是大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最近25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肥胖、近视率明显增加,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等反映耐力指数的测试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如果运动负荷过小,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之,运动负荷过大,超出了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也会适得其反,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体育教学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及已有的运动能力,来摸索和把握这个阈值。

可见,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对大学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大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当到了大三大四体育课结束时,科学体育锻炼应当能够深深地植入到每个学生的理念中,成为他们自主体育运动锻炼的行为准则。大学生身体素质既是体育教学的依据,又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依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设定,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几点误区及建议

作者认为,面对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严峻现实,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审视和改革,而把握改革的方向需要重点澄清以下几个误区。

(一)体育锻炼与健康能否划等号

目前,学校体育受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影响,并未把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与健康联系,即使在目标中设立了“为学生健康服务”这一条,但在评价手段中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健康并未在实施过程中有所落实,“健康”成了口号。

此外,大学生身体素质差是一个整体的宏观概念,反映在个体上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体育课上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因此,体育教学应当坚持“有量有度,有规有律,有节有禁,适合自己,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应气候,适应环境,安全有序”的原则。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还更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健身的意识。

(二)体育与生活是否互无关联的两码事

体育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人类努力拣回业已失去或正在失去的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的重要素质如力度和灵性的文化活动。因此,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只是一个宏观的统计,更为真实的是每个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各不相同。从这一点上说,大学体育教学更应该注重帮助学生“发现自己”。

将体育融入生活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更为重要,因为大三、大四就没有设置体育课程,这就使一些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其实,就算开设了体育课程,也是一周一节到两节,要达到锻炼的目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而将其落实在行动上,则“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三)体育教学被认为仅仅是体育课内的事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没有硬性规定,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从学生自发地游戏、郊游,到正式运动项目及其比赛,凡是能用于身心锻炼与娱乐的体育手段,都可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活动的空间范围更为广阔。既可以在校园内,又可以在校园外;既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内;既可以在操场,也可以在教室;即可以在公共体育场所,也可以在大自然中。快速发展。

体育锻炼由课堂走向生活,由校园走向社会,与人的生命共始终,这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成功所在。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四、结论

(一)目前大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持续下滑,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二)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是对运动负荷的把握,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预期效果,过大则容易对学生体质造成伤害。

(三)高校体育教学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体育锻炼由课堂走向生活,由校园走向社会,与人的生命共始终,这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R 194.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32-02

【关键词】 体质;运动活动;生长和发育;学生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原国家教委曾对12万名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近视,23.3%的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每年因病退学、休学和自杀的学生也在不断上升[1-3]。为此,笔者根据2005年全国大学生体质调研工作的规定及遵义市“十一五”攻关课题计划要求,对遵义市1 500名大学生2006-2008年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追踪调查,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遵义市大学生体质水平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遵义市大学生1 532名,剔除残疾或有严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肾病等疾病)的学生,共计1 500名,男、女生各750名。

1.2 方法 按《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4]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检测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测量前所用仪器设备全部经过校对。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胸围,生理功能指标主要为肺活量检测,身体素质指标为《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的5项指标,包括100 m 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 500 m跑(男)、800 m跑(女)、铅球。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指标变化 3 a来,男生的身体形态、维尔维克指数[(体重+胸围)/身高×100]有明显增长 (P

2.2 身体机能变化情况 经过连续3 a对反映生理功能的肺活量进行跟踪观察,发现男女生肺活量指标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遵义市大学生在校期间呼吸系统功能的发育情况良好。见表2。

2.3 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生5项素质与第1年比较,第2年上升,第3年下降。

表1 遵义市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2006-2008年比较(x±s)

性别指标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身高/cm166.72±5.62168.10±5.86*169.12±6.05*

体重/kg58.14±5.5658.55±6.66*59.56±8.34*

胸围/cm82.23±3.8383.10±4.57*84.89±5.51*

维尔维克指数84.2084.27*85.41*

女 身高/cm158.55±5.25159.15±4.58*159.18±5.69*

体重/kg49.50±5.1651.66±6.25*51.69±6.56*

胸围/cm80.25±3.5881.60±4.25*81.60±5.56*

维尔维克指数81.8483.73*83.74*

注:*P>0.05。

表2 遵义市不同性别大学生3年肺活量比较(x±s,mL)

性别人数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7503 550±525.503 560±570.22*3 735±513.50*

女 7502 389±98.022 418±399.88*2 488±12.87*

注:与2006年比较,*P

表3 遵义市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比较(x±s)

性别项目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100 m/s14.15±0.8214.10±1.25*14.19±1.20*

1 500 m/s607.52±25.25606.94±26.15*608.17±26.28*

立定跳远/cm236.13±17.07238.31±17.52*235.10±19.03*

铅球/cm771.00±0.26785.60±0.28*770.13±0.32*

引体向上/个12.55±3.8412.93±4.65*12.40±5.12*

女 50 m/s9.30±0.709.36±0.68*9.16±0.89*

800 m/s224.85±23.74224.31±23.64*225.54±27.49*

立定跳远/cm177.30±17.07178.55±16.67*174.46±18.03*

铅球/cm516.88±0.36521.66±0.52*513.40±0.58*

仰卧起坐/个40.59±9.6041.69±10.26*40.39±10.47*

注:与2006年比较,*P

3 讨论

遵义市在校大学生身体形态与生理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呈增长趋势,但身体素质令人担忧。总体上,男女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且有明显下滑趋势,究其原因可能为,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正处于上升阶段,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各方面功能处于人生的最好时期,对健康没有任何担忧;一部分学生不但不参加体育锻炼,还染上吸烟、喝酒、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种种不良生活习惯;面对日渐激烈的考研竞争和就业压力,平时仅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却没有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身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仅是为了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和对疾病的防范,更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素质问题[2]。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是普遍存在的事实,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普遍下降,对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影响。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并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未能引起教师及学生的关注,因此有必要采取宣传、鼓励等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5-8]。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问题,而解决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大学生身体素质问题。建议学校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主动健身能力为主使其能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不仅仅是满足达标项目测试。为了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学生普遍喜爱的体育活动,如球类、健美操、踢毽子、拔河、集体跳绳等课外体育锻炼活动[9-11]。

4 参考文献

[1] 史慧秋.某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中国校医,2006,20(6): 613-614.

[2] 杨彦平,董轩.某大学2002-2007年新生体检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0):960-961.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课题组.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身体机能、素质的动态分析.体育科研,2008,29(3):17-25.

[4]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北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5:21-40.

[5] 韦柳惠,殷国前.1991和2000年广西医科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77.

[6] 赵联和.山东省大学生身体发育及体成分研究.中国校医,2007,21(3):247-250.

[7] 商厚姝.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模糊综合评判.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11-113.

[8] 樊雅民.浅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和对策.山西科技,2009(5):68-69.

[9] 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42-144.

[10]杨现新,凌文杰,李玉周.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47-2147.

[11]许良.我国青少年各个时期5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动态分析.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95-101.

第3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摘 要 本为通过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发和实证分析法,通过对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身体状况的调查,了解和找出我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我校教学改革提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 身体健康 教学改革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大学生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重要保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它对于增强体质和改善健康状况的功效已经得到时间的验证。因此,如何突破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合理的安排体育课,树立大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终身健身的习惯,应该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所以,笔者结合我校从2002—2010年8年间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对我校19—22岁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的进行动态分析,以了解和掌握我校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特点和水平,为我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提出理论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时间

以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本科生(19—22岁)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6月。

(二)调查方法

根据我校2002—2010年8年的体质调研为资料,选取我校19—22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座位体前屈、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11项可比性指标。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的比较

以身高、体重和胸围为例,与我校2002—2010年8年间学生的身高相比较,我校大学生的平均身高呈上升趋势。体重有所增加,男生增长的幅度较为明显,女生增长幅度较小。而胸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述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生长发育已趋于成熟,身高、体重和胸围不同成度的改变,反映了现在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呼吸机能

与我校2002—2010年8年间学生的肺活量相比较,我校男、女大学生肺活量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女生下降的要多一些。呼吸机能水平的下降说明,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我校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足。

(三)身体素质

50米跑反映学生速度素质,我校大学生50米跑成绩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速度素质教学效果不理想。

立定跳远是反映男女生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的测试项目,我校学生立定跳远男女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女生下降更为明显。

引体向上主要反映男生上肢肌肉的力量,仰卧起坐主要反映女生腰腹部肌肉的力量。我校男生上肢力量和女生腰腹部肌肉的力量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体育课对大学生力量素质重视不够,大学生户外运动减少,力量练习减少,造成大学生力量素质的减退。

座位体前屈是反映男女生柔韧素质的测试项目,我校大学生柔韧素质有上升的趋势,说明大学生力量素质的减退,使柔韧素质有所增加。

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是耐力素质的测试项目,我校大学生耐力素质呈现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充分说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减少,造成学生心肺功能的减弱。

综上所述,在各项身体素质的评价中,除女生的柔韧素质有所增加以外,其余身体素质均有所下降,尤其是男女生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明显。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得影响。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的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再加上体重增加、肺活量下降,这种形态、机能、素质发展的不平衡,都充分说明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三、根据我校大学生体质变化趋势探索体育教学改革

(一)身体素质是各器官系统机能在体育活动中的客观体现

身体素质分为速度、力量、耐力、弹跳、灵敏和柔韧素质等几个方面,根据大学生身体素质交叉的现状,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发展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这个中心来进行,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水平。

(二)扭转旧的模式,建立新的体系

体育教学必须扭转重技术、技能为主的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科学的教育体系,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健身的思想。

(三)加强理论教育,扩大理论教学知识范围

体育教学应该对学生加强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教授,使学生扩大体育知识容量,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底蕴。使学生明白体育健身的科学原理,教会学生正确的健身方法,这是高等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三自”能力的培养

“三自能力”即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能力。大学生不可能永远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锻炼身体,只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三自能力,才能使他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做到坚持锻炼,保持健康体魄,达到终身健身受益的目的。

四、结论

要解决我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首要的途径就是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体育课的重要作用,打破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建立以健康、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学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勇军.高校学生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5).

[2] 陶勇.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 陈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第4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生长和发育;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092-02

Physical Cha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1995 to 2005 in Shandong Province/DENG Yong-m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Yantai(264025),Shan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its changing tendency in college students aged 19-22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10 years,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olicy makers. Methods Comparativ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by use of data from the Shandong Physical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of School Students in 1995 and 2005. Results It showed that height,weight and circumference increased while vital capacity and physical index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1995. Physical conditions reached best status during 19-20 years old,and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seemed to have better physical conditions than those from urban areas. Conclusion Physical condi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getting worse,especially in the female and senior students.

【Key words】 Physical fitness;Health status;Growth and development;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其中身体素质是保证人才整体素质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还需要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1]。为准确客观反映山东省高校学生体质发展状况,通过对山东省1995年和2005年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以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实行学校体育的科学管理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1995年和200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2-3]。分别从1995,2005年的调研资料中随机抽取大学生各1 600名,其中包括19~22岁每年龄组的城乡男女大学生各100名。

1.2 方法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4],在山东省监测点的3所高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2003级和2005级的体质监测资料中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并与199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资料取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对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5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 min仰卧起坐(女)、立位体前屈、1 000 m(男)和800 m(女)跑的数据进行统计与逻辑分析[5]。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发育状况 由表1可见,10 a间山东省大学生身高、体重、胸围3项指标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男生身高平均增长1.98 cm,女生身高平均增长1.85 cm,身体纵向发育方面无明显变化;体重的增长与身高大致相同,男生体重平均增长2.34 kg,女生体重平均增长2.49 kg,说明大学生横向发育比10 a前有较大增长;男生胸围平均增长1.51 cm,女生胸围平均增长1.33 cm。总体来看,乡村大学生优于城市大学生。

2.2 身体机能发育状况 山东省男、女大学生的肺活量及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乡村女生下降幅度更大(表2)。

2.3 身体素质发展状况 见表3,4。

2.3.1 各指标的高峰年龄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高峰年龄有68.5%在19~22岁出现。50 m跑(城男除外)和耐力跑的高峰年龄均在19岁;肌力指标在城男、乡男均为22岁,城女为19岁,乡女为20岁;立定跳远城男为20岁,乡男、乡女为19岁,城女为21岁;立位体前屈城男、城女均为20岁,乡男为19岁,乡女为21岁。

2.3.2 城乡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大部分乡村大学生身体素质优于城市大学生。乡男在50 m跑(20岁除外)、肌力、立位体前屈和耐力跑4项指标中均优于城男,而立定跳远除19岁外均为城男优于乡男。城乡女大学生50 m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乡女在立定跳远(21岁除外)、立位体前屈、耐力跑3项指标优于城女,而城女肌力指标则优于乡女。

2.3.3 不同年份身体素质比较 与1995年全省大学生体质调研资料相比,大学生身体素质呈整体下降趋势,尤其女生更为严重。除19岁组城女50 m跑外,城、乡女大学生的5项素质指标与10 a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城、乡男大学生的肌力和立位体前屈水平低于1995年;除19,20岁组乡男外,男生50 m跑成绩也有所下降;立定跳远在20,21岁组城男和19,21,22岁组乡男以及耐力跑在19,20岁组城乡男生均优于1995年。

3 讨论

1995-2005年山东省19~22岁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各项身体形态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男生身高、胸围,女生体重增长更为明显;2005年山东省大学生肺活量与1995年相比均呈下降趋势,尤其乡村女生下降幅度更大。山东省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除力量指标外,速度、下肢爆发力、柔韧性和耐力均在19,20岁达到高峰。10 a间山东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2005年城乡女大学生的全部5项素质指标均低于1995年,城乡男大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性也呈下降趋势,只有下肢爆发力指标稍优。

1995年山东省城乡大学生50 m跑、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只有肌力项目稍优;2005年城乡女大学生85%的指标及男生50 m跑、立位体前屈和耐力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情况在高年级组更为明显(21,22岁组城乡男女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中,有9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而这种差距的拉大是在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更进一步显现出山东省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

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首先应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参与意识与自我评价、自我锻炼、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能力[8]。在大学生停止体育必修课后,为防止出现体质逐渐下降的现象,可开设体育选修课或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9]。其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增强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分析和正视困难,提高心理承受力,调动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增加有趣味性的身体素质练习,建立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改善身体技能能力,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水平[10]。

全社会都要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做出努力,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让社会、家长、学生充分认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保证学生每天1 h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学生对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认识,纠正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参考文献

[1] 王洪,芦特,金琼.近10年间辽宁省高校学生体质动态变化.体育科学,2005,25(2):45-47.

[2] 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10年调查研究.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198-202.

[3] 200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资料.山东省教育厅体卫处,2005:2-3.

[4]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

[5] 尹海洁,刘耳.社会统计软件SPSS 11.0 for Windows简明教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9-90.

[6] 国家教育委员会等五部委.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52.

[7]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8] 季浏.体育与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

[9] 魏锦龙,马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5):42-43.

[10]常海林,邱小慧,周金玲.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5):75-76.

第5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因素

0 前言

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数据来看,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继续下降,这与高校体育课对开展耐力的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与学生对一些传统的发展耐力项目缺乏兴趣有关。所以高校教师要转变思维,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课内容,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1 关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与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在形态上和类别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是体现一个国家人口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必要保证。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试行方案),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开展在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大学生体质测试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次联合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从国家发展和未来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所有在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全国大中小学正式展开全面的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并重新制定了体质指标体系、数据软件和数据的上报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测试工作,提高了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客观性。

2 目前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分析

2.1 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检验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能健康测试在每个学期都进行,但是体能健康测试的目的性却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在学校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对体能健康测试进行了讲解,强调与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但也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学生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关注度、热情度没有被带动起来。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对于体质测试的理解比较表浅。

2.2 学校对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系统管理分析

在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管理方面,学校中的测试管理系统是比较繁琐的,具体管理的过程中较难实施,管理者的态度盲目,大部分管理者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体能健康测试的实质,仅仅是以一种盲目应付的态度在进行工作,在测试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机制松散,多个部门之间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常导致多个执行部门之间的工作不能同时进行,学校管理方面的欠缺,严重影响着学生体能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应加强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的改变这种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最终改善学校体能健康测试管理工作。

其次,在学校测试仪器方面,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测试仪器的影响,现在,虽然学校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测试的器材测试的仪器的落后局面的影响,测试结果有时就会出现不能符合测试要求的局面,多数的检测设备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不能将测试的时间进行统一安排,也制约着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者,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学校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的出现,有的学生在长跑时甚至会出现晕倒、呕吐等严重的问题,体能健康测试不达标的现象更是频发,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关注度不够。

所以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上的问题,学校应在学校体育师资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分析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并不是完全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多数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同时在进行锻炼的时候,缺少参与体育锻炼的伙伴,最后,学校在体能健康测试方面也缺乏相应有效的体育政策,因此,学校应明确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可以让学生自觉进行体育的锻炼。

2.3 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间与现实安排冲突。

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参加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的工作,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统一组织体能健康测试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多数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时间通常会安排在学期的前面的阶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体质状况的反映存在不全面性,体能健康测试仅仅是一种体质状况的反映机制,学生的体质不应仅仅关注体能健康测试的达标情况,更多关注的应该是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

3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分析

3.1 体育教学内容中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走访的形式对某大学教师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82%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安排了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但时间安排较少,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课余锻炼技能与知识的教育,认为学生的体质养成应该在课下进行,自己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导向,不能依靠课堂教学。

分析原因,首先是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关,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学生不喜欢也就导致教师只好改做其他的活动进行。其次是与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有关,有教师直接指出,因为现在学生比较怕吃苦,所以往往在安排枯燥的身体练习时不太配合教师,这也是这项内容难以贯彻的直接原因之一。再者是与教师的教学投入与有关,教师不愿意思考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造成身体素质内容无法贯彻的原因之一。

3.2 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依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又依据出勤率和平时表现,很少有教师把身体素质纳入成绩体系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更有部分教师仅仅从体育参与的角度来制定成绩的考核办法,给学生造成了只要来就有成绩的错误思想。

4 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体能健康测试这项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国家对于当代大学生身体状况的重视,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本身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宣传教育环节还是后期的反馈工作,都应当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大学生自觉投入到身体锻炼中来,从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国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颁布相关的方针政策,并加大监察力度,使得各大高校能够在强有力的监督之下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质健康测试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5):78-81.

[2]陈昌盛,吴家荣.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21):14-15.

第6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发展

0 前言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练习为主,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和提供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1]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更是转变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认知的重要过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一直以来步伐较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体现云南省特色优势,也未全方位的展现出公共体育课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主、副项结合、主、副项、身体素质结合、课内课外一体化、特色运动项目等教学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且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中部分情况直线下滑的现象,以及学校场地、教师等资源情况,对公共体育课进行改革成为了必然趋势。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对研究所需文献进行查阅分析,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1.2 Swot分析法

结合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对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因素进行分别分析,为论文结论的形成提供支撑。

1.3 逻辑分析法

对查阅到的资料及分析过程中得到的结论进行逻辑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一般为1年级第1学期开设体育必修课,进行体能素质锻炼;第2学期和2年级开设选项课,对部分身体不适的学生的开设康复保健课,值得一提的是:少部分院校在公共体育课中加入理论课教学[1]。另外,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中部分情况直线下滑的现象,以及学校场地、教师等资源情况,对公共体育课进行改革,选项+身体素质+副项、选项+身体素质等形式在一些地州院校逐渐开展起来,且每所高校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身体素质测

从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开设情况来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基本符合《大纲》精神和要求,五个领域也包括在内,但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以及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要求度并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而课程开设情况则比较齐全,但从学生选课情况来看,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这些大众项目上较多,瑜伽、体育舞蹈、跆拳道、游泳、桥牌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项目只在少部分学校开展,并没有在云南省普通高校中普及开展。

最后,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对于公共课程的考核都取决于:平时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技术成绩+身体素质成绩等三种形式,这几种形式基本都能比较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期末成绩,但是集中存在的问题为,比例分值无法统一化,导致无论哪方面比例比重的倾斜,都会对一定的学生体育课的学习造成影响。比如:身体素质比例增高,对于身体素质差,但学习兴趣高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优势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过程。云南省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在各个高校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丰富多彩,因此,挖掘云南省普通高校特色体育项目,将成为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一大亮点;另外,云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场所,结合地理位置的特点,安排科学有效的耐力素质锻炼方法,对提高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劣势分析

公共体育课教学不仅仅是学校体育目标形成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或者考核方式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一定改革空间,把更多紧接时代潮流的运动项目纳入到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将公共体育课考核方式根据开设项目及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分配,对提高云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云南省地处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是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将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组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2.4 机遇分析

1)2014年6月《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的颁布,提出各个高校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鉴于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可以从传统的选项课或者综合课转变为特色的体育课教学,比如:楚雄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9+6+3(9选项课学习,6周身体素质训练,3周第二副项学习)。

2)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对于学生提高体育运动参与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学生在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更是学生对运动锻炼方法运用的有效表现,结合国家政策的颁布,在学校中多增设体育项目俱乐部、定时开放学校体质测试监测系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体质健康情况,促进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3)基于“互联网+”的提出,针对云南省大学生体质测试情况,结合互联网对学生建立体质档案库。学生通过档案库可以直观科学的了解自己大学四年的体质健康情况,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档案库,看到自己在全省大学生中体质测试成绩排名,从而激发我省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积极性。

2.5 威胁分析

1)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工作效果,《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颁布后,对各高校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中对学校体育课课时、项目、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场馆、体质测试、师资待遇等都做了明确要求。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各项要求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与发达城市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从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课时分配、教学模式等方面,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发达城市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选项时的集中、参与度不高等都与此相关,开设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得分配课时结构,创新特色运动项目、采用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将成为未来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重点方向。

3)体育运动文化的效应较低。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优势,毗邻东南亚国家、又拥有着一定的高原训练基地,体育明星也不在少数。但体育文化的传播却相对较少,从教师教育联盟到大学城,再到地州院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局限性成为了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阻碍墙,体育文化的传播效应越大对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影响越大,只有从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传播途径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将得到最大的效益。

3 小结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是提高云南省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政策,提升学校体育综合实力,顺应时展机遇,构建互联网+学生健康档案,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结合地域特色,挖掘特色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利弊关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能力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关键所在;因此,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需要从多元的路径进行分析,结合云南省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特色,做创新和转型的前进着。

【参考文献】

[1]曹冲,刘德军.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03).

[2]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04).

[3]马岳良,史湘平,曹利民.高校“三自主”体育选项课改革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理工大学为例[J].竞技论坛,2013(07).

第7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校园;体育锻炼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人们追求的生活也更加精致,对自身身体健康也逐渐重视起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备受关注,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值得人们探究的。目前,虽然各校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检测结果来看,依旧存在问题,如学校设置的体育课在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很好地被利用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受的体育教育方式,增强学生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积极性、自律性和主动性,把锻炼当作生活中的必修课,才能让大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

一、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意义

青年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实行国民健身大业的重中之重。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就业压力增加,各级毕业生的压力全方面增大,这也对大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因为大学生体质的提高仅通过体育课是难有效果的。大学的体育课时长短暂,仅能作为提升技能、培养兴趣的主要方法,只有将体育课和课外生活中的体育锻炼结合起来才可能有效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维持大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体育健身习惯,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1]。

二、当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一)身体形态

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是一个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评价的指标,测评过程中将结合个人的身高、体重以及身体综合素质来确定。从目前的学生身体指标来看,我国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处于不平衡状态,其中因为过度饮食、不积极参加运动健身导致的身体肥胖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肥胖率正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因为追求好身材而过度减肥引起的身体瘦弱是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另一个问题,不恰当的减肥方法会给学生的生长发育等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人们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身体。

(二)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含身体的各方面,是一项综合指标,包括速度、耐力、爆发力等方面,因此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也要从不同的方面寻找原因。其中速度以及爆发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这两项可以通过50米或者100米短道运动来提高,耐力可以通过长跑来锻炼提升。总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呈下降趋势,学校要通过相应的运动锻炼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方面的指标以及素质都不达标,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缺少运动精神、缺乏体育锻炼,因此在今后的教育中,学校要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一)大学的不良生活习惯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了严格的管束,就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部分大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打游戏、看电影等,这样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作息,长期下去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的饮食不规律,有些大学生不按时间吃饭,经常点外卖,吃一些油炸类的垃圾食品,还有一些人为了减肥而减少吃饭的量甚至根本不吃饭。诸如此类的饮食会导致学生的身体抵抗力下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综合以上因素再加之当代大学生的运动时间缩减就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二)大学校园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

虽说人们一直在说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当今社会对于德、智的追求远远高于体育。大学之前学生的体育锻炼可能仅限于学校的体育课,而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安排是一周一节,每天的课间运动也是应付了事,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进入大学后,课余时间变多了,但是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等条件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学校体育社团人数少、规模小,无法积极开展相关的体育锻炼活动,调动大学生的运动热情。此外大部分大学都没有组织课间跑步等环节,也没有组织相应的体育锻炼,因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下降。

(三)体育教师没能对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进行很好地激发

大学期间的体育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由于学校对体育课还不够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甚至还有的教师在课上消极应付。目前大学体育课都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也都是基础教学,这对学生来说并没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反而会使其丧失对此类运动的兴趣。因此大学体育教师要积极授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改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互联网、App等方式规范锻炼指标

大学阶段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价值体系与建设意识,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未成熟,当面对一些没有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时,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性,有时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来监督他们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提升[1]。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等来设计科学的运动规范,让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学科成绩甚至是毕业学分直接关联。例如,利用手机上的定位功能,在App上设计相应的长跑路程,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定的公里数跑步锻炼,监督学生每天进行运动。一旦学生没能在学期末完成运动项目,经核实后会使其体育科目不合格。如此一来,学生的身体锻炼直接与体育成绩挂钩,能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运动竞赛

一般而言,大规模体育赛事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让整个校园的体育训练气氛急速高涨。但是这种大型的校园运动会需要学校多方面配合才能顺利开展。此外,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务资金与人员设备等,如果对质量要求高的话,更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准备。因此,大多高校校运动会只是一年举办一次,在这种频率下,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让校园绝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运动达到标准。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多种小型的运动赛事,在校运动会举办的空白期,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更多不同主题的运动乐趣[1],让校园文化生活更加多元。

(三)专项训练结合体质素质培养

专项训练是针对学生的身体机能与运动兴趣开展的特别项目训练,这种体育训练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找到生活的更多乐趣,同时也让身体机能得到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学习工作效率紧密相关,因此,在确保学生按照健康教育要求的体育锻炼上增加专项培养项目,能够让学生的体质健康培养得到深化,训练出具备更高体能素质的学生。从长远来看,学生在校的体质训练,能够影响其终身健康,专项训练的意义十分重大。

(四)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寻求助力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按照理论上的结构大致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制度管理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师生心理文化。首先,在构建基础设备文化时,需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在涉及体育锻炼方面,多设置一些宣传标语与海报,为体育运动项目多建设场地与用具。在制度文化构建方面,以国外体育大学为例,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强调人性发展的核心,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以及奖惩制度,让学生不仅在思想上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更能够在行动上去监督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的体质发展与知识积累成正比。在心理文化建设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关的。多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不仅能够拥有健康的体质,在生活中也能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因此,要强化运动对思想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精神生活与体质健康都能够得到保障。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在校园时期会面临各种压力,这只是向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学生的体质健康训练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多种方式作用。首先需要良好的运动环境,让学生在强烈的运动氛围中生活,有可能激发其锻炼积极性。其次,需要拥有合理的体育运动规范,让学生接触到科学的运动方法,保证身体健康。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就必须采取一些强制措施,让一部分疲于运动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学生的观念多元化,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质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学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事件也不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近些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除了要求大学生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水平之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体育教学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与神经系统有关,而人的身体素质又和人的思想意志有关,因此,体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情绪、意志和心理素质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体育运动的协作性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发展。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体育教师的观念决定了体育课的内容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时,不但要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认可。体育活动具有团体性的特点,教师要利用集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体育教育还具有美育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因此,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不但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进行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提高心情的愉快程度。

(三)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体育教师要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以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传统体育课讲究教师的主体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的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从目的和任务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信心,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联系中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

(四)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

体育教师不仅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义务,还具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责任,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准备,体育教师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其次,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够把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多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

摘 要: 对成都5所实施“三自主”体育选课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存在着仅凭兴趣、教师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缺少素质练习、学习效果较差等问题。因此,应针对大一新生设置一些提高身体素质课,以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选课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避免贪图轻松,只为考试过关的行为;要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以及新开体育课的科学合理性,以保证新开课程的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6-0103-04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施行。新《纲要》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权利,以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①。 那么,“三自主”选课在九年的实际运作中成效如何?“三自主”选课是否真正能更好地体现体育教学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否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这就成为当前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成都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我们对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5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和60位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访问。对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每所学校大一学生100份(男、女生各50份)、大二学生100份(男、女生各50份),共回收问卷927份,有效率为927%。教师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57份,有效率为95%。通过调查数据和相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西南交通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对成都高校“三自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成都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选课情况及教学管理 成都实施“三自主”体育选课的高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规定大一新生统一开设基础素质课,大二开设“三自主”选项课程。因为,身体素质是一切运动技能的基础,只有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使其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另一种是从大一新生开始实施完全“三自主”的体育选课教学,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1.“三自主”体育选课的管理办法

李宏图 成都高校“三自主”体育选课的调查与思考目前成都高校基本都能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体育选课进行管理、指导和监控。其课程管理方法是:在一个年级内,打破各院系、专业的班级建制,完全按照学生所选择运动项目重新组成教学班,教师按照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以专项教学为主线进行训练。所不同的是,各高校在体育课教学班人数的控制上标准不一致,有2所高校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还有2所高校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只有1所高校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控制在70人左右。具体的教学班学生人数的控制跟该校的教学场地、体育器材和师资力量等诸因素有关。

2.学生选课情况

成都5所实施“三自主”教学的高校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情况是:女生多集中选择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体育舞蹈、交谊舞等项目;男生主要选择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网球、武术等项目。从学生选课动机调查统计发现(见表1),学生在选课时主要受个人兴趣爱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受同学选课、教师教学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兴趣爱好是学生选课的主要取向,其次是该课考试是否容易过关,还有就是追逐运动时尚潮流等因素的影响。

3.“三自主”教学内容的设置

自2004年9月起,成都5所高校依据新《纲要》的要求,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课的教学,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并充实了新的教学内容,共设置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散打、跆拳道、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游泳、健美、瑜伽等20个运动项目。调查发现,学生选择上课项目的热点依序是: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跆拳道、足球、健美操、武术、排球、体育舞蹈等。而田径项目依然受到冷落,由于选田径项目的学生很少,多年前就已经无法开课了。对于跆拳道、瑜伽、轮滑、攀岩、定向越野等新兴运动项目,由于学校体育经费有限、师资力量不足、场馆设施、场地器材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项目不能得到很好地推广。在教学上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4.师生对“三自主”教学的态度

对这5所高校部分体育教师的调查表明,有588%的教师对选课表示“肯定与支持”,305%的教师对选课表示“比较支持”,55%的教师对选课表示“一般”,52%的教师表示“不赞成”,这说明体育教师对自主选课基本上给予肯定。对这5所高校的部分学生的调查表明,有545%的学生对自主选课表示“赞成”,302%的学生对自主选课表示“较赞成”,104%的学生对自主选课表示“无所谓”,49%的学生对自主选课表示“不赞成”,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是赞同实行自主选课的。

三、“三自主”选课存在的问题 1.“三自主”选课使一些体能素质训练的项目边缘化

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对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及进行体育锻炼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推行“三自主”选课,很多高校都取消了以前专为大一新生开设的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能素质课。而学生一旦通过网络选课方式选定了运动项目,体育课就围绕其所选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由于目前课堂中学生身体素质练习越来越少,使原本普遍薄弱的学生身体素质不仅没有得到提高〔1〕,其运动技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尽管跑、跳、投等基本身体素质锻炼有显著提高,但单双杠、跳箱、跳马和垫上运动对培养学生协调性、灵活性、平衡能力的一些运动项目,由于学习过程比较艰苦、单调,不受学生的欢迎,因此,现在这些内容已从高校的体育课上渐渐消失。其实,这些学生不愿意选的体育项目的教育功能和锻炼价值还是很高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而如今学生喜欢的某些新兴体育项目,虽然有趣、好玩,却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

2.单凭兴趣进行的“三自主”选课并非是合理正确的选择

学生自主选课打破了过去单一化的选课模式,出现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教学项目多样化,发展趋势时尚化的新格局〔2〕。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新生)选课完全凭兴趣爱好,只有少数学生对所选体育项目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大部分学生的选课并非是合理正确的选择〔3〕,他们对如何选择运动项目缺乏应有的基本认识。而“三自主”选课把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摆在首要的位置,似乎一切都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如果不能满足,就不是以学生为本。殊不知,体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后天教育逐渐培养的,且现在的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快,兴趣爱好广泛且多变。事实上,通过教学我们发现,目前还有不少学生对体育课根本没有兴趣,难道这些人就可以不上体育课吗?把选课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往往会使学生不知该选什么体育运动项目好。应该对学生选课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使其选的运动项目真正能获得身心俱佳的锻炼效果,达到锻炼的目的。

3.轻松易过关的体育项目不利于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

对照现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过去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我们会发现前者在标准上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学生体质多年来持续下滑,这种状况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随着体育课教学项目多样化的同时,体育教学质量和要求却在下降,一些体育教学内容华而不实,并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4〕。时常听到有不少老师在抱怨现在的大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不如从前,一些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溺下,养尊处优、怕苦怕累。在“三自主”选课时,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常常选择一些考试容易过关的课程。而这种趋向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不能再忽视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状况,也不能再忽视学生体育课中贪图安逸的倾向。应让学生认识到一些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身心锻炼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经过刻苦的锻炼,才能使其体质水平得到根本的改善。

4.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是影响“三自主”选课的“瓶颈”

随着高校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衡,使得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激增,由于师资和场地器材资源有限,要想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已实属不易,更何谈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上课?〔5〕新《纲要》给予了学生很大的选课空间和自由度,却没有给高校教师足够的时间去深造和提高。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在缺乏对课程应有的准备情况下,就开始给学生上课。还有一部分教师为迎合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片面追求更多的上课人数,在教学中不惜降低教学质量和要求,照搬套用他人的教材或大纲,甚至没有准备教案,学生想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6~7〕。这样发展下去,所开课程即没有特色,也没有教学优势,让体育课沦为了“兴趣”的奴隶,教学质量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5.学生对体育课和老师的了解存在偏差

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目的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授课教师缺乏真实客观的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短视”由来已久,这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个教育问题。为了高考升学这条“通天路径”,使得老师、学生和家长忽视了平时的体育课。而考上大学后,在自主选课时,学生对教师的选择一般是靠网页上教师的基本信息介绍来选择,而且只对自己关注的体育项目感兴趣,却忽视了该项目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还有一些学生更看重体育课最后的分数,而非体育课所学内容。在这种功利意识的驱使下,他们更宁愿选择一些好过关的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很不利,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1)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大多仅凭兴趣,所选的运动项目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其实运动项目只是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应该规定大一学生必修1~2个学期的身体素质或体能提高课,这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2)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自主选课绝非是合理正确的,兴趣不能成为学生选课的主导因素,这是极端片面的。体育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后天教育逐渐培养。不应把选课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应对学生选课采取适当的引导和调控,使学生所选课程对自身的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提高都有帮助,让学生获得身心俱佳的体育锻炼效果。

(3)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选课时只对所选运动项目感兴趣,并没有考虑该课程是否能提高其身体素质。加之,部分教师为满足迎合选课学生人数而降低了上课要求及标准,使得学生轻易过关但并没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因此,体育课程改革不能背离“增强体质”的根本目标,应保证新开课程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安全性。

(4)不少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多喜欢选择考试容易轻松过关的课程。目前随着体育课教学项目多样化的同时,教学质量和要求却在不断下降,而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为确保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能更好承受社会的竞争和挑战,高校体育课程应增加部分强制规定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总之,新《纲要》的改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应该在现行体育课程教学中仍然保留一些强制性锻炼的项目,以增强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学荣,谭明义.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3,24(1):77-78.

〔2〕秦百里,韩敬全,郑 彬.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4,(11):91-92.

〔3〕石 宏.对普通高校大一学生重新开设体能提高课的分析研究〔J〕.中韩体育学术论丛,2006,(10):130-135.

〔4〕李静波.是真理还是似是而非的真理——对“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质疑与考证〔J〕.体育学刊,2006,13(1):12-14.

〔5〕张 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实施“三自主教学形式”的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