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宏观调控的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的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调控的总结

第1篇: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以T市H区政府为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本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尤其重要;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方差异巨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导性和原则性。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在理论意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国家层面经济调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观层面扶持企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即尝试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力争为相关理论的形成做出一些贡献。同时,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指导下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应对危机的非常举措和直接干预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联系十分紧密,明显有别于我们普遍倡导的政企分开等发展方向,由此将会引出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重新界定。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结束语

第2篇: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当前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面临着市场化、信息化、虚拟化、全球化、资源紧约束、经济目标多元化等多重挑战,国民经济调控能力建设已成为重大急迫课题。建设和谐经济与社会秩序,需要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目的性,强化对经济信息的准确掌控能力,增进中央调控的权威性,发育政策实施的中间组织,把握调控政策的主动性。

关键词: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要在既有国际竞争秩序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构成了我国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我国而言,宏观调控能力就是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国际合作措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均衡,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稳健运行的综合掌控能力。

今后15-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以科学发展观基础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我党执政兴国能力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而且,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有助于根除体制转轨阶段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与发展信心。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历史性的新挑战

2003年以来的本轮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与结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前几轮的宏观调控相比,当前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历史阶段性的新挑战:

其一是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挑战。众所周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机制正日益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并成熟运转,同时传统管制经济的机制在逐步推出,在此背景下,同时出现了诸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时常面临两难选择。

其二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模式正产生深刻的长远影响,经济信息数量随之剧增,但其中不乏一些严重失真的信息,这些失真信息传播开来很可能会冲击市场经济秩序,甚至衍生出无法控制的消极经济“蝴蝶”效应。全面、准确、快速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宏观调控能力建设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其三是我国经济的虚拟化的挑战。纵观当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以股票交易、债券市场、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虚拟经济及房地产半虚拟经济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与2005年GDP相比,我国股票市值占GDP达到57%,但是以市场实际可交易的流通市值看,这一比值仅仅为14%。专家估计,当前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20倍以上,日本的虚拟经济规模也比中国大18倍,这说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但虚拟经济运行具有其独特规律。毋须置疑,我国政府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做法,但在调控宏观虚拟经济方面总体来看仍然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其四是资源、生态状况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已大多难以完全由国内供应,相当一部分重要自然资源有赖于国际贸易,同时因改革深化各级政府直接调拨资源的能力受限增多,而且,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持、恢复和改善面临着空前大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面临着尖锐的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压力。

其五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将继续扩展,相关的国际经济规范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必然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互动效应带来了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出台时机、过程监督、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宏观调控势必要和相应的政治外交、国际协调结合起来。

其六是和谐社会目标多元化的挑战。和谐社会是我国中长期战略目标,它囊括了社会、经济、政治、地区、自然生态等多层面的和谐内涵,其目标是多元性的,这就使我国宏观调控已经远远地超过经济总量调控的范围,肩负着调整各项失衡的重任,要求宏观调控在重点关注经济层面目标的同时,还必须顾及它层面的要求。

二、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1.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强化其根本的目的性

“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总体要求,一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必须时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切身利益为归宿,尤其是要避免使宏观调控变成某些少数特殊经济利益集团的工具,损害社会弱势大众的基本利益。

2.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统计分析能力,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增加宏观调控的精确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已难以独自承担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工作,一些重要统计信息不够准确、完整,个别指标与实际情况相比甚至出现严重偏差,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体系改革,整合工商、税务、海关、金融、行业主管、司法等部门经济类信息,引进有关国际组织、机构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信息补充、完善。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必要的财力投入,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能力,鼓励各种行业经济组织积极从事行业国内外信息搜集、整理工作,鼓励社会公益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3.积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日趋紧密互动,宏观控制政策的研究、制定、落实需要政府越来越多的部门配合,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政出多门,不利于向市场和产业界发出统一的调控信号,造成某些地区或某些产业领域执行困惑,为此,有必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尤其是金融等虚拟经济管理部门职能,建议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一宏观调控政策,各有关部门贯彻实施,社会中介组织、媒体、公众监督反馈,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4.进一步加强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总结出适用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的逻辑模型,增强宏观调控的可预见性。

政府现有的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对已往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做出了众所周知的重大贡献,这些部门与宏观调控决策部门保持高效沟通,对国家宏观政策理解全面准确,尤其是在研究国有经济方面占有很多优势资源。但随着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也急需一批官办的或官民合办的或者自愿合作的民间专业研究机构成长壮大,它们既可以反映非公有经济的真实情况和补充现有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工作,也可以为宏观决策部门提供新的政策视角。另外,还必须加强虚拟经济成长与发展研究。只有建立在集思广益基础上的宏观决策模型,才能增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也才能增强产业界对宏观调控的可预期性,尽量消除过多的市场波动引起的经济秩序混乱状况和社会经济资源浪费情况。

5.进一步推行上下互动、区域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国民经济与社会规划编制机制,尽快制定出覆盖所有国土的功能综合规划,促经济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规范引导性。

为了更高效地引导各类经济资源在地区间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即在制定全国范围内的国土功能规划,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将国家宏观调控最高决策部门由目前的单个产业政策制定甚至单个项目审批的中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增强宏观调控的宏观指导性。

6.进一步强化具有社会公益性政策传导工具组织发育成长和职能拓展,增强调控的主动性、可逆行和执行力。

市场机制优势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如信用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产业合作联合体等行业组织,这些中介机构的建立、成长和运作,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理性有序市场竞争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制订和执行,将这些中介组织视同宏观调控的传导工具,无疑可以强化宏观调控的主动性、间接性和可逆性,同时也提高宏观调控的执行力。当前此类组织成长急需破除过多的官办性质,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尽量恢复其应有的民间公益性和自组织性。

7.进一步加强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

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性和地区性经济的重要部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有赖于在全球及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分工。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事务,不但有利于国际经济规范的中国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中国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地区化。主动参与合作,既可以减少外部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可以减轻我国宏观调控对有关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保证相对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凯主编,《”十一五”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林毅夫,2007,《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期

3.课题组,2006,《2006-2007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4.韩文秀,2006,《改善宏观调控需要提高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5.王力,张跃文,2006,《金融综合经营、金融体系功能与经济增长》,《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6.王爱俭,陈杰,2006,《中国虚拟经济适度性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7.李永友,周达军,2007,《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

第3篇: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问题;对策;解决措施;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38—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对衣食住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满足心,尤其是住的方面,人们在住房问题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生活的格局以外还对小区的规划以及周边环境也有了一定的选择,加之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给房屋建筑带来的增加量,然而在宏观调控下的房屋价格也随之增涨起来,有的甚至暴涨。那么很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就会选择一些土地来进行一定的开发建筑。

1 对宏观调控下我国房地产现状的分析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增加,也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国有经济相对稳定的今天住房问题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而当前的住房问题却成为了很多人们的关键性问题。现在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来看,人们的年经济收入与住房的房价同期对比相差比较低。国家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对房地产进行了一再控制。但是效果虽然明显但仍需要观察。宏观调控下我国房地产的价格和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

2 宏观调控下土地开发现状的分析

随着当前房价的增高,也随着人口的增多,加之人们对房子的需求。房地产开发商开始了大量的建筑。这就需要土地。很多开发商开始了土地征用的计划,国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控制,致使很多开发商在宏观调控下对土地的开发进行了一定的缓解,在土地开发上相对的有了一定的控制和制度规定,但是仍然有很多开发商在肆无忌惮的强行征用土地,这也导致我们在一些报纸、网络、媒体上看到因为征用土地导致的暴力事件。在宏观调控上土地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的合理化,但仍需要众多人们的监督与控制。

3 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中土地开发正面所面临的几种困境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对土地的征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相关制度去执行。在宏观调控下土地开发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很多开发商表示在对于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在大家去对土地的征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对于住房的征用。住户往往不愿意拆迁自己的房屋而导致土地开发的停滞。有的住户在对自己的房屋和土地进行高报价才肯让出,这样双方很难达成协议,更有一些人不愿意离开居住很久的家园而不让出土地,这些问题会导致土地开发延迟很久,使开发土地遇到很多困难。其中很多人在对于土地的征用中对开发商进行了很多误解,认为开发商对土地的征用就有强制性等等。种种困境不但给开发商在经济上造成了损失也延误了合适的开发时机。虽然政府和国家对土地开发已经给予了控制,但是在宏观调控下的开发商对土地的开发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同时,房地产宏观调控是在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和既定市场体制下展开的,也面临着非常多的考验。例如,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尚未解决的现状影响房地产宏观调控。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审批手续繁琐,供应量较少,地根紧缩带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造成房价随之水涨船高。当前,很多土地成本已经是商品房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种种因素都导致房地产开发所面临的至关性问题。

4 对房地产开发中土地开发正面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安抚工作

虽然房地产中开发商对土地的开发面临的问题重重,但是在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员也在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管理和征用方法以及对于土地所有者的态度的改变,做到用微笑和亲和来打动和维系大家之间的关系。对被征用土地的家属给予及时的安抚,适当的补偿。

4.2 及时沟通,有问必答

对于土地开发的工作人员来讲,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很重要的,耐心是工作中的必须品,尤其是对于这种与土地所有者进行沟通,要做到态度第一,对于这些土地所有者要及时沟通,有问必答。

4.3 合理规划

在宏观调控下的土地开发,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对土地征用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对土地的开发过程中不但要合理的规划土地的占地面积,也要合理的规划土地所有者的征用方案,这样会给予人们一定的印象和正规性。同时作为土地开发者还有帮助这些土地所有者对他们的以后进行合理的规划,用心帮助,最后达到预期效果。

4.4 适当补偿

在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开发使整个土地规划具有更加合理和正规,所以在对于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及时加倍的对土地所有者进行适当的补偿,给予更多的经济和物质上的补助,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贫困的,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土地所有者,要给予较多的照顾,避免大家有一种失去家园的感觉。

4.5 诚信开发

在宏观调控下的土地开发下,房地产开发最主要的就是要诚信开发,尤其是对于土地征用开发上,对于那些被动迁的居民住户,要给予更大的诚信,很多居民和土地所有者都比较重视他们的回迁或者是回款,同时给予的保证日期也要真正的做到。所以这一方面的保证是非常重要的。诚信开发、诚信做事。

5 总结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对住房问题的认识与关注,房地产开发成为了每天所关注的问题。根据调查和分析也对多年来的房地产开发现象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房地产“泡沫”问题,同时很多政策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对策与建议。对于土地开发商所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解决。致使在对于房地产中土地的开发和征用上也开始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徐蜚.我国房地产泡沫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第4篇: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怎样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期目标,使课堂教学有效。需要教师组织适合教材、学生的课堂教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实录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数字图片(多媒体播放)感受其中的变化。

师:这十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我们一同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展开新课:

师:什么是市场经济?

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

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情境一

小王是我校江海晚报记者团成员,他了解到《财富》2012年世界500强中国部分内地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

问题:(1)这些上榜企业有哪些共同特点?(从企业的性质和涉及的行业分析)

(2)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征?

生:(1)这些上榜企业都是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从所有制来看,都是公有制企业。这些上榜企业涉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情境二

背景:全国启动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已实施1627个项目,投资153亿。

我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

(多媒体播放小王采访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视频)

问题:(1)结合背景材料和视频,分析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2)我国为什么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通过结对合作支援新疆地区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哪些特征?

生:(1)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离不开国家的共同富裕政策的支持。

(2)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发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先富)和长远利益(共富)、局部利益(新疆)和整体利益(全国)结合起来。因此,我国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基本特征。

问题:近几年,房价持续上涨。国家及时进行调控,为什么?

生1: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不调节势必影响百姓的生活,

生2:如果房价疯狂上涨,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建房材料、装修材料、人工费等)费用的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师:看来,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师:小王还想知道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该运用哪些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呢?

多媒体展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问题:你能从中概括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吗?

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师:小王还收集到国家部分调控房价的政策措施。让我们结合这些政策措施一同体会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情境三

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

问题:(1)这些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2)国家是如何利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1)经济手段。

(2)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国家运用经济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四

为了规范房地产行业,我国已制定了《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相关执法部门依据法律,加强执法检查力度。

问题:上述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法律手段。即国家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来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五

政府对房价过高城市实施“限购令”;对于情节严重的捂盘惜售等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问题:以上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行政手段。即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师:记者团的其他成员在了解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情境六

记者甲:政府只要实施合理经济政策就可以管好房价。

记者乙:我觉得调控房价法律手段最重要。

记者丙:只需要用限购令来调控房价。

问题: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小组合作探究。

生1:记者甲只强调了运用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来调节房价。是片面的。

生2:记者乙只强调了法律手段在调控房价中的重要性,也是片面的。

生3:记者丙只看到了行政手段的直接、迅速。但是,忽视了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导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生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各手段不能单独使用,应该使用“组合拳”,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师:让我们一起帮小王总结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

生:本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加强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三是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针对宏观调控,课本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加以阐释。

二、教后点评

(一)适合教材、学生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本课中关于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一处教学内容,教者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能够为教学服务的“国家调控房价的部分政策措施”来说明。由于经济手段强调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来调节经济活动,因此,教者采用了“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三个政策来说明。三个政策中既涵盖了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又把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突显出来。可见,在研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情境才是有效情境。

本课中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一知识点,教者开发利用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教者首先介绍了我们南通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这样的大背景。其次结合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亲生经历,将学生采访援疆干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耳聆听国家先富帮助后富的举措。这样的情境来自于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可以理解的身边的东西,自然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适合学生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第5篇: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国化改造;发展;理论建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112

1前言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而言,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领域,通常被分为两个分支學科,分别为研究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以及研究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的宏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中,其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国民的收入作为核心决定理论。因为宏观经济学的视角为整体化的经济运行,所以,其具体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就业问题、长期经济稳定与增长相关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以及汇率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等。同时,因为宏观经济学主要考察与国民的生产总值、总投资和收入、国民收入以及物价水平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变动法则相关的内容,故也将其称作为总量分析,其主要解决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运行规则、理论构成以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确保其可以在中国化改造中得到正确的借鉴,期望能够为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对于经济学来说,其产生的目的就是为更好地解决与研究人们自身的无限性需求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学说。在经济学中,其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人类无上限的需求和资源的稀缺。对于人们的无上限需求而言,及时不断地更替和变化,需求和欲望也分轻重缓急,稀缺资源也具有被选择的特点。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不是资源稀缺的原因,而是针对因资源稀缺所引发的对资源选择、利用与合理配置的相关问题[1],换句话说,就是正确选择、配置与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所谓经济学,其主要是从资源稀缺性的视角进行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将经济学分为资源利用与资源配置两个独立的学科,分别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微观经济学指的则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3西方宏观经济学下的中国化改造

如今,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被充分的引入到中国的经济市场中,在此过程中,其也经历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有选择借鉴的曲折历程。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不难看出:首先,因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均以政治经济学作为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而西方宏观经济学作为“后来者”,其若想得到整个经济学界的接受,则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在中国,长时间以来实行的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西方的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已经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发展,但是这种经济体制的成熟运行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最后,西方经济学自身具有双重性质,也就是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进行宣扬,又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客观性总结。总体来说,其本质就是对私有制的维护。另外,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比较大的相同点,根据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进行客观总结,也反映出了经济社会中所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值得我国借鉴与吸收的地方。因此,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态度应该是在吸纳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分寸,不能照搬照抄,应消化与学习其有用的部分,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合理的将西方宏观经济学引入到中国化改造中。

对于政府行为,其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这就需要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性质进行分析,无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都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总结,两者的目的都是通过采用有效、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方法和措施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能够保持平衡,从而优化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可以得到平衡、持续、健康、快速以及稳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学或者是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其手段和措施也越来越趋向于一致化。那么有效的借鉴与引入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其进行建设与完善是首要任务。所以,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来说,其需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相关经济制度进行有机融合,确保国家干预力度的一种现代化市场经济。一方面,政府应该在一些特殊领域内避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过多干扰;另一方面,政府应正确的调控市场的自由度,避免市场经济发展失控。为了实现这一局面,必须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融合,体现其优越性,只有确保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落实,才可以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我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由国家对企业进行直接调控和直接的资源配置转向为调控市场,从而直接调控对市场产生影响的主体,实现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方面,从原先的供给调节,转变成为需求调节;三是在调节需求的方法和措施方面,从直接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控转变成为利用经济杠杆对市场需求的规模进行调节;四是从原本借助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转变成为国家计划、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三者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新机制。

第6篇: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调查内容:会计对公业务及储蓄、信用卡、贷款业务等

调查目的:认识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调查意义: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理解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

一 银行实习调查内容

经过在信合调查实习,我从客观上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我这次实习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会计业务(对公业务)和储蓄业务,其他一般了解的有信用卡业务,贷款业务。从这些业务上,我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二 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经济机构核心的金融,无疑应当起到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控制局部经济过热,重在调整结构。

长期以来,存贷利差一直是我国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而众多银行均简单依靠存贷利差获取利润,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追逐热门行业,垒大户等现象的发生。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高度依存关系也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银行的发展有赖于整体经济环境的回好,但经济的健康运行并不是依靠银行无原则地放贷就可以完成的。这不仅需要银行通过对宏观调控经济整体形势的研究审慎确定信贷方向,同时也必须对我国目前这种简单的依赖存贷利差,特别是依赖对公业务获取利润的盈利模式加以改变。这种对银行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利润来源,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企业,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淡化对公业务,使某些企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信贷资金,提高企业的资金运用水平,防止企业盲目扩张,增强企业的自我积累意识;对政府,可以降低经济调控的难度,避免因为银行与企业 高度依存关系,而造成的在宏观调控政策实验中投鼠忌器现象的发生。

当然,银行调整盈利模式并不是鼓励银行放弃对企业的支持,而是要求银行在强化对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将信贷资金真正送到规范运作,效益良好的企业手中。金融的稳定性,才是企业对经济最大的也是最少持续的支持。

·社会实践报告的大纲格式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 ·超市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最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三 收获与体会

第7篇: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在对房地产进行调控,但多次调控后都经历了报复性反弹,除了由于已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尚未超越其自身的局限性外,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以及购房个人,都因不同的利益和做法影响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预期。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上,认真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方略,切实执行国家的宏观政策并及时预调微调,促使房价合理回归和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这两大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要以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为杠杆,以统筹新建商品住宅建设为重点,以完善房地产统计数据为手段,紧紧围绕调控房地产供应结构与转变开发建设模式的“两大任务”,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新建商品住宅的“两大体系”,适应短期调控与中长期稳步发展的“两大基点”,确立“科学统筹、总体平衡、依法规范、稳步实施”的思路,牢牢把握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方向。

二、坚持“生命线”的能动作用,不断提供房地产宏观调控持续动力

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房地产已经成为政府和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是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是随着土地和房价暴涨,大量低收入群体和新就业群体,因买不起房或得不到起码的住房保障而对社会不满;二是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一边是买不起房的低收入群体,另一边是一掷千金买豪宅别墅,甚至购买大量住房的高收入群体;三是制度性腐败有恶化的趋势,一些政府中的腐败分子与不法开发商勾结,通过土地和房地产进行权钱交易;四是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受到威胁。

要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防止它们对党和政府的污浊以及对人民群众的危害,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鉴别力。坚持“生命线”这一科学论断,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动作用。当前,一是要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主,明确各级政府在解决房地产问题中的职责和任务,既解决当前中低收入群体“买房难”和“住房难”的问题,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把为中低收入群众提供住房保障作为政府房地产政策的根本目标,尽快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三是坚持以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取代现在的行政手段干预房价的做法,引导房地产按照市场规律健康发展;四是加快公租房、廉租房和限价商品房等住房保障形式,着力解决好分配、管理等问题,调节土地供应比例,满足保障性住房和中低档商品房的充分供给,缓解房地产供需矛盾,抑制房价上涨趋势。

三、坚持“生命线”的主体作用,积极占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舆论高地

一是要强化各级领导的统揽意识。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作用的调整,房地产业的转型势在必行,它将由以往在投资拉动中起火车头作用,转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载作用,从而与其他新兴产业融合共生。二是强化宣传部门的职能意识。要在贯彻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方针、政策上当明白人,悟透上级精神、摸清社会实情、抓好贯彻落实;要在宣传教育上当带头人,切实把中央房地产宏观调控决策目标、本地采取的对策思路、社会执行的方法要求,讲清楚说明白;要在监督落实上当责任人,积极在总结经验做法、培养宣传典型、揭示特点规律上,努力成为精通本职的行家和能手。三是强化媒体的导向意识。要善于见微知著,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及时跟踪媒体信息,做到见事早、反应快、判断准,提高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要善于激浊扬清。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但房地产调控这根弦从未放松,防止房价反弹的警惕也从未放松。对此,我们一定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要形成思想共识。各级部门都要围绕党和国家大局、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一的部署和要求,狠抓贯彻落实,要形成工作合力,统一行动、劲往一处使。

第8篇: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同时,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远超2007年初确定的目标3%。

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引发了种种忧虑。2007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任务定位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基调也由“适度从紧”转为“从紧”。

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深化蔓延,美国经济预期骤然下降,并波及全球,国际经济环境及走向日渐微妙。中国当何去何从?

时至岁末年初,《财经》继续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下称景气中心)合作,进行全年宏观经济调查,总结2007年经济运行状况与宏观调控得失,并对2008年的经济走势做出展望。当然,调查不可避免地存在时滞,或有不周全之处,但相信能为人们把握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财经》杂志与景气中心的合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财经》委托景气中心执行的对经济政策的评论和前瞻性调查,半年一度,自2004年底以来已进行了七次;第二部分为景气中心独立完成的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该调查独家优先发表于《财经》杂志,并在《财经》网(省略)刊出。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此次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有80位。他们是(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巴曙松、常修泽、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平、陈兴动、陈宗胜、程永照、迟福林、丁宁宁、哈继铭、贺力平、洪银兴、胡必亮、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茅于轼、马晓河、潘云、史晋川、舒元、谈敏、谈世中、汤敏、唐寿宁、田秋生、王、王庆、汪同三、王建、王小广、王小鲁、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易宪容、喻新安、余永定、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张力、光、张卓元、章铮、赵凌云、赵志耘、郑超愚、郑京平、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周志斌、左小蕾。

对应于经济的高涨,2007年宏观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调控频繁。年内共加息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十次;其他如出口退税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乃至信贷调控等措施也接连不断。对此,经济学家们如何评价?有何建议?

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态势的信心在四季度间平稳回升。2007年四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52(取值范围在1-9之间,值越高代表信心越强),比2007年三季度高0.61点,为2004年以来平均值。

但同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过热”和“偏热”的经济学家仍占大多数,分别为16%和68%,而认为“正常”的仅占16%。

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的预期效应比较乐观,对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的担心减少,信心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仍嫌偏热。

多数参加调查的经济学家建议,应强调宏观调控的稳健性,建议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注意相关政策的综合配套;冷静应对物价上涨,谨防全面通货膨胀;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和开放;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

多管齐下,谨防全面通胀

随着CPI攀升,乃至一度创11年新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经济学家建议冷静应对物价上涨,谨防全面通货膨胀。

1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8年会出现“全面通货膨胀”;超过六成(64%)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17%认为“不构成通货膨胀”,另有9%选择“其他”(图1)。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2008年物价不会延续2007年持续攀升的态势,考虑到比较明显的“翘尾”因素以及国际石油、粮食价格较高等因素影响,2008年物价会在一个相对高位上保持平稳,且价格上涨较多的将限于食品及可能政策性调价的公共用品,如水、电、成品油等。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一方面应该看到,这次物价上涨是主要由猪肉、粮油及能源、劳动力等价格攀升引起的结构性上涨,其应对措施应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统筹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必须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诸如紧缩货币、加强市场监管、增加市场供给、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助等方式谨慎应对,保证其可控性,防止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通胀转变。

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压力,来自巨额贸易顺差与银行放贷冲动所导致的庞大流动性。为抹干流动性,央行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持续进行货币政策操作。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多数支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注重相关政策的配套效果。

在种种货币调控手段中,央行重点采用也备受公众关注的提高存贷款利率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有效性最为经济学家所认可。

调查显示,认为“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有效的经济学家分别达75%和59%,其次是“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特别国债操作”和“加强窗口指导”,认为其最有效的经济学家依次占42%、38%和28%(图2)。

尽管2007年已先后六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仍有近七成(69%)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应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仅31%认为应保持“不变”(图3)。

房市拐点尚难判断,

“港股直通车”应稳步推进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房地产调控仍需进一步完善。在调查中,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房价水平偏高,增长偏快。同时也认为,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特殊阶段,住房需求增长迅速,房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不少经济学家指出,要真正解决房地产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政策定位和导向,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即政府通过大量廉租房供给等保证市场无法满足的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特别是投机性需求,并适当增加供给,才能真正推动房地产问题的解决。

具体到某些针对性的调控政策,经济学家的态度尚不乐观。对于2007年9月27日出台的提高第二套(含)以上住房消费贷款首付款比例等调控措施,仅3%的经济学家认为这对房地产问题的解决“作用很大”;28%认为“作用较大”;而认为“作用较小”和“作用很小”的分别达到47%和20%;还有2%表示“说不清”(图4)。

基于对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和短期波动的担忧,以及此前一系列调控措施效果的不尽如人意,经济学家在“房地产市场是否已临近拐点”的问题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认为“是”、“否”和“说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1%、39%和30%(图5)。

股票市场方面,在开放境内个人对外证券投资(“港股直通车”)问题上,调查显示,64%的经济学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港股直通车”政策“应稳步推进”,27%认为“条件不具备,不宜进行”,9%认为“应加快推进”(图6)。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创新和开放是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需要稳步推进。

此外,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高位运行的条件下,超过半数(51%)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内成品油价格在2007年11月初上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上调”,41%认为应“不变”,7%认为应“下调”(图7)。

综合运用各项政策,

积极推进政府改革

鉴于目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应特别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注重适时适度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既注重不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又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综合运用。将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解决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创造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支持和配合货币政策的落实;

二是保证宏观调控决策的独立性、调控目标的明确性和调控过程的透明性;

三是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前做好应急方案;

四是注意宏观调控措施同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协调与配合,如从紧的货币政策同节能减排、小企业发展、就业问题的协调等;

五是宏观调控同产业结构调整等改革措施的协调;

六是宏观调控应继续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七是注意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防止其集中释放,造成经济较大波动;

八是改善和稳定公众心理预期;

九是注意宏观调控政策在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

着眼于长远,经济学家建议通过改革来提高政府能力,促进发展。具体来说,其对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行政体制和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将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建立适应调控和改革需要的机构和机制,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二是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强对财政的预算管理,增加财政支出的透明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改变重化工业对区域经济的“利好”影响,解决投资过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问题,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设置土地物业税作为地方固定收入来源,改变地方“土地财政”的格局;减轻小企业和个人税务负担;改革财政支出结构,重点转向民生、社会保障、教育、扶贫等方面。

第9篇:宏观调控的总结范文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2.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九项:一是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二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方针和政策,并据此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必须由国家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三是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引导市场并通过市场调节,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以保证国家重要经济决策及发展计划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四是对垄断产业加以必要的管制,使市场价格体系能够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功能;五是对有成本溢出或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行为如环境污染加以必要的管制,对有效益溢出或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如教育、科学研究等予以必要的资助,以减少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外部性问题;六是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避免因公共产品短缺而引起市场运转失灵;七是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八是制定市场交易规则,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九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大项目,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顺利进行。

三、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上述各项政府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就是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又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1.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实现途径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划分,运营状况评估,收益分配享有和资产的处分归属等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有五种实现途径:一是国有资产登记,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为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以及各种组织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权利,而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确认;二是国有资产投资,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对经济组织进行参股、控股;三是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对国有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进行分配;四是国有资产稽核,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核实或评估经济组织占有国有资产的实际数额;五是国有资产处分,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最终处分。

2.市场监管及其实现途径

市场监管是国家为控制市场失灵,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而言,要实现有效监管需从两种路径人手:一是从不需要监管的领域退出;二是对需要监管的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有效竞争。要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一计划、配置人财物的权力模式,将这种职能切实交还给市场。对于政府在微观经济中的一些审批权、管理权、制约权也应取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监管的加强是指对市场应当介入的领域,政府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有效监管,弥补市场失灵。

3.宏观调控及其实现途径

由于目前我国要素市场的培育还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还比较单一,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监控和预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体途径可选择:一是制定经济计划。就长期经济计划而言,加强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和途径。就中期计划而言,主要是指项目规划,项目规划应依中期规划制定。二是调控的方式应转向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方式严重地挫伤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方式进行了改革。整个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仍是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但是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三是调控手段应由实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其实现途径

提供公共物品组织和实施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按照物品本身的性质,合理确定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范围,恢复私人部门对纯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按照效率原则,将相当部分的准公共物品交给私人部门生产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