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减少温室气体的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书肖课题组与美国环保署合作在《环境与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和《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上分别在线发表题为《北半球1990-2010年间颗粒物引起的早逝人数变化趋势》和《减少颗粒物冷却效应带来的意外收益》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1990-2010年间细颗粒物(PM 2.5)污染引起的北半球早逝人数变化趋势与排放归因,并发现PM 2.5除了直接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外,还会通过大气动力学过程,加剧不利扩散条件,进一步造成污染物浓度的提高和早逝人数的增加。颗粒物辐射效应会改变大气动力学过程,进而导致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和更大的健康损失。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排放对水体和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应光国课题组开展了耐药基因从养猪场到周边环境及农田蔬菜的传播和扩散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环境》。该研究不仅观察到耐药基因从污染源(养猪场)到受纳环境(蔬菜地和纳污河流)的扩散,也发现耐药基因进入环境后呈现出的多样化。在施用粪污的农田蔬菜中均发现了抗生素残留和耐药基因。这些蔬菜如果仅用家常清理办法处理,仍然不能将耐药基因的相对丰度降低到自然状态下的背景值(如对照蔬菜)。因此,通过食用此类蔬菜及饮用地表水源等途径而使人类暴露于抗生素耐药基因或抗生素的潜在风险。健康风险评估时应考虑通过食用蔬菜或饮用水等途径形成的耐药基因及抗生素的暴露风险。
高寒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贺金生课题组报道了高寒湿地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水位降低和氮沉降的响应,并探讨了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背后的微生物学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是三江之源,亚洲的水塔。近年来高原经历的快速气候变化和日益增多的人为活动,导致了湿地水位的下降和氮沉降的增加,而这些变化可能极大地影响高寒湿地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高寒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异质性,或局限于单种温室气体对环境变化(水位降低或氮沉降)的响应分析上。该研究首次探讨了全球变化对高寒湿地三种温室气体综合温暖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温室效应;防治
1 温室效应的定义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具体到地球上就是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产生的大气变暖的效应。而大气中也存在着一些能够吸收长波辐射的物质如水汽、CO2、CH3、N2O、SO2、O3、CFCS、微尘等。通常将这些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其中CO2的全球变暖潜能最小,但是其含量却远远超过了其他气体,因此是主要的温室效应贡献者。
2 温室效应的来源及危害
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森林燃烧、火山爆发、汽车尾气的排放等使得大气中的CO2的浓度持续攀升,这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而化石类矿物质燃料的燃烧排放的CO2占了较大的比例,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1000年,大气中的CO2浓度一直维持在280mL/m3,工业革命后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到1995年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达到358mL/m3。自十八世纪以来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增加了30%,而且还在以每年0.5%的速度增加。由此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比1000年前上升了0.3℃到0.6℃。而在此前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还预测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继续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5℃到4.5℃,将大大超过以往一万年的速度;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了两级冰川消融,海水受热膨胀,从而海平面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如果地球温度照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到2050年南北极冰山将大幅融化,上海、东京、纽约和悉尼等沿海城市将被淹没;加重区域性自然灾害,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 未来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升高,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继续增大。同时地球的生命系统和生态环境也将面临严重的考验。
3 温室效应的防治
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是CO2,想要合理控制温室效应关键在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然而温室效应具有区域性、特殊性和全球性的特点,虽然全国都在想了很多办法来控制自己区域内的温室效应,但是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全世界各国的合作才能真正解决温室效应这个世界难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采取长期加短期的治理模式,即长期大范围调控加短期针对性应对的方式来逐步解决温室效应问题。
3.1 长期治理机制
3.1.1 加强世界各国间的合作。温室效应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仅能够使环保理念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展,而且能够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治理温室效应。通过制定协议等方式更能有效的制约各国的行为以及实现逐步解决温室效应的目标,例如在1997年149个国家通过的的《京东协议书》使人们减排的任务更加明确。
3.1.2 将环保问题纳入施政纲领。温室效应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要发展就会产生温室气体。以前,西方各国多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结果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安第斯山脉延续在秘鲁境内的著名山峰胡阿斯卡鲁,山上冰雪已经融化了1280公顷,冰山覆盖率仅为30年前的40%;智利的奥希金斯冰山100年来“缩水”了15公里;阿根廷的乌帕萨拉冰山正以每年14米的速度消失。在哥伦比亚,冰山较之1850年消失了80%,而厄瓜多尔的主要冰山在20年间损失一半。 为此需要不断完善法制政策,由“末端治理”向“重在预防”转变;由经济与环境兼顾向可持续发展优先转变:由“被动治污”向“主动治污”转变:推动环境革命,建设“低能耗、二氧化碳低排放型城市”
3.1.3 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在我国,电力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之一。而在我国的电力装机容量中,火电(主要是煤电)占绝对统治地位,这是因为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并且煤电的投资建设周期较短,能够很快的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这样国情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将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煤作为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过分的依赖煤炭资源不仅对我们的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而且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开发新能源就显得特别重要,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在一步步成为可能。水力发电是目前在我国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水能发电具有成本低廉、技术成熟输出稳定等诸多优点;风能发电是继水电之后比较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我国风能资源总技术可开发量至少为10亿千瓦,是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之一;太阳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我国目前已有建筑屋顶总面积约100亿平方米,可安装约20亿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
3.2 短期治理机制
3.2.1 严格执行减排标准。众所周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GDP的发展而忽视对对环境的重视,对那些产生环境污染而应该受到相应处罚的单位采取宽容的处理方式,从而使环境问题一步步恶化起来,为社会经济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因此对执法者加强教育,使之真正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加大执法力度,打消一部分人的侥幸心理,进而实现减排目标。
3.2.2 采用经济手段加以调控。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培养人才,为实现清洁生产奠定基础,鼓励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来实现节能减排,逐步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制度,通过政策补贴、适当提高碳税来使厂家认识到节能减排带来的利益问题,从而使厂家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
4 结语
随着企业开始把环境与社会方面的内容列入报表,有必要把这一扩展的视野纳入企业的战略和经营决策内容之中。这件事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决策者对非财务方面的问题,向来置之不理,认为其所造成的后果未必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找到能用来在上述三类业绩之间舍此就彼、衡量得失的方法。而要使企业的经营具备更广阔的、全面的视野,不可没有这样一种方法。
消耗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常被置之不顾。例如,因伐木地区未能重新造林而给环境造成破坏的成本,木材厂常常不对其进行核算。这一类问题,现在已经被置于议事日程:需要对生产活动的后果加以明确的核算。企业也可能采用其他方法来生产它的产品,如改用其他原料、改变企业的生产流程、或者改变它的产品以减少下游企业由于消耗该产品而引起的不良后果。这说明企业需要采用一种扩展供应链的观点,使其决策同时包含其三个方面的经营结果。
本文将对这一观点作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讨论“碳会计”的概念,随后探讨碳会计中的若干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价值,以及把“碳踪迹”纳入为一项分析决策影响因素的必要性。然后,对决策中如何把碳排放量问题作为内容的做法,提出一个分析方法的框架。在本文结论部分,讨论了这一扩展的分析是怎样从整体上影响企业及其对管理会计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当前业绩考核方法的缺失
对价值创造的考核方法(无论是对一个企业的考核或者是对更大范围的考核),采用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狭隘的观点。这些考核方法对“外部性(externalities)”或并非与经营直接相关方面需要负担的“隐藏成本”一贯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这种观点整个20世纪中被普遍接受。但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经济活动而造成的污染后果,越来越明显,对经济活动和发展应该保持平衡的呼声,也日益增加。企业出于经济和责任的考量,逐渐采取审慎态度对待环保问题,由企业的外部机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加以评级并公布于众(包括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和Reputex公司发表的有关碳素问题危害的报告书)。
在传统的财务分析中,对资源消耗的核算,仅及于全部消耗的一部分而已。在财务报表上所列示的利润,是夸大了的数字,因为报表上所列示的利润,只是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额,完全没有核算和列示出环境成本。为解决这个问题,遂提出了“碳踪迹”和“碳会计”的概念,以更好地核算一个企业单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一个企业“比较真实”的盈利情况,应该是其财务盈利减去其“碳踪迹”之后的数量。
对“碳踪迹”加以核算和管理,是取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核算“可持续发展”,是从算出的盈利或GDP,减去相关的机会成本后(比如自然资源的耗竭和污染),所得的净值。碳会计就是用于核算后者的方法。例如,造纸厂反映在其财务报表上的成本,包括锯割、运输和加工木材等成本,但并不包括因伐木而引起的环保成本。一棵生长着的树木对环境带来的好处,是因被砍伐而失却的机会成本,它并不属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范围。然而,这也许恰恰是造纸所消耗的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碳会计揭示了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影响,就能够改进对稀缺资源的耗用。
二、碳会计及其核算
(一)碳会计的原理全球暖化的威胁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根据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许多工业化国家作出承诺,在2008~2012年间,使其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的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5.2%。分配给各个国家的降低量为:欧盟需要降低8%、美国7%、加拿大6%。非工业化国家,主要是中国与印度,则不在降低排放量协议的约束范围之内(Anderson 2001)。
议定书中的排放量贸易方案,是让降低排放量的成本比较低的国家,把规定的一部分排放量配额出售给降低排放量成本比较高的国家。据预测,全球每年温室气体的贸易额,将达100亿美元。
欧盟已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由造成污染的产业来负担履行议定书的成本费用。欧盟已经开始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贸易办法,减少的数量可以买卖。买卖在自由市场上进行,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Rehan&Nehdi,2005)。截至目前这种市场交易获得的成就并不大,原因是此类商品还是个新生事物,在核算上也有困难。
(二)碳会计在核算上的问题随着碳排放量成为一种可供买卖的商品,需要对这种商品进行妥当的计量、记账、审计,并将其价值通过一种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统一方法在报表上加以披露,一如其他物质商品和财务工具一样。会计专业人士应能运用其在核算和对各非货币项目计量的专长,解决这一需求。
目前,对编制碳排放量的报表没有统一规定,属于企业自愿性质的行为。只有DEFRA曾经作了适用于英国企业的示范性的规定。因此,碳排放量在报表上披露的方法是定性而模糊不清的,企业的做法各异,因此缺乏可比性。随着这一问题重要性的提高,对其数据之可比性的需求,也必随之增加。
温室气体排放的净节约额的计算方法,基本上是一种基于直觉的估测。一个企业的净利,是该企业所创造的财务资源多于所消耗的财务资源(包括长期资产的折旧)之数。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采取对职工后续教育和培训的形式)也要加到净利数中。然后,要减去自然资源的耗竭和污染所造成的损害。若增长以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为代价,那么这种增加将会调低净财富的数额。这一核算方法突出了环保和资源管理对财务造成的后果,同时这种核算方法让我们明白怎样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求得平衡。按上述原则计算出来的“净利”,其定义范围较宽,除了环保因素外还包括了社会影响。本文拟集中讨论环境影响这一方面,即碳排放或碳踪迹带来的影响方面。
三、碳踪迹与价值链分析
(一)价值链分析通常认为企业价值链,就是该组织为把价值最终传递给顾客所执行的一系列作业的总和。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管理当局得以把非增值的作业与增值的作业区分开来,从而采取步骤消除前者。
据此,可见“价值”是:一个企业在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劳务中执行的作业,必须是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作业。凡顾客认为没有价值的作业,就应该予以消除或尽量减少。然而,非增值作业可能也包括为减少生产过程排污而产生的费用,或者改用
价格比较昂贵、可再生的原材料,以取代价格比较便宜的不可再生的材料。
过去,价值链分析都把这一类作业视为非增值性质的作业,理应在被消除之列。例如,一家制造企业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收集起来,埋于深土,以防止被排放到大气之中,就会被视作一种非增值作业。企业采取这样的行动,对环境和社会是有益的,但企业的顾客却可能对此无动于衷,并且可能不愿意负担这一作业所引起的成本费用。然而,从碳素会计的观点来看,这一作业却有效地减少污染,从而减少企业的“碳踪迹”。
与此相似,一家企业可以向电力公司购入“比较洁净”的电能(例如风力或水力发电),而不找耗用矿物燃料的公司,矿物燃料不可再生又排放温室气体。然而,由于不能有效地核算这些对环境影响的后果,耗用矿物燃料发电,可能比采用“洁净”技术发电的成本低廉。其结果是,这家企业的成本会比较高,其产品的定价也就比较贵了。如果企业的管理当局采用的是传统的价值链分析方法,就会设想:既然顾客并不计较电力的来源,耗用来自“洁净”技术并且价格比较昂贵的电力并不增加产品价值;它就会找电力价格低、耗用矿物燃料的电厂。其结果是,目前普遍采纳的优化决策,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实际上都不是最优化的决策。
(二)将碳踪迹与价值链结合起来企业和它们的经理人已注意到其行为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会需要一个更为全面的新经济框架。在以下各节中,我们将探索在环保方面提出的一些创议。这些创议可能与传统价值链分析不相容。因此,我们强调扩展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性,使价值链分析不但要从顾客角度作分析,也要包括从社会角度作的分析。下面是温室气体排放得以下降的成功例子。这些企业排放问题贯穿在全部价值链之中。降低排放,从采购阶段开始,继而涵盖内部加工阶段,最后及于包装和发运等下游工序。下面的例子说明为什么这些创议在传统的价值链分析中不可行,但是当把分析的模式扩展到包括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时,却行之有效。
FedEx Kinko's提高了耗用纸张原料中回收纸的含量,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它的碳踪迹。这一环保措施,每年节约的木材约达18,850吨之多。从传统的价值链分析的观点来看,消费者对再生纸张用于复印,不持反对态度,似乎也是漠不关心的。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这显然是非增值的举措,应该不予采用。然而,当把价值链扩展到追踪温室气体时,这一举措就应该付诸实施,因为它能够大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降低成本。
Green Mountain咖啡公司投资大量资源,用再生纸制造成本高昂的杯子。这种杯子能够自然分解,不会象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塑料杯子那样对环境造成损害。然而,喝咖啡的老顾客,可能对于生产咖啡或弃置用过的咖啡杯给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屑一顾,不愿支付为了保护环境而发生的额外的成本费用。
通过上面所举的例子,我们对一些实例作了调查。根据传统的价值链分析方法,有一些决策被认为“欠佳”;但当把温室气体因素考虑进去时,看法却有了变化。很有必要把人们的行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纳入传统的经济分析之中。只有这样,经理人员才不会把有利于生态的决策,与经济上的合理性对立起来。
(三)将碳踪迹纳入决策分析的基本框架通过上述讨论可见,把碳排放纳入价值链,会影响决策的优化。
图1列示了顾客的价值和企业的盈利性的传统的分析方法。图中的水平维度表示顾客的价值,另一维度表示企业的盈利性。每一项维度都分为三类:正面(在图中以“+”号表示)、中性(以“0”表示)和负面(在图中以“-”号表示)。正面类指的是企业的利润或对顾客的价值有所增加。同样地,负面类指的是企业的利润或对顾客的价值有所减少。
企业盈利和顾客价值这两个因素,有9种可能的组合;在图1中各列示于一小格。这些小格可以分为四类:“差(Bad,B)”“不明朗(Ambiguous,A)、“中性(Neutral,N)”和“可取(Desirable,D)”。图中属于“差”类的,有3个小格:它们或是在企业盈利和顾客价值这两个方面都“差”、或是在这两个方面中有一个属于“负面”另一个属于“中性”。图中属于“不明朗”类的,有2个小格:它们在一个方面属于“正面”、在另外一个方面属于“负面”。图中属于“中性”类的有1小格,它在两个方面都是“中性”。图中属于“可取”类的有3小格,它们或在两个方面都属“可取”、或在一个方面属“可取”而在另一个方面属“中性”。按照这一传统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预见,管理当局将采纳所有属于D类的建议,而不会采纳任何属于B类的建议。对于属于A类或N类的建议,管理当局的态度未必明朗,需要在企业盈利和顾客价值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权衡得失、决定取舍。结果是,有些建议会被接受,另一些建议则会被摈弃。
在做如上分析时,环境影响的因素始终不在考虑之列。因此,这种分析框架并不能促使企业在对付排放问题上作出努力。为进一步说明采用这一分析框架可能作出欠佳的决策,我们把另一要素(碳排放量)增列为决策模式的第3个维度。这第3个维度也分为3类(正面、中性、负面)。把这第3个维度添加到图1上,就形成了图2。
添加一个维度的直接结果是,在图2中显示了上、中、下三层平面。在这三层平面上,列示决策情况的小格从9个增加到了27个。请注意,图1对应于图2中层的那个平面。这一平面上所列示的各个小格,意味着各建议项目对碳排放的影响属“中间”性质。在下面两个段落中,我们将从对这一层平面的讨论出发,进而讨论上层和下层的两个平面。这上、下两层平面,分别表示当各项目对碳排放带来了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时,对它们的评价分类。
图2中的上层平面,是把各建议项目对碳排放没有影响的情况,转变为对碳排放有正面影响(也就是使碳排放得以降低)时,对决策所带来的结果。请注意这一转变对某些小格带来的变化。在中层平面上原先属于“可取(D)”性质的3个小格,在上层平面上仍然保持“可取”不变。然而,在中层平面上原先属于“差(B)”的3个小格,却转变为“不明朗(A)”了。其原因是,它们在三个维度中,有一个(即碳排放)处于“正面”性质,因而不能断定它完全属于“差”的性质。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层平面上原先属于“中性(N)”的一个小格,现在不但不再属于中性。反而变为“可取”的了!两个原先归为“不明朗(A)”类的小格,其“不明朗”的性质未变。
与此相似,图2的底层平面,是把各该建议项目对碳排放没有影响的情况,转变为对碳排放有负面意义(也就是各该项目的实施会增加碳排放量)时,对决策所带来的结果。此时,先前列作“差(B)”和“不明朗(A)”的小格仍维持原先的分类,而先前被列作“可取(D)”的小格则转变成为“不明朗(A)”了。还有,在中间层次的平面上被列作“中性(N)”的一个小格,现在却应被定性为“差(B)”了,因为这个小格在一个维度上被列在负面,在另
两个维度上则都被列作中性。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把碳排放量列为决策的一个要素,会使决策过程的不明朗程度有较多增加:图中出现“不明朗(A)”的小格,从22%(即图1中的9个小格中占了2个)增加到44%(图2的27个小格中占了12个)。不明朗程度增加的原因是,表示断然态度(B和D)的小格的比例有所减少,这两种断然态度从原先的各占三分之一减少到各占约四分之一。这一变化,也在情理之中:不明朗程度必随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实务上,分析要素的扩展将促使经理人员对其决策重新作出评价。某些原先采取的行动(属于“可取(D)”类的小格)可能转变为“不明朗(A)”类。与此相似,某些原先不予考虑的行动(属于“差(B)”类的小格),现在可能转变为“不明朗(A)”类,应予重新考虑。此外,某些原先认为在“两可之间”的行动,现在却转变为应予采纳或拒绝了。因此,完全有必要对决策范式重作一番审视。
上述框架概括了把顾客价值明确地添加到获得“低排放、高盈利”的考量范围之中的分析方法。以航空公司新一队飞机更新老机队为例来说明。建立新的一队波音787飞机需要大量投资,因而短期成本昂贵,但效率较高、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这一决策,在于盈利和降低排放之间的选择。把顾客的观点也纳人为决策的一个因素,对于将机队升级是否有利,提供有用的见解。乘客重视安全、及时和舒适,如果机队的服务在这些方面占优势,则这一建议就会被列示于图2上面一层的右上角的小格中了。
这个分析框架不仅仅适用于个别企业,它同样也适用于扩展后的价值链中的个别项目。例如,购入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电力的价格比较高,但在整个价值链中,这个项目却能减少其上游单位的排放量。因此,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电力的做法,应该置于这个分析框架的上面一层,评为对企业有利的建议项目。
因此,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企业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上述框架中的各“可取(D)”类小格。归属于这些小格的建议项目,是“伸手可及的果子”,既能降低排放量、提高盈利,又能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其次,要注意能够提高上述一种或两种评估建议项目的尺度,而又不致对其余尺度有负面影响的建议项目。是否存在这一类改进措施,视具体情况而定,取决于企业和所在行业当前的效率情况。
一旦所有的减排建议项目都已用罄,然而还需要进一步减排,那就需要考虑某种替代平衡的措施,在得失之间有所取舍。如果要继续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能通过提高经营成本或降低顾客满意程度才能达到。此时,企业的顾客是否愿意为获得“绿色”产品或劳务支付比较高的代价,是评估可能提出来的减排建议项目的衡量标准。顾客对“绿色”产品支付较高代价的积极性程度,是决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有较高风险的一个因素。
四、结论:管理会计师的职责
减少一个企业的碳踪迹,涉及到计算其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尽可能在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降低排放量并尽力减少排放量净额(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贸易向外购人,以抵销本身一部分的排放量)。管理会计师是核算方面的专家,完全有责任将这方面的探索进行到底。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对管理会计师可能作出显著贡献的四个方面,作一概述。
首先,管理会计师可以帮助设计用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各种核算方法。对排放量和排放量减少的核算,对于把它们纳入经济分析,至关重要。没有适当的核算,就不可能确定得失取舍。而且,核算错误或省略这方面的核算,势必导致得出欠佳的决策。现有的几种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法,应予研究并加以协调一致。
第二,管理会计师需要按本文所提出来的框架,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full cost analysis)”。管理会计师们对于盈利/顾客价值方面的分析,游刃有余,我们所提出的框架,要求他们把这一分析扩展到温室气体排放。本文前面一节所概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可以作这项分析之用。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可以把它们的产品贴上标签,注明其碳踪迹的数量,促使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得以持久。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种标准的核算方法,因而对其数量的计算,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对碳踪迹的计量和列报,将会越出企业内部考核的范围,进而成为向外部读者披露会计报表的内容组成部分。
第三,管理会计师的另一专长,是发展和设计标准化的报表。这要建立一套计算、分析、核实和编制报表的程序。必须建立这样一套程序,对降低温室气体的建议项目进展和取得的效果加以追踪并作出报告。此类报告必须定期、及时编出,把被采纳建议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预期的温室气体降低量以及算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降低量,报告管理当局。一份说明预期和实际降低量差异的报告书,能帮助管理当局对各项降低措施的效果作出评估,从而调整、修改企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战略。
最后,管理会计师需要提出各种新的、把环保成本直接纳入为分析因素的决策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成本和效益的范畴,应比以前使用的模式对这两个范畴的定义更为扩大。在这些新模式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并购的后果,例如购得排放碳素的发电厂会引起未来的负债。因此,传统的“净现值法NPV”需要加以扩展,其所包含的因素应该不限于资金成本和未来的经济成本和效益,应该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保方面的负债也包括在内。
专业: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
班级:
姓名:
摘要:
目前,困扰世界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这种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足以威胁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居住下去,其后果十分严峻,已成为与世界各国都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用一个大气圈,全球性大气污染所带来的灾害是全球性的,危及到每一个人的,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综合治理全球性大气污染需要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联合国1989年把“警惕全球变暖”作为6月5日全世界环境日主题,以唤起社会各界环境污染的关注和全世界人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危机感与责任感。
关键词:大气污染
现状
综合治理
国际协议
法律政策
一、全球大气污染的现状
目前,困扰世界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这种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足以威胁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居住下去,其后果十分严峻,已成为与世界各国都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国协调一致的行动。联合国1989年把“警惕全球变暖”作为6月5日全世界环境日主题,以唤起社会各界环境污染的关注和全世界人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危机感与责任感。
全球性大气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问题。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某些化学物质如CO2、CH4、N2O、CFC(氟氯烷烃)引起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近百年来,全球地面平均气温增加了0.3—0.6℃。地球变暖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当前世界大洋温度正以每年0.1℃的速度上升,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百年里上升了14.4cm,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也平均上升了11.5cm,海平面的上升将严重威胁低地势岛屿和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
氟氯烷烃、N2O、CH4等不仅能产生温室效应,而且还能与平流层的臭氧发生作用,导致臭氧层的消耗。研究结果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紫外线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3%,白内障发病率将增加0.2—1.6%,因此,臭氧层的消耗,已经造成了对人体的伤害,并使农作物减产,使森林、自然生物圈生成及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影响,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人为造成的各种温室气体对全球的温室效应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其中CO2的作用占55%,CFC占4%,CH4占5%,N2O占6%,因此,CO2的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而造成的,换成燃料碳每年约为50亿吨。其次是由于森林的采伐、烧毁,用作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约为10亿—16亿吨/年。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片森林被毁,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减少。此外,近年科学家发现北冰洋沿岸冻土在秋季也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由化石燃烧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中,80%是发达国家生产的,而由森林破坏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甲烷的发生源有家畜肠胃内发酵,田地、沼泽等潮湿地带,天然气泄漏等。大气中的N2O的主要发生源是土壤。在NH4+、NO3-等氮供应源充分的情况下,可以从潮湿的土壤中产生N2O。海洋中也同样存在着脱氮现象。人为发生源主要是肥料,据有关研究结果,化肥使用时,在很短时间内就有近1/3的氮肥脱氮进入大气中,其中约有5-20%变为N2O;燃烧树木,农作物残根和矿物,以及平流层超音速飞机的飞行也会产生N2O。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中某些化合物浓度增加,使平流层臭氧的产生、消失过程失去平衡,这些化合物中主要的是氟氯烷烃、哈龙、四氯化碳和甲基氯仿等,它们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扩散出来的,如制冷装置的冷冻剂,烟雾喷射剂、制造塑料的溶剂、泡沫发生剂、精密仪器和电子器件的清洗剂等。它们在低层大气中都不活泼而转入平流层后,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使它们分解出了氯原子,从而破坏臭氧层。
二、全球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及对策
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用一个大气圈,全球性大气污染所带来的灾害是全球性的,危及到每一个人的,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综合治理全球性大气污染需要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努力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并为此作出贡献,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1、制定并履行国际协议,严格控制全球性大气污染气体的排放。
(1)越界大气污染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给大气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1979年欧洲国家通过协商缔结《远程跨界大气污染公约》(Convention
on
Long
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oution,LRTAP),该公约的宗旨是保护人类及环境免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并促进国际合作。
(2)全球气候变化
控制全球变暖就必须要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控制CO2的含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增加,是发达国家近年来工业化积累的结果,就是在当前发达国家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占世界人口不到24%的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能源的75%,他们向大气排放的CO2的人均排放量比发展中国家的相对量更高。以美国为例,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不到,CO2排放量却占世界的24%,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统计,他们的人口占世界的76%,而CO2的排放量还不到世界的28%。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是工业化国家所造成的CO2增加的受害者,发达国家对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负有不可推卸的完全义务和责任。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开始注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1997年12月,防止全球变暖京都会议通过了“京都宣言”签订《京都议定书》,宣言中指定CO2等6种气体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宣言中规定在2012年实现整体削弱1990年废气排放标准的5.2%,并要求发展中国家自主承担削减废气排放量义务。议定书第12条还规定了“清洁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1992年6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里约热内卢签订。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支持通过一项符合公约的议定书,但反对向发展中国家增加任何新的义务。尽管我国到2000年人均CO2排放量不到1989年世界人均水平(1.2吨/人)的一半,不及工业区化国家人均水平(3.3吨/人)的1/6,但仍努力履行义务。我国已开展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分析及对策的研究,大力节能,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对CO2吸收能力;大力回收工业C02废气,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臭氧层
198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过5年条约谈判,在1985年3月22日在维也纳达成《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年修订的《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把CFC及哈龙等6类几十种都列为限控物质,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将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后,南极臭氧空洞将消失。
2、综合治理措施及途径。
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量,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这是控制C02排放的主要措施,也是目前控制CO2排放量的最经济可行的办法。为了减轻温室效应可以在不同矿物燃料之间进行比较来作出选择,产生相同能量,燃烧天然气排出的二氧化碳为燃煤的60%,为燃油的80%,我国西气东送工程将对全球性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除去温室气体,人们已经设计出控制二氧化碳进人大气层的几种方案,其中之一是把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转化成可以运走的碳酸盐,用船运到海洋中,这一方案技术上可行,但代价极高,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要除去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似乎不够现实,因为它们是从许多小发生源发出的。
开发利用新能源。采用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替代能源,最重要的替代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核裂变与核聚变能。从减少CO2排放量的角度而言,核能可能是理想的能源,并且是目前最可能成为取代化石燃料而大规模使用的主要能源。氢能是通过光解水的方法获得的,利用水分解的H2作能源,氢燃烧后重新生成水,对环境完全没有污染。目前有关地能的获得与利用,虽处于研究阶段,但将其作为一种大规模清洁能源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在地球上大批植树造林,充分利用森林及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的调节作用。扩大生物链中的碳量,增加C循环,使大量碳不能转化为CO2进人大气中;适应气候变化,培育出适宜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等等,种种措施都能减缓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三、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如下:
1.
二氧化硫。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随之带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急剧上升。在各类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扩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遍及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华中酸雨区比较严重的中心区域为长沙、衡阳和赣州,西南为宜宾、南充和重庆,华东为厦门、宁波和南京。目前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酸雨临界值的地区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
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地方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所以烟尘排放量一般是国家大型电厂的5-10倍。曾经在上海参观过的铜加工厂的大型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也达到了99%以上,它虽然是一种传统的除尘方式,但由于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简单,还是获得了很广泛的应用。还有象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也是应该深入研究和针对各种场合大力推广的新型除尘设备。
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更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四、我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及对策
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涉及面比较广,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
工业生产区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并植树造林、绿化、减轻污染危害。对已有污染重,资源浪费,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实行关、停、并、转、迁等措施。
(2)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73%,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因此,如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首先必须从改善能源结构入手,例如使用天然气及二次能源,如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等,还应重视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所谓清洁能源的利用。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对此,当前应首先推广型煤及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以降低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我国能源的平均利用率仅30%,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潜力很大。我国有20余万台锅炉,年耗煤2亿多吨,因此,合理选择锅炉,对低效锅炉的改造、更新、提高锅炉的热效率,能够有效地降低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3)区域集中供热
分散于千家万户的燃煤炉灶,市内密集的矮小烟囱是烟尘的主要污染源。发展区域性集中供暧供热,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用以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是消除烟尘的有效措施。这样还具有以下各项效益:①提高热能利用率;②便于采用高效率的除尘器;③采用高烟囱排放;④减少燃料的运输量。
(4)植树选林、绿化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植物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茂密的丛林能够降低风速,使气流挟带的大颗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某些树种的树叶还分泌粘液,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树叶经雨水淋洗后,又能够恢复吸附、阻拦尘埃的作用,使空气得到净化。
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而树林有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一般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够消耗约1t的二氧化碳,释放出0.75t的氧气。以成年人考虑,每天需吸入0.75kg的氧气,排出0.9kg的二氧化碳,这样,每人平均有10m2面积的森林,就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
有一些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成分,如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kg二氧化碳。
有一些林木,在其生长过程中能够挥发出柠檬油、肉桂油等多种杀菌物质。有人作到分析测定,在百货大楼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细菌数达400万个,林区则仅仅有55个,这样,林区与百货大楼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差7万多倍。
2、我国对大气污染的法律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第六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建设配套设施,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新建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的;
(二)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石油炼制、合成氨生产、煤气和燃煤焦化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的企业,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配套脱硫装置或者未采取其他脱硫措施的。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他含有有毒物质气体的;
(二)未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
(三)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
(四)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三十章第一节
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降至设定目标,具有明显的优势。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的发动是建立在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而市场机制是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白由竞争与白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市场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而成。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等市场手段间接调控,使得排放碳排放权交易本质。
1国内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践
早在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和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合作,确立了在江苏南通与辽宁本溪展开SOZ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工作;之后相继又在山西、山东等7省市促成推动中国SOZ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政策实施的研究项目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深圳、上海、重庆、广东省和湖北省7个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7个试点碳排放交易所涵盖了如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水泥、钢铁、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陶瓷、塑料、交通等工业以及航空、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服务行业,将近2 000家企业,为2016年的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统一提供了基础。通过7个试点城市的建设,国家发改委收集了近三年的碳排放数据,未来计划用2-3年的时间完成全国统一碳市的设计工作,除管理办法和配套细则,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登记系统、温室气体核算方法等。
凭借国内巨人的温室气体减排市场,及国际组织、国内政府的引导扶持,2005年中国正式加入CDM市场以来,CDM项目目前己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14年2月,己获CERs签发的CDM项目共计1 374个,支持全国90多个气候变化项目的融资,带来气候资金积累达到140亿。但CDM机制是京都时期妥协的产物,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到期,加之欧盟明确从2013年起新注册CDM项目的CER只有来白LDC地区(指最不发达国家)进入,因此,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逐步替代CDM机制己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2市场机制与命令与控制的行政机制
无论是节能资金的补贴还是碳税的开征,都是通过行政的手段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从市场资源分配角度来看,并不能作为长期唯一的手段,就中国目前而言,从环保和经济结构调整角度出发,短期的实现可以利用命令与控制的方式得以实现的,但是由政府主导所制定的强制企业减排、淘汰落后技术的政策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不能把排放额度安排在最有效率的行业和企业中去,不利于有效分配温室气体排放额度,也未必符合经济规律,难免导致低效率,因此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定理所要求的前提往往是不存在的,财产权的明确是很困难的,交易成本也不可能为零,有时甚至是比较人的,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矫正外部性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结合当前我国的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碳减排应是以发展市场运行机制为主导,利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量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适当施以行政手段,配合强制减排政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节能减排的深化。
3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学思考
尽管国家及各省市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开展节能减排制定了诸多的行政法规,但是没有系统的国家级的立法,无法从根本上规范并有效有依据地制定长远经济发展计划。而且,从完善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目标来看,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应该具备两人功能:其一平衡各方利益,即公平。因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重要的一个矛盾是各方利益冲突,如果环境利益及相关的经济利益在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不能得到公平分配,导致受益者无偿占有环境利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同报,则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其二有效地实施,即执行。法律、政策制定出来却不能落实、执行,法就毫无意义。
目前,中国各试点在开通碳交易市场时,依据各省市产业、经济等因素,借鉴国际碳市场交易制度、定价规律,政府制定了相关碳排放交易试行办法,规范其流程,统一其标准。但与国际相对成熟的碳市场相比,国内试点仍需第一注重制度和规则的全而、预先公开,包括管理办法、配套细则,具体细化到碳排放权如何拍卖,配额如何同购,拍卖资金如何使用等问题;其次要注重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借鉴国际碳披露计划,制定国家碳披露办法。信息是市场流动的基础,也是投资、交易的决策依据,这些信息的提前公开和披露,有利于改变参与主体和投资机构心理不稳的状态,同时,通过披露企业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相关投资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和公众中的声乏绞。
4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种植棉花;危害;措施
1.棉花种植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棉花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以及化肥所造成的影响
在进行棉花中知道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以及化肥,然而这些化肥以及农药并没有完全吸收,很大的一部分全部浪费在污染环境中。这些化肥以及农药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⑴在使用时对人体多造成的危害。一般的农民在对棉花使用农药等的时候并没有很多的进行防护措施,这样一来,所使用的农药有很大的一部分都被人吸进体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更有甚者可能会引起死亡。
⑵破坏土壤的结构,对土地造成不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化肥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一旦使用的量超出一定的范围,就会使得化肥中的一些化学元素渗入到土壤中,对土壤的结构造成不小影响。而农药中所含有的有害元素会更多,同时这些含有害元素的化肥并没有被棉花全部吸收,有很大一部分残留在土壤当中,对土地造成破坏。
⑶对水体的污染。我们在使用农药的时候都是采用水溶解的办法,因此使用完毕之后我们会对装农药的器皿进行洗涤,有时候我们还会对棉花进行灌溉,这样一来就会有大量的污染水进入人们所使用的江流湖泊。有时候空气中残留的一些农药分子等也会随着降雨返回大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很多地区的水体遭到了农药的迫害,有一些地下水甚至已经不能再使用。
⑷对大气造成不小的危害。在对棉花使用农药以及化肥的时候,有一部分有害物质以挥发的形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大气中,严重造成大气的污染。众所周知,大气时刻在进行挥发,这样一来这些有害的气体也会不断增加污染的范围,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对这些地区的人、植物以及建筑物等造成不小的伤害。
1.2棉花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膜所造成的影响
为了使棉花有一个更好的生长,一部分人会对其使用农膜,然而农膜的使用也会对我们的环境带来一定的伤害。一般情况下有40%的农膜会留在我们所种植的土地中,我们都知道农膜属于不可分解的物质,这样一来农膜中所存在的有害物质对渗入到土地中,大量破坏土壤中的水分子结构,使土壤大量失水,大大降低土壤进行抗旱的能力,更有甚者会使得土壤的酸碱平衡遭到破坏。一些农膜所留下的碎片也会阻止植物的根茎吸收,使得作物产量大大降低。
1.3棉花种植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们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一些农药、化肥等物质,我们还需要对棉花进行灌溉等。而这些所有的活动都会消耗大量的自然界能源,同时还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之后会大大改变大气的环境,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所使用的化肥一般为氮肥,这些化肥在使用之后会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排入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而农膜的使用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进行灌溉的时候会采用机电进行灌溉,这样一来就会将一些电能进行转换,化成一些温室气体排入到大气中,而所形成的气体类型则要看我们所使用的机电类型。
2.对棉花进行清洁种植的一些有效措施
综上可知,我们常规的棉花种植会对我们的身体以及所生活的环境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为了能够改善这种情况,使我们种植棉花的同时还能够保持环境的清洁,有关专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
2.1在进行耕种的时候选择一些高科技的方式
在我国,棉花种植所采用的方式大都是遗传育种方式,这种技术甚至遥遥领先于其他地方,然而这仅仅是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而且近年来农作物虫害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使得这种解决方式也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应该更好的进行科技创新,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棉种入手,加强科技的研究,争取使我国的棉种具有更好的抗虫性,在对棉花进行遗传育种方面进行加强;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出一些更适合的耕种方式,在进行栽培的时候可以对棉田进行套种种植。对棉田进行套种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还能够通过大量引进害虫的天敌来减少害虫的数量,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几乎不适用农药,从而减少农药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这种套种的方式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说,有一些地区将芝麻与玉米等套种到棉田中,这样一来,棉田所常见的棉铃虫以及蚜虫就会大大减少。所以在棉田中进行套种种植非常有必要。
2.2在种植时要进行集中控制管理,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
为了减少环境的破坏,换我们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我们就很有必要增强管理,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为此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在对农药进行销售时进行严格的管理。通过有关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农药厂商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些厂商对广大农民的心里有所了解,明白他们希望快速、有效、省力的完成种植,因此他们就针对这方面进行农药销售的宣传,很大一部分农民就会上当,不顾农药的危害,大量使用农药产品,我们必须要抨击这种行为,应该让农民明白使用用药的好处,不要进行盲目使用;第二,对基层的服务进行强化,强化的内容包括对人才的建设以及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基层的活动,我们应该用自身的知识来去的农民的信任,以此来指导农民们进行正确的农药、化肥等使用;第三,对一些大户的棉花种植或者是一些棉农合作社进行大力支持,以此来进行一些有组织、有规模的棉花种植。我们将棉花种植的土地以及农民们进行集合就能够集中对其进行控制以及管理,这样一来就更利于我们进行高科技的推广,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
2.3在种植棉花的时候用最少的化肥达到最好的效益
为了能够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我们应该采用科学的施肥手段。目前为止我们所使用的化肥多为氮肥,而且广大农民们认为化肥的使用量越多,对棉花的种植越有好处。因此我们在基层设立的服务站就应该加强与农民的沟通,让农民了解到施肥的时候应该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尽量使用最少的化肥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科]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排污权 国际交易 科斯定理 清洁发展机制 排污权国际交易的理论依据和背景
(一)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指根据污染控制目标发放排污许可证,并允许许可证在各污染源之间交易的制度。
排污权交易的思想来源于科斯定理,这已达成了共识。科斯定理认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和经济组织的优化选择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须抛弃市场机制。企业或个人在追求利润或利益最大化时,会持续向环境排污,而不顾是否超越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将生产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即企业的一部分盈利是以牺牲社会的环境容量或资源为代价的或其一部分生产成本转由社会或其他主体承担,结果便形成负外部性。而实行排污权交易是将外部性转至企业内部的有效途径。 比如,对于某企业来说,由于治污成本太高,进一步的投资和扩大生产得不偿失,于是只好控制规模。但是与此同时,另外某个企业,可能由于引进先进治理技术,排污大大降低,于是“污染指标”部分闲置。对于前者来说,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于后者来说,尚存的“污染空间”也是一种浪费。而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生产效率的损失。污染权市场的建立将使得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在这个市场上,排污权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进行自由交易。那些用不完排污权的企业,可以有偿转让给那些排污权不够用的企业,转让方因此丧失部分排污权,而受让方则由此获得更多的排污权。如果排污权的市场价格高于治污费用,排污企业则会因转让或出售排污权而积极治污。该制度的实质是运用市场机制对污染进行控制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排污权国际交易的背景 污染权的市场交易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美国,随后这个新兴的市场迅速扩展,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推行。污染权的交易也从某个行业和区域的市场,逐渐演变为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市场,甚至发展成国与国之间的全球化市场。而排污权的国际交易主要源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为了扭转全球变暖趋势,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其中明确约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如果发达国家不履行承诺,将面临严厉处罚。例如欧盟规定:如果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超标,在2005年至2008年3年的过渡期里,每多排放1吨二氧化碳,企业将被处以48美元的罚款,2008年至2012年间,处罚的标准将加重到每吨120美元。发达国家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完成减排任务,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向国外寻求污染排放权。 《京都议定书》同时允许发达国家向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权——帮助后者每降低1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可获等量排放权,这种合作机制也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leaner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另外,发展中国家减排成本相对较低,如减排1吨二氧化碳,在发展中国家只需5-15美元,而在发达国家则需要10倍的成本(50美元)。所以发达国家为了完成减排任务,通常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污权。
排污权国际交易的现状和特点 当前,排污权交易在国际上发展非常快,例如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的2011年底,在联合国注册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仅有1件,而现在已超过了200件,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据世界银行估算,2008年至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作为新兴的市场宠儿,全球每年的需求量达到7-13亿吨,由此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贸易市场。 从排污权交易发展的特点来看,其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更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排污权交易是排放权市场的 一大特点。因为绝大部分发达国家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排污权交易源于清洁发展机制,该机制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后者削减排放量,有关项目在获得该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有关部门的认证后,可以抵扣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卖出的排放权,现在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通过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购买后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从中赚取差价。 这是一种国际合作的双赢机制。
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支付更少的成本,履行了减排“废气”的义务;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降低了污染,免费获得了治污经验,甚至还能从废气利用中获益。而归根结底,这种制度安排从总体上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了全球的大气环境,落实了《京都议定书》。 其次,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污权额度的买卖。比如,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大量工厂停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但它分配到了比较多的排放份额,且不必在履约期间减少排放,所以它在签署后就可以大量向西方国家出售排放权。另外,欧盟国家之间的排污权交易也属于这类方式。最后,就是类似西欧与东欧的联合履约模式。所有欧盟成员国可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内部调控,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我国排污权国际交易现状分析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潜力很大,也是最有潜力的排污权提供方。
我们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就是在低碳发展方面占了很大的内容,所以低碳发展、低碳经济现在非常热,活动也非常多,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高交会,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机会来探讨低碳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非常有意义。
其实光讲低碳并不全面,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定义,温室气体除了二氧化碳之外,至少还有5种。从我们国家来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概占了整个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5%左右,其他5种大概占了15%,但是从温室气体的影响来看,二氧化碳大概占75%,其他5种大概占25%左右,所以我们在讲低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讲温室气体排放。这样,我们所有的人民群众不但对减碳发挥作用,还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挥作用。
第二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快节奏的国家,我觉得我们讲低碳经济或者低碳发展,我们更要强调低排放经济和低排放发展。我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而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污染物的问题,比如说二氧化硫的问题,氮氧化物的问题,废水排放的问题,垃圾处理的问题等等,对当地的环境污染,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二,我们现在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在国际上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国家的总量很大,去年一直在议论能源消费量是中国多还是美国多,我想这是不用讨论的,中国有13亿人口,美国只有3亿人口,所以中国的能源消费量超过美国,那是必然的事情。“十一五”期间,由于我们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所以我们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相比的,这方面在世界上是公认的。但是我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峰值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大家需要共同努力、共同研究的问题。
第三,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的制约,也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一方面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要承担责任,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众所周知,现在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着一个重大变革的时代,很多大的问题都还处在迷茫中,我认为最明确的方向就是绿色能源发展的方向。绿色能源包括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节能与提高能效,这是摆在第一位的,也是世界所公认的。再一个层次就是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还有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核能的利用、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储存等等,这几个方面的技术都是低碳技术。中国在前几次革命(蒸汽机革命、铁路电气化革命)都错过了,这次绿色技术的革命,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把这个事情做好。
要做到绿色发展,首先要彻底扭转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所以转变生产方面的发展方式问题,要倡导和践行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必须转变他们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英国的环境部长也赞同我这个观点。
二是要大力推进节能,尤其是工业节能。我们现在的工业消费量占到全国的能源消费量的73%,工业节能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节能减排目标能不能实现。我们在“十一五”期间下了很大的工夫调整产业结构,但这方面的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要大力地调整工业结构,要大幅度降低产品单耗。
关键词:林业;全球变暖;途径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11-1
1 背景
全球变暖是现今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热点,会带来诸如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后果。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4-5.8℃。气候变化已经不仅是一个环境的问题,同时也成为一个经济问题和安全问题。既关乎生态系统平衡,也制约着人类的起居饮食。
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全球变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为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为二氧化碳)造成。近200多年以来,人们焚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碳基础能源获取能量,砍伐森林又将其焚烧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引入了大气层,使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剧烈增加,严重破坏了碳在大气圈中的平衡。
在2009年6月结束的中央林业会议上,总理高度概括了林业“四地位”,即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关于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的碳排放高级别会议时指出,中国政府将按照主席做出的承诺,继续加强植树造林,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确保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储蓄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 林业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与措施
“碳汇”一般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于《京东协定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碳源”是指二氧化碳从地球表面进入大气,或者在大气中由其他化学过程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成分。林业项目应对气候变化可采取如下措施:
2.1 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固定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林地保有量将增加到3.09公顷,森林面积将达到2.07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只有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才能实现森林储碳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增加人工林面积主要采取四种措施: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实施重点防护林保护措施;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开展造林和再造林项目,这也是《京都协议书》框架下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林业领域内的唯一合作;培养林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2.2 提高现有森林的质量,增加碳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这一过程中被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实现森林的碳汇功能。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蓄积数量巨大,已经达到137.21亿立方米,按每立方米平均吸收固定1.83吨二氧化碳计算,我国森林总贮碳量高达251亿吨,超过全球目前一年的碳排放量。但由于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人工林和次生林,生物量密度较低,碳储量还远低于高规格森林的水平。所以提高现有森林的质量,碳汇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3 保护森林,降低毁林等碳排放
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为森林碳汇固定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然而在大力发展人工林的同时,对占中国森林总面积60%的天然林的保护也应重视。1998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标志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正式启动。保护森林还应加强林火管理,森林受到火灾等破坏就会将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1988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森林防火条例》,将森林防火工作提上日程,我国目前也普遍制订了《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办法》。同时,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行为和乱征林地行为,也可起到对森林有效的保护作用。
2.4 保护湿地和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其土壤和植被中蕴含着大量的有机碳。然而从最新湿地普查结果来看,我国湿地的数量在一步步减少,这一结果严重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也导致湿地中储存的有机碳大量分解。从而,要提高森林碳汇,一定要保护湿地不受侵蚀,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2.5 寻找林产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途径,减少碳排放
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两大难题,而大力发展林木生物质用以替代化石能源正好可以很好地缓解这两大难题。森林属于可再生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能为经济生活提供木材原料,更能起到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作用。用木材替代钢材等能源密集型材料,通过木材转化物部分替代化石能源等,不仅能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还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加强环保。
3 结束语
碳汇林业拥有着发展低碳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着特殊地位。近年来,在世界广泛注重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也积极投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林业发展的目标适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是新形势下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转变,是加快发展碳汇林业的重大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 程鹏.关于林业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探讨[J].安徽林业,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