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挑战 机遇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诞生20世纪40年,经历了黑白、彩色电视之后,在20世纪末进入数字信号播放阶段。但从上个世纪40年代至今仅仅过了70年之后,在2013年12月,我国工业信息化部门就向中国电信、移动、连通三家发放了第4代移动通信牌照,标志着我国在电信产业上已经迈入了4G时代,这是一种高速无限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移动视频的功能。若是手机能够让人们在移动中获得消息,那4G网络技术就能够将所有的信息通过手机终端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让人们都惊呼到,4G网络时代,移动视频必定会超越电视时代。在科技发展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新媒体取代旧媒体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对于传统媒体电视来说,正在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有利有弊,也是推动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在中国的家庭中,电视一直在客厅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与进步,手机已经成为每一个不能够缺少的交流工具,使得电视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减弱,进而导致电视的生存与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之中。

1、传统电视媒体收视率下降

在之前的寒暑假,学生通常都是通过电视来度过的,但是现在这个情境已经不在了,现在年轻人多数人员都在使用新媒体。收看电视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北京市家庭开电视几率只有28%,网络观看视频的人数已经达到5亿人次,网络视频观看率已经高达70%。电视收视率在不断的下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具有共享性、海量新、即时性等优势,这些优势都是电视所不具有的,在这种冲击下也就导致了传统电视媒体在发展中遭遇了瓶颈期。根据相关数据表明,这种情况并非只在中国出现,电视媒体发展遇到的困境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种挑战了。

2、传统电视媒体优势低

电视媒体在过去人们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重要位置,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很大,每一个人都可以看电视,电视节目具有形象化,视听融为一体,具有感染力等优势。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电视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已经被新媒体网络所替代。新媒体网络主要是通过无线通信网、互联网等方式并且利用网络技术等向用户提供娱乐信息等。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休闲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充足与零碎,但新媒体却能够适应人们对休闲娱乐的各种要求,同时新媒体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这样可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的分享信息。除此之外,手机电视的发展更是阻碍了传统电视的发展,人们在手机上就能够随时随地看视频,这样就不需要在电视观看。

3、传统电视媒体成本呈现劣势,盈利难

在我国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广告与有线运营,电视媒体运转起来是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的,这样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在成本上的劣势就显现出来,盈利就越加的困难。传统的电视台在运转起来是需要上千人的员工运营的,但运营的频道却不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就要求电视台的设备要及时更新,定期更换设备,在硬件投入,新闻采访设备的投入更是非常大,观众收看电视几乎都是免费的,但电视媒体的商业盈利通常是广告与有线运用的经济来源,在引进优秀节目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电视若是想要维持正常的运转经济压力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压力。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发展对策

1、解放思想、接受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电视传统观媒体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事物发展都有两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电视媒体在发展中应该要抓住这次机遇,将传统媒体优势与当前发展情况相结合,利用好这把双刃剑。电视媒体人应该要这场冲击中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接受挑战。

2、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一个发展的机遇,新媒体的经营方式与对市场的扩展,都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发展经验。电视传统媒体若是想要转型发展就应该要正确的看待新媒体,与传统优势相结合。最近几年来,有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在发展中都引入了新媒体技术,开设了网络平台等,让网络新闻通过电视屏幕的形式播放出来,有利于提高观众对电视媒体的兴趣。将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让二者成为共生共存的平台,不是让新媒体取代电视媒体。

3、建立互动平台

当前,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这样也就要求电视台应该要通过互动的方式来满足观众的参与意识。当前电视媒体虽然不能像网络平台那样与观众随时的交流,但是可以发展各种方法实现交流,提高观众对节目的参与性。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就从微信平台、热线电话等参与投票,或是邀请观众参与到节目中,这样让他们就参与到节目中,把电视的主动权就交给了观众。

4、打造核心竞争力

媒体产业发展的本质就是内容与创新,只有当电视媒体在内容上的不断的创新,才会提高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电视媒体应该要对内容进行开发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些电视媒体面临着最大的挑战,内容稀缺已经成为我国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困境,但同时也是促进新媒体发展的主要途径。电视媒体在发展中就应该要通过整合内容资源形成有竞争力的内容,吸引观众。在单项电视媒体时期几乎了控制了所有的生产环节。

当新媒体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就有所改变,新媒体需要的内容通过传统媒体提供之外还会对传统媒体进行第二次编辑之后在进行传播。同时,网民也通过自产海量信息为新媒体提供多元化的内容。媒体在发展中,其中内容是基础、观众是根本,若是想要形成核心竞争力,满足观众的需求就应该要拥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三、总结

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对于旧媒体而言,新技术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每一项新技术引发的浪潮中既能够让旧媒体面临着生死存亡,但同时也能够让其获得新生的机会,关键的是如何能够在技术更替中与之相融合发展。虽然,新媒体时代到来,使得电视传统媒体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是也标志着其在发展中遇到了机遇。正是因为在这种曲折的发展,才能够不断的融合创新,推动电视媒体进步,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中,新一代的媒体人应该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让电视传统媒体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研,最终化茧成蝶。

参考文献:

[1]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武汉大学,2013年05月.

[2]沈正赋,新媒体时代电视面临的生存挑战与发展机遇,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10月.

[3]马骏,新媒体时代电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08月.

[4]王立丽,新媒体时代电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新媒体研究,2015年12月.

第2篇: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当前,智能手机普及、无线wifi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之以前更加广泛。人人一部手机,随便拍一张照片,上传一段视频,再配发简短的文字,就是一条信息。尤其是大众关注的内容,经过各个朋友圈的转发,一条小小的信息,会形成裂变式的效应。而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则要经过前期策划、采访,后期制作、审核,通过广播、电视的传统传输形式传送到受众。新兴媒体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在传输速度和传输方式上要快捷得多,所传播的信息量也很大。作为乌兰察布市主流媒体之一的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如何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呢?

新兴媒体加入到信息传输中,虽然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表达形式解放了,可内容却是良莠不齐。因此,从内容制造看,传统媒体的根基是坚固的。那么,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关键是解决先进技术支撑和新闻的表达形式问题。

一、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

如今,新型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使目前的舆论生态出现了“脱媒化”现象。一部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所捕捉的信息远比职业记者更便捷、更快速,网络传播比任何传统媒体的报道更直观、更有震撼力,互联网开始主导一些社会议题。这对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这样的地市级主流媒体而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分析目前导致传统媒体困境的原因,一是传统媒体传播手段的“失灵”。受众从最初的被动接受信息,到传统媒体追求收视率迎合受众的口味,再到受众对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兴趣下降,这就是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影响。受众从过去的彼此隔绝、被动倾听发展到现在的相互传递、主动搜索,使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难以应对这种新变化。

二是本地新媒体缺乏影响力。由于当前乌兰察布市的新兴媒体新闻资源主要来自传统媒体,新媒体只是单纯的复制传统媒体的信息片段;各传统媒体又不能按照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要求采写新闻和传播新闻;本地新闻网站缺乏采编人员和技术力量,网络媒体的宣传方式得不到充分利用,媒体的吸引力不足。三是对新媒体的投入不足。乌兰察布地区缺少新媒体建设方面的总体规划,新媒体发展无资金、人才、技术保障。

二、传统媒体如何去融合

乌兰察布广播电视网就是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创建的新闻门户网站,其功能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延伸拓展音频、视频,打造乌兰察布地区新媒体新闻宣传主阵地。网站坚持抓取以时政类新闻为主的重大题材,通过精简、挑选,以受众适应的方式,将权威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向公众,迎合受众的新闻阅读新习惯。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将基层一线、带有泥土芬芳的音视频,通过“浓缩”,将“微量”音视频和网站及时传递给受众,适应受众“碎片化”阅读的新模式,逐步形成新闻宣传上的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网站每日将广播电视重大新闻、重点节目和观众喜爱的广播电视节目经过加工处理,上传到网站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目前,日访问量突破万人。

今天,或许有许多人认为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但我们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成功的关键还是在内容。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我们的传统媒体有时候只重形式,而没有去很好地在内容上下功夫。将事件的意义凝结成符号,进行网上传播,这是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因此,互联网就是一个将叙事文本重新组合的平台。在媒体融合的尝试中,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合拍摄制作了全长250分钟的5集大型记录片《集宁战役》;摄制了全面反映乌兰察布市近年来跨越式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六集大型纪实片《使命》,反映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情况的《幸福全覆盖》,反映乌兰察布变化的《爱上乌兰察布》以及乌兰察布中心城区建设改造成就的《绿色传奇》。我们在宣传推广的时候,就是将这些大篇幅的叙事文本进行拆分,将片头预告、片花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通过微信、微博进行推送,在广播电视和网站上先行预告,激发受众的收视欲,并将这些制作精美的专题纪实片转化成微视频,方便受众在手机上观看,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对乌兰察布新媒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机遇意识,科学规划新媒体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目前舆论阵地的上风,这是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滞后导致的结果。但传统媒体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面临更多的是机遇。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面对这些挑战,大力发展新媒体。在发展新媒体中,始终秉承以视听互动为核心、新闻内容为主导、融网络特色与广电特色于一体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致力于品牌塑造、传播策划和运营推广。目前,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拥有的“广播电视网”、“微信平台”、“微博平台”、“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功运行。这些有益的尝试,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开创了先河。下一步,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还将规范新媒体管理,努力把广播电视的内容嫁接到互联网、手机媒体平台上,使好的内容有更新的出口。

(二)强化阵地意识,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新媒体平台。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始终树立“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为顺应新媒体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以广播电视网络中心为主体,依托传统媒体资讯权威性、采编队伍专业性等优势,通过更新升级,开辟了集专业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为一体,以新闻资讯、综艺、生活服务等功能板块为内容的新型宣传平台。通过新媒体手段,占领主流媒体宣传阵地。同时,在发展新媒体中,当地政府也应加大对媒体融合的建设投入力度,壮大媒体实力,不断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各主流媒体也要积极研究探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式,整合用好现有新闻信息资源,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改变以往只靠广播电视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方式。

(三)强化导向意识、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永远不能丢。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加大创新发展力度,使媒体融合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市委政府的支持下,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将实现各频道节目在内蒙古IPTV播控平台的传输,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支持频道节目的直播、时移、回看、点播功能,扩大了当地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和传播功能。

第3篇: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媒体融合的时间拐点已到来

从传统媒体进军新兴媒体的发展阶段看,传统媒体已经经过了建设新兴媒体阶段、与新兴媒体互动发展阶段,正在迈入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阶段。

从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看,媒体融合已经上升到党和国家舆论生态安全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今年4月14日,中央召开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对传统媒体进行战略转型升级、实现全媒体背景下的发展壮大做了重要部署。

从发展趋势看,2013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较2012年增长了36.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广播电视行业2013年的广告收入增幅却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媒体融合的时间拐点已经到来,城市广电媒体必须准确把握大势,顺应形势,积极构建全媒体融合发展格局,提升核心竞争力。

城市广电媒体面临的困境和融合发展的有利因素

目前,城市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行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萎缩。一是新兴媒体抢走了年轻观众。根据易传媒平台2012年12月17日~2013年1月17日的数据,我国6亿多网民中,19~30岁的年轻人浏览网页的高峰时间从上午9点延续到晚上12点。二是受到央视各频道、省级卫视和省级地面频道的强烈挤压。

2.广告经营困难。尼尔森网联全媒体广告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在四级电视媒体集团的广告花费同比增长的情况下,唯一低于广告市场同比增长均值的就是城市台集团。究其原因,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国内工商企业广告投放减少。二是药品广告减少。三是酒类广告减少。

3.创新能力不足。受资金、技术、地域和人员结构老化等诸多限制,城市电视台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4.支出加大。商丘电视台现有500多名职工,每年的工资福利支出超过3000万元,有限的收入被大量的人头费占用,用于设备投入、硬件建设的资金很少。

但是,推动融合发展,城市广电媒体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一是媒体融合的体制得以清除。目前我国城市广播电视大部分进行了两台合一。2009年6月,商丘电视、广播合并后,行政部门减少、部门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壁垒拆除、管理体制灵活,行政效率提高。

二是广电媒体具有地域技术优势。从与城市平面媒体竞争的角度看,广电媒体的受众群和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大优势。

三是媒体融合的资源配置优化。除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外,商丘广播电视台还对合并前的新媒体资源进行了优化组合:商视网、商丘电台网合并成商广网;创办了商丘新闻网、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开发了“无线商丘”手机客户端;充实了商丘手机报;开通了法人微博;还新办了报纸与户外广告公司,拥有多种传播媒介。

找对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商丘广播电视台重点在广播与电视、广播与新媒体、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从运行效果来看,商丘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广告经营得到了扩展,经营性收入实现了增长。

1.进一步扩大新闻报道影响力。在新闻宣传中,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实现了良性互动,扩大了影响。例如在“商丘好人”系列报道中,商丘广播电视台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组织全媒体联动宣传。2013年12月中旬,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张晓华在危难中救人不留姓名,获救者家属欲通过商丘交通广播进行寻找。于是,我们以交通广播为主导发起了“全城寻找爱心好人”活动,电视记者及时跟进,网站、微博、微信即时互动,整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商丘广电媒体始终引导着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掌握了本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

2.进一步提高名牌栏目知名度。商丘广播《行风热线》栏目是有着13年历史的河南省广播名牌栏目,拥有庞大听众群。2013年8月,我们打通了广播、电视两个渠道,实现该栏目广播、电视直播,商丘新闻网、商广网、手机客户端同时提供在线直播和节目回放,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3.进一步彰显广告经营竞争力。媒体资源打通后,我们积极推行多媒体一体化运行的发展战略,以媒体联动的形式开展活动,建立起“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实现”的媒体融合新机制。我们推出了全媒体套餐服务,套餐在广告价格上实行折中折、优中优、惠中惠。套餐大受商家欢迎,2013年商丘广播电视台全年总收入4700多万元,其中,电视创收比上年增长23%。今年3月和4月我们组织的集体婚礼、房展、车展3个重大活动,利用广播直播、电视直播、广告时段回馈、网站微博微信新媒体推送、广告公司的户外宣传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包括汽车经销商、房地产企业、建材厨电、酒类、餐饮、金融等多门类、多行业的200多个商家参与,实现经济收入400多万元。

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和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和中央级、省级媒体相比,城市广电媒体在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人才建设、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在改革中继续探讨摸索,下大力气解决。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城市广电媒体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建设的网络媒体无法和中央媒体网站及商业网站抗衡,一些城市广电媒体从业者在推进新兴媒体的进程中思想认识不到位,满足于现状、患得患失,存在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或者用办传统媒体的方法来对待融合发展,没有跳出传统媒体的思路。

二是人才短缺。对众多城市广电媒体来说,人才短缺是当前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新形势下,如何拿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办法,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是摆在广电媒体管理者面前的大问题。

第4篇: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作者简介:黄罗维,男,上海《理财周刊》社总编助理,记者,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摘 要:从目前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在转型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传统媒体仍然遭遇了不小的瓶颈。归根到底,传统媒体只有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综合利用各方资源,走多元融合发展之路,才能最终获得转型的成功。

关键词:媒体;数字化;挑战和机遇;转型发展;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73-03

一、传统媒体面临挑战

新闻教材有这样一句话:“报纸将依然有绝对优势。”然而在今天,这一说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从目前来看,有种种迹象表明,传统媒体目前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根据普华永道此前的全球媒体及娱乐展望报告,全球娱乐及媒体服务支出将在2016年达到2.1万亿美元,大大高于2011年的1.6万亿美元,然而该报告预计未来5年数字媒体的消费将占据全球娱乐及媒体消费的67%。该报告指出,数字媒体将继续蚕食传统媒体市场,流媒体服务支出将在2016年达到110亿美元,超过2012年传统电视节目订阅支出。到2016年,电子杂志的订阅量将占总全球总订阅量的6.5%。图书方面,印刷支出将下降11%,而电子图书的支出将增长30.3%至208亿美元。美国目前占全球电子图书支出的61%。到2016年,互联网接入费用(包括手机及固定模式)将由2011年的3170亿美元增长至4930亿美元。移动互联网消费额将继续增长,其占全球互联网消费的比例在2016年将达到40%。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为12亿,这一数字将在2016年达到29亿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像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受众面不断变得狭窄,广告客户也出现加速流失的现象。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一些劣势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其一是内容的同质化,这一点在一些报纸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由于受印刷周期及制作方式的影响,报纸经常会出现内容雷同的版面,甚至在同一时间报道相同的事情,这无疑使许多读者大倒胃口。而在另一方面,报纸和杂志的赢利模式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广告收入,这容易产生盈利上的“极限”,从而不利于传统媒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加速拓展。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受众的阅读习惯目前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越来越多人通过互联网来获得信息。受众的这种阅读习惯的变化也正在改变广告主的投入预算,有数据显示,传统媒体的广告正在出现较大幅度的流失,几乎所有报纸和杂志的广告都出现了负增长。

此外,不少传统媒体甚至沦为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这无疑使得传统媒体所处的地位更为尴尬。罗兰贝格的全球文化产业50大企业研究报告指出,从生存现状看,传统文化产业受新媒体和技术的挑战异常严峻。报告认为,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广告收入受到新媒体的严重侵蚀,盈利能力削弱;对于内容消费而言,原有的商业模式被互联网和新技术颠覆,规模受到严重削弱。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18亿,而其力量也正在显现出来。新媒体分流了更多的受众群体,从而使传统媒体的阅读量受到了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运作机制的不同,也需要传统媒体实现由宣传话语平台向公共话语平台转变。同样,媒体的数字化也给媒体管理带来了新的要求,传统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正在弱化,如何更好地吸引受众成了传统媒体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不过,数字媒体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传统媒体发展的终结。传统媒体还是有着其固有的不少优势,比如品牌知晓度、内容权威性以及编辑能力等等。从目前来看,数字技术已经打破传统媒体间的壁垒,传统媒体亟待有新的改革和创新。不过,危机的背后往往孕育着机遇,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在运作模式、盈利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变,就反而会给传统媒体带来后续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将会出现数字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发展的局面,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数字化转型遇瓶颈

面对新媒体的不断崛起,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其实,新媒体为传统媒体增添了更为多样化的表现样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只有与新媒体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开创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商业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营销收入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77亿元,平均增幅接近50%。其中,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互联网广告三项产值占数字出版总产值的90%以上。根据《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将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曙光认为,数字媒体是今后新闻出版发展的方向。以图书为例,除了作为工艺品或历史遗存外,纸质图书迟早要被淘汰,纸质图书不可能长期成为人类接受知识、资源的主流方式。因为无论是从传播者来说,还是从接受者来说,数字化传播的成本都要远远低于传统纸质媒体。这也是数字化媒体必然要取代传统媒体的一个关键。与图书出版业相比,报业所面临的这种变化将更快,现在,报纸死掉的已经很多,突围成功也已经很多,像《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这样的传统大报,已经在新的传播媒介格局下,找到了新的业态、新的产品,甚至新的功能。

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发现,不少传统媒体虽然已经意识到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但在具体转型过程中,却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路径,其结果并不成功。即使数字媒体风起云涌的海外市场,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默多克旗下的《The Daily》曾被寄予厚望,更被视为传统媒体转型的代表。然而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The Daily》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年亏损数达千万美元,只艰难地维持了22个月。这一事实似乎在告诫人们,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型并非一条坦途。

深圳新闻网副总编辑胡宝祥认为,新媒体、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首先是挑战,然后才是机遇。挑战,实际上是挑战着传统媒体一些固守的东西,一个是以前固有的一些经验,第二是固有的一些收费,相比较数字媒体这两点都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另外,传统媒体往新媒体转型的时候过于盲目,由于这种盲目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出来。不过,他也相信数字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也是一个机会,因为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使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总体而言,我们发现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主要存在运作管理和盈利模式上的瓶颈。首先从运作管理上看,在传统媒体刚向新媒体转型的时候,很多传统媒体的管理者对新媒体并不了解,甚至连一些新的工具都不会使用,这使得他们在管理上会遇到很多障碍。特别是当前新媒体市场的发展变化非常快,稍一停顿,往往就会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这也给许多传统媒体的管理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甚至有的管理者认为一旦与“苹果”沾上了边就是向新媒体转型了,这显然进入了一个误区。许多问题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也是非常纠结,比如有了数字媒体读者还会不会阅读纸质媒体,数字媒体如何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共同发展等等。与此同时,人才瓶颈同样也是困扰传统媒体的一个大问题。由于传统媒体中大多为采编人员,他们对数字媒体的运作还并不十分了解,传统媒体如何构建纸质和数字两支队伍,同样也令不少传统媒体的管理者颇费脑筋。传统媒体的人员大多是采编人员,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相反一些互联网公司则具有相关技术优势,在新媒体的发展中就显得得心应手。

其次是盈利,究竟如何来实现盈利,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许多媒体管理者。有些传统媒体针对新媒体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铩羽而归,各种媒体投资失败的案例在当前的市场上也是不胜枚举。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大家都已基本习惯了网络免费的运作方式,如果一旦改为收费的模式,往往一下子会失去很多“粉丝”,从而使这样的模式难以维持下去。细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关键是没有能找到恰当的盈利模式,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传统媒体投入了,但对于如何经营却是一头雾水。特别是数字媒体往往需要强有力的运营部门,盈利往往要通过相关渠道的运营才能实现,这一点与传统媒体在运营模式上也有着很大不同。

归根到底,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相比,其在传播手段上有着很大不同。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通过发行和订阅等方式实现,而对于新媒体来说,其传播的方式主要依靠点击和转发等方式来实现,这种巨大的变化往往令许多传统媒体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始终会在这样的问题上徘徊不前,内容和渠道究竟是谁更重要。然而无论如何,未来电子媒体的发展一定会远远快于传统的纸质媒体,这一点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许多传统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很重要的一点是认为数字媒体只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补充,而没有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其实是对传统媒体的重塑。

三、转型发展主要途径

传统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向新媒体转型呢?通过笔者的实践发现,转型的成功关键是要能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以及内容和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要素相结合,从而实现全媒体的传播路径。总体来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一下几种途径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一是有高附加值的内容才收费。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对于如何收费始终是个难题。遇到的现实的困境就是,如果不收费,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无法得到实现。而如果收费,往往就会出现受众数量大幅减少的迹象。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步走”的战略,其一是将普通内容对公众进行开放,以便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和读者。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针对那些有较高附加值的内容进行收费,这样就能比较好地解决收费与不收费的问题。调查显示,有13%的网民表示愿意为在线内容付费,就如《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新著《免费:商业的未来》中所说:“人们愿意为节省时间买单。人们愿意为降低风险买单。人们愿意为他们喜欢的东西买单。人们愿意为获得相应的身份或地位而付出金钱的代价。如果你让他们付钱他们愿意掏腰包(一旦他们对此着迷)……”

二是形成能有效聚集用户的平台。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固有的观念,那就是所谓的内容为王,然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播的手段已经可能比内容更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传统媒体也可以进一步打造形成一个平台,让用户来创造有价值的信息。对此,传统媒体要克服原创的冲动,从内容的制造商向渠道供应商的方向转变。在互联网市场,有时候传播的形式比传播的内容更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就需要传统媒体的管理者能够尽早地转变观念,进一步搭建有效的媒体平台,最终与用户形成良性的互动。

三是传统媒体还要加强与数字媒体的合作,通过数字媒体的外力来进一步提升自己,有效地借鉴数字媒体的各种优势和长处,对传统媒体内部结构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造,从而使其发展更能顺应当前数字媒体的发展潮流。与此同时,在传统媒体内部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摆脱长期以来形成惯性思维,更好地接受新媒体带来的诸多变化。在现有内容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发展“网络报”、“手机报”、“电子报纸”等电子出版形式,并由此进一步向数字媒体领域拓展。

四是更好地挖掘内容优势。对于一些有内容优势的传统媒体来说,也可做强内容的附加值,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推广,以进一步来获得盈利。网络媒体的空间巨大,传统媒体应该根据数字媒体相关特点,进一步对内容进行深加工,从而有效地加大内容的覆盖面。此外,新媒体虽然有信息传递快速的优势,而对相关内容等背景资料的深度报道却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对此也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当然,内容的有效传递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向用户进行收费,而是为了通过内容的传播,更好地吸引广告客户,增加由此带来的衍生效益。

最后是多元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以发行和广告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仅靠这两项收入显然是不足以支撑的,所以多元化产业链的发展就是方向。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优势,充分拓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媒体由于拥有大量的读者群,所以举办各种活动及各种论坛等就是可拓展的领域。据笔者了解有一家财经媒体,就是通过自己的品牌优势,每年定期举办金融博览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非常正面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传统媒体应该拓宽视野,多渠道寻找赢利的空间,从而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总而言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将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被运用到媒体制作的今天,多元融合发展就将是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小蓉.创新党报合作的思路与机制[J].当代传播,2006(1).

第5篇: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一、平面媒体的悲情时代到来

美国一家研究中心曾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受金融危机和阅读习惯改变影响。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电视和电台在内的整个美国传媒业处境艰难,处于“接近自由落体”的危险状态,其中日报和周刊尤为严重。这是6年来该中心对美国新闻业前景得出的最为悲观的结论。

有研究者认为在今后两年将有更多的报业集团破产,更多的报纸停刊。知名政治网站Real Clear Politics评出了随时可能倒闭的美国十大报纸,其中包括《纽约每日新闻》和《洛杉矶时报》等知名报纸,有着150年历史的《落基山新闻》已不幸被言中。就在今年2月27日《落基山新闻》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美联社援引这一期纪念刊头版文章报道:“我们今天非常悲伤地与你们道别。我们的报纸在丹佛、在科罗拉多、在美国以及在这个世界上的历史就此结束了。”其实,感伤的并非《落基山新闻》一家。据统计,美国有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绝大多数报业公司只能勉强维持运营;美国报业巨头麦克拉奇报业公司宣布裁减1600个工作岗位,裁员比例达15%。

作为世界超级报业强国和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报业的命运与经济运行息息相关。而新闻纸的大幅度涨价,进一步把平面媒体逼人尴尬的境地。由于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广告,有些刊物的订费不仅不能支付成本,连纸张和印刷费都不够,全靠广告收入支持,因此在经济危机到来时显得格外脆弱。

不仅美国,欧洲报业也如履薄冰。世界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法国每1000人平均只买154份日报,法国政府正在研究对策以化解本国报业危机;英国已削减了近千个编辑职位。诺福克一家媒体在179名采编人员中减员54人;《曼彻斯特晚报》90名采编人员中,39人已丢了饭碗。除了地方媒体,像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样庞大的机构也未能幸免。而以报业大国著称的日本,同样面临着空前的“报纸生存危机”。世界第二大报《朝日新闻》正经受创办130年来的首次财政赤字,《每日新闻》则面临事实上的破产局面。显而易见,世界范围内平面媒体的悲情时代已经到来。

为了延长自身生命,许多报纸采用以电子版养纸质版的方法。但收效甚微。《洛基山新闻》的网站就做得非常专业。而且更新很及时,但即使有了网站广告的收入,报社仍然没有存活下来。有人为陷入困境中的纽约时报公司开出了“药方”:纽约时报拥有大量产业,可以变卖旗下的纽约时报大楼、出售旗下的报纸和棒球队、裁员,这显然是缘木求鱼。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滚滚而来的时代趋势。传统媒体必须不断接纳新的技术,并与新技术保持同步,才有更大的生存机会。新媒体时代,报纸早已经不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威胁,而是帮助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二、网络媒体发展空间巨大

面对报纸发行量的不断下滑和金融危机的步步紧逼,美国报业所面临的危机日益严重。根据美国报刊发行量统计局的数据,美国报业发行量在过去14年时间里一直持续下滑。而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似乎与此密切相关。在2008年,互联网超越报纸成为美国人最主要的新闻来源。在18―29岁的青年中,互联网用户是报纸读者的两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

而日本总务省公布今年1月最新数据显示,日报加添试用宽带比例达73.4%,其中光纤比例占39%。这标志着日本网络已经进入以光纤为主的时代。网络媒体发展的空间将由此进行一次大的飞跃,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会更大。

同时,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也给网络广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传统媒体广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网络广告的多维性,决定了它和传统媒体的二维性相比处于绝对的优势,网络广告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传递多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商品或服务,而且用户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从商家的相关站点中得到更多、更详尽的信息。

此外,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相对于在线互联网的快速增长,无线互联网的增幅也相当惊人。仅以我国为例。CNNIC报告调查数据显示,随着运营商的重视和手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较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17亿。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并悄然流行起来。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无线互联网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和增长点也将孕育而生。

三、数字化战略转型步伐加快

2008年10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停止发行印刷版,只保留网络版。有统计表明。2008年12月,美国十大报纸网站独立访问人数增至4010万。同比猛增16%。同时。12月份这十大报纸网站总流量达2.527亿人次,同比增长27%。这也表明,平面媒体实行数字化战略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其实,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这两种形式都是一种新闻媒介,也就是说,在选题和新闻的标准上两者是同一的,也可以说它们有着共同的新闻价值观。那么就无所谓一定要恪守哪一种媒体而抵制另一种媒体,因为其目的就是向人们传递新闻、传播文化,尽管它们的传播运用方式以及表现形式不二样。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平面媒体让新闻传播业陷入困顿,乃至于负债累累,为什么还要死抱住它不放呢?一个企业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不断淘汰老产品,传媒业作为一种产业,当然没有什么不同。

在e时代,传统平面媒体的优势,诸如不受地理和空间的限制,一次成本投资不需太大,读者可以随身携带,也可以在家人、朋友之间相互传阅,读者可以看完就扔,也可以将报纸收集起来作为收藏等已经不再独特。因为这些所谓的优势网络媒体不但可以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作为一种古老的以文字新闻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的平面媒体,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的确有点不合时宜了。说读纸质媒体是习惯也好,优雅也罢,对年轻人而言,上网是优雅也是时尚,那种一杯茶一张报纸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剩下的,就是夕阳下的读报身影,就是一种怀旧,这种怀旧显然支撑不起一个需要庞大开支的企业。

网络媒体的及时快速、滚动的新闻报

道方式较之平面媒体显然更胜一筹,而如今的网络平台又是一个集公共性、及时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更快捷的平台,尤其是目前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交互平台更是把自由与互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媒体网站提供的博客全方位地涵盖了包括本地新闻在内的政治、体育、健康、医疗、科技、旅游、食品、娱乐等内容,并且专业性和时效性都非常强,点击率、评论率非常高。

当前的新媒体已经在不断蚕食着报纸媒体的读者市场并逐渐分流其人才。为了向数字化媒体转移,美国的一些著名媒体将报纸和网站编采队伍合二为一,要求所有记者既要给报纸供稿,又要会作视频报道、及时上网消息,让公司内部资源共享。在这个过渡时期内,既要照顾老读者这部分市场,又要大力开发新读者的市场,随着老读者越来越少,新读者越来越多,最终新读者会取代老读者,纸质媒体也将最终为网络媒体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而且《落基山新闻》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以YouTube为代表的网络视频网站在全球迅速崛起。在互联网上掀起新一轮引人注目的圈地运动时,报业也迅速加快了宽带视频平台建设。《华盛顿邮报》分期分批对部分记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摄像培训,目标是使整个报社拥有上百个摄像记者活跃街头。目前,很多报业人都在通过自学、参加短训班等方式学习视频节目制作技术。而自身网站是这些视频内容的最佳出口。

同时,一些报纸网站还在积极扩大网络广告。《纽约时报》是网络广告的积极实践者,它不但推出了时段广告、长视频广告等,还与《华尔街日报》合作推出网络广告连播等新的网络广告形式。

此外,许多报纸网站都在大量使用受众自制的内容。一些网站专门建立了用户自制内容上传平台;一些网站则提前策划,布置选题,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记录。

为了确保自制内容的真实性,一些报纸网站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如加大对受众自制内容的过滤、核实和编辑力度,特别是针对新闻图片的使用建立严格机制,如了解新闻图片提供者,并为提供图片的受众建立档案;要求上传连贯图片,以便发现疑点等。

第6篇: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关键词】车联网;物联网;数据共享;广播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花在汽车上的时间逐步增多,汽车这个交通移动互联网成为了各路商家首要争抢的一块肉。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很多汽车的高级装配行业也对汽车的各部件的性能做出了更高要求的改变。据了解,如今的网络社会,特别是现在的车联网时期,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能像现在这样的多元化其实在某方面来说也是必然发展方向。像GPS导航(APP)定位系统,它就是可以根据开车人所定位想去但是找不到的地方,并带到相应位置。

二、 互联网+背景下的广播媒体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广播逐步优化配置

互联网社会初始于电脑、手机时代,而汽车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是人们对于汽车的需要越来越多,进而发展为车联网时代。不看资料我们都能快速的发现,如果在互联网时代下广播不进行产业优化创新,是很容易像报纸行业一样逐步被其他产业取代。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媒体面临广阔的受众市场,同样也面临着无限的挑战和冲击。传统媒体不仅要面对业内的竞争,还要应对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外部竞争。比如网络电台以及各种类型的电台 APP.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形成革命性冲击,也极大的丰富了竞争的手段和内涵。虽然近几年广播的接触率跟之前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交通广播作为广播媒体,并没有像纸媒等平面媒体那样遭到巨大的变革,现阶段仍处于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广播的创新战略在内容上主要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节目创新和产业化创新等方面。发展策略上主要是打造精品节目和线下活动,树立频率的品牌形象,提升交通广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移动互联时代,要不断加深与新媒体的融合,打开新的发展市场。

(二)广播媒体发展趋势越来越现代化

车联网与广播的融合,打开了广播在公路交通行业中的又一个体系,它通过交通网络的管理者与其他用户的决策来改善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汽车发展的社会给人们带去了最大的困扰――交通,尽管交通管理者已经做出相关改进,但是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是有所出入。互联网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是汽车与广播的结合,它可以通过移动广播给驾驶者提供不同路段的实际情况,使车主可以选择绕道避开拥堵阶段。

车联网与广播的融合是恰到好处的,是人们的多种需求之一。互联网广播的发展重点是车联网,因为它可以将每一辆汽车作为每一个信息源,通过无线通信手段连接到网络,再通过汽车与汽车、汽车与交通道路、汽车与互联网络之间的互相联接,实现更安全、舒适、娱乐的驾驶效果。车联网广播的发展趋势就现状来看是越来越明朗的。

三、 互联网+广播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一)互联网广播的发展困境

互联网时代,如果传统媒体行业如果稍不注意与互联网连接,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的。特别是传统媒体行业中新闻电视行业、广播媒体行业。这些行业如果想要多一点受众来关注,不创新、不跟随时代的发展而l展,绝对会随时代的变化被人们慢慢的遗忘。因为现代的人不像以前年代的人,只有在回家看电视或者听收音机的时候获取新闻、娱乐等信息。现在的人普遍是哪儿有网,哪儿就有人,而且很多的新闻、娱乐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上得知的,既方便又简洁。所以,就广播这种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连接对于广播行业来说绝对是不被社会淘汰的关键。

(二)互联网广播需要直面的挑战

互联网交通广播对媒体行业进行新的推广,并且对一个够敏捷的新平台进行推广创新。这不仅要求自媒体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其本身也要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媒体面临的是更加开阔的发展市场,同样也充满无限冲击与挑战。现当代的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已经变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方面,一方面是同一行业之内的竞争,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新媒体衍生出的其他行业的竞争。

目前许多的网络广电平台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比如考拉 FM 、喜马拉雅、荔枝 FM等,除了蜻蜓 FM 和优听等在内的收听平台在不断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平台也开发了自己的手机应用软件,而且其用户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些应用软件暂时依托于智能手机,因为它不仅方便携带,而且它为传统的广播频率新增加了许多功能,能够回听、保存、下载收藏的同时还可以使听众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收听的电台等等。喜马拉雅和荔枝 FM 是相对个性化的私人电台,节目的内容及节目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像喜马拉雅还很贴心的设置了相声评书、情感生活、有声小说、综艺娱乐、音乐等板块。而荔枝 FM 也根据 各种类型、各种风格和场景进行分类。推送节目的每个版块都更加个性化、极具自己的特色,并且富有吸引力。

四、互联网+广播的几种模式分析

(一)传统广播媒体的改变

随时间的推移,汽车与互联网、广播与车联网开始不断的融合,最终使单一的广播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广播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Web2.0)概念的兴起,开始有了不一样的传播方式。如:蜻蜓FM、凤凰FM、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电台广播,这几类广播媒体都是将之前在收音机里的内容“搬”了到互联网上,由原来以下载为主变成了下载与上传并重,并通过车联网全方位的传播。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出现不仅可以让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还可以丰富网站内容。这样的传播媒体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但UGC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就是它的内容质量有时良莠不齐。

(二)互联网广播媒体的蜕变

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互联网广播的要求越来越高,曾经风靡一时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广播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够快、各网络和社会等的数据更新发展够快、而且信源的渠道开始逐步增多,所以这也使得互联网广播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有了巨大的改变。

PGC(专业生成内容)的出现分分钟碾压UGC,同时也推动了UGC像更高的水平发展。自由而又开放的互联网广播是其他纸媒、电视台媒体内容都无法与之媲美的,而车联网与PGC(专业生成内容)的组成更是顺应实事的发展而改变,更把原本靠声音传播信息的广播方式又一次推向了更加专业化、多元化的广播层次上。据了解,现在很多高端的电商媒体都采用的是PGC模式,主要因为它在分类的方面更加专业,而且内容质量也更有保证,像内容的设置、产品的编辑等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

但是从网络视频、微信公众号、网络音频等内容型平台的发展经验来看,PGC模式是这些内容平台在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后重点发展的对象,虽然用户生成的内容数据庞大,而且随着用户自身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其内容质量也成为用户最终看中的部分。随着用户对内容数据信息越加看重,如果还是单纯依靠UGC也是无法达成最终效果的。

五、 移动+共享――互联网+广播的实践案例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的传播渠道为了更好的散发自身的影响力,其发展手段开始不再局限于无线电波这样的配置,而是通过与汽车车机(汽车车机本身是互联网O2O的优秀入口,也是车联网的软件平台)不断的融合。广播媒体从最开始的传统播音到现在的网络电台APP,其目的都是使新媒体发展更加便捷化、互动化和移动化。汽车车机与互联网广播的连接,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或者多个适合车用的综合功能APP(如:荔枝fm、百度地图搜索、导航等),运行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上(出门一般是带着手机),像宝马与百度网络连接,就是利用手机投影到车机,再使用车机的屏幕、音响、触摸屏的效果,给车机更好的娱乐效果和O2O体验。

据了解,广播的多种电台APP已经可以在汽车车机上顺畅的使用,如FM87.6、汽车交通广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Easy FM等,而其中的汽车之家电台,更是打造了《车里车外》和《汽车人有话说》两档原创自制类直播节目。其中的《车里车外》是由前Hit FM咨询主播,现当红网络播客程一主持,他的广播主要以话题交流为主,其播报形式新鲜热辣,这也让《车里车外》成为汽车之家电台首推的一档大型互动直播节目。除此之外,汽车之家还将与战略合作伙伴“多听FM”精选的优质播客节目为大家提供多样化的收听选择。

再来看重庆交通广播。重庆广播交通是2001年1月1日正式开播的,播出频率FM95.5,是重庆唯一一家以“宣传重庆交通建设,诱导道路畅通、服务市民”为宗旨的专业性广播电台。节目主要的传播内容是以重庆交通建设、提供权威路况信息为主结构,主要的风格是快捷、动感、伴随,不仅打造了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广告平台,而且其营销手段也是一流的。

新形势下的媒体行业,让人们对广电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广电行业必须在保持自身产业优势的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广播电视的核心市场,创建适应新市场需求的主体和主业,用广电媒体资源的优势去整合社会和其他行业文化产业的重要要素,组建一个多元化、开放型平_。实现多方位的产业链,使广电产业融入社会产业发展的热潮中,在推进相关产业发展中实现并提升自身价值。

六、 互联网+广播的发展路径

(一)数据时代下广播的发展

车联网主要是由汽车所处的位置、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蜘蛛网”,它通过传感器、GPS、摄像头图像处理等装配,根据周边环境和状态所采集的信息源,通过互联网技术,把所有的车辆通过将自身的各种信息资料传输集中到中央处理器,通过信息技术,使这些大量交通车辆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和改善,从而计算出不同的车辆的最佳路线,并快速的汇报实际路况和安排信号灯周期。而车上所装置的广播、音乐等系统,可以舒缓长久开车给人带去的疲惫感,并且可以适当调节堵车时焦急的心理。

加强互联网各媒体的合作,追求广播电视产业更大发展空间。广播电视在加强主流媒体等合作基础上,要集中与互联网、汽车移动广播等新媒体的合作,更要积极学习和利用互联网开放、丰富、共享、灵活、兼容等几大优点。从最开始的传统媒体到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媒体,大部分广电播出机构都成立了自身的网站,在未来的时间各媒体行业首先要加强这些网站的管理和利用,其次要与互联网深度合作。

(二)广播未来发展方向

互联网广播虽然在当前的文化行业浪潮的推动下,展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趋势,并在汽车交通广播这一块有很大成果。但是,由于广播电视受传统的经济思维和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属性观念的影响,车联网广播媒体的发展活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最大影响力。如果要使广播的发展更快、更为普遍(被大众接受),大力推进广电产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需要在体制、观念、经营管理等方面上加强管理,还要在广电文化上加大创新的力度。

互联网广播在中国算是一个年轻产业,我觉得除非是车联网数据得到更好的连接与创新,那么其后续的发展就会如雨后春笋。互联网广播的智能化发展给广播电视等相关媒体行业照明了未来的推广方向。给广播带去契机的同时也创造了相对的条件。广电产业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在竞争力巨大的文化产业大潮中练就本领,拓展新领域,才会使广电产业走出一条既符合媒体自身发展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发展新道路,才会使广播电视在新时代里呈现新魅力。

七、结语

移动互联网对整个媒介结构中的任何格局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车联网广播的改革创新之路要想走得踏实平稳,移动互联时代所带来新媒体的威胁更加不能忽视。在认清时代现状和行业本身优势的情况下,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快速发现问题源头解决问题,有效整合一切周边资源,对节目内容和形式不断改革创新,构建智能化的广播信息平台,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和新的智能软件推动车联网广播的数字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赵军,杨克岩. “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 情报科学,016,(05):59-63.

[2]任友群,陈超,吴F瑜. 从“开创局面”到“全面推动”――从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看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走向[J]. 远程教育杂志,016,(02):19-25.

[3]陈丽,林世员,郑勤华. “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16,(01):3-10.

[4]张伟远,段承贵,封晨. 香港大学“互联网+”继续教育系统模式的实践思考[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16,(01):11-18+26.

[5]田维钢. 互联网+V播电视的几个悖论――基于互联网基因的一种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15,(12):111-114.

[6]刘丽伟,高中理. “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 世界农业,015,(12):18-23.

[7]刘助忠,龚荷英. “互联网+”时代农产品供应链演化新趋势――基于“云”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新模式[J]. 中国流通经济,015,(09):91-97.

[8]周鸿铎. 我理解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融合[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15,(08):114-121.

[9]喻国明. 用“互联网+”新常态构造传播新景观――兼论内容产品从“两要素模式”向“四要素模式”的转型升级[J]. 新闻与写作,2015,(06):39-42.

[10]欧阳日辉.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

第7篇: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国际传媒机构很早开始了数字化转型,《纽约时报》的成功固然叫人欢欣鼓舞,《The Daily》的失败却也像阴影一样环绕。国内众多传媒集团纷纷推出门户网站和数字化内容,尝试全媒体转型和数字化营销。但相关实践和讨论主要集中在经营战略层面,忽略了更为根本的新闻生产和新闻消费。报纸作为最早的大众媒体,成就了新闻业的开端,时至今日,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新闻。电视尚可利用娱乐产品开拓利润空间,广播作为车载媒体的地位也相对稳固,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和新闻消费方式的变化却不断改变着新闻业的图景。因此,传统印刷媒体要把握数字化未来,必须分析在线新闻信息流和新闻消费趋势,优化新闻生产实践,以此寻找破局之道。

在线新闻信息流

新媒体时代,免费数字信息容量大幅增长,数字新闻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传统新闻机构不再是新闻生产和新闻的垄断者,更多非传统新闻机构加入竞争,使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受到挤压。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在线新闻网站主要分为三类:传统媒体的在线新闻网站、新闻聚合网站和新闻索引网站。

传统媒体在线新闻网站主要依靠通讯社和自身新闻生产系统作为信息源,其中记者和编辑仍然是主要的新闻生产者,同时也链接其他在线新闻网站的信息作为补充。

新闻聚合网站的典型代表是赫芬顿邮报,采用24小时新闻流和精英博客评论的形式,一方面综合传统新闻机构的信息并加以再生产,另一方面以不同于主流媒体的政治观点突围,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英语新闻网站,并从低成本的新闻聚合走向原创新闻生产,甚至在最近一届普利策奖中有所斩获。

新闻索引网站主要是指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新闻频道,普遍采用信息扒取技术搜集传统媒体的新闻,由少数编辑进行分类和注释,以超链接的形式提供多种来源的新闻目录,很少提供原创内容。

这三类网站构成了在线新闻领域的权威网站,但用户并不一定直接访问这些网站,也可能通过其他交换性网站、社交媒体、移动终端应用等交换节点,获取链接并被引导向这些权威网站,由此在线新闻形成了“信息源——权威网站——交换节点”的信息流。③这一信息流模式是双向的,社交媒体等交换节点同样可能成为在线新闻的起点,逆流向权威网站和信息源。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源和权威网站中仍占据较大比例,但新闻聚合网站和新闻索引网站凭借免费模式脱颖而出,更有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应用等交换节点的合围,共同偷走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利润。

在线新闻消费模式和在线新闻生产实践

大众传播时代,新闻消费周期主要为一天两次:早上阅读报纸,晚上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推动新闻消费向即时化发展,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新闻。同时,以往的新闻消费主要是工作环境以外的,但计算机成为工作环境的基本配备以来,相当多的人选择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获取在线新闻。④人们在空闲时刻,也不再选择翻阅报纸或杂志,而是打开智能手机或移动终端设备浏览在线新闻,移动化的硬件和软件成就了移动化的新闻消费模式。

新闻消费模式的即时化、工作化和移动化,使新闻的生命周期变得相当短暂,在线编辑认为2小时以上的新闻就进入成熟期,4小时以上的新闻则彻底过时。⑤在线新闻网站必须通过不间断的新闻生产保持其作为在线媒体的竞争力。这也迫使新闻生产周期更加向即时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过往,记者需要走上街头,寻找第一手信息,采访相关人物,获得至少两个以上信息源的确认,因而新闻生产周期较长。如今,原创报道的最佳选择是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就进行报道,其他新闻写作则更加向新闻聚合方向发展,因为缺少时间进行前期调研、交叉验证和原创写作,记者更多依赖通讯社、其他传媒机构等第二手信息源,甚至直接利用互联网寻找新闻线索,生产整合式新闻。

即时性以外,在线新闻生产的关键属性还在于超链接文本、互动性和多媒体。其中,超链接文本是在线新闻应用程度最高的一种属性,有利于提供多种信息来源的多种观点和背景信息。但在线媒体对互动应用的开发并不充分,互动性功能也并未被受众广泛采纳。相对传统媒体的在线新闻网站而言,新闻聚合网站更愿意将受众视作主动的公民,更有意愿开发互动应用。多媒体则是在线新闻发展程度最低的一个属性,八成以上的在线新闻仍采用文字形式。⑥用户对在线新闻的这些技术属性似乎也并不那么在乎,反而更看重在线新闻的可信度。⑦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机构的公信力仍然最受肯定,其在线新闻网站的公信力基本与其线下版本一致,这主要归功于专业化的新闻生产系统和品牌效应,新闻索引网站也同样被认为是公正、客观和没有偏见的,新闻聚合网站则由于缺少专业记者和编辑,因而公信力最低。⑧

公民新闻的崛起和新闻职业认同的变化

早在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就被批评深受政经力量的影响,致使新闻生产趋于同质化,无法为公民和弱势群体发声。Web2.0时代以来,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模式的兴起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带动了公民记者的产生和公民新闻的崛起。社交媒体成为便捷的公共对话空间,公民记者在公共议题上对传统媒体的报道展开批评,表达区别于主流传统媒体的立场,平衡了公民和传统媒体之间的权利关系。与此同时,参与式新闻的诞生也使公民直接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成了新闻的合作生产者,组织化的新闻生产向社会化的新闻生产转型,⑨促进了公民参与和社会权利结构的重构。

在公民新闻崛起的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新闻职业认同也在不断转型。“客观性”是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核心,但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无所不在降低了新闻本身的价值,新闻如果还是停留在“事实”陈述层面,将很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达拉斯早报》CEO的观点是:在线新闻要聚焦于PICA,即观点(Perspective)、解释(Interpretation)、情境(Context)、分析(Analysis)。换言之,新闻价值不再仅仅包括事实验证和信息整合,同时也包括对事件意义的解释和提供平衡的观点。⑩

大部分传统媒体已分离出单独的部门来操作在线新闻,形成了在线新闻编辑室。数字化部门一开始可能仅为技术部门,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在线新闻编辑室已经发展出包括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在内的完整架构,原来服务于记者和编辑的技术团队更是成为核心力量,即使是继续操作印刷版本新闻产品的记者和编辑,也被要求掌握更多的数字化技能。在传媒机构中,权力层级越来越向有利于从事数字新闻工作者的方向发展,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记者将更加受到管理层肯定,始终抱有印刷媒体文化心态的记者将发现自己日益被孤立。⑾

传统媒体破局之道

有学者预测,2018年,在线媒体的利润将超越印刷媒体。⑿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新闻,在于如何把握新闻消费趋势和优化新闻生产实践,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谈论新的商业模式。《The Daily》的失败正在于:以经营战略先行,忽略了当前的新闻消费模式是否足以支撑这一商业模式,以及自身的新闻生产实践是否足以改变当前的新闻消费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可进行以下尝试:

控制新闻生产成本。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新闻聚合网站、新闻索引网站和社交媒体。传统媒体最大的吃亏点在于新闻生产成本,专业化的新闻生产系统不仅服务了自身,也服务了以自身作为信息源的新闻聚合网站和新闻索引网站。数字收费墙的建立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这一成本压力,同时保护自身的第一手信息。但传统媒体必须确保自身公信力、品牌和用户忠诚度都足以支撑这一商业模式。如若不然,不如尝试投资其他渠道,弥补新闻生产的成本支出,或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源的丰富性和数字化技术的便捷性,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

分化新闻生产策略。新闻消费模式的即时化、工作化和移动化,增加了新闻消费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推动在线新闻生产向更为即时性的方向发展。但用户在消费新闻时仍然更看重新闻的可信度。要解决即时性和可信度之间的矛盾,传统媒体可以尝试将在线新闻编辑室拆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专门生产即时性新闻,重在发掘突发性公共议题,全天候即时更新,以突出的标题和导语在最快时间吸引用户注意,并适当利用第二手信息源;一组专门生产精选的新闻,重在生产对用户有吸引力的深度新闻,采用传统的原创采编流程,适当延长新闻生产周期。⒀此外,加强对新闻事实的交叉验证,尤其是即时性新闻的事后审读和精选新闻的事前审读,在新闻生产的即时性和可信度之间达成平衡,确保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

开发在线新闻技术。在线新闻的互动性和多媒体性仍未得到完全开发。首先,传统媒体应将用户反馈视为提升新闻质量和多元性的手段,引导更多用户成为合作生产者,推动参与式新闻的发展,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充分利用用户的高参与度;其次,根据受众特点打造相应的互动应用,创建志趣相投的新闻生产社群,促进新闻编辑室、精英作者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对话;再者,在多媒体性上,以数据新闻和创新的视觉故事打造更好的新闻产品,开发应用程序以方便记者和编辑在多平台上自动同样内容、不同格式的新闻。

促进多元新闻生产。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交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公民新闻的产生和在线公共讨论空间的出现,不断重构着社会权利关系。传统媒体在这一过程中不应失声,而应发挥更多的协调作用,在公共议题报道方面,通过第一时间的新闻事实验证和分析,为公众提供多元观点和深度报道,促进公共讨论空间的进一步完善,推动公民参与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此外,新闻人本身应将新媒体技术作为信息采编工具,融入日常的新闻生产和交流过程中,培养数字技能,转变印刷时代的文化心态,完成职业认同的数字化转型。(来源:新华网 文/丁方舟 作者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 编选:)

注释:

①Pew Research Center's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2012). 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2.Retrieved Feb 09, 2013, stateofthemedia.org/

②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2012年10月中国报纸广告环比下滑41.7%》,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199it.com,2012年12月22日

③Weber, M. S., & Monge, P. (2011). The flow of digital news in a network of sources, authorities, and hub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1(6), 1062-1081

④Boczkowski, P. J. (2010). News at work: Imitation in an age of information abunda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⑤⒀Boczkowski, P. J. (2009). Rethinking hard and soft news production: From common ground to pergent path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9(1), 98-116

⑥Steensen, S.(2011). Online journalism and the promises of new technology. Journalism Studies, 12(3), 311-327

⑦Chung, D. S. (2008). Interactive features of online newspapers: Identifying patterns and predicting use of engaged reader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3), 658-679

⑧Chung, C. J., Nam, Y., & Stefanone, M. A. (2012). Exploring Online News Credibility: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7(2), 171-186

⑨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⑩Christensen, C. M., Skok, D., & Allworth, J. (2012). Breaking News: Mastering the art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Nieman Reports, 66(3), 6-20

第8篇: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然而,从2006年至今,美国报业的全媒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报纸是为了摆脱新媒体日益强大的威胁而热情拥抱了新技术,但新技术的运用除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报纸的新闻承载量、新闻时效性和影响力,在新闻品质和报纸盈利方面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如今,美国报业全媒体面临的现实困境开始引发一些反思与质疑。

报道形式全面与内容深度的悖论

如今,美国报纸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成了全媒体新闻。点击《纽约时报》网站上随便一条新闻就可以同时浏览它的网站形式、微博形式、手机报形式、视频报道、音频报道、iPad形式……但仔细阅读却发现内容其实大同小异,并不是理想中的以最适合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报纸新闻内容虽然实现了多媒体呈现,但在深度上却大打折扣。

仅以调查报道为例,就可看到报业全媒体背景下,新闻品质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调查报道发端于19世纪末,曾经是美国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和新闻类杂志的经典体裁之一。2010年9月的《美国新闻学评论》载文《式微的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on Shortfall)中提到:“曾经辉煌一时的调查性报道已呈黯然退潮的态势。调查性报道采编人员从2003年的5391人减少至2009年的3695人,缩水30%,是10年来最低点。另据统计,1985年至2010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报道奖入选作品量下跌了21%,从103份下跌到81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调查报道入选作品量更下跌了43%,从122份下跌到70份;解释类调查报道入选作品量同样下跌43%,从181份下跌至104份。

调查报道的衰微当然由很多原因引起,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美国报业全媒体进程中日趋功利的业务重心转型。目前,美国报业最热门的业务是《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有影响力的大报纷纷投入巨资开发iPad应用之类的数字产品,试与互联网、搜索引擎大打内容付费战;再往回看,报纸的投入重心是开设和推进报纸网站建设和与之相应的数字化编辑部建设。还有,默多克时代的《华尔街日报》不断放弃百年老报的独特性,转而投入资助旗下网站――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igital Network、MarketWatch.省略、建设。而所有这些投入中,没有一项是以提升内容质量为目的的。

皮尤研究中心《改变中的新闻编辑部》调查中提到:针对全美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的报纸的调查显示: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和深度报道数量锐减;经济问题的调查性报道被赶到很不重要的版面;相反,本地新闻、州内新闻,尤其是网络来源的新闻却强劲增长。《改变中的新闻编辑部》提到:“美国报纸得到的是数字时代网络观念和技能的更新,以及肤浅内容的多元化展示,失去的是精致内容的生产能力。”

人才全能化与专业化的悖论

报业全媒体催生了全媒体记者――mojo,即mobile journalist 的缩写。维基百科关于“mojo”的解释为:“a journalist in the field who sends stories electronically”,专指用电子设备新闻的记者。在美国,这个群体最初只是报社编辑部的小股部队,报社为他们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包。其目的在于,让他们采访的同时为报社、报纸网站、移动网站等多个平台供稿。报社设置多功能记者的初衷只是在突发新闻报道上,用小股力量和互联网抢时效。然而,随着报纸全媒体实践深入,多功能记者的尝试转变为全体报纸采编人员多功能化的趋势。

《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2010年10月载文称记者成了“奔跑的仓鼠”。文章说:“编辑部的人数不断减少,任务却一直增加。一个NBC的白宫首席记者,一天要做16个出境采访,主持一档节目、客串两档新闻节目,还要在Twitter和Facebook上更新8-10次,写3-5篇博文。和他一样,大部分记者忙碌如转盘上不停奔跑的仓鼠,强调速度,追求数量。但是,仓鼠虽然一直奔跑,却仍停留在原地,新闻业也是如此。”

报纸的状况同样,“甘尼特集团旗下哪怕是一份不太有名的报纸,如《德梅因纪事报》(爱荷华州)的一个社区版记者就要同时为传统报纸、报纸网站和移动网站供稿,另外他可能还要为周报的专栏量身写作一些内容,2009年开始还要每天更新博客、微博……”此外,多功能已经成为报社考察记者素质的重要因素。提升自己数字设备使用能力成了报社记者的巨大压力,记者求职的最重要的素质成了能不能快速更新微博、能不能熟练掌握发稿所需的数字设备等等,而是否得过普利策新闻奖显得无足轻重。

然而,记者越是多功能就越是只能从事简单的日常新闻报道,和频繁转换于使用新兴数字媒体的重复劳动,但这些并不能代表新闻的品质。

受众:读者迁移尚未完成

报业全媒体进程中的“读者迁移”是指报纸读者的数字化迁移,即纸质报纸读者逐渐倾向于选择报纸数字产品并愿意为其内容付费的过程。美国报业全媒体的实践更多强调了报纸如何追赶新兴的数字技术,如何运用它们来全媒体呈现新闻报道。然而,与之相伴的读者迁移却长期被忽略。

首先,从第一个美国报纸网站出现至今有将近15年的时间,美国研究机构关于报纸网站点击率逐年上升的数据不少,却没有一份报纸网站付费读者调查数据,更没有显示付费读者逐年上升的数据。这说明,一方面在美国报纸全媒体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报纸读者的数字化迁移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全媒体化成为报纸一厢情愿的举动;另一方面,美国报纸不愿意正视的是:大多数报纸网站及其他数字产品赢得的点击率、流量或关注度几乎是靠信息免费换来的,真正愿意为报纸那些全媒体产品付费的读者有多少?就读者迁移的标准看,如果报纸的数字化产品能够拥有一批稳定的、愿意长期为数字化内容付费的读者,并且付费内容的收入能够支撑报纸全媒体的成本甚至盈利时,这才算得上是读者迁移的完成。

其次,美国报纸中一些被迫“弃纸上网”的报纸并非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读者迁移。以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出纸质版改出电子版为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实践并没有太多的典型性。尽管它是一张在全球非常有影响力的大报,但是它本身特殊的宗教背景,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使得它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在业界不具代表性。

目前,美国新闻学界已经开始反思忽略读者迁移而实施的盲目的报业全媒体战略。比如:就有文章质疑《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弃纸上网”之后其数字产品所吸引的受众规模是否真的能够使它走出困境?也有文章通过对报纸网站读者进行阅读体验的调查,提出了报纸办网之后的信息冗余问题,并明确指出读者并不见得喜欢塞满了信息的报纸网站和手机报纸。

上述调查报告都集中于报纸火热办网的2007、2008年。从2010年起,美国报纸竞相开发iPhone、iPad产品,甚至认为找到了报业未来生存的救星。2010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雷诺兹新闻研究所与美联社、网络出版商协会以及谷歌旗下的AdMob针对iPad新闻消费行为的跨年调查,涉及9200名iPad等平板电脑使用者。这项调查旨在发现两方面问题:一是谁在使用iPad消费新闻?二是平板电脑会否成为未来报纸形态?尽管这项调查希望得出正向的结论,但关于“消费新闻”的概念却是模糊的。另据调查显示:iPad或其他平板电脑的使用在年龄上过于集中于青年(48%),而iPad使用者的职业也比较集中于从事与媒体相关职业的人们。

第9篇: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范文

关键词:三网融合;中西部;地市报;新媒体;社区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1-0142-04

新的传播环境一直处于动态变迁过程中。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再革命引发了传媒运行机制和传媒格局新一轮“洗牌”,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与自媒体并存,相互交织、融合和竞争,传播重心下移,在细分性市场中扩张影响力,各类媒体对受众注意力和地域覆盖力竞争的“零和游戏”特征突出,三网融合将进一步推进全媒体平台整合、多终端拓展和地域性传播通道扩张,由此,我国中西部地市报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强势媒体的挤压,新兴媒体的地域性内容细分、超地域性覆盖,以微博为代表的兼具即时交流和广泛信息功能的社交性媒体(自媒体),以其灵活游走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多传播样态,不断冲决地市报的生存基础――地域性传播的栅栏,多层次、多方位对地市报生存资源再渗透、再分割、再蚕食。在激烈的竞争中,中西部地市报必须加快转型,提升地域性资源(内容、渠道和用户)的开发能力,通过内生性创新,再造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新媒介格局下地域性媒体转型的向度

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地市报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从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历史看,地方性是主流趋势,地市报是我国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媒体。地市报的核心生存资源是亲地域性传播,做强做活地域性内容产品是地市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媒体的竞争与发展的核心是对受众(用户)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内容和产品、机制和体制、技术与传播渠道。适应技术变革、打造数字化、网络化的全媒体平台,改革体制和机制安排是中西部地市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拓展地域性内涵,提供兼具地域性和开放性的、有影响力的内容产品,满足地域受众的需求,培植良好的地域性用户体验,并以此作为其内生性创新的根本支点。

地市报的地域性内涵是多维的。过去,中西部地市报有着地域性运作传统,但主要是传播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举措、经验等地域资讯,发挥媒体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这是地市报的主要任务,但只是其多维性内涵中的一部分。

地市报的地域性发展内涵扩张主要有三个维度:首先,必须突破单一的机关报思维,推进已经破题但远远未完成的“平民化”转型,深化和扩张民生新闻的内涵,形成对地域受众的内容覆盖,核心是在稳定和加强现有受众的基础上,占有和开发本地域的多层次受众。其次,地市报“平民化”转型的新向度是加速社交性媒体的嵌入和互动,进而发展社区性、参与性、互动性媒体服务。再次,把打造地方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建构贴近性、细分性、定制作为地域性发展的主要杠杆。

社区性开拓是地市报地域性扩展的主要做点。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都出现“两极”现象,在大型报业集团萎缩和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社区报的发展却如火如荼。相关研究表明,在信息海量化和碎片化、传播个性化和对象化时代,社区型传播将成为传播的主流。在都市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启动和冲击下,我国地市报地域性内涵实际上有所扩展,其中民生新闻就是一个主要向度。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必然的发展路向是以社区传播为着力点,不断关注当地公众最关心的公共议题,这不仅要关注一些突出事件,也要关注地域发展和民生的重大问题,更要提供本地公众对重大问题有序参与、讨论的平台。这是中西部地市报最丰厚的内容资源,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点。

内容资源与受众资源紧密相连。中西部地市一般覆盖人口数百万,中心城区有数十万人口,下辖的县、区(市)城区都有几万到十几万人口,他们对身边的切身问题更加关心。如果说以前地市报对这一块关注不够,影响不大,那么,在三网融合后,传播渠道更加草根化、亲社区化,公民传播权进一步下移(进入互联网的人口不断增多,下层公众的最贴近媒体――手机媒体成为主要的传播终端)的情况下,社区的问题,公众关心的本地问题,将成为地域性的重要议程,这些议程,全国性媒体和省级媒体不可能全面关注,也没有地市报的反应这么灵敏和直接。另外,还有比较特殊的问题是,中西部地区有一个特殊群体,即每个(地)市都有数十万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打工的群体,这是当地的主要发展支撑,在手机媒体成为主要传播终端后,这些与本地在物理空间上相对隔绝的群体,成为地市报重要的受众群,他们更关心本地的资讯、本地与自身生存环境相关对象性问题和公共问题,这也是地市报社区性开拓的主要切入点之一。

贴身服务是中西部地市报地域性生存的又一做点。三网融合的重要、最具潜力的终端――手机媒体,不仅使地域性、社区性和个性化传播更加深化,而且对媒体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媒介融合和移动媒体的便利化、廉价化和全媒体传播方式,使公众的自主性、交互化传播更加活跃,“微内容”和“微社会”的集合和结合,成为传播的主流。公众对“自媒体”传播关注的问题也进一步从单一性、浅表性的问题转向地域的公共性、针对性问题,从散漫性的、无序性的内容转向集合性、区间性内容,从一般性的发泄和娱乐转向社会对话、协商与参与。这就需要地市报提供这些内容的集合、交流和互馈平台,服务性资讯成为资讯超载化、碎片化时代地域性媒体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对公众的交流、讨论和传播的内容进行梳理、集中、深度挖掘和解释,成为地市级媒体的主要用力方向。定向化的、对象化的地域生活资讯服务,成为地方媒体的主要发展依托。

二、中西部地市报地域性内涵拓展的现实方位

我国中西部地市报有着较长时间的办报历史,也有着丰富的地域性运作经验,比如传播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举措,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经验,当地群众的生产活动等地域资讯,这些仍然是地市报发展的优势,是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资源,也是其地域性内涵扩展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

部地市报在传媒市场化特别是都市报发展浪潮中经历了第一波冲击,以地域性为核心的资源拓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开始把报道的关注点转向基层,把当地群众的生活作为重要报道资源,催生了民生新闻,深化了对地域性传播的认识,这是中西部地市报在市场化推动下新的发展基点。

本世纪初以来,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快速扩展,中西部地市报经历了第二波冲击。他们通过“上网工程”,通过报网互动,在扩展地方信息容量、扩大报道范围,提供服务性资讯方面,拓展了地域性内涵,但与都市报发展中受市场冲击相比,地市报对互联网冲击反应相对比较滞后。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地市报的受众群体接受新媒体相对滞后,与市场性媒体立竿见影的冲击相比,新媒体替代的缓冲期要长,相对渐进缓和;其次是新媒体不能消解到地市报的地域接近性优势,新媒体还处在跑马圈地阶段,地域性内容资源相对比较粗糙,还没有冲击到地市报生存的生命线。

尽管经历了这两轮冲击,中西部地市报平面性的地域思维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主要是因为主要服务对象相对稳定,基本受众群体虽有所萎缩,公费订阅量虽有所下降,但在纵向竞争主体(市场性媒体的地域性渗透竞争)嵌入度不深,横向竞争主体(地域性同城竞争媒体,目前还主要为地市电台和电视台)相对稳定和有限的情况下,地市报的受众市场没有全局性的变化。

社交性媒体的快速崛起和三网融合带来了传播格局、模式和传播平台颠覆性转换,将给中西部地市报带来第三波最严峻的冲击。在社交性媒体和三网融合的双重挤压下,“报业存在的时效、容量和传受互动的劣势将进一步恶化,在生存竞争的重压下,各类媒体对传播终端的争夺将日益剧烈”,尤其是各种泛传播媒体不断再生、扩张和利用多种新型传播通道,对地域性传播资源精耕细作,定向化、打包式精准传播,地域传播市场竞争空前剧烈,地市报如果固守单一、平面性的地域性思维,就会在困境中不可自拔。

首先是对地市报地域性传播优势的消解。在以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时代,全国性的媒体特别是与地市报有着地域重复的省区(市)报由于地方资讯资源及其容量有限,版面和传播终端有限,电子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与平面媒体又具有差异性,所以,对以地域性为生存依据的地市报影响不大。

新媒体不断扩展传播通道,消减了传播介质悬隔,压缩了地域空间,门户网站和全国性、省级媒体建构的地域性细分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消解了地市报的地域性优势。其中,新媒体与市场性媒体结合的多元、多向功能扩张,对地市报生存资源的蚕食是症结问题,包括新媒体对地市报的受众蚕食(比如门户网站和强势媒体网站都设立地方频道,实行地方分众性传播,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和时间资源是有限的,网络覆盖了越多的地方新闻资讯,必然导致本地媒体受众的流失),也包括强势市场媒体(都市报)的市场切割(办地方版和网罗地方的新闻资源,导致对地方媒体的替代性)。但在技术瓶颈的限制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还不能摧毁地市报的地域栅栏。

三网融合后,强势传播媒体的载体与渠道爆炸性细分与扩张,海量的信息容量和传播方式的日趋立体多元,完全可以承载地域性所有新闻资讯,地市报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剧。其一,技术的便利性和新媒体接人的日益廉价(尤其是移动媒体),新媒体的地域渗透更加快速而广泛,进一步拆除了地市报维持现状的脆弱藩篱。其二,新媒体更加周全、立体化的传播方式,整合了全媒体介质,通过与地方受众的直接互动,可以更加便利地占据地方内容资源,地市报的地方优势不再。其三,强势媒体通过技术优势,在地方性分层、个性化服务中展开定向性地方传播,形成对地市报受众市场的进一步挤压。

其次是对地市报社区传播空间的挤压。由于地市报与当地公众比较接近,很长一段时期,对当地社区问题有一定关注性,有地域性社区媒体的雏形。在新闻传媒市场化的冲击下,中西部地市报受到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双重夹击,一些地市报的应对举措就是主办市民报,打民生牌,前者主要沿袭省会和中心城市党报的路子,与省会都市报内容与受众同质化,多数处在亏损状态;后者由于其资讯资源有限,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从“小民生”角度做社区新闻,也相对比较滞后,民生新闻的内容也多数停留在琐碎的、随机性的个体性事件之中,使得以“大民生”、公众互动参与为主线的社区性传播,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在三网融合的语境下,社交性媒体更加便利地扩张疆域,而中西部地市报在这方面布点滞后,内容单薄,存在严重的空白点,地市报最具有优势的社区价值和社区作为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导致这最重要的一部分受众(用户)资源和市场资源也在流失。

再次,地市报的接近还有大量盲区。地市报对当地公众的接近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多数中西部地市报要么还处在传统的办报思维中,还是沉浸在公告牌和说教性的单向报道上,要么报道的视野狭窄,就地方报道地方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以当地政治议程为主题的导向性、服务性报道,仍然是中西部地市报必须坚守的阵地。但是,在三网融合带来的媒介变局中,地市报对本地公众的服务,不仅需要从公众的需求视角来解读地域性的、公众议程中的重要问题,而且要善于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看地方,就地方的视角来拓展和活化报道国际和国内新闻;由于移动媒体的发展,需要对受众实行个性化的贴身(手机等移动媒体的贴身性决定了这种服务的重要性)。这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不少中西部地市报还没有破题,而很多中西部地市报的有限创新,也是以本来并不丰富的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与都市报竞争同质化的新闻资源和受众资源,陷入了发展困境。对公众的生活、出行、理财、安全等地区性精准服务还是一片盲区。同时,中西部地市报那种单向的大一统的传播模式已经远远落后,对新媒体的认知和运用,还停留在单一性的内容网上复制和粘贴阶段,尤其缺乏对社交性媒体嵌入和对接的能力,对微内容的聚结、对社区问题的反应能力十分低下,对公众参与性需求和服务性需求缺乏引领和跟进的机制。

三、中西部地市报地域性内涵创新路径

如前所述,媒体技术革命处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进入新的阶段,新兴媒体不断解构和重构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衍生出的自媒体又在不断解构和重构新兴媒体,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与自媒体的三重融合,是当前的媒介融合主要趋势,三网融合是他们互相融合和嵌入的给力者。这也颠覆了过去媒体内容内涵和建构方式,在这种环境下,传媒发展有两个基本轴线,一是传统媒体必须以“新媒体逻辑”为导向,在新兴媒体一社交性媒体(自媒体)的扩张线上向数字化全面转型,二是传统媒体必须发挥内容生产优势,顺势扩张和创新内容分发、组构能力,顺利转型为“全媒体”和“大媒体”。中西部地市报的转型和发展,更需要注意两手并举,尤其是要把握好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战略定位,进而调整传播结构和重

构规则,从受众资源和内容资源上盘活存量,内涵性扩张增量,扩张地方传播影响力。

因此,中西部地市报必须加快技术跟进的步伐,建构自己的多媒体平台,特别是重点围绕手机等移动媒体展开网络化生存。在新兴媒体的对接与融合中,在对自媒体的嵌入和对接中,从理念、技术、机制、营销等方面求变创新,是中西部地市报发展的必要前提。

首先要以开放的视域推进新闻的本地化。本地化是地市报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地市报的优势来源。中西部地市报要从自身的生存方位出发,把地域性内容作为主要的市场资源,发掘差异化市场空间。一是加大平民化转型的力度,以民生新闻为主要切入点,提升对本地群众生活、服务资讯报道的质量,从公众的视角报道和解读主流资讯,增加地方报道的亲和力,改变单一的、公告牌式的报道模式,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二是贴近公众和基层,加大对基层资讯的发掘和报道力度,以此作为本地性报道的重要立点,加强地域性实用资讯的全面发掘。尽管现在是海量信息的时代,但地域性受众却存在对本地域的信息“饥渴”。加强本地资讯的周全化和精细化传播,全方位的、立体构筑地域性的信息总汇,这是地市报不可替代的优势。三是在比较周全地把握地方资讯的基础上,抓好新闻的第二落点和第三落点,对本地重大题材的新闻进行深入解读,做好“大民生”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地域能见度,同时,通过网站和移动媒体,做好地域新闻资讯导航。四是对全国性的重大信息,以地方的视角,进行地域性的解读和分析。

在媒介加速融合的新趋势下,中西部地市报更需要着力的就是抓住对地方信息更有亲和力的移动媒体,对各种传播平台上的本地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型整合。首先要做好集合平台,集合两类地方受众:一类是地理上的本地公众,一类是移动的本地公众(主要是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流动的本地公众),通过分层性的内容集合和组构,打造本地公众的主要资讯依托中介。

其次,建构品牌载体,扩张社区传播。在三网融合带来的新竞争环境中,中西部地市报要进一步深化社区性媒体思维和机制建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性社区,就是占领本地的中心城区的和各县市区的中心城镇;二是虚拟性社区,在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中,以地理界线为条件的虚拟社区为主要社区分割点之一。在移动媒体成为主要的传播终端以后,这种以地理界线为主题的虚拟社区将进一步细化,细化的结果,就是小的、在人们的现实活动范围内能够把握的社区,将成为主流。

从地理型社区的角度讲,地市报可以通过开设多种社区型的专栏和专题来满足这种需求,也可以通过定制性的社区专门报页(针对不同社区,做专门的社区报,渗透到所属的市县中心城区),在此基础上与多媒体平台连接和展开,进一步通过细分的方式,建构各个利益群体和兴趣群体的多元社区同时,要以社区传播容量扩张与质量提升作为主要着力点,在传统印刷载体和网络载体、移动载体的交叉点上,建构集合本地受众的互动性栏目系列,尤其是建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栏目载体,如《杭州日报》的《19楼空间》等,进一步细分媒体对网络的延伸领域,形成一些重点版面和栏目与网民信息交流的集结社区,在这个小社区的基础上,建构本地传播的品牌,通过精准再延伸到手机媒体。这样,就能用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产品占领地域市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提升社区传播能力与地域性社交性媒体有效嵌入,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博客、播客、内容社区特别是微博,激发媒体的活力,形成地域性媒体对新媒体的包容力和向心力,通过横向的多种网络社区单元组合和纵向的手机媒体延伸。通过去路的地域性内容打包、分送、多元拼组和回路用户内容汇集、聚合和整合,打造开放性强、导航性强的地域性信息内容建构和传播通道;这不仅包括以微博作为获得新闻线索和新闻的渠道,作为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而且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将微博打造成公共交流的平台,使其与新闻报道更好地互相嵌入和融合。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地域性媒体在以新兴媒体为集合点,加强与社交性媒体的互动上,在加强新媒体传播中至关重要的“用户体验”上有着更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