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环境工程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满意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将会造成继发肺栓塞[1]。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以及人工关节材料发展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DVT形成逐渐增多。若DVT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控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本文通过对8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DVT护理干预,控制术后DTV的形成,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骨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32例,女10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63.8±4.5)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其他类型1例。观察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31~84岁,平均年龄(63.3±4.6)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3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例,其他类型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DVT护理干预。
1.2.2.1基础干预 ①抬高患肢患者术后回病房时,将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减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患保持肢体外展中立位;②病情观察预防DVT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趋势,D-二聚体的增高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正相关性[2]。动态跟踪化验指标变化情况,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含量和D-二聚体水平[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肢远端血运、感觉、皮温、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强度、肿胀情况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跖痛,每日测量及记录患肢周径并与健侧对比;③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避免使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服,以免影响静脉回流;④预防静脉管壁受损,对长期输液者,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⑤保持大便通畅,术前2~3d起少渣饮食,术前晚灌肠,术后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喝水,常按摩下腹部,尽量避免便秘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血液循环。
1.2.2.2药物干预低分子量肝素出血风险小,为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4]。术后6h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000U,注射针眼要增加按压时间,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1.2.2.3物理治疗干预 ①采用空气压力循环波治疗仪(气压治疗)为患者进行治疗干预,以促进患肢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DVT的发生,20min/次,2次/d,术后6h就可以进行;②电脑骨伤疗仪治疗,通过对组织的刺激的原理,减轻患肢DVT的的发生,20min/次,2次/d;③采用智能关节康复仪(CPM)进行功能锻炼,切口引流管拔除后,患肢可进行CPM治疗20min/次,2次/d。根据患者的忍受能力进行调节伸屈的角度;④术后1w内给予患者使用医用弹力袜、弹力绑带,在使用时松紧度适宜,保持平整避免皱褶压伤皮肤。
1.2.2.4功能锻炼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高危期是术后1~4d。故早期进行功能锻对预防DTV的发生十分重要,提倡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铺,循序渐进,协助患者进行髋、膝、踝及趾关节运动,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股静脉回流,主要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步态训练为主,分三个阶段进行:①第一阶段,术后1~2d,踝关节主动背伸、屈趾运动;股四头肌、腓肠肌训练;臀肌收缩运动;髌骨推移运动;②第二阶段,术后3~5d,屈髋、屈膝运动,屈髋90°)。
1.3观察指标 ①手术后2w,观察患者DVT发生程度及发生率,目前临床诊断下肢DVT,首选多普勒超声检查,其程度可分为3种。轻度:肢体浅静脉曲张,踝关节轻度肿胀;中度:患肢中度胀痛,皮下组织纤维化,站立后患肢出现胀痛,重度:患肢浅静脉曲张,广泛色素沉着或出现湿疹和溃疡,站立后立即出现胀痛[5]。发生率=(轻度DTV+中度DTV+重度DTV)/42×100%;②满意度调查。患者在出院前,科室向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种,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都以率/构成比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DTV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DTV发生程度轻于对照组,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手术类型之一,DTV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静脉血流缓慢或淤滞、手术失血等[6],使机体又处于应激状态,释放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和激活前凝血物质纤溶性降低,血小板聚积率增高,血小板、白细胞易聚集、黏附和沉积在内膜上并形成血栓,故易发生DTV。本文通过采用连续地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患者术后DTV的形成,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2]郭琼,党爱林,温芳,.髋关节置换手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A].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11:1755-1757.
[3]杨林.张利召.居永平,等.股骨干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9(17):751-756.
[4]付朝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9(9):174-175.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于2003年秋季学期首次在清华大学开设。2004年的8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四川大学召开的会议上将本课程确定为环境工程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在有些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内容,因此,于2010年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目前该课程被列为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位课。2005年正式出版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原理》,然而清华大学也未出版过的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教材,目前实验所用的是自编指导书,《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教材正在编写之中。国内的其他高校也纷纷开展环境工程原理及其实验教学,有些高校采用的实验教材是化工原理实验,部分高校则根据本单位的实验条件自编实验指导书。
1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材内容不合适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是一门以环境工程本文由收集整理单元操作过程原理和设备为主要内容,以处理环境工程问题的实验研究方法为特色的实践性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不仅是验证环境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还在于对学生进行工程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环境治理工程中常应用化工工艺流程中的单元操作。由于环境工程有其独特性,并不是化工中的单元操作均可用于环境治理工程中。化工原理实验并不能完全代替环境工程原理实验,因此,编写一本适合环境科学专业用的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并在首届学生中使用,同时探讨教学与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研究迫在眉睫。
1.2 实验项目类型单一
传统的实验一般是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内容,学生定期提交实验报告。该教学模式过于简单,学生缺乏对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主动性,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也导致学生不会独立思考,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无法做出判断与解释。另外,学生很少接触大型仪器,就算在《仪器分析实验》中也是无法亲自操作。
1.3 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由一名老师负责一个班学生,由此造成实验课程教学秩序的混乱,甚至出现有些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另外,教师不能及时地解决学生在操作中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做苯酚废水的光化学降解实验中发现,苯酚的浓度随着反应的进程是满足一级动力学规律,但是降解过程中溶液由无色慢慢转变为浅棕色。学生针对该现象无法做出解释。
2 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2.1 编写合适的实验教材
根据自编实验指导书,指导环境科学10级学生完成了36学时的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报告做了批改。本次教改的重点是完成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并用于学生的实验教学。本实验指导书包含7个实验。实验内容与“环境工程原理”理论教学有关知识点对应,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并培养理科学生一定的工程实验能力。主要实验项目见:表1。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个数,减少验证性实验数目。
2.2 合理安排实验学生人数
本次教改的实践教学是依托应用化学实验室中型工业化的实验装置,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操作,使得学生增强了对工业装置组成结构的认识,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调试工程装置奠定了坚实基础。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共设7个实验,同时安排7个老师负责一个实验。平均每位教师只需要负责指导学生人数5名。
3 结语
关键词:环境工程原理;教学改革;实践改革
环境工程原理是高校环境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核心,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全国高等院校转型的大形势下,如何提高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创新性环境专业特色人才,从而提高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学生就业能力,是学校开展环境工程原理课程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应用技术型大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开设的新理念和新途径。
1教学指导思想的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基于化学、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在涉及解决环境保护的工程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其它学科工程专业的协作支持。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将涉及水处理、废气治理、噪声控制、固废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工艺加以归纳,提炼并理解其中的技术原理,使之与专业课程中的技术应用相互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确立教学指导思想时首要考虑的内容。本科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新形势下的应用类技术型大学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而言,更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在今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的工程性创新思维和素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发明、新思维层出不穷,但如果没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很有可能设计出永动机类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任何工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例如在废水工艺处理的选择上,如能分析清楚其原理,就能针对具体情况作出恰当选择,从而设计出新的工艺流程。因此,在环境工程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侧重把握其核心的经典理论内容,并依此为中心,展开应用讲解,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切实理解各种工艺设计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在众多纷繁的技术方法中,确定针对不同处理对象,更加优化适用的技术路线能力,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
2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系统阐述环境工程中所涉及的共性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理论性、系统性、抽象性、综合性的特点。在笔者执教的过程中,学生对该课程的普遍反映为:内容抽象,难理解;概念繁多,易混淆;涉及面大,内容广,公式繁多,记不清。因此,若要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学生兴趣,就必须在日常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加以改革。
2.1导向性教学法
“学以致用”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核心。当代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源于其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若能以工程需求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学习,则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工程技术类问题主要分为设计型和操作性两大类。以第三章“流体流动”为例,在管路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作为工程师的角色,抛出问题1:在给定需要输送流体的流量,以及输送系统的布置,当允许的压降为定值时,管路的管径如何确定?(设计型问题)问题2:已知管路系统的布置、管径及允许压降,如何保证对流体的流速或流量操控能够符合已有的管路系统?(操作型问题)。在对问题1的计算过程中,又涉及到管径计算结果是否贴合市场规格的问题,如果不符合又该如何选型?如何与其它管件配套?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教学过程,就能使得枯燥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功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又能进一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查阅工程手册、设计手册,也有助于建立学生工程化的理念,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交融性教学法
环境工程原理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工科特性,对管路、设备、构筑物等的理论讲解相对比较抽象,因此,若能将课程内容与具体可见的实习实验过程交替进行,依据所授课内容先讲后做或者边做边讲,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第三章流体流动的内容中,学生对于“雷诺实验”所提及的两种流态并无感性的认识,但通过随堂实验,学生不仅能理解流态的具体表现,还能对影响流态的因素进行控制,通过将机械化的公式转为实际操作而理解相关概念。而在第二篇章分离过程原理篇中,则可采取先实地参观,再理论授课的教学模式。在第六章沉降的教学过程中,前期对沉砂池、重力沉降室的直观认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颗粒物沉降速度的意义,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推导学习,不仅加强理解,也有助于建立其工程设计的概念。
2.3扩展性教学法
教材是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依托,但无法包含专业课程涉及到的所有操作过程的基本原理,因此,课堂的扩展性授课就成为了弥补这种缺失的主要方法之一。系数k为渗透系数,该洗漱被用于描述土壤、底层的渗透能力,在相关的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填埋国家便准中,对k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限定,在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的课程中均有涉及。经变换后的Ergun方程的最小流化速度,该速度可用于砂滤反洗、流化床反应和燃烧等单元操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对书本内容加以适当的扩展变换,可以举一反三,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环境工程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
3实践教学的改革
作为理论课程向工程应用课程的过渡,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环境工程的学生而言,现有的部分仿真实验已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工业设备的认识需求及动手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若能搭建以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能够反映工程问题和规律、实验验证实验和初步探索实验的综合实验室,开展与其他课程联系较好的渗流实验、曝气与充氧实验、气体吸收实验、推流、全混和串联全混反应器流动模型实验,再辅助以环境专业课程的过滤、传热等操作性实验,则能促进学生学习阶段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实际工作知识的灵活应用,同时也为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需基础数据与工程设计手册的连接打下基础。
4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考核方式则会在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依据,无法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也会诱发学生平时不认真、考前突袭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因此在当今的考核中已逐渐被“7+3”的模式取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了此种考核方法,但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调整到了40%,且考察方式则更加具体和多样化。在课程的教学中,将平时考察分分解到“课堂纪律与到课率”、“实验”、“作业”、以及“课堂讨论”、“学生讲解”等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种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都有所进步,且考核成绩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
5结语
在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应用技术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课的设置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基础课核心的环境工程原理,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和改革,是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其探索、钻研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被列为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总计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使专业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核心知识内容和基本实验技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利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基于此,笔者对该课程近几年的教学情况和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对问题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一、课程的定位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整个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包括基础微生物学的知识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生态、遗传和变异等),还包括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和环境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原理(微生物在元素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和转化等)以及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不等同于环境中的普通微生物学,也不是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在学生不具备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背景下,通过介绍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后续的水、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工程以及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等专业主干课程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这就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这一点对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整个课程的逻辑结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就是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与学,必须突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将微生物学的知识理论和环境领域的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
目前,各个学校编写了不少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其中,周群英和王士芬编着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为广大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采用,它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工科类院校的教学要求。但是,在使用的同时,各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对其中各章节的内容进行取舍,并针对各自的专业适当增加内容,比如土壤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以体现学科的优势研究领域。
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基础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中的作用两部分的关系十分重要。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工程应用,重点则是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如果对微生物的结构、营养、代谢等内容介绍过多,课程容易演变为细胞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等;而对污染控制的具体工艺过程涉及过多,又容易重复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时,应合理安排这两部分的比例。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还应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互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课程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3门课程在如细胞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等知识内容上均有一定的论述,但课程核心和重点内容各不相同。在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时,应注重强调微生物细胞、生理、遗传方面的独特性,并对这些特性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展开详细介绍。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知识单元的逻辑衔接,注重课程体系的统一性,要明确课程的侧重点,避免重复。
基于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飞速发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还应紧密结合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关领域的新进展,而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污染处理工艺的微生物学原理上。教师通过对最新污染控制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微生物学原理进行解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的热情,树立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志向,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废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部分,笔者介绍了这几年比较受关注的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负荷、强毒性有机废水的新工艺,解析了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处理系统由于污泥浓度大幅增加而带来的高效性,来强调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废水处理技术的革新。学生对这些新内容的反馈很活跃,也引发了很多讨论。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快速信息化,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满足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学课堂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应借助多媒体、网络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工程实例,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根据实验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同样的信息,图像比文字容易被信息接受者所记忆,这就是所谓的“图象优势定律”3]。在传授以叙述性为主的知识内容时,合理使用形象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而信息的几何形状、色彩、字符对形象思维的建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通过展现大量生动形象的微生物照片,可以使学生容易认识和区分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印象深刻,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比较G+和G—细菌的结构时,通过对细胞图片的详细讲解可以清楚地说明二者的区别:G—细胞由胞外到胞内依次为外膜、细胞壁、周质空间及原生质膜,而G+则为细胞壁、原生质膜;同时,G—细菌的细胞壁上仅有一层很薄的肽聚糖,但脂肪层较厚,相反G+细菌的细胞壁含有多层肽聚糖,而脂肪却相对较少。这样,学生对G+和G—细菌细胞壁差别的认识就会十分深刻,为此后顺利开展革兰氏染色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介绍微生物代谢、遗传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合理采用示意图、动画等形式来进行讲解,将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例如,在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笔者采用Flash动画演示了微生物遗传的经典转化实验即肺炎链双球菌感染小白鼠实验,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变为生动的画面,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事实上,国内外一些着名高校、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的网站上和国外优秀原版微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高质量的微生物图片、教学课件和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素材来加以使用,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二)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
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正日益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紧密联系,这就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要注重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不断地加入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来说明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教师也不能脱离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而单纯地搞教学工作。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已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在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只有将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中最新发现的细菌鞭毛充当“纳米导线”的现象作为背景材料,展开讨论,分析了细胞鞭毛的电子传递功能在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中发挥的作用。这个例子在介绍微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如何恰当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如,通过介绍实际工程项目——煤气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驯化过程,说明了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对于有毒有害工业废水处理的重要意义。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当前大学教学中,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尤为如此。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更加注重所介绍内容的质和量,将多而杂的信息进行疏理与归纳,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变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表明,提问、引入和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起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更为吸引人,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思考和分析等综合能力。总体来讲,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但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消化吸收。对于理解性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些问题要引而不发,导而不讲,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和总结来深化认识。此外,还应注意到高年级本科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一些比较浅显的多门环境类课程反复涉及的章节内容或非核心知识单元,完全可以安排由学生自学来完成。例如,在讲解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时,笔者详细介绍了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生化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所以在讲解废水微生物的脱氮原理时,采取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组织讨论和总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节省了课时,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创新打下基础。
四、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挑选和设置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手段;环境工程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有机化学》课时从40学时压缩到32学时,其中8学时为实验学时,理论学时为24。学生要在24学时内学完该课程的理论内容,包括烷烃、不饱和烃、芳烃、卤代烃、醇、酚、醚、酮、醛、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硫化物等章节,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因此,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如何立足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型和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有机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后续专业课如环境分析化学、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土壤污染与控制技术及大气污染控制等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知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起初学习态度散漫,自我感觉良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发现本门课程信息量较大,知识点较多,学习有些力不从心,逐渐地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并且基本意识不到本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此外,与刚学习完的大学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比较,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多,结构复杂、反应条件和规律相对复杂,导致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知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更难加以运用。同时,由于有机化学的课时限制,有机化学内容在课堂上难以展开、深入并进行细致讲解,导致学生消化吸收有一定难度。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机化学部分内容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技术和反应条件上,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现代环境工程的发展需要。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之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已学完《环境工程导论》,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大致了解。因此,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结合专业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将有机化学中绿色化学的理念与环境污染联系起来,借助实际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广西会仙湿地或湖南洞庭湖水体和底泥中残留的农药、抗生素等环境污染问题;市面上出现的假酒、奶粉中的三聚氰氨等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城市黑臭水体频繁爆发;冬季雾霾的成因及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将这些环境热点问题引入到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能明显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视和兴趣。另外,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如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催化氧化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修复、大气污染控制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氧化等,将有机化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进行衔接,突出本专业特色。有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点滴息息相关,既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将我们生活实际中的有机化学引入课堂中,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2.注重专业特点,丰富教学内容。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的对象如有机废水污染去除、大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去除、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等涉及到的有机物大多数为合成有机化合物。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良好专业素质的环境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的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分析化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近年来,我们一直以高鸿宾(第二版)《有机化学简明教程》作为本专业学生教材,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有机污染与有机化学相关知识教学案例,将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并采用图表形式列出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内容上做到简而精,抓住有机化学知识主线,把有机物性质和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串联起来;同时,关注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科前沿,将与有机化学最新的相关信息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污染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突出各章节重点,如多环芳烃的污染在芳烃中引入,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包括烃、酚、酮、醚、酸等分别在相应的章节中进行讲解。3.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目前,多媒体被很多高等院校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采用。该手段不仅可以将图、文、像、动画进行有机结合,模拟物质宏观及微观结构、反应及实验过程,还能将有机化学如反应机理等这类抽象问题简单化和形象化[5]。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既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及理解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但是,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那么教学节奏容易过快,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跟不上。除此之外,过快的教学节奏也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减少,不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6]。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板书、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手段多样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4.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环保意识。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这门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现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学时为8个。虽然学时较少,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得到了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此外,为了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有机化学实验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细节,如实验前了解药品可能引起的危害,检查装置是否破损,实验过程中注意通风橱的使用,倾倒有机溶液时注意避免外洒,实验完成后注意有毒废液的回收处置。通过对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的基本处理和处置,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细心的工作态度。
关键词: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59-02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选修课。该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介绍室内外管道工程施工以及水处理构筑物施工过程中,与土建有关的施工程序、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1]。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水工构筑物和管理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所用材料以及管材的性能、规格及检验,具有对施工方案及方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制定的能力,对施工中的重点、难点有初步了解,具有编制施工组织计划的基本技能和施工监理的一般常识,为毕业后从事专业设计、施工、管理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具备解决一般施工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但在以往教学课程中教学内容以及方式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因此本文对该课程进行以下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课程教学遇到的主要问题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施工过程中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施工工艺中的操作能力,从而拓宽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但实际的教学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下面列举一些教学中主要的问题。
1.课本知识与以往内容脱节,不能与时俱进。课本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完全满足课程目标要求。几年来,《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没有更换过。现实中施工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课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施工技术的要求。随着现今工艺、材料、技术的不断更新,多数新编的教材在教学内容和知识覆盖面中均较以往的教材中有明显增多,但已经过气或者淘汰了的施工工艺仍存在[2],并且基本无删减。尽管对现已推广且应用的工艺、材料、技术在新教材中已有所介绍,但教授内容浅显。特别是对新施工技术的讲解,多数教材并没有涉及。
2.相关知识点薄弱。《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其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须具备内容相关的基础类知识,例如《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以及理论。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支撑下,课程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以及掌握环境工程施工技术中的基本知识理论,从而将所学知识熟练应用,符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但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以上相关课程,例如在讲解施工降水时,学生们对于水文地质的知识不了解;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也不清楚混凝土的定义;讲到给排水管道的施工时,学生同样不懂给排水管道的基本特点和组成,等等。
3.压缩课时带来教学效果的不佳。教学中为培养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人才,从而加深以及拓宽学生在专业知识面,各个课程因此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结构体系。为建立新的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课程学时进而也有了很大的变更[3]。《环境工程施工技术》学时的减少使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因而只能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课时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了和其他理论类课程相同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其“施工技术”应有的实践特色。作为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课程,《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教学中应该有实践环节,但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实践这一要求。缺乏实践的施工技术课程让学生没有办法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二、《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探究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应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序列性的三大特点。目的性是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具有相应的知识应用能力;序列性是指为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而设置的课程前后顺序;灵活性是指为达到课程教学目的所使用的课程讲授过程。教学中同样按照这三个基本原则来进行。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应及时更新课本以及教学内容,施工类教学的内容陈旧会导致与现实脱节。《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的课本要及时更换为较新版的,能够把如今现实生产中的内容给学生讲解。
2.相关领域知识教学加强。环境工程施工教学的内容抽象且复杂,特别是对缺少实践的本科生,难以理解和想象具体的施工过程以及工艺。多媒体教学在当今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在《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中其高效且易于理解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利用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的结合将使用现场展现出来,使得使学生能够耳目一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时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同样以其易懂性弥补了相关知识的缺乏,使得教学效率大大增加[4]。
3.开展方向性研究学习。通过开展方向性研究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后给学生们提供些需要思考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知识解答问题。例如,在教授过程中给学生们设置“面对设备防腐的对策、浅谈冬季混凝土施工的对策、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改进方法、管道及设备的保温方式进展、施工常遇到的地下水问题以及方案”等相关类的拓展问题,让学生们通过文献查阅以及课堂知识,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进行解决[5]。
4.改革教学手段。《环境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不仅具有理论知识性,还具有施工应用性,因而其内容多且复杂,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比如,教学内容中的工艺流程、施工设备、工程构筑物多且复杂。在日常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其他相关课程类的介绍性教课,把基本的原理做一简单介绍,比如土石方的爆破施工简介教学是,应适当增加土石方以及爆破这两个概念的讲授。与此同时,大学生实践更是必不可少的,如不能设置现场教学,可增加些施工现场的视频,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6]。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是在环境工程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拓展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实用型的环境工程类人才。只有通过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其对真实工程施工的了解,为日后适应相关类别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芳,邵林广.“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2007,(3):34-36.
[2]孙健.综合化与实践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1-114.
[3]刘潘,李圣楠.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5):68-69.86.
[4]刘咏梅.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01-102.
[5]陈廷柱,姜川.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育强国[J].大学教育科学,2009,(2).
[6]杨培霞,安茂忠.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内涵及逻辑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8(8):32-34.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 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1.遥感基础应用能力培养目前,蚌埠学院本科生毕业后从事本环境工程专业或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是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主要体现在强调学生对ENVI软件的熟练操作。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操作ENVI软件,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都制作了电脑屏幕录像,方便学生参考学习。学生通过对蚌埠学院周边的野外实践,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物光谱差异的正确认识。遥感课程基础应用的能力培养主要开展如下基础实验项目,
2.遥感技术对环境工程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GIS原理与应用”课程是先于“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开设的,在教学实践中遥感和GIS交叉应用,使学生在这个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牢固。专业课程“环境监测”和“环境规划”与“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是同步开设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规划”课程的课程设计可以与遥感课程的实验相结合。通过这些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遥感技术的能力,弥补课堂实习课时、综合性和应用性的不足,对巩固学生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解决具体专业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现实意义。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开展如下实验项目进行知识巩固,
3.学生遥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环境工程专业的“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探索,课程的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应用性实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选择遥感技术在专业综合方面的应用上,主要选择基础性、容易实现的实验项目,部分学生选择了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实验,还有部分同学以合作方式共同完成某一专业综合实验(评定成绩时是做主要工作的学生给予优秀成绩,参与了的同学给予良好成绩)。另外,年间毕业论文中涉及了遥感技术方面内容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主要取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和遥感技术的相关性。因此,遥感和GIS技术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在应用能力方面还是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很难定量评价,本文只做了定性评估。
二、结束语
关键词:专业实践;环境工程;实践平台;职业资格培训;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35-02
环境污染问题是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环境工程专业由此而生,环境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是为了研究和解决环境污染课题而新兴起的。环境工程专业在现代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规划,另一类是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污染控制。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程度要求的专业,如果仅以课堂上纯粹的理论教学为主,脱离于工程实践,则显得理论知识过于抽象,难以达到教学任务的预期目的。目前我们国家对环境工程的专业实习主要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对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配合认知,是理论模型与实践的初步结合,对理论有一个更好的理解。生产实习是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根据理论联系实践,结合理论知识,把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毕业实习是对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结合的验证。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安排不是为了任何一门单一课程而开设的。他们之间的教学模块从表面上看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自成体系的,但是 又从宏观上看彼此却是相互联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体系。通过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有一个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领域培养出了应用型人才,从而也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符合了国家的优秀工程领域的学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学生的实习分类如图1所示。
一、实习过程中问题的概述
目前,对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中主要存在着两大严重的问题,一是学生实习的外部因素,二是学生实习的自身因素。这两者成为阻碍学生实习环节中的最大问题。外部问题主要有实习的费用严重不足,另外实习基地的态度比较冷淡也是阻碍学生实习的外部问题之一。学生自身的内部问题主要是学生怕吃苦,老师对学生实习态度不积极,学校不重视,学生怕吃苦,老师对学生实习态度不积极,学校不重视。另外企业从自身的安全考虑出发,因为有些实习基地设计到技术保密问题,不愿意让其他的人员涉及到,由于厂房的限制,突然见需要接待那么多人,对厂房空间也有一定的压力。所以有些企业为了避免扰乱自己的生产秩序,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具体的一些学生实践问题如图2 所示。
二、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概况
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工学院环生系,全院共设有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个本科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制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个专科专业。
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坚持按“重基础、宽学科、保质量、广就业”的指导思想办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成的实验中心拥有25个环境与生物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为我系实验教学和学生就业工作垫底了扎实的基础,且可为企业提供了环境生物工程及污水处理的实验场地。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治,环境工程监测、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质量评价、污染预防控制技术、环境管理等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成为该专业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从事科研、设计及工程管理。
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程度要求的专业,如果仅以课堂上纯粹的理论教学为主,不多接触工程实践,显得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消化,尤其是“水污染控制工程”类的专业主干课,实践环节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都稍显不足。针对此类情况,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环生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物力、财力,从以下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提升专业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要想能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老师肚里就得有一桶水的知识;为了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利用各种关系多接触实际工程,提升自己的实践技术能力。并且学院加大对工程师和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自己拿出一定的资金,把自己的任课老师送到外面进行工程实践的学习。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直接聘请生产现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或者学校派出的老师与企业联合指导实习的做法,互帮互带,提高实习带教水平。
(二)结合专业资格考试实践
随着我们国家国际化程度的发展,很多行业的管理和实施逐步标准化,也促使了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兴起,注册环境保护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评上岗证、ISO14000内审员、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等等,为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参加资格考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实践技能在今后的职业资格考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三)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环境工程的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应用性的学科来说,稳定的实习基地有利于保证本科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学校为了保证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的质量,建了一个拥有25个环境与生物实验室实验中心,设备先进、齐全,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验教学和认识实习环节。另外学校还与其他公司合作成立了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可以满足学生校内的实习任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则与长沙污水处理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在校内实习任务不能确保的时候,到长沙污水处理教育培训中心进行实习。
1、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环保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由武汉弘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以美国科恩国际公司为技术后盾,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为核心,专门从事市政污水、工业废水、景观水、湖泊、河道等相关水环境工程项目的研发、设计和施工。承接BOT、BT等污水处理项目及项目改造、扩容提标、托管运营、污水处理厂并购以及相关技术合作等业务,大力推进“科利尔(KIC)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的创新和应用。
湖北科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过的工程项目有湖北省房县污水处理厂、湖北省大悟污水处理厂、湖北省松滋市城区污水处理厂、浙江省岱山高亭污水厂。工业废水项目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阳逻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污水处理厂。
2、长沙污水处理教育培训中心
长沙污水处理教育培训中心为国家建设部认定的培训机构,是湖南省建设厅、劳动厅及长沙市建委、劳动局确定的排水行业专业岗位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定点单位,主要培训、鉴定工种有污水处理工、污泥消化工、污泥脱水工、污水化验监测工、泵站操作工,中心现有8位国家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近年,该教培中心为多所大专院校给排水、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先后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化工学院、中南大学、中南林学院、长沙交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及湖南省城建专科学校等确定为培训实习基地。
该培训中心坐落于金霞污水处理厂内,开福污水处理厂旁,有非常便利的培训资源。该培训中心位于长沙开福区,紧邻市中心,交通便利,中心有6000多平方米教学楼、住宿楼2栋100余个床位,有就餐用食堂350平方米,有培训实习基地2处。主要开设《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污泥处理系统工艺》、《污水、污泥系统机械专题》、《污水、污泥电器专题》、《微生物基础学》、《城市污水监测分析》、《污水、污泥处理系统设备操作规程》《污水处理工艺基础知识》、《化学和微生物学知识》、《水质化验基本知识》、《水质检验规程》、《仪器分析》等课程。
从1995年以来,我教培中心从事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厂矿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员工岗位技术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行业技能鉴定上建立了一支以专家、教授为主体的高素质的评审队伍,严谨的鉴定给用人单位招聘、学员求职提供了翔实、权威的质信。
几年来,我中心先后为重庆、漯河、南京江宁、浙江义乌、常德、株洲、星沙、浙江玉环、湖北洪湖、江西南昌等地的厂矿企业、污水处理厂或高校培训学员28期1 600余人次,接待参观学习学员4 000余人。
五、结束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获得交叉渗透的效果。通过建设校内自己的实验中心和相关联的公司企业,与社会上专门的实践教育培训中心等措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通过观察近几年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对学生的印象还是到公司企业工作的学生,我们系的学生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肯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各个实习不是孤立的,各个实习要前后安排合理得当,组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体系的完善没有终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并保证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彭燕,王筱虹.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会与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16-117.
[2]陈武,李凡修,李中宝等.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9,32(1):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