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塑料污染治理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8年4月,位于海宁市许村镇红旗村的几块土地上,成片没膝的油菜花摇曳在暖暖的春风里,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在一年多前,由于大量养殖场面源污染,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泔水粪便横溢,恶臭气味冲天,令人避之不及。
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许村镇的14个村共123亩土地上。
这一变化,离不开海宁市和许村镇两级人大多年来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持续不懈的监督,是他们的长期努力促成了许村镇87家养殖场关停,演绎了一个猪粪场变新绿地的故事。
两级人大一个共识:养殖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事情还要追溯到4年前。当时,杭州市加大了对养殖场整治的力度,在其禁养政策的重压下,大批养殖场开始东迁。位于海宁市西部的许村镇,因其临近杭州的区位“优势”,成了杭州养殖户的首选之地。面对租金的诱惑,海宁当地一些农户因为贪图小利而向村里隐瞒实情,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就直接把闲置土地租给了“邻居”。
到2004年10月,杭州东迁的养殖场已经在许村遍地开花。许多耕地被占用,卫生防疫不规范,大量粪便污染环境,临时建筑简陋、单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见到如此严重的后果,起先还在沾沾自喜的农户们傻眼了、后悔了,他们实在承受不起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代价!
问题很快引起了关注。2006年1月16日,在许村镇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10多名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多份要求镇政府重视养殖业污染的建议。
镇人代会召开后不久,许村镇人大副主席李祥甫与镇农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立即组成调研组,下村进行专题调研。
联丰组组长缪洪水向他们反映说,他们村原先有6家生猪养殖场,占地约5亩,其中有2家是2004年刚开始出租为养殖场的,其他4家已有两三年历史了。靠近道路的一小块田,则是堆放猪粪的场地,一直以来臭气熏天。
人大代表包云华向调研组反映,在他们及临近的几个村,近段时间有大量的养殖场开张,主要是养猪场。这些养殖场没有畜禽粪便处理设备和措施,粪便被直接排入河道或农田中,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周围老百姓怨声载道。
调研组人员当即随包代表来到附近的一家养殖场。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简易棚摇摇欲坠、破败不堪,有的甚至连屋顶都没有,只盖了几张塑料薄膜;简易棚里,几十头猪挤在一起,全身沾满了污物,只有两只眼睛里还能看得出一点亮色;简易棚外,数以吨计的泔水在简易炉灶上沸腾,散发着阵阵恶臭,大量服装厂的废料在灶膛里燃烧,黑烟弥漫;养殖场边,泔水残渣、干湿粪便随意堆放;旁边的小河里积满了猪粪,已经不见水的踪影,从稍远一点的地方看,根本不知道这是一条河……
“这里的污染太严重了!”李祥甫非常气愤,他向随同调研的镇农技服务中心的同志说:“要迅速根治才行啊!”
许村镇人大将调研组的调研情况转镇政府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同时报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农经工委。
此时,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也正在关注同样的问题。
早在2005年初召开的海宁市人代会上,沈玉祥等10多位人大代表就提出了要加强农村养殖业管理、控制,改善农村面源污染,加快农村环境整治等建议,引起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
在2005年7月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生态建设和环保执法跟踪督查时,督查组前往许村镇检查,途中发现了一处处外来养殖场,简陋的场所、满地的猪粪和熏人的恶臭,让督查组人员只能用“糟糕”二字来形容。
2005年7月19日,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听取环保执法跟踪督查情况报告。会议首次就杭州畜牧养殖户外迁海宁的问题要求市政府引起高度重视,对未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大量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道等问题,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办法,督促限期治理。
明察暗访,治污进入倒计时
到2005年底,海宁市的面源污染整治有所推进,但收效不甚明显。许村镇养殖污染情况也没有多少好转。
2006年5月,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对生态建设和环保执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这次督点指向以许村为主的畜牧养殖业。
5月9日,海宁市“两台一报”三大主流媒体同时播(刊)出的一则公示引起了全市人民的关注――海宁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以执法检查组名义对此次跟踪督查工作进行公示,并向全社会公开监督电话,广泛听取群众对环保执法工作的建议,发动社会各界参与。
此时,许村镇人大联合镇政府组成两个调查组,也开始对辖区内的养殖场进行彻底调查。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跟踪督查组来到许村镇,深入各养殖场进行检查。
来自杭州笕桥的戚秋明是最早在许村镇红旗村租地养猪的养殖户。当检查组向其提出关停整治的要求时,看着栏里挤在一块的800多头猪,戚秋明犯难了:“小猪还没到出栏时间,猪舍也是一分钱一块砖搭起来的,这一关、一整治,钱不都打了水漂了?”
“小猪可以等到出栏再卖,猪舍拆除由市、镇给予每平方米30元的补助。” 执法人员连续4天上门做思想工作,戚秋明被说服了。
6月5日,时值第35个世界环境日,“保护环境――人大代表与你联手”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市区水环境及许村等地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排放情况进行暗访。
在许村镇塘桥7组鑫海养殖场,代表们简直不敢置身其中,养殖场后面的小河浜流淌着猪粪,俨然已成猪粪池,臭气冲天,苍蝇漫天飞舞。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农经工委主任张建良当场指出:“这里的情况与我们2005年开展相关检查时看到的一模一样,污染状况没有改变多少,而按照当时的整治要求,该养殖场应搬至花园村骆介组,并与那里的养殖场整合,将猪粪进行沼气化处理。”
“你们为什么还没有搬?”张建良问。
“他们一直没有来为我们整改。”养殖场主回答。
“整改是要求你们自己整改,不是别人来为你们整改。”
听着代表们与养殖场主这样的对话,同行之人只有苦笑了。
6月7日,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戴雪根亲自带队到许村察看养殖场面源污染情况。当看到整治情况不理想,他感到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当即明确表态,要限期落实污染治理措施,排出整治时间表,加快沼气池建设,对到时未能建设而严重影响环境的要进行处罚,该停的停,该迁的迁,坚决不留后路。
这一个月里,海宁市、许村镇两级人大检查组跑遍了许村镇所有的养殖场。
情况很快明朗:许村镇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98家,共存栏生猪16006头,其中本镇养殖户17家,占17%;外来养殖户81家,占83%。涉及14个行政村,占地总面积158.084亩,构建简易棚房的达到了81%。
在摸清情况、征询代表意见的基础上,两级人大检查组形成了《关于整治许村农业面源污染的意见》,分别交市、镇两级政府办理。
根据市、镇人大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及市政府的相关政策,许村镇政府迅速出台了《关于许村镇畜牧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畜牧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考核实施细则》。
许村的养殖业污染整治已如弦上之箭了。
87家养殖场全面关停
尽管整治措施出台了,但市、镇人大并没有就此松一口气,他们需要对整治措施贯彻落实展开持续的跟踪监督。
2006年6月14日,许顺发等14位市人大代表在视察养殖场后,就生态建设和环保问题,约见市政府分管领导,面对面地向海宁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询问。
金建甫代表首先发问:“我们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养殖场畜禽粪便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只是集中堆放在一起,有的甚至直排河道,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请问市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什么措施?”
市农经局局长曹汉国答复说:“现在,我们正在积极建设沼气池,通过政府补助70%的资金,鼓励养殖大户建设沼气池。目前,我市规模养殖企业已建沼气池1189只,治理率达91.3%。同时,我们将通过继续严格执行禁养、限养政策,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实施综合利用处理等措施,加快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进度。”
副市长徐辉补充道:“我们将加大对周边养殖业的治理,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一个月后,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分组讨论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情绪激动。
“我们在暗访中看到,粪便外溢或直排入河,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恶臭,河道被染成了红黑色,水面还翻滚着白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祥喜第一个发言。
“许村镇养殖污染要彻底得到根治,市政府在政策上、财力上的措施一个都不能少!”马建忠、周金根、凌兴元等委员的发言直指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会后,一份审议意见书交到了市政府,其别指出:要积极探索养殖业准入机制,结合正在实施的“两违”专项整治活动,对重点区域的养殖场进行清理和整顿,对不符合污染治理要求和违法占地经营的实施关停;市政府要从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8月9日,海宁市政府对许村镇开展外来养殖场(户)清理整治工作作出批示:“同意许村外来养殖场以关停为主的整治方案,请许村镇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支持,经费上市里按许村镇实际支付额的50%予以补助。”
9月中旬,许村镇的畜牧养殖业污染整治大战全面打响,按照预定方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根据出台的政策,对于必须关停的养殖户从保护其利益出发,原定把存栏的小猪养大卖掉后再进行关停,然而适逢当时猪肉价格上涨、行情看好的阶段,冲着这“利好”的消息,有的养殖户产生了“整治也许只是一时形式”的侥幸心理,偷偷开始再买猪进仔,其现象大有反弹之势,整治工作进程被贻误下来。
镇人大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情况,一方面发动临近养殖场的各位人大代表进行监督,一发现有偷买猪仔的情况立即反映。在市镇两级人大的监督下,镇政府有效控制住了养殖户买进猪仔的行为,斩断了反弹后路。
2007年农历春节逐步临近,但按照年底基本完成整治工作的原定计划还有差距。
2007年1月,许村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对整治工作再一次进行监督检查。
代表们来到还没有关停的养殖场,调查没有关停的原因;来到已经关停的养殖场,查看复耕情况;来到列入整治计划的养殖场,了解治理进度;听取分管副镇长对有关情况的汇报,并积极提出建议……
代表们发现,他们的建议正在一条条落到实处。
2007年6月12日,海宁市政府对许村镇的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进行验收。截至5月底,87家养殖场被关停,总面积达123.934亩的土地得到复耕,当地老百姓拍手称快。
该地方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防化研究院、北京印刷协会联合起草,旨在控制北京市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印刷行业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
据悉,北京市地方标准《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原计划于2014年年底出台,并已于2014年9月29日对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由于标准内容有较大改动,所以再次公开征求意见。
对比来看,新版征求意见稿主要在“印刷生产活动”“污染源执行时间”“原辅材料要求”“排气筒排放限值”“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监测与检测”“实施与监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总体而言,虽然新版征求意见稿在“污染源执行时间”中多宽限了半年的时间,但无论从“原辅材料要求”“排气筒排放限值”,还是在“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虽然要求有严有宽,但整体收紧,可以看出北京市政府对于限制印刷行业VOCs排放的态度。以下是新版征求意见稿的具体修改之处。
印刷生产活动
新版征求意见稿中对“印刷生产活动”有了明确的定义,“采用平版、凸版(柔性版、树脂版)、凹版等印刷方式,以纸、塑料、金属、玻璃和陶瓷及其他材料为承印物的印前、印中、印后等生产活动”。
而旧版征求意见稿则在标准适用“范围”中,进行了定义,“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平版、凸版、凹版、柔性版和丝网(孔版)印刷方式,以报纸、书籍、杂志、广告、海报、包装(纸质、塑料)、金属、玻璃和陶瓷及其他材料为承印物的印刷生产活动。”
由此可见,新版不仅去除了“丝网(孔版)印刷方式”,而且还明确了印刷生产活动包括印前、印中、印后等生产活动,在语言使用上也更加简洁、规范。
污染源执行时间
新版征求意见稿对“污染源执行时间”进行了修改,将2016年12月31日之前定为第Ⅰ时段,2017年1月1日起执行第Ⅱ时段。
而在旧版征求意见稿中,将2016年6月30日之前定为第Ⅰ时段,2016年7月1日起执行第Ⅱ时段。新版征求意见稿中将两个时段的执行时间分别推迟了半年,这就为印刷企业进行节能减排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原辅材料要求
新版征求意见稿对“原辅材料要求”改动较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首先,对“印刷油墨VOCs含量限值”要求更加严格,且不再划分时段,要求标准实施之日起执行;对柔印油墨和凹印油墨也不再区分溶剂基和水基,统一VOCs含量限值。
其中,热固轮转胶印油墨VOCs含量限值从旧版中的40%,降到新版中的10%;单张纸/冷固轮胶印油墨转从旧版中的15%,降到新版中的3%;柔性版印刷油墨从旧版中的35%(溶剂基)、15%(水基),统一到新版中的30%;凹版印刷油墨从旧版中的75%(溶剂基),统一到新版中的30%。
另外,新版征求意见稿没有再规定凸印油墨和丝印油墨的VOCs含量限值,而是增加了树脂版印刷油墨的VOCs含量限值,为30%。
其次,对其他原辅材料,如润版液、清洗剂、上光油、书刊装订用胶黏剂的使用要求进行了调整:如去除“凹印油墨中不应含有苯、酮类物质”、“印刷企业在覆膜工序中应使用预涂膜或水性覆膜胶,水性覆膜胶有害物质应符合HJ/T220中包装用水性胶黏剂的要求”等项目,且不再划分执行时段,要求标准实施之日起执行。
排气筒排放限值
“排气筒排放限值”即在印刷生产过程中,通过设备或车辆排气筒排放的VOCs的最高允许限值。在新版征求意见稿中,去除了“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要求,保留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也不再区分印刷方式。
其中,污染物“苯”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从旧版的1mg/m3,下降到新版的0.5mg/m3。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
对于“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即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新版征求意见稿中,具体规定了“厂界”和“印刷生产活动”两大分类,增加了时段的划分,且将“甲苯”与“二甲苯”合并为“甲苯与二甲苯合计”。与旧版征求意见稿相比,“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则有严有宽。其中,对于“印刷生产活动”要求较旧版放宽很多。
【关键词】连云港市;农村环境污染;面源污染
随着连云港市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2]。
1.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3],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⑴畜禽养殖污染面广量大,污染严重。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4]。
⑵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4]。连云港市是农业市,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较高。经农业普查,2007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为83236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26t/km2,已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5]。2007年全市农药使用量约403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⑶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另外,全市有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70万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⑷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2007年全市地膜使用量为14.54吨,单位面积施用强度为0.09千克/亩,残留量7.09吨,残留率达48.8%,地膜残留危害正在不断加剧,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⑸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综上,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农村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分为三类:①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农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加重环境污染
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畜禽养殖业正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饵料和肥料,造成河道水体污染。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大多数农产品既无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无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利用各种媒体,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出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
4.5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
4.7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杨.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 经济参考报,2006-01-161(12).
[2]国家环保总局.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 中国环境报,2007-05-211(2).
[3]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 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
关键词:废旧农膜回收建议
农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明显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和农产品产量,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不仅使粮食大面积增产,而且催生了农村新型产业的兴起,对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誉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但随着农膜使用量增大,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量废旧农膜随意弃置,破坏自然景观,影响农村环境卫生,造成资源浪费;废旧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变废为宝,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有效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为此,我们对全区废旧农膜的回收、流向及加工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今后废旧农膜的回收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当前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
1.1我区废旧农膜年产生量
2011年我区蔬菜种植面积约4535ha,其中大棚蔬菜333.3ha,日光温室200ha,如果蔬菜大棚膜(包括日光温室)每年以25%的面积更换计算,每年大约要淘汰报废棚膜640000kg(每个蔬菜棚用棚膜80kg计),4535 ha2蔬菜栽培用地膜大约204000kg(每667㎡用地膜3kg计)。2011年全区种植地膜玉米12000 ha,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10000ha,年产废旧农膜900000kg,玉米半膜栽培面积2000 ha,年产废旧农膜90000kg(每667㎡用地膜3kg计),全区年总产废旧农膜(含棚膜)1834000kg左右。
1.2政府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政策扶持
为了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有效治理“春季粮田白,冬季满地白”的农田“白色污染”,2010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同时下发了《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1年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天水市农业局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天政办发〔2011〕178号),省市财政分别拨出专项资金对废旧农膜回收和初级加工企业给予补贴(省市分别对年产再生颗粒200000kg以上的废旧农膜回收初级加工企业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予一次性设备投资补助5万元,同时省级财政根据企业年废旧农膜回收加工量,以100000kg为基础,每增加1000kg给予100元的奖励)进行扶持。对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1.3我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现状
2010年以来由于省市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力度不断加大,并在资金上对废旧农膜回收初级加工企业及回收企业给予了大力扶持,有力的促进了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2011年我区在甘泉镇屈坪村扶持新建了一个年产再生塑料颗粒400000kg,年可回收废旧农膜1200000kg的废旧农膜回收初级加工企业,于今年6月份正式投产,截至目前共计回收废旧农膜586000kg(其中棚膜87500kg),占年产废旧农膜总量的32.0%,已生产再生塑料颗粒175800kg。但全区仍有68%的废旧农膜没有得到回收利用,仍然是由农民将其简单清理出地块后就地焚烧,或堆在地边、路边,随水流入河道,造成河道阻塞,被风吹回农田造成农田二次污染,或被风吹起挂在树梢、电线、道路上,污染环境,废旧农膜已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现象被农民称之为“春季粮田白,冬季遍地白”。因此治理废旧农膜污染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省市关怀扶持下,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工作刚刚起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广大农民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农业部门在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中一直向农民宣传废旧农膜对环境的危害,鼓励农民回收废膜。但是广大农民对废旧农膜的回收交售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广大农民一直认为一亩地的地膜量不大,交售收益不高,回收清洗又太麻烦所以不愿做。二是对废旧农膜对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性认识不清。
2.2部门间沟通不够,认识不统一
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认识明确,行动积极,但是环保部门对废旧农膜回收的认识相对滞后,仍将废旧农膜回收初级加工企业划为“十七小企业”,因此在废旧农膜初级加工企业的建厂、资格认定上,进行限制而不预颁证认定,致使企业因处于非法状而无法正常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积极性。
2.3废旧农膜的回收网络建设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一直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加工缺乏有效的扶持管理措施,2010、2011两年虽然省市两级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工作刚刚起步,在回收网络建设上仍显滞后,不能满足废旧农膜回收的实际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开展。
3、对策及建议
3.1要建立责任考核制度
在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中,要将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责任主体,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地膜技术推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认识和谋划,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使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制度化。今后,在下达地膜推广任务的同时,要下达废旧农膜清理回收指标,并由统计、农牧、环保等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3.2要做好部门的沟通,实行多部门联动配合
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是一个量大面宽的全新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实行县(区)政府牵头抓总、农业部门负责指导、财政、发改、环保、工信、科技、宣传、统计、工商、供销、金融、税务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各乡镇具体抓回收的工作机制,给废旧农膜回收机构、加工企业在资金、场地、税费收取及相关手续的审批上给予优惠和支持,以促进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3.3广泛宣传、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是一个全新而艰巨的长期工作,因此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大力宣传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的意义,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按照“宣传领导、宣传社会、宣传群众”的指导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大力宣传废旧农膜对环境的危害和回收利用的意义,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重要性的认识,以提高全社会参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农业环保部门在搞好宣传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正确搞好废旧农膜的清理回收,减少农田残留量。在全社会形成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新共识,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较大贡献。
3.4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网络
废旧农膜的再利用,回收是前提和关键。因此今后要因地制宜在全区各乡镇和重点村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充分利用供销系统现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或鼓励有意从事废旧农膜回收的个人参与其中,并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根据运输距离、交通条件和废旧农膜产生量,按照辐射面广、方便交售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废旧农膜回收站。对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瓶袋等农村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发起组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组织广大农民积极捡拾交售废旧农膜,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白色污染”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强大的回收网络,方便群众交售废旧农膜。并结合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实行 “交旧领新”、 “以旧换新”或“交旧膜享受补贴价新地膜”等措施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同时在回收场地、加工场地的租用上给于积极支持,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
3.5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
在积极争取省市级补贴资金的同时,根据企业年回收废旧农膜总量,市、区两级应参照省级废旧农膜奖励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废旧农膜加工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以确保企业盈利,因为根据天水市政府回收废旧农膜的有关要求(【天政办发】178号文),废旧农膜回收点和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分别应以不低于0.8元/kg和1.6元/kg的价格回收废旧农膜,也就是说加工企业每1000kg废旧农膜的回收成本在1600元/kg,然而由于废旧农膜中含有大量杂物,其利用率只有30%左右,生产1000kgPE塑料颗粒的原料成本就达到了5300元,再加上约1000元的其它费用,实际成本高达6300元左右,而1000kg再生塑料颗粒的目前售价约为5200—5600元,企业每1000kg亏损近700—1100元。因此为确保企业盈利,并能长期积极的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首先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一个合理的废旧农膜回收价格。其次建立一个由国家、省、市、县(区)分级负担的财政补贴长效机制是十分分必要的。
关键词: 农村; 环境污染; 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 面源污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 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 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 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 1~3 ]。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 4~7 ] , 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 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 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 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 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 7~14 ] , 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 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 且易传染疾病, 影响居民健康。
2.1.1 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 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 且数量较多, 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 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 8, 12 ]。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 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 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1.2 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 流失量大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 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 重金属超标, 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8~14 ]。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 637万t / a, 按播种面积计算, 化肥施用量达40 t /km2 ,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 t /km2 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 流失率高, 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 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使用量约130 万t / a, 只有约1 /3 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我国已有913万km2 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并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2002 年, 对16 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结果表明, 农药总检出率为20% ~60% ,总超标率为20% ~45% , 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因此, 化肥和农药这2类污染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2.1.3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 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 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 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 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 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 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 000 km2 增至2003年的30 000 km2 , 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 300 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产生的超过2 500 万t / 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 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1.4 塑料农膜使用增加, 污染加剧 近20 a来,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 地膜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 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t, 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178 t /km2 , 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 /5左右。
2.1.5 乡镇企业布局不当, 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 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1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 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 1~4 ]。目前, 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 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 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 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2.2 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主要分为3类: ①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 ; ②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简称生活污染型; ③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 [ 8 ] 。 [ Www.]
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 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 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 盲目施肥, 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 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 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 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 种植、养殖一条龙, 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 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 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 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 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 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 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3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 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 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 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 监管体系不健全,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 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 6 ]。大多数农产品既无1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 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 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 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 在农村营造1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 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 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 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4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 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 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 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 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 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4.5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 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 推广清洁生产, 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 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 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 既利用了沼气能源, 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 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 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 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 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4.7 强化监督和管理, 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 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坚持“环保惠民”理念, 建立“政府主导, 农民主体, 环保牵头, 部门协助, 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章立制, 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 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 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 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多方努力引导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协助农民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 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hi138\Com]
参考文献
[ 1 ] 国家环保总局1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 ]. 中国环境报, 2005 - 06 - 151
[ 2 ] 国家环保总局1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N ]. 中国环境报, 2007 - 09 - 211
[ 3 ] 苏 杨1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 ]. 经济参考报,2006 - 01 - 161
[ 4 ] 国家环保总局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 ].中国环境报, 2007 - 05 - 211
[ 5 ] 周生贤1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说明[N ]. 中国环境报, 2007 - 08 - 281
[ 6 ] 中国国务院第508号令1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N ]. 中国环境报, 2007 - 10 - 181
[ 7 ] 杨智明12005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J ]. 河北环境保护,2006, 7 (2) : 1 - 231
[ 8 ] 张笑归, 刘树庆, 窦铁岭, 等1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J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 (2) : 27 - 311[ 9 ] 杨志新, 冯圣东, 刘树庆1隔、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 J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 (4) : 138 - 1411
[ 10 ] L iu shuqing1Effects of Cd and Pb pollution on soil enzymaticactivities and soil microbiota1Front [ J ]. Agric1China,2007, 1 (1) : 85 - 891
[ 11 ] Yang zhixin1Effect of cadium, zine and lead on soil enzymeactivities [ J ]. Jounrnal of Envirenmental Sciences, 2006,18 (6) : 1135 - 11411
[ 12 ] 周元军1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 J ]. 医学动物防治, 2003, 19 (6) : 350 - 3541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正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 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 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 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期35页。
[2]林真、李卫华、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32页。
为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现就我县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以机动车尾气防治、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业废气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为重点领域,构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空气问题,保障生态安全和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火电、建材、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餐饮业全面配备油烟净化装置,基本杜绝秸秆焚烧现象,灰霾天气逐步减少,县城空气质量稳定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基本建立全县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效。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继续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对“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的调控力度,把提升新特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扩大清洁生产覆盖面,使得更多企业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并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技术、工艺的更新改造,鼓励生产企业实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切实解决污染问题。
2012年全面启动统一能源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新、改、扩建火电机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硝设施。加强脱硫设施运行在线监管,鼓励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型能源。
推进县城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综合防治工作,对在用的工业锅炉,必须符合排放要求。分步取缔、关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以燃煤、杂物作燃料的小锅炉。
(二)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限制高污染、高耗能机动车的销售和使用,提高新车及外地转入车辆上牌控制标准,力争在2015年前全面实施国Ⅳ排放标准;所有在用汽车要定期进行排气污染检验,对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不予办理年检等手续;进一步规范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和管理,对无绿色环保标志的车辆,严格执行区域限行规定;鼓励使用环保型机动车,加快老旧车及“黄标车”淘汰进程,县环卫、邮政、交通、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机动车排放的自检,保证上路行驶车辆达到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加强对机动车排放污染年检工作的监督管理;开展对冒黑烟机动车的专项治理,鼓励公众举报冒黑烟机动车;改善非机动车交通条件,优化公交线路,科学安排车次,提倡绿色出行。
(三)控制扬尘污染
加强绿化,防治地面的扬尘污染;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防治施工扬尘污染;提高城区道路水冲洗率和机械化吸扫率,规范环卫职工作业;加强对县内生活垃圾和渣土临时堆放点的管理,采取苫盖、围挡等措施,防止扬尘和异味污染;禁止未配装密闭运输装置运输散体物料(包括土、泥、水等)车辆在县城道路上行驶。
(四)禁止垃圾露天燃烧、秸杆焚烧及其他露天焚烧污染大气的行为
规范垃圾处置工作,要做到“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安全处置各类垃圾,严厉查处焚烧垃圾、树叶及废弃塑料、皮革等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违章行为。
加大实时监测和执法力度,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鼓励利用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工业原料、草编织等技术,全面实施各类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扶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综合利用项目,鼓励、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各类科技研发,完善相关奖励政策。
(五)其他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县区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制定餐饮服务业布局规划,调整和整治散乱的餐饮摊点烧烤时产生的油烟污染问题;对县城下水道、排水沟进行整治,防止恶臭扰民;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制度,规定燃放时间,划定燃放区域,规范燃放行为;逐步消减并最终淘汰制冷剂、发泡剂等消耗臭氧层物质;全面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溶剂,实施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管理;禁止将焚烧后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作为燃料使用。
四、保障措施
(一)建设协调机制
建立县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任召集人,县监察、发改、经信、科技、商务、公安、财政、国土、住建、交通、农委、文广、环保、城管、物价、工商、质监、气象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镇区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定期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县政府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由环保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县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县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要牵头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加强对蓝天工程年度目标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各镇区正常开展工作。
(二)建立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每年对“蓝天工程”行动计划落实等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等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县政府对各镇区、各部门环保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镇区和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逾期未完成任务的镇区和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三)改善经济政策
加大县财政在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编制、重点项目治理、空气质量检测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补助力度,并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行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经济政策,加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行绿色信贷,建立支持污染减排的信贷投向分类机制,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四)加强预警预报
县气象部门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综合平台,并组织开展扬尘与气象关系研究,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扬尘预警警报,由县相关部门督促敏感区域停止建设施工(县重点项目除外),加密道路冲洗频次,加强秸秆禁烧巡查等活动。
“站在阜阳往北看,一溜三个牛羊县,蒙城、利辛还有涡阳县。”这句民谚道出了毫州规模化畜禽养殖特色产业所在,这个产业也产生了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和各种养殖废弃物。畜禽养殖业的污染不仅仅是随意排放的畜禽粪便产生的恶臭气体,养殖场将未经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弃物集中排放沟河后,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面变黑发臭,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污染水源、威胁村民身体健康。不仅如此,皖北农户前屋养猪后屋住人,屋前屋后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恶臭扑鼻,个别养殖户甚至遭遇“家不来客,客不喝茶”的尴尬。恶劣的环境使得村民用于医疗看病的支出逐年增加,村民们无奈抱怨:“养猪不养人,发病不发财”。
“污染不解决,养殖就会走进死胡同。”在此共识下,亳州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规模化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市环保局与市农委联手行动,全面摸排查清底数,对存在问题的规模化养殖企业,明确提出整改时限,并针对不同的养殖企业因地制宜采取沼气利用、生化法治理、综合利用、生态床养殖等不同方式进行治理。截止2010年底对全市排查出54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补办环评审批手续,45家已通过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毫州市对各县区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进行调度,每月进行通报,排出工作进度名次,向市委、市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及各县区政府通报,倒逼地方采取各种措施狠抓治理。为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该市采取纳入年度考核兑现奖惩,有力保障了养殖企业治理有效性。养殖企业大多存在技术难题,资金短缺。为此环保部门积极提供技术信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支持,“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资金1191万元,补助项目44个,现在毫州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建立沼气工程并投入使用。
治理畜禽污染,是养殖场和农村环境保护必须逾越的一道坎,养殖业主唯有从长计议尽早治污,方可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又一个先机。而今借助治理东风依靠科技创新,亳州众多养殖场变成了空气清新、瓜果飘香、花草葱翠的花园式企业,这得益于黄牛、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秸秆发酵养猪技术等,沼气工程在亳州全市140多个规模养殖场全面普及。
在蒙城县城往合肥15kg处的S203省道北侧,有6幢天蓝色现代化厂房,每幢厂房顶端都有几个蓝白相间的帽状圆形物体在旋转着,那是猪舍的换气装置。走进垂柳依依花团锦簇的厂区,一口大池塘里鱼儿欢跃水草摇曳,清新的空气中嗅不到丁点异味,公司以小区形式划分为办公区、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及污水治理区,莫不是全身被消毒一番,原来这里就是亳州最大的生态养殖与种植立体循环种猪基地一蒙城县京徽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卖猪不是我们的绝活,我最满意的高科技是咱的猪粪尿液、冲圈污水全部通过地槽收集集中处理零排放,而且全都变废为宝,厂区空气没异味,完全改变了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难题。”在污水治理区,工作人员指着猪尿粪收集处理系统告诉记者,基地存栏生猪约6000头,沼气工程日处理猪粪13.2t、污水约120t,污水处理沼气工程采用红泥塑料污水处理沼气工艺,干湿物搅拌压缩分离再常温发酵后,年产沼气16.42万m3。由于每天产生沼气量比较大,除满足基地猪舍保温、40名职工食堂烧饭洗澡照明一年可节省电费20多万外,富裕的大量沼气被8个黄皮沼气棚储存着,基地今年打算把这些沼气通过输送管道无偿给附近广大农户使用,但前提是老百姓得支付最基本的线表费用。
在沼液与沼渣分离系统出口,记者发现一条淌着黑色沼液的小沟正延伸向300米外新建蔬菜大棚,给正在上马的大棚蔬菜施肥。原来企业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在蔬菜种植上又投资1000万元建造温室棚区、春秋棚区及瓜果露天种植区,投产后每年可向城乡居民提供蔬菜及瓜果近万吨。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时下许多企业都抢着争上环保项目,可京徽蒙运行3年没要国家1分环保资金,企业低调踏实做事也打动了环保部门,目前局里正在为企业争取沼液沟水泥池项目,以防止沼液渗透污染地下水。项目完成后,养殖场将成为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主体,沼气为纽带,沼液沼渣为有机肥,促进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的“猪-沼-果菜”模式的生态养殖场。这里的土地、人力、物流等投资成本低廉,政府细节服务也很到位。食品安全人人关注,有机蔬菜是未来主流,现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北京农业推广总站多名专家已来过这里考察,答应提供技术支撑,前期准各种些瓜果类蔬菜,销往京沪以及长三角发达城市。
走进涡阳县西阳镇养猪专业户葛文平的猪舍,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不同寻常的景象: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排排果林嫩芽绽放,潮湿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米糠味道,过道两侧,由铁管围成的猪圈里,一头头活蹦乱跳的小猪,正在由锯末、米糠等材料铺成的“微生态发酵床床垫”上拱来拱去。葛文平正是通过采用环保方式养猪,逐步走上富裕路。
据葛文平介绍,微生态发酵床养殖技术是以粉碎的秸秆、锯末、稻壳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活力强大的特定有益微生物,利用微生物能量循环、发酵产生有机复合垫料,自动满足猪舍内生猪对保温、通风以及微量元素的生理需求,同时生猪排泄物被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和转化,作为微生物载体转化为高蛋白的菌丝再被猪食用,利于生猪消化和提高免疫力,且能节省饲料20%~30%。葛文平说,微生态发酵床不需要每天清扫猪粪、冲洗猪舍,只要隔个两三天去翻一翻,不会产生氨气等气味,节省了很多时间和劳力。发酵床垫料使用一定年限后,含有相当活性的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种植蔬菜、紫花苜蓿、苦麦菜、小麦、玉米大豆等有机绿色蔬菜和绿色食品的高营养有机复合肥料,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解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问题。同时,微生态发酵床可以消化吸收周围的农作物秸秆,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食品;包装安全;环境污染;治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 (2009]05-0039零售商差04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包装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包装对环境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包括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森林等稀缺资源的锐减、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等,严重影响了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食品包装的必要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食品包装的必要性
包装是食品进入市场的一个重要条件。以果蔬品为例,我国的水果在流通环节损失为20%-25%,蔬菜为25%-30%,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包装的缺乏及不合理。包装将抵抗流通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保证食品在消费活动中的营养性和安全性。
包装对食品的保护功能是极其重要的。食品尤其是农产品因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在流通过程中天然的脆弱性,外部压力或运输途中的振动都会造成表面的磨损,甚至改变其内部物理性质,从而加快食品的变质速度。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机械冲击、振动和压力载荷;②生物性因素;③气体;④光;⑤温度;⑥湿度。恰当的包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这些伤害,保持食品的原生性,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外部环境中各类生物性因子也会对食品质量产生一定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毒素等生物性污染很容易与的食品发生直接接触,包装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隔离保护的作用。光线对食品的影响主要是食品中的某些物质(如维生素、色索、蛋白质、脂肪和油脂等)在光线的作用下会加速氧化和分解,造成食品中营养成分的流失,有时甚至会产生有毒性的物质,加快了食品变质①。包装还可以阻挡食品与空气的直接接触,空气中O2、N2和CO2等气体都会加速食品中蛋白质、维生素等的理化反应。很多食品特别是果蔬类农产品在湿度或温度过高的条件下,也易产生理化反应。导致变质或腐烂。
(二)食品包装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伴随消费者对微波食品、休闲食品及冷冻食品等方便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包装的需求量十分巨大。预计中国纸包装制品产量到2015年可达3,600万吨,塑料包装制品946万吨,金属包装制品491万吨,玻璃包装制品1,550万吨。包装在保护食品质量的同时,对资源与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包装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食品包装对环境的影响流程见图1。
备注1:①表示包装食品用的销售包装与运输包装;②表示食品销售包装与运输包装;③表示食品销售包装;④表示工业污染;⑤表示工业,商业污染;⑥家庭生活污染。
包装工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主要表现在包装原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纸木包装制品原材料主要是木材、纸张及其代用合成材料,在制备这些包装制品所需原材料时要消耗森林资源。我国每年用于木质包装的木材为450万m3,纸质包装所用纸张消耗的木材量为2000万m3。虽然森林资源属于可恢复性资源,但由于木材生长周期长,一般认为森林资源的恢复周期为10年,无限制地消耗森林资源会破坏其生长平衡,使生态环境面临水土流失、荒漠化、缺水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包装物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也会产生各式废弃物。包装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俗称“三废”)不仅对周围环境构成污染,也威胁会人们的健康。废气造成了大气的污染,甚至引发“酸雨”;各种废水、污水造成了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各类危害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土壤污染不断威胁种植产品的质量安全,更严重的甚至导致土壤沙化或盐碱化;生产过程中不能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以及包装工业产生的废渣与有害物质也对周围环境与卫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零售或消费环节的食品包装多属多属一次性使用,大量的包装物尤其是纸包装和塑料包装使用后即成为包装废弃物。食品消费包装由于使用的普遍性,产生的包装垃圾占据了家庭日常生活垃圾相当大的比例。而且,食品包装垃圾的多样性和分散性也给垃圾处理和回收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二、当前我国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
(一)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近年国内外发生的多起与食品包装材料有关的事件,如聚氯乙烯(PVC)塑料薄膜风波、雀巢婴儿牛奶JTX污染事件等,无不吸引了众多目光,成为舆论的焦点③。据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专家统计分析,我国大约有60%的食品包装材料存在安全隐患。在食品市场上,用来盛装食品以塑料袋、塑料瓶、塑料桶为主,纸质、金属等包装材料占少数。对食品包装材料的认识不足以及食品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含有有毒成分的包装材料被加工成食品包装、容器具。当与食品接触时,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化学成分向食品中发生迁移,如果迁移的量超过一定界限,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性。
(二)包装废弃物处理技术的落后
目前我国的食品包装废弃物整体回收率很低,资源的二次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那些环境不能降解的包装废弃物得不到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又缺乏有力的垃圾综合治理对策和措施,致使垃圾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2004年废纸回收率是30.4%,废纸利用率是51.7%,而韩国和德国在1999年废纸回收率分别高达73.8%和70.7%;塑料包装物除PET瓶的回收率约为50%以外,其它的回收率仍很低,尤其是用量巨大的塑料袋无人回收;废玻璃的回收率发达国家最高的达80%-90%,而我国2004年玻璃包装容易回收和再生利用率约为60%。
(三)食品市场存在过度包装
尽管目前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遏制过度包装、倡导适度包装,但是在茶叶、酒类、保健品等市场,仍存在包装的层次过多、包装的体积与食品严重不成比例、包装材料的高档化等多种问题,这些包装在食品消费完之后就成为垃圾,而且难以回收再利用。食品市场过度包装之所以盛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深层原因,一是过度
包装可为食品厂商带来超额利润;二是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三是社会上存在不正确的消费思想,导致过度包装商品仍有相当的购买市场;四是食品包装缺乏统一标准要求,导致包装行为和监管工作缺乏可操作性指导。
(四)食品包装标准化进程缓慢
我国绝大部分食品包装卫生标准实在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制定的,在当今食品包装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标准已经过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包装卫生标准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见表2)。
三、食品包装环境污染治理途径
(一)治理路径1:法律、法规的强制实施
发达国家在包装产业方面的立法在20世纪得到了很大发展,使食品包装产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态势,不仅节约了有限的自然资源,而且也减少了包装对环境的污染,为我国立法治理食品包装环境污染提供一定的经验。
1 对包装原材料实行强制措施
对包装原材料的使用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从源头降低包装生产环节对环境的污染。节能低耗、防污染、可再生性和可再循环利用是食品包装材料使用的发展方向,也是防止食品包装尤其是塑料包装污染环境的前提。
2 对包装实行可再循环或再利用的强制规定
循环经济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坏,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促进包装物的再循环、再利用,很多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1996年,英国通过《包装废弃物条例》,在全国推行包装废弃物收集与再利用处理系统,由居民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分类收集。2008年,中国包装联合会起草了《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包装可再循环和再利用强制实施前进了一步。
3 对过度包装的强制规定
建立健全针对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可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防止过度包装,日本制定了《包装新指引》,规定尽量缩小包装容器的体积,容器内的空位不得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成本不应超过售价的15%,包装应正确显示产品的价值。以免对消费者产生误导;2007年11月30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国家标准。规定了部分商品销售包装的限量要求和计算方法。
(二)治理路径2:对市场实行经济干预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为了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利用生态规律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因此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押金退还制度
押金退还制度是指食品被购买时,消费者就必须向出售者支付一定的包装物押金;当食品被使用完将包装物退回出售者或者再生利用部门时,押金再被退回。如德国1989年制定《瓶子法》规定强制支付塑料瓶保证金和强制退还塑料瓶。押金退还制度带来额外的处理包装废弃物的私人成本,即没有拿回押金的机会成本。当扔掉包装废弃物的成本较高时,个人会减少处理,增加再生利用。直到达到最优社会处理水平。这样,押金退还制度对消费者产生了一种理想的刺激与制约作用,促使家庭与厂商之间再生利用更多的食品包装废弃物,矫正了包装废弃物处理中的市场失灵。
2 包装生态税
生态包装税是对那些使用了对环境有害的包装生产使用材料和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品而增加的一个税种。包装生态税的引入有利于政府从宏观上控制市场导向,促使生产商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通过经济措施引导生产者的行为。进而达到改进消费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2002年,比利时生态税法规定牛奶使用利乐包包装可免生态税;用一次性饮料容器和可重复使用的容器的包装生态税明显不同,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比如1/3升瓶装啤酒,平均售价是24比利时法朗,用一次性瓶子的售价将是26.6比利时法朗,而用可重复使用的瓶盛装的同种啤酒。售价为23.6比利时法朗。
3 包装废弃物处置费制度
包装废弃物处置费制度本着排污者付费的基本原则,对排放包装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处理费用的政策。采取征收废弃物的方法来鼓励再循环和可循环包装。美国国家环保局对其中109个城市调查分析表明,大多数城市征收了固定的垃圾处理费用。其研究结果证明,如果每袋32加仑的垃圾收取1.5美元处理费,城市垃圾可减少18%。美国的一些州和部分欧州国家还实行预交饮料瓶罐回收处理费的制度,美国总审计局一项研究表明,此项制度可使废弃饮料包装减少重量10%-20%,减少体积40%-60%。预交金一部分用于废弃物回收处理,一部分用于回收处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三)环保意识的增强
环保意识对促进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作用不容小觑。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走出非理性的消费误区,77%的美国人表示包装是否环保会影响购买商品的决定;67%的荷兰人和88%的德国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产品的包装是否会对环境产生污染㈣。有关部门需要加大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树立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自愿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生产领域,对包装生产厂家进行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的宣传,使之认识到可再生食品包装材料、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无污染食品包装的重要性,并杜绝过度包装。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要把减少使用一次性包装用品作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消费模式,配合相关法律,清除过度包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