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影视行业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节能减排 影响因素 管理对策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日趋严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能耗增长过快和节能效率低是中国能源问题面临的两大挑战。长期以来,节能减排对于我国来说一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企业尤其是石化类企业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的主体,有效的推行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1.1 宏观环境因素1.1.1 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是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行为最直接、最基本、最有利的工具,具有权威性、持续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严格的政府强制性政策压力能够激励企业采取环境行为、改善环境绩效的有力动机。这种压力对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偏好和企业对行为结果的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促进企业对节能减排行为的选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政府政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政策制定相对滞后,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执行和监管的成本比较高等等。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促使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还是不够的。
1.1.2 市场环境
随着环境保护宣传越来越深入人心,绿色消费市场逐步扩大,人们对企业生产绿色环保的清洁产品和降低污染行为产生了比较大的激励。这种激励的产生在于消费者通过对绿色环保产品的偏好,投资者通过金融市场的选择,给予了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行为的压力。消费者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使其在选择产品时更注重选择绿色环保产品,对污染性企业的产品有所抵制和排斥。这种消费者行为使得企业愿意积极降低污染,主动参与到降低污染,节能减排的行为中,树立企业良好的公益形象。而对于企业融资来说,企业积极进行节能减排意味着来自于环境的风险相对较低,获得保险或者商业贷款的机会更大。因此,来自于市场环境的压力,包括消费者、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也是促使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影响因素。
1.1.3 企业所在地因素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产品覆盖率高的企业,其所在地公众的环保意见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影响不容小觑。所在地公众或者非正式的组织可以通过投票、社会呼吁、抵制与排斥等方式给企业施加压力。因此企业所在地在改善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一种手段。
1.2 微观环境因素
1.2.1 企业自身
企业的本质目标是价值最大化。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要达到价值最大化,需要自身实力与外部环境诸多因素的相互协调。因此,企业自身的规模、所有制形式、产品市场的不同会使企业对节能减排目标的感受程度存在差异,因而企业实施节能减排行为也有所不同。
企业规模越大采取积极的节能减排行为的意愿越高。大企业通常更加重视自身的公众形象和声誉,更具关注实施环境保护行为可能会产生的获利机会。企业的规模大,其经济实力相对更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具有更充裕的资金和技术实施节能减排的工作。
企业所有制的形式对企业是否积极实施节能减排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与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更利于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其违反环境行为的机会成本会更高,因此其采取积极的节能减排行为的可能性更高。外资企业自身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管理层的环境意识也较高,其有效实施节能减排的意愿更大。
1.2.2 产品市场
产品市场对环境的要求会促使企业更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更积极的节能减排行为。例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产品的要求不仅限于产品的质量,还对产品的资源环境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要求,例如欧盟出台的《关于禁止在电子电气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企业产品出口就不得不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确保产品符合对方的标准要求,有效的规避绿色贸易壁垒。
2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管理对策
2.1 建立企业节能减排指标考核体系
节能减排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促进企业转变生产经营管理观念,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走节约型、效益型的发展道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企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的构建要以节能减排的要素为基础,选取节能减排考核指标时,要考虑评价对象的特点,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选取节能减排考核指标是建立指标考核体系的关键。
在选取企业节能减排考核指标是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效率与公平原则指的是在选取指标时,要对考核对象一视同仁,指标的选取要统一、适当、适度,通过指标体系的评价,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绩效的提高。
(2)科学与实用原则。科学与实用指的是考核评价指标要能反映企业节能减排的规律和本质,有可操作性,评价测定的方法规范、标准、可靠,评价的模型科学合理。
(3)全面与重点兼顾原则。由于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会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构建指标考核体系。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影响因素,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又要突出关键性因素,选取具备代表性的指标,避免考核体系的繁琐化。
关键词:意识形态
目标函数
经济决策
交易成本
一、背景陈述与问题的提出
从19世纪末开始,川江航运逐步被外国航运公司垄断。1890年,根据《烟台条约增续专条》规定,英商可自备华船或雇佣华船,挂外国国旗进入川江,享有在其他水域和口岸同等的权益;而且这些船只在重庆缴纳一次关税,比华商入口厘金还低。1895年,中日《》规定日本轮船能“从湖北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重庆府”,“附搭行客,装运货物”[1];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以英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也立刻享有了这项特权。在这样的条件下,各国航运公司开始大量进入川江航运市场。到了本世纪最初十年过去的时候,川江航线上的几家主要的航运公司是:英国的太古、怡和,日本的日清,美国的捷江。这些公司凭借技术上和资金上的优势,以及制度上和军事上的特权排挤和控制中国航运公司,谋取垄断利润。无论从厂商数量、资源流通、还是从产品特点和竞争方式来看,这一时期的川江航运市场都接近一个寡头垄断市场,已经基本饱和[2];在这样一个时候,“没有任何理由要开办一个新的轮船公司——特别是一个中国公司,而却有一切理由不办它。”[3]
令人惊奇的是,民生公司,这个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航运公司,一无资金优势,二无外国资本或官僚背景,竟在这种情况下入主长江航运市场,并在20年间崛起为中国航运市场上最大的公司,兼并了众多外国航运公司,一度成为中国近代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4]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问题:民生公司为什么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在外国航运公司垄断的川江航运市场上站住脚跟,并且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为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航运企业?我们发现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试图引入新的变量进入企业目标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意义——理论简述
(一)定义——意识形态
我把意识形态(Ideology)定义为:一定的时期一定的人群所共同拥有的对社会环境(某一方面)的共同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套非强制性的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定的时期是意识形态的时间维度(Mannheim,1927),这里强调的是意识形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特点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在某些特殊时期或特殊环境下,某些意识形态可能会得到强化,某些意识形态可能会被弱化(Olson,1971)。
一定的人群是意识形态的空间纬度,“人群”可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交易中的两个人[5]。不同的人群也可以有很多种标准来界定:可以是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或者不同的社会阶层,如此等等(North,198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较大人群的意识形态对在此范围中较小人群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往往有决定性的作用(Olson,1971)。
(二)假说——意识形态的经济意义
据此我们提出本文关于意识形态的4个假说(H1~H4):
H1
意识形态对特定人群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目标函数的影响[6]
H1-1
假定在没有特殊意识形态影响下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最大化问题为:
其中Πi2代表由于受特殊时代意识形态影响而被纳入某一特定人群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的特殊经济利益[8],Πi2实际上有可能为-PΠi1,但是我们将会看到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它可能会被作为正的因素纳入最大化问题中。ri是一个外生参数,它表示微观经济主体受这种意识形态影响的程度。
H2
对特定人群中各经济利益主体预期效用函数的影响
对于需要做出跨时决策的经济主体来说,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其V-N-M函数。我们以风险厌恶者为例来说明意识形态对各经济利益主体预期效用函数的影响:假定一个原没有受特殊时期特殊意识形态影响的风险厌恶者受到了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使他产生某种信仰:在客观概率(Object Probability)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他对某个预期(Expectation)的主观概率(Subject Probability)大大提高了[9]。相对于原来的他,他现在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风险偏好者,甘愿冒风险把自己的一切投入有可能是风险极大的一项“买卖”。
H3 意识形态与经济决策主体之间的互动
H1和H2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单人决策的情况下,它可能会使各经济利益主体产生某些“反常”行为,如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和企业的投资选择可能会偏离通常的最大化目标;在多人交互决策的情况下,由于共同Πi2的存在可能会减小(或扩大)交易各方的机会主义倾向[10],同时预期效用函数的改变可能会减小(或扩大)主观不确定性(Subject Uncertainty),进而节约(或增加)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最后,同样是由于意识形态影响了个人的预期,可能由此催生某些具有特殊品质的人(如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H4
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意识形态
根据H1~H3以及中国近代的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关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假说。我把这一特殊意识形态的时间维度定为1919~1945,空间维度定为整个中华民族[11]。并且,我们把讨论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也就是说只讨论这种意识形态在经济方面的内容而忽略它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含义。这种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定义为如下共识(H4-1,4-2):
H4-1 共同信仰:微观经济主体以很大的主观概率相信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最终能够取得独立并发展壮大——如果多数人都为此努力的话。
H4-2 人们相信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且国家经济利益至上。这一共识以及H4-1共同由于外国的军事和经济侵略而得以强化。这种强化使得国家经济利益(Πi2)以一定的r被纳入单个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Ui)中。
三、实证分析——意识形态的作用与民生公司的发展
(一)爱国主义与民生公司的市场进入决策
这部具体的要解这个问题:在川江航运市场被外国大公司垄断的条件下,中国的航运公司基本不可能生存,民生公司如何作出进入川江航运市场的决策?
没有理由认为民生公司作为一个航运公司进入川江航运市场这一行为在去掉它特殊的意识形态背景之后仍然可以算是理性的行为。因为当时的川江航运市场,正如前面分析的一样,不仅被外国航运公司垄断,而且几乎已经饱和,如果一个新的厂商要选择进入的话,一般情况下它的预期是这样的:一,它可以打败一部分垄断企业,获取一部分市场份额;二,在这个市场上的预期净收益应该大于在其它市场上的预期净收益。其中第一条是第二条的前提条件。而我们已经看到,在近代川江航运市场,这第一个预期是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的,而民生公司仍选择进入,正体现出意识形态的作用。
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生公司的目标函数,虽然说它不可能放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Πi1),但是这中间掺进了其他目标的假设肯定是合理的。可以说,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的目标不仅在于赚钱,更在于考虑到了国家的行业经济利益这一因素(Πi2),具体地说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目的是以民生公司为基础,发展行业和民族工业,尽快将国家建设起来;另一个目的是以民生公司为中心,进行现集团生活的第三个试验”[12]。有了这样的目标,无疑增加了决策者进入航运市场的主观预期收益,而由于强烈的民族感情而产生的必须成功的信念有在无形中降低了击败外国轮船公司所需成本的主观预期值(据H2)。
因此可以看出:有近代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背景,民生公司做出进入川江航运市场的决策并不是非理性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得民生公司做出这样的决策。
(二)爱国主义与民生公司的崛起
这一部分要回答的问题是:民生公司进入川江航运市场后,在极其艰难市场条件下,它的发展壮大和当时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有多大关系?
⒈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管理费用的降低
【关键词】网络时代,融资中介,信息不对称
网络时代就是网络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的时代。网络技术比以前的任何技术都具有更低的成本并更有效的收集、利用信息。而银行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部门,在网络时代下,一方面必然会受到网络技术带来的冲击,同时也会得到网络技术带来的好处。本文仅对网络时代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职能的一些有利影响作出分析。
银行作为融资中介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信息不对称。这在网络技术不发达的几十年前表现得尤为突出。由此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然而在网络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银行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更加有效地搜寻、储存和整理客户信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信息的搜寻、储存和加工整理的成本大大降低。随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缓解,逆向选择的问题也会随之得到改善,如下图:
横轴为贷款数量,纵轴为利率。银行选择一个目标客户群体,向这些客户发放贷款。这些客户中有的风险高,有的风险低,在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时(如左图),银行很难对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客户做出区分,因而银行会根据他们平均的风险水平定出贷款利率R1,这时发放贷款量为Q1。但是,在这样的利率下,风险低的客户可能不愿意借款,愿意借款的多数是高风险的客户。此时,银行必须确定新的平均风险水平,定出更高的贷款利率R2,只能发放贷款量Q2。但是在网络时代下,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后,银行相对来说能够更加明确的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客户,因而可以对客户群体划分等级。如右图所示,银行将客户划分为高风险级和低风险级,并相应的分别提供高息贷款Q4和低息贷款Q2。虽然在同一个等级内部可能仍然会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但是相对以前来说,银行放出的贷款数量已经大大增加了。
在信息不对称得到缓解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能得到改善。银行将贷款放出后,其本身所具有的负债特征使其不得不去监督贷款的运行情况,如果银行不监督贷款运行,若贷款无法收回那么它自身的安全性将受到冲击。在网络时代,通过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有效利用,银行能够更容易获取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及经营状况,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补救。因而,银行信息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够更好的监督贷款者的行为从而有利于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
另外,在网络时代下,当银行能够更容易的并且更多的获得客户信息时,这无疑会加快贷款的审批速度及发放速度。因而,资金在银行滞留的时间会缩短,随着资金在银行与企业间的来回流动速度加快,整个银行体系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货币创造过程。换句话说,企业能够更好的抓住投资机会,更快的进行投资并得到产出,从而整个经济的活力得到增强。固然,在基础货币一定时,货币创造过程的加快并不能形成更多的贷款,因而也不能满足更多的投资。但是贷款的加速能够使经济在同样长的时间段内完成更多的投资、得到更多的产出。在市场中投资机会较为充裕的情况下,随着经济活力的增强,产出的增加和投资需求的上升会引致政府采取投放基础货币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这就为银行进行新一轮的贷款发放提供了条件。最终,这使得银行在一定时间段内融通了更多的资金。
综上,本文简单分析了网络时代对银行融资中介职能可能会产生的一些有利影响。网络时代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极其复杂,这些影响综合后的最终结果如何还有赖于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欧阳勇.网络时代银行中介功能研究[Z].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就业竞争力;应用型本科;影视营销
近年来,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错位的尴尬,在这种“学难以致用”的窘境下,以提升专业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实践应用型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开始受到重视。四川传媒学院作为四川省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的试点高校之一,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上也十分注重向实践型、应用型教学转型。
《影视节目营销》是四川传媒学院影视编导系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影视艺术和经济管理的专业应用型课程,与影视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结合紧密,尤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该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基础理论教学,也不同于摄影、灯光、后期剪辑等技术操作型课程,而是要在系统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策划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影视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电影及电视剧的策划、发行、宣传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因此,授课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课程教学能否与实际就业需求挂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人在该课程教学中着重思考的两大问题,同时也是该课程设计的两大依据。
一、影视营销课程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结合本人在影视行业的从业经验,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当前本校的影视营销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清晰完整的理体系和专业教材支撑
由于影视行业整体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影视营销的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等都随着实践的需要在不断产生着变化,现实上是实践发展先于理论建设的。而《影视节目营销》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开设的专业课程,目前尚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理论体系,也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教材。对于相关理论概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相关学者和行业从业者都还处于探索和总结中,对影视营销中涉及的一些概念界定还比较模糊,个别概念甚至还存在着分歧,这些都为该课程的教学逻辑梳理和课程内容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知识体系不完善
该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为广播电视编导、电影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受学校特有的资源条件和教学氛围影响,学生普遍重操作、轻理论。在课程设置上,大一、大二两年学习的课程大多围绕影视剧的内容赏析、创作以及影视制作技术等方面,营销、管理类课程相对较少,且缺乏连贯性,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对影视营销的概念较为陌生。
此外,由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较少有机会接触到影视营销相关的工作内容,对影视营销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显、零散的层面,多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零散地接触到一些影视营销的现象,缺乏站在营销方的角度,专业地、职业化地认识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对于相关的宣传发行理念、策略和手段等,还缺乏深入的思考探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三)艺术类学生占比大,对需要抽象逻辑思维理解的内容缺乏主动性
经统计,该课程的学习者中90%以上为艺术类学生,这类学生的形象思维大多强于逻辑思维,在认知和理解新事物时相对较感性,更注重从切身感受出发,对于抽象的、不易感知的知识内容缺乏兴趣,接受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外在表现就是除了能够直接观察或上手操作的技能课外,其余课程一律都被认为是“理论课”,会预先在心里贴上“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标签,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思路
体验式学习理论(Experience Learning Theory)由美国教育家大卫q库伯(David Kolb)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完整提出。该理论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体验分享共识行动体验”的循环过程,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认知,通过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并通过实践过程验证概念,自动完成反馈与调整,从而内化为新的自身经验,形成完整的逻辑认知,掌握制定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因此,针对上述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同时结合课程目标和影视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本人在《影视节目营销》的课程设计中摒弃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注重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分配角色、设立任务目标、鼓励课堂内外的实践与分享,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形象的实践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师生互动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情感。
三、影视营销课程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和模式,结合影视营销课程的特点,在《影视节目营销》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情境模拟法等,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兴趣导入:每周影视剧推荐――培养兴趣,营造氛围
从学期初开始,每周安排两至三名学生于课程开始的前二十分钟内,分别向全班推荐一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电影、电视剧或网络剧,要求简要介绍剧情并提炼出三至五条推荐理由配合说明,其余学生可现场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环节旨在利用学生对自己所选影视剧作品的兴趣,在每周课程伊始即营造起关注、表达、交流影视剧的氛围,由兴趣导入课程,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快速进入到对影视行业相关信息和理论的探讨学习状态中。
此外,此环节也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表达和交流还能帮助学生互相拓宽眼界,提升对影视市场的关注度,丰富阅片类型。这些都是未来从事影视营销工作,进行影视项目推介、提炼发行卖点、挖掘宣传话题点时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理论感知:案例分析――直观感受,由表及里
对于课程中需要进行理论讲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对单纯的理论灌输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一般会从学生熟悉的影视剧案例入手,先利用实际现象使学生形成感性认知,然后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之后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出相关理论,最后再通过模拟练习或课后实践验证理论,完成体验式学习过程的完整闭环。
例如,在讲解电影发行工作中关于档期选择的方法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电影发行这样的中间环节,对发行工作相对比较陌生,若直接介绍理论知识容易显得枯燥,且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困难。因此,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以《战狼》和《一九四二》两部电影作为案例引入课题,通过两个案例在项目特点、上映档期和市场表现等方面的强烈反差对比,引发学生探知答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体会到电影的档期选择对一部电影市场表现的重要性,之后,结合两个案例的档期选择策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为电影选择档期时需要考虑的四大因素,并针对每一因素,辅以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从而掌握电影发行选择有利档期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三)情境创设:模拟审片会――身临其境,高度参与
体验式学习圈得以构建的起点是“体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通过体验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而结合课程内容和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状态适当创设情境,便是增强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电视剧的发行过程中如何提炼 “卖点”,我利用两学时的课程组织了一次“模拟审片会”,让学生模拟电视台或视频网站的电视剧采购部门,自由分组建立几个审片团队,依次审看几个不同题材类型电视剧的片花,审看后依据组内自行商定的选片标准分别对每部剧进行量化评分,并派代表给出最终的购片选择并阐明评分标准和选片理由。随后,共同讨论在审片评分过程中,主要考量了哪些因素,其中哪些因素提及率较高,并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反思自己的考虑是否全面、有无偏差。
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在电视剧的审片采购过程中,购片方对剧集内容的基本评判标准,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一部电视剧的发行卖点具体应从哪些方面来提炼,主动将自身的体验感受转化为理论知识。
这样的模拟情境设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影视行业部分环节的实际工作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目标任务设定、自主思考、观点提炼与表达等过程,辅以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氛围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协作、观点碰撞、组间对比,提高了每位学生的参与感,有助于学生增强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
相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加深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四)效果反馈:制订营销策划案――角色扮演,综合考查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沟通的交互活动,反馈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除了平时课堂上的即时反馈外,学期末的课程考查无疑是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一种综合反馈。
为了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获得更直接明确的效果反馈,在期末结课形式的设计上,我没有采用传统的试卷或命题论文等封闭式考查方式,而是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设计研究任务:安排学生以三人为一组,按策划、发行、宣传三大岗位角色分工后,自主选择故事策划成影视剧项目,并制作成影视项目营销策划案,内容包括项目定位、拟邀主创班底、市场分析、发行计划、宣传方案和风险预测等几大板块。最后以PPT形式进行分组阐述,并根据每人所承担的岗位撰写个人工作阐述,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反思。
这样的考查形式,从学生自身的兴趣方向出发,既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又帮助其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符合行业实际的工作规范。通过自主设计研究和模拟实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对于整个学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成果展示分享、互相学习借鉴,在交流中促进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反思,是学生检验所学理论、加深知识印象的重要过程,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途径。
(五)实践运用:电影校园点映会――课外实践,实操演练
实践是完整实现体验式学习圈的重要一环,作为一门前沿性、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影视节目营销》中涉及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仅有课堂上的模拟练习还远远不够。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与行业结合紧密的课外实践机会更能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
因此,结合之前在影视行业一线工作中积累的相关资源,本人也积极争取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例如带领学生组织承办了电影《剩者为王》全国高校行在四川传媒学院的超前点映及主创交流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与行业一线文化影视创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其获取影视行业的前沿信息和影视创作动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全面参与了整场点映会具体的活动策划、筹备与组织工作,使学生在实战中熟悉了常规影视营销活动的基本工作流程,真切感受到了影视营销工作的实际状态,并锻炼了影视营销工作中所需要的统筹协调、有效沟通、灵活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和突发状况的能力,让学生在双创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以提升专业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对《影视节目营销》课程进行设计和教学实践后,教学效果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从课堂氛围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课堂互动较之以往更频繁、更活跃,学生对课程及相关行业逐渐建立起了一定的情感;从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期末考查,大部分学生普遍已对影视营销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开始有意识地用更科学、更专业的思维方法来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因为这门课程而对影视策划、影视发行或影视宣传方向的工作产生了兴趣,在实习和应聘工作时找到了更清晰的专业方向和定位,并初步具备了担任相关专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7届毕业的366名学习过本课程的学生中,有约40%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了与影视行业(包括互联网娱乐方向)相关的工作,其中不乏华策影视、完美影视、北京鑫宝源影视等行业内知名的大型影视公司,也有腾讯、芒果TV等互联网影视公司,另外还有在爱奇艺四川营销中心等公司参与互联网整合营销或电影营销活动的策划与执行。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其他行业从事了营销类的工作。
不过,虽然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影视营销课程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开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当前课程中的互动反馈多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反馈相对欠缺,评价机制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离教学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可以考虑在课程任务中设置一定的互评机制和激励手段,将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结合起来,利用现场投票、适当奖励、额外加分等手段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实际条件和课时容量的限制,很多预想的实践活动难以完全展开,课堂讲授的比例仍然略大,留给学生练习、试错和反馈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面也还不够全面广泛。未来会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虑适当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和实践课时比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逐步增加影视公司参观调研、影视营销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等综合实践环节,将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与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丽果.基于沉浸理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
[2]农智杰,林萱,孙涛.“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J].教育与职业,2016(15).
[3]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摘要:本文以家庭剧《夫妻那些事》为例,分析了经济利益影视传媒文化品格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利益;文化品格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59-01
一、经济利益影响影视传媒行业
在影视传媒行业中,经济利益是行业发展的需求和基础,文化品格是行业自身的精髓,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好似数学中的极限函数,不能简单认为两者是成正比的整函数或是成反比的反函数,而是在一个临界点以内是积极作用,过了临界点将背道而驰。中国的影视剧现处于膨胀发展时期,濒临在临界点飞速发展中。
首先影视传媒行业本身就是个利益大群体,是高回报高利益高名誉的名利场,这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就是这个行业需要经济利益的推动。其次影视剧从业余模式发展到专业模式,对精神追求提高的同时就会不自然的进入到消费时代。在经济簇拥下,制片人为达满座率和收视率来加大经济利益最大化忽略对剧本的投资反而在演员和宣传上大投资。这些经济化的考核是衡量标准,这个行业已经乐不思蜀的维持着游戏规则,在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上得到互动。
二、 影视传媒中的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统一体。2011年是艺术这个门派的分界点,从文学大类的分支升级到一个独立门派,影视传媒属于其中一个专业。影视传媒这种观念形态似的艺术,电影,电视,网络,报纸,传媒会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现重要的影响力。对于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将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品格,影视文化吸纳很多国外新鲜思想的精髓与传统的文化氛围撞击后形成了兼容的媒体形态,以追求精神,质感。但结合大经济背景下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和审核体制尚未完善,现阶段还处于受经济利益影响下以削减文化品格为代价进入浮躁阶段。
三、经济利益影响文化品格的体现
(一)体现在剧情中
剧情以三对姐妹的感情线路展示了当今社会现实的感情生活,丁克一族,嫁入豪门,夫妻经济差距等因素都体现在女性在经济时代展现出的魅力,各种生活矛盾都因经济为起因,从内容上说经济利益影响了人物的生活品格的质量。从电视剧编排来说,剧中人物使用的手机,信用卡,房车,饭店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都体现了人们已经进入消费时代米影视剧只是消费时代的一个载体。
(二)体现在植入性广告
“植入式广告”是指把产品及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的一种广告方式,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由于受众对广告本能的抵触心理,让商品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宣传同时广告商的赞助将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提升是件双赢的事,但商业效益的过分追求所造成过量的广告植入会引起敏感观众的反感,条件反射性的关闭心灵之门,影响对影视剧的客观态度,更有甚者过多的广告加入会让剧情变得牵强和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影视剧本身的创作。制作方表示因筹拍时经费的确紧张,最后招商引资了很多品牌后对方都有这种要求,所以导致影视剧会根据广告商要求略微删减改动。在经济冲动的下牺牲了创作的纯真,人物形象塑造不合逻辑,剪辑点不连贯,影视剧的教育意义和艺术性明显削减。
(三)体现在古今婚姻生活差别
从古至今婚姻都是人生大事,婚姻生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千差万别,古代有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纳妾的说法,男主外女主内,母以子贵,媳妇听顺婆婆,无论家里贫穷还是富足家庭地位都是男尊女卑,现在社会进步了,在经济利益簇拥下,男女家庭地位发生变化,生活和谐程度有差异。单从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和觉悟看,古人的大智慧和单纯人品比现代人胜出几筹。社会进步了,人性变得自私,现实,利益了;经济促进人们有条件吸收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却不能增加智慧,不能提升人性人品,从人文品格角度来说是严重缺陷。
四、总结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现实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表现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以经济为主要元素的消费主义俨然是受国家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所接受,鼓励和怂恿的情感和价值。从家庭剧《夫妻那些事》这个点,不难理解到,现在的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都在告诉人们,美好生活要从高消费开始,有一定经济寄托后才能寻找到自由和幸福,所以要不断的追求物质,追求经济利益才能生活的幸福。而经济利益会导致社会,文化方面的缺陷,健康与正义目标的变差,有损个人身心健康,社会道德的根本原因。从精神层面彻底瓦解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人的品质和文化的品格都在逐渐消亡。经济利益在影视行业中更像是加了催化剂一般消减更加迅速,要想保持品格犹存或提升应更加全面客观的权衡经济利益与文化格局的关系,要善于利用经济利益带来的良性竞争力和文化提升的条件,摒弃过度欲望后对人性和文化品格的摧残。
关键词 CG 影视教育 CG图像文化 民族文化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影视制作都融入了电脑特技/动画。像电影《终结者II》以令人惊异的视觉效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特技奖:电影《龙卷风》中使用CG技术创作的骇人、逼真的龙卷风景象,震撼了观众。所有这些都是融入了CG特技和CG动画的后期制作技术的结晶。如今每一部令我们震撼的电影或游戏几乎都贴上了CG华丽的外衣,也正是有了CG,我们才能够目睹超常的现实世界,才能体验宇宙无限的神奇与奥秘。
一、什么是CG
“CG”原义是计算机图形ComputerGraphics的缩写,核心意思为数码图形,通常指的是数码化的作品。CG技术,顾名思义即为计算机图形技术。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CG的概念正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在不断扩大。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由CG和虚拟真实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都可以归于CG范畴。如今的CG一词,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印前设计、建筑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所以提到CG时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领域:CG艺术与设计、游戏软件、动画、漫画。
CG从诞生至今在技术上日新月异,在表现形式和空间上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已经初露锋芒,表现出独有的特征:
1、可用性:即CG作为一种信息编码,表现为非物质形式。
2、虚拟性:CG的虚拟技术可以对真实存在的虚拟再现,也可以对真实存在的创造性的虚拟。还可以对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事物的虚拟。这在现代影视制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技术性:三维动画特效,非线性编辑,多媒体技术等CG制作手段和技巧,使传统无法创造的神奇特效在数字化的编辑与整合中得以实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工具。使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随心所欲进行创作。
4、大众性:CG的大众化表现在以通俗的数字处理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为背景的CG传播的大众化和创作群体的大众化。
5、消费性:CG的消费性表现为趣味性和娱乐性,在影视文化产品这方面表现得最强烈。
如今影视特效、3D动画制作与3D游戏制作已成为CG领域发展的前沿。从1991年的《终结者2》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CG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导演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搬上了银幕。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突破了数字技术在电影业中的运用限制,给电影制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时,游戏制作也已经全面进入3D时代,2004年推出的《魔兽争霸》以恢宏的场面、美轮美奂的背景、高度仿真的环境,让无数游戏者体会到了CG的神奇魅力。短短十几年,CG以高端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无限的创意为内容,彻底颠覆了传统视觉时代,开辟了流光溢彩的图像新时代。
二、CG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CG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海外专家带来国外在计算机图形学方面发展的一些动向和部分成果,使得“CG”的概念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萌芽。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引入,世界计算机图形业发展的风起云涌,各种商业化图形软件的诞生:Adobe的Photoshop,SGI的著名3D软件Alias studjo,Discreet的招牌软件3DS MAX的前身3D Studio等,使中国的CG经过长时间的孕育后也终于破土而出,国内的广告、影视、出版、游戏、美术等相关行业得到了飞越性的发展。
2000年到现在,中国的CG发展逐渐开始走入正轨。CG行业的分工以及产业结构日益专业化、标准化和商业化。艺术和技术上造诣都很深的数码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般展头露角。在这个时间段里,最大的亮点在教育和传媒方面,各个美术院校,像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纷纷开设CG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或专业,社会上也有如MAYA国际认证、3DS MAX国际认证等由商业机构开设的软件认证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间段里,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GDC)属下的数码媒体科技研究院(1DMT)与深圳大学联合组成了中国首个数码媒体培训基地,这个属于世界5大CG制作基地之一的机构的成立为中国CG向高端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跳板。媒体方面,《数码设计》、《CG杂志》、《Compute r ARTS数码艺术》、《CGworld》中文版等专业传媒的创刊和引入也为中国CG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中国CG开始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开始为向国际市场进军打下基础。
三、cG对影视教育的影响
CG以奇幻的视觉特效、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优势融入影视创作领域,丰富了影视节目的表现形式、视觉效果、艺术表现手段,使影视制作、技术、艺术、手段、风格发展到一个极致状态。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影视创作手段和创作观念,也形成了一种全新:CG图像文化。
CG图像文化的形成。使人们被淹没在CG图像时代的大潮中,人们通过影像来认知世界。当人们越来越依赖影视媒体的时候,以大众性、消费性为特点的CG通俗视觉图像成为受到更多关注的对象。这种CG通俗视觉图像的日常化表现形式逐渐主导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和认知方式。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以经典艺术为主的影视教育,面临着如何在艺术教育与通俗视觉图像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寻求平衡的问题。图像文化扩大了影视教育的范畴和内容,当代影视教育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面对这一变化,比如,加大教育模式的弹性,增加对各类艺术新形式的包容力,吸取图像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使之成为当代影视教育的主题内容。同时,又要批判地看待这种CG艺术现象。“读图式”的文化消费,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可能会带来人的联想、思辨能力、读写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个性化创作能力的退化以及媒介文化同质化带来的个性风格的缺乏。
如何在CG图像文化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下,引导人们的图像文化消费,阻止人们的浅薄化倾向,是影视教育中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人格主体的塑造。
四、中国的影枧教育
CG时代的来临,使我们遭遇了纷繁迷乱、前所未有的视觉景观和文化现象。在信息时代,如何把握媒介对人的塑造作用,如 何更好地感受世界、认识自我和社会,如何实现自主批判、理性的对待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影视教育更多的使命,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1、关注影视教育的本质
借助CG技术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是一种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创作。虽然CG图像文化的范围十分宽泛,但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的文化要素,除了从美感、创造力的层面去启发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更应该把对作品的理解上升到文化学习的高度,更多的关注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在当前情境中的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对CG艺术的深度理解
深度理解能力是一种建立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角度对影视作品的人文性质和“超语义信息”解读的能力,是更加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我们的影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作品表面肌理、形式、气氛等方面的分析,如果这样,我们的学生在面对CG影像的时候,大多只能认识影像的表面形式,并不能解释隐藏在表层之后的深层含义,也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应该引导学生接触和欣赏各种民族、文化背景下,各种类型风格的CG艺术作品,能使学生熟悉CG艺术的各种表达方式,提高感受的敏锐性、理解的深刻性,促进学生艺术解读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批判的意识,透过影像找寻它的社会关联,探讨深藏在影像背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
3、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广播影视类,行业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需要与外界沟通交流,因此,行业英语教育在非英语专业类高校课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常常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通过分析研究专业英语的特点,帮助学生听懂、学会并能够应用专业英语进行简答的沟通交流。
一、用高职适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是对即将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如影视类学生就是需要学会影视类职业的基本知识,能够从事该类职业的基本技能,那么在今后从事该职业时,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英语水平。如果到了工作岗位,从零学起的话,是职业教育的失败,也是学生就业后的一大弊端。因此专业英语的学习应该用高职适用的教学模式,选择与职业环境接近的情境构架教学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职业英语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同样可以效仿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协作”,改变旧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过程,采取分组讨论法、视频案例解析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丰富应用,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学习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加互助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突出听、说训练,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譬如,“了解镜头的外语”环节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段英语对话,内容要与镜头相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增强课堂教学互动,客服传统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弊端。
二、用专业特色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专业英语单词是一个相对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是教师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书本模式,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比如,在学习“蒙太奇”、“镜头”等单词的单元,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们一同观看影片《楚门的世界》,教师在观看影片之前,就要让学生学习和认识这几个单词,并介绍该影片的主题思想。要求学生在观察影片的同时,去了解镜头的应用,感受蒙太奇的美妙,并在原声影片中学会并能够记住这些专业化词语。那些生动有趣的内容引入课堂,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帮助学生理解、再现和记忆单词。
通过赏析一些国外的优秀广告作品,在学生感受优秀创意的同时,也记住一些教师可以为他们呈现的专业英文词组。比如一些欧美相机广告,要求学生看完之后,找出里面的专业词语,并拼读出来,为了让他们能够记住,并学会应用,还会要求同学们进行口语练习,以广告中的口吻,模仿完成这段对话,同学们都会在这种环节中兴趣十足地丰富英语词汇。
英语课程,一般没有专门的专业实习活动,但我们会发现很多专业软件器械的说明书都是英文。同样,专业课理论教学课堂与实践教学现场也是英语一个很重要的实践场所。我们所学的专业词汇有许多会被专业课教师用英语或汉语经常反复地说出,有的词汇经常出现在教师的教学课件里,只因为学生缺少学习的意识而熟识无睹,浑然不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运用英语,如在摄像课中,要求学生用英语指认摄像机上的各个零件部位;在实习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必须能够简单读懂英文说明书。
英语教学有了专业课教师的配合和支持,让英语词汇的学习延伸到其他专业课中,是学生重视专业英语学习的保障,也是学生快速记忆专业英语单词的最好方法。
三、用现在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英语教学,特别是在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极大,对英语学习极其不重视的情况下,更加需要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与网络媒体的应用是最好的应用工具,也是英语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观看一些有趣的、信息量很大的教学光盘,丰富课堂内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上,改变了学生眼中英语课的“粉笔、黑板、录音机”,变成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教具、视频片段、课件,不仅改变了“教师一直说,学生一直听”的局面,大大缩短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注重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使用技能。譬如,“蒙太奇”单元,在课前为学生下达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下载一段影片,影片中要有蒙太奇的画面,并且学生要现场演示这段对话。学生课前要做大量的自主学习工作,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专业参考资料,了解蒙太奇的相关知识和外语单词,小组间互助合作下载影片并练习对话,锻炼语言表达的同时,学习复杂句型。
把握机遇
国内动画配音行业前景广阔
目前,国内动画片的市场需求以及动画产业的扩展空间非常大,前景十分广阔。同时,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前所未有的大力扶持,动漫基地、动漫节等不断设立,可以预见的是,国产动画具有不可辩驳的巨大市场和生产潜力。
另外,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动漫作品数量惊人且不断递增,这些“外来货”在中国想要获得市场,大多都要解决语言的障碍,译制片制作是必然结果,所以随之而来的是对配音演员的巨大需求。
对于国内配音专业人才的教育来说,动画配音主要以声音为创作手段,对配音者的语言掌控能力、表演能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我国对于语言、表演、戏剧文学、心理学及其他相关技能专业的学术研究与教育已非常成熟,实际上只需将现有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重新进行整合发展,就能进行专业动画配音人才的培养。
此外,以前动画配音在我国被忽视的现象已经逐渐缓解,国内开始出现一些以配音为主题的比赛,“声优”作为一种新名词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理解和研究,为动画配音人才的挖掘培养创造了有利环境。
健全机制
培养更多专业动画配音人才
当下,我国动画配音走向专业化仍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动画配音是一个依附性很高的行业,起码在发展的初期必须依赖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而且配音工作因其特殊的创作环境,对创作者的声音能力和创作心理都有着特殊的要求,所以,动画配音行业的发展要从最基本的教育做起。
在高校内建立配音专业、影视公司与相关传统专业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创建社会性的配音培训机构等,都可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赵依芳一直擅长把握风口,打造出具有时代性的“爆款”。与此同时,她也对优质的内容饱含敬意,不吝于投资各类情怀作品。她说:“这个时代充满机遇和变数,我是一个观察者,同时也是实验者,在巨变中考察自己的眼光和决策,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冲动中,做出影响一生的决定
赵依芳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传媒学院的新闻系毕业生。18岁那年,她考上了浙江广播电视学校(现浙江传媒),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东阳广播站。她打定主意要好好工作,在新单位干出一番事业。
几年时间里,赵依芳凭借一股干劲从广播站普通职员做到了东阳电视台台长,所依仗的唯有年轻人的心气与热情。接到升任东阳电视台台长的任命书后,她扎着马尾辫,穿着白衬衫和牛仔裤便去赴任,结果被门卫误认为是台里新来的实习生。她在电视台四处走动,大家只当她好奇,也没人主动搭理她。开会的时候,副台长还跟大伙儿抱怨:“听说上面分配了个小姑娘来管我们,这怎么能管好嘛,不知道上级单位是怎么想的。”赵依芳听了,直接起身走上前去,说:“我就是新来的台长。”把对方吓了一跳。
入职后,赵依芳卯足了劲儿要证明自己,把台里管理得井井有条,慢慢地,大家便心服口服。后来,赵依芳又被任命为当地的广电局副局长,成为单位最年轻的女干部。那时的赵依芳才30岁出头,却感觉自己的热情正在慢慢消退,这让她对未来的生命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她决定去闯一闯外面的世界,去做自己熟悉的电视工作。就这样,赵依芳向上级领导递交了辞呈。
“你想得太简单了。去外面做事哪有那么容易?年轻人不要任性,以后会后悔的。”领导语重心长地劝说她。
赵依芳决定任性一把。“这是一步险棋,还好我任性地走了这步棋,如果再过上几年,我可能不会有任性的勇气了。后来我发现任性不是坏事,我人生中很多重要的决定都是在冲动中做出的。”
下了海,日子如海风般吹来吹去
辞职获准后,赵依芳收拾了几件衣服来到杭州浙江电视台对面的一家宾馆租下了一个小房间,正式下海创业。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涉足电视剧行业的民营企业还非常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依芳选择的是一个前途未卜的行业。在其他人看来,放弃铁饭碗去做电视剧绝非智举,她却特别乐观,认为这一行大有可为。
最初的创业团队只有五个人,大家在赵依芳的带领下四处跑业务,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每一根弦都绷得紧紧的。
赵依芳刚入行时,电视剧行业的准入标准还非常高,于是她以退为进,与浙江一家影视公司合作,开发了国内首档证券节目。1995年,赵依芳找准时机投资了一部14集的电视剧《子夜》。那时候,赵依芳的公司还是一家名为“华新影视”的小作坊,但电视剧上映后口碑极佳,这家小公司一下子在业内打开了知名度。慢慢开始有人主动找上门来合作。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赵依芳依然非常自豪,对她来说,这是个非凡的成功,“这种成功不是说赚了多少钱,而是说我得到了某种证明,终于确信我的眼光和判断都是对的,我建立起了最初的信心,这种信心支撑我走下去。”
因为前期的职业生涯,赵依芳对许多行业规则烂熟于心,而她要做的便是在商海与体制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让事业发展的轨道保持平衡。在许多场合,她经常谈起“庖丁解牛”的故事,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运刀的厨工,无时无刻不在总结规律,然后依照事物的“纹理”前行,避开那些难以攻克的“节点”,久而久之,“技”就变成了“道”,她也从最初的劳心劳力变成了游刃有余。
2005年,赵依芳Я焱哦拥墓歉擅浅闪⒘苏憬华策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先后凭借着《中国往事》《天涯明月刀》《雪豹》《倾城之恋》等口碑剧作在影视圈崭露头角,声名鹊起。
五年后,华策影视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出席上市仪式前,赵依芳穿着一件灰衣。交易所的工作人员连忙拉拉她的衣襟,说:“你穿成这样怎么行呢?哪有人穿这种衣服上市?”赵依芳一想确实如此,连忙让司机拉自己去旁边的商场买了一件金色的外套。就这样,华策影视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以电视剧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被誉为“电视剧第一股”。
“下海后,我在海里吹了吹风,日子就嗖的一下过去了。我想大概是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我过得特别投入,时间就过得飞快。”赵依芳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业历程。
打开自己,情怀与流量并存
想在竞争激烈的影视业站稳脚跟,生产出观众爱看的作品才是根本。因此赵依芳一直牢牢把握着“内容为王”的主原则,带领企业先后推出了《国家命运》《全家福》《推拿》等多部叫好又卖座的影视作品。
随着电视剧行业的火爆,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了这个行业,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泡沫和怪相,演员的片酬也变得越来越高。比如华策合作过的某位女演员,原来的片酬是3万元一集,但在演完某部大型电视剧之后对外的报价马上变成了100万元。“现在稍微有点知名度的演员,每拍完一部戏,片酬就会往上涨,没有一个演员认为自己不值这么多钱。但这样一来用于制作的成本就会无限制压低,幕后制作人员心理又不平衡,难免出现剧集粗制滥造的现象,整个行业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制作方往往是有苦说不出。”
虽然无奈,赵依芳依然对影视事业充满了热情,热衷于进行不同领域的尝试,她在2012年初次试水谍战大片《听风者》,2013年又推出了小清新之作《分手合约》,斩获了不错的票房,也收获了颇佳的口碑。
她会投资郭敬明,也会投资侯孝贤。刚决定跟郭敬明合作的时候,周遭的反对声不绝于耳,赵依芳耐心分析道:“干我们这一行,就要尊重市场,尊重观众,现在时代变了,市场和观众就是‘粉丝’二字。郭敬明背后的那群忠粉可以说是代表这个粉丝大时代最鲜明的脸谱之一。谁都可以去说三道四,但你不能忽视这样庞大的一个青春群体的存在。所以我要说,不要去恨你不理解的事。对于每一个分众群体的狂热和激情,我们不一定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