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由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让教学资源从单一资源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等多方面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1],因此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讨论[2]。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纷纷对其开展试点工作,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3-6]。但从现有文献看,从技术层面针对MOOC平台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仍不多见。鉴于此,笔者结合本单位基于MOOC的实践,针对MOOC课程平台的功能设计进行讨论,以期为当前国内高校的MOOC实践提供参考。
1 MOOC课程平台建设背景
南京审计学院是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学校设有28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近15 000名,研究生127名(含10名留学研究生)。现有教学平台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功能体系,对学校相关的教学门户、网上课堂、教研活动、形成性考核、毕业设计等业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但是随着南京审计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现有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已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因此,南京审计学院适时提出MOOC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希望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解决现存的教学数据孤岛、教学体验不友好等问题,实现全网上教学与移动教学,并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的目的。
2 MOOC课程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2.1 数据准备可行性
南京审计学院多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使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源,包括: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视频、教案、教学文档、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的积累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准备。另外,南京审计学院已建设并使用的网络考试平台可有效解决线上教学过程的考评需求,正在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公共数据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等可解决底层数据交换难题,为全网上教学平台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准备。
2.2 技术可行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3G/4G等技术的普及,加上学校现有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人们随时、随地、随心进行网上课程教学已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数据集成技术和SOA技术的发展,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提供了成熟的技术保证。
2.3 用户行为可行性
首先,南京审计学院的学生是具备完全自学能力和意愿的群体,而且多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有较高接受度;其次,大多数在校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IPAD或智能手机,为MOOC课程平台中移动功能的实现奠定了用户基础;最后,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师有着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为MOOC课程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2.4 人才准备可行性
近年来,通过大量信息化工作实践和探索,南京审计学院培养了一批既懂学校现状,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3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策略
3.1 总体策略要求
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基础情况,MOOC课程平台项目除支持课程全网上教学模式之外,还需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为辅或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因此,在平台功能设计上,需采取如下策略:
①功能范围需要支持全网上教学相关所有功能,可以给所有课程提供对应的功能支撑;
②针对不同课程,支持对各个功能点的灵活选择使用并提供不同的设置策略,从而为不同教学模式提供差异性的功能支撑。例如课程采用全网上教学模式时,可以选择使用平台提供的全部功能;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可仅选择使用其中的部分功能。
3.2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
对于某些课程,由于存在一定特殊性,某些教学活动无法通过网络或不适合通过网络进行,如课外活动、课后实践等,相关教学活动仍需通过线下进行。这些课程则需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实现O2O线上线下一体化。因此,线上线下相关的数据、规则等需保持一致性,包括: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课程章节目录、教学进度安排、院系数据、面授教师数据、学生班组数据、课程题库、课程考核标准等。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还体现在线上和线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具体如下: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测试情况、提问和讨论情况、学生评论信息、网上行为统计信息等),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背景信息、常见问题、学习难点等,然后针对性地制定线下面授辅导方案,以提升线下辅导的目的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可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或错误率较高的测试题进行线下重点辅导。
教师通过线下的面授辅导,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在线上难以了解的信息,如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和特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线学习的具体场景等。通过线下了解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
在线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在线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
3.3 在线支付支持策略
学生用户在学习课程时还可以选择付费学习,系统需提供试学习功能,预览部分课程后再选择是否支付继续学习。若支付,系统能够保存试学部分的学习进度,同时,系统提供在线支付功能,支持用户将选中课程加入订单。
3.4 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系统可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要求如下:
(1)提醒服务:提供站内消息、邮件、短信等方式的提醒服务。
(2)相关支持服务,包括:①技术支持服务:主要提供平台使用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问题支持;②热线电话支持:提供电话人工支持服务;③在线客服支持:嵌入全网上教学平台在线人工支持服务。
(3)课程助学服务,主要提供课程学习方面的支持,包括:①即时助学服务:师生之间等通过Web IM工具,实现在线交流,教师向学生或学生向学生提供课程助学服务;②非即时助学 服务:学生在线提交问题,平台给教师发送问题提醒,教师登录平台回答学生问题后,平台再给学生发送回答提醒。其中,除教师回答学生提问之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回答提问。
(4)完善的线上帮助系统。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使用全网上教学平台时更加简单、方便,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寻求支持,获得帮助,从而消除了用户后顾之忧。
3.5 学习激励策略
网上学习因为缺少学习同伴和教师监督,对学生自制力和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提升网上学习效果。一些参考的激励机制如下:
(1) 积分制度:学生通过网上学习的相关行为(访问次数、学习时长、笔记、提问、回答等)获得一定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升级。
(2) 奖励制度:学生获得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奖励,可以是实物或虚拟物品,或是成绩加分及兑换学分。
(3) 竞争机制:设置各种学习排行榜(访问次数、学习时长、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等)并向所有用户展示。向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等),可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并对各种排行榜前若干名的学生提供实物或虚拟物品奖励。
(4) 词语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台根据应用场景,向学生展示一些激励词语。比如学习完一章之后,显示:“恭喜,您已经学习完第一章了!您的学习进度打败了全校80%的同学!”
3.6 视频直播支持策略
全网上教学平台除视频点播外,也可以观看视频直播。通过南京审计学院提供的独立视频直播系统,给全网上教学开放视频直播接口,从而实现在全网上教学平台上观看视频直播的功能。
4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体现效果
4.1 体现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MOOC课程平台在设计上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同
时兼顾管理者需求,与现有平台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模式相比,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上突出面向学生的学习功能和面向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功能,给学生提供视频学习、学习动态、主题讨论、问答、笔记、WebIM等强大且系统化的网上学习相关功能,给教师提供简单、易用的可视化、渐进式的在线课程制作工具,教师不需要专业的IT知识即可很快上手。同时给教师提供强大的在线资源库功能,让其可以很方便地管理资源、建设课程。
(2)在界面和交互设计上,采用美观、简洁、统一、实用的风格,优化导航,减少页面信息层级及窗口跳转,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统一的平台登录及功能操作入口,从而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教师专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减少其它不必要的干扰。
4.2 支持全网上教学模式
MOOC课程平台把线下教学的全套过程都搬到网上,提供网上导学、促学、助学、教学管理等完整的线上教学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全部上网:①教学过程全网上:包括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课、课程选课、课程学习、课程笔记、课程问答、课程讨论、随堂测验、章节测验、课程作业、模拟考试、结课考试等;②学分认证全网上:通过网络提供学分认证的素材构成,包括课堂交互、课外资料、主题讨论、单元测试题、考核方案等;③综合成绩全网上:课程的成绩由各种网络教学活动的综合成绩组成,包括学习时长、互动情况、单元测验、结课考试、课程作业等;④支持服务全网上:通过网络方式(IM、微信、网页、短信、呼叫中心、邮件等)提供各种支持服务,包括:教学支持服务、在线督学服务、在线技术支持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李华,谢艺,等.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2] 王鑫,李磊.慕课MOOC在线教育平台技术架构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215-216.
[3] 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68-7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73-02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而又迅速地发生着。面对新形势、新变革,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在“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不仅要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提高教学水平的外在工具,更重要的是将“互联网+”的理念真正融入教学,建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互联网+课程”环境下更加智慧化、个性化、自主化,更有效地去学习,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现以“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课程为例,对“互联网+课程”背景下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师与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教师只需要在课前备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准备好本节课的相关课件与视频,实现的仅仅是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环节也仅限于课堂环节,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片面,面对班额40左右的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课前做不到有效的预习,课后做不到对讲授内容的巩固,本节课堂上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往往需要等到下一节课来解决。
2. 教材与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使用Creo软件对工业机器人线体设备进行建模、装配、转化工程图、机构仿真等。目前选用的教材虽然包含有真实案例,然而教材的编写格式都是以模块化为主,即按照零件的建模、装配建模、工程图模块等顺序编写。运用这样的教材,我们发现学生在零件建模阶段的学习兴趣较浓,到了装配和工程图模块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掌握不完整。
3. 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完全以课堂教学为主。每节课教师利用课件、软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以及示范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在电脑上自行练习,教师进行辅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有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特别是一些知识点类型繁多,创建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讲授需占用大量时间,讲解流程烦琐,这时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而不再继续学习,课堂学习效果差。而且课堂学习内容无法在课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的遗忘情况严重。
4. 考核方式现状分析
“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课程考核主要采用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的侧重点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考核内容完全侧重于操作能力的应用,对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有所欠缺。
二、“互联网+”时代下“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导致社会大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手机、电脑、互联网、物联网、VR等成为新的生活模式,也正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时代,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兴趣习惯与以前相比有了根本性差异。在课程发展上,“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也促使教师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
网络学习资源的出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同时,由于自主性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下意识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学习,容易忽略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而且,学生面对没有情感的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学习,缺少面授教学中师生间的亲切交流以及同学间的情感交流,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为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网络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应该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整个教学过程依托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采取“线上(网络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三、“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编写出相对应的新型数字化教材,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可将“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课程整个教学内容概括为6个项目,项目从简单到复杂,每一个项目都是机器人线体中的一个完整部件,其内容包括零件的建模、装配和工程图的创建以及机构的仿真、动画,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软件的知识和技能,还掌握了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结构和功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项目成果。这是学生判断自己职业能力的有效依据,也增强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产品设计实战状态。
同时,新型数字化教材在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同时,附带有相应的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视频、课件介绍学习该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因为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所以相对应的网络资源内容更加精简,资源容量也小,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最为有效的是,学生遇到的难题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和教师沟通交流,不必等到下节课再解决。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提高“互联网+”背景下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实践锻炼的能力。对于“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课程,可以机器人线体零件为载体,依托CAD/CAM实训室、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和Creo等媒体资源,按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要求,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学生登录课程教学平台,选择教学单元,查看“课前任务单”,按要求完成任务单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视频和课件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预习,完成“课前测试”,检验自学效果。教师根据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按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和分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课堂教学的分组合作做准备。
课中:课中教学分为任务导入、任务实施、课堂竞赛及评价总结4个环节。以该课程项目二中的第一个任务(机器人连接臂的建模)为例说明。首先要求学生登录教学资源平台,观看机器人手爪吸盘夹具拆卸动画演示,结合教师下发的图纸,了解机器人连接臂在机械手爪吸盘夹具中的作用,分析连接臂结构,并根据其形状特点以及后续的制造工艺确定连接臂的建模思路。在课堂中设置“动手做”“跟我学”等环节。在“动手做”的教学环节,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与辅助作用,体现了“学、教、做”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跟我学”教学环节中,教师使用软件进行演示和微视频辅助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设置“课堂竞赛”环节。最后师生共同评价,让学生在竞赛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课后:为了巩固对已学知识点的应用,提高学生建模的速度和技巧,特别安排了课后拓展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学生登录教学网络平台,观看、学习教师上传的课后指导视频,完成拓展任务单内的任务,根据教师给出的评分表进行自评,并通过QQ邮箱上传作业。教师将学生作业中的问题通过作业点评及时反馈给学生。
3. 考核评价的改革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该课程的考核更具全面性。课前的自我检测评价、课堂的竞赛评价、课后的拓展任务评价涵盖了整个教学过程。课前课后的在线评价快捷、全面,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课堂竞赛评价或任务评价,要求学生展示竞赛任务,并根据教师给出的竞赛任务评分表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依据互评成绩和教师评价创建得出总评成绩,输入课程在线教学平台作为过程考核依据。教师根据课前和课后评价以及课堂评价成绩进行综合评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及时性、全面性、公平性。
4. “互联网+课程”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变化
“互联网+课程”时代,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线上备课,并将课件、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上传到教学资源平台供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课件、视频以及动画制作等技术。同时,教学资源的公开,要求教师更加认真地准备每一节课,不断将新知识、新内容加入课堂,并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吸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意识和自我更新意识,尤其在信息化学习和教学能力方面要不断提升。“互联网+课程”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都可登录教学资源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并可利用网络平台和教师进行即时对话和沟通。同时,教师对教学资源平台上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科学有序。
利用教学资源平台上的“在线交流”“课题讨论”,在课前和课后增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及时高效地解决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师将每个知识点进一步拆分,使自学和复习用微课等在线学习资源实现“碎片化”,缩短了每一个资源的长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课前测验、课后拓展练习都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课前测验考查学生前一任务的掌握情况及新任务的预习情况,便于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后拓展练习的难度大于课堂任务,在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建模思路空间。
教学项目采用真实案例,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跟我学”“动手做”“赛一赛”“评一评”等环节,凸显了“学、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在线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使评价更加快捷、准确、全面。
参考文献:
[1] 杨宇翔,黄继业,吴占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5,(5):3-4.
[关键词]校园纪念品;设计;开发;创业;实践;营销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3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1 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开发价值
校园文化纪念品是以校园文化特色为核心、以承载纪念为意义,以学校标识和标志性建筑和学校特有的美丽景色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开发与设计。校园纪念品的开发有助于学生回顾学校的历史,展现本校的办学色彩和办学文化,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可以全面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弘扬校园文化,打造富有本校校园特色文化的纪念品,从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校园纪念品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实用、学习认知等功能。校园文化纪念品以物质形式将学校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以及自己所独有的文化特色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制作与开发,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潜力,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校园纪念品开发现状
校园纪念品是校园文化的产物,校园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目前,我国高校众多,纪念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目前开发设计的产品不仅用于收藏,也为了供人们使用。因此,高校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必须满足顾客实用性要求。
在产品宣传方面,为了让购买者有直观的感受,最真切地感受到产品的美和用途,开实体店,比网络与广告宣传更有优势。不过在当下,网络与广告的宣传形式也相当普遍,可以三管齐下,把重心放在实体店。
3 校园纪念品设计及开发思路
设计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设计校园纪念品源于对母校的热爱,校园纪念品承载着学生校园生活的一段美好记忆,也承载着学生对母校的情结。同时,校园纪念品会随着校园发展不断变化,成为学校文化成长的载体。
3.1 设计理念
3.1.1 超越功利,使日常生活情趣化
这里“超越功利”是指注重精神的不受束缚和对生活美的享受,从而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即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人们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将自己寄托于周围的美好事物和大自然之中,真正的放空自我,使人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精神上的偷悦。
3.1.2 张扬个性,使日常生活个性化
“张扬个性”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个性,不盲目从众,进而保持自身的特色。大学生特有的生命情感的释放和张扬感性的表现,事实上就是追求唯一、追求个性和自由的表现,即美的创造,因为美是随性、洒脱的象征,是人向往自由的本质表现。
3.1.3 善于发现和创造美
艺术创造是将加工的对象艺术化、理想化、不断将生命活力灌注到作品中去,使作品展现出活力。只有在充满创造的生活当中,个体生命才会显示出无限的生机,人生才会不断收获希望和追求理想。
3.2 设计内容
首先,通过调研与实践,校园纪念品中广受好评的是校园模型、校园吉祥物。主要原因是精致美观且易于保存,虽然相对于日用品系列价格稍高,但观赏和收藏价值更高。其次,相对来讲,笔记本物美价廉,对于此类商品可根据前期小规模的试点所得出的客流量进行生产。最后,通过前期小范围的实验推广,得出T恤衫、帽子都不太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据小组分析,是因为近年来这些T恤衫、帽子等纪念品不够时尚,实用性也不是很高,有违最初设计的初衷,故应收缩其生产规模。因此,产品设计小组可对该类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进行产品推广,若仍没有成效,则取消该类纪念品的生产计划。
3.3 设计特色
3.3.1 展现学生技能,使创意源源不断
高校响应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举办了很多的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如果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
3.3.2 塑造学校品牌
学校的景观及标识,代表学校的形象。如果宣传学校的方式独特创新,能使人们心中产生良好的印象。打造学校的自主品牌,要充分利用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使纪念品能更好地展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能够多方面立体式地塑造学校的形象。
3.3.3 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针对毕业生和校友这些消费群体,可设计以温情回顾学校历史为主题的感情类纪念品,艺术性应大于实用性,收藏为主要功能,例如:挂饰、其他传统材质工艺品等。针对在校生这种消费群体,应设计实用性较强的纪念品,如文具、环保袋等。针对参观者这类消费群体,应以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为主,例如:校园指示牌、公告栏、和特有的建筑等。
3.3.4 独有的创新性,达到特色创新的效果
沈化工大学的“金字塔”是沈阳化工大学的标志。设计者可以以简洁的线条、鲜艳的颜色通过电脑或者手绘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可有效地将校园特色与本校的标志建筑相结合,为校园的品牌打造打下基础。
4 校园文化纪念品营销策略
面对如此大的纪念品需求市场,以及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的状况,高校若能抓住机遇,借此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广大师生的依赖度,必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
4.1 加强线上推广与线下实体建设
线上推广就是要建设线上平台,目前各大高校的线上平台界面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加强线下实体建设就要优化服务,把线上客户引向线下,构建整个服务体系。
4.2 创新产品设计
根据顾客的喜好,有针对性地设计改造校园文化纪念品,改变校园文化纪念品产品的形状、颜色等,或者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文化纪念品的创新性。
4.3 提升产品品质
校园文化纪念品作为情感的寄托,除了观赏性之外,还具备收藏性,而收藏性就要求产品的质量过硬,能够长时间保存。纪念品的开发设计者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选择薄利多销而非暴利少销;其次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应严把产品质量关,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予售卖。
4.4 线上线下联动
线上的产品信息必须与线下产品设计相符,做到对顾客认真、负责。各种校园文化纪念品,使消费者目不暇接,新奇、有趣的纪念品能够带给人们很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好感。
5 结 语
校园文化纪念品是集实用价值、观赏价值、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于一身的,是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的一种展示,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象征,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对校园文化纪念品的研发与设计不仅有助于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塑造学校品牌的和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
在校园纪念品整体的开发应用与设计研究过程中,应针对不同院校的不同需求,结合当今校园文化特点来设计产品的问卷调查,真正了解到学生对校园纪念品的内在需求,设计出更受学生欢迎的纪念品。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瑞梅,孙迎欣.校园纪念品设计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32).
永隆世家・鸿虹织品是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棉面料品牌企业。由王永隆创始于1981年,有着30多年的品牌历史,总部位于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广州国际轻纺城。创始人王永隆创办永隆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王伟鸿从父亲手中接手永隆后,大刀阔斧地开启了品牌经营之门。从此,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永隆世家・鸿虹织品凝聚了两代人的心血,王伟鸿心中考虑着最多的是:要把永隆带向怎样的高度。尽管前面有父亲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但是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竞争优势还需要不懈努力,每一个过程中都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力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能顺应市场,把企业做强。
2012年,当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时期,大多数同行们都在叫苦时,永隆世家・鸿虹织品能在如此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创造出令业内瞩目的业绩,那么,永隆是如何在大浪淘沙中胜出呢?
未雨绸缪 力铸品牌
实际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环境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王伟鸿早在几年前就认为欧美等经济强国利用在国际市场的强势地位形成的贸易壁垒,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后的刀光剑影。这时的中国企业必须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把握自己,才能真正知道企业何去何从。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企业主不了解今天的世界,不了解世界的变迁,还是按照原有的路子去打拼,仍然靠灵活多变、低质低价、薄利多销去开拓世界市场,就会像面对洋枪洋炮一样,尽管威武悲壮,但后果堪忧。”王伟鸿从父亲手中接手永隆后,一张品牌经营的宏图已在他脑海中逐渐浮现。
王伟鸿认为,卓越的品质支持是树立品牌的核心和基础,深信品牌经营是永隆世家・鸿虹织品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于是王伟鸿接手永隆的第一件事就是严把质量关,以质量为根本树立形象。而王总所指的质量,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产品质量,而是一个综合性品质的概念,包括研发质量、生产质量,还有服务管理质量等。
首先,公司成立研发部门,组建研发团队,长期专注面料的开发研究、关注国内外色彩流行趋势、注重与服装公司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在王伟鸿的带领下,永隆世家・鸿红织品开发的全棉产品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入围中国流行面料,在流行元素方面能够与国际同步。
除了产品潮流元素,面料本身的质量是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王伟鸿摒弃了以往“技术密集型+生产型纺织企业”的行业老路,每年投入相当比例的研发费用,用于流行趋势、新产品、新工艺、新标准的研究开发。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优化生产流程,对产品品质的把控不遗余力,为的就是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面料产品,让下游服装企业放心,让终端消费者舒心。
提升竞争软实力
服务是树立品牌的另一把利剑,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软实力。永隆以从细微处人手,传递真诚服务”为服务理念,在与市场对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达到超出客户预期的服务目标。
公司秉承“专注精品,用心服务”的宗旨,于2011年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市场策划部”,旨在为下游服装公司提供一种创新型服务,深入剖析市场、了解客户所需,为服装设计师和面料采购商提供最前沿的流行趋势和个性化信息服务,帮助服装客户更进一步地理解和运用面料,从而实现面料供应商与服装品牌商的专业对接,形成面料与服装的共鸣,最终达成合作的共赢。
Discovery Expedition亮相ISPO
2月27日,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新品牌Discovery Expedition品牌会于ISPO Beijing 2013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Discovery展厅召开。
这是继2012年12月,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嘉茂商业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合资公司,正式引进Discovery Expedition这一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首次亮相。Discovery Expedition品牌源于Discovery Channel,拥有良好的探索文化基因,与户外运动之间具有先天性联系,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自1985年开播以来,不断推出有关自然、科技、历史、人文、时事等方面的节目,持续帮助人们探索世界奥秘并满足其好奇心,目前到达全球21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用户超过18亿,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之一,Discovery Expedition希望能够继续Discovery Channel的非凡之旅。
“我们非常看好中国户外市场的发展”,Discovery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全球高级副总裁Nicolas Bonard表示,“我们对Discovery Expedition在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进行了严格的选择,我们相信凭借探路者公司作为中国户外用品行业领军企业的专业优势、规模优势以及江苏嘉茂的零售渠道等优势,Discovery Expedition品牌定会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探路者公司董事长盛发强及江苏嘉茂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辉也对Discovery Expedition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表达了信心。
据悉,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Discovery Expedition品牌将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全国一线城市开店。Discovery Expedidon品牌定位高端户外旅行市场。探路者公司作为Discovery Expedition品牌的运营方表示,将充分借助DiscoveryExpedition品牌所蕴含的全球非凡影响力,挖掘延伸Discovery Expedition品牌的精神诉求及其所代表的高品质内涵属性,综合发挥合资各方在各自领域内的优势,为广大户外用品消费者设计推出高品质的功能性户外旅行用品。
另外,在品牌会当天,音乐人汪峰、登山家王静(飞雪静静)等5位不同领域的探路者齐聚国家会议中心,一起参加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勇敢过才活过――寻找身边的探路者”活动启程仪式。(王钟玲)
2014中国运动时尚流行趋势
在ISPO BEIJING2013展会上,ISPOBEIJING联合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时尚同盟、《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杂志共同的《2014中国运动时尚流行趋势报告》和流行趋势静态展区再次同期亮相,从全行业的角度为现场专业观众提供最前沿的运动时尚消费预测和专业解析,吸引众多参展商和专业观众驻足关注,竞相询问。
《2014中国运动时尚流行趋势报告》在2月27日的全天中国运动时尚趋势论坛中。报告通过“星际航行、异国岛屿,极地露营、喧嚣都市”4个主题,用专业的角度从色彩、面料流行趋势、前沿技术与市场应用等多维角度全面解读了新一季的运动产品开发方向。同时,报告中还列举部分行业领军品牌带来的下一季主打产品,诠释“功能性”运动时尚服装的新定义。
其中,“星际航行”灵感来自于太空旅行。“异国海岸”主题运用暗紫、棕红、绿金色,形成极富异域情调色彩组合。“极地露营”是一个对不可触及的自然之美充满好奇的主题。“喧嚣都市”主题强调有观点的将街头文化、流行元素、复古风格混搭,张弛有度地展现个性。
同时,展会现场的2014中国运动时尚流行趋势静态展区,则围绕流行趋势的四个主题,以国际流行资讯和运动时尚流行趋势展示为主要内容,结合生活方式、市场消费、流行色彩、典型面料以及未来可能流行的设计款式进行主题展示,展现运动界纺织服装领域创新成果及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创意灵感和最新时尚讯息。(何萌)
上海联富 “商户联谊会”助力市场提升
进入2013年,上海联富集团好事连连。继福建周宁申报4A景区,镇江项目开掘出温泉后,1月29日,又传喜讯,位于上海七浦路的联富服饰市场商户联谊会如期揭牌。此举被联富集团董事长周华成称之为2013年开局的第一件好事,预示了联富服饰市场的转型提升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周华成希望商户在会长卢荣华的带领下,团结一心,为联富的发展共同出谋划策,群策群力;积极配合市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调整优化,协调互动,形成良性发展。并就旅游购物和电子商务等事项,积极做好准备工作,争取市场发展有较大的飞跃。卢荣华会长表示,商户们要在品牌运作、商品优化、备好货品、规范经营、不参与恶意竞争等方面,发挥带头表率作为:为联富品牌市场的建设,尽心尽职。
早在三年前,周华成就开始了转型提升的布局。“招大牌,开大店,做品牌市场,走品牌经营、规模化发展之路”,这是周华或当年所作出的决策。这就有了2010年12月10号首家200余平方米的3U品牌店的开张,从而拉开了规模经营的大幕。“穿名堂”、“女主角”等店铺的相继跟进:以品牌开路,形成大店品牌化经营趋势。其中有些颇具品牌意识者,还向国家商标局提交了品牌注册申请,从而为品牌经营打下了基础。
而联富市场的三、四楼,品牌店更为集中。以大面积、精装潢为特色。意在与之处的空间环境相吻合,打造有别于七浦路的新风貌。有位服装美学专家更赞其与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等著名商圈的大商厦,颇为接近。这表明联富服饰市场的转型提升,已为广大商户所认同,并在各自的规划中,已然清晰显示。(宥)
爱秀汇3D试衣将亮相CHIC
本报讯浙江秀维科技有限公司旗下3D换衣平台将亮相CHIC2013。
爱秀汇是浙江秀维科技有限公司全新推出的以3D试衣、搭配推荐为核心的中高端服饰网购平台。结合线下门店试衣系统,爱秀汇以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和市场细分而区别于其他电商平台。该公司总经理李俏梅就这全新搭配平台的五大优势作了具体介绍。
一爱秀汇的销售流程始终围绕着“推广品牌、销售品牌、打造品牌”,不使用低端促销营销模式,将“爱秀汇只销售高品质商品”这一理念深深植入中高端消费者心中。
二爱秀汇强调线上线下营销战略的有效统一,避免对线下利益体的冲击。产品结构主打新款、促销款为辅。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与线下渠道结成共同利益体。
三爱秀汇致力于将高科技成果运用于服饰营销的每一个细节,这极利于提升入驻品牌价值。每件产品,都可被制作成精致的三维模型,消费者可以看到不同体型的人展现出不同的穿着效果。品牌商则可依赖爱秀汇特有的智能搭配、搭配师和自助搭配三大系统成套系的销售产品。
四爱秀汇将对新品进行全方位包装,通过爱秀汇的平台全网,让消费者第一时间接触、了解。同时,针对品牌推新、特别活动而定制出的营销方案亦同步上线,、推广、销售三位一体,保证了产品最具时效性的竞争力。
五在爱秀汇,人人都是搭配师。进入爱秀汇,消费者可以看见达人搭配师和专业搭配师及智能搭配师打造出的一个个极具个性的形象展示,从而唤醒内心的表现欲、分享欲。顾客也可以搭配出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个人形象,随即将其SHOW给全网用户,这样一来,既得到他人认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又可获得爱秀汇的积分奖励,得到实惠的收入。(筱)
“2012中国服装网络盛典”榜单出炉
本报讯历时一个月的“2012中国服装盛典”在辞旧迎新之际落下帷幕。
此次盛典共收到网络投票2071722票,行业权威知名专家王建四、王翔生、杨大筠、陈学军、何俊锋、贾小艺、徐斌等作为专家评审团为入选品牌进行最终点评,评选出各奖项获奖名单,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中国服装产业的整体品牌水平,是2012年中国服装业界的风向标。
2012中国服装网络盛典年度榜单:
2012十大女装品牌:3sunny song smile、PAGE ONE、THEME、城市俪人、哥弟、江南布衣、欧时力、欧特・菲尔、伊布都、卓多姿
2012十大男装品牌:GXG、阿仕顿、才子、富绅、浩男、劲霸、卡度尼、利郎、柒牌、速写
2012十大内衣品牌:戴安娜、黛安芬、都市女人心、曼妮芬、猫人、茜茜公主、日贝尔、夏娃的诱惑、秀黛、娅茜
2012十大童装品牌:巴布豆、拉比、博士蛙、李宁童装、巴拉巴拉、蜜思贝贝、i-baby、红蜻蜓、红黄蓝、力果
2012十大运动休闲品牌:JASONWOOD、彬伊奴、潮流前线、军刀、康博、森马、圣弗莱、特步、玮尼维希、盈彩美地
2012最具投资价值品牌:LOSACOS、M&Q、NOGARA、X132、艾逸美、柏朗亚高、独角马、法博・奔驰、拉雷尼、男人港湾、茜蒙诗、沙田、十月妈咪、西十二街、孕之彩
2012最具成长性品牌:1943S、dizorris帝诺雷斯、ILOVEBABY下一代、MOFAN摩凡、MONIKA、POLYKIDS博历童品、S.R.GOLF、SUNPARK、大眼蛙、海慈密语、杰米熊、昆诗兰QUEENSLAN、欧珂oldcolour、时尚小鱼、怡惟EVEI
2012十大电商:1号店、H&M、当当优品、凡客诚品、韩都衣舍、麦包包、梦芭莎、唯品会、银泰网、优购网(李卓烨)
《毛皮女装设计》新书
本报讯日前,《毛皮女装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首度并举行了赠书仪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新媒体辅助
时至今日,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格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早在2003年教育部推行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提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此类文件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地位,因而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和热议。
一、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以多元信息传播形式、广泛信息传播渠道等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大放异彩。从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影响,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不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认知匮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媒体以独具的信息资源传播优势,现已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并增强了课堂活力,但在此过程中对其探索实践依旧浅尝辄止。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受观念行为束缚,不愿在新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做过多的尝试或投入,片面认为学生容易受其他网络信息的吸引,导致其学习实效不高。而有些高中地理教师则表现为另一种极端行为,即过度依赖新媒体教学,弱化了自身主导职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难以深度挖掘其个性潜力,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目标实现。从严格意义上讲,新媒体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价值优势毋庸置疑,但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比,它更多地定位于辅助教学,切不可本末倒置,容易造成整个教学体系的混乱。
2.能力不足
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是教育创革的重要之举,对师生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从教师维度上,新媒体运用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等,但现实状况令人担忧。例如,在地理课件编制上,高中教师往往仅针对某个知识点,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资源,却缺乏系统的整合与梳理,多为零散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不利于教学工作高效开展。同时,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把自己独特的教学视角呈现给学生,长此以往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从学生维度上,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其张扬个性提供了平台,但也暴露出了他们自律性差等问题,受多元文化生态的浸染,容易偏离地理自主学习主题,无疑对其未来成长与发展不利。
二、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优化
新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对师生提出了不同维度的要求,需理性分析、准确定位、优化全局。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1.转变思想认知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功能越发完备,其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丰富多样,如微信、云盘、微课件等,并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势,但其宗旨依然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新媒体辅助教学之前,首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正确认知它的功能特点及价值定位,深度研析教材知识重难点,并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学生学习,建立系统化的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展。例如,微信更便于师生互动交流,云盘有助于地理资源共享,微课件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高中院校应主导相关教师加强环境建设,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及装备,并开展一系列培训学习活动,转变主体思想认知,提高其应用实践技能。
2.提高媒介素养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整合存储功能,承载着众多地理信息资源,但并非所有新媒体都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需教师作出合理筛选,因而对其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新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创设虚拟情景,通过影音视频等方式活化知识,延伸学生感性认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作出适时恰当的引导,继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对此,高中应积极组织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传输素质教育理念,分享成功教学经验,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学校需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尊重和释放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加以引导修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新媒体支持下高中地理翻转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15(15):85-86.
【关键词】呼叫中心;全媒体;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设计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全媒体信息的多方位应用,呈现出信息瞬息万变、渠道高速交互的局面,提供给消费者多样化的信息源和多元化的信息量,同时开辟了网络互动交流平台。随着电子商务移动端的建设和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企业将线下实体业务扩展为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增强客户体验,因此电商客服类职位的需求日益显著。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客户服务的课程设计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在基于现代呼叫中心运营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全媒体的服务需求,增加电子商务客服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制订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一、全媒体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的内涵
一个全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的目标,是要建立多媒体接入、一站式平台融合服务的网络营销模式及服务网络,包括传统语音呼叫、邮件、短信和新型微信、QQ、微博和互联网电子商务。在这个平台上,建立与客户接触的不同渠道,涉及与客户接触的不同周期和不同媒介,如咨询、服务、投诉、销售等。通过全媒体信息多元化、渠道智能化的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进而使之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服务平台和互动平台。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全媒体呼叫中心是信息媒体和通信渠道的统一融合,并提供统一的接入、路由、排队、服务、处理和回复的综合通信服务。它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又比传统的互联网更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比如,网络与电话的结合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电话中不能产生视觉影响,只有声音,而网络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环境,具备互动性强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将是一场视听盛宴,全媒体呼叫中心是未来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媒体电子商务呼叫中心客服项目运营的条件
(一)构建运营中心
全媒体客户服务中心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光速增长,原始的呼叫中心,单靠语音沟通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业务需求:以往的企业只是单纯地通过普通语音坐席来了解客户体验、处理客户意见,没有监测和洞察“互联网+”时代各种全媒体渠道,所以对市场态势的变化和异常不敏感,这种工作方式效率低,无法适应极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客户服务和营销上的覆盖,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汇聚、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辨析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深入挖掘到消费者的购买初衷,还原购买场景,进而预测市场经济变化的形势,只有切实感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增加用户体验,才能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如何在中职学校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构建可实现正常运营的全媒体呼叫中心?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首先参观考察了多所中职示范学校,结果显示,同类学校中并没有可参考的样本。其次我们把目光投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的各企业,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与传统环境下开展客户服务工作相比,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并具有一些新的行业特点。最后就是一些大型的呼叫中心,他们正在尝试为电话以外的多媒体电子沟通手段制订详细的运营及管理计划。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尝试设计席位、购买设备,建设电子商务呼叫中心。
(二)设计运营流程
基于全媒体呼叫中心的电商客服项目运营流程主要有两种,一是面向客户的关键流程,二是面向服务的关键支撑流程。面向客户的关键流程包括呼入服务流程、呼出流程、内部升级处理流程、危机处理流程及信息收集反馈流程。关键支持流程则是为了确保关键流程实施的实效性,从招聘和培训员工,到监控业务流程、规范现场管理等,切实保障了员工的服务质量。为了打造实战商业化的实训环境,首先明确业务及管理规则,保障客户服务的专业性和一致性;其次通过项目调研、实施、评估、分析,不断完善改进以对原有各项流程进行优化,归纳和创新了12种全媒体客户服务常规流程,包括:业务流程、工单服务、业务测算及排班、业务异常应对、投诉处理、线上问题处理、知识库维护和改进、持续流程优化管理、常见问题及预防、持续评估改进等。在运营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在实训中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服务水平指标经常被简单地当作呼叫中心的绩效指标或目标。事实上,它确实是全媒体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呼叫中心所有重要活动预测、排班、执行的决策基础。
(三)管理运营人员
从历年的中职电商专业对口就业的信息以及顶岗实习检查的数据来看,专业的电商客服岗位缺口很大,且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流失率相当高。电商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招聘信息,突出人员的基本要求,如语种、技能要求以及岗位职责;第二是收集招聘信息,进行面试,包括语音测试、表达、倾听、沟通能力测试和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和文字录入技能测试;第三是培训,包括公司项目、管理制度的介绍,安全教育和业务的培训等;第四是进入试用期,在此前期,监听人员和班长将对新进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考评,这段时间内班长要主动了解和信任新招的人员,做好辅导工作。如果合格将会被正式录用,录用后根据录用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同,会安排一系列的针对员工个人成长的培训,比如:入职关怀,可以稳定新人情绪;心理辅导课程,可以帮助客服人员舒缓负面情绪;企业文化参观,可以建立企业的归属感。电商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这将直接影响客服人员流失率的高低。第一是技能培养,在一线人员中提拔优秀人员进行其他技能业务培训,结合其个性特征及培训结果综合判断其可成为哪个业务组的后备补充人员,为其职业能力的提升打造基础。第二是精英培养,为团队中专业表现优秀的员工提供公司内部或外部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课程,帮助其进行个人能力的成长。第三是储备干部培养,在一线人员中提拔优秀人员结合其个性特征、适合发展岗位进行有意识的培养,通过储备干部管理培训合格后,成为管理团队的储备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可获授权承担一定管理工作,提升应变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的职位提升夯实基础。
三、基于全媒体呼叫中心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首先,我们以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的工作岗位职能为导向,配合实际的工作项目,或者模拟工作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工作体验,突显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同时注重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型课堂,而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的项目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与行业岗位职能的无缝对接。其次,以全媒体呼叫中心客服的主要工作内容来进行项目设计和制订考核标准,学生的实操过程即为客服实际工作过程,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来源于实际工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综合能力运营特点。我们希望项目内容具备普遍性和实用性,使学生通过项目训练能适应一般电商客服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客户服务作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面向呼叫中心坐席代表、客户服务代表(CSR)、电话营销员、客户经理等客服类职位,系统地教授客户服务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化媒介,如电话、QQ,聆听客户需求,应对各种异议和投诉,进而化解客户的抱怨;同时能针对产品的特点设计说词,进行主动营销,从而胜任电子商务行业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等工作。
(三)课程内容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导向,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商客服类岗位的实际需求,系统讲授客户服务领域的知识,增加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后续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遵循了“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学生主体”的原则,较好地贯通了“用项目模拟工作环境,用任务训练职业能力”的思想,课程设计体现实际岗位需求。以实际工作内容为基准来设计各种训练项目,学习实践过程反映岗位工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和听力训练、抱怨与投诉处理、网络营销、情绪管理等。
(四)课程组织形式
本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演练,通过教师的引导,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协商互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视班级人数进行合理分组,强弱搭配,每组5-6人,同时选出组长,有效组织小组成员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通过岗位角色扮演,把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素质巧妙地蕴含在一个个项目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岗位技能,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和裁判者,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独创项目实训周,引入企业人员和真实项目,首先让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如业务流程、产品信息、软件操作、工单填写等培训。其次,由熟练的企业客服人员一人对应一个小组,进行演示和实操指导,并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一起进行辅导。最后,由真实的企业考评分数替代一部分的课程考评分数,体现真实有效性。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引入,全媒体呼叫中心所要承担的工作职能更加多样性,同时具备智能化、信息化、复杂化等特点,消费者对信息时代客户服务的要求随着媒介的不断更新和演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在产生巨大的改变,单纯依靠传统的客服热线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的呼叫中心正在成长为功能更强大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因此,中职教育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也将把各种媒体的应用融入课程的学习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溪.呼叫中心运营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水云.中国呼叫中心产业的发展与规范[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3]周哲敏.多媒体呼叫中心在线客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
[4]严青红.浅谈中职电商客服人员的培养模式[J].职业,2016(21)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和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随着新媒体人才备受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推出相关专业,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新媒体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综上所述,新媒体岗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编辑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与方法、虚拟产品营销等方面,特别强调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内容宣发与运营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独立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在物理环境建设方面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承担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软件与开发环境、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实训任务,主要进行新媒体策划与产品设计、编辑与推广营销等项目实训,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从事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活动组织、话题策划以及文案撰写等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平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工作室主要通过项目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和执行营销策划方案,负责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销的策划、组织、执行、跟踪、总结,负责与文案配合创作各网络传播渠道所需内容,负责项目具体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广计划及实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针对以上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方式和手段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分别设置了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与实训、新闻图片的采编处理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组,分别为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宣发运营。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继续培养社会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整合及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度、较好的媒体营销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熟知消费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体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能够胜任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设计、采编、制作与传播、项目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数字化校园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系统平台,目的是要建立统一、可靠、规范的基础平台,构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扩展学校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
该校目前已建成了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三大平台,建成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迎新离校管理系统,并对原有应用系统,包括人事系统、图书馆系统、电子阅览室、工资财务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进行了整合,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避免了不同渠道的数据不一致现象的发生。
通过这些系统的搭建,学校的电子校务从公文流转,拓展到网上办事、数据服务以及统计决策,实现了网上协同办公与网上审批,以及全方位的决策数据查询服务。学生的迎新、离校信息也可以自动化处理,方便了学校人事管理服务。在校内,实现了师生的身份认证、电子支付和自助服务,师生的食堂消费、超市消费、乘坐校车、图书借阅、宿舍门禁、网络缴费、自助圈存等业务均通过使用“校园卡”核算。
如今,信息化已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领域。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可以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审批以及校刊论文的评审;教务管理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服务;水电管理系统对学校的水、电使用情况进行自动化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实行了网络平台管理。
开发多终端教学空间
学校目前是“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分中心”,拥有国内高校已上线使用的大量网络教学资源,重点资源包括:1、国家精品课程资源 3353 门课程,包含自2003―2010年评选的来自650所本专、科院校共3353门精品课,涉及61个学科分类,资源实体24000个;2、普通高校课程资源 209门课程;3、国外开放课程资源 580门课程;4、社区教育资源3387个;5、其他非学历教育培训资源2600个。
2013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国内33所院校申报教育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并获得批准。专业资源库从用户需求出发,建设两大个平台,即面向资源和素材的“资源平台”和以“用户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平台。资源平台根据用户在不同成长时期的不同需求分为“学校教学资源模块”、“企业学习资源模块”、“职业培训资源模块”和“职教立交桥资源模块”。
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学习培训服务”、“在线测试服务”、“社区交流服务”、“咨询分析服务”以及平台自身的“推广应用服务”等五大功能。
“使用”是资源库建设走入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学院依据高标准、国际化的建设原则,在系统基础架构上融入云计算模型,采用集中式服务、分布式布局的网络体系架构,搭建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支撑平台。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整合开发基于云技术、具有社区化模式的多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支持碎片化、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支持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满足10万人同时在线使用,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库的利用率。
构建“职业能力发展”平台
2012年底,教育部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榜上有名,试点内容是“信息化环境下职业能力发展模式探索”。这有助于加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信息化整体水平向国内高职院校领先水平迈进。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已经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包含综合实训资源积累与分享系统、网络课程学习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功能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试点项目“信息化环境下职业能力发展模式探索”, 是依托江苏机电职业教育集团,面向机电技术与行业领域,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培训服务,为用户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在线学习、在线技能训练、学习效果评价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服务的互动式教学平台。目的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现职教集团成员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打造现代制造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延伸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功能。
试点项目由若干子项目组成: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职业能力发展”系统管理平台;构建机电职教集团开放式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构建在线仿真测试子系统,包括企业仿真软件、仿真实操软件和仿真实操在线测试,实现用户根据所选培训科目,以远程Web页面形式供用户进行仿真测试,并由系统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评阅,给出评分;在线职业资格培训和在线职业资格模拟鉴定。
试点项目将搭建学习历程与职业能力跟踪与指导系统,用于具体分析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权值、建立一套数据模型,用于跟踪记录学生的所有活动,包括课程学习、实习、实训、参加社会活动等,并分析该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并与某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对比,发现不足,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信息化助推实施“二次创业”
现代信息技术向职业院校的渗透是大趋势,它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巨大冲击。如果把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方式、方法、模式与网络教育的手段结合起来,就能使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而其关键是人的观念要跟上信息化的脚步,人的信息化的素养要不断提升。
为此,学校将长期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组织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开展多媒体课件大赛和微课比赛、举行优秀网络课程评选等,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使得教师能够广泛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多媒体及网络教育资源,开展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等。对于学生,将不断强化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利用信息手段和网络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正在实施“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力争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型升级,而信息化无疑是强有力的助推器。在前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已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开放、感知、安全、和谐的“智能化校园”,使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师生生活等全面信息化,达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物联应用的智能化、信息服务的和谐化。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银海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通过这两年的尝试,借助微信对传统教育教学行为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开始显现,我们基于互联网的“银海微信行动”开发也随之兴起。“银海微信行动”,就是我们基于微信而研发的一套信息化应用方案。教育管理者、家长、孩子们只要通过我们搭建的微信平台,就可以实现学校管理、班级家校交流、翻转课堂、可视化德育管理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的目标。
一、微信的优势
1.微信核心价值是连接
网站、App的问题是门槛较高,而微博又很难建立深度连接。众所周知,微信有强大的聊天功能和互动功能,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资源,更是让微信“便于连接”这一个功能达到了极致。
微信不只是聊天工具,它已经逐渐成为家长、教师一种新的“互联网+”的生活方式。借助微信这个“全民应用”和培养起来的教育信息查询习惯,可以让一个家庭都与设备建立连接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成为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圈和巨大的教育能量场。
2.微信最强手段是分享
微信可以做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全方位的交流与分享,这在传统教育教学行为中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微信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如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3.微信最牛方式是整合
利用微信所提供的通道,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很多的第三方App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诸如微课程、微导学、微测试、趣味游戏等,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有温度。
二、如何利用微信
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一个学校管理平台和网络慕课资源库
我校在2013年建立了银海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各种尝试。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关注平台的总人数由几百人到现在的数千人,一个虚拟的教育社区在不断形成。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始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在加强学校管理和德育可视化慕课资源上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成绩。
(1) 我们首先就借助微信二维码的功能,把学校管理、课堂管理、教研培训、后勤管理等进行了很好的整合,以微信二维码推送给老师和家长,为我们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的做法不仅得到了原湖南省教育厅王柯敏厅长的肯定,还得到了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的青睐,多次要求中央电教馆的专家来我校进行指导。
(2)我们尝到了利用微信进行学校管理的甜头,就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微信进行德育可视化的研究。随着关注平台的家长越来越多,我们开始不满足于仅仅是推送学校的新闻和教研教学信息,开始组织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们进行德育微课程的开发。我们将德育序列化研究进行可视化的微视频制作,里面的内容都是我们班主任、孩子们的视频资源,如见面礼仪、就餐礼仪、课堂手势语等。我们定期推送,让家长们在网络上随时随地享受到公开的、免费的、开放的优质资源。
2.利用微信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翻转课堂和家校通平台
我们要求班主任及其学科团队利用微信在家校联系和师生教学交互中,做了很多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翻转课堂的资源推送。利用易企秀、问卷星等手机App实现课前学习的导学设计、微课程和课前小测试,尝试课前大翻转学习和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整和设计。学生在家中观看微课程时,微信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如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全方位的家校交流。一方面,我们利用易企秀软件制作了“班级工作小结”,利用App设计问卷,加强了家校沟通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建立讨论组,加强协学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在群中进行协学习。我们尝试在微信群,让孩子们将他们的疑问或者作业拍照发送,老师们可以在线批阅;让孩子们将语音上传,老师们和家长们可以在线欣赏到孩子们的语音类作业,口头表达和语音语调在交流与分享中得到提升。
第三,个性化学习。微信公共平台自动回复。微信公共平台每天推送的消息只有一条,为了创造更好的微课体验,需要微信公共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回复关键词观看微信公共平台中素材库里面的微课程。我们将可视化德育微课程和学校的学习资源以二维码的形式推送给家长,大大方便了学生在家的个性化学习的体验,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第四,大数据统计功能。微信公众平台能够进行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三类,进行数据统计,通过学生分析查看任意时间段内群发图文消息分析,查看任意时间段内图文消息群发效果的统计,包括送达人数、阅读人数和转发人数等分析。通过所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观看过微课程,总共观看的次数,以及阅读的时间段的分布情况。微信强大的整合功能,为我们进行大数据分析与整理提供了可能。我们利用第三方软件,诸如问卷星、易企秀、英语趣配音、一起作业网等App自带的数据统计功能,将我们的需求通过微信平台传达到每一个学生及家庭,就能非常便捷地收集到任何我们想要的数据,便于我们分析数据与调整教学行为。
3.利用微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课改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员的问题。我们利用微信进行教师专业成长,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长效机制。教师微信群定期主题教研。 由“银海大讲堂”为起点,我们定期某一研究课题,教师们根据主题进行阅读、反思。主题教研有“找出问题”“解决学习”“课前预设”“课内求证”“总结反思”五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些都可以通过微信群活动或者朋友圈进行适时沟通,培训效果也事半功倍。
第二,资源集散地。构建公共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时刻期待由专家来解决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微信在@个时候无疑充当了专家聚集地的角色。利用微信上传视频、图片是一种便利的方式,这里既可以上传优秀课程视频,又可以上传出色的备课教案。
第三,成果分享。搭建教学分享与评估平台。 借助微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在利用微信进行各自尝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经验或者困惑,我们搭建这个平台,只要是成功的经验,就能非常快捷地由学校教研部门或者教师本人推送过来。教师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互通有无,尤其是经验一旦被其他班级老师学习并利用,学校将重奖有创新的首创教师,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的经验能最快地进行网络复制,提高了效率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培训成本。我还经常在群里发送“校长红包”,提高教师们的积极性。
三、我们的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支持度,领导认可度,让大家都认清“‘互联网+’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利器”这一形势。比如尝试师生自带学习工具(即自带智能终端进校园、进课堂),学校组建平台与环境,这会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发达地区五年前就已进行,但我们这边目前仍需要政策支持。
第二,通过各类培训,打造“互联网+”专业团队,全面提升整个教育科研和管理队伍的信息意识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