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世界经济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新能源及绿色产业有望引领产业转型
能源产业的发展一直是很多国家的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但是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渐减少可枯竭,许多国家开始寻求新能源以及绿色可持续产业作为主要产业的发展方法,所以新能源以及绿色产业在近些年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主角,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经济危机下催生出的新产业链。各国发展新能源及绿色产业一方面为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是为本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当前世界经济中新能源以及绿色产业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核心,各国都在努力抢占未来技术进步的先机,并能够很好地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如果这个产业链形成全球化的合作,产生庞大的产业集群,势必将能够带来全球产业链结构的重组。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发达国家虽然对此有所重视,但还是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传统的金融、信息、技术以及服务业等方面,战略方针依旧是将生产制造业保持在具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亚洲及部分非洲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新能源和绿色产业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希望通过这种无前人涉及的产业的快速发展占据市场,在未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从整体来看,发展中国家虽对此比较垂涎,但是在技术条件上还是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经济的分工中仍然会处于下风。
二、国际贸易重新活跃
在经历了一场全球经济的寒冬之后,对国际贸易额度以及跨国投资方面有很大影响,2009年出现了10%的巨大下降,很多跨国贸易公司陷入困境。但是经过几年休整之后,国际贸易已经重新活跃起来,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会较经济危机前有所下降。
三、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制约性
加大在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考虑给我们家园带来的危害。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各国均在全球环境回忆中予以承诺节能减排等保护环境的措施,这也使得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多了一个制约的因素,而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这种制约程度将会在未来继续增加。
四、美元地位下降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在美国给全球带来严重经济危机之后,其国际地位将会有大幅度的下降,尽管美国政府给予各种各样的承诺,但是美元在国际经济中的信任度势必将有大幅下降。从另一方面来看,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带来美元汇率的严重波动,面临的贬值压力也十分巨大,所以其作为各国储备货币的地位将大大削弱。从长远来看,世界货币不会走向多元化,这将会让国际货币失去其存在意义,但是发达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主导的国际货币意见很难达成一致,所以从当前来看,国际储备货币很有可能出现由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共同主导的局面,而为了降低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带来对经济影响的风险,很可能诞生国际中央银行来同一货币,打破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
五、新兴经济体地位上升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在经济危机中的巨大衰退以及新兴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的强势,新兴国家将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贡献力量,这其中中国发挥的作用一定很大。世界各国在去求经济中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大,发达国家无法再依靠自身的力量恢复金融实力以及保持经济稳定性,所以,他们必须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通过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六、结语
一、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2006年,世界经济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强劲增长,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依然良好。从多种因素来看,虽然影响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变数仍是美国经济和油价的高企,但无论美国经济增长是否减缓,油价波动是否剧烈,世界经济依然保持着适度的增长。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看,高位徘徊的油价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比预期和想象的要弱。油价上涨是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结果,以及与地缘政治相关的地区局势造成的,并非供应不足,同时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另外,虽然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有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但由于进入了增长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保持温和增长的影响,因此总体走势被多数国际组织和机构看好,各种预测较为乐观。汇集各有关机构的评估,普遍结论是: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6年的增长高峰有所减缓,但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增速可能在3.4%到4.8%之间。尽管目前各方面的预测只能作为参考,但可以断定,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幅度不会有大的出入。与此同时,未来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但可以确定的是:2007年将是世界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一年,世界经济处在一个较快、较长的发展阶段和繁荣时期。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9月份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联合国贸发会议认定的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最终为4%),为3.4%。由于美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了3.9%,但次级债危机潜在的威胁并未消除,经济增长下滑有可能在今后显现出来),因此联合国贸发会议对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判断较为谨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样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终认定的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4%),为5.2%,与此前的预测相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尽管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攀高、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以及美国次级债风波的蔓延和影响,但世界经济总体活力并没有明显减弱,保持着强劲增长态势,由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较为乐观。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形势分别做出评价: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仍将是东亚和南亚,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分别为10.5%和8.5%;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上年的3.3%减缓到2%;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水平高于美国,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8%和2.3%;非洲的增长率将达到6%;拉美和西亚的增长虽略有下降,但增长率将接近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5%,低于上年的2.9%。其中美国的增长率为1.9%,低于上年的2.9%;欧元区增长率为2.5%,低于上年的2.8%(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增长率都将低于上年);日本的增长率为2.6%,保持了五年的延续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9.8%,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中国的增长率将达到11.5%;拉美地区的增长率为5%,低于上年的5.5%;中东地区的增长率均为5.9%,高于上年的5.6%;独联体的增长率为7.8%,略高于上年的7.7%;中东欧的增长率为5.8%,低于上年的6.3%;非洲的增长率为5.7%,略高于上年的5.6%。
2007年,在西方世界陷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漩涡的背景下,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对2007年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体增长的预测看,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引擎力正逐步下降,而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它们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近年来亚洲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全球增长的一半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此同时,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经济在拖累全球经济多年后,显然已经摆脱长期低迷阴影的笼罩,对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强劲增长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拉美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连续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依据权威机构对全球经济的综合评估,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压力,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带来的冲击,将是未来发展中经济体不可回避的严峻考验。
二、经济安全形势
从2007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风险仍然来自金融和能源安全领域,其中包括全球股市、尚未消除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冲击,以及金融、能源领域的新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它们威胁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当前,金融和能源领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和有关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导致各国间经济往来充满了矛盾和摩擦,构成了全球性经济问题,并加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2007年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恶化,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能超过9000亿美元,而欧洲、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的顺差相应增加。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过快,而日本、德国以及中国等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美国对外净负债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四分之一,其债权国主要是日本、欧洲国家和中国以及石油出口国。而美国贸易逆差又成为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而美元贬值又加剧了其内部失衡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前美元贬值已成为长期趋势,这使美元地位产生动摇,导致近年来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美元贬值加剧带来的风险在全球不断蔓延。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十分突出,国际贸易政策上的纠纷和冲突频繁,这些冲突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以及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全球经济能在高度失衡的状态下保持增长,部分原因就在于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这使得全球利率保持低位、美元保持强势、高油价对通胀的影响也被商品价格下降所抵消。然而,经济失衡的根本性矛盾越积越深,其可能引发的无序调整是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在全球贸易失衡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的背景下,由此诱发的连锁反应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环境恶化,并且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失衡在世界各国间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最为突出的是加剧了贸易摩擦、对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产生了不确定性的影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利率水平在失衡的两极间存在着差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由于各国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差额和息差,以及资本的大规模跨境流动,使得汇率问题成为有关国家争执的焦点,并导致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全球性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二)全球股市的泡沫风险
屡创新高的全球股市也随之积累了大量的泡沫,全球股市多次厄运再现。2007年以来全球股市的繁荣与泡沫现象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股市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股市的脉络,股市的大幅度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2007年初以来全球股市波动的原因,除了近年来国际资本的过度投机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股票的泡沫成分在过去的几年逐步增大,风险也在增大,股市的全面回调也在情理之中。近年来,全球股市始终潜伏着隐患,股市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股票行情便急剧变化,股市也骤然风雨飘摇。由于全球股市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和蔓延至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它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更为剧烈,特别是货币市场。目前国际货币市场危机隐患无处不在,随时有可能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人担心,由于全球金融形势依旧严峻,全球股市的频繁波动使股市风险更加险恶,因此全球股市活跃与繁荣趋势能持续多久,尚难预料。如果全球股市反复振荡,将使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可能因此风雨飘摇。
全球股市的波动影响所及囊括了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影响更为剧烈。从以往的教训和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或地区性货币变化牵动着全球股市,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双双出现联动性影响和冲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潜伏的危机有可能是全球股市动荡风波未息,接踵而来的便是货币市场的大幅波动,而货币市场的波动又反作用于股市,同时随着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必然会卷土重来,这种相互影响和冲击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破坏性尤为严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将有可能导致股市和货币市场轮番动荡的恶性循环,从而诱发全球金融领域的动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蔓延
美国2007年夏季爆发的次级贷款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及金融市场动荡,全球信贷危机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使金融系统性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次级贷款危机蔓延西方世界的背景下,尽管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相对稳定,全球股市异常繁荣和活跃,没有发生全球范围的金融恐慌和灾难,但世界各地区在资本市场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隐患,次级贷款危机带来的风险还未全部释放。特别是由于美国次级贷款风波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此,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和人士多次提出警告,声称下次世界经济危机很有可能从金融领域开始。目前,世界经济不稳定首先来自全球金融体系,美国处于资产“泡沫”破灭的困境,由于房地产下滑造成了金融领域的振荡,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金融体系捉襟见肘,大量无法追回的贷款使多家债权银行陷入资金困境。无独有偶,近年来美国在外资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使美国资本市场风险日益增大,这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另外,一些国家受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余波的影响,脆弱的金融体制逐渐显现出来。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尽管近年来汇率变动相对稳定和有序,符合改革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基本面。但2007年以来,美元贬值步伐正在加快,特别是美联储连续下调利率的预期已经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上驱动美元持续走软的一个主要因素,存在着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一旦出现新一轮的大幅度贬值,将严重动摇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出现美元抛售失控的风险,使各国货币抵御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冲击压力不断增大。次级贷款危机继续恶化的潜在风险和美元下跌带来的隐患随时有可能引发地区性和局部金融危机,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安全状况,同时也将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
(四)油价上涨的不良影响
2007年,在中东形势进一步动荡、全球石油需求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到11月份国际油价一度直逼每桶100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涨幅超过了40%,创造了近年来的最高点。目前油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缘政治形势动荡带来的影响,如全球反恐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安全形势持续恶化、伊朗核问题解决未果、主要原油出口国国内局势时有动荡等,都对近期国际油价有着直接影响。从目前的石油供给情况看,中东局势动荡和石油供应紧张带来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生产的后续能力,石油供应状况不稳定将导致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油价的浮动范围从2006年的每桶65到70美元提高到90至95美元,甚至将超过95美元,油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对油价上涨的承受能力远比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大大加强,但仍有人担心全球经济因油价上涨而陷入严重衰退的噩梦有可能会再次重演,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承受多重压力。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石油价格上涨将对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导致全球通货膨胀上扬、抑制资本投资的增加、削弱消费开支的增长、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制约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能源机构确定的能源安全定义包含两个因素:一是合理的价格;二是供给充足。从目前的石油安全机制看,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没有充足的能源储备更容易受到油价上涨的冲击,特别是经济比较脆弱的国家和地区。种种迹象表明,如果国际油价继续维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或无止境地上涨下去,无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将是严重的打击,能源安全问题进一步凸现。
(五)美元汇率下跌带来的风险
2007年,国际货币市场有五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1. 国际货币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依然是影响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市场汇率变化的核心因素。
一年来,美元汇率走势始终在下跌通道,其中美元兑欧元、英镑和加拿大元以及人民币等货币的汇率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仅相对日元有所升值)。美元汇率的波动一方面表现为市场投机性因素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导致国际外汇市场中积累的金融风险更加突出。
2.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公布的就业、房屋销售数据、消费信心指数等重要经济指标比较疲软,表明次级贷款危机有蔓延和加深的迹象,美国经济下滑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了化解次级债危机带来的金融风险,保证美国经济平稳运行,2007年9月和10月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虽然降息有助于美国规避经济衰退的风险,但受其影响打压了美元汇率,导致世界各国货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3. 美元汇率下跌导致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呈现上涨之势。
2007年,受美元汇率与利率变化和全球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上扬,以及一些国家增持黄金储备和需求增加的影响,再加上投机因素,推动了国际期货市场上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振荡走高(到11月黄金价格突破了800美元的关口)。黄金在拥有巨大投资空间的同时也暗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4. 美元汇率下跌因素强化了国际油价的上涨趋势。
2007年国际油价上涨除了中东局势恶化的地缘政治因素和供需失衡以及投机对油价波动起到的推波助澜的影响外,石油美元效应加大也刺激了国际油价的上涨,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和石油美元与石油欧元之间转换导致了主要货币间的搏弈,并刺激油价上涨。
一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美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目前,各方面对美国经济下一步走势普遍较为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有一定根据的。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继续充当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支出今年前两个月继续明显扩张;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起扭转下降局面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在服务业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工业生产止跌回升,2003年全年增长0.2%,扭转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这是经济复苏基础渐趋稳固的标志。从目前情况分析,2004年工业继续表现良好,天然气、电力和矿业生产的继续稳步增长,延续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美国今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维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以为其竞选获取有利的筹码。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没有得到控制,同时,今年前3个月物价水平连续上升,增幅分别为0.5%、0.3%和0.5%,这引发了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欧洲经济有望好转。从一些主要预期指标的情况看,欧元区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出现回升或好转迹象。反映制造业信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初以来均高于50的基点,其中,关于订单和产出的评价均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标的大多数构成指标也分别为2000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信心明显增强。近期,波兰等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原成员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外流和工资下降压力,整体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但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也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俄罗斯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政权比较稳定,经济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原油价格继续处于相对高位,这些都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日本经济进一步复苏。从当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回升的动力仍主要来自出口和工业生产。日本出口在今年一季度达到14.5兆日元(约合13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12%。由于日本企业效益得到改善,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好转,破产企业连续减少,这对设备投资的增长是有利的。目前,消费尚未摆脱颓势,物价跌幅虽有所回落,但通货紧缩状况仍未完全消除。但总的来看,全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也将在出口的带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
应该说,目前世界经济的继续回升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已基本缓和,压抑许久的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活动重新趋于活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断增强。其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条件大都处于多年来十分宽松的时期,都将继续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支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过度依赖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障碍;主要经济体在连续降息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后,政策调控余地较小;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处于多年来的高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成本。但总体上看,全年世界经济运行前景是乐观的。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7%,明显高于2003年的2.6%,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6%、1.7%和3.1%。
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缓慢恢复
1.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复苏。当前世界贸易总量温和扩张,2003年增长了4.7%。但从结构上看,出现了更趋不均衡的势头,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03年美国逆差接近5000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强烈抬头,相继出台了大量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限制措施。这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普遍的不安和对立情绪。最近,欧盟已开始了历史上首次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相关惩罚措施主要是对美国商品征收5%的额外关税。如果这种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为大范围的贸易战,将对2004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件重要事件是坎昆会议的不欢而散。在此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以农产品贸易为核心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对立,导致了旨在推动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磋商破裂,给全球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不过,从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贸易的扩大是有利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整个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据联合国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5%,高于上年的4.5%的增幅。
2.国际投资情况将逐步好转。2000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股市价格缩水、公司利润下降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减少,到2002年跌至651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几乎减少了50%。进入2003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势头有所缓解,虽然全年跨国直接投资水平仍处于低位,但资本流动在亚太等局部地区重新趋于活跃。从200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美国大幅度增加,流出略有减少,欧元区和日本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流出均大幅减少。由于国际投资流向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关度较高,估计2004年流入美国的资本仍将增加,日本、欧洲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有所增强。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1)外汇市场。近两年,外汇市场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美元强势货币地位大为削弱;欧元稳步升值,受到汇市投资者的普遍关注;日元对美元呈现稳步攀升趋势,在日本央行的再三干预下仍顽强挺升,成为汇市次强货币。这种结构调整过程在2003年发展得如火如茶并延续到2004年初。但从2004年情况分析,美元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跌,美元当前汇价已比较充分地释放了下跌的风险。而且,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的基础不断稳固,美元汇价已初步止跌,下一步回稳的可能性较大;而欧元和日元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也不至于出现明显的下跌,国际汇市整体上可能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2)股票市场。全球股市在2003年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全球股市的涨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道·琼斯指数上涨约20%,纳斯达克指数上涨约40%,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10%,法兰克福dax指数上涨约30%,日经指数上涨近20%,香港恒生指数上涨约30%。这样大的涨幅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正常增长的情况下,2004年很难再重现相同的涨幅。但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2004年的国际股市还是谨慎乐观的。
三、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1.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增长很快,增幅分别达到34.5%、41.7%、23.4%、29%和31.9%。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2004年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我国的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我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今年一季度,国外对我发起11例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3.3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我国商品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将增加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国际航运企业来说应该是最痛苦难熬的一年。形势的强烈震荡致使业界对航运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产生了矛盾。一方面,对航运市场发展的乐观情绪引起运力新一轮的扩张增长,另一方面航运市场却面临运力扩张速度远大于需求增长速度的尴尬,使得航运市场再次陷入低迷。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1月7日,全球闲置的运力达到43.9万TEU(TEU是以长度为20英尺的集装箱为国际计量单位),占现存运力的2.9%,其中包括4艘7500TEU的数艘大型集装箱船进入了湾水停航的行列。
此时,世界经济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各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强力刺激措施并没有产生多大效力,在刺激措施退出之后,各国后续推动乏力,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另外,欧债危机压抑着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又重新抬头,作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国际航运业在复苏的道路上波动起伏、曲折前行。
五大不均衡阻碍航运业发展
作为世界知名的远洋运输企业,也是我国航运业龙头老大的中远集团,在这场“过山车式”的震荡中也未能保证安然无恙,同样受到了影响。在日前举行的一个物流年会上,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接受《运输经理世界》记者采访时坦言:2011年是对世界航运业影响最大的一年,也是航运业最痛苦的一年。他认为致使航运业发展陷入困境最突出的因素就是不均衡。
魏家福分析目前世界经济出现了五个不平衡。
第一,经济增长不均衡。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而发达国家却在走下坡路,这个不均衡导致了对世界海运市场的重大影响。
第二,贸易的流向不均衡。目前发展中国家新兴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正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态势,但是受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贸易量也开始出现严重下滑。
第三,资本的流向不均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大部分国际资本都流向了新兴市场,可是在经济下滑过程中,国际资本又不得不从新兴市场中抽身而去,这也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政策的趋向不平衡。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采取了一致行动救市,中国政府,美国政府以及欧洲各国都选择投入巨额资金步调一致地救市,这样的举措无疑使世界经济迅速地在短暂时间内获得了恢复。所以2010年所有的航运企业都在这片刻的宁静中得到了喘息,有的甚至获利颇丰。而如今,各国的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有的国家在政策上开始放宽,有的国家则希望人民币升值。
第五,利益不均衡。
发展不均衡致使行业入冬
魏家福认为,世界航运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形势是密不可分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平衡导致了航运业出现不平衡,正是这些不平衡使航运业遭遇寒冬。
首先是航运市场供需出现不均衡。一方面造船的订单不断增多,运力扩张速度过快,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一直处于低位。这样的矛盾必然导致航运市场供需关系产生变化。
其次是航运成本收入不均衡,油价的上涨使得航运成本高企,110多美元一桶的油价比金融危机之前上涨一倍还多,很多航运企业都感到“吃不消”了。
第三是船东的主体不平衡。过去船舶是由航运公司来经营的,而现在货主们绕开航运公司,已经纷纷开始发展自己的船队。
第四是利益诉求不平衡。货主造船为的是控制成本,而船东造船为了控制股东的利益。
第五是利益分配不均衡。例如有一些矿砂货主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会大大压缩航运的运费价格,他们在和买方谈判时会以每吨矿砂一百美金的运价报价,可实际却只付给船东市场40美金,中间巨额的差价就这样被那些货主吃掉了,而留给航运公司的只是些残羹冷炙。这种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使航运公司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
抱团取暖不要自毁长城
既然摆在航运业面前最大的阻碍就是不平衡,那如何均衡突破成为所有航运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事海运事业40多年的魏家福,被业界亲切的称为“魏船长”,他见证了中远集团13年的发展历程。13年中,中远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海运规模排行第二的大型航运企业。经历过大风大浪考验的“魏船长”在谈到2011年航运业的发展形势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他看到的世界航运业最痛苦的一年。
在2011国际海运年会上,国际航运界大型的企业、专家学者齐聚海南博鳌,共商航运业复苏发展大计。在此次会议上,众多航运界大佬们达成了很多共识。对于如何突破航运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魏家福代表中远集团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魏家福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不景气,航运业发展不均衡,航运市场受到重创的情况下,只有采取抱团取暖的方法才能求得自我救赎。
第一,运力增长要严控。作为海运业中的大企业,所应具有的道德水准的第一条就是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利益,影响其他企业的利益,这是不可取的。道德水准是衡量行业领头企业最重要的标准,这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二,建议更多有经营能力的船队去租船,市场上现有的运力已经基本饱和,不要再迅速投资更多的运力,令航运市场雪上加霜。
第三,要勇于创新。从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将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行业的发展目标做出了部署,中国因素仍然是引导世界航运业走出低谷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调结构、转方式,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从投资为主、出口为主转向消费为主的调整,毫无疑问对于中国的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将会作出重大贡献。从事远洋航运的港航企业单位要从中国“十二五”的规划当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魏家福表示,相信世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还是在中国,“十二五”规划必将会给中国航运经济带来新的转机,将会拉动中国的消费需求,同时拉动世界的贸易。如果运力控制不得当,相互大打价格战,无异于自毁长城。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47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贸易、投资、金融日益趋向自由化,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几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经济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贸易自由化使各国更加有序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当前,我国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过进程中,应竭力争取利益,规避风险,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国际经贸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转变,在多边贸易体系自由化逐渐放缓,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飞速前进的趋势下,我国应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调整与之相适宜的外贸战略,紧抓利益增长点,促进国家对外贸易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1 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中美国、欧洲、日本占据主导,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欧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状态,而21世纪后,这些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趋向低迷状态。而此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走向高速发展之势,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中国位居世界第二,GDP总量为10.3万亿,巴西位居第七,GDP总量为2.5亿万,印度、俄罗斯紧随其后为2.1万亿。相关研究表明,未来10年,新兴力量的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力量上将趋平。
1.2 多边贸易谈判放缓
现今,世界贸易已然进入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然而与此同时,保护贸易仍在存在,并与之相对立。针对这种情况,世贸组织进行多次多边贸易谈判,但因许多国家未能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一致,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始终陷于僵局。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仍在持续前行。当前,WTO将进一步就农业问题、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转让等问题做深入谈判,着力协调各国立场,努力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法。
1.3 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经济转轨阶段的国家促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向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双边贸易谈判放缓,世界各国贸易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途径,国际经贸自由化发展更加深入,国家经济贸易更加便捷。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世贸成员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更加频繁,区域自由贸易更加活跃,且深入快速发展。
1.4 世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现今,服务贸易俨然已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更是国境经贸中的最高利润增长点。在电信、通讯、保险等新型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都属于服务贸易中拥有较高附加值的部门,而位于领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
2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2.1 转变出口贸易结构,更新出口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伴随着国际经贸形势而不断调整,但一直以来,出口贸易仍为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且近年来经济贡献巨大。但当前的出口贸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出口结构上,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对此,我国应适时转变对外出口结构,更新出口方式,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设备,有效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2 大力发展战略性贸易
对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如钢铁、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主要技术依赖进口,而这些产业又是国家工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对此,我国应对其给予大力保护与扶持。对此,国家应大力扶持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构建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国家制定适宜的科研补贴,为外贸产品的科研开发提供物质支持。
2.3 着力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服务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竞争能力不强,对此,我国应着力推动新型服务型产业的发展。第一,政府为服务型产业发展营创良好外部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财物力的支持,着力改进传统服务产业发展基础,为服务贸易发展制定m宜的战略举措。打破垄断模式,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立法,完善贸易管理机构。其二,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出口结构,着力提高传统服务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具体而言,电信行业应做好对外投资,推动跨国经营;保险投资咨询行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行业进行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增强其服务管理水平。
2.4 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
基于现如今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我国应积极融入其中,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对此,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密切与港澳台的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第二,立足现实,纵观世界大局,放眼未来,在世界格局中,在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找寻与我国关系友好且需求互补的合作对象。
3 结语
【关键词】世界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 服务贸易 发展趋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回顾2015年,由于存在需求普遍不足、大宗商品价格严重下滑、全球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不稳定等不利因素,使得世界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呈温和复苏趋势,但并不十分稳定。美国、英国相对较好,全年分别增长2.4%和2.2%。欧元区全年增长1.6%。日本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全年仅增长0.5%。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连续第五年放缓并且存在严重分化,部分国家出现外汇储备下降、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相互作用的共振现象。中国和印度仍然保持高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巴西和俄罗斯两国出现严重衰退,年度增长下降幅度均超过3.0%。其他地区,例如中东地区以及大部分非洲地区经济情况也不算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1%,为2009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0%。进入2016年,全球经济呈现出稳定趋势,金融市场信心回升,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反弹,但实体经济依然表现的比较脆弱,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降,宏观市场需求依旧不足,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的局面很难实现根本上的改观。相比较2015年来说,2016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量增长2.8%,较2015年下滑;进口量增长1.8%,增速较2015年有所改善,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3.2%,延续弱势复苏格局。发达国家增长1.9%,与2015年持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1%。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修复调整、筑底企稳的阶段,缺乏内生动力,增长基础薄弱,结构调整艰难,下行压力较大。发达国家有效需求不足,复苏步伐放慢。由此可见,全球经济虽然呈现出了一定复苏的迹象,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世界贸易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改观。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5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世界贸易深度下滑的背景下,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继续提高,如此成绩来之不易。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比2014年下降7.0%。其中,出口下降1.9%;进口下降13.1%;贸易顺差比之扩大56.4%。根据今年商务部给出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还是比较可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出口制造业在世界产业链的位置逐渐上升。2015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与2014年持平,好于总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57.6%。其中,手机、船舶出口分别增长8.5%和13.3%。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7%,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20.8%。
(二)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
2015年,受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浮动下滑。但是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出口情况仍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升至13.8%,比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
(三)民营企业成为出口的主力军
民营企业经营较为灵活,适应环境能力强,在当今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仍实现了出口正增长,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出口金额增长1.8%,占出口总额的45.2%,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出口金额同比下降6.5%,国有企业出口金额同比下降5.5%。
(四)新型商业模式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热点
2015年,中国一般贸易出口金额增长1.0%,占出口总额的53.4%;加工贸易出口金额下降9.8%,占出口总额的35.1%。跨境市场采购以及贸电子商务易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热点。
(五)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
2015年,欧盟、美国、东盟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647.5亿美元、5582.8亿美元和4721.6亿美元。其中,除了对美国出口金额保持增长以外,对欧盟、日本、香港地区出口均出现明显的下降。中国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有较快增长,其中对印度、泰国、越南出口分别增长7.4%、11.6%和3.9%。
(六)服务贸易占整体外贸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6%,增速较2014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总额增长9.2%;服务进口总额增长18.6%。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和)的比重达15.3%。
在以上六点中,其中以服务贸易变化最为突出。其中服务出口占总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之和)的比重为11.2%,服务进口占总进口(货物和服务进口之和)的比重为20.2%,均比2014年有所提升。另外,“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较快,服务进出口在全球排名中不断上升。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5年中国服务出口与进口增长速度均大幅高于全球水平,服务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达到4.9%和9.6%,服务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服务进口额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差距大幅缩小,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地位稳步提升。除此之外,服务贸易逆差同比缩小,传统服务进出口占比也相对缩小。
从数据方面看来,自2016年以来,在应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贸易额进一步下跌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积极落实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已然呈现出了积极的效果。
三、如何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加大对外贸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当今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应加大对外贸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提高贸易便捷化水平、严格规范出口收费环节,以此来降低对外贸易成本。此外,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营造更有利的交易环境,出台落实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应对加工贸易产业竞争力较低的情况。以此促进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施内陆沿边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加快外贸竞争优势转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以往占优势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难以依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占得国际贸易优势,中国的优势逐渐被中南亚国家所替代。同时,在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这些层面,中国并没有形成自己竞争优势。这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下降。因此,要加快实现外贸竞争优势转换到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商业模式。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差距,逐步消除、弥补传统产品出口不振所带来的影响。
(三)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摩擦
受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大幅度下滑的影响,国际贸易份额竞争更加激烈,部分国家开始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注意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促进本国产品出口,这便导致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中国的对外贸易向来受到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不公平对待,这便使得中国的产品出口更加艰难,外贸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世贸组织2015年底的贸易限制措施报告,世贸组织成员国仍在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超过1900项,2008年以来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75%仍在实施。因此,中国要熟练运用WTO规则,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贸易双方的磋商谈话,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此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外贸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对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中国政府将积极落实支持外贸发展的各项政策,巩固传统优势,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强双向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同时,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贸易投资便捷化,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为外贸发展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筑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为外贸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规则环境。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6年4月.
[2]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快讯》.2016年4月.
关键词:美国的净出口和投资;储蓄的协整关系;投资与储蓄的缺口;美元中心地位
中图分类号:F81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1-0051-05
一、文献综述
美国持续的对外贸易巨额逆差及其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注意。产生美国外贸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国内学者一致认为美国持续的对外贸易巨额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美国的过度消费,储蓄率低。但是这种观点是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两个基本事实相矛盾的。
首先,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强劲,2002年以来的连续3年,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分别为29.6%、33.8%、34.5%。其次,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是上升的,据国学者估计,已经达到6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最新报告,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 日本和俄罗斯3国,所持有的美元储备都在增加,达到了历史新高。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说,一个消费得多,而储蓄得少因而投资得也少的经济体,是不可能取得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同样从经济学的理论上说,一个对外负债累累的经济体所创造的各种金融资产,包括货币和证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必然是脆弱的。实际上,不断地有学者预言美国的经常项目的逆差已经达到一个临界点,美国势必要采取调整政策。否则对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美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个灾难性的后果。但是这样的预言,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并不相符。
也有个别学者提出了另外的观点。伍戈先生认为,美国持续的对外贸易的巨额逆差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的,由于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降低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美国在服务业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一般商品贸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相对于伍戈先生的结构性原因的说法,前一种观点可以称为数量性原因。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美国持续性外贸逆差的主要原因
本文根据美国1960年1季度至2007年1季度宏观经济季度统计资料,对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净出口X(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和投资I、储蓄S进行了单位根检验。
根据表l,可以认定,净出口X与投资I、储蓄S都是一阶的单位根过程。然后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净出口X与投资I、储蓄S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残差EtX+ 1.19376II-1.024836S+5.93058
表3表明对残差Et检验的结果,Et是一个I(O)的平稳过程。这就充分说明,净出口X与投资I、储蓄S之间的协整关系是成立的。协整关系的成立,可以排除储蓄率低是产生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主要原因的结论,实际上自从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进出口贸易的逆差以来,在大部分的时间内,美国都是储蓄大干投资的。
1960年美国的个人消费约占GDP的63%,2006年约占GDP的70%。与此同时,1960年美国的储蓄率约为22%,2006年约为13%。由于2006年美国GDP为132 620亿美元,它的13%就是17240亿美元,约相当于1960年美国GDP的1/2多。一般将中国称为高投资的国家,这是从相对比例而言的。如果就投资的绝对规模而言,美国的投资规模是远远超过中国的。从比例来说,美国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但是从投资的绝对规模来说,仍然有巨大增长,所以美国有足够的生产能力,生产出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认为美国消费得多,而生产得少的数量型观点,显然不合乎逻辑。
从美国外贸逆差发生的原因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重新配置的结果,使得美国制造业的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只要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没有变化,美国在商品贸易上的逆差就具有持续性的趋势。就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而论,无论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怎样调整,美国民众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和美国在比较成本上的差距是无法改变的,中国生产的商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将使得美国消费者更多地选购中国商品,从而使得中美两国商品贸易的不平衡具有持续性的趋势。从美国外贸逆差发生的规模来说,是由美国国内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所决定的。统计资料表明,在1960年l季度至2000年4季度期间,美国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和2000年4季度出现过6个季度的投资大于储蓄的状况,而自2002年第4季度以来,美国连续出现了18个季度的投资大干储蓄。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就个人消费占GDP的百分比而言,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而投资的比重,比上世纪90年代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显而易见,正是美国投资需求的旺盛,使得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国家进口外国商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成本竞争型,对于同类商品而言,如果国外商晶的价格,低于国内商品,就有了进口;另一种是需求扩张型,当国内需求急剧扩张,国内供给在短期内发生缺口时,也会产生大量的进口。当进口是由需求扩张推动时,价格调整在短期内不会取得显著的效应。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有相当幅度的升值,但是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继续有大幅度的增长。原因就在于当前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主要是受到美国旺盛的投资需求的推动。如果美国的投资需求有所回落的话,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将有所缩小。
三、当前美国持续性外贸逆差的主要影响
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包括了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美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作为美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反映,也包含了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两个方面。
与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经济繁荣期相比,2002年以来,美国出现的新一波的投资热潮,在产业结构上具有新的特点。美国的信息产业在2000年9月份出现了最高点34.6亿美元、计算机产品在1999年7月份达到最高点10亿美元的产值之后,自那以后这两个产业的生产规模有很大
程度的下降;对钢铁工业、石油制品等原材料工业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对军工产品的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美国投资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东亚国家对美国贸易的顺差,从产品结构来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中国为例,由表4可知,2006年1~9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总值增长了17%,但是中国传统的对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鞋类,增长率都低于总体增长率,玩具出口甚至有所下降;而增长率高于20%以上的,几乎都属于投资品,尤其是钢铁,增长了50%多。中国出口商品产业构成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受到国际市场上对战略性原材料需求的急剧上升的刺激,20世纪末在经济发展上处于停滞状态的非洲大陆,进入21世纪以来,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从价值补偿方面说,由于投资和储蓄之间的缺口,推动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进一步扩大,这种扩大的规模,已经超出了外国资本流入的数额。联合国2005年的投资报告表明,2003年和2004年,美国在经常项目的逆差已经超过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由此而产生的由于经常项目的逆差所需要的支付能力的缺口,只能提高美元在世界范围的供给量补偿。有些学者仅仅认为,美国是依靠国外资本的流入弥补国内储蓄和投资的缺口,而忽视了美元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通货,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作用。
从理论上说,当储蓄和投资产生缺口时,美国是没有资本外流的,因而首先必须有美国以经常项目的逆差形式输出美元,然后才能够有以美元表示的外国资本的流入。虽然实际的过程要复杂得多,美国的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是并行的,但是这种并行并不改变问题的客观逻辑。在这种情况下,以实际商品购买力为基础的现有货币的价值必然要产生一个调整过程。美元作为世界的主要通货,它的价值调整必然对国际经济的现有秩序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是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从2002年的20多美元一桶,最高的时候达到了100多美元一桶。其他原材料的价格也有了大幅度的上涨。
美元的价值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主要贸易国家货币汇率的调整,这个调整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2002年迄今,美元对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变化,呈现出一个波动趋势。另一个方面是以国际市场上大宗贸易商品所度量的美元的价值,则发生了大幅度的贬值。从而使得各国的美元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发生大规模的缩水,间接地减小了美国由于经常项目逆差所产生的对外债务的负担,从而弥补了国内投资与储蓄之间的缺口。以人民币对于美元的汇率来说,如果1美元等于8元人民币;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不变,则世界石油的美元价格提高一倍,则意味着中国必须向美国提供双倍的货物,才能够交换同样数量的石油。美元价值的这个调整过程,对于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是被迫的,但是在美元作为国际主要通货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四、结 语
国内学者几乎一致把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称之为失衡,讨论纠正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的机制,那么首先必须明确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很短的时间内,美国的对外贸易就出现了逆差,在30多年的时间内,这种逆差一直在发展。难道说在30多年的时间内,始终存在并且一直在发展的现象,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吗?实际上,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累积,已经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世界经济发展正常秩序的一个重要存在。有所不同的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至90年代,对美国保持贸易顺差地位的主要是日本和德国,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对美国贸易的主要顺差国。
本文提供的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来说,美国的净出口与美国的产出、个人消费、政府支出、投资,存在着一种协整关系,是稳定的。这种稳定关系的存在,是以当今国际贸易的制度框架内的平衡机制作为其基础的。这种平衡机制的作用,表现为4个方面:
首先,美国的对外贸易是不可能保持经常性的平衡状态的。如果美国的对外贸易保持进出口平衡,美元不外流,其他国家的美元通货从何而来呢?这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两难”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把美国在经常项目上的平衡状态,作为纠正世界经济失衡所要实现的目标,在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框架内,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美国的对外贸易不可能保持经常性的平衡状态,并不意味着美国目前经常项目的赤字,会持续长久地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随着美国国内投资需求的回落,美国经常项目的赤字规模也会有所回落。
其次,各国所持有的美元储备,从总体上来说,如果不能通过货物贸易,取得美国的等值商品作为补偿,除了一部分为国际商品的流通过程所吸收以外,剩余的部分,只能作为金融资本,流入美国金融市场,尽管采取什么形式,在什么时候流入要取决于各种市场条件。有些学者通过计算表明,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总是能通过外国资本的流入得到补偿。这实际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第三,如果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超出了必要的界限,使得流入世界其他国家的美元数量与国际贸易可供的货物价值量出现了偏差,则必将使商品的美元价格上涨,从而使得各国的美元储备的实际购买力价值发生缩水。
最后,通过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而流出的美元资本,是否能够持续不断地流入美国呢?这取决于美国的经济是否增长?从而流入美国的外国资本能否获得必要的报酬率。如果美国的经常项目是逆差,但是美国的经济是增长的,则外国资本就会流入美国,从而弥补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仍具有可持续性;如果美国的经常项目是逆差,而美国的经济是停滞的,则外国资本就不会持续流入美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则不具有可持续性。
多哈回合在断断续续进行7年之后,还是未能成功。
虽然WTO总干事拉米事先宣称,本次会议(35个主要成员参加的小型部长级会议)达成协议的成算超过50%,但事实最终证明,达成协议的时机并未成熟,在世界经济出现拐点、全球化面临困局的情况下,仓促重启谈判近乎于赌博,而WTO最终输掉了这个孤注一掷的赌注。
失败来得并不意外,但还是让人们倍感失望。事实上,自2001年11月诞生以来,多哈回合谈判即命运多舛。期间历经波折和挫败,数度错过设定的期限,但一直犹存一线希望。相比较而言,此次谈判的破裂尤为令人失望:30多国的贸易部长们在9天极其艰苦的谈判中,就20个议题中的18个达成了协议,但最后却出乎意料地在第19个议题上谈判破裂。而这一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特殊保障条款的议题,在会议开始之前被普遍认为是一个相当次要的问题。
面对谈判的破裂,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说,这是一次“悲壮”的失败,将在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史上留下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次“严重”的失败,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通胀严重、金融风险四伏的情况下,失败将会给脆弱的多边贸易体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吕福源谈会议意义
7月14日,商务部长吕福源在京接受中央主要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对于中国来说,举办此次会议意义重大。
他说,此次会议对确定未来亚欧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进一步加强亚欧经贸关系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增强中国同亚欧会议成员的经贸关系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一次较重要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减少SARS疫情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吕福源说,目前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的重大议题都没有取得预期进展,在新的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举行前夕,亚欧经济部长共同商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出现的问题,将向会议发出积极信号。
这次会议上,与会经济部长还将就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欧盟东扩的影响、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讨论,从而推动亚欧经济合作的进程,对促进中国多边经贸合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吕福源说,中国将通过积极参加亚欧会议的各项活动,巩固并加强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良好经贸关系,推动中国市场化进程,吸引更多对华投资并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他特别指出,此次会议的地点选在大连市召开,旨在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促进东北地区招商引资和外经贸发展。
易小准谈会议筹备
此前,7月4日,商务部国际司司长易小准也专门就亚欧经济部长会议的筹备情况举行新闻会。据易小准介绍,与会代表将围绕全球经济形势、亚欧经贸合作、世界贸易组织等三大议题,共同评估当前重大事件对亚欧经济的影响,制订对策以应对世界经济低迷的挑战,恢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
易小准说,从世界范围看,此次会议面临一些新情况: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尽管目前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但要实现经济全面复苏仍需做出很大努力;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和SARS疫情的发生对全球和地区经济增添了新的不利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步履维艰,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峻挑战;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猛,欧元的启动和欧盟东扩也对亚欧经济合作提出新的议题。
据介绍,预计届时出席人数将在300人左右。
大连借势展开商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