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防教育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通识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以前,“General Education”一词一般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Packard) 教授[1]。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我国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人,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2]。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各种认识之后,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维度构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
国防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增强国防观念和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活动,反映了国防与教育的有机联系,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国防教育课程对个人的成长与成才的意义不大,上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修学分。从通识教育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认识,无疑是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之路。
1.通识教育成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
当前,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关必修课程的设置基本趋于一致,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与军事等五大类传统课程[4]。但是国防教育课程的设计并没有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因此需要从通识教育的视角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
1.1 通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个性、道德、情感还是身体和心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鉴别、选择、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以健全的心智来了解整个世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旨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索质的提高。这个目标与通识教育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的公民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2 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意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 [5]。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前提下,通识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教授、灌输一些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而是引导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国防教育课程中关于战争的正义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利用当今叙利亚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战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的战例进行分析;同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则可以利用当今领土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从而揭示正义、人权、责任的真正内涵。
1.3 通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公民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高等教育过多注重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致使现今这批90后的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导致了其缺乏“社会人”的意识,缺乏国家公民必要的素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为改革国防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公民教育、重政治教育轻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自1985年高校军训试点开始,经过20多年的持续教育,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国防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认识不足
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居安思危意识较差。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国防教育是军事部门的事。这种观点认为国防教育在高校中可有可无,与人才培养没有很大的关系,简单地开展一些军事理论教学也就算开展了国防教育。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正在蔓延和滋长,和局部战争仍继续存在,就我们国家内部而言,各种国家分裂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活动,同样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领土的侵犯也逐渐频繁,严重影响着我们安全稳定与发展。虽然世界的总体趋势是和平与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战争的危险己经远离了我们的国家。
2.2 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又修订并下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文件),其中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内容以及课程建设和评价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借口由于学生数量多、经费紧张等理由,使国防教育变得简单化。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训练内容单调等情况。随意缩减国家规定的理论教学计划,重军训、轻理论教学等,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连贯性。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由于教学时间很短,缺少系统全面的教育,军训成果难以巩固持久。军训完成以后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己经基本完成。
2.3 组织结构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大多数高校的军事教研室都依托于武装部、学生处和保卫处等行政部门,使其在高校的军事教育中难以发挥其自身的职能,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将武装部行政职能等同于军事教研室的职能,忽视了军事教研室的教学功能、学术研究功能和科研功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与今后学科的发展。根据某项针对高校专职军事教师的调查统计,在学历结构中竟然有无学历的转业军人员担任国防理论教师,情况则令人担忧。国防教师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科研状况不容乐观。
3.通识教育视角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3.1 以通识教育为标准,提高认识,完善课程设置
在国防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要具备“通”,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现代国防教育要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探究和认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现代国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精神力量的综合体,是渗透各个领域的“大国防”。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从综合的视野出发,对教育对象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课程的设置要力求包容性而不是专业化,从而达到“通”的目标。同时还要达到“识”,即认识、了解。包括对科学、社会、文化、历史等的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爱国主义的主线,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学生的理性,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政治责任。因此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突出国家安全观、利益观和领土观等“大国防观”,让学生能够做出道德判断,去维护民族、国家、公众的利益,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
3.2 立足通识教育,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军事理论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的掌握军事理论的知识体系,必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3.2.1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课堂教学还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融为一体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到理论讲解中,从而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国防教育课程应建立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吸引军事爱好者积极参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大学生视野,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博性,达到“通”的目标。
3.2.2采用传统讲授和不同内容不同教法相结合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由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因此不能讲解过多、过细、过全,而应该讲思路、讲要点,并为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在国际战略环境一章中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针对战略格局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行深层次探讨。同时也给学生留出讨论的时间,采用问题研讨和辩论方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文、理科学生进行交叉知识传授,如对文科类学生重点讲解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知识,而对理工科学生重点讲解国防概述、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等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独立的理性思考和正确的分析能力。
3.2.3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渠道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
要积极探索和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如举办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和国防教育基地;针对特殊的日子进行国防教育宣传,通过广播、板报以及专刊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开展以国防教育为内容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军事兴趣社团,定期组织学生走访老战士、到革命老区慰问学习、到军营中重温军训的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感。
4.结语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更新传统观念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国防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培养的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这关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公民素养、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社会特别是国防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通识教育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蔡则祥,张维.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89—94,99.
[2] 陈晓辉.通识教育与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36—38.
[3]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96—101.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体育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拓展训练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拓展训练领域主要包含:师资,即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学生,即具有潜在需求的培训对象;物质,即具有保障“模式”运行的物质条件;机制,即具有灵活多变的运行体系等。
1.从体育学角度概括,它是某种物理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实际操作的标准样式。
2.从教育学角度概括,它是某种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形式,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形式。
3.从心理学角度概括,它是某种可以具备特定辅导功能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我国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
1.与体育课程相结合
考虑到拓展训练的手段和目的与体育课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国内部分体育院校或者综合大学的体育学院及公共课部都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引入到体育专业教学。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拓展训练课程是必修课。在拓展培训公司日益为社会各类人群广泛认可的背景下,学员在进行拓展训练学习时,还应以专业拓展训练培训师为目标,学会具体项目的操作方式以及安全保护要点,揣摩教师的故事引入方法以及分享经验,为今后在体育领域就业增添一项技能,并掌握相关的体育、教育、管理、心理、地理、旅游、法律等知识,为胜任本行业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拓展训练课程是选修课。因为拓展训练部分项目对于体能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拓展训练项目都适用于学生群体。部分国内高校都热衷于选择一些对于体能、技能及安全要求不是很高的项目,以班级或者团队或者个人的多种形式组织拓展活动,把项目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力胆识等情况自主参加相关训练。
2.与俱乐部或协会相结合
俱乐部或协会作为我国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素质拓展训练为主题的俱乐部或协会在部分高校里非常受欢迎,因拓展训练项目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刺激性,使这类组织具备学生活动人数多、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学生的锻炼兴趣,完成从被动参加“早锻炼”“早操”等活动到主动组织、参加、总结各种既具有体能要求,又具有趣味道理的体育活动的意识转变。
3.与趣味运动会相结合
我国高校传统的大学生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长期沿袭竞技体育的道路,导致运动会只是体育能力强的学生的舞台,而本身体育能力不强的学生参与度普遍不高。我国部分高校为了规避这种体制问题,尝试将拓展项目与运动会结合起来,把趣味性与竞技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幅度地提高项目的学生参与度,削减竞技体育名次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身体锻炼和思想觉悟方面的提高。
二、大学生群体拓展训练模式的研究
1.正式群体
(1)以亲身体验为目的,建立合理的拓展训练体系
建立“四个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立无领导讨论室、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创作工作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立团体辅导室、心理测量室等;大学生创业中心以及大学生户外素质拓展中心,包括承办团体深度破冰以及个人心理挑战项目。
(2)以专业教育为手段,开设专门的拓展训练课程
通过调查显示,安徽省93.3%的高校领导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与体育课相结合,拓宽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拓展训练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拓展训练功能覆盖到绝大多数大学生正式群体。
(3)以短期集训为形式,举办特定的干部户外培训
在学生会、团组织换届改选时,把拓展训练融入招新以及培训过程中,将被考察对象或者参训者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作为干部拟任的一种依据,作为业务水平的一种提升。此类拓展训练以地面项目、室内项目等较易操作及控制的项目最佳。
2.非正式群体
(1)以兴趣爱好为起点,成立专业的素质拓展俱乐部
以校内大学生协会为主要组成形式,招募一批热爱户外拓展或极限运动的学生群体,定期组织各兄弟协会部门的负责人及成员参加俱乐部活动,讲解野外露营、野外定向、户外生存技能等相关知识。
(2)以交流感情为目的,开展中小型的趣味运动会
结合高校的思政活动,开展主题式的趣味运动会,比如心理健康、感恩社会等,把活动目的与拓展项目结合起来,发挥拓展训练的特有优势,使班级或个人能够感受到拓展训练所带来的各种能力上的提升以及思想情感上的升华。
(3)以国防教育为契机,组织特色的新生拓展活动
新生入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工作任务重、关注点多,但是高校可以将拓展训练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活动,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填鸭式的国防教育做活做大,那么举办一场以国防教育为背景的大型拓展训练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国防知识抢答、趣味运动项目PK、现场拉军歌比赛等,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R].2002.
[2]谢超,尤雯文.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4-158.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大好局势,全面提高我镇双拥工作水平,现制定我镇2015年双拥工作计划如下:
一、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双拥工作宣传,提升双拥工作水平
双拥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对巩固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紧密军政军民关系,巩固国防,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增强做好双拥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大力宣传党的十关于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新要求,宣传双拥创建活动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先进典型人物和事件,指引广大军民进一步增强国防观点和双拥意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 ,制定双拥工作计划,建立双拥工作网站,增强工作指导,全面宣传我镇双拥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双拥工作领导,加大双拥工作力度。
为确保更好的开展双拥工作,根据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镇政府决定调整双拥工作有关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王**(镇政府镇长)
副组长:刘**(镇武装部部长)
成 员:班**(镇财经所副所长)
徐**(镇文化信息中心主任)
王**(镇民生中心副主任)
马**(镇武装部干事)
各村民委员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武装部,刘**兼办公室主任,马磊负责具体工作。
三、进一步巩固爱心献功臣行动成果,努力完成帮扶任务
继续做好帮扶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做到优抚对象的事有人管;要建立健全帮扶制度,做到活动正常,台帐、档案记载完整,定期回访;针对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帮扶到位;鼓励民营、私营企业积极参加爱心献功臣行动,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
四、切实做好优抚对象优待工作,提高优抚对象保障水平
优待是双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管理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归口民政部门负责,统一专户管理,统一发放准则。
五、工作要求
1、制定安排当年双拥工作计划、要点,明确分管领导,责任单位。
2、对各村、各单位落实有关拥军优属职责进行检查,进一步完善规范拥军优属责任体系,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拥军优属氛围。
3、镇人武部牵头,学校、各村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4、建立双拥宣传栏开展双拥宣传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
如何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我们作了粗浅的尝试。
一、 校长文化建设,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的办学品位之所以存在差异,实质就是学校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跟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校长,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则是校长队伍的文化建设。
1. 阅读教育著作,树立文化立校思想。
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核心人物。只有校长认识上去了,学校的文化建设才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为了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理解学校文化内涵与作用,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能够在名校打造过程中以学校文化为办学品牌。我市开展了向校长赠书活动,赠送了《学校文化管理》《完美执行之最佳企业文化》等关于文化建设的书籍,在校长中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关于文化建设的读书热潮。
2. 聆听窗外声音,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虽然学校是文化单位,但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却晚于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先进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中所积聚和形成的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定的总和。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就是要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以他山之石,丰厚学校文化的品位,在学校中培育和创造出开拓创新、水平一流、不懈进取原动力,不断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2007年我们以“最佳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话题,分“开掘企业文化内涵,丰厚学校文化品位”、“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执行力的比较与借鉴”、“构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品读与透视明星企业的文化与管理”等四大主题,组织校长读专著、学理论。并二度走进明星企业与优秀企业家面对面,在海虞“特别特”企业,听取陈斌董事长关于企业文化执行力的介绍,到常熟中纺泛佳制衣有限公司,聆听“泛佳亚麻”企业陈尚良总经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管理的讲话。通过企业文化的实地参观感受,通过面对面的现场交流,实现了走进企业比学校,跳出校园看教育,更理性地思考教育、规划发展教育。
聆听窗外声音,开阔校长们视野,以最佳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理论研究、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文化办学品位。
3. 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文化办学智慧。
我市于2004年建立“校长论坛”学习型组织。通过这一学习型、研究型和反思型组织开展活动,共同探讨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思想的碰撞,大家学理论,摆观点,谈方略,传经验。校长论坛已成为提升校长办学智慧的一个学术平台。
几年来,我们每年四个主题围绕一个话题开展校长论坛活动,主题涉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明析办学理念”、“引领学校走向卓越”、“更快、更高、更强与学校发展”、“人文•绿色•科技与学校经营”、“以内涵发展加快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校本研究与学校发展”、“校本研究管理机制建设”、“聚焦减负”、“追求有效教育”、“以发展性课堂实现精致教学”、“漫话重在参与”、“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教育科研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以特色建设促进文化立校”、“以学习型组织推进名师工程”、“以教育信仰构建学校精神家园”、“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家园”等。校长的论坛发言稿,经会后整理修改几乎全部正式发表。另外,在2007年组织了一批中小学校长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撰文,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会刊《现代校长》第12期杂志上组稿发表。《现代校长》以《常熟市校园文化巡礼》形成专栏,介绍了我市7名中小学校长的一组论文,该杂志特级记者还报导了对10名中小学校长的专访。
2008年起,每年组织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录”评选活动,鼓励校长们从写随笔集开始,培养著书立说的意识,努力提升文化办学智慧。
二、 学校文化课题研究,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抓手
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文化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我们以“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思想为指导,强调“研究工作常态化,”将课题研究与日常的行政工作相结合,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导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十五”以来,我们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城战略,深入基层与学校领导一起分析学校基础,挖掘教育资源,谋划可行策略,积极以学校发展打磨科研课题,并多次进行反复评估、论证、研讨,通过分步推进,不断完善,抓住重点,日趋优化几个过程,以优势项目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形成了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到有特色的文化的“品牌学校”的课题发展促进文化发展轨迹。像练塘中心小学,从“十五”课题“小学国防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发展成“十一五”课题“构建国防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研究”,特色发展从操作层面推向到文化层面。再如白茆中心小学的“山歌文化”经历了三个课题:“开发山歌文化地方资源,发展做中学的研究”、“利用山歌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开发山歌文化资源,实施本地特色的小学素质教育研究”,实现了从唱唱演演到德育教育再到全面素质教育的飞跃。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教育科研促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文化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教育品牌也日趋鲜明。如实验小学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石梅小学、吴市小学的劳技教育,世茂实小的艺术教育,义庄、大义、昆承、花溪的科技教育、绿色文化,杨园小学的园艺教育,沙家浜小学地方资源开发,赵市小学的皮艺文化,辛庄、王庄的戏曲文化,海虞小学的画信,徐市中学的灯谜等等都成为了常熟教育特色的一张张骄人的“名片”,成为校园文化群芳圃中的一朵朵鲜艳的奇葩。《江苏教育》曾以《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为题介绍了我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从这些经验和成果中也映射出了这么一点:坚持以一个课题建设,以一个科研项目,可以促进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
三、 评估表彰机制,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向导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单凭学校自发行为或几次号召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依靠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方能使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作为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工作主线,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引导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特色学校文化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学校教育品牌,2009年我市制订了《常熟市特色建设先进学校评估实施意见(试行)》,在《常熟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各校要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制订本校《2010~2015年特色建设规划》,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精神和核心文化,整体规划,明确阶段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培育骨干教师,广泛开展研究实践,推动校本特色建设,逐步形成常熟学校文化品牌。
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市各中小学都围绕“底蕴深厚、设施完善、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家长向往、社会公认”的品牌名校战略目标,认真做好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创建准备,坚持走“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质量树校、特色扬校”的内涵发展之路。
全市教育系统形成日益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支持学校文化建设、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做好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特色文化渐趋浓厚。
如大义中心小学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绿色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绿色”。围绕“绿色•阳光•生命”为主题,按“做强一个点,凸显一条线,拉动一个面”的文化建设思路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点:“有形之绿――植物探究”活动。线:“无形之绿――校园文化”的实践。面: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
【关键词】科学技术变革 变革时期 教育模式
自20世纪开始以来,科学技术就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了使技术革新有意义和有效果,我们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联系中去考虑运用新技术,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模式的重新建构,而这不仅是“简单的解决设备问题,而是要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源,来发挥个人在获得与运用知识的方法方面所应有的科学精神,目的是要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育技术尽可能完善地协调起来,以避免经济上和财政上的浪费。”[1]
只有当科学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技术革新才有价值。而谈到教育模式,在科学技术变革的三个不同时期,与其相对应的也是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任何重大变革时期,几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可能会并存很长时间。
在前工业时代,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分散的,片面的为少数杰出人才服务。它极大地依靠正规学校的教育制度,对少数高级专业人员和大企业家的子女进行教育,以期他们将来可以身居要职。在学校里,事实上一些老师并不会训练人去做任何的事情,而是特别注重古典文、宗教课程的学习以及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如傲慢的态度,上层阶级慢吞吞说话的样子或者上层人物的一些标志,这样他们就有条件从事争夺重要职位的能力。英国的“公学”、法国的国立中学、德国的文科中学和许多国家的同类学校中都具有这些特征,这种学校使学生摆脱了劳动生活的种种危险,让他们参加到一种相当僵硬的社会化的亲密同志关系中去,并且给他们将来享有特权的希望。
在第二次技术变革时期,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人们开始注意到初等教育后的教育问题,把它作为全面改革教育制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形式出现了传统学术性学校以外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代表这种教育模式的学校称为工厂学校或者训练学校,它广招学生,扩大社会影响,以满足工业或帝国发展的需要,但是它的态度是带有限制性的。它经常培养独创性,就是这种教育模式,首先培养了美国的“机关职员“和日本的薪水阶级。
通过竞争考试进行的慎重挑选、口头审查的技术、英才教育、长期人类和商业需求的预测,所有这一切近年来已经使北美、西欧和日本的中小学和高等教育制度达到高度的技术效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和北美在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开始与传统的学术性中学和古典中学一起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技术院校已经达到至少和古老的大学相同的学术地位。
在高等教育以外,还有一种研究生教育、博士后以及以工业为基地的研究的发展。这种发展到美国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以后大规模开展,政府提供经费的研究和发展计划,也达到顶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扩充、知识发展的速度已经逐渐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作用。它代表着一种对以往的权利制度和社会趋同现象以及“工程”社会中许多目标的否定,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模式有的关系仅是负责的学习、共享学习和帮助学习的关系。广泛的能力和倾向品质、不同的兴趣和知识领域以及各种得以不同发展和表现的技能,所有这些方面,仍是这个阶段所迫切需要的。[2]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教学活动也越来越技术化。电脑、电视等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体现,这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但是,我们发现,教育当局仅仅是把电视穿插在现有的教育程序中,而不是对这些教育程序加以彻底的改造,使他们从这种现代技术中得到好处。笔者在某中学代课过程中,就曾遇到这样的问题并引发了些许思考。如今的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教学已被幻灯片的使用逐步代替,的确,通过幻灯片,确实可以减少教师在上课时因为板书所浪费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对视频等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所学的知识,这无疑不是教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有利之处。然而,与此同时,教学技术化也导致了教学活动成为一项纯粹技术性的活动,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本性。笔者发现,不仅教师就连学生对幻灯片的依赖性也逐步加大。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幻灯片上的要点总结,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知识点的启发与引导。
多媒体的使用,而不是多媒体的教育,教师应该作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沦为技术的奴隶。当然,我们绝不能将技术一棒打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到:“技术在本质上既非善,也非恶的。而是既可用以为善,又可用以为恶,只有人才能赋予技术以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始终是对“人”的教育,这应是在科学技术背景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坚信的目标。
当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而且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以多种形式和途径促进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教育技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模式和方式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全和谐为保障,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发展思路,形成了新起点、厚基础、强师资、严管理、高质量的办学特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10年起,为强化课堂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学校专门建立教育教学督导制度,设立内部督导机构,成立教育教学督导室,由原教务主任担任督导室主任,挑选业务精、作风硬、师德高的6名老教师任督学,制定了《武威十八中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室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督导室检查、督促、帮助、指导的职能,以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要点,变“终结评价和事后督导”为过程督导,重平时,抓环节,客观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班级管理实效,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谋求十八中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教学督导,注重过程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狠抓教学督查,加大教学评价力度,建立健全各种督导评价制度,特别是课堂教学督导评价制度。实行三类听课督导,把课堂教学督导评价经常化,制度化。①督导组推门听课,重在常规检查督促,每天至少听两位教师的课,每周至少听10节课,每周五进行集中评议,发现问题及时反馈。②督导组定向跟踪听课,对学生反映强烈,学生评教排名靠后,上课有问题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作出诊断评价,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不到位或效果不明显者,停课进行帮扶学习。③领导调研听课,由校领导和部门领导会同督导组、评价组成员,就某一专题进行定向调研听课,研究问题,为教学策略的决定提供依据。
二、创新督导方法,确立质量意识,提供教学信息
1.多渠道、全方位,深入教学第一线,采取检查、抽查、座谈、引导、指导等多种形式,以其获得准确的教学信息,做到有的放矢。督导室围绕学校工作思路中的“创新教学流程管理,突出‘四精四必’”,结合教务处工作计划进行一项项落实。深入班级,强化听评课制度,随时抽查教师的教案、作业及批改情况,并如实做好情况记录。及时与相关教师交流,督促整改到位,每星期至少检查3位教师的教案、作业。特别是对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加强听课和交流,并及时进行教学反馈。确保“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落到实处。每学期召开课堂教学质量反馈会、师生座谈会,召集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督导工作。同时督导室成员还担任学校优质课、教坛新秀、新课程研讨课、新教师汇报课等教学评优选先活动的评委,充分发挥了督导室的作用。
2.督导工作以导为主,以服务为手段,建立学生课堂信息员队伍,成员以各班的学习委员、课代表为主,建立教学信息收集的第二渠道,积极提供有利于教学工作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以真实的教学信息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价值。
3.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做好新课改教研督导工作,提升教学质量。?督导组成员积极申报省市级课题,撰写教学论文,加强教学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三、拓展督导途径,树立全面意识,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随着学校督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及在教学方面显现出来的积极作用,校领导果断决定,要求督导室拓展工作途径,督导工作要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提高督学自身素质,研究学校管理,突出指导性,定期对各科室的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相关处室整改落实到位。例如总务处的财产管理是否规范,政教处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是否只是流于形式等等。督导室将对照各处室的计划一一检查落实,结果计入处室考核。学校督导室发现一处不合格,扣相关处室及责任人考核分1—2分,最终结果与学期考评挂勾,学生出现问题的,直接与班主任考核挂勾,并以黑板报、文字材料、学校文件等各种形式进行通报批评。
我校督导工作做到了日日有记录、周周有小结、月月有汇总、期期有报告。所有发现问题他们都将记录在案,做到有据可查,期末将根据记录有根有据的对各部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布卢姆;掌握学习;高职院校;医用化学;目标教学
1掌握学习理论的背景分析
“学困生”问题是困扰各国教育的问题之一,而同一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掌握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以应对来自苏联“人造卫星”的挑战。而20世纪60年代,以布鲁纳学科结构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由于片面强调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从而导致了学校大批“学困生”的出现。
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劳动力需要具有比过去更为复杂的技能,这就需要扩大教育范围,“问题已不再是找到能够成功的少数人。根本问题在于确定怎么才能使年龄组中最大部分的人有效地学会那些技能与学科内容——它们被认为是在复杂的社会中发展自身所应具备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布卢姆(B.S.Bloom.1931一)提出了面向绝大多学生的掌握学习理论。他的关于学习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现在《教育目标分类学》(1964),《学生学习的启蒙形成和总结评价手册》(1971),《人类特征和学校学习》,《教育评价》等一系列著作中。
2 我校五年制高职生源状况
我校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大多数来自地处偏远、基础教育落后的农村,少数部分学生来自城镇;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不扎实,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少数学生还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且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从学习态度上看,大多数持无所谓的态度,个别极端厌学,持积极态度的学生是极少数;从课后学习作业上看,大部分学生自觉性差,有作业也不做;从遵守纪律上看,这些学生自我约束较差,少数自律性缺失,随意违反课堂纪律,受到批评就随意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总之,高职院校五年制学生,从学习水平到其他非智力因素都是参差不齐的,两极分化严重,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是主体。
3医用化学课程与学习特点分析
在医学领域中,医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毕业论文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护理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后续医学课程(如生物化学等学科)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医用化学课程的学习特点是:(1)抽象。化学反应虽然时时发生、处处发生,但看不到、摸不着,有限的实验难以达到让学生有真实体验的目的。(2)复杂、难记忆、难理解。(3)规律性相对其他自然科学来说要差,学生要记忆很多知识。例如物质的结构式比较复杂也难记忆。医用化学的学科知识内容繁多,十分难记。
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觉到化学知识“繁难”的主要原因有:化学基本概念的严谨与学生肤浅的认知习惯之间存在差距;化学基本理论的抽象与学生具体经验少之间存在差距;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相关性与学生对规律理解之间存在差距;反映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现象与学生观察问题易于浅表的方法之间存在差距;结构、性质联系的复杂性与学生思维能力之间存在差距;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学生的混沌的思维方法之间存在差距。以上几个特点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学习医用化学过程中显得更加突出。
4 “掌握学习”的基本内容
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成就大小大致按正态曲线分布。即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布卢姆指出:“这些使师生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而以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操作程序、教育评价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布卢姆掌握学习法,由于是以常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操作策略具体实用,因而得到广泛推广。其中“掌握学习”的思想核心在于:许多学生之所以未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因此,只要创造出适当的教学条件,全面地,最大限度地开拓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就能最终达到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的目的。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中有很多“学困生”,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五年制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就显得很有意义。
5掌握性学习理论的操作策略
在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上,布卢姆设计了掌握学习策略,这一策略包括三个部分,既掌握学习的准备阶段、掌握学习的实施程序和掌握学习的课堂操作要点。
5.1掌握学习的准备阶段
5.1.1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
5.1.2教师先把课程分解为一系列学习单元,并制定具体教学目标。
5.1.3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具备了多少有关学习新课程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自信心等情况,以便在新的学习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实施因材施教。
5.1.4教师根据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编制该单元简短的“形成性测试”试题,硕士论文一般为2O分钟左右,目的是评价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5.1.5教师根据“形成性测试”试题再确定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如达标练习册等)和矫正手段(如个别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等)以备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选择。
转贴于 5.1.6当本学科学习结束时,教师编制“终结性测试”,对全班进行终结性测试,用以评价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程度。
5.2掌握学习的实施程序
5.2.1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程序,使学生适应掌握学习的方法。
5.2.2教师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教学目标、内容,采用集体教学形式,让学生得到等同的学习时间。
5.2.3在进行形成性测试时,以正确率达到9o%以上为及格或通过。
5.2.4对于已通过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转入下一单元的学习,或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补充教材进行巩固性活动,医学论文或帮助不合格者学习;对于没通过的学生,教师在帮助其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或矫正手段,进行补充学习。
5.2.5在补救教学结束之后,再进行一次平行的形成性测试(学生回答第一次没答对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9O%以上)在达到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后,方可进入下个单元的学习。
5.2.6在本学科学习结束后,进行总结性评价,评定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
5.3掌握学习的课堂操作要点
掌握学习在课堂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5.3.1设计单元掌握学习计划
设计单元掌握学习计划的目的,有利于使教师教学前就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周到地考虑好如何帮助学生达到单元教学目标,主动而有效地控制教学。
5.3.2为掌握而教:大多数学生(也许是90%以上)能够掌握教师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
5.3.3为掌握分等
实施终结性测试,并告诉学生获得的等级。分等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成绩分为“A”等和“未掌握”两种。另一种方式是把“未掌握”的学生成绩进一步分为几个具体等级(如B、C、D、E等),以表明学生达到目标的具体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把终结性测试结果作为最终等级的一部分,否则形成行测试就失去了它提供反馈以便改进教与学的功能,不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
综合看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中很重要的是用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成性评价来检测教学和学习效果,利用“矫正”学习来实施个别化教学或帮助学习,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学习。
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掌握学习的教授模式可用下图1表示。
6 评价
6.1 优点
6.1.1学生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增强,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导致了高水平的学习行为。
6.1.2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心增强。
6.1.3该理论博采众长,具有易操作,易为教师理解和运用的特点。它为解决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矛盾,认识教师期待与学生成绩影响的关系,将教学评价引人教学过程的必要性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6.1.4最为明显的一个效果,就是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掌握水平。
6.2不利因素
6.2.1一般来说实验班的学生所需时间比控制班大约多10-15%,在实践中运用掌握学习理论时,要避免用超额的学习时间来使学生达到掌握水平的极端做法。职称论文应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搞时间本位,从而加大学生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6.2.2不能完全抹杀传统教育而一味的采用布卢姆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 实施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56
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众多新建本科院校与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西安翻译学院教学工作围绕“多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开展各种讨论和教学改革尝试。其中,大家一致认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三项主要内容。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意义重大。
1 实践教育的现状和困扰
在西安翻译学院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讨论期间,各二级院、部和校外实训单位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育人质量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和深入分析,并找出了加强实践教育所面临的一些普遍存在且有共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观念问题
“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仍长期存在,一些教师认为理论课程比实践课程省心、容易组织,而课外活动比课堂活动更花精力;课程中安排的实践课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被理论课所代替,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大大缩水。
1.2 教师能力水平和生源素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多是年龄偏大的退休教师或刚刚毕业的年轻研究生。老同志因精力和身体的原因,投入实践教学的时间较少;而年轻教师因缺少行业背景、一线经验,自身专业实践不足,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有待提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各地的高考分数线逐年下降,新建本科院校生源质量下滑,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缺少应对困难和新环境的心理准备和训练,在实践过程中问题不断。
1.3 实习资源的有限和学生的诚信缺失
在经济利益为首位的今天,企业接纳学生进行短期集中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文科专业实习,能提供较多岗位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很大程度影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一些已参加实习的学生视承诺(协议)为无物,中途以各种理由要求退出实习,让学校和单位头疼不已。
1.4 评价激励机制、经费和安全等问题的困扰
民办院校相比公办院校缺少实践教育经费支持;对实践教育的质量评估和教师评价制度还流于形式;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责任等问题都限制了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
根据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出的问题,引起我们对现阶段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2 紧扣人才培养方案,深挖实践教育内涵,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2.1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西安翻译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时,就要着力体现(创新)思维的开放性、知识的应用性、能力的复合型、素质的综合性,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学院通过营造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紧抓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贯穿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在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学科、文体竞赛、军训活动,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2.2 创建新时期实践教学体系,明确落实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原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讲:“实践教育是现代教育与育人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实现方式;实践教育使学生不仅从课堂,而且从丰富的社会中获得知识,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社会及人生意义;实践教育通过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并最终转化为人的能力、智慧和创新的精神与气质。”结合顾秉林教授对实践教育的理解,在设置实践教学新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了学生知识、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构建出较科学的多维度的教育体系。该体系由4种实践类型,2~4级实践层次,20多种实践方式和实践教育评价、质量监控体系交叉构成。
3 实践教学新体系实施过程应抓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在充分发掘校内资源基础上深化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第一,充分利用院内实验、实训(室)条件,从提高学生实验(训)技能入手,构建从基础验证型、综合型到创新设计型的实验体系,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和敢于创新的能力,重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和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另外,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扩大实验室开放范围,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模拟创业活动。
第二,做好实践教学“三个结合”,即课内、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验(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内实践与专业外社会实践相结合。
3.2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
第一,通过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各类规章制度,保证各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认真落实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从实验、实训、实习、开放实验室、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六个环节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流程,精细化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如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将原有单一的考试评价逐渐改为综合评价,增加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的设置,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情感。在教师的工作评价激励方面,首先要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充分肯定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育工作中的贡献。其次,让理论课教师到实验室轮岗,并明确岗位职责,充分肯定从事实验教学教师和理论课教师的同等重要性。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职称评定过程中,对在实践教育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优先考虑。最后,对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中投入精力、指导认真、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要订立合理可行的评价方法,并予以表彰奖励。
3.3 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为提高实验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学院采取“引培并举”的措施,一方面,面向社会公开引进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创新创业成果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在校内实施“培养百名骨干教师(含实践教师)计划”,通过传、帮、带,让教师外出挂职、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积极参与省、市相关课题项目和重点工程实践等形式,不断提高实践教育水平。并通过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经费投入等手段稳定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订单教育,工学交替,合作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创新培训基地等形式与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这些合作育人项目不仅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提供重要阵地,而且为专业教师接触行业实践提供了机会。同时,合作单位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能一定程度地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此外,学院还积极联系建设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军事素养锻炼、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
4 结束语
由于学科特点不同,各个高校不可能在实践教学上采取同一方案,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自主性,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模式、体系构建、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这样才能得到有效检验,才能知道我们培养的是否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庆欢.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4).
[2]张铮,姜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
[3]冯文燕.加强实践性教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4]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5]赵峰,陈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大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高校要加强组织、强化宣传、建章立制,将课堂教学和活动载体相结合,日常教育和安全管理相融合,努力打造校园安全文化品质,切实构建安全教育体系,助推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模式。通过实行以上措施,进而达到保障师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与方法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规模扩招,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安全工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较多体现口头重视,教育应付于形式,宣传内容相对滞后,推进程度不够明朗。加之大学生涉世浅、阅历少,安全意识较弱,近些年,高校校园火灾、盗窃、诈骗、交通事故等发生率愈发增高,学生自杀、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伤害了学生,牵动着家长,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甚至波及局部区域的社会稳定。为此,加强安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营造安全稳定校园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1]
一、落实责任,完善安全教育互动机制
(一)一岗双责,齐抓共管
“安全需要是人类的重要需要之一”[2],安全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校园安全稳定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前提。但是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做到顶层设计中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化、程序化的层级。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应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学校在每次制定各项工作计划时,应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教育制度。我校在落实安全岗位责任上采取安全工作会议、研判分析会等会议上反复强调,在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网络、各类宣传媒介等经常提及,特别是组织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法规、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文件,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单位做好安全巡查、检查、督导、防范等日常工作,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校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和职责,形成上下一心、全员重视、自觉参与的良好局面,确保安全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二)增加投入,协作参与
高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经费投入至关重要,要设立安全教育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保障安全教育稳步开展。[3]高校领导们要清楚知道安全教育不是保卫处或者学生处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学工部、保卫部、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等部门和人员,甚至是全校师生和家长,都应各尽其责,互相配合,同心协力,形成合力。我们通过安全教育讲座、外出参观、影视教育、实战演习等形式,对从事安全教育管理的专兼职安全员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安全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应急处置技能,锻造一支有责任心、安全素养好的师资队伍,协同把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位师生,知晓率达到百分百。
(三)建章立制,严格考评
坚持全校安全情况通报制度,以“平安校园宣传栏”或“安全简报”等形式,及时通报本校阶段的安全情况。[4]我们不断完善学生请销假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制定安全教育相关考核方法,严格执行监管、考核和奖惩制度。将各部门和教职工的安全教育职责是否落实到位考核指标量化,每年由综治部门和人员参照《综治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平安先行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指标标准进行监督和考核,对安全工作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因教育管理不到位导致出现安全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对不合格的及时进行通报和督促整改。在评优评先时都需测评综治安全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参与率。
二、开设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一)设立学分,落实必修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设立专门学分,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每学年安排不少于20个学时,贯穿各个年级。笔者所在学校虽然编印了《大学生安全教程》,但是,与很多学校一样没能做到设置必修课程,没有做到定时不定期地闭卷或开卷考试,对安全教育落实情况进行测试,通过的学生才能取得学分,否则要求补考,直至合格为止,真正把安全教育所必须掌握的信息内容完全灌输给每位学生。我们有将安全教育课程学分计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有针对性地将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有重点、分类别、巧形式地传授与学生,并与学生各类评优评先挂钩,切实提高全体师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二)选编教材,加强师资
部分高校开始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分”的“三进”工作,并组织编写了一批教材,但总体来看,教材内容较为笼统,执行覆盖面较少,效果不明显。高校要组织专门专业人员,包括法律、公安、综治、宗教等部门人员,集思广益,同时结合现有的高校安全教育研究成果和本区域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件,内容应涵盖法律法规、防火防盗、防骗、防传销,食品、交通、人身、社交等安全知识。我们重视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队伍组成主要为安全保卫、学生工作、思政教育、心理辅导、法律法学等人员,强化队伍的安全培训、管理与考核,提升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化和精细化工作质量。在实际安全教育中,避免单调乏味的说教,配合使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教学、融入现场案例模拟表演、分组讨论、安全演习演练等形式,多引用一些触目惊心、震撼心灵的安全视频,特别利用校园周边、学生身边最新典型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度,增强安全教育说服力,提升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我们不断深入安全教育理论研究,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安全教育的新特点与规律,掌握先期预测和判断的主动权,让安全教育不落后不断线,推动安全教育契合校园实际有序开展。
(三)融入其他,相辅相成
安全教育的推进还要采取“嵌入式”教学法,所谓嵌入式是将安全常识适时穿插到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将安全内容加入思政课、法律课、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过程中,有效渗入国防教育内容、安全教育资讯等。[5]我们可以在相关实验课上,及时讲授防火防爆和应急突发事件逃生、处置技能。在计算机课堂上,适当植入网络安全和预防网络犯罪等。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辅助求职防骗、防传销、外出安全等。
三、注重日常,强化教育和管理协同
(一)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指出: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须注意心理疏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安全教育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新生第一天来校报到时,我们的辅导员、班主任就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如让学生干部发放安全宣传单或折页,组织学习《学生手册》、《“平安校园”宣传手册》、《大学生生活指南》、《防诈骗宣传单页》等,通过身边实际案例,掌握防火、防骗、防盗等安全知识;对迎新的学生进行安全培训,让他们通过聊天引导、言传身教的形式让新生第一时间熟识校园安全要点;在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等环节,反复强调各类校园安全问题,提高新生安全防范意识。在大二、大三阶段,学校通过每周日晚上,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班团会,组织学习讨论法律法规,观看安全教育电影录像,组织安全宣传、培训和演练等活动。毕业班安全教育,我们主要开展以求职防骗、防范误入传销等安全教育,加强毕业生心理疏导,帮助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同时,我们每个阶段都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信息,通过浏览学生个人档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时掌握各项信息;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要做到以班团会、走访学生宿舍以及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等渠道,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关注关心学习困难、心理问题、经济困难、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际困难,有效避免和杜绝非正常死亡、伤人、自杀等安全事故或恶性案件的发生。
(二)教管结合,严明纪律
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况曾说:“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安全教育息息相关。如我们在实验课前,反复重申操作规则,严格规范实验步骤,这样可以尽量防止学生违规操作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中,明确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热得快、明火等规定,有利于降低火患发生率;我校外宿审核程序,严格限定的管理规定和繁琐的申办审查要求,外宿需要家住距离学校五公里内,或家长和所属二级单位同意、社区和辖区派出所盖章,登记具体外宿地点和安全条件,有利于防止外宿引发的安全事故,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学校认真执行请销假制度,以及外出活动审批登记程序,有利于较好掌握学生去向动态,及时发现险情解决隐患。在层层签订责任状时,各二级单位与学生签订《安全自律协议》,并制定和执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安全教育,形成家校安全教育合力。
四、普及宣传,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一)多种渠道,加强宣传
利用网站、FTP、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手机报”等新媒介和广播、报刊、校园橱窗、宣传栏、滚动电子屏等传统宣传平台,及时快捷地最新安全动态信息、安全常识等,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如在FTP上传安全知识视频、广播台滚动播放安全专题栏目,多媒体教室展播安全主题电影、视频或音频讲座等,让学生直观体会教育。在报刊、网站上开辟安全宣传专栏,在微信、QQ群上开设安全教育门户,尤其是运用身边的安全典型案例作为议题,吸引学生涌跃发言,并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安全教育,容易将安全常识简单内化延展。在教学区、公寓区、图书馆、食堂、实验室、运动场等场所公共部位醒目位置,张贴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安全海报、宣传展板、主题招贴画、安全提示语和安全标识,让学生耳濡目染安全文化氛围。结合季节特点、节假日或以“安全教育周”、“防灾减灾周”、“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和“禁毒日”等专题宣传日为契机,通过安全提示、警情提示、滚动宣传等形式,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抓安全、处处体现安全”,让学生时刻熏陶于安全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提高安全认知。
(二)自觉参与,“三自”管理
高校应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组织他们主动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活动中,通过学生参与相关安全制度的讨论修订,以体验式安全教育模式,增强学生对安全教育意义的认识。具体执行是学校在制订或修改安全教育相关文件时,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向学生征求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提升制度的透明性,提高学生对学校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辨识度和参与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设置学生干部安全工作团队,如组建学生自律会、校卫总队、治保会、膳委会等,协同安全职能部门开展安全检查、巡查排查、教育和管理等工作,协助管理学生公寓、食堂等重点部位安全的检查和通报工作,提高学生干部参与安全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带动身边同学共同关注安全问题,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安全工作模式。
(三)主题活动,营造文化
借助学生社团组织的感召力的优势,带动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组织以安全为主题的“微故事”DV拍摄、动漫Flash图片展、安全小游戏制作、竞漫画海报竞赛等。让同学们沉浸在安全故事的角色里,感受安全教育。我校通过每学期或学年“安全运动会”、消防实战演习演练、应急急救知识培训、“随警日——大学生做一天交通警察”、模拟法庭等活动载体,活动融入安全知识和教育元素,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参与安全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接受安全教育信息。与地方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加强共建,联系非政府组织、社区等,设立安全教育基地,为安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经常组织学生到安全教育基地体验安全教育,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让其主动领会安全知识与技能,成为校园安全宣讲培训的“小教官”。高校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安全素养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高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增加经费支持,健全师资队伍,制订相关的制度,修订安全教育教程,推进安全教育工作。[6]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理念,充分重视,积极探索新路径与方法,坚决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生的成才成长构建和谐稳定环境。
作者:戴锋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荣宁,吴胜利,王华光,刘雪莲.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0-49.
[3]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2).
[4]陈明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