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第1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基层经侦队伍、信息化建设

一、基层经侦队伍信息化工作的现状

目前,通过“三基”工程建设的推进,基层公安经侦队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硬件建设上了水平,极大的充实了信息化的科技装备,同时通过对民警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大队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民警应用计算机办理工作事务的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客观的讲,由于缺乏对信息化内在特征的全面、客观和深入认识,在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上不够理想,信息化建设层次不高,应用效果不突出,各方面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深入开展。

1、机构建设不到位。

由于警力有限,情报机构往往人少质弱,大多是边办案边处理情报,没有一支系统、专业的情报搜集研判队伍和研判分析机制,导致经侦情报信息工作的相对落后与领导重视和投入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2、认识存在偏差。

谈及信息化工作,许多民警被动应付的现象突出,对情报信息工作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认为情报就是特情,特情就是情报。只重视具有破案价值的线索,对一般性的情报信息弃之不用。更有甚者认为有几台电脑摆着、会打个字就是信息化,在思想深处离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差距甚远。

3、应用技能不高。

目前经侦民警人均1台电脑以上,人人拥有数字身份证,但实践中却只有内勤在办理业务,其余民警在网上学习、办案的并不多,甚至没有。有的民警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也只是走过场,没有钻研课程,更谈不上全面地掌握信息化应用知识,遇到考核测试则临时抱佛脚,有的人认为只要有一个人了解计算机应用就行了。

4、基础知识匮乏。

计算机网络知识是一门“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化知识,要熟练掌握应用,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基层所的专业知识人才缺乏,以我县公安局经侦大队为例,全队7名民警,无一人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多数民警在录入、查询和管理网络中出现一点差错就无法排除,不能保证正常运转和使用,更谈不上熟练应对了。

二、制约经侦信息化工作的原因分析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故而,制约县级经侦大队信息化建设的原因也有主、客观的原因:

1、思想观念的原因。

部分民警操作计算机达不到熟练程度,汉字输入、编辑、查询等应用知识生疏,实战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过分依赖于原始的手工作业,先用老办法填写接警登记、制作讯(询)问笔录,再由年轻民警打印。

2、技能培训的原因。

基层的大部分民警计算机应用基础较差,操作不熟练,需要“趁热打铁”,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巩固提高,但实际上却存在培训时间短、内容浅、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使民警应用技能水平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导致经过多次培训后,年龄较大的基层民警还是不会打字或收发邮件,更谈不上其他深层次的信息化应用。

3、系统的整合、共享方面。

目前公安系统有公安部、省公安厅、市局推广的系统,也有全局统一建设的系统,还有各业务部门自主建设的系统。总体来看各系统间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困难,存在着功能重复、数据重复录入等问题,导致民警对信息化工作出现畏难情绪。

三、加强基层经侦队伍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层经侦队伍要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就必须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坚持以情报主导侦查的理念,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的理念,从转变思想观念、构建工作体系、提高民警应用能力、坚持练战结合等环节入手,将信息化手段成功应用于警务实战。

1、提高信息化建设思想认识。

要将经侦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攻坚,牢固树立信息化意识,将“不懂计算机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懂计算机的民警将失去工作权”的理念深入警心。从大队领导做起,先变思想、先学一步、先会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为民警树立了榜样,在带头学习的同时,还与一时转变不了思想的民警结对子,帮助提高认识,共同学习进步。

2、构建规范的信息工作体系。

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经侦情报信息的搜集、传递、研判、处理、利用的操作规定。明确情报信息录用具体标准、采集范围、采集方式、采集方法、报送格式、报送渠道和报送时限并予以规定。形成以侦查中队为“点”,以情报中队为“面”的情报工作体系,全面收集辖区内的各类情报信息,并将情报按金融、税务、公司、市场等分类标准,收集行业情报信息,经过汇总、分析和研判应用于实战。

3、抓信息源头建设。

探索建立与网监部门的情报信息交换及办案协作机制,利用网监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互联网经济犯罪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和应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经侦特情工作。树立情报投资意识和效益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激活一批经侦特情、清理一批经侦特情、新建一批经侦特情,保证在重点领域、重要阵地、复杂场所都有经侦特情力量,形成隐蔽精干的特情情报网络。

4、提高民警信息应用能力。

开展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手段能否充分发挥效能,取决于使用者素质和应用技能的高低。要不间断地组织民警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注重实用,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信息化综合应用有机整合起来,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重点学习和掌握基层警务信息的基本应用技能。提高业务水平,探索网上查询、网上串并、网上追逃等“网上作战”技战法,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情报信息搜集研判等工作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打击犯罪的需要。

5、努力推进外部资源整合。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金融、国税、地税、烟草、工商、技监、食品监督等相关部门建立情报会商、信息交流、线索移送、办案协作等机制,努力实现联网查询,信息共享,以扩大社会资源信息采集面,形成横向联动,有效地打击经济犯罪。

6、实现经侦内部应用系统的融合。

以经侦信息系统为中心,抓好信息管理系统的录入及应用工作。针对经侦案件的特点,研发一些串并案件、综合比对的实用软件,切实避免重复工作,做好案件数据的合并,实现系统间的同步发展。

第2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睢宁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睢宁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群众的实现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层干部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乡镇文化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基层干部的认识有限,在文化工作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各级领导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成为基层文化建设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二)文化服务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但由于经费不足,文化设施不健全,文体活动开展较少,参与人员较少、活动档次较低。例如,农家书屋由于经费和人员的不足,书屋管理使,出现图书归档混乱、丢失等问题。(三)文化工作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各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普遍较少,除城关镇之外的其他15个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只有1人,既是站长又是工作人员,部分乡镇还兼任其他职务或有其他工作安排,文化工作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文体活动开展。(四)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对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各文艺团体实力较弱,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活动品牌,活动缺乏连贯性,活动规模较小,在群众中没有形成较大反响,未能充分发挥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我县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基层文化建设牵涉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有着多层次的复杂原因:(一)思想认识没有到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乡镇普遍存在。有些干部认为文化建设是一项抽象的工作,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果、出典型,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二)缺乏创新意识。不少基层干部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在新形势下,把握新机遇,创造新业绩,提升文化品位,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文化的优势等方面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三)经费严重不足。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加之县乡基层财力有限,文化活动开展、文艺团体的扶持等所需的经费难以保证。(四)人员使用存在问题。由于乡镇机构改革等原因,乡镇人员数量减少,各岗位上的人员调换频率较快。文化事业在乡镇工作中的弱势地位,使得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减少,很多文化站长没有经过上级部门的任命而是临时代做,甚至没有正式编制。

第3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54-0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是文化惠民、文化民生的重要体现。为了更好的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本文围绕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就繁荣农村文化的措施和办法,不断完善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机制,进行刍议,以供参考。

一、明确战略目标 打造公共文化平台

近年来,农村文化工作扎实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市场逐步繁荣,农村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农村文化建设总体趋势良好。

1、建立以区文化馆为龙头,镇、街文化站为载体,村居文化室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20个村级精品文化示范点,6个基地,即:民间艺术基地、民间绘画基地、妈祖文化研究基地、莆仙戏艺术传承基地、传统文化基地和少儿艺术培训基地;爱国主教育基地2个等。这些基地和示范点能成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在弘扬先进文化,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完善文化馆的文化设施,使其成为了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和艺术培训的良好场所。完善乡镇文化站,在各乡镇文化站建有农家书屋115个,率先完成村村按“十二个有”标准建立文化室,使先进文化进宫庙蔚然成风。建成9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1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4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2个乡镇农民体育活动中心、1个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全区79%的行政材、城市社区已建好健身路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占常住人口35%以上。全区共有79个村投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家书屋23个,在全市率先完成村村建立文化室。

二、普及农村文化活动 建设基层文化队伍

1、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民间职业剧团32个,木偶剧团50个,各类民间艺术表演队伍800多支,龙舟上百队。其中仅黄石镇就有民间职业剧团10个,木偶剧团26个,十音八乐队50多支,男女车鼓队70余支,舞龙、舞狮、舞九鲤、高跷、葵花舞、花篮舞、清宫舞、春江游船、公背婆等各类文艺表演队89支,腰鼓、军乐队17支。这些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活跃于农村,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表演队伍,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活跃农村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他们依托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莆仙戏开展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每年演出达1500多场,观众30多万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同时,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活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增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保障了群众参与群众乐的基本文化权益。

2、目前,各乡镇共有115位村级文化协管员。经过多次辅导培训,文化协管员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对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填补了村级文化管理工作的一大空白。

三、现状与对策

1、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有的镇街在旧街改造时,缺乏一盘棋整体规划,原有文化站不是拆除就是挪作他用,“有站无站址”,“空壳文化站”普遍存在。目前,6个镇街仅有1个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全区没有图书馆、博物馆,村级文化室的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上报的35个精品文化室示范点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个别文化室设施不齐,藏书量全面偏少。二是文艺队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活动单调。所以我们要切实做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彻底改变“有站无站址”的局面。

2、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相当匮乏。首先,各镇街的文化活动经费和业务费用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镇街、村居也要相应配套投入经费,缓解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不足等,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其次农村公益文化事业无自身造血功能,虽然多次利用多种方式筹资建设,但仍存在僧多粥少的局面,比如35个示范村的建设,没有财政的投入,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示范典型的作用。文化馆、站业务经费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基层文化队伍待遇偏低,无活动经费的保障也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存在断层。目前在岗的文化专干大部分变成了包片干部或机关内部管理人员,这是机制之痛。文化专干不专职,个别人员素质一般,经验不足,文化站形同虚设,有站没有人,工作很不应点,很难落到实处。农村文化事业的人才使用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忧患。同时,业余文艺人才青黄不接,文艺骨干、文化管理人员、文化专家、文化科研力量薄弱,出现断层,许多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民间口头文学后继乏人;村级文化协管员选聘机制不顺,一人多岗的情况比比皆是,还有一些人缺乏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第4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酒店文化,人才培训,问题,对策,大连海景酒店

一  酒店文化与人才培训的重要性

    从管理的角度看,人才培训就是把不同特征和不同个性的个体塑造成为符合酒店行为和价值观的群体,这是酒店文化应有之义,也是酒店文化建设的内容。酒店文化环境是人才培训的重要外部条件,它对人才培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促进作用。

1、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就是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为此,在制定组织目标时,应该融进组织成员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它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同时要高屋建瓶,振奋人心。

2、规范作用。规章制度构成组织成员的硬约束,而组织道德、组织风气则构成组织成员的软约束。无论硬的还是软的规范,都以群体价值观为基础。

3、凝集作用。酒店文化是组织成员的粘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组织目标的旗帜下,把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组织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自觉地与组织形成同甘苦共命运的共同体。

4、激励作用。酒店文化的核心是确定共同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发生的一切行为,又都是组织所期望的行为,这就带来了组织利益与个人行为的一致,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

二 大连海景酒店文化与人才培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大连海景酒店文化与人才培训的现状

大连海景酒店是一座五星级现代化酒店,地处大连“黄金之路”——人民路的东端,与百年金港紧紧相依,隔港相望海市蜃楼般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距机场20分钟车程,距火车站5分钟车程、可步行至大连港码头。大连海景酒店由近1200平方米欧式中空环绕大堂、观光电梯和顶层豪华旋转西餐厅构成的纵向观光体系;精选西方上流社会所崇极品和极具皇室气派的设备设施,是一家具有欧式风格的商务酒店。

大连海景酒店在酒店文化的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酒店所有员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让所有员工都来参与酒店的经营与管理,努力使员工在酒店感觉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并且在酒店形成一种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挖掘员工潜力的民主、自由的气氛,让员工生活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当中。

  (二) 大连海景酒店文化与人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大连海景酒店在人才培训和酒店文化建设方面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目前大连海景酒店在酒店文化建设与人才培训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轻视酒店文化建设。在大连海景酒店整体的各项建设当中,比较轻视酒店的文化建设,重视培训员工的个人业务技能,忽视了通过酒店文化建设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重业务技能提高,轻素质培训,不利于员工发挥个人潜能。第二,人才培训过程中缺乏酒店文化培训。目前大连海景酒店的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培训依然停留在解决眼前问题的阶段,培训内容主要以技能培训、礼仪培训、外语培训和酒店规章制度学习为主,使员工对酒店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直接影响了酒店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第三,培训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很多酒店培训很多是突发性地进行,而不是比较系统性、前瞻性的。酒店培训方式还是缺乏灵活性,比较老套,各种类型的培训大多数采用传统的课堂式讲授法进行,培训方法不注重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第四,重基层员工培训轻管理人员培训。一般酒店管理者认为,酒店服务质量出了问题就是前厅、客房、餐饮等直接对客服务部门一线员工的责任,因此很多酒店的培训主要是指这些部门的基层员工的培训,忽视其他部门员工的培训,从而导致这些部门员工缺乏服务意识,导致服务脱节,影响酒店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针对中层管理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也较少。第五,不重视培训结果与培训考核。大连海景酒店的培训考核未能与员工奖惩挂钩,培训中缺乏学习压力,因而学习效果差。忽视培训后的质量效果跟踪与信息反馈,从而无法真正掌握培训效果和制定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培训的反馈和效用机制不仅没有正常进行,甚至还缺乏必要的沟通。

三 大连海景酒店文化与人才培训的对策

针对大连海景酒店在酒店文化和人才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以解决。

1、加强酒店文化建设。现代酒店业的人才培训必须立足酒店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树立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新理念,通过合理开发,使用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酒店员工的潜力,实现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和酒店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加强酒店的物质文化建设、技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2、基于酒店文化制定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立足酒店实际,对酒店员工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员工培训需求,在明确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如员工在岗培训、员工轮岗培训等有效的培训制度,推动员工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3、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从注重业务训练转向与企业文化、个人发展相结合;从传授业务知识、提高技能转向与情商开发、潜能开发、拓展训练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相结合;培训内容应该涵盖职业道德培训、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培训的类型有:入职培训、岗位业务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年度培训等。

4、分层次进行全员培训。酒店员工可以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四个层次,不同的层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不一样,从而进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的形式也不尽相同。重基层员工培训,轻管理人员培训使得酒店服务质量出了问题往往被归结为基层员工的责任。

5、建立培训评估体系和考核制度。评估就是对培训效果的界定,应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客观地、多层面地进行,应着重对培训的课程设计,成本核算,应用效果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培训 效果应包含培训实效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值,培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整改及提高措施。此外,饭店应建立一套培训与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奖罚制度及晋升制度挂钩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也能有效地改变员工被动学习的心态。

第5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一、社区群众文化产生背景

社区群众文化则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文化活动。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是通过部落群体的文化活动来表达生活中悲与喜的情感,传递生产中渔猎的信息,鼓励出征战士的斗志。而部落全体成员参与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聚会则是当时的最简单最原始的情感表现形式。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人们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人类的文化活动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内容上更加丰富。文化活动的目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文化活动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活动适应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宣传教育为主的文化活动和以盈利为主的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成了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主流形式。社区通过开展电影,电视,广播电台,书刊杂志,文艺演出等多种途径,将广大群众变成了文化活动的受众,变成了受教育的对象和商业文化的消费者。但是,尽管如此,以群众自身参与其中的,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群众文化却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淮北市因煤炭而生,因煤炭而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肩负着活跃城区群众文化生活的特殊使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实效。近年来,政府把活跃群众文化做为构建“和谐淮北”的重要内容,精心构建基层文化载体,全面激活群众文化活动。使得社区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思想修养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近20年来淮北市积极参加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采取区级抓骨架、街道抓网络的办法,积极推进广场文化演出,在少年宫,火车站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全年举办了各种大型文化广场活动演出200多场,观众达到100多万人次。声势浩大的广场文化活动,象一阵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把党的思想政策,先进的道德观,价值观悄悄注入到普通群众心田,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淮北多。并且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李子明,方国胜等大批全国知名先进人物。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体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

歌舞升平是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景象。近几年,淮北市政府以繁荣城区文化,提升城市品味,活跃市民身心,推动经济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群众文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队伍空前壮大,文艺演出空前增多,文艺管理机制空前激活。全市呈现出一派“和谐淮北”的美好图景。

二、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投入,在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但是在这些文化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内容不新颖。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投入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社区文化建设氛围不浓,内容不新颖。

(2)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没有利用好互联网。歌颂身边人鲜活事迹文艺、文化活动贫乏,没有充分运用好网络技术。一是社区传统文化资源衰减。二是社区文化活动阵地不多。由于资金困难使现有文化设施流失严重。三是社区文化活动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充分运用好网络技术。主要是文化生活新颖程度偏低,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3)社区群众文化参与度不够,参与活动人员素质跟不上。领导支持和群众参与是开展好的基层文化活动的两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高素质领导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的支持,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就失去了可靠的政治和物质基础,因此,群众文化管理者、参与活动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努力。

三、社区群众文化发展新途径

如何解决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赶上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问题,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要求社区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1)社区群众文化内容的创新。以往的文化活动,很容易让人产生应付任务的感觉,特别是在文化内容的发展方面,一直处于较被动的位置。因此,负责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如何更新文化内容上,应做到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不改变群众熟悉感的基础上,增加新意和趣味性,令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保持轻松和娱乐并存。群众文化的内容,在当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保持有针对性的文化内容的同时,还应加入多元的文化,真正做到群众文化与时俱进。

(2)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针对这一点,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开展也应同时融入互联网技术时代,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各项工作效率和效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宣传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QQ、微信等方式,快速而便捷的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内容进行宣传,这样参与者在家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就可以参与到活动中。

(3)不断提高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要不断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队伍素质,按照职责的不同,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因此,参与表演的人员,包括:所有表演者、编导和主持者等,应学习或培训多种多样的表演技能。不断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学习和创新,实现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从而达到新旧文化有效融合。

总之,我们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以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立足点,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让人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人人享受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果。使群众文化工作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发挥群众文化工作的正能量,不断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卫平.浅析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功能[J].大众文艺,2013.

第6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县域文化;人才困局;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柳素平,中原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河南 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113-03

一、缘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提上日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文化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张,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存在根源多在基层,在县域文化建设层面。

所谓县域文化,是与县域行政、县域经济并列的一个概念,指生活在特定县域的人们创造和享受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文化总和。其内涵包括价值取向和观念形态、民俗风情和群众艺术、大众文化生活及文化基础设施、公益文化事业、大众文化产业等等。自秦汉实行郡县制以来,县级区划是我国最稳定的行政单位。县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文化单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特定的县域之内,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

因此可以说,县域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意义重大。县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基石,文化建设中,县域文化建设是最基本的依托,建设好各个县域文化,才能支撑烘托起国家整体文化建设。可以说建设好县域文化是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

然而,我国县域文化与整体文化建设相比,发展却是比较缓慢的。县域文化在许多方面仍然落后,如相当一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消费层次和消费支出较低,文化产业薄弱单一,尤其是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人才问题又是制约其它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人才的缺乏是县域文化建设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本文拟就县域文化建设的人才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县域文化建设存在的人才困局,提出破解文化建设人才困局的具体措施,以期给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二、县域文化建设中人才困局之表现

概括地说,县域文化建设人才主要有四类:高层次人才、特色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基础人才。高层次人才主要指具有文化相关专业的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在所属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特色人才是指从事某一特殊领域、有着独特文化技能、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专业技术人才是指有一定的职称和学历、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策划、创作、演出的人员,是文化部门和文化团体的骨干力量;基础人才是指活跃在民间各个地区、各个领域以生产生活为主兼职从事各类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的文化艺人,如民间的唢呐队、歌舞团、戏曲剧团等。在这四类县域文化建设人才中,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匮乏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在各类县域文化机构、单位、团体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奇少;特色人才青黄不接,民间艺人由于收入不高,其绝技很少再向下流传,年龄偏老化,缺乏后继年轻人;专业人才技术比重较低,职称结构不合理,高、中级职称技术人才占比例过少;基础人才逐渐萎缩,他们多随农民工一起流入城市,打工挣钱以济家庭之用。县域文化发展层次不同,但在各地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素质偏低、后继力量不强等问题。

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目前县域文化建设普遍面临的困局。以县域文化建设的骨干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例,据2008年文化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各类文化单位、机构从业人员有195.63万人,而县级的文化单位中,县剧团从业人员5.4万,中级职称者9948人,占总人数18.3%;高级职称者1645人,占总人数3%;县级艺术表演场所878个,从业人员1.3万人,中级职称1186人,占总人数8.8%;高级职称278人,占总人数2.1%。全国县级图书馆共有从业人员2.96万人,中级职称7839人,占总人数26.2%;高级职称999人,占总人数3.4%。县级文化单位从业人数加起来不过9.66万人,不到全国总数的5%,而在这5%中,高级职称仅有2922人,平均每个县只有一个,中级职称也不过18973人,仅占县级单位文化人员的19%,占全国总人员的0.9%。通过这些数字分析,同全国比起来,县域文化建设人才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职称结构更不合理,充分体现了人才严重匮乏、高级人才奇缺的局面。

三、解决人才困局之措施

解决县域文化人才困局的关键举措就是挽救上述四类人才的缺失,分别以不同的政策进行补救。也即:对于高层次人才主要以引进为主;对于特色人才主要以发掘、保护、培养为主;对于基础人才主要应以培养、鼓励为主;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应以引进、培养、稳定相结合。

(一)高层次人才,采取引进措施

高层次人才以引进为主。但引进不单单是利用资金高薪诚聘的问题,如果县域文化硬件设施跟不上,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研究基础,即使花重金引进来,还存在一个养得起、留得住的问题。因此要创新引进方式,即变单方面引进为挂职服务,采取双向合作。具体方法就是从高校、科研院所和省市直文化单位中,选派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到地方挂职服务。这样不仅解决了高层次人员服务县域文化建设,还保证了他们的研究条件。同时还能在学术机构与地方之间架起桥梁,使文化研究部门的研究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底层、贴近实际。同时而且还减轻了县级财政负担。

选派高层次文化人才到地方挂职服务在实践层面具有可行性,这类似于已在全国广泛推行的选派科技副职工作。二十多年来,数以万计的科技副职服务于地方,他们在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引进实用技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壮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副职作为科研机构与地方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相脱节的状况。鉴于此,选派高层次文化人才挂职到各县地,也必然是可行的。

选派高层次文化人才到地方挂职服务在理论层面也具有必要性。当今社会,学术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与现实脱节的大背景下,文化研究与群众文化需求、与文化建设的目标之间有失吻合,一方面,每年出版文化方面的专著、发表的论文、结题的项目累积如山,另一方面地方群众文化需求的提高、文化建设的策划却苦于出路无门。为

了解决学术机构难觅文化研究素材,地方县市缺少文化建设抓手的问题,急需有个能在学术机构与地方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的政策安排,选派高层次文化人才到地方挂职服务便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至于具体的选派形式可以采取多样性,不仅可以挂实职,如副县长、副市长、副乡(镇)长等,也可以以文化顾问、文化特派员的形式服务地方。选派人的目的性也要明确,将高层次人员具体研究领域与地方文化建设需求挂钩。针对不同县域的不同文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选派相应领域内具有专长的人前去服务。

(二)特色人才,以发掘、保护、培养为主

特色人才在县域文化建设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很多特色人才身怀的绝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稀有珍品,也是富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县域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一旦失去继承人,使该种文化断层或者灭绝,令人痛惜。但目前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相继辞世,县域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所以对于特色人才队伍,也应该不断扩建,其方法就发掘、保护仍在世的民间艺人,培养传承人:

1.做好民间艺人的普查工作。民间艺人普遍生存在社会底层,长期默默无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承传的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普查工作尤为重要。抽调专门人员踏遍县域,深入乡镇,走村串户访问民间艺人,搜集口述档案;鼓励单位和个人推荐特色文化人才,摸清民间艺人的分布和现状等等,均不失为发掘民间艺人的好方法。将县域内的民间艺人统计出来,然后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录入资料库并定期随访,关心其发展情况。

2.提高民间艺人的待遇。这是保护民间艺人的最好措施。民间艺人大多没有工作单位,既无退休金,又较少社会保险,抵御生活风险能力低;民间艺人社会地位较低,许多民间艺人连评定职称都是奢望。这种情况下,单凭兴趣而无物质保证很难形成民间艺人的庞大队伍。解决好这一问题具体方法有:首先,建立民间艺人保障机制,对特色文化人才予以补贴、鼓励、奖励措施,使民间艺人在艺术追求上多创成绩。其次,创造条件搭建民间艺人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加其演出或展出收入,加大对民间艺人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再次,鼓励和帮助民间艺人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和更大的知名度。最后还要打破条条框框给民间艺人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并对其中的优秀人才授予一定的称号。

3.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提高了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就为传承人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师徒相传是传承的较好方式,鼓励子承父业,因为孩子自幼生活在艺术环境中,并可能有相似的艺术遗传基因,更容易成才;还可以组织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和授艺场所,及时发现好苗子,保证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生生不息。

(三)专业技术人才,以引进、培养和稳定为主

专业技术人才是县域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但目前却存在冗员过多、专业文化人才比例较低、待遇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加强县域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培养、稳定相结合。同时还要精减冗员。

改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低状态就要制定队伍建设规划,对不同种类和需求程度不同的文化人才采取不同的培养、引进、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到县域创业。培养,主要针对发展县域文化紧缺的各类专业人才,如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生产销售人才,通过高层次人才“传、帮、带”,本地文化学校教育培养,高等院校委托培养,到省市文化部门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一批青年骨干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县域文化的中坚力量;引进,即围绕培育发展县域文化,研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加大对文艺编导、文艺创作、文化经营管理等文化创造者的引进力度;稳定和激励,切实关心、帮助和解决专业文化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待遇,稳定人心,可设立县域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文化人才奖励体系。同时保持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调动文化专业人才扎根基层长期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地方政府既要敢于精减冗员,取消那些妨碍人才引进和成长的地方性政策,给专业技术人员腾出位置,又要为这些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长期以来,一些事业性文化部门成了安置就业的场所,存在大比例的非专业人员。只有下决心精减冗员,全面建立和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竞争上岗制度,才能促进流动、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的加入。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包括公平竞争的人才选任机制、开放式的县域文化人才市场以及合理的分配制度,这些对于优秀人才的建设、对于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突出人力资本作用、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基础人才方面,以培训、培养为主

基础文化人才活跃于最基层,数量巨大,只能以当地培养培训为主。一要深入基层培训文化人才,派出有文艺才干的文化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培训和辅导,帮助基层成立文化团体,扩大县域文化队伍。二要给基层文化人才创造经常交流学习和观摩的机会,请知名专家现场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三要创办一些业余文艺学校,大力培养基础文化人才,并支持和鼓励现有人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四要依托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国家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传播渠道,建立基础文化人才培训网络,不断提高基础文化人才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湖北县城文化调查[J].江汉论坛,2004,(11).

第7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全球化飞速发展,企业已经不能单单以产品打天下,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助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以玲珑金矿为例,分析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并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建议,以期为企业文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玲珑金矿

一、玲珑金矿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一)企业文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文化一词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引起业内关注与重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文化已经逐渐发展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企业生存过程中发挥着作用。直至今日,在经过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努力下,企业文化理论发展相对成熟。什么是企业文化?较为普遍的认同是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的观点:“企业文化简而言之,是企业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层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态度”。

(二)玲珑金矿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建矿五十多年来,玲珑金矿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逐步建立起以玲珑人为主题的“玲珑精神”。并与2016年5月玲珑金矿实现累计产金突破三百万两大关时总结归纳出“精诚团结,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勇争一流”的玲珑精神。并从各个方面推进企业文化落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企I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推进缓慢

依据企业文化建设和经济学相关原理内容,企业应该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规划的战略高度,并设定相应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加以贯彻。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玲珑金矿的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处于传统模式,采取强硬摊派、突击式暴力宣传手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开展。这使得基层员工产生抵触情绪。另外,由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者缺乏监督和考核,企业文化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第一时间反馈与解决,导致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企业思想工作不到位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员工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玲珑金矿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步和谐。仅有的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也已经成为照本宣科的模式化工作,没有结合企业安全生产与员工思想波动的真实情况工作。这最终导致思想工作脱离时间,打击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许多基层员工根本不清楚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目标和整体规划,难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

(三)企业集团整体优势尚未发挥

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玲珑金矿已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许多文化素材。但从企业文化建设来看,完全与企业发展等脱轨,这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潜力挖掘受到严重制约,潜在优势同样未能够得到发挥。

三、发展对策

(一)严格依据标准 提升企业文化执行力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集团上下守纪律、讲规矩已蔚然成风,在宣贯企业文化上,也必须如此。严格依据集团企业文化体系标准,是宣贯工作取得实效的保障。必须按照《山东黄金集团企业文化体系(框架)要求》以及后续通知要求,从小处着手、细处着力,对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和井下的企业文化元素进行逐一梳理,规范统一,严格按照《集团VIS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手册》制作相关企业文化用品,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质量过关。对整改过程中存在疑问的项目,及时与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工作人员沟通,确保整改落实步步到位,不留死角。

(二)营造宣贯氛围,提高企业文化感召力

在宣贯过程中,需要组织成立以公司主要负责人为主的宣贯领导小组,层层召开宣贯工作专题会议,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快速推进。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企业文化内容先学习、先掌握、先吃透、先领会,并逐级对分管的部门、员学习进展情况负责(进行检查监督),从而更好地带动员工学习企业文化。

基层宣贯中,要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和“音像同步、动静结合、全面覆盖”的思路,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全覆盖宣贯,如在各分矿、直属单位在召开员工大会前集体诵读集团核心价值观,机关各部门组织企业文化专题学习会、在各矿区、井口电视和LED屏滚动播放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宣贯视频,在各中作业面随机提问员工十三五规划、企业文化体系掌握情况,将宣贯工作落实到每个采场、每个作业面。在内网文字、图片、视频栏目开设集团“十三五”规划解读、集团“十三五”规划及企业文化体系访谈专栏,对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理想目标和经营策略、员工行为规范等重点内容,进行电视随机问答、闭卷考试和知识竞赛,营造浓厚的宣贯氛围。

第8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础性力量。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具有时代的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然而,从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看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1、认识不清,观念陈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求知、求美、求富、求乐、求健康已成为当代农民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也比较迅猛,但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在农村很有市场,通过调查突出表现在:一是文化生活十分单调,除了收看电视、打牌赌博、大闹红白喜事、庙宇拜佛,就是散布“绯闻轶事”。二是灰色文化侵蚀十分严重,许多农民说“黄段子”看“老黄历”,还有相当部分农民有算命行为。三是文化市场的监管存在“死角”,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现在的文化市场执法跟不上目前形势的发展,农村有些地方已成为“黄、赌、毒”的温床、农民精神生活的盲区。

2、重视不够,设施滞后

近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使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有一定的改善。但当前农村个别地方几年仍看不上一场露天电影,看不上一次文艺演出;没有黑板报、阅报栏、图书室的村相当普遍;至于文娱、体育场所和设施就更少的可怜,个别电教设备年代已久,上面配发的新设备也成摆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3、人力资源薄弱

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由于地域的乡村特性,决定了它的人力资源必然是以农村人员为主。而目前农村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农民多已离乡外出打工,用人只能“就地取才”,靠留守在家的农民奋斗在农村文化建设第一线。这些人多数素质偏低,观念陈旧,年龄偏大,缺乏文化品位,难以在弘扬新型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华的传统美德,目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活动中更是如此。因为它扎根现实生活,紧扣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因此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在我们广大的农村涌现出了大批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诚信待人的典范。对民族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赋予新的内涵。但通过调查也同样存在着与中华传统美德背道而驰的行为:自私自利,重男轻女,虐待老人,邻里纠纷矛盾较多,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严重,破坏历史遗产、遗迹的事时有发生,更谈不上开发利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滞后

调查结果表明,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就是某些基层领导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错误思想。因为基层干部特别是近几年新提拔的“村两委”主要干部大多都是曾经办企业、经商的致富能手,现在还有自己的经济实体,个别的还是与黑社会有染的“能人”。在他们的骨子里根本就没有文化的概念,所以对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农民精神需求状况严重估计不足,认识上存在偏见,认为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任务”,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带领当地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上,文化建设工作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直接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一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和简陋。娱乐场所、体育设施、场地、阅览室等都需建设,报刊、书籍需不断更新,电教设备需不断升级换代,维护和保养。二是无经费,无法支付管理人员工资,使得农村文化事业的有关机构难以正常运转,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泡影。三是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难以实现。四是文化服务供给短缺。

3、人员素质较低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是关键。由于地域的乡村特性,决定了在文化建设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是农村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文化层次较低,很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图书的管理,报栏内容的更新,种养殖实用技术、科技、法律、卫生、道德教育等知识讲座的选用播放和录制上都存在问题。使农民群众丧失了进一步获取知识和信息,转变思想观念,了解中央惠农政策,感受改革开放成就的平台。

4、奖罚措施不力

在全面建设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活动中,缺乏“两手硬”的方略,只对经济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奖罚,而忽略了对文化建设方面量化考核奖罚,这是一种悲哀。凡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精神文明先进村,他们村的文化建设都走在其他村的前列。在文化建设方面都能制定出一套奖罚制度。例如,洋县的东城社区每年评出“好婆婆”、“好媳妇”、“十大孝子”、“文明村民”等典型,对这些进行量化加分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进行量化扣分给予一定的处罚,使其享受不了村上的有关优惠政策。使人民群众形成了人人学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耻,使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人和谐相处,诚信友爱。而其他一些村则在这些方面做得很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出一个“品能”兼优的班子带头人,带领和引导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入手,弘扬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变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拓宽人的视野,激发人的斗志,启发人们去思考,去创造,从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2、加大投入,改善文化环境

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平台,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针对农村文化环境落差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各级政府和村委会应将农村文化事业经费列入预算。一要根据农民需求,因地制宜每年有计划的办一些让群众真正实惠的文化项目。二要有充分的经费保证图书、报刊、杂志等的更新。三要投入一定量资金研发富有地方特色产品的文化品牌。四要保证文化建设一线人员的工资,使文化设施不再成为摆设,经常性的用好、用活,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农村人民群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用科技、获取知识的重要基地。

3、强化措施,提高人员素质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是关键。通过引进、培养和稳定、管理等多种途径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艺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对民间艺人和业余文化人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吸纳利用,欢迎具有文艺特长退休干部加入队伍,使整个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

第9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一、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抓机遇,谋发展,积极实施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城乡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惠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初步建立起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平阳为例,全县29个乡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可喜,综合文化站已达标或完工15个,在建11个,另外3个近期完成招投标工作,目前已建成省级东海明珠文化工程1个,市级金海岸文化工程8个,省级文化示范村5个,市级文化示范村2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00多个,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正逐步形成。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

问题一:缺乏机构保障,农村文化队伍文化作用被削弱

平阳全县29个乡镇只有2个乡镇还保留着文化站机构,其他乡镇文化站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销,文化员归属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和使用,日常文化建设职能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本来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农村文化建设方针、政策与措施需要文化站去落实,农村文化设施需要文化站去管理,种文化和送文化需要文化站去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被撤销的乡镇,已经出现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等现象。同时,农村文化团队普遍存在生存困难问题,难以组织和召集农村文化管理员、非遗项目传承人、业余文艺骨干等进行文化建设,能够经常性地开展文化活动和长期性地保持队伍不散的状况比较少见。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文化机构和文化队伍去占领阵地去开展活动,仅仅只能作为文化空壳和文化摆设而存在,容易出现被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挪为其他用途的情况,从而致使文化设施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问题二:缺乏有效管理,农村文化队伍专业资源难整合

农村文化队伍由于体制不顺,容易造成管理断层和人才浪费。乡镇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现象屡见不鲜,平阳全县115名文化员,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只有17人,其他文化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有的甚至身兼数职,常常无暇顾及文化工作,且大部分乡镇文化员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受专业学习和工作经历限制,业务能力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而文化职能部门又无权对乡镇文化员进行调配,造成农村文化工作缺乏活力;农村文化管理员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室都配备文化管理员,但是大都为村委会成员或大学生村官兼任,有名无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使得阵地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设施管理维护得不到保证,而那些有一定文艺专长和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的业余文艺骨干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问题三:缺乏经费投入,农村文化队伍工作热情难调动

乡镇文化活动经费短缺是困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全县乡镇现有的财政能力无法保证文化经费的正常投入,许多乡镇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的文化经费微乎其微,不少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设并投入使用,但由于设施维护成本高,财政拨款又十分有限,在人才、管理等软件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文化员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福利待遇总体较低,农村文化管理员和业余文艺骨干为公益文化事业做贡献却连最基本的活动补助都无法兑现,文化经费的不足是造成农村文化队伍想做事却没有办法去做事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解决对策

1.完善管理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同步发展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机构的重建,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级文化阵地为基础,把文化队伍纳入文化职能部门统一规范管理,把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工作的督促和考核评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拓宽投资渠道

要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切实保证农村文化队伍培训经费和文化活动开展经费,一是要的发挥地方财力优势,不断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二是要积极吸纳社会民间资金,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只要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环境好转了,条件改善了,自然会有一大批专业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化爱好者去从事文化工作。

3.创新引进方式

应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吸引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农村文化工作,更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实行灵活多样的招人录人方式,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乡镇文化员有充足的时间专门从事文化工作,及时调整业务水平不够、态度消极、业绩平庸的文化员,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

4.拓展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