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的课程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职教育;美术教学
1.中职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中职美术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以美术学为基础,同时加强美术的应用性学习,将其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满足中职教育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当前中职美术教育的情况来看,过于重视美术教育的应用性,却忽略了美术教育的艺术性,因此而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趣,大多数学生只会运用软件完成作品的操作,却缺乏足够的艺术美感和创新意识。
(2)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设备走入到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成为了当前美术教学的主流手段。但是,由于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学生失去了很多亲手绘画和锻炼的机会,美术课堂成为了艺术鉴赏课,久而久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产生影响。
(3)忽略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除了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当前的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美术理论和技能的培养方面,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新课改形势下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术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应当在遵循美术课堂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与创新,将其与中职教育的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指导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教师要明确中职美术教学的目标,妥善处理美术教育的应用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美术艺术性的传达,通过美术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同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当学生同时具备设计构思能力和绘画能力时,才能将自己心中所想转化为美术作品,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转化能力十分重要。
(2)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首要问题,因此,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美术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对于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美术的艺术感染力,就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对美术的高度热情。一方面,在审美形式上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感官和知觉深入感悟美术作品;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为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为了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以往美术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是由教师展示一幅作品,再由教师描述作品的构图结构和绘画技巧等,然后让学生临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并且针对自己在绘画过程中发现的新技巧、新方法进行论述,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参与到课堂中。同时,也可以走出教室,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4)美术课堂教学的拓展。中职学校的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足,课外活动也比较丰富,因此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堂,如组织学生美术比赛、学生美术作品展示等各种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长自己的见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从活动中真正体会到快乐,学习兴趣渐增,形成良好的循环。在对学生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关注和欣赏美的事物。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多媒体应用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18-03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job, complete with seamless enterprise specialized courses, teaching mode of the original course it is no longer applicable.Therefore, the need and business experts together to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reform,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adjust the teaching focus,to case law and project-driven method as a means of teaching, create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regulat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complet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yp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ype; Multi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l
1 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施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从过去的能学会做,变成现在的会学能做,即既能熟悉软件功能又能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创意能力。而《多媒体应用技术》课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工具性、直观性的特点,更是培养学生职业通用技能的课程。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急需改革,以完成与企业课程的无缝链接和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需求。
2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2.1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且杂,实操性非常强,80%以上的教学内容是实践类、操作类的知识。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案例演示为辅,学生再凭记忆完成案例,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很好的跟住教师的讲授内容,案例如果复杂些时,很多学生就会出现跟又跟不住,听又听不懂,做也做不会,云山雾绕完全不明白,出现遇难就放弃,时间一长,进度被落下,学生就放弃了学习,能跟住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百分百明白,这就出现了低技能低理论的情况,学生只能被动的完成案例,不但缺乏设计并完成综合类案例的能力,而且根本不能完成具有一定创造力、想象力的艺术设计作品,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岗位素质,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了。
2.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但对没有接触过图像图例软件的学生来说,课程的内容多且杂,基本知识和基本工具的应用方法具有多样性,要想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软件是十分困难的。
而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基本以模仿、演示教材中的案例为主,但这些案例脱离实际,没有实用价值。讲解这样的案例,只能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艺术设计能力以及美感等综合素质是十分缺乏的。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不能设计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作品,学生对教材上的示例,只会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更不要说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了,不符合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
2.3考核方式的存在的问题
2.3.1 考核方式的滞后
应用型大学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企业要求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高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但现在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以机械式记忆式考核方式,学生为应付考试,考前突击背重点、考点及考试范围,考后全忘记。完全体现不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但是,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又十分重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现有的考核方式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1]。
2.3.2 考核内容的滞后
机械式记忆式考核方式,主要考核的内容是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基本操作等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极其少或者基本没有。但在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的大学,在课程考核方面,要求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项目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考试方式,这既不能让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与企业的专业课程的无缝链接,更不能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
因此,对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十分紧迫。
3 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 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导向,完成学校教学和企业教学的无缝连接,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满足技术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要求,适用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目的[2],通过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以完成对学生的在项目设计上的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意策划与实施能力,以便能更好地融入企业教学模式,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以讲解图形图像软件为主,软件功能强大、易学易用,但是想学精学透就需要大量的练习与实践。为了能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本软件,对于教材内容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应根据软件内部基本工具的划分以及应用技巧,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如选取工具模块、绘图工具模块、图像调整模块、通道模块等模块,这样即加强了每个模块内部的联系,又减少了模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软件有个清晰、明确的认知。
在设计教学内容模块时,对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优化整合,将知识点进行调整、分割,形成平均长度为10-15分钟的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并通过录屏软件将教学内容形成视频文件,完成课程的MOOC教学,这样既符合人脑注意力集中规律,减少学生课堂教学时走神的现象,而且也可以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如以Photoshop中选区工具为例,将知识点整合、分割为如图1所示的3个模块案例进行讲解和使用。
3.1.2 基于MOOC平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MOOC平台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与MOOC的有机融合[3],本课程的上课方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这就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入“软件功能解析课堂案例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通过MOOC教程完成基本理论教学,使学生深入学习软件功能和制作特色;通过课堂案例演练,学生能快速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和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在开课前,对学生进行能力水平测试,在按测试结果分配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高低搭配各层次都有。安排学生在每堂课程前,观看MOOC的教学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在课堂教学的前段进行理论教学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互换,按小组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老师负责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分享对知识的认知与讨论。在课堂教学的中段部分,即进行课堂案例操作部分。按小组完成教学案例的演练,鼓励组内进行问题的探讨与交流,教师完成难点问题的答疑与演示;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讲解案例中的共性问题,然后布置课堂练习,记录为平时成绩,最后完成课程练习的评价与评分。
采用基于MOOC平台的教学模式,可以引领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任务引领,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使让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口并用,循序渐进地掌握技能,从而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最终做到学会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3.2.1 教学手段的改革
根据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教学手段很不适用。对本门课的教学手段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本门课程采用上课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设计项目为导向,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现全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地使用MOOC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方法。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3.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案例教学中,精心选取企业项目中的有趣、实用、经典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学、渴学的心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在设计课堂案例时,应蕴含课内所包含的理论内容,力求通过课堂案例的演练,使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完成设计思路的构建;再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实践,拓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完成培养岗位技能的基本要求。
在项目驱动法教学中,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变身为客户,提出项目设计要求以及提供设计素材;学生按小组组成设计团队,按照客户(教师)的要求,并与和客户(教师)沟通,给出设计方案并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融合。最终,评价是采用学生+教师评审组的方式,收集学生的作品,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时候可以针对其作品的智慧、创意、视觉冲击等进行品评。也可以在“你说我说”中发表自己的建议。学生在集体评价的比较中总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展知识内容,从而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3.3《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的改革
3.3.1 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为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课程的特点,在企业专业的帮助下,重新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梳理,形成了独特的成绩考核机制,将岗位综合技能考核与个人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将平时学习情况与团队中个人表现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将《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将现有的机械式记忆式的考核改为过程式综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即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1]。按照其组成的内在联系成绩评定分布比例如表1所示。
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学习情况,又体现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还展现学生的岗位技能,还为学生提供了求职时的作品。过程性的考核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参考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平时表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综合性考核则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总结性、验证性考核,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3.2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改进
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程结束时,需要及时反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评价。评价可从学生评价、后续课程教师评价、专业评价、企业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种方式能及时采集各方面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构成教学过程的闭环调节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能力。
学生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每月都会进行教学效果的评测,这样既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又可以总结经验,促进下一阶段的教学。而企业评价则是通过与企业的专家进行协商,及时了解行业流行,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调整。后续课程教师的评价与专业评价通过座谈的方式完成,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整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
4 结束语
多媒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平面设计制作能力,为后续课程如3ds max、角色与场景设计等企业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由此可见,本门课程是属于职业岗位通用技能学习领域。对于课程的改革尤其迫切,改革重点在于,如何深入校企合作,尤其是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如何为企业的专业课程做支撑,这就需求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既要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完成对企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倩,王艳玲.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18-119.
[2]赵林林,尹玉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数控专业课程开发[J].现代企业教育,2010(5):46-47.
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考试内容:
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要的美术人物、美术风格与流派及美术现象,知道美术的基本理论、知道美术的概念、性质和价值等基本理论。知道美术主要类别和技法理论、了解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 了解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结果、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掌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了解初中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和价值 。熟悉初中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美术鉴赏; 人文性质; 高中美术;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68-02
美术是人类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美术作品是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凝铸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乃至爱、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含于各个时代及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之中。美育是全面发展的基本构成。近年来美术教育的主导理念已由技能训练转向技能与人文修养并重。1998年,国家在普通高中增设美术课程,2002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把美术学科的的性质界定为人文学科。这是对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确定。
一、美术学科的性质及其重要作用
“美术”是一门人文与科学相兼相容的独立学科,在人类的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人类文化史离开了美术,就缺少了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同时,美术教育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适应于人们延续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熟。
2007年陕西省开始实施高中美术新课程,提高了美术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为人文性质,并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一定见解和独立的个性。高中美术以鉴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所以就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教材、备课,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可是到了课堂上,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如:三大艺术(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美术作品中,学生对其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比较大。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的人文性,整个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与发展的互动交流过程。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传统教学当中,我们偏重于“填鸭式”教育,忽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改变以往传统传授技法的观念,及其教学模式,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用发展的教育观,来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我认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设,需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来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初衷,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高中美术新课程内容很丰富,分为5个模块9个系列。1.美术・鉴赏;2.绘画・雕塑;3.设计・工艺;4.书法・篆刻;5.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脑绘画与设计)。同时,9个系列给学生带来了个性发展和爱好的空间,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美术鉴赏的学习,对开阔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美术鉴赏及审美活动,使学生体验美术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进行丰富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探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美术,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文化。
美术欣赏和美术鉴赏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无本质的区别,美术欣赏更多地是针对幼儿和一般人,其中感性和愉悦性的成分多一些;美术鉴赏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具有较高美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人,理性的成分多一些。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进行的这一过程一个人的审美眼光、审美心理结构和鉴赏的方法会得以逐步完善。因此,美术鉴赏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具体理解美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知识;二是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有情才有感,只有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才能创作出更高境界的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罗中立多年在四川山区劳动,把对生活的感受用手中的画笔,表现的淋漓尽致。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般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包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一种深切关注。
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初中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
高一新生入校时,我做过调查问卷。40%的新生在初中时,美术课程开设到初中二年级;35%的新生美术课程开设到初中一年级;15%的新生没有开设美术课程,并且把美术课等同为画画课。由此可见,教学环节中只重技术,学生的美术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干瘪的,是符号化的。这就形成了初中美术和高中美术知识的断层。
三、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特征
美术教育作为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不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而是学生了解历史、世界的窗口,应是学生用另一种思维观察、考察世界的方式。因此美术课首先是审美教育的课程之一,而美术作品在审美风格上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进行美术鉴赏时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美术作品创作时,画家所处的人文环境。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人文情境,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不能离开这一原则。只有将美术作品放回到具体的历史、人文环境中探究、赏析、体验,才能达到“鉴赏”这一教学目的。再者由于美术作品具有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内容通过形式来反映,而艺术形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中介一种在感性上沟通的桥梁、一种寄托情感的载体、一种万物在心灵上的对应物。人丰富的感受需要通过多种媒介来传达,语言文字表达是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亦是一种,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替代。艺术形式贴近人性与自然,艺术形式对世俗生活保持着距离,有所超脱、有所升华。
我认为,美术教学虽然不乏理性思考,但比起以记忆和推理为特征的科学学科的教学,却更强调情感性。美术教学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沉潜于美术活动之中,达到忘我的状态。因此,美术教学中虽然也有理性产生的寒冷感,但更多的是由情感带来的暖性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梵高的著名作品《向日葵》,再到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我让学生先收集有关图片和资料,激发他们的兴趣。等到学习具象与意象艺术时,他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两者的概念与区别了。所以,只有让学生自己高兴地参与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创新意识逐渐增加,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就掌握了。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时刻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想法大胆表现出来。并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操作时,可以是指派对美术有认识的同学担任“小先生”,也可以采用毛遂自荐的方法由学生自己争取,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
2. 学习从一定的背景理解作品。任何作品都是在一定背景中创作的,因此要理解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还原到这种背景中加以理解。这件作品的背景包括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性格、经历等。
3. 鼓励学生接受经典艺术的精神,同时感受现当代艺术的多样性。经典艺术一般带有范例性,有相对成熟或公认的解释和结论,因此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应该强调学生对这些解释和结论接受。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87-02
一 国内外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均十分注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诸国就兴起了“艺术教育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美国只有中小学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后通过与当时富有创新精神的苏联教育机制的比较,开始在高校推行公共美术教育,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即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自20世纪40年代起,正规的艺术课程纳入学科体系已有60多年的历史,开设有视觉艺术导论、艺术史、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西方音乐、和声与对位、爵士乐等15门课程。哈佛大学设有3所艺术博物馆,是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英国牛津大学的业余艺术社团多达一百多个,涉及各种艺术类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1]
公共美术教育在中国历史渊源悠久。古代“六艺”教育思想中侧重文字识读和书写的“书”教,即书法教育,是中国古代公共美术教育的端倪。近现代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肇始于清末洋务学堂的“图画手工”科[2],在“实业救国”的社会情境下,大学堂公共美术教育注重实业性。民国时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得到初步发展。任职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的先生大力提倡美育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就是“亲自组织筹备并领导的学生业余美术团体,它不仅发挥了高校美育与社会美育普及的功能,也是本人针对民国早期北京美术界及美术教育的现状创造出的一个机能性组织”[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大学和师范学校,公共美术教育以开设艺术课程和组建艺术社团的形式而进行。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全面展开,始于建国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法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两个文件,确立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公共美术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好发展。
二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公共美术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忽视与质疑,也还要面对自身的零散与混乱――缺乏整体形象与整体意识,这是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直至目前还无法克服的重大(甚至是致命的)弱点”[4]的确,从该课程的性质来看,仍存在较大不足,诸如课程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兴趣不大等问题和现象。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上不重视公共美术鉴赏。从师生层面都存在观念对公共美术鉴赏不重视的问题。教师因为学生的不专业性对其不免敷衍了事,学生自身视该课程为积累学分,积极性都不高。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不够专业。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是由专业美术教师兼任。三是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主要以开设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两门课程为主,就丰富的美术门类而言,或从年轻学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来看,都远远不够。四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方式不灵活。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素养,缺乏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兴趣不大。
三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普通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美术教育,并不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其教育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拟立足教学实际,以教学改革为研究目标,从学科性质、教学现状、具体教学改革举措等方面入手,以求切实推进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借鉴欧美国家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探索推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具体如下。
(1)明确课程目标,正确认识公共美术教育学科的“公共性”。公共美术教育“公共性”是公共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理解公共美术教育的首要问题。钱学森曾说:“现在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就是在我们教育中缺乏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思想,只重视专业,不重视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美术教育包括“专业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教育”两类。“专业美术教育” 主要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公共美术教育” 是指面向普通高校各学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 是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注重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衔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美术鉴赏内容的解释如下:“通过对美术鉴赏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简史、各种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及作品,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尊重与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5]大学的公共美术教育应在高中美术教育基础之上,不能重复教学,应对其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钱初熹指出绘画作品鉴赏应从以下六个角度分析:“第一,侧重于社会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二,侧重于艺术家生平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三,侧重于心理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四,侧重图像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五,侧重于比教学研究的鉴赏方法。 第六,综合角度的鉴赏方法。[6]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应从多角度对作品予以鉴赏,提高进一步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3)丰富课程类别,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美术通常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7]应将丰富的美术种类引入课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感知造型艺术的趣味和特点。除美术鉴赏、书法鉴赏等课程外,应同时开设其他美术类课程,如民间美术欣赏、工艺设计欣赏等种类更为多元的美术普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4)提高师资力量,应引进专门的公共美术教育教师。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大多由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擅长技能教学,不能满足大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需求。从公共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来讲,技法类教师无法满足这一教学需求,应增加专门公共美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5)充实教学内容。目前公共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介绍经典的名作为主,内容凸显单调、枯燥之不足,无法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应把当代艺术热点问题、以及民间美术等多元内容,积极引入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以河北省为例,其依托燕赵传统文化,拥有丰富悠久的地方艺术资源,目前所收录的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文化资源多达290余项,涉及农民画、剪纸艺术、年画等多项民间美术,是公共美术教学内容特色化构建的丰富资源。丰富公共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多举办由本校经验丰富和知识渊博的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开展的专题性讲座。课堂与讲座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某一种美术种类的认知,并提高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6)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积极借鉴并应用互联网、多媒体、图像、影视数据、微信等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授课效果。同时通过开设中外美术资源信息平台,拓宽学生接受公共美术教育的机会,提高其艺术修养。
(7)注重实践教学。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在课堂教学同时,应重视艺术现场的实际考察,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多看原作,把教学现场移入博物馆、美术馆,通过更直接和丰富的资料,开展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美术作品的原作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是课堂教学课件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带学生多看原作,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眼光,让更多的学生养成主动进入艺术博物馆的习惯,丰富其学习和生活的内容,提高艺术品位。
总之,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列维、史密斯在《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一书中说:艺术并非一种,也并非一种装饰性的调节,而是一种必需,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8]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公共课程,应明晰其公共性的课程性质,并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走入艺术殿堂,享受视觉审美愉悦的同事,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2]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莫艾.与北大画法研究会.文艺研究[J],2008(1).
[4]陈振濂,李立编.思想的轨迹――陈振液教授学术演讲录(下)[M].杭州冷印社出饭社,2005::665.
[5]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81-82.
[6]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14-125.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养
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肯定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由此可见,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小学美术新教材中的内容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案例4:在《彩球滚滚》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废纸满天飞,环境受污染的录像。学生马上对此情此景发表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废纸是一种污染,那里的人不爱护环境,随地乱扔纸屑,使得废纸满天飞,环境变差了,一点也不美了!学生内在的人文情感一触就发,通过将一张张废纸运用新颖、独特的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有的用水彩笔、油画棒将纸球涂上颜色;有的用彩纸装饰纸球;有的将纸球放在调好的颜料中滚动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纸球等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露。并在轻松愉快的打“保龄球”,彩球拼画等游戏活动中不仅明确了环保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创造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美术文化的学习中,内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展现,并使其心灵深处扎入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与发展。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蝶儿飞飞》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早几年,我国有一本畅销的科学史著作《科学的历程》,正是因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才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对科学发展的史实了然于心,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在观看文园中的《南浔名人长廊》。当他们看到中国讽刺漫画先驱者——钱病鹤的简历时,好奇地跑来问我们:“老师,讽刺漫画和我们看的漫画书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当时,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谈了讽刺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钱病鹤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向他们讲述了讽刺漫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对人们思想的抨击教育。学生们听了倍受启发,并向我们提议今后在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领域开辟一个教育同学认真学习、好好做人的漫画天地。这时,我们也倍受启发:怎样利用家乡南浔丰厚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呢?从此,我们制定计划、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名迹小莲庄时,学生们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肯定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由此可见,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小学美术新教材中的内容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案例4:在《彩球滚滚》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废纸满天飞,环境受污染的录像。学生马上对此情此景发表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废纸是一种污染,那里的人不爱护环境,随地乱扔纸屑,使得废纸满天飞,环境变差了,一点也不美了!学生内在的人文情感一触就发,通过将一张张废纸运用新颖、独特的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有的用水彩笔、油画棒将纸球涂上颜色;有的用彩纸装饰纸球;有的将纸球放在调好的颜料中滚动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纸球等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露。并在轻松愉快的打“保龄球”,彩球拼画等游戏活动中不仅明确了环保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创造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美术文化的学习中,内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展现,并使其心灵深处扎入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蝶儿飞飞》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早几年,我国有一本畅销的科学史著作《科学的历程》,正是因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才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对科学发展的史实了然于心,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在观看文园中的《南浔名人长廊》。当他们看到中国讽刺漫画先驱者——钱病鹤的简历时,好奇地跑来问我们:“老师,讽刺漫画和我们看的漫画书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当时,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谈了讽刺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钱病鹤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向他们讲述了讽刺漫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对人们思想的抨击教育。学生们听了倍受启发,并向我们提议今后在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领域开辟一个教育同学认真学习、好好做人的漫画天地。这时,我们也倍受启发:怎样利用家乡南浔丰厚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呢?从此,我们制定计划、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名迹小莲庄时,学生们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中韩两国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美术课程性质大同小异,都是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的。稍有不同的是,韩国儿童美术课程更侧重实践部分,而中国儿童美术课程在理论课时安排上更显优势。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能力,了解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等。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既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结果,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张,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过度关注美术作品本身和美术活动结果,从而忽视儿童创作过程的问题。作为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了解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表达需求。例如,处于涂鸦期、前图式期的幼儿,可以侧重于保护幼儿艺术天性,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尊重幼儿大胆想象、情感释放以及自我表达的本能;处于图式期、写实萌芽期的儿童,过度让儿童自由散漫、无基本技能支撑的创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创作结果失真的展示与宣传,也不利于儿童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自然发展。因此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加强了课程价值取向;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发展取向。韩国在美术与儿童的两者之间,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艺术素养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将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韩国儿童美术教育在理念上强调通过儿童创作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把艺术作为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作为一个目标。韩国重视儿童美术发展的价值,尤其在幼儿涂鸦期得到体现,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由前图式期向图式期的过渡,长期处于无技能指导和支撑的自发状态,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1)中国学前儿童教育以学科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活动内容设计上是偏重于技能训练的,以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为主要依据来设计该课程。其优点是:能够使幼儿相对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育者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幼儿作品得到一定标准的评价。其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幼儿创作兴趣大跌,导致幼儿脱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过度技能的训练还导致幼儿逐渐丧失艺术创造力。学科取向的不足现象已经被多数教育者所知晓,从而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加以弥补。混合取向的美术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取向,能够取长补短。
(2)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儿童发展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满足幼儿创作的兴趣,让儿童成为创作的真正主人,主张把一定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使儿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但过分注重美术活动中的偶发创作,过分放纵幼儿,让美术活动极具游戏性,其实会丧失儿童应有发展机会,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笔者在韩国走访了多所幼儿园,跟韩国相关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讨,探究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突出专业性质,专业课程集中细致;了解多元化教育的理念,强调授者的功能;强调学生制作手工作品,定期进行手工作品展示活动;课程设置突出心理教育,如美术欣赏与心理教育、游戏与心理指导。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内容上也有着诸多的相同点:一是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在理论课程设置上都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如儿童美术及其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等。二是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都包括作品欣赏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实践操作又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中韩两国在实践课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主要以技能训练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教材的大量临摹和再现,刻板的涂色等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偏重于技能专业化教学。绘画内容一般包括简笔画、水粉画、版画、国画、装饰画等,手工包括泥工和纸工等。其中简笔画教学被称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能够达到应物象形,却失去了美术的创造力;水粉画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水粉基本的表现技法,但不能转化到实际的幼儿美术教学中;版画教学过于重视传统知识和技能,没能与幼儿实际能力相联系;儿童水墨画教学,注重本民族绘画的传播与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装饰画教学,过于注重临摹和再现,儿童创作力得不到体现。其次,韩国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一般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呈现课程内容,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初步感受和欣赏、对各种基本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自然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手工操作的类型很多,如撕贴、剪贴、染纸、折纸、厚纸制作等纸工,以及泥工、综合材料制作等手工类型。这样,每一次美术活动都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连,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技能。这些操作类型以及其中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类型的操作又可以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幼儿在这种感受、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得到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化和情感性贯穿于每一个主题中,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保持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组织与实施比较
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都非常注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课程组织中都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多样的操作实践,如加强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安排学生去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过程,参观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布置等。首先中韩两国幼儿园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韩国《幼儿教育法》等都有所体现,各自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幼儿园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条件,制定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分为半年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效保证了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克服了美术教学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其次,韩国非常重视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课前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教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体现,是重要的教学准备。教案因人而异,但都应写得明确、具体、实用。教案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纲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韩国在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了解幼儿园的节日装饰和日常环境布置,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对美术运用的感性认识。从而把课堂学习过程直接与就业上岗工作、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作业批改等,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类似。
四、结语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扩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改革如此深入的今天,各所学校对美术教学也给予了更高的重视。由于美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必须结合美术科学的教学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置,同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案,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美术教学目标的性质
每一种学科的教学目标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美术教学也不例外,了解美术教学目标的性质,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科学的对目标进行设置,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目前美术教学目标的性质来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教学目标的人文性和情感性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美术传递思想和情感是人类一种独特且重要的文化行为。随着社会信息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图像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还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除此之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情感性作为美术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人类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美术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美术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该学科的教学更加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审美心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美术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职业性和实践性也是美术教学目标的性质之一,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课时教学目标、各阶段培养目标还是总体教育目标,其核心都是围绕人才培养为目标而开展的。所以,美术教学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一定的职业性。同时,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进行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美术教学所需实现的目标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美术教学所需实现的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将当前美术教学所需实现的目标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美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而并非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家或艺术鉴赏家。所以,美术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应过高,只需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充分了解便可。如果课程目标设置过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学习效果下降,教学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更谈不上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之,如果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提高,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学科的开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美术教学目标进行设定的时候,必须要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纳入其中。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例如:传统时期的古典美、建国之初的朴实美和当代多元化的美。每一时期人们对美的认识都不同,如果不能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那么学生就很难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也就无法提高对生活的热情。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教会学生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优化学生思维、情感、个性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其他学科不同,美术课程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接触真实的事物和环境,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美术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习,学生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从而增进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是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由于美术教学活动充满了情绪性、美术表现互动充满了自由性、美术评价活动充满了多样性,这些都会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展提供了平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为日后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术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
目标制定的再科学,没有全面、系统的教学措施作为支撑也是很难实现的。由于美术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对目标实现途径的制定上,也应该使其符合美术课程的教学需求。
(一)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即教师、学生和教科书。这是大部分学科开展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学生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想要确保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基础以及内在需求等进行全面分析,例如: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哪些内容学生比较了解,哪些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学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以及希望如何开展学习评价等。只有对以上内容充分了解,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制定教学方案,从而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简要的了解,使其在准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在此过程中发展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教会学生对身边的工艺产品充分利用起来,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到这些产品在设计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久而久之,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教学在开展美术教学的时候,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
(三)注重有效的教学延展
教学延展即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美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美术知识的心得、美术技能的使用,不可因教学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蕴含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结束后,只有让学生对内容继续保持探索兴趣,对技能方法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对美术教学形成持久的兴趣与爱好,这样的美术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