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教育学的核心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的核心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第1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教育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成长,要机智地处理教材,就是要善于透过教材表面的文字,看到鲜活的内涵,能让教材说话,能敏锐捕捉到不为大家觉察的细微之处,引出丰富的内涵来,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学生的学业进步、道德成长,变成了教师最大的快乐。

作为语文这门入学科的教师,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的过程也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从生命的高度,人生价值观的高度看待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发挥的个性、创造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语文教育与生命价值的内在统一,要从课程设计的生命渗透。对语文教育实践而言,生命价值观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理论观点,而是思考问题。让语文回归生活,确立发展性、弹性化的评价观,是实现语文教育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不但强调课内学生的互动过程,更加强调课外的延续与拓展。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学生书读得多了,精神家园也自然就丰富了,人生路上也不会迷失得很远。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加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也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时间内生命体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首先要真诚,谁有更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就应该虚心地学习。语文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若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融入心里的健康教育,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创造的学,快乐的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只要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满足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增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从学习中保持与实现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品质。

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生理的健康发展,更要注意他们的健康心理。心里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里的主渠道之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与策略,帮助那些正处于长知识,增才能,树理想,急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的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英语 教学 融合

一、引言

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当中,对高中英语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内容在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高中英语教学当中的应用,但是如何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托,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想许多教师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笔者在本文当中就具体的策略进行了必要的研究。

二、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大部分的教师都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方面,但是在新课改当中除了需要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培养之外,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审美价值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同时也无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在新课改当中倡导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习方法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将具体的知识细节的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只有对教学的目标具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并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当前阶段在高中英语教师对于单元与模块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很清晰,同时大部分的教师对于教师参考用书也并不是很重视,也很少有教师可以真正的做到“五维合一”。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一味的将教学大纲当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不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英语技能培训,从而使得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也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教学目标。

三、以实践教学为教学的核心,不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改当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把英语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都留给学生。将时间留给学生,大部分的教师都可以做到,但是如何将空间留给学生,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所谓的将空间留给学生是指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心理基本特点出发,采用实际观察以及疑问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性的探究。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学生的心理需求融入到教案的设计过程当中去,从而创造出符合高中生的教学情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使用例如pair-work.team-work,goup-work 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里所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应该把学习的时间归还给学生,还应该包括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可能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不是一直在教室里吗?是的,但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满意吗?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个性必然有差异。

四、以学生的情感特征为依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同时还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学生的情感特征出发,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改当中,学生的情感特征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对当前阶段的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教材都是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阅读一定题材的英语材料,然后完成相关的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材料是知识的载体,同时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一定的情感影响,同时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刺激学生的情感需求,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当中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还好,促进其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茂庆,王远,朱瑜娟.普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改适应性调查研究-以广西几所高中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4, (36):35-37.

[2]李智强.新课改下中国高中英语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应有的四个追求[J].学理论,2011,(36):282-283.

第3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41-02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轻者如厌学、逃课、人际关系失调、情感异常,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或杀人等,这一现状引来教育者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事实上,学生在高校求学期间不仅要接受学科教育,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能力,而且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自行或在其他支持的条件下很好地应对消极心理现象,积极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所以,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并已经被列入除了德、智、体、美、劳育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学校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活动。[1]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形式是培育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表现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培养和人才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时期,主体意识非常明显,常用“我认为/觉得/希望……”来表达自己的强烈主观意愿,情绪不稳定,自制力较差,逆反心理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差等,这些典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目前,有关的研究较多,虽然众多学者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侧重在哪些内容的表述不同,但总体上基本趋于一致,如樊富珉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优化教育和预防教育,优化教育关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主要包括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2]胡凯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人生观价值观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个性与心理健康、学习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恋爱及性心理与心理健康、情绪与心理健康、挫折与心理健康、择业求职与心理健康、心理测验与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3]在本校进行调查访谈时,要求学生回答目前面临哪些心理困扰或问题,回答结果也趋于一致。如不愿意上课,不知道怎么应对学习和考试,不知道学校开设的专业课有什么意义,总失眠,寝室同学关系不好,想要谈恋爱或失恋,不知道毕业之后能做什么,沉迷于网络聊天和游戏,喜欢虚拟世界不喜欢现实社会,感觉自己很郁闷不知道怎么调节,容易情绪激动,等等。

从学者的研究和实际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等方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学者的有关研究[4-6],结合在高校中实际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心理素质培养计划的实施、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和咨询、普及心理知识等。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学校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据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学生的个案心理咨询;组织入学新生进行统一的心理测评并进行心理筛查;创建心理协会,不定期的开展主题心理活动等。

(二)心理学课程和讲座

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的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目前,本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给新生介绍心理健康的知识;校选素质拓展课中开设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如积极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生选课的积极性较高;咨询中心和专业教师每学期进行心理专题讲座,涉及情绪管理和调节、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

(三)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据调查,学校每个假期都会安排学生自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假期深入到社会实践领域学习或实习;在心理健康主题日时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心理测量或心理知识普及,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也是学生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记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能更好、更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倾向性,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能够相应地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本校也实施了大学生心理建档工作,由咨询中心根据新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追踪,对筛查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实行导员、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合作的形式,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校园支持。

(五)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戏剧形式呈现各种典型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在体验和与他人分享中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在舞台上,由学生扮演的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来呈现各种典型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本校由心理咨询中心和应用心理学系组织了心理剧的展演和评选活动,由学生自主选题、自编剧本、排练并演出,在心理剧中体现问题、提出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寻求学生的情绪共鸣。

(六)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学校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品质。本校的资源较为丰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应用心理学系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在心理学知识、技能的普及方面得天独厚,素质拓展心理课、团体训练和辅导、心理咨询、校园剧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七)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简言之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它的基本结构是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和主动调控自我三个部分,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影响学生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其结果必然通过学生的自身特点起作用,通过自我意识教育、自我调节和控制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自助的意识,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利用自身条件自主调节,并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发挥内外相互结合的优势,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共同发挥作用,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实现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2]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1996,(7):16-18.

[3]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J].医学与社会,2003,2(1):52-54.

[4]李瑞.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初探[J].大学时代·论坛,2006,(3):53-54.

第4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因此如何构建适应知识经济的创新教育体系,成为高校探索的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根据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尤为重要,营造一个好的实验与实践环境,建立一个合理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很重要。

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侧重理论教学,不太重视实践教学,实验课处于从属地位。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计算机硬件课程实验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实验课是根据各门课程单独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实验之间互相分割、相对独立;某些硬件课程实验项目需时较长,由于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不能亲自动手参与硬件作品制作;由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硬件实验教学没有独立和科学的考核体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实验人员严重匮乏,实验室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因而需要高素质的实验管理人员。

改革的设想

1.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使实验课的改革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有验证、综合和探索三大功能。计算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该专业硬件主干课程有比较明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实际上是前续课和后续课的关系,如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前续课,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又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的后续课程。由此可将硬件课程的实验教学分为三块:认识实验(熟悉仪器仪表和各种实验设备);基本实验或验证性实验(时间根据每门课的上课时间);单项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时间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并在教学中注意不断递进)。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实验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和实验方法的关系。在构建新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时,必须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要整合,不搞组合。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重组绝不是重新排列组合,而是要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对原有硬件实验课程的整合,实现硬件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整合的方法包括:

(1)删除陈旧、过时,与培养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项目。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

(2)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提高单项设计性实验和体现学科先进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增加与工程结合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3)实验项目应“少而精”。实验项目不宜过多,而要加强每个实验的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特别是结合毕业设计,安排结合实际工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并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和运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也应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基本规律。但是对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也必然会有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走在理论课前面,让大学生对未接触过的问题通过学习、分析、探索来解决。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还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5)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在新的硬件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中设立必开实验项目和选开实验项目,以满足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3.改革的具体实施内容

实验内容改革是根本。实验内容是实验教学目的和效果的具体体现,内容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贯彻因材施教的精神。实验内容的改革,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证明,开设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实验仪器设备、常用测试工具的性能、操作和检测方法。

(2)开设单项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根据课程或专业要求拟订题目内容,并提出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无疑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开设综合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其内容可体现多门硬件课程的综合。实验内容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和创新性,要给学生创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空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要给学生较宽裕的时间,留有思考的余地。这种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成功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设科研性实验。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辟科研活动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科研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验,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障措施与对策

1.狠抓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这是实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所以学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抓好这项工作。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实验技术人员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要明确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责任和义务,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还必须有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行为规范。

(2)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实验技术人员不但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还必须要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过硬的本领。通过学习和有计划的培训,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3)调整实验队伍的整体结构。在结构的调整中,尤其要注重知识、专业和学历结构的优化组合。根据专业、学科的特点,选拔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实验技术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4)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年轻教师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室建设。例如,可以要求年轻教师进实验室锻炼一段时间,如果在实验室建设中做出了成绩,在晋升职称时可以优先考虑。这样做既可以缓解实验室人员紧缺状况,又有利于教师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实验室建设的开展。

2.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某些硬件课程实验项目或作品制作需要时间较长,由于课内安排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不能亲自动手参与硬件作品制作,大大影响了实验效果,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3.改进实验指导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对于认识实验,由实验教师讲解常规仪器仪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获得仪器操作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对于验证实验,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实验时间,教师则以辅导为主,要随时留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有利于因人施教和重点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对于单项设计性实验,可以由教师出题,但不要规定得太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题,自己选择实验内容,选择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前,加强与学生进行实验方案及实验方法的讨论,使实验中隐含的重要内容不被忽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的提问,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科研和毕业设计开设设计性实验。除了应该开设部分单项设计性实验外,特别是结合科学研究工作和毕业设计开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硬件实验课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硬件课程实验单独设课后,单独编写设计大纲,单独考核,建立一个独立的硬件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实验教学的管理,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完成上述每一阶段实验时,应根据每一阶段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完成情况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咏梅.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02-106.

[2]毛范海,朱林剑,孙守林等.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4):88-90.

第5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跨学科;案例研讨;职业技能;社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33-04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规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要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该规定所谓“应用型”,指的是法律人才所具有的法律实务技能;所谓“复合型”指的是法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应用型”与“复合型”的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涉及到建立“国内—海外联合培养机制”、“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教师实务知识更新、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教学管理改革等一系列工作。笔者认为,“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是以上诸项工作之核心。因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决定了教学管理制度的配套。而前两个培养机制的建立并非高校自身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当前高校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必须把“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置于重中之重,用最大的力量来抓出成效。

一、跨学科课程设置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法科学生而言,“复合型”知识指的法科知识与非法科知识的结合。对于法科学生进行“复合型”知识的培养和教育,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法学教育的潮流。在美国,法学教育是本科后教育。其法学院的入学条件之一是已经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已取得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文科或理科学士学位。这种模式把一般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入学环节保证法律教育的跨学科性。美国法学院的这种“本科”被称为J.D。在美国,要想从事律师等法律事务工作,只能读法学院的J.D,而且大部分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只对有J.D学位的人开放。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的法律部门在招聘时更看重的是J.D教育[1]。英国法学本科教育大致与我国相同,是高中升大学后的本科起点教育。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in Higher Education)是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教育质量保证机构,每6年对全英的高等院校进行审计和质量评估。其颁布的学科基准声明(Subject enchmark Statement)是对学科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维护的标准。其于2007年颁布的法律《学科基准声明》之附录A把法学专业分为四种:纯法律专业、法律与其他学科混合学位专业、兼/辅修法律学位专业、法律适用技能型专业[2]。由此可见,英国把法律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的两种教育方式——混合学位、兼/辅修学位视为法学的两种学位模式。澳大利亚法学院提供三种本科教育模式:一种是三年制的法学学士,这是对已经获得非法学专业的学士学位的人员提供的一种法学教育,其需要专职学习三年(兼职6年),各科成绩合格可获得法学学士学位(Bachelor of Laws,LLB);第二种是四年制法学学士学位,与我国的基本相同。第三种是五年制法学学士学位,即双学位教育(双LLB),学生获得法学与另外一专业混合的学士学位,这种教育模式是绝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澳大利亚法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这种双学位模式[3]。在混合法律课程要求的背后,其基本思想是为法律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文科教育,以扩展他们的知识范围和技能。因此,大多数提供法律课程的澳大利亚大学作出规定,要求学习法律的学生必须将法律学位与另一个学士学位综合起来,除非已经完成了先前的大学学业。最受欢迎的传统混合课程包括艺术、科学、商业或经济。而在几所大学里,学习法律同时攻读的学位有:社会科学、媒体研究、金融实务、亚洲研究、新闻学、旅游、通讯和信息技术。商业方向的学位并非是唯一的可与法律混合的职业性学位,然而他们在混合法律学位课程中是最受欢迎的[4]。日本法学本科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法律知识和素养的教育。据此,日本形成了“法学部”和“法科大学院”两大法学教育机构为载体的法学教育格局。“法学部”属于本科层次的法学教育;以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为目的;“法科大学院”属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法学教育,以法律职业教育为主。学生由“法学部”毕业生和“非法学部”大学毕业生组成,其比例为7∶3。学制分别为2年和3年。“法科大学院”以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教育为主,现行司法考试内容是根据“法科大学院”的课程而设计,只有法科大学毕业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法学部”注重基础和素质教育,学制为四年,前两年很少学习专业课程,基本上是通识教育,后两年才进行专业教育。[5]。其法学职业教育的任务留给“法科大学院”完成。法国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特别强调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专业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使受教育者经过3至5年逐步细化的法学学习,成为能够胜任某一法律领域工作的人员。其学生在法学本科3年修业过程中,前2年的教育基本上属于通识教育。所有学生学习内容相同,从第3年开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规划个人未来职业发展道路。法国法传统上实行公、私法分立。法学教育也因此划分为公法类学位与私法类学位。但从全国看,法国法学基础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法学及邻近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主要部门法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应用知识与技能三大类。为了增强法学教育的跨学科性,法国最近几年加大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多样性。目前,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法学导论、法学方法论、法制史、法哲学、比较法、经济学与经济史、会计学、货币与金融问题、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体制、政治社会学、政治史、国际关系史等综合性基础课程。目前,法律就业市场不仅特别需要“术业有专攻”的学生,而且格外青睐“复合型人才”,如要成为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商事律师,除了要具有律师资格外,通常还要具有在工商管理学校、政治学院等大学学习的经历,最好是取得工商管理硕士文凭[7]。法就是社会生活的事理、道理,或者说,法是用专业文字表达出来的生活道理。广泛掌握和理解社会生活的知识,深入体悟生活道理,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所以,法学人才必须是掌握复合型知识的人才。根据以上世界各主要法律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必须把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法学人才,作为当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任务。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高度行政统一化体制,高校的教学自较小,各高校的法学院目前在学生入学条件(例如是否要求学生已经具有一个非法学学位等)和学制方面(在校学习期限)不能进行太大改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法科学生进行“复合型”知识培养之途径就只有两条:一是在16门主干课之外增加非法学课程,将非法学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但是,这方面的可操作幅度很小。二是引导、鼓励法学本科生辅/兼修二专业学位。这方面的可操作性较大。学生可利用周六周日和寒暑假时间来再修一个非法学专业的学位。如果在校四年修不完另一专业的学位,可以在法学本科毕业后的1年时间里继续攻读该非法学专业学位,同时准备司法考试。法科学生攻读另一个非法科学士学位,是以上所列国家法学本科培养的潮流。现在,中国有些大学的法学院已经开始了跨学科的学位教育,其模式各有不同。

二、案例研讨课是学生真正掌握法学理论的唯一途径

卓越法律人才除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外,还必须扎实地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扎实地掌握法学专业知识是其具有法律应用技能的前提。没有专门知识,何谈专业技能。所以,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普通法系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特别重视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都是采用“案例研讨”的方式来阐释法学理论,来进行法学基本知识的教学。这些国家都是采取“先总括、后具体”,“先理论讲授、后案例讨论”的配套教学模式。仔细分析可知,用案例研讨的方法进行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活动,是完全符合法律知识发生规律的。法学理论来源于对生活案例的总结,或者说是对生活案例的类型化。法律调整就是从具体案例上升为类型指导的过程。自然的、具体的、不定型的生活案例,只有经过立法者的定型后,才能上升为法律规定。立法者将生活案例上升为法律规定的过程,实际就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的过程。立法的抽象和概括过程具有如下特点:(1)它舍掉生活行为个案的某些外部环节、非本质特点、差异,而抽取出其共同的东西。(2)它在思维中将生活行为个案的不同方面隔离开来、剥离开来,将所要着重研究的那一方面抽取出来,而将其他方面暂时地舍弃掉。(3)它将生活行为个案的现实复杂关系“简化”为逻辑上的关系,着重研究这种简化了的关系的变动情况及其制约条件。根据立法的这一本质,人们对于抽象、概括的法律规定讲授、学习,只有将它(该法律规定)还原到生活案例的情境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清楚地解释它,才能学习到它的本来面目和实质内涵。既然立法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学习法律就必须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展现过程,必须将一条条抽象的法律规定,展现为它所原本来自的生活案例。法律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美国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训练学生识别争议的精确要点及顺利解决争议的能力。这种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面对争论时,能够通过筛选判例找出切合案例的法律规则,然后以此为切入点,为有利于己方的解决方案据理力争。美国的判例教学法是与学徒制、讲授制教学法进行了长时间的竞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是与从个案中寻找法律规则这一普通法体制取得优势地位分不开的。普通法的唯一特性就是实践性需要[8]。在英国法学本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门课教学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可以分为主讲课(Lecture)、讨论(Seminar)、案例分析课(Workshop)等形式。主讲课一般为每周1次,每次55分钟,多数情况下,大班上课(30~60人),在教师主讲课上,学生会获得复印的书面材料或者视听材料内容的学纲,在学纲中列有每章推荐的参考书、文章等。课程内容一般是介绍该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结构、重难点等。主讲课的教学难度不大,是为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而指导学生的导修性课程。讨论课一般为每两周1次,每次55分钟。小班上课,通常每个班12名学生左右,并配有一名指导教师,有时指导教师也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导教师指挥和控制讨论课的内容以及进度。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论和记分,有时甚至点名让学生发言,通过分数的杠杆调整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分析课,一般每两周或者三周一次,每次55分钟,小班上课(不超过20人)。5人一组围成圈,一般分为4小组。每小组选出本组代表进行小组总结性的发言,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组分析的事实问题、法律问题、有无责任、理由、辩护结论和依据等。教师针对每组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9]在澳洲大学的法学院,案例研讨也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例如在西悉尼大学麦卡瑟分校法学院,法律学士学位为全日制学习,包含有24门持续一学期的课程。其中16门核心课。核心课每周4学时,原则上是这样分配的:1学时讲授,2学时讨论,1学时技能指导[10]。讨论课内容基本上是案例研讨。在德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学生所修课程类型包括课堂讲授、练习课、专题研讨课三部分。(1)课堂讲授。承担课堂讲授工作的教授注重授课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旨在向学生全面传授法学基础知识。教学时比较注重抽象。法学教材也注重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进行解释和分类。学生听完教授的某门课程后,期末时并不需要考试。(2)练习课。该课是必须通过考试拿学分的课。练习课主要是案例分析,考试方式包括闭卷考试和拟定论文两个方面。闭卷考试进行3次,拟定论文进行2次。闭卷考试的时间通常为3小时,内容为案例分析。论文则可拿回家去写,为期3周时间。学生只要通过一次闭卷考试和一次论文,即可取得这门课程的学分。通常情况下,闭卷考试的及格率为1/3。(3)研讨课。一般选择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专题时宽时专,无一般规律可循,但总的来说比较专。学生须在参加研讨课之前的较长时间内择定题目并撰写论文。然后在研讨课开始之前提交论文,并向参加研讨课的同学分发。上研讨课时,由学生宣讲论文,介绍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思路,并进行论证,,然后在教授的主持下由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和批评,展开讨论。教授实际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这种研讨课经常到外地甚至国外举行[11]。

在法国的法学本科教学中,讲授课和辅导课、讨论课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讲授课一般在几百人的阶梯教室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无指定课本,但开学之初教师会列出参考书目,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在课堂上随时举手或以便条形式提出,也可以在课间或课后与老师单独交流、讨论。讲授课的教师一般由具有一定年资、威望的教授担任。授课内容以概念、原理、理论为主。但多穿插经典案例和最新案例。辅导课则采用小班制,一般在20人左右,任课教师通常为年轻教师,在读的博士生或校外聘请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如律师、公证人、法官等,辅导课以案例教学为主,夹杂实例分析。如果说讲授课侧重法学理论、法律原则的讲解,那么辅导课则重在原理的应用和发现原则的例外。在辅导课上,教师不仅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解释相关法律原理、原则,而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原则对法院的判决进行分析、评判。辅导课的学生则必须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积极发言,辅导课课堂表现通常占期末成绩的30%,因此单纯从取得学分、完成学业的角度看,学生也要在课前认真做好准备[12]。通过上述举例可知,案例研讨课是各主要法学教育发达国家向学生传授法学原理、讲授法学基本知识的主要形式。在上述国家的法学教育中,讲授课在一门课的教学中所占用的学时并不多,一般占1/3左右,也不需要考试。学生要想拿到该门课的学分,必须花大力气参加该门课的案例研讨课或辅导课。案例研讨课或辅导课要考试,是该门课学习任务的最核心部分。这种教学方式是符合法律知识发生规律的。

如前文所述,案例分析或案例研讨是掌握某一抽象法律规定或法学理论的唯一方法。没有相对应的案例分析,根本无法理解或掌握相应法学原理。所以,我国应当确立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多元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对案件事实的讨论中感悟、领会法学知识,培养自身对法律事实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与单纯的经院说教相比往往会事半功倍。因此,在把握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探究案例的实现方式,并以案例教学为中心,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对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13]。

然而,我国法学院当前的做法与此背道而驰,一门课全部是讲授课,没有与之配套的案例研讨课。这种情况必须改革。改革的最佳方案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为每一门主干课程配套《案例辅导教材》。我国法学本科的16门主干课往往都是统编教材,各高校法学院各自编教材往往也很难突破统编教材的框架和内容。但是,各高校法学院自编为主干课配套的《案例辅导教材》,将其作为案例研讨课的参考教材,是切实可行的。为了进行此项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于本科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革讲授课独打天下的局面。每一门课的讲授课所占课时不能超过该课时的一半,另一半课时必须进行案例研讨。老师通过学生在案例研讨课上的表现和考试成绩来评定其本门课的成绩。这是世界法学教育的通行做法。所以,当前各高校法学院的每门主干课的教师组,必须收集典型、疑难案例,根据法学基础课的知识点加以分类,并根据对应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并汇编成书,作为每一门法学基础课的强制性的配套教学内容。

三、强化法律思维与方法、法律应用技能和社会能力的教学内容

法律思维与方法课,主要指《法学理论》、《法制史》、《法律思想史》、《法律逻辑》、《法律方法论》等课程。现在,世界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强化法律思维与方法课的教学。法律应用技能包括法律分析和推理能力、协商和争端解决能力、法律调查方法的能力、辩论和说服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的能力,包括职业道德、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现在,法律教育代表性的国家的法学教育都大幅度地增加了教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课程。美国法律教育属于典型的职业教育,学生侧重于实用课程的学习,对理论性课程关注较少。除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外,各法学院均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每年都要学习法律写作和职业道德课程。法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十大技能:法律分析和推理能力、协商和争端解决能力、法律调查方法的能力、法律通讯和信息利用的能力、沟通和谈判的能力、组织开展法律工作的能力等。为了保证未来律师的素质,有的法学院还非常重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和学习,如俄亥俄州在1975年要求各法学院院长宣誓学生已经接受了10个小时的《职业责任法典》的教育。印第安纳州要求学生必修“法律伦理学”之类的课程[14]。在英国法学本科教育中,第一学年学生要学习的四个模块均是必修课:职业技能、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公法、合同法、刑法;第二学年,学生要学习四个模块:三个是必修课,包括土地法、侵权法、欧盟法,选修一门;第三学年,学生要学习四个模块:只有一门必修课是衡平和信托法,其他三门均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内容各个法学院各不相同。[15]这些课程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一是专业知识;二是专业知识应用/问题处理;三是专业资料收集和研究;四是分析、评价批评性判断和综合分析;五是自主学习;六是与人交流和文字表达;七是其他技巧。澳大利亚的法学院现在也日益将重心放在所谓的“技术”课程上。在法律学士学位教育中学院教授给学生的技能主要包括:(1)多领域的一般技能,如会见顾客、洽谈和纠纷调处、分析和解决问题、书面和语言交流。(2)特殊技能,包括辩护、起草文件、法律研究(特别是集中在有关计算机化研究方面)、伦理学和职业责任。(3)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广泛的法律工作环境,如私人法律服务、政府部门、公司法律部门、法庭、社区法律机构等。(4)目前法学院正在力图推出法律实践训练计划(PLT),将其并入法律学士学位教学计划中[16]。总之,上述所列国家的法学院不断地增加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类的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社会能力培养课。这些社会能力包括:会见顾客能力、洽谈和纠纷调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辩护技巧、起草文件、出具法律意见能力、团队能力等。这些国家的法学课程不断向培养这些能力的方向拓展,甚至专门为培养上述某一项能力而专门开设课程。为了顺应法学职业教育的趋势,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的课程必须向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方向拓展。其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在一些部门法、专项法的教学中,把法律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其中,针对某一专门法,讲授一项专门技能;二是开发培养某一种法律职业技能的专门课程,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引导学生选修。另外,我国的法学院还要开发一批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课程。这一课程群主要承担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任务。要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发生如下变化:变“传承性思维”为“创新性思维”;变“过度抽象思维”为“经验、例证型思维”;变“过度逻辑思维”为“发散、跳跃、非逻辑思维”;变“寻找必然性思维”为“破除标准答案思维”。教师也要改变教育思维,变“培养学术大师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工巧匠的目标定位”。承担上述法律思维与方法教育的课程群包括《法哲学》、《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法律解释学》、《律师办案技巧》、《法律知识应用技能》、《思维观念和方法论哲学》、《知识发生学》、《法律逻辑》《西方法律思想史》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前一阶段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应当如何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其对法学基础知识、理论、制度和规则的认识,提高其法律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韩慧.论律师界对美国职业性法律教育之影响[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干部管理学学报,2008,(3):105.

[2][15][英]卡罗琳·斯蒂文斯.英国法学教育质量的标准和保证——英国QAA2007年法律《科学基准声明》述评[J].张朝霞,译.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1,(1):124.

[3]栾爽.澳大利亚法学教育透视[J].国家教育行政学学报,2010,(10):91.

[4][10][16]许洪臣,张琨.澳大利亚法学教育发展概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106,107,108.

[5]辛崇阳.日本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8,(3):88.

[7][12]张莉.道器一体,学以致用——法国法学高等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0,5(1):45,46.

[8][美]詹姆斯·马克塞纳.美国的法学院制是否可以作为日本法学教育的模式?——比较视野下的先决问题[J].王进,译.法学教育研究,2010,(2):237-238.

[9]张胜利.英国法学本科教育和律师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以英国西英格兰大学(UWE)法学院为例[J].天津法学,2011,(2):105-106.

[11]肖德芳.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6,(9):124.

[13]江国华.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河北法学,2012,(4):58.

[14]韩慧.论美国法律教育的职业化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8,(13):38.

[17]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最新改革的核心:强化素质和技能[J].比较法研究,2004,(1):111.

第6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一、德育内容体系及其结构探究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具体来说:“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因而,德育自身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内容体系。

(一)德育基本内容的界定

由于对德育内涵理解的不同,对于德育基本内容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阐述。概而言之:主要有狭义(小德育)和广义(大德育)之分。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认为德育就是对德育对象进行有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广义的德育,其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1990年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教育学》卷的释义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比较认同广义的德育内容界定,即德育主要应该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教育是要解决德育对象主观客观相符合的问题,主要包含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世界观教育就是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和引导人,“而方法论教育就是在世界观教育的基础上让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自身,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从而形成科学的思想意识。”政治教育主要是要解决德育对象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政治信念教育是核心,政治情感教育是目标。道德教育是对德育对象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德育对象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就是对德育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德育对象具备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

(二)德育内容体系结构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了当前德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在其实施过程中德育对象和教育重点的差异,可以将德育结构体系规划为不同的类型,即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道德主导型和心理主导型。每一种结构类型都有各自相应的核心内容,并通过这一核心内容来支配、带动和影响其他教育内容。可以说这四种结构类型,体现了德育实施过程中内容上的差异性和倾向性。一般来说合适的类型模式是由德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二、德育内容结构体系优化的标准

通过前文对德育内容体系及其结构类型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德育内容结构状况的好坏对德育实效性的大小和德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将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科学实施德育,有效实现德育目标和发挥德育的最佳功能,必须不断优化德育的内容结构。笔者认为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核心原则

所谓核心原则,就是说在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安排中要突出某项核心内容,这是由德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原理在德育内容结构安排中的体现。核心内容的确定是能否实现德育目标和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德育的核心内容并不是忽视德育其他内容的合理作用,而是要将其他德育内容与核心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共同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系统原则

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需要在我们强调核心内容的同时还要善于完善其内容体系,努力提高德育的整体效应。系统原则便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核心原则的有益补充。它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教育内容的辅助作用。否则德育内容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会受到质疑。当前情况下优化德育的内容体系结构就是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整体性思路,既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系统化为一个有机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其涵盖德育领域的各个方面,还要完善和拓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每一个子系统的内容。

(三)过程原则

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用动态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过程。恩格斯在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时指出:“―个伟大的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而,对于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我们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应该将优化过程进行下去,并充分汲取每一阶段的有益成果,加快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的速度。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现代德育的特性之一,面向世界是德育发展的大趋势。人类道德本来具有共同性,社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德育的发展、德育理论的发展和德育内容的发展都具有共同的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早已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真正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环境保护、和平与发展等已属于全人类的道德要求。”因而,开放性原则成为当前实现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则。

三、德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向

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原则的设定为其最终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德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具体实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突出德育的核心内容

突出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主导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如前所述,德育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各种教育内容的地位与功能并不是相同的。其中,政治教育是整个德育过程的政

治保障。因此,在德育内容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以政治教育为主导。

德育过程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就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对德育对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当前意识形态方面的本质属性;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者结合起来就为德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针对当前德育界普遍存在的那种德育应该淡化、弱化政治教育的思想,我们应该从根本看清其观点的“虚弱性”。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德育历程,不难发现:尽管不同国家之间的阶级性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政治性始终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德育的最显著特征。因而,将政治教育视为德育的核心内容,是由其客观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德育自身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德育内容体系

我们在强调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核心内容的同时,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前者是为了体现德育的根本意识形态属性和本质功能,后者则是德育能够发挥整体效应的保证。

首先,如前文所述,我们应该将德育的内容视为一个有机系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德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的形势,加大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力度。这不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德育内容体系的需要,是实现德育整体效应的有力保证。其次,在强调德育的整体效应的同时,还要完善德育内容的每一个子系统,即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要勇于拓宽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每一方面的领域。

(三)一与时俱进,发展德育内容

第7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科目融合;综合课程

我国高等数学(这里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抽象代数及泛函分析等数学系本科阶段课程的统称)的教育已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已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成熟的教学科目,但还是有不尽如人意尚需改进的地方.当今,各大高校数学专业本科阶段开设课程主要包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抽象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拓扑学、泛函分析及微分几何等,教学安排上这些科目自成系统,相对独立,但每个数学工作者都清楚这些内容是密切联系的.科目独立教学既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最基本的数学内容,更不利于数学的传承!

一、科目独立教学的弊端

1.各科目内容都是从基本工具、基本概念循序渐进讲起,导致各科目重复内容太多,浪费课时,如集合论常识和点集拓扑基本概念在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科目中屡次出现,向量内容也是多次讲授.

2.各科目内容都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基本内容讲得过细、过长,以至于理论上和应用上重要的内容无暇讲授,学生接触不到学科的核心内容及学科前沿.

3.各科目概念、定理间的联系没有讲授,致使学生对概念、定理理解得不透彻.

4.由于各科目内容封闭,自成系统,导致应用内容少,学生无法见识所学内容的威力,知识应用能力弱.

由于科目独立教学的这些缺点,就非常有必要将相近科目融合,这就是科目融合教学. 下面是科目融合教学的一些措施和想法.

二、科目融合的建议和措施

1.联系紧密的科目合并为一科,编写相应的书籍和参考书,这样做既符合数学的发展规律也利于学生理解运用数学.例如,传统的微积分和复变函数理论可以合并在一起讲授,实变函数、测度论、概率论可以并在一起讲授,泛函分析、点集拓扑可以并在一起讲授,线性代数和抽象代数可以并在一起讲授,欧美有很多书籍都是这样做的.齐民友教授的《重温微积分》一书就包含了数学专业本科阶段几乎所有的分析学课程,可以看作是科目融合的一个尝试.

2.教师要尝试讲授各种科目,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学科间的联系,进而传授给学生.另外,同一批学生学习的相近科目最好由一位教师自始至终地承担,这样做教师可以将各科目联系起来融合讲授.若教师只讲授某几门固定的课程,则教师在科目的理解上就会有局限性,既不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导致教和学都不成功.此外,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广泛涉猎,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3.弱化循序渐进的原则,授课内容可以有跳跃性,删去过于细致、过于简单和无关大局的理论推导,拿出课时讲授核心内容及工具性内容,删去的内容可以作为课外学习和讨论.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由于科目的交汇点越来越多,数学的魅力层出不穷,学生就更容易沉醉于数学王国.

第8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2010年10月23―24日,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纪念论坛会在国家行政学院报告厅隆重召开。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实验县区校点的参研人、主管领导共计500人参加论坛。

论坛结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总结了20年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了各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经验,表彰了传统美德教育最佳示范单位和最佳优秀班主任、科研人员和少先队员。共同探讨了如何深化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的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发贺信,对传统美德教育20年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养爱国精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于1990年由笔者首倡并主持,历经4个五年规划期,均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20年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科研兴教的正确方向,科学挖掘整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资源,系统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8德目体系,紧密联系德育现实问题,在全国召开30余次学术研讨会议和成果推广会议,出版了50多部各类著作,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530多篇文章,在全球创建了首个《中华美德网》,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成果推向现代化、推向世界、推向未来,有效地探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和保障机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通过报告,论坛,讲话和成果出版展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国德育的基础地位。5000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人格品质、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品格、民主情感、民族礼仪的根与魂的教育。众多实验区点实践证明,传统美德教育对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是中国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实践效果证明,课题组梳理和挖掘出的既源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系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如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崇荣知耻、求索创新、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是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德育的内容的有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民族性,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青少年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习惯与行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永固中国特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生命需要。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水平必须构建系统的运行模式及保障机制。为增强中国德育的长效性,众多学校创造出的包括4条途径、10种方法,12种模式、7种保障机制,是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具有教授、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功能的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体系。会议认为,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方法的针对性,方法的针对性取决于方法的现代性和系统性。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既要强调外在教育,也要强调内在自省,坚持他律与自律结合、知与行结合。只强调灌输或只强调体验,忽略其他都是达不到完满目的的。

第9篇:教育学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五大领域 高职 幼教 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幼教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本专业的核心目标,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幼教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探索高职幼教专业五大领域实践教学的研究目标与内容,对提高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的成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高职幼教专业五大领域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就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教育工作者对于高职幼教专业实践教学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但目前还较少有从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形式,相关理论成果相对比较少。笔者就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并对其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研究

从查阅资料和检索期刊网的情况来看,关于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多的,如何学坤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提出,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罗伟等在《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探讨》一文中提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实践性特色十分鲜明。强伟纲《浅谈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改革与实施》一文探讨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路径。

(二)关于高职幼教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

有关高职幼教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教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研究。如陈小燕在《对幼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探讨了幼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及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许有根在《构建幼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构建幼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北京,幼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构建幼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途径,幼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点,构建幼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总之,通过梳理发现,关于高职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实施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在某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等,关于高职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而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从国内的已有研究来看,较少对高职幼教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进行梳理,对基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幼教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则更为鲜有。

二、高职幼教专业五大领域实践教学的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力图对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在了解高职教育的核心与实践教学的本质后,挖掘加强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通过借鉴和分析当前高职幼教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也会采用一些质化研究方法对具体课程领域进行深入分析,以期通过这种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得关于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实践教学建设现状的客观、科学、深入的资料。

第三,依据分析所获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高职幼教专业幼儿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三、高职幼教专业五大领域实践教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对当前高职幼教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其次探讨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再次,对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也会采用一些质化研究方法对具体课程领域进行深入分析,以期通过这种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得关于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实践教学建设现状的客观、科学、深入的资料。最后,依据分析所获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高职幼教专业幼儿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对当前高职幼教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第二,论述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第三,探讨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第四,探讨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策略;

第五,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个案分析。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试图结合高职院校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幼教教育本身的规律,导入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为提高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教学效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本位”理论来拓宽幼教专业课程的研究视野,通过个案研究使高职实践教学理念与方法在高职幼教专业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更具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也是预期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